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2024-11-14

高中地理北方地区课件(共8篇)

1.高中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篇一

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北方农业在耕作方式、农作物、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人地协调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讲述了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征。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明确该地区的位置、范围,熟悉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2、课文第一段描述北方地区面积较小,仅占全国总面积的.20%,但人口却较多,约占40%,是全国人口众多的地区之一;课文第二部分讲述了北方地区在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

教学中可通过活动的安排,如结合“民居邮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了解,以及由于自然环境而对人们产生、生活的影响,使之对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领悟更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学生熟悉的反映我国北方的诗词,如《沁园春·雪》,导入我国北方地区区域特征的教学。

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地形”,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找出主要山脉、平原、高原、丘陵,了解北方地形特征。

(平原面积广大)

2、找出主要河流、湖泊,说说北方河流水文特点。

(湖泊少,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水资源短缺)

然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

1、北方地区所占的面积、人口比说明什么问题?

(北方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

2、“黑土地”、“黄土地”分别指什么平原?为什么?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范围”,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了解北方地区行政区划。

教师小结: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受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北方在农业生产方式、物产等方面会有哪些特征和优势呢?引出下一课题——有关“北方地区物产丰富”的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北方地区主要物产分布”,完成以下活动:

1、说出北方地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旱地、水田、草地、林地等)

2、在图中指出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等;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高原,如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3、思考北方耕地的主要类型及原因。

(旱地,水资源短缺)

4、说出北方主要作物的名称及分布。

(小麦、杂粮等粮食作物及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平原和高原)

指导学生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北方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了解北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及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在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等的特征,尤其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人地协调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一、北方地区的地理区域特征:

1、主要范围;

2、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河流分布;

3、属于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

二、物产丰富的北方地区:

1、农业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地区——肥沃的“黑土地”;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物产丰富;

2、矿产资源丰富;

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及其产地;

主要工业区。

【作业】:基础训练

2.高中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篇二

一、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第一,语言障碍所造成的沟通问题。民族地区的学生绝大多数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汉语基础较差,进入中学以后,普通班和民族班除了语文课使用母语之外,其它各科均使用藏语和汉语授课。但很多学生的语言障碍依旧是地理教学的一大难题。

第二,教学设备的不足。地理教学离不开各种地理直观教具的辅助与演示,同时也离不开感性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教学经费问题,学校的教具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第三,初中与高中地理课程严重脱节。由于初高中的地理教材要求不一致,出现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严重脱节的现象,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的内容过于简单,高中地理的难度却大幅度增大,让学生一时之间难以适应。

第四,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抱无所谓的态度,还有部分的学生不喜欢,只有个别的学生喜欢或较喜欢。地理课由于内容多,难度大,学生的基础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不少学生背有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感较强,对学习产生“畏学”情绪,以致不是主动、愉快的接受知识,而是被动灌输知识。 第五, 学习方法不正确。

(1)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刻板的学习地理,思维不够灵活,缺少灵活应用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同一题目,只需稍加变通,学生不知如何下笔。

(2)知识迁移弱,前后连贯性差。主要表现在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学科内的纵向、横向联系,知识点零散孤立,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2.教师方面

第一,教材处理单一。未能合理整合教材、发掘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干脆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考试,就直接叫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回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

第二, 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 第三, 评价单一。

在教学评价上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等。 第四,教师知识储备与教材的矛盾。推广新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开放性学习,在学生学习难度抬升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要求也就顺势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教师不光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同时还要储备与教材相关联的知识,以实现对已有知识的更新。

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第一,教师在推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依旧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扎实。学校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培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新课程的能力与知识水平。教师要参加多种途径的培训与历练,才能实现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二,学校要大力开展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从教学内容的研究入手,学校要通过加强校内教研,系统地研究教材,最终提高教师把握与驾驭教材的能力。

第三,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应对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教师反映课时少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优化教学设计,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学习过程与提高课堂学习效益才能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落到实处。

