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分片联系制度

2024-08-28

党建工作分片联系制度(共7篇)

1.党建工作分片联系制度 篇一

中共××××

关于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的

通 知

各党支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特制定领导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

一、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的重要意义 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是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密切党员领导干部与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干部职工的联系,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和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要求党政班子成员做到自觉坚持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党建工作第一线,注重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点带面,层层推进,不断促进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领导班子成员在党建工作联系点的任务

一是后备干部培养。二是指导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党建主题、宣传、学习活动。三是抓好党务培训、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四是全力保障党建工作所需经费、时间,保证党建工作顺利推动,党组织活动有序开展。五是抓好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党风廉政工作,督促基层党组织定期进行党课学习教育,定期党性分析、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六是抓好工青妇群团组织建设工作。七是抓好“创先争优”、“晋位升级”、“干部下乡住村”等重点组织工作。

三、领导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的要求 一是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一个支部,每个月至少一次到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领导班子要切实改进作风,深入联系点工作,真正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党委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各联系点要建立领导班子联系工作记录薄,详细记录领导班子成员到联系点活动的时间、内容、解决的问题和联系点工作开展情况。四是领导班子成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人每年撰写1篇以上党建工作调研报告或指导联系点总结1篇以上党建工作经验材料。五是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带头坚持和执行领导班子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

中共×××× 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

2.党建工作分片联系制度 篇二

一、高校家长联系的现状

当今社会,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或者家庭与学校合作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方向。70年代开始,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 家长已经可以通过参与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体系的改善[1], 并且有相关法律为他们提供保障。在我国, 基础教育过程中, 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大学, 家长们会自觉与学校联系, 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同时家长联系体系也比较完善, 但是与国外相比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在高等教育中, 家长们都以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独当一面, 觉得不需要像高中之前时的严格管理, 这时往往会忽略与学校的联系, 因此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制度还未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不过, 在国内也已有不少教育和管理学者对高校家长与学校联系合作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陆瑾和夏骄雄在《高校中家校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中提出建立“以人为本, 服务成才”的合作教育理念, 认为只有理念趋同、目标一致、方法互补, 形成合力育人的氛围, 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成才, 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才能更好地体现;朱建刚在《对高校、家庭和学生新型互动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建立并营造学校、家庭和学生互动的教育体系, 以达到促进学生成才的最终目标;高红星也在其文章《家校合作: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另外, 也有不少硕士研究生在其毕业论文中从不同的角度对家庭与学校联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念, 比如:王敏婕、董晶、张渝、刘倩姝。

二、建立高校家长联系制度的重要性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大学生活是“自由”的: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充满诱惑的校外生活。从严格管理的高中生活进入到如此自由的大学生活, 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如果在问题出现早期, 学校与学生家长可以较早地做好联系和沟通, 交换意见, 步调统一帮助学生, 那么既可以避免该生再发生类似问题, 也可为此提前做好预警工作, 避免其他同学犯类似问题。

重要的是, 小、初、高中的基础教育中, 为了时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和学习情况, 家长会注重与学校和班主任的联系;当学生成功升入大学, 大部分家长会因各方面原因, 被动地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但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中, 学生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形成不良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从而影响学生在学校积累踏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 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融入家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 可以形成教育合力, 有效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础教育中家长联系制度采用的方式

国内外的基础教育中, 学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与家长联系:

1、家长见面会

家长见面会一般可以分为集体见面会和个别见面会两种。一般在学期末, 学校都会安排一次集体的家长见面会。老师在家长会上和家长进行双向的交流, 向家长讲明学校的相关规定以及学生在校表现, 家长也可向学校反馈对学校管理有用的信息。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 学校可单独联系家长, 促成个别学生的家长见面会,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双方进行沟通解决, 促进学生发展。

2、家访

针对个别家庭, 可以采用家庭访问的方式。通过家庭访问, 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 贴近学生家庭生活。同时, 通过在熟悉的环境中的家庭访问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敞开心扉, 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 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3、借助新媒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交流, 现可以借助于电话、QQ和微信等新媒介通讯工具做到实时与家长建立联系。现在小学生均会使用手机、电脑与外界联系, 因此, 可通过电话让学校老师在发现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反馈给家长。也可借助飞信将学校最近动态及时通知家长;通过家长QQ群和微信群等告知家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也可获得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认可度。

四、高校家长联系制度的实施

高等学校可以借鉴基础教育的家长联系方法的经验, 逐渐探索形成完善健全的高校家长联系制度。

1、与家长面对面交流

在高校开学日, 部分家长会陪同学生们来到学校, 借此机会可将新生入学教育提前, 分批召开家长见面会。在见面会上, 老师可以向家长和学生们介绍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同时重点介绍学校对学生的相关管理办法和学科专业设置的相关规定, 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规定和政策以便家长在平时与学生电话联系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相关政策。

