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共9篇)
1.趣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 篇一
末日趣谈小学作文
“哎,今天是世界末日耶!末日快乐!”“嗯!听说是下午3点45分呢,你怕不?”“嘿嘿……”刚走进教室,今天的热点话题——“末日”便如一阵风,迎面扑来,几乎整个教室里的每一丝空气,都被染上了浓浓的末日情调,好不热闹!同学们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故作神秘,有的哈哈大笑,还有的惊恐万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情。所有的.表情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本动态表情全集,百看不厌。真没想到,“末日”这个恐怖的字眼也能带来一番情趣!
末日的下午,阴雨绵绵,体育课改成了自习课。我正在做作业,突然,一张黄色的便签条塞入了作业本的缝隙中。我怀着好奇心将它取下,翻面一看,嗬,方舟船票!上面用彩铅绘着一只大大的,用极富空灵美的蓝水晶造成的船,这看起来简直不像避难场所,倒像是一件美不胜收的工艺品!船的帆像极了迪拜的帆船酒店。整条船仿佛一座可移动的人间天堂,使我逐渐盼望起末日来,毕竟举家都可以住在这座豪华方舟里嘛!
不知不觉中,放学的脚步悄然来临。我捏着手中的“方舟船票”向大家半开玩笑地说着“方舟上再会”,走出了校门。
转眼间已到了下午4:00。咦?末日怎么还没来?我再次笑了起来。其实,末日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欢乐。喂!末日!你别走!
2.趣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 篇二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 它在人们社会交往、政治生活、经济联系、文化活动、传统习俗等方面均起到很大的作用。英语姓氏虽然起源迟, 但由于西方文化所具备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故而英语姓氏也具有其多样性和繁杂性。同时, 也具备了许多的趣味性。
2 英语姓氏的形成
姓名的构成与习用是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Anglo-Saxon的姓和名之间没什么区别, 是合二为一的。直到公元3世纪, 日耳曼征服以后, 名字渐渐有了遗传性或继承性。世袭的姓首先是从贵族开始的, 然后才扩展到平民。因为起初一些贵族家庭用自己宅邸的名称来称呼一家之长, 然后出于家族荣誉感, 把它传给子孙, 代代相传就变成了姓。到了公元13-14世纪, 姓才逐渐固定下来, 但即便在乔叟时代 (Chaucer’s Day1340-1400, 人们认为乔叟时代确立了“标准”的书面英语) , 英语姓名还是有很大弹性, 比如人们可能会以主人的名字来称呼这家的佣人、徒弟或主人的儿子, 所以, Richards可以指Richard’s man或Richard’s son等。英语国家的姓氏原本是有含义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们原有的含义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大多失去了原来的意思, 变成一种纯粹的姓氏符号[1]。
3 英语姓氏的来源分类
英语姓氏来源颇多, 可谓是纷繁复杂, 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分类:
3.1 以祖先所从事的行业名称作为姓氏
相信学习英语的人对Smith这个姓氏非常熟悉, smith的意思是“铁匠”。2007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了美国人最常用的十大姓氏, Smith位于首位。除此之外, 以职业为姓的还有Baker (面包师) , Farmer (农夫) , Fisher (渔夫) , Cook (厨师) , Porter (搬运工) 等。对于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同名的两个人来说, 用职业作为姓氏来区分他们是再好不过的了。比如两人都名叫Bill, 一个人的职业是farmer, 另一个人的职业是smith, 那么就可以分别命名为Bill Farmer和Bill Smith作为区别。
3.2 以地形、地貌、环境特征和居住地作为姓氏
一部分英美人喜欢选择地形、地貌、环境特征和居住地等词汇来作为自己的姓氏, 如Wood (树林) , Field (田野) , Ford (浅滩) , Street (街道) , Cliff (悬崖) , Lane (小巷) , Bush (灌木丛) , Brook (小溪) , Lake (湖) , Forest (森林) 等。职业可以用来作为姓氏区分同名的两个人, 采用居住地作为姓氏也同样有此效果。如居住在同一村庄都名为Victor的两人, 一人住在湖边, 另一人住在森林里, 他们便可取名为Victor Lake和Victor Forest。
3.3 以颜色作为姓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说文解词》指出:充当姓名的颜色词反映出持姓名的祖先偏爱某种颜色借以表达一种意向, 或属于某类肤色的人种。英美国家用颜色作为姓氏的情况较为常见。如Green (绿色) , White (白色) , Black (黑色) , Red (红色) , Brown (棕色) 。上文提到Smith位于美国十大姓氏之首, 而Brown被列于美国十大姓氏之一。
3.4 以动植物的名称作为姓氏
英美人喜欢以自己偏爱的动植物作为姓氏。比如:Fish (鱼) , Wolf (狼) , Fox (狐狸) , Rose (玫瑰) , Bush (树丛) 。
3.5 以个人特征和身体部位作为姓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性格方面, 因此就产生了一部分以生理特征和性格特征的词汇作为姓氏的名字。诸如此类的姓氏有:Longman (高个子) , Short (矮的) , Armstrong (胳膊强壮的) , Hard (吃苦耐劳的) , Sharp (精明的) 。更有甚者, 直接以身体部位作为姓氏, 如Hand (手) , Finger (手指) , Back (背) , Brain (头脑) 等。
3.6 以城镇名和各类建筑作为姓氏
在英语姓氏中, 还有一部分姓氏是来自城镇和建筑的名称。如Washington (华盛顿) , London (伦敦) , York (约克) , Hall (礼堂) , Banks (银行) 。
3.7 以季节、月份、日期和自然现象作为姓氏
如Summer (夏天) , May (五月) , Day (天) , Rain (雨) 等。
3.8 源于父名
以表示血缘关系、承袭关系的词缀构成的词作为姓氏[2], 构成方式是父名加前缀或后缀。前缀Mc-, Mac-, Fitz-, O’-等均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 如Mc Leod, Fitzwilliam, O’Neil等。后缀-s, -son, -ing也可用来表示父子关系, 如Richards, Wilson, Wilding等。
4 结语
姓氏是生命个体的符号标志, 又是一种特殊的、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3]。了解英语姓氏的相关知识, 就相当于了解一部分英美文化, 能够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面临的障碍。
摘要:从英语姓氏的来源分类得知, 英语姓氏具有其多样性、繁杂性和趣味性。了解英语姓氏的相关文化知识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障碍。
关键词:英语姓氏,来源,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高永晨, 任瑞.中英姓氏差异中的文化蕴涵[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卷第6期
