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财务自由

2024-07-20

什么是财务自由(精选9篇)

1.什么是财务自由 篇一

问题:什么是自由连锁?自由连锁是什么意思?

自由连锁指的是,各连锁公司的店铺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的资产所有权关系不变,各成员使用共同的店名,与总部订立有采购、促销、宣传等方面的合同,并按合同开展经营活动,各成员可自由退出。自由连锁经营中的成员店的经营自主权比特许经营加盟店多;特许经营加盟店在合同期内不能自由退出,自由连锁店可以自由退出。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自由连锁通常是指中小零售店铺通过自愿联合的方式而组成的经营联合体,

同正规连锁和加盟连锁所不同的是,自由连锁群体的各店铺仍保持着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财务上也独立核算。其联合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商品采购上的联购分销和业务经营上的互利合作。 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自由连锁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中小零售店铺自发联合所组成的相互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另一种是由批发企业出面,将一批中小零售企业组织起一起的经营联合体。从国外来看,自由连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大型百货商店和正规连锁企业的发展,给中小零售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中小零售企业为了形成必要的规模效应,以增强对大型企业的抗衡能力,就开始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从而组成了自由连锁的经营群体。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2.什么是财务自由 篇二

关键词:会计自由裁量,自由裁量事项,财务报表

会计自由裁量是企业根据具体的环境、企业的目标、管理层的偏好,在既定的范围内,对可选择的具体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比较分析后,做出决策且加以执行的过程。它是企业主体在会计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方法、程序的行为,其本质在于为目标服务。政策的最初确立需要做出裁量,而对已有的政策变更也是一种裁量。如果会计人员合理使用会计自由裁量权,会计系统对外输出的信息真实可靠,则有利于其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能够增加企业长期价值,提升企业未来业绩。由于企业会计自由裁量权有较大的弹性, 因此,滥用会计自由裁量权将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直接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和不及时。

一、影响财务报表的会计自由裁量事项分析

(一)固定资产折旧计提

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是一个成本分摊的过程, 其目的是将固定资产取得成本按照合理而系统的方式,在它的估计有效可使用期内进行分摊。不同折旧方法使每期摊销额不同,将会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影响。

1. 对利润表的影响。固定资产折旧额一部分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一部分计入期间费用。 由于固定资产的价值比较大,因此虽然折旧计提贯穿于整个使用的期间,但是在某一会计期间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中的折旧额也很大。如果折旧额越大,那么成本费用就越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前期的成本费用,加速折旧法要高于普通折旧法,但后期的成本费用,加速折旧法则低于普通折旧法。不同的折旧法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比如双倍余额递减法,会使初期的折旧增大,从而使利润下降,同时也就规避了税收,虽然后期折旧减少,利润上升,但前期的少缴税和后期的相对 “多缴税”对企业意义是很大的,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

2. 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现金流量 = 销售收入 × ( 1 - 所得税税率)- 付现成本 × ( 1 - 所得税税率) + 折旧 × 税率。从这里可以看出: 折旧越大现金流量就越大。从企业长期循环角度看, 折旧额上的货币回流属于补偿资金的性质。但从一个会计期间或经营期间看,折旧数额形成了企业资金来源。就某一具体的会计期间而言,折旧越多,意味着企业留下的现金越多,则企业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越多,向外筹资越少,反之亦然。

(二)存货的计价

由于选择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会使存货价值的差异对经营成果产生影响,这主要通过销售成本发挥作用。

1. 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存货的价值,进而对资产负债表造成影响。在先进先出法下,存货计价比较接近于最近购货成本。个别计价法逐一辨认分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这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但这种方法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下,企业只在期末确定存货成本,无法随时从账面上提供存货的结存金额,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同时无论在上涨还是下跌情况下,计算出的存货成本与现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使得本期销货成本介于早期购货成本与当期购货成本之间。

2. 对利润表的影响。存货计价方法造成存货价值的差异进而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主要通过主营业务成本发生作用。在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时, 先进先出法核算下的销售成本偏低,营业利润最多; 在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下降时,加权平均法核算下的营业利润最多。如果在同一会计期内存货价格波动幅度大,则存货计价方法对营业利润的影响程度更加明显。

(三)应收账款

1. 应收账款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据统计未收回应收账款在一年以上的,其追账成功率在50% 以下,而在我国逾期应收账款已达到60% 以上。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实际已成坏账但未作坏账处理的情况普遍存在。坏账的增加使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应收账款数额减少,使企业流动资产减少。

2. 应收账款对利润表的影响。由于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账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的现金流入量。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账准备,但现实中如果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这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 应收账款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高额的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能直接引发财务危机。企业通过赊销不断扩大销售,而赊销的背后是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很多企业在具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下,因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账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态。赊销虽然能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此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四)配比原则

