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唯美

2024-09-28

古代诗歌唯美(共12篇)

1.古代诗歌唯美 篇一

1、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2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3、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4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5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6 、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7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8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9、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

1 0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1 1、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1 2、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1 3、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1 4、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

1 5、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1 6、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 7、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1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 9、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2 0、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2 1、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2 2、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2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 4、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2 5、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2.古代诗歌唯美 篇二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抒情诗, 诗人往往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或者借助客观事物 (山川草木等) 来书写自己的心迹、志向或节操, 使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含义, 这就是“意象”。

其次, 我们来看一看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如鉴赏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做, 首先看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再看, 诗歌中形象的基本特征,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 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最后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样的三个步骤就保证了人物形象鉴赏的全面性, 确保在考试中拿高分。

二、写景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 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 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绝句二首 (其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描述画面) 。展现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概括氛围)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分析情感) 。

三、由物象及人的形象鉴赏的方法。

我们先看一首诗清朝黎简的《小园》 (水影动深树, 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 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 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 新月似新霜。) 这首诗的后两句由物及人, 请简要分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诗中有哪些物象, 有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幽竹寒花, 是孤傲坚贞的象征, 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秋菊凌霜傲放, 显示出诗人的风骨和节操。从而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诗人小立于幽竹、寒花、新月之中, 其高尚的节操澄明的心灵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 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方法:1、先找出诗中的物象。2、分析物象的特点。3、将物象的特点延生到人的形象上。

3.古代诗歌教学浅见 篇三

讲一两个提挈全诗的词

着重讲一两个提挈全诗的词,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中“破”“探”蕴含丰富情味,形象的表现了沦陷后长安城虽然已是春天,却令人感到无限的悲哀与伤痛。城破、国破、一片破败,昔日繁华已不见踪影,行人稀少,草木从生,令人心碎。讲清了这两个词,便于学生理解作者深深忧国忧民之情。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欲”、“才能”形象的写出了春在生长、在变化,动态的展现了花草的勃勃生机。学生理解了这个词,就能够准确的领会作者诗中所描绘的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

讲诗歌蕴涵哲理

许多古代诗歌中都有蕴涵哲理的诗句,讲清这些哲理,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体会语言精妙。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意思是在沉船旁边有许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的病树前头是万木充满生机的盎然春天。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悲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表现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再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寄寓了站的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事物假象迷惑。这些诗句语言精妙,富有哲理,学生懂得了其中所含哲理,就会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积极地面对生活,勇敢排除忧虑与困难,努力去创造美好明天。

讲诗人思想感情

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便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从而受到感染、熏陶。比如《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虽然政治上遭遇挫折,但他始终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又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创造出一种宏伟的意境,表达自己有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学生领悟了诗人的这种情感,必然会受到感染,从而树立雄心壮志,奋发图强,不断进取。

讲艺术特点

讲诗歌术特点,使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便于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反映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感极强。这正如苏轼语“诗中有画”,诗人只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景色特点,勾勒出边塞辽阔壮观的景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学生领会了这意境,对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辽阔就容易把握了。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流走灵动的比喻,使全句活了起来。而且将抽象的哀愁,幽怨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学生领会这些就不难把握整首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讲“互文见义”与诗歌中的用典

许多诗歌中都用到“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手法,学生明白了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就能理解诗句大意,把握思想内容。如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时明月”与“汉时关”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意思是:秦汉以来即设关防御外敌入侵,明月临关景象依然如故。诗人选明月临关,蕴含边塞战争不断。

诗歌中的用典是必须向学生讲明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之中,何日遣冯唐”两句,作者用这样一个典故:汉文帝使,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多报六个首级而被削职。后来,汉文帝采纳冯唐劝谏派冯唐到云中赦免了魏尚。作者用此典故意在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新启用,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学生明白了此典故,对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4.古代句子唯美简短 篇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安贫者以无财为富,甘卑者以不仕为荣。

5.古代唯美句子 篇五

2.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3.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5.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6.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7.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8.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9.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6.唯美古代爱情诗句 篇六

