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4-07-24

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精选8篇)

1.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一

高畈村土鸡养殖场建设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土鸡生产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以鸡肉消费为主体的传统肉食品消费结构,使人们对土鸡肉食品的需求量愈来愈大,土鸡的销售将日益呈现更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市场上优质土鸡的价格不断高涨,就是这种商机初现的生动说明。这表明:长期困扰广大农户养鸡低效、土鸡市场低迷的不利态势已经过去。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养鸡生产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项目经济及社会必要性评价

我村是一个高寒山区,农民素有养鸡的习惯,养鸡的积极性高。但目前的土鸡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差,饲养管理落后,一家一户养殖,成品鸡外调困难,销售不畅,规模效益、抗风险压力、附加值低的现状一直制约着全乡土鸡生产发展。因此,加快土鸡品种改良,生产优质土鸡,适应市场需求,让农民真正做到养鸡增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目前进行土鸡养殖的首选,建立优良种鸡场,用以繁育大量的优质品种雏鸡是我村进行土鸡品种改良的关键,也是必要的前提条件。经过市场调研、论证,拟投资兴建良种土鸡育雏生产基地。

三、项目的基础条件

1.有利的区位条件

高畈村位于铁冲乡的西北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175—225天,平均气温为27℃,全村面积36.5平方公里,辖29个村民组,710户,2820人,东距梅山县城仅31公里,西离河南商城、固始40公里,便利的交通为成品土鸡的外运和销售提供了有利条件。

2.饲料来源广,劳力资源丰富

全村年产水稻400多吨,小麦50吨,玉米100吨,山场面积大,放养资源丰富,全村共有2820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近1000人。

3.新式养殖具有较高起点

多年来,由于基层畜牧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广大养殖户已能普遍接受新科技念、良种改良、市场销售等观念。近几年来,我们从河南省固始县引进优质“三高”鸡,该鸡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产蛋量高、肉质鲜美等特点,得到了广大养殖户和消费的青睐。

四、项目产品及市场需求分析

1.项目的主要产品

从河南“三高”孵化场引进优质鸡苗,通过集中育雏防病后再投放给农户在山上散养,该种方法省饲料,鸡抗病能力强,生产快,真正是土鸡土养,市场空间大。

2.多年来,鸡病时而爆发,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他们丧失了养鸡的信心,致使我乡土鸡基本灭绝。而这一切无不跟养殖观念、养殖规模、科学防疫相关。在当前养鸡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广大养殖户跃跃欲试,但又怕不能成功,在此时建立一个良种土鸡育雏基地,不单给饲养户提供了优质土鸡苗,还给他们吃了“定心丸”,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定会使全村饲养走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项目建设总体方案设计

建立优质的土鸡育雏场,雏鸡出壳养殖一个月,按免疫程序防疫到位,再发放给农户饲养,并做到售后跟踪服务,让农民大胆发展养鸡生产。

六、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1.规模

饲养商品鸡5万只,育雏10万羽。

2.具体建设内容

①根据生产规模,建育雏室200平方米,成鸡舍500平方米。

②建活动场地900平方米。

③修围墙700平方米。

④建饲料堆放仓库150平方米。

⑤场内道路建设160平方米。

⑥水电增整改造。

⑦场内生态绿化800平方米。

七、项目实施地点及实施人

高畈村小寨组王大安

八、项目投资构成分析

该项目总投资为50万元,基础设施25万元,鸡苗投入45万元,配套设施1万元,资金周转20万元,项目所需资金自筹15万元,申请项目扶持资金100万元。

九、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1.成本概算:项目建成后,常年饲养商品鸡5万只,育雏10万羽。商品鸡:每羽小苗3元,每只鸡生长1斤需饲料2.7市斤,每斤饲料价格为1.3元,平均出栏每只3斤,计成本为50.0175万元,防疫、消毒、用药费为每只0.2元,计0.95万元,人工工资为2万元,年折旧费1万元,合计为53.9675万元;雏鸡:10万羽,每羽鸡苗款3元,计30万元,20日龄鸡需饲料15万元,每只所需防疫费、消毒、用药费0.1元,计1万元;人工工资:0.5万元;材料折旧费:0.3万元,合计46.8万元。总成本为53.9675+46.8=100.768万元。

2.产品销售收入

成品鸡销售收入:每只按3斤,成活出栏率90%,每斤市场价格5元,计67.5万元(50000×90%×3×5)。

雏鸡销售收入:成活率按95%计算,20日龄每只销售为6元,计57万元(100000羽×95%×6)。

年生产总值为67.5+57=124.5万元。

3.生产利润

该项目建成投入生产后,年生产总值124.5万元,生产总成本100.768万元,年利润23.732万元。

(二)社会、生产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在本村发展养鸡生产大户70户以上,加快全村禽类改良步伐,提高全村鸡肉品质,增加农民养鸡收入,为我村和邻近村优质鸡肉基地建设提供了保障。该鸡场每年向社会提供成品鸡5万只,仔鸡10万只,每年可产粪便15万公斤农家肥,可用于茶叶、板栗、蚕桑、养鱼等的发展,其社会生态效益较好。

结论:综上所述,该项目经受市场风险压力强,在解决我村禽类生产的同时,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收入,以维持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在项目实施第三年即能收回投资。更主要的是能为社会和市场提供必需的良种鸡,带动一方农民致富,加快我村品种改良步伐,推进全村优质肉鸡生产,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较好,项目可行。

2.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二

1 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进行生态保护

1.1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种植

新埂村是个农业大村,村内原先以种植水稻为主,全村水稻种植面积曾超过247 hm2,随着人们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埂村开始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用钢管大棚、连栋钢管大棚、防虫网等设施将单一的水稻种植转化为蔬菜、食用菌、水果等生产相结合,截至2010年底,虞河蔬菜基地总面积达113 hm2,已建成钢管大棚80 hm2,防虫网30 hm2,连栋大棚1.4 hm2。同时,新埂村在种植设施蔬菜的基础上全部配套使用喷滴灌系统,科学合理的进行灌溉,平均用水量仅为7 500~9 000 m3/hm2,总用水量减少40%~50%,从而达到节水灌溉的目标,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喷滴灌系统的使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水量,还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新埂村进行农作物种植活动全程控制,通过生物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无机肥料的用量,尤其是氮肥、磷肥用量,从而保护环境;喷滴灌系统的使用还改变了以往大面积撒施无机肥料的陋习,通过喷滴灌系统直接将肥水送到植株根区,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

1.2 合理利用水资源灌溉稻田,达到循环利用

新埂村在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的同时,为进一步改善水稻种植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通过稻田水回灌的方式来达到生态循环。将稻田漫灌后的水集中到一些不与望虞河连通的池塘中,再利用这些水资源种植蔬菜、果林,以减少随径流进入水体的氮、磷量,降低稻田灌溉对水环境的污染。

1.3 建设生态沟渠塘,减少氮、磷排放量

生态沟渠塘是在农田系统中构建沟渠塘,在沟渠塘中配植多种植物,并在沟渠塘中设置透水坝、潜流坝、节制闸坝等辅助性工程设施,对沟渠塘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拦截、吸附,净化水质。为减少氮、磷随农田径流进入望虞河及太湖水域,新埂村从2007年便开始建设生态沟渠、生态塘来进行氮磷拦截,并于2008年与苏州市农委一起制定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第1个市级农业地方标准《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塘构建技术规范》。生态沟渠塘对农田养分流失氮、磷的平均浓度消减率分别达50%和40%以上,按每平方米拦截植物吸收0.05 kg氮和0.009 kg磷计算,新埂村已建设的生态沟渠、生态塘每年总计可累计吸收600kg氮和108 kg磷,则当地水体每年可减少600 kg氮和108kg磷素的摄入,大大缓解水体的污染状况;同时以拦截植物为材料制备富氮、磷绿肥,并在蔬菜等种植活动中施用,每年可减少矿质肥料氮肥600 kg(以纯氮计)和108 kg磷肥(以纯磷计)的施用,能够较大幅度地节约购买化肥的成本。

1.4 种养结合,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新埂村有养猪场、养牛场和养鸡场,还有食用菌种植基地,而这些养殖种植产生的粪便、培养基残渣如不及时处理,会给居民的生活和水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些废弃物又是生态农业中提倡的健康肥料,可为水稻、蔬菜、食用菌、果树、树木、养殖业等提供丰富的肥料。因此,新埂村大力发展种养结合,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图1)。新埂村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循环:一是将蔬菜基地产生的蔬菜下脚菜、藤蔓等用来做畜禽养殖的饲料,将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等有机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变成蔬菜作物的肥料;二是建设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即通过堆积池、堆沤池、发酵池将蔬菜、食用菌、葡萄等基地产生的废弃物堆肥处理,转化为可资源化利用的农家肥再还田;三是将稻草、蔬菜种植产出的秸秆藤蔓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基质原料,资源化利用种植食用菌[3,4,5]。

经过此循环后,原本是难于处理的垃圾最后变成粮食、蔬菜、水产、瓜果等所需要的肥料,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效益,也保护环境。

