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重点

2024-09-22

德育原理重点(精选7篇)

1.德育原理重点 篇一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复习重点:

1.P4实验目的的(2)(3)(4),前两个是实验要得出结果,第三个是测量方法。

2.p6流程图中,标号为14,15,16,20的要注意一下。

3.p9实验目的的(2)(3)(4)

4.p9基本原理中,1,流量v的测定与计算;2,扬程的测定与计算(这个公式要记住);3,轴功率测定与计算(注意测量方法);4,转换公式要牢记

5.p11流程图中注意真空表和涡轮流量计

6.p12实验步骤中第二步是关键,灌泵是为了防止有空气发生气缚现象。

7.p14图1-5要牢记

8.p14实验目的的前三条

9.p17实验步骤的(5)(6)(7)

10.p20实验目的的(2)(3)

11.p20基本原理的第一段话和1-21,1-22,1-23

12.p21实验装置的第一段话

13.p23仪表盘上数字取前十个

14.p31实验目的的(1)(2)(3)(5)

15.p31基本原理中的两个公式(注意理论塔板数的计算)

16.p32实验过程中如果液泛,将压力调高;如果液漏,将压力调低

17.关键温度:灵敏板温度

18.p36基本原理的第一段话,以及1-33和1-36

19.p37流程图

20.p42实验目的的前三条

21.p43实验装置的①③④

22.p44毛毡上大约10g左右的水,和下面的注意事项。

2.德育原理重点 篇二

1、原理说明

母线差动保护

母线差动保护由分相式比率差动元件构成,CT极性要求支路CT同名端在母线侧,母联CT同名端在I母侧。差动回路包括母线大差回路和各段母线小差回路。母线大差是指除母联开关和分段开关外所有支路电流所构成的差动回路。某段母线的小差是指该段母线上所连接的所有支路(包括母联和分段开关)电流所构成的差动回路。母线大差比率差动用于判别母线区内和区外故障,小差比率差动用于故障母线的选择。

1.1 启动元件

(1)电压工频变化量元件,当两段母线任一相电压工频变化量大于门坎(由浮动门坎和固定门坎构成)时电压工频变化量元件动作,其判据为:

其中:为相电压工频变化量瞬时值;0.05UN为固定门坎;UT为浮动门坎,随着变化量输出变化而逐步自动调整。

(2)差流元件,当任一差动电流大于差流启动值时差流元件动作,其判据为:

其中:Id为大差动作电流;Icdzd为差动电流启动定值。

母线差动保护电压工频变化量元件或差流元件启动后展宽500ms。

1.2 比率差动元件

(1)常规比率差动元件

动作判据为:

其中:K为比率制动系数;Ij为第j个可连接元件的电流;Icdzd为差动电流启动定值。其动作特性曲线如图一所示。

为防止在母联开关断开的情况下, 弱电源侧母线发生故障时大差比率差动元件的灵敏度不够, 大差比率差动元件的比率制动系数有高低两个定值。母联开关处于合闸位置以及投单母或刀闸双跨时大差比率差动元件采用比率制动系数高值, 而当母线分列运行时自动转用比率制动系数低值。

小差比率差动元件则固定取比率制动系数高值。

(2)工频变化量比率差动元件

为提高保护抗过渡电阻能力,减少保护性能受故障前功角关系的影响,此保护除采用由差流构成的常规比率差动元件外,还采用工频变化量电流构成了工频变化量比率差动元件,与制动系数固定为02的常规比率差动元件配合构成快速差动保护。其判据为:

其中K’为工频变化量比率制动系数,大差变化量比率制动系数可以整定,一般取0.75,当母线区内故障有较大电流流出时,可根据流出的电流比适当地降低变化量比率制动系数定值,小差固定取0.75;Ij为第j个连接元件的工频变化量电流;DIT为差动电流启动浮动门坎;DIcdzd为差流启动的固定门坎,由Icdzd得出。

