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1.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 篇一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们如皋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环境建设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暑假我对我县进行了一个调查:
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我前不久在江苏农村的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农民在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工业化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工厂废水横流,河里漂浮着垃圾,黑黑的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漂亮的农家小院被垃圾包围着。现代物质文明与污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口袋鼓了,房子宽敞了,但村中的环境却少有人管。不少农民认为,要提高生活质量,一味追求收入而不顾环境的生产方式应该改变。他们希望彻底治理“垃圾里的村庄”,还昔日的青山绿水的美景。所以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矿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因素亟需排除。一是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干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各部门按照县有关要求为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但个别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报”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有苦难言。二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在企业征山、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在修路、架电过程中以种种不正当理由,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村痞村霸无事生非,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三是来自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干扰。我县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铁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相压价、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现象。同时有少部分业户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搀假,致使品牌受损,影响行业发展。
(三)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王家庄、前谢庄,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今年以来,我县农村连续发生多批进京、赴省、到市集体访和单户访。大量的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促进镇江生态市建设
1.按照生态分区思想,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生态廊道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城市
(二)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城市非点源污染,深化城市环境保
护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矿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加快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雨污收集管网配套系统积极推动污水集中治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开发区(包括各类园区),充分利用国家环保国债资金加快开发区内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设高资开发区、丹徒新区、丁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完善镇江新区污水处理厂;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无法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建大型住宅生活小区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示范工程,基本形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框架。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建设绿色农村社区,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编制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并逐步实施;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考核。到2020年,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培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六)建立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在稳定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以预防为主,加大调处力度。要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作用,常排查,勤调处。同时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预先考虑信访因素,一旦发生矛盾,能够及时就地解决。二是齐抓共管,构建大信访格局。对信访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不仅要亲自抓,而且要善于调动副职及一般干部共同抓。三是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设规范化机关,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工作偏差,维护群众利益。四是规范信访程序,坚持依法治访。加大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依法信访。对于有理访,要依法引导,妥善解决;对于无理访及信访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严厉打击,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五是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支持党委政府工作。教育群众既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又要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对群众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明道理,取得他们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群众中创造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强大氛围。
(七)完善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在经济环境治理工作上实现突破。一是将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党群、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及其它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分别下达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二是赋予党群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工作职能,并在党群部门设立“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以此加大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三是县乡分别成立企业征山、占地等事宜协调处理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四是依法制定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企业征山、占地补偿办法,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处理解决相关问题,杜绝群众互相攀比、漫天要价等现象,减少不稳定因素。
相信做到了以上各个方面我们农村一定能够飞速发展,甚至能够在未来的10年20年赶上甚至超过城市!而且农村的环境优势也不会丢失,届时农村将全面超过城市!
2.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 篇二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问题
吉安市是森林资源大市,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据森林资源调查统计,吉安市现有林地面积171.2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7.8%,活立木蓄积量5 864.7万m3,毛竹2.26亿根,森林覆盖率达到65.9%,比全国高出49.53百分点,比全省高出6.2百分点。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该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盘活该市森林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实现全市由林业大市向林业强市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目前,吉安市林业产业是什么现状,在全省处于什么位置,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加快发展,是全市上下林业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做些分析和探讨。
1 林业产业现状
近几年来,吉安市林业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2002年,全市林业产业年总产值13.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26亿元,占54.9%;第二产业5.15亿元,占38.9%;第三产业0.81亿元,占6.2%。2005年产业总产值达到61.11亿元,4年时间产值翻了近6倍,其中第一产业26.45亿元,占43.3%;第二产业21.52亿元,占35.2%;第三产业13.14亿元,占21.5%。上述数据说明该市林业产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而且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较大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总产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发展速度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
吉安市林产工业主要产品有原竹、原木、人造板、家具、锯材、森林食品、木竹制品和松香、松节油、樟脑及其深度加工产品等林化产品,已形成了以木竹加工和林产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经过几年来的清理整顿,取缔和关闭一批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原材料利用率低的企业之后,全市现有林产工业企业464家,其中木材加工企业337家,竹材加工企业113家,松香及深度加工企业14家,各类人造板年生产能力60余万m3,林化产品年生产能力8万t。2005年,全市共生产各类人造板40.77万m3,其中胶合板8.31万m3,中高密度纤维板20.76万m3,刨花板0.48万m3,细木工板等其他人造板11.22万m3;生产锯材12.49万m3,木片4.99万m3,木地板178.95万m2,木竹工艺品218万件,生产各类林化产品5.99万t,其中松香2.75万t,松节油5 762t,松香深加工产品7 700t,松节油深加工产品1.9万t,香料606t。
