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教师实践反思制度

2024-09-15

校本教研教师实践反思制度(精选14篇)

1.校本教研教师实践反思制度 篇一

教师校本教研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重实效,出成果,特制定校本制度:

一、在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各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开展,要紧紧围绕推行新课标、新教材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深入进行校本教研,切实解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各教研组要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活动计划,上报校本教研活动领导小组,包括研究专题、活动内容、参加人员、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等,并抓好落实,不流于形式。

二、结合每月一次的示范课活动,围绕本学科的研究专题,人人作好示范课。学校教研组每学期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评定,按分定等,纳入两评四考。

三、结合说课、讲课、评课活动,进行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校本教研水平。

四、充分发挥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组长的专业引领和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对校本教研成绩显著的教师优先评定校级骨干教师,并优先推荐镇、区级骨干教师

五、各学科组要做好活动、研究全程记录,学科教师要通过教学信息、精品课教案、教学案例,撰写论文、读书笔记等不同形式,总结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学校把教师个人校本教研情况纳入两评四考相关内容,予以考核评定。

六、期末做好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的考核鉴定工作,每学期末对各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研究成果进行检查考核,必要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对研究成果突出的要进行表彰资励,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把教研组开展活动情况,纳入教研组长两评四考教研组长增减分项目予以考核。

2.校本教研教师实践反思制度 篇二

1.建立健全校本教研机构。 强化分级管理, 构建“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学科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明确教研制度, 层层落实, 形成校长亲自抓, 教导处主任、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主动参与的教学研究制度。

2. 确定校本教研主题。 对全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困惑、发展中的疑难、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培训方式及教师关心的一切问题。通过调研提炼出以新课改为核心的关于师、生成长的主要问题, 作为校本教研的小课题和主要内容。

3. 完善校本培训规划。 学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计划, 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有层次的研修, 想老师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 做到有的放矢, 切实可行。

4. 建立校本教研考评制度。 应根据各类人员教研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记分。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制定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年度考核细则,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督导检查, 并通报检查情况, 形成领导带头, 抓实过程的良好局面。

二、让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常态化

1. 坚持每周集体备课制度, 落实开发校本课程。 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教案复查”的备课制度, 加强集体备课, 提高课堂效率。

2. 落实规范的公开课制度。 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校园文化, 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 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让老师们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教学。

3. 落实例会制度。 为了更好地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学校建立起相应的校本教研管理长效机制, 落实“思、评、讲”教研活动制度;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组长例会制度。由分管副校长牵头, 由教科室组织, 各教研组长参加的例会每月召开一次;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例会制度, 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

4. 构建激励机制。 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 构建“五到位”保障机制, 即组织到位、制度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激励到位;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学校专门出台校内绩效奖与科研奖实施办法, 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贡献的教师, 鼓励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5. 调控过程管理。 为保证校本教研有序进行, 要加强对教研活动过程的调控。“定方向”即在校本教研总目标的框架内, 根据自己教学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确定新的研究方向。“定时间”即教师在学校教科室的总体安排下, 确定完成目标的时间。“定目标”即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制定完成学科教研目标。“抓过程”即抓校本教研过程实施、抓过程管理、抓过程调控、走好每一步。“抓成果”即积极创造条件, 抓校本教研成果的形成, 要求每学期均有校本课题成果生成, 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抓量化”即以学校教师素质评价为考核依据, 对教师的教研成果进行量化考核。“查实施”即每学期对校本教研情况进行检查, 查实施情况是否正常;“查进展”即不定期地对校本教研情况进行督导、抽查, 看进展是否顺利, 是否有困难需要解决;“查记载”即看教研研究活动记载是否详实, 资料收集是否完善、是否在积极开展。

三、让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专业化

1. 进行课例研究。 举行理论讲座, 让教师逐步熟悉“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教研组集体备课时对单元重点、典型、传统课例进行重点研讨, 采取“中心发言人”重点准备, 其他成员合作研究的办法。对各级公开课、研究课、竞赛课列入课例研究的重要形式, 形成范例;举行说课、教育教学课例设计活动;开展课例评价、品析活动。

2. 关注课堂研究。 课堂研究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成员及共同体通过各种研究载体重点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教研组内每期进行随堂课的听、评交流活动。

3. 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形成反思记录。反思记录要及时、真实。教师要逐步养成反思记录的习惯, 学校提供的教学设计表增加一个反思札记栏目。

