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

2024-10-26

新人教版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精选7篇)

1.新人教版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 篇一

捕鱼归来

教学内容

1.唱歌《小螺号》

2.活动《捕鱼归来》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小螺号》。

2.认识反复记号。

3.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捕鱼归来》的创编和表演。

教学过程

1.学唱歌曲《小螺号》

(1)导入:同学们认识海螺吗?吹过螺号吗?

(2)老师播放歌曲范唱录音并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3)老师范唱歌曲,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4)学唱第一乐段

①老师提问:这个乐段有几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节奏有什么特点?

②老师分句教唱四个乐句的歌谱,注意音准。

③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谱,注意第三乐句第三小节七度大跳的音准。

④学生随老师的伴奏填词演唱,注意连续十六分音符处咬字要清晰。

⑤老师提问:每一乐句第一小节的上滑音记号应该怎么演唱?它有什么作用?

⑥学生练习上滑音的演唱。

⑦老师提问:这一乐段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

⑧学生带着欢快的心情,用有弹性的声音随伴奏演唱第一乐段,注意咬字要清晰、节奏要准确。

(5)学唱第二乐段

①老师范唱,并提问:这一乐段有几个乐句?与第一乐段相比,它的情绪、节奏有什么变化?

②老师分句教唱四个乐句的歌谱,注意每句句尾的长音要唱得饱满。

③老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歌谱。

④老师伴奏,学生填词演唱。

⑤老师提问:这一乐段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

⑥学生随伴奏用连贯的声音演唱第二乐段。

(6)老师讲解反复记号《小螺号》的演唱顺序是什么?

(7)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注意两个乐段的情绪对比。

2.活动《捕鱼归来》

(1)导入:同学们见过渔船回到码头的情景吗?请说一说。,学生思考:歌曲

(2)学生分别学习演唱海风、海浪、螺号、渔歌的音乐。海风的演唱是二部合唱练习,要注意声音的连贯和两个声部的和谐;海浪的演唱实际上是一条轮唱练习,要表现出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好像此起彼伏的海浪;螺号的演唱要注意装饰音的运用;渔歌要用自由的速度演唱。

海风:

海浪:

螺号:

渔歌:

散板

(3)学生根据已有素材创作《捕鱼归来》的情景。

2.新人教版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 篇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两种结算方式

2、解释两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

3、懂得外汇、汇率的含义

4、掌握汇率变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使用信用卡时,引导学生切忌过度透支和冲动消费,要让学生知道“信用”的地位,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本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能够正确看待汇率的变化引起人民币升贬值所带来的利弊两方面,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信用工具、外汇、汇率 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的变动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教学用具:板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假如 国庆节你和父母到国内一些地方去旅游,你能够帮助父母制定一种灵活而风险最低的带钱方案吗?

假如 你要出国留学,怎样将钱带出去? 学生:可用信用卡

(二)讲授新课

二、信用卡、支票和外汇(板书)

(一)信用卡与支票(板书)

1、人们通常使用的经济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教师点评:现金结算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转帐结算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教师活动:同学们有没有使用过信用卡?大家每天使用的饭卡是不是信用卡呢?

2、信用卡(板书)

教师简要分析归纳并强调:对信用卡的含义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⑴信用卡含义(ppt)

①从广义上看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也就是说,广义的信用卡可能具备以上全部功能也可能只具备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功能。

(师生共同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即公交卡、饭卡、购物卡都是广义上的信用卡。)

②银行信用卡是狭义上的信用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师:(多媒体展示银行信用卡)具体认识银行信用卡上包含了哪些信息(包括信用卡卡号,截止日期,姓名的拼音,银联标识等),引导学生了解信用卡的功能。多媒体展示选择题,请学生思考。

思考:信用卡作为经济往来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具有的优点是(D)A、可以在任何地点消费使用

B、不需要任何条件可以任意申领

C、可以任意透支

D、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

⑵信用卡的功能(ppt):

对持卡者:信用卡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使用起来方便、安全,外出购物可以不必“腰缠万贯”携带大量的现金,并且还可以超出自己的存款数进行支付;

对收款人方来说,可以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

对于银行来说,发行信用卡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向使用信用卡的一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情景导入)信用卡作为一个便捷的支付工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信用卡最明显的作用就是透支消费。但近年来,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案件不断增加。专家认为,持卡人如出现恶意透支行为,不仅要偿清欠款,有的还须偿还利息,个人的信誉也会有所损失。探究问题:你认为使用信用卡消费应注意哪些问题? 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⑶信用卡消费需谨慎(ppt)

教师总结:我们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还款期限,还要考虑自己实际的还款能力,避免自己的信用受影响。不要做卡奴,要学会使用有度,理性消费。

教师过渡:除了信用卡,还有哪些信用工具呢?

