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2024-08-06

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13篇)

1.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篇一

一、培养正确发音的习惯。

1. 语言是有声的,因此一开始就要把语音的基础打好。发音正确,别人才能听懂你的话,同时也便于你通过“听”来学习新的知识。——吴冰

2. 学习英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语音,语调。发音,语调,重音,停顿,不求完美,但要基本正确。否则,将影响听力及口语,从而使语言失去交流的功能。——梅仁毅

3.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胡壮麟

二、养成经常翻阅词典的习惯。

1.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胡文仲

2. 一般人查词典为了弄懂词的意义,而有些人却把字典当作有趣、消闲的读物。据多位作者所述,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读者。他把重的拿不动的大辞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他在漫长的旅途上手捧一本别人认为“索然寡味”的英文字典,怡然自得的读了一个月;他在去英国的轮船上以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伴随,深得其中的乐趣,自称趣味之深,有不足外人道者。我想如果我们有这种精神钻研一本英文词典,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长进。

林语堂曾眷恋《简明牛津辞典》和《袖珍牛津辞典》,称之为“枕中秘”。他认为这两本词典对词的取舍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同时又把词当做活的材料,举出实例,十分有用。其实,随着辞典编撰学的发展,几十年来好的英文词典层出不穷,尤以供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用的学习词典(learner’s dictionary)不断出现为最。例如《牛津高级现代英语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钱伯斯大众英语学习词典》、《柯林斯精选英语词典》等等——释义深入浅出(“朗文”释义所用词汇约2,000个),例证精当深度,语法简明扼要,辨析饶有情趣。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其实用性已超出了林语堂的枕中秘。你不妨取其一二当作读物,读到不忍释卷,甚至须臾不可离,那么语言也就学到手了。其中“柯林斯”最浅近,“牛津”、 “朗文”有双解本。——高厚堃

3.要是学厌了,不必过于勉强,但也不要扔下不学。这时可以改变一下学习方式;比如把书放到一边去听听广播,或暂时搁下课本的练习去翻翻词典等。——卡莫·洛姆布

4.英美人都反对背字典,因而对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阅读足以使英语词汇得到多次重复,直到被掌握。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情况就不同了,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里,英语的阅读量往往不足,难以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重复掌握该掌握的全部词汇。因此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偏小,对听、说、读、写造成很大障碍。我主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如大三学生)不妨背一背词典,细水长流,不要贪多,贵在坚持。背的同时要不忘阅读,使背过的词汇在阅读中得以巩固。掌握的词汇一多,学习者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黄源深

5.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胡壮麟

2.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篇二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只有在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里, 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 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任何压服、意志、独断, 都将抑制学生探究的欲望、扼杀创造的萌芽。这就要求师生间形成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 听取学生意见, 虚心向学生学习, 学生尊重教师, 同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把教学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探索的过程, 尊重、信任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学习, 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 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 真正吸引学生。这样的问题才能成为学生思维和感知的对象, 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如学生学完了《坐井观天》一课,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一天, 井底的青蛙跳出井口, 会发现什么呢?由于问题新颖, 富有想象性,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探究的气氛非常热烈。即使答案不完全一致, 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 探究精神加强了。

三、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探究途径,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目前, 课堂教学依然是常规教学的主要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应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获得结论, 进行探究性阅读。

如教学《白杨》一课时, 教师可让学生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 想一想, 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 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通过探究, 学生明白了“一思”眼前的白杨, 是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 是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 是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同样, 教师也可以抓住课文中爸爸的三句话让学生展开研读, 体会白杨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 明白爸爸是借物喻人, 咏物抒怀。

2. 在文科延伸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必须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班级的小课堂, 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 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收集资料, 获得体验。

如在学了《草原》《林海》等写景文章后, 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以《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说“绿”词, 造“绿”句, 诵“绿”文, 讲“绿”的故事。

3. 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学习

语文提倡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开展探究学习,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创造精神和探究能力。如我们组织学生组成环保考察团, 举行了一次环保考察活动。学生参观了环保部门的一些环境监测仪器, 观看了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分组实地考察了水资源、噪音、白色垃圾等……回到学校, 学生们写出了调查报告, 写了倡议书。它体现了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融合。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问、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探究, 提出自己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 设想未来的环境。

四、指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 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 体验感悟探究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 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3.如何培养英语学科的学习习惯 篇三

一、听的习惯

什么样的环境中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或与学生交往中尽量用英语口语和学生进行交流,当学生听不懂时再用汉语进行强化,在交流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听得多了,耳濡目染的多了,自然而然地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加强英语的听力训练,每一节课都要拿出五分钟的时间练习,可以让学生听单词、语法、句子、富含哲理的小短文等。另外,可以向学生推荐英文版的儿童短剧,让学生进行欣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校园广播中开展英语天地专栏等。

二、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用英语交流的就不用汉语,课堂中每一节课可以设一个三分钟说话的训练,可以用英语讲故事,讲笑话,说名言,朗诵一段精美的文字,背诵一段小短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三分钟的对话等,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每一节课设置一些口语表达的活动,给学生充分说的时间和表现的欲望。每一周可以开设一节英语活动课,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如,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单词接龙赛、课文背诵等比赛活动,每一活动后采用积分制,每一学期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三、写的习惯

首先要规范和培养书写的习惯。每日让学生书写一篇英语单词或句子,教师对学生书写进行评价。教师可采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英语书写的能力,如定期开展英语单词书写大赛、英语手抄报大赛、英语作业展、英语笔记展等。其次,培养英语写作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在大量听说读的基础上开展写作,明确英语作文要求,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实用的一些技巧,指导学生作品,完善学生的升格作文等。同时激励学生写作的欲望,开展学生优秀作品朗诵、精美语句品析、英语作文竞赛等。

总而言之,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与训练,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当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这在实验过程中我深有体会,我会坚持对学生实施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

4.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篇四

首先,我在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时,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认读单词的能力。另外,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我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课件,做到“有备而来”,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

其实,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更多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再次,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上都积极与其他老师商讨,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本学期我已经将听课本全部记完。

第四,我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并进行专门评讲。此外,我培养小组长帮助我检查其他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最后,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表达,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英语环境。具体做法是:一、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二、用英语授课。三、力求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规范和准确,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我就调整语速的快慢。四、努力创造和设计英语语言情景。

