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项目策划书(共7篇)
1.旧城改造项目策划书 篇一
2018,在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我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工作中发扬真抓实干精神,严于律己,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敢于克服困难,以公司的利益和发展为目标,认真组织、协调项目前期工作,使各项目进度按计划有序推进,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抓重点项目,保证项目有序推进
1、柳州火车南站周边地区旧城改造项目为柳州市重点项目,是我公司建设项目的重中之重,如何保证项目各项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是公司赋予我们的重任。工作中,我多向公司领导请示汇报,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加强沟通,组织完善项目交通组织研究工作;
协调各有关部门进行路网规划方案设计;
完成路网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
组织完善非住宅选房方案,做好非住宅选房签约工作;
积极与项目范围内各管线单位对接,做好水、电、煤气、通信等管线迁移方案及补偿工作;
完成站前·馨印象接待中心设计、装修及布置工作;
配合完成红桥馨城销售中心的设计及布置工作;
配合项目指挥部做好拆迁工作,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拆迁安置方案及改制企业资产认定工作;
组织协调市项目指挥部召开的现场工作会并做好会议纪要,为项目实施工作提供有利依据;
组织完成南站馨城部分地质勘察工作,确认可开工的范围及重点拆迁对象,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2、今年,东站片区改造项目列入公司又一重点项目,该项目改造范围涉及面广,资产现状复杂,产权单位多并涉及东站货场的还建,针对这些问题,我积极与市铁办及南宁铁路局对接,多次对东站货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红线范围资产情况,组织拆迁公司对现有资产进行核查,并与南宁铁路局提供的资产台账作对比,发现东站资产台账与现状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东站的同等规模还建及补偿问题提出了参考意见。为做好东站片区改造项目的成本测算,我积极与规划部门对接,掌握东站片区的规划条件,协调设计单位做好东站片区的整体规划,完成东站片区的虚拟现实设计,为东站片区改造项目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树立大局意识,配合做好部门职能工作
我部门是担负公司项目前期工作的职能部门,部门人员有限,工作任务重,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踏踏实实做事,配合完成部门各项职能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保证各代建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为了锻炼自己,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我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参加了一级建造师学习考试,争取成为一名专业型技术骨干,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使工作方式更有创新,跟上时代与科技进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干部。
2019年,我将继续以饱满的工作激情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投身到公司的发展大潮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善于拓展新思路,勇敢迎接各项工作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旧城改造项目策划书 篇二
关键词: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1 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1.1 旧城改造的背景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旧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住房拥挤,交通不畅,布局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城市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旧城区衰落现象。
目前,我国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旧城改造获得新的改造动力和契机,推进了旧城改造的发展。
1.2 风险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解读风险构成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石。威雷特(1901)给出了比较准确的风险定义。他认为,风险是关于人们不愿看到的事件的发生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第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第二,风险的本质与核心是不确定性。威雷特关于风险的定义特别指出了不确定性在风险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但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应用,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都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水平仍然处于引进、吸收和消化阶段。
1.3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的背景
淄博市地处鲁中,城市形态独具特色,呈T字形分布,城乡交错,形成组群,总面积5938 km2。这种形态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发展生产,方便生活,淄博因此而成为世界大城市协会的会员。淄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扩大,许多老城区逐渐不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功能退化。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2007年淄博市根据省、市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的要求,标准规划新城区,优化提升老城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组织修编了《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尝试提出一些应对之策,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的。
2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的模式研究和风险管理研究
2.1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的模式研究
总结国内外许多城市旧城改造的模式,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两种:开发型模式与非开发型模式即是指政府将旧城改造项目交由房地产开发商主持,采用此种方法可以大大的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房地产综合开发已成为我国旧城改造的主要形式。但是开发商出于商业利益和市场诉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旧城改造中往往会将利益的天平向自身一方倾斜,香港的“铅笔楼”便是这种超强度开发的典型例子,改造之后的房屋也可能出现“驱贫引富”现象。
非开发型模式是指由政府作为旧城改造项目的开发主体,而不由房地产开发商承担项目建设。当前背景下,更加关注民生的非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这种模式出现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安置难、融资难等一定的困难。
2.2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两种模式下都存在的风险,拆迁安置风险:旧城改造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旧城区原有建筑的拆迁补偿和居民安置问题。该问题能否妥善处理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到开发商整个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败。
融资风险:由于旧城改造项目一般投资金额较大,靠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或政府投资很难满足项目资金需求。因此,融资理所当然是旧城改造项目的重要环节之一。
成本风险:工程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简单地分解为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几项内容。一般来讲,工程造价是由工程投标报价决定的,而投标报价是以预算定额为依据;但市场价格行情,考虑施工期间物价上涨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都要面临的风险。