唯美古代爱情诗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击鼓》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袁枚《马嵬》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7.浅谈古代诗歌鉴赏 篇七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 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可见标题的重要, 它是文章的眼睛, 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它往往富含着诸多的信息, 认真研读标题可初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 推测作者的情感思想, 进而为下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

1. 研读标题, 明白内容

李白《听蜀僧?弹琴》, “听”点明了事件, “蜀僧”点明了人物。

2. 研读标题, 理解情感

李绅《悯农》, “农”点明人物, “悯”则表明了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怜悯之情。

3. 研读标题, 推断题材

杜甫《登高》, 古人有登高、望远、抒怀的习惯, 因此, 可初步推断, 这应是一首借景抒情诗。

知道了诗歌的题材类别, 就能很快推断出诗歌的主旨及表现手法, 这样, 鉴赏诗歌就容易多了。

二、研读作者

作者是作品的主导者, 是诗歌情感的源头。读懂了作者也就基本掌握了诗歌的思想方向。所谓读懂作者, 是指“知人”和“论事”。

知人是指要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创作方法和风格流派。古代诗人们大多有自己的信仰、思想倾向。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流派。如,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陆游的悲壮爱国, 高适的苍凉悲壮,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论事, 主要指的是作者的生平遭遇、社会背景。任何作品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在鉴赏时, 必须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写作背景着手, 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容易体会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研读正文

正文是作品的主体部分, 诗歌的血、肉、灵魂均浓缩其中, 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核心所在。在研读诗歌正文部分时, 要注意意象和关键字眼这两个问题。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鉴赏诗歌时, 要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领悟意象的寓意, 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歌的主旨, 感知诗人的情感。

另外, 一首好诗中, “诗眼”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是全诗的关键, 牵一发而动全身, 抓住“诗眼”便能很快入诗,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品的主旨, 从而更准确地鉴赏诗歌。

四、研读注释

一首诗歌, 一旦给了注释, 往往会有很重要的作用。阅读诗歌时必须认真研读注释, 因为注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若能充分把握每一个有效的信息, 就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8.走进古代诗歌之美 篇八

一、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1.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多是“串讲法”,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诗歌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将含蓄精练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有声有色的图画,还原古代社会生活,模拟古代诗歌创作的场景,创造古色古香的诗歌生存环境,达到学生可见、可换、可动、可体验的真实效果。比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音乐,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地照着人间,此时让学生想象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的情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声韵美,而且感知到词的意境美。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初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重要举措。在古诗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的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读比赛,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可以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诗歌。诗歌在学生文章中能起到渲染、铺垫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作文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巧妙运用古代诗歌,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程度,还是展示学生才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可为文章增色不少。巧妙运用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巩固“读”,又促进“写”,一举多得,同时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会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

1.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音乐美。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它的韵脚、韵律使作品流溢着音乐的旋律,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音乐美,最适宜诵读。只有朗读才能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因此,学习古诗要特别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注意节奏、语气、情感、音调的把握,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提高语感和领悟能力。诗歌感情或是轻松愉快,或是激愤昂扬,或是哀怨悲伤,有的诗歌节奏明快朗畅,有的急促有力,有点低沉缓慢。在指导诵读的过程中采取的形式有:听名家录音;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配乐朗诵;学生集体朗诵;师生合作朗诵;男女声合作朗诵等。

2.在品读中赏析古代诗歌语言美。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赏析: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诗歌讲究锻字炼词,词语的明暗色彩、动静情态、大小高下、情感张力等无一不是通向诗歌内蕴的通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头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体会“狂”的深刻含义,结合上片内容,学生得出“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太守出猎的雄姿,二是太守出猎的场面,三是太守出猎的豪气。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词语。如辛弃疾的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可怜”一词的含义,结合写作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可怜”一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揣摩多种手法的运用。古诗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个典故,以孙权自喻,暗示自己富有雄才大略,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同时借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个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重用作者,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

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在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遣词的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精华。