在暑假期间, 可以在高校资助政策下乡行或者是三下乡过程中, 对当地的部分学生进行家访。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因此老师需要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家庭进行家访。家访更为贴近学生家庭生活, 也让学生家长切实感受到学校管理的存在[4], 因此在进行家访前, 老师需要做好充足准备, 充分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学习和生活情况。

学生在校期间, 部分家长会来到学校关心学生近期生活情况, 作为学生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可把握任何一次与家长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 以及近期学校相关规定和政策, 同时对家长提出希望和要求, 争取家长支持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并参与进来。

2、利用宣传手册、信件为载体的家长联系方式

在高校开学日, 学校和二级学院会为大一新生们制作各具特色的《新生入学手册》, 借此, 二级学院也可为家长制作具有特色的《家长手册》, 将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的学校规定做简要介绍, 同时公布二级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领导联系方式, 方便家长联系学生相关负责老师。

每学年第一学期末, 可采用信件的方式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信息。里面内容可以包含:给家长的一封信、学生在校成绩单、学生在校表现、学校相关管理办法 (针对违纪违规、挂科较多学生) 。家长切实看到自己的孩子的在校情况, 可以了解学校所做的部分工作, 更为认可和支持学校工作, 化被动为主动联系学校。

家长方便保存宣传单和信件, 可随时拿出阅读, 也可就学生某些问题与老师进行深入探讨, 共同帮助学生在校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充分就业。

3、借助新媒体做好家长联系

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公布负责学生工作老师的联系方式 (电话号码、QQ、微信等) 后, 家长可随时与老师保持联系;在开学初, 可对大一新生进行家庭信息整理, 便于老师与家长联系。通过双向的家长联系方式, 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问题。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何建立健全家长联系制度, 让家庭教育深入学校教育管理, 更为高效的发挥学校教育资源, 正确引导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 是值得思考的。本文虽然提出了几种高效家长联系方法, 但是每个家庭个体都有其自身色彩, 例如:偏远地区家长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如何确保家长能够正确解读学校政策, 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工作者灵活处理。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因地制宜,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方式与家长联系解决学生问题。

参考文献

[1]巫建忠.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及实施机制探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学位论文, 2004.

[2]刘倩姝.关于高校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以济宁市高等学校为例[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吴丹.高等教育家校合作探析[J].高教论坛.2013.12 (下) , 16-17.

3.党建工作分片联系制度 篇三

一、“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产生的背景

(一)“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是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现实要求。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人户分离日趋严重,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基层群众的诉求日益多元,及时有效了解和解决群众诉求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一大难题。组团式联系服务是新时期整合资源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形式,其理念是通过组团整体提升服务群众的力度,实践中要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必须找到一个依托制度的有效方法,防止组团式工作出现碎片化、形式化。洞泾镇党委在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就采用了会议推进的方式,把问题收集、协调、解决和总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有效的组织推动保证了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效。

(二)“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是提高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不同部门协调和对相关资源的整合,基层群众迫切希望所反映的困难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相互推诿扯皮拖延的处理是群众最为反感的行为。而“四会双满意”把问题涉及的相关方请到一起来,搭建一个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与解决问题的平台,集体会诊解决这些难题。“四会双满意”从问题收集开始到经验总结,实现了服务群众中不同责任主体、不同利益相关方,以及各种要素资源汇聚和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速度。

(三)“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是建立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存在,不仅是解决一时之需,群众也希望有一个长效的解决群众难题的机制。洞泾镇党委的“四会双满意”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流程制度化、程序化,在这样成熟的工作流程平台上可以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也正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法探索的意义所在。

二、“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流程与要求

(一)开好“通气会”,抓住回应群众诉求的黄金时间。“通气会”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首要环节,是组团块区负责人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汇总分析的会议,以求区块负责人对基层群众反映问题保持最快的反应。具体操作中,基层党组织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由组团块区块长参加的“通气会”,回顾一周来的走访情况,将收集到的群众建议和问题作汇总交流,将块区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会议讨论,集众人之智慧,在“一星期”的黄金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与此同时,镇组团办定期举办由基层党组织委员参加的镇级层面通气会,及时了解各基层单位组团工作推进情况,加强沟通交流,指导、理顺工作思路。

(二)开好“协调会”,落实“三级联动”切实解决问题。“协调会”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第二个环节,它要求发挥组织整合资源的优势,快速解决问题。洞泾镇镇党委把组团式工作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居民家庭等工作结合起来,相关职能部门党员干部直接参与,各组团块区扎实工作,各基层党组织积极推进,形成了“三级联动”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每3个月召开一次协调会,以解决在块区、居民区层面无法解决、需要镇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协调会由组团办召集,邀请分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将基层党组织接转的需要镇级层面解决的问题进行对接,直接在会议上明确处理问题的主要职能部门及负责人,并由分管领导帮助工作督促,使群众诉求能够找对部门找对人,缩短层层转接的时间,扎实推动群众合理诉求的及时有效解决。