[2]范正君.从姓氏来源看中英文化异同[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6月第24卷第3期
3.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之趣谈 篇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害怕作文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时好词好句积累的量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于自己谴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更是不重视。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虽然我们语文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受到的效果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老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呢?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谈谈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的研究。
1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2)我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开学不到一个月,班级已有两位同学在《作文大王》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当这两位学生拿着刊登着自己作文的书的时候,我大力地表扬了他们,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他能发表,你们也能一定行!这不仅调动了发表优秀作文小作者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写作积极性。(3)?第三个做法是: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三言两语的流水帐”教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2 备课要有创意?
备课要有创意,也就是说作文备课要和以往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几乎全是教师单方面的劳动:上作文课,在老师精心简短的讲解之后,立即让学生动笔,这时学生即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内容准备,大部分学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义的内容抛在一边,去根据老师的要求凑合成文。这是作文教学费时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明确习作内容及训练要求的前提下,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详细地设计好每一步教学步骤。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作文习作《同学之间》,其习作要求是:①根据题意写一件在同学之间的事,要写出真情实感。②内容要真实,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语句通顺、连贯。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要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必须把创意性、创新性作为备课的主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首先应该把(1)选材立意和(2)材料组织作为着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同学”你是怎样理解的?②同学和同学发生过很多事情,那么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③在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有新意?④这件事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这些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设计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实,同学的范围是很广的:既指现在的同学也可指过去的同学;还可以包括校内同学和校外的同学,如在少年宫兴趣小组一起学习的同学等等。这样选材范围不是扩大了吗?第二个设计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说得越多,越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作文有内容可写;第三个设计是在第二个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从众多的事件中选择真实的,而且又比较新颖的材料,第四个设计是在前两个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对文章中心的确定和挖掘。 为了达到组织好材料的目标,我在教学中又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即①你打算怎样安排选定的作文材料?②除了这种写作方式外,还可以怎样安排你的材料?③你觉得采用哪种方式更有利于突出你所表达的中心?不难看出,前两个问题,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个问题则是在学生集中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中选优。可以说这种备课始终围绕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思维规律,我认为这样的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备课充分表现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创意和独具匠心。
3 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
4.小学作文教学激趣谈 篇四
祁如华
美食与作文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颇有相似之处。笔者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这一精神,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效果。