4. 开展同伴互助。 以教研组、年级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 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 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 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 鼓励教师大胆评点, 各抒已见。以教学或学习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 将问题归类, 以类型分组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5. 发挥专业引领。 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 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同时提供教师从互联网上学习的条件;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动力反思 篇三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从事校本教研,是新时期基层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虽然有关方面想方设法从组织教研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教师们的日常教学生活实际需要,满足广大教师的“口味儿”,但是通过近年来笔者多次亲临各级教研工作会议现场观察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似乎对当前各级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校本教研工作并不满意。在他们之中,或者感觉研究工作“高不可攀”,与己相去甚远;或者感觉“廉颇老矣”,无力而为;甚至还有“逼上梁山”、“疲倦乏味”、“走走过场”等表现。这样,使得有关方面精心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陷入了“事倍功半”的窘境,主要原因何在?

比如:时下拥有驾驶执照和私家车是一种时尚,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中小学教师也开始热衷于此。笔者观察到,为了学习驾车,他们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每天坚持到指定地点参加驾校培训,为期一个月。在他们之中,有“少壮派”者,但多为年龄接近中年和退休者,男女人数相当。练车时间每天早上大约6~8点钟,下午5~7点钟,基本上是在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休息时间。教练员对学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此,不时就能听到教练员对学员的大声训斥之语(教练员的年龄要比很多学员年轻的多)。按规定,结业时要求学员参加笔试和实践测试,合格者方能取得驾照。所以,全部学员在走向车下之余,都会非常认真的抓紧时间自学有关教材、记忆有关理论知识以准备理论考试。

看到如此情景,笔者感慨不已:平日里各级业务部门鼓励教师们要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自觉加强有关新课程理论学习,经常会遭遇教师们的一片“诉苦声”。而那些挂在教师们嘴边上的“搪塞之词”在这里是听不见的,那些难为之情也是看不到的。在这里没有了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知识基础、工作时间、记忆理解能力、家庭困难、教师(教练员)的教学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学员的学习态度都很积极认真:互相鼓励与自我鼓励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学员们对获取驾照所需考核的知识与技能都可在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内就能理解掌握,所以,学习效果非常好。

由此笔者产生了疑问:这样高效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序列中?进而是否可以推广延伸到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涉及的其它工作领域中?最让人费解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方法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是经常使用的,然而效果却不好。据此我们是否应该怀疑一些学者们论述的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初,帝在兵闲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攵毛,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文中东汉时的光武帝刘秀对待朝政勤劳不怠,天天与有关大臣议论国事,兴趣盎然至半夜,太子和其他人劝他应该“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可是光武帝却说自乐于此,不觉疲倦,这便是成语“乐此不疲”的出处。

4.校本教研教师实践反思制度 篇四

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即自我思考、自

我总结、自我完善提高。实践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集体备课与个性欣赏制度

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集体备课与个性备

课欣赏制度。通过集体备课,集大家之长和优势,形成“通用教案”。在此基础

上,每个教师再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在“通案”旁边进行个案补充,设计富有个

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多变的用于课堂教学。

二、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课前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实践。在备课时教师要

对教材与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教材内容去寻找、开发、制作教学资源和资料。

备课时,考虑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教师学会主

动地有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给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乐

趣。

(2)课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控课堂。教师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几室调控课堂,促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3)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促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反思:

一、要对每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二、要对自己的机制处理或偶发事

件进行自我反思;

三、要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反思;

四、要对教材处理进行反

思;

五、要结合课堂教学的现象或困惑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分析,做到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能力。

三、学校对教师反思实行“二定”、“两专”“一返还”的管理制度。

“二定”即教师要定时上交教育教学反思,学校定时汇报检查结果。

“两专”即学校专档管理,专项检评。

“一返还”即学期末最后一次检查后,学校返还给教师,为教师以后教学

5.体育校本教研教学反思集 篇五

二、目标:

健美操教学中利用“菜单”进行“点菜式”分层合作学习策略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提供学练“菜单”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选择地“点菜”练习,使选择相同内容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成层次进行学习,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群体,树立学习信心,产生展示自我的强烈愿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不拘形式、自由表现。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做到了让“尖子冒得出,中等迈大步,差生不落伍”。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尝试、体验与思考;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让学生体验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参与、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主要做法

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改进教学组织策略和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

1.落实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练习、同质同组练习、异质同组练习等方式,把学练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对于学练的内容,主要由教师给出“菜单”,学生自己选择决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由选择。

2.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学生羞于锻炼,缺乏信心,不会交流,被动锻炼的现象,本课题组老师在上实验课时,注重课堂氛围的创设,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练“菜单”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点菜”式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分层合作学习。