当然,我这半年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对教材的把握不够,课堂的衔接需要更加自然流畅,很多优秀老师的优点还没有学习领悟到等。我希望在下个学期一定多注意这些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学科带头人学习总结 篇五

第四期培训总结

河源理工学校张水珍

2012年11月6日至16日,为期十天的在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交通类学科带头人第四阶段培训”学习结束了,这次培训时间相对较长,但收获较大,不但学习了大量的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与来自各地的老师进一步深入地交流了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现从以下几方面总结这次的心得。

一、从宝马汽车新技术洞悉汽车技术的发展概况。宝马汽车的高效率和高稳定性与它的各项新技术是分不开的,也从它精细的技术分析和精工制造技术表现了汽车科技的发展,比如电子气门、电子水泵和电子节温器技术与传统的机械控制对比,显示了它复杂又全面的技术,也使它更加科技化,能实现高效、动力大和油耗量减少的优点。又说它对六缸发动机,它此终保持直列式,而不用V型,还有是运用后驱,原因就是为了更加平衡和使汽车动力更充分地发挥,对丝豪的副作用它都要避除。三是发动机的制造,采用铝镁等轻质材料进行,目的就是让整部车重量分配前后更加平衡,走起来更加稳定和易于操作,前轮转向和后轮驱动使车辆各部件分工更加明确,它采用铝制车轿、发动机后移和蓄电池后置,使车身前后重量按几乎50:50的重量分布,车胎胎压的监测和可变助力转向,均显出了新技术在汽车每一项目中充分体现。在底盘和电气设备中也处处体现了先进技术的发 1

展,使自己对汽车新技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了发展的方向和动态。

二、从宝马汽车的维修技术了解现代高级轿车的维修。首先是智能化,用车载电脑控制和诊断汽车故障,能及时地进行维护和保养,对故障的出现能较快地查明原因,再是从宝马维修工具的管理进一步熟悉现代4S店的快速整洁高效的维修技术和管理,汽车的先进技术和所有工人的素质技能水平是分不开的。

三、博士汽修检测设备和技术与时俱进。这次培训,使自己进一步掌握了博士汽车检测设备,特别是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的使用,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从这些设备可以看到汽车维修的现代技术,随着电子电气和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注入到汽车,汽车的功能日益强大,自诊断技术也越来越多,对传统的汽车机械维修已不能满足现代汽车发展的技术要求,只有与时代同进步,掌握先进的汽车功能和技术,才能快速准确和高效地维护和维修汽车。

四、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对中职学生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中职学生的素质大家心中有数,大多数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只有多动手操作,甚至要手把手操作才能使学生学会相应知识和技能,但目前大班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大多数学生,导致学生真正掌握技能者不多。所以从理实一体化教材出发,配套相应的教学设备,把各项应掌握的技能一步步教会学生。广州市合赢汽车教学设备厂对汽车类学生的技能培养研发了一整套设备,从汽车机械

基础中的基本原理和汽车电子电工原理起步,从声光着手,让学生在成功掌握技能后作品有发出优美的声音或发出漂亮的光线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动手操作兴趣,目前佛山华材职校与其合作开发教学设备和课程标准的制定,让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工厂的产品制造,也让厂方工程师参与校方的课程开发和标准制定,校企合作效果良好。广州市交通运输学校借助了他们良好的地域和强大的实训设施设备,吸引了丰田、大众和东风雪铁龙等品牌进驻为培训基地,使他们如虎添翼,成为全省知名中职学校。珠海理工学校则紧抓校企合作,与众多汽车企业联手,使培养的汽修生实用有技能,让他们的知名度也不断上升。

五、汽车维护保养技能定位在中职汽修生。汽车维修厂和4S店,汽车维护保养占据了很大部分的份额,汽车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已是每一位车主的必知课,汽车的安全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定期检修保养事在必然,虽然技术性不是很强,但要拥有一定的设备和技能,所以必须到维修厂或4S店进行,这些劳动和技能报酬亦是定位在中职生中,也是一线的技术工人必有的技术。要掌握易损易耗材的检查更换,要对常见的故障给予排除,对一些故障的征兆给予判断。打好基础,中职汽修生大有前途。

六、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现代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检测设备和工具多,相应检测项目也多,各项标准也不少,先要懂得各项检测标准和熟悉检测设备的使用,对达不到标准的汽车要及时地进行维修,确保汽车的行车安全和使用功效。对汽车故障的检测判断,虽然可以借助

电脑故障分析仪,但有时综合故障会判断不全面,一些传感器不能完全发挥功用,所以要较全面熟知各种不同汽车的结构和性能,要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所以中职汽修生可以适当提及,不要过于深入学习技能,以免过于复杂。

七、与他校教师交流受益非浅。本培训班来自全省十多间中职学校教师,其中有高级职称和高级技师资格的有三分之一多,经常组织或带队参加省技能竞赛的也有三分之一,这些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维修技能过硬,是学科骨干,大多数老师所在学校均被批准申报创建国家示范校,大多数执笔整理相关材料和带领团队创建示范项目。广州市交通运输学校的蔡北勤老师是在创建示范校中负责编写整理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教材的主导老师,另一位何才老师是汽车专业一体化课程的骨干老师,正在编写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体化教材;佛山华材职业技术学校的韩彦明老师是学校的专业骨干,担任汽车专业实训主任,在开发教材和课程标准制定方面是主导老师;东莞理工学校的冯妹娇老师是汽车专业的高级讲师,一直担负专业带头人,汽车类教研教改均由她策划和推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在不断壮大队伍;珠海理工的魏文老师,是斗门校区的汽车专业骨干,在历次本校派出的技能竞赛队伍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顺德中专学校的候文胜老师,近几年在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几本汽车维修专业教材。

八、实训设备决定着教师水平的发挥和学生技能的掌握。理实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配套设施就是学生的实训设备,设备的功能和质量是保证学生实训技能学习掌握的保证。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对学生的技能掌握也是寸步难行的,没有质量稳定和可靠的实训设备也是会造成很大障碍的,据各校反映,目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较好的汽车教学设备厂有广州市的合赢汽车教学设备厂和深圳市风向标汽车实训设备厂,这两家制造厂比较专业和售后服务很好,受到有关实训指导老师的好评,其他广东的制造厂如三项、艾逖、广泰、深圳环球和浙江亚龙等质量不够稳定,反映效果没那么良好。在与他校教师交流中,一再提到实训教学设备,因为平日老师要上课,对容易损坏不够耐的设备真很无耐,没有多少时间去修理,再加上要更换一些配件比较麻烦,如果准备有配件还能较快修好,但如果要采购就会很麻烦,时间要很长。说说这些也是顾及本校所用的亚龙汽车教学设备,也有类似的状况。

