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欣然起步(通用4篇)
1.让学生欣然起步 篇一
让生命之花芳香四溢
同学们,当你离开母体,发出第一声清脆的啼哭时,这标志着世界上又一个鲜活生命的诞生。你的出生不仅给这人世间增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一份希望和无限欢乐。从这一刻起多少人关注着你,期望着你长大成才。你不但属于父母和家庭,你更属于国家和社会。生命诚可贵,人生价更高。
当北京奥运圣火慢慢熄灭的时候,我们感叹奥运健儿把生命的运动潜能发挥到极致;当汶川地震灾区渐渐进入灾后重建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人类作为生命群体的顽强、乐观和智慧;当我们在平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细细地体味生命的价值的时候,我们感慨人类生命的平凡与伟大、渺小与崇高。
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只有人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只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活泼身影,才能使我们的校园充满阳光,充满生机。但是人的生命又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不注重安全意识,视安全隐患而不顾,对安全问题措施不及,防范不严,责任心不强,把生命当儿戏,那么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交通事故猛如虎狼;火灾频频,大火吞噬了多少生命财产;食品中毒接连不断;疾病染身;游泳溺水;
玩耍坠楼等等,所以我们身边随时都潜伏着多少张牙舞爪的杀人凶手。随时都威胁着你的生命安全。一件件,一桩桩血腥的报道,令人胆战心惊,一幕幕惨剧目不忍睹。只因为忽视了安全问题,一个个生命如鲜花在瞬间凋零,带给社会,家庭,亲人的只是悲痛欲绝的身心和沉重的打击,血的教训。悲剧一旦发生,所有的后悔,醒悟都为时已晚,对生命的关爱,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词藻。由于安全意识的淡薄,由于责任心的冷漠,玩忽职守而造成的严重后果,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
据了解,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将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有专家指出,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小学生缺乏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在面对意外或危险时,能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机智勇敢地处置危险,我们才能快乐、平安、健康地成长。
当我们刚刚学习走路时,爸爸妈妈会跟在后面喊:“小心别摔着。”当我们上学时,父母常常叮嘱我们说 :“路上当心汽车。” 我们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发生火灾怎么办,发生地震怎么办。
我们学习了很多安全教育知识,但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自身的安全防护。想一想,你有没有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妈妈来接你了,远远看见她,你会不会冲出队伍越过摩托车跑到她怀里去?你会不会吃陌生人给你的糖果呢?夏天你会不会到水库或者河里游泳呢?告诉你,每年夏天都会有在小河里游泳淹死的学生。
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会一窝蜂地冲出教室,把门堵住了,这个时候如果在楼梯口推搡,很有可能发生踩踏事件。2009年1月6日傍晚5点40分,浙江宁波的一间学校,一条放孔明灯的校园广播,吸引了数百名学生的注意。他们蜂拥下楼去看孔明灯,结果有学生跌倒人压人乱成一团,造成当场1死2伤。
老师们,同学们,血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悲剧不能一演再演,生命更没有第二次。我们只有懂得一个道理,防患于未然,在人生的路上走好每一步,处处小心,时时提防,保持警惕的头脑,绷紧安全之弦,事事处处想到“安全”二个字,才能健康成长。所以,我是“胆小”的,我不会在横穿马路时闯红灯,我不会吃街头三无小吃,我还会学习简单的急救知识和医学常识,我也会主动跟我的爸爸妈妈聊我的网友。
我是个爱交朋友的小学生,跟陌生人聊天是常有的事。当然,我会按老师和父母教给我的方式,与人沟通。
感谢我们的老师和许多叔叔阿姨,将我们的学校构筑成安全的堡垒:我们的老师教会我们自我保护,告诉我们要远离毒品,远离一切不安全因素,还在放学之前再三强调:同学们,要注意安全。警察叔叔也会在校园外巡查,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还有许多的给我们安全的叔叔阿姨。
感谢我们的父母,给我接触社会的勇气,和健康上网的知识:他们教会我安全使用家用电器,陪我在熟悉的水域里游泳,给我一定的自由上网时间,同时监督我网上交友。还让我独自参加旅行团,进行短时间的旅行。当然在上学之前也会天天嘱咐我:开心,要注意安全;开开心心上学,平平安安回
家。
用知识呵护生命,用奋斗去创造人生。人生虽然短暂,但是生命的歌从来不会停息,生命的舞也永远不会止步,珍爱生命吧!让我们的这朵生命之花永远芳香四溢!