四、主要收获

通过学习,增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认识到以下两点:

1.教学时,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学习、尝试、交流合作等各种形式,获得成功的体验经历,使学生在学练中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心,有合作和交流,不再是被动的学练状态。

2.在提供学生丰富的学练“菜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主选择搭配,使学生变“被动练”为“主动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几点思考

1.如何运用更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快乐地参与到学习健美操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思考的地方。

2.在学生自主选择学练层次和学练“菜单”的基础上,应努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选择更能适应中学生的伴奏音乐。

陈英(女生篮球选修班)

本课是高二《体育与健身》校本“分项选修”篮球课程,教学内容是四角跑动传接球和两步上篮。

本课构思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指导思想。

本课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力求通过篮球教学“四角”跑动传接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篮球跑动传接球的技术。在这教学中采用了图示的方法,让学生更加明确和掌握跑动中传接球的线路和技术。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观察、思考,体验实践,还培养了学生间相互配合协作的团队精神。

6.校本教研培训制度 篇六

王家厂镇中心小学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我校以“校本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使学校校本研训工作进一步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本研训的意义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而服务。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研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训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训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训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研训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二、校本研训的具体规范

1.学习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1)培训工作日常化。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五晚上为全体教师的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2)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详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如仅数学学科就包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学习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育科研、数学课堂教学、特级教师教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案例研究与写作、数学教育展望等专题,力求教师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3)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教研行为自主化

制度上保证:学校规定每周三为语文学科教研日,周二为数学与其他学科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组织上到位: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分成3个教研组,其中包括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再加综合教研组。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行为上跟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2)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要求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

(3)教研内容系列化

我们认为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提出上好“三课”的做法。即老教师、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

(4)教研形式多样化

从教研性质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师徒上对比课)、自我申报的沙龙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音美等综合科教学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头脑风暴)、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

(5)教研科研一体化

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我们的做法是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学校教导处、教研组经常协同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3.协作交流———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

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试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4.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1)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要求教龄未满6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成立校学科指导组,校长任学科指导组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要求学科指导组成员每期听课不少于10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并定期汇报交流教学情况。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

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邀请本县内其他学校优秀教师来校上示范课、办讲座。

5.资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1)整合资源。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2)突出“校本”二字。即校本研训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

6.激励保障———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

(1)组织到位。将学校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教导主任负责抓、教研组具体落实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学校制定出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候课制)、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3)人员到位。一是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教研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二是学科指导组成员要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

(4)经费到位。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教研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

7.校本教研教师实践反思制度 篇七

一、率先垂范引上路

要使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欣然接受并较好地运用网络教研,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学习,难度不小。恩施州教科所在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前,从思想观念、技术操作、行动示范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1. 思想上引领

州教科所从2004起,连续4年暑期对新课程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开展了“头脑风暴”式的全员培训。4年累计培训5万多人次,占全州中小学教师的8 0%以上。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理念、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科研方法等。

在网络教研开展之初,主要是解决“为什么要开展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有什么优势”、“与传统教研之间的关系”、“如何开展网络教研”等一系列问题。州教科所组织县(市)教研员、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召开了3次200人以上规模的会议。聘请了多位课程改革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

2. 技术上引领

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上来看,网络教研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但对于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教师的软件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储备,都明显存在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着手以下工作:一是培训一批骨干,让骨干再引领其他教师;二是狠抓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工作,让人人能用、会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三是积极配合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四是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如英特尔未来教育、携手助学等社会培训活动。

到2007年12月,恩施教育信息网成为了骨干教育网络,全州8县(市)均建立了教育信息子网。全州所有初级中学均建有30台以上的计算机网络教室,80%以上的农村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通过光纤或ADSL方式接入本县(市)教育信息网,90%以上的农村初级中学建立有校园资源服务器,3 0%以上的农村初级中学建立有自己的Web服务器。有了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3. 行动上引领

当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具备了开展网络教研基本的硬件条件和相关的知识储备,州教科所决定选定1~2门学科,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由该学科教研员牵头,确定一所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校承担课例录制工作,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与研讨。于是,恩施州中小学第一次网络教研活动于2005年春季学期第三周开始了。

说起第一次网络教研活动,恩施州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俞玲不无感慨地说:“最初举行网络教研活动时,我要发无数个短信,打上几十个电话邀请教师们上网看课例,约定发言人,参与的人员只有三四十人。而现在400人的‘UC’房间每次活动时都是爆满。教师争先恐后地参与发言,水平越来越高。”