理解选材新颖的奥秘。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选材十分重要。许多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常常选择“拾钱包”、“推板车”之类早已写滥的内容,似乎这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其实,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对那些熟悉的生活素材却熟视无睹。因此,每次接任一个新班级,我总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一次作文就布置半命题作文《我第一次》,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要求学生自由选材。结果发现学生选中“洗碗”、“洗衣”、“做饭”等题材的往往占2/3左右。在向学生公布了选材内容的数据后,我开始进行引导:“老师看了大家所选的材料,洗碗、洗衣、做饭这些活儿老师天天干,你不讲我都知道,就好像吃腻了猪肉硬逼着你吃,你吃得下吗?”学生似有所悟。我接着说:“野菜并不贵,且到处都有,只要你细心找就能找到。作文也一样,要选择你有而别人没有的,别人所不知道的事来写。”我列举了生活中以小见大的典型事例后说:“希望这次作文大家都能给老师端上一盘鲜嫩可口的野菜!”学生们终于悟出了选材的道道,兴趣浓厚,思路也打开了。于是,《第一次说相声》、《第一次流泪》、《第一次放风筝》等有内容有新意的“野菜”端到了我的案前,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掌握写作内容。
“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是对学生作文提出的首要要求,小学生作文则最不易写具体,因而成为教师指导与训练的重点。为此,在指导学生如何把主要内容写具体时,我进行启发:在叙述事情的过程时,不能干巴巴地说个大概,应该围绕中心,适当地进行具体的描写。比如:描写事件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事件过程的细节并进行合理的想象。有时,为了突出中心的需要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加油添醋”。我列举了一个学生写的不到三百字的作文《一件感人的事》。文章说的是一个星期天,爸爸加班去了,妈妈也不在家,“我”在家里将高压锅放在煤气灶上煮饭时,铁门不小心关上,锁匙放在房间里,我进不去。情急之下,邻居打了“110”报警电话。警察来了,爬上四层楼房,从窗户进入房间,排除了险情。这位学生在描写“爬楼”时,只是简单的.叙述“那个警察抓住水管,像猴子一样很快就爬到四楼,进了我家窗户”。我启发学生:“这句话最能表现文章中心,却写得太简单。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应该有哪些细节?”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许多具体思路。具体的引导,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领悟了“内容要具体”的表达方法。
帮助学生领悟开头结尾的作用。
5.趣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 篇五
前言:
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即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为了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在理论上,通过行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在实用上,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行为产生是为了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学习行为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
一 什么是动物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有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袋鼠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学习行为 则是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另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二 学习行为的分类:
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而学习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习惯化学习
雏鸡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即使掉下一片树叶,它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伏或其他惊恐的举动。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损失,这是习惯化学习的作用。人类社会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如果人们每天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不到噪音了。所谓“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人兰花之室而不知其香”就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模仿学习
动物在幼年时会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幼小的黑猩猩会学习年长者如何取食白蚁,一些鸣禽的学唱,都是模仿学习。其实很多鸣禽并不是生来就会唱歌,它们必须先听到其他鸟的鸣唱,才能自试啼声。正因为这样,如果一只普通的灰雀在金丝雀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它也能发出像金丝雀一样美妙的歌声。不仅年幼动物中存在着模仿行为,在成年动物中也有这种现象被发现。20世纪60年代,动物学家辛德在大不列颠岛研究山雀的学习行为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只山雀偶然撕开放在订户门前的牛奶瓶盖,从中取食了牛奶。不久,这一行为传遍了生活在大不列颠岛的所有山雀,以致送奶工人不得不在每个奶瓶上扣一个杯子。(2)
模仿行为在动物适应环境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使得动物能从同种其他个体的经验中学习知识,还可以绕过完全依赖遗传机制的途径直接继承,这对社群传统的形成大有好处。印痕学习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 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也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这种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3)
印痕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联想学习
联想学习就是一种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完全是人为控制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适应意义,而操作条件反射确实是更接近自然界的一类学习,大多数动物的觅食及躲避行为都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19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对铃声产生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受到全世界生物学家的注意。经典条件反射完全是人为控制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适应意义,而操作条件反射确实是更接近自然界的一类学习,大多数动物的觅食及躲避行为都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4)推理学习