在 “配比原则” 下,首先要确认 “营业收入”的金额,然后按照直接配比原则来确认 “营业成本”的金额,最后按照间接配比原则来确认营业税金及附加、三项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一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的金额。

企业在销售商品的业务中,根据收入确认的条件来加以确认收入的金额,同时,根据已销商品归集的相关费用结转成本,以达到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这要求企业必须针对不同交易的特点,分析交易的实质,严格遵循收入确认的原则确认收入。有些企业在销售收入确认中存在不规范的操作,销售商品的成本不能可靠计量的却将收到的相关价款确认为收入,这样就无法体现收入与成本相配比的原则,计算出的利润如果没有扣减该商品所花费的成本,也就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五)收入的确认

收入作为利润表中的主要项目,确认时间的早晚将会影响到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的数额的大小,对财务报表产生直接的影响。收入的确认必须满足确认的相关条件,如果在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收入,将导致财务报表上虚增了收入,以致虚增了利润。

二、自由裁量事项与企业业绩的关联关系

会计自由裁量事项与企业的财务情况紧密相联。下面从自由裁量事项与企业业绩的关联关系的角度,来论述自由裁量事项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会计自由裁量对企业业绩的有利影响

1. 降低契约成本。由于契约是不完全的,有可能会出现契约规定外的情况,但是重订契约需要花费高额订约成本,所以订约双方很难就新情况重订契约。一旦契约成本发生将会影响利润表的成本数。由于契约具有此特征,会计自由裁量权为企业适应新的经营环境提供了保证。重订契约对企业而言代价过高,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损失的发生,企业可以利用会计自由裁量权,使得财务比率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之上。这样,会计自由裁量权为企业适应新的经营情况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

2. 提高经营效率。企业要运行,必须有一定的资源。现代企业股权的分散更加广泛,企业所有者的一些权限已落入经营者手中,企业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而经济活动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只有拥有会计自由裁量权的管理层才能更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所采用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揭示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

3. 增加企业价值。企业的价值通过财务报表来反映,为了使决策较快地发挥作用,应当及时行使会计自由裁量权,帮助企业的管理层作出较优的决策。恰当地使用会计自由裁量权可以通过管理的改善来提高企业的价值。

( 4) 降低企业税负。许多减少收益数的会计自由裁量行为即可实现降低企业税负的作用。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增加收益的会计自由裁量行为也可达到这一效果。

(二)会计自由裁量对企业业绩的不利影响

让企业拥有自由裁量权是让其选择最能反映财务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处理方法,但事实上却成了一些企业管理层谋求不当利润的手段,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后果。一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有些经济业务需要根据经验做出估计,这会对财务报表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更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是导致企业未来业绩下降。管理层一旦滥用会计自由裁量权,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造成企业长期价值减少,企业未来业绩降低,这种行为将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背离。

三、规范会计自由裁量事项的建议及保障措施

(一)规范会计自由裁量事项的建议

1.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内部会计监管机制。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管制度是规范会计自由裁量权基本手段。二是设立经营委员会,经营委员会负责制代替总经理负责制。 建立以总经理为核心的经营委员会,避免个人的认识局限转化为集团的认识局限。三是改革独立董事制度。如果设立了管理委员会,那么就没有必要在董事会中再设立独立董事。四是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2. 控制会计信息的生成及利用。控制会计信息的生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二是对会计信息生成质量进行考评控制。三是通过设置会计信息生成目标进行控制。 四是改善会计信息系统计量性,提高会计信息实用性及相关性。

(二)会计自由裁量事项规范运行的保障措施

1. 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完善会计法律与制度方面,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惯例, 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的有关制度、法规,解决 “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及 “有章有法不依”的问题。同时,审计、监察、财税、注册会计师等部门相结合,定期组织对各项核算的专项检查,对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处理,必要时由有关人员负刑事责任,以制约财务舞弊行为。此外,引入判例指导制度作为立法的补充,来统一法律的灵活性和确定性,规范会计人员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二是在会计市场的法规建设方面,应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会计市场法规建设进行专门研究,结合我国实际,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意义、涵盖全面的会计市场管理法规,以此来带动会计市场规范化建设和发展。三是在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方面,要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把工作职能切实转变到对会计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上来,对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和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管理,并对所有经济成分的企业的报表进行采集,这样汇总呈报的报表数据才具有应用价值。同时,财政对企业的管理侧重点,应该放在财政政策和会计政策的运用、会计行为的规范监督和管理、会计市场的把握和控制等方面。四是在建立会计市场管理体系方面,建立企业会计行为管理及信息质量考核制度,把企业的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纳入法规和制度的考核范围,这是会计市场管理必备的措施。

3.自由是什么 篇三

自由

作者:乔纳森·弗兰岑

《自由》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他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原来自由带给我们的,是幸福之外的一切……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自由总是静悄悄