(情境导入)大华公司的小张是个工程师,上半年一项发明创造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公司决定重奖张,就发给他一张写有一定金额、付款单位、签发日期的票据,可小张看后却不知所措了,请同学们来帮帮他。▲ 小张拿到的这张票据是什么? ▲ 如何把这张票据兑换成现金?

学生结合教材阅读,自主探究:读一读,找一找(1)什么是支票?(2)支票有哪些种类?(3)怎样正确使用支票?

2、支票(ppt)⑴支票的含义

⑵种类: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划分依据:是否支取现金)⑶使用常识(多媒体展示)

拿到现金支票后:①要妥善保管,不得折叠;②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③在支票有效期内,到银行支取现金;④支票如被银行退回,尽快向出票单位索换;⑤不得将它作为转帐支票使用,也不能直接用它购物。

(情景设置)小张将现金支票兑换成现金3万元后,就和妻子、儿子去美国旅游了,在美国商店里他的妻子看中了一条漂亮围巾,可付钱时,营业员却不收人民币,要收美元,这又把 3 小张给弄糊涂了。

思考:在国内做生意,旅游、购物、消费,用的是人民币,如果我们要出国旅游、购物,能否用人民币呢?

提示:我们到欧洲旅游,是不能用人民币购物、付费的。因为人民币作为我国的合法纸币,只能在我国境内使用。到了欧洲旅游,只能把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比率兑换成欧元等外币,才能在那里购物、付费。

(二)外汇(ppt)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ppt)

多媒体提示: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要明确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普遍接受、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思考:人民币是不是外汇呢?(展开讨论,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币不是外汇,刚我们已经学习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人民币对其他国家而言是外币,但它不能用于国际间结算,所以我们说人民币不是外汇,但只要我们努力建设国家,努力发展我国的经济,总有一天,人民币会成为外汇的。教师过渡:既然现在人民还不是外汇,不像美元那样具有普遍的接受性,不能自由兑换,所以营业员让小张兑换成美元后再来买东西,可小张又纳闷了,1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美元呢?

(2)汇率的含义(ppt)

引导学生看书,了解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介绍汇率的标价方法: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兑换成一定数量人民币。材料分析:

2011年6月30日 2012年6月30日

美元 100 100

人民币 647.14 632.49 4 2013年6月30日 100 617,87 合作探究:①与2011年相比,2013年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升了还是降了?

②在这样的汇率条件下,你认为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分组发言,教师分析归纳。(3)如何认识汇率的升降(ppt)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的人民币数量减少——外币的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教师分析:

人民币升值,同等数量外币换取人民币减少,在中国购买到的产品少,不利于中国出口,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影响外商和国内生产者的投资热情,国内人民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影响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贬值,同等数量外可以换取更多的人民币,购买到更多的中国产品,有利于中国产品出口,但是由于人民币贬值,我们的购买力就相对减弱了,进口的产品就少,不利于中国进口,影响国内市场的发展,导致国内市场商品紧缩,物价上涨,若持续上涨,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ppt)

多媒体展示: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体现在两方面: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5)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ppt)

教师点评: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习题】

1、关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100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人民币升值 ②100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人民币贬值 ③100美元能够兑换到的人民币减少,说明人民币升值 ④100美元能够兑换到的人民币减少,说明美元升值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C)

2、近来,有些外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呼吁中国对人民币重新估值,力压人民币升值。假设人民币升值则意味()A、每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 B、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下降 C、外币对人民币汇率上升

D、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

(BD)

【课堂小结】

3.新人教版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难点: 了解复式统计表,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教学指导: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填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统计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复式统计表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经历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便于观察、比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1)情境:(出示36页主题图图片1)师:现在同学们的课外生活都非常丰富,老师在课下了解了一下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报1项),并进行了记录,大家看看,有什么感受?我们可以怎样进行整理?(出示图片2)

小结:我们可以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将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

(2)统计并填写单式统计表。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统计表,对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统计。(出示图片3)

②根据统计表的内容进行统计。③填写统计表。(出示图片4)

④大家看,这是我们统计完的结果,从上面的两个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制作简单的复式统计表。(1)观察。

①这两个表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小结:不同的是一个表统计的男生情况,一个表统计的女生情况。相同的是这两个表都有两项内容:活动和人数,其中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这几项。

②同学们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把男女生最喜欢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看着有些不太方便,大家想一想,如果想更方便、更简洁的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怎么办?