1.5 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在生态建设方面,新埂村还进行了综合防治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建设农业生态隔离带进行生态保护;(2)在蔬菜区全部使用有机肥;(3)使用物理方法诱杀害虫,如太阳能杀虫灯、黄板诱杀、防虫网等;(4)通过调整种植模式(如进行特殊香味的蔬菜如韭菜、大蒜与蔬菜的轮作间作)、引进香料型作物(如迷迭香)、购置脱毒种苗等生物方法进行病虫害控制。

2 在日常生活方面,进行生态处理循环

2.1 进行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

除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外,日常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危害也很大,特别是农村的散户居住型,生活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活污水处理的难度。新埂村于2009年开始建设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项目,完成JJ-SBR污水处理设备以及配套的污水收集池的安装65套,铺设管网逾3000 m,建设人工湿地1.3 hm2,于2010年建设成功并投入使用。这种使用JJ-SBR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分散式住户生活污水处理的方式,可实现90%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对生活污水中COD、氮、磷等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可达70%~80%,有效地净化生活污水,改善农村水环境,大大减少村民日常生活污水对望虞河以及太湖的污染。

2.2 及时清理垃圾,保持乡土简朴风情

一是清除暴露垃圾,消灭卫生死角。全面发动各村村民,各家各户,家前屋后大搞卫生工作,清除杂草,禁止乱堆乱放,家禽家畜圈养,各自然村设置垃圾筒,垃圾有专人统一负责处理;二是对主要道路、河道和公共场所实行专业队伍保洁,配备专业保洁员20人,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清运到镇环卫站统一处理。

2.3 使用新型能源沼气,保护生态环境

新埂村利用村里现有的养牛场、养猪场,配套建设小型畜禽粪便及蔬菜种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养殖场猪、牛粪便及净菜加工废弃物集中到沼气池进行厌氧处理,达到无害化治理污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目的。利用沼气直接作热水能源,供给村民日常使用;沼液通过管道向周边种植基地提供液肥,浇灌喷施蔬菜瓜果,沼渣也作为肥料使用,进而实现绿色、有机化生产。

3 在生态综合建设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整体生态环境

3.1 全面绿化

对全村进行绿化,利用一切可绿土地,对企业、村主要道路、农户庭院全方位绿化,开展以清理家前屋后乱堆乱放为主的整治活动,对村庄实施全面综合整治。到目前为止,全村绿化面积30.5 hm2,绿化覆盖率达25.5%。通过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村的环境、村容村貌得到彻底的改观,受到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3.2 整治河道

村级河道28条,总计长度15.765 km,近3年内已全部完成清淤工作,并在河道两岸种植大量的芦苇、杨柳树和香樟树等,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安居创造了优美的自然条件。

4 结语

经过不断的努力,新埂村的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并成为江苏省生态村。新埂村实行的生态建设模式在苏州市望亭镇得到大范围推广,邻近村都在新埂村的带领下实行节水灌溉、种养结合等生产方式,并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成功。新埂村实行的生态建设模式亦可为太湖流域广大农村开展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摘要:苏州市新埂村积极进行生态建设,采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可为太湖流域广大农村开展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生态建设,江苏苏州,新埂村,太湖流域

参考文献

[1]于合军,宋文梅,马德举,等.三峡库区秭归县中坝村新农村生态建设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2-76.

[2]薛鹏丽,舒廷飞,张丹华,等.蒋巷村建设新型和谐生态村的构想—基于国内外生态村实践的经验和总结[J].四川环境,2006(3):35-38.

[3]于春元,杨虎元,童志勇.宁城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68-169.

[4]刘鬯,张军连,吴天良.发达国家城郊生态村发展模式分析[J].生态经济,2005(2):43-46,68.

3.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三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 图书馆总分馆 镇海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1-0127-03

1 引言

村(社区)是我国最小的行政划分单元,也是我国当前所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小、最基层服务区域。村(社区)文化站、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点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广大群众、延伸文化服务的先锋阵地。同时,随着我国的苏州图书馆、禅城区图书馆等图书馆成功探索、形成了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苏州模式、禅城模式、嘉兴模式等总分馆构建模式后,总分馆服务模式现已向全国逐步推广,成为了保证人民基本文化服务、延伸图书馆服务触角、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实现模式。总分馆模式下,村(社区)设立图书分馆成为了一种趋势和潮流,并也证明是一种科学的、全覆盖的、行之有效的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模式。

在总分馆模式下,由于分馆也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主体,因此,分馆特别是处于图书馆服务体系底层的村(社区)图书分馆的功能设计、服务范围等都关乎到整个图书馆和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在近年来民众对信息技能掌握程度愈加提高的背景下,以满足和实现群众信息查阅与书籍阅览、图书馆技能培训等信息服务为存在价值的电子阅览室,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构建村(社区)分馆电子阅览室,开展基于村(社区)电子阅览室的信息服务,在分馆建设、体系构建时都是一个需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宁波市镇海区图书馆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本文就镇海区图书馆相关的做法进行了介绍,以求各位专家、学者的指正。

2 镇海区村(社区)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实践

2.1 镇海区村(社区)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背景

镇海区以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权益为出发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区支中心、街道(乡镇)、村级基层服务网点全覆盖的文化服务体系, 并于2010年率先在全市完成镇、街道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总分馆模式向村(社区)延伸,同时推进全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将村(社区)分馆建设与公共电子阅览室整合对接,提出“100%镇(街道)、村(社区)建有公共图书馆分馆和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2]这一文化提升战略。按照“同时推进、分类建设、整合平台、拓展功能、创新机制、提升服务”的实施要求,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实现大文化服务格局。

2.2 镇海区村(社区)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2.2.1 以统一推进、分类建设的要求进行分馆硬件构建

首先,按照“高标准覆盖、高起点规划”要求,将镇(街道)、村(社区)图书分馆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纳入文化惠民实施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在建设进度上同步推进,财政投入上统一预算,人员管理上统一安排,服务制度上统一标准,全面建成公共图书阅览与公共电子阅览相结合的文化服务体系。制定《镇海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施办法》,按照“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运作模式”、“统一财政保障”、“统一服务标准”、“统一配置人员”的“五个统一”要求,完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制定《镇海区村(社区)公共图书分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办法》,统一建设标准,完善公共电子阅览室网络平台建设,规范统一标识、硬件网络、平台监控、准入制度、专职人员、上网管理、服务标准等,由各行政村、社区配备一名专职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村(社区)分馆和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管理,提供人员保障,并专门制定了《镇海区村(社区)图书管理员考核办法》,每年对村(社区)图书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下放奖励经费。

其次,按照“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的要求,提出分类建设方案:一是一体化建设,按照“设施连通,功能一体”要求,将村(社区)图书分馆与公共电子阅览室进行设施连通,整合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网点等设施设备,打造一批图书借阅、电子阅览、文化共享、视频播放、讲座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场馆。二是专项建设,按照“重点需求,特色定位”的要求,在大型社区、工业园区、农民工公寓或外来务工人口集中区域专项建设一批特色分馆和特色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规模根据人群规模相应提高,除了图书借阅、上网服务等常规性服务外,拓展信息咨询、公益便民、实用培训、技能辅导等服务项目。

2.2.2 搭建专网平台,实施平台一体化管理模式

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网点网络构架,整合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依托本地镇海宣传文化网的技术平台,开发创建全区公共电子阅览室专网平台,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图网结合的区域性公共数字文化网,提升大文化服务格局。

村(社区)图书分馆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共建,重点在于整合一个“设施连通、网络互联、虚实结合、资源互补、功能一体”的大平台,通过实体资源数字化、虚拟资源再利用的转换,形成“一个平台,资源共建互享”优势。

2.2.3 整合资源,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全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平台的内容资源主要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共享资源、省市网络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为主,同时与“镇海区宣传文化网”并接,充分整合“雄镇大舞台、雄镇讲坛、雄镇书苑、雄镇课堂、雄镇展厅”等本地系列文化产品,另外开通社区阅读、社区活动、社区资讯、社区公益等版块,使公共电子阅览平台除了可以满足电子借阅、信息查询、资料下载等在线服务需求外,还可提供便民惠民、公益活动、互动交流等线下活动,实现网上网下联动,将公共电子阅览室打造成百姓身边的“学习课堂”、“交流平台”和“文化家园”。

nlc202309031310

公共电子阅览室平台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电子阅览室还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制作特色资源,进行菜单式推送服务。如收集整理地方文献,通过公共电子阅览平台栏目,将本地传统文化及现代精品资源进行推介展示。再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受众群体,通过网上点播、现场演示、学习课件、服务导航、定点培训等方式进行推送。

2.2.4 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全区统一运行管理机制

镇海区图书馆所实施的总分馆模式,实现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图书馆业务的有机统一,区图书馆为分馆统一配送图书,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建立业务横向传递、活动同步策划、联动实施的工作机制,打破了以往文化站图书室各自为阵的局面,减轻了分馆常规业务负担,推动了村(社区)图书分馆常态化可持续运作。也通过全区统一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平台,各镇(街道)、村(社区)分馆服务网点可共同参与资源信息的“接受—自建—整合—上传—发布”,形成资源多点传输、共同发布的传播模式。