作者姓名:胡欣然 指导教师:张静
班级:四年级六班 参赛类别:演讲稿 联系方式:***
参赛学校:东营市垦利县第二实验小学
2.让学生欣然起步 篇二
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尽可能挖掘文本内涵, 设置语言情境, 通过词、句、片段的有意训练, 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氛围中, 学习用语言.
一、斟词, 凸显语用的意义
词语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 如何理解、积累并正确运用这些散落的不起眼的“珍珠”, 是课堂教学之本, 只有学生在点点滴滴的课堂教学中养成分析、比较的思维品质,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运用词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 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 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 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 有位老师是这样操作的:
动词妙用
1.刚才, 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 通过几个动词体会人物的特点, 其实, 像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呢 (出示课件) , 请你结合课文, 想想该填什么?请你在书上找到这个词, 用圆圈圈起来.
(课件出示) 摔跤比赛开始啦!小嘎子和胖墩儿把“枪”和“鞭” () 在门墩上, 各自虎势儿一 () .起初, 小嘎子 () 着胖墩儿猴儿似的 () 来 () 去.可胖墩儿 () 着腰, () 了裆, () 着眼珠子, 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 () 了三四圈, 终于三 () 两 () , () 在了一起.可是任凭小嘎子 () () () () , 硬 () 不动对手.小嘎子就用脚腕子去 () 胖墩儿的脚, 不料把给他把脚 () 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 () , 小嘎子 () 个仰面朝天.
(自由填, 指名填)
2.请你仔细看看这些动词, 你能发现什么? (几乎没有重复的动词, 准确性和丰富性)
3.师领读, 读的时候突出动词, 齐读.
4.如此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 刻画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 这就是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创作最成功的地方, 这部小说也因此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小说创作一等奖.课余, 希望大家认真地去读一读.
学习运用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第一次虽然失败了, 可是小嘎子满脸的不服气, 一身的不服输.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摔跤的比赛, 请大家一起看录像完成学习卡, 你能试着填一填吗?
(看完录像, 课件出示)
“咱们三盘两胜.”小嘎子又羞又急地说.“又三盘两胜啦!好三盘就三盘!”只见小胖墩儿挺挺胳膊, 乘着一股盛气, 又骑马式当中一站.满头燥热的小嘎子, 等不得胖墩儿站稳, 突袭似的 (蹿) 上去就是一腿, 把小胖墩儿 (扫) 了个趔趄, 可是没有倒.小嘎子紧接着又一 (扑) , (搂) 住脖子就 (按) .不料胖墩儿一 (哈) 腰, 抓住了他的两肋.小嘎子按了两个没按动, 发觉下半身发起飘来, 急忙撒开脖子, 却只 (揪) 住了对方的胳膊.小嘎子这回真急了, 他两眼一转, 马上朝对方肩膀上 (咬) 了一口, 只听“哎哟”一声, 就在胖墩儿一 (闪) 身的工夫, 小嘎子顺水推舟, 一个绊子把他 (扔) 倒了.
2.自由填、指名填 (只要填的动词是准确的, 也比较生动, 也行) .
教师随机板书课件旁黑板上.
