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英文论文文献

2024-11-12

市场营销英文论文文献(共8篇)

1.市场营销英文论文文献 篇一

在回顾D和H的文章时,我愿意第一个去单独地讨论每一篇,然后发表一些总体的观点。

在他的论文中,D系统地发表了一个隐形的问题的分析和当前在教育研究中的两难问题。他提出了几个含蓄的假设需要被提问,严重地甚至通过定量的和定型的研究者,就像政策的提出者。

在这些假设中,其中一个是关于推论创新的项目的原因。D的总体结论是我们做改革因为他们有有用的政治和经济的末端。不幸运地是,它看起来很多的项目都被做了因为确实是D提出来的原因。

另一个提出的观点与被学习变量有关。在讨论他的第三章中,D提出了一个观点,研究需要利用很长的时间,比半年和一年的在校时间还要长。正如第三章,他指出,这个很长的等级观点是因为巨大的变化。大量的变量需要被考虑进去在下一代被提出之前,或者有庞大地例子在传统的例子被改革之前。

在最近几年,研究者已经使用不同的变量,例如盟约。更多的这些是“天资与勤奋相互作用。”然而,仅仅设定了一个标准变量。在第三章中的一个暗示是,我们需要去看多种变量就像我们去看预测的变量。每一个个体的支出都与确定的协变量紧密相关。另外,多种的支出在不同的联系当中将会代表其他的变量需要去学习。这个提出了一些问题:。足够的数据分析工具是为了这些分析吗?他对一些简单的单一变量有什么作用呢?

同等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停止与那些旧的变量保持联系在一些教育的研究当中。并且这些研究没有表明新的关系。也许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的结构,我们能辨别一些新的变量。当我们去预测这些方法的时候,将会有新的理解。除此之外,D建议,大多数创新不能使它成为过去的一点。这一点说明。是否在一个控制变量的因素当中,有一个改变。二是在支出中的变量,我自己的研究暗示表明大多数的研究实际上不使它成为一点,例如在一项估计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百分之四十九的老师被叫做控制组在创新当中,当百分之八十四的老师在训练组正在使用它。依靠是否对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分析。或者使用者和不使用者的数据分析。支出是完全不同的。针对粒子的设计是不充足的情况,我们需要对暗示是否出现做一个明显的检查。

最后,我建议Dawson的文章需要另外一章。我知道来自研究的所有产量在第九章里不是一个相同的尺码。一些携带了大量的重量来解释更多的变化比起其他。在教室里的老师,例如,占据了大多数的变量与地位和因素的影响有关。另外一章将会展现不同的变量去反应一些关于变量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知识。

根据H的文章,我得到了大量有帮助的思想,我有几个想发表的观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和令人兴奋的观点是给每一个网站设计一个全职工作者。这是一条来自最短的报道评估设计,他提供了一个去得到另外一个网站的机会。H描述的策略是为了选择和训练这些领域的工人听起来很受影响,尤其是关于前所未有的领域的关于他们角色的一个有能力的设施。

然而,我是带着不舒服去尝试制作领域的工人不引人注目,通过不允许他们在正在学习的领域里办演。正如H的文件,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事情除了不引人注目。如果他们已经参与到观测,看起来将会更少引人注目和惊讶,在当前系统里扮演着一个暂时的角色。

它也会出现失败,那就是在主题背后会增加领域内工作人员和客户的困难。鉴于研究的长度和广度,确定必要的信息去面对主题。几乎任何数据至少给出客户一种客户系统,那就是正在被收集的数据各种数据,去帮助更多在这个领域的信誉和研究本身。

H的建议,学校文化的“客户”被用来作为领域的工作者是有趣的。我怀疑,尽管“客户”需要来自美洲的去被招聘,来自这个国家的学校与美国的不同。教育领域之外的美国人不适应于有根据的,或者很少了解美国的学校比起教育家。知道“顾客”是否做是有益的,实际上,与那些被训练的教育家不同的是,他们收集的数据。

H非常强调合同研究的问题,。我注意到我们已经完全陷入到研究当中,通过不断地改变权力项目地实施产品的需求的经历,还有做了的网站评论,还有不断的不确定支出。这是合同研究专利的事实之一,而且不是质性研究方法的唯一。

根据这些文章我将有两个观点。首先,如果D是正确的,对于支出的复杂性而言,还有就是当遇到两个问题的分析。多种多样的质性设计在目标上h正确的.。一方面。如果D是正确的话这个有意义的改变在收入和支出的变量中间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学校在传统的形势下,他能进入更加有益的改变,然后整个事实在这个实验学校项目当中有一个大的尝试,并且在这个尝试当中有一个小的改变,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投资。

第二,h的整个项目案例在抵御政治上的需要,为了一个更快的荣誉。d的文章和h的工作建议,我们需要去追求更长的研究,然而,但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压力下会得到更加真实,并且每一个资金都会与那些被选择的少于批评的有关系。并且在一些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一个稳定。这两个作者都认为。我怀疑,我们有一些政府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这个问题是为什么做这个演示的项目呢,需要一个积极的答案。

2.市场营销英文论文文献 篇二

一、对前人研究的梳理:理论流派

在人们为增加未来收入而放弃消费的意义上, 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一种投资。由于劳动者通过教育对自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资, 对不同的劳动者来说, 一小时劳动投入的产出并不相同。教育提高了未来的劳动生产力和未来收入, 因此可以被看作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由人来体现。这一思想在Adam Smith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已经出现, 按照Adam Smith的见解, 创造专业化的工人, 被认为需要使用稀缺性的投入, 通常是教育或学习。在《经济学原理》中, Marshall指出, 在所有资本中, 最优价值的是投资于人的资本。

1962年, Kenneth Arrow发表了《干中学的经济学含义》一文, 很快成为关于技术进步、教育和增长内生演进的文献的参照, 他将知识与生产率的提高相关联, 从而显示出积累机制。后来, Sheshinski (1967) 又进一步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但他们并没有论及和现实更相关的知识积累机制, 即新产品的发现和专业人力资本技能的提高是什么样子。之后的研究大概有一下几个流派。第一是Romer (1990) 的内生增长理论, 并强调了创意、非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对理解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性。Nelson和Phelps (1966) 提供了一种结合人力资本和后进优势考虑技术转让的方法。第二, Mankiw et al. (1992) 等人的研究证明, 一个简单的新古典模型最多可以解释人均GDP对数中80%的跨国方差, 特别是当它包含跨国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时。第三, Barro和Lee (1993) 以及Bils和Klenow (1996) , Barro和Lee提供了众多国家的受教育程度样本数据, 数据范围十分广泛。Bils和Klenow认为, 应当以明瑟工资回归方程一致的方法, 将受教育程度纳入模型中。第四, Benhabib和Spiegel (1994) , Islam (1995) , Pritchett (1996) , 和Judosn (1996) , 这些文章以各种方法讨论了涉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难题。在产出增长率对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的简单或多元回归方程中, 人力资本存量的系数均为负。第五, Weitzman (1996) 提出, 可以用孩子的化学实验来类比理解研究过程:研究中选用了不同元素 (创意) , 并将其结合起来, 大多数合成物毫无价值, 但一小部分合成物却极具价值。

二、如何衡量人力资本:存量还是流量

如何衡量人力资本是实证增长面临的一个难题。不同作者运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 包括文盲率、入学率、教育公共支出和当前最为普遍的指标—工作年龄人口的平均学校教育年数等。20世纪90年代, Barro和Lee (1993) 收集了来自大量国家的成年人人均受教育程度数据 (即受教育年限) , 数据年份始于1960年, 以5年为间隔。这一数据被后来的许多研究所采用, 包括Islam (1995) 、Barro (1996) 、Pritchett (1996) 和Judson (1996) 等人的研究。这些研究运用实际数据将平均受教育程度数据揭示为经济中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指标。这种实际数据是从劳动经济学文献的分析中得出的, 这些文献认为个人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了他们的工资水平。