有了好的开端、好的引领垂范,更多的教师走到了网络教研这条道上,使活动形式不断创新。

二、确保收获先策划

网络教研虽然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几所城市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缺乏系统性与可复制性。我们只能借鉴某些适合当地实际的成功经验,规避其活动过程中失败的教训,策划出适合恩施大多数学校实际的网络教研活动模式。

1. 团队管理策划

按照理想的群体学习活动模式,网络教研团队成员应该是依据不同的研究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某一类或某一个特定问题的解决,自愿加入到某一特定的研究团体中来。可以形成长期的研究团体,也可以是问题得到解决后自发解散的松散组织。基于以上考虑,恩施州教科所组织了以州为单位的网络教研活动团队。

恩施州网络教研团队的形成主要是由本区域内的学科教师、县(市、区)学科教研员、市(州、地)级学科教研员、学科专家和其他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是活动的主体,平等参与整个教研活动。市(州、地)和县(市、区)学科教研员除了平等地参与活动之外,前者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筛选活动必要的资料,联系相关学科专家和县(市、区)学科教研员,后者主要是组织本辖区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这种组织方式在活动开展初期十分重要,是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过渡阶段。只有当网络教研给学科教师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后,才能形成自组织,之后,方可形成多个小的团队。

2. 网络平台策划

开展网络教研必须要有信息载体,要有开展活动的平台,这是开展网络教研的基础。网络教研平台主要由市(州、地)教研网、教研资源平台和教研服务平台三部分组成。市(州、地)教研网主要是用来发布教研活动及管理信息,提供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政策和具有引领作用的教育理论与案例;教研资源平台主要用做教研资源的开发、发布、管理和应用,比如课堂教学实录(视频点播)、优秀教育软件发布等;教研服务平台主要是为教研活动参与者提供在线信息和开展交流与讨论的其他相关信息。作为网络教研的组织者还必须建立公共的在线实时交流工具,如QQ群,“UC”聊天室等。

网络教研平台搭建好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划分、管理平台各模块的功能。其次,建立一支资源建设管理的队伍。管理人员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栏目总编(学科教研员)、信息安全管理员和注册用户等。系统管理员一般就是市(地)教研机构网站的维护人员,主要负责网站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保障系统的稳定安全,开通栏目总编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权限。栏目总编主要组织上传并推荐优质资源,对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源进行审核,组织利用资源进行网上教研活动。同时,栏目总编也是实时在线交流(利用QQ群、MSN和“UC”等)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信息管理安全员与总编合作,主要负责抽查栏目内容信息安全,对栏目文字、图片进行调整并通知对方。注册用户有浏览、上传、下载信息资源,发表评论和请求专家帮助的权限。

恩施州目前建立了“民族教育科研网”、“恩施教师Blog”和“小教天空”实时通讯等,作为信息呈现、交流的主要平台。仅2007年,近200所中小学(农村学校占70%以上)的近14,000人次参加了网络教研活动,有235位教师在“恩施教师Blog”上建立了博客,撰写日志12,000多篇,在“民族教育科研网”上传课例视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小结等信息2,352条,总容量达13GB。

3. 活动过程策划

网络教研活动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核心环节。实践经验表明: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主题确定、个人学习、集体交流讨论和个人反思四个阶段,层层递进。从培养活动参与者的综合能力来看,每个环节的信息获取、处理、发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主题确定阶段,主要由市(地)学科教研员收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讨论的教育热点、难点、盲点问题,并在小范围内寻求并确定初步的解决办法及形式,随后选取或征集网络教研群体中某个个体或小团体承担的实践内容。在此期间,学科教研员要与任务承担者交流、讨论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案例或方案,继而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发布相关信息。

在个人学习阶段,教师个体要明确活动主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阅读主题承担者提供的资料,梳理自己已有的知识,审查自身能力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该问题。在此期间,可以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将个人或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案发布到网络教研平台上,供其他参与者学习、交流,继续深入讨论。

集体交流讨论一般是由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根据前两个阶段的活动情况,组织大家通过视频或文字等信息载体,实时在线交流,将活动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首先要阐明活动主题的重要性,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式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等内容。其次根据活动主题及个人或小团体的活动情况,重点提出或阐述问题解决的独特方式与方法,与活动参与者进一步交流。最后,整理交流讨论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发布到网络教研平台相关的栏目中,供活动参与者继续学习、内化。