3.在想象中感受古代诗歌意境美。意境美,是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诗人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古诗,面对面地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曲共二十八字,用了二十个字写了十个景物,看来好像互不相关,但组合起来却勾画出萧疏、凄凉的画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从诗歌中所感受的意境,有的学生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可见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加深对诗的理解,感受诗歌的神韵,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

4.在体验中体味古代诗歌“情”“理”美。“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欣赏诗词,除了体会意境之外,最重要的是感受作者的感情。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巨大的魅力,一篇好的诗词总是以美好的感情打动人。阅读诗歌就是要引领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学习。比如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伟大的政治抱负;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会诗人深谙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及博大宽广的胸怀。还有的古诗蕴含深刻的哲理,这些深刻哲理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慢慢品读,认真体会。比如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导学生体会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9.古代唯美爱情诗词 篇九

我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宣言,也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承诺。但是我想告诉你:我比上一秒更爱你...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楚辞·山鬼》

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有所思》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0.诗意唯美古代句子 篇十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陆龟蒙《吴宫怀古》

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月。——阮逸女《花心动·春词》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陆游《关山月》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李白《长歌行》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11.古代诗歌鉴赏讲练 篇十一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

一、诗歌形象类

【考点阐释】古代诗歌形象可分两个大类:一是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二是由花、鸟、草、虫等构成意象、意境。鉴赏人物形象的核心任务是把握形象特征,古诗常见人物形象有: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乐、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鉴赏意象的核心是把握意象蕴含的独特的思想情感,如“月亮”的思乡,“梅花”的傲岸,“红豆”的相思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以XX为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甲诗中的x形象与乙诗中的x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题技巧】

1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要善于从人物的肖像、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文字里,发掘人物的个性,还要结合作者写作目的,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

答题规范:形象+形象个性+社会意义。

2分析诗中的意象,要懂得意象的传统意义,还要根据诗人的经历、情感、写作目的等,概括出意象在诗中的具体含意。

答题规范:意象十蕴含的思想情感。

3分析形象的表现手法,人物类试题要注意肖像、动作、细节,还要注意侧面的衬托、对比手法;意象类,多用比喻、象征,以实显虚(借景抒情)等。

答题规范:手法名称+具体分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作题。(2009年高考辽宁卷)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赏析“月”的意象,要从诗的具体描写中把握“月”中隐含的情感。“明月来”,暗含与诗人为“伴”之意,“弄清辉”与“人歌月下归”相应,“归”含有“旅中思归”之意。

【参考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旬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二、诗歌语言类

【考点阐释】诗歌语言鉴赏类试题,有三个考查点:品味关键词语(含义、作用、表达效果);理解诗句的含义、色彩、情味和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

【设问方式】

1诗人用“甲”词,而不说“乙”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或问诗中某个词,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简要分析。

3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涛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解题技巧】

1鉴赏词句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①语境品味法。将词、句放在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中作具体的分析,品味其遣词、造句的妙处。不孤立地分析字词,而是将其放在全篇中,特别注意词语与诗歌主旨的关系。

②替换比较法。要鉴赏一个词的妙处,用另一词替换考查它们表情达意的差别,品味作者造词造句的艺术性。

③修辞领悟法。即通过诗句修辞使用妙处的领悟,鉴赏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排比、衬托等。

答题规范:鉴赏的字词+语境意+表达效果。

2鉴赏语言特色类,要根据用词、句式、修辞、色调、语体等方面界定。

答题规范:语言特色+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表达作用。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广东卷)

杜甫

万里瞿塘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鸟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塘:瞿唐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乩后,杜甫曾闲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三个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必须将其与相关语句、特别是诗歌“思念家乡”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万里”,其实指瞿唐与故乡之间距离遥远,寓有思乡愁绪;“时时”,联系“开暗室”出来望月,可见频繁地开门望月的动作里,包含归思的急切。“夜久”,如与“时时”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想到,这里写诗人望月时间长,暗示满怀思绪,夜不能寐。

【解题思路】①“万里”,极言距离远,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之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言时间之久远,表现诗人思念亲人而夜不能寐。

三、思想情感类

【考点阐释】“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有两个考查点:一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忧国伤怀、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二是诗人的观点、情感、态度,寂寞、愁苦、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思念、郁闷、忧愁、孤独、悲观、伤感、激愤。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恬淡、闲适、激昂、豪放、愉悦、欣喜、超脱。

【设题方式】

1某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情趣)?