第四,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多组织学生观察真实的自然地貌以加深学生对自然地貌的感性认识。甘孜州地处祖国边陲,地形复杂多样,高山,宽谷和湖盆星罗棋布,区内还有举世闻名的贡嘎山,高原开阔,河谷平原是主要的农业区。甘孜地区,气候多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高原紫外线强烈等等先天的自然景观能够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带来益处。所以,在进行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多样性,挖掘出更多鲜活的课题。

第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变静为动、化解难点。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讲述地理事物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规律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观察到地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例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地形倒置现象在自然界中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形成,但通过计算机先演示“向斜”和“背斜”在内力作用下的挤压和张裂,再演示外力风化、侵蚀的差异性,整个过程瞬间完成,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类似的还有大气运动、水循环、人口迁移等。

第六,动手实践,主动学习。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理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实验、演示、参观、搜集资料、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生存环境,学会多渠道获得地理信息的方法。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以组织学生到蔬菜大棚实践调查,使课本上的区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能在体验中得到升华。

第七,备好课。 备好课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基础。在民族地区高中由于教师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可以增加教师之间信息和经验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教师之间教法和技艺的相互探讨,从而让教师分享智慧、取长补短、增进合作、提高效率。

第八,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求,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是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人的公民,并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在当前的发展情况下,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维依旧禁锢着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变高中地理在授课过程中的传统模式,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也将是越来越多的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最佳作用点,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能在民族地区高中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

3.高中地理课件 篇三

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CAI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将课件作为了一个会说话、有动画效果的“特殊教案”,认为将CAI课件准备好就是把这节课备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多么的发达,CAI课件多么的先进,它们都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CAI课件不仅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覆盖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舍大求小。

2、高中地理CAI课件设计策略

2、1课件内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我们设计、制作地理CAI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在选择课件的内容时,必须紧密结合教师授课的内容,尽量减少其他内容,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时所能传递的教学信息。而高中地理教学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其内容都是极其复杂的,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CAI课件时会不可避免的加入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但联系紧密的东西。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可能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感兴趣,从而没有将教学内容记于心中。同时,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还应该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熟知的素材,使学生一看到就有亲切感,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2、2地理课件设计应该讲求教和学的实用性,防止华而不实。我们在制作地理CAI课件时,不应该为了加入图片而加入图片。因为,这样有时候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偏移。学生对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的兴趣是呈递减的状态的。因此,不能让学生忽视文字部分所传递的信息,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授,使地理CAI课件变为“不科学的”软件资源。因此,我们在设计地理CAI课件的时候,图片和视频等只有在真正需要而且不影响文字信息作业的时候加入,不然会使得地理CAI课件成为教育中的“鸡肋”。

2、3地理CAI课件的易操作性。现在高中地理教师都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专业知识扎实,但是计算机课件设计、制作能力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设计、制作CAI课件时应该将课件设计为特别容易操作的软件,这是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使用按钮的方式进行交互,那么必须标明按钮的作用,以方便授课教师的使用。同时,我们链接的内容必须下载到本地,这样就不会对课件的运行环境提出太高的要求,否则课件的使用会影响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2、4三维式地理课件设计。高中地理CAI课件的外在界面应“漂亮”,内部素材要“科学”,同时,课件的.整体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三个方面不断完善、提高,当然,它们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三者可以在地理CAI课件中共同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CAI课件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3、结论

4.高中地理印度课件 篇四

形象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可以轻视,制作课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件要具有可教性。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制作的课件要与课堂内容有密切联系,具有教导积极向上意义。

2.课件要具有易用性。课堂时间有限,决定了制作的课件必须简单易用。因此,课件要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件安装方便,可以自由拷贝到硬盘上运行,像亿博智能教育云平台就提供了备课一键上传的功能;操作界面简单明了。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易操作;运行要稳定。防止老师因为课件问题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5.高中地理必修1课件 篇五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宇宙环境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2、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6--11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宇宙?

