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教育研究课题

2024-06-20

高校美育教育研究课题(共7篇)

1.高校美育教育研究课题 篇一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的美育教育是必要的,对体育运动中美的内容和形式作了阐述,并说明在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这是当代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作 者:吴文敏 作者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基部体育组,湖北随州,44133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4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美育教育

2.高校美育教育研究课题 篇二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 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欣赏教育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音乐欣赏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 通过艺术课程的开设与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 完善高校美育教育,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关键。

一、音乐欣赏课程开设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曾提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其中所谓“关心”是指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高校人才培养强调培养“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与内涵。

1. 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而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 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对老师的尊重, 对父母的感激, 亦或是对朋友的珍惜等等, 这些作品能够带来思想上的鼓舞以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 独唱部分抒情委婉, 一唱三叹, 合唱部分气势磅礴, 增强独唱部分情绪。聆听这首歌曲, 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背景下人民对祖国的深情歌颂, 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以及保卫祖国的果敢决心。通过不同题材的作品欣赏,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进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 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与文学、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 引导学生欣赏分辨不同文化传统下产生的世界音乐, 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音乐, 感受东西方音乐在文化上的差异, 培养学生用“平等”与“差异”的人类学视角去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楚汉之争, 古琴曲《广陵散》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的聂政刺杀韩相, 这些作品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学、历史知识。

3. 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拓宽学生思维

上文中提到, 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世界音乐, 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研究视野, 从多元文化视角多维的去看待世界。聆听音乐的过程是人们在头脑中对音乐形象的在塑造过程。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 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学习与训练。音乐欣赏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同时, 也有益于人们对于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使大脑功能得到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二胡曲《赛马》中具有许多对现实世界的音响模仿,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音型的听觉联想, 进而展开创造思维。

李岚清同志说:“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 它对人的智力开发, 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 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 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普及的教育, 给他们补上一课……使得这批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方面必要的修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意境和高尚情操,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 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 应该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作为重点。教师能否融汇本学科前沿知识、能否将跨学科知识贯通与课堂, 实现教学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较少。因此, 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可操作性, 能使教学评价体系制度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 应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

2. 完善音乐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

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系统, 从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及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立相应指标, 更为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 能够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活跃丰富教学气氛。

3. 多元化教育与教学评价

音乐教育具有其本身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上, 更为侧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应建立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与教学评价机制, 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察, 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 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课程论文、笔试及相应的实地调查等形式完成, 并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将教学重点更多的关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 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做出整体性评价。

2006年教育部以“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形式公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方案》将包括《音乐鉴赏》在内的8门艺术教育类课程 (《艺术导论》《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 列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限定性选修课程, 并明确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选修其中一门, 或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 美育教育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要求高校侧重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当代社会给中国音乐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 未来以开放的心态, 以多元文化视角建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 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践行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 2009 (3) .

[2]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音乐研究》, 1998 (4) .

[3]曾繁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美育》.山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1 (4) .

[4]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 , 2011.03.

3.高校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篇三

一、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着特殊性。

首先要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舞蹈的魅力所在,即舞蹈之美。舞蹈离不开美,它是以人体韵律动作为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而人们获得舞蹈美的艺术享受,是从舞蹈的外部形态动作开始的。舞蹈中曼妙的动作、优美的造型、娴熟的技巧及神韵都是通过舞蹈的形态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必须依靠动作的变化形成流动之美。动作是舞蹈的基本语言,人物的感情是舞蹈动作的主体,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舞蹈动作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同时使动作也富有了性格和活力。舞蹈要求动作必须是准确、流畅,并且有节奏的完美表现出来,而在这些动作中又富有着韵律感,从韵律中表达着舞蹈的美。

通过舞蹈教育,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舞蹈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舞蹈过程是按着一定节奏、韵律不断变换人体姿态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所产生的美感。舞蹈与音乐是分不开的,任何一种舞蹈都是具有着极强节奏感的。