作者:菁城子

多数人并不知道欣赏自由。他们赚钱得利,只认为是自己辛勤的成果,并不知道繁荣的真正原因。自由带来繁荣的机制只为少数人理解并创造,给多数人带来机会。自由不为自己辩护,只是让你失去时才有痛感。

这本书的要旨是让更多人理解自由。自由总是静悄悄地在起作用,需要有更多人理解它、彰显它、捍卫它。自由既是目的,也是实现社会繁荣的必要手段。

自由在高处

作者:熊培云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自由在高处》的方向与重点。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

作者:以赛亚·伯林

原为以赛亚·伯林1952年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讲演。他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讨论了近代著名思想家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在伯林看来,除了迈斯特是人类自由的公然反对者外,这些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自由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导致了反自由的历史后果。

4.自由是什么作文550字 篇四

从前,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住着小鸟一家。

动物们都觉得小鸟是最自由的,但三只鸟宝宝不这么觉得。因为它们每次想出去玩时,父母都很担心不让它们去,因此三只鸟宝宝很不开心。

有一天早上,三只鸟宝宝趁父母还在睡觉时偷偷地遛出了家。

开始,三只小鸟在湛蓝的天空中玩耍。它们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唱歌跳舞,一会儿展开双翅快乐地飞着小鸟们觉得这就是它们梦寐以求的自由。

时间过得很快,天色也慢慢暗了下来。本来开心自由的小鸟们一下子害怕得环抱在一起。它们即想爸爸又想妈妈,迫不及待地想回到那温暖的家里,可是它们迷路了,不知道怎样才能回家。小鸟们急得哭了起来。这时,一位陌生的鸟拍了一下它们的肩说:“鸟儿们不要哭了,到我家来吧!”小鸟们以为遇到了好心人就跟着去了但没想到这是雄鹰的家,雄鹰大笑着:“哈哈!小鸟们晚上就在我嘴里过夜吧!”小鸟们惊出冷汗,大声地喊叫着:“救命呀!救命呀!”小鸟的救命声被正在寻找它们的鸟爸爸听见了,勇敢的`鸟爸爸急忙飞到雄鹰家,用它那尖尖的嘴啄掉雄鹰的眼睛。雄鹰痛得大叫,就在这时鸟爸爸赶紧带着鸟儿们逃回了家。

鸟妈妈看见鸟儿们平安回家,和颜悦色地说:“宝贝们,现在知道外面有多危险了吧!”小鸟们低着头说:“知道了。”

5.自由是什么六年级话题作文 篇五

两者相比较,我更认同后者的观点,计算机向来被认为是精准的代名词,拥有高效准确等特点,但计算机所能做到的只能是人类赋予他们的运算职能以及重复劳动,而无法进行创新和思考。这就是人类有别于计算机的根本原因,也是人工智能所无法达到的高度,所以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事实上,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演进,许多人渐渐开始与人工智能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举例来说:当人们身处公共场合时,绝大部分人的首选必然是拿出手机,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世界内,而对周围的事件漠不关心,造成了雪莉·特克尔口中的群体性孤独。故而就如库克所说的那样,他们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也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和浪漫的情感,成为冰冷的机器,变得像计算机一样重复单调,失去个性。

然而,人,应该是鲜活而又自由的,生命的意义是人主动赋予的,所以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感情。

价值观是判断力的体现,是真理和道德的共同源泉,因为只有在判断力上,人才是整个依赖于他自己的。拥有判断力才能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不一样的生命实践。

同情心是人类内心至深的柔软,是情感流露的形式之一。内心的情感是人类自我与外界存在的联结,而这也正是人类的生存依赖。

以上这两者是绝不可丧失的,一个鲜活自由的人,会主动追寻自己的生命形态,但若丧失了理性和情感,人类与计算机又有何异?这样的后果是我们不能承受的,试想当每个人都活在如计算机一样冰冷的格式化时代,所有的生命意义便也不复存在。

6.涨姿势:什么是真正的财富自由? 篇六

我们常说的财务自由是引自西方投资理财中“financial freedom”的一个概念。财务自由是指你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要超过或等于你的日常开支,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渴望达到的状态,如果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退休或其他各种名称。

财务自由跟你是否年轻或有多少钱无关。

如果你能从本职工作以外的途径赚到足够你日常开销的钱,你就已经财务自由了。我们之所以提出“财务自由”是把它作为投资理财的一个终极目标。

一个人投资理财为的什么?在商业社会里,财务条件是对人身自由的最大约束条件,这种约束就像地球引力,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引力。追求财务自由的目标就是将这种财务的“约束力”降到最低,寻求个人身心的最大自由。

一个人要做巴菲特几乎不可能,但达至财务自由还是可能的。我们对财务自由的标准其实并不高,概括有几条:

1.不必为钱而工作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为了“讨生活——make living”,即为个人或家庭,为供房供车,为维持一个体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工作一旦停止,则“体面生活”会变得“不体面”。所以大多数人都在为“钱”而工作,尽管有时老板脸色难看也只能忍气吞声。