3.想不想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课件填上) 对照原文你填对了几个?看看自己的, 再对照对照, 你认为哪个词较恰当? (比较发现作者独到之处)
4.两次比赛摔跤, 过程截然不同, 竟然没有一个动作重复.我们读一读,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嘎子? (争强好胜, 永不言败, 永不服输)
师小结:同学们, 学了课文, 我们知道了作者是如何通过丰富生动的动作描写, 按照一定的顺序, 来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平时, 我们说话、作文时, 也要学着运用这种方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在习得知识后就要迁移训练.明确了作家徐光耀在动作描写上的精妙之处, 就要在理解基础上, 及时地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习.机不可失, 在小嘎子摔跤比赛输了的情况下, 让学生试着填写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比赛时的动作, 这样选择内容既与文本相接, 又能训练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 顺理成章, 轻而易举地达到学习、积累、迁移、运用的目的.同时再次出现原文, 进行比较, 感受作家用词的精妙以及嘎子的嘎样, 再度丰厚人物形象, 感受语言魅力, 业绩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出发学生的类比联想, 实现预警的还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积累、运用了词语.
二、酌句, 深究语用的内涵
“语尽平庸催人睡, 文有佳句倍精神.”句子练习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 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 我们认为:句子练习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对巩固所学词语、发展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 学生行文造句时常常会出现词语的排列顺序不符合语言组合的规律、或者不符合人们语言习惯的现象.那是因为学生没有按照意思表达的需要, 去正确合理地安排词语的顺序.这样, 句子的意思就会表达不清或不合事理 (不合逻辑) , 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就会混乱、成分之间的关系就会不协调, 甚至还常常使句子产生歧义.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只有有意识地注意语序、强调语序, 才能够使学生按照表达的需要, 按照词语的性质、特点, 把词语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需要的具有一定结构形式、能够表达一定意思的句子,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教完人教版第七册《幸福是什么》一课后, 有的老师常常会问:“十年后, 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这些体会你是怎么得来的?”
细读问题, “牧童”指放牛羊的儿童, 十年后, 他怎么还是儿童呢?且在文中, 十年后, “三个牧童”已改为“三个青年”.所以,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改为:“三个牧童十年后, 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十年后, 三个牧童……”就不合逻辑, 因为“十年后”他们已不再是儿童了.改成“三个牧童十年后……”就合乎事理了, 因为他们在十年后已变成青年了.当然, 如果不从语序调整, 也可把“三个牧童”改为“三个青年”.
不难得知, 不同的语序, 可以构成不同的意思关系和结构关系, 更可以使句子的感情色彩更鲜明, 如排比句、祈使句、反问句等.让学生学习用不同语序恰当表述自己想要表述的意思和情感, 更有益于学生语言运动能力的培养, 从而达到我语言我心的目的.
三、构话, 体现语用的价值
语言交际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有声语言符号信息源传递和接受者之间的互为性言语理解和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对源语话段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 即提升学生的口语语用实践能力.口语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可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 使其产生表达的欲望.
五年级的课文《打电话》教学中, 上课一开始,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节:活动结束时间提前了, 要妈妈早点来接;爸爸妈妈不在家, 爷爷突然不舒服, 要去医院看病;回到家, 忽然想不起今天的作业.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打电话, 于是老师让学生学习《打电话》一文.
师:自己浏览全文, 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生 (交流) :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 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 说了两个多小时, 既误了自己的事, 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师:再读课文, 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生:说话罗里罗嗦、废话连篇.
师: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生 (交流, 小结) :打电话要抓住要点, 简洁明了, 这样不仅节约时间, 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师: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 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 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 简洁明了.
接下来让学生扮演角色打电话, 在学生充分表现的基础上, 教师再稍作点拨———如打电话时该怎样打招呼?给同学和长辈打电话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教学, 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入手, 借助生活, 引发话题, 进而循序渐进, 点拨引导, 最后推此及彼, 反复实践, 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迁移运用到教学中来, 再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生活既是迁移源, 又是迁移途径, 使教学避免了零起点现象, 顺利高效地达到了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 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选用多种方法, 帮助学生设计对话情景, 如演一演课本剧、看图编故事、续编故事、写请假条、书信等,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促进学生生成新的语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语言的积累, 为学生今后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打好基础.
只要教师努力创设活动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 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 处于积极地接受新语言信息的状态中, 将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当一定语境中的语言达到一定的容量和密度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语言输出, 即达到了语用的效果.