另外,两种模式下都存在质量风险、安全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和环境风险等。
(2)开发型模式下可能存在的特殊风险,开发型模式下可能要面临区位风险、政策风险等。淄博市是齐文化发源地,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文化古迹等设施保护风险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中可能存在一种风险,也可能出现多种风险并存的局面,我们可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通过风险识别等理论方法,实行项目管理,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种风险。
3 淄博市防范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的对策
3.1 防范两种模式共有风险的对策
了解政府相关规定,做好拆迁安置工作,旧城改造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法治和人本并存、保护与改造并举、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以人为本,实施“阳光拆迁”工程。在张店区旧城改造项目中,省道102线建设工程拆迁涉及33家果园,10余家工业企业,区、镇两级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研究制定了麦田补偿、设备搬迁、果树移植,房屋拆除等多项补偿标准,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拆迁安置工作就进行得十分顺利。
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来源及投放程序,在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中,项目承办方应积极谋求政府与各大银行的合作与支持,确保在需要资金投入时能够及时得到资金来源。在保障了资金来源之后,项目承办方还应该组织财务人员、专家及其他有关人员认真分析预计的资金使用情况,合理安排资金的投放。
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旧城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淄博市是其文化的发源地,在旧城改造项目同时,应尽量注意不要损害淄博市的城市特色,对于如蒲松龄故居之类、周村古大街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应该加以保留并进行适当的修缮,不能一味的推倒重建。并且在设计其周边建筑时,应使其他的建筑与这些古建筑融合在一起,突出其文化特色。
严格遵守各项环保法规,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的成本越来越高,已经引起了各个项目承办人的高度重视。为了防范环境风险,项目承办人应该严格遵守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
3.2 防范开发型模式特有风险的对策
加强建设项目合同的风险管理,建设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4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经济社会意义
旧城区整治改造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淄博市的旧城改造,为产业空间转换,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
旧城区整治改造有利于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通过旧城改造项目,可以对城市的交通、供水排水、供气、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升级。
旧城区整治改造有利于改变城市景观面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通过旧城改造项目,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可以缓解淄博市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同时扩大绿化面积,有利于恢复淄博市的发展环境与人居环境。
旧城整治改造有利于扶持城市弱势群体,改善市民居住条件。通过旧城改造项目,整合配套社区管理和生活服务设施,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
旧城整治改造有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淄博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丰富,1989年就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蒲松龄故居、齐长城遗址、陶瓷工艺品等更是远近闻名。通过旧城改造项目,修缮老建筑,复建部分古建筑,可以增强城市魅力。如淄博周村重现明清商城,就注重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2-137.
[2]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1-87.
[5]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5-47.
[6]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9,33,40-50.
[7]解春芳,强青军.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8]杨蘅.对黄石港区旧城改造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城市管理,2007(6):28-31
3.旧城改造项目策划书 篇三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业主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华书店及周边旧城改造项目房屋征收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争取你们的理解支持、积极配合,统一大家思想,尽早尽快完成新华书店及周边的改造。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旧城改造的重要意义 新华书店及周边旧城改造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认真分析各方面情况、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后集体作出的决策,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实施旧城改造的一个重要项目。
1、旧城改造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城市建设远远落后于景区建设,一个地级市市府所在地和旅游城市没有一个象样的图书城,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的城市建设思路,而新华书店及周边旧城改造正是实施“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的重大举措,建设图书城必将极大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
2、旧城改造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日趋强烈。新华书店及周边区域居民生活环境和其它区域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一是居住环境差。由于建造年份早,多数房屋破旧严重;区域内建筑密度大,通风、采光、绿化条件差,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区间排污、排水设施十分落后,功能不完善,存在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区间建筑布局杂乱、道路狭窄,通行主要依赖许多不足1米宅间小巷,车辆通行、停放均十分困难;供电、供水、供气、通信设施很难进行局部改造,居民生活极为不便。二是安全隐患多。消防设施严重缺失,加上没有消防通道,发生火灾时,消防车难以进入。由于区域内地形环境复杂、道路狭小,盗窃、抢夺等治安案件也时有发生。要一揽子解决区域内的众多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最有效、最彻底的途经,就是进行整体的改造。
3、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致力于破旧立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要过程。大庸建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撤县设地级市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史,每个城市都是在不断的建设和改造循环中取得了进步、发展和繁荣,从某种意见上讲,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史就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历史。我省其他城市前几年旧城改造工作力度都很大,都已基本完成了老城区的改造。而我市一边建新城一边改造旧城,现已完成了大庸府城、龙城街、新峰市场和金海岸等等旧城改造项目。看看全国、全省,比比兄弟市州,我市的旧城改造工作显然是落后了。他们的改造力度之大,建设步伐之快,使我们越来越感到差距感、压迫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在新华书店及周边区域实施旧城改造已经是时不我待,势在必行。新华书店及周边项目只是今年的第一个项目,紧接着的是对面的奇峰市场周边和边贸市场周边的旧城改造。
二、明确目标,落实政策。
1、改造的大致范围是:东至大庸府城,南至解放路,西至人民路,北至古庸路(原天门路)。区域总面积约37亩。区域内有房屋71栋,其中单位房屋30栋,私房41栋,总建筑面积约45404平方米,宗地四至及面积以收储规划红线图为准。