(三)开好“议事会”,实现居民群众自我管理长效化。“议事会”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第三个环节,它体现为社区居民自治的一种重要形式。议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居民区党组织召集,出席对象为各块区骨干力量以及机关干部、群众代表等参与社区建设的各个层面的人员。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探讨组团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踊跃建言献策,满足居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有效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同时,许多真知灼见还为镇党委、政府更好地开展各项社区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如海琴花园的停车难问题,经过海欣居民区党支部召开的居民议事会多次协商,居委会人员、居民区党员、居民代表和机关干部等多方参与,最终确定了停车位改造方案,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四)开好“交流会”,总结组团服务经验并培训骨干。“交流会”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后续环节,是发挥组团式服务中规律性的经验和普遍需要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的过程。为更好地交流工作、分享收获、共同进步,洞泾镇党委每年召开一次组团工作交流会,由基层党组织和镇级两个层面分别召开。基层交流会由党组织书记召集,块区负责人、组团骨干力量、协同力量、群众代表等共同参加,总结工作成果,挖掘典型案例,提炼工作方法,总结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镇级层面的交流会由镇组团办负责召集,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共同探讨交流值得推广、具有特色的组团式工作方法和案例,找准改进工作的切入点,提升组团服务的工作水平。同时,把交流会开成培训会,以会代训,通过培训骨干力量队伍,为持续开展“四会双满意”工作提供干部队伍保障。

三、“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成效与价值

(一)群众“双满意”,工作显实效。群众满意是衡量和检验群众工作的唯一标准,“四会双满意”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基层群众的评价。截至2013年底,洞泾镇对9个居民区、1个工业区和1个砖桥贸易城市场开展了普遍走访,共走访居民群众25325户,走访覆盖率为100%;收集群众建议581条、问题432个,解决问题412个,问题解决率为95%。正是通过“四会双满意”推动组团服务,各基层党支部及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争创群众最满意的基层党组织、争做群众最满意的共产党员”的承诺,对解决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了显著作用。

一是初步形成了有效解决问题的流程与方法。通过近三年三轮组团走访,洞泾镇党委对于收集到的群众诉求,按照“及时回应、妥善处理、逐级解决”的原则不断完善问题解决和诉求回应机制,形成了及时掌握民情诉求、快速协商、及时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打通了工作制度通道。

二是实现了“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目标。洞泾镇党委对于收集到的群众诉求,按照“及时回应、妥善处理、逐级解决”的原则,不断完善“块区—居民区—镇级层面”三级联动的问题解决和诉求回应机制,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发现、化解在最基层。同时,镇机关党员干部分别直接联系一户群众家庭,使党员干部真正走到了群众身边,畅通了党员与群众的交流渠道。

三是有效解决了农村社会中拆迁等难题。自组团式工作开展以来,洞泾镇党委创新动拆迁模式,以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带头意识为重点,发挥党员队伍表率作用,让党员成为宣传员、调解员、监督员,变“让我拆”为“我要拆”,有力地促进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组团服务上门走访的契机,一方面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做到拆迁户人人懂政策、用政策,在行动上配合拆迁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党员骨干参与组团走访,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尤其是发挥老党员见多识广、办事稳重、受群众拥护的优势,协助做好与拆迁户的思想沟通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协议动迁工作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二)“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价值意蕴。一是再造了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中制度流程。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落到实处需要借助必要的制度载体,“四会”作为一种制度流程设计,作为一个制度体系,从民情诉求及时反映开始,到协调整合资源,发扬民主大家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并且有回头总结提升的环节,从制度设计的整体性上保持组团式服务群众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形成一条有效推进工作的“制度链”,实现了有规范、有组织、有效率的组团服务。

二是激活了基层社会参与治理的民主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关键是要凸显党员的主体地位。“四会双满意”中的议事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党员群众参与到基层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在提建议中体现主体地位。通过此凝聚了一批“热心人”,实现了参与有激情、工作有感情的组团服务。

三是实现了党组织与社会治理资源的优化整合。政务公开是民主建设的基石,只有打破基层事务决策管理中的神秘感,才能最终在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建立信任。议事会就是这样的平台,是信息公开、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四会双满意”搭建的代表联席会议制度,就是一个基层社会的群英会,是服务居民群众各种资源的整合会,为各种力量提供了服务社会的通道和舞台。

四是实现基层党组织与居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四会双满意”中体现为,党组织提供组团式服务,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并给与监督和评价,实现了信息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服务群众的具体细节都呈现在群众面前。

