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2024-07-17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精选8篇)

1.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篇一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建筑行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导行业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各大高校设立了土木工程专业,重在培养土木工程应用性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创新思维,我们必须要在教学方面下功夫,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246-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实施,各大高校开始对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精品课程,以求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目前,各大高校创建了土木工程专业,为了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学校还开设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掌握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够适应学生未来的工作,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建设

从我国高校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各大高校着力于建设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全力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师应当从基本入手,不断更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教学内容与教材应当及时更新

高校在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理论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可将其教学与研究型本科想联系起来,重点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也不能够与高职院校那样忽视理论知识而只讲求实践应用。而是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理论够用、重在应用”的基本原则,并且应当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材,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2.课件的制作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育部将专业进行调整之后,将建筑工程专业与交通土建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也就是说,在土木工程专业学习中,作为基础课程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不仅要有建筑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还应当有公路桥梁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专业的面向范围也就相对比较广。为解决教学内容增加与学时缩短的矛盾,必须实施教学手段的改革,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研制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当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增加,导致课程设置难度加大,学时也相对比较少,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该问题,其主要措施是:

1.重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在对学生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该课程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以“构件截面设计”为主线,将教学内容链接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与科学性,并且在课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细节部分的讲解,提炼出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深入了解,并在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

2.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所谓启发式教学也就是在课堂中针对某一个要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不断思考,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提出总结,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当前,很多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只能够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往往导致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提不起兴趣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要求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或者在谈话中讲授知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

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结构理论及设计、计算方法会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更新一次,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研究性教学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水平为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在实践工作中。

5.自学与讨论的教学模式

针对于教学内容中一些非重点或者纯粹描述性的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学,对内容中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在课后通过提问或者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针对于一些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精讲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吸收学习中的知识,最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掌握与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6.课程设置的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主要包括课程建设前的管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建设后的管理。首先,在课程建设前的管理中,高校应当成立一个项目小组,根据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安排;其次,课程建设中的管理,要求学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讲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再次,课程建设后的管理,当课程建设完毕之后,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使其与设计要求相符合,以便于后期课程的安排。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性课程,在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授课,这样才能够提起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秀云,张国忠.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

[2]邵永健,段红霞,方有珍,翁晓红.应用型本科《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材建设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06)

2.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篇二

关键词:轨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轨道工程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是学生以后从事轨道工程施工和设计应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专业知识。所以, 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是由《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决定的。同时,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需要改革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改善教学内容, 对课程进行剖析和定位, 努力提高和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认知能力。

我国已经建设、正在建设、正在规划的轨道交通的城市已有30多个, 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网总里程5000多公里, 2014年末运营总里程已达到2933公里。我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0000多公里, 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46%。随着我国总理李克强在出国访问时一直向世界各国推销我国制造的高铁, 说明我国高铁逐渐走向世界。轨道交通学院毕业的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参与国外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 从而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专业基础能力。因此, 轨道工程方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轨道工程专业方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建设实践, 就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目前国内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材多达几十种, 表1列出最近几年各大出版社所出的有关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主要教材。

从表1所列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偏向《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D62—2004) 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 而由于我校轨道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从事铁路、轨道交通行业, 因此在选取教材方面主要考虑铁路、轨道方向。因此大部分教材不适合轨道工程方向的学生。而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李乔主编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教材质量好, 该类教材“强调理论、重视理论”, 并且涉及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D62—200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TB 10002.1—2005) 和《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 10002.3—2005) , 非常适合轨道工程专业学生。像轨道、铁路交通等施工单位部门是我校这一层次学校轨道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分配到的地方, 这类单位需要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能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因此选择该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轨道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需要。

然而, 此教材将第4章“轴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放在第5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前面, 与第8章“偏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脱节, 同时第9章“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和裂缝验算”讲授的是受弯构件的变形验算和裂缝宽度计算, 又与第5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脱节。因此, 根据我校最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轨道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应建立在课程组内多方探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形成基本一致的认识。如把教材的第9章“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和裂缝验算”放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计算、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后面, 然后把轴心受力构件放在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前面, 这样系统的把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 并且在教学内容上文字叙述太多, 构造规定多、构件受力模式多, 计算公式多, 规范多。尤其是各种规范规定的符号、计算方法不同, 因此学生总是觉得做题无从入手, 在学习时常常觉得困难重重。所以需要经过精心选编, 参考《结构设计原理计算示例》编写了课程教学的模拟试题集和习题集, 内容不仅涵盖了全部教学内容, 并包括可能遇到的所有题型以及一级结构师职业资格考试试题, 而且给出标准的参考答案以及详细解题步骤, 为巩固学生学习内容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一) 课堂形式