舞蹈学习的过程是寻找舞蹈感觉的过程,又是对造型艺术美的探索过程。在领会动作、节奏和韵律的同时。充分地感受舞蹈所带来的意境之美。舞蹈的意境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把观众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享受。舞蹈的意境美来自积极的题材、深化的主体、典型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并着力追求形态与意境的完美统一。舞蹈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当代的新舞蹈创作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都是以意境取胜的,如:舞蹈《母亲》,舞蹈朴实,生动、准确地塑造了一位默默奉献、勤劳善良的藏族母亲形象,达到了虚象和实象的统一。美的意境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将作品加以提炼升华,从而创作出生动可人的形象,引起观众的联想,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通过学习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集体责任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提高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形体训练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形象。形象是内在的素质,良好的形象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舞蹈训练可以纠正错误的姿态、调整肌肉以及加强动作的准确性,使身体更加健康匀称,体态舒展大方,从而提高自身的气质,展现出高品位的内在素质与修养。舞蹈艺术把人的情感与形体高度融合,可以说是人的身心合一、高度协调的训练。同时,舞蹈的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开发智力,使学生的大小脑并用,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和表现力。

在塑造体态美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个人情感的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舞蹈对个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具有着强烈的影响,它可以激发学生通过身体表达感情的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心灵的科学。

三、通过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加剧。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加强专业心理辅导,还可以通过舞蹈的美育教育这一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有效地解决。首先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在舞蹈中,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的积极作用,是个体的大脑神经产生兴奋、镇静和平衡三种情绪,缓解大脑工作的紧张感。其次,舞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从而更加有力地增强自我的同一性。再次,舞蹈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人格结构更加完善。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要消除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学习舞蹈的尴尬感,鼓励大学生勇于做新的尝试,勇于超越自己,从而建立起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4.高校美育教育研究课题 篇四

——〈实 验 报 告〉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基本宗旨,以真善美社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美育是人全面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如决定中指出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成长。”

2、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美育具有开发人的创新意识,加强实践能力的功能,根据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美育对人的右脑和智力的开发,有着巨大的功能,尤其对发展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直接的作用。美育的内容(自然美、精神美)也决定了实施美育必须在自然实践中,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展开。由此可见,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有着独到的作用。正如决定中指出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对于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中包含了强烈的情感因素,具有激励人主动发展的动因及机制。所以可以充分运用各学科中内涵美的内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3、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学校教育要求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美好的心灵。实施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情操、性格、意志和信念,从而起到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

4、学校办学传统的需要

“建设特色学校,培养新世纪人才”是我校多年来的办学目标,在构建 美育教育方面做了些研究和探索,但如何向深层次发展,使之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就要作些科学的研究。从美育和主体性艺术教育着手,创设校园良好的精神氛围,培养新世纪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鉴于以上认识及分析,我校决定进一步强化美育教育,全面推进实施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其定义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美育特色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美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全过程中,是弥漫于整个校园的以美育人的氛围,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学科、多渠道渗透美。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在上课时,精心展示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切美的事物,在师生互动中,努力建构美的互动形式。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美。倡导追求教学过程的和谐美、纯朴美、自然美。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境界的过程。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三、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成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坚实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党的教育方针。

3、科学研究依据

(1)1967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博士,关于裂脑的系统性研究以及左,右脑功能研究,可提供生理学的依据。

(2)我国学者通过美术,音乐等形式训练培养儿童的实验表明,美育在挖掘人脑的潜能,启迪灵感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3)教育学心理学依据。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实验目标

经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使全校教师形成新的美育教育的理念,建立“以美修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美育框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挖掘美的事物,拓宽美的领域,利用美的因素,探索美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双重(教师学生)”育人目的。深入研究美育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途径。

五、实验内容

美育问题的研究现在在教育领域已经蓬勃地开展起来,但是如何使美育注入新的内涵,使美育真正的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我们后石小学做为“省美育名校”将会认真学习国内外的一些新的美育研究理念,并融合于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其它几育的发展。我们将提供高素质的教师,提供高素质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经济来保证深入对美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1、以美促德规范、引导人。

