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册小结及人物特点(精选2篇)
1.十册小结及人物特点 篇一
听说我这学期要换新老师了,这可是件大事呢!同学们说新老师还是位名师呢,我兴奋不已,早就想目睹一下名师的风采。
随着清脆的铃声,新老师终于来了。只见她相貌平平,扎着短发,皮肤稍微有点黑。
老师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啊!老师的笑多么灿烂,多么迷人啊!老师清了清嗓子说:“我姓金,你们数学老师姓黄,我们俩可是黄金搭档。”这一句话逗得我们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金老师那么幽默,使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更喜欢听她上的语文课。
金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金老师读书的声音很优美,娓娓动听。你听:“老师,这一切也许您已经忘了,因为您为学生做得太多太多??”金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
们带入到书中的情景中去。听着听着,陶醉在其中。不管什么时候,金老师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犹如一朵盛开的菊花,加上她优美的朗读,让我们觉得听金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金老师也是严厉的。那天下午,老师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熟悉的笑容,而是阴沉沉地走进教室,我预感到老师生气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同学们一个二个接二连三被叫上台。原因是字迹潦草,抄阅的次数少??弄得我们担心吊胆,生怕被叫到。老师虎着脸,大声地训斥着我们,让我们对老师增添了几分敬畏感。
这几天,在课余课后,我们都说新来的金老师真好。
2.十册小结及人物特点 篇二
不置可否, 在没有时间的年代, 三个年轻人在城市的中下层游走。他们从生活中被真实的“疏离”, 这种离化现象完全的表现在他们言不由自主地行为上。他们极度渴望融入这个城市, 但反观而见的是陷入了一个危机圈套里去, 带着点“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他们反叛, 用了一种奇特的方法, 去接近所谓的“正常人”, 但不言而喻, 与他们背道而驰的事情像“虚构”一样真实甚至神奇的发生。生活无奈, 岁月无助, 世道无常, 那些怀疑主义者生不逢时, 被活生生的看做钢索上的小丑。范冰冰所演绎的这个南风, 个性像是对本性的择优择选。同现实生活中所有生活在二、三级城市的孩子一样, 迷茫、困惑, 压抑, 带着心机和一丝青涩, 这些导致了他们有了企图远离故土的心。认同感, 对于一个出生非来自大城市的打工仔来说意义非凡。同样的, 在《观音山》中, 以征象的兴衰觉察人物内心也是可圈可点。三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包含了“现代化”的人物特质, 他们越以一种“典型亚健康”的个性来表达, 就越体现出时代的“典型亚病态”。
电影中, 除了三个年轻人与常月娥外, 人与人的交往存在着明显的“游戏性”, 而作为别于时代的京剧演员常月娥, 则是一个遭遇家庭巨大不幸的禁欲主义者。她严格要求自己, 以达到对自我的审判, 这种过程如同一种宗教的仪式感, 因为磨难, 她始终相信世间受到一种道德规则的约束, 这才将绝望无知的悲伤感暂缓减轻。爱夫爱子心切的女人一种放纵的方式维护着自我保护的尊严, 内心实质善良的年轻人以“代沟式”的诙谐调侃包容着“红色世界”, 最终四人关系真挚, 实实在在;互补关系的产生在于他们都以“缺失”的心态吸取了彼此极端的感情。电影故事的创造是先于对其寓意的理解, 而电影人物中人与人的关系、性格特征、符号化都是可以先于电影创作而存在的, 因而观者无路可退, 如临深渊, 辗转反侧, 彻夜难眠, 而后大梦初醒, 茅塞顿开, 又不知何去何从, 百感交集。当四位主人公站在一座观音庙前, 当常月娥与三位年轻人隔山而望, 原来很多悲情事件都释然了, 即使恐惧的滋味无所不在, 浅触及肤, 不寒而栗, 渗进入骨, 隐隐作痛;但他们确实慢慢将悲剧性格以一种“无生无死”的状态下, 回到了一个真实的梦境, 那个梦境真美。