2.3 镇海区村(社区)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成效与建设意义

全区、各镇街道、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作为图书馆服务阵地网点,利用区馆及共享工程的丰富资源,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图书馆服务,且由于受众用户多、地域广,因此各个分馆根据实际,既开展了诸如电子图书阅读、信息查询、网页浏览、影音视听、远程教育、自助培训等阵地服务,也开展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资源推荐、公益惠民等延伸服务,为进一步消除城乡文化差距与数字化鸿沟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全社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村(社区)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的构建进一步延伸了图书馆服务体系,强化了图书馆的阵地服务能力。

镇海全区所建成的村(社区)分馆藏书2012年平均新增藏书一千余册,平均办证600多张。各分馆与区总馆联合开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未成年人读书节”、“外来务工子女·分馆快乐一天行”、“童心向党·经典朗诵比赛”、“悦读之星书法大赛”、“学雷锋,树新风”手抄报比赛、“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好书亲子阅读”等活动[3],基层文化阵地巩固,业务开展进入常态化。此外,各分馆还自发组织活动,如骆驼街道“相约广场”、“走进电子资源”读书活动、澥浦分馆“暑期少儿读书活动”、招宝山街道分馆以“共沐书香”为主题,开展“品味书香·书签制作”比赛、“共沐书香·爱心图书赠送”活动,将1000多册图书赠送给广大外来务工者及未成年人。区图书馆、各个分馆电子阅览室在为读者提供基本的信息查询等服务基础上,也先后开展了视频点播、读书讲座、鼠标阅读、资源检索、网上培训等多项阅读活动,如全区所有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网点举办的“文明网络小读者网上阅读培训”、“浙江网络图书馆开通一周年暨共享书香·快乐阅读”、“少年网页设计”培训、“看连环画·鼠标阅读”等在线数字阅读活动,各个分馆也或独立、或联合开展了如“网络图书馆精品资源推荐”、“未成年人十大公益网站推荐”、“淘金数字图书馆有奖征文”、“走进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在线有奖知识竞赛”等读者活动,不但提升了各分馆的电子阅览室利用率,还将信息查询、网络读者服务活动等图书馆服务延伸到了镇(街道)和村(社区),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图书馆公共服务大格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镇海区村(社区)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的进一步建设规划

总分馆服务体系向村(社区)延伸,要求100%村(社区)建成图书分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规定馆舍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阅览座位不少于20个,图书至少2000册、期刊100种、报纸20份,年新增不少于500册,每季度到区总馆或镇(街道)分馆更换图书一次不少于100册。规定各分馆配备工作电脑、打印设备、图书防盗仪、UPS不间断电源各1台,其中馆内公共电子阅览电脑社区不少于10台、村不少于5台,每机位面积在4平方米。目前已有蛟川街道中官路社区、骆驼街道贵驷社区、庄市街道兴庄路社区、万市徐村等一批分馆和电子阅览室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其中贵驷社区分馆面积达350平米、新书2500册、阅览电脑10台,立式空调2台。

按照建设规划,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村落(社区)公共图书分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全覆盖,即2012年底,50%村(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50%村(社区)建成公共图书分馆;2013年底,100%的村(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80%的村(社区)建成公共图书分馆;2014年底,100%村(社区)建成公共图书分馆[4]。

3 结语

镇海区图书馆在村(社区)分馆的电子阅览室的硬件构建、服务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延伸了图书馆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但笔者也知道,要真正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镇海区图书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面对的困难也很大,特别是民众信息素养的提升后对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范围等要求所呈现的个性化、专业化趋势愈加明显,电子阅览室将承担更多、更重的服务重任,如何构建电子阅览室的软硬件及信息资源、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都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尝试与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3-42.

[2]镇海新闻网.关于印发镇海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2012-08-10]. http://zh.cnnb.com.cn/zhnews401/xxcs/xx01/20100625101618.htm.

[3]宁波文化网.镇海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读书活动实现常态化[EB/OL].[2012-08-10].http://zw.nbwh.gov.cn/art/2012/6/21/art_49_30089.html.

[4]宁波文化网.镇海区全面建成城乡一体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运行模式[EB/OL].[2012-08-10].http://zw.nbwh.gov.cn/art/2012/6/21/art_49_30089.html.

作者简介:钱俊,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图书馆馆员。

4.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四

项目名称:临城县皇迷五龙山庄生态公园项目单位:金盾影视中心项目法人:李国胜项目建议书

二〇一四年十月

第1章 项目总论----------1 1.1项目背景-----------1 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 1.1.2项目性质-------1 1.1.4项目建设单位---1 1.1.5项目拟建立地点2 1.2项目研究简要结论----2 第二章 项目的意义及必要性-2 2.1旅游行业特征分析----2 2.2临城县区位优势及皇迷旅游区基本情况----------------3 2.2.1临城县区位优势------------------------------3 2.2.2皇迷旅游区基本情况--------------------------7 第三章 项目研究与规划构想 10 3.1项目研究---------10 1.项目特征--------10 2.项目优势--------10 3.项目定位--------11 3.2项目整体规划分期实施-----------------------------11 3.3市场分析---------12

1.市场研究---------12

2、市场供给--------12 3.4市场营销策略------13 第四章 河北友谊羊绒纺织品有限公司简介-------------------13 第五章 材料选择和工程实施原则---------------------------14 5.1 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14 5.2 项目实施遵从的原则 14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15 6.1环境保护的目的-----15 6.2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15 6.3治理环境的方案-----15 6.4 绿化措施----------16 6.5 劳动保护----------16 第七章: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以及资金筹措--------------------16 7.1 总投资估算-------16 7.2近期项目投资资金计划(后附详细投资计划表)-------16 7.3 资金使用计划-----17 第八章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18 8.1测算说明----------18 项目计算期为15年,其中建设期3年,近期建设期1年,经营期30年。---------------18 8.2其他财务指标-------18

8.3财务分析----------19 第九章.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19 9.1社会效益分析-------19 9.1.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评价-------------------------19 9.1.2 社会效益评价结论----------------------------19 第十章 结 论-----------20

第1章 项目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临城县皇迷五龙山庄生态公园 承办单位:河北友谊羊绒纺织品有限公司 1.1.2项目性质 新建

1.1.4项目建设单位

河北友谊羊绒纺织品有限公司 1.1.5项目拟建立地点 河北省临城县皇迷村五龙沟 1.1.6研究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2)《河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

(3)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4)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5)《临城县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6)《临城县县总体规划》(7)皇迷村土地开发租赁协议

(8)《临城县投资项目注意事项》

(9)《国家环境保护法》

1.1.7研究工作概况

可行性研究报告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定,报告主要包括项目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确定;建设条件选择;技术方案;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财务敏感性分析。为项目实施建设投资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为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了先进合理的工程技术方案,筹资方案和经营方案。

1.1.8主要的经济指标 项目总投资:1.045亿元

一期总投资:3045万元,二期总投资 7000万元 自筹资金:100% 1.2项目研究简要结论

根据国家投资相关行政法规,以及临城县投资的相关规定,河北省临城县皇迷乌龙山庄生态公园项目完全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由于市场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公司具备雄厚的资金势力﹑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同类企业的经验和为人民谋福利的健康理念。

河北省临城县皇迷乌龙山庄生态公园项目可行。

第二章 项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2.1旅游行业特征分析

旅游业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

期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15%,我国已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在“十二五”规划末期,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3亿人次,年增长10%,入境游客年均增长8%,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PD比重提高4.5%,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旅游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2.2临城县区位优势及皇迷旅游区基本情况 2.2.1临城县区位优势

临城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北距北京市350千米、省会石家庄市78千米,南距邢台市54千米。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切境而过。全县总人口20.2万人,总面积797平方千米。辖4镇4乡,220个行政村。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区、丘陵、平原分别占35%、50%、15%,平均海拔773米,且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临城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聚居,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经过漫长发展,形成了如下特色:

“一窑”:隋唐时期的邢窑遗址。当时所产的邢瓷是中国最早的日用细瓷,与越州青瓷以“南青北白”蜚声中外。邢窑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临城发现多处遗址,因此又称 “邢瓷故里”、“白瓷源头”。为发掘邢窑文化,县委、县政府斥巨资修建了全国首家邢窑博物馆,现已对外开放。

“一塔”: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由宋徽宗亲自督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为砖质结构,高33米,共9层,每层四角旧有玲珑铁钟一挂,晚风袭来,叮铛作响,有“普利晚钟”之称;塔外壁四周砖 普利寺塔刻974个佛像,内壁砖刻40个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故又名“万佛塔”。

“一名将”: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传说为临城澄底村人,现存有赵云故里石碑和古墓,《赵云故里传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胜将军赵子龙的“忠、义、仁、智、勇”精神激励着临城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自信自强、拼搏奋进。