2、改造的目标是:通过对该区域实施改造,使该区域的人居环境有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有较大增强,城市品位有较大提高,从而有效增强老城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发挥老城区的中心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3、征收工作的具体步骤 ⑴、准备阶段。
⑵、宣传发动选择评估公司阶段。
⑶、房屋登记、确权认定、征求意见、拟订征收补偿方案、评估阶段。
⑷、签约、搬迁、腾空阶段。⑸、扫尾阶段。现在,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今天的动员大会标志着征收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各征收小组就要正式入户开展工作了,以后开始的三、四阶段是整个拆迁工作中最具体、也是问题矛盾最多的工作。希望各小组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实,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改造征收工作。
4、尽量考虑被征收户的利益,走群众路线,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这次征收,是严格按照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实施的,也是全市第二个项目,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考虑广大被征收户利益。
三、顾全大局,积极配合。
新华书店及周边旧城改造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征收安臵部,并组建了强有力的班子,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竞同志亲自任部长。希望广大被征收户要顾全我市旧城改造大局,理解支持、积极配合各部门工作,尽快完成新华书店及周边旧城改造项目。
各位被征收户、广大住户,同志们:新华书店及周边旧城改造项目征收工作已全面启动,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相信,有广大被征收群众的理解支持、积极配合,有市区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就一定能顺利按时完成任务,为推进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旧城改造规划 篇四
街景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措施
摘要: 街景整治对于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非常重要,在城市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街景整治对街景综合整治规划的内容和规划成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街道 街景 整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城市规模在不断发展扩大,同时城市中的一些地区已不在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生活环境 不良的地区不但影响居民的生活,也损害了城市形象,以至于导致城市或城市中的某些地区对人的吸引力减弱。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 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报有很大的希望,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及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街道是城市的经脉,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街道使巨大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同时街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罗万 象的巨型建筑物,是一个没有封闭点和终结点的开放场所。城市在街道上表达它清晰的世俗生活,也表达它暖昧的时尚生活。街道承受了城市的噪音和形象;承受了 商品和消费;承受了历史和未来;也承受了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风格。所有这些构成了街道的景观——街景。街景是城市面貌的重要反映,城市的街景犹如人的面 容,是展示城市特有风采的风景线。街景整治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目前,街景整治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下就是 街景整治结合规划工作谈几点体会:
1、街景综合整治中的规划构思
1.1整体定位:按总体规划要求分析该街道在市区交通中的地位、作用、街道两侧用地以及单位发展要求等,确定街道功能定位。
1.2确定整治规划内容及深度:规划从街道交通和平面整治、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公共空间环境整治三个层面设计。
1.3强调公众参与:两侧建筑及单位是街道构成内容的基本元素,调动公众执行规划的积极性,以保证成果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的顺利实施。
1.4规划范围的“双重”性:规划范围是街道长度及两侧进深的范围。分析论证时必须扩大沿街进深,保证每个单位用地和规划空间的完整。
2、主要规划内容
2.1街道交通及平面整治规划
用地功能调整。根据现状条件确定切实可行的整治对策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地块采用多种改造整治方式,优化土地功能结构,确定科学的容量指标和土地使用强度,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建筑性质调整。
道路规划:主要包括路面交通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数量统计、预测;停车场需求分析(公共、单位、临时);公交线路规划;公交站点设置等。
绿化设计:行道树、花坛、垂直绿化、小花园建设、草皮种植。
配套设施布置。
2.2沿街建筑立面整治规划
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外观条件,立面整治分为三个级别:
保留:目前质量尚好,门窗墙面均未破损的予以保留。采取清洗、粉刷、去污除垢的整治措施,使立面整洁一新。
整治:对立面有一定破损、受其它构筑物遮挡、使用不当、以及由于建筑性质改变的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改造。除采取清洗、粉刷等措施外,对临街晒衣架、遮阳(雨)蓬、花架、空调架、钢(木)窗统一改造、设计、翻新。更新:临街违章建筑、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的拆除;随用地调整需重建、改建的建筑,按整治规划相关要求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建筑设计。重建内容要有完整的申报文件。
2.3公共空间环境整治规划
市政设施:包括电力、电信、通讯杆线、街灯、路灯、装饰灯、环卫设施等的改建和增加。
交通设施: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单位内部停车场,新增公交线路,设候车亭,铺设盲道等。广告牌匾及灯箱:根据广告性质,决定设置位置、尺寸、材质、色彩等。
统一设计各类围墙。
商业店面设计。根据店面性质、建筑形式及街道色调设计橱窗、门匾。
城市小品:主要包括路灯、垃圾分类收集箱、邮筒、公用电话亭、街牌、信息标识牌等。
公共空间设计。主要包括绿化、广场等
2.4整修标准
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具体制定,结合我市情况建议以下标准。
店名招牌、灯箱、广告牌:制定本地市《店名招牌管理办法》,进行统一改建;
防盗窗:
①临街建筑物正、左、右三面原有防盗窗凡不符合整治要求的一律拆除;
②临街建筑物正、左、右三面的一、二层重新设置的防盗窗由区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设计,防盗窗安装时不得超过窗台外沿,如住户不需要装可以不装;
③临街建筑物正、左、右三面的三层及其以上,原则上不安装防盗窗,如住户坚持要装,必须将防盗窗装于窗内侧;
④如原有防盗窗规格符合整治要求,但颜色不一致的,必须与整治后颜色统一;
花架、晒衣架、遮阳(雨)蓬:临街建筑物正面一律不允许设置;左、右两侧面允许设置,但必须统一规格、统一颜色、统一位置;
空调架:按街景要求适当调整位置并对支架油漆,同时统一安装排水管道排放冷凝水。
钢(木)窗调换:以白色塑钢窗为主,对白色铝合金窗原则上不予更换;
沿街市政、绿化、环卫设施:根据市容标准,进行统一改建;
防盗窗拆迁后的墙面必须进行修补和局部粉刷;
整治范围内临街违章建筑和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必须拆除。
2.5完成规划内容同时要考虑规划创新和特色
2.5.1 “母题”设计构思:准确把握每条街道的功能、等级、定性、定位,从街道的人文、自然背景条件出
发,确定其蕴含的风貌特色,以确定特色营造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母题”的多次重复、再现、提示、强化视觉效果。争取每条道路整治出来都要有自己的特点。
2.5.2夜景设计:以建筑轮廓灯、街道照明灯、草地灯、商业建筑灯光等为主,其它建筑照明为辅,对有条件的商业店面鼓励霓虹光的使用。对照明形式、色彩、位置、数量等进行设计,并按平时与节假日分强度控制。
3、规划成果
3.1文本:主要包括规划构思;规划主要内容;主要道路街景整修标准;规划创新与特色。
5.旧城改造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1. 旧城改造的必要性