个人反思阶段不仅是找出差距,更重要的是吸取他人精华,将活动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再次梳理、总结、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在前三个活动环节均被肯定的方式或方法,反倒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不能产生效果的“可能”情况。那么,我们即可将其作为另一个问题发布出来,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或者在个人反思阶段,通过实践,形成比前三个环节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样可以发布出来,让更多的活动参与者共享研究成果。

三、激情永驻必续杯

为了避免网络教研活动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我们正采取多种措施保持教师们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激情。

1. 动态变化保效率

在一项活动前期需要有一个操作性强、见效快的模式。但久而久之,该“模式化”的活动反而会失去应有的作用,生命力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殆尽。因此,组织网络教研也同样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找到多数教师的最佳需求点,保证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2. 及时评价促信心

我们经常要求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理,网络教研活动中每一位参与者的言行都需要在引领者、同行的批评与鼓励下不断完善。批评是中肯的评价,不是肆意攻击;鼓励是成功的肯定,不是阿谀奉承。

引领者必须关注活动过程中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及时纠正成员交流过程中“一言堂”的现象,谨防部分同校成员形成“小团体”,互相掩饰缺点,妨碍整个团队的健康发展。引领者要凭借学术功底、人格魅力,引领其团队成员逐渐形成虚心好学、胸怀坦荡、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同侪互助的优秀品质。

3. 深度交流激活力

网络教研中的深度交流并不是说问题高深莫测或超出本领域,而是指对某一问题解决的透彻度。换言之,就是活动事先确定的主题是聚焦教师们所关注的、需要迫切解决的且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交流并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只有把教师所期待解决的问题透彻地解决了,才能增强成员参与网络教研的信心。

4. 习惯反思见成效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和水平顶多只是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

网络教研过程中,成员之间所交流的经验多为问题解决者易于表达的显性知识或经验更多不易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或经验较难交流。在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中,求解问题的信息获取者必须通过反思,学会提炼在实践行为背后的有价值的教学理念,总结问题解决过程中交互生成的有效经验,进而转化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实力。

8.校本教研教师实践反思制度 篇八

【关键词】校本教研制度;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36-02

1 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如何来衡量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一是校本教研实践要达成什么目的或目标?二是哪些实践内容有利于这些目标的达成?三是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的实践?四是校本教研实践的持续进行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

1.1 校本教研制度尚需完善:各地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有的是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研究共同体制;有的是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如联片教研、城乡互动;有的是开展校长论坛制度;有的是建立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有的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还有的是建立教师反思、写教师故事制度等。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但还存在着参与的群体不够广泛,不能持续,效果甚微和对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使教师缺乏主动性。

1.2 教师发展目标规划的缺失: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唤醒教师的发展意识,并为教师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事实上,笔者经常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听到“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类似的话题,但同时也发现,教师们的这些感受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可能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很快就会被湮没于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中。显然,教师的“感受”并没有真正赋予其专业成长的明确目标。而缺乏明确目标的校本教研实践往往是盲目而低效的。这意味着,我们目前开展的校本教研实践中,还缺乏对教师成长目标的有效指导与规划。

1.3 课例研究主题的迷茫:有两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其一,由于校本教研泛主题的研讨,教师们的研讨显得随意化,研究内容往往因个人兴趣而轻易发生转移,很少聚焦于一个主题并产生有益的对话。这使研讨更像一种闲聊,不能产生深层次的结论。其二,虽然是泛主题研讨,但教师们似乎仍然有最关注的研究内容,即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具体处理——如字词的落实、段落的理解等。不可否认,教师研讨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处理是必要的,但它也让我们看到,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学科中心理念在教师教学思想与行为中留下的烙印。它的负面作用在于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变得狭隘。这两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在校本教研主题内容的引领与指导上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1.4 教研活动形式与目标、内容的脱离: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借助了视频技术手段,让教师们一起评选和观摩执教老师的课堂,从而展开研讨。显然,这些活动安排是为了方便进行比较性研讨而策划的,也无疑是一种较好的课例研究方式。不可否认,良好的活动形式有益于活动内容的展开与活动目标的实现。但我们发现,这种比较性研讨并没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实质性地发生,其原因主要在于教研形式与教研内容以及目标的脱离。教研形式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有利于活动内容的展开与活动目标的实现。校本教研活动由于是泛主题研讨,教师也没有明确聚焦的研究目标,始终无视教师间教学行为的对比、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互动中的对比,而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材内容处理,结果使得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事实上,在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由于过于追求形式,从而使得教研活动表面热闹、实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并不少见。