2、从大到小列出天体系统的层次。

3、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出八大行星的顺序,并能按不同标准分类(地内、地外、类地、巨、远日)

4、八大行星绕日工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向、近圆、共面) 5、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作业本上做检测题第2、5题 (二)背会检测题3、4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㈡、板书课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理解识记: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2--15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5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太阳辐射?太阳的能量来自哪里?太阳辐射中有那几种光?太阳能集中的.是那种光?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占总量的多少? 2、太阳辐射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3、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发生在哪几层?各有什么特征?对人类有何影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指导各题。 (二)做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识记: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6--18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分别是什么?恒星日和太阳日有什么区别?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指导各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理解掌握:1.地方时、时区、区时和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和自然日界线)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㈢、讲述:本节课难度较大,也是本章的重点,相信同学们通过细致、认真的自学,一定能达标。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8--20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2、怎样区分自然日界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及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换。 3、怎样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完成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3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 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识记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理解识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21--23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分别是什么? 2、恒星年和太阳年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近日点和远日点?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 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 五、当堂训练

作业: 当堂背会自学自导上的问题。

6.高中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篇六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高中学生 地理学习 兴趣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107

三江中学是桂北地区的一所具有侗民族特色的普通高中。最近几年,三江中学的高考成绩逐年稳步提高,但文科成绩却有些停滞不前,尤其是地理科。该科成为制约学生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与柳州市的同类学校相比,我校的地理科成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于三江中学地理成绩提高慢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调查发现,影响不少学生地理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学习的兴趣与习惯。

在当前高考中,地理是文科综合科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理科目的选择,关系到文综高考成绩的高低。但在文综科目中,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从高一起,学生便把地理列为最难学习的科目之一。的确如此,因为地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一方面,地理学习不仅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譬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等,都是让教师感到上课困难,学生学习吃力的头痛问题。另一方面,地理学习兴趣索然也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有关。有很多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地理现象和规律,既枯燥,又乏味,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地理基础打不牢,知识上欠债多,从而不知所措。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幅好的插图、地图可以充实或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图文结合、以图释文的目的。借助图片的形象直观教学,能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例如,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差异,自然景观也呈现出相应的更替现象。由于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空间变化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插图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读图发现,水分越多的地方越是绿树郁郁葱葱,而水分缺乏的荒漠地区则戈壁沙漠广布。接着引导学生联系我国降水为何从沿海到内陆递减的规律,写出正确的答案。

2.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思想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如,在讲洋流的世界分布的内容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世界大陆和大洋略图,然后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画出各洋流,再把这些洋流和洋流模式对应起来,让学生判断哪条是寒流,哪条是暖流。这样,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有效地吸引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很多时候,在地理教学中,一图胜千言。

3.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优势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直观、实用、形象的地理教学课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地球运动时赤道面和黄道面不重合,导致太阳光直射点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以及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很多教师在黑板上讲了很多,很详细,可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最后学习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如果制作一个内容相关的FLASH课件,学生一下子就会茅塞顿开。我听过我校青年教师小蓝老师用FLASH课件上的一节课——《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深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当然很好。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用谚语、顺口溜。

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理现象常跟一些谚语和顺口溜有联系。因此,如果地理老师在上课时能巧妙地运用这些谚语或顺口溜,那么学生在理解和记忆该地理现象或知识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讲到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时,我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用了这样一首顺口溜:“水(水星)中捞金(金星)放地(地球)上,火(火星)烧木(木星)头埋土(土星)里,则天(天王星)海(海王星)明亮。”讲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我引入了这样一首诗:“太阳不稳定,时常有活动。光球有黑子,色球耀斑强。活动强烈时,地球受影响。先是气候变,还能扰磁场。干扰电离层,短波传不畅,两极见极光,我们不要慌。”讲到大气热力作用的温室效应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相互转化情况,我运用顺口溜“太阳暖大地,大地传大气,大气返大地。”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俄罗斯境内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三条大河,我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毕业(叶)了(勒)!”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就肯定能运用很多的谚语或顺口溜来解决地理教学中知识传授枯燥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活跃不已。

