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2024-09-01

某市信息公开工作总结(共8篇)

1.某市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篇一

***市粮食局

2011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本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编制。全文由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咨询处理情况、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政府信息公开支出与收费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共七部分组成。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1年12月31日止。

一、概述

2011年,我局能够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市粮食工作实际,围绕粮食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依法行政,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加强监督检查,扎实稳步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了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法、及时、准确、有序地开展。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1年以来,我局对政府信息工作高度重视,在年初粮食工作会议上进行安排,并专题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进一步

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明确分管领导和分管科室以及具体承办人,负责组织、推进本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具体实施,并要求各科室在工作中认真予以配合。工作中,我们能够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市粮食工作实际,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加大粮食信息公开力度,加强调研和指导,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对于涉及粮食工作的各项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公开,以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粮食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更好地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我局不涉密的公文和规范性文件、最新的工作动态信息、近期的重点工作和工作计划、总结进行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单位工作机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举报电话等内容,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把依法行政、执政为民落到实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对于应主动公开的各类信息,我局能够遵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要求,按照生成、报批、公开等步骤,及时予以公开。同时,在公开内容和范围上遵循保密原则,鉴于粮食工作的特殊性质,我局依法处理好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对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影响党和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执法活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都严格执行“涉密信息不上网(互联网)、上网(互联网)信息不涉密”的规定。

2011我局在市人民政府公开专栏内发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并在《粮油市场报》、《***日报》、《***晚报》和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政务信息》等处公开我局各项工作动态,共被采用59条,其中机构职能信息2条,占3.4%,政策法规信息3条,占5.1%,工作动态信息48条,占81.4%,决策信息2条,占3.4%,行政职权信息4条,占6.7%。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1我局无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四、咨询处理情况

2011年,我局共接受市民咨询146次,其中咨询电话接听39次,机关咨询接待46次,政务大厅接待61次,从咨询情况来看,重点集中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粮食收购政策咨询;二是放心粮油工程网点相关政策咨询;三是粮食收购价格咨询;四是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办理程序及方法咨询。

五、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2011我局未发生因政府信息公开而提起的复议、行政及诉讼。

六、政府信息公开支出与收费情况

2011年,我局局领导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非常支持,从人力和财力上给予了很大程度的保障,没有因为资金问题而影响此项工作的进展。

1、购置电脑一台,计***元;

2、购置打印机一部,计***元;

3、“粮食科技宣传周”活动中,印制发放宣传材料,计***元。

政府信息公开支出总计***元。

2011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没有发生相关收费情况。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2011年,我局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公开内容需进一步拓展,公开形式的便民性需进一步提高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是强化对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扩展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主动公开信息量,提高信息公开的效率;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政府信息公开为民服务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为民服务;三是加强对信息公开业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公开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日

2.某市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篇二

一、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利用和保障公民知情权的行政法规,它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就是要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直接,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法制的基础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畅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各种政策文件,都反复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提出了政务公开、透明的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从事经济建设和发展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有效民主形式。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使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为人民群众广泛知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也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的重要内容。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础。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制定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执法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决心。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有力举措。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政府信息公开对于促进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使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为人民群众广泛知晓,有利于规范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实现依法行政;二是有利于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上遏制和预防腐败,避免行政行为暗箱操作,填补权力运行机制中的漏洞,减少腐败行为发生的机会;三是有利于强化社会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事务管理的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廉洁奉公的自觉性;四是有利于行政机关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汶川地震发生在国务院《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之后,信息的公开是这次地震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与以往强化信息控制的做法有所不同,国务院每天公布关于震灾的伤亡数字、救援进展等各方面的情况,民众可以通过媒体随时获得有关灾区的各种信息,包括对地震预报的质疑、学校房屋质量的责难、救助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尽管不占主导地位,还是允许存在。社会恐慌的真正根源来自信息的不确定和不平衡,此次大地震中虽然伤亡十分严重,但社会上基本没有多少谣言传播,全国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政府信息公开收到了良好的正面效果。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的有效手段

建立科学高效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和严格的制度规范,是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法、有序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措施,逐步建立信息发布协调机制、保密审查机制、依申请公开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年度报告、考核、社会评议、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在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机制,明确职责、程序、公开方式和时限要求。主动公开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强制性要求。为了保证主动公开的要求能够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全面。要认真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二要准确。对《条例》实施前形成的信息要抓紧清理,确认能否公开;对《条例》实施后形成的信息,要进行能否公开的前置性审查;对拟公开的信息要按程序进行准确性审核。三要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时限办理。

二是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受理机制,制订依申请公开的工作规程,明确申请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有效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秩序。依申请公开是对主动公开的重要补充。政府信息量大面广,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政府信息只涉及部分人和事,对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生产、安排生活、开展科研等活动具有特殊的作用。为了保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所需要的政府信息,《条例》规定: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答复方式和时限要求,《条例》也做了规定。《条例》的规定原则性强,但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各级政府要做到:一是要把好申请和受理关。信息公开办公室要将办公地址、办公时间、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对外公布,方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申请。信息公开办公室对申请人的合法申请要认真受理。要注意区分信息公开申请和纳税咨询、举报投诉、群众信访,严格按规定的职责受理。二是要把好办理和答复关。信息公开办公室对收到的信息公开申请,要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权限办理。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场答复;对不能当场答复的,应批转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信息内容,并按法定时限予以答复。要加强对拟公开信息的审查,严格按程序审批。

三是建立健全保密审查制度,明确有关保密审查的职责分工、审查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保证政府信息公开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条例》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经验,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信息。因此,公开与保密审查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开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保密则是为了防止因公开不当而影响安全和稳定,根本出发点是让人民群众在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内行使知情权。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保密审查,当行政部门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按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保密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保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审查。对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或者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四是加强信息载体建设机制。要充分发挥网站作用,加快政府网站信息的维护和更新,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场所,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作用,及时公开社会各界关心的事项。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