四、不断完善“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思考

“四会双满意”是洞泾镇党委整合资源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复杂,主要表现为:一是“邻避主义”。要么不参与、要么过度参与,对业委会每一项事情都是怀疑、质疑,导致业委会很难选举产生。二是“公地悲剧”。只关注和维护自身的权益,公共区域的环境、绿化没人管理,基本的文明素养缺乏。三是“沉默大多数”。大多数人不参与,不发言。个别人的参与成了大多数人的意见,甚至左右结果。四是法律困境。规则不认同、执法不到位、法律成本过高。由于“四会双满意”主要是在党和政府推动下开展,社会自治参与范围有限,因此从深化和完善组团式服务群众的要求来看,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以及基层自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明确责任主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推动功能。基层党组织是服务群众、解决群众困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启动“四会双满意”的关键所在。“四会双满意”的有效开展必须在环节上精心设计,在制度上给予明确规定。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动通气会,在通气会召开之前社情民意如何收集反应,责任要明确到人,防止出现对民意诉求反应迟钝和人为过滤。至于重大民情如何及时上报上级党组织,一般民情诉求如何上通气会,通气会上形成的会议答复以什么形式反馈给群众等,这些具体问题都需要在“四会双满意”的制度中予以明确规定,让责任主体落实到人,让民情诉求不至落空。

(二)强化服务群众,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功能。服务群众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依托行政资源,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各类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以“四会双满意”工作为平台,在议事会环节,让一些共建单位的相关组织部门人员参加,组建联系服务群众的动态队伍,把议事会开成党组织牵头的服务群众的联席会,既可以有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以发挥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解决问题。

(三)注重制度协同,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四会双满意”体现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中的政府主导推动,而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创新,要坚持的原则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同样“四会双满意”作为党组织组团服务的机制创新,其发挥作用也需要与其他基层组织之间良性互动。尤其是涉及到基层民主自治内容的,要进行有效梳理对接整合。在基层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就要支持通过业委会、居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注重制度之间协同,而不是简单地代替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四会双满意”的制度协同功能。

(四)完善评价体系,发挥群众的民主评价监督功能。加大对“四会双满意”的考核与激励,是这项工作机制长期坚持的关键。可进一步完善交流会的功能,增加群众对问题解决的评价,通过党务公开的形式增强“四会双满意”的透明度。在交流会环节,增加对有效解决群众问题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设立服务群众明星和群众双满意的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榜样的正面激励和引导功能,既可以有效总结宣传好的经验,又可以带动更多党员投身于“四会双满意”工作中去。

社区党建研究第二小组,组长:李桂宝,成员:张红秋、卢杰、张娟、成诚、李鸿渊,执笔人李鸿渊

4.地测工作联系制度 篇四

地测专业与生产部门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有关安全生产联系应以委托书形式进行,委托书应由总工程师、部长签字。

一、与技术专业联系制度

1、采区设计所需采区地质说明书,在设计前两年提交委托书。

2、生产区队所需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在接到委托书后15天内提交,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的在接到委托书后30天内提交。

3、零星小型设计所需地测资料应事先与地测专业联系,商定提交时间。

4、重要井巷工程,应提前3天向地测专业提供设计图纸,在总工程师的主持下,在业务会上商定贯通偏差及有关要求,以便保证地测专业有足够的审核、准备时间。

二、与掘进队联系制度

1、各类巷道开口,生产部门提前3天提交开工通知单,停工或复工。

2、在测量放线、地质调查和超前钻探时,掘进队应密切配合,提供方便。

3、巷道在掘进危险区前,地测专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的安全距离,用通知单的形式通知掘进队,涉及重大安全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4、贯通巷道,在煤巷中两掘进头距20m(岩巷15m)时,必须发放贯通通知单,停止一头掘进。

5、巷道的掘进收尺,以测量数据为准,掘进队擅自开口的巷道进尺不予验收。

6、在掘进前方的老空、老窑、含水层、导水断层和其它突水区,应坚持有疑必探。

三、与采煤队联系制度

1、回采工作面浮煤、煤柱尺寸,以地测专业丈量数据为准,不符合设计规定时,地测主管应及时发出预防丢煤通知单给采煤队,并向总工程师汇报。

2、回采工作面各种停采线,应由地测人员根据设计现场标定,其它人不得擅自更改。若确因生产需要进行更改,应由设计人员下发更改设计。

5.试析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篇五

一、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发展沿革

联系汇率制度是货币局制度 (Currency Board) 的一种, “最早的货币局是1849年在毛里求斯设立的, 后来大约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采取了类似的制度, 其中多数是英国的殖民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汇率制度将本地货币与宗主国货币挂钩, 后来随着殖民地国家的独立, 联系汇率制度也遭摈弃。联系汇率制度要求在发行货币时按照固定汇率缴纳100%的外汇担保。