2 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林板一体化进程缓慢,原料林基地建设滞后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调整增长,人造板等以木竹为原料的林产加工业迅猛发展,更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木竹原料供给与需求矛盾进一步突出。不得不依靠从国外进口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据统计,2002年全国木材进口1.1亿多m3,其中原木进口达2 433万m3,进口用汇总额达12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石油、钢材的第三大进口用汇产品。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再次意识到要加快我市商品林培育,重视加速人造板企业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不少企业开始考虑长远发展的木竹原料供应问题,纷纷制定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计划,积极探索基地建设有效模式和营运机制。但是,由于等待盼望林业税费和采伐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由于所申报的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还未得到批准,全市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规划还是写在纸上,讲在口上,林工贸一体化进程还十分缓慢,与资源大市不相称。
2.2 产业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一是企业规模小,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分散落后的小作坊式生产占有相当比重,全市木材加工企业平均规模仅为0.2万m3,全市40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只有10多家为年耗材1万m3以上,小型加工企业较多,龙头企业较少。二是粗加工多,深加工、精加工少,没有形成产业链,资源利用率低。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功能性产品缺乏,加工方法单一,产品趋同化严重,全市原木、原竹及半成品销售出市仍占60%以上。三是林产工业产品整体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缺乏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不高,自主知识产权少,大量小厂的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造成资源的无形浪费和市场的恶性竞争。四是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能力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到目前,该市木竹资源出市仍然大大高于进市,利用国外省外木材用于加工的企业微乎其微,出口林产工业产品除林产香料、松香、木竹工艺品和少量竹地板外,几乎没有大宗的人造板、家具出口。
2.3 科技进步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弱
企业主动寻求技术进步、采用先进设备、改进工艺的少;产、学、研缺乏良性互动,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互动与结合不活跃。对技术市场关注不足,形成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利用程度差。新兴产品和高新技术开发能力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不论是经营性、还是技术性,高素质人才大量缺乏,高素质人才进不来,留不住。
2.4 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企业竞争能力降低
多年来,为了鼓励林产工业企业综合利用森林资源,包括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林区初加工产品暂免所得税政策、工业原料林基地政策、龙头企业发展鼓励政策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在该市一些地方落实不够,有的地方在执行中大打折扣。绝大多数优惠政策是全国统一的,兄弟地市落实了,而该市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然降低,经营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2.5 有多少资源搞多大规模,有什么资源搞什么加工
这种思想认识可以说存在于吉安市林产工业整个发展历史过程,直到今天仍然相当普遍。从一个林场、乡镇,直到县(市、区),从建设单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到政府对项目的审批,从企业的高产运营到各方面对企业运营评价,始终有一个难以突破的限制标准,那就是当地有没有足够的木竹资源供应。这就是该市林产工业企业为什么长期普遍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具有现代规模的骨干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当一些外省、外市知名企业看中吉安,纷纷到该市兴建大型林产工业项目时,他们深感忧虑,十分担心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灭荒成果难以保住。现行木竹加工项目多数由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上报,且以本县森林资源作为主要上报依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等其它条件考虑不多。这样,必然导致有多少资源搞多大规模,有什么资源搞什么加工,客观上支持了小企业,限制了大企业。
2.6 把地方保护当作支持产业发展
政府关心、扶持当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是无可厚非,理所当然的,然而,采取种种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如以政府名义下令不允许原木、原竹出县,本地的资源只能供应本地的加工企业,指令本地各林场定量限价供应本地某个加工企业等等,这些做法在我市至今仍然普遍。他们认为,人们有责任、有义务支持本地林业产业的发展。事实上,他们关心、考虑的只是自己局部的利益,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保护了落后,使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始终难以通过市场得到合理配置,骨干龙头企业难以形成,也导致企业长期过分依赖政府的特殊支持与保护。
3 加快吉安市林产工业发展的对策或建议
3.1 注重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
生态建设是产业建设的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并为生态建设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目前生态建设的投资主要靠国债资金来支撑,但从长远来看是要靠产业的发展,靠产业自身的积累来支撑。大力发展林产工业不仅是实现林业资源增值的有效手段,而且能辐射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成果才能得以巩固。吉安林业发展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同时又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结合我市的实际,应该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放在同等位置来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源与产业的发展,追求资源的动态平衡,抓好与林产工业相配套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使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加大财政金融支撑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制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办法,选择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拉动辐射能力强、技术装备先进、市场份额较大、发展后劲强的企业,在政策与服务上给予重点扶持,使之成为林产工业产业的“领头羊”。二是培养一批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实好国家、省有关优惠政策,在财政、金融、规费政策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三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加快资产、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重组与合作,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强势企业群。四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公司连基地带林农”现代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和夯实林产工业“第一车间”。五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或多次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
3.3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在全行业范围切实增强对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领导重视、政策搭台、企业出钱、科研出力、林农参与的科技研发与应用的新机制,将科技研发与应用放在林产工业发展的首位。二是下大力气从广度和深度培养和提高林产工业经营者的素质。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重点强化林农科技与发展意识,真正使科技变成林农致富的第一要求;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加快壮大林产工业投资主体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培植林业“精英”。三是结合六大林业主导产业,抓好科技攻关与创新。重点加强工业原料林、毛竹和油茶低改、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及新工艺应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经营模式、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营销、森林资本运营等科技攻关,筛选成熟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四是鼓励科技人员领头创办产、学、研联合体和科技型企业以及科技示范基地。政府要设立林业科技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林业科研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应用、林业标准制定和数字化建设。
3.4 加强林产工业行业管理,营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林业是一项资源约束性产业,必须加强和改进林产工业行业管理,着力构建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一是要按照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原则,切实将行业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宏观管理上来,重点抓好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指导协调、结构调整、市场环境、信息服务等工作,通过有效的宏观管理,促进林产工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二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理顺行业管理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关系,做到职能明确,管理顺畅,服务到位。三是加强产业信息管理工作,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加大林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与监管。四是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抓大扶优,限小罚劣。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或擅自新建淘汰类项目的以及未按规定认证、审批的项目,要坚决予以取缔关闭。五是加强林产工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组建林产化工、人造板、竹木加工、竹木生产分会,通过协会的有效活动与工作,真正架起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促进林产工业企业诚信、守信、合法经营,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府发[2002]22号.关于清理整顿林产工业企业,促进全市林产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R].江西吉安,2002.