三、做好组织和保障工作是做好信息公开的重要基础

信息公开工作政策性和时效性强,要求高,任务重。办公室一定要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和基础工作,落实责任机构、落实责任人员、落实工作任务和落实工作经费,要按照“先审核,后发布”和“谁制定,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规范流程,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序地推进,确保《条例》的顺利实施。

一是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切实加强统一领导。成立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分管办公室工作的领导同志要亲自抓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信息公开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把政府信息公开的总体任务分解、细化、量化,明确落实到具体部门、科室,甚至人头上。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要加强系统上下级之间、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各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是切实解决信息公开工作涉及的人员、培训、经费、设备等问题。业务人员掌握政府信息公开操作技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败。各级政务公开工作机构要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当前要把《条例》的学习培训作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开展公务员政府信息公开基本规范的培训,把《条例》的要求融入业务工作之中,作为政府工作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自觉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要根据工作需要和相关规定为信息公开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人员,并加强信息公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的能力;要把《条例》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要本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原则,安排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机关年度预算,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

3.某市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住房保障,信息公开,规范依据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5-0056-62收稿日期:2015-04-22

1 引言

住房保障制度具有社会保障性的一般属性,是“在住房领域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住有所居”,避免“市场失灵”影响社会成员居住权利实现。落实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体现,因为“即使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也没有哪一个完全靠价格机制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因而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主要由政府主导筹建、分配和管理运行。

推动住房保障制度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居住权利,维护城市中低收入者居住权公平,需要多种制度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种。在住房保障组织实施、分配、退出等环节,如果不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就会导致保障房建设、实施、分配等领域的“暗箱操作”,以及社会公众对住房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质疑,健全的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则能有效避免这种不利状况。

我国主要由政府推动落实住房保障制度,本文以政府信息公开为视角,以江苏省省辖市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实践为例,研究探讨信息公开在住房保障制度落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举措建议,以期在推动住房保障制度更好落实的同时,维护住房保障对象等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进一步实现住房保障领域的公平正义。

2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性依据

政府的信息资源,需要社会共享、自由流动、依法规范,这样才有助于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力,有助于使政府信息公开发挥更大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为此,国家不断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提供了基础依据。

2.1 信息公开规范依据

国务院2007年4月5日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行政法规,该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能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以及监督和保障等作了全面规定,正式在国家层面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成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基础性规范依据,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必须遵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

2.2 住房保障规范依据

目前,我国及江苏省最主要的住房保障规范依据主要有:

①《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由建设部等7部门颁布,自2007年11月19日起施行,明确经济适用住房资格申请应当逐级审核并经公示后认定,并将公开、公开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加以明确。

②《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该办法由建设部等9部门颁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明确廉租住房保障申请家庭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开,被保障对象的保障方式和轮候顺序等也应当向社会公开。

③《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由财政部颁布,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明确申请租赁补贴的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必须经公示后才能获得保障。

④《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自2012年7月15日起施行,明确对于符合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的申请人,应当予以公示,经公示后被登记为公共租赁住房轮候对象的,也应当向社会公开。廉租住房轮候管理过程中的综合评分办法、摇号方式以及评分、摇号的过程和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廉租住房的配租结果也应当向社会公开。

⑤《江苏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将公示制度作为经济适用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明确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的购买资格等必须向社会公开公示。

⑥《江苏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该办法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廉租住房保障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人口状况、住房状况、财产状况等必须经公示;申请人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再次向社会公示;申请人被确定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予以登记的,要向社会公布登记结果。

⑦《江苏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将公示制度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要求对申请对象的初审、审核以及登记结果等进行公开、公示。

2.3 专项住房保障信息公开规范依据

我国及江苏省主要有:

①《关于做好2012年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于2012年5月28日印发,进一步明确了住房保障领域应当公开的信息内容,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和退出信息等,要求公开的信息内容十分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②《江苏省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实施意见》。该意见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8月1日印发,进一步明确了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要求加快推动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公开住房保障法规政策信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本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信息、保障性住房退出信息等。

③《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 “五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监察厅于2013年6月14日联合印发,要求在保障性住房分配领域全面公开保障政策、保障房房源、保障对象、审批流程以及分配结果等信息。

④《关于加强住房保障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0月28日印发,特别强调做好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制度,实行住房保障业务信息公开和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发挥政府部门网站公开住房保障信息的主渠道作用,设置信息公开专栏,完善信息公开内容,规范信息公开形式,方便社会公众查阅,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全国住房保障工作主管部门,一直以来极为重视部门内部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管理工作,2009年8月31日专门印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建办〔2009〕145号),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机关及其授权或者委托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履行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专门规范,自觉在国务院部委层面加强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建设。

3 江苏省住房保障信息网上公开实践

《中国政府网站发展数据报告(2013)》显示,政府网站是广大网民了解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的重要途径,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是网民最为关注的栏目。鉴于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重点关注江苏省各省辖市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并对其中的住房保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分析。

总体来看,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均开设有官方网站,各网站上均设有“住房保障”专栏,绝大多数网站都对各类住房保障的政策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申请住房保障家庭名单情况、住房保障退出情况、住房保障批次等信息进行了公开公示,同时设有咨询栏和服务电话,并随时发布住房保障类通知公告和工作动态。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虽然总体上江苏省各省辖市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都设置了住房保障信息公开专栏,但各网站对住房保障信息的公示情况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内容分类上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内容分类详实,如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网站,网站上全面公示了住房保障政策信息、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情况、住房保障工作计划、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流程、分配过程、分配批次、退出信息等不同类别的信息;有的部门网站并未对公示的住房保障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徐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网站,其住房保障信息并未进行分类,而是与其他政府信息归为一类,统一在“政府公开”栏中进行公开。

