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共9篇)
1.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一
XX镇202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
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教育兴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我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经研究,决定对全镇202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考核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一、考核对象和奖励范围
XX中学、XX小学
二、考核内容和奖励标准
(一)教学质量考核:学校在教育局组织的综合评估中,以2020综合评估结果为基数,每进位一名,奖励学校2000元(综合排名位于后三名内不予奖励),学校获得教育局单项表彰的奖励1000元/项。
(二)中考上线考核:在2021年中考中,达到县四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其中达XX县高级中学分数线每1人按5000元标准给予学校奖励、达XX县第二中学分数线每1人按3000元标准给予学校奖励;
达到县三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其中达XX田家炳中学分数线每1人按2000元标准给予学校奖励、达XX华侨双语学校分数线每1人按1000元标准给予学校奖励。(三)小升初考核:启动实施“456”三年行动,即自今年起,40%的XX小学六年级学生暑后升入本镇初中入读,2022年、2023年逐渐提升巩固治50%、60%,达到此标准,每年给予XX小学奖励 10000元。年级前10名进入XX中学每1人按1000元标准给予学校奖励,年级前11-30名进入XX中学每1人按500元标准给予学校奖励。
(四)教师业务水平考核:教师在省市教学业务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的,分别给予获奖教师2000元和1000元奖励;
获得市级一等奖、二等奖的,分别给予获奖教师1000元和800元奖励;获得县级一等奖的,给予获奖教师400元奖励。(五)学生竞赛考核:在市县教育局组织的学生团体竞赛中,获得市集体一等奖、二等奖的,分别给予获奖辅导老师1000元和800元奖励;
获得县集体一等奖、二等奖的,分别给予获奖辅导老师600元和400元奖励(同一竞赛项目,取高计算,不累加)。三、发放办法和资金来源
(一)各学校所得奖金,由学校根据实际,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考核发放;
(二)本办法中奖励所需经费由镇财政承担。
(三)本办法由镇考核办负责考核。
2.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二
1 何谓通才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起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 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 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 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当今高等师范教育的通才教育, 是指所有大学生均应接受的、专业以外的共同内容的教育, 应着眼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 倡导培养适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通用型基础教育人才。具体到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 按照“通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着眼于未来, 强化创造与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时代, 强化广泛与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发展, 强化多样与针对性;在评价体系上着眼于教学对象, 强化适用与科学性。只有这样, 《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才符合社会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大环境, 培养的人才才是现实社会教育所需要的“通才”。
2 《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体育学》是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培养体育教师的一门重点专业性理论课程, 是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九门必修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适应与创新能力等。
《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整个知识能力结构中发挥着支柱核心作用, 学生在校学习的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中的理论与知识及专项运动技能, 通过本门课程的整合式教学与学习, 与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体育教师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他们将来成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础实践能力。
3 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3.1 教学观念的改革
传统的《学校体育学》教学观念往往偏重于单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因此, 必须提出“体育通才”教育, 这就要求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中, 要从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从以接受学习为中心, 向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 向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转变;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 向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协调转变;从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技能, 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一次性学习, 向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变。在课程改革中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体系结构;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倡教学互动;坚持全面素质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
自2007年起我们对《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 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加大力度削枝强干、力求精新, 大幅度地舍弃、整合部分内容, 做到主线问题归纳精讲, 相关问题拓展粗讲。同时, 调整好和其他相关理论课程、运动技术专业课程的关系, 划清知识的归属和侧重, 避免重复或脱节。
3.2.1 处理好具体内容的系统性, 相关知识的连续性和符合时代的前瞻性
对原《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总的思路是进行整合、删减或增加, 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关知识的连续性, 各章节尽量反映出比较前沿的内容。具体由三个基本板块构成, 即学校体育概论、体育教学基本原理、课外体育基本内容。删去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的有关原理等内容, 增加“学校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的本质、价值与功能”, “学校体育环境”, “学校体育与养成教育”,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学生与家庭体育”等章节。随着学校体育学的发展, 我们还要考虑这样一个趋势, 《学校体育学》未来是否可以发展分化为多门学科, 如《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技能学》、《体育课运动负荷控制学》、《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教材与教法研究》等等, 这尚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3.2.2 处理好《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关系
3.2.2.1 《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学校体育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和层次差异。《教育学》作为一般性学科, 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一般现象与规律;《学校体育学》作为特殊性学科, 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是学校体育领域的特殊现象与规律。《教育学》和《学校体育学》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体育学》在内容上可以超越《教育学》的相关内容, 相反只能是在《教育学》的有关知识的指导下尽量挖掘学校体育的特点与规律。另外, 从《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中还看到, 《学校体育学》实际上位于《教育学》的下层, 这是一个操作层面, 其特点是所涉及的原理应该是具体的、实际的和可操作的。
3.2.2.2 《学校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史》、《体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在内容上和上述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 势必会造成学校体育学的“四不像”的局面, 将使《学校体育学》的内容特质黯然失色。这需要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结合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 但总的原则是必须突出学校体育的特点和学校体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 (图1) 。
3.3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新教学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以课本知识内容为主、以课本各章节目录为次序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格式, 寻求系统学科知识的切入点, 在介绍一般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以问题的方式开展“拓展性教学”, 使学生在大量搜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并展开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辩论等活动, 从而培养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意识与能力 (图2) 。
3.4新教学模式下学生综合考核成绩评估体系
根据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制定新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估体系, 做到彻底改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单一评价过程, 将期末考试成绩定为40%, 平时成绩定为60%, 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注重结果引导到注重学习过程上来, 平时的考查包括小论文、自评报告、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分析、学习小组专题讨论、课上对问题的理解力六大方面。
4 改革效果与建议
4.1 效果
《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和赞同, 通过学生的教学反馈、教育实习的反馈看, 发现学生对于《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在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思维的拓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在学习方式、学习组织、学习控制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应试教学特点不同,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了学生的“学”, 强化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将“走好过程”放到了第一位,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2 建议