德育和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师按照美的规范塑造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才能承担实施美育的任务。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大量审美因素能使学生透过美而更深刻地求取真。同时,教育过程的审美化可以缓解德育中的机械灌输性,增加自觉和活力。教育中的审美氛围有助于学生树立美好的生活理想,产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并推动他们完善人格的形成。

2、以美的环境熏陶人。

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密切,校园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好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美化自然环境,让校园处处体现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优化人文环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做到六个“一”。即一个“新”,新颖,有独创性;一个“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远”,眼光要远,有超前性,随时代发展不落后;一个“高”,层次起步高,体现真善美的要求;一个“严”,严密、细致、质量好;

一个“美”,美观,协调一致,和谐多样,给人美感。

3、以美的教学教育人。

(1)教学,是人们按照教学规律所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科学,又是艺术。当代教育的发展,又赋予这一命题以更丰富、更深刻、更富有时代的内涵。教学科学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科学化是教师的一种对美的追求。“以美立艺”,即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教学艺术的规律,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素养。

(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掌握教学艺术进而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传递具体的直观的信息材料,进行学科的教学。

(3)由于美育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使其左、右大脑的机能得到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各种能力(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此在学科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运用美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科知识的获取及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目的。

(4)挖掘学科中美育的内容,运用美的情感来唤起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推上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达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意向。

(5)美育与各学科相互渗透,进行学科整合。各学科都有明确的美育教学目标,都担负着美育的任务。例如,语文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美学知识,要认识汉字的结构美、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体育要学习人的健康美和形体美等。运用各学科的内涵的美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通过美的感受体验并运用有关的手段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智力

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以低年级重点陶冶爱美的心灵;中年级重点培养审美的情感;高年级重点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为活动的基本内容。

4、以美的艺术智慧人。

美育的独特作用,通过美育与主体性艺术教育的结合,做到以“美”导“真”、以“美”辅“德”、以“美”促“新”。以艺术作为媒介,引发、释放和发挥儿童的潜在能力,促进艺术教育的内化,切实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每个学生身上。扩大儿童音乐、美术审美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艺术基础,为将来发展建立丰厚的生长点。

5、以美的心灵完善人。

近年来,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出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于极其和谐的状态,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同时又能兼顾到整体,而不损害整体的统一。美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给人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也就是要使人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心灵,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并开发其它各育无法完成的人的各种潜力。

六、实验过程

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在每个学科教学之中我校倡导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创境准备入境美

通过谈话法、歌曲感染,图形展示,结合电视录相、投影仪等电教媒体创境引入,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师生间教学共振,情感共鸣,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网,显示出课堂教学高效性、入境美。

2、教法新颖形式美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采用尝试法,探究法等,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促进美中启智、美中促学、美中促能、美中施教。

3、挖掘内容展示美

注重挖掘多科教材中美育因素,展示“美”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社会课上让学生体会人类历史美,祖国河山美。语文课上,让学生体会语言美、行为美;美术课欣赏画面艺术美,作画时的创作美;数学课的数学美、图形美;体育课做到场地设计美,队形排列美,广播操的韵律美、和谐美。尤其是音乐课,构建了“创设情境入境美,技能训练和谐美。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教学内容的美感得到充分显示。学生在追寻美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益于综合素质的形成。

4、情感贯穿体验美

没有情感的教学,永远是枯燥的、乏味的。教师端正、得体的仪表,紧随课堂节奏,内容或激昂、或沉静、或愉悦或悲伤、语言无时不在投入一种情感,时时感染学生,使学生随之而动,充分感受着美,体验着美,达到情景交融,身临其境。

5、实践创新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给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发挥潜能,动手、动脑大胆实践。

6、多种活动培育美

学校开展艺术周活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大自然中寻找美;有机整合感悟美;“文、画”共生