3.2 公开数量上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公开的住房保障信息数量较大,例如南京、盐城、无锡等城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的网站,较为全面地公示了住房保障工作动态、项目情况、政策法规、申报流程、公示公告、政策解读等信息,内容量比较大;而有的部门网站公示的信息量则较少,例如淮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站,该网站的“住房保障公示”栏中,只包括了2014年和2015年的部分住房保障信息,之前的住房保障信息处于无法查询的状态。

3.3 信息发布及时性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能够及时公开相关住房保障信息,有的部门网站则公开不够及时,住房保障信息内容比较陈旧,信息更新频率较低。

3.4 获取信息便捷性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上设置的住房保障信息公示专栏较为醒目,版面整洁,内容充实,可获得性强;有的网站住房保障信息公示栏设置并不醒目,公众查询起来较为不便,信息可获得性较差。

3.5 信息公开范围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能够按照相关政府信息、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规范要求较为完整全面地公示住房保障信息,包括较为完整全面的住房保障政策信息、保障性住房房源信息、住房保障对象信息、住房保障审批流程信息以及住房保障分配结果信息等,公示的范围广且全面,而有的部门网站则只公示了部分信息,公示范围较窄,不能完全符合相关管理规定。

4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前文分析,当前的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还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落实尚不到位

虽然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公开的内容及数量还不够全面完整、公开的分类还不够明确、公开的及时性还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信息的可获得性较差以及公开的范围尚不能完全符合相关法规、规章要求等方面。

4.2 缺乏统一的信息公开指导规范

各类住房保障信息公开规范依据只明确了应当公开的住房保障信息内容,但并没有统一的公示规范形式要求,在国家、省级层面也未专门出台相应的指导规范,导致各省辖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公示住房保障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缺乏统一规范。

4.3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监督考评机制尚不健全

信息公开工作已经被国家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对照“法有规定必须为”的行政管理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在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也应当严格监督考评机制。当前,虽然政府信息公开监督考评制度已经较为完善,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已通过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政府信息工作落实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但在住房保障信息公开领域,还缺乏专门的监督考评机制。

4.4 依申请公开住房保障信息的通道尚不通畅

在主动公开方面,江苏省各省辖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网站大都能主动公开住房保障信息,但在已申请公开方面,有的网站提供依申请公开服务情况较好,提供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供公众下载使用,并提供了邮寄地址和联系电话;而有的网站提供的依申请公开服务还不到位,致使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申请通道不通畅。

4.5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效果尚未经过司法考验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类行政复议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江苏省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江苏全省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行政复议达1517件,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行政诉讼1032件,败诉情况占一定比例。以南通市为例,自2013年6月南通市成为江苏全省行政案件集中管辖首批试点地区后,当年受理信息公开申请就为2012年的2.7倍,达2145件,而后年均保持增长超过200%。相对而言,因住房保障信息公开而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相对较少。可以预见,随着住房保障工作的继续推进、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类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将会不断增多,应当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5 完善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

5.1 进一步提高对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视程度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15〕15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通知》(苏政传发〔2015〕22号),部分江苏省省辖市也着手开展政府网站信息内容整治工作,如南通市印发了《南通市政府网站信息内容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政府网站进行全面排查,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应当对包括住房保障信息在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的有关要求,对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求,以普查整改为契机,举一反三,积极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在政府网站上公开相关住房保障信息。

5.2 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财物保障

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应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需经费。

在人员设置方面,应配备专人专事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水平;鉴于住房保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的重要性,一定数量的网络技术人员必不可少;在物力保障方面,应当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配置专门的物质基础条件,如住房保障基础信息资料提供、设备、场所提供等;在财力保障方面,专门留出专项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资金。

5.3 依靠制度推动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

当前,应该说住房保障信息公开领域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管理规定已比较健全,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各级政府、政府部门还应制定出台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专项具体制度,切实将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制度管理轨道。

5.4 进一步强化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监督管理

严格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信息数据采集、信息内容审核、信息内容发布、公开结果评估等各个环节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管理,探索实行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定期考核通报制度,将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和政府部门考核范围。推动落实住房保障信息网上公开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监测结果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同时,加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问责力度,对违反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管理规定的行为坚决予以问责。

5.5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当前,各级政府、政府部门网站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各类住房保障信息也大都在网上进行公开。但总体而言,江苏省各省辖市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步调并不统一,一些城市在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计,进一步建设更高层次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将会成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点,通过不断优化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进而全面公开住房保障信息,将会极大拓展住房保障信息的社会知晓面。

5.6 统一住房保障信息公开标准和形式

目前,虽然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应当公示的住房保障信息内容进行了明确,但在形式上应以何种标准和形式公开住房保障信息,各地的操作实践并不统一,应逐步统一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标准和形式,避免标准和形式不统一的弊端,从而实现住房保障信息的统一公开、统一管理、统一监督。例如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预售监管的通知》(苏建房管〔2013〕432号),该通知发布了江苏省商品房销售现场规范化标准,在住房保障信息公开领域可以借鉴这一思路,统一住房保障信息公开标准,使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更具操作性。

6 结语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也极大丰富,然而市场却不能完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从而需要政府主导实施住房保障制度维护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权益。当前,社会公众的住房保障信息需求和政府住房保障信息供给之间形成博弈关系,妥善落实好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能够充分保障社会公众住房保障信息知情权实现,使其对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落实形成有效监督,也能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做到这一点,在住房保障领域,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绝不是“零和”,而是“双赢”。

参考文献:

1.符启林.房地产法.法律出版社.2009

2.韩康 张孝德.保障房建设的战略意义——兼论关于房地产的几个错误认识.学习时报.2011.12.5

3.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15-03/02/content_5984271.htm?node=5955

作者简介:

4.某市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篇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xxxxxxxxx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切实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深化“优质公开”,不断拓展公开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提高公开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助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决策和管理服务更加透明规范,为全市加快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传奇提供有力保障。