(三)巧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

目前,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大困难在于空间想象力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少,理论和实践脱节。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地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加深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地球自转会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为了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例子,我带学生去观察流经学校旁边的浔江,让学生观察河流两岸的侵蚀情况。然后,让学生用课文的知识来解释。掌握一个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了解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方位,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习课文的理论知识后,我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旗杆在一天当中从日出到日落影子长度的变化和影子的朝向。通过实验的记录,学生可以深刻地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三江县的土壤和植被分布,了解我们三江的气候情况和特点。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比较强的,如果我们能在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习地理,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很高。

(四)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个教学目标落实完成后,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该内容的最好标准是做一两道针对性练习。在发给学生的预习资料中,我每一节课都安排有几道有梯次的针对性练习。课前,我先让他们独立思考;课堂上,每完成一个教学目标,我都会让他们再去做一次,并从中总结出该内容考查的重点和规律。这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把握教学规律。以前,总认为学生基础差要多讲;最后发现,讲得越多,学生越茫然,不但成绩没有提高,反而学习能力也在下降。他们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在:不会自主地学习,同样的知识,只要考查的形式稍微变化,就会无所适从。后来,我通过调查得知主要是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太少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讲,让学生多练。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在进步中获得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笔者十几年的地理教学观察与实践,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都有着比较好的地理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会预习新课的习惯。

这一点,我们每一科都强调,但具体如何操作,我们的要求都是比较笼统的。我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学之初,就把本学期每一章节的课文预习重点、难点和学案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收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原理或规律,整理好后统一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然后,各学习小组先讨论解决;最后,在课堂上再由各小组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统一跟我汇报,由我做最后的解释、分析。这样的课文预习更有据可依、有的放矢,预习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培养学生自行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习惯。

教育研究表明,展示教学目标比不展示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收到的效果要好30%—40%。因此,每堂新课,我都首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预习的情况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最后,抽查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对该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三)养成坚持每天读图、析图和绘图的习惯。

图表是地理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形式之一。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知识,分析图表反映出来的地理现象、数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高考试题中,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以各种各样的图表形式出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理试题无图不成题。学生要有较强的读图、解图能力,才能从中获取正确的地理信息与知识。因此,课堂上我尽量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绘图来解释地理知识和现象;或让他们多从图表上归纳地理规律。比如,学习自然地理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等章节时,在上每堂新课之前,我都会让学生上讲台根据要求画图表示地球、大气或海水的运动规律。如,画一条晨昏线、不同节气的光照图;画日本核泄漏核污水扩散示意图;根据当天天气状况绘制当天天气系统图等。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养成做好学习笔记的习惯。

地理知识体系的形成依靠长期积累。很多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在考试中却常常考到。为此,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整理笔记的好习惯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关键。有很多学生也做笔记,但没有整理,这里记一点,那里写一些,最后相当于没有做。

笔记可以分为课堂笔记和考试后笔记。课堂笔记可先按章节来做,然后再根据内容归纳;考试后笔记做好以后,要对应到相应的内容当中。我教过的学生中,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笔记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2013年全县文综成绩最高分吴珍康同学,他先把课文没有的内容统统记在笔记本里,然后课后再去整理:把自己已弄清楚的内容逐一删除,把自己还没弄明白的内容不断补充,把同一内容老师前后讲解有出入的地方进行比较。