鲜活学生的日记与习作;演绎课本剧,活化教材。

七、实验成果

我校大力加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使学生学有所长,学生由原来的绘画到现在的粘贴、石雕等艺术创作,由原来的模仿向自我创造型发展,而且学生的作品形成系列画,有彩笔画,有国画,有剪纸,有粘贴,有石雕等,走进美术展室,琳琅满目的书法绘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示了美育研究的成功,那奕奕闪光的奖牌,那一张张来自全国各地,的奖状,证书,都满含着教育者辛勤的汗水。学生的绘画,经常参加各级比赛,并获得奖项,其中有7幅作品收入全国小学作品丛书之中。再现了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在音乐方面,我校又加强了实体建设,投资上万元购进电子琴等乐器,配备了大型鼓号队,使艺术特色一年上一个台阶。我校参加市大合唱演出,多次荣获优秀节目奖,优胜单位奖。各种美术班、音乐队在市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演,并给予很高评价。大大推进我校艺术工作的蓬勃发展,给我校带来可喜变化。学校呈现四新局面即:学校有新形象;领导有新水平;教师有新素质;学生有新质量。教师们在探索美中品位提高,在研究美中素质发展,呈现出四提升局面即: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得到提升;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研究氛围、合作意识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多次在省、市、区进行大型的教学观摩研讨,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教学骨干队伍日趋壮大。涌现出一批省、市、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近年来,我校被评为“东三省美育名校”、“省美育名校”、“美育先进校”,校长被评为美育先进工作者,教师多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课,所撰写的美育论文也曾多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论文。04年至05年间,连续两年溪湖区在我校召开“溪湖区小学校本课程研发阶段现场会”和“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场会,同时我校近年的教育教学成果倍受新闻界的关注,我校的《探究式多维赏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走出“朝雾暮霭” 扬起课改风帆》等教学经验曾在《辽宁教育》、《本溪教育》、《本溪日

报》等刊物上发表,市教育电视台、市电台、电视台也给予多次系列报道。正是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推动了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前进,推动了我校的整体发展。

溪湖区后石小学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 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

——〈实

验 报

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后石小学

告〉

5.美育教育论文 篇五

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同时,由于一些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过度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倾向,加之在观念上又往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有些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同美育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者有时不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这就表明我们的美育,特别是美育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出了问题。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对于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呢?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怎样的情感变化呢?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由于一定范围内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比如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东西,使情感功利主义化了,世俗化、庸俗化了。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因此,美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之中打捞出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

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这就要求美育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后,首先问伤到人没有,在得知人没有受伤后,又问马怎么样,根本不去询问马厩被损坏得怎样了。这就体现了孔子关怀人、关怀生命的仁爱之心。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

人的发展趋向是改进片面发展,实现全面发展。关怀人主要就是关怀人的发展不足或发展缺失的方面,以这种关怀促进这个不足或缺失的方面的弥补和建构。比如,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需要我们更加关心那些社会上的“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关心社会上最基层的劳动者。这就是我们的美育教学所要实现的人文素养。有了这样的素养,我们才会有现实的人道主义的操守,才会在实践中为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从而也才会成为一个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人。在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关键在于情感的社会化。情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美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情感社会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与前提。情感社会化程度低下,情感往往容易扭曲变形,甚至形成自私、偏激、褊狭等不良性格,难以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融入社会,更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育教学所促成的情感社会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社会相和谐,它能够推动形成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情感品质,跟其他人和谐相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中写道:“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美育使人和谐地融入社会,并因而也使社会更加和谐。第二个方面是情感作为一种动力对具备这样的情感的人的行为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进而对社会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正如蔡元培所指出的,美育陶养感情的目的,在于使感情变得强大而深厚,并以之来推动人们“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进而推动社会的革新与进步。