小结:象这样调查内容都相同的统计表,我们就可以把它合成一个表。(2)制作复式统计表。

①想一想:这个表都应该包含哪几项内容?

小结:(出示图片5)表头中分为了三项内容:活动、人数、性别。“性别”代表的是竖向栏目,“活动”代表横向栏目,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人数。象这样把男女生两个统计内容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格上,就叫做复式统计表。

②填写数据并回答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出示图片6)男生喜欢什么活动的人数最多?女生呢?

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3)观察对比,体会特点。(出示图片7)

师: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小结:复式统计表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反应数据情况,便于观察和对比。3.拓展延伸。

(1)出示37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下面哪种电视节目。(出示图片8)

(2)填写复式统计表。(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出示图片9)女生喜欢()的人数最多。男生呢? 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同学们交流一下。4.总结收获。

说一说这节课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复式统计表练习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体验数据整理、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特点。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便于观察、比较、分析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填写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2.想一想:什么是复式统计表?它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几个统计内容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格上,就叫做复式统计表。它的特点是便于观察和比较。

(二)加强应用、体会作用。

1.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将三(1)班同学50米跑的成绩进行了记录。大家看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同学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1)请你们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1)请你们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2)填写统计表。

(3)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问题。

①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②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③请你选择一部分学生,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小结:复式统计表既可以和自己比,又可以直观的和他人比,便于我们比较和分析,针对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

2、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下面哪类图书。

(1)因为男女生的爱好不同,所以我们在统计的时候可以对男女生分别进行统计,根据需要我们把表格设计成复式统计表。

(2)根据统计的内容分别进行统计,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2)女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3)应该怎样购买图书,请你给出意见。总结

(1)根据刚才的操作想一想,制作统计表的完整过程是什么? 小结: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根据数据进行分析(2)你认为统计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统计的作用是便于分析,能够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判断、进行预测。

3、实践操作。(1)课本40页

(2)说一说,你想怎样进行统计?

(3)将统计的数据填写在表内,并回答问题。

(三)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根据统计的情况作出决定。大家看,这是某地区三、四月份天气情况。

1.请把各种天气情况整理在下表中。

2.请你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想一想,如果爷爷奶奶去这里旅游,选择哪个月份去比较好?

4.新人教版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 篇四

叶圣陶 第一课时

课前自学

1、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1 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镂空(lòu)邱壑(hè)

重峦叠嶂(zhàng)庸俗(yōng)模样(mú)相间(jiàn)

蔷薇(qiáng wēi)嶙峋(lín xún)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课堂活动

2、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⑴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⑵ 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⑶ 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⑷ 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⑵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⑶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 学生齐读第4段。

② 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3、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⑴ 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⑵ 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⑶ 全班交流,教师明确: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 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④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 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4、随堂抽测。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

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

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随堂抽测。阅读答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1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 B ①ㄧ②③④‖⑤⑥ C ①ㄧ②③‖④ㄧ⑤⑥ D ①ㄧ②③‖④⑤⑥ 3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 从整体到部分 B 从主要到次要 C 从概括到具体 D 从原因到结果 4 本段中以苏州园林与__________作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___。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6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7 文中加黑词“多种”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人教版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 篇五

一、导读目的:

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鲁迅,通过《朝花夕拾》了解他童年的快乐生活,以及对旧社会的一些学习、规矩等的批判;通过导读,使学生对历史,对名家名作产生浓厚的兴趣。重点:了解鲁迅,了解《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二、难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2

四、导读过程:

两个最大限度--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导群众、争取凝聚人心;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击三股势力。

一、导入

1、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隶体“一”字。(出示画像)他是谁?(生答:鲁迅)

2、对,他就是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生介绍,幻灯片出示)

师补充介绍: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电影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精神的觉醒。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3、在人们的记忆中,鲁迅似乎总是一位“怒目金刚”似的英雄人物,一位总是在向着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冲锋陷阵的斗士。但透过他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回忆世界,一个有关成长的回忆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走进他的《朝花夕拾》。

二、导读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2、朝花夕拾是一本薄薄的散文集子,除了《小引》和《后记》,总共才十篇。(幻灯片出示),你最想阅读哪一篇?为什么?