为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提倡以板书为辅,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但是根据课上实践来看, 学生对于公式推导、理论剖析的理解不深, 导致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对于章节重点内容的介绍, 可以插入视频录像的内容使学生记住知识点。如讲解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破坏模式时, 可以放钢筋混凝土梁静力加载试验的录像, 便于学生了解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适筋梁从开始加载至破坏经历了哪几个应力阶段, 各个应力阶段的主要特征以及这几个应力阶段计算依据等。

(二) 课堂内容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客观事实。因此, 可以在课下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实地参观, 并利用现场讲解钢筋的结构和构造等施工知识, 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如:近几年来我校新校区施工项目较多, 结合轨道工程实习基地、体育馆等相继开工的方便条件, 带领学生现场参观梁的支模, 钢筋的锚固、搭接、延伸、弯起, 浇筑混凝土等施工过程, 以及预应力张拉工艺及过程, 了解预应力筋的种类、锚具等, 可以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内容, 使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得以化解、消化。

(三) 理论教学与期末课程设计相结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在学期末安排了两周的课程设计, 内容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设计。在理论教学时就将课程设计题目布置给学生, 重点讲解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基本步骤, 使得学生带着任务学习, 思考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等问题。而在期末课程设计时, 对于同学们没有理解的理论问题, 也会再次采用讲课的形式集中讲解。通过实践,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从事轨道工程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结束语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涉及到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施工等多方面的内容, 并且是理论、课程设计和实践相结合, 同时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前期课程。

针对轨道工程专业的特点, 首先在课堂上采取视频录像、动画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 在实践环节方面带领学生参观施工工地, 使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书本理论知识。最后将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相结合, 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为后续课程 (桥梁工程) 的学习、毕业设计和将来工作及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新, 周清, 包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建设的几点体会[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4 (s) .

[2]孟宪强, 王凯英, 齐春玲, 仲玉侠.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以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 (6) .

[3]姚力, 葛明兰, 尹冶.“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6) .

[4]许英, 汪宏, 张益多, 米旭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 (3) .

3.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篇三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G642;TU-4

引言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具有逻辑性强和工程性强的特点。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原则、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扭曲截面受扭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设计原理[1]。

为推进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本文基于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就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分模块

本课程包括材料性能、设计原理、各类构件的受力性能、破坏特征及配筋计算。主要计算模块包括拉、压、弯、剪、扭五大部、绕度和裂缝的耐久性验算及预应力计算。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各个模块。

2、需要以扎实的材料知识和力学知识为基础

学习本课程需要学生教好的掌握建筑材料及材料力学两门基础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研究的对象就是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的结合体,计算的理论推导大部分是基于材料力学公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這两种材料的基本性能,也要熟练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公式。

3、半理论半经验的计算公式

本课程涉及到的计算方法是以试验为基础,建立半理论半经验计算公式,计算也要符合相关的基本假设。公式多,公式复杂,符号多,计算结果的不唯一性等等原因,导致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学习提不起兴趣,抽象难懂,积极性很低,往往导致最终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4、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多

对于复杂、不便计算的内容,本课程采取按照规范条文取值,构件截面形式、尺寸、钢筋直径、间距、布置要求都有所不同。这部分内容具有零散、系统性差、逻辑性不强的特点,学生容易混淆概念、难以记忆。

5、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

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要时时考虑安全和经济两者之间的平衡,不仅要掌握如何通过计算来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同时也要综合考虑材料、施工、构造要求等方面,以此来取得施工最方便快捷,经济利益最大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如何保证计算的安全与否,未能中和考虑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

二、课程改革思路探讨

基于本课程具有以上特点,以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刻理解计算理论及设计方法,我们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内容多、范围广,教师应找出各章节前后联系,形成一个骨架,使各章节知识融会贯通,这样不仅学习起来有脉络和层次,也容易使分模块的课程内容串成一串,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对构造要求部分,教师要做到少而精讲解,不能过多罗列,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课程中引入工程实际教育,应利用已有资源或者创造资源为学生增设实验课程,比如可以进入企业或者试验室参与一段梁的制作过程,并利用已学知识对其进行计算,验算实际承载力与理论值的偏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2]。