“一沟”:蝎子沟原始次生林。总面积250平方公里,是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茂密,生态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89%以上,盛夏平均气温23℃,是天然氧吧、避暑胜地,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一山”:以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天台山。地形为5亿年以前造山运动形成的沉积岩,山顶峭壁远望像一座卧佛。主要景点有“天台卧佛”、“五谷仓”、“登天梯”、“龙首峡”以及慈云庵等八大寺庵遗址,是沉积岩学的天然博物馆、北方佛道名山。

“一洞天”: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崆山白云洞。以北方罕见的喀斯特地貌而著名,现有五个洞厅,总面积4200平方米,洞内道路里程2000米,洞体深幽,景观密集,被誉为“地下溶岩博物馆”和“世界喀斯特风景洞穴世博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排名“中国十大奇洞”第七位。

又小又大。“小”指县域面积小,人口少,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属山区小县。“大”指“四大”:大生态。西部山区约250平方公里范围内植被茂密,生态保存完好,其中蝎子沟原始次生林,森林覆盖率达89%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3℃,是天然氧吧、避暑胜地;岐山湖、乱木水库如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中部丘陵区,“两湖”生态园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0平方公里,周围有10万亩经济林、生态林,是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会展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环县城绿化带长10余公里,县城区绿化率36.8%,人均公共绿地15.5平方米,绿在城中,城在绿中。全县森林覆盖率30.5%。大园区。城东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未利用地2.5万亩,基础设施完善,是河北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聚区。园区的发展定位是打造生态型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发展布局为“一核、四轴、五区”。“一核”是为工业园区配套的公共核心区;“四轴”是四条主轴公路,均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五区”是五个不同产业区,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制造产业区、特种建材产业区、食品医药产业区、化工产业区。到2012年底,入驻园区的工业项目将超过50家,营业收入达到98亿元,投资额达到68亿元。大县城。县城依山而建,随地势起伏错落,是生态、宜居、宜业的精品旅游山城,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人,正在打造覆盖“两镇一区”40平方公里的大县城。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河北省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大产业。一产突出发展薄皮核桃产业,已发展到10万亩,是“中国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建成中国最大的薄皮核桃基地。二产突出打

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煤化工和高新技术“3+1”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8.5%。新型建材业,正在建设总投资2.6亿元的鑫普水泥、总投资2.8亿元河北天福水泥、总投资3亿元的河北恒实水泥等一大批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装备制造业,正在建设总投资9亿元的河北吉泰特钢年产100万吨船用T型钢构件、总投资1亿元的邢台精诚重工制造、总投资2亿元的临城县水泵工业园以及华冶轧辊、群利轧辊等项目,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煤化工产业,重点建设总投资54亿元的邢台中能煤炭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化示范、总投资15亿元的三阳焦化扩能等一批项目,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单螺杆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硅基地等项目,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三产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着力打造冀南生态旅游名县,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板岩之乡等七大“国字号”品牌,被誉为七“国”临城。

又长又短。在地域-形状上,东西长、南北短。东西最长为49.5公里,南北最宽为26公里。在道路建设上,通车里程长,出行时间短。全县通车里程631公里,公路密度79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经京珠高速、107国道到北京、天津、郑州、太原仅用3个小时,到省会石家庄1个小时,2010年7月红旗大街南延建成后将缩短为半个小时,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在产业发

展上,二产相对较长,三产相对较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8.9%,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偏低,仅为25.8%,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大。

又古又新。“古”指临城是一座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春秋时期就有先民居住,西汉初年臵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县史。境内先后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遗址,隋唐时期的邢瓷遗址和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为国保级单位。汉代这里是有名的丝绸之乡,唐宋时中国丝绸闻名世界,南以四川江津蜀锦为最,北以临城著名,故有“北国江津”之称。“新”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打造形成了崇文尚义、包容开放、务实创新、拼搏争先的新时期临城精神,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和长足进步,初展魅力新城的发展活力。全县GDP年均递增14%;全部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6%、6.4%。今后,该县将以构筑生态临城、建设富民强县为目标,实施工业立县、项目强县、环境兴县、生态靓县战略,推动产业由散变聚、由黑转绿、轻重并举、由粗变精,构建一城(县城)两带(城东、牛山循环经济产业带)三区(县域北部、南部、西部生态产业发展区)布局,全力打造冀南新型工业基地、生态旅游名县。

2.2.2皇迷旅游区基本情况

(一)区位、交通优势

临城县郝庄镇皇迷村位于太行山东麓,邢台市临城县郝庄镇西

北4.6公里处,传说汉时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至此迷路而得名。辖埝子沟、插板沟、黄陵沟、皇迷四个自然村。距石家庄市区约90公里,距邢台市区约80公里,距临城县县城约25公里。皇迷村交通便利,距107国道仅39公里,距平涉线、南郝线两条省级公路交汇点仅4公里,有高标准村级公路连接。皇迷村处于临城溶洞与蝎子沟中间位臵,地理位臵十分优越。

(二)地质地貌

皇迷村属于中山区,位于太行山大背斜东翼部分,是山西台地的组成部分;总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岩层倾角约15°-30°,石质以黄褐色片麻岩为主。皇迷水库位于皇迷村北,有上下两个水库组成,总库容27万立方米。

(三)气候

皇迷村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太阳辐射年均123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2500小时,年均气温12°C,初霜在每年10月下旬,终霜在每年4月下旬,年均降水量684mm,蒸发量1707.7mm,每年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

(四)水系

皇迷村属于海河支流子牙河水系。村域内无较大河流,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溪水常年不断,溪水沿沟谷下行,至郝庄村东南注入子牙河支流泜河。溪水年均径流最高可达261m2,7-9月为其丰水期。

(五)土壤

皇迷村土壤系花岗片麻岩残坡积棕壤与人工堆垫少量轻壤质

褐土;前者肥力较高,但海拔较高,不变耕种;后者易于耕种,而肥力较低。

(六)生物资源

皇迷村植被情况比较好,有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主要位于村东西,以天然次生林、灌丛草被为主;树种有松树、柏树、槐树、山合欢、山秋子、菜树、漆树、黄腊(红叶)等数十种,灌木有杜鹃花、野菊花、荆条花等数种。人工植被主要分布在村北,包括果树及上世纪70年代种植的油松等。旅游区内药用植物资源较丰富,共有柴胡、黄芩、知母、丹参、黄丁、白芷、何首乌等300余种。旅游资源内动植物资源都很丰富。有苹果、薄皮核桃、板栗等6000亩,即将进入盛果期。野生动物有山羊、獾、土豹、山鸡、野鸡、花喜鹊、麻雀等,水生动物有蟹、蛙类、鱼类等。

(七)人文环境

全村233户,736人,总面积10281亩,其中耕地面积165 亩,荒山面积9255亩,林果面积6000亩(苹果3000亩,核桃2000亩,板栗1000亩,)。皇迷村全村人均收入约4841元,果树收益、打工收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果林地多,耕地少,果树收益占村民收入的比重较高。农闲时,有少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占村民收入的比重逐年增高。村内主要道路已硬化,村民居住条件不宽裕,户均宅基地2.5分。老住房多为石砌房,新建房屋多采用砖瓦结构。

临城县区位评价总结如下五点:

(一)区位优势明显

(二)交通便捷,可入性强

(三)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四)开发建设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五)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具有极好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 项目研究与规划构想

3.1项目研究 1.项目特征(1)规模大 占地面积:3500亩

投资金额:1.045亿元(人民币)(2)娱乐项目多

包含:休闲度假区(小别墅)、客房、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垂钓园、水上娱乐园、果品采摘区、景观建设、温泉疗养中心等 2.项目优势

(1)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能吸引各地的游客来临城县皇迷村旅游观光,而皇迷村生态旅游区将更有助于临城以及周边旅游事业的发展。

(2)吸引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游客的到来。(3)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城市人口相对拥挤,城市环境一般,很多人愿意到周边交通便利且有意义的地方短期旅行。此地客源充足,经济条件良好,具备短期旅行条件但是找不到好的旅游地点和娱乐项目的人群占总旅游人群中的相当大部分。临城县皇迷村的地

域优势加上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必将成为他们的旅行必选。

(4)“绿色旅游”、“环保旅游“成为时尚旅行的标志。亲近山水,品味民俗,附合城市人们的旅游口味。

(5)临城县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交通方便、人文历史景观众多所带来的品牌优势。

(6)各地中小学生甚至各高校以及全民正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临城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抗战时期的特别因素,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这也是一个宣传推广以及拉动客源的优势所在。

3.项目定位(1)较高的档次

城市白领、自营业主、外国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人群(2)良好的服务

以严格的管理、周到的服务招徕新游客、吸引老游客。3.2项目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项目拟建在临城县郝庄镇皇迷村水库景区,主要规划建设内容有:

(一)项目一期主要建设内容: 1.客房 2.接待中心 3.生态公园主要道路

4.精品鱼类养殖区(垂钓A 区,垂钓B 区,垂钓C区)5.果品采摘区配套设施

6.排水管网

7、停车场

8、景观建设

(二)项目二期主要建设内容: 1.休闲度假区(小别墅区)2.娱乐中心 3.会议中心 4.水上娱乐园

5、温泉疗养中心

6、生态公园景观建设及其他设施建设 3.3市场分析 1.市场研究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更兼自然、山水的亲近感的回归,有“七“国”临城”之称的临城县景区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邢台、石家庄游客,也吸引了更多的京津游客,而且声名远播,使来自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国外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临城县景区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6.8万多人,今年五一节则达到了9.7万人,同比增长了42.6%。