2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3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技巧】

1知人论世。“细人”就是了解作者经历和思想状况;“世”即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论世”即分析理解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品味境界。深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3把握关键。诗歌标题,诗句中往往有些揭示、暗示。

主旨、情感的关键词,这是把握诗人思想、情感

的钥匙。

答题规范:诗歌描写了……+表达了……思想(或抒发了……情感)。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全国卷I)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 7):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命题者巧妙地将其集中在“人”字内涵的揭示上,并允许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表现出对考生个性化见解的尊重。是值得注意的一种命题思路。

【思路解析】考生解答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对题干提出的看法明确表态,不能模棱两可;二是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要结合原诗分析,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三是充分考虑、利用题干提供的信息,如此题中的“后两旬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对解答此题极有帮助。解题时首先表明自己对题干提供的观点的态度,然后根据“歌颂范成大”这个前提,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赞成,就着眼于隐居水村。不同“小人”往来;反对。就着眼于作者之意在:于写幽静,写田园之乐等。

【参考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四、表达技巧类

【考点阐释】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三个考查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等是近年来考查点。命题或着眼于句,或着眼于全篇;表达技巧的考查总是与思想感情的表达相联系;考查的热点是“景”与“情”的关系。

(一)修辞手法题

修辞手法题。有三个考查重点:一是手法名称的确认;二是修辞句思想感情的阐述;三是修辞效果的理解。考查常见比喻、对比、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

【设题方式】

1某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姑合全诗,谈谈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题技巧】

1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衬、夸张、双关等手法的特点与作用。例如,对比手法,总是将两个性质相同或相反的人或事物进行比较,起到突出其中一方的作用。

2仔细揣摩诗句的特色,寻找语句的修辞特色,确认手法名称,再结合语境、主旨,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题规范:修辞手法+相关词句分析+意义作用。

【例4】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日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箭?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里体现为修辞手法的确认,主要依据是诗句本身的特征。“粉黛”本指女子化妆用的白粉和黑粉,这里借指皇宫贵族女子、漂亮女子。“笙箫”本指芦笙和洞箫两种乐器,这里指代奢靡的音乐。从句子的语气和上下文内容分析,“当年粉黛,何处蕉箫?”句,还用了设问的手法。

【参考答案】借代、反问。

(二)表达方式题

古代诗歌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肖像、动用、心理、语言、细节)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景”与“情”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设题方式】

1问某句描写什么?怎样描写的?抒发怎样的感情?

2问某篇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表达怎样的感情?

3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析某句(篇)。

答题规范:(1)描写内容+手法名称+分析说明+表达作用。

(2)手法名称+分析说明+表达作用。

【解题技巧】

1解答描写对象分析题。先找出诗人描写的意象(一般是表达事物名称的词语),再从用词、角度、色彩等角度思考描写特点。

2解答“景”“情”关系题,要根据诗人的人生境遇,景物的色调等,从手法的角度把握诗人的情感。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福建卷)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题指导]这是着眼局部(颔联)的分析性试题,要求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考生可分三步解答:一是找出本句中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景物),即“雪”“雁”“月”“潮”;二是通过这些事物修饰成分。品味其色调、情感,“残雪”“雁断”等字,与“新月”“寒潮”构成冷落、凄迷意境,“断雁”“新月”意象里。含有思乡之情;三是联系全诗印证自己的品味结果,首联中的“苍茫旅眺情”,尾联中的“离家今几宿”,不但印证了“思乡”情,而且显示出“羁旅”意。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三)表现手法题

表现手法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方式有:①烘托;②用典;③虚实相生;④对比手法;⑤动静结合;⑥以小见大;⑦点面结合;⑧联想与想像。

考查热点是对比手法(衬托)。

【设题方式】

1问某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要求指出全诗采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技巧】