(1) 一定要控制上课班级的人数, 为讲求教学效果, 班额以35~40人为宜, 使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课内外的各项辅助活动。
(2)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 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运用多种方式、各种途径进行不同目的的考试。
(3) 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文献资料查询检索服务, 教师提出题目学生积极寻找, 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4) 教学开始, 教师应向学生阐述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 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以便学生在思想上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5) 了解学生的课后感受与情况, 做到每节课填写“教学反馈表”, 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 以利于下一节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6) 教学改革必定会给理论课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量, 这对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具有更多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陈火英, 等.通才教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教育探索, 2003, (12) :39-41.
[2]姚琼.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1) :73-76.
[3]王章明, 等.如何建构有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0) :1395-1397.
3.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教育法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73-02
教育法学课程通过对教育法律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法律基本理论,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适应我国建立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需要。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高教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以适应依法治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具有一定法律修养的教育人才。在兼具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研究,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法则是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的理论背景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案例分析法”。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论,使学生受到法制教育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恰当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编造一个故事以牵强附会理论知识。
二、在教育法学课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的必要性
教育法学课的特点是既有鲜明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教育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教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他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以适应依法治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具有一定法律修养的教育人才。教育法学课的教学目的是重在理解和应用,使学生能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运用教育法学的知识解读教学案例,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教育法学中的法律条例告知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主体是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课堂氛围沉闷,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一个硕士研究生应有的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则能将最新的教学现象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育法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案例分析法,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造能力和个性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建构的发展趋势。
三、如何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教师要提高教育法学课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中正确、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法学课中恰当运用案例分析法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选案例
不是所有的个案都能作为教学案例进行使用。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需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案例。具体说,教学案例需符合几个标准。一是近。近即选择的案例要新,最好是近期发生的事情。比如在教育法学课程中关于学校安全章节中,可选择最新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2010年举国关注的“全国35天内连发4起校园血案”,可以作为这一章节的典型教学案例。二是真。真即案例最好是真实的,而非教师自己编造的。教师自己编造案例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非真实的个案总会有纰漏,而且受编造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往往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牵强附合,不利于学生进行讨论。三是精。精即案例不宜过多。虽然案例分析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但课堂中如果滥用案例,缺乏对知识的系统分析,不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再生动的案例也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讨论的目的。四是活。活即案例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具有典型性,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总之,案例的选择要适宜,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二)案例导入
选择一个好的案例,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导入。如,在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关于学校安全的章节。对该章节运用到“全国35天内连发4起校园血案”案例,可以选择在课前导入。在课程教学之前,可将其“全国35天内连发4起校园血案”的个案告知学生,并让学生对该案例涉及到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学生则可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了解理论界对其案例内容的研究动态,知道当前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而自己又有何看法;或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学界以外的社会各界对其案例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最后,針对当前各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念,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并形成专题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学生中如有不同的观点,可辩论,以激发灵感,相互学习。
(三)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讨论是开放的,允许学生从各个侧面对案例作多元解读。在学生提问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进行评价。众所周知,如果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则会不自觉的担心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认为相对于其学识是否过于肤浅而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时正是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使其有轻松的讨论氛围。当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或鼓励敢于对前人已有的理论观点质疑和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对于校园安全,著名维权律师郝劲松认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安保措施应当有法律规定,现有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都过于虚无飘渺,没有明确学校应该做什么、当地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来保护学生的安全,所以应当立法以保障安全。”在这个著名律师的观点中,强调通过立法来保障校园安全。作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是否真的是当前法律“虚无飘缈”,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执法过程、社会因素等。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对其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比起教师进行辛苦地讲授,效果会更好,学生能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对其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及较多的精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否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学生疲于应付,则适得其反,最终看到的或许只是材料的堆积,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
(四)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最后对争论结果作出总结,作出必要的分析。教师除了要有纯熟的专业技能,广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沟通与融合的能力。在教学中,既能抛出新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或解答。即在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后,对于学生的见解能做有见地地评述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分析结果进行再分析,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理解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要达到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探索问题的水平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总之,对案例的点评应做到因势利导、合情合理、层次清晰、结论准确。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维平,石连海.教育法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全国35天内连发4起校园血案各地急补安全漏洞[EB/OL].腾讯新闻网.2010-04-30.
http://news.qq.com/a/20100430/001340.htm.