作为人类定居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寄托梦想和希望的场所。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旧区的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地域分异不明显,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混杂,相互干扰,严重制约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再加上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衰落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旧城区都存在着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名胜古迹绿地遭受破坏等严重问题,影响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旧城改造就成为除少数新兴城市外,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旧城改造,也就是旧城区的再开发,是指对旧城区中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旧城区存在的各种城市问题,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旧城改造是以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强化城市整体功能为主要目的的,在城市老化地区有计划地实施集再开发、修复和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可见,旧城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城市建设的永恒课题,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观念,创新建设模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之路。
2. 我国在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途径,是为了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城市结构,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配置完整的公用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使城市的旧城区获得更新发展的动力和契机。然而,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很不完善,再加上与旧城更新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开发机制不健全,对旧城更新缺乏全面、综合及系统性的研究,而相应的改造方法和具体措施显得不相适应。同时,旧城更新的规划与实施严重缺乏公众参与,导致了旧城更新的规模过大、改造速度过快等原因,使得我国当前的旧城更新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与隐忧,甚至对城市社会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具体地说,对旧城改造的深度不够,在确定改造项目的投资方向时,缺乏通盘考虑,投资结构与城市综合效益不相协调,使旧城改造投资重点偏移,合理性差,综合效益难于提高。体现在旧城改造的方式机械单一,缺乏战略性,对现有房屋和设施,不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而是搞“一刀切”。在主城区改造大都采取大规模拆迁改造的方法,对旧城区的建筑物,除古建筑外,基本都采取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方针。这种大拆大迁的旧城改造拆除了相当一部分经过适当修缮仍可使用的城市设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旧城改造项目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突破城市规划的控制,造成开发强度过大、容量高、密度大,违背了旧城改造疏散旧城人口、降低人口密度的初衷。另外,近年来,大体量的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盲目崇拜西方建筑,导致出现的欧美风格难以与旧城风貌相协调,也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呈现一派“大拆建”的态势,虽然各地都有文物保护条例乃至规划,但这一态势难以遏制。由于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各种文物都散布在旧城内并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各种有意味的“场所”。旧城改造中的保护,除了对古建筑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保护外,对其一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和街区,特别是近代建筑的保护不够重视,拆除了一些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造成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由于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淡薄,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在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保护区大兴土木,严重破坏城市的传统风貌和特色,致使城市特色丧失。而且带来了地价和楼价上涨,大部分原有居民和小本工商业无法返回,昔日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环境荡然无存,被改造地区的原有社区网络遭到破坏,有的甚至彻底解体。特别是对旧城更新的规划与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旧城物质形态的研究价段上,重视第三产业的开发而忽视城市环境的改善,完全忽视了对旧城更新的主体(即原住居民)的关注。在旧城区拆迁改造过程中,都是中低收入群体被迫从城市中心地带“驱逐”,改造后的居民是少数能承担高房价的人。搬迁到市场周边新区的居民,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迟缓,公用设施不完善,面临交通、生活、工作的种种不便,增大了生活成本等等。如何克服和纠正这些问题,在旧城改造中切实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3. 科学合理地搞好旧城改造
3.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旧城改造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旧城改造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政府应有相应的旧城改造政策作引导,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并对旧城改造的经济效益方面加强社会经济分析,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政府实行宏观控制,使旧城改造逐步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旧城改造又称城市再开发或城市更新,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老化地区有计划地进行城市改造建设,包括再开发、修复和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城市再开发是指在布局混乱、城市功能完全丧失、城市环境严重恶化的城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拆除全部建筑物和构筑物,拓宽城市道路,新建各种必要的城市设施,重新安排合理的城市土地,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彻底改变原有地区景观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修复是指在布局混乱、城市功能部分丧失、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城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拆除不良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尚可使用或具有保留价值的城市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新建各种必要的城市设施,重新安排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环境质量,部分改变原有城区景观的中等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保护是指在现状良好,但将来可能恶化的城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街区进行保护性修缮、强化城市功化、保护城市环境和原有地区景观的小规模城市改造建设。