3.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 篇三
典型指导是我们公安边防部队政治工作的一大法宝,也是科学指导边防部队建设的有效方法。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要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善于运用典型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凝聚警心,体现了以点带面的指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近年来,浙江公安边防部队高度重视典型工作,相继涌现出全国边防部队“第七面旗帜”罗家岙边防派出所、“爱民模范”周斌、“最美边防警官”钟文力等在全国公安边防系统叫得响的重大典型。这些先进典型,持续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威力,激发了官兵热爱边防、献身边防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为总队建设整体上台阶出佳绩提供了鲜活的抓手,也为巩固发展新形势下警政警民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最近,我们就如何赋予典型新活力、新内涵、新亮点进行了专项调研,感到各级党委机关非常重视做好典型的后续培养工作,各级各类典型在各自岗位上,不断焕发新活力、赋予新内涵、呈现新亮点,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发现,由于基层部队受观念、地域、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不注重做好典型成名后的下篇文章,缺乏对典型的长远规划和培育,满足于成名了事,一些典型成长发展的后劲不足,与时俱进不够,狗熊掰棒子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主要存在三个不容忽视的倾向性问题。一是缺乏跟进意识,不善于持续用力。基层工作平淡而不平凡,琐碎中孕育着伟大,彰显着崇高,基层边防部队大多地处海岛,条件艰苦,任务繁重,有人形容是夏天进烤箱、冬天钻冰箱,考验着官兵的坚守和品质,这些年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大多具有这种“偏”、“苦”、“累”的特点,远离城市,远离领导机关,一片天地单打独斗,很容易自生自灭,每当我们谈到如何做好典型的再培养再提高工作时,总有一些干部抱怨工作忙顾不上,没精力没点子。事实上,做好典型保鲜擦亮工作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由于基层官兵长期呆在基层一线,热衷于完成任务,忙于事务性工作,不善于理性思考问题,敏感性不够,对典型不断萌生的新枝嫩芽司空见惯,意识不强,放任自流。二是缺乏长效机制,不善于长线培养使用。基层是典型生长的沃土,先进典型也不是永恒的,就像参天大树一样需要经历一个破土、发芽到培土施肥再茁壮成长的过程。调查中发现,有的基层单位片面认为抓典型后续工作是领导机关的事,是典型自己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类典型缺乏持续成长壮大的长效机制,特别是有的单位不但不给典型保持一个春暖花开的环境,有的甚至还冷嘲热讽,说风凉话,指责的多,帮助的少,索取的多,给予的少,典型成名后的道路往往遭遇不良天气,苦于没有一个长效机制做保障,典型之花不少是过早地凋谢。三是持续宣扬不够,不善于激活动力、丰富内涵。现在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吐故纳新的速度很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典型更需要持之以恒地宣传,需要得到不断的肯定和鼓励,激活动力,需要不断地宣扬他们的新变化、新成长、新元素,保持鲜活度,让他们时刻勇立潮头,与时代同步。但回顾这些年的抓典型工作,有的典型往往是用的时候拿起来,不用的时候放下去,搞短期行为,功利效应。由于成名后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推手,不少是昙花一现,不能持续产生“标杆效应”、“追星效应”,更谈不上“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典型效果。
调查中我们感到,公安边防部队建设的大局大势不但呼唤新典型的诞生,更需要老典型持续不断焕发青春活力,在赋予典型新活力、新内涵、新亮点上,领导机关要加强组织指导,基层部队更是责无旁贷,要针对新特点探索新方式,满足新要求,正确把握原则方法,善于把典型再培养再提高的下篇文章做好做扎实。
一、要立足部队发展实际持续抓好再培育,确保典型有“新活力”
典型是基层的名片,单位的“名人”,是榜样,是旗帜,是一盏明灯,代表着一个单位发展建设的方向,所以典型就要鲜活、要亲近、要接地气、要能感召人。一是要在脚踏实地上焕发新活力。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基层是典型的根,而边防部队条件艰苦,驻地偏远,高度分散。不少干部是敬而远之,报到后不安心、不尽心,想方设法调走;有的不思进取,混日子、守摊子。但更多的是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涌现出了像罗家岙周斌这样的全国十大边防卫士,这些典型草根出身,帖近边防实际,可亲可敬,有生命力、感召力。要注意保持他们身上的土腥味,成名后不能阳春白雪,还要继续当好下里巴人,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荣誉,自觉把荣誉当动力,谦虚谨慎,不骄不噪,不脱离群众。二是要在提高能力素质上焕发新活力。典型不仅要思想上过硬,更要工作上出色,廖永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突出代表,他被各级树为典型,缘于其出色的工作,缘于其在各项任务中拔得的头筹,要注重典型成名后能力素质的提高,注重完成任务中出色表现的保持,要约法三章、校正言行,激励鞭策他们练好内功,增长才干,不能躺在功劳薄上坐享其成,不断有新作为。三是要在激发正能量上焕发新活力。每一个典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都有鲜明的自我特色,在意识形态多元,各种错误思潮相互激荡的大环境下,起着风向标和导航台和定海神针的作用,要注重发挥典型成名后的引领示范作用,敢于继续叫响向我看齐,激发部队建设的正能量。领导机关要真诚关怀,从严要求,维护好典型形象,让官兵感觉到自己跳一跳能做到,学一学能提高,学习起来才能更主动,只有这样,典型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二、要把握精神实质持续抓好再塑造,确保典型有“新内涵”
典型要经历时代大潮的洗礼,大浪淘沙后仍能屹立不倒的是品质的与时俱进,所以典型不仅要有过硬、鲜活的事迹,更要有创新的精神品质。因此,在典型成名后,要十分重视新元素的注入,确保典型的光鲜度和时代感,调查中我们感到典型的擦亮保鲜要始终注入三种新内涵:一是要始终注入理论创新的新内涵。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部队发展建设的旗帜和纲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典型才能政治合格,才有经历风雨而不衰败的生命力,才是引领发展建设的先进力量。典型成名后,要注重注入创新理论的精神品质,让他们在政治上站稳脚根,用理论上的清醒保证行动上的坚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二是要始终注入工作创新的新内涵。“新”是人们对典型的渴望和要求,是典型的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典型成名后,要引导他们注重工作创新,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敢于闯出一片新天地;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给他们加钢淬火,修枝整叶,施肥浇水;不断压担子、交任务,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成长,使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引导他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作出新贡献,当好工作创新的领跑者和发动机。三是要始终注入品质创新的新内涵。品质是典型的灵魂,淡泊名利、热忱奉献是典型精神品质的核心内涵,而这些品质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呈现出新的色彩,过去的老黄牛精神发展到现在就是拓荒牛精神,所以,典型成名后要引导他们善于不断地修身、不断地变身,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品质内涵,正确对待当典型的得与失,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公安边防建设之中,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丰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三、要着眼时代要求持续抓好再宣扬,确保典型有“新亮点”
典型是争先创优的领跑者,是部队发展建设的集结号,酒香也怕巷子深,典型成名后,更要持续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典型的知名度。一是在持续学习推广有新亮点。学习推广是最好的宣传,运用身边典型指导工作,不仅实实在在,而且栩栩如生,不但要注重典型在一个时期的作用,更要发挥他们的长远效益,不断培育典型的气场,使广大官兵真正感受到典型的魅力、典型的光荣、典型的可敬。这些年,我们总队每逢大学生入警、新兵入伍,首先安排的是让典型给大家上入伍第一课,既促进了典型保持先进的激情,也激发了官兵见贤思齐的动力,从而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二是在持续总结提高上有新亮点。一个好的典型,根基扎实,历久弥香,会不断地释放出新的精气神,也为做好典型的下篇文章提供了抓手,不但要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展示身手、积累人气,更要通过文字材料,理性总结,持续不断向上级领导机关反映其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这样既保持了抓典型工作的连续性,也使典型得到更高层次的持续培养和提高。三是在持续宣传造势有新亮点。典型能走多远,根本的在于本身的出色过硬,但持续不断的宣传造势也是推进典型后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利用好上级资源,把典型的新亮点拍摄成影像放出来,谱写成赞歌唱出来,编导成节目演出来,提炼成精神挂出来,塑造成雕像立起来,让典型在部队建设中持续发光发热。
四、要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抓好再关怀,确保典型有“新跨越”
4.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 篇四
牧业富县应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文章--关于长岭县肉牛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长岭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强财政实力的`主导产业来抓,创建性地提出了“牧业富县”战略,并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来实施.为实现牧业富县,现对“加快发展肉牛产业,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文章”这个切入点谈几点看法:
作 者:王文 宋明哲 作者单位:长岭县畜牧局刊 名:吉林畜牧兽医英文刊名:JIL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4)分类号:F3关键词:
5.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 篇五
1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根据兵团的特殊体制和现状 (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经济组织, 兵团团场属于国营农业生产企业, 兵团农工是兵团国营团场的职工) , 经过几年来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 联系兵团实际,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内涵是: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以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工 (即农业职工) 为主体, 以为成员提供服务为宗旨, 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于2002年, 经过几年的发展, 逐步走向正规。2006年初兵团党委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后,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纳入兵团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并决定兵团每年从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安排适当经费, 用于支持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示范工作,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截至2007年末, 兵团有各类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3个, 其中运作比较规范的近50个, 组织成员11.5万人, 其中, 入股成员3.9万人, 纳入全国重点支持和示范体系的5个。