1.3 故障母线选择元件

差动保护根据母线上所有连接元件电流采样值计算出大差电流,构成大差比率差动元件,作为差动保护的区内故障判别元件。

对于分段母线或双母线联接方式,根据各连接元件的刀闸位置开入计算出两条母线的小差电流,构成小差比率差动元件,作为故障母线选择元件。

当双母线按单母方式运行不需进行故障母线的选择时可以投入单母方式压板。当元件在倒闸过程中两条母线经刀闸双跨,则装置自动识别为单母运行方式。这两种情况都不进行故障母线的选择,当母线发生故障时将所有母线同时切除。

母差保护另设一后备段,当抗饱和母差动作(下述CT饱和检测元件检测为母线区内故障),且无母线跳闸,则经过250ms切除母线上所有的元件。

另外,装置在比率差动连续动作500ms后将退出所有的抗饱和措施,仅保留比率差动元件[︱∑Ij︱>Icdzd,︱∑Ij︱>K∑︱Ij︱, (j=1……m) ],若其动作不返回则跳相应母线。这是为了防止在某些复杂情况下保护误闭锁导致拒动,在这种情况下母线保护动作跳开相应母线对于保护系统稳定和防止事故扩大都是有好处的。(而事实上真正发生区外故障时,C T的暂态饱和过程也不可能持续超过500ms)

1.4 CT饱和检测元件

为防止母线保护在母线近端发生区外故障时CT严重饱和的情况下发生误动,本装置根据CT饱和波形特点设置了两个CT饱和检测元件,用以判别差动电流是否由区外故障CT饱和引起,如果是则闭锁差动保护出口,否则开放保护出口。

1.5 电压闭锁元件

其判据为UΦ≤Ubs

其中UΦ为相电压,3U0为三倍零序电压(自产),U2为负序相电压,U2bs为相电压闭锁值,U0bs和U2bs分别为零序、负序电压闭锁值。以上三个判据任一个动作时,电压闭锁元件开放。在动作于故障母线跳闸时必须经相应的母线电压闭锁元件闭锁。

母差保护动作过程见图二。

此装置还具备母联充电保护及母联过流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原理比较简单,这里就不再累述。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下母联死区保护的原理。

2、装置调试难点

在调试此套保护时,正常的交流回路校验、输入接点检查都较简单,我们遇到的最大难点就是比率差动特性的检验。怎样利用现有的试验设备,来校验比率差动特性呢?经过我及助手的反复试验总结,得出一套试验方法。

2.1 比率差动特性试验

根据比率差动元件的动作判据︱∑Ij︱>Icdzd;︱∑Ij︱>K∑︱Ij︱ (j=1……m) ,K=1就是最大极限,因为和的绝对值不可能大于绝对值的和,所以,动作区限制在︱∑Ij︱=∑︱Ij︱和︱∑Ij︱>K∑︱Ij︱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大于Icdzd值的范围内。如图一所示。

2.1.1 大差比率差动特性

(1)制动系数K为高值,按一般最小运行方式下,(母联开关在合位)发生母线故障时大差比率差动元件具有足够的灵敏度整定,一般常取K=0.7

由此可见,在动作方程以下的区域,差动元件被可靠制动,K值基本与计算值相符。

(2)制动系数K为低值,按母联开关断开时, 弱电源供电母线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大差比率差动元件具有足够的灵敏度整定,一般常取K=0.6

⊿U1:I母电压工频变化量元件BLCD1’:I母比率差动元件 (K=0.2) ⊿Z:工频变化量阻抗元件BDCD:大差比率差动元件⊿BLCD:大差工频变化量比率差动元件⊿BDCD1:I母比率差动元件BLCD1:I母工频变化量比率差动元件SW:母差保护投退控制字B L C D’:大差比率差动元件 (K=0.2) YB:母差保护投入压板