应该说,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黄前镇中心小学 邱选军 【论文摘要】: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是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发展。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在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换换环境来教美术,而不一定让孩子仅仅在教室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创作。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可以在音乐室、实验室、操场上、校园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乡间或小溪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快乐,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审美体验。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如学习《装饰画》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又如第五册《植物籽粒拼图》的教学,提早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籽,包括小的饰品(纽扣、珠子等)。在教学中,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贴图片,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上《植物写生》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伯伯,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孩子们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教师课堂示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恰当的安排,示范的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曾在书上看过一位教师上《梦中的我》,开始用动画导入,引出“梦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忆“梦中的我”,最后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争先恐后地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梦中的情景,想象如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到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时———教师: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有趣的梦,说给你们听听,好吗?教师引导学生评析范画,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很显然,这节课学生的作品全是“教师的梦”。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中国画”时,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干湿的衔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 示范指导,学生目睹了作画的关键,则心领神会。学生在练习中还会不时提出作画的种种问题,教师均当场示范,其效果远远超过任何口头上的解答方法。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是增强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生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其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怎样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的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周末画报》的撰稿人邵忠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里,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而发现美的能力与学问和知识无关,更重要的是心灵与视觉的修养与感受„„我一直认为,美盲比文盲更可怕„„现在的中国博士,其审美特别是视觉品位却不如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通蓝领。审美和视觉品位的提升,已成为当今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紧迫的教育首要任务。”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第一,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最大的特征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怎样的情感变化呢?我觉得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第二,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

改进美育教学还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

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这就要求美育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后,首先问伤到人没有,在得知人没有受伤后,又问马怎么样,根本不去询问马厩被损坏的怎样了。这就体现了孔子关怀人、关怀生命的仁爱之心。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都是关怀人的典范。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

应该说,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而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国家三类课程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时刻关注美术场馆的最新动向,结合美术课堂教育内容进行宣传,张贴热点展览信息和海报广告,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美术场馆。教师还需亲自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场馆,听取博物馆的系列讲座,编写走进美术场馆的校本教材,并结合学校课程建设,让美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如:让学生动手制作“上下楼梯靠右走”等指示牌、制作毕业纪念册、美化主题墙等,并将其校本化、课程化。通过行动研究探寻资源利用的多种模式,尝试值得推广的具体教学方法。做为一名教师,我将身体力行,促进区域内美术教育的改革。

6.高校美育教育研究课题 篇六

1 工科院校开展美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1.1 体系不健全, 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工科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学校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对美育教育认识不足。而且美育、艺术教育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较为薄弱, 多数课程均为选修课, 没有纳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 进而没有形成健全的培养体系。同时和师范类、综合性大学不同, 缺少相关的专业教师, 教师变化时课程即发生变化, 缺乏统筹规划和稳定性。部分院校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 没有建立完善的美育教育管理体制, 缺乏对美育工作的指导和决策。

1.2 实施形式较为单一, 课程内容层次性不足

目前工科院校实施美育教育的形式一般以选修课为主, 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类似类课程。由于缺少统筹规划和管理, 都是以授课教师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来确定课程, 并且有重复交叉现象。部分课程内容专业性较强或者流于形式, 没有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形成渐进式的教学氛围, 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实践环节很少, 甚至没有。另外, 在第二课堂中, 多以演出、讲座、展览等形式, 或者组织文艺类社团。形式比较分散, 只是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 层面较浅且范围较窄, 验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1.3 与传统和地方文化特色衔接不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积累和沉淀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 我国传统的国学瑰宝被很多人遗忘, 甚至盲目的信奉西方教派。青年学生过“洋节”风盛行, 知道“圣诞节”却不知道“寒食节”。充分反映出了国学教育的缺失, 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中进行国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不仅仅是工科院校, 很多学校的美育教育还停留在音乐、美术等形式上, 需要挖潜更深的内涵, 开辟更大的阵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此工作上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通过成立知行学院以及通识教育在线课程等方式, 内容涵盖面广, 形式灵活, 效果良好。

1.4 学生积极性不高, 学习兴趣亟需提升

工科院校专业特点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 学生将有限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专业技术学习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升, 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同时, 大多数学生为考大学竞争拼搏, 从中学时代起就基本放弃了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的学习, 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中高考考试科目的学习中。进入大学后, 由于以前的艺术基础薄弱, 对美育课程兴趣与热情不高。同时, 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 课程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结合起来, 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 开展美育教育研究、思考和举措