1863~1935年香港实行的是银本位制。1935年香港政府把港币按照16∶1的汇率与英镑挂钩实行盯住英镑的联系汇率制度。后来由于英国经济的衰退和经常性的国际收支失衡, 英镑连续贬值, 英国于1972年爆发了国际支付危机, 香港只得放弃英镑汇兑本位制, 在1972~1974年改为与美元挂钩。但因为接下来美元汇率下跌, 1974年11月改为自由浮动, 但在这期间金融当局既无法控制基础货币, 又难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 导致港币不断贬值, 引起经济波动, 为了稳定汇率, 香港政府于1983年建立了新的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并延续至今。

当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安排是由政府设立一个外汇基金, 发行本币现钞资格的银行须按固定汇率 (7.8∶1) 在外汇基金存入100%的外汇储备 (美元) , 换取无息的“负债证明书”, 作为发行港币的依据。 其他持牌银行向发钞银行取得港币时, 也要以100%的美元向发钞银行进行兑换。在减少货币发行的时候也是以该固定汇率向金管局兑换美元, 同时金管局将换回的相应港币发行额度销毁。

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分析

(一)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自我稳定机制——套利机制。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在港币与美元之间固定汇率的前提下有着其自身的套利稳定机制, 包括现金套利和利率套利。一是港币虽然在外汇市场上是可以自由浮动的 (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公众兑换市场) , 但在港币市场汇率偏离固定汇率时, 公众可以向香港金管局以固定汇率买卖港元, 从而调节市场上港币汇率的供给, 进而通过港币供求量的变化使港币汇率回归到政策制定的固定汇率比率上来。比如市场上港币供给量增大, 导致港币贬值, 则人们会抛售港币买进美元, 而发钞银行可以以7.8∶1的固定汇率向金管局换取美元, 使外汇市场上港币供给减少而美元供给增加, 这样套利的结果就是使市场汇率回归到政策汇率的7.8∶1 的水平, 反之则反是。这就是港币的现金套利机制。二是港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还要求有完善的利率套利机制, 这个机制使香港金管局抽紧或放松银根的政策变得毫无意义。联系汇率制度要求港币利率变动必须与美元利率变动步调一致, 任何的利差都会引起外汇市场上资本的相应流动, 使港币利率趋同于美元利率。比如金管局放松银根, 利率就会下降, 人们就会抛售港币而买进美元, 减少了港币的数量, 港币利率上升。而金管局放松银根所增发的货币也就全部消失了, 这个机制其实是限制香港金管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二) 联系汇率制度优劣势分析。

联系汇率对香港经济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香港政府维系固定汇率的决心极大地增强了公众对港府汇率政策一贯性的信心, 减少了外汇市场的投机行为和港币汇率的波动。同时联系汇率要求香港政府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要有严格的纪律, 不可随便实施扩张的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水平也使香港的转口贸易中汇率风险最小化;资本的自由进出也不会因为汇率变动而升降, 降低了资本流动的风险, 使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能够得到很好的加强。当然, 联系汇率在给香港经济带来稳定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缺陷, 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诸多意见。

1.100%的外汇储备并不能保证香港地区货币的稳定。

从上面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100%的外汇储备只是针对货币现金发行而言的, 即这些外汇储备对应的只是现金, 而不是全部的货币, 即M0而非M3。香港2006年12月份的现金货币 (M0) 为1625.11亿港元, M3为27956.86亿港元。这样, 我们可以看到M3比M1多了16倍多, 虽然香港有着10458.92亿港元的外汇储备 (数据来源同上) , 但是一旦出现重大事件影响公众对港府维持固定汇率政策的信心, 银行出现挤兑现象就会难以避免。从数据上看, 实际上港府外汇储备远大于M0, 这也是银行和香港金管局考虑到上述因素而采取的超额储备, 但尽管有了超额储备, 一旦挤兑, 银行和港府还是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

2.套息功能失灵 (巴蜀松、黄少明, 2005) 。

上面的分析中提到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稳定在于利率的套息功能, 港府汇率制度要求港元和美元利率趋同变动。但2003年以来, 港币利率和美元利率就不再同步,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民币升值。根据有关学者统计表明:“2004年6月30日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后, 港币与美元利率差异就开始显现, 开始是同向不同步, 后来则是差距加大。2004年前三次美元加息中, 美元利率上调0.75厘, 香港储蓄存款只是从象征性的0.001厘分两步调升至0.125厘;贷款方面, 香港银行也只在第三次加息的9月份跟随过一次, 将最优惠利率由5厘调升至5.125厘。2004年11月美元第四次加息中, 香港与美元利率开始出现明显背离, 在美元再次加息0.25厘共1厘情况下, 香港储蓄存款不仅未上调, 反而减回0.001的低位, 贷款方面亦将最优惠利率调低0.125厘, 还原至上次加息前的5厘水平” 。总体而言, 港币利率是高于美元利率的, 这是由于港币的风险高, 利差就是给持有港币的公众的风险贴水。因为联系汇率是固定汇率, 港币的风险因素难以在汇率水平中体现, 而由于香港套息功能的存在, 汇率的风险贴水就转移到港币利率上来。即使如此, 港币利率还是一直和美元利率步调一致的, 出现上述套息功能失灵导致港币利率和美元利率背道而驰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使港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民币的替代货币, 同时香港和内地经济的日趋紧密也使香港成为了内地经济的代言人, 内地经济发展好了香港也不会差。因此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而由于中国资本项目管制导致国外资本不能顺利进入中国的情况下, 港币就成为了国际炒家热捧的对象;同时香港是金融中心, 目前内地背景的公司在香港上市也是导致国际资本流入香港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才导致香港银行体系资金大幅度上升, 导致利率走低, 银行隔夜拆息曾经下跌到几乎为零。因此, 由于人民币因素的存在, 使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 港币极有可能成为国际热钱资本的攻击对象。