1.5 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能力:一是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些指标而奔波。调研发现,“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分数指挥棒”依然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反思。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如有的教师仍停留在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思想基础之上,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教师不在少数,特别在广大农村,只有少数教师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以自我实现为动力的。总体看来,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

1.6 忽视校本培训,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限于经验交流会的水平,时间一长,教师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本教研制度中缺乏校本培训的机制,没有形成校本研修的文化。由于教师得不到经常性的贴近教师生活的理论培训,所以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难以逾越自身,长此以往,致使校本教研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瓶颈。

2 校本教研的发展趋向

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事物,它的现存状态也许并不完善,但是它的价值追求是引人奋发的。它在积极创造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地域之大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情况,探索适应本地的校本教研方式将成为各校的追求,在千姿百态的校本教研经验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趋向。

2.1 规范校本教研教学制度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教研将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确立下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学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在制度层面之下,根据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一线教师要关注教研技能和学习能力;教研员和教研组长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和实效;校长和教学主管要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关注学校文化和制度建设。

2.2 教师自身发展自觉化:在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各地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低水平重复和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校本教研状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非自觉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这种被动状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教师从非自觉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呢?正如有的专家所提出的,在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中要从刚性制度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转变,学校要倡导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制定一系列教师人力资源培训和持续教育的规定培训,使培养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同时,学校要统筹协调,建立同伴互助、知识资源共享的机制,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教研的快乐。

2.3 教师专业引领常规化:一是建立以校为本的专业引领机制。必须建立教研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制度,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定期的专家讲座、专业咨询、专业对话,使教师获得及时的理论指导,提高理论修养。二是重视对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培训、指导,不断壮大本地化的专业引领队伍。通过听取专家报告、实践考察和主题交流(学员与专家的面对面对话)、现场观摩和情境参与、专题论坛与经验分享等形式,使他们尽快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不断壮大专业引领队伍。三是要认真解决教研员和教学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对教研员应该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成为先知者、先悟者、先行者、先思者。四是要重视课题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将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教研问题上升为课题,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日常的教育教学教研“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课题方式来组织教师参与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使科研成为教师一种提高性的学习方式。

3 提升校本教研实践的有效策略与途径3.1 加强教师发展目标体系的规划与实施:目前人们对相应教师发展目标体系规划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特别是学校、教研组与教师本人是否对教师发展目标有清晰的规划,直接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提供目标支持。缺乏相应目标规划体系的支持,校本教研实践可能将始终陷于盲目与低效的泥潭。上述校本教研实践内容与形式层面存在的问题显然也表明了这种“缺乏”导致的负面性。在此意义上,要继续深入地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学校、教研组、教师各层次的教师发展目标体系规划与实施。特别是教研组的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校本教研实践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3.2 促进教研活动主题引领、指导与交流: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无主题或泛主题式的研讨。它固然有利于教师自由交流,但也很少能形成深层对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显得缓慢而浅显。在泛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曾经中途介入并提炼了研究主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们也作了短暂讨论,但限于在教学目标上的知识储备不足,活动前也没有作过相关学习准备,所以又很快抛弃了这个主题。显然,教师们也很难在这种缺乏个体反思与学习准备的讨论中真正获益。相对来说,主题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更好、更直接的引领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供教研活动的聚焦点,也促使教师个体在活动前后更有针对性地反思教学,并产生明确的学习需求。目前许多教师在教研主题的选择与提炼上也存在较大的困惑。如前文提及的教研主题选择的随意化、狭隘化现象,再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的主题设置过大或脱离教师需求与研讨能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们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认识与实践。在此意义上,无论在持续推进还是全面推广校本教研实践,加强校本教研活动主题的引领、指导与交流工作是极有必要的。

3.3 增强教研活动形式的科学性、有效性: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着活动形式与活动目标、内容相脱离,从而导致活动表面热闹实质低效的现象。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除了观念认识,还在于教师们除了直接的经验交流方式,缺乏对相关科学研讨技能的掌握。这些技能可以指向这样一些问题,如如何策划、组织与实施一个教研活动,如何选择与提炼合适的教研主题,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观察等等。当我们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科学性”“有效性”要求时,教师们往往不知所措。目前来说,我们极有必要进一步整理与探索这方面的经验、问题,促进地区与学校间的交流,并把教研组长与教师的培训、教研组的建设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特别对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来说,这些技术支持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3.4 推进学校管理机制革新与教研组建设:在学校管理体制中,传统教研组主要定位于行政管理中的上情下达职能,教学研究职能相对弱化。其教研活动方式也以听课与经验交流为主,在促进教师成长上的作用显得浅显而缓慢。而在校本教研实践中,教研组作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必须承担起新的职能。首先,必须承担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职能,具体将牵涉到教师成长目标的规划与实施、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等;其次,必须承担起教学改革的职能,特别是教研组长,要承担起有效地策划、组织与实施各类教学教研活动的职责。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思考和总结。