如果,你可以不必为钱而工作,而是为兴趣而工作,那你有幸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认为“为兴趣而工作(work for fun)”是迈向财务自由的第一步。很多通过创业而成功的企业家,最初就是从“做感兴趣的事”开始的。比尔.盖茨,杨致远当初的创业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最初他们也不知道会获得这么大的一笔财富,金钱和财富只是他们为兴趣工作的一个意外收获。

即使专业作投资的巴菲特也不是直接冲着“钱”去的,他的兴趣在“价值发现”。正因为巴菲特的兴趣专注于“发现好的公司,并买下”,所以他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阅读枯燥的数字和报表,而很少关注股价。

我们很多人投资就是直接冲着“钱”去的,什么商业模式和价值分析并不是兴趣所在,他们兴趣的焦点在“股价=钱”,一个涨停板让他们High,一个跌停板又让他们down。他们完全被哪个代表“钱”的价格曲线所控制,即使作投资他们也是“为了钱而工作(work for money)”。但最终的结果你会发现他们离“钱”越来越远。

2.保持财产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

除了工资收入外,财产性收入是达至财务自由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即保证不工作的时候也有净现金流入。

财产性收入可以来自:房租;股票红利;债券利息。财产性收入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净现金流入。

有的人可能拥有不少物业,但每个月下来收入的租金还不够覆盖银行的按揭供款,现金流是负数。像这样的资产在财务负债表上是一个“债务(liability)“,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asset)”。作为一个企业的股东也是一样,如果每年从这个企业分不到红利,而只是不断地追加投资,那这份股权也很可能是一个“liability”。

很多民营企业家正是将“企业和家”,“资产和负债”混为一谈,把公司的财务和家庭的财务理到一块,误把“债务”当“资产”。如果公司财务一旦出问题,个人和家庭也都被一锅端了。保持财产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其实是投资理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当一项资

产不能给你带来“净现金流”的时候,它很可能就是一个“债务(liability)”。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理财命题。

3.保有一定量的净资产

如果要给“财务自由”一个定量的概念,即净资产(net wealth)。如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资产管理人常用的概念:高净资产投资者(High Net Wealth Investors/HNWIs),即:总资产-总负债≥100万美金。这是现在的水平,如果你的目标是定在20年后,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年均2%),这一定量标准应该是:一线城市446万;二三线297万;小城镇149万。

4.保有一个平常和自由的心

一个人要有多少资产,才能达至心灵的自由?这实在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一个真正的“财务自由人”应该是,一个既有钱,又有闲,和保持了一个平常自由心的人。钱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没钱,一定不自由。若要达至财务自由,既要身往之;还要心往之。

财务自由的最高造化:

你不必为衣食的节俭而感到羞愧,因为你不需要用大腹便便来证明你的富有;你不必炫耀你的财富而得到尊重,因为你的人格已竟显光辉;你的财富只为:让你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过上舒适(不是奢华)和有尊严的生活。

7.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成长 篇七

因此今天, 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以人为本, 让自己真正地、零距离地和学生在一起呼吸、欢乐、悲伤。真正做到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我们的教育就会离成功不远。

一、教学上我们应当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

力, 深入课堂, 研究教法和学生, 走出一条适应学生发展的教研之路

有人说,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

浅谈“以学定教”的时代教学意义

王先锋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 浙江桐庐311500)

摘要:从“以学定教”的内涵出发, 阐述了其理论价值以及对当代教学的指导作用。关键词:以学定教;时代;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

提出“以学定教”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思想观念转型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是因为它助推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盛行的“学法指导”热潮, 更重要的是它在指导处理“教”与“学”关系上, 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思想变革。在“以学定教”问世之前, 基础教育领域一直很重视教

教育, 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 让师生情感的火花燃烧起来, 研究使我们的学生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教授他们学习什么更重要, 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

叶澜教授 (2001) 曾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保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 利用多种检测手段, 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起点, 记录关键事件, 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 它所“创造”的“产品”永远不是现在的。因此, 我们教师教学不能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处于未来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 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

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 我们的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 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未来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 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 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当今社会赋予未来我们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 提出更高要求和期望, 教师要胜任就需要以下新的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学生的很大压力是来自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有时候课堂效率的低下夹生, 导致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同加班加点弥补, 这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因此, 在今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教给我们学生不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应该传授给他们方法和思想, 点燃他们学习的激情, 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着教和学。因为,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情感上, 我们应该赏识自己的学生, 欣赏信任才能走近他们内心的深处

有教育家说, 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 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 不应该有坏学生, 应该信任你的学生!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 须先动人以情”, 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学的关系。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 用欣赏的眼光关注你的学生,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在这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4-0087-02