推理学习是动物学习的最高级形式,又称悟性学习,即动物凭直觉对新生事物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较低等的动物对此只会兴奋地乱爬或是乱扑乱撞玻璃板,但是较高等的动物有一些推理行为,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科勒曾把香蕉挂在天花板上,屋内有三只木箱,黑猩猩只有把三只木箱擦在一起才能吃到香蕉。开始时黑猩猩到处乱跑,一会儿它安静下来了,仿佛在思考问题,最终把三个箱子像在一起拿到了食物。(5)
在自然界中,高等动物也会使用工具。群殴中,山领会用坚硬的石块打击对手,黑猩猩也会用藤条来抽打其他的猩猩,还会用树枝伸到白蚁洞里掏白蚁吃。
三人类的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的区别和作用: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物种进化水平不同,学习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同。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物种的生命形式越高级,生活方式越复杂,其行为的后天成分就越多,自然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小,而学习的作用就相对越大。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相对来说,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
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于被消灭,靠的也是学习。总起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学习。
学习在低等动物身上的作用是很微弱的。以原生动物为例,它们一出生就是一个成熟机体,一生中所必需的大部分动作已经出现了,但它们的学习能力是很低的,经验保持的时间也很短。学习的结果在它们生活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处于物种进化的较高水平,人类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生理结构的生长、成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使人类个体从一个生物实体发展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习在其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学习的社会意义更为显著。
总结:
学习行为是人类和动物适应环境和求得生存的共同途径,人类和动物必须依靠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但人类和动物都有各种的学习方式,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和种族的延传。
(1)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
(2)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
6.海洋节趣谈 篇六
渔民节 每年4月20日,是山东省荣城市的渔民节日。该节起源于谷雨节。在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们,过谷雨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到清朝道光年间(1821)易名为渔民节。由于谷雨这天,山东沿海的渔民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故今天富裕起来的荣城渔民,在谷雨这天,隆重举行“祭海”活动,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后扬帆出海捕鱼。海神节 每年2月2日,是巴西的海神节。巴西人尊敬崇拜的海神叫伊曼雅,原是非洲西部人崇拜的偶像。在16世纪初,大批非洲人被当作奴隶卖到巴西。巴西人说:当年非洲人到巴西时,到处是疾病和死人,人们只有向海神伊曼雅祈祷,“因为她是大海,是人类和陆地上一切生灵的母亲”。
海豚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的捕捞海豚季节,是丹麦渔民最感兴趣的节日。这一天,当第一批海豚出现时,就被赶进预先布置好的海湾。倾刻间,整个海湾人山人海,赤身裸体的青壮渔民严阵以待,准备大显身手。只见有位长者一声令下,他们即时驾艇下海,尤如蛟龙般追赶海豚。入夜,人们燃起篝火,品尝美味的海豚肉,并以歌舞和美酒祈祷捕海豚获丰收。海运节 1819年5月22日,“萨凡纳”号蒸汽船从美国佐治亚洲萨凡纳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经过29天航行到达英国利物浦,轰动了西方世界。为此,美国定于每年5月22日为海运节,以示纪念蒸汽“萨凡纳”首次横渡大西洋这一壮举,并且一直沿袭到现今。
赛船节 船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故赛船节的划船比赛是当地人最感兴趣的活动。关于威尼斯赛船的起源,说法有三,一是最早记载的一次木桨船比赛于1247年9月15日举行。二是每年6-9月,威尼斯人都要举行全城的赛船,至少举行七八次。三是因沿袭历史,大多数以9月第一个星期日这次赛船最为隆重,并且又当作赛船节的闭幕式。圣船节 每年6月29日,是墨西哥纳亚里特为梅斯卡尔蒂岛的圣船节。这天为天主教的圣彼得和圣保罗日。清晨人们将圣彼得和圣保罗像从教堂抬出,送到各自“圣船”上,紧跟是“圣母”大船和乐队大船,后面还跟几百艘小船。当地大主教祈祷后,宣布划船比赛开始,两艘“圣船”如箭向前,双方乐队呐喊助威。总以渔民守护神圣彼得的圣船获胜结束。鲱鱼节 荷兰盛产鲱鱼,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就是荷兰人的鲱鱼节,并且已沿袭了百年历史。在节日期间,无论江河湖海中的大小船只成群结队,张灯结彩;渔民们穿上传统的民间服装,尽情表演民间歌舞。全国各餐厅,街道沿途,贴满“鲱鱼节”赞词,呈节日气氛。
7.英语委婉表达形式及社会生活趣谈 篇七
关键词:委婉表达,生活语言,趣味性
人们不直言其事, 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委婉一些, 以达到避忌的目的, 这类话语叫做委婉语 (euphemism) 。英语委婉表达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地使用, 起着准确传情达意、润色圆场的作用。
一、常用的英语委婉表达形式
归纳起来, 英语常用委婉表达法有以下几种结构:
1.用“Please+动词原形+其他”来表达。其中“please”可放在句子的最前面或句子的末尾, 放在句子的末尾的时候我们常用逗号把它隔开。如:1)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请把书递给我。) 2) “Lend me your knife please.” (请把刀借我用一下。)
2.用“Will you, Won’t you或Would you+动词原形+其他”来表达。结构中的“will you”是肯定式, “won’t you”是否定式, “would you”是虚拟式。其中以“would you”所表达的语气最委婉。以上的句型还可变为“Will you be kind enough to do something?”“Will you kindly do something?”“Would you be so good as to do something?”以显示出一种更有礼、更客气的语气。如:1) “Would you kindly show me the way?” (请给我指一下路好吗?) 2) “Will you please help me?” (请帮一下我好吗?) 3) “Won’t you stay a little longer?” (请您多坐一会儿好吗?)