摘要:“语用”是语文的特性, “语用”就是语文实践, 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境内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尽可能挖掘文本内涵, 设置语言情境, 通过词、句、片段的有意训练, 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氛围中, 学习用语言, 使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3.让学生欣然接受初中数学 篇三
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1.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往往流于形式,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1)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2)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2.听课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听”“思”“记”这三者的关系:“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而“记”则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每天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而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所以教师指导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如何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等。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由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可给出以下复习总结的途径: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二、指导学生分析、利用“错误”资源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1.让学生认真分析“错误”资源,“以错为鉴”。“差错”意味着失败,对待错误,我们不能把答案双手奉上,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或者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虽然暂时阻止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但同时也阻断了他们主动学习数学、提升思维的道路。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容“错”,让学生在错中得到更多的借鉴、更多的启示、更多的收获。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知错、认错,举一反三,以错为鉴,又肯定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让学生能利用“错误”资源,“将错纠错”。教育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是最深刻的”。我在教学中发现,有时候对于某些知识利用正面教学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无论老师怎么强调,学生总是要犯错误。但是反过来先让学生做,然后再通过师生共同来分析修正错误,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如在《整式的加减》复习课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整式的加减运算中总牵涉到去括号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出错,而且老师一说学生基本上都能懂,却屡教屡错。我上课一开始什么都没有讲,出了几道题目让几个常犯错误的同学上来做,其他同学自己做。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个同学都犯了错误。然后,我让这几位同学上讲台说说自己每一步是怎么进行的,把理由说出来。这几位同学在自我讲解的过程中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自我否定”和纠错,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其他同学也能引以为戒。
三、给予恰当的鼓励,满足其自身的成功感
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喻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使调动积极性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积极性。“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交流可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以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精心做好初中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刚刚步入中学课堂的学生欣然接受初中数学乃至今后的数学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帮助初中新生在新的起点上迈好第一步,走向数学学习的成功。
4.抓好起步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篇四
关键词:文言文;起步教学;阅读方法;语言形式;审美意趣;文化元素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如五年级的《杨氏之子》,六年级的《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等这不仅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也为中学学习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但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文体,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所以,文言文的教与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的起步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
一、抓阅读方法理解文言文
第一篇文言文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中,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编者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考量。在此之前,每一学段都有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已经习得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学习方法,如借助注释解词法、借用插图想象法、反复诵读品味法、背景资料辅助法等,这些学习方法一样可以适用于文言文。与此同时,学生也进行了大量成语、俗语警句的积累,并从中获得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助力。加上所入选小学课文的文言文都有短小精练、语意浅显的特点,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运用方法尝试读懂课文。有了方法的指引,虽说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非常的显著:
生:我通过注释明白了“甚”是“很”的意思。
生:通过看图和看注释,我读懂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但杨氏子的父亲不在,就叫杨氏子出来招待。
生:我也是通过看图知道“设”应该是“摆设”的意思。
……
在理解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时,我提出问题:“谁为谁设果?”学生有的通过联系上下文,有的通过看图,有的联系生活实际,明白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继而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语句中“承前省主语”的特点,强调“联系上下文理解法”的运用。