学内容研究, 对“教什么?教多少?”研究较多, 而对学生是否乐意接受或能否有效地掌握却研究甚少。在“以学定教”思想指导下, 人们逐渐把教学关注焦点转向了学生的“学”上。

一、“以学定教”的时代内涵

“以学定教”与新课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一脉相承。

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 体验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一起会取得共同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 含欣赏赞美之意;“识”, 是肯定认可。所谓赏识, 就是教育者 (家长、教师等) 充分肯定学生,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 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 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研究发现, 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当他受过激励后, 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因而不管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 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每个孩子, 都好似是由一粒种子长成的小树, 小树还要长成大树。但是, 并不是每棵小树都能成为栋梁之材。是我们的态度, 决定了他们是伟大抑或平庸、成功抑或失败。回顾我们现行的教育, 其根本弊端就是抱怨。老师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 结果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而众多的事例表明赏识教育不失为一种成功教育。

三、管理上, 从小事入手, 用最平凡的事件来影响教育学生

有专家说,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 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正是这些细节在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地塑造我们孩子的心灵和品格, 修养和气质。

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 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 我们永远无法替代他们成长,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探索出适应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走近他们内心深处, 赏识信任学生;从小事入手, 与他们同呼吸, 共成长, 用最平凡的事件来影响教育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地走好自己的路。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愿:我们携起手来共乘赏识之风, 捧起关爱之情, 燃起信心之火, 和学生一起成长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丁吉念.班主任工作的多与少[J].教学与管理, 2012, (05) .

[2]刘慧.新任班主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教学与管理, 2012, (02) .

[3]王维审.班级叙事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途径[J].教学与管理, 2012, (01) .

8.什么是财务自由 篇八

但波斯特认为最大的谬误莫过于把学术自由与言论自由混为一谈。在他看来,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应分别服务于民主正当(democratic legitimation)和民主胜任(democratic competence)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这两种权利从而应有各自完全不同的基础、逻辑和原则。具体而言,民主正当意味着言论自由可以使政府变得“正当”,即言论自由可以帮助政府建立作为一个民主政府的正当性;民主胜任则被波斯特定义为公民个人“认知能力的增强”,换言之,学术自由的价值在于它使公民能够“胜任民主”。

这是一本关于学术自由的书,但又不限于此。本书的副标题“现代国家的第一修正案理论”暴露了作者的“野心”。波斯特要构建的是一套第一修正案理论——而不只是有关言论自由或学术自由理论。通过“民主正当 vs. 民主胜任”这样一种两分法,波斯特一改第一修正案之下言论自由“一家独大”和“只手遮天”的局面,把民主胜任和学术自由放到了一个与言论自由并驾齐驱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拔高”学术自由,倒也不是因为波斯特比其他人更热爱这项权利。答案同样隐藏在本书的副标题之中——这种重视是基于波斯特对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的认识。

“要想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需要专业知识。”——在波斯特看来,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专家和专业知识的高度依赖。现代社会的运作和治理正是建立在这些专家和专业知识之上。作者喜欢举这样一个例子:要回答香烟是否会致癌或钚-239的半衰期是否是两万四千年,抑或是否应该提高关税这样的问题,普通公民与民主政府在决策时除了相信、依靠专家和专业知识外别无选择。可培养一名专家需要多年的训练与选拔,专业知识更是只有通过极其复杂严格的专业和学科实践才能被生产和复制出来。因此,专业知识以及能够创造它们的专业实践才是波斯特真正的关怀所在;而之所以选择学术自由,是因为这是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保护此类知识和实践最有效的法律武器。

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与第一修正案理论

波斯特反对那种通过言论自由来想象学术自由,或把学术自由视作“学者的言论自由”的观点。而后者恰恰代表了美国国内对学术自由的主流理解,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一九一五年关于学术自由原则和学术终身制的宣言》和《一九四零年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制原则的声明》中对学术自由包含“三大自由”的定义,以及美国最高法院一九五一年斯威齐诉新罕布什尔案(Sweezy v. New Hampshire)以来一系列有关学术自由的判例。前者代表了包括大学管理者、教授、研究人员在内的学术共同体就学术自由所形成的共识,后者则从法院的判决和法学家的著述中发展而来,它代表了法律共同体对作为一项权利的学术自由的通行理解。

波斯特在书中不仅要对关于学术自由的主流理解,做“正本清源”和“拨乱反正”,他更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第一修正案理论。明白了波斯特的问题意识,我们也就清楚了应将本书放在哪一条学术脉络中阅读。在一九一九年的“申克诉美国案”(Schenck v. United States)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学者们主要发展出了三种第一修正案理论,它们分别是思想市场理论(Marketplace of Ideas Theory)、共和主义理论(Republican Theory)或自治理论(Self-Government Theory)以及自主理论(Autonomy Theory)。按照波斯特的说法,这三种理论分别代表了第一修正案所试图服务的认知(cognitive)目的、政治(political)目的和伦理(ethical)目的。