3.用“Would (Do) you mind+动名词+其他”来表达。这个句型是表示征求许可的委婉说法, 意思是“做某事您会有意见吗?”在回答这个结构表示同意时, 我们要用否定式来表示“没意见”。如:“Would you mind my smoking here?”如果回答是“没意见”的话, 那应该用“Oh, no please.”或“Certainly not.”来表示。
4.用“What (How) +about+动名词+其他”来表达。本句型也是表示征求对方许可的委婉说法, 但主要是包含“邀请”的意思。如:1) “What about going out for a walk?” (出去散散步好吗?) 2) “How about seeing a film?” (去看场电影好吗?)
5.用“Be+so kind as (kind enough) +不定式+其他”来表达。“so...as to do”和“...enough to do”两个句式原是表示程度的, 这里用来表示客气的祈求语气, 相当于“请”的意思。如:1) “Be so kind as to shut the door.” (劳驾请关上门。) 2) “Be kind enough to help me with my English.” (请帮我学习英语。)
6.用虚拟语气来表达说话人的愿望, 请求或建议等。常见的有以下三种:1) 用“If only...”结构委婉地表示请求的强烈感情。如:“If only you would agree to help me next week!” (但愿你同意下周来帮我。) 这种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这个结构就显得委婉多了, 即使对方不能答应请求, 这种客气的说法也不会使对方觉得尴尬。2) 用“It’s (about/high) time that...”表示“该是……的时候了”, 但含有“晚了一点”的委婉意思。如:“It’s high time that we left.” (我们该走了。) 暗示“早”就该走了。3) 用“would be”来表达客气的请求。如:“I w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would make the arrangements for me.” (您要是能给我作个安排, 我将会非常感激您。) 这种礼貌用语让人听起来觉得很舒服, 同时也能体现说话人较好的语言修养。
二、英语委婉表达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英语委婉表达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很多, 大致可归纳以下四种情况:
(一) 避免不“雅”的表达
在过去比较封闭的社会里, 很多东西都被看作是禁忌, 所以委婉表达相对用得比较多。比方说, 当时的人们不大说“裤子” (trousers) , 大概因为当时的上流社会过于敏感, 一提到“裤子”, 就会想入非非, 甚至会想到“不道德行为”或“下流”等的意思, 因而留下了令人发笑的、强作文雅的委婉词。他们把裤子叫做“不能够描写的东西” (indescribables) 、“说不出来的东西” (unspeakables) 或“供你垫着坐的东西” (sit-upon’s) 。
在表达某些生理现象时, 人们特别喜欢用委婉的表达方法, 如妇女的“怀孕”, 中文口语习惯用“她有喜了”或“她快当妈妈了”来表达高兴的情感。“怀孕”的英语习惯表达更是间接地被译成“She is expecting a child.”或“She is in a family way.”再如“我得去大便一下”, 英语一般说成“I must be going to stool now.”很少有人直说“I must be going to empty my bowels now.”以避免生硬、不礼貌的表达。“小便”也是一样, 通常我们会文雅地说“I am going to the bathroom.”“I go to W.C.”又或者“I am going to the Ladies’or the Gent’s.”这样会显得文雅有礼些, 很少有人会直白地说“I am going to the Men’s or Women’s lavatory.”“I am going to urinate.”“I am going to defecate.”后面这两种说法多用于医学方面的描写。
当今社会生活要求人们快速、敏捷、准确,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减少了转弯抹角的委婉表达。虽然如此, 在某种特定的场合, 委婉表达可起到点缀生活的作用, 在交际中给人们留下愉快的回忆和无限的遐想, 增强交际的趣味性。
(二) 增加交际中形象逼真的表达效果
英语委婉表达的使用除了有含蓄、避忌的作用外, 还可以在语言交际中增加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而这类委婉表达通常也是一种较罗嗦的表达, 如“拉肚子”, 本来可以简单说成“shitting”, 但人们喜欢这样说“have loose bowels”或“have running bowels”, 而其中的“loose”和“running”两词非常动感, 真有“不断流动”的意思, 这样描绘拉肚子非常形象。又如“流鼻涕”, 人们很少说“sniveling”, 而喜欢说“have a running nose”。“你了解我”, 本来可以将其简单地译成“You know me.”或“You understand me.”但更含蓄的说法是“You know me like the back of your hand.”或“You are reading my mind.”再看“我非常高兴”这个句子, 本来的意思可以译为“I am very happy.”但在交际当中, 如果说成“I couldn’t (can’t) be more happy.”的话, 那么非常兴奋的心情就给描绘得惟妙惟肖了。至于短语“忍不住了” (“I can’t bear.”) 的表达当然不如“It is more than I can bear.”的表达更能体现出“忍无可忍”的心态。这些“罗嗦”的表达在日常口语当中说服力更强, 间接的含蓄的委婉表达不仅可以增加幽默感、提升表达的感染力, 同时也不失礼貌。
(三) 增强说话者自我保护的色彩
为了在交际中保护自我, 以免自尊心受挫, 说话者往往喜欢用委婉疑问句型, 如“Would you come here?”或“Help me with this luggage, will you?”来表达, 本来通常的说法可以是“Please come here”和“Help me with this luggage”, 但说话者用了疑问句式则有减弱命令的口气, 表示说话者是在客气地征求他人的意见, 很有礼貌, 这样就不会冒犯别人, 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这种委婉表达通常比较容易令对方接受, 即使对方不同意, 他也会向你表示道歉, 丝毫不会影响双方的感情, 自己也不会因为受到对方的拒绝而感到难以下台。