3.2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高效利用城市各种资源,促进城市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应遵循《城市规划法》中的规定,旧城改造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要制定一个系统科学的旧城改造和建设规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旧城改造进行规划控制,形成明确的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及控制体系,同时要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以避免因规划控制不力而造成旧城改造中的混乱和矛盾。旧城改造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活的综合效益,城市生活的多种功能同样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道路交通、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人文景观、空间形态、园林绿化等均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旧城是城市的一个部分,它与整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把旧城改造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割裂开来。目前运用较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要素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其中开发强度的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虽在一定程度从总体上决定城市建设的环境效果,但基本还是对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的反映。旧城改造要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与整治“城中村”环境相结合,与保护历名文脉、历史建筑、历名街区相结合,与城区的产业提升相结合,拓展城区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对道路、给排水、燃气、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绿化和照明等基础设施,要同步建设。各改造区块要按照规划要求成片开发,限制零星开发、沿街开发和低档次重复开发建设。笔者认为,需要重点研究旧城区域拆除与保护的问题,以科学的规划指导旧城改造中哪些区域该保留,哪些区域该拆除,哪些建筑该改造,哪些建筑该修缮。只有明确了拆除与保护的关系,旧城改造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解决改造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另外,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必须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同时,要防止有些地方将医院、学校等社会事业单位全部搬出旧城区,形成纯住宅区的做法,要力求做到功能的完整配套。
在旧城改造以前,应该对旧城区进行战略性的规划研究,弄清旧城区内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现状,统一确定需要拆除重建、需要改造、需要保护的地块和建筑;统一确定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及绿化开畅空间系统性设施和空间。要克服和避免大大超越本地经济承受能力和市场吸纳能力的大拆大建现象。改造也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效益出发,要统筹安排改造的重点、先后顺序、工程规模和方式,商业地区开发与住居地开发协调进行,黄金地段开发与偏街背巷开发应该协调发展。改造也不能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开发横式,而应该依据旧城区内不同情况采取“拆、改、调、留”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和再开发。旧城改造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应有轻有重。具有时间性,工程量少的、改造小的、持续时间短的先开发,工程量大的、时间长的后开发,要统一规划、分期拆迁、分期开发、统一配置,在追求最大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使条件较为成熟的片区先改造,先开发,对于条件不成熟的片区要进行严格控制,以避免增加后续改造的难度和成本,同时获得必要的增值效益,充分体现城市建设中的资源节约原则。对房屋现状较差、严重缺乏配套设施的,要进行全面改造。对房屋现状较好、有部分配套设施的,要以修缮为主。“城中村”的改造要以环境整治、设施配套为主。总之,采取从较小规模开发入手的“循序渐进”模式可以维持社会空间结构及居民生活的逐渐发展变化要求,使开发地段保持灵活性,一旦发生问题可及时解决,并可随时调整开发力度。
3.3 遵重历史,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
一个城市的发展史,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史。旧城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对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脉,保护历史对于保护人类文明、体现城市特色有着重要作用。在旧城改造中,我们要以历史保护为前提,在确定保护对象和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开发,使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共同协调发展。要把改造旧城与保护历史文化古城风貌结合起来,对重要文物、古迹及古建筑物重点保护,不得改变原有风貌。建筑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记录,城市文脉的演变有建筑的历史性贡献。如北京的胡同及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青岛的里弄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及建筑艺术价值,这些建筑一旦拆除就不可恢复。当然,保护并不是一切原封不动。除列为文物的历史建筑外,其他建筑还是可以更新改造的。在这里,房屋是旧的,但内部的设备可以是现代的、意念是新的,给来到这里体验时尚的人们感觉当然也是全新的。发掘旧城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文化特色的体现又是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化脉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因此,在保留旧城有价值的城市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建设当中的体现。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街道、建筑或文物古迹往往比较破旧,我们要有选择地分层次地进行保护。对一些有重大历史保留价值的建筑,可在保留的基础上适当修复;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民居和有传统特色的老街区,如果占地面积较大,可在保留原有特色风貌的基础上,适当地缩小面积改造面新;对于有历史价值的遗址等,可重新修复。“新”与“旧”的相互交融,一方面应着力于提高旧城整体环境品质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可将典型的地方性风格特征,运用于新建筑之中,使城市新建的建筑群和建筑环境与传统建筑风貌相融合,在满足人们物质要求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要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出发,重视城市传统局的历史环境的保护,避免“千城一面”,并通过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整合城市风貌,推动城市的二次发展。[2]
3.4 有效利用旧城区的各种条件,创造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当前,环境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政府应把创造一个安全、健康、优美的城市环境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经济发展越快,旧城改造规模越大,越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旧城改造的指导思想不但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考虑生态环境质量因素。旧城改造方式与旧城发展轨迹相适应,应与旧城发展阶段相适应,选择最适合旧城可持续发展及其旧城生态系统自我完善的改造方式。旧城改造的建设标准必须以保证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旧城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标准,能妥善解决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使城市更新变成一个有机的新陈代谢过程,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利益共生。在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环保和绿地的保护亦有严格的措施和规定。首先,注重城市外围的大环境绿化,效区也有很好的森林植被;其次,市区保留足够的绿地面积,在旧城改造中不但不能减少绿地,必要时还要开辟新的绿地;三是工业区和村镇也要十分重视绿化,一般都要按绿化规划进行建设保护。应尽可能地利用旧城区内的各种有利与特殊的条件,开发各种集中型的环状、线状、片状的园林绿地。这是政府对城市的职责而不能过多地依赖于开发商的“综合开发”。应重视和研究几个方面的转变,即园林绿化由简单的配置向高层次的艺术设计转变、由“见缝插针”式的绿化模式向有序的系统组织较变、由平面的绿化向立体的综合绿化转变、由过去绿化与历史人文景观的分离向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转变。具体来说,在河流水系贯穿于其间的旧城改造中,绿化建设应依河道线性设置绿带和绿色景观;在渗透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城改造中,绿化则应环绕四周而形成片状的绿色体系;在山地的旧城改造更应强调坡向上的垂直绿化体系,如绿色墁坡、绿化挡土墙、绿化步行走廊、屋顶花园、梯台绿地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旧城改造的园林绿化更应与旧城的空间结构、形态肌理达成有机的统一。[3]目前,我国旧城的绿化面积难以达到先进的定额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市内以小型绿地为主,并与市外的大型绿地相结合,逐步形成绿化系统的办法。市内利用空坪隙地多建小型公园,并进行干道、滨河路绿化、街坊、庭院、房屋垂直绿化等;而郊外则可结合风景区建立大公园、森林公园,以供居民节假日活动之用。同时,在环境建设中特别应该注意避免不顾本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盲目从遥远的地区全面引进与移值植被。此外,要充分利用天然河湖或人工湖及人造水景,为城市增添灵气。
