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2024-08-07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通用14篇)

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篇一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床位数应当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史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3建立清洁消毒制度,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卫生用具专区专用,洁污分开,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4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30分钟。或使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

5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培训。6非本区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医疗区,所有人员入室前应做手卫生。

7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8工作人员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疹、腹泻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及手部破溃或感染时,暂离新生儿病房,避免交叉感染。

9医院感染兼职人员督促检查消毒隔离操作情况并有详细记录,出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

10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如果使用一次性灭菌奶瓶,一婴一次一用。盛放奶头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存有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与消毒。12配奶容器每次配奶后应清洗后煮沸消毒或灭菌,奶粉应保存于清洁干燥处,在有效期内使用。

13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1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14新生儿暖箱和蓝光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是,应当每周消毒1次。15对患儿患有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应当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做标识。

16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应遵循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对新生儿做好保护性隔离。

17室内备专用听诊器,每次使用后用75%乙醇擦拭消毒。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患儿,应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医疗护理用品专用,并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

18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婴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19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分类处置。20每月对新生儿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微生物监测。

2.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篇二

1 一般资料

2007年至2010年, 我院新生儿科收治出生至28d的新生儿共1256名, 其中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共346名, 占27.6%。本院产科出生新生儿1180名, 占94%;外来新生儿76名, 占6%。男婴842名, 占67%;女婴414名, 占33%。住院时间2~60d, 平均 (11±4) d。

2 方法

2.1 重视人的精细化管理

塑造精细化管理理念, 理念是根本, 理念转变主体是管理层和执行层, 推进精细化管理关键在人, 没有理念上的精细化, 管理便成空谈, 缺乏全员的参与, 精细化管理便失去的可行性[2]。 (1)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通过列举国内外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告知发生医院内感染暴发的危害性,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各类新出台文件的培训及考核, 警示告示的上墙等, 激发其规范意识。并注意培养科室院感监控小组成员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 提升其管理责任感, 使全体医护人员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 (2) 加强对保洁人员的管理:每季度对保洁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每月现场考核, 以强化保洁人员的院感管理意识, 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由于保洁人员文化程度低, 未受过专业培训, 工作存在盲目性, 缺乏科学的清洁卫生理念[3], 不了解正确配制消毒液浓度, 正确进行手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行反复耐心的讲解、示范和考核是关键, 并通过鼓励、反复督查等措施, 提高保洁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使执行卫生规范成为自觉行为, 严防因保洁人员工作疏忽带来的交叉感染。 (3) 重视对实习生、进修人员的管理:实习生及进修人员普遍存在医院感染知识不足, 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对医院感染危害性认识不足。上岗前做好院感知识教育, 确保其操作规范, 自我防护到位。 (4) 重视对患儿家属的管理:及时做好医患沟通工作, 严格探视制度, 一般情况不允许家属探视, 患流行性感冒或皮肤化脓性疾病者谢绝探视。

2.2 重视病区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1) 布局合理:各室分开, 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感染性新生儿及免疫能力低下的新生儿分别单间隔离, 新生儿床间距≥1m, 严防交叉感染。 (2) 重视病室空气质量:开窗通风至少2次/d, 按时打开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湿式清扫地面, 每周一次清洗空调和消毒器的过滤网, 并做好记录。保证适宜的温湿度, 温度为足月新生儿22~26℃, 早产新生儿24~28℃, 湿度为55%~65%, 减少因空气质量不佳导致的新生儿呼吸系统感染。 (3) 重视病室内地面、物体表面及治疗用物的清洁消毒。每天对室内物表、台面、病历夹、地面等以清水擦拭, 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每月清洁一次。有血液等污染时及时去除污染, 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30min后清水擦净。开瓶器、振荡器、冰瓶等每天清洁, 恒温箱内水每4h更换。

2.3 重视新生儿用物的精细化管理

(1) 衣物的管理:与新生儿接触的衣服、垫被套、被套、洗澡用毛巾等均为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进行小包装灭菌, 逐个开包。箱单、被套每天更换, 遇污染立即更换。 (2) 奶瓶等的管理:使用生产许可证等批件齐全厂家提供的一次性奶瓶, 配奶用具一用一消毒。奶粉由医院统一规范采购, 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开启后注明开启时间, 密闭保存, 保存时间按说明书要求。取用奶粉的勺子不放入奶粉中保存, 使用后的奶瓶作医疗废弃物处理。 (3) 洗澡池的管理:隔离患儿和正常患儿的洗澡池分开。保持洗澡间的清洁, 洗澡池、水龙头、体重秤、打包台等所有台面保持清洁, 污染时及时消毒擦拭, 沐浴前后注意清洁洗澡池, 尤其重视澡池底部镂空阁板反面的清洁。洗澡毛巾及垫单一人一用。 (4) 保暖箱的管理:保暖箱每日清洁, 箱单一人一更换, 床垫每周更换一次并暴晒, 有污染随时更换[3]。保暖箱内每天更换无菌水。对连续使用者每周一次进行终末处理, 出院者及时终末处理, 将保暖箱移出病室后窗套、门套、密封圈均以25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清洗、晾干、备用, 水槽彻底清洗。 (5) 治疗用物的管理:采用一次性吸氧装置。吸痰管、吸氧管等一次性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 尿不湿由医院统一采购, 选用非接触式的沐浴液、洗发液、爽身粉, 眼药水、药膏一婴一用。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 每周更换1~2次, 遇污染立即更换, 听诊器等一用一消毒。

2.4 重视感染预防规范操作的精细化管理

(1) 工作人员管理:新生儿科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 建立健康档案, 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皮肤化脓性疾病等暂停与新生儿接触;入室时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 更换专用工作鞋, 新生儿科固定工作人员着短袖工作服, 工作服每天清洗;临时进出人员更换隔离衣, 每周清洗3次, 减少因工作人员自身感染及服装污染导致的新生儿接触传播。 (2) 严格手卫生规范:对布局进行改建, 使新生儿科入口处、治疗室、处置间等各室都配有洗手池, 感应式水龙头, 洗手液, 擦手纸等手卫生用品, 每床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墙上张贴手卫生警示彩图, 提醒医护人员规范手卫生;提供流动热水, 以提高冬季夜班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医务人员手的带菌情况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关系, 是病原体的直接传播媒介, 因此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是一个重要的感染控制环节。 (3) 规范执行各项操作:严格无菌操作, 静脉输液现配现用;对留置静脉针者记录穿刺时间, 并加强观察, 2~3d更换穿刺部位, 对出汗多患儿严格交接班, 避免针眼处感染导致不良后果;对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婴确保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各项措施的落实, 并做好皮肤、口腔、眼部、脐部、臀部等处的基础护理。

2.5 重视监督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1) 认真做好消毒灭菌监测工作:定期对新生儿科空气消毒效果、工作人员手、物体及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灭菌物品消毒效果、使用中消毒液浓度、恒温箱内水、氧气湿化瓶内用水等进行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立即整改, 确保质量的持续改进。 (2) 对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者及时组织全院会诊讨论, 积极采取隔离控制措施, 院感科加强督查, 及时将感染暴发苗头扼杀在萌芽中。 (3) 严格进行日常工作的督管和考核, 确保各项制度得到准确有效的执行, 及时纠偏, 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χ2值=4.695, P<0.05