[5]赵新龙.论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J].新西部,2010,(12):202-203。
[6]胡斌.案例分析法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7-38.
[7]胡先祥.案例分析法——法律职业教育的首选方法[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60-61.
4.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四
今年我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开展“学习心理辅导之提升课堂注意力”主题教研,旨在通过以心理游戏训练为主,提升学生有意注意学习品质,奠定学生学会学习基础保障。现制定工作意见如下:
一、工作目标
1.探索“学习心理辅导之提升课堂注意力”教研活动,努力做到:在心理教师实践技术成熟后,辐射带动其他学科教师。
2.开展“以学习心理辅导为主”的中小学生个别干预,帮助他们从“学习认知、学习方法及排除干扰”等方面着手,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3.加强对家长在“情绪管理、亲子沟通、学习指导以及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等家庭教育方面的引领。
二、措施方法
1.组织开展“以学习辅导为主”的学生个别辅导。
2.教研室为有需求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3.组织“提升课堂注意力”教研活动,教研室提供参考资料、开展研讨和下校指导。
4.邀请外县市名师来本县授课,引领教师进行“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相关理论探讨。
5.举办面向中小学生家长,指导家庭教育方向的沙龙讲座。
三、主要工作安排
(一)心理健康教研工作安排
5.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五
为切实保障全区适龄儿童少年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根据市教育局《关于x年x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x年x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遵循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均衡性原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好上学、上好学”的需求,保障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教育在我区“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中的作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原则。
1.属地管理原则。根据“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x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区)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等的精神,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
2.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招生工作公示、告知、诚信和社会监督等制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3.“两个统一”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实行“两个统一”的原则,即适龄儿童少年户籍与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一致,并单独立户;适龄儿童少年及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地址与实际居住地址相一致。对婚后无住房一直随父母或岳父母三代同住一处的家庭,其第三代适龄儿童少年中可照顾1名在实际居住地的学区学校入学。因其他情况造成户籍地址与实际居住地址不一致的适龄儿童少年,须在实际居住地就近入学。
4.“划片、就近、免试”的原则。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学区,既要100%覆盖本区,又要做到学校之间学区不交叉,确保我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明确的学区;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我区符合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按学区入学的目标。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学校,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录取新生。
5.服务和支持区域经济建设的原则。根据全市“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要求,对我区符合大建设拆迁政策的被拆迁户子女和符合招商引资政策的投资者子女(凭相关证明材料),由区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相对就近安排到学额允许的学校就读,与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同等入学政策。
(三)主要任务。
根据《关于x年x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我区x年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因身体状况需延缓入学的除外),确保具有特长的小学毕业生,残疾儿童少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区域内大建设被拆迁户子女、境外人士子女、投资者子女和享受政策照顾的高层次人才子女、烈士子女等按相关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确保贫困家庭、弱势群体及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确保民办学校和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平稳有序招生,以圆满完成今年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招生工作。
二、招生办法
(一)幼儿园招生。
年龄在3周岁以上(20xx年8月31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由家长持“三证”(户口簿或家长身份证、经疫苗接种地点查验盖章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入园健康证),携其子女于7月1日—2日到居住地附近有办学资质的幼儿园报名。因特殊情况未办理报名手续的,于7月10日—11日办理补报名手续。7月12日—13日,幼儿园发放《入园通知书》。
(二)小学招生。
1.报名时间。统一报名时间为7月1日—2日。凡户籍在我区,年满6周岁(20xx年8月31日前出生),有学习能力的适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均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凭相关材料,到学区学校办理入学报名手续。因身体状况需延缓入学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报区教育局审批(延缓入学期满,应及时入学)。因特殊情况未办理报名手续的,于7月10日—11日到学区学校办理补报名手续。
小学适龄儿童办理入学报名手续,须出具以下材料:
(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
(2)户口簿;
(3)房产证;
(4)儿童出生医学证明;
(5)儿童预防接种证(须经疫苗接种地点查验盖章);
(6)学前教育报告单。
2.学区调整。
(1)由于裕溪路高架桥建设,本着安全的原则,裕溪路沿线x市兴集小学、裕兴小学、螺岗小学、隆岗小学学区,仍执行x年学区调整方案。
(2)园上园小区配套小学(位于包公大道,建校规模36个班)于今年秋季开始招生,其学区范围:东至x县,西至当涂路,南至包公大道、勤劳社区、刘大郢社区,北至三合社区。今年秋季开学前,x市勤劳小学、三合小学、油坊小学和河东小学,整体迁入园上园小区配套小学。
(3)琥珀名城小区配套学校(位于龙岗开发区,建校规模48个班)小学部于今年秋季开始招生,其学区范围:东至顺祥路、合宁铁路,西至牡丹路、新站区、二十埠河,南至长江东路,北至临泉东路、三合社区。
(4)调整x市郎溪路小学学区。其调整后的学区范围:东至牡丹路,西至新站区,南至临泉东路,北至合宁铁路、包公大道。
(5)调整x市大店小学学区。其调整后的学区范围:大店社区,王岗社区部分(以顺祥路为界)。