3.5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
决策者、开发者、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都应依据所在城市的特殊性,找准切入点,恰当地寻求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的平衡点。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但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应明确自己在旧城改造工作中的社会责任。旧城改造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旧城改造宣传活动,使旧城改造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深入报道旧城改造的成果、经验和先进典型,不断激发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造热情,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工作。目前的开发方式多为开发商投资,从本身的利益出发而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环境的效益。所以也就要求设计者能预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可以引导和控制城市空间环境发展方向的城市构想。其实,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设计需要城市各个层面的人士来关注和参与,包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及市民。城市设计也不应仅存在于建设城市的某个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建设的始末,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和城市规划并行参与到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旧城改造的根本要求。为此,对承担旧城改造的开发商,应加强业务培训,并严格进行资质审查,对没有资质的企业不能承担旧城改造的任务。另外,旧城改造工作不能忽视“人”这一城市的主体,要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为前提,以为人民提供工作上和生活上的良好设施为出发点。旧城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制定改造项目的实施方案。妥善安置被拆迁群众,是实施旧城改造工作的重点。旧城改造区域内的房屋拆迁工作要严格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的有关政策法规执行。
3.6 国外旧城改造对中国城市改造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高涨时期,也曾进行过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贫困、社会分化和中心城区空心化等问题,旧城改造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研究课题。但他们经过多年的反思,兴起了城市历史保护运动。比如,美国城市更新的途径是清理重建,旧城生活居住区改建的主要形式是拆旧更新和加层扩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华盛顿的规划中,国会山以东一带原来的一些旧住宅曾经被划为将拆除的“衰落地区”或贫民窟地区,但是后来这个地区的房屋并未拆除,而是修缮一新,改造成为高级住宅。这些房子由于地点适中且与庭院巧妙结合,代表着历史遗产而身份百倍,在旧城更新的同时还保护了古都的城市格局。他们把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质量作为城市改造的中心内容,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主要可从调整住宅建设和市政建设项目的比例、兴建游艺场和运动场、增加道路的面积以及建地铁等方面入手。又比如,德国在城市(乡镇)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在地方规划中,除了有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规划外,都有绿化规划。目前,德国城市绿地面积一般占20%~30%,甚至高达40%~50%,人均占有量达100m2左右。德国在对旧城改造问题上持有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各级政府把城市改造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他们对旧城造执行如下程序:(1)调查研究。对旧城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可能影响作出基本判断,了解城市各个方面的意见并进行汇总。(2)确定旧城改造地区。社区政府根据调查和经济能力规定旧城改造的地区,如果房地产所有者不能承诺按照改造的目标和意图利用建设用地时,地方政府有权实施预购权以及终止租赁合同。(3)整顿措施。在做好相应准备之后,由社区政府负责实施整顿措施,包括拆除有关建筑、居民和商业企业的迁移、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设置或变更等。(4)建设措施。包括建筑设施的新建、补充和现代化修缮、其他公共设施的兴建等。(5)结束旧城改造成。[4]
世界上任何一座名城都是日积月累,修行千百年才渐渐形成的。如果现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精雕细刻,那就应该交给后人慢慢去做。不要由于建功心切,毁掉了历史积淀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我们完全可以不走西方国家的旧城改造的弯路,在城市环境未恶化的时候,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城市建成花园一般。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是城市发展的两个经常性内在动因,城市正是在旧城不断改造与新区不断开发的交替过程中实现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既能合理调整城市结构及布局,又能促进新、旧区的协调发展,加速旧城改造进程。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需要调整城区的空间布局,过量的人口需要疏散,不宜设置的工厂企业要迁出,不足的公共建筑要增加。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我国旧城改造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为中心,逐步带动工程设施和交能运输等方面的发展,尽可以地改善人民的居住和卫生条件;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文化底蕴;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运用于旧城改造,积极为周边广大地区发展农业创造条件。
结语
旧城改造是集开发、修复、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是一项没有竣工时间的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始终贯穿着“保护”与“更新”的辩证关系:“保护”强调的是历史性与传统形态,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新”强调的是时代性与城市功能,它代表现代的文明与进步。当前,旧城改造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探索之中,不能说已经形成较成熟较系统的、且有普遍性的开发模式或新机制。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在我国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把握时机、面对挑战,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旧城改造的新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建设美好的城市。
摘要:首先强调旧城改造的必要性;接着分析我国在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探讨有关旧城保护与更新的问题,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制订科学合理的旧城改造规划、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等。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规划,文脉,生态环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天青.旧城改造若干问题之我见.城市开发,2003(5):45-47.