1结合题干,看题干发问着眼点,确定是某句还是全篇采用的表现手法。

2就全篇命题的要注意描写内容之间的关系,如陪衬关系,对比关系等。

答题规范: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作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方法的能力,题干就诗歌的最后两句作答,很明显,“城中桃李”“溪头荠菜”构成对比。(从修辞的角度答拟人,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答借景抒情也算对)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12.中国古代蚕桑诗歌及其价值 篇十二

1 蚕桑诗歌的类别

蚕桑诗歌篇目繁多, 仅《全唐诗》就有近500篇, 风格多样, 从反映的主题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类:

1.1 托“桑”言情, 咏叹炽烈的爱情

爱情是文学讴歌的永恒主题, 但古人表情达意的方式常常是含蓄的, 往往托物言情, 充当这种“物”的媒介主要有“月”、“柳”、“梅”和“桑”等等。将爱情寄托于“蚕桑”在中国诗歌中屡见不鲜, 当属中国诗歌的一个特色。这些蚕桑题材的爱情诗歌, 咏叹男女真挚爱情, 抒写悲欢离合。《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 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 行与子逝兮。”[1]213展示了美丽的采桑女, 悠闲自乐、边采边唱, 期盼与心中的男子长相厮守。《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 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 其乐如何!隰桑有阿, 其叶有沃。既见君子, 方何不乐!……心乎爱矣, 暇不谓矣!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1]502痴心的姑娘借桑表达对心仪中男子的相思之苦, 这种感情渴盼而不可忘记, 既含蓄又炽烈。广为传颂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 采桑东南隅。青丝为笼系, 枝枝为笼钩。”[2]11表达了对罗敷的赞美, 爱慕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更有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 何日入罗帷。”[3]251将秦地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表现的酣畅淋漓。此外, 南北朝鲍令辉的《蚕丝歌》、李白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唐朝常建的《陌上桑》也是借桑喻情之佳作。

1.2 借“桑”抒怀, 描绘如画的田园风光

描绘祖国山河之秀美, 抒发爱国之挚情的诗作很多, 而借蚕桑描绘田园迤逦风光的更是不少。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4]57作者把一个恬静的农村田园生活诗意般呈现出来, 令人心向往之。王维的《田家》“饷田桑下憩, 旁舍草中归”[5]596描绘了劳作之后受桑树的荫庇, 在桑树下小憩, 俨然一幅怡然自乐的乡间小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写道:“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3]90述说了远离尘世的喧嚣, 面对大自然, 不谈仕途和政治, 酌酒品谈桑麻的悠然惬意的生活图画。中唐诗人储光義的《田园即事》“桑柘悠悠水蘸堤, 晚风情景不妨犁。高机犹织卧蚕子, 下坂饥逢饷饁妻。杏色满林羊酪熟, 麦凉浮垄雉媒低。生时乐死皆由命, 事在皇天志不迷。”[6]256既勾画出如画的田园美景, 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此外, 李白《赠清章明府侄聿》、王周的《采桑女》二首、范成大的《照田蚕行》、戴复的《织妇叹》等诗歌, 也都从不同层面描述了迷人的田园风光。

1.3 指“桑”骂“槐”, 鞭挞封建税赋

文学的批判精神也表现在蚕桑诗词之中。中国古代诗人忧国忧民, 常借诗揭露沉重的税赋, 残暴的统治, 对蚕农悲惨的生活处境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关爱。唐朝白居易在《红线毯》写道:“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 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6]1121他还在《杜陵叟》中控诉道:“典桑买地纳官租, 明年衣食将如何?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6]1121唐朝唐彦谦《采桑女》:“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露青鸦嘴。清晨探采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愁看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6]1649唐朝聂夷中在《伤田家》中写道:“二月买新丝, 五月籴新谷。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6]1584这些诗作异曲同工, 精炼地揭示了唐朝后期, 封建统治者寅吃卯粮, 蚕农受苛政之苦已到“典桑卖地”的凄惨状况, 是对封建社会赋税盘剥的有力控诉。