(6)调整x市马岗实验小学学区。其调整后的学区范围:东至顺祥路,西至朱小郢,南至大兴镇,北至长江东路。
另外,今年秋季开学前,x市三十埠小学整体迁入x市三十埠中学原校址,其学区范围不变。
(三)初中招生。
1.报名时间。凡本区小学,以校为单位,于6月21日—25日,到区招生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统一办理小学升初中报名手续。在外区就读回本区的小学毕业生报名时间为6月26日—27日,须携带所就读学校毕业证明、房产证、户口簿及1张1寸半身脱帽照片,到区招生办公室办理报名手续。因特殊情况逾期未办理报名的小学毕业生,可于7月3日—4日到x少儿艺术学校进行补报名。
各小学应将今年招生政策及相关具体要求,及时告知每位毕业生家长,并认真指导填写报名登记表。每位毕业生交1张1寸半身脱帽照片。
小学毕业生办理升学报名手续,须出具以下材料:
(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
(2)户口簿;
(3)房产证;
(4)小学完成证书(或学籍证明)。
2.学区调整。
(1)琥珀名城小区配套学校中学部于今年秋季开始招生,其学区范围:东至顺祥路、板桥河(包括九狮水岸小区),南至大兴镇,西至新站区,北至合宁铁路、包公大道。
(2)今年秋季开学前,x市三十埠中学整体迁入琥珀名城小区配套学校中学部。
(3)顺祥路、板桥河(不包括九狮水岸小区)以东区域,划入x市龙岗中学学区。
(4)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促进x工业园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将x市第三十八中学新海分校学区,调整为x市方桥中心小学学区与x市勤劳小学、河东小学、三合小学、油坊小学4校现学区之和。
(四)其它招生。
1.初中特长生招生。
初中特长生招收区内具有相关基础的小学毕业生。今年,我区只招收体育、科技创新、计算机类特长生,不再招收英语、艺术类特长生。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学校,须是经省市教育、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申请招收特长生的学校,须经区教育局审核,并报市教育局核准。区教育局要从特色历史、特色成果、师资条件、设施设备等方面,对招收特长生的学校进行严格审核。具有相关特长的小学毕业生,在本人自愿并书面申请的基础上,由毕业学校推荐,经区教育局审核,安排到我区招收初中特长生的学校就读。相关学校招收初中特长生的计划、条件等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招收的初中特长生名单及符合条件等情况,须在毕业学校和录取学校张榜公示。
学校不得以招收初中特长生为名,对学生进行学科类内容的考试(测试)和收费。初中特长生招收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录取学校招生总计划的5%。
2.民办学校招生。
在我区进行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的民办学校,须是经区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学校。区教育局对民办学校招生工作进行全程监管。
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xxx学校、xxx艺术学校、xxx中学、xxx众望初级中学、x兴国实验学校、x高升学校等6所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凡自愿到民办学校就读的适龄儿童少年,可到上述学校报名。
区内民办学校的自主招生办法、招生广告及招生简章等,须经区教育局审核同意后向社会公布并实施。各民办学校要认真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自觉维护招生秩序和纪律。
各民办学校要严格执行区教育局审定的招生计划。民办学校的招生,不得进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测试)。当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时,学校应在区教育局及公证部门等的监督下,采取电脑派位等方式录取新生。
各民办学校报名时间为6月12日—13日,6月17日—18日向被录取学生发放《入学通知书》,并将所录取的学生名单报区教育局备案。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回其原学区学校就读。
3.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切实保障盲、聋哑、弱智等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盲、聋哑儿童少年在x特殊教育中心就读,弱智儿童少年在x市x路第四小学特教班就读。各校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学习能力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4.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在x市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今年我区确定14所定点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其中:7所定点初中学校为x市行知学校(中学部)、庆平希望学校(中学部)、裕溪路学校(中学部)、第二十四中学、第三十九中学、第四十中学和第四十一中学;7所定点小学为x市庐东学校、常胜小学、x新村小学、胜利路小学、裕兴小学、东风小学和郎溪路小学。
为进一步适应x市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发展需要,简化手续,积极为我区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今年秋季,我区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只须提供以下材料:
(1)在我区经商或务工证明。经商人员出示工商执照,务工人员出示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劳动合同,并在我区经商或务工1年以上;
(2)暂住证。适龄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我区的有效暂住证,并已暂住1年以上;
(3)适龄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户口簿和身份证。
在7月至8月的规定时间内,具备上述条件的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区教育局提出书面申请,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到定点学校就读。
5.投资者子女入学。
x年以来,在我区投资达到以下规模的投资者子女,凭市、区招商局证明材料,在其实际居住地的学区学校入学: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项目,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项目,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其他三产类项目。
6.职业中专、技工学校招生。
今年,x市化工职业技术学校、x市化学工业技工学校继续在全省招收应、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免试(推荐注册)入学和复试录取的办法。报考者可凭毕业证(或相关有效学历证明)、身份证(或户籍证明)和2张1寸半身脱帽照片,于9月30日前到学校报名。x市化工职业技术学校设置化工工艺、机电、微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焊接、电子与信息技术、工业分析与检查等专业。x市化学工业技工学校设置机电、焊接、化工工艺、数控等专业。
三、照顾政策
适龄儿童少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凭相关证明材料,可与本区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一)适龄儿童少年父母中的一方户口不在我市市区,适龄儿童少年户口随另一方在本区并实际居住;
(二)适龄儿童少年父母离异,其子女户籍随法定监护人在本区并实际居住;
(三)适龄儿童少年父母为现役军人(含武警)及公派出国人员,其子女户籍随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本区并实际居住;
(四)在我市的现役军人(含武警)子女,在本区实际居住;
(五)烈士子女;
(六)符合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关于x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问题的意见》中确定的高层次人才范围的子女。
四、开展对口共建工作