2、市场供给

临城县现有度生态旅游区 12处,但大部分都是农家院性质的小型居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生态游景区几乎没有,但功能结构单一。这些生态旅游景区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人群前来游览,如此会行成更大的需求丰富、多档次的生态游市场供应空白。

3.4市场营销策略

1、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地方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渠道,积极向游客推介加盟的旅游团。

3、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展会活动,重视互连网营销、传媒营销、旅行社或旅游中间商营销。

4、力争在本地或带外地举办旅游推介会数次。

5、充分利用画册、光盘等资料进行大力宣传。

第四章 河北友谊羊绒纺织品有限公司简介

河北友谊羊绒纺织有限公司始建于1992年,坐落在河北清河县黄金庄。紧傍京九铁路、清德公路、308国道,位臵优越,交通发达。该公司是一家集自产原料、自产面料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司,占地面积100亩,现有员工500人。总资产878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283万元,流动资产6500万元,年产值1.5亿。羊绒分梳部有梳绒机80多台,年产山羊绒300吨,驼绒100吨,绵羊绒1000吨。

其子公司上海继虹羊绒纺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羊绒、兔绒、驼绒、马海毛、羊驼毛等多种中高档粗纺面料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继虹公司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精通业务的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和全套的纺、织、染等高效率的进口设备,年产各种粗纺面料150万米。

第五章 材料选择和工程实施原则

5.1 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项目生产所需要辅助材料均从当地及国内市场选择,所有采购事项已经达成初步意向。

5.2 项目实施遵从的原则

① 交通便利原则:经过前期项目实施,临城县皇迷村风景区完全具备。

②给水工程完备原则:工业用水、生活饮用水和消防用水符合国家给水设计规范。

③排水工程完备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定排水体制为污水,雨水分流制。生活污水设臵污水处理站,采用地埋式污水二级生物处理,达到污水处理综合排放标准后,用作就近农灌或绿化用水处理。设臵雨水排放沟道,就近排入水体。

④环卫设施齐备原则:随着业务量和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大,初步计划设定一个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站采用框架以及砖混结构,建筑造型力求开发区的综合规划和环境协调一致,并配套设臵机械起吊设备,起重能力达10吨,垃圾转运到开发区垃圾处理或者开发区指定的垃圾处理中心。

⑤供电设施齐备原则:已经具备供电保障条件。⑥电信设施齐备原则:已经具备通讯保障条件 ⑦公用设施齐备原则:已经具备通讯保障条件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6.1环境保护的目的

本项目属于旅游开发项目,项目本身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应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以保证开发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开发区生态平衡,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2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项目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施工工程中有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或者工业机械和交通工具释放的废气。

6.3治理环境的方案 1废气

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无工业废气排放。交通工具废气符合国家和当地有关交通工具废气排放标准。污水

污水主要包括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降水,排水体制为污水,雨水分流体制,设臵污水处理站,采用地埋式污水二级生物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后,用作农业灌溉或者绿化用水处理。

3土建噪声

遵守皇迷村意见,避免容易产生的噪声污染源。4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尤其是白色污染物很容易对皇迷村的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应加大其管理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①项目管理公司将设立环境管理办公室,并将环境卫生的好坏和管理办公室的工作绩效挂钩,加强环境卫生的监督力度。

②随着业务量和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大,初步计划设定一个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站采用框架以及砖混结构,建筑造型力求开发区的综合规划和环境协调一致,并配套设臵机械起吊设备,起重能力达10吨,垃圾转运到临城县指定的垃圾处理中心。

6.4 绿化措施

规划了充分的绿化面积,按绿化率80%的标准进行绿化工程,在绿化带广植当地樟子松树种。

6.5 劳动保护

①成立劳动保护措施执行小组(可有综合办公室负责)。

②现场指导,规范劳动操作。

③对新员工安排培训课:让员工认识到劳动保护不仅有助于自身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

第七章: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以及资金筹措

7.1 总投资估算

一期投资:3045万元,二期投资:7000万元

资金组成:河北友谊羊绒纺织品有限公司100%自筹 7.2近期项目投资资金计划 一期主要项目投资计划:

1.客房:3900平方米,投资1170万元,(含基础设施、装修等)。

2.接待中心1950平方米,投资500万元,(含基础设施、装修等)。

3.生态公园主要道路建设6000平方米,投资180万元。4.精品鱼类养殖区(垂钓A 区,垂钓B 区,垂钓C区)200万元。

5.果品采摘区(200万元).6.主排水管网1600平方米,投资75万元,(含管材)。

7、停车场40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

8、景观建设3000平方米,投资540万元。

9、电力及其他设施60万元。二期主要投资计划:

1.休闲度假区(小别墅)5880平方米,投资2646万元,(含基础设施、装修等)。

2.娱乐中心3800平方米,投资1330万元。

3.会议中心430平方米,投资180万元,(含基础设施、装修等)。

4、水上乐园投资200万元。

5、温泉疗养中心3600平方米,1352万元,(含基础设施,装修等)。

6、野猪观赏区200万元

7.生态公园景观建设及其他设施(1092万元)7.3 资金使用计划

一期:客房、接待中心、生态公园主要道路、垂钓区等304

517

万元.二期:在先期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按着景区开发整体规划,完成项目的后期投资,总投资约7000万元

第八章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

8.1测算说明

项目计算期为15年,其中建设期3年,近期建设期1年,经营期30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人,每人消费200元计算,年收入为1200万元。

8.2其他财务指标 1.折旧

项目总投资为1.045亿元,近期总投资3045万元,折旧年限为30年。年折旧分摊:35万元。

2.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职工福利费等,按营业收入的30%计360万元。

3:税金

营业税按5.5%计算得66万元。

4、利润739万元

5、所得税184.75万元。

6、净利润554.25万元。

8.3财务分析

1.投资回收期=18年(不含建设期)。

第九章.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9.1社会效益分析

9.1.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评价 a、就业

本项目建设期短,项目在短期内起步运营以后,将解决300人就业问题,增加收入327万元。

b、税收

根据测算,项目从稳定运营期开始(2014年)。每年平均上缴税金250.75万元。

C、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本项目建成以后,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比如:餐饮﹑交通等,提供就业岗位近6000个,这对当地解决政府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项目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其效果明显且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本项目实施,将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当地经济实力。

9.1.2 社会效益评价结论

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对临城县皇迷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同时,在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增加地方税收都有显著的作用,本项目整体社会效益较好,但是,项目也存在一些社会风险,比如:由于汽车旅馆项目的

开展,旅游者和外来的过往和居住人口增加,对当地居民原有的宁静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部分当地居民在心理上产生不接受的态度。而且,随着项目进展肯定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项目在设计和规划中应该妥善考虑这些事情以及环境问题。

第十章 结 论

临城县皇迷旅游生态度假村项目符合景区开发条列,项目区域位臵优越,该处风姿娟秀,景色宜人。项目开发附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文:

1.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2.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规划 规范》 3.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村居家服务养老中心可行性报告 篇五

一是当前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途径缺失。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在我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大背景下,由10个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实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意见》是全国老龄办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的,是切实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开展的政策性文件。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服务社会化的特点日趋明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关注社会养老事业,改善困难老年人生活条件为目的,遵循“真诚、关爱、沟通、服务”的基本理念,以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项目的成立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及时代需要,将家政服务的重点放在了以服务特困、高龄、病残、空巢、孤寡老人等为老服务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对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高龄化显著的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国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老年社会保障,以及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老年产业、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规划要求,逐步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各级财政要根据老龄事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建设、老年文化教育、老龄科学研究和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在彩票公益金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于老龄事业。充分发挥各级老年基金会和其他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

2、《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草案)》中勾划了老年公共设施建设的蓝图

(1)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城镇建设老年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建设养老服务站点,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性服务的网络。积极推进公有制养老机构的多种形式改革,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 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逐步实现老年福利社会化,建立社区服务发展的财政保障体系。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增设社区养老服务预算科目,并保持逐年增长。

6.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六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O 一一年元月

目 录

一、项目概要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三、市场供应分析与预测

四、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五、项目建设目标

六、项目建设内容

七、资金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八、建设期限与实施进度

九、环保措施和评价

十、项目组织管理

十一、项目效益与风险评价

钱铺乡黄冲村经济林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要

1.1项目名称:黄冲村经济林开发建设项目 1.2项目承担单位:钱铺乡黄冲村 1.3项目负责人:黄长文 1.4建设性质:新建

1.5建设地点:钱铺黄冲村虎形山

1.6项目建设期: 一年,即2012年3月—2013年3月 1.7建设内容及规模

1.7.1以当地茶树良种,新建150亩无性系良种高标准茶园。

1.7.2实施标准化、规范化茶园生产管理、名优茶采制及机械化管理。

1.7.3累计培训100人次以上,编印技术培训资料100份。

1.8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概算项目总投资6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财政扶持50万元,自筹10万元。