2、教学方法改革

启发式教学。该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上课内容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引入能有效的解决这一个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总结的模式在课初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进行一个梁截面受弯设计时,想学学生提出如何来保证梁本身的承载能力、如何使施工更为方便,并且达到经济最省的效果[3]。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教学。引入微课和翻转课堂,微课教学视频课时十分钟以内,针对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将某一个知识点学透,理解深刻[4]。比较符合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内容分模块特点。翻转课堂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学生在课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得到提升,课堂氛围和学生听课兴趣都能大幅提升。

实践性教学。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可聘请企业教师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上课,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认识。施工企业教师可将构造要求讲的丰富透彻,设计院教师能从全方位综合考虑来进行梁柱板的设计。此外,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场所做有针对性的开放性试验,让学生根据所学原理来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总结。

3、考核方式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跟国家规范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在工程应用中经常要查阅相关规范进行计算设计,而且本课程中的公式的记忆量又相当大,所以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适合,可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可采取闭卷方式考核,题目类型为选择、填空、简答为主;计算部分采取开卷考核,用工程实际例子改成合适的计算题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也锻炼了学生职业资格考试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占课程成绩的10%)、实验考核(占课程成绩的20%)和期末有限开卷考试(占课程成绩的7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结语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工程概念强,应以力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设计规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学校根据教育部文件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我们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学校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课程,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曹海,叶恭宝.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黄山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2] 郭锐娥.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 科学与财富, 2015, 7(16): 9-9.

[3] 沈浦生, 梁兴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J]. 2005.

[4] 张晓燕, 李凤兰, 曲福来, 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 79-82.

4.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篇四

路桥一班

刘堂萍

学号:1002010419

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一个星期的奋斗,终于算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紧张而又快乐的完成了任务,其中的酸甜苦辣,想必只有我一个人可以体会,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学会了许多课堂上所不能理解的知识,感受颇深。

这个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个半星期,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根据给定的主梁的恒载及可变荷载内力计算结果进行荷载组合计算;然后按承载能力要求和应力条件估算预应力钢束,确定其数量和布设方案;再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预应力损失计算、应力验算、主梁变形验算、锚固区局部承压计算等内容。一个学期的课程下来,加上之前在布置课题的时候老师又在黑板上从总体上详细的把流程讲解了一次,我们本应该很简单的就能做出来,但是最初还是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当然这个除了可能是对于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很大部分却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运用上的恐惧。似乎总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好,要不停的翻书,不停的观摩其他人,不停论证,最后才畏首畏尾的下手。不过这却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来大家对这次的重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设计时,书本上都是有例题的,依葫芦画瓢自然被用了上来,可一碰到有出入的地方却又是要研究一番的。因为我觉得所谓设计至少要能明白每一部都是什么意思才能进行。就比如主梁的作用效应组合值、截面的几何特性、各项预应力损失等。当然在设计时也会碰到各种问题,由于在配筋时出现了问题,导致我后面在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跨中截面不能满足要求,究其原因原来是非预应力钢筋配置偏少,导致受压区高度偏低。设计时应适当配置非预应力钢筋。在后来的演示实验中,我更是发现自己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端部的锚固区没有进行局部承压验算,设计时只是纯粹的设计,没有考虑施工的难度和可行性,没有考虑温度对构件的影响,而这些在实际施工运营期间对主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要多思考,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及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5.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篇五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公司等企业,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如何做好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成为教师们思考问题,本文从课程特点、课程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与现行的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技能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特点、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混凝土基本理论,解决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及毕业后在混凝土结构学科内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综合性。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技能课,钢筋混凝土结构融合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的内容,可以说是涵盖了本专业内各专业课的大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技术性。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建筑业生产、管理等一线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课程教学更侧重与技术和技能教育,在内容上与行业内的先进技术接轨。

(三)应用性。“精施工须先通设计”,在高职类院校。我们开设《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结构设计的工作,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各种结构形式的原理和功能,以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灵活应用。

二、钢筋混凝土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以实训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而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等就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行为,为学生奠定从事职业活动的坚强基础。

(二)以工程实际为载体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所研究的问题都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提炼而来,是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等活动的基础。而且各个问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环境,将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正确树立和基本原理的科学运用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知识“够用”的原则,按照职场中岗位能力标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的融合。