3.香港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的无所作为使其难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

联系汇率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其特点就是极为稳定, 但稳定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缺乏灵活性。根据克鲁格曼三角悖论, 稳定的汇率政策、资金的完全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 只能取二而舍一。目前香港是取前两者, 独立的货币政策就显然不可能实现。这使香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显得束手无策, 比如经济衰退时, 政府应该适当调低利率来刺激经济, 但在资本完全开放的香港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一是因为本身套利机制的存在, 二是地区的经济衰退迹象更加使国际资本流出严重, 这只能使利率上升而不是下降。这时的联系汇率制度极有可能成为攻击的对象从而导致货币危机。从这个层面上讲, 经济稳定则联系汇率稳定, 经济波动的情况下不适合联系汇率制度。

三、香港联系汇率的发展趋势

不可否认,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给香港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上述问题也确实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香港联系汇率存在的前提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1983年实行联系汇率制之前, 港币曾在1972~1973年采取与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制, 这是由于此时香港对中国大陆和英国的贸易比重大幅下降, 而对美国和日本 (贸易收支大多使用美元) 的贸易比重大幅上升。但是当前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发展已呈逐渐融合趋势, 特别是CEPA实施以来, 香港与内地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有所加强。香港许多公司来内地进行投资建厂, 内地公司也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 香港已经成为内地经济细胞的融资渠道。如2006年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达到133, 400亿港元 (约17, 000亿美元左右) , 其中内地背景公司的市值占50%, 每天成交量达到60%, 如此大比例的数据无疑说明了香港经济对内地经济的依赖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超过香港与美国经济的联系, 而且这种联系还呈日益扩大的趋势。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因素起到一个导火索的作用。

种种迹象表明, 香港联系汇率设立的基础已经开始弱化, 而其本身的一些缺陷也使得联系汇率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 联系汇率肯定要改变目前的状况, 是存是废尚有待商榷。本文认为, 香港联系汇率的改革至少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或者说阶段:

(一) 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借鉴新加坡实施的篮子汇率联汇制。

香港已经失去了当时联系汇率存在的基础——贸易收支中使用美元的比重很高, 目前香港与美元区的贸易仍然很大, 但与内地经济贸易比重提升, 单一的钉住美元实行联系汇率也没有了数据支撑, 因此可行的方案是借鉴新加坡实行钉住篮子货币的汇率政策。新加坡的篮子汇率制度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选择篮子货币, 这方面主要考虑贸易因素, 既包括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 也包括主要的贸易竞争国货币, 同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定期对篮子货币进行调整和评估。二是针对汇率波动区间对汇率进行管理, 具体操作中新加坡金管局的主要参考指标是新元的名义有效汇率, 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只有名义汇率超出波动区间时才会进行干预。三是汇率波动区间本身是爬行钉住的。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变化, 汇率波动区间本身是不断调整变化的, 对汇率管理的区间一般是每3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使汇率区间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的发展。香港联系汇率本来只是钉住美元的, 在将来一段时间, 随着内地和香港经济联系的不断紧密, 完全可以将钉住的货币改为篮子货币, 其中最重要的考虑就是引进港币中的人民币因素, 以充分反映香港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 实行钉住人民币的联系汇率制度。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在国际上经济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港币钉住人民币显得顺理成章。因为对小型开放经济来讲, 比较适合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以减少外部冲击以及增强地区公众的信心, 这也是香港目前实施固定的联系汇率制度原因所在。一旦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紧密程度超出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或地区, 甚至是占很大比重的时候钉住人民币就成为香港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香港曾经实施过钉住英镑的联系汇率, 后来又改为钉住美元的原因。香港汇率制度改不改、怎么改不是由谁说了算, 而是必须由经济的实际发展和与外部的联系所反映出来的。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客观紧密程度以及内地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完全可以支撑香港地区公众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对钉住人民币联系汇率制度的信心。同时, 港币钉住人民币并没有忽视美元的因素, 因为中国目前实施的钉住一篮子的汇率政策本身就包含了美元的因素, 虽然目前我们并不知道美元在篮子货币中的确切比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美元肯定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当然钉住人民币的联系汇率尚待时日, 港币是可自由兑换的, 而且香港地区经济发展高度开放, 因此改革的前提是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成为国际货币的一分子。