[2]杨俊宴,吴明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现代城市研究,2008(9):42-47.
[3]李敏.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建筑学报,1996(2):31-34.
6.各地旧城改造经验 篇六
1.美国纽约:社区企业家模式
开始于1954年的美国旧城改造是通过地方有关机构和大量联邦政府的补贴来筹集改造资金的。该模式偏向于以市场调节为主。据1973年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计划终止时,在1000平方英里的城市土地上实施了2000多个更新项目,拆除了60万左右的单元房屋,搬迁了200万居住人口。继而,在同样的土地上25万单元新房屋拔地而起,另有约1.2亿平方英尺公寓和2.24亿平方英尺商业面积也建于此类土地上。
2.英国伦敦:功能提升模式
英国旧改的资金筹集模式是一种基金模式,通过各方进行公开竞投发放运作。20世纪90年代,“城市挑战计划”、“综合更新预算”和“欧盟结构基金”三种基金的推行,基本奠定了英国旧区改造的资金模式。改造的动机以提升城市功能为主。基金公开竞投与地方伙伴关系相辅而成,各方参与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同时,也为各方利益集团提供了交换观点、建立共识的平台,使得决策方案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使得社会、经济及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考虑更加均衡。
3.我国香港:旧区激活模式
香港有针对旧城改造的市区重建局(其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土地发展公司,2001年变为市区重建局),对需要进行的改造工程有着详细的了解与规划,其主要职能在于统筹规划、收购业权、集合地盘、进而通过公开拍卖的途径或招标的方式向私人发展商出售土地,激活旧区土地资本的活力,实施改造目的。
主要经验
1.规划在先。均有长期的规划,在地方规划中,除了有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规划外,还有景观规划。
2.专门机构负责。设有政府专管部门或城市开发公司,对需要进行的改造工程有详细的了解与规划,是政府调控土地一级市场的代表。
3.法律保证。在英国的内城复兴过程中,制定了很多法律。最早可追寻到19世纪末英国《工人阶级住宅法》(1890年),要求地方政府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旧住区的房屋进行改造;另有1969年颁布的《地方政府补助社会需要法》和1978年的《内城地区法》等。日本制定了专门的《日本住宅地区改善法》,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发布了《市区重建局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市区重建任务的承担者、重建资金来源、重建程序、对业主的补贴等具体事宜,指导市区重建的有序开展。
4.居民权益保障。各地均把居民和公众权益作为旧区改造中核心考虑的问题。从规划开始保证公众实权参与的权利,在旧改的整个过程中居民利益保障一直能得到正常体现和法律保护。社会评估贯穿在旧改方案和实施过程之中,并进行后效评估,及时调整居民利益。
5.严格的程序和标准。
德国旧城改造执行如下程序:
(1)调查研究。对旧城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可能影响作出基本判断,了解城市各个方面的意见并进行汇总;
(2)确定旧城改造地区。社区政府根据调查和经济能力规定旧城改造的地区;
(3)整顿措施。由社区政府负责实施整顿措施,包括拆除有关建筑、居民和商业企业的迁移、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设置或变更等;
(4)建设措施。包括建筑设施的新建、补充和现代化修缮、其他公共设施的兴建等;
(5)结束旧城改造。
在日本,除严格申报程序外,在决定项目计划时,实施者必须按建设省令的规定将其情况公示。在与所有利益方、权利方达成协议以后,才可以进行拆除不良建筑、土地整治、住宅建设等工作。
在香港,市建局在财政司司长批准该业务纲领及业务计划的当天,需致信重建计划项目涉及的所有业主,就具体事宜(如收楼价格等)向其征求意见,要求其限期回复。一旦达成协议,市区重建即可展开拆除、改建、重建等工程。
各国各地旧区改造中执行标准的制定,既有一些硬性的、国家层次的标准,又有改造地区居民或地方政府就某一改造项目而制定的特定标准。
6.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对古建筑和城市遗产的保护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1972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一项“保护世界文化与天然遗产公约”,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1977年国际建筑协会制订的历史性规划大纲《马丘比丘宪章》,把保护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提高到重要高度。
7.发挥各级政府及私人的积极性,多方筹集旧城改造资金。
7.关于旧城街区的改造和复兴分析 篇七
关键词:旧城街区,改造,复兴,分析
1 城市设计概述
所谓城市设计是指将城市的特定区域纳入整个城市的规划方案中, 对其进行更加精细的设计, 其设计要点要体现综合性。城市设计的综合性主要强调四个方面, 即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走向、社会发展状况、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地貌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特点。
当今,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所以城市设计主要应用于城市改造规划建设中。城市改造建设的成败是城市能否焕发生机和复兴的前提条件。但城市旧街区的改造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 城市文化的建立经过多代人努力, 进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情, 而城市街区正是这种市井文化的载体。正是旧有城市格局的文化属性, 严重制约了城市改造工作的开展。那么, 怎样才能既不破坏当地文化, 又能使城市焕发生机呢?著名的城市设计大师理查德·罗杰斯在其著作《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中提到“成功的城市复兴, 一定以设计为先导”, 由此说明城市设计是城市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前提下, 实现复兴和长远发展的唯一方式。
城市设计除了引入最新的设计理念, 还需要关注当地的社会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诉求, 除了对基本设施建设, 更重要的是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延续和当地人的心理感受。因此, 城市设计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因素, 而采取自上而下方式, 还需要增大公众的参与度, 通过自下而上方式, 广泛采纳当地居民对旧街区改造的建议。
2 旧城街区的改造和复兴策略
2.1 旧城街区有机更新原则
2.1.1 保护真实载体信息的原真性