2、在教学内容的逻辑排序上,按照岗位需要及工程规律安排各教学内容的顺序,循序渐进。

3、在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上,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工作性质,适量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在充分利用课堂讲授的同时,采用现场教学、实训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模型、图片和板书等相结合。譬如在讲解绪论时采用多媒体授课,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更直观地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公式时,宜采用板书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理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总之,我们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掌握本专业领域内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学习之后能进行实践练习。例如,学习完梁或板的配筋之后,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资料,让学生进行受力计算,确定构件的纵向受力配筋、腹筋,并确定钢筋下料长度。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绑扎钢筋笼,从而让学生明白受力筋、架力筋、弯起筋和箍筋的位置关系,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一些构造要求。

3、丰富授课内容

现代社会技术突飞猛进,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技术产生,因此,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课程的内容更新,尽量地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讲解授课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不断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扎实地专业功底,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另外,在授课时尽量和其他课程相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4、将技术规范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技术规范作为国家的强制标准,是在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理论总结,对实际工作具有报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技术规范意识。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强制性条文和技术术语、技术符号等专业知识与规范。

5、做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继“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理论教学之后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并能按标准要求绘制结构施工图,从而使学生在工程实践、基础理论和计算能力等3个方面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满足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

6、改革成绩判定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学生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我们在进行成绩评定的时候可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具体如下:(1)理论课程的成绩由作业成绩、考勤成绩、卷面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作业成绩占10%,出勤占10%,卷面成绩80%:

(2)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的成绩,采取设计成果评定和答辩相结合的方法。在课程设计成果合格的基础上,通过答辩来确定其最终的课程设计成绩。

四、结束语

6.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篇六

参数Ψ的意义:反映了受拉钢筋应变的不均匀性,其物理意义就是表明了裂缝间受拉混凝土参加工作,对减小变形和裂缝宽度的贡献。

混凝土构件截面的延性:屈服到破坏的变形能力。裂缝出现的原因1)未凝固的混凝土下出现2)由于混凝土的体积变化收到内部或外部约束在砼内部拉应力引起裂缝3)外力作用使砼产生抗应力引起裂缝4)由于温度应力引起裂缝或其他因素

裂缝随时间增大而增大1)混凝土的滑移徐变和拉应力的松弛,导致裂缝间受拉混凝土不断退出工作,是裂缝变大2)混凝土收缩时裂缝间混凝土的长度缩短这也会引起裂缝的增大3)由于荷载的变动时钢筋直径时张时缩等因素也将引起粘结强度的降低导致裂缝增大

挠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1)在荷载长期作用下,受压混凝土将发生徐变,即荷载不增加而变形却随时间增长2)在配筋率不高的梁中,由于裂缝间受拉混凝土的应力松弛以及混凝土和钢筋的徐变滑移,使受拉混凝土不断退出工作,因而受拉钢筋平均应变和平均应力亦将随时间而增大3)裂缝不断向上发展,是其上部原来受拉的脱离工作,以及由于受压混凝土的索性发展,使内力臂减小,也将引起钢筋应变的盈利的增大总之凡是影响混凝土徐变和收缩的因素都将导致构件挠度增大

预应力混凝土分类:1)全预应力,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不允许混凝土出现拉应力的构件;2)部分预应力,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允许出现裂缝,但最大裂缝宽度不超过允许值的构件。

张拉控制应力:预应力筋在进行拉张是所控制达到的最大应力值。

为何不能过高过低:过高,1)施工阶段会使构件某些部位受到拉力,甚至开裂,对后张法构件可能造成端部混凝土局压破坏2)构建出现裂缝时的荷载值与极限荷载值很近,使构件在破坏前无明显的预兆,构件的延性较差3)为了减少预应力的损失,有时需进行超张力,有可能在超张拉过程中是个别预应力筋的应力超过它的实际屈服强度,使预应力筋产生较大塑性变形或脆断;过低,预应力筋经各种损失后,对混凝土产生的预应力过小,不能有效地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

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点:延缓构件开裂,提高抗裂度和刚度,节约钢筋减轻重量。

预应力混凝土的缺点:构造、施工和计算均较钢筋混凝土构建复杂,延性差。

为何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使混凝土受到的预压应力来减小或抵消荷载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从而使结构构件截面的拉应力不大,甚至处于受压状态,以达到控制受拉混凝土不过早开裂的目的。

预应力损失有哪些:直线预应力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1;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2;混凝土加热养护时预应力筋与承受拉力的设备间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3 ;预应力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4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受拉区和受压区纵向预应力筋的损失值σl5 ;用螺旋式预应力筋的环形构件,由于混凝土的局部挤压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6。