(三) 展望经济融合发展使港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统一使用人民币。

6.党建工作分片联系制度 篇六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10月实行以来,经历了多次考验,包括1987年股灾、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1年国商集团倒闭、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4/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以及最近的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

联系汇率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然而,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香港虽然有超过2万亿港元的外汇储备,但是如果某种强大的外来冲击使公众信心动摇,导致相当比例的港币存款要挤兑美元的话,香港就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对联系汇率制度造成巨大冲击。港元受到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大手买卖而造成汇价大幅波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其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决定投放资金稳定汇价,令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才可继续维持,但香港楼市、股市全盘崩溃。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货币当局丧失了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丧失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有过热现象,货币当局应适当调高利率,使经济降温,健康发展。但是,因为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套利行为迫使香港货币当局无法调高利率。港币的利率只能大体等于美元利率。所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联系汇率制度的薄弱环节就会变得明显起来,也就容易成为投机者进攻的对象。

汇率机制经多次演变

从历史上看,香港的汇率形成机制也经过了多次演变,总体上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银本位时期

英国在1841年开始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当时中国采用复本位货币制度分两个层面实施:红铜、青铜或铸铁钱币——制钱用于小额交易;银锭用于大额商业交易、缴税及储存财富。香港是贸易中心,银元被普遍采用,早期的港英殖民地政府曾经试图推广英镑作为香港的官方货币,但由于英镑并不普及而且供应短缺,无法以英镑收税,港英政府遂于1863年宣布当时的国际货币——银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并于1866年开始发行香港本身的银元,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

与英镑挂钩时期

1935年11月,由于美国及其他地方银价飙升,后来由于全球白银危机,港英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度,并于1935年11月9日宣布港元为香港本地货币,与英镑的固定汇率为1港元兑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与英镑挂钩。根据1935年颁布的《货币条例》,银行须向外汇基金交出用于支持该银行发行纸币的所有白银,以换取负债证明书,外汇基金则把收到的白银投资于英镑资产,这些负债证明书成为发钞银行发行纸币的法定支持。实际上,这种安排就是货币发行局制度。发钞银行日后若增发纸币,必须以英镑购买负债证明书。

浮动汇率时期

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其后,港元一度与美元挂钩,由1972年6月开始,发钞银行可以港元购买负债证明书。1974年11月,由于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虽然浮动汇率制度实施后的最初两年运作很顺利,但自1977年开始,由于货币及信贷过度增长,导致贸易逆差扩大,通货膨胀高企,港元汇率持续下降,加上投机炒卖的活动出现了少有的抢购商品风潮,令港元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港元兑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出现港元危机,港英政府宣布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货币发行局制度

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出现港元危机,港英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稳定港元的新汇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兑1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透过严谨和稳健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得以实施。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当局,纸币大部分由3家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发行。法例规定发钞银行发钞时,需按7.80港元兑 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并记入外汇基金的帐目,以购买负债证明书,作为所发钞纸币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纸币时,金管局会赎回负债证明书,银行则自外汇基金收回等值美元。

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资金流入或流出会令利率而非汇率出现调整。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出售与本地货币挂钩的外币(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换取本地货币(即资金流入),基础货币便会增加,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购入外币(即资金流出),基础货币就会收缩。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会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会自动抵消原来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影响,而汇率一直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完全自动的机制。为了减少利率过度波动,金管局会通过贴现窗提供流动资金。

7.党建工作分片联系制度 篇七

【关键词】高校 联系服务群众 学生党员 完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25-02

大学生党员是未来社会的中坚,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大使命。责任在肩,义不容辞。群众工作能力是党员不可或缺的“第一能力”。因此,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探索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既是提升大学生党员自身能力的需要,也是肩负使命,完成重托使然,具有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存在的问题

在党建中,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始终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受到高校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意识不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党员只有心怀人民,才能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需,真真正正为民做事,扎扎实实做好事,成为群众服务先锋,做群众的贴心人。当前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加大,但是,对大学生党员的考察、培养、教育和管理却跟不上步伐,再加上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一些功利型、虚荣型、盲从型、被动型、情感型等同学被发展成党员。这些动机不纯、意志不坚定、宗旨意识淡薄的党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认识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认识不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容易漠视群众利益。他们不愿到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疾苦,只身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

(二)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能力不足。能力是成事之要。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能力不足成为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一大障碍。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部分学生党员由于缺乏锻炼,没有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由此造成了联系服务群众能力不足。一方面,缺乏群众工作思路。面对群众存在的问题,想不出解决的法子,起不到党员同志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党员处理群众事情时,主观臆断,片面地、一厢情愿式地去解决问题,缺乏客观分析和全局考虑,工作方法简单粗放。最后,勤勤恳恳的所作所为,不被群众接受,得不到群众的点赞,甚至反遭质疑。