2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兵团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既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又要结合兵团实际, 坚持“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农资集中采供、产品订单收购”为主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目前, 运行较好的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以下几种类型。
专业大户牵头型:是由种植、养殖专业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 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农工自愿参加的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其主要特点是:专业大户带动, 农工自愿参加, 协会领导由民主选举产生, 实行分户经营、统一管理经营。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以加工或贸易企业为龙头,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通过行政或自愿组织协调, 由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工自愿参加的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以与龙头企业签订的产品合同 (订单) 为纽带, 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其特点是产品销售渠道相对稳定, 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经济利益关系较稳固。
基地带动型:是以本区域的产业基地为基础, 以种植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户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同 (订单) 与市场或龙头企业建立产品购销联接, 形成“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其特点是有利于发挥兵团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优势。
股份合作型:是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以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工为主体, 由农户、集体和企业自愿组合, 按照股份制企业运作方式建立的专业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 (股东) +农户”的方式进行运作。其特点是利益联接比较紧密。
主导产品带动型:是以某一农产品为主, 成立专业协会, 建章立制, 连结分散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以“主导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方式运作。其特点是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 增加农工收入。
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兴办型:是由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牵头, 将各级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来, 进行规模化、特色化生产的专业合作组织。
3 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作用及存在的
问题
加快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 加快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连接市场和农户, 发挥中介作用, 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有利于优化配置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农户收入。四是有利于提升兵团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技术化。五是有利于兵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农业生产经营, 更有效地调控管理农牧团场经济。由此可见, 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和农牧团场经济发展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兵团的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时间短, 许多工作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境:一是有些领导和主管部门对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高, 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引导, 同时缺乏农工的积极主动参与。二是在兵团, 除棉花外的其他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不够大, 特色不够突出, 市场占有份额较小, 有优无势。三是产业链条短, 附加值较低。四是兵团专业合作组织试点示范项目数量较少, 带动示范作用面窄, 作用发挥不明显还需要增加和扩大试点示范范围。
4 扶持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4.1 统一思想,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农工参与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 加快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兵团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 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宣传农工专业合作组织在抵御市场风险、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工收入等方面的力度, 引导农工的积极参与。把加快发展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 作为全面落实兵团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客, 作为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扩大基层民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加快和谐兵团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
4.2 根据兵团农产品特色的优势, 发展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实践中, 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一个地区农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密切相关。选择兵团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农产品如果林、蔬菜、畜牧、水产等行业具有以下原因:一是可以保证农工专业合作组织的特色, 保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优势;二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兵团的独立性, 拥有更多的民主管理权、经营决策权;三是在经营自主权比较大的果林、蔬菜、畜牧、水产等行业中, 农工专业户数高于其他行业, 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比较容易。
4.3 利用兵团大农业的优势,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兵团发展得益于兵团大农业的优势。一是兵团精准农业领先全国:兵团自1999年开始研究精准农业, 目前形成了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和田间作物生长及环境动态监测6项精准农业技术, 其精准农业居国内领先水平, 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 兵团拥有综合类大学两所,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7个,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4万人。所以, 兵团具有研发延长大农业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二是兵团农业龙头企业基本集中在支柱性农产品行业 (棉业、果蔬业、畜牧业、种子业、酒业) 中, 这些行业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延长相关产业链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4.4 相关部门应结合兵团实际, 加大扶持力度
兵团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规定, 扶持农工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兵师两级每年安排适当资金扶持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的建设, 团场一级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 用于扶持团场内部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二是兵团要加强对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 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三是积极扩大农工土地承包经营自主权, 使农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四是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厂、运输设备等。为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确保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兵团也涌现出一大批社会组织。尤其是作为我国的一大农业生产基地, 与兵团支柱型产业密切相关的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势头最为迅猛。这些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组织在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缚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问题[J].农业经济导刊.2005 (1)
[2]李梅.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6 (10)
[3]任建中、仇栋等.兵团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7 (6) .