一、聚焦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一)立足规划实施做好信息公开。各县区(含功能区,下同)要主动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等,做好历史规划(计划)的归集整理和主动公开工作。市各相关规划工作主管部门归集整理市级层面出台的历史规划(计划),并做好主动公开工作。各县区、市有关部门要按照城乡规划领域政务公开标准要求,全面公开城乡规划信息,全面展示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本地区规划体系,方便公众查询使用,更好引导社会关心支持规划实施工作。

(二)加强市场监管做好信息公开。全面落实“全市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市场准入规则及审批流程公开,按照“谁审批谁公示”的原则,规范公示内容的标准、格式,主动公开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根据调整情况做好更新发布,及时公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的落实举措。切实加强监管执法规则标准和信息公开,按照“谁执法谁公示”的原则,规范信息公示内容的标准、格式,主动公开行政执法基本信息、结果信息,并根据调整情况做好更新发布,及时公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的落实举措。围绕市场主体信息资源需求,加大对“互联网+执法”、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等工作开展情况和消费者维权统计分析数据的公开力度。加强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信息公开工作,归集做好市场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信息的展示。

(三)着眼财资管理做好信息公开。稳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扎实做好预决算信息、“三公”经费、专项资金、政府采购及相关报表公开。切实深化政府债务信息公开,通过xx省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的xx版块定期公开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使用安排及还本付息等信息,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品种、期限、利率、偿还计划、偿债资金来源等信息公开。持续加大减税降费、惠民惠农政策和资金发放等信息公开力度,各县区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推动补贴信息公开向村(居)和社区延伸,并与村(居)务公开有效衔接。

(四)突出疫情防控做好信息公开。依据上级主管部门部署安排,做好我市疫情信息公开工作,切实增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重点围绕散发疫情、隔离管控、流调溯源、精准防控、冷链物流、假期人员流动等发布权威信息,扎实做好疫苗接种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工作。提高疫情防控信息发布规范化水平,发布社会关注的重大政策、内容敏感的重要信息前,强化政府系统内部信息整合,统一步调对外发声。大力开展健康科普宣传,做好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中国行动等国家、省级和市级健康行动方案或活动的信息公开。继续加强应急预案法定公开,深入总结借鉴疫情信息公开经验,切实增强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能力和水平。

二、提升政策发布解读回应质效

(一)深化重要政策解读发布。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重点,及时发布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乡村振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重大政策的权威信息,精心解读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严格落实政策解读“三同步”,各地、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重要政策文件等均应同步制作并报送政策解读材料。及时组织开展重要政策、重大举措的解读活动,重点加强对政策背景、出台目的、重要举措等方面的实质性解读,不断提高文件解读的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和通俗性,避免形式主义问题,全面提升解读工作质量。

(二)优化解读方式方法。扩大政策解读传播面,综合选用新闻发布会、发表文章、图示图解、卡通动漫、专家访谈、短视频等多元化解读形式。创新政策解读形式,加快形成以12345政府热线知识库为基础,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新媒体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为龙头,各地各部门协同联动、对接共享的政策问答体系,统一提供政策信息发布、解读、查询、咨询等一体化服务。12345政府热线、政务服务大厅和政务服务网要设立政策咨询综合服务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号答”、“一站式”的政策咨询服务。鼓励政策解读精准推送,开展重要政策和解读材料的主动推送服务,实现“政策找人、政策找企业”,更好满足市场主体政策需求。

(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增强回应工作主动性,完善部门沟通和协调联动机制。综合用好依申请公开、“一网通办”、12345政府热线、领导信箱、政务微博微信、政府网站留言板等渠道,及时搜集发现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评价,主动回应存在的共性问题,助力政策完善。密切关注涉及疫情防控、房地产金融、工资拖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养老、安全生产、困难群众生活等方面的舆情,加强研判处置,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舆情回应台账管理,全面核查并公开已做出的承诺落实情况,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持续做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办理情况信息公开工作。

三、夯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础

(一)贯彻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转变观念,把依申请公开工作作为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支持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重要方式,更好满足申请人对政府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依申请公开办理质量,严格依法依规办理,进一步健全完善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等工作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和案例指导,提升答复文书规范化水平,防范法律风险。完善依申请公开定期分析机制,梳理总结群众关注的规划建设、征地拆迁、就业就学等方面的热点难点,积极推动向主动公开转化。正确适用《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管理办法》,严格依照规定的标准、程序、方式计收信息处理费。及时落实国务院行政复议机构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规范,统一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标准,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强化公开平台建设。继续加大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集约化建设,推进公开、互动、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实现“一网通查、一网通答、一网通办、一网通管”。2021年底前,市、县区政府门户网站全部支持互联网协议第6版。市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要对各地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未按《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公开办函〔2019〕61号)要求完成的,依据有关规定通报批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政务新媒体开设、变更、整合、关停、注销、备案等流程环节,明确界面展示、栏目设置、内容生产、办事服务、互动交流、安全防护等建设标准。明确发布审核责任,政务新媒体在发布稿件中统一标注拟稿人、审稿人、发布人。加大政府公报建设,完善政府公报数据库,推进数字化利用,通过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加强政府公报内容传播。

(三)规范政府信息管理。认真对照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和xx政府法制网、xx政府法制网公布的政策法规信息,及时更新本机关网站上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文本。对现行有效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开展全面梳理和属性认定工作,10月底前整理形成涵盖本级政府或本系统的制度文件汇编,并通过政府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集中公开,实行动态更新。其它政策文件要同时做好梳理和集中统一公开工作。围绕企业群众创业办事需求,强化“一类事”政策文件主题分类,提高分类的精准性和查阅的便捷性。