3、任选一篇阅读

课前,我们已经调查了同学们想要阅读的篇目,并按此分好了小组,下面请大家按分好的小组进行阅读,并思考:

A:本文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说说自己阅读后有什么感悟和收获?

阅读后可以小组内进行讨论

4、交流

A:小组交流

B:班内交流

根据交流情况用幻灯片出示思想内容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隐含着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救国的思想。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三、总结

1、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对《朝花夕拾》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其内容都是对往事的回忆,这些回忆是温馨的;借助这些温馨的回忆,作者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些批判是理性的。

2、透过这些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我们感觉到尽管幼年的鲁迅也被各种礼仪规矩压迫限制着,但带给他的回忆还是那么美好,你们知道吗?这种美好的记忆是他在“绝望现实”中还能够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根源。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了解作者写此书的背景。(出示幻灯片)

1926年是鲁迅生命中的“黑暗年”,新文化运动陷于低潮时期,而厦门大学的生活寂寥沉闷,他体会到现实中的各种不如意之事,尤其是他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最残酷的暴行:“三—八”惨案,他心爱的学生被杀害。他愤怒地写下《纪念刘和珍君》而遭到追杀,被迫过起了逃亡的生活。而《朝花夕拾》就是在他逃亡的生活中写下的,也许,越是在绝望的时候,人对往事的回忆越会显得深情绵长。鲁迅搜寻着自己成长史中细微而温暖的记忆。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到,鲁迅当时的心境并不好:(幻灯出示句子)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了。”

从中我们读到了鲁迅虚无悲观却深情绵长的心情。

6.新人教版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 篇六

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会认“灰”,“迎”,“阿”“姨”“追”“顶”“披”“鼓”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6个字,会用“已经”练习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渗透法制教育:《动物保护法》。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3、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灰”,“迎”,“阿”“姨”“追”“顶”“披”“鼓”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6个字,会用“已经”练习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3、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2、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引导看图

1、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说: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教师板书:鲤鱼乌龟

三、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对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懂。读后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里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3)教师重点指导:

2、检察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huī

灰:指认什么是灰色,再让学生发散说说还知道什么颜色 yíng 迎:先让学生理解走之底的意思是需要用到脚的,理解什么是迎,让学生表演 zhuí

追:让学生表演

ā yí

阿姨:连词教学 dǐng 顶:丁+页=顶,组词(如:头顶,顶着)gǔ

鼓: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鼓吗,让学生看插图了解鼓的特征。

什么:连词,组句(如: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变:组词(如:变化,变亮,变脸)

条:初步让学生认识条为量词,说鱼时可以用“一条鱼”来说

鲤(lǐ)鱼:让学生看插图,认识鲤鱼的模样。guī

乌龟:提示学生注意“龟”的下半部是“”不是“电”,“L”一笔上面不出头。dūn 蹲:可指名一学生做“蹲”的姿势;发音强调韵母是un;教学字形时,提示学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里面的一短横不能丢。pī

披:让学生联词。(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绿色的新装。)bì

碧绿:让学生组词造句。(例:春天,树子披上了碧绿的衣裳。)shāng 衣裳:“裳”指导学生发轻声,后鼻音。

学得真好!那我们把上面的生字齐声读一遍。(生读)

我们读生字读得不错,大家看看黑板上的生字,现在老师让大家开小火车念,大家可要集中注意力了,其他同学要负责监督看谁读错了,你们愿意试试吗?(生:愿意。。。)

五、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们掌握的可真不错,那同学们齐声朗读我们的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标出这些自然段。并思考问题: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而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六、理清层次,分段朗读。

1、们课文读完了,你们找出答案了吗?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6个)

2、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呀?(生:鲤鱼妈妈、乌龟)

3、那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他先是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变成了一只青蛙)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也回答了老师出的问题,那你们可以回答老师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归纳)