9.校本教研制度 篇九

为了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提高全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规范我校校本教研的实施与发展,现制订《励家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1、校本教研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其核心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三要素。

2、校长是学校教研、科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要确立起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3、充分发挥教导处的指导作用。

教导主任和教务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加强专业引领,要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沟通、整合,改变学科本位的教研倾向。

4、教研组要积极组织活动,进行教学反思、课例评析、定期举办课改论坛。

5、要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要突出以教学创新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学校要为教师推荐并购买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报刊和相关的网上信息,使教师在眼花缭乱的书山中找准学习的目标。

6、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使校园文化有一个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的氛围。

7、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要求教师人人做课题,人人经历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实施的过程——总结又提出新的问题。

8、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学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创新,努力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在教学研究中平等交流、经验分享和学术互助。

8、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每学期坚持做到“六个一”(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上好一堂研讨课,写一篇课堂教学叙事案例,撰写一篇学科论文。)

9、要加强校本课程、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

10.学校校本教研制度 篇十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校本教研工作,是指基于学校发展、教师提高、学生成长而开展的常规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活动。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通过群众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实现学校自我发展和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引导老师学习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与政策,进行专业研修,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展集体备课,制定教学工作阶段性任务目标和实施计划、措施;展开课题研究,对教学问题、评价问题等进行反思与研讨,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开展课题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实施要求

1、建全组织。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和相关校本教研实施小组,形成以校长、教科研处、教务处、教研组共同参与的教研网络。教研组、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教研的基本单位,学校建立健全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并充分发挥其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2、落实责任。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要担负起组织者、教育者和服务者的责任;业务校长是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实施者,要担负起协调管理与过程指导的任务;中层业务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专题教研和学科教研的主要组织者,要对学科的校本研究具体负责;教师是实施校本教研的.主体,要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3、完善制度。学校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制定教师备课、反思教学、教师互助、相关检查等管理制度,并把校本教研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进行管理考核。

三、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

1、教学反思活动。要求教师按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研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教师要实现教后反思常态化,每学期至少写出一定深度的教后反思1篇。

2、校本培训活动。校本培训要坚持培训内容的全面性,使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处理好教师教学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搞好分层培训;坚持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做到理念培训与教学实践培训相结合、内部交流与外出学习相结合。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等教育职能部门组织的培训会、研讨会、观摩会。

3、传帮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学校骨干教师要与本学科教师形成广泛对话、合作与互助关系,每学期上教学示范课不少于1节,并不定期地进行专题讲座。

4、集体备课活动。坚持进行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备课组每位教师的作用,避免用一个人的思想替代众人的思想。集体备课要重教材理解、教学目标确定、学点排查、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手段选用、练习与评价题目的选编等,倡导老师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个性的备课与教学。

5、听评课活动。学校要积极开展。积极开展课例研究为重点的听评课活动,要将听课活动与专题研究、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实现教、评、研、训的统一。要坚持全员性和经常性,每位教师参加听评课活动每学期青年教师不少于20次,教研主任不少于20次,其他老师不少于15次。

6、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开展理论讲座、经验交流、问题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全员参与的学校交流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一次。要积极争取专家的学术引领,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专家报告会;要通过组建学科、年级或校际教研协作体系,加强教师间、学科间、校际间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实现区域性教学经验、成果、资源的共享。

7、“小课题”研究活动。各学校要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等领域的“小课题”研究,走“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之路,学校各处室、教研组要结合实际每学年确定至少一个小课题开展研究。

8、校际间的联合教研活动。要定期开展以教学观摩、经验交流、教材统研为重点的校际间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四、校本教研的保障措施

1、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和领导,为校本教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要把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纳入学校的考核范围。

2、教科研室、教务处要调整工作思路,降低工作重心,承担起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任务;要经常性地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交流研讨和调研指导,发挥好引领的作用。

11.苏村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篇十一

1、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能围绕活动中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做好记录。坚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期听课不少于20节。

2、遵守教研纪律,不无故请假或迟到早退,教研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考勤奖惩。

3、每周三第七节课为教研活动时间,各教研组根据各自情况认真组织积极开展,并作好活动记录。

4、各教研组每周按单元重点、难点,由教研组集体研究备课一次。

5、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期上交一份教研工作计划、总结,每位教师每期至少上交一篇教研论文、教案设计、案例分析或经验总结。