(四)推进基层办事服务公开。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实施意见》(xx办发〔2020〕42号)要求,明确今年工作重点,分阶段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加快基层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应用,推动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固化到现有办公系统和业务流程中,努力实现政务公开操作与政务运行紧密结合、同步运转。加快完善乡镇(街道)政务公开事项目录和各领域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补充目录,做好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与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补充目录的衔接并动态更新。积极推进办事服务“快递式”公开,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动态公开办理状态、办理时间、办理人员、该环节应知晓的政府信息等办事服务全流程全节点政务信息,引导办事预期,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省政府出台的基层政务公开事项目录样本,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保障

(一)加强工作指导。各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压实工作责任,全面依法履职,严格指导监督。加强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或参加政务公开工作培训和研讨交流,持续提升业务能力。各功能区要在党政办(办公室)内设置政务公开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担当,全面依法履职,加强指导监督。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考核、评议,科学设置指标体系及权重,避免简单的以第三方评估代替应由政府自身开展的考核、评议,严肃整治评估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苗头问题,有效防范廉政风险。积极推广政府信息公开标准化创建成果,密切关注本地区、本系统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推广。

(二)改进工作作风。在日常指导和评估考核工作中,避免过度要求下级单位提供自查报告、情况说明等书面材料,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实地了解各地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工作意见建议,督促整改存在问题。正确对待社会上各类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结果,持续优化改进工作,原则上不以行政机关名义领取民间奖励,不选择性参加评估结果对本机关有利的发布会等活动。

5.某市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篇五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

2、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四个学会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3、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习方式。

4、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通过各科教学,通过班级建设,通过实践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5、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是(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总结提高)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树立校长威信,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校长的__C__。A 严格管理 B学识水平C人格魅力

2、校长、教导主任管理教学工作必须读好的“三本书”是__B__。

A师资力量 生源素质 教学实施 B课程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C专业知识 管理知识 边缘知识

3、分层教学的实质是教学过程中应贯彻__C__。A循序渐进的原则 B启发诱导的原则 C因材施教的原则

4、教师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__B__。A备课 B上课 C考查

5、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__C__。

A改革课程教材教法 B完善教学设施 C提高师资水平

6、现行的学校班级授课制度始于__A__。A1905年 B1912年 C1919年

7、近代教育家中主要从事平民教育的是_C___。A 陶行知 B 黄炎培 C宴阳初

8、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__A__为中心,导致评价的失衡。A 教师 B 学生 C 教法

9、“对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这是国外教育家__C__关于教育的至理名言。

A 杜威 B孟禄 C 苏霍姆林斯基

10、教文局“关于举行全县学校领导干部理论考试的通知”一则公文,从公文形式上说是属于__B__。

A 上行文 B 下行文 C平行文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搞好教育改革,抓好课程建设,是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的中心工作。()

2、学校评价一般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3、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师业务水平低。()

4、学校和教育行政机关在发生纠纷、争议时,可以由教育行政机关按照行政程序解决,当学校对行政裁决不服时,可以不经过教育行政机关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5、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关键在于要有“教育的整体功能观、育人的全面素质观、开放的培养方式观、连续的终生教育观”。()

6、教学科研过程可分为确立课题、组织实施、总结报告三阶段。(√)

7、文明校园建设重点在于建设美丽的校园。(×)

8、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是进入知识殿堂的三大钥匙。()

9、一个人0至6岁是语言培养的关键时期,小学是行为习惯培养关键期,中学是思想培养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培养。()

10、德才兼备,是校长威信的基础。(√)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内涵极其重要性。

2、简述学校创建文明校园建设的“三大工程”及其内涵。

3、综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简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本措施。

4、简述校本教研倡导的“自我反思、同伴相助、专业引领”这三者的涵义及其基本操作。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个词汇,也形成了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三个核心活动。那么,我们如何去把握、理解与审视它们,还需要借助专家学者对它们的界定。下文是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对它们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希望老师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深一步的理解。

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一、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力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显然,反思不赴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醒、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隐含着三个基本信念: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是研究者。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校本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①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②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③在教学后的反思一—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按照布迪尼的说法,反思是自我反思,它要求把自己看作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惟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二、同伴互助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 1.对话

(1)信息交换。教师通过彼此间信息的交换可以最大范围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从而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信息交换途径:信息发布会——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读书汇报会——彼此交流看到过的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

(2)经验共亨。经验只有被激活、被分享,才会不断升值。经验分享的途径: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大家把自己的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

(3)深度会谈(课改沙龙)。深度会谈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间要有非常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心灵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产生思维互动。深度会谈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4)专题讨论(辩论)。专题讨论是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意见辩护,同时也不断地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和同事对问题的认识。知识也因此不断地变更和扩张。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2.协作

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新课程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或教改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3.帮助

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就校本研究的内涵而言,它不同于师本研究,所谓师本研究即教师凭个人兴趣爱好所开展的研究或单个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或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是学校行为,一方面校本研究致力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即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校本研究也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得到的。它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的。

就校本研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学校教师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停留在教师个体身上的研究,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研究虽然开展了,但学校依然如旧,教师的行为也依然如故。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为此,要切实改造学校教育的情境,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其中尤其要加以强调的是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袁振国先生说得好,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不同的思想,一个人说了大家都认为好,这不是学校的幸运,而是一种灾难。特别是一些有威信的学校领导,一些有威望的老教师,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行为的支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学校要培植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的文化,营造一个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气氛。

三、专业引领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相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长处在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校本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研究人员应该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当前,要坚决纠正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排斥教学理论指导的倾向,这种倾向突出表现在:第一,经验主义教学实践,片面强调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以教学经验取代教学理论;第二,操作主义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应用做片面的、狭隘的操作主义理解,把理论完全操作化、技术化、形式化;第三,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教学理论应用,急功近利地追求教学的短视效应。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实际上理论的价值不单在“操作”,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人精神和气质上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这也是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

教师一定要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当前,要认真系统地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师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从专业研究人员角度讲,要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自觉地、长期地深人到课改第一线中去。要在实践中,在教师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构建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力强的、生动活拨的教学理论,从而既发展和完善了教学理论,增强对教学理论的信念,又为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功能。