6.历史学科个人学习方法总结 篇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3.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4.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5.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6.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代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8.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9.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0.复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复习对掌握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复习的类型有随堂复习、课下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高考复习等,每一种类型的复习目的、复习范围、复习要求是不同的,这需要在进行具体的复习时加以了解和适应。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

学习历史的方法作文

历史,作为一门要求背、要求记的学科,很多人会对这门科目产生厌烦的心理,因为我们太懒,总把背诵重点看成任务,但是这个任务也有奖励与惩罚,奖励是你能凭借这些记住的知识赢得虽然是几分,但在月考排名却很重要的几分,去超越别人。而惩罚就是考完后总是只能拿着试卷说:“如果平时多背一些,历史多考几分就能超过某某了”的一些丧气话,心中的挫败感会一直伴随你直到下一次考试。

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从七年级开始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我也对背诵方面没有什么特长,知识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课堂上,记住每课老师讲述的重点,二是在家里,老师通常会布置一些背诵的家庭作业,能理解需要掌握的重点就是好方法,曾经有一段时期我也是把每天背诵重点的.这个任务无视了,后来我发现早晚还是得背的这个事实,无视这个家庭作业就只有一个后果-----再上课时会有莫名的压力感,没有那些平时就记住的同学自信,玩都玩的不踏实。三是在兴趣的培养上,这是最重要的,平时多看看中央十台科教频道,有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或人物传记,会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再接触到书本中的章节时,你不再会觉得枯燥无味,背诵时也会轻松许多。

做问答题时多回答些内容也是考高分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还可以运用在考别的科目上。考试时在时间满足的情况下,能多写尽量多写,比如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理解,多写几个也提高了正确率,不然考完后比对正确答案说:“我本来想的就是这人答案,当时怎么没写出来?”说出这类后悔的话就只能怪你自己了。

7.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篇七

关键词:小学品德,社会学科,开放性学习

现在新课标的改革促使学习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往学习方式已经跟不上现在的教育发展模式。素质化教育主要就是的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体会,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并不是非常顺利,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只走过场,应付了事的现象,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性,其实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开展主要注重的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与行动相联系,课堂授课一定要开放,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课前进行开放性和生活性的引导

想要使小学品德教学能够实现生态和开放性,首先就要引导对传统的教育思维加以突破,使课堂具备开放性与生活性。小学品德教材中列举了很多联系生活的案例,要在课前可以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让学生能够将思想品德密切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并且,还可以对传统的教学引导方式加以改变,使开放性教学得以实现。

例如:在学习《高峡出平湖》这一节课时,涉及到的问题有三峡的工程历史,长江与黄河存在的水患以及水电站等, 这样我们可以在课前向学生讲解三峡工程所具有的巨大规模,巨大的投资、较长的工期等,引导学生去对祖国的腾飞加以感受,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激发,树立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

还可以讲解一些抗洪抢险的案例、三峡移民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教师也可以做收集,将其提供给学生做预习等。

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学生的思想产生都是由自己意识来左右的,这样教学也就达到了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种开放性,也就做到了使品德课堂更具开放性和生活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开放性教学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基础为儿童社会,在课堂上主要就是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社会,使自己的经验不断丰富, 加深理解和认识社会,同时使自己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基础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判断道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浙江版品德《和睦相处》这一节课,教师了解到班级存着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孩子的妈妈在凉衣服时,被邻居阿姨冤枉弄湿了自己的被子,结果双方发生了争执。教师就随时进行了调查,最后让那位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位孩子说“:妈妈要理解阿姨不应该生气,同时那位阿姨也要弄清事实在发火。”这个孩子在无形之中对这件事作了总结, 这个实例发生在身边,可信度较高,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思考。

教师想要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可以组建课外学习小组, 让学生对一些事情进行收集,调查。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使孩子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将自己的视野打开,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实践进而对社会加以体会,教师要将这点纳入教学安排之中,同时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

三、将品德教育有效地综合社会发展进行教学

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形成社会化这两个过程其实是一体,要将两者实现和谐统一。品德和社会是公民教育的课堂, 即使它有着多学科的综合性,但其体系内容主要还是进行公民教育,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不赞同二元论的形成。假如大家都认为品德可以教育,可以学习,学生形成的品德和社会化,两者没有相同的形成规律,这样教学的课堂就依旧不会发生改变。其实,想要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就需要学生去参与活动,进行交往,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就伴随着道德,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将两者融合于社会的发展实践中。科学地把握这一辩证问题。

例如:浙江版的《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一课题,有很多的活动教学模块安排在教材中,如:对拉面品尝过后去采访拉面师傅,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走进一家回族拉面馆时,首先能学习到的内容有服饰、室内的布置、饮食等,并且还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学生想要了解回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内涵,就需要与它们深入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学生的礼貌、大方等一切态度就会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反应学生是否尊重回族文化,是否对回族文化有着好奇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事先对学生进行指引,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活动完成后给予学生评价。这样,就会促进学生与社会交往,我们也引领了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到达了教学开放的目的。

四、结语

8.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篇八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自主;合作学习

一、自主学习

(一)重视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独立性。自主学习不同于被动的“填鸭式”教学,将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加发散自己的思维,挑战自我思考的限制,更加具有创造力和灵活性,从而更加积极地掌握自我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发挥自我的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组织自主学习的模式

改革后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多样化的结构更加丰富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譬如增加“提前预习”“独立自学”“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环节。

1.充足的自我学习。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进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自主学习自身的特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自学时间,进行充分独立思考和分析,寻找疑问。

2.重视思维的引导。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疑惑,常常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予平等的交流氛围,努力解答学生的困惑,重点是为学生的思考方式打开一个新奇的门,让学生能够不囿于简单和单一的思考方式中,提高他们的横向纵向思维、抽象思维等逻辑思维能力。