3 结果

采用χ2检验, 实施精细化管理前 (2007~2008年) 和实施精细化管理后 (2009~2010年)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率有明显下降趋势, 结果见表1。

4 体会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管理模式, 可用“精、准、细、严”四字来概括。精即做精, 精益求精, 追求最好、最佳、最优, 不仅把质量做精, 也把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极致;准即准确, 准确的信息与决策, 准确的指令传递、执行与汇报, 准确的数据与计量, 准确的时间衔接;细即工作细化、服务细化、管理细化, 特别是执行细化。严即严格执行标准, 严格监管, 严格控制偏差[4]。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作为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管理者, 要深入临床一线, 关注细节, 善于发现问题, 通过对新生儿科人、环境、物体表面、治疗用物以及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的全程监控、强化考核、分析原因、及时整改, 不断降低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率, 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确保医疗安全, 确保患者满意。

摘要:目的 探索精细化管理在控制新生儿科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起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新理念, 从细节处对新生儿科的各项工作加强管理,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医院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率逐步降低, 有效提高医疗质量。结论 在新生儿科日常管理中, 重视并加强精细化管理, 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控制,新生儿科,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王君琴, 安莉.细节管理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淮海医药, 2009, 27 (4) :56.

[2]易利华, 程之红, 蒋祥虎, 等.医院精细化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64-65.

[3]许敬锦.对保洁人员掌握医院感染知识程度及个人防护现状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2 (7) :18.

3.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干预 篇三

【关键词】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监测;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33-02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是评价和判断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的主要方法[1]。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科医院感染,我院2010年开始更进一步对新生儿科进行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入住新生儿科所有患儿,共2701例,其中男1730例,女971例。

1.2 监测方法

1.2.1 由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和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监控医生、监控护士组成监控小组,监控医生、护士每天进行监测,包括查阅病历、查看检验报告、床边巡查等,关注潜在的感染患儿。夜班护士填写《新生儿科患儿日志》,包括每日新入院新生儿数、已住新生儿数、中心静脉插管数、使用呼吸机数等。科室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由主管医生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每月初由院感科专职人员统计上月数据,并进行分析反馈[2]。

1.2.2 此次医院感染监测为两个阶段,2010年5月至10月为监测期;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为干预期。

1.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3]。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录入Excel,采用Stata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住院患儿2701例,发生医院感染112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13%,其中监测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6%;干预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12%。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34.67%;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占22.87%,详细结果,见表2。

2.3 侵入性操作相关日感染率 监测期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为3.18%,干预期仅发生一例;监测期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率为0.61%,干预期未发生一例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和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3。

3 护理干预

3.1 加强医生、护士、卫生员的防控意识,并进行专项培训,收集历年来新生儿科暴发事件编辑成册发放给全科人员学习,汲取教训。

3.2 减少工作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量大时空气中细菌数量也相应增多。对策:实施整体护理,减少人员流动;有计划地接收实习进修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如入室应戴帽、更换衣鞋等;建立科学护理工作程序,如一切晨间护理及清洁卫生等影响空气质量的工作应在8:00前完成[4]

3.3 严格执行床间距要求 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5]由于医院条件所限,病人量多,往往会缩小床间距多加床收治病人。这样各种病原体高度集中,增加了医源性交叉感染的机会。减少加床,严格控制床间距。

3.4 分病种分室收治 为防止交叉感染,对不同病种患儿应量分室收治,同一种病急性期与恢复期也就尽量分开。

3.5 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3.5.1 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清洁,喂奶后常规喂水起到清洁口腔作用。禁食或高热患儿每天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2次。发现鹅口疮的使用制霉菌素粉涂抹,每日2次。

3.5.2 眼部护理 常规每天用生理盐水棉球自眼内眦向外擦洗一次,如母亲有其他感染,为防止结膜炎的发生,则每日用泰利必妥眼药水滴眼l-2次,并注意观察眼部是否有分泌物,分泌物的颜色、量等。

3.5.3 臀部护理 每次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擦拭由前到后,以免肛周污物污染尿道口,洗后在肛门周围涂上植物油,并更换尿布。

3.5.4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每天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部,并用消毒脐包包上以保护不受大小便污染。

3.5.5 喂养 鼻饲的患儿,鼻饲用的注射器每次更换,鼻饲管隔日更换。人工喂养时做到一次一瓶一奶嘴,每日做好乳器具的消毒工作[6]。

3.5.6 加强衣物管理 新生儿衣物应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纯棉制品,每天更换衣服清洗干净。

3.6 加强手卫生 洗手是阻断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7]。有研究表明,做好手卫生可预防1/3的医院感染发生。要求该科的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或进行操作的前后均需做好洗手或手消毒,并在每个洗手池上帖上六步洗手法,在治療台前、治疗车上帖上提示“您洗手了吗?”,进一步提高手卫生执行率。

3.7 重点关注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侵入性操作患儿等,当患儿插管超过48小时,应提醒医生每天评估是否可拔管、撤机。

3.8 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 对于有侵袭性操作的患儿,如气管插管和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减少黏膜损伤;插管导芯经高压灭菌后使用,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2次,湿化液使用无菌用水,并每天更换;温箱的每日用清水擦拭内面及储水槽,湿化器在使用中每天更换无菌用水,空置时进行彻底消毒,干燥保存。

3.9 加强探视制度管理 非本病区的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入室要更换衣鞋、戴口罩帽子。

通过落实护理干预,此次监测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了40.02%,显示监测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258-260.

[2] 伍平,邓玉英,赖海燕.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干预监测与干预效果分析[J].2009,16(4):1019-1021.

[3] 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北京:2001.

[4] 黄雁虹.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36-137.

[5] 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北京:2009.

[6] 陈秀丽.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分析和护理对策.当代医学[J],2010,16(30):121-122.