此项试验方法与(1)基本相同,只是K值不同而已。

2.1.2 小差比率差动特性

小差制动系数固定为高值,一般常取K=0.7

由此可见,在动作方程以下的区域,差动元件被可靠制动,K值基本与计算值相符。

2.2 整组试验

整组试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我们做得格外认真,应该说进行得比较顺利。

2.2.1 区外故障

短接元件1的I母刀闸位置及元件2的II母刀闸位置接点。

将元件2电流回路与母联电流回路同极性串联,再与元件1电流回路反极性串联,模拟母线区外故障。通入大于差动启动高定值的电流,并保证母差电压闭锁条件开放,保护只启动。如图三所示。

2.2.2 区内故障

(1)短接元件1的I母刀闸位置及元件2的II母刀闸位置接点。

将元件1电流回路、元件2电流回路和母联电流回路同极性串联,模拟I母故障。通入大于差动启动高定值的电流,并保证母差电压闭锁条件开放,保护动作跳I母。如图四所示。

(2)短接元件1的I母刀闸位置及元件2的II母刀闸位置接点。

将元件1电流回路和元件2电流回路同极性串联,再与母联电流反极性串联,模拟II母故障。通入大于差动启动高定值的电流,并保证母差电压闭锁条件开放,保护动作跳II母。如图六所示。

(3)投入单母压板及投单母控制字,重复上述区内故障,保护动作切除两条母线上所有的连接元件。

以上只是在实际调试中积累的一点经验,总结出来,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使这种较为新型、较为复杂也是非常重要的母线微机保护调试工作比较容易一些,为电业生产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RCS-915AB微机母线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调试大纲.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2]毛锦庆.继电保护

3.德育原理重点 篇三

主题词:养成教育、德育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1

新中国建国以来,人们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这么一个共识: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这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然而,德育工作必须切合实际,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收到显著效果。德育有其普遍规律,而小学生的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的道德品质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知”,即道德知识,是人们日常说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二是“情”,即道德情感,是对人对事的爱与憎、向往与排斥的情感;三是“意”,即道德意志,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力量;四是“行”,即道德行为,是遵守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情、意、行”。只有在这四个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才具备符合人类文明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在这四个方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知、情、意、行”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而“行”则是“知、情、意”的集中体现。在德育工作中,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情境实际,可以从“知、情、意、行”中选其一方面作切入点,但最终必须使四个方面都得到综合统一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对高深的大道理难以深刻理解,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不好学习和把握。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宜选择“行”作为切入点,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让小学生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促进道德知识的掌握,逐步丰富健康的道德情感,不断坚定道德意志,达到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

儿童出生后,其有一些本能是先天具有的,是从祖先那里遗传、继承过来的,不需要经过学习,跟其他动物一样,这是他们的生物性或者叫动物性。但是他以后要融入人类社会必须学会人类社会中所必备的基本知识、游戏规则、生活与工作的本领,这就需要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儿童所受的教育越优质,越全面、越深刻,他们自立于世的能力,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强。而德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德育是儿童学习和发展智育、体育、美育及其他方面知识技能的保证。没有良好的德育,儿童接受智育、体育、美育等均失去方向,失去动力,更谈不上获得优质、全面、深刻的教育。学生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其道德知识正在积累,道德情感逐步建立,道德意志逐步发展,道德行为逐步形成和定型的阶段。心理学实验证明:改变一个旧的动力定型比建立一个新的动力定型要困难得多。这个阶段是他的接受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德育,尤其是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乃至其一生的基础工程。在这样一个基础工程中,任何一种德育现象都不是小事,任何一种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都事关重大。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毫不含糊,不折不扣地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而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则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尤其要深入、细致、全面、到位,为他们一生打下扎实、深厚、牢固、健康的思想品德基础。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全面规划、循序渐进。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几次教育,几个月就可以实现。它需要全面规划,精心引导,不断训练。学校必须系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以这些要求为准则规范日常行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意义和作用在哪里,使他们产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学校必须根据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等不同年龄阶段,作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如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其学习、生活、活动都发生很大转折,必须培养他们逐步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规范、逐步养成完成学习任务、正确的日常生活和尊敬长辈习惯;中年级学生要养成自觉学习、日常生活自治自理、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习惯; 高年级学生要养成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责任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坚持正义的习惯。在小学六年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狭窄到广阔、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2、降低重心、小处着手。