而另一些学者, 如Charles等认为从收入与增长的宏观经济分析角度来看, 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Charles认为, 将受教育程度数据解释为一个类似于投资率, 而不是资本存量的流量变量更合适。人均受教育程度可被视为一个常量, 至少近似于一个常量。例如, 人们可能认为美国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最终将稳定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相反, 人均实物资本存量是随时间推移而增加的。在经济增长模型中, 最常用来表示受教育程度的指标是个人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

在实证增长文献中, 很难判断将平均受教育程度解释为人力资本存量会有多大问题。例如, 在Barro (1996) 的跨国增长的回归方程中, 可以将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对数重新解释为投资率 (的对数) 。这样, 回归方程变量就替代了Mankiw et al. (1992) 研究中的稳态收入水平, 按“条件趋同”的想法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 在如Benhabib何Spiegel (1994) 以及Pritchett (1996) 等人所用的增长会计方程中, 进行解释可能更加困难。这些文章是通过对生产函数求对数得出估计结果的;即用实物资本存量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对产出增长进行回归。然而, 如果用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衡量人力资本存量, 那么人力资本存量应趋近于停止增长。

三、实证研究结论:教育的结果如何

Barro (1991) 证明了98个国家在1960年到1985年的经济增长都极大的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初始水平, 这个初始水平是以入学率和人均GNP来衡量的。Mankiw et al (1992) 将Solow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扩展, 他引入了以教育水平为标准的人力资本进入到模型当中, 并且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

Barro开始研究129个国家在1960年到1985年中不同领域中成年人中的受教育程度 (小学水平, 中学水平, 更高文化水平) , 并且得出结论:教育水平有着相当高的解释能力, 即教育对GNP的增长率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相反, Benhabib和Spiegel (1994) 认为以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衡量的人力资本不能有效的解释人均产出的增加。然而, 人力资本水平却是人均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Bils和Klenow (2000) 认为在任何情况下, 教育和产出增长的正向相关关系并不能表明教育影响经济增长。相反, 教育和产出增长可能被我们所忽视的全要素增长所促进。Bils和Klenow还有其他的支持者。Pritchett (2001) 同样也证明了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作为变量在解释跨国经济增长方面收效甚微。而Gemmell (1966) 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和及其增长都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Benhabib和Spiegel (1994) 研究了教育是否影响技术进步率, Temple (1999) 认为人力资本不能很好的解释与增长之间的显著关系的原因在于存在很多外来者。Temple (2001) 又重新检验了数据, 并且表明不能拒绝Pritchett (2001) 的观点, 其观点认为对教育的大量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收效甚小。

Gylfason和Zoega (2003) 运用内生增长模型, 对87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衡量教育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中学入学率, 与国民收入有关的对教育的公共支出和女性的期望受教育年限, 并且得出结论, 教育不仅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 还通过提高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来促进经济。

Gutema和Mekonnen (2004) 通过使用Lucas的内生增长模型来研究非洲, 同样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影响。

大多数研究都是为了得到教育作为对人力资本的一项基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McMahon (1987) , Horii et al (2007) 和Voon (2001) 研究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McMahon (1987) 发现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与收入的增长有正向相关作用, 但是有很长时间的时滞, 大约有七年半左右。Voon (2001) 认为由于高投资而引起的的教育水平越高,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强。Horii et al (2007) 证明更高的教育水平提高个人收入, 但是其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却不是那么清晰。

另一方面, 西方教育经济学家还就教育对经济的效果进行了核算和估计。1992年, Jorgenson和Fraumemi对美国1948-1986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核算显示, 人力资本 (劳动力) 质量提高的作用占经济增长26%。1994年美国学者M aw-Lin Lee、Ben-Chieh Liu、Ping Wang利用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 构建出一个内生增长模型, 以韩国和我国台湾作为样本数据, 证明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韩国在1960~1988年期间, 其经济增长中有4.8%是通过内生人力资本的投人实现的, 其余则依靠资本投入和国际贸易来实现。我国台湾在1955~1986年期间, 其内生人力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是21%, 外生资本的贡献是13%。可见在台湾, 内生人力资本或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影响高于外生的人力资本。另外, 与韩国相比, 人力资本对台湾的产出贡献要高一些。1997年, Klenow和Rodriquez-Clare对98个国家1960~985年每个工人产出增长的跨国差异进行增长核算表明, 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占经济增长的6%~12%。1999年, Hall和Jones对127个国家1988年每个工人产出的跨国差异分析表明,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占22%。

以上文献中的实证分析内容不仅探讨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 而且还在国家间或地区内部进一步量化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体验式营销文献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体验经济;体验式营销;心理学

一、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作为更高层次的服务经济,以服务为主,结合服务和商品,创造出新的体验,企业通过创造个性化生活及商业体验获得利润的。[1]

1998年,《哈佛商业评论》刊登了B.Joseph.pineⅡ和James.H.Gilmore的文章《Experience Economy》,他们认为“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2]一时间,消费体验与体验经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特别是联想、惠普、微软等国内外大企业都关注体验概念,相继提出要实行客户体验,微软公司自称设计最佳、性能最可靠的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 XP的“XP”来自“Experience”,即“体验”。

二、体验式营销的内涵

体验经济的到来赋予了营销全新的发展方向和营销范式:体验式营销。体验式营销是融合了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营销学等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而形成的一个综合的营销方式。诸多学科的学者都从自身学科背景出发对体验式营销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研究。下面本文对学者的研究分别从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和营销学三个不同学科研究视角进行评介。

(一)心理学视角下的体验式营销的概念

关于体验式营销,国外学者研究比较早。Bernd·H·Schmidt是第一个提出体验营销概念的学者,他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对“体验营销”进行了界定。在他写的《Experiential Marketing》一书中认为“体验是对某些刺激(如市场营销措施)产生的内在反应”,体验式营销要求企业必须从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策略。[3]Schmidt的思考方式突破了“理性消费者”的传统假设,认为在消费时消费者内心是兼具理性与感性的。

国内学者关于体验式营销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也有很多。其中,汪涛、崔国华(2003)在指出B.Joseph.pineⅡ和James.H.Gilmore在定义体验时存在的缺陷后,提出体验就是“在企业提供的场景中,顾客将自己作为事件中的一员主动参与表演所产生的美妙而深刻的感觉。”[4]

李光明等认为,体验是顾客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作为体验活动的主角所产生的美好心理感受。[5]这说明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感受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营销活动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顾客参与体验营销活动就是为了获得体验价值,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与服务是有区别的。

贾利军,李晏墅认为体验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刺激因素产生反应,企业记录分析反应,并不断调整刺激因素,顾客又产生新的反应的过程。[6]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顾客会产生美妙的体验。顾客选择性地注意一些刺激因素,企业根据顾客先前的反应来对刺激因素做出调整。

(二)消费者行为学视角下的体验式营销的概念

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心理学科分会,标志着消费者心理学独立学科正式诞生,这就是消费者行为学的前身。后来,学者们开始把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市场营销学中,此后,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也更具现实意义。学者从消费者行为学的学科角度对体验式营销的研究也有很多。

李俊青,薛建明(2009)提出体验营销是指营销者利用消费者的整体感受和评价去激活消费者内心的消费欲望并加快购买行为的一种营销方式。[9]与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体验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在关注焦点、营销要点、互动性、顾客认知、价值创造主体和效果检验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

周彩云和李燕(2015)认为体验式营销是指“消费者通过对消费品的实际应用体验产生对消费品的购买欲,这种购买欲最终会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10]