4.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篇四

(3)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全旗现有苏木乡镇卫生院39所,嘎查村卫生室519个。苏木乡镇卫生院有在职人员100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9人,占91%。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大学学历42人,占 5.84 %,大专学历264人,占36.72%,中专316人,占43.95%,无学历97人,占13.49%。苏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0人,占1.39%,中级职称190人,占26.43%,初级职称491人,占68.29%,无职称28人,占

3.89%;有执业医师339人,占46.73%,执业助理医师121人,占16.83%,执业护士94人,占13.07%。全盟有乡村医生817人。苏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是以中专学历为主,大部分卫生技术人员毕业于锡盟卫校,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语言蒙语授课,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多为第二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文化水平不一,加之规范的培训基地和高水平的师资相对缺乏,接受培训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卫生院在管理上缺乏激励、竞争机制,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苏木乡镇卫生院受经营效益限制,承担进修培训费用支出能力有限,进修培训人员比例低、频次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旗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很少。随着基层部分卫生技术人员相继退休,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造成基层卫生人才出现断层。

5.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 篇五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集中收治危重新生儿患者的场所,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及外科术后监护的重症患儿,他们全身各系统未发育成熟或缺陷,对外界适应能力弱,抵抗力差,极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属于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此,丽水市中心医院把N ICU医院感染管理作为重点科室,自1991~2008年以来,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感染率一直控制在3132%的较低水平。防范措施

1.1 改善NICU环境

该医院是丽水市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NICU收治全市各级医院送来的疑难、危重患儿,因此NICU先后进行了6次装修改进、扩建、搬迁,床位从5张增加到12张,布局逐渐合理化和科学化。NICU设有病人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污物间、洗涤间、配奶间、仪器消毒室、更衣室、隔离病室、危重室、早产儿室、治疗室等。各监护室安装有循环风净化机或多功能空气杀菌机。

1.2 逐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NICU管理制度经过不断补充完善,从最初只有4项管理制度增加到了现有的10多项,如探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护理员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医疗污物处理制度,实习生、进修人员入室管理制度、危重儿病情告知制度、侵入性操作告知制度、奶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预防监测制度等。工作流程有新生儿、医务人员入室流程,暖箱消毒处理流程,新生儿沐浴流程,呼吸机管道消毒处理流程等,使护士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严格按规章把关。

1.3 加强医护人员教育培训

医院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医疗安全防范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每月组织专业和消毒隔离知识学习。新入科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每天督查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

1.4 加强监管

NICU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医院各级管理部门和科室负责人都极为重视NICU管理,因此监管力度较大。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本科室每月对NICU空气质量、工作人员手卫生、物品表面进行细菌学监测,每月定期对病室管理、清洁卫生、医务人员手卫生、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基础护理等进行抽查。2 管理措施

2.1 环境管理

严格区分感染与非感染,无菌清洁和污染区域,分别收住各类早产儿、新生儿。病室循环风净化机持续24 h开放,并开窗通风3次/天,每次1~2 h;地面、工作台面、门把手等用有效氯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3次/天,室内每周大扫除一次。地拖、抹布严格按区划分开使用,杜绝混用。特殊感染患儿用物及室内地面等用有效氯1000 mg/L 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2.2 医务人员入室管理

医务人员入室严格执行更衣、换鞋、戴口罩、洗手制度。谢绝进入病房探视,在固定探视窗口探视,特殊情况经科主任、护士长同意需穿隔离衣、换鞋、戴口罩从病人通道进入。医务人员患感冒暂时调离,并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为减少交接班和外出机会,工作人员实施8~4连续工作制。

2.3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手部清洁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因此NICU各室均安装了脚踩水龙头,配有液体皂,水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擦手毛巾一用一消毒,各暖箱及婴儿床边配有速干手消毒液,以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从2007年的85.7% ,提高到2008年的95%。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从67.5%提高到96.7%。

2.4 物品管理

医务人员衣服每天更换,清洗后用被服消毒机消毒后备用。鞋子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晒干备用。电脑、电话机、治疗车、病历夹等,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一遍。听诊器每床固定专用,每天与暖箱一起用

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儿出院后垫絮、盖絮及暖箱内海绵垫终末消毒,用被服机消毒30 min备用。

2.5 仪器设备管理

暖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一遍,再用清水擦拭。每周更换暖箱一次,换下的暖箱进行彻底终末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再紫外线照射1h,配套的脸盆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呼吸机管道和冷凝水每天更换,并根据患儿病情尽量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简易呼吸器每床一只备用,用后彻底清洗,送环氧乙烷灭菌。氧气湿化瓶每天更换,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洗晾干备用,吸氧管用一次性每天更换。中心吸引瓶每天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2.6 配奶间及奶具管理

配奶间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60 min /次。冰箱、配奶台、地面每天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每周彻底整理清洗一次。奶瓶和奶头一用一消毒。奶液现配现喂,多余奶液存放冰箱,超过24 h丢弃。外送母乳暂不喂时存放冰箱,喂前微波消毒5 min,超过24 h丢弃。每月对配奶间空气、奶瓶、奶头等进行细菌学监测。

2.7 基础护理

6.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六

1、布局流程合理,做到有效分区(三区、两道),三区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两道为: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

2、门诊接诊病人预防控制措施

(1)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接诊呼吸道疾病病人时应戴防护口罩;

(3)疑似传染病,按下列途径管理:①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等);②根据传染源的性质,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③收住感染性疾病科,按传染病要求住院或转院治疗。

3、留观病人预防控制

(1)普通病人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病人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传染性疾病但需要抢救或病情危重,暂无法转传染病院的: 1)病人安置单人房间,就地隔离一一除特护、医生必要检查、处置外,其他人包括医务人员不得进入。

2)避免转科,并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检查,以防在转送过程中造成感染的播散。3)病房尽量配备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用品相对固定,各种器械、抢救监护设备、隔离衣等,不得与他人共用。

4)医疗器械消毒处理: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5)病房每日一次紫外线消毒,房间内设施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液每日擦拭一次。

6)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病人用过的被单、床单、枕套等必须全部更换,经消毒后再清洗;病人污染的环境必须作终末消毒处理。

4、医务人员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手套、口罩等),每诊治一位病人均应洗手、手消毒或更换手套。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消毒,严重污染时随时更换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鞋套。

(2)医生检查、换药时必须戴手套,离开病房后,严格洗手,并使用手消毒剂。

(3)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做好防护措施,有条件者根据病种隔离的需要提供隔离服。

(4)非该病区工作人员需进入时,应经该病区医务人员许可,并接受消毒隔离要求的指导,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医疗废物处理:

(1)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如瓜壳、纸张、一次性饭盒等)应作为感染性废物管理;所有感染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

(2)病人房间的台面、门把手、地面、诊疗用品、废弃物、便器等必须由专人负责严格消毒。(3)排泄物、呕吐物及分泌物的处理:用1000-2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静置30分钟后,倒入病房卫生间便池冲水。

院感科

7.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对策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9月, 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3 441例, 发生医院感染245例, 其中剖宫产分娩2 310例, 阴道分娩1 131例。低体重儿 (体重<2.5 kg) 119例, 早产儿 (孕周<37周) 173例, 发生医院感染的132例;新生儿窒息43例, 发生医院感染40例;先天畸形18例, 发生医院感染5例。

1.2 方法

采用前瞻性加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排除宫腔已被感染的病例 (在入院48 h前发生的) , 对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在医院发生的感染, 进行统计, 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在分娩的3 441例新生儿中, 有245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7.12%;感染例次为248例次, 感染率为7.2%。而全院医院感染总人数为411例, 平均感染率为4%, 其中, 新生儿医院感染人数为245例,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占全院感染总人数的59.6%。早产儿分娩数为173例, 发生医院感染数为132例, 其感染发生率为76.3%, 早产儿医院感染人数占全院总感染人数的32.1%, 占新生儿医院感染人数的53.9%。