一张白纸,好绘最新最美的图画。然而绚丽多彩的图画,必须一笔一笔地着墨。同理,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点滴之墨可以构成画图,点滴之水可以汇成江河,点滴的良好行为可以构成美德。对小学生的德育,不可不宣讲道理,但必须降低重心,必须把深奥的大道理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要求和行为。如爱国主义教育,从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爱社会公益活动、爱护公物和公共设施做起,让他们在这些具体的行为中结合日常的教育,逐步理解和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形成爱国的思想品德。只有在降低德育重心,才能在小学生德育中避免大而空,脱离学生认识实际和年龄特点实际的现象。只有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件件小事进行明确的、严格的要求,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言行举止做起,才可能理解优良品德的内涵,才可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养成教育必须贯穿于小学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形成规范,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endprint

3、教师主导、学生践行。

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具体细致地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文明、大方、得体。为此,我校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各种具体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订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良好行為习惯检查考核制度》、《文明学生行为规范标准》、《行为规范文明班评比标准》。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墙报专栏、举办“学守则、明规范”知识竞赛,文艺表演,文明行为规范达标评选,文明班级评比等系列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躬行实践,每一点一滴的言行举止都严格规范,使学生的行为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文明到文明,从被动到主动,逐步形成 “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及时强化、持之以恒。

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形成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有一个形成的规律,每一种行为都只有经过反复的强化,才可以产生“自动化”突进,也就是形成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贵在一个“恒”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几年如一日,长期培养。如学生每进到学校后,该做什么?怎么做?每天回家后,该做什么?怎么做?在公众场合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情况下要向人问好?什么情况下要向人说“对不起”?什么情况下要向人致谢?什么情况下说“无关系”?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这些都是天天会面对的,需要教育与训练学生恰当做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于日常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升格于教育者与长辈的评价中。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靠几次突击性的活动,掀几次高潮可以实现,而是正确引导、创设环境、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长期训练、及时强化、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坚持:

(1)每日一检查

从高、中年级中,抽出一批部分作风正、品德纯、举止端、能力强的学生干部,组成“文明之风”检查组,天天轮值,利用课余时间,分工检查学生仪容仪表、个人卫生、教室、公区卫生,课外言行举止表现,做好记录,遇不良现象、不良行为及时纠正或报告老师。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生活管理中,指导和督促学生规范坐言起行。

(2)每周一点评

在学校层面,利用升旗礼仪式或校会,每周一次对学生中的现象、文明集体创建与检查情况进行全校性评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班级层面,利用班会对本班学生中典型事例予以点评。达到及时鼓励先进,树立典型,鞭策后进,颂扬优秀,纠正不足的目的。

(3)每月一小结

每月一次对学生执行《规范》、《守则》执行情况的总结,对文明集体建设进行阶段性的评比总结,肯定一些先进经验,表扬一批先进集体与个人典型,颁发流动红旗,让学生尝到创先争优的阶段性成果,并使其产生新的动力。

(4)每期一奖励

期末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步显著学生给予隆重的表彰奖励。在表彰奖励大会上,邀请家长参加,让获奖学生与家长一起上台领奖,以增强表彰奖励的正效应。大力推崇集体荣誉精神,大力推进家校合作,大力树立正气,增强正能量。升华校园文明文化,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优良的氛围与环境,激发了他们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

4.大一管理学原理重点 篇四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2.管理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4.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最重要)、人际技能(对各种层次管理都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最重要)。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1.科学管理理论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泰罗。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3.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是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4.泰罗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

5.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法约尔加以补充的。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代表作是1925年出版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6.法约尔认为要改善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经营、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7.法约尔认为管理人员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8.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9.威廉.大内的Z理论。