为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搭建校际间沟通、交流平台,发挥名校优势,挖掘办学潜力,提升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印发x区中小学共建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今年我区继续推进学校共建、城乡“1+1”共同体工作。其中:x市xx小学与x市xx小学,x市xx小学与x市xx中心小学,x市x路第二小学与x市xx希望学校小学部分别结成对口共建学校。今年秋季,x市xx小学、xx中心小学、xx希望学校小学部,继续分别设立1—2个对口共建班;x市第三十八中学、第五十五中学分别与x市第四十一中学、第四十中学结成对口共建学校。今年秋季,x市第四十中学、第四十一中学继续分别设立1—2个对口共建班。
为充分发挥我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组建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区域内“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农校”、“名校+民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为强化共建效果,支教学校应派教师到被支教学校进行包班,被支教学校也可派教师到支教学校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尝试建立区域“骨干教师联盟”,探索骨干教师走教制模式改革,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五、组织领导
为积极、平稳、有序地做好今年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成立x年区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xxx(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xxx任办公室主任,xxx、xxx任办公室副主任。
同时,成立区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监察小组。
组 长:xxx(区教育局党委书记)
副组长:xxx(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监察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组宣人事科,xxx任办公室主任。区招生工作监察小组负责与区域各招生学校签订《规范招生行为承诺书》,努力维护招生纪律,规范招生秩序。另外,各招生学校也要相应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外公布服务电话,接受咨询、监督等。
六、工作纪律
(一)招生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区教育局和区域各招生学校要把招生工作作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严肃招生纪律,维护教育形象。招生工作人员要认真对待工作,热情对待群众,耐心接待来访,不推诿、不扯皮,勤政廉洁,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要坚决维护招生计划的严肃性,各招生学校须严格按市教育局审核批准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不得擅自扩大招生规模。凡在未经批准情况下,擅自扩大招生规模的,对超出计划招收的学生将不予建立学籍档案,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为切实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杜绝不正之风,巩固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努力构建和谐教育,今年我区将继续严格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招收跨区择校的学生,同时区教育局应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严格控制跨学区择校行为。今年,我区跨学区择校生比例严格控制在5%以下,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对要求择校的小学适龄儿童和小学毕业生,可引导其到民办学校就读。
要遵循教育规律,关心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科学安排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计划,严格控制班额,小学、初中每班学额均控制在50人以内,最多不得突破54人。
初中学校录取新生,不得以文化课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或分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不得按学生成绩分“快慢班”、“重点班”和“分层次班”。
(四)加强学籍管理。今年秋季,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学籍管理的统一规定,为新生注册学籍,并采用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学生电子学籍档案(9月20日前,报至区教育局)。
七、有关要求
(一)强化政府行为。区政府重视并加强对x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区教育局和区域各招生学校要精心组织、规范操作,顾全大局、服从领导,依法有序做好招生工作。
(二)加强招生宣传。招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学校宣传栏、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招生政策宣传,增强招生工作透明度。同时,要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引导学生和家长理智对待择校行为,妥善解决招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6.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2.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3.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
A.班级环境布置
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班级制度与规范
D.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4.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学校
B.教师
C.教育内容
D.学生
6.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7.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8.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师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的方法有()
A.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B.树立榜样
C.严格要求
D.反复实践
E.开展班会
2.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的作用有()
A.规范
B.管理
C.控制
D.教育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A.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B.是班集体的设计者
C.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D.是班级的教育者
E.是班级制度的贯彻者
4.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的培养目标
C.学生的个性特征
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E.班主任的授课领导方式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组织主题班会注意的问题: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做好“______”而不是“演员”。
2.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______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3.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______的教育思想。
4.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有______教育活动与______教育活动组成。
四、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
2.班级目标管理
3.班级
五、简答题
1.班级的规章制度由哪些部分组成?