虽说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学生正是利用与此类文本相似的古诗词阅读技巧,达到对第一篇古文意思的读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看准时机,在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无法取得突破的时候,再给予点拔,并总结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
二、抓语言形式美读文言文
文言文句子长短错落,平仄有致,音韵和谐,而且篇幅短小,特别适合朗读。古文不朗读几乎体会不到它的妙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文言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对文本语言的朗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一贯坚持以“读”为中心,从读准确到读通顺再到读明白,最后再读出情味,其间穿插各种形式的读,如教师范读、师生对读等等,促使学生在读中见义、见情。
每一篇文言文,除了共性的读外,还应根据文本语言形式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朗读。如,在《伯牙绝弦》中出现的“哉”“兮”,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文言文的语气词,我以这二字为抓手,指导学生进行读字、读词、读句的推进式朗读:
哉兮
善哉 峨峨兮 洋洋兮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就是在一字一词一句的朗读中,渗透文言文的断句、延长等技巧,一点一点地去感受文言文的语感图式。而本文的前四句语言形式也呈现出一种对应之美,一鼓一听,一念一得,体现出文章所要表达的知音情意。于是,我抓这四句的语言特点,与学生进行对读,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形式美,也在读中感悟知音相惜之情。在师生对读之后,又设计了一个“与友对读”,让学生邀请自己的好友一同来朗读,千年的知音情,今时的同窗情伴着琅琅书声浓得化不开,学生在友情的体验中又一次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再顺势引导学生对比前四句话与第五句话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发现第五句这种长短错落的语言形式,恰恰是伯牙得知“子期死”后“破琴绝弦”悲痛哀绝的情绪的直观表现。通过对前后的对比读,将伯牙得失知音的悲喜两极情感推向了高潮。可以说,正是通过文章语言形式的参悟,以丰富多样的读,才可以引领学生随着文字走入人物内心。
三、抓审美意趣悦纳文言文
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中,文字往往具有审美特质。文言文所呈现的美是千姿百态的,有形式美、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等。这些美凝练而含蓄,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感受并领悟的。因此,教学中教师最大的魅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感受到文言文中呈现的美的形态之后,把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融进文言文学习所特有的审美意趣之中去。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有理有据的辩斗;《伯牙绝弦》中伯牙与子期心意相通,互为知音的情意;《杨氏之子》中杨氏子机智聪慧,语言巧妙等。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巧妙地抓住“车盖、盘盂,苍苍凉凉、探汤”这两组词作为引出“辩斗”的先导。通过对这两组词之间关系的探讨将课堂气氛推向“辩斗”。在“辩日——‘趣的体验”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互辩,生生互辩,引导学生活灵活现地体验了一回“辩斗”的乐趣:
师:开始辩斗!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起故。一儿曰——
甲组:(齐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乙组(齐读)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坚持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争辩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反驳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不服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跺着双脚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指着一儿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毫不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语速渐快,情绪愈发激昂,课堂语境层层推进,艺术性地重构“辩斗”的情境。这种依语造势,因语生情,以语而生意境的课堂探索,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更完成了对文本蕴含的意趣——“以怀疑为起点,以探究和辩斗为形式,以思想为结果”的领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爱上文言文都很难。
四、抓文化元素体味文言文
文言文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作品经过时间筛选,许多文章堪称精品。选入小学教材四篇文言文,既是流传已久的经典之作,对小学生而言又具有可适性。其中的文化元素也是力透纸背,穿越时空而来。《伯牙绝弦》中的“高山流水”“绝弦”是知音的文化符号;《两小儿辩日》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孔子是智者的文化代表;《杨氏之子》中杨氏子与孔君平的言语机巧,则显现出南朝士族洒脱生活的文化气质。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这些文化意象,引领学生咀嚼文字,自由想象,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味文言文的风骨神韵。在《两小儿辩日》中,王崧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训练:“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这个训练看似平常,实则在引领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进而丰富了孔子这一智者形象。而在另一名师罗才军的《伯牙绝弦》中则是抓到了文本中“知音文化”的关键符号“高山流水”“绝弦”等,其将分散到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语言之中反复涵咏,又结合课后资料袋引导体会我国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这些名家的课堂上,我们深深切切地感受到教学文言文,教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其间的文化内核。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文言文的起步教学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改革教法,指导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那么学生就一定能爱上文言文!
参考文献:
吴立光.文言文教学方略[J].文学教育:下,2007(09).
【让学生欣然起步】推荐阅读:
《我爱地球妈妈》演讲稿宋欣然10-03
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论文08-03
让学生和家长推荐学生的方法与技巧08-28
让学生思维继续飞翔08-29
如何让学生变得优秀09-02
随笔让学生学会倾听10-05
爱,让学生快乐成长10-18
如何让学生突现自我11-06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自信自强的故事_请尊重你的价值09-14
我让学生写“考试分析”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