[4]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M].兵团年鉴出版社.
6.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1“一村一品”的主要做法
1.1 注重技术引进, 探索种植创新
刘村庄在种植韭菜技术上不断探索, 从大田韭菜到搭建弓棚, 到简易大棚, 再到寒露棚、冬棚、春棚, 确定了雪韭、环韭等多种种植品种, 实现了韭菜“错开上市”, 攻占了卖方市场的“高地”;由人工锄草, 到使用除草剂, 再到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 实现了韭菜的无公害化, 攻占了绿色优质的“高地”。刘村庄正是依靠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 韭菜产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到精。
1.2 注重品牌建设, 拓宽销售渠道
为扩大刘村庄韭菜的知名度, 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006年, 该村在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上, 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山西省万亩 (1亩=0.067 hm2, 下同)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 2007年申请注册了“涑水”商标, 并印制了商标、产地标志, 开设了专门网站。
1.3 注重组织形式, 发展合作经营
该村2006年成立了刘村庄韭菜协会;2008年成立了振湖韭花专业合作社, 绿园蔬菜有限公司成立了绿康蔬菜经济合作社。合作社除为菜农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外, 还重点进行韭花加工, 年加工韭花100×104kg, 为菜农增加收入300万余元。
2 存在问题
刘村庄韭菜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在看到其良好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同时, 也必须面对产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认真研究解决。
2.1 土地流转问题
根据万亩韭菜生产基地发展的需要, 经刘村庄全体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 一次性出租土地2 hm2, 采用股份制形式, 建设一个批发市场。这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而占用属于自己集体的地, 现在却有人说它是“非法的”、“要予以处理”, 因此怎样用更好的途径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 就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扶持资金问题
为了开发对韭花的深加工与细加工, 批发市场拟新建一条韭花生产线;为了解决韭菜过“江” (指销售到长江以南) 问题, 他们拟采取3条措施:一是将大量废弃的“苔下韭”加工成“咸韭菜”, 二是将韭菜“干冻”, 三是做“脱水韭菜”, 仅此几项辅助产业, 每年就可为菜农增收1 000余万元, 但急需大量建设资金, 仍未全部到位, 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
2.3 科技支持问题
该村种植韭菜已经有20年以上历史, 由于长期种植, 土壤结构受到破坏, 品种也趋于老化, 有些地方还没有实行科学配方施肥, 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 必须加大先进科技技术推广力度, 大力培训科技人员, 真正解决老百姓发愁的科技缺乏问题。
2.4 营销网点和队伍建设滞后问题
刘村庄的销售主要是靠客商上门收购, 只获得产业原始收益, 大量中间环节的收益都让给了销售商。比如根据万亩韭菜生产基地的需求, 经申请, 该村注册了属于自己产业的品牌———“涑水牌”商标, 但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大, 至今影响力仍颇小。因此, 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网络, 加强品牌宣传力度, 需建立一支自己的营销队伍, 在广州、北京等地消费市场设立营销网点, 减少营销环节, 拿回更多收益。这不仅是增收的现实需要, 更是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长远考虑。
3 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建议
当前, 山西省各级政府都把“一村一品”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 也是百姓共创家业的一个有效方式。刘村庄韭菜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符合“一村一品”农业的特征要求, 特别是在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 干部的示范带头、科技的带动作用以及产业的规模化效应等等, 对“一村一品”发展无不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1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品”有特色
在当今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农产品有特色才能有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才能有市场、有竞争力。刘村庄在寻求新的产业开发突破点时, 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有目的地捕捉市场信息, 经过广泛考察和多方论证, 最终选择了韭菜这一产业。现在数年过去了, 该村的韭菜在山西晋南地区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因此, 在发展“一村一品”中究竟该发展什么产业, 生产什么农产品。一方面要立足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资源条件,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 不能急于求成, 而要做深入细致的的调查论证, 不能跟在别人后面, 亦步亦趋, 人云亦云, 而要另辟蹊径, 独树一帜, 不能跟着感觉去, 而要跟着市场走, 把那些产品有特色、市场前景好、发展有潜力的产业作为一村一品的重点, 加快培育和发展, 这样的“一村一品”才有竞争力和生命力。从盐湖区的实际来看, 围绕“一村一品”, 在倾力扶持刘村庄韭菜产业做大做优的同时, 要着力开发土窑洞鸡腿菇、鸿芝驿酥梨、城郊设施蔬菜等产业, 通过3~5年的发展, 实现一村一个产业, 一村一个品牌。
3.2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干部带好头
万事开头难, 培育一个产业, 发展一村一品更难。这就需要各级干部带头抓点示范, 带着群众干, 做给群众看。以刘村庄韭菜产业为例, 为确保刘村庄韭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外出学习考察, 完善调整了合作社发展规划, 即:办公司建市场, 建设韭花加工车间,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如饭店、酒店等) , 产品进行无公害认证, 申报名优产品, 让刘村庄韭菜走向全国, 走出国门。思路指导行动, 行动决定效果。该村多次外出招商引资, 在刘村庄建起面积达4 hm2的蔬菜批发市场和韭花加工车间, 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建立了研发中心和农产品检测室, 对不合格的产品就地销毁的严厉措施, 此举对菜农触动很大, 促使每个成员都能认真按照标准生产程序进行生产加工。合作社通过实行产品认证标志、精包装销售、韭花加工销售、品牌推广等措施, 使刘村庄为中心的韭花批发销售价均高于全国其他地方。因此, 发展“一村一品”, 关键是干部要瞅准路子, 要敢于承担风险, 敢于带头示范。从这个角度出发, 盐湖区结合刘村庄全民创业活动, 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 建立示范园、示范点, 充分发挥干部在发展“一村一品”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3.3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规模化生产
现代农业要求生产必须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 “一村一品”实质就是建立农产品生产专业村, 只有形成规模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才能吸引客商。刘村庄的韭菜没有数千亩的种植面积, 没有年5万t的产量, 就不可能有客商云集的火热场面。“一村一品”不一定就必须是一村一个产业, 一村一种产品, 也可以几村一品, 甚至一乡一品, 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规模, 打造优势。
3.4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以科技为支撑
在刘村庄调研的过程中, 深感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保障意义。刘村庄韭菜产业的发展是从零开始, 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其中, 如果不是重视科技, 运用科技, 每走一步都以科技为先导, 那么刘村庄这个产业的发展是很难想象的。因此, 在一村一品发展中, 一要通过深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 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 加快科技在“一村一品”发展中的推广和应用。二要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 与农户、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投身到“一村一品”的发展中去。三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力争实现“一村一品一协会”, 利用协会组织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提供技术指导等。总之, 要多措并举, 加大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5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做好土地流转
3.5.1 注重培养专业大户