作为一名第一修正案学者,波斯特的学术出身和渊源可被归为共和主义一派。如其名字所示,共和主义理论聚焦于第一修正案与美国共和政体间的关系。共和主义理论家认为一切可以对美国共和政体做出贡献的言论(以及一些活动)都应受到保护。由于不少学者都将自治视为美国共和政体的核心,因此共和主义理论往往又被称为自治理论。对此最早也最为系统的阐述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Alexander Meiklejohn)。米克尔约翰视选举为美国自治政体的核心,但自治并不是简单地把选票投入票箱,真正成熟、健康的自治要求选民在投票前必须对相关议题和信息有充分了解,并拥有足够的判断力去做出理性的选择。因此,第一修正案应保护一切可以帮助公民“更好地投票”(to better vote)的表达。在此基础之上,波斯特又对共和主义理论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造甚至颠覆。

波斯特视公共意见(public opinion)为美国自治政体的核心。受麦迪逊“公共意见是每个自由政府的真正主权”著名论述的影响,波斯特认为真正的自治政府,就是一个由公共意见统治的政府。公民只有在认为自己是所服从法律的真正来源时,他们才会认为自己是在统治自己。而只有确保每个普通公民都有机会影响公共意见,并保证政府对公共意见有所回应,公民才有可能建立对政府的归属和认同感。因此,言论自由所要保护的就是能影响和塑造公共意见的过程——公共对话(public discourse)。唯有如此,公民才会认为他们是在自己统治自己,他们的政府才是一个自治政府。民主正当的意义正在于此——言论自由使公民认可自己的政府,从而确立了政府的民主正当性。

nlc202309032104

波斯特的论述若止步于此,本书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重视公共对话的共和主义理论家不是只有他一人,受晚近哲学和政治理论发展的影响,这一学派的关注点近年来逐渐转向民主商谈或协商式民主,这是波斯特、欧文·费斯(Owen Fiss)和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这一代共和主义理论家的共同特征。波斯特最大的贡献是在公共对话之外的民主胜任。单就概念本身而言,它也不是波斯特的首创。波斯特的“公民个人认知能力的增强”就是米克尔约翰“帮助公民更好地投票”的升级版。但波斯特的贡献就在于他重新分配或划定了民主胜任这一价值的归属。包括米克尔约翰在内的共和主义理论家可能早就提出了民主胜任的雏形,但他们却认为这一价值应属于公共对话之中。更准确地说,这些共和主义理论家并不区分公共与非公共对话,在他们的想象中第一修正案只存在一个领域,一种价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将这些传统理论称为“一元的”第一修正案理论,即这些理论只关注公共对话(或不进行领域的划分),并主张第一修正案有且只有一个核心原则或价值贯穿始终。

但波斯特却把目光投向了公共对话之外——这一传统第一修正案理论视野中的“外太空”和“无人区”。更重要的是,波斯特颠覆了传统的一元结构,建立了一套“二元”的第一修正案理论——公共对话之中的言论自由应服务于民主正当,公共对话之外的学术自由则基于民主胜任。第一修正案第一次拥有了两个领域和两种价值,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则在这两个领域围绕两种价值各自展开。

波斯特的“两分法”和“二元结构”:民主正当 vs. 民主胜任

基于波斯特的论述,民主胜任下学术自由与民主正当下言论自由的不同可被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民主正当要求公共对话中的言论自由应基于平等和宽容,但民主胜任则往往强调权威并具有“歧视性”(discriminative)。言论自由对平等的追求很好理解。从民主正当的角度看,只有当每个参与公共对话的公民都感觉自己受到平等对待,他们才可能把政府决策和法律视为己出;反之,如果他们遭受了不平等待遇或被剥夺了发言权,公民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政府行为甚至政府本身视为具有正当性的。不仅仅是共和主义理论,这种对平等的追求同样也被思想市场理论和自主理论分享。对民主正当至关重要的公共对话,是一个不同观点交流与碰撞的思想市场;而通过参与公共对话来影响和塑造公共意见,作为自主主体的公民同样实现了自我满足与自我发展。

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却并非如此。此类知识和实践在本质上是强调权威和具有“歧视性”的——必须通过强制和“歧视”把正确、真实、有价值的言论与错误、虚假和无价值的言论区分开来。专业学术期刊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波斯特所言,任何曾向《自然》、《科学》或《柳叶刀》等杂志投稿的人都能马上体会到此类顶级期刊所具有的高度歧视和选择性。这些期刊所淘汰和排除的言论要远多于它们发表的言论。但此类刊物的价值和贡献恰恰在于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和选拔出普通公民和外行读者可以信赖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民主胜任的价值。学术期刊不过是专业知识和实践的一个缩影,如果把公共对话中的平等与宽容强加于此类实践,这既是荒谬也将是灾难性的。