2.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六、论述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认为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由我国班级当前存在的问题可知,采用最多的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2.【精析】A学生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认识同学,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3.【精析】D班级文化是集体问题,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不包含在内。
4.【精析】B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5.【精析】D为了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6.【精析】A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的常规管理。
7.【精析】D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8.【精析】A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二、多项选择题
1.【精析】ABCD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树立。
2.【精析】BCD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就是管理、控制和教育。
3.【精析】ABCD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多种角色。从班集体的建立到管理,都起到重要作用。
4.【精析】ABD班级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它的设计要依据国家、学校、班级群体三方面实际水平。
三、填空题
1.导演
2.生活准则
3.平行影响
4.日常性的阶段性的四、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3.班级: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五、简答题
1.(1)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2)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
(3)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2.(1)良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如下: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发展;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生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应做到:
①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②学习规范.树立常规,建立良好开端。
③善于发觉学生的长处,多鼓励。
④班级问题及时解决。
⑤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六、论述题
(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①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老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策: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实施对人、事、物等因素的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对班级的预先期望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所以要从人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
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
7.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七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作为一门涉及范围广泛、多专业交叉性学科的检验医学已经不是单一地提供辅助临床诊断, 而是通过多种关联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实验室数据, 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患者提供准确、快捷的检验结果, 是防病治病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基本需要, 也是检验医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工作目标。“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故此需要不断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对《临床检验仪器学》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和提高检验专业的学生以及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 使之了解种类多样的检验仪器的性能指标, 通过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检验仪器 (特别是临床最新检验仪器) 的工作原理、分类结构、技术指标、使用方法、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为更好地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已经成为相当急迫, 重要的任务。
二、以往在《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教师教学管理较乱。以往在我院的《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中, 通常是由6位授课教师来负责教学, 其中附属医院临床兼职教师就有4位, 占授课教师的2/3。由于兼职教师没有固定的在校时间, 其工作考核在医院检验科, 加之科室任务繁重, 故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他们的约束力不大, 管理上相对比较松散。鉴于教学职责不明确及责任心不强, 使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方法上缺乏一定力度、深度和创新, 严重影响学生质量的培养。
2.教学内容广泛, 单靠一个教研室的老师难以承担全部教学任务。我院《临床检验仪器学》虽然只有32学时的教学内容, 但涉及诸如临床自动生化分析仪器、电化学分析技术、免疫分析技术和相关仪器、PCR基因扩增仪、临床电泳分析仪器、生物安全柜、血液、尿液分析仪血沉生化分析仪等多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杂、知识面广, 涉及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以及分子诊断学等学科, 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各自为政, 教学无章可循, 质量无法保证。
三、课程负责人制在《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中的尝试
为了规范教学管理、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拟以《临床检验仪器学》为试点进行课程负责人制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课程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做铺垫, 并为学院后续其他课程负责人制的逐步实施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资料和宝贵经验。
(一) 课题的研究思路 (如下图所示)
(二) 课程负责人开展的工作
1.课程建设方面。根据调查问卷结果, 确定课程目标, 将以往的教学资料进行重新整理, 更新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习题集等, 并根据临床检验仪器的课程特点, 整理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病案教学法、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同时加强与附属医院检验科的密切联系, 增加参观、见习的课时和内容,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 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兼职教师是我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 增强兼职教师的责任意识, 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保证教学质量, 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的兼职教师队伍, 特别制定了我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要求兼职教师每学期听课10学时, 不断提高授课技巧, 每一年考核一次, 对于一年内未承担过教学任务及考核不合格的兼职教师, 学院予以解聘。 (2) 实行专兼职教师的双向流动师资培训模式。整合临床检验师资力量, 规范化、制度化“双向流动”师资培训模式, 促进“专业教师临床化”, “临床教师教学化”。规定每年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和临床教师在临床检验科室和教研室之间进行轮转。要求专业教师进入临床检验科室锻炼, 以此提高专业教师临床实践能力, 使其具备较扎实和宽广的专业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同时要求从事临床工作的教师进入教研室, 熟悉规范化教学要求, 使其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与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地结合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和青年教师的学习创造性。新老教师一对一“结对子”, 实行“导师”负责制, 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蜕变成能教学、会教学的“尖兵”。每学期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所有授课教师至少集体备课2次, 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交流教学经验, 同时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映、及时解决、尽快落实, 从而保证教学理念的统一性和教学内容的连贯。同时在这种平台和氛围中, 青年教师的创新性和学习能力得到激发, 为下一步教学工作带来长足动力。
3.日常教学管理方面。 (1) 实行学期初教案、课件审批制度, 三期教学检查制度。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制定了教案、讲稿、课件审批制度、期末教学检查制度。主要是:每位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教案、讲稿、课件提前一个月交给课程负责人审阅, 审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授课。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 做好整改。组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及时将教学运行情况予以通报。对教学中的做的好的给予表扬, 对出现问题的个人进行处理或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2) 坚持学院领导、督导组、课程负责人及同行听课制度。学期初教学办制定学院领导、课程负责人听课计划安排, 要求领导每学期不少于8学时、课程负责人不少于10学时、新教师不少于10学时等, 并聘请有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级职称人员作为院督导组, 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听课与评议。实现教学监控网络化, 严把教学质量关。 (3) 严格执行集体备课、教师试讲等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由课程负责人牵头, 每学期至少进行集体备课2次, 教学工作会议3次, 研究、通报教学情况。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互相学习, 互相借鉴,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四、试点教学取得的实效
1.教学管理有章可循。经过一年的课程负责人制的试点教学, 《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中杜绝了以往教学中教师教案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的现象;完善了教学管理体系, 形成对教学全程化、配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 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形成了初步明确可行的《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目标;更新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习题集等配套参考学习资料, 基本做到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明确, 学时分配更加合理。