12.兴安二中校本教研制度 篇十二

一、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亲自参与并指导学校教务处与教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计划要有可操作性、延续性、前瞻性,计划必须切合学校实际,内容务实,计划要经集体讨论后方可通过。校长要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要以“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的高度来要求、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工作。

二、学校教研室、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具体落实教研计划。每实施一项工作,都要做到流程科学、内容具体而深入,形式多样而创新,落实到位,措施得当,效果显著,记录详实。

三、教研组设组长一名,组长要配合教导处抓好日常教研管理工作,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组长要在组内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在组内形成团结协作、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

四、课题组是教师根据教育科研需要组织的业务组织单位,课题立项后,学校承认课题组成立,隶属学校教研室,按课题计划组织开展科研工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课题组设组长一名,主要任务为:①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②组织集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③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及时向校教研室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④每学期至少组织成员召开3次相关主题的研讨会。⑤定期向学校教研室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阶段性总结并认真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⑥科学、规范地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13.校本教研规章制度 篇十三

2、建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策划、部署,对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工作进行具体督促、导向,对教师教研工作进行评估与指导。

3、每学年举行一次校本教研听证会,把校本教研的项目、活动方式、预期成果在校内公开。

4、坚持“一期一评估”,由教科室组织实施。

5、制定校本教研评价量化方案,做到评价与学校发展相结合,评价与教育教学效果相结合,评价与教师师德修养、业务素质提高三者相结合。

6、学校每学年在公用经费中提取15%作为校本教研专项经费,并由学校工会、教代会监督实施。

7、将校本教研的绩效纳入教研组工作考核、教师年度考核、教师评优、选模、晋级、评职考核、骨干教师考考核。

14.学校校本教研制度 篇十四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培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及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机构,落实措施

学校要形成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抓,教导主任、学年组长协助抓的管理系统,成立校本培训工作小组,为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及发展战略,制定校本培训整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校本培训的目标、原则、机构、内容、形式、课程、专题、措施,确保培训优质高效。

二、研修目标

1.不断更新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进一步发展教师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研究、探索能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

5.建立本校的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三、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四、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校长总负责,分管副校长直接抓,教科室、教导处负责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五、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师徒结对、经验交流、协作解决、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周、校际交流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l、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教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六、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一)校级领导管理。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教科室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管理教学的副校长及校级领导带头人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管理教学的副校长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4、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职能部门管理。

1、学校教科室、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以核心课题统领学校课程改革。

2、学校教科室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定期学习理论。

3、学校教科室负责校本教研职能部门的常规管理工作,组织教研组组长开展理论学习及实践指导。

4、部门负责人的主要任务为:①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②根据教研组或课题组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③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④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向各级汇报校本教研情况。

(三)教研组管理。

1、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的业务组织单位。

2、教研组长的设置由教导处一年一定,设组长2人。教研组长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各教研组长要配合教导处、教研组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3、教研组活动必须做到“定时、定内容、定主题”,做到“有计划、研讨、记录、效果”①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开学初制定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强的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观看录像、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研讨。正确把握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以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使全体成员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及内在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素质提高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④每学期至少组织全组教师开展1次校本教研外出学习观摩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学习和推广本校和外地经验,结合日常教学开展连续性研讨,以此改进教学。⑤组织组内每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向校上交1篇教学心得体会。⑥带领本组教师按照《学校教研组考核方案》的要求积极创建优秀教研组。

(四)课题组管理。

1、课题组是教师根据教育科研需要自行组织的业务组织单位。课题立项后,学校承认课题组成立,一般设课题组长1人,成员3人以上。

2.课题组成立后,隶属学校教科室,按照课题计划组织开展科研工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课题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①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②组织集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③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及时向校教科室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④定期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阶段性总结并认真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⑤科学、规范地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五)教师队伍管理。

1、认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传达。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五、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一)校本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3、力争得到专业人员的有力支持与指导,专业人员可以是院校的研究人员、教育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员、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4、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定期组织不同教研组或课题组分别交流。

(二)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要求

1、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周密的安排、按计划组织活动,做到准备充分、效率高。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做好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并作好活动总结。

3、由教研组或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由负责人及时向教务处或教科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教务处或教科室组织的由负责人及时向校长室汇报或汇报总活动情况。

4、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整理好过程记录与活动总结,建立并保管好各级管理主体的校本教研档案。

上一篇:2015年度公司优秀女职工汇报材料下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初中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