土地流转是集约经营的基础, 实现集约必须要大力培养专业大户, 通过专业大户领头, 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进行规模经营, 实现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提升。
3.5.2 突出“一村一品”
土地由散户向单户集中流转, 不是简单的几户土地交给一户耕种的土地集合, 这种集合增加不了土地的附加值, 小块地变大块地的流转虽然通过减少耕种劳力增加了一点儿收入, 但比起务工收入相去甚远。因此, 必须突出“一村一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集约规模达到大幅增加农业收入的目标。要以主导产业为主, 引导土地向产业大户流转, 鼓励产业大户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对流转土地进行老劣改造, 提高主导产业的生产规模, 把留守人员培养成产业大户并获得可观收益。
3.5.3 确保土地流转长期有效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较长, 像蚕桑、中药材等, 要想实现流转土地农业增值, 必须确保流转时间相对较长, 使流入方能够放心地对流转土地进行一系列技术投资和改造, 以确保农业增加值按期实现。因此, 应当推行流转期在5年或5年以上的土地流转, 双方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 让流出方专心务工, 流入方专心经营。
摘要: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对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刘村庄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实行区域化布局提出了“一村一品”的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针对该村韭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 对今后发展“一村一品”提出几点建议。
7.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信访稳定,成因,解决办法
稳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企业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 和职工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近年来, 职工与企业在劳资纠纷、福利待遇、住房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显现, 并呈现出不断攀升事态, 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很大影响。为此, 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成因, 化解矛盾, 稳定职工队伍, 对于构建和谐企业、促进油气上产, 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信访问题的特点
1.1 涉及收入分配、福利待遇方面的维权信访较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各项机制的不断健全, 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 再加上一些单位领导凭借手中控制的生产经营权、人财物的分配权, 唯我独尊, 置企业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于不顾, 把党团组织、工会当摆设, 随意侵犯职工应该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和福利待遇, 规避监督, 使得涉及收入分配方面的信访件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如奖金发放不均, 工资表不公示, 该享受的补贴没有享受, 带薪年休假制度得不到落实等。
1.2 信访人情绪容易激动, 要求较高。
部分职工认为, 只有事情闹大了, 才能引起领导重视, 才能得到较好解决, 信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 不闹不解决”。因此, 在上访时, 不听领导解释相关政策, 不看企业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诚意, 大吵大闹, 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 就采取“堵领导的门, 跟领导的人”方式, 缠访、闹访, 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 并在职工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1.3 涉及问题复杂, 越级上访, 解决难度大。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 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 由此引发的信访问题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职工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 信“上”不信“下”, 有问题不找基层单位和部门, 认为只有找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 使得越级上访增多。如:某油田企业发生的一起经济适用房诈骗案, 涉及到该油田很多基层单位和职工, 上当受骗职工损失惨重。这些人多方求助无果后, 遂将责任归结到油田有关部门和单位, 受骗人员多次越级集体上访。
1.4 通过纪检渠道检举揭发的信访件呈上升态势。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 群众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 通过纪检渠道检举揭发的信访案件呈上升态势。从职工反映内容来看, 既有反映领导干部违反财经纪律, 也有反映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反映出职工群众对基层组织和相关部门处理解决问题的不信任, 二是反映出一些基层组织和干部作风漂浮, 工作责任心不强,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或推三阻四, 不真心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造成职工群众对基层组织或部门失去信心, 转而走检举揭发这个渠道。
2.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2.1 上级政策落实不到位, 造成上访。
如涉及职工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访问题, 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因为个别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 “官本位”思想严重, 不能正视群众的心声与呼声,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当耳旁风, 不及时处理或不愿处理。无视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民主管理权, 暗箱操作, 把监督部门当摆设, 搞“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厂务公开不到位, 致使群众反映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职工诉求无从表达造成上访。
2.2 少数信访人所提要求无理, 无法解决, 造成上访。
少数信访人员把单位的忍让和同情当成软弱可欺, 提要求时“狮子大张口”, 提出很多让单位不能接受和无法接受的要求, 这些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 就利用企业求稳定的心理, 上访或越级上访。
2.3 问责机制不到位, 造成上访。
目前, 信访稳定考核问责力度很大, 但考核大部分都是针对被考核单位而定的, 对信访人的问责力度相对较少, 一旦出现上访事件, 首先追究的是被考核单位的责任。一些人抓住单位对待信访者谨慎宽容的态度, 屡屡上访。
2.4 执法监督力度不到位, 造成上访。
对于职工反映出来的问题, 部分同级纪律监督部门, 鉴于少数领导干部不让监督, 再加上不好监督、难于监督的客观现实, 不敢碰硬, 致使职工反映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上访。
2.5 领导干部作风问题, 造成上访。
个别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实,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 不到位, 甚至不管不问, 以至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还有的领导干部遇事不主动与群众沟通,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从而激化矛盾,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和对立造成上访。
3.解决以上问题的几点建议
3.1 严格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职工代表和工会组织的监督职能, 狠抓厂务公开工作, 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从根源上减少引发信访热点问题的产生。
3.2 强化政工干部职责, 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分析, 很多信访问题的产生都是小事引起, 其原因是因为平时干群交流不够, 有些政策宣传不到位, 致使职工群众心中有疑问, 而引发的上访。这就要求我们政工干部, 平时多注意职工情绪, 关注群众思想动向, 多讲形势、讲政策, 及时把上级的精神宣传到位, 做好职工的思想疏导, 防止信访事件的发生。
3.3 坚持以人为本, 重民情、解民意。依靠职工、服务职工, 在作决策、抓工作时, 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 讲科学、讲民主, 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
3.4 提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现在有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对信访稳定工作不重视, 一旦出现信访问题, 认为那都是书记政工干部的事。这种认识不但疏远了干群关系, 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职工的反感, 为处理问题增加难度。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 落实“一岗双责”。