2.教学手段有的放矢。通过课程负责人制的教学改革, 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灵活多样的特色教学方法, 如:电教、多媒体、现场教学、见习等;也制作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还加强了与检验科的合作, 获取了一些弥足珍贵的视频材料, 如:通过到医院检验科实地拍摄、网上下载、自己绘制等途径获取有针对性和专业化的图像素材, 对已有的图像素材进行处理、加工和整合。此外, 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拓展教学内容, 使网络信息成为书本信息的补充与延伸。综合以上方法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开阔学生视野, 使学生接受最新理论、学习最新技术, 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经统计汇总得知,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较以往高4.5%。同时, 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生评师活动中我院教师的成绩达90分以上。足见试点教学的成绩斐然。
3.教学团队快速成长。课程负责人制的实施, 打破原来课程教研室管理模式下教学论资排辈的限制, 充分调动中青年师资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带动我院的青年骨干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实现了专兼职教师的有效整合, 提升了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 促进临床教师理论水品的提升。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 青年教师的规范化培训, 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迅速提升。2012年9月本课题组教学团队建立,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 成绩斐然, 于2013年获得“区级教学团队”称号, 同时有2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师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1名教师获得“校级授课比赛三等奖”, 足见课程负责人制对于教学团队的快速成长影响深远。
五、体会
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 仪器的功能更加强大, 临床检验仪器的各种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功能也随之增强, 其结构更加复杂精密。了解仪器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试剂操作、维护和维修, 是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必须端正认识, 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尽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当然, 提高教学质量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但只要我们共同不断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就为期不远。
希望通过以上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1],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行业人才, 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8.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初中;新课程;数学教育;“教”与“学”
初中数学教育的合理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学”,二者缺一不可。初中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双向互动,其自身的整体质量,需要“教”与“学”两个环节的共同保证。在初中新课程条件下,初中数学教育的“教”与“学”环节需要教师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保证数学教育在新课程条件下收到的实际效果。
一、初中新课程标准的概述
针对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有关教育部门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以此指导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
第一,初中数学教育与数学课程要着重加强基础性与发展性,让数学教学真正面向所有学生,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中提升自身能力。
第二,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以进行推理、证明及运算。此外,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
第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内容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合理观察与交流,还要满足学生自身的多种学习需求。
第四,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二、初中新课程条件下数学教育的“教”
在初中新课程条件下,要想保证数学教育的整体质量与相关效果,教师首先就要注重“教”这个环节。
1.注重备课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首先就要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基础,可以很好地指导教师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进行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颖性。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教师要将新旧教材的内容进行对比,对新课程条件下的数学教材进行合理分析,这样才能使具体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及时性。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不能单纯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而不对备课内容进行更新。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经常会有变动和调整,教师要根据这一变化进行备课,保证备课的及时性。
第三,准确性。教师在进行备课工作时,一定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还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等进行紧密结合,保证备课的准确性。
2.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数学教育,很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很少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一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不会有很强的实践感,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动手实验、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这一要求明确指出了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育中。
某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节的时候,不仅在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教学,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收集,给每个学生布置了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去亲自收集自己居住地所在位置的学生数量及所在学校,并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该教师在课上先将学生的收集方法与整理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鼓励学生对不同方法应用进行合理讨论,之后再给学生讲解正确、标准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该教师这样的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
3.注重评价
除了上述两点,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评价,改变传统落后的评价方式。教师不应只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只有注重评价,教师才能及时解决教学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保证数学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三、初中新课程条件下数学教育的“学”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新课程条件下数学教育“学”的环节,首先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不断自学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数学理论与数学知识,还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某数学教师在讲解《四边形》这一章节的时候,就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在教师的启发之下,自己对四边形的有关概念进行理解,再根据相关概念加强对四边形的具体认识。此外,学生还在教师的带领下,对生活中的四边形进行掌握和了解,加深了学习的具体效果。该教师发现,让学生进行自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与概念,还能将数学知识与自身生活进行紧密结合,保证了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中的“学”,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其实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如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听讲的重要性,在听讲的时候保证自身的注意力,学习思路要与教师的教学环节进行紧密联系。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注意听别人回答问题,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足或优势。在“说”方面,学生需要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与同学进行合理的沟通与交流,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读”指的就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样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对教材、题干等部分进行合理阅读。最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还要具备“写”的能力,学生要将掌握的数学知识用笔表达出来,这样,教师通过作业及考试形式就能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之处。
3.学生要具备回顾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要具备一定的回顾能力。这里所说的回顾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要对过往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对于自己过去的学习状态进行回顾,可以明显看出现阶段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己有了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在回顾分析之后,就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得到针对性较强的提高。学生具备回顾能力,可以有效保证自身学习数学的质量与效果,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环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教与学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条件下,初中数学教育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新的方向,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教学。要想保证初中数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根据初中数学的新课程要求在“教”与“学”两个环节进行努力。只有保证“教”与“学”的质量,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数学教育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向爱民.初中数学教与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1).