2.2 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

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 占97.98%, 分布比例见表1。

2.3 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早产、窒息、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当等因素, 大大增加了新生儿的易感性, 见表2。

3 讨论

3.1 感染部位

248例次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例中,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 占97.98%, 其次是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1) 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头几天内尚未建立完善的正常菌群, 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1], 尤其是未成熟儿, 大脑皮层延髓呼吸中枢对呼吸调节功能差, 肺组织分化不够完善, 肺泡少, 血管多, 易于充血, 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 呼吸肌较弱, 呼吸运动表浅, 咳嗽无力, 抵抗力相对较低。 (2) 因胎膜早破或滞产时羊膜处于高度伸张状态, 致使通透性增加, 产道细菌容易侵入羊膜腔内或胎内窒息时吸入羊水, 致肺部感染。 (3) 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状, 容易反流误吸造成肺部感染, 所以, 护理、保暖、喂养不当等均可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4)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2], 因分娩过程中窒息吸入羊水, 或其他疾病, 需要气管切开、吸痰等侵入性操作, 在插管过程中可把鼻腔、喉部的细菌带到气管继而发生肺部感染。

3.2 易感因素

从调查结果可知, 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医院感染率最高。据报道, 体重<2 kg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 kg者的2.5倍[3]。主要原因是其各系统发育不成熟, 血浆中IgG水平低, 免疫功能差, 易发生肺部感染。其胃酸低, 胃蛋白酶活性低, 肠黏膜渗透性增高sIgA水平低和动力障碍易发生肠道感染[4]。此外, 体温调节功能差, 对外界刺激和适应能力弱, 早产儿易发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 加大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3.3 护理对策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5]。新生儿室布局要合理、光线要充足、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保持空气新鲜, 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 污染的地面、床单位要用消毒剂擦拭,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程序, 每季度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 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措施。 (2) 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 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诊疗操作, 必须操作时应按照规范进行, 动作轻柔, 减少黏膜损伤, 同时加强气管插管、吸痰管、胃管等消毒, 减少感染的机会。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检查和护理操作前后均要用流动水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手, 防止医护人员手成为传播医院感染的媒介, 以阻断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4) 加强陪护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探视人员, 母婴同室提倡“一母一婴一室”制, 定时开窗通风, 母亲患感染性疾病时与婴儿隔离, 接触新生儿及用品前应该进行手的清洁消毒, 以防交叉感染。 (5) 加强健康教育, 提倡母乳喂养, 早吸吮, 使新生儿及早获得抵抗多种疾病的能力, 产妇喂奶前要清洁乳头和双手, 喂养后平放新生儿时要将头偏向一侧, 或将其竖起轻叩其背部再平放, 以防奶液溢出造成气管、细支气管及肺部的感染。 (6) 提高剖宫产和助产分娩的技术, 在新生儿娩出后未开始呼吸前, 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和鼻咽部的羊水及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减少呼吸道的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9月~2009年9月住院分娩的3441例新生儿的资料, 采用前瞻性加回顾性的方法进行调查,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统计。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12%,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其次为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早产、低体重、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自身免疫功能等因素相关, 针对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对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3) :55.

[2]陈红武, 黄铮.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1) :803-807.

[3]周亚玲, 曾正义, 耿琪智.新生儿医院感染2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 (12) :743-744.

[4]张爱芹, 王爱国.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4, 14 (9) :1001.

8.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篇八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9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3-02

加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掌握和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布是做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前提,为此,笔者收集我院近幾年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所有患儿,发生医院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①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②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③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1.2 方法 血培养以同时在两个部位采血,结果均为阳性且为同一菌株作为血培养阳性标准。气管分泌物由一次性无菌吸痰管从气管插管中吸取。其他送检标本均经局部严格消毒后留取。

2 结 果

2.1 病原菌分布情况 在痰、气管导管分泌物培养阳性的细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在血培养阳性的细菌中,以革兰氏阳性菌常见,主要为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次为肠球菌,如屎肠球菌、粪肠球。真菌感染检出率有所增加。其分布情况,见表1、表2。

3 讨 论

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病区,我科近5年医院感染率3.3%,其中大部分病原菌来源于气管和血液,呼吸系统为主要感染部位[2]。由于NICU病房诊疗技术提高,高危新生儿死亡率降低,有创操作的增多,PICC的应用,导管相关的医院感染已有所增加,占11.4%[3]。NICU病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有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营养、机械通气、长期使用抗生素、手卫生等有关[4]。尤其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皮肤黏膜薄、抗病力弱、住院时间长,许多败血症均有有创操作及导管引起。

耐药性分析:①革兰氏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及二、三代头孢呈现较高耐药率,四代头孢类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低,而添加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显著低于上述抗生素(x=75,P<0.05),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最低,低于碳青霉烯类(x=38.0,P<0.05)。其中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占50%,大部分对碳青霉烯类、左氧氟沙星均无耐药菌株,对庆大霉素耐药率相等,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较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高,其中有2例对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有1例对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也为耐药菌株,临床治疗效果差,家长放弃治疗。嗜麦芽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较低,其余抗生素均较高。②革兰氏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其对青霉素类、头孢类、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60%-100%),对于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菌株。

本资料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真菌占11.4%,以念珠菌属为主,应引起警惕。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有低出生体重和胎龄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静脉高营养、H2受体阻滞剂等。本研究中8例患儿均使用过较强抗生素、外周静脉置管、静脉高营养等。近年来使用氟康唑治疗真菌感染取得了较好疗效[5]。

参考文献

[1] 徐焱,李文华,王丹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26-1228.

[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等.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4.

[3] 顾俊明,李家泰,王镇山,等.2004——2005年住院患者细菌耐药检测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31:615-622.

[4] 李耕,李家泰.ESBLS 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中的检出率及耐药情况比较.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151-158.

9.体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九

一、具有相对独立的健康体检场所和候检场所。

二、健康体检区域布局和流程合理,环境整洁,通风良好,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要求,健康体检人员与就医人员分开,遇污染时及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三、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技术规范等,每日做好各种物表、仪器等的清洁擦拭或消毒,并有相应记录。

四、认真执行手卫生制度,掌握洗手及手消毒指征,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七步洗手正确率95%,快速手消毒剂应标明开启日期时间。

五、使用中的消毒液必须注明开启日期时间,按照医院规定的期限使用,过期废弃。

六、采血室每日清洁消毒,空气和物体表面每天清洁消毒并有记录。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巾,采血前后应进行手消毒。采血室每季度做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卫生采样并有记录。

七、所使用的消毒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八、体检标本运送按照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要求执行,密闭运送,如有泄露及时消毒处理。

九、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熟练掌握自我防护知识。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职业暴露流程处理,逐级上报。

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严格分类收集,利器置于锐器盒内,医疗废物周转桶每周清洁消毒一次,医疗废物交接有登记、双签名。