3.5 认真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职工群众依法、合理、有序反映自身利益诉求。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 加强《信访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的宣传, 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法制意识, 规范自身的依法守纪行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和基层职工沟通交流, 讲形势、讲法规, 及时宣传上级精神。同时, 对那些不听劝解的缠访、闹访人员, 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依法追究其相应责任, 维护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稳定大局。
参考文献
[1]何荣杰.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0) :41-42。
[2]罗斯科·庞德.法理学问题[M].刘星,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78。
[3]王顺安.社区矫正的法律问题[J].政法论坛, 2004, (3) :103。
[4]蔡芹, 孙月春.对社区矫正对象分类矫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6) :238。 (作者单位:吴希功山东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杜鑫、赵义玉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司法所) (下转第215页) 学校偏重于防盗和扰乱社会秩序的恶性事件,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骚扰、敲诈、威胁、推挤、口头攻击等暴力行为。我国虽然没有校园枪击案等极端事件, 但学校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已日益突出, 越来越多学生暴力行为出现在媒体上。据报道, 2001年我国“校园暴力”情况为: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94%的孩子认为在社会中自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5].2 美国安全学校的建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从实施主体来看包括了政府、学校、社区、学生、家长, 从实施途径来看包括了普通的课堂教学、专门的培训指导、文化氛围的改善、物理环境的改造、社区服务的推行等。其中涉及的安全计划、反暴力计划、冲突化解计划, 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 进行了系统的跟踪检验, 对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无论从安全学校实施的综合性、科学性, 还是系统性都值得我国借鉴。
[5].3 目前, 我国对学校安全和学校暴力的研究十分薄弱, 绝大多数相关的社会人员、教育工作者对该问题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理论研究方面, 只有青少年犯罪领域的研究者有一定深入研究, 其他工作者还多停留在现象描述和工作总结上, 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实践操作方面, 几乎看不到全面系统的学校安全计划和暴力应对计划。逐年增多的学校恶性暴力事件, 一次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建立科学的学校暴力应对机制已迫在眉睫。如何保证校园安全是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全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参考文献
[1][8][美]Joseph P.Hester.应对校园暴力——学校安全信息指南[M].邵常盈, 吕春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15-17, 136-138。
[2][4]Katherine T.Bucher, M.Lee Manning.2005.Creating Safe Schools.Clearing House, 79 (1) :55-60。
[3][5][6][美]Daniel L.Duke.创建安全的学校——学校安全工作指南[M].唐颖, 杨志华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5-8。
8.武威食品工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㈠食品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从规模以上工业看, 在经营规模上, 食品工业总资产年均增速达到24.03%, 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6.84个百分点。仅大中型食品工业就达到6户, 荣华、皇台、青岛啤酒武威分公司、莫高4个公司上市。在生产经营上, 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达到24.04%, 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54个百分点, 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中, 有11.05个百分点由食品工业提供。在经济效益上, 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利润的年均增速达到27.99%, 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11.97个百分点。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它已成为武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
㈡食品工业已成为农产品加工增值转换的主渠道食品工业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据调查显示, 2009年武威市面粉产量195.12万吨、增加值达到15.22亿元, 消耗粮食243.9万吨, 增值转换率为1∶1.3;啤酒产量5.93万吨, 增加值达到0.41亿元, 消耗啤酒大麦0.3万吨, 由啤酒大麦到麦芽进而生产出啤酒等系列产品的增值转换率为1∶52;葡萄酒产量1.07万吨, 增加值1.72亿元, 消耗葡萄2.14吨, 增值转换率为1∶9.3。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发展食品工业是农产品增值转换的有效途径。食品工业的大发展必将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可实现以工带农, 以农促工, 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从资源利用方面看, 食品工业是消化农产品的支柱产业, 是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关键。就目前工业而言, 加工消耗的小麦、大麦、玉米, 仅靠本市资源已难以满足其生产能力。可以说, 食品工业的发展为农业规模种植、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发展角度看, 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食品消费日益向优质、营养、安全、方便的方向发展, 食品工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㈢食品工业正在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加速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也给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调查, 武威市用于面粉的包装袋, 基本来源于本市, 仅此一项, 增加收入7800万元;用于酒类、酱醋业包装的纸箱增加收入1000万元等。在2001年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中, 约有40%~50%由食品工业的供应和销售提供。此外, 还带动了武威市商贸、印刷、服务行业的发展, 进而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㈣食品工业正在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截止2009年, 食品工业吸纳劳动力达26131人, 占全部职工人数的33.85%, 比2001年增长36.6%。而同期全部工业职工人数只增长了1.45%。职工在食品工业获取的收入达3.92亿元, 比2001年增长1.3倍。食品工业的发展既缓解了武威市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又增加了居民收入, 有效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㈤食品工业正在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农村经济看, 食品工业是带动农村经济的主要依托。农产品商品率由2001年的48.7%提高到2009年的65.4%, 提高了16.7个百分点, 仅食品工业就提供了8.2个百分点。使农村经济产、供、销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从8年的经济增长看, 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3.4% (现价) , 其中食品工业就提供了2.13个百分点, 若加上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因素, 可推动整体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左右。从2009年经济增长情况看, 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05% (可比价) , 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2.4个百分点, 全部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23%, 而食品工业就达到12.6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食品工业不仅是现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而且也是将来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化迈进的支柱产业。