专业引领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但是对专业研究人员而言,时间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专业研究人员在开展教学现场指导活动中,要努力做到:到位不越位。所谓到位,就是给教师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所谓不越位,就是不越姐代泡,不包办代替。越位的指导(包括提供过细的教参)也许会急教师一时之所需,但会导致教师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从而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指导教师,单纯凭理论太抽象,指导往往不到位;单纯凭经验,手把手地教,容易越位。旧的理论和经验都失去了指导的资格。

教师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专业研究人员无论怎么指导,都不能也不应该代替教师的独立思考。“导为了不导”专业研究人员要立足于提高教师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来进行指导。当前,还有一点值得特别强调,那就是专业研究人员在组织和参与评课的时候,一定要冲破传统和世俗的观念,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注重实效,实事求是,既要把优点说够,给人予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予启迪。同时还要避免话语霸权,提倡学术对话,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宽容、鼓励与支持。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五、实例分析。(共22分)

1、就“抓质量”与“抓课改”这两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教学质量差,都是课改惹的祸;也有人说:抓课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12分)

对于前者,根本就没有认识课改的目的、内容,可以说理念上还完全停留在应试层面。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最关键也是最易被应试条件下老师所忽略的是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在应试的条件反射下,老师和学生都成了没有情感的获取分数机器,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社会上不少早教机构提倡的全脑教育智力开发,同样的,注重学生三维(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与价值),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创设情景,先学后教,当堂监测,创建高效课堂!

之所以还存在“抓质量”和“抓课改”的分歧,主要还是学校教师的理念还不到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未来学生素质的培养,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理念。教师理念的转变还在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如果学校领导和教育局不改变过去单纯以升学率和分数评价教师工作和业绩的话,课改---将会很难推行下去。

2、某校为完善课堂教学量与质的考核,出台了“课时津贴”和“教学考绩奖”相结合的考核方案。试行后,效果较好,教师的积极性、责任心大大改观,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考核结果是课时少的教师拿的考绩奖多于课时多的教师,于是又重新出现课时多的教师纷纷要求在新学期少上课的矛盾。

你认为在学校管理重如何正确运用利益驱动机制?(10分)

创新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师管理,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职工队伍,是办好学校的保证。

一、塑造人格化的道德风尚。

我校结合教师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根据序列性、系统性、有效性。以“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内容,通过师德师风讲座,建立严格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通过榜样激励作用,开展争创“优秀教职工”活动。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教师中渗透“四个不等式”的教育(奉献大于索取、荣誉大于实惠、身教大于言教、人格大于金钱),努力塑造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的高尚师德风范。每年教师的义务劳动均在10天以上,每天早上学生打扫包干区的队伍中均有我们教师的身影。

二、注重人本化的师资建设。

近几年来,在管理实践中,我校较重视教师的成才之路,在深入了解教师性格特点、上进意识及家庭情况的基础上,对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组织。从管理和教学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入良性竞争机制,使教师在竞争环境中成长。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本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校为教师提供成果展示会,每学期都举行优质课评比、教案设计竞赛、班主任经验交流,评选优秀行政、教师、职工、班主任、责任教师等。每年均组织教师参加较高层次外出考察(03年安徽黄山,04年北京、中南百草园,05年绍兴、深港澳)。

三、领导以身作则,诱发内在动力。

学校行政人员能自觉摆正做人与用人、职位与职责、自律与形象的关系,运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换位法”,做到以情动人,以德感人,以能导人,以勤召人,以责服人。长期以来,学校行政人员恪守“身教重于言教”的信条,自觉坚持“三个一”,即抓好一个部门、管好一块工作、上好一门主课,勤勤恳恳的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以实绩在师生中树立形象。(本学期将实行中层干部达标评议)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坚持早到校晚离校,事事亲历亲为,率先垂范,为教师排忧解难,教师目睹校行政人员的行为,真正把领导视为“知己”。在学校行政人员的感召下,上行下效,涌现了较多师德高师风正、师业精、师绩实,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好教师。领导以身作则,教师不令而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前提。

四、创设良好的氛围,坚持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的核心是以师为本,尊重、信任、关心教师,主要表现在依靠教师上。行政人员在各方面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有困难领导带头上,有荣誉领导带头让。(如校长不参加优秀行政评比。行政不参加优秀教师评比)教师有病或家中有大事,学校行政人员及时上门探望、慰问。教师自尊自重,自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来自领导的尊重,更能产生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于是以百倍的热情去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以求得感情的补偿,如潘育飞、宋谊琴等行政人员,邹功勤、顾蓉萍、詹静等老师不管自己工作有多忙都会全身心投入,圆满完成许多额外的工作任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教师是有良心、重感情的,能做到“士为知己者用”,也希望别人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以情相待。教师抵触“管”字,反感压服,为此我们充分尊重、信任教师,注重与每位教师建立真挚的感情,做到以情感人。如对青年教师做到政治上热情关心(近几年青年教师入党4人),工作上大胆起用(行政人员35周岁以下3人),生活上关怀照顾。在工作中多为他们“压担子”,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教育科研中“选位子”,使其在科研中迅速进入角色(今年申报市级课题2个,和谐校园课题被推选到省、市参评),在成长中以老带新“结对子”,促其成长。此外,我校还经常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如青年教师座谈会,退休教师座谈会,职工座谈会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倾听教师心声,强化教师管理的意识,努力创设上下协调、统一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五、健全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学校管理规范,学校工作才能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几年来,我们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对领导班子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班队工作、教学工作、安全卫生、考绩考勤等方面,制定了多项系列管理制度,尽可能使方方面面的工作实现人定岗、岗定责、责定量、量定性,由专人定期布置、检查、小结、评价、通报、奖罚,我校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量化管理。班主任的工作业绩、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职工的工作效益均以百分评定、按分计奖,分数的高低直接与经济利益和评优评先、晋级挂钩,对班队工作制定实施细则、实行量化管理。近年来,分别制定了班主任考评办法、创新奖、突出贡献奖。领导、教师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奖勤罚懒、重实绩、讲效果,打破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创新守旧一个样的局面,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不甘落后的竞争局面。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归宿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办学资源的优势,最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功能作用。