1.4 记录蚕桑生产、交易

借一叶而晓森林。今天, 我们从诗歌这一叶可以知晓古代蚕桑生产、交易和技术, 进而知晓出古代蚕桑生产这片森林。唐朝苏涣《变律》中有“一女不得织布, 万夫受其寒”。元朝赵孟頫在《耕织图》中有“妇人能蚕桑, 家道当不穷”。这二首诗词道出了蚕桑生产在古代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南宋陆游《夏日》中有“村村垄麦登场后, 户户吴蚕拆簇时”;宋朝范成大《缫丝行》“缫车嘈嘈似风雨, 茧厚丝长无断缕”。这些诗句将蚕桑收获的喜悦和缫丝忙碌之快乐表现出来。明朝诗人于谦在《采桑妇》中用“二眠才起近三眠, 此际只愁风雨恶”, 写出了二眠小蚕怕潮湿, 阐明了养好小蚕是关键的道理, 这在今天仍然有实用价值。清末温丰在《南浔丝市行》有:“蚕事乍毕丝市起, 乡农卖丝争赴市, 市中人塞行不得, 千声万语聋人耳……共道今年丝价涨, 番越三枚丝十两, 市侩贩夫争奔走, 熙熙来来嚷嚷往”。[7]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南浔蚕农卖丝, 贩夫奔走, 人流如潮, 丝价上涨, 蚕农盈利的热闹非凡的市场交易场景。

2 蚕桑诗歌的价值浅析

蚕桑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之一。它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和尚待发掘的经济价值。

2.1 蚕桑诗词贮藏丰厚的文学艺术价值

蚕桑诗词, 以兴桑、采桑、养蚕、缫丝、丝市等活动内容为题材, 与蚕农生活息息相关, 与生产劳动场景紧密相联系。诵读蚕桑诗歌可以感受到现实般的生活情景, 可以领略到诗歌中田园般的风光之美, 也可感受到诗词中蚕农丰收的喜悦和苛赋之下的痛苦, 还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蚕农的同情和关爱。蚕桑题材进入诗词, 丰富了诗歌的素材和内容, 诗歌朴实中又见浪漫。蚕桑诗歌多以写实为主, 反映真实的生产生活和历史风貌。即使冠以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 在《春思》、《白田马上闻莺》等诗作中也呈现出现实主义色彩, 为开朗、明丽又具风骨的唐诗再添一份沉甸甸的厚重之美。正如曾红艳《唐诗中的蚕桑题材及其审美意义》所写:“蚕桑之事入诗则为唐诗打开了一面反映社会生活的窗口, 采桑、养蚕等现实内容使唐诗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8]55

2.2 蚕桑诗歌的史学价值

中国现存的关于蚕桑专题性的详实而系统的史料不是很多, 蚕桑主题的史学著作也少见, 这就使得今天研究中国古代蚕桑史变得艰难了许多, 但是蚕桑诗歌贮藏着极其可贵的史学价值, 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蚕桑史提供了难得的佐证。以写实为主的蚕桑诗歌, 从一定意义上也就具有“史”的功能, 我们从蚕桑诗词中可以掌握蚕桑发展状况、可以了解封建王朝对蚕桑赋税的盘剥情况, 也可以体察到封建社会蚕农受益和生活情况。如:岑参《送颜平原》诗云:“郊原北连燕, 剽劫风未休。鱼盐隘里巷, 桑柘盈田畴”。[9]198由此诗可见当时华北平原尤其是德州、幽、燕一带, 桑柘遍野, 好一派蚕桑兴盛的场景, 也表明蚕桑在北方得到推广并取得成效。从李白的《春思》、王维的《渭川田家》等诗词中, 可从侧面了解到陕西长安县一带唐朝蚕桑发展情况。李白离开长安远游到达吴越地带, 在《寄东鲁二稚子》中写道:“吴地桑叶新, 吴蚕已三眠”, [3]290将吴地桑叶碧绿, 饲蚕忙碌景象如诗画描述出来。吴越地带, 唐朝属于江南道, 是我国古代蚕桑业发祥地之一, 吴越地带蚕桑之兴盛也就可想而知了。白居易的《杜陵叟》一诗千古传颂, 由《杜陵叟》可见安史之乱之后, 封建统治者加重了蚕桑税负, 蚕农生活凄苦无助, 也暴露了唐朝中后期官民争利, 阶级矛盾尖锐起来。从明朝于谦的《采桑妇》、清朝惠士奇的《簇蚕词》中, 可见蚕农的辛劳, 蚕税的繁重, 社会的不平等。这些蚕桑诗歌多层面反映了不同时期蚕桑的生产, 蚕农的生活及社会矛盾, 称之为“蚕桑史诗”当之无愧。