4、其实大家看我们的课文,第一段写的是什么?(生:池塘有一群小蝌蚪、介绍小蝌蚪、小蝌蚪的样子)

对。第一段我们讲了小蝌蚪样子,这是在讲小蝌蚪找妈妈之前的事,对不对?(生:对)

那我们课文的第二段与第三段讲的是什么呢?(生: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

那最后几段呢?(生:小蝌蚪找到了它们的妈妈。并和它们一起去捉害虫)

师:所以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小青蛙。

5、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看好后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儿,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

6、学习第一部分(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1)同学们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自然段,大家先齐读第一自然段。(生读)

师:读得真不错。你们谁来告诉我,小蝌蚪是怎么样的?你来说,我来画好吗? 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师:是这样吗? 生:不对,尾巴太短了。

师:噢,那就这样吧,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师:奇怪了,书上为什么不说“长尾巴”,而要多加一个“长”字,变成“长长的尾巴”?

生:因为长长的尾巴比长尾巴感觉还要长一点,更加生动一些。

师:对,这样写会使原来的句子显得更加生动,那你们能举一反三吗?

师:大脑袋 生:大大的脑袋 师:宽嘴巴 生:宽宽的嘴巴 师:黑身子 生:黑黑的身子

师: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怎么样是“甩着”,你们来做做看。(让学生做手势)

生:做动作

师:你们看这个生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甩)

你们做的动作和字很像的,瞧,这竖弯钩多像一条尾巴!多有趣。写一遍好吗? 生:写甩

师:恩!你们学得可真好!你们看,池塘里有多少蝌蚪?

生:一只

师:现在呢?

生:十二只!对,这里有好多好多小蝌蚪,数也数不清,我们可以用个什么词呢? 生:一群!真能干!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大家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灰”,“迎”,“阿”“姨”“追”“顶”“披”“鼓”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6个字,会用“已经”练习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3、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与第一自然段,并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小蝌蚪。我们知道,我们都有自己的妈妈,小蝌蚪也不例外,可是,我们这篇课文里的小蝌蚪找不到他们的妈妈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朋友们,结合你们昨天学到的知识,可以告诉我我们的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吗?

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它的妈妈是谁吗?

生:青蛙。

师:对,看来你们的课外知识积累的很好,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小蝌蚪与青蛙,青蛙长着大大的脑袋吗?

生:没有。

师:青蛙长着黑灰色的身子吗?

生:没有。

师:青蛙甩着长长的尾巴吗?

生:没有。

师:他们俩长得可真不像,难怪小蝌蚪不认识他的妈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看看小蝌蚪是怎么找到他的妈妈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让我们大声的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生读)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们看,小蝌蚪在池塘里游哇游,过了几天,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对,长出了两条后腿。

1、那同学们你们仔细看看第二自然段,想想,小蝌蚪找谁打听妈妈了?

(生:鲤鱼妈妈)

2、对,小蝌蚪游呀游呀,它们遇见了鲤鱼妈妈。它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生:想起自己的妈妈。)

3、对,他们想到自己的妈妈,小朋友们,你们能体会这时小蝌蚪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吗?(生:思念、难过)

4、那,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那种思念难过的心情表达出来?(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5、说的真好,那你们结合小蝌蚪现在的心情,我们再来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6、小蝌蚪在看见鲤鱼妈妈时用了个什么动词?(迎)

7、看看我们课文的插图,你觉得“迎”是什么意思?(引出“迎”的意思:面对面的走到一起)

师: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从鲤鱼阿姨那里知道了青蛙长什么样(生:四条腿,宽嘴巴)(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哦,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知道了它妈妈原来有四条腿,宽嘴巴,于是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生: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哦,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2)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游哇游,他们遇见了谁呀?(生:乌龟)

(3)这时小蝌蚪与乌龟发生了什么事啊?用课本上的语言告诉我。(生: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4)指导朗读。

(5)这一段了的“追”是什么意思啊?同学们结合我们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追”和“迎”有什么区别?

(6)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妈妈的?

(7)那乌龟是他们的妈妈吗?为什么呢?

(8)师总结:小蝌蚪的妈妈是四条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所以乌龟并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9)那乌龟说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10)那同学们再把这两段齐读一遍。

3、学习第三部分。

(1)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本篇课文的第三部分,他们对应的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啊?