第六章、决策

1.决策的类型(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2)战略决策(最重要)、战术决策(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行性决策)(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2.决策的特点:目的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3.决策的过程(程序):(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2)识别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评估备选方案(5)作出决定(6)选择实施战略(7)监督与评估 4.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其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畅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围,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应在1~2小时,参加者以5~6人为宜。5.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步骤:(1)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2)计算各个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3)根据其在企业中占有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各个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4)绘制企业的经营单位组合图(5)根据每个经营单位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应选择的活动方向。6.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法(重点)(2)风险型决策法:决策树(重点)(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1. 目标管理基本思想及其优缺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1).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③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④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2).目标管理的缺点

在实际操作中,目标管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①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

②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③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

④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鉴于上述分析,在实际中推行目标管理时,除了掌握具体的方法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工作的性质,分析其分解和量化的可能;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作精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意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使目标管理的推行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上;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使目标管理发挥预期的作用。

第九章、组织设计 1. 组织设计的原则:①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②权责对等的原则 ③命令统一的原则

2. 部门化: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

3. 产品部门化的优势:①能使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结合起来。②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竞争。④有利于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缺点:①需要较多像总经理那样能力的人去管路各个产品部。②各个部门的主管也可能过分强调本单位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统一指挥。③产品部门某些职能管理机构与企业总部的重叠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提高了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4. 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集权式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的中的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5. 制度分权与授权的区别:

①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工作中的授权则往往与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拥有的下属的特长、业务发展情况相联系,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②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配给某个职位,因此,权力的性质、应用范围和程度的确定,需根据整个组织构造的要求;而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因此,委任何种权力、委任后应作何种控制,不仅要考虑工作的要求、而且要依据下属的工作能力。

③分配给某个管理职位的权力,如果调整的话,不仅影响该职位或部门,而且会影响与组织其他部门的关系。因此,制度分权是相对稳定的。除非整个组织结构重新调整,否则制度分权不会收回。相反,由于授权是某个主管将自己担任的职务所拥有的权限因某项具体工作的需要而委任给某个下属,这种委任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长期的授权虽然可能制度化,在组织结构调整时成为制度分权,但由于授权不意味着放弃权力,在组织再设计之前,不管是长期或是临时授权的权力,授权者都可以重新收回,使之重新集中在自己手中。

④制度分权主要是一条组织工作的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的组织设计中的纵向分工;而授权则主要是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领导艺术,一种调动下属积极性、充分发挥下属作用的方法。

另外,有必要指出,作为分权的两种途径,制度分权与授权是互相补充的:组织设计中难以详细规定每项职权的运用,难以预料每个管理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能力,同时也难以预测每个管理部门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因此,需要各层次领导者在工作中的授权来补充。不通过授权,组织的规模就不可能超过单个个体所能承担的业务量。事实上,它是有效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

第十章、人员配备

1. 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的原则、因才器使得原则、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2.管理人员的来源:

(一)外部招聘:优点:①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②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③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缺点:①不熟悉内部情况,缺乏人事基础。②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③对内部员工的打击较大。

(二)内部提升:优点:①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③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④有利于被选聘这迅速展开工作。缺点:①引起同事不满。②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3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发展能力

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

1. 管理方格论:

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自下而上,关心的程度由低到高;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自左而右,关心的程度由低到高。图中共有81个小方格,代表81种“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的比例相结合的领导方式。比较典型的有:

1.1--贫乏型管理。对必须的工作付出最少的努力以维持恰当的组织成员关系。这种管理对人、对生产都不关心。

9.1--任务型管理。由于工作条件的安排达到高效率的运作,使人的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种管理只关心生产不关心人。

1.9--乡村俱乐部型管理。对员工的需要关怀备至,创造了一种舒适、友好氛围和工作基调。这种管理只关心人,不关心生产。

9.9--团队型管理。工作的完成来自奉献,由于组织目标的“共同利益”关系而形成了相互依赖,创造了信任和管理的关系。这种管理对人、对生产的关心都达到最高点,是理想的管理。