2.1 将美育教育纳入通识教育统筹规划, 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

根据教育部对该项工作的要求,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科学设置课程并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以必修的选修课形式列入到培养计划中。中北大学朔州校区一改以单一选修课供学生自愿选择的模式, 开设了《初级音乐鉴赏》、《国学经典教育入门》、《视觉与审美》、《经典国学》、《初级书法》、《健美操》等必修课程, 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基础的美育教育, 使学生达到初步入门并能后续主动学习的能力。另外, 开设以《中级音乐鉴赏》、《中级书法》等选修课程, 以供有特长或兴趣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按照性质确定学时数, 同时设定了不少于总学时数三分之一的实践学时, 促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 将美育教育融入并贯穿到学生培养过程中。

2.2 依据校区学生和办学地方特点, 组建管理和师资团队

朔州校区现有14个专业, 其中12个为工科专业。而且校区位于朔州市经济开发区, 周边配套设施沿不完善。无论是学生的专业背景, 还是其业余生活均具备了美育教育开展的条件和环境。校区领导多次通过专题会议研究美育教育开展的指导思想, 实施方案等, 并专门成立了美育教育教研室, 由有专业背景的干部担任负责人, 具体负责朔美育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协调。鉴于师资不足的现状, 在校区音乐、体育专业担任相关课程教师的基础上, 聘请了朔州市书美协会主席、朔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担任书法类课程的授课教师, 聘请了朔州市国学协会主席担任国学类课程教师, 聘请了多年从事艺术设计的专家担任相关课程教师。依据办学所在地的资源, 组建了一支专业素质高, 经验丰富的美育教育师资团队, 授课效果良好。

2.3 注重实践, 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开展美育教育

在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 以实践训练为目标, 多种形式的开展美育教育。设立了书法和音乐专用教室, 购买了钢琴、书画桌等物品, 供学生在相应课程的实践环节使用。同时, 也可做为有特长的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训练, 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合作。由于组织得当, 同时有专门的教师指导, 两个专用教室每天均吸引有很多同学参加。另外, 在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中, 积极向美育教育环节引导和规划。成立了吉他协会、舞蹈协会、街舞社、书法协会等学生社团, 并配有指导教师, 组织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活动, 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美育教育。结合学生日常的活动, 如朗诵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心理剧表演、街舞比赛以及辩论赛等, 最大程度将美育教育和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总之, 高校美育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北大学朔州校区结合专业构成, 并积极挖掘地方资源。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 努力开辟多种渠道, 将美育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的整个体系中。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 使学生提升了身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 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 构建健全的心理结构, 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以专业教育为主, 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势和需求。因此, 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美育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在工科院校开展美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几点措施, 并在朔中北大学州校区进行了实践和应用, 学生参与率高, 效果良好。

关键词:工科院校,美育教育,培养体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方玲波.关于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思考[J].前沿, 2012 (07) .

[2]闫兴亚.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 (03) .

7.高校美育教育研究课题 篇七

关键词:大美育高等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自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就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其高普及率是不争的事实,这直接导致原来的黑色7月挤独木桥的残酷竞争推迟到了大学毕业。

对于国家而言,大学教育的质量优劣是国家先进科技竞争力的体现,它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体现了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关乎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个人而言,自身就业竞争力将直接影响挖取人生第一桶金的时间以及个人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多寡。不言而喻,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该如何去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不但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有不少人从拓宽就业渠道,开发校企合作项目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改革。 虽然这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对提升就业竞争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企业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专业有多么对口,就业始终是双选,企业总会择优录取,因此高校能提供富于创造精神的、有一定专业素养、有自我提升意思的、有责任感的优质毕业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鉴于此,本人认为只有融入大美育观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以上条件的高竞争力毕业生。