3.践行“知行合一”。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还要践行“知行合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对于已经有的疑问,不能凭空想象答案,而是用切实的依据来佐证所提出的观点和认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询问、亲身实践等方式,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最直观的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态度决定一切。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教师首先要端正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学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达到预期目标。

2.选择合适强度。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安排适合不同学习能力阶段的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思考,长此以往将自主学习潜移默化地变成不可或缺的学习习惯。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需要将合作学习纳入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学习方式中。

(一)重视合作学习的特点

1.实践活动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成长,即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文本知识,学习方法摒弃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试着去解决问题。

2.亲历参与性。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参与性,即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只有教师传授知识,还有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3.教师指导性。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合作学习的过中内容的确定、活动的组织、疑难解答等都不可离开教师的点拨、组织和鼓励。

(二)避免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1.缺乏实质的合作,形成分组即合作的局面。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采用了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如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而这样的学习并不算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更像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议论”。这种形而上学的合作学习,没有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义,无法促进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2.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认为生生合作就是合作学习。说到合作学习,一般人都会把其理解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应该全面定位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知识与实践之间的不同范围、不同领域的多方位、全方面的合作。

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共同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断绝的关系。自主学习既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前提,同时自主学习也离不开合作学习的有效促进。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只有两种学习模式共同实践、共同作用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圆满的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才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刘晓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2012.

9.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篇九

李萍芳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为期10天的90学时数学理论培训,没想到这一星期的理论学习学到了不少东西,感受到名师、特级教师的风采,也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21世纪的教师,必须要时刻学习,使自己不断“充电”。这些理论的学习,特别是教研员麻彩虹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给我平时的教学起了指引性作用。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当然,认真听讲、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等仍然会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新课程更加关注的是:

1、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2、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4、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此次培训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让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集中理论学习,使我们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专业素养想得到发展和提高,一定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提炼总结。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那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为我今后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专家们深刻独到、通俗易懂、旁征博引的讲解,使我对以后的教学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对如何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充满了自信心。

三、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它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问题,一方面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的难点、重点,另一方面要向同行学习,多听课、多开课,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课堂上情绪过于热烈会偏离教学的目标,过于紧张会造成过高的焦虑,过于松弛会导致学生的腻厌和乏味。一旦进入课堂,就要自我调整,尽力摆脱各种不良情绪的笼罩,进入教学的角色。

四、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如何运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否,全在教师本人,而不在学校和领导,即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欢天喜地、山欢水笑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呆若木鸡、愁风恨雨的备受折磨;教师既可以培养天才,也可以造就傻子和畸才。这就提醒我们:不要期待学生拥有成人那样的行为举止,或者不应该像教育成人那样去教育学生。如果那样去做,学生在学习中不但不会得到他们本应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不良。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牢记:“无论教师在做什么,学生都在注视着你”这条格言,它既反映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榜样作用,同时也反映着学生的尊重、责任、义务和权利是从观察中学会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氛围以及家庭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征。当一个教师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有意识的解除那些世俗的“权力”,而去适应各种不同的学生时,他就会发现学生是多么的聪明和可爱。通过培训和实践使我发现:运用友好、温和、机智、灵活的方式与学生达成一片,以“导演”、“伴奏”、“演员”的身份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是教育成功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五、和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成功,也就是教师的成功。在教学中,我先学生之忧而忧,为学生之乐而乐。学生在课堂上会思考,会提问,我感到欣喜;学生能自己主动阅读,写笔记。我为他高兴;学生在运动会上获奖,我为他欢呼;我学着做一个伯乐,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喝彩;我试着和他们一起体验学习的压力,成功的喜悦。

六、热爱每一个学生。

热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但要热爱和尊重品学兼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热爱和尊重“困难生”,既包括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包括了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和因家庭原因造成心理有阴影的学生。只有从学业上、思想上,生活上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学生才会乐于和你在一起,亲密无间,心心相印,师生之间就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0.管理学学科心理学学习总结 篇十

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

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2.期望激励

信任是一种动力,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人并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己深埋着的潜力,需要聪明的管理者去唤醒它。

当你总是从员工那里期望最好时,无意中,你的言调、表情、态度都会传达出你对他们的这种期许,这是信任的激励。对有才能的人,信任地放给他一定的权利,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在要求员工时,管理者的期望应略高于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即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成就心理,又能使员工的感到上级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还能避免按部就班消磨员工意志,又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期许是一种关键的激励方法。

3、奖励激励

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80%-100%。

实施奖励时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a.奖励要公平b.奖励要及时c、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并重,按需激励。d、奖励要不拘一格

(1)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激发力量的大小决定于目标价值(效价)与期望概率。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所以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工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更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收入与付出之比同他人收入与付出之比的比值---

(3)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个人阐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

1,归因类别。外部原因------情景归因

内部原因-------个性倾向性归因

2,归因标准。一贯性、普遍性、差异性

3,归因的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

(4)双因素理论: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5)强化理论

管理心理学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生都学不完的,理不透的学科。我觉得对于这一学科的实质性,不管是对于他人还是对于自己都会有所帮助。即使他不是想当一个领导人,但在与人交往中,管理心理学中也有很好的指引。学习它的思维,学习他的处事方式也是对处理自己的人生有很好的帮助。

11.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篇十一

我们的音乐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声音一:“这节课我们学唱歌曲《祖国祖国我爱你》×××。现在,请大家先听录音。”……

声音二:“同学们看好了,×××是这样跳的。老师做一步,大家跟着做一步。”……

声音三:“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应该这样拍的。”……

而学生却是一个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惫。

我们想到——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倡探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我们这样做——追寻

策略一:给一份动力,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

1.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才真正有价值。

2.精心诱导,激发学生探索动机。教育心理学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愈明确,他在探索活动中能表现出比别人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策略二:铺一条道路,让学生有探究的能力

例如,我开展(五、六年级)学生选择音乐部分专题研究性学习内容,然后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相关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

学生在详细制订方案的前提下,根据小组的分工,自己去完成,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潜能和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不断提出新观点。同时,我还要求他们注意积累资料,随时记下数据或感受、体会等,并共同完成“活动情况记录表”。

各小组及时交流信息,汇报探究成果,组际之间再进行讨论。

策略三:搭一个舞台,让学生有探究的机会

1.少“占”多“让”