通过对学者的研究进行综合发现,体验式营销相较于传统的营销,其特点和优势在于,消费者在体验消费品的过程中,会产生情绪、心理方面的美好感觉,这种感觉与消费品的存在和应用是同步的。因此,为了满足自身对好的感觉的追求,避免这种美好的感觉会消失,消费者会对消费品产生购买欲,这是体验式营销的精髓所在。

(三)市场营销学视角下的体验式营销的概念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系统地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性的科学,也独具可研究性。体验式营销本就属于市场营销学的范畴,学者们的研究自然也是从该学科的角度进行,本文该部分评述的是学者单纯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研究体验式营销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范秀成和陈英毅(2002)从营销活动的客体的角度对体验营销进行定义。他们认为,“体验营销,简单地说就是以体验作为营销客体的市场营销”,“体验营销的核心观念是,不仅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还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有价值的体验。”[11]

郭国庆在其2008年的专著《体验营销新论》中认为,“体验营销是指企业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诸方面设计营销理念,以产品或服务为道具,激发并满足顾客体验需求,从而达到企业目标的营销模式。”[13]该定义是国内体验式营销最新的较为全面的观点。

总体来说,体验式营销的内涵在其发展过程中被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体验式营销,以此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消费愉悦和价值享受,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当前体验式营销研究尚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验式营销的强烈的主观性会导致不同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区域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结合不同性格的消费者,应使用何种体验式营销策略,帮助消费者获得价值体验,这些都有待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当前我国对体验式营销的研究和应用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严谨的实验研究。期望学者能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和人文特征,深入开展体验式营销研究和实践,推动我国营销工作的多元发展。

笔者认为未来体验式营销的发展方向应该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情感对消费体验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哪些情感对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需要实证方面来加以研究。

2、虽然学者关于体验式营销提出了一些模型,但是这些模型都还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未来需要多做些实证研究来支持这些模型。(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Alivin Toffler and Heidi Toffler.Future Shock Bantam Books[M].1984.9.1

[2]汪 涛,崔国华.经济形态演进背景下体验营销的解读和构建[J].经济管理,2003,(20):43-49.

4.如何(快速)阅读英文文献 篇四

阅读文献时,先阅读摘要、引言的最后部分、结论,因为这几部分都是作者大致介绍自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最后结论部分有些也是和摘要中的字句是重合的。这几部分一般都比较短,花的时间也很短,但可以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自己进一步读正文打下基础,哪些应该重点读,哪些应该了解,自己心中有数!如果文章提到的结论,我已经很清楚就不必再读下去了,若对其结论有疑问就要继续读它的分析与讨论这部分,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应借助实验结果中的图表来帮助理解(注:看那些图和表格,图和表是文章最最精华的地方,图表能看懂,文章就差不多了。不能看懂图片的话,就再回过头来看文章中与图片对应的文字和说明)。自己先把图表看清楚,想想该怎么分析,然后再去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相信会更容易理解。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中的实验材料与方法这部分是没有必要看的(注:一般只需大体上了解作者采用的何种实验方法,以及作者所具备的实验条件,除非你也想采用类似的方法),我们主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得出的图表来帮助我们理解后面的分析与讨论那部分即可。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就返回去通篇精读。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最后是阅读参考文献,顺藤摸瓜,找出该领域相关的重点文献,有助于自己系统的、集中的阅读文献。

另外,我觉得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养成下列习惯:

1、做好标记与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有用信息一定要记录到自己的文档,一方面便于温故知新,一方面可以作为日后写作的素材。

2、注重总结:读完一篇文献后,要写一个小总结.把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等用简短的话描述出来,然后把文章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手段以及最后的得到的结果也分析一下,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值得自己借鉴地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那么这篇文章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了。做这些工作有很大的好处,一是提升自己的总结概括和写作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你就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另外一个好处是积累,有了这些文字性积累,以后你自己写文章,写论文就会很方便的。

3、有效的管理下载的文献:对于下载的文献,要充分利用软件(如ENDNOTE等)对其进行管理,可以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等等。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5.20篇英文文献读书报告 篇五

(性较差,仅在溶液中维持较高锂离子浓度时才可存在.湿法制备LiMnO2的条件较为苛刻;对于从溶液中回收锂,锰的固体氧化物如MnO2无疑是极佳的吸附剂,理论上有很高的回收率.吸附的锂宜采用提高溶液电势的方法进行氧化性解吸。

2.Research on Adsorption for Lithium Ion Using α,β,γ,δ Manganese Dioxide 本文研究了α,β,γ,δ四种晶型二氧化锰的晶体结构并应用于对锂离子的吸附。α-Mn02的吸附效果最好,且具有很高的吸附选择性。研究了温度对a-Mn02吸附锂离子的影响,并应用于模拟海水和模拟盐湖卤水中锂离子的吸附,表现出良好的优先吸附性能。实验称取不同质量的α-MnO2分别投入到锂标准溶液中,在不断搅拌和同pH值下,在8℃、28℃、58℃三种温度下研究不同质量的吸附剂对同浓度吸附液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吸附剂质量的增加,a-Mn02对溶液中的锂的吸附是逐渐递增的。并且随着温度的下降,相同质量的吸附剂对溶液中的锂的吸附是递增的。在8℃下,0.6g的a-Mn02的吸附量是5.13mg/ml,吸附百分比达85.5%。并应用到模拟海水以及模拟盐湖卤水中,其对锂的吸附量分别为23.7%和34.2%。且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可排除卤水中共存的K+,Na+,Mg2+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干扰。

3.Soft Chemical Synthesis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Mn02·0.5H20,Performance Ion Sieve for Lithium 本文介绍了采用溶胶一凝胶、水热合成、固化等软化学合成方法,以MnCl2·4H20,LiOH·H20等试剂为初始原料,制备了高选择性锂离子筛吸附剂Mn02·0.5H20,并对不同锂锰比、不同氧化剂量条件下加药量对吸附剂前驱体的合成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按n(Li):n(Mn)=4加入MnCl2·4H20和LiOH·H20,30%H202加入量为4mL时,可制得几乎纯相的LiMn02和Li1.6Mn1.604前驱体。再经稀盐酸搅拌抽锂后,得到的Mn02·0.5H20,粒子形貌和晶格类型经SEM和XRD检测,未见有变化,且溶损率<5%,说明吸附剂有较高的稳定性。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制得的吸附剂对Li+有高选择性,富锂海水平衡吸附量达到34.17 mg·g-1,对Li+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可用于海水及盐湖卤水等液态锂资源的富集及提取。