电影中火车始终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表象呈现, 那里载着三个年轻人的情感和逝去的岁月, 感受到迎面而来略带刺脸的风肆无忌惮的撞过, 隧道和天空交织着黑暗和光明, 在三个人脸上有了迷茫的青春, 劫后的重生, 繁杂的时代的表情。火车的足迹翻山越岭, 让整个故事有了线索可寻。因为到达的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并不是刻意安排的, 但这样偏偏指正了电影的无意识中的刻意性, 特别是激烈的内心思维、情感残余。这种类似接近自然的行为让现代和导致现代嬗变的原因显得毫无遮羞和掩饰。我们甚至这样体会一种人生行为:“电影外”的丁波闹事、打架、暴躁、冲动, 凭着一股不知死活的铆劲“无理取闹”, 完全以“坏人”形象示人。换一个角度想, 如果有一个纯净的世界, 那么坏人在上面就不可能拥有角色地位, 因为纯净的世道中是没有这样的人或精力的, 可暂且抛去纯净和“坏人”外的其他部分, 用现实或经历去填补替换这些部分, 我们就再无法用“纯理性”地思考作出符合传统道德的决定, 同时激发想象力, 可以套用这么一句话就是:真实在经历之间, 变成了前后共通的实体。
一辆残破的汽车, 一条腿女孩, 一个生日蛋糕, 一位孤身母亲, 家中一张笑得灿烂无比的男孩照片, 观者不得不正颜厉色地联想到恐惧。汽车上音乐混乱好像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震撼的现场。这条意识幻想中的情节转变为线索, 在追求自由和纯净的歌曲里荡漾, 正是这样的“失误动作” (磁带卡带) [2]在没有被掌控的时间中放大了对时间的思考, 其代价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发现, 带着反叛而无奈的电影插曲正以“当事人”的“局外身份”将语言僵化把握, 达到对自由度的诉说和怀疑;也正是由于电影故事中无意表现得不可控性, 肆意地把玩着这些深谙病理和造假术的青年, 将反道德和粗暴赋予人情味。犹豫与焦虑是那被疑虑与极度痛苦困扰者的自然癖好, 因而出现的车祸现场、地震遗址、寺庙重建以最自然的“经过”丰富了主线和人性的本能活动。
电影不断以人物形象诉说环环入扣的故事。南风从一种内外的已有经验袒护着莫逆之交, 她这种自由支配的怪诞意识让观者自知, 即心灵总是潜于内心愿望, 模棱两可的复杂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最后永无休止。按照印度一本诗集里的故事中[3], 一位仆人对主人说:灵魂是不朽的, 肉体死亡后会轮回到其他生命;胜败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尽其天职得以涅槃。那么细想电影故事中的每一个被重点描述的对象, 他们无不兑现了这个玩乐世界的游戏, 并最终无法逃脱, 这种痛苦的唯一的善解人意是超越其他痛苦, 使之望而却步, 换言之就是再没因其荒唐事件导致人物无法觉醒和不能忆及, 承受之轻即痛苦之轻、事态之轻。电影之重, 因为有不蛊惑的带有冲击的野心, 却毫无卖弄之嫌。仔细推敲, 时间的游戏像历史一样重复却没有克隆性, 可能说的那个常月娥、南风、丁波、肥皂不过就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被放逐的格格不入的孤独者[4], 我们必须走出, 将萎靡的那些所谓“一如既往地讨好和谦卑[5]”抽出, 缓解不得不屈服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现实状况, 就像电影所说:孤独不是永远的。
摘要:电影中情节流畅和人物塑造至关重要。李玉的《观音山》再次让观众体验到文艺电影中人物与情节对于情感的表达。如果艺术家不创造一种反环境的方式和手段, 那么对于电影中人物的感知和对情节的适应就会完全脱节, 导致了精英姿态的萎靡和贫民戏谑的反抗。本文欲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推理来阐述一个日益平庸的意识形态对于个人影响的结果, 来激励群众对于生命秘密的认知。
关键词:游戏性,现代嬗变,失误动作,孤独者
参考文献
[1]、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 阿城的记忆文字《听敌台》
[2]、凤凰出版集团2010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失误动作 (续篇)
[3]、参照《薄伽梵歌》, 其为御车御者对主人公阿周那王子, 希望他履行种姓赋予他职责的话, 收录印度叙事诗之一《摩诃婆罗多》。
[4]、见蒋勋《孤独六讲》
【十册小结及人物特点】推荐阅读: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10-12
林冲人物性格特点08-09
突出人物特点的作文09-18
人物特点的作文500字08-02
水浒传人物性格特点08-09
人物性格特点学生作文500字10-02
古诗及人物形象07-29
描写人物的成语及解析09-12
古代杰出人物及事迹作文素材08-15
法治人物颁奖礼节目观后感及收获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