[2]石兰英.初中数学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3]寿汉文.对初中数学“教与学”关系的新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
[4]陈苏华.历练数学人格培养高尚品德: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
[5]朱宏伟.初中数学新课改下关于教与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9).
9.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九
1.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2.概述德育的任务。
3.简述班主任的主要任务。4.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5.试析班级授课制。6.简析“受教育均等”。
7.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十条)8.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9.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及其教育作用。
10.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1.美育的功能?
12.试述“教育先行”的理论依据。13.论述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关系。
14.简述美育和德育的关系。15.智育与德育的关系。16.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17.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18.教师劳动的特点。
19.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哪些?
20.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2.以共产党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具体任务如下:(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3.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和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徳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4.(1)高尚的师德:①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②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③教师的道德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2)现代人的素质(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5.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优点是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缺点是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如下:(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的传授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
6.“受教育均等”是教育民主化要求的一个具体口号。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构的均等。由仅仅强调受教育向强调积极参与教育的转变,是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一个表现。7.(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广大;(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5)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6)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7)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8)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9)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10)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8.学生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二者有必然的联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9.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它有如下一些特点:(1)灵活性(2)开放性(3)综合性(4)兴趣性(5)自主性。它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10.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11.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12.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即变成了先行者。《学会生存》这个报告说:“多少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和成功地出现在诸如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些国家。”《学会关心》这个报告也说:“过去,全世界的教育制度总是成为各种趋势的追随者,而不是这些趋势的创造者。现在,教育应当领先于变革,而不只是对变革的反映。”可见,今天,不能担当先行者而继续扮演追随者角色的教育,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13.就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教育史上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人自身发展出发来规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的。社会本位论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定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由于人们总是根据一定的利益和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的,同时由于教育本身又确实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功能,所以教育目的取向不同就必然的。但是,二者共同弊病是它们都把自己的出发点强调到了极端的程度,完全排斥和否定了另一面的合理性,因此二者都是不科学的。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只有把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等等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才能有可能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 14.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美育利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资产阶级没落、颓废的思想情调和庸俗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5.德育与智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1,6.教育与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17.二者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1)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有赖于能力的发展;(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18.(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19.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对社会各种团体所提供的条件,如少年宫、博物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等,丰富和补充学校教育,使学生在这些场所学习
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近年来,教育的社区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社区教育委员会是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与所在社区的部分邻近工厂企业,事业机关和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助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相沟通、理解和支持,及时反馈有关青少年教育的信息,共同做好教育工作。该组织还可以互通有无,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筹集教育资金,宣传教育,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社区教育委员会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协调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实现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体化,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社区对教育需求和教育服务与社区之间的矛盾,改变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逐步实现学校为振兴社区经济服务的目标。
20.学校咨询与辅导要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心理测评工作;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辅导工作等。
中学教育学专项习题及答案(论述题)
1.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2.论述“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应采取的相应策略。5.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6.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7.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8.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运动后出现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9.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现今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10.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当前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1.论述学生的知、情、意、性诸因素统一发展的德育规律。1.(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收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2.(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了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广泛渗透了科技的成分,具备现代科技素养是时代对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使得现代科技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教育的技术基础和社会的科技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技基础上,教学中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使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变。
3.原因在于:(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使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即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的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向发展。(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综合上述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教育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深入认识这些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制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的迁就学生的现有的发展水平。(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认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5.(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A.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B.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C.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A.注意人才以下的这样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B.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6.(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诚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7.(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8.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其中有一些带来了教学实践的显著变化,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发现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也就是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而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
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2)探究一研讨法
探究一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在实质上也基本一致。这种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被普遍应用。探究研讨法没有十分严格的程序,但十分注重利用发展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儿童不同认识阶段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一些十分突出的特点。(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这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信号图式
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有时一张图表仅由几个信号组成,有时一张图表可以包括教科书中二三节甚至四五节课的内容。(4)暗示教学法
这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采取与传统教学法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5)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他们提出了若干范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认为,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6)非指导教学法
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是由他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9.(1)现存问题: A.重知识轻能力; B.片面追求分数; C.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D.制约教学改革。(2)发展和教学策略:
A.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B.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C.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10.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
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拨、积极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重视人生观教育。
11.(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学生的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即道德知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和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使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021年中学法制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2018年中学工作计划与2018年中学师德师风学习计划09-12
中学法制教育教学计划09-30
十五中学法制总结07-29
区法制办2021年度市考指标完成情况08-27
中学法制教育课07-05
三兴中学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10-10
中学生法制征文11-12
黑土乡中学法制教育工作制度06-18
瓦屋中学2012法制教育工作总结08-24
中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定稿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