1.9投资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将提高茶树良种化率15%,同时优质高效良种园投产达效后,亩产优质茶叶100公斤,新增总产值135万元,实现利润64万元,地方财政增加税收10.8万元;茶叶品质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将带动良种繁育业的兴起,促进农民增收。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2.1项目建设背景

黄冲茶场位于虎形山。距合铜路2公里,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层林迭翠、常年多雾、水源清澈。独特地理位臵和优越的生态条件,孕育了茶叶生产广阔空间。实施“建设茶业经济强村”之战略,使经济林开发成为全村贫困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途径。

“旗枪茶”在外形、汤色、香味、内质等方面具有特色,深受消费者青睐,茶产业的发展可带动农民致富、财政增收。

然而,除村集体林场外,大部分都农户自己经营,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大。茶叶生产科技水平不高,茶园产出效益低、茶叶质量参差不齐等日益出现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茶园基地建设之群体品种占主导、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极小,严重制约着我镇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加大茶树良种推广应用,是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重要保障。茶园是基础,良种是关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加快茶树良种推广是全面提高茶园素质和茶叶品质的基础。

在已建茶园中,有近95%以上茶园属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发展的群体品种,茶园单产水平低,茶鲜叶品质下降,茶园综合效益低.引进和推广茶树良种新建和低产茶园改植换种,提高茶树良种率,建成优质高效茶园,是现代茶产业发展的必然。同时,根据品种的适制性特性发展的无性系良种,必将生产出高质量的茶产品,增强茶叶优势品牌的竞争力,产生名牌效益。

2.2.2茶树良种的推广应用更有利于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和实现茶园机械化管理。

推广应用茶树良种是机采名优茶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如果不实现良种的规模化种植,而在现有的群体品种茶园中推行名优茶的标准化绝非易事。再者,由于茶树良种个体间特征、特性一致,最有利于茶产业的集约化生产,尤其为机械化采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茶园机械化管理的应用将降低成本,有效缓解茶区劳力紧缺之矛盾。2.2.3以良种发展为切入点,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茶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茶树良种的推广应用从基地到茶场,到营销环节必将形成全新的现代茶业经营管理模式,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而良种推广中的种苗繁育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给茶镇农民带来实惠。

2.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条件

茶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mm以上,最多可达1900mm。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多雨时段,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年云雾几率比同纬度有记载地区高出25-30%,茶园柳峰山南麓海拔300以上的缓坡上,构成“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优质高香茶生产环境。

②、生态条件

项目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造就了茶叶长盛不衰的优异品质。一是森林覆盖率高达80%。二是周边无工业企业,茶区空气、水、土壤未被污染,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据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表明S02、NO2等指标均达到有机茶生产环境质量要求。③、土壤条件

茶区土壤主要为微酸性黄棕壤,占茶园面积95%左右,黄褐土不到5%, PH值4.5-6.5,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腐殖质含量高,N、P、K三相比适中,自然肥力好。土壤中还富含锌、硒、锰等微量元素,其中:锌含量35—53.5ppm,硒0.6—0.858ppm,锰439.5ppm,通过茶树的吸收利用,所产茶叶对人体有很强的保健作用,是少有锌硒锰富集区。

2.3.3基础设施条件良好

交通、通讯便利,电力供应充足,为茶园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满足茶叶生产、加工的需求。

三、市场供应分析与预测

茶叶原产于我国。作为传统饮品伴随华夏五千年历程,被誉为国饮,受到世界人民的热爱。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对优质无公害名优绿茶产品,更是呈现出劲强的势头。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绿茶生产总产量和内需总量分别以17.31%和9.33%的幅度增长,且呈现出节节攀升、逐年递增的强劲势头。本项目产品国内市场前景十分美好,国际市场空间十分广阔。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优质、营养、安全茶产品,特别是以“柳峰茶”倍受青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四、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该项目建设地点确定在龙虎村龙形山、虎形山上,新建150亩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基地。

该地区属浅山丘陵区,位于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微酸,极适宜茶叶生长,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良好,配套设施齐全,便于项目实施。

五、项目建设目标

新建150亩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基地。项目投产达效后,亩产100公斤名优绿茶,其中名茶达10%,优质茶占30%,大宗茶占60%,平均销售单价300元/公斤,示范基地年新增产值150万元,同时可解决当地500余人劳动力就业机会,使项目区茶农年均增收达1000元以上。该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六、项目建设内容

6.1严格按照《DB61/T377茶叶标准综合体》和安徽省《安徽茶区茶叶主栽推广品种及栽培技术规程》,黄冲村柳峰茶良种茶苗,实施科学化、标准化,新建150亩良种高标准茶园。6.2按照无公害有机茶加工技术标准,广泛开展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的培训推广;

6.3对产地环境建设和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实施无公害化规范管理,引进新型生物农药试验试范,加强对茶树病虫害的防治,杜绝或减少对茶叶食品的污染源,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6.4加强相关技术培训力度,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研制开发名优茶新产品,严格指导广大茶农按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

七、资金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1投资估算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60万元。其中:①引进良种茶苗种苗费31万元(150亩×7000株/亩=210万株;210万株×0.30元/株=31万元)。②茶园建设投资19万元(建园整地、肥料、浇水抗旱等费用)。③建园管护费8万元(人工除草、施肥、浇水等费用)。④技术培训费2万元(培训100人次,印刷资料100份)。

7.2资金来源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6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10万元,申请国家财政扶持解决项目资金50万元。

八、建设期限与实施进度

该项目建设期1年,管护期3年,2015年投产达效。2011年底完成项目建设的前期规划任务,2012年3月开始组织实施,选址、制定实施方案;2013年4月完成建园任务,2013年1-3月开展相关技术培训,2013年5月前完成150亩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基地综合配套基础建设,8月份组织项目自查申请上级验收。

九、环保措施和评价 9.1基地对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建成后,不仅收益大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恢复生态平衡的综合作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9.2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基本无“废气、废水、废物”排放,仅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使用环保型热风炉产生少量的烟尘和产生低于45分贝的噪音,但均低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允许的限量标准,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源,更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9.3环境措施与评价 项目区优越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项目实施后,可以提高区域水源涵养和植被覆盖率,改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可以净化空气,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提高空气质量,创造天然氧吧;可以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培育绿色龙头产业,加快绿色西镇建设步伐。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和植物生长激素的使用,禁止“禁用农资产品”介入,按照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要求保护茶园及土壤,在种植基地周围不得建设大量排放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的企业;科学地处理加工环节中产生的“三废”,保护土壤和种植区大气环境不受侵害,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的新型现代茶产业化经营之路。

十、项目组织管理

10.1建立健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项目实施技术小组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功黄长文担任,统一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如期建成。

聘请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制定项目实施技术方案,负责技术培训及发展中技术咨询、指导。

10.2资金管理

实行项目资金财政报帐制。由乡财政所监管项目经费的使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10.3项目检查验收

根据项目的计划,将项目建设任务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责任,接受相关部门的考核检查,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十一、项目效益与风险评价 11.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投产达效,亩产100公斤名优茶,其中生产名茶10公斤,优质炒青茶30公斤,大宗绿茶60公斤,按市场平均价300元/公斤,则30000元,建成300亩良种茶园,年新增产值130万元;按销售收入6%计税,年均增加地方税收7.8万元;按销售收入25%利润率计算,每年实现净利润64万元。

11.2社会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该项目建成达效后,每亩实现产值13000元,每年实现总产值130万元,项目区茶农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项目区每年可直接创造近500人次的就业机会。将较大幅度提高茶树良种率,提高茶园素质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增加从业人员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将发挥积极作用。

11.3生态效益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有巨大促进作用。首先,茶树良种的引进、推广是现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生产过程中,高标准选址建园,实施无公害栽培管理,不会对茶区大气、水资源、土壤等造成污染。再者,茶树种植后可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长期起到固土涵水,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11.4风险评价

7.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七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 为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同时,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 城市居民更愿意选择去农村体验生活, 放松身心, 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 我国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 相关的研究较少, 与急需大力开发的乡村文化资源现状不符。为此, 在乡村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的对比, 汲取经验, 分析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文化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提高人们对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认识, 从而可以推动我国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进度和提升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 国内外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2.1 国外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概述

19世纪中叶, 乡村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 许多政府机构坚信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强当地社区自豪感, 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当时, 蓬勃发展的交通状况增强了进入乡村的便利性, 现代人基于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求, 使早期乡村旅游地得以诞生, 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和美国、加拿大落基山区等地区为主。在发达国家, 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业有着共生的关系, 一般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用作旅游业居多。文化旅游也是位居前列的旅游形式, 而且在未来, 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将持续增长。

起初, 乡村旅游在欧洲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关于乡村旅游的第一篇文献, 是1958年Ager所写的关于山区旅游及其对山区农民的重要性的研究。由于旅游可以为农民带来经济实惠,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在1960~1970年代得到很大发展。但是, 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农场旅游而忽略了其它的形式。布兰威尔和兰恩 (Bramwell and Lane, 1994) 认为, 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 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 它除了包括农业假日旅游外, 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起, 国外学者开始对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广泛研究, 关注焦点集中于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地方文化、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使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视野得以拓展, 程度得以深化, 而且丰富了乡村旅游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2.2 国内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概述