6.某市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篇六

以开展第五届“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海西”竞赛活动为契机,围绕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内容、技术、载体和管理上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服务面,深化服务内容,促进农业热线服务上档次,上水平。

2、进一步发挥市农业服务热线的作用,及时解答农民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落实工作制度,健全示范网络,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协调、服务功能,切实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党政联手、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突出服务重点。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根据当地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科技赶集40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期;在提高农业技术、信息、等生产性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坚持把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作为增强热线服务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对生产经营大户、科技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扶持,切实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4、进一步抓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

7.某市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篇七

高校信息公开是在法律法规和教代会条例规定的范围内, 通过一定的形式, 将学校发展信息适时、规范、如实地向师生员工和社会公布的一种制度。全面推行信息公开, 对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 推进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维护学校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机制

1.1 设置机构、建章立制, 制定《信息公开实施细则》规章制度

制定《信息公开实施细则》, 开展高校信息公开的具体工作。建立健全校长领导、党政办公室组织实施、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监察部门监督检查的信息公开内部工作机制。下设的具体工作机构有: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和领导学校信息公开工作, 负责指导、推进、协调学校信息公开工作。信息公开工作监督小组负责对信息公开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信息公开办公室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公开办公室, 具体由校长办公室负责。

1.2 对高校信息公开的公开范围进行界定

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对以下信息进行重点公开: (一) 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办学规模、机构设置、学校领导等基本情况; (二) 学校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 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四) 学校各层次、类型学历教育学生招生、考试与录取, 学籍管理、学位评定等相关规定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等; (五) 学科与专业设置, 重点学科建设情况, 课程与教学计划,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与图书藏量, 教学与科研成果评选, 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结果等; (六) 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与勤工助学申请与管理规定等; (七) 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专业技术职务等级, 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等; (八) 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 (九) 学校财务、资产管理制度, 学校经费来源, 年度经费预决算方案, 财政性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情况, 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招投标; (十) 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 涉及学校的重大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情况; (十一) 对外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及外籍教师与留学生的管理制度; (十二) 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信息。

1.3 严格制定信息公开的程序和信息公开的方式

高校公开信息前,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学校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学校通过校园网、简报、报刊、广播或者电视等媒体以及文件、年鉴、会议纪要等方式公开学校信息。学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还可以填写《信息公开申请表》, 采取现场申请、书面申请 (信函、传真等) 、网上申请等方式进行申请。对申请人的信息公开申请, 根据具体情况在15个工作日内分别做出答复。

1.4 制定信息公开监督和保障机制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评议。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监督小组负责组织对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高校每年要按规定编制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2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原则与特点

2.1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原则

第一,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坚持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公众, 都有获取学校信息的平等权利。师生员工与社会公众只要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 均可以获得需要公开的信息, 对于不予公开的信息, 学校也拥有保留权。

第二,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坚持准确及时的原则。由于信息的时效性, 高校公开的信息必须是准确、及时的。要让师生员工和公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与自己工作、管理、科研密切相关的信息。

第三,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坚持全面的原则。根据信息公开目录要求, 主要有以下内容。对学校职能、学校政策、干部人事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建设、招生、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对外交流、资产招投标、基建招投标、继续教育、工会等工作都按规定进行全面公开。

2.2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特点

第一,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有规范、便民的特点。在信息公开制度的设计, 信息公开的方式、程序等方面都坚持以规范、便民为原则。开设校园网“信息公开”专栏, 设置:即时信息公开、重点信息公开、依申请公开、信息公开年度工作报告等子栏目, 方便师生员工与公众查询信息。如果公示已经下线, 师生员工可以通过电话、Email进行依申请公开, 程序方便、快捷。

第二,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以普及到二级学院为特点。二级学院将院务公开规章制度、党政联席会议记录、财务收支情况、教师劳务酬金的发放、学院重大改革的措施、岗位聘用、设备招标采购、科研立项、教学实施情况、访问进修、学生入党评优、奖助贷补等需要面向教师或者学生公开的材料存档, 以备供教师、学生查阅。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 将院务公开的工作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科研各项工作中, 不仅促进了日常的工作, 也注重了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良好风气。二级学院积极开拓院务公开的渠道, 如开展网上论坛、利用QQ群、短信群发等办法, 让更多的教师准确、及时地获得信息, 促进了学院的团结、融合的风气。

第三,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以把握人事、教学、科研、招投标等重点工作为特点。教代会期间可以向代表印发《校务公开报告 (教代会书面报告) 》, 向代表们公布了一年度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立项情况、招生录取情况、基建招投标、资产购置、后勤服务情况等等重点信息。

第四,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注重信息存档工作和校务公开评议工作。由校长办公室进行校务公开信息备份、存档, 做到对各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 并做好校务公开各项会议的会议记录。工会制定校务公开评议工作制度, 建立校务公开长效评议机制。

第五,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将信息公开与校务公开紧密结合。高校信息公开的范畴包括了校务公开, 一般来说, 校务公开更注重学校的内部发展, 信息公开还包括新闻信息等方面的公开。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将校务公开工作作为重点, 兼顾信息发布、信息报送, 及时向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报送重要信息, 做到将信息公开与信息报送工作相结合。

3 信息公开工作对高校内部管理的作用

3.1 信息公开促进高校实现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现代大学制度中,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教授治学等等, 都必须通过民主来达成, 而民主的前提就是知情。信息公开是民主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信息公开能够使学校的管理公开化、透明化, 防止暗箱操作, 对于学校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转变管理方式, 变被动为主动, 是民主化管理的目的所在。信息公开是民主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只有实现了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层面的信息公开, 学校的决策、学院的决策才能做到正确、有效。