探究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有时间研读材料、沉思默想,要有时间整理思路、组织语言,要留出“犯错误”、不断修正错误的时间,还要来开展讨论、争论和尝试。

2.少“扶”多“放”

教师常犯的毛病是喜欢一步一步扶着学生去学习。殊不知,这种“扶”是在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学生发展。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让他们试一试。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来说,书本上的内容其实并不难,由书本内容而生出的实际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这种特征非常适合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式学习法。

我们的体会——反思

1.教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

从表面上看,倡导自主探究式教学,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

2.注意探究性学习的人文关怀

我们不能单纯只考虑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该考虑到对学生人格、情操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3.探究内容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探究的内容应以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增强探究效果。音乐课堂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学生头脑变得“慧”了,双手变得“巧”了,眼睛变得“灵”了,嘴巴变得会“说”了,音乐课堂变得“活”了!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我们要重新审视探究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进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让探究学习焕发出生命活力,让音乐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郝志军.课程改革呼唤探究性学习[J].山西教育,2003(12).

12.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篇十二

但是事实上, 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并不是全都做到了这一点的。也就是说, 还没能做到这一点的小学品德教师, 很有必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去实现真正的课堂转型, 努力去让自己的课堂形态也从“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 具体可由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让学生在开放与活动中感悟

品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必须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 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事实上,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 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认知、能力, 常常是十分有限的, 更需要通过课后的实践去体验和巩固。没有实践, 课堂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纸上、嘴上, 很难化为行动。如此, 内化为品质、获得社会性发展, 就会显得十分的空洞。因为, 只有在活动中去实践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情感价值、知识, 才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进而提高其能力。在我们所观察的13 节品德课中,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 教师都能尽量创设开放的条件, 尽可能地做到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 能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 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调查活动, 并能在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的基础上, 在课堂活动中组织相应的调查反馈, 让学生分享资源。而且, 在课后, 还都能组织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的主题去深入生活, 进行适量、可行的参观访问活动, 让学生更多更深地接触社会、感悟社会,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指导其行为实践。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 注重让学生在开放与活动中感悟, 无疑是使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其所特有的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的可靠途径, 而在实施的过程中, 这种开放与活动又必须是和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因为我们在所观察的13 节课中, 也发现了有几节课的任课教师在教材解读、处理上有所欠缺, 课时内容的划分随意性较大, 同时所设计和安排的开放与活动, 其实和本节课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的, 或者是很勉强的, 甚至还是显得有些脱节的。要知道, 为开放的开放和为活动的活动, 是不可能收到真正有效的感悟效果的。

二、指导学生在延伸和拓展中实践

让学生在延伸和拓展中实践, 应该是新形势下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特征。此次调研中, 我们对学生课前调查表、课后实践表、书上习题及留白等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被抽样的是三至六年级的8 个班, 每班每个项目随机抽取10 份。统计结果如下图:

这一数据显示, 学生课前调查、课后实践、书本作业完成率达到85%以上, 且完成认真、质量较高。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课前调查和课后实践, 该校的品德教师已经作为常态来落实, 这也使得课堂的实效性得到了有力的保证。而从这些随机抽阅的课前调查表、课后实践表中, 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下感触。

一是精心设计。教师能根据课时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前调查表、课后拓展实践活动表, 其中课后实践活动有持续一段时间的要求, 这样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同时也体现了放眼学生发展、真正为学生的生活与发展服务的宗旨。

二是有效指导。对这些表的完成情况, 教师都安排有小组的任务落实和汇报形式, 使指导落到了实处。研究表明, 对于那些与自身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相匹配的挑战活动, 学生常常会沉迷其中, 并因此获得良好发展。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跳一跳摘桃子”。落实课后实践的指导, 并且有梯度地呈现, 以供不同兴趣、不同程度的学生自主选择, 能使课后实践表的指导生活功能最大化地得以发挥。

三是注重反馈。没有反馈与评价的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结合课堂观察, 我们看到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反馈评价, 具体有:学生自我反馈与评价。自我反馈与评价的评价主体仍旧是学生, 学生几个人为一个小组, 进行组内反馈和评价, 做好记录。课堂集体反馈与评价。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采取合适的反馈与评价方式, 进行全班交流, 在反馈与评价中教师给予适时引导与肯定。日记反馈与评价。此反馈与评价方式大多出现在由语文教师兼任品德教学的课堂中, 是由语文与品德课程合作完成的反馈与评价。家长和社区反馈与评价。因为许多课后延伸活动是家庭活动和社区活动, 所以也需要家长和社区组织对学生的课后延伸活动给予反馈与评价。

上述情况显然是很正面也很积极的。不过, 我们在抽样调查中也发现, 相对于课前调查, 这些课的课后延伸实践活动的开展, 还稍显不足, 主要表现在活动设计缺少可行性考量, 其主要原因则是课后实践活动还明显缺少长效监督机制。这也告诉我们, 在学生课后延伸和拓展实践的指导方面, 我们的教师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有不少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跟进。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小学品德课堂新常态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也只有进一步加强小学品德教师队伍的建设, 才能保证小学品德课堂新常态顺利又有效的构建。

此次调研中, 调研组成员还分别对学校领导及学科教师代表进行了访谈。我们从访谈中了解到, 近年来, 该校在品德学科教学方面的成绩斐然:2012 年9 月至今, 共计28 人次获市区级论文奖;6 人次承担区级研讨课上课任务;2 人次获区级优质课奖;1 人次荣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品德学科区级教科研项目有4 个。教师们也反映,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团队建设, 注重有梯度地培养青年教师。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是该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在创建学校的“品牌教研组”的过程中, 该校的品德教研组已连续两届被评为南湖区优秀教研组。组内教师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重视专业素养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们还积极完成进修和培训任务, 不断补充新知识, 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听课研讨活动, 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听课、积极评课, 学他人之长, 补自己所短。不仅如此, 教师们还自觉加强业务学习, 常常主动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 在校级平台上交流教改动态、教学经验等信息, 在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研组已逐渐形成“人人是行动者, 是研究者”和教室即“教研室”、学校即“研究中心”的氛围。

笔者认为, 该校所取得的上述成绩以及他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 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借鉴。我们也相信, 如果所有的学校都能那样高度重视品德教师队伍的建设, 并落实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 那么, 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就一定能呈现更新、更令人欣喜的景象。总之, 通过此次调研, 更坚定了我们构建小学品德课堂新常态的决心与信心, 而调研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所发现的问题, 无疑都将在我们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十分有益的作用。