(五)培养学生探究身边地理知识的习惯。

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与观念。课堂的内容,只是帮助他们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真正要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走近自然,走向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究身边的一些地理知识。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源于生活。我们身边的很多现成的地理知识都值得学生去探究。学生如果在探究中能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将会学到终生受用的地理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完成一些地理小调研。譬如,为什么我们学校附近的农田没有用来种植水稻而用来种植蔬菜?我们县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怎样解决?利用寒假和暑假把县内的乡镇旅游一遍,然后写一份自己的旅游规划报告或设计一条自己认为是最佳的旅游线路等。

总之,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学习习惯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地理教师要勤于研究教材和地理新课标,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办法。另外,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学科。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我们不仅要把每一堂课上好,还要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地理的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1]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高中地理城市化课件 篇七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考点及考试要求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环境问题

1.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

2.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污染类别 危 害

大气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 影响人体健康

3.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4.原因:城市是人类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

5.逆城市化:又叫城市郊区化

6.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案例分析】P45活动“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

【点拨】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①统一规划; 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⑤依法保护绿地。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④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⑤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8.高中地理经典大题课件 篇八

2.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条件有:

3.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4.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_光球_层、_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周期约为_11_年,其重要标志是黑子和_耀斑__。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 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太阳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日。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是逆时针,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相等_。线速度_赤道地区_最大,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7.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_、每年1月初,地球运动到近日点的位置,速度_最快。

8.自1884年开始实行分区计时办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中国跨5个时区。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并把此界线叫日期变更线。

9.地球运动过程中,因为_黄赤交角_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_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_回归运动_。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0.夏至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全球由北往南昼越短夜越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往南北两侧递减。

11.以_莫霍界面_和_古登堡界面_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地壳_、__地幔_和_地核_三个圈层。_地壳__和_上地幔的顶部_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_自然环境_.

1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而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的比较_多_,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1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4.三圈环流假设条件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5.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交替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16.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低压所切断,尤以夏威夷高压最为强烈,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17.东亚地区因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东亚冬季盛行

西北风,寒冷干燥(气候特征);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气候特征)。

18.根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 、准静止锋等类型。冷锋过境时,可能带来阴天、强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19.冷锋在我国冬春(时间)最为常见,暖锋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就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旋涡。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20.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其中,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使_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_。

21.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由于冰雪融水形成春汛,夏秋季节由于大气降水形成夏汛,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为永久性冰川融水,河流径流量随气温而变化,在夏季形成汛期。

22.纽芬兰渔场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日本北海道渔场由北太平洋暖流和

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成因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扰动海水,营养物质上泛,形成渔场。洋流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__,加快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其他海域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23.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包括河水、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24.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5.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开源措施有: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节流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26.形态上来看,背斜一般是岩层上拱;向斜一般是岩层下凹。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背斜成谷的具体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具体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27.在断层中,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28.河谷是典型的侵蚀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风力的堆积地貌有新月形沙丘;冰川的侵蚀地貌有冰斗和角峰。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_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由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9.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阳山、日本的富士_山。

30.岩浆经过上升冷凝形成岩浆岩;岩石经过外力作用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__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31.河湾出现在河流发育的成熟期期,在河湾处,凸岸堆 积(选填“侵蚀”或“堆积”),凹岸

侵蚀(选填“侵蚀”或“堆积”),修筑港口应选在河湾的凹岸(选填“凸岸”或“凹岸”)。

32.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地形、水、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33.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4.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波动上升,其带来的后果有(一)海平面上升,这是因极地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二)位于低纬度的国家,全球变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减产,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产。(三)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35.山岳地区相对高度高,地形复杂。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36.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带状;山区的聚落分布在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状。

37.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38.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型;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相当的水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所以人口增长模式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39.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40.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称为促使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例如,50年代,各种技术人员迁往西部、内地和边疆支援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因素;“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纷纷南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战争因素。

4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为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4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资源、科技以及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最__适宜__的人口数量。

43.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有的城市,它还分化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公路、铁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城区的污染,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

44.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45.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两个方面,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城市空间结构还受到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46.通常以城市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等级。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还包括了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47.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则相反;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近。