二、武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武威食品工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快,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在整体工业经济乃至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 但发展中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㈠整体发展水平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 技术落后, 设备老化, 粗加工设备多, 深加工产品少, 产业链条短, 精深加工尚处于起步阶段, 食品加工小作坊式的生产, 使食品卫生和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㈡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 产品结构单一主要表现为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不快, 多数企业还在从事“一厂一品”式的普通食品加工。
㈢产品包装水平低, 品牌发展能力不强多数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形象塑造和名牌塑造的意识和能力, 产品包装主要以塑料袋、纸袋纸箱为主, 有的产品包装不能体现产品的尊贵价值, 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和外销。
㈣标准化的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大多数食品加工的原料还处于简单的分散式的供应状态。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不高和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使食品工业的原料质量和规模受到限制。食品加工企业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由于受资金短缺和原料价格不稳定的影响, 一些企业存在原料供应后劲不足的现象。原料基地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
三、武威食品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㈠加大食品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坚持把抓项目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着力点, 促进食品工业总量的迅速扩张和食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围绕农畜产品资源优势, 编制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项目, 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全力抓好项目的储备和争取。通过对优势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扶持办法, 实施项目带动, 积极创造条件开工建设和投产一批新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生命线, 坚持走出去, 主动上门, 寻求合作, 特别是瞄准娃哈哈、康师傅、张裕、蒙牛等知名企业的扩张机遇, 千方百计争取“引强入武”。加大现有食品工业企业的更新改造力度, 做好已建成项目的达产达标工作, 使这些项目尽快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促进产业发展。
㈡积极培育食品工业龙头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大资产重组力度, 结合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 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有一定竞争力的食品企业, 使甘肃达利、威龙、天祥、青啤武威公司、黄羊河集团、红太阳、天祝正阳等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同时, 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有前景的中小企业, 放手发展规模以下食品工业企业, 大力培育规模企业后备军, 促进一批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优势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的合作, 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品牌、人才和管理嫁接改造武威食品生产企业, 借助外力求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 争取自营出口权, 提高武威食品工业的创汇水平。
㈢着力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把农业作为食品工业第一车间, 按照食品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 提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比重, 进一步抓好优质粮食、葡萄、果蔬等的种植和猪、牛、羊等畜禽养殖, 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 形成基地化、规模化、良种化、专用化的原料发展格局。同时探索建立甜叶菊、金银花、金盏化、菊芋、啤酒花等新型原料种植基地, 支持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支持企业通过自建基地, 或与农村专业合作协会、种养大户联合等方式, 以利益联结为纽带, 通过技术指导、定向服务、组织收购、加工销售等形式, 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路子, 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努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食品加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㈣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鼓励食品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达利、天祥等企业争取通过省级认定, 武酒酒业、天祝天润、民勤敬业、益民食品、天祝正阳等企业通过市级认定。鼓励产学研结合, 面向兰州大学、甘肃农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强化品牌战略, 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食品工业从原料、工艺、设备到产品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 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积极帮助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标志的申报、认定, 支持企业争创甘肃名牌乃至中国名牌, 积极支持企业争创甘肃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
㈤突出食品工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集中合理布局三县一区食品工业, 相互补充, 协调发展。凉州区突出发展酒业、休闲食品、肉奶业、粮食加工业、调味品产业和果蔬贮运加工业, 逐步形成规模优势和区域优势产业群。古浪县突出发展小杂粮和果蔬加工, 培育草畜产业, 壮大粮食加工。民勤县突出葡萄榨汁、籽瓜、红枣、南瓜、草畜及沙产业的发展, 争取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天祝县突出高原牌、绿色牌, 以发挥白牦牛品牌优势为主, 开发生产白牦牛肉系列制品及奶制品, 做强做大马铃薯产业, 有重点地开发藏式食品。
㈥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省扶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深加工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多方向食品工业企业倾斜。对食品工业企业上报项目、争取资金、申请认证等工作, 有关部门予以全力支持和配合。国土、环保、安全、节能、水利等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及早介入食品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 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经国家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 在发展过程中, 涉及有关财税、贷款以及土地等方面政策扶持时, 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实行优惠政策。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食品企业, 金融部门在授信规模、审贷、放贷上, 要简化手续, 特事特办, 保证企业资金链条的延续和项目建设的需要。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从发展规划、项目策划、资金扶持、行业管理及为企业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等方面, 按职责分工, 密切配合, 切实推进食品工业加快发展。
【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基督教与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10-24
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09-30
基督徒的婚姻与家庭11-17
基层领导表态发言与基督教复活节主持词范文08-14
影响当代青年基督徒婚恋观之因素调查10-06
基督教神学英语词汇09-08
基督教的圣诞节晚会主持人开幕词07-08
河南省基督教整改07-26
基督教赞美会主持词09-20
基督教教会管理制度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