第二,民主正当把公共对话想象为一个意见的领域(sphere of opinion),而公共对话外的学术和专业言论则属于知识的领域(sphere of knowledge)。民主正当倾向于把一切公共对话内的言论都“转化”为意见。但意见只是意见,对错真假等标准是不能被强加于公共对话中的意见的。在著名的“《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中,为了给言论自由留出足够的“呼吸空间”,美国最高法院宣称除非能够证明被告存在“实际恶意”,否则政府不能在涉及公共议题时惩罚对事实的错误陈述。而这一原则在“格茨诉罗伯特·韦尔奇案”(Gertz v. Robert Welch)中进一步演变成“第一修正案之下不存在错误的观点”这一著名论述。换言之,错误或不真实的言论不仅不应被惩罚,连正确与错误的区分也被一并取消了。意见或许不分对错,但是区分真假对错却是知识领域最高的标准和原则之一。如前所述,在专业知识和实践中,民主胜任要求错误、虚假和不合格的言论必须受到歧视、限制和惩罚。在此,民主胜任对学术自由的要求可以类比于其对职业言论的要求。在不当执业诉讼中,出具了不合格法律意见书的律师和因错误诊断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生不能以自己的建议只是一种意见,或“第一修正案下不存在错误的观点”来为自己辩护。与医生和律师一样,教授和学者同样不能通过主张自己不合格或糟糕的研究只是一种“意见”作为抗辩;相反,他们的言论必须接受评判和审查,而评判和审查他们的则是由同行评审或专业权威所代表的知识的标准。

第三,公共对话中禁止对言论“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审查,而专业知识和实践却必须“基于内容”。在第一修正案判例中,“基于内容”或“基于观点”是指完全根据言论的内容或观点做出的政府管制,与之相对的则是“内容中立”(content-neutral)的立法。后一类管制虽然同样可能限制言论,但它起码“一视同仁”,并不针对某类特定内容或观点。一直以来,因对言论危害最大,一部法律一旦被贴上“基于内容”的标签,就必须接受极难通过的“严格审查”(strict scrutiny)。波斯特曾将对“基于内容”立法的禁止称为“美国第一修正案的基石”。既然公共对话内的一切言论都被视作意见,政府不应也不能区分对错真假,那么禁止政府去审查言论的内容就变得顺理成章。但在学术和专业言论的领域,无论是专业期刊同行评审的审稿过程,课题申请或教授会上对聘任和晋升教授的投票,对作品和言论内容的评判与审查都是这类程序的核心。这种审查不仅仅要“基于内容”,它还必须对内容进行最严格、挑剔和“歧视性的”的审视。可以说,“基于内容”的审查构成了学术和科研活动每时每刻的工作。民主胜任的关键就在于确保专业言论和知识的内容与实质是“专业”和“胜任”的。

nlc202309032105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公共对话是“基于发言者”(speaker-based)而学术自由却建立在“基于听众”(listener-based)的立场上。即便是望文生义,读者也不难看出言论自由事关“说”与“表达”,而发出这些动作的主体显然是“发言者”。欧文·费斯因此曾将美国言论自由的经典想象形象地概括为“街头发言者”(the street corner speaker)范式。从民主正当的角度看,只有当公民认为自己能够自由平等地通过“说”或“讨论”来塑造和影响公共意见,他们才会认可政府的正当性。换言之,在民主正当的视角下,“我们人民”就是“我们发言者”。思想市场理论和自主理论同样是“基于发言者”的。所谓思想市场,正是一个让不同发言者和他们的观点自由竞争的平台;而自主理论所关注的自我实现、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也毫无疑问是站在主体——也就是“发言者”——的立场上。在“基于发言者”这一立场下,行使言论自由的主体(发言者)与这种权利所服务的对象(也是发言者)是重合的——保护发言者的权利正是为了服务发言者自身的利益。

但民主胜任却颠覆了上述格局。在民主胜任的价值下,行使学术自由的当然主要是教授和学者——他们仍然是学术自由中的“发言者”;但学术自由所服务的对象却首先是“我们人民”,而非专家与学者——民主胜任是为了增强广大普通公民的“个人认知能力”,而不是专家与学者自身的利益。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我们人民”并不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和传播;相反,作为“外行”,他们只能信赖专家和专业知识——广大普通公民只能以听众、观众和读者的身份消极被动地接收、相信这些知识。换言之,民主胜任使行使学术自由的主体(作为发言者的教授和学者)与其所服务的对象(作为听众的公民)发生分离。言论自由中的那种“重合”在学术自由中不复存在。在专业知识的语境中,“我们人民”变成了“我们听众”。

谁的自由?如何自由?为什么自由?