(2)那同学们大声的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它游哇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蝌蚪遇见了一只大青蛙,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妈妈的?(生:因为它有四条腿,宽嘴巴,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

(4)同学们,你们想想,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5)你们说得都很好,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青蛙的话。谁来试一试?(生:分角色朗读。)同学们你们看课文,你们可以用课文中的语句告诉我青蛙的样子吗?

(生: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板书)

(6)这个句子可真美啊!如果我们换一个说法: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生: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7)这些是写青蛙身上颜色的词,你们再看,写青蛙的动作也是很有讲究的,同学们找找用了哪些词?(生:蹲

鼓)

(板书:蹲

鼓)

(8)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但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生: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对,意思就和之前的句子不一样了。我们课文可把青蛙写得真美真可爱啊,你们喜欢这样的青蛙吗?(生:喜欢)

(9)那你们带着对青蛙喜欢的心情再齐读这一段话。(指导朗读)

(10)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发生了什怎么的变化呢?

(11)你们可以把小蝌蚪尾巴不见了的这一段读一遍吗?

(12)已经是什么意思?自己结合课文想一想。

(13)小蝌蚪和妈妈一起捉虫了,同学们看看图,再自己读读课文

三、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篇课文可算是学完了。你们再一起朗读一下全文。

2、同学们看看我们黑板上描写青蛙的语句,把我们的青蛙写得可真美!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媒体)

3、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又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1、《小蝌蚪找妈妈》

2《我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识字13个,写字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变化及性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变化及性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字13个,写字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识字13个,写字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水和冰,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2、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不会的互相教一教;然后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记一记生字。

4、汇报记忆生字情况。“灾”“晶”“毁”“冷、冰、冲”

5、(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读,其他同学跟着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朗读

1、你最喜欢水的哪种变化,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课文中的我穿着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子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

(2)我的变化奇特吗?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3)我是怎么变成雨、雹子、雪花的?你能做做“落”“打”“飘”的动作吗?

(4)教师引读:

夏天的早晨,我在---

秋天的早晨,我在---

3、看完了我的变化,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一块儿读读课文,也可以加上动作。

四、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字13个,写字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识字13个,写字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我是水孩子,我会变成什么?

二、阅读理解

1、引读课文:我的家在什么地方?我温和时做过哪些好事?暴躁时干过哪些坏事?

2、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家还在哪儿?我的温和、暴躁表现还在什么地方?在生活中,我还能做哪些好事?又做过哪些坏事?

3、了解水的性情后,你能读好课文吗?

三、拓展性学习

1、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讨论、交流。

2、现代生活中,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只让水做好事,不让它做坏事?

3、学生合作,小组调查研究,研究水的家:看年无们身边有哪些保护或破坏水资源的现象?把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四、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生字

1、检查读生字。

2、检查读课文

1)、出示生字,齐读

2)、小组讨论学习

(1)看看哪些字比较容易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2)哪些字比较难记?讨论你怎样记住它们?

3、师做重点强调

4、自由练习

每个字写4个。

三、巩固练习。

讲解课堂练习第二课。

四、板书设计:

3.《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读12个生词,借助拼音读准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与讨论中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有趣方式。教学重难点:

1、知道植物种子的传播有自己不同的方法。

2、识字认读词语,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多美的景色呀!春去秋来,植物在我们自然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装点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我们就会有所启发。(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请你和同桌一起认真的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把课文读通顺、流利。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拼音多读几次。(2)儿歌共有几小节,标出序号。

3、检查认读字词:

(1)个别读,师问:你认识了哪些字?怎样记住?(2)请小老师带读,师问:你教同学学会了哪些字?(3)师随意点击学生个别读词语。(3)去掉拼音读。

4、再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喜欢的段多读几遍。

5、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自用什么办法来传播种子?学生边听边画出末。

6、汇报学习情况。

三、学习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课文中第一小节提出了一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你们找到了吗?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第一小节)

1、自荐读第一节(评读):

(1)谁能用一个词来换掉“啥办法”中的“啥”字?(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疑问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过渡:是呀!植物没有手脚,靠的什么办法来传播种子呢?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植物?他们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那么你喜欢哪种植物的方法?