设计的一般原理:实用、耐久、安全、和经济合理 工程设计要求: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荷载分类:永久荷载,设计使用期内,其值不随时间变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可变荷载,设计基准期内,其值随时间变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偶然荷载,设计基准期内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其值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

荷载代表值:1)标准值,结构使用期间可出现的最大荷载值。2)结合值,对于两种和两种以上可变荷载同时作用时,使组合的荷载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的超越概率能与荷载单独作用时相应超越概率趋于一致的荷载值。3)频遇值,设计基准期内,其超越的总时间与规定的较小比率,或超越频率为规定频率的荷载值。4)准永久值,其超越的总时间约为设计基准期一半的荷载值。

可靠性结构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条件下,完成预订功能的能力

可靠度结构可靠性的概率度量,即结构再设计使用年限内,在正常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结构极限状态: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个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满足设计指定的某一功能要求,这个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结构极限状态分类:承载能力极限,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能力或达到不适应于继续承载变形的状态;正常使用极限,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

主要承重构件:屋盖结构、吊车梁、排架柱、抗风柱、基础梁、基础

单层厂房中的支撑分类:屋盖支撑和柱间支撑。支撑的主要作用:1)保证结构构件的稳定与正常工作;2)增强厂房的整体稳定性和空间刚度;3)把纵向风荷载、吊车纵向水平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等传递到主要承重构件;4)保证在施工安装阶段结构构件的稳定。

7.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篇七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本门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学习的效果,并对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特点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非常重要但又较难掌握的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在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构造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从事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结构设计相关的工作。该课程涉及理论知识广泛,概念、计算公式繁杂,多为工程实践经验总结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1 涉及理论知识广泛

本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掌握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相关数学及力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思路及解题方法。

但本课程与数学、力学又不尽相同:从研究对象看,与经典力学中经高度理想化的研究对象不同,不能用纯数学、纯力学的观点去分析,没有统一的力学体系;从研究方法来看,理论推导及基本假定较多,与经典力学相比,精度较差;从课程内容来看,内容多而杂,缺乏系统性,且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强调实用性和技术性。

1.2 概念及计算公式繁杂

本课程基本概念多、公式多,大多是在数学及力学理论基础上做一定的基本假定后推导得出的,公式中的符号多且形似,但意义不同,极易混淆。需在理解基本假定的前提下进行理论推导,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

1.3 与工程结合紧密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构造知识,为从事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学习本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及相关规范,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本课程相关理论。

2 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乡镇,这些地区教育资源落后,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基础知识较薄弱、生活环境较单一、接触工程实例较少。

2.1 汉语言水平较差

部分来自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基础十分薄弱。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等能力,进入大学后需学习一年汉语。可即使经过一年预科,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文字理解的深度及对汉语的驾驭能力仍很有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未能达到接受大学专业教育的一般水平。但在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及授课语言均为汉语,从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存在较大障碍。

2.2 理论基础薄弱

新疆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许多民族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知识断层明显,这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要与汉族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规定的课程学习内容要求,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压力大,对老师来说教学任务重,对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 工程的感性认识匮乏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农村和牧区,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基本构件(柱、梁、板)从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理论与实际脱节,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土木工程专业最注重培养的就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一问题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3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3.1 增强汉语水平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概念模糊、不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汉语水平低,理解困难。

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虽掌握了汉语基础知识,但对土木工程专业所要求的汉语理解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专业学习时理解和自学上的困难。因此,在专业课前增加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汉语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对专业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交流,建立起学习汉语的良好的环境,从而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 注重理解

少数民族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又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去理解所学知识。

将教学内容通俗化,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内容,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师应立足民族学生实际、关注民族学生特点,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汉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在专业知识内容的语言表达中不能简单直截了当地引入概念、定义、公式,应当清晰、正确、生动地把书面语转变成口头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多样化,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型等辅助方法增进学生的理解。适当地引入一些必要的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概括、理解,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比仅仅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和紧迫。学习对知识的分析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环节,对少数民族学生讲授书本知识不仅应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知识告诉他们,更重要的是教会少数民族学生理解、掌握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特别要注意的是教结论而不是给结论。

3.3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对土木工程中各基本的结构构件没有感性认识,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强,理论知识抽象,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能将其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将实验与实习等教学环节贯穿到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十分有必要。

实验课的教学环节可以很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少数民族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机会。通过实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印证课堂教学讲授的理论知识,从而弥补由于语言障碍造成的理论学习困难的缺陷。

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课堂讲授期间带领学生参观工地进行认识实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构件及功能有感观上的了解,便于理论学习的具体开展。通过认识实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所学钢筋混凝土知识与实际工程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景,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4 结语

在新疆少数民族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客观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丰富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新疆高速发展对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的要求。

摘要: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自身的特点,探讨了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勇,何金春,晋强.新疆工科专业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42-43.