10.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十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严格按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各区洁净度的要求:采集患者自身血、贮存、发放血液室在 Ⅱ 类环境中进行,并配备有相应的隔离设施。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高效消毒剂处理。贮血冰箱应专用于贮存全血及成分血,每周一次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每月对冰箱内的空气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感染患者自身采集的血液应隔离贮存,并有明显标志。7 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建立健康档案。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并按要求做好职业暴露后的处置工作。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交专人进行无害化处理。

11.医院感染原因及控制感染管理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医院感染;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44-01

1医院感染原因

1.1易感人群集中一般住院病人由于原发病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易感性较高,因此,所有住院病人都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对象。

1.2毒力强耐药菌株易于形成引起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病人,此类微生物经过多次繁殖,反复传播,毒力很强而且长久在广泛应用抗生素的医院生长繁殖。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迅速生长繁殖,就会导致正常的相互制约的菌群失调,很快达到治病量,导致感染的发生。

1.3对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护理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院内感染管理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淡泊,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有的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1.4感染管理知识缺乏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楚,部分医院没有设立感染科,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医疗废物不断增加并已经成为医院感染和社会环境的污染源,在基层医院由于这方面管理制不完善,容易导致二次交叉感染。

1.5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特别是基层医由于不合理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存在,联合用药不规范,用药时机不规范,时间、用法、用量不规范等问题。

1.6院内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管理者忽略了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的检查,造成一些违反规范要求的操作行为。医疗废物如果分类不清楚,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就会引发传染源扩散或发生院内感染。

1.7医院环境污染严重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

1.8侵入性诊治手段的增加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等侵入性诊治手段,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人体内,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2控制感染对策

2.1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2.2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做好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工作,减少漏报 ,能及时发现问题 ,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蔓延。落实制度 ,制定考核标准,每月考核 1次 ,每月向科室反馈漏报个案表、科室漏报率 ,使报告工作细化、量化 ,使漏报率逐步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有效地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2.3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规划和组织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

2.4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以组织专题讲座、职工进修、岗前教育为重点,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5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2.6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使用,有效的预防、控制了医院感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临床科室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污染垃圾分类初步消毒,并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实行无害化处理,防污染物品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2.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消毒灭菌观念,使医院感染率降低到最低。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

2.8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提高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用药,避免盲目的经验用药。

总之,管理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解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困难 ,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建立健全 ,加强感染管理科工作的主动性 ,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监测常规化,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2.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篇十二

1医院感染主要因素

1.1 自身感染

新生儿尤其是低体质量儿、早产儿, 免疫功能低下, 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全, 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 皮肤角质层较薄易被擦伤, 且胃酸分泌减少, 杀菌力低下, 白细胞吞噬能力低, 血清中抗体成分减少, 其杀菌及灭活病毒等作用较差。特别是有侵袭性操作 (如插管) 的患儿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 且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易损伤, 感染机会高于无侵袭性操作的患儿。

1.2 环境因素

(1) 病房环境:由于医院条件所限, 病房内床位、人员密集, 给清洁、消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人员流动:每天上午医护人员查房、治疗、进行各种检查, 工作人员及家属来回走动, 带动气流, 许多致病微生物附着在尘埃或飞尘中, 造成空气污染; (3) 病房通风换气不良:易造成空气污浊; (4) 医疗器械、物品装置:病房内有一些医疗仪器及物品装置未能做到每天清洁消毒; (5) 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患儿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未能及时清理, 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

1.3 医务人员因素

(1) 日常工作中, 医务人员往往只注重穿工作衣, 戴工作帽和口罩, 却忽视了手的传播问题, 尤其是在工作忙时洗手更易被忽视, 易造成交叉感染; (2) 医务人员如患有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肠炎等感染疾病时, 会对患儿构成医院感染的潜在性威胁; (3) 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是否执行有关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原则, 是造成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人为因素。

2护理管理对策

2.1 严格洗手关, 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1) 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应先更换拖鞋、洗手, 戴口罩、帽子, 穿短袖工作服。工作人员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者应暂离本室工作, 康复后再返回原岗位。 (2) 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及接触患儿前后均应用消毒洗手液认真洗手, 用高压灭菌毛巾擦手, 擦手毛巾一人一巾, 一巾一消毒, 每天集中回收消毒。工作中,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操作规程。 (3)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非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必要时, 要限制探视的人数和次数, 一般每次不超过2人。

2.2 加强环境管理, 避免交叉感染

(1) 加强病房管理:新生儿病房应阳光充足, 空气新鲜, 室温控制在24~26℃, 相对湿度55%~65%。我院坚持每天晨、中、晚开窗通风各1次, 每次30min;室内放置空气消毒器, 每天消毒3次, 每次消毒2h, 保证新生儿病房空气质量。 (2) 加强新生儿用品、用具、器械消毒管理:①可设专职消毒员, 每天负责室内的地面、家具、暖箱、蓝光箱、操作台、监护仪、输液泵、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病例夹、门窗等的清毒。②新生儿的滴管、小勺、奶瓶、奶嘴等做到一人一具一消毒;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固定使用, 每周消毒1次;每天常规更换床单、婴儿服、被罩等, 随脏随换, 清洗晒干后高压灭菌待用。 (3)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 并有醒目标志, 每天上、下午各清理1次[1]。

2.3 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医院感染

(1) 皮肤护理:除病情危重外, 一般每天为新生儿沐浴1次。沐浴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新生儿颈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每次排便后及时进行臀部护理, 并更换尿布。每2小时更换体位和血氧监测探头部位1次。 (2) 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黏膜, 每天2次, 减少口腔细菌繁殖, 防止口腔炎发生。 (3) 脐部护理:用75%乙醇消毒脐窝及脐带残端, 每天2次, 预防脐炎的发生。 (4) 眼部护理:每天沐浴时, 注意洗净眼部, 如发现有分泌物时, 报告医师, 遵医嘱用药处理。 (5) 加强喂养:合理喂养是提高新生儿治愈率的关键。目前主张早喂奶,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1h内应喂奶, 新生儿患病时可在出生后4~6h喂奶。病情轻、能自食母乳或牛奶的新生儿, 可用奶瓶喂养;对病情重、吸吮力差、喂养困难的新生儿可给予管喂。喂养时严格按照规程和要求进行, 注意洗手。

2.4 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 严格掌握侵袭性操作指征, 如病情需要, 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动作应轻柔, 减少黏膜损伤,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减少感染几率。气管插管、吸痰管等主张采用一次性物品, 随用随弃。

2.5 加强个案医院感染的隔离管理

当发生有个例医院感染时, 将患儿放置单独室或相对隔离区, 做到用物专人专用。

2.6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

强化监控力度, 确保消毒效果,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力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每月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 包括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物品的灭菌效果、紫外线强度等。如发现不合格, 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室内工作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体检1次。

3小结

尽管新生儿科存在着较多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但预防是最好的防治手段。只要提高认识, 制度措施落实得当, 新生儿医院感染是可预防和降低的。

参考文献

13.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十三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住院部、手术室、康复科、检验检验科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委员会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14.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十四

传染病防治管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人禽流感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等相关规定,特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病房、门诊要严格遵照执行。