首先, 我们要明确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整个城市旧街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 其根本是为了服务于当地居民, 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假如改造工程斩断当地文化传承, 破坏当地人的精神家园, 即使物质上的到满足, 但精神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因此, 任何将发展作为借口, 而肆意破环当地人文环境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正因为如此, 改造的前提条件是对当地文化传承的保护, 只有注重旧有街区的“原真性”, 即人文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1.2 尊重人文环境, 传承城市文化
文化环境是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到国家, 下到市井,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影响, 长期聚居在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地域文化, 中心位置发展成为城市, 又会形成具有当地风情的城市文化, 进而影响到城市中的每一个人。这种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是文化的馈赠, 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甚至是经济价值。有一句话说的好“世界因不同而美丽”,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需要我们积极保护, 并留传后世, 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3 开发整合旅游价值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当今社会, 城市的发展成为一种固定模式, 大量的基建工程, 地铁、高速公路、城市环线、高楼大厦、水泥丛林, 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亡。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需要寻找精神寄托, 促成了旅游经济高度发达, 许多城市看准了这一商机, 大力发展旅游业, 希望通过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促进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其中, 许多城市通过建起仿古建筑、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来经营当地旅游产业。殊不知文化资源其实就在城市的旧街区中, 这些当地特有的历史建筑和人文风情就是吸引旅客最好的旅游资源, 对其科学规划, 在不影响文化风貌前提下, 修建一些基础设施, 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1.4 更新以力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旧城街区之所以需要改造,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街区的街道、楼房、设施老化, 卫生环境堪忧, 与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相匹配。旧街区的存在不但影响市容市貌, 也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因此, 城市旧街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1.5 重视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任何改造工程都涉及到成本问题, 怎样高效的配置和利用改造经费和降低改造成本, 在各种制约下,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定下改造方案前, 首先要确定改造标准, 即要清楚的知道改造所要达到的效果;然后, 要确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尽量少拆迁, 少建设的原则;最后, 要重视建设效率, 降低建设造价, 减少对市民的影响。
2.1.6 关注综合效益
正如文章之前所述, 旧城街区改造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 关注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城市文化效益。
2.2 旧城街区有机更新方法
2.2.1 保护既有建筑, 激发街区活力
旧城街区改造既要激发城市经济活力, 又要考虑到文化保护, 其难度之大, 是新建工程所不能比拟的。因此, 在确定改造对象和定下改造方案之前一定要做好调研工作, 吸取其他城市改造工程的成功经验。例如北京市成功地对南池子街进行了改造。南池子街位于故宫东南方, 是紫禁城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北京市划定的二十五个文化保护片区之一, 改造难度极大。作为故宫周边的民居, 不但对故宫起到屏障作用, 而且要与故宫建筑式样的风格相统一, 不能有违和感。经改造后的南池子街, 其民居风貌和街道格局以及风貌都保持了北京传统样式, 并且对普渡寺采取了保守的修复措施, 增加了防护设施。
2.2.2 小规模拆除, 改善街区建筑风貌
在街区改造时, 应以改善为主, 采取小规模拆除方式, 进行渐进式更新, 让新老建筑共存, 保存街区的原始风貌。这种改造方式被成为微循环改造模式, 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1) 减少改造经费, 起到显著改善效果; (2) 改造时间较短, 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 (3) 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减少社会矛盾产生几率。小规模微循环模式由于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交大规模拆迁改造要少, 利益关系明晰, 矛盾相对好处理, 又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当地的街区文化。例如, 武汉市对于汉口六渡桥汉宜里民居的成功改造。当地的建筑以单位福利房和房地局所建的多层住宅为主, 这些房屋多建于50至80年代,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自建房, 改造工程对一部分老旧建筑和层数在6层以下的楼房进行了拆除, 并对保留居民楼的外墙进行修饰, 街道拓宽, 使新建楼房和保留民居的风格相统一。
3 结束语
城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风貌也不断发生这改变。城市改造是城市复兴的关键, 但城市文化更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因此, 我们应当做好改造工作的同时, 充分做好旧城的具有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工作, 形成具有统一风格的城市风貌。
参考文献
[1]田葳.浅析太原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J], 山西建筑, 2012年06期.
[2]杨厚和.旧城更新中的街区改造[J], 南方建筑, 2012年01期.
【旧城改造项目策划书】推荐阅读:
旧城改造指挥部工作情况汇报材料06-21
改造策划书08-25
项目改造申请书07-03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07-11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09-12
城中村改造项目报告10-26
旧村改造项目合作协议08-26
绿色改造项目实施方案09-27
酒店改造项目申请书09-29
旧村改造经验典型项目简介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