一、 大美育的特质

本文谈论的大美育除了常规的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类教育,她还包含了自然美、人性美以及崇高美等非艺术类的素质和培养,强调的是将美育融入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主张按照美的原则、规律和内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通过融美育于教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认知、审美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从而达到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 高校大美育缺失的现状以及大美育观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中,缺乏大美育的专业教育对学生欠缺吸引力,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够。我们来看看现状:不少学习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不能熟练绘制机械零件图,有的甚至读不懂图纸,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大美育观融入我们的专业教育中,没有培养他们感受空间想象之美,他不懂得去欣赏原件图中所蕴含的美感,也不懂得想象透视形状;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都会遇到设计电路板,焊接、调试、安装和维修电路,不少学生不看重线路的美观性,焊点也不光洁,将电路元器件随意安装在板子的某端,不讲求布局美观,殊不知在这种没有追求美的精神下完成的产品电路性能并不好,多有虚焊、噪声大、信号干扰强等故障和缺陷,继而导致产品的使用和维修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有些文科生很少阅读名著,不注重文笔,不追求文学美,只看重外表打扮,甚至有些文秘专业的同学不能准确把握各种公文的正确书写格式。出现这些现象,并不是老师没有教导,而是教育时没有将大美育观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所以收效甚微。

近代教育家、美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989年,国家教委主任李岚清特别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同样,没有融入大美育的专业教育也是不完全的高等教育,缺乏大美育观教育培养的学生们会表现出各个方面的缺失。美和创造是双生子,没有美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力的毕业生能为企业带来多大效益,试问又怎么可能在残酷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三、大美育观融入教育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第一,提升老师自身的美育素质。作为美的体现者之一,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人格,熟练的职业技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学科教师是实施大美育观教育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教师自身的美育素质要过硬,能够找到美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与激发点,在教学时才能自然而然将美育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中,将科学认知与审美实践融为一体。教师的内在修养、自身气质、语言谈吐、学科水平样样都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好这些艺术,才能用这些具有美感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影响和吸引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二,教学过程美育化。任何学科任何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实现大美育观的教育,就要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创造教学情境的多样美、丰富美,来展现这门课程的立体美和独特美,探索整个教育过程的艺术之美,让学生们一起来感受知识的魅力并自然而然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专业知识的魅力,学生自然会去追求学科之美。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对象非常多,包括教师本人、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等,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多去发掘。大美育观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讲是培养他们感知知识美的重要途径。

第三,改变教师的思想意识,让大美育观的教育付诸实施。有部分教师的观念守旧一些,容易把大美育和音乐、绘画等艺术类概念混为一谈,认为美育和学科教师无关。殊不知大学里学生接触得最多的就是专业课教师,不管教师的专业素质多么强,不注重美育观念培养,过于守旧保守,让学生感觉有巨大代沟无法沟通,教师就很难引导学生走上学科之美的审美道路了。

第四,学校注重大美育观教育培养环境的建设。从学校层面来讲,除了培养有大美育观的师资力量之外,做好大美育观的培养环境也很重要,比如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改善校园的文化环境,多举办专业类的前沿科学讲座,从深度和广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审美,提升图书馆藏书品质让学生感受“书香”,爱上读书之美;提升校园的文化生活:多多举办专业知识竞赛、趣味专业设计等等,让专业之美通过正面的倡导得以快速传播。举办健身操比赛,让学生展现健康之美,爱上健身,有了强健的体魄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定期举办论坛和演讲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感知语言之美,慢慢的掌握语言艺术,在毕业面试时才能有的放矢,从容自如。大美育环境建设既要有科技创新又要有文体艺术类活动,实施时注重内在和实质,重点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全方位融入大美育观。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需要每个人都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大美育的作用,积极创造融入大美育观的高等教育,只有将大美育融入教育的每个学科,融入教育的每个过程,使学生具有崇尚美、爱美、创造美的优秀品质,才能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高教探索,2005(4),73-75.

上一篇:俱乐部队员签约合同下一篇:爱拼才会赢演讲稿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