High 4.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Efficient Adsorbent for Lithium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 and Brines 本文献的吸附剂合成试验中,随着氧化剂加入量和原料锂锰比的增大,所合成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均先变大后变小;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吸附容量逐渐增大,并趋于相同;随着恒温时间的缩短,吸附剂的锰溶损率大幅提高;控温精度越高,吸附剂的结构越稳定,吸附容量越大;前驱体的粒度对吸附剂的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合成出的锰氧化物锂离子筛吸附剂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最高可达到41.02mg/g,锰溶损率为3.06%;其最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氧化剂加入量为95 mL,原料锂锰比为4:1,恒温时间为24 h,加热温度为360℃,水热合成控温精度为±1℃。而在锂吸附分离动态模拟试验中,随着海水卤水pH值的增大和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剂的吸附率变大,并逐渐趋于平衡;在所探讨的参数范围内,搅拌速度对吸附剂的吸附效率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得出为使吸附剂达到其吸附容量的最适宜的工艺条件:海水卤水pH=8;吸附时间为1周;搅拌速度为60r/min。吸附剂对不同镁锂比及锂浓度的海水卤水均展现出高效的吸附性能,表明此吸附剂适用范围广阔,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5.Preparation and Lithium Uptake Properties of Lithium Ion Sieve Derived from Spinel-type Manganese Oxide 本文以SMO型锂离子筛为研究对象,以锰盐和锂盐为主要原料,在采用固相法探讨离子筛前驱体制备条件与离子筛提锂性能关系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水热法、共沉淀法为主要合成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提锂容量、选择性好及结构稳定的两种锂离子筛材料,并研究了合成条件对材料制备及提锂性能的影响。利用制备的两种离子筛对比研究了溶液pH值、锂离子浓度、温度、吸附时间、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锂离子提取性能的影响,及不同条件下的锂离子提取平衡、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采用不同模型对提锂平衡及动力学进行了拟合,详细研究了在弱碱性缓冲体系下的提锂行为。结合仪器分析和实验现象,对离子筛的脱/嵌锂机制首次提出了“空位效应”作用,并对脱/嵌锂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了有益的解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随原料锂锰摩尔比在0.5~1之间增加,由固相法制备得到的离子筛前驱体中的锂锰摩尔比也增加,酸洗脱锂后得到的离子筛提锂容量也表现出随之增高的趋势。以LiOH为锂源比以Li2C03为锂源制备的离子筛具有更高的提锂容量。离子筛产物晶粒长大和Mn203等杂质形成可能是造成离子筛提锂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以水热法为主要合成方法,可以制备得到高选择性的锂离子筛MnO2·0.5H20,采用共沉淀法也可以得到相似的产物,但共沉淀法制备的离子筛颗粒小(纳米级)、比表面积大、脱锂产物含H量高,尽管结晶度稍差,但其显示了更高的提锂容量及循环提锂性能。两种离子筛的提锂容量都在34 mg·g-1以上,显示出较高的提锂能力.且在脚嵌锂过程中,两种离子筛的溶损率都<5%,显示了较高的结构稳定性。非缓冲体系下的溶液pH下降现象证实了Li+-H+离子交换在当前制备的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提锂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由于提锂过程中溶液pH逐渐下降致使锂提取不完全,对于通常具有弱碱性或中性缓冲能力的实际溶液中锂资源,研究离子筛在弱碱性缓冲体系下的提锂行为显得尤为必要。pH 8.0缓冲体系下的锂离子提取过程研究表明,锂离子的提取平衡可以用Langmuir模型较好的描述,且当前制备的SMO离子筛的锂离子提取为一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提取平衡可在24h内达到,提锂动力学遵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离子强度对当前离子筛的提锂行为影响较小,扩散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层扩散与粒内扩散联合控制离子筛的提锂过程,而两种扩散对限速步的控制程度与离子筛的晶体结构有主要关系。最后分别从离子筛本体结构、脱/嵌锂前后结构及Li+。矿离子交换过程的讨论出发,综合现有文献及本文实验结果,主要通过对离子筛结构中可交换H的讨论,及脱/嵌锂前后离子筛结构的变化,首次提出了“空位效应”作用,并据此描述SMO离子筛的锂离子脱出/嵌入过程。

6.Research Progress of Lithium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 and Brines by Ion—Sieve Adsorption Method 离子筛吸附法是从高镁锂比海水卤水中提锂的最具工业化应用前景的方法,合成高吸附量的锂离子筛吸附剂是其关键。文章简要介绍了巳开发的三类离子筛吸附剂,重点介绍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锰氧化物锂离子筛的制备方法,归纳了高镁锂比海水卤水吸附法提锂工艺及装置的研究现状。针对锂离子筛吸附剂工业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离子筛吸附法提锂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建议。

7.Research Progress of Lithium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 and Brines by Ion—Sieve Adsorption Method 比较了锂离子筛前驱体、离子筛、吸附锂后离子筛三者的XRD图谱,证明在离子筛原粉进行锂吸附和洗脱后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均为尖晶石结构,只是晶胞大小略有不同:将前驱体43.进行重复酸洗会增加离子筛的损失,对提高离子筛纯度意义不大;扫描电镜分析得知离子筛的粒度在300nm-500nm间;测定了离子筛在pH=1、3、5、7、9、1l的溶液中吸附量的变化规律:当pH从l变化到11时锂吸附量从0.7mg·g-1离子筛增大到16.55mg·g-1离子筛,因此pH值对锂离子筛吸附量的影响非常明显。

通过对以四甲氧基硅烷、高岭土、膨润土、凹凸棒土和聚氯乙稀为成型剂的造粒研究,选出了较佳的成型剂一一聚氯乙稀。改变聚氯乙烯在吸附剂中的比例,测得当聚氯乙稀的含量为20%时,所得颗粒吸附剂在水中的损失率较低。选取0.45—0.90mm的吸附剂颗粒,进行吸附性能测试,得到在纯锂溶液中的吸附量为15.6mg-g-1吸附剂。改变洗脱剂即盐酸浓度,当盐酸浓度为0.50mol·L-

1、0.20mol·L-

1、0.05mol·L-

1、0.02mol·L-1时,每种浓度下对锂离子的洗脱率都很高(85%以上),但所得到的洗脱液浓度降低较快,从锰的溶损率角度考虑,0.05mol·L-1盐酸为较佳的洗脱剂浓度。对吸附剂颗粒进行循环吸附洗脱,四次循环后其吸附量略有降低,吸附量降低是由于离子筛的微量溶损造成的。

对合成出的吸附剂颗粒进行了海水提取锂离子试验。在试验条件下,其对海水中锂离子的吸附容量为5.68mg·g-1吸附剂,高于此前日本报导的4.80mg·g-1的吸附量;以0.05mol·L-1盐酸为沈脱剂,得到了比海水中锂离子浓度高200倍的富锂溶液,且溶液中几乎不含其它阳离子;通过条件试验证明,当溶液中存在Na+、K+时吸附剂的吸附量与在纯锂溶液中的吸附量接近,而Mg2+存在时吸附量降低了近一半。8.The Preparation of Lithium Ionic Sieve And Performance Research

1、用Li2CO3作为锂源、MnO2作为锰源,采用微波一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离子筛前驱体LiMn204。考察了不同Li/Mn摩尔比、不同焙烧温度、不同焙烧时间对合成产物结构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LiMn204产物结晶度高,无杂相,棱角分明,晶形较完美,为典型的尖晶石形貌。红外光谱在613、510、1035 cm-1处分别有对应于产物中Mn(Ⅳ)--O、tan(Ⅲ)一O和Li—O键的吸收峰。

2、采用盐酸作为抽提剂,对前驱体进行洗脱抽锂,考察不同浓度盐酸和不同酸浸时间对锂的迁出和骨架中锰的溶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态洗脱中,当盐酸的浓度在1.0 mol·L-

1、洗脱时间在24h时,前驱体中锂的迁出率较大,同时骨架中锰的溶损相对较低。从XRD图谱分析可知:酸洗对产物尖晶石结构没有影响,只是由于部分锂被氢取代,导致晶胞收缩;同时由于H+的进入,削弱了Li—O键,增强了Mn(Ⅲ)一O键,所以在红外光谱图中,Mn(Ⅲ)一O键的吸收峰发生了蓝移,Li—O键的吸收峰发生了红移。在模拟动态实验中,前驱体采用浓度为1.0 mol·L-1的盐酸重复洗脱5次即可达到锂离子筛的要求。

3、在锂离子筛吸附条件的研究实验中,考察了不同酸度下离子筛对锂的吸附能力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吸附条件。实验表明:溶液的酸度对吸附反应有很大的影响,酸度越小,越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在静态吸附实验中,在pH=8时,离子筛对锂的饱和吸附容量达5.99mg·g-1。随着pH值从9增大至11,离子筛对锂的吸附量缓慢升高。在海水提锂的实际应用中,pH值控制在8~9较为合适。