2.3 蚕桑诗词的经济价值

蚕桑诗歌透视出古代蚕桑市场、销售等情况, 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的“经济情报”, 对今天发展蚕桑经济具有启迪意义。

蚕桑生产是特殊行业, 它的发展繁荣与市场化紧密相关。中国蚕桑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很早, 在诗歌中也有反映。如:《诗经·卫风·氓》中:“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媒”。[1]115-117它表明至少在西周时期, 丝和丝织品已经进入市场, 丝在市场中进行物物交换, 甚至充当交换的媒介, 丝或丝织品起到促进交换的作用。联系亚欧市场的丝绸之路, 实际上是蚕桑产品市场国际化的产物, 表明那个时期蚕桑产业逐渐走出国界, 面向世界市场。蚕桑产品市场的国际化直接刺激了汉唐时期中国蚕桑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然而封建社会对蚕桑市场的控制又压抑了蚕桑的进一步发展, 有诗词为证:唐朝诗人王健的《簇蚕辞》中有:“三日开箔雪团团, 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 去与谁人身上著?”[6]842;唐朝诗人唐彦谦的《采桑女》中:“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露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这两首诗词从不同的侧面, 反映了政府对蚕农的剥削, 对蚕桑市场的压制, 蚕农从事蚕桑生产主要是完成政府的赋税负担, 蚕农无市场自主权, 生产积极性受到挫败。 蚕桑产品实际上只是古代的一种奢侈品, 主要用于对外贸易、供应皇宫、奖赏大臣和一些商贾大家, 无法进入“寻常百姓家”。真正的蚕桑生产者, 普通百姓在封建制度的压榨下是没有多少购买力的。因此, 消费群体十分有限, 国内普通群众这一庞大市场无法激活, 导致市场的有限性, 而市场的有限性必然又制约蚕桑的进一步发展。如:唐朝诗人邵谒在《寒女行》中写到“终日著罗绮, 何曾识机杼。”再如:北宋诗人张俞的《蚕妇》中有:“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10]162在封建社会, “遍身罗绮者”毕竟是少数, 他们只是一个较小的消费群体, 可见这只是一个局部的狭小的消费市场。恐怕这正是隋唐以后蚕桑业长期得不到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 “东桑西移”工程为西部蚕桑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但是仍然存在蚕桑产品受制于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 发展迟缓的问题, 兴许我们在探究蚕桑诗歌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时, 能找到振兴西部蚕桑之蹊径。如利用其文学价值, 改良装帧, 留有诗词印记的复古包装势必会增添产品的文化底蕴;利用其史学价值, 创办蚕桑文化节, 借延绵不断的蚕桑历史来吸引游客;借鉴古代蚕桑经济兴衰教训, 着力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 尤其是国内市场, 开发更多物美价廉的蚕桑产品, 使其进入千万“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姜亮夫, 夏传才, 等.《先秦诗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2]王延梯, 章秋, 等.《中国历代诗歌精读 (汉魏南北朝诗歌卷) 》[M].山东:济南出版社, 2006.

[3]萧涤非,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何怀远, 贾歆, 等.《陶渊明诗集》[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 2006.

[5]彭定求, 等.《全唐诗》[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6]高文.《全唐诗简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7]温丰.《南浔志.农桑》卷 (51)

[8]曾红艳.《唐诗中的蚕桑题材及其审美意义》[J].《盐城师院学报》 (社科版) , 2009, (10) .

[9]彭定求, 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上一篇:读《一件小事》有感800字下一篇:九年级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