(1)建立健全医院各科室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发挥疫情报告管理组织的职责。(2)病房、门诊医生在医疗诊治中如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及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白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立即报告所感染管理委员会、医务部,填写传染病卡片由传染病疫情报告员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及病原携带者应于l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医生应认真及时填写传染病卡片,并在传染病登记本上登记后,立即报告感染管理委员会、医务部,不得迟报、漏报。门诊医生要认真逐项填写门诊日志,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年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职业、现住址、发病日期、初诊、诊断日期等不得漏项,字迹清楚。并用红笔注明“报卡”。住院医师应在住院患者出入院登记本上用红笔注明“报卡”。

(4)门诊工作日志登记及传染病本要保存三年。

(5)认真执行区肺结核病疫情报告归口管理程序,经治医生发现疑似或者确诊的肺结核患者(含结核性胸膜炎)必须立即报卡,1 2小时内网络直报。同时将患者转到区结核病防治所并做好记录。如遇有患者大咯血、自发性气胸及其他严重合并症,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不得擅自收治。放射科发现疑似肺结核或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时进行登记。并将报告结果直接交给主治医师,以防报告丢失、患者走失。

(6)定期对医务人员、就诊患者进行传染病的防治宣传与教育,并做好对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培训。

(7)如发现传染病登记不认真或迟报疫情者,予以通报批评。

(8)感染办公室要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向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反馈情况,改进工作。

医院传染病卡片填写及录入制度

为提高各科室传染病的填写及报录质量,便于传染病监测,特制定本制度。

(1)认真填写传染病卡片,姓名不要填写同音字。如登记身份证号码、姓名以身份证为准。如无身份证一定要填写出生年、月、日,性别。

(2)成人要填写工作单位。(3)核对电话号码位数。

(4)现住址要详细填写:①市或省;②区或县、地市(外省的);③乡镇或街道(办 事处);④村;⑤门牌号。(5)职业要选项填写。

(6)发病、诊断和填卡日期按H期格式填写。诊断和填卡日期与录入时间的间隔不得超过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7)病例分类。核实疾病的名称和病例分类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甲肝诊断需要实验室的化验结果支持,是实验室诊断病例,如选择临床诊断病例显然不符合逻辑。(8)一名患者患两种以上传染病的,每种传染病填写一张卡片。

(9)如有密切接触者请在“备注”栏注明密切接触者中几人发病等简单情况。(10)非甲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方式AFP(急性弛缓性麻痹)、结核性胸膜炎、水痘等具有较强传染性和监测价值的传染病选择“其他疾病”,在备注栏注明疾病名称。(11)双报病例 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不明原因肺炎、传染性非典型性预警病例、炭疽、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小时、AFP(急性迟缓性疾 病)4小时、出血热6小时内报区疾病控制中心,同时填写传染病卡片进行网络直报。门诊及病房医生发现上述病例应立即报告医务处、感染办公室。

(12)由于性病卡片涉及个人隐私,因此疫情卡片的填写即以患者所述内容为准。(13)如发现传染病卡填写不认真,漏项,由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医务处,予以通报批评。如发现漏报、迟报、要扣罚临床科室××元,未报则扣罚临床科室××元。如临床科室在24小时之内已报,因院感染办公室人员迟报的要扣罚网报人员××元,漏报扣罚网报人员××元。如因传染病卡报告迟报或漏报的影响医院声誉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参照医疗安全预警制度》中相关规定执行)。

(14)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每日按传染病法对全院传染病卡进行登记审核并及时网报。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医务处。定期向相关科室、部门反馈情况,及时改进工作。

病房预防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本科室特点,制定本科防止医院感染的措施。

(2)建立科室感染病例登记本,病房发现院内感染(入院48小时及超过潜伏期后发 病者)要及时报告,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3)病房环境保持清洁整齐,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4)工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操作或接触病人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操作时戴口罩。(5)病床每日一床一套湿式清扫,床头桌每日一桌一巾消毒液擦拭,用物每日清洁,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

(6)病人的被服应保持清洁,每周更换不少于l次,被褥、枕芯、床垫要定期清洁、消毒,污染后及时更换。

(7)不得在病房楼道内清点污被服,应直接放入污物袋,由保洁人员统一回收。(8)抽出的结核性胸、腹水应按比例放置消毒药后,再倒入下水道。(9)治疗室、办公室、病室、厕所有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 挂晾干,定期消毒。

(10)洗衣房运送车辆洁污分开,有明显标识,浸有血液或体液的污被服单独放入污物袋,由洗衣房先消毒再清洗。

(11)发现特殊感染或传染病患者,要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实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

(12)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门诊预防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

(2)门诊室均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3)门诊室定时开窗通风,诊桌、诊椅、诊床等应每日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进行消毒。

(4)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床(罩)、诊垫(巾)要一人一用一清洁或消毒。

传染病及特殊感染性疾病终末消毒制度

为做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特制定传染病及特殊感染性疾病终末消毒制度。1.空气消毒

(1)紫外线灯照射l小时。

(2)密闭门窗,用0.5%过氧乙酸溶液20~30ral/7m2喷雾,作用1小时后,开窗通风。

(3)用15%过氧乙酸原液7~20ral,m”。加等量水,加热熏蒸1~2小时后,开窗通风。2.物表消毒

(1)经空气消毒后,桌面、水池、门窗、门把手用500~l000m9/L,三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2)听诊器、血压计、手电筒用75%酒精擦拭。

(3)血压计袖带用500-1000m9/L三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洗净晾干。(4)体温计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净,干燥保存,必要时用500~1000m9/L三氯消毒液浸泡。3.地面、墙壁和门窗消毒

用500~1000m9/L三氯消毒液湿拖地面,用清水拖净。4.衣物、被褥、床垫、家具及用品的消毒

(1)挂起衣、被、褥,竖起床垫,打开柜门、加等量水,加热熏蒸1~2小时后,开窗通风。

(2)被服用污衣袋密封,送洗衣房特殊处理后再清洗消毒。

(3)病人大小便器的消毒用l000~2000m9/L三氯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后冲洗干净。

5.医疗用品及仪器设备的消毒

(1)各种雾化器用2000m9/L三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洗净。

(2)氧气湿化瓶用500 – 1000mg/L三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洗净,干燥保存。

(3)耐热耐湿物品压力蒸汽灭菌。

(4)病历、化验单、x线片等消毒 压力蒸汽灭菌(热敏纸除外)灭菌。6.垃圾处理

所有垃圾都按医疗垃圾处理,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贴好标识,锐器装入利器盒,统一焚烧。

7.终末消毒人员的防护

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消毒完毕,脱掉防护用品,洗澡后,方可离去。8.特殊传染病加大消毒液的浓度。

预防院内感染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消毒技术规范》,特制定防止院内感染制度。(1)医院成立感染委员会,科室成立感染管理小组。

(2)医护人员衣帽整洁上岗,检查、治疗前先洗手,戴好口罩,检查、治疗后再洗手。

(3)临床科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4)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5)临床医生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药敏试验用药,从窄谱到广谱,从低级到高级。