4、由于静态条件下离子筛对锂的吸附容量较小,采用了模拟动态法进行吸附实验。另外,通过对离子筛的吸附产物进行再次酸洗一吸附实验,对锂离子筛再生能力作了初步研究。实验表明:不断更新锂溶液,有利于离子筛对锂的吸附反应的进行,模拟动态法实验中离子筛对锂的吸附容量较静态法要高,在pH=8的锂溶液中,离子筛对锂的吸附容量达到11.3mg·g-1。其再生率可达76%,可以循环利用。

9.Preparation,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Lithium Manganese Oxides and Their Lithium Ion-Sieves

本文首先采用固相法和液相法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尖晶石锂锰氧化物LiMn204。酸浸脱锂后通过XRD、SEM分析发现得到的λ-Mn02锂离子筛均能够保持完整的尖晶石结构和形貌。其中采用液相法在550℃下制备的LiMn204酸浸脱锂时Li的溶出率为97.25%,Mn的溶出率为15.47%。脱锂后得到的锂离子筛在HCl-LiCl-LiOH溶液中的吸附容量随pH的升高而升高,最大吸附容量为23.75 mg·g-1,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首次采用聚氨酯模板法以沥青为粘结剂,制备出了MO泡沫锂吸附剂,并用DTG、XRD、SEM、TEM、EDS、N2吸附.脱附测试等手段对泡沫吸附剂的组成、结构、形貌、孔结构等性质进行全面表征。MO泡沫具有三维互通网络结构,由沥青载体和锂离子筛MO组成,内部呈介孔/微孔分级多孔结构。MO泡沫在HCl-LiCl-LiOH溶液、LiCl-NH3·HzO-NH4C1缓冲体系以及盐湖卤水中的吸附容量分别为8.73、3.83和1.49 mg·g-1。MO泡沫对Li+具有吸附选择性,在混合缓冲溶液中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亲和顺序为Na+最后,采用Mn3+和Mn空位两个指标整合了氧化还原和离子交换机理,提出“Mn态定性“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创造出直观的机理评价方法——尖晶石锂锰氧化物“Mn态定性”机理判断图,全面讨论了论文涉及的各种锂锰氧化物的脱锂嵌锂机理。10.Research Progress on Lithium Manganese Oxide Ion-Sieve 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锂吸附荆。本文介绍了锂锰氧化物的合成方法及结构、Li+的抽提/嵌入反应机理和锂离子筛吸附锂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讨论了对目前在锂吸附剂的制备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锂锰氧化物离子筛未来的研究方向。

锂锰氧化物离子筛对海水中锂的分配系数高达104~105,对锂有优良的吸附选择性。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对于海水这个复杂的体系,应用于实际生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锂锰氧化物离子筛未来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进行:(1)对锂离子筛的制备及其对吸附过程的研究等方面还不完善,还需从理论上探究不同的Li/Mn物质的量比对产物的影响,提高产物的纯度,酸洗脱锂过程中锰的溶损及其解决方法,pH值的变化对吸附容量的影响,此外还需加强对复合吸附机理的研究;(2)要实现工业化必须解决造粒或者成膜问题,膜吸附剂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造粒或成膜的同时应尽量保证吸附量不变;(3)尽可能提高实际吸附量,目前实际吸附量和理论吸附量仍存在较大差距,必须通过改进合成方法、优化合成条件等来提高实际吸附量。但离子吸附交换法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绿色提锂方法,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11.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tructure and Doped Lithium Manganese Oxide 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作为一种提锂吸附剂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因其溶损率大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它的商业化应用。介绍了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离子筛的结构,指出Mn的溶损和Jahn-teller效应是LiMn204溶损的主要原因,重点讨论了通过掺杂改性的方法来抑制Mn的溶损和Jahn-teller效应,从而提高尖晶石结构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其它方式提高尖晶石中锰的平均价态,使LiMn204在用酸处理过程中主要以离子交换反应为主,也能有效抑制Mn3+的歧化反应和Jahn—teller效应。

12.The Preparation of Lithium Adsorption Material and The Research of It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对锂离子表现出优异的吸附选择性,是目前公认的从海水中提取锂最理想的吸附剂。本文开展了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的制备、吸附性能研究,并初步探索其在锂离子筛膜中的应用。采用水热法制备锰源λγ-MnOOH,由XRD和SEM表征可知:在温度为140℃时,KMn04的量为0.5g,乙醇浓度为2.5%时制备的γ-MnOOH纯度较高。以此为锰源合成出锂离子筛前驱体Li1.6Mn1.604,经酸洗后得到锂离子筛H1.6Mn1.604。确定洗脱时间为12h,实验结果表明前驱体中的锂离子基本被沈脱下来,洗脱率高达98%,锰的溶损小于2%。

考察了吸附平衡时间、pH值、锂离子初始浓度对锂离子筛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h时锂离子筛对锂的吸附基本达到平衡状态。pH值对锂离子筛的吸附量影响较大,pH值的增加有利于吸附的进行,但是pH值>12后,锰的溶损增加,吸附量反而降低。锂离子初始浓度对锂吸附量影响较小,说明该锂离子筛在低浓度锂溶液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不同温度下锂离子筛材料对Li+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25℃和45℃下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7.02和32.79mg·g-1,说明提高温度有利于吸附行为的进行,吸附过程是吸热反应。最后进行了洗脱研究,洗脱效果较好,洗脱率达到95%。对锂离子筛循环使用四次,吸附量降低很小,循环使用效果良好。在Li+、Na+、K+、Ca2+、M92+共存的溶液中,锂离子筛对锂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几乎不受其他离子的干扰。

为了探讨锂离子筛在工业中的应用,本研究首次将Li1.6Mn1.604添加到铸膜液中,制成锂离子筛膜。实验结果表明,该锂离子筛膜对锂吸附速率较快,吸附量较高。考虑到铸膜液的粘度大小会影响成膜的效果,因此选择PVDF的含量为16%,改变锂离子筛的含量,考察对吸附量的影响。当锂离子筛的含量为2%时,所制备的锂离子筛膜对锂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高达27.45x102mg/cm2。13.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Manganese Oxide Lithium Ionic Sieve 锰氧化物锂离子筛可以直接从盐湖卤水和海水中提取锂,是极具发展前景的锂吸附剂.本文介绍了锰氧化物锂离子筛前驱体LiMn2O4的结构,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锂离子筛的反应机理研究,详述了目前其前驱体合成方法及造粒工作的研究成果,同时对锂离子筛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4.Sol-gel Synthesis of Spinel Manganese Oxide Lithium Ionic Sieve and The Research of Its Adsorption Capabilities 在LiMn204型锂离子筛的合成和性能研究中,通过考察原料种类、原料加入顺序及方式、pH值、焙烧温度、焙烧时间、酸洗时间、酸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LiMn204合成及酸洗条件,制备的锂离子筛在0.1mol·L-1的Li0H溶液中的吸附量可达25.37mg·g-1。合成的LiMn204结晶度高,有一定团聚现象,酸洗产物和吸附后产物都保持了LiMn204的尖晶石结构。

在Lil.33Mnl.6704型锂离子筛的合成和性能研究中,以酸洗过程Mn抽出率为依据,确定了合适的焙烧温度为350℃。酸洗后制备的锂离子筛在0.1mol·L-1的LiOH溶液中的吸附容量为30.27mg·g-1,且循环吸附能力优于LiMn204型锂离子筛。

在溶胶-凝胶过程中,Mn以MnOH+形式与柠檬酸反应形成配合物,配合物以分子氢键作用形成交联聚合体。LiMn204型锂离子筛反应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Lil.33Mnl.6704型锂离子筛反应以离子交换反应为主。锂离子筛反应过程中造成晶胞常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Mn化合价的改变,而非Li+的脱出或嵌入。