(四) 对谈话对象的偏爱或袒护
英王亨利八世前后共娶过六个王妃, 其中两个被他杀死, 两个被他废掉, 他的确是个虐待女性的暴君。但偏袒他的历史学家却把他描写成他是个在与女人的关系上“特别不幸的人”。 (Henry VIII, the second of the Tudors
was married in succession to six wives, of whom he divorced two and beheaded two more.The king was very cruel to the female sex.But a partial historian described him as“having been singularly unfortunate in all his relations with women”.) [1]法官在法庭上判案, 他会直截了当、毫不含糊地说:“本庭判你五年监禁。” (The judge would say directly to a criminal:“I sentence you to five years in prison.”) 但监犯的家人或朋友可能会把这判决含蓄地说成“He had only been sent to the big house.”或“He was now living at the government’s expense.”以减少尴尬, 这种袒护之情在此可见一斑。当医生诊断一个孩子有智障问题时会直接清晰地说:“This child is mentally retarded”, 但孩子的亲戚或朋友可能对此只会说:“这孩子只是发育迟缓一点而已。” (“This child is only a bit slow for his age.”) 语气显然含有偏爱、袒护的意思。“那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了”被译成“He laid down his life in the war”, 读后让人有崇敬和惋惜之情, 但若译为“He was killed in the war.”就显得生硬薄情了许多。还有, 老师对那些愚笨的学生也不会直接批评他们说“你们真是笨蛋” (“You are stupid boys.”) 反而会多用鼓励和婉转的口吻说“You are just slow learners, if you work harder, you still can make progress.”平时, 我们要说哪个同事或朋友欠债或很穷时, 往往也会有顾及他面子的考虑, 一般只会含蓄地说:“He is only in difficulties.”或“He is only out of pocket for the time being.”如果说“He is in serious debts.”或“He is penniless now.”的话, 会使对方感到非常的尴尬和失面子。当说到一个听觉障碍的人时, 也不会直接地、不客气地说“他是个聋子”, 我们应用“他耳朵有点不灵” (“He is hard of hearing.”) 来代替“He is deaf.”这种不礼貌的说法, 这样就可以避免谈话对象产生“尴尬”和“担心”的感觉, 也能体现良好的修养。委婉表达的例子是多不胜数的, 在平常的社交中, 我们最好能够多注意这方面的礼貌。
三、英语委婉表达的社交语境拾趣
英语委婉词语表达的社交语境指的是在不同的言语平面, 话语能够达到表示坦率友爱的意思, 能够传达谦虚有礼的涵养, 能够普遍得到社交环境的一致认同的一种稳重而婉转的表达方式, 是一种言语社交修养, 也就是说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 (语音、语法、语义等) 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 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2]
例如, 有三五个朋友在讨论上街购物的事情, 此时看到小王和小李走过来了, 他们问:“Shall we go shopping?”小王和小李回答说:“Let’s go.”这个回答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Sure, Let’s go together.”另一个意思也许是小王对着小李说“Oh, no, Let’s go (away) .We are not going shopping together with them.”在这种语境下的“Let’s go.”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含义。再如, 要表达“请求”这种言语行为, 可供选择的言语手段也很多, 其中“Would you mind..?”是一个很有礼貌, 很得体的表达用语, 可是我们不能将它用在买电影票的场合, 如果你说:“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selling me a ticket?”显然, 这句客套话与该社交场合不相称, 由此可见, “Would you mind...?”不适用于请求对方履行对方职责的场合。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 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 而不用“语言错误 (errors) ”这种说法。因为这类失误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 而主要是说话的方式不妥, 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 又或者是说得不合时宜等, 这方面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由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造成的。例如, 一位经理对着他的女秘书很满意地说:“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秘书立刻回答:“Never mind.”在这个言语交际中, 秘书貌似表示了自己的礼貌和修养说“不用谢”, 但却用错了场合, 因为“Never mind.”只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 自己一方表示不予介意的场合, 实际上这时她应该说:“It’s my pleasure.”才对, 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大度和能干的优点。