48.位于矿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更大,这些城市有条件发展成为级别较高的城市。

49.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50.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中国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推进很快,已经出现了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化问题。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其特点是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51.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5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等。

5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改革开发以来,亚热带沿海的一些耕地经历了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其主要是受到市场、政策因素的影响。

54.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可以从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程度、专业化程度等方面描述。

55.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有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稻米。其特点是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56.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我国的西北和东北也有这类农业,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的。

5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等。特点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等。

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自然条件最显著的差异是降水丰富 。

58.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商品化、集约化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西欧乳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有温凉湿润的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广阔的平原;社会经济条件有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喜食乳畜产品。

59.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原料导向型工业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如啤酒、家具制造业等,应接近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如电解铝工业等,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60.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劳动力、市场、运输、动力、政策、科技、原料、土地和水源等。

61.近年来随着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原料和动力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降低。以钢铁工业区位选择为例,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次变化:从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因素——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

62.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它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助,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它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63.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一些工业地区,例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学工业区、汽车工业企业等,其内部的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市,如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等。

64.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都是在丰富的煤、铁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目前普遍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65.德国鲁尔区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离铁矿区近、市场广阔,衰落的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66.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其采用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特点是以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成高度专业化,生成过程分散、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网络。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新兴工业区有日本的九州岛、德国的慕尼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

67.生产活动中主要的地域联系方式有商业贸易、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运量较大的是水运、铁路和管道运输。运输速度最快的是航空运输;灵活性最强的是公路运输。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68.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形成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例如,株洲就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例如,我国清末京杭运河的淤塞,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69.平原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网点沿交通线分布,密度大;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的原则,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70.人类社会在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进入农业文明,与环境的对抗性性明显增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住在,但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类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协调人地关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产生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形成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所以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72.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73.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

74.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按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界线是过渡的,如干湿地区。

75.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生长期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76.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在开发的初期是人们交通的阻隔,随经济的发展,其为区域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77.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3S是指RS,GPS,GIS,根据卫星云图判断台风将要影响的地区是综合利用了RS和GIS技术。

78.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79.我国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引起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80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对策与措施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8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上游林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城市的行道树的作用是吸烟除尘,消除噪音,美化环境。

82.在自然界,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雨林的集中分布区。雨林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植被体内,而这又正是最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这反映了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83.引发破坏雨林的开发活动的主要背景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以及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和跨国投资手段。面对雨林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雨林放在第一位。

84.人类使用的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85.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86.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主要有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变输煤为输电对山西省有利的一面是增加经济效益和缓解运输压力,不利的一面是加剧大气污染和消耗大量水资源。

87.长江流域水能丰富的流域条件有:①流域面积广②支流众多③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落差大。

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

88.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是:

⑴自然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冬暖夏凉,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速小,有利于通航。

⑵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流与物流量大.

89.田纳西河以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统一开发和管理。

90.一般而言,城市化与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9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国际背景是发达国际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国内条件有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地价低廉,沿海分布,毗邻港澳。

9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第一个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该产业的优势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第二阶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其原因有,国内⑴对外开放范围扩大⑵珠三角政策优势不明显,⑶工资水平升高,国外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际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93.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形条件是平原面积广阔,集中连片分布,有利的土壤条件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交通发达。

9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发展林业和特产,西部高原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突出的特点有机械化和专业化。

95.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退化,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其主要原因有人口激增和高强度的农林开发。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各区域发展的重点不同,以平原区农业为例,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96.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个区域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97.我国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为基础,以长三角、珠三角作为天然气目标市场。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有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显著差异。⑵调整能源结构。⑶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98.西气东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

A.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有1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3推动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4增加就业机会5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有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2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1加强区际联系2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

D.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缓解沿线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99.产业专业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此外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上一篇:交通系统冬春火灾防控工作方案下一篇:反腐廉政建设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