15.Prepa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HAlMnO4 Lithium Ion-Sieveand Its Adsorption Properties 本文分别通过微乳液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以及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单分散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和二氧化硅微球,经离心沉降和自然沉降组装了三维有序胶体晶体模板。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微球直径的影响以及组装方法对胶体晶体模板品质的影响。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胶体晶体模板中填充硝酸锂、硝酸铝和醋酸锰的混合溶液制备了铝掺入的三维有序大孔锂铝锰氧化物LiAlMnO4。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大孔尺寸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观察前样品表面经过~100 s的喷金处理;样品的晶相和晶粒尺寸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BET比表面积用表面积分析仪测定,吸附前样品在100 ℃过夜脱气处理。考察了制备条件对三维有序大孔锂铝锰氧化物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样品经过盐酸和过硫酸铵溶液脱锂处理后,获得了相应的新型三维有序大孔锂离子筛HAlMnO4。实验表明其孔径和孔壁厚度分别为240 nm和52 nm左右,X-射线衍射峰归属于纯尖晶石相。在0.1 mol/L HCl溶液中,锂离子的脱出率达到97%以上,同时锰和铝的溶损由于铝对三价锰的替代,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对固体结构的影响,分别只有0.23%和0.45%。

对所制备的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锂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45.5 mg/g,达到了HAlMnO4理论吸附量的96.3%。与此同时锂离子的吸附速率明显加快,在与Na+、K+、Mg2+和Ca2+共存的溶液中吸附剂对Li+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该离子筛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性质,有希望应用于从极稀溶液中锂的提取。

16.Prepa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Ion Sieve Derived from Spinel-type Manganese Oxide And Its Adsorption Properties 本文通过无乳化剂的乳液聚合成功地制备了直径在300 nm 左右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乳胶微球,离心沉降得到长程有序排列的PMMA 胶体晶体模板。考察了搅拌速率、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不同制备条件对微球直径的影响以及微球组装对胶晶模板的排列方式的影响。

用HCl 或脱锂剂A 作为脱锂剂,制备3DOM 锂离子筛吸附剂。通过考察脱锂时间和脱锂剂的浓度得知,15 min 左右可达到很好的脱锂效果。用脱锂剂A 脱锂,锂的溶出率高,锰的溶损率低。通过SEM 和XRD 等测试方法证实脱锂后得到的锂离子筛吸附剂仍然为三维有序大孔尖晶石型,与前驱体相比晶型没有发生变化,晶面d 值和晶胞a0 值减小,比表面积增大,在20 ~ 40 nm 之间出现小孔。

对3DOM 锂离子筛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中得出该吸附剂达到饱和吸附容量的时间短,吸附量大,其中MnO2(H)-0.5 的吸附容量为35.95 mg/g(5.18 mmol/g);MnO2(H)-0.8 的吸附容量为39.00 mg/g(5.62 mmol/g);MnO2(H)-1.0 的吸附容量为50.48 mg/g(7.34 mmol/g)。通过测定吸附剂的pH 滴定曲线和Li+、Na+和K+的分配系数及分离系数,3DOM 锂离子筛吸附剂对Li+有很好的选择性,可以从含锂浓度的低溶液中提取回收锂。SEM、XRD 等测试方法证实锂离子筛吸锂后得到产物为三维孔道的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

17.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of Manganese oxides with Tunnel Structure 隧道构造锰氧化物在比表面、离子交换性、稳定性及分子级的隧道空间等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其在催化剂、锂锰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吸附剂等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隧道构造锰氧化物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18.Synthesis the Adsorbent for Extracting Lithium and Research 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本文以高锰酸钾为主要原料,通过水热合成、高温煅烧、酸化脱锂等步骤合成出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H1.6Mn1.6O4,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以及最终产物进行表征。在重要的中间产物γ-MnOOH晶体合成过程中发现,KMnO4与乙醇、丙醇、丁醇以及1,4-丁二醇反应均可以得到较纯的棒状MnOOH晶体。KMnO4与甲醇、1,3-丙二醇反应不仅得到了MnOOH晶体并且也得到Mn3O4晶体,而与乙二醇的反应只得到了Mn3O4晶体。

对所合成的吸附剂H1.6Mn1.6O4进行了吸附、脱附以及选择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H1.6Mn1.6O4吸附剂在适宜的吸附条件下可以达到46 mg/g,高于文献报道的其他吸附剂的吸附容量;盐酸脱附液浓度为0.5 M时,脱附率可以达到95%左右,溶损率低于3%。吸附剂经过5次重复吸附和脱附实验后,仍保持高于35mg/g的吸附容量,可知所合成的吸附材料比较稳定,能够重复利用。而在选择性的实验中分别考察了K+、Na+、Mg2+这三种金属离子对Li+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对Li+的选择性较高。针对海水中Li+浓度(0.17 mg/g),进行了锂溶液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吸附剂能够吸附溶液中88%的锂离子,吸附效率较高。通过沉淀-蒸发的方式处理盐酸洗脱液,回收了81%的锂元素。

最后,对吸附剂进行了简单的成膜研究。结果表明,嵌入平板膜中的H1.6Mn1.6O4吸附剂的吸附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也达到34 mg/g。

19.Research on Del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Layered Compounds 本文从无机层状化合物构造出发,描述了不同电性无机层状化合物的结构和剥离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层状锰氧化物的剥离过程,并利用剥离/重组技术成功合成了一系列纳米级锰氧化物功能材料,所合成的纳米级锰氧化物功能材料期待在选择性吸附剂、选择性催化剂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无机层状化合物由于层状结构的基本特征,使此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被剥离成其构造基本单元——纳米层。由于每一纳米单元层都是一个动力学独立的片状颗粒,其空间位阻被降到最低,因此可以与任意大小的微粒同纳米层实现组装,进而合成一系列利用常规方法不能制取的插层化合物,特别是插人体积非常大的客体分子。此外,剥离得到的纳米层通过剥离/重组技术可以制备新的纳米功能薄膜、纳米功能积层材料、有较高比表面积的催化材料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等。期待合成的纳米功能材料在选择性催化剂、选择性吸附剂、磁性材料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6.机械英文参考文献及翻译 篇六

After modeling in SolidWorks, it is necessary to save the model as a type of Parasolid(*.x_t)so as to import it into ANSYS correctly.Then, in ANSYS, the importing of the model is completed with the command “PARAIN, Name, Extension, Path, Entity, FMT, Scale” or the choice of “FileDImportDPARA...” in the GUI interface.There are two means of importing: selecting or not selecting “Allow Defeaturing”,the differences of which are shown in Fig.3 and Fig.4.图片 Fig.3 Importing with defeaturing Fig.4 Importing without defeaturing 3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field of intake tower The temperature analysis of the intake towe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involves aspect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rmal stress.The calculation must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simulation of layered construction, dynamic boundary conditions, hydration heat, dynamic elasticity modulus, autogenous volume deformation of concrete and thermal creep stres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simulate directly in ANSYS.APDL is a scripting language based on the style of parametric variables.It is used to reduce a large amount of repetitive work in analysis(Gong and Xie 2004).This study carried out a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considering nearly all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using the birth-death element and programming with APDL.3.1 Solving temperature field principle 3.1.1 Unsteady temperature field analysis The temperature of concrete chang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due to the effect of hydration heat of cement.This problem can be expressed as a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with internal heat sources in the area.The unsteady temperature field T(x, y, z,D)is written as(Zhu 1999): 公式1

where □ is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oncrete, c is the specific heat of concrete, □ is the density of concrete, □ is the adiabatic temperature rise of concrete, and □ is the age of concrete.In the 3D unsteady temperature field analysis, the functional form I e(T)is 公式2 where □R is a subfield of unit e;□0 is the area on surface D , which is only in boundary units;c