摘要:通过观察课堂教学、查阅学生课前调查表和课后实践情况表、学生问卷、教师访谈等方面进行的随堂调研, 在强调“课堂转型”、提倡“学为中心”的大背景下, 小学品德课堂必须“课堂转型”, 构建起“学为中心”的课堂新常态。其中, 首要的是课堂形态要从“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其次要注重让学生在开放与活动中感悟。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开拓多种渠道指导学生于延伸和拓展中实践。

13.小学英语学科学习学科总结 篇十三

——2013“国培”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班学习总结

安徽省肥西三河中学

胡俊生

2013年8月5日,带着几多疑惑,几多兴奋,风风火火乘车赶往淮北师范大学,参加2013年国培计划——安徽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脱产置换研修(2013)淮北师范大学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班的学习。整个行程用了6个小时,清晨出门,直到下午3点钟才匆匆赶到到了淮师大,由于班主任董奇峰教授等人的精心安排,报到、安排住宿等一切井然有序。温馨的提示和亲切的问候,让我在这高温酷暑中体验了丝丝清凉。

一进入宾馆,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看学员手册中的“研修日程表”。课程和活动的内容安排非常丰富。看来这次学习并不轻松。我特别关注了一下培训目标:

1、能把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得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更艺术;

2、能够把课堂教学技能锤炼得更纯熟,更高超,更得心应手;

3、能够了解到一些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并能将之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当中,提高论文质量;

4、通过课程学习和成果交流,形成可共享的案例与教学资源,从而能够制定出一份比较切实有用的专业发展规划。看了这样的目标,的确值得期待。希望自己通过3个月的培训和实践研修,能够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上述目标。

本次学习总体分为三大阶段:理论研修、影子学校实践研修和返岗研修。目前为期三个月的理论研修和实践研修已经圆满完成。现将

研修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聆听专家,研修理论

(一)、走在研修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路上

8月6日,培训正式开始的第一天。今天上午9点,举行开班典礼。所有语文班的学员计三百多人济济一堂,冒着酷暑拥挤在一个没有空调的附中多媒体教室中。除了热,就是热。明显感觉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些许馊味。但是按照董齐峰教授的箴言:既来之,则安之,还是安心参加培训吧。下午3点开始,按照培训日程安排表上所说是“学员教育教学资源的呈现和分享”,其实就是每名学员自我介绍。班级成员到齐应该是49人,但是到今天下午为止,仅到了32人。大家在介绍自己时,风格各异,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困惑。当然也有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风采。令人难忘的细节是董奇峰教授的随机点评。他能根据随机上台发言学员的相关信息,机智地加以点评。或幽默,或风趣,或简略展示思想,或睿智点评时事。董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本色语文的特色:从语言中感受语文的真正魅力。

从8月7日开始,密集的各路专家、教授和来自一线的老师就来到我们身边,引领我们进入了所谓的“魔鬼训练营”。

8月7日,上下午各安排了一位当地的名师为我们作报告。上午是淮北一中的陈超老师,他讲座的主题是:为学而教——确立“学情”视角,探索“促学”之路。陈老师是淮北市的学科带头人,多年承担文科实验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他理论联系实际,从如下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一,理念转身,以“学”为本;其二,路径探

索,学情把握。从整个讲座的内容分析,我的总体感受是陈老师试图从我们目前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入手,深入剖析教学现实窘境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自己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无论教学的哪个环节,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在具体设计课堂教学时,围绕学生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三个方面深入把握学情。听过讲座后,我深有感触。扪心自问,我以前的教学有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过?是否真正落实了分析学情的任务?回想起来,真是汗颜。

下午,安排的是淮北杜集区实验中学的徐平谷老师的讲座。他的主题是汇报他在参加华师大学科带头人培训的见闻和感受。他们的培训内容跟我们这期的安排大致相当。从徐老师的介绍中,我明显可以感觉这次的培训跟往常的不少继续教育的培训还是大不相同的。按照参加培训的其他学员的讲法,就是我们以往参加的不少培训都是更为关注的交费和考勤,至于学习效果还在其次。而本次不同,培训费用由财政部承担,住着宾馆,给我们开展讲座的大多是全国各地知名的大家。更为重要的是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有理论的阐述,更有为期一个月的影子学校的实践研修和为期五个月的校本研修。徐老师最后还具体汇报了他学习后的体悟和运用。他的体悟和训后的实践,有理论的高度,也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提炼。这些内容有待我回去后认真反思和总结,以更好地增强本次培训的效果。

8月11日及以后的几次课程是董奇峰教授对专业能力和文本解读的专题讲座。这么多课例和众多的文本解读,信手拈来,哪一例不是在反映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呢?董教授对文

本的解读都有独到的见解,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积淀,是不可想象的。比如他对余光中《乡愁》诗的解读,令我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原来解读文本还应该这样:深入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具体的字词句入手,结合作者的经历,对作品作出合理的解读。而不是人云亦云。我从教十余年,对这首诗也多次上过。但基本都是随大流,侧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故乡的爱、对祖国的爱。扪心自问,关键的是自己还没有真正深入研读文本,往往更多情况是依赖教参和市面上流行的教学设计。这些其实只是概念上的知识,自己实在是没有真正消化,以致在教学时迷失了自己。

从20号开始,我们边听讲座,边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先后进行的课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孤独之旅和亲爱的爸爸妈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的同课异构活动。当天先是梅老师对该课的教学设计和制作的课件进行解读,侧重教学过程的说明。接着,刘老师进行了无生上课。最后由董教授对他原来到某中学上课的课件进行解读。梅老师的设计主要突出了新课程理念,围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和情感美来解读诗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目标和作业的设置,都分别设置了基础性的和发展性的。这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刘老师的课充满激情,教学基本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董教授的解读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本节课主要解决四个问题:再熟悉杜甫这个人;积累几个词语;使用汉字,我和杜甫差多少;前人的观点,你同意吗。最值得学习的是董教授对教材的处理,立足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对教材中出现的不合理的地方有效提出,这