我国对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时间比较晚, 研究体系比较单薄, 尽管如此, 仍出现了一些理论来支撑文化资源开发逐步完善。张善峰提出, 对人类与乡村自然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乡村文化, 用文化的三分法将其分为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 并根据不同的乡村文化资源采取不同的开发方法。李德建提出相对于别的资源要素而言, 作为其存在方式的乡村文化, 是乡村社会“丰富”而又“廉价”的资源。谓其“丰富”, 是乡村文化本来就作为乡村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 结构性地融合在乡村社会之中。在乡村的场域中, 乡村旅游业就是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被深度开发的一种结果。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被纷纷加以资本化运用, 呈现出乡村文化资源开发蓬勃发展的景象。李佳认为, 乡村文化资源是具有开发潜力的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存在, 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就是将物质性或非物质性存在的文化资源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

3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分析

3.1 挖掘深度不够, 发展目光短视

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有着很好的文化基础, 但决策者们为了更快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往往没有深入研究资源的文化属性, 而是将资源表皮剥离进行产业化发展, 进行简单的旅游观赏性开发。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显得急功近利, 在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排查和数据整理方面几乎是空白, 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制定出的振兴乡村文化与开发文化资源的策略是不符合国情、不符合乡情、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众所周知, 只追求短期快速的发展, 会破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 甚至破坏几千年的乡土根基。例如陕西袁家村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文化深度挖掘不够, 没有特色的产业项目, 千篇一律, 包含的内容繁杂, 不够精致。可见,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商业化的运作, 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并不能深入的了解当地风情与文化风貌。同时, 一味打着文化的旗号追求近期利益, 使得文化资源过度使用, 如此粗放式的发展破坏了乡村文化的完整性, 使得资源趋向分散, 文化风貌荡然无存。作为历史积淀的母体文化, 乡村文化资源如果不断遭到破坏, 所谓的文化创新与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2 开发模式单一, 产品雷同

“美丽乡村”政策的实施, 全国各地响应号召, 纷纷做出改变乡村原貌, 力图成为中国最美乡村之势。然而欲速则不达, 人们在没有摸清乡村文化资源的基本状况之后, 就一窝蜂开始进行开发, 无思考的、无节制的进行改造乡村, 这本身就是对乡村文化的一种粗暴的破坏。近年来, 我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趋同, 传统文化街区几乎采用同样的开发方法, 纪念品雷同, 小吃相似, 千城一面, 只见人头攒动, 不见文化风貌。此外, “混搭”和“跨界”也让传统文化发展的更为畸形, 即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中西文化混搭, 使得产业园区内既有传统文化的穿插, 也不乏西方文化中所常见的咖啡馆、酒吧等。过度的商业开发掩盖了原生态的文化面貌, 这无异于买椟还珠。许多地区的乡村文化资源开发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天津的古文化街, 经典民俗传统如今只剩招牌, 打着同样牌匾的店铺每走几步就会看到一家;凤凰古城、丽江古城更像商业区, 遍布着酒吧和商铺。实际上, 海外有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例子, 如巴黎的著名文化景区左岸, 靠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经久不衰, 并未因游客需求而专门做什么改变。

3.3 静态展示居多, 形式单一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 文化资源丰富, 但展现形式却相对单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多以平面式的照片、实物放置、实景参观等为主, 立体式、体验式的开发方式极为少见。从世界范围看, 体验式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创新型、更有卖点的方式, 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 这种方式已十分多见。如韩国民俗村的建立, 就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 游客可以角色扮演, 体验古人的生活、食物, 既加强无形文化的传承, 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创造了财富。资源的开发需要活力, 传承是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有吸引力, 要能激发起人们认识、了解乡村文化的兴趣。乡村资源中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 在开发时没有多加利用这些有趣之处, 而是采用呆板的形式表现出来, 使得原来精彩的东西也变得索然无味, 失去了开发它的初衷。

3.4 产业链条单薄, 宣传不够

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的产业链大多过于单薄, 内容不够丰富, 这样的产业链很容易因为某一个小方面存在了问题而导致中断。另一方面, 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乡村文化的宣传极为重要, 但许多地区似乎没有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乡村地区由于位置偏远, 很多地方甚至交通不便, 造成了即使有非常丰富、精致的文化遗产, 也无法被外人所知的窘迫境地。加之简单无效的宣传推广, 长此以往, 这些文化由于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 会慢慢脱离人们的视线, 继而消失不见。

4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顶层设计, 提高政府作为

日本和韩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合理传承, 资源之所以能够开发得当, 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在百废待兴之时就具有高瞻远瞩的魄力, 能够制定一系列强硬的措施振兴破碎凋敝的乡村经济, 并不断优化结构, 给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大环境。中国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后, 虽制定了一系列后续政策, 但这些政策大多较为客观, 加上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各地的主管部门都不尽相同, 难以管理。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应该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 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之前能够多方思量, 实地考察, 提出可行的、扎实的、适合国家现阶段国情的方案, 忌大忌空, 反对快速的、单一的发展设计。同时, 提高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方面的权限, 着眼于各地自身条件, 力求能够想出更多的创意和更好的模式。

4.2 抓住优势品牌, 发展特色产业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趋势下, 抓品牌、走特色是最重要也是最合理的发展方式。从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中, 可以借鉴其开发经验。每个村落都应该有自己村落独特的文化、产品, 即使村落本身没有特别之处, 也应该在生产发展中寻找出亮点, 作为本村发展的立足点, 以点出发, 辐射于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成为本村的代名词, 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 在和其他地区趋同的资源方面, 可以做到翻新升华, 找出相同文化中的不同处, 形成资源开发特色。开发道路更应走特色, “千城一面”终有腻烦的一天, 只有创新资源开发方式, 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流传更久。

4.3 加大文化教育, 挖掘专业人才

教育以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知识的传播, 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开发乡村文化资源, 应加大普及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校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设立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地区传统文化, 开展社会实践, 让大众更好的了解乡村文化, 同时培养更多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乡村文化凋敝, 文化遗产难以保存, 如果经营管理者对相关知识只知一二, 在开发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文化的流失破坏, 甚至改变其原貌。因此, 社会应培养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和文化产业管理类的人才, 对开发进行统筹管理。同时, 给予传统文化传承者补贴, 颁布优惠政策, 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 吸引更多有志人士加入这一领域。

4.4 深化文化价值, 提升文化品味

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下, 生态文明的建设, 自然环境的整治, 应该给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更为优渥的环境, 同时给乡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 即深入挖掘资源的文化价值, 提升文化品味。文化是根本, 是乡村文化资源的基础, 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不在乎从文化视觉来看这样的发展是否合理, 长此以往只会导致文化掏空、变形、不复存在。因此, 在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时, 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 而且要从文化视觉方面, 审视制度制定的合理性, 以保护和传承为先, 开发和利用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水到渠成。乡村文化资源虽立足乡村, 但不应该只追求简单、粗糙的开发, “民俗不俗”才是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后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 需要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文献, 对比国内外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 分析了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发现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模式单一、深度不够、静态展现、推广无力等问题。通过分析形成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 提出我国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优化顶层设计, 提高政府作为;摒弃千篇一律的发展方式, 重点挖掘特色文化, 开辟特色路线, 善用品牌效应;加大传统文化教育, 挖掘专业性人才;深化文化价值, 提升文化品味。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文化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陈辰.近二十年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文献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S1) :69-73.

[2]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6) :112-114.

[3]李梅, 苗润莲, 张敏.北京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 2015, 27 (4) :131-134.

[4]张善峰.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表达[J].上海农业学报, 2008, 24 (2) :127-130.

[5]李德建.论文化视阈中的乡村文化资源开发[J].农村经济, 2009 (6) :100-103.