[2]沈蒲生,梁兴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8.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篇八

项目名称:湖北理工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221)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要: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探讨,研究如何将工程实际和理论学习有效的结合,以工程实例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串联起来,使得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加容易,概念更清晰,同时增加学生对实践的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阐述了如何有效的建立网络平台,增加师生交流、同学之间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工程实践、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U375-4;G712

一、引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目前我们工科院校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手段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结构体系将各个环节分离开来,未能很好的实现知识点贯通,不能很好的将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过程实现无缝对接,如何使学生将实际工程嵌入到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对结构有较清晰的整体概念,并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这是笔者在此文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现行的课程体系组成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课程体系的组成

钢筋混凝土整个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部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部分,前者为专业基础课,了解组成的各种受力构件的力学性能;掌握受弯、受剪、受压、受拉、受扭等基本构件的破坏机理、承载力计算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原理;掌握梁板结构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此部分学习包括理论教学和梁的破坏实验及楼盖结构的课程设计。后者为专业课,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单层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内力计算、内力组合及截面配筋、构造要求,使学生能够合理地设计出安全、经济的混凝土结构,此部分的学习包括理论教学和框架结构的课程设计。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在理论教学中基础知识多,教学内容多,计算构造要求多,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以教材为主导,以公式的应用为主导,导致学生只能单纯的会照着例题去应用公式,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只会做书上有例题的题目,稍加变通,只要书上没有类似的题目,尽管较简单,但可能会难倒许多学生,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理论,无法实现理论的灵活应用,更谈不上实际的应用了。教材中几乎没有实际的工程实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空洞,在學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另外,钢混作为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第一次接触结构,由于没有接触过工程实践,对实际钢筋的组成、放置方式等未有了解,会造成会用公式求解,但不知道所求为何的尴尬局面,还会遇到出现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设计时如何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另外,该课程在周学时的安排上为每周4学时,即2次课,这对学习来说时间较少,在课外时间老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能够交流学习,课外学生也很少主动去再思考钢混的问题,导致下周学习的时候,知识遗忘较厉害。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1、课程体系的建立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先纯理论教学,中间穿插梁的破坏实验,原理部分上完后做一个梁板结构的课程设计、结构设计部分学完后做一个单层厂房或简单的框架结构设计,各部分知识点未能有很好的连接,学生也只是习惯的去照着例子设计罢了。如何能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将一个工程穿插起来,是笔者认为的改革方向,先认识结构、再学习理论、在学习中解决实际工程、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个构件的设计是否满足要求、最后进行整体的结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完成一套实际工程。

2、结合工程实例,认识结构

在学生初期接触结构时,让学生先到工地学习工程实际,以及通过多媒体提供一些现场的图片及资料认识构件、认识钢筋的组成,初步形成结构的概念,这不但对学习结构有利,而且有助于学生们对专业的认识,另外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及热点问题,新技术等的展示,能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认识到钢混学习的重要性,今后的学习中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以工程实践为例学习理论知识

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布置一道框架结构的设计题目,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完成构件的设计,原理部分课程设计时完成楼板的设计,结构设计部分完成整体设计,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根梁,预计它的破坏形式和受荷能力,然后通过自己施工、加载、破坏来验证自己的理论知识。这样以实际工程为主线,将整个钢混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更加容易,记忆也更加深刻。

4、开展专题讨论

研究在钢混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当今的热门话题,通过案例分析,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及时反应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导向,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网络平台的建设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交流学习的一种手段和平台,在网上开辟师生的交流平台,开展专题讨论,在线答疑。在网络上布置作业、课程设计、提供参考书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资料、浏览教学课件、了解最新科技技术、参与讨论。甚至可以网上交作业、考试等等。为了这一系列用途,教师应建立资源,首先要建立习题库,供学生自习、复习、自我检测。其次要上传课件、教学大纲、教学素材等等一系列资料,可将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度量方法。

四、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地方高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建立完善的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应用型的目的。本文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探讨,希望能通过在教学中注重实践环节的插入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安峰.工程实例嵌入型教学法在土力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28):

[2]赵晓燕.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东南大学学报2012(11)

上一篇:2016医院个人总结下一篇:前进东路社区七一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