再如, 别人给你倒了杯茶, 你用“Thank you.”来答谢别人。但要是对方再问你“是否还想再喝一杯”时, 你应该说“Yes, please.”来表示“想喝”, 说“No, thank you.”来表示“不想喝”。这样, 你的礼貌和英语修养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不能按汉语的习惯说“谢谢”来表示“想喝”的意思, 不然对方就会很纳闷, 不知道你到底“想喝”还是“不想喝”了。售货员常对顾客打招呼说的“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只表示对顾客的欢迎, 意在主动提供服务, 但从汉语直接翻译过去, 就成了“What do you want?”其实, 这话听起来有“要买东西你就来, 不买东西你就走开”的含义, 语气显得生硬、没礼貌, 甚至是有点粗鲁, 是不适宜售货员用来“欢迎顾客”的场合使用的。又如, 学生请求老师帮忙批改作业, 他是说“I am sorry to interrupt you.Can you correct the mistakes for me?”还是说“I wonder if you are free or not.I’ve probably made some mistakes.Would you please help me correcting the mistakes?”更好呢?显然, 后者表达更好, 学生向老师的“请求”一般不好开门见山地说, 采用一种迂回的更礼貌的表达方式才会显得更得体。委婉礼貌用语“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的使用也要注意语境, 一般这种“请求”方式只是对不熟悉的人或地位较高的人使用, 它表示的是“非常的客气”, 甚至到了有点“拘束”的地步, 而对熟人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是不需要使用这种过分礼貌的表达方式的, 朋友之间我们可以简单地说“Would you lend me your book?”就可以表示礼貌了。
所以, 表达委婉和礼貌的含义时要注意社交场合的问题, 也就是说要注意运用语言的环境。一般来说, 言语得当, 话语得体, 文化共通才能够达到交流中被认同的目的。
四、结语
语言与我们的社会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委婉表达更是语言的宝贵文化精华。委婉客气的表达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充当着润滑剂或调味品的作用, 使交流双方传情达意得以顺利进行。如果读者留心的话, 委婉表达无处不在, 这种特殊的、极富语言魅力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我们的生活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庞人骐.英语转换修辞句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266.
8.五指英语趣谈 篇八
英语的all(fingers and ) thumbs表示“笨手笨脚”的意思。例如:
(1)I’m all fingers and thumbs this morning. I don’t seem to be able to button up my shirt. 今天早上我的手怎么这么笨呢,好像连衬衫都扣不上了。
(2)He was so excited that his fingers were all thumbs and he dropped the teacup. 他激动得手都不好使了,竟把茶杯摔了。
2. Forefinger / Index Finger 食指
前缀fore-表示“位置靠前的(placed at the front)”,所以从排位上说,forefinger应为“第一指”。从功用上看,此手指伸出时有标示或指向的作用。在一些英语工具书中,我们会见到这样的表示“参见(index)”含义的手型符号。
3. Middle Finger 中指
此指居中,名正言顺,且与汉语说法也一致。
4. Ring Finger 无名指。
从世界各地的婚俗习惯来说,结婚戒指(wedding ring)戴在这一手指(通常指左手)之上,表示已婚。
5. Little Finger 小指
9.民国高考趣谈 篇九
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师,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肯定和当时存在许多慧眼识才的伯乐和灵活的招生制度有关,从几位名人的高考经历,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康白情:
因胡适以辞职要挟而被录取
康白情(1896-1959),中国白话诗的开拓者之一,四川安岳县人。五四时期,他和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等人是北大的风云人物,但他差一点儿连北大的门都进不去。
1917年,康白情考北大,国文和英文都考了第一,数学却考了零分。开始北大是不肯录取他的,后来是胡适以辞职要挟,北大才无奈地录取了他。
罗家伦:被北大破格录取
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他自幼深受国学浸染,在童年时期,父母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他两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背诵短诗;长大一些后,父亲常向他传授古今诗,每天还亲自选录二三则有趣且富教育意义的典故,对他进行文学教育。由于从小就接受父母在文学方面的熏陶,加之在私塾打下良好的基础,罗家伦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然而,这也导致他极擅长文学而不擅长理科。1917年,20岁的罗家伦参加了北大招生考试,不过,他考出的成绩让人哭笑不得。当时,罗家伦的作文成绩是满分,批改试卷的胡适非常赏识他,向学校招生委员会推荐。不过,委员们在看完罗家伦的全部成绩单后却很头疼,因为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平平。最后,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以偏怪之才的定位破格录取了罗家伦。由此,罗家伦得以进入北大,主修外国文学。
正是凭着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才华,罗家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撰写的《五四宣言》,曾经激励广大有为青年奋起救国。