四、阅读感悟第2、3、4、5小节。

1、回答问题相机理解、感悟、指导朗读2、3、4小节。(1)蒲公英

师:既然你喜欢这一小节,那么你能不能带着对它的喜爱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呢? A、理解“降落伞”。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降落伞吗?谁能说一说他是什么样的?看看老师准备的图片(出示降落伞的图片)谁能说一说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到它?也就是说降低了危险,可以让人安全着陆。可见蒲公英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娃娃呀!B、理解“纷纷”“四海为家”读后两句。

师:那你们见过蒲公英以及它的果实吗?它是什么样的?(生回答)引导:它的果实还真是毛茸茸、圆乎乎、轻飘飘的,多可爱呀!他们的种子就藏在这毛毛里。当微风吹过的时候,这些种子就会怎么样?(生答:飞走了)是怎么样飞走的?(生答:一个接着一个)用诗歌中的一个词是——纷纷。还有见过哪些景物是纷纷落下的?(落叶、雪花)分别用“纷纷”说一句话。大家想一想:风儿会把它们带到哪里?还会走到哪?(森林、小河边、田野、菜园)他们走到哪里就会在哪里安家,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四海为家。C、练读.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看,小蒲公英撑着妈妈为他们准备的降落伞在蓝蓝的天空里自由的飞呀飞呀,他们是多么的自豪啊,因为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就让我们把自己当做小蒲公英,读出他欢快自豪的心情。注意“微风”与“纷纷”读的要轻一些,柔一些体现种子轻柔,自豪、愉快的感觉。(2)苍耳。

过渡:还有谁喜欢其它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那么就请你带着喜爱之情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其它同学可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交流“全身武装”、“凯甲”以及“山洼”)A、理解“铠甲”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文中的含义,大家看一看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样子。(生回答)对!壳很硬。{课文中的哪个词告诉了我们它的外壳很硬?(铠甲)以前指的是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衣服。}苍耳穿上这样一件凯甲,对它有什么帮助呢?小刺有什么作用呀? B、指导朗读。

苍耳妈妈真了不起,多么巧妙的方法呀,不仅可以保护孩子,还能使孩子们挂在动物的身上四处安家。谁还能带着这种喜爱的心情读一读这第3小节。

C、请喜欢苍耳妈妈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吧!(3)豌豆

过渡:谁喜欢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请你读一读。A、理解“啪的一声”:

孩子们你们觉得豌豆妈妈的办法怎么样?(很有趣)太阳晒后就会——炸开。会发出什么声音?快从文中找出来,指一指。“啪”是个拟声词,表示当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读的时候应该干脆,快速一些,把这句话读读试试。

B、指导朗读:豌豆宝宝们离开妈妈时心情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蹦着跳着)那就请你读出豌豆宝宝那种欢快的心情? C、齐读:我也很喜欢这位妈妈,因为他让自己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跟我有同样感受的同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同学们,文中向我们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法,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提问个别同学)不知道的同学你为什么不知道呀?答案就在书中第5小节,谁愿意把它读出来?

(1)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2)引导:找到答案了吗?为什么不知道?(学生回答)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做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得到许多的知识?(板书:仔细观察)

(3)指导朗读:谁都想做仔细观察的好孩子,那就请小朋友们大声的把这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读吧。

(4)背诵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这篇课文的喜爱,相信你们已经能够把整篇课文背诵下来了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着无声动画试一试吧。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图)──风儿吹

苍 耳(图)──动物带

仔细观察 豌 豆(图)`──太阳晒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学会表达的方法,正确流利地表达,做到声音响亮,态度自信大方。

2、在交流、倾听中了解一些有趣的动物知识。教学重难点:

1、打开思路,激发兴趣。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表达。

2、引导学生做到互相交流,学会认真倾听和大胆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有趣的动物。说说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二、介绍有趣的动物。

1、小狮子自我介绍

小狮子:大家好!我是小狮子,号称“万兽之王”。我的头大大的,长着锋利无比的牙齿。我有粗壮而有力的腿脚,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我整天练习滚、扑、撕、咬这些本领。力大无穷的我最爱吃新鲜的肉,森林里没有我的对手!别怕,从今以后,保护大家是我的职责!希望大家喜欢我,和我交朋友哦!