□ □ □

□;□ is the exothermic coefficient;the thermal diffusivity c □ □ □ □;and is

the air temperature.a T

3.1.2 Initial condition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concrete The initial conditions are the distribution laws of the initial transient temperature of internal concrete.The calculated initial temperature of concrete is 10 □.The index formula of hydration heat of cement is 公式3 where t is the pouring time.The conversion between Q and □ is 公式4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involve the law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ncrete and the surrounding medium.When concrete is exposed to the air, the boundary condition is 公式5 where n is the normal direction.Both and a T □ are constants or variables(Ashida and Tauchert 1998;Lin and Cheng 1997).During the maintenance period, the insulation materials of concrete are steel formworks and straws, and the exothermic coefficient of the outer surface is reduced as equivalent processing.The exothermic coefficients of the steel formwork and the straw are 45 kJ/(m2h+0)and 10 kJ/(m2h+0),respectively.Based on the local temperature during construction, the following formula can be fitted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curve: 公式6

3.2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ANSYS The simulation scheme of layered construc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al construction scheme, is shown in Table 2.The pouring days in Table 2 are all the total days of construction for each layer.A layer is not poured until the former layer is poured.图表2

The feature points are selected in every layer above the base plate.The maximum temperatures and the temperature curves are given in Table 3 and Fig.5, respectively.Table 3 Coordinates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of feature points 图表3 图片5 Fig.5 Maximum temperature curves Fig.5 shows that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each layer occurs on the 3rd or 4th day after pouring, and then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s with tim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related literature(Lin and Cheng 1997;Luna and Wu 2000;Wu and Luna 2001).In Fig.5, the numbers of feature points from 2 to 8 are corresponding to their maximum temperature curves from Nodetemp 2 to Nodetemp 8, and the curve of Nodetemp 9 is the air temperature curve.Feature point 8,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which is 29.934 □ , occurring on the 206th day of the total construction period, shows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ris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Feature point 4, the coordinates of which are(16.4, 16.0, 5.0), shows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23.5340.4 Analysis of thermal stress of intake tower Expansion or contraction of the structure occurs during heating and cooling.If the expansion or contraction of different parts is inconsistent, then thermal stress occurs.The indirect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temperature of nodes was first obtained in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n applied to the structure as a body load.4.1 Selection of calculating parameters The parameters of concrete are given in Table 4.The elasticity modulus is 公式7 Table 4 Parameters of concrete 图表4 The creep effect must be considered in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stress.The creep degree of concrete is influenced by the cement type, water-cement ratio and admixture.The formula of the creep degree is 公式8 Considering the creep degree, the formula of the elasticity modulus is adjusted to be 公式9

4.2 Analysis of thermal stress in ANSYS As in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feature points were selected in each layer above the base plate, and their coordinates we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alysis.The maximum thermal stress of each point is shown in Table 5.Feature point 9, the coordinates of which are(17.4, 10.8, 8.0), is the point with the maximum thermal stress.Table 5 Maximum thermal stress of feature points 图表5

The thermal stress curves of feature points are shown in Fig.6.图片6

7.赞助营销文献综述 篇七

目前, 体育、音乐、慈善等是赞助活动的核心领域, 这就形成了关于赞助的广义和狭义的界定。本文中研究的赞助营销, 相对于广义上的赞助, 可以从商业和非商业的角度进行区分, 而商业角度的“sponsorship”更贴切于我们关注的赞助营销。在后期大量研究中, 是否为慈善事业, 作为赞助营销与否的界定标准。

Gardner等 (1987) 从目标角度指出, “赞助可被定义为对事件或活动的投资, 用来支持公司目标 (如提升公司形象) 或营销目标 (如提升品牌认知水平、品牌价值等) ”。Otker (1988) 从管理的角度指出, “商业赞助是购买和利用与某一事件的关系 (如某一运动队、集团等) , 以实现特殊营销 (传播) 的目的”。Gardner和Otker跳出了赞助者和被赞助方的角度, 从赞助活动的营销效果和管理的角度, 对赞助进行了定义。而Cornwell (1995) 则从赞助者利用事件关联出发, 将赞助定义为“赞助关联营销”, 如“营销活动的协调和实施, 目的是为了建立和传播与赞助特定的关联”。

卢长宝 (2005) 赞助营销的本质可界定为以下三个重要层次第一, 从商业诉求来看, 它指赞助者与事件所有者基于“事件关联”的交易和交换。第二, 从营销目的来看, 它是赞助商围绕“事件关联”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营销策略。第三, 从传播手段来看, 它是赞助商与消费者沟通的有效传播工具。笔者认为,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赞助营销已经作为一个专业独立的概念被运用于学术界, 以区分于普通意义上的赞助, 为研究赞助营销对品牌资产及赞助营销自身的维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对以上各种定义的回顾, 本文将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对赞助营销进行界定, 主要是利用赞助营销及其他传播工具共同实现营销传播目的的, 且对于赞助营销的范围仅限于商业用途, 不考虑单纯的慈善事业。

二、赞助营销的评估

赞助营销其传播效果被人们所关注的同时, 也在现代营销传播发挥其自己的作用。尽管国外的相关研究以体育赞助作为标题的很少, 但其内容与体育有很大关联。从总体来看, 国外有关赞助效用的评估仍然留在初级阶段, 没有采用任何理论框架研究赞助反应。相反地, 则是追求对于赞助营销效果的评估, 国内外相关学者都做出了大量努力, 学者们也都就自己的观点给出了理论成果。国外学者他们对于赞助营销的研究主要倾向于那些可以最恰当评估赞助效果的技巧上面, 而没有形成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模型。

国内学者相较于外国学者的研究, 理论结构基本形成, 但是仍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估理论模型。表1是国内学者理论研究情况: (见表1)

综上文献, 可看出我国国内学者相对于国外学者赞助技巧的研究, 已经形成较好的理论体系, 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就赞助营销的评估维度仍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结语

尽管目前过于赞助营销的国内外研究已经很普遍, 并且赞助营销的内涵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关于赞助营销的评估维度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以及业界认可的模式。在未来相关理论需要不断去完善, 以适应赞助实践的需要, 为企业进行赞助营销提供理论支持和评估手段。

参考文献

[1]卢长宝国外赞助营销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5) :27-5

[2]马修·D·尚克.体育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卢长宝赞助营销的本质和传播价值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5 (11) :25-6

[4]卢长宝体育赞助营销效用评估方法的回顾及重构[J]:体育科学, 2005:25-12

[5]梁立君, 李丹.对我国赞助效果评估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4, 26 (1) :12-14

[6]汪玮琳, 肖斌.体育赞助的评估与管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75-77

[7]王金堂, 林升栋.企业赞助项目的选择与评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2) :12-13

[8]俞诚士.试析媒体的特性及在体育赞助各部分的效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7 (1) :11-12

8.走进英文书版权销售市场 篇八

人们为何分散英文图书市场?一种答案是交易多意味着客户多和收入多(无论对作者/代理机构/出版社),很多市场“国内” 版税提高了图书的价位,且销售给本国书商会更直接有效。

英国代理商,通常把非图文并茂图书交易到其他语种市场,并关注每一个出版环节,这与任何代理商、印制商、发行商、分销商都不一样,能见到作者出售版权途径的诸多讨论。

八年前法兰克福版权理事会上,谈到领土版权,有观点认为:出版业不能固步自封,但转变领土许可证,就意味着改变代理机构及作者所属公司,以及国家签合同付款的每位书商。

虽然图书发展不会停滞不前,但出现的问题不会自动消失,近期英文图书销售的版权讨论,就没涉及欧盟中的英国成员如何操作。

同时美英书商之间展开了热议,焦点是谁能控制欧洲的英语版本,但论点尚缺乏新意,一些辩论需要背景资料帮衬。目前凡获许可证的美英书商都需明确,怎样分配欧共体国英语版权。