钱锺书:数学15分也考入清华
钱锺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1929年夏,他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才华之优轰动整个清华。虽然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
据《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刊载,1929年清华大学录取大一新生的总平均成绩为40分以上。可见,当时清华招生考试试题难度较大,考分处于40分以下的大有人在,钱锺书的数学考15分,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吴晗:惊动多所大学名师
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1931年7月,他在报考北大的同时,也报考清华历史系插班生,因为文史成绩特优、排名第四(共录取5名),被清华大学录取,直接就读二年级。
1927年,吴晗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曾任乡村教员,后考入杭州之江大学预科,不料一年后的1928年6月,因为缺少经费,老校长费佩德辞职,新校长朱经农未到职,之江大学停办;1929年,吴晗又考入上海吴淞私立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由于其史学功底扎实、才华凸显,深得校长胡适的赏识。他在修读胡适的中国文化史课程时,作业被公开发表,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30年,胡适就任北大教授等职,吴晗追随乃师,决计投考北大史学系。其间,经胡适引荐,吴晗到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做馆员;1931年初,他辞去燕大临时工作,集中备考大学。他首先报考北大,遗憾的是因数学成绩过低而落选。
吴晗被清华大学录取后,胡适函请清华校长予以关照,在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和历史系主任蒋廷黻的帮助下,吴晗获得了工读生的最高待遇;燕大教授顾颉刚、洪煨莲还曾劝说吴晗回到燕大,并为他在哈佛燕京学社谋到了一个职位。
吴晗的入学竟惊动了3所著名大学的文科带头人,足见其史学才华之出众。
臧克家:数学0分,作文98分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1930年,他以数学0分,作文最高分考取了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前身)。此时,臧克家已在青岛大学补习班学习了半年,是因病辍学后重考。当时闻一多为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新生入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他出了两道作文题,一题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题是《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臧克家两道题目都做了,其中《杂感》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正是这三句话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获得了最高分——98分。闻一多先生极爱才,在其坚持下,破格录取了臧克家,成就了一代杰出诗人。
臧克家的求学经历比较坎坷,在考入青岛大学之前,他早已于1927年考入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广揽精英,招考严格,既有笔试又有口试,考试内容,除作文、政治外,还有数学。臧克家能考取,数学成绩不应太差。
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故乡,不久,因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逃亡东北。也许是近两年的抱病、流亡、结婚、生子,令臧克家把数学知识都忘了。
周祖谟:答对陈寅恪的“怪题”
周祖谟(1914-1995),中国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家,北京人。1932年,他18岁,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毕业。那时候各国立大学都是分别招考的。他报考了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都被录取了。
北大的国文试题之一为翻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概是文学院胡适院长出的题目。这首诗,他在小学曾学过,而且会背诵,所以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清华的试题很新颖,有一题是“对对子”,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对下联。他当时想对的:一是王引之,二是胡适之。结果就以胡适之为对。因为适者,往也,“适”跟“行”更贴近一些。而且“适之”跟“行者”,在声音平仄上也正相对。
他后来听说这个题目是陈寅恪先生所出,陈寅恪看了他的答卷也颇为赞许,虽然其标准答案是“祖冲之”。
但因入读清华每年需要用300大洋,而周家家境清贫,无力供给,最后他去了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章发布:
【趣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推荐阅读:
趣谈数学10-26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08-03
校园相声:古诗词趣谈10-24
小学英语学习方法06-25
小学英语课程学习方法有哪些07-25
学习方法总结小学生10-09
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10-11
小学二年级语文高效学习方法11-03
专门针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