(6)病房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时(入院48小时后超过潜伏期发病者),要及时报告(24小时内),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处理,特殊感染者及时隔离。

(7)医务人员要掌握常用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及影响因素,并定期监测。

(8)把好病人人院前传染病检查关,防止把传染病病人收入普通病房,造成院内交叉感染。

(9)严把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关,不得重复使用。(10)医护人员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商场、食堂、浴室。

(11)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收集包装,医疗垃圾不能混入生活垃圾中,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锐器(针头、刀片、锯条、安瓿)装入利器盒。

(12)各种废弃标本必须灭菌处理后,装入黄色垃圾袋密封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章程

预防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是控制医院感染、传染病流行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传染病疫情法定报告人和传染

病监控员及医院各级人员的责任,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是保证医疗安全,人群安全,杜绝传染病发生的最好保障。

(1)医务部职责:负责组织全院医师进行传染病知识培训,、(2)医院感染监控人员职责: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及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工作。(3)门诊、病房医生职责:负责各责任科室范围的疫情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杜绝迟报、漏报现象。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为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规范(试行)》的规定,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规范化管理,特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一、委员会组成人员

主 任:林菡 副主任: 舒平

委 员:刘武、程子权、常晓峰、侯巍、刘玉伟、陈颖、朴宇、邓岩

二、委员会职责

(1)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根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3)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讨‘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4)建立会议制度(半年l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三、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采取三级网络监控措施,感染管理委员会一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一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四、相关科室及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一)医院感染控制兼职人员的主要职责

(1)制定医院感染控制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控制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人员预防、挖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展医院感染监控的专题研究。

(8)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9)负责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二)医务管理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1)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2)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

(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统筹协调感染管理科组织相关科室、部门开展感染调查与控制工作;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治疗和善后处理。(三)护理管理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1)协助组织全院护理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2)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

(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护士人力调配。(四)供应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负责与具有集中处置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医院废弃物的转运交接工作。(2)负责组织污水的处理、排放工作,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要求。

(3)监督医院营养室的卫生管理工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要求。(4)对洗衣房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五)药剂科在医院感染管理X-作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负责医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管理,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应用情况。(2)及时为临床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

(3)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六)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

(2)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向全院公布。

(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七)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尊制度。(2)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写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一、小组成员

组长 : 常晓峰

成员: 白伟、许涤非、陈颖、杨秀云、郭婷、孙逊

二、职责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定期自查消毒记录表、医疗垃圾记录表、紫外线登记本、空气培养本、院感病例登记本。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向医务部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

(3)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6)做好对保洁人员、陪住、探视者的管理。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和医疗安全,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成立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组,并修订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一、成立医疗废物管理组

负责对全院医疗废物处置的领导、协调与管理.制定全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主 任: 林菡 副主任: 舒平

成员: 刘武、程子权、常晓峰、侯巍、刘玉伟、陈颖、朴宇、邓岩

二、各相关部门职责(一)医务部职责

对全院医疗废物的处理进行政策、法规、处置、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感染管理部门的职责

(1)受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

(2)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各有关科室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和记录。(3)监督、检查全院医疗废物的处理,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并向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汇报,对相关问题协助处理。

(4)对各部门处理医疗废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技术性指导。(三)医疗废物产生部门职责

(1)医疗废物产生部门包括:各临床科室、实验室及医技科室等所有产生医疗废物的部门。

(2)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

(3)严格按照要求做好交接登记工作,并做好资料的保存。(4)指定专人兼管医疗废物收集和管理工作。

三、医疗废物管理措施

(1)医疗废物实行分类管理,各产生医疗废物的临床科室、实验窒及医技科室等,严格按照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分类收集。

(2)医院将分类收集的医疗废物统一储存管理,必须直接交给获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许可证的单位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处置或倒卖。(3)盛放医疗垃圾的容器规格要符合标准,密封带盖。防渗漏;各种垃圾袋的大小、厚度、颜色等符合卫生局要求;黄色盛放医疗垃圾、利器装入防锐器穿透的利器盒内;严禁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

(4)医疗废物包装要求为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容器的3./4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将包装容器的封口封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的外包装进行消毒或增加一层包装袋;包装袋破损时要及时加套·层。

(5)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应有警示标识、中文标签、医疗废物产生部门、产生日期、医疗废物类别等。

(6)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在产生地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后,再按医疗垃圾处理。

(7)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一陛的排泄物、呕吐物、脓性分泌物、血、痰等有较强传染性的污物,用专门容器用0.5%过氧已酸消毒液消毒l小时后,将污物倒人污水处理系统。对特殊传染病(甲类)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消毒时,要加大浓度。

(8)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袋密封,必要时喷洒消毒液。

(9)贵重的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如导管、离拯注射器、透析器等物品,为防止重复使用,要根据有关规定及本行业的要求,做好使用登记及用后处理工作。然后归感染性废物一起收集。

(10)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登记制度,谨记内容应包括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人、交接时问以及经办人签字等项目,最终处置单位应用联单管理制度。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

(11)污水的处理按国家要求,余氯含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12)各科室使用后的消毒药液的处理 含氯消毒剂可直接倒人下水道

(13)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由行政科安排。每日定时、定路线、专车、专人负责收集运输,收集设施要符合要求,不得裸露运输及随地露天存放。

(14)收集运送医疗废物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收集运送时要防遗撒、泄漏和流失。

(15)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在收集前应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有破损加套一层包装袋。(16)运送或搬动中发现包装容器破损时,应立即重新封装并做相应的消毒。(17)破损的医疗废物包装容器不能作为普通生活垃圾遗弃,应与医疗垃圾一同处置。(18)密封包装后的利器盒和包装袋应放入周转箱内运送,不得仅使用包装袋运送。(19)每日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消毒。(20)医疗废物储存问的要求

①设有危险警示标识。

②与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密集活动区隔开,方便医疗废物装卸及运送车辆的出入。

③有严密的封闭措施,有专人管理。

④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渗漏及防雨水的安全措施。

⑤储存地要便于冲刷,易于清洁和消毒。避免阳光直射。

⑥对病理性废物应低温保存(备冰箱冰柜)。

⑦储存的医疗废物应及时清运。带’温i-H,。f r.1不得超过2 F1.冷冻储存时间不能超过7 F1。

⑧医疗废物转运出去后,应对暂时储存地点、设施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⑨有专人负责医疗废物收集和转运资料的保存。

四、处罚

(1)凡未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无标识、未登记的科室,进行经济考核(2)凡造成事故未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一定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

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医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力度,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有关要求,特成立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小组。

一、组成人员

组 长:林菡

副组长 :舒平

成 员 : 刘武、常晓峰、侯巍、陈颖、朴宇、邓岩

二、管理小组职责

(1)参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工作。

(2)制定医院抗感染药物的管理措施、使用制度及处罚条例。(3)定期召开抗感染药物使用相关会议。

(4)负责指导临床科室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及咨询工作(5)监督检查临床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制度的落实情况。(6)组织参与院内感染性疾病疑难问题的诊断治疗及会诊工作。(7)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感染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8)对违反抗生素使用规定者,专家组有权对其进行处罚。