利于学生理解,也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之后,我们的讲座和研讨活动具体关注到各类文本的教学和作文教学。仍然是各类专家、老师齐聚。如关于作文教学,有来自江苏师大的魏本亚教授以互动的讲座形式,引导我们思考了初中作文教学。大家共同探讨,提炼出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学生普遍没有生活、语言贫乏、思维不开阔、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作文的模式化训练。据此,魏教授提出两个观点:

1、作文就是游戏;

2、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作文必须与生活对接。然后结合实例围绕学生写作的各个过程,详细进行指导。听过讲座,深感作文教学有效性原来是有章可循的,是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比如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如何评改、如何通过阅读来积累等方法,可操作性很强。扪心自问,自己以前的作文教学真正有效实施了吗?以前基本都是围绕应对中考特点,随意写,随意改,缺乏科学性,这当然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帮助不大,甚至起到反作用。

也有来自亳州和寿县的一线老师与我们探讨作文教学问题。两位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想方设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两位老师不约而同提到了在作文评改时自改互评的问题。其实,自改互评的提法由来已久,也有不少老师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但是限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制要求和学生评改意识的不足,我校在曾经坚持过一段时间后,早已经流产了。我们学校要求在每月的月查月报中,规定语文老师自己评改作文的数量,同时还要根据老师评改作文的认真程度评出等级。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则不统计到老师的个人评改作业业绩

中。而这一检查结果会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为了这养家糊口的绩效,谁还去组织学生自己自改互评呢?有这个时间,还不如自己抓紧多改几篇,多写一些评语。但是,教育是良心活。现在想想,单纯为了迎合检查而放弃了教学探索,真的贻害无穷,误人子弟。其实,我们可以在注意配合检查的同时,自己再尝试进行一些探索。关键是如何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这点需要深入思考!

王荣生和胡明道这两位语文界大牌的到来,将我们的理论研修推向了高潮。王荣生教授围绕教学设计的两大方面——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环节的组织进行了一天的讲座。他的讲座,是对自己思维的洗礼,理念的碰撞。动摇了自己以前教学时的所谓坚守,以前还真没有真正从学生角度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一整天的学习,充分了解了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立足起点和终点,在过程中搭两三个台阶。这看似简单,实则教师的教学机智、理论素养等都蕴含其中。

9月12日胡明道如约来到淮师大。先是示范课,接着是专题讲座。示范课是《最后一片叶子》。讲座有两个专题:其一,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其二,课堂教学实施行为浅议。胡老师认为:生成因预设而丰富,预设因生成而精彩。她提出预设的根基与本源是文本的解读与发现和学情的预估与应对;预设的框架与内容包括设定目标、架构环节,着眼细节、精心策划。同时,胡老师采取正反对照的方法,具体阐述了课堂教学的实施行为。她对课堂教学的不当行为进行了罗列和归因分析。从而引导我们进行有效甚至是高效教学的实施行为。

在这里,她仍然围绕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这两大要素进行了详细的例证。说服力强,可操作性强。

(二)、走在研修教科研的路上

随着培训的不断深入,我们培训的侧重点也不断发生变化。因为我们是安徽省农村中学的学科带头人。所以,光会教学还不行,还必须精于教学研究。因此,我们的课程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指导教学研究的内容。

8月8日,我们迎来了江苏连云港高师硕士生导师李明高教授。他利用一天的时间为我们学科带头人班和教学能手班共同作了《走向研究:丰盈我们的教学生活》的讲座。李教授的讲座意在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研究意识,提高我们的研究能力。他提出了我们参与培训的关键词:洗脑和充电。具体提到了两大问题:我们为何走向研究?我们如何走向研究?李教授结合开展教学研究的实践,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介绍了研究需要底气,需要眼界,需要规范,更需要品质。我对阅读需要底气,要广泛进行阅读深有感触。平时工作中,往往由于俗务过多,没有充分进行广泛阅读,从而造成有时虽然对某一问题心有戚戚然,但是这稍纵即逝,没有形成文字留下来。现在想来,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没有深入阅读,自身的底蕴不够。特别是理论积累上的不足比较明显。这段时间真的要充分利用好,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

来自淮师大教育学院的王家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研讨: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讲座。他用详实的资料分析了近些年

安徽省省级立项课题的特点,具体指导了课题申请及相关表格的填写。听后充分认识到,在课题申报的过程中,真是细节决定了成败。王教授提到的很多细节都是我们容易忽视的。这些内容现实针对性非常强。

而来自阜阳颍州区教研室的许文标老师,则为我们带来了“草根化的语文课题研究与教育写作”的专题讲座。这次讲座立足点是一线教师,突出“草根化”。听后感觉,课题研究也并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特别是在申报市级以上课题时,更有了信心。对于讲述教育叙事,自己之前写的很少。听后思路更清,目标更明。其实,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入文。

二、自我反思,收获成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理论学习,自我感觉收获颇丰。

首先是自己理论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经过专家的点拨和启发,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提炼,本人在研修过程中,先后完成了数篇论文的写作或者构思。完成的有: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情研究例谈;例谈2013版教材阅读部分新变化及高效处理策略。第一篇参加了由中央电教馆组织的第四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的评比,而第二篇已经被《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编辑初审通过。另外,还有几个选题和教学实录正在进一步构思和搜集整理素材之中。

其次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有所提高。以前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唯教参是从。没有真正对文本进行阅读,从而也就很少有自己的阅读体会。正因为如此,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自己以

前的教学态度可以说是非常认真,但是路子不对。今后的教学,首先必须是自己的深入阅读文本,合理解读文本,然后再研究学情和目标,设置主问题,让自己的教学预设更加合理有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想方设法促成教学的生成,真正上出语文味。

通过第一阶段的研修,各路专家很多观点让我思路明晰,心灵震撼。第一阶段的学习正是战高温、斗酷暑的时刻。然而,身体之热是外在的,专家的讲座让我的内心也激情澎湃,真的可以算是一次精神之旅。不过,好戏还在后头。接下来,是分享与收获的实践研修阶段。

三、收获与分享,在梅苑学校实践研修的日子

2013年9月中旬,我们学科带头人班一行18人,在淮北师大文学院董奇峰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淮北市梅苑学校。这所学校的新校区斥资数千万元打造,教育教学设施一流。来之前,便听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淮北市也位居前列。软硬件跟我们学校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因此,我是带着景仰的态度来到梅苑的。既想从指导老师处习得真经,更想深入学校日常管理探得他们的管理理念和措施。为期一个月的实践研修,弹指一挥间,很快过去。刚找到了一些感觉,就匆匆结束了。无尽的遗憾只好留在心里。但回首这匆匆走过的这一个月,深感收获颇丰。