3.2

信息公开有助于高校转变机关作风, 去行政化过度行政化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克服的顽症, 信息公开有助于高校转变机关作风, 去行政化。信息公开从根本上说, 就是为师生员工、公众提供信息, 必要的时候提供查询服务。在此, 服务师生员工, 服务公众是第一位的。这对于各机关部处、各二级学院转变作风, 服务教师、学生是一种态度上的转变。对于学校内部管理来说, 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 将不利于民主、科学治校。所以信息公开带来的服务意识以及态度改变将有助于高校发展“去行政化”。

3.3 信息公开有助于高校反腐倡廉

预防腐败是新时期高校治理的重要目标。在一些重要环节, 如教材设备采购、基建招标、招生等方面, 都需要“阳光”的照射, 需要在师生员工、公众的监督下进行。要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就要进行信息公开、校务公开。师生员工、公众通过监督这些重要环节, 可以督促高校办学行为依法依规, 是高校反腐倡廉的有力武器。

3.4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展望

高校要进一步深化信息公开工作, 要进一步提升工作层次, 通过深化工作方法, 把督办与调研工作融入到信息公开工作当中, 使信息公开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通过把督办信息公开, 督促各部处落实、完善好各项重点任务, 在群众的监督下完善各项工作;通过公开调查研究信息, 为高校科学发展出谋划策, 协助校领导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阎凤桥.高校信息公开办法解读:建立问责制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 2010-07-10.

[2]马海群.国外大学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9) :50-52.

8.信息公开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影响 篇八

[关键词]信息公开;人事档案管理;策略

档案与人事档案是信息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信息公开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冲击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和纪律要求,“组织意见”和整个人事档案必须是“封闭”的、保密的。因而,人事档管理遵循民主、公开、透明的现代法治精神将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当然,任何事物的变革,都需要有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发和实施对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人事档案信息公开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而深远意义的事情,是公民实现信息享有利用权的一个具体体现,公民利用档案不是获得一种恩赐,也不是享受某种福利,而是实现自己民主权利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事档案信息公开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意义

l、有利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人事档案信息公开是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接收与输出、运用的过程,是发挥人事档案信息的作用、实现档案信息价值,满足人事工作的需要。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发现工作上的不足,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如果人事档案材料不全,内容不真,不能全面反映个人的真实情况,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合理正确地使用。人事档案信息公开可以加强人事档案工作管理,促进基础工作建设,提高人事档案利用的有效性。

2、有利于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

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人事工作的重点。人事档案是人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人才信息的缩影。优质的人事档案可全面客观历史地展现人才的面貌、特点和专长,成为考察和了解人才的重要依据。各级组织和部门可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和特点进行合理配置,扬其长避其短,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才在最佳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3、有利于全社会人才资源共享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需要各类人才,人事工作是管理人的工作,即开发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也科学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使人才各得其所。俗话说,“知人善任”。知人是善任的基础。人事档案是了解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在人才济济的当今社会里,准确、真实、全面的人事档案信息将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流动与配置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可以根据人事档案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人才数量、文化程度、专业素质等情况,进而为未来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分析,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和使用。

二、信息公开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对传统人事档案观念的挑战

传统人事档案观念就是:1、人事档案属于组织、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2、人事档案信息是机密的;3、人事档案不允许个人查阅利用。正是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导致了档案相关部门把是否开放档案和开放哪些档案当作自己的权力而不是一种法律义务,剥夺了公民对人事档案的开放利用权。许多人连自己的人事档案都没有看过,更不用说涉及国家政府的公务档案,他们理所认为只要是档案就应保密,知道档案开放法律法规的也是为数不多。

(二)对传统人事档案体制的挑战

传统人事档案体制是根据《干部档案管理条例》的规定“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现实中的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是以人的身份和职务来划分的:省级以上的党政干部的人事档案由中组部集中统一负责;厅级以上的由省委组织部负责管理,市委组织部则负责本市各委派局的主要领导的人事档案。这种身份型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在当前形势下有以下弊端:1、为人才流动设置障碍,限制了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度。2、实施“行政控制”,强化了行政的随意性,是典型的“人治行政”。3、助长“制度交易”,致使平等的公共雇佣关系变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角斗场,滋长了权力腐败。信息公开还给公民更大的权力和力量来监督和抵制这股势力,让人人生而平等地享受社会的利益。

(三)对传统人事档案法规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所推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剥夺了人事档案相对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传统人事档案法规上“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的明文规定势必被信息公开的大潮所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本人有权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并且有权监督本人档案的形成和利用全过程。

三、信息公开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思考

(一)人事档案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打破了“铁饭碗”,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灵活的用人机制似乎使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人事档案失去了作用,可有可无了。许多人认为出外谋职,只要带上身份证和毕业证及相关证书足矣;更多企业认为现代商業社会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中的人,只要你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档案里的记录并不重要,档案只代表人的过去,而人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的确,在当今这个日渐注重个人现实能力的社会,档案的作用正在弱化,但人事档案在新建立的人事管理体制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个人维权的有力武器,是个人利益免遭损失的法宝之一。

(二)人事档案能否向公众和个人开放

由于历史原因,人事档案长期处于组织掌控之中,人事档案自然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专用附属物。档案当事人无权利用本人的档案,公民在人事档案领域没有知情权。但我国《保密法》中对秘密也有密级和解密的规定,人事档案材料的密级也应遵循“密级递减”的规律。不能材料只要转进人事档案,密级就迅速提升,永远不得公开。人事档案信息是为了利用而生存,利用率越高说明信息的价值高,公开有助于提升人事档案的利用率。

(三)人事档案的主人是个人还是他人

上一篇:长海县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综合调研报告下一篇:雪松的智慧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