思考:小狮子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1、点评、师板书:名字、样子、特点、习性。

2、练习说话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鸭子的外形、叫声、动作(2)出示图2,引导学生说鸭子的本领和习性(3)结合两幅图,学生试着连成一段话

3、狮子带来了参加森林动物派对的邀请函,你们想参加吗?生戴上动物头饰,互相打招呼问好。指名一位学生做自我介绍,生评价。

师板书:说话声音响亮,态度热情有礼貌,动作。

4、齐读口语交际要求,做到(1)交谈有礼貌(2)表达有条理(3)倾听有耐心

5、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自我介绍

6、指名自我介绍

7、参加森林派对,自由向同学或听课老师进行自我介绍。

四、小结

回顾介绍动物的方法,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名词和动词的学习及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能用有时候……时候……、……在……在……在……在……来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

3、熟读并背诵古诗《梅花》,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梅花的精神。

4、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名词和动词的学习及课外阅读认识生字,积累新词。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发现识字方法,激趣识字。

学生反复自读每组词语,说一说从这几组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然后小组采用不同行式进行熟读这些字词。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识字游戏“开火车”。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

迎上去 穿衣裳 甩甩头 追上去 披红袍 摇摇头

2、在小组内演一演。

3、每一组词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

4、句子练习。(1)学生自由读一读书上的两个句子。

(2)同桌互相用“有时候……时候……、……在……在……在……在……”来说一句话。

(3)请同学在全班交流练习说句子。

三、书写提示。

1、先观察,同学们互相提醒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请学生描红,描红以后再说说自己在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4、进行全班评比。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学习“花”。

二、初读诗文 感知大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得通顺、流利!

3、指名读诗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教师与学生配合读诗,指导学生读准每个字音、停顿、节奏!

5、认识二类字

6、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进入诗境。

1、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什么画面?

2、学习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通过诵读这两句诗,体会一下梅花不怕冷的品格。

3、学习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一朵朵梅花被雪压住了,诗人王安石是怎样发现它们的?请用诗中的句子回答。谁愿意来读读这两行诗?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两句诗要告诉我们什么?通过朗读体会梅花的洁白和幽香。

4、同学们,你们喜欢梅花吗?为什么?让我们读出对梅花的喜爱!

5、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听老师读诗,想象画面。

6、生读: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朗读,再次把我们带到那个梅花开放的地方?

7、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读诗的吗?(摇头晃脑地读)我们一起站起来,学一学古人,用你的表情,用你的动作来表演这首古诗。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快乐读书吧 第三课时

一、我爱阅读:

1、读一读。

2、小组内赛一赛:看谁能最先背下来。

二、快乐读书吧。

1、读读材料。

2、给孩子一本书,让孩子找找书名和作者。

3、小组同学交流读书的好处。

4、小组同学交流书从哪里来。

5、讨论如何建立班级“快乐读书吧”。

7.新人教版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 篇七

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一)知识梳理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与。(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2)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 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2)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 的奋斗密切相关。(3)实践证明:只有在 和 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科技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和 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千差万别,程度不同,受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6、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 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7、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和强大的。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即 和。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

(1)。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4)。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

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 的核心。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 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 的必然要求。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 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 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 的需要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和,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二)达标检测

1、(2008江苏卷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A)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D)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3、(2008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B)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08广东12)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C)①民族性 ②多样性 ③交融性 ④独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08广东13)2008年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具有公益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举措有利于(A)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④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07广东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7、(07海南15)“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D)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08宁夏卷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7分)(三)配餐作业 A组

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A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200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构成中华民族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遗产B A.表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B.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C.体现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D.曾经历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巨大冲击

3.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B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4.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 3 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B A.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B.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D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 5.南怀瑾先生在30多年前曾预言: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唯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是意味着亡国后,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复活了。上述材料表明B A.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决定作用

B.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D.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竞争 B组

1.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这就是要求我们 A A.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把文化和经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C.用文化塑造人生 D.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2.2006年7月20日,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C 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3.2006年5月,以重温唐玄奘取经经历,追寻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玄奘之路”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以追寻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是因为这种民族精神A A.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B.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底蕴 C.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体现在C ①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它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④它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06年5月10日《大众日报》载文指出,我们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有利于A 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③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把人们的价值追求凝聚为完全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组

材料一:2006年4月14日中国廉政网载文指出,我们必须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上一篇:杨善洲事迹学习心德下一篇:农村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