(一)、实践研修活动基本情况

班主任董教授事无巨细,精心安排,有效指导,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如下四个实践环节:

实践研修的第一个阶段,我们18人一起参与到梅苑学校常规的

语文教研活动中。先根据我们学员各自的特点,确定了每个学员的指导老师,然后共同拟定“同课异构”比教学研讨活动的具体方案。确定12名教师分别上执教两篇散文《我的老师》和《湖心亭看雪》,确定两名教师执教两篇说明文《生物入侵者》和《落日的幻觉》。听课后均充分进行研讨,既指出各自特点和亮点,又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评课的实效性强。

实践研修的第二个阶段,我们18人分头跟随指导老师听他们的常态课,课后相互切磋,围绕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进行零距离的沟通与研讨。在这个阶段,本人真正发现了指导老师的闪光点。我的指导老师是语文教研组长,她的教学机智和理念的新颖,让我叹服。

实践研修的第三个阶段,我们学科带头人班全体学员共同观摩名师课堂。观摩的课分别是西园中学李宗玲老师执教的《蝉》和丁艳艳老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开生活之源,激写作之情》。从这两节课的观摩,我进一步感受到名师的风采。特别是对他们处理教学内容的策略和调控课堂的能力颇为欣赏。

实践研修的第四个阶段,继续聆听专家的讲座。在实践研修的空隙,董教授不失时机地为我们 “充电”。分别请来了两位“大家”:《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张蕾女士,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严华银教授。让我们在实践研修阶段,进一步获得理论的支撑和理念的提升。

(二)、热情参与,广泛收获

1、全面参与听评课活动。

在短短的一个月研修时间里,粗略统计一下,本人共听了不同类型的课达20节。其中有示范课、常态课和汇报课。听课的过程中,本人总是认真记录下课堂上师生的活动,从“教”和“学”这两个层面深入观照每位老师的课。听课后,本人都第一时间认真反思,根据第一阶段理论研修时聆听专家讲座所得,用教学理论来反观这些老师的课堂,发现他们的成功之处,总结其值得改进的地方,然后让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评课呈现出来。

自己的思考往往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狭隘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便利用评课等研讨活动,认真思考并记录下其他老师对课的独到点评。然后在休息时间里,将这些点评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两相比对后,深感自己的思路更清晰,视野更开阔。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感觉自己现在对文本的解读、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堂的调控等都较以前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以前教学时,基本是抱着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教案设计书,将其奉为圣旨,不敢也不愿越雷池一步。文本的基本内容是教授了,但是它适合我自己的学生吗?以前自己对学情的思考和把握太少,由于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想法,课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里的插曲《再也不能这样活》,歌中唱到:“春夏秋冬,忙忙活活,急急匆匆,赶路搭车,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磨,闭上眼睛就睡呀,张开嘴巴就喝,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是啊,自己的教学不能再没有迷迷瞪瞪、稀里糊涂了。我要通过“前思后想,想好了在做”,“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来实现“一个脚窝一首歌”的教学境界。

2、深入了解学校管理细节。

在来到梅苑学校的第一天,我上午基本上是在早读课便赶到学校,下午也基本是等到学生放学才回宾馆。由于时间的保证,让我在这一个月里,也大致了解了梅苑学校的一日常规,了解了他们精细化的教育教学管理。

梅苑学校的管理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他们非常注重学生养成教育。首先是他们重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深入学校的任何角度,都干净整洁,并根据校园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安排了大量的宣传画和宣传语,特别是围墙的墙壁,一组梅的图片与相关文字,让学校的文化底蕴尽显。其次,他们在校园广场的显要位置,设置了一系列的宣传标牌,这些标牌上既展示了各个班级的口号,也展示了各类优秀学生的照片和介绍,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另外,教职工的示范带头作用也让我印象深刻。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不但学生整齐列队,神态严肃地面向国旗,而且全体教职工也在学生队列前整齐列队,全程参与整个仪式。这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是潜移默化的,给人这里的教育不着痕迹。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主动分享,共同提高

这里的分享包含两个层面:通过听课后评课或研讨实现与“影子学校”同仁的分享;课余时间通过当面或网络的平台进行切磋实现与同伴的分享。

其一,与梅苑学校同仁的分享。

在日常的评课和研讨活动中,本人都积极发言,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反思情况充分表达出来。有的虽然不够成熟,但那些都是我在教学理论的引领下,结合课堂实践效果总结提炼出来的。自我感觉这些想法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教学之路更加平坦,也会给我的同仁们以启发。下面是自己在研讨时的主要观点呈现:

纵观自己所听的20节课,风格各异,亮点频出。比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课堂主问题的精心设置,教学环节的有层次设计,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等,都是与新课程理念相符合的,也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当然,瑕不掩瑜,从20节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共存的问题,值得反思,值得深入探究。总结一下,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课件的过多预设问题。有几位老师在备课时,将自己的课件内容预设过多,特别是一些结论性的文字过多。这就造成,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可能更精彩,但是教师爷只好把自己的预设内容展示出来。这一方面打消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课堂的生成。

2、不少老师在备课时,未能充分研读教材中的助学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未予重视。这就造成其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有出入,甚至出现了方向性的问题。

3、不少年轻教师不重视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需要简洁,但并不

是说越少越好。有的老师甚至一节课下来一个字都未写,完全依赖多媒体了。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回忆起本节课老师的思路、所学内容的重点,如果仅凭大屏幕的一闪而过,学生是不会达到上述效果的。

其二,与学科带头人班同伴的分享。

在去影子学校的课余时间,包括周末,我更多的是与来自全省各地的“国培”同学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当然,这时的研讨气氛更为热烈,形式更为多样。研讨的地点也不拘,有在学员房间的,有通过班级博客或QQ群等网络媒介的。研讨中,由于环境相对更加融洽,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往往一触即发,思想的火花就不时闪现。在这样的场合,我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心得和盘托出。不过,在我分享自己教学得失的同时,也收获了同伴们的得失。

上一篇:北正中心小学政教工作总结下一篇: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