(三)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平台过窄。平台是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42.6%的学生认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方面太狭窄”,36.4%的学生认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太过单一”。平台太窄不利于激发兴趣爱好,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正能量。目前,大部分学生党员同志联系服务群众还只是停留在“学雷锋”、“三下乡”、义务支教、义务维修等传统载体上。平台窄,时间短,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特色,缺乏创新,专业性不强,吸引力不强成为弊病。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党员正能量,关键在于拓宽途径、拓展深度,创新载体,并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日常化、常态化。

(四)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机制是工作的导向。目前,在对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考核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党组织在发展和考核党员时,往往将学习成绩压倒一切。这种简单、不负责的考核方法容易将学生党员引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误区,使得学生党员奉献精神缺失,社会实践不足,服务群众能力低下。其实,党员同志不只是学习成绩要好,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心存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有些基层党组织简单地将参加活动的次数、促成项目的个数作为指标,忽视工作的效果。最后,在考核时,偏重领导评价和党员的自评,作为服务对象的群众评价所占权重偏低。

(五)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效果不明显。行动的成败最终反映在效果上。虽然各级党组织都十分重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但是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效果并不明显。部分党员同志将“走过场”当作联系服务群众。有些党员将“慰问”当作联系服务群众,将乡村游当作联系服务群众。“任务式”、“走过场”、“玩乐风”等形式主义很难产生好的效果。

二、完善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的策略

高校学生党员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他们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积极探索完善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对增强学生党员素质,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增强联系服务群众意识。思想引领行动。大学生党员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

1.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高校各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要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2.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要在学生党员中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党员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强化群众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联系服务群众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享受、一种能力,形成联系服务群众新常态。

(二)拓宽实践锻炼渠道,提升联系服务群众能力。能力的提升源于实践的积累。针对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能力欠缺的现实,应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党员实践锻炼的渠道,让他们有更多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的锻炼,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

1.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高校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党员同志提供实践的平台。同时通过较为稳定的平台,避免应付了事、走过场的形式主义。通过有平台、有内容、常态化的联系服务提升工作能力和实效性。

2.做好挂职锻炼活动。挂职锻炼是大学生党员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大学生党员能到相应的岗位去挂职,有利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知行合一,将所学的知识奉献到岗位上,在为人民服务中牢固群众观念,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

3.探索新媒体服务平台。目前,互联网、手机、QQ、微信等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社会的新宠。高校学生党员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党员与群众“零距离”沟通,将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及时了解掌握群众所需、所盼、所想、所求,并输送相应的服务。同时,大学生党员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打造学习教育专栏、信息发布之窗和娱乐交流的服务平台,及时向群众传播党的声音,占领舆论新高地,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拓展服务平台,丰富实践内容,激发党员兴趣爱好,凝聚党员力量,提升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完善党员管理制度,引领联系服务群众开展。制度是行动的保障。管理制度犹如指挥棒,引导着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开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完善党员管理制度。

1.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党员的发展,“入口”是关键。在学生党员的发展中,要严格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进行,进一步完善发展制度,不能为完成任务而降低要求。在党员的考察中,既要参考学习成绩,更要对政治觉悟、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等做全面的考察,不能用成绩代表一切。另外,在评价发展对象时,也应积极听取多方意见。通过“入口”把控,提升党员整体素质,提升学生党员群众工作质量。

2.完善监督制度。监督犹如高压线,让广大学生党员时刻保持警觉,牢记宗旨,不忘初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将大学生党员的所作所为处于群众的视野下,形成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防止出现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行为和行为缺位、错位等现象。促使大学生党员深入群众,敢于担当、甘于担当、乐于担当、勤于担当、严于担当、善于担当和精于担当,扎实做事,为民服务。

3.完善争先创优制度。争先创优是提高党员同志联系服务群众积极性的“助推器”。要定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通过评选“最受群众欢迎党员”、“党员先锋模范岗”、“党员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和先进党支部等活动,树立典型,宣传榜样,奖励先进。形成大家其参与,人人争先进的良好局面,助推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4.完善考核制度。考核犹如指挥棒,引导着党员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对党员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不留空白。二是突出重点,科学设置权重。三是科学运用考核结果。考核的结果要作为评先评优、保送、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完善的考核制度可以保障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不偏离方向,保证各项制度有效执行,强化党员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之,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章对每个党员的要求。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效性与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志新,王统斌.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调查分析——以江南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4(18)

[2]周清云,优化高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思考——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2)

[3]赵薇,马晓君. 创新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平台实证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6)

[4]杨杰.高校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4(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2014ZZZ031)

【作者简介】卢文忠(1984— ),男,广西桂平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上一篇:湖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下一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