8.村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八

新时期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青浦区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的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责任监督、激励保障等各项工作机制,收获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选任机制、服务保障、后备队伍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基层党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4-0047-03

一、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一)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基本结构。第一,年龄以中年为主,年轻人少。全区现有农村党组织184个。目前村党组织书记171人,46岁至60岁的共有120人,占70.2%。现有居民区党组织89个,全区目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89人,46岁至60岁的有59人,占比66.2%。45岁以下的年轻人少。第二,学历偏低,以高中以下居多。村党组织书记学历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有77人,占45%,高中、中专及初中以下共有94人,占55%。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有42人,占47.2%,高中中专及初中以下学历的有47人,占52.8%。第三,在岗任期偏长。村党组织书记任期在5-10年的有44人,占25.7%;任期10-20年的有37人,占21.6%;任期20年以上的有12人,占7%。3-5年的有43人,占25.1%。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任期5-10年的有25人,占28.1%;任期10-20年的占24.7%;任期20年以上的有5.6%。任期3-5年的占20.2%。第四,身份构成以事业、集体编制的人占大多数。村党组织书记是集体编制的有147人,占到了86%;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是事业编制的有48人,占53.9%,集体编制有36人,占40.4%。第五,地区收入不平衡。青东和青西地区的村党组织书记收入差距较大。

(二)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总体评价较好。调查问卷显示:68.6%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能胜任岗位,30.4%的基本胜任。对目前村(居)党组织书记能力的评价满意占59.8%,较满意占30.1%,基本满意占9%。认为村(居)书记团结班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分别占67.7%和65.6%。在发挥带头作用方面满意的占51.8%,较满意有34.6%,基本满意占8.6%。70.7%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经常与普通党员、普通群众谈心交心。可见,村(居)书记队伍整体是好的。

(三)后备干部有培养有储备。全区目前村后备干部有167人,男性76人,女性91人;35岁以下有143人,占86%,本科以上有115人,占69%;主要来源是大学生村官,有55人,占33%。居民区后备干部目前全区有61人,其中男性有26人,女性有35人;35岁以下有55人,占90%,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3人,占70%;主要来源集中在三支一扶(23人,占38%)和大学生村官(6人,占10%)。可见,村(居)后备干部大多数人学历较高,女性偏多。调查问卷显示:对大学生村官到村、居民区任职后的评价较满意为41.1%,满意占38.7%,基本满意占18.6%。75.8%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应在带教指导下负责具体条线工作。83.8%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在符合选举、选聘的情况下,希望大学生村官能进村(居)班子工作。

二、村(居)书记队伍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一)选优配强干部班子。结合换届选举,配齐配强村(居)党组织班子。从2005年开始,青浦区在基层党组织换届中试点探索“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和“两票制”等不同的选举方式。2008年起,全区各村(居)党组织选举全部实行“公推直选”,改变了以往“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一批年纪轻、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脱颖而出,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班子结构,增添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二)强化教育培训。完善村(居)干部轮训制度,把基层干部培训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每年组织全区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岗位轮训和专业研修,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培育挖掘村(居)党组织书记典型,发挥优秀示范作用,2010年成立了青浦区村(居)党组织书记联谊会,通过课题调研的方式,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普遍、趋势性问题进行研讨和总结,为书记们提供了思考和工作交流的平台。

(三)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明确了村(居)干部的岗位报酬和养老保险,落实了村(居)干部的基本保障,调动了村(居)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稳定了干部队伍。拓展发展空间,从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中选拔街镇领导干部。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村(居)干部参选“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优秀村(居)干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开展从优秀村(居)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工作。近几年,共有9名村(居)干部通过公开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四)加强后备干部培养。2006年,实施选聘社会有志青年到村任职、选送机关优秀青年到村挂职、选派结对单位党员干部到村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的“三选工程”,有效增强了农村干部力量。2006年以来,按照市委要求,选聘了334名市区两级“大学生村官”,先后有18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居)“两委”班子,进一步优化了村(居)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三、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中以经验为主,创新少。据问卷反馈,61.4%的村(居)党组织书记思想比较保守,创新意识不强。46.1%的书记在工作方法上和处理问题时基本是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33%的书记在工作中不善于发动群众。有的党组织书记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处理办法不多、效果不好。对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村(居)工作缺乏开拓性的研究和思考,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惑。

(二)任务繁重,权责不清。调查显示,97.8%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精力主要用于镇党委、街镇中心和重点工作。目前,村(居)党组织书记担负的职责繁重,上级部门各项工作任务、指标都有赖于他们去落实。在动拆迁、三项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具体工作中,直接面对群众,处在矛盾的焦点上。由于权责职能不清,村(居)党组织书记开展工作手段有限,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难度很大。

(三)思想上做老好人,顾虑多。一方面,在换届选举时街镇党委在村(居)党组织书记的选配上还是注重平稳,视野不够开阔,基本上聚焦在现任两委班子成员,书记选拔任用渠道比较单一。党支部和居民区委员会都是三年一换届,这三年中,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干工作,第三年又要准备选举,真正开展工作的时间只有一年。部分村(居)党组织书记选举前一年“做老好人、不得罪人”“不敢做事、不愿做事”现象比较明显。有些书记仍将村(居)民作为管理对象,个别的甚至将村(居)民作为对立面来看待,认为工作不好做是群众思想太复杂、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受身份、年龄、学历等限制,村(居)党组织书记的晋升机会不多,一些优秀的书记存在“干得再好,也列不了编(指机关、事业编制),离任后还是去拿集体干部退休工资”的思想顾虑。此外,村(居)党组织书记任职期间不计工龄,考进公务员队伍后,工龄却从进入公务员队伍之日起算,感觉不合理。

(四)后备力量不足,基层留人难。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文字工作过多,与群众交流接触的机会太少;非沪籍村官不懂本地方言,难以服务群众;工资待遇较低,平均月薪在2000元,好“苗子”难留。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难留基层工作的原因中,54%的大学生村官来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多呆,只是为了能享受考公务员、落户等优惠政策;52.3%的人认为农村生活枯燥,工作后不受重视,归属感不强,心理落差大,不愿意沉下心扎根农村。招录的334名市区两级大学生村官中,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离职的有198人,期满后真正留在村里工作的很少。个别村(居)党组织书记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或传帮带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培养带教作用,受换届选举竞争力的影响,怕年轻人抢了位子,直接影响个人利益。

四、加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干部选任机制,选配好村(居)党组织书记。一是选优配强村(居)党组织书记。首先,要严格选任的标准,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政治标准,选拔党性强,热爱村(居)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坚持能力标准,选拔既有发展经济能力,又有社会管理能力的人;坚持群众标准,选拔宗旨意识强,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其次,增加选举程序的内容。可探索实行述职、演说、答辩等竞争程序,强中选强、优中拔尖,让真正优秀的人做书记。再次,要严肃纪律。广泛宣传换届选举的法规政策,引导党员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对在选举中买票、贿赂等行为,必须坚决查处,依法办理。此外,建议出台相关规定,使村(居)基层组织与街镇党委的任期相一致,每届任期为5年。二是注重培训教育,提升整体素质。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分级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党组织书记的素质与能力。新一轮换届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开展新任村(居)党组织书记初任培训,并每年组织开展轮训,采取短班化、专题化,通过案例、研讨、实践等形式,重点加强政治理论、群众工作、区域村域经济、社会治理、法律法规、党务工作知识等培训,突出实效,提高书记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强化任期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和监督约束工作机制。村(居)党组织书记要签订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状,向党员、群众公开,接受上级党委和党员群众监督。加大考核力度,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重点围绕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依法办事等工作制定具体的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不搞平衡照顾,对村(居)党组织书记的全年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并针对考核结果有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措施,从制度层面促使党组织书记踏踏实实干工作。四是尽快建立村(居)党组织书记正常的退岗机制。制定出台具体的村(居)党组织书记退出实施办法,明确规定退出情形和落实具体的操作办法。对工作无成效、群众不认可的党组织书记,上级党委要及时进行撤换调整,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居)委主任,要对其劝退,对劝而不退的,街镇党委要指导村、居民区党组织提请村、居民区代表会议罢免,从而破除村(居)干部只进不出的“惰性思维”。可针对实际,规定退休年龄,最好年龄限制在55岁以下,最高不超过60岁。

(二)提供服务保障,激励村(居)党组织书记。拓宽成长进步渠道,面向优秀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考录公务员;积极推荐提名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提供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加大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工作力度,更多地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中选拔街镇中层干部及街镇领导干部,形成从基层一线选人用人导向,为党组织书记创造政治上的成长空间;加快村(居)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进程,落实职业化待遇保障;探索建立村(居)党组织书记结构化岗位补贴、基本养老保险、离岗退位的生活保障机制等制度;建议市委出台统一标准,根据村干部在岗年限和工作考核情况,保证干龄补贴和生活补贴,从而使一些不能解决公务员事业单位身份、长期在村(居)工作的优秀党组织书记没有后顾之忧。

(三)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做好育苗工程,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培养接班人。第一,拓宽选拔渠道。一是招录一批。明确选拔标准、程序和培养管理措施,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招录一批热爱基层工作、群众基础较好、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后备干部队伍。二是下派一批。从各街镇管理的集体干部中选择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到村、居民区任职,担任条线干部、助理等职,通过定向培养,为村、居民区储备一批书记后备人选队伍。三是留住一批。进一步扩大本地生源在“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居官”中的比例,对经过一定时间培养,考察符合要求的,及时提拔使用或由组织推荐参加民主选举,进入“两委”班子,使之安心扎根。第二,加强教育管理。各街镇要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对后备干部的基本情况、参加教育培训情况、考察考核情况以及工作成绩和奖惩等进行详细记载,并以此建立村(居)后备干部定期考察调整制度,做到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可以将后备干部纳入民主评议村居干部范围,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推进村级优秀后备干部到镇机关、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制度,放到一线岗位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第三,打通成长通道。村(居)后备干部、条线干部通常多是在村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本村人,党员群众对他们比较熟悉,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被党员群众所接受。因此,要在村(居)切实建立起后备干部、条线干部——中层干部——村(居)主任、书记梯队的良性循环,确保基层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充足稳定。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

上一篇:周末为话题的初三作文下一篇:百分数二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