为什么要保护学术自由?民主胜任是波斯特给出的答案,他希望借此重新奠定学术自由的宪法基础。民主胜任意味着保护学术自由是因为它可以服务于“我们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学者或大学自身的利益。学术自由从一项基于个人的、义务论式的、倾向于消极自由的权利,被改造为一种基于共同体的、工具主义的、具有更多积极自由色彩的权利。换言之,波斯特把学术自由变成了一种“民享”(for the people)的权利,其意义和功能主要在于“为人民服务”。很多人批评波斯特这是在“降低”学术自由;在某种意义上,也的确如此。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民主的角度看,波斯特其实重塑了学术自由与民主间的关系。学术自由不再是一种基于“个人 vs. 政府”或“个人 vs. 社会”想象的对抗性的个人权利;相反,民主胜任使学术自由深深嵌套在民主社会与共同体之中。这种“降低”反而使学术自由与民主间的关系由对抗转向和谐。这或许为学术自由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固的理论基础。

同时,民主胜任也是对“如何自由”的回答。波斯特打破了很多人对学术自由玫瑰色的想象,很多时候,他反倒更像是在展示学术自由是多么的“不自由”。如他所言,“学术自由只保护符合‘专业规范’的学术言论”。民主胜任之下学术自由的逻辑就变成了:为了享受学术自由,学者必须服务于民主胜任;而为了服务于民主胜任,学者必须首先保证自己是胜任和够格的。换言之,学术自由是有“门槛”和资质的——我们要想主张学术自由,必须首先证明自己“配得上”学术自由——学术自由只保护专家和专业人士对专业问题的专业研究。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如果专家和学者想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就非其专业的公共议题发表看法怎么办?首先,根据《一九一五年宣言》和《一九四零年声明》,这属于“三大自由”中的第三项“校外言论”,其理应受到保护。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至少在美国,专家和学者的“校外言论”一直是参照普通公民的一般言论自由来保护。换言之,当专家学者就公共议题发表看法时,他们是以公民而非学者的身份发言,他们其实应受言论自由而非学术自由保护。

似乎只有在“谁的自由”这一问题上,波斯特没有去挑战传统观点。纵观全书,波斯特的整套理论似乎都建立在一个相当“精英主义”的前提上:有且只有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才能创造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对波斯特而言,这一前提是给定和不需讨论的,这是他全书的起点与基点。但在二零一二年底耶鲁法学院为本书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波斯特的同事、作为评论嘉宾的杰克·巴尔金(Jack Balkin)教授却对这一前提发起挑战。巴尔金承认,从短期看,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对专业知识的垄断的确不可动摇。但长期呢?除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知识和技术“民主化”这一大背景,巴尔金请现场听众注意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件——麻省理工学院在二零零七年决定将其全部课程在网上开放给公众。巴尔金用他标志性的调侃口吻请台下听众和他一起“畅想未来”:这是否会是漫长历史进程中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否有一天,学者和大学对专业知识的垄断将不复存在,被今天的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教授、学生、学科和大学等概念也会最终消亡?

巴尔金的这一“猜想”无疑会被很多人视为天方夜谭,但却为我们点出了一种思考的可能性:我们是否能够,并且敢于拥有一种对学术自由更加“民主”的想象?在波斯特将之改造成一种“民享”的权利之后,我们是否可将学术自由进一步变成一种“民有”(of the people)和“民治”(by the people)的权利?换言之,我们是否能从“精英和贵族式”的学术自由走向一种“人民或民主”的“学术自由”,即把学术自由变成一种属于普通公民的、保护他们研究和探索自由的权利?不过,这已经需要另一篇文章来讨论了。

(《民主、专业知识与学术自由:现代国家的第一修正案理论》,罗伯特·波斯特著,左亦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即出)

9.什么是财务自由 篇九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小明生日那一天,爸爸帮他开了一个庆生会,他邀请了班上同学一起同欢,唱起唉卡拉OK,但是音量过大,吵到左邻右舍,尤其是邻居王妈妈,实在是受不了,于是好意提醒小明,没想到小明居然反驳说:“我做我的事,关你什么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曾有一段时间流行着这句“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生活周围的人、事、物等,就能感受到这句话所带来的影响:我的房子是租的,隔音自然不太好,偏偏我们隔壁有不太替人想的邻居,半夜唱卡拉OK,我们这些读书的小孩,需要有充足睡眠,被他们这么一唱,简直就是魔音穿脑,我们也说了好几次,他们还假装没听到,不得已只能报警处理,没想到他们居然恼羞成怒。他们就是抱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心态,这种人通常都不会受到邻居爱戴。

抱着这种心态的人,在社会上可说是到处都是,像是飆车族,他们不顾及自己及他人的安全,到处横冲直撞,觉得只要他们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态度。有时我们自己也会突然有这样的观念,像是父母禁止你出去玩,看电视、打电脑等,在这时我们就会有这样得想法,譬如说社会上被网友绑架的人,父母明明有在三告诫,但是就是因为他们抱着种心态,才会被骗走。

上一篇:马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专业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