多年前英国首次加入欧盟时,在书展上就出现公开的辩论,美英书商和代理机构间也存在合同的私下交易,欧盟法规定,所有的联盟国货物交通可以自由往来,即欧盟国产品获准超越国界到其他任何联盟国交易。

历史上,美英书商共享的领地称“开放市场”,它不同于从合同到合同(诸如加拿大、埃及、以色列、香港、印度、新加坡等国,所有辩论谈判是交易需求),欧洲作为一个分享的大市场,历来被美英书商,因英文版的出口而竞争着,当英国首次加入欧盟,律师就告诉本国出版商,一旦成为成员就必须申请欧盟法律,其贸易手法完全等同欧洲其他国家,所以出口到美国的书籍,一旦进到欧盟内部国家,就能合法地从欧洲再出口到英国,记住欧盟法这个差别很重要,美国书商利用合同把欧洲定为一个开放市场,每项版权到欧洲,只是无权到英国。但设在欧洲批发商和书店的人是可以的,如果他们愿意,船从欧洲转移到英国(当然现在是一个欧洲国家);另外,英国批发商和书商也可从欧洲进口美国的图书,所有这些情况,法律无法击破任何一方,无论是美国出版商,欧洲出口商还是英国进口商。

有些英国书商想独占市场,却忽视了美国副本已抵达了英国。英国书商希望未来唯一解决方案:在欧盟国家安全使用专用英文版权;但美国出版商声称,他们不会放弃欧盟市场,美国律师解释相关法与英国律师的解释差异很大,早在1973年,当英国第一次正式加入欧盟时,美国出版商就指责英国书商是简单“抢夺土地”,今年春季期间又再次提出这个观点。

最近发现美国的复本挤进英国独占的市场。最畅销书之一的爱尔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美国市场上该作品不太成功,数月前,英国最新小说的平装本销售一段时间后,美国廉价精装版本就出现了,不仅出售到爱尔兰,而且进入精装畅销书的排行榜。

英国书商已难处理这个难题,上世纪70年代他们曾有很强的案件处理能力,之后沉默了,如今再次接受欧洲的开放市场的合约,感到了同样的战斗,据理力争却艰难了许多,同时之前成功处理案例的影响力也遭下挫。

虽然英文出版商在售书上各有招式,但原则上,没人关心谁把英文书卖到欧洲,只要卖得好。如果代理商或出版社(任何国籍)要出售图书给英文书商,就得和美英出版社进行合同谈判,市场上的非英美代理商和出版商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唯有美英出版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业内人士希望通过出版物平台,让集团书商,包括大西洋彼岸的书商坐下彼此交谈,拿出有建设性协议,减少买卖双方每书办证的耗时问题。

近期法兰克福版权董事会上,美国有书商声称:“ 代理商期望出版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英文书商解决不了分化问题,代理商很难操作,除非美英出版商同意,销售将不再逐一签合同费时间,把报酬直接支付作者。

有的书商专门致力英文书市场(多为跨国公司操作),可对两个重要问题欠考虑:作者的利益,以及多国集团对一本书不同态度,殊不知酷爱一本书,人们可横渡大西洋购买。当然有些讨论可能不切合售书实际,但讨论仍有必要。

实际销售

有些书销量太大,致使卖方要分散授权市场。如果有畅销书作家信誉度,就能签署世界版权,这样人们就不用为小规模书商而分散市场,即使合同条款加起来超过原单一合同也可放弃。有些书篇幅太小没必要授许可证;另外首部小说作者与畅销书榜大都无缘,也难到英语市场上销售;不过作者皆乐意以英文和销售商签署单一世界版权协议,将自己的书卖到指定的英美本土。

目前仍存在不切实际分离版权的方案,插图书是明显例子。几种语言的合印成本价会下降,这种务实需出版社协调制作过程。有时人们对图画书进行版权分割,并充当代理人负责联络,所有书商都在一个出版社进行生产和印刷。

一旦显现成效,就可以打破市场分割,而卖方(无论是代理商还是书商)应提前准备(如故事大纲、章节、部分手稿、或全部手稿),因为此法出售效益已显,并产生巨大影响。

倘若整个英文书只授权一个出版商,只在特定市场出口/部分许可其他市场,则所有英文出版商都愿购买世界版权:因为在卖之前能收回原支出,并添加收入。

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诸如如何处理类似的书籍?哪个市场可出口自己的版本,如何强势出口部门?怎样提供出口版税?哪个市场欲授权他人?怎样强势版权部门?真的有人有能力、有专技、有合同去开发图书,并且比作者本人做得更好?还能提供分离版权销售收入?且做到一旦有预付款项收入,就能支付超过版权收入的款项?

一旦有人告诉书商要出售版权,签署协议后就会发许可证,如果条款不详,无法交版税,版权所有者会给其他子公司销售。重要的是要提供足够大的整个市场,当然,能提供相对大些市场的交易人可获成功。

找买家划市场

购买市场的书商面临着分配、辩论、出口、与卖方协商本土市场等(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欧洲),他们有的选择英美买主,有的选择共享领土、以及各级各市场不同的版税,分离版权许可证的收入也要通过协议谈判来商定。

出版社在说英语国家取得图书版权很关键。如果书商首先说服销售商在同一集团的大西洋销售,也许能够达成谈判合约,成为本土合适的买家,但出版社给每种图书颁发特许证不易,如果本国版税在各市场都没有得到,可以在接受这项交易之前,像大西洋彼岸发出信息,奏效可能性较大。

假设所有市场的英文图书可单独出售,图书对商家又有足够的吸引力,就得细心处理可以销售的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部非洲、印度、爱尔兰、英国语的欧洲、英国语的荷兰、英国语的斯堪的纳维亚。倘若一本书要能获得如此多的交易就很不寻常,业内人士认为,英文图书交易是理想的,但获得如此成功不常见。

分市场障碍

买家是不愿分化英文图书,但也不会在一次消化整个市场交易,大的市场如英美两国试图购买世界级英文书。而能提供很大便利的往往是世界集团公司的代表,他们有权在其他市场出版英文书,权利部门人士可授权出版商在其他英语阅读市场发行英文图书。

英语使用范围相对少的书商(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部非洲、印度、爱尔兰)则会强烈同意分离版权,以便获得机会在自己的市场上出版,通常出版社如果是国际集团,可结束在市场上发行禁止出版的图书,如果另一成员集团拥有自己的市场出口领土,那么要知道谁主导国际集团项目的其他部分。

如果能提供非英语国家的手稿,应意识到这是分离英文书市场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不多。除非提供者能自己提供英文翻译(但这有可能成为一种有风险的生意,尤其是在英语为非母语的情形时),因为必须接受出售的所有英文书版权,相对母语出版商还要负责付翻译费,从而赢得翻译版权,控制版权的许可证,当有英文翻译本,其他语言交易可能成为交易砝码,因为阅读英文手稿使得图书更易接近世界各地的编辑。

出版其他事宜

适时的英文版本进入欧洲,并产生影响是指有许可证的译本,即需要花时间翻译译本(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市场通常更敏感,因为这些国家容易接受英语)。

尽管英国出版商称,在欧洲他们必须有专属的英文版权,但美国出版商回应说,他们不会购买版权尚未进入欧盟市场的图书,公私渠道往往差别很大。

英国版本,可以“泄漏”到美国市场,美国的版本可以通过批发商和商家流入英国市场,即使他们的合同中有不愿载运到其他市场的条款,一般通过互联网公司进行领土出售,监管已变得越来越难。

有些国际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大肆鼓吹协作作用“号称出售世界范围的图书是集团出版行为”。但公共舆论及私营实践很少证实这点。如果销售商要处理不同的国际组织事务,则应该保证卖方的权利。

结论

上一篇:树转促第二阶段个人剖析的材料下一篇: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