三、抗感染药物应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抗感染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降低疗效,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有关法规,特对医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制定如下管理措施。(一)基本要求

(1)临床医师应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力争控制在60%以下。(2)护士要配合医师做好抗感染药物使用前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3)护士应了解各种抗感染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4)检验科要定期公布院内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的统计资料,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5)药剂科应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信息及相关知识。(6)建议各临床科室根据本科的具体情况制定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要求。(7)医院应制定抗感染药物分线使用管理制度。(二)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1)根据合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原则选药。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及联合应用与预防应用的指征。(3)密切观察药物疗效,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4)提倡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给药方法、给药途径、间隔时 间,遵照有效、少量的原则,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5)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先进行病原学鉴定,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合的抗感染药物。

(6)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7)对发热原因不明者、无细菌感染征象者、已明确单纯病毒感染者,不宜应用抗感染药物。

(8)严格控制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

(9)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三)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原则(1)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感染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和混合感染。(3)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者。(4)免疫缺陷伴发严重感染者。(5)可以肯定获得协同作用者。

(6)毒性较大药物联合用药可减少剂量,降低毒性。(7)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以二联用药为宜。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消毒与防护措施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消毒与防护措施工作,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特制定医院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消毒与防护措施。

一、消毒方法(1)空气

①紫外线灯直接照射l小时(无人时)。

②用过氧乙酸原液7ml/m3,加等量水,关闭门窗,加热熏蒸l~2小时后,开窗通风。

③0.5%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60分钟后,开窗通风。(2)地面、墙壁和门窗 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9/L健之素消毒液喷雾,地 面为200~300ml/m2,水泥墙面为l00ml/m2,作用时间60分钟以上。(3)被服

①不耐热的被服衣物挂起,用15%过氧乙酸原液7nd/ms,加等量水,加热熏蒸2小时后,开窗通风。

②被服衣物用双层污衣袋封装好,先高压灭菌,再清洗消毒。(4)餐(饮)具

①煮沸消毒l5分钟。

②0.1%过氧乙酸消毒液浸泡20分钟后,清水洗净。(5)排泄物和呕吐物

①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l000ml加漂白粉509,搅匀放置2小时。

②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9,混匀放置2小时。

③成形粪便可用20%漂白粉乳剂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

④厕所:粪坑内的粪便可按粪便量的l/l0加漂白粉,搅匀加湿后作用24小时。(6)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用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7)物品和家具

①用0.1%过氧乙酸消毒液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

②用l5%过氧乙酸熏蒸:抽屉、柜门打开,熏蒸2小时后,开窗通风。(8)手和皮肤

①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9/L)涂擦,作用1~3分钟。

②用75%酒精浸泡1~3分钟。(9)垃圾处理所有垃圾都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必要时喷洒消毒液,利器装入 利器盒。

(10)医疗器械的消毒 具体措施参照SARS医疗器械的消毒方法。(11)防护用品的消毒 具体措施参照SARS防护用品的消毒方法。

(12)终末消毒传染性人禽流感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人房间的环境和使用 的物品应当进行终末消毒。具体措施参照《传染病及特殊感染性疾病终末消毒制度》。

二、防护措施

(1)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再加隔离衣、防护镜、N95口罩、橡胶手套、鞋套。具体 措施参照SARS的防护要求。

(2)一旦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立即到发热门诊就诊。接诊医生、护士要严格询问流行病史,并做好记录。

(3)严禁穿白大衣、护工服进浴室、食堂;严禁穿工作服外出。

仪器设备、医疗用品管理 仪器设备维修、维护、保养管理制度

1、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对科室仪器设备、空调、供氧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2、科室使用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落实设备管理及使用制度。

3、科室使用人员对仪器设备的运行维修保养情况做好记录。

4、定期对科室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5、仪器设备管理员对科室拟降档使用或报废的仪器设备,提出技术鉴定意见,供医院设备管理人员参考。

6、凡违反制度给单位造成损失者,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依据情况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一次性耗材日常管理工作

为加强一次性耗材的内部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和日常医疗秩序,一定要做好一次性耗材日常管理工作。

一、一次性耗材的入库验收(一)检验实物

(1)验收时问 应于厂‘家货物到达后,于当日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不得 拖延。

(2)验收人员 专职库房管理员。(3)验收内容

①数量:原则上固定包装的小件物品,抽检内包装的5%,在确保无差错或其他问题时,可不再拆除包装。如验货数量与送货单上数量不符时,应将所有物品及随货单据一并退回采货。

②外观:检查物品外观质量情况,包括货物名称、型号、生产批号、消毒日期和失 效期。

③包装:对包装的干湿度、内包装的密封状况,用眼看、手摸的方法进行检查,凡 不能达到检验标准的则不予入库。(二)填写验收记录

货物验收完毕后,必须及时填写验收记录,填写内容包括验收日期、生产厂家、供货商、物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位、单价、总计、生产批号、灭菌H期、失效期、验收包装、合格证、备注等内容。(三)录入

进行计算机管理。二、一次性耗材的发放(一)低值耗材的发放

器材处根据领用科室录入计算机内的申请单,安排摩管员在进行物品核对后送货到 位,由科室人员签收。如遇急需耗材情况直接到库房领取并在申请单上签字。(二)高值耗材的发放

(1)高值耗材的范围包括导管室介人材料、眼科的人工晶体、手术窒所用的手术器 械、透析室的透析耗材等。

(2)高值耗材采用在科室设立备用库房的管理办法。此库由科室进行日常管理,但物品必须先经器材处大库房进行录入,如名称、编号、条形码、有效期等。科室必须按大库房规定其备用库房存放物品的基数存放耗材,此基数记录于大库房物品账上。在临床需领用时,由备用库房直接在临床进行发放,填写《高值物品反馈表》(内容:患者姓名、年龄、病案号、公司名称、物品名称、型号、数量、处方医生),并经由器材处及临床科室双方签字后,完成发放程序。三、一次性耗材的报损

(1)库房内物品保持质量稳定、有效、无破损、无变质情况。库房内物品完好率应 为100%。

(2)凡输送过程中发生破损应由采购员负责与供货单位联系换货或退货。(3)因工作不慎而造成物品破损(如玻璃类)要进行登记并办理报损手续。(4)3个月内过期物品,由采购员与供货单位联系退货。

(5)凡报废物品(破损或过期)应由责任者提供报告.写明物品名称、规格、数量、价格、报废原因、应负责任、吸取教训等内容,经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后,上报处长及相关部门审批、核销。

(6)库房每年报废物品消耗按金额累计应在0.5%以卜四、一次性耗材退货制度

(1)物品入库后应定期进行盘点,如半年内不予使用,应由库房人员通知采购员进行退货。

上一篇:五年级父亲节的礼物日记下一篇:互联网开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