5.5--中庸之道型管理。通过保持必须完成的工作和维持令人满意的士气之间的平衡,使组织的绩效有实现的可能。这种管理既不偏重对人的关心,也不偏重对生产的关心,任务完成过得去,但不突出,人际关系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差,领导者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第十五章、沟通

1克服沟通中的障碍:①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②要学会“听”。③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④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⑤职工代表大会⑥工作组。⑦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⑧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

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 控制过程;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1.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目标创新

企业每一个具体的经营目标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地特点,及变化地趋势加以整合,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创新

(二):技术创新主要内容:1:要素创新与要素组合创新。包括材料创新和设备创新;要素组合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地时空组织方面。2:产品创新:品种创新、产品结构创新

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要求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地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地开发出用户欢迎地适销的产品。

产品结构创新:不断地改变原有品种地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地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从而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产品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三):制度创新——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5.政治学原理重点修改 篇五

l、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马克思主义对于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5.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权。

6.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7行为主义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8.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能得分)

1.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B)的民主化改造。A 政府职能B.政府体制 C.政府结构D.政府管理

2.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

A。效率精神D.民主精神 C契约观念D.法治观念

3.(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 自由主义B 福利社会主义C 社群主义D“ 第三条道路” 4.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D)A。欧洲共同体B.独联体

C 俄罗斯联邦D。东南亚国家联盟

5.马克思主义认为,(C)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A.国体.B 党的领导C.国家政权D 政体

6.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A.德国革命D.美国革命 C英国革命D.法国革命

7.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D)为特点。A.制度化B.平等性 C组织化D.独立性

8.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oA 政治哲学研究B .政治科学研究C 政治经济研究D.政治法律研究

9.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A.弹劾B .选举 C 监督D.罢免

10.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 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D 苏哥拉底

11.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 为(B)。

A 皇权政治学B.伦理政治学 C.政治社会学D.法治政治学 12.(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 密尔B 盂德斯鸠 C卢梭D.托克维尔

13.(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A 舆论监督B.公民监督C 政党监督D.社会团体监督 14.(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A.发展经济B.共同富裕C 政治发展D 政治制度化

15.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

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民粹主义B.民本主义C 精英主义D.民众主义

1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A 经济秩序B 阶级状况

C 政治力量分布D.政治秩序17.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A 柏拉图B .西塞罗

C 苏哥拉底D.亚里士多德18.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

A.财产权B .平等权C 自由权D.参政权

19.(AC)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A 命令方式B .规范方式

C.说服方式D.压力方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些?

2.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4.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什么?。

A.冲突B .合作

C 竞争D.团结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1)建立政治共识;(2分)(2)宪政建设;(3分)

(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3分)

2.(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分)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2分)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2分)

3.(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3分)

(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分)(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2分)4.(1)人民主权原则;(2分)(2)权力制约原则;(2分)(3)法治原则。(2分)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

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2分)

五、论述题(20分)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2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要点提示: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于的重要途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

6.结构设计原理重点复习内容 篇六

1.复合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强度(同时受压或一拉一压的情况)P8-9

2.什么叫混凝土的徐变?影响徐变有哪些主要原因?

答: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称为混凝土的徐变。主要影响因素:

(1)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大小;

(2)加荷时混凝土的龄期;

(3)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和配合比;

(4)养护及使用条件下的温度与湿度。

3.钢筋和混泥土两者能共同工作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答:(1)混泥土和钢筋之间有着良好的粘结力,使两者能可靠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荷载作用下能够很好地共同变形,完成其结构功能。

(2)钢筋和混泥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也较为接近,温度变化时,不致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而破坏两者之间的粘结。

(3)包围在钢筋外面的混泥土,起着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作用,保证了钢筋与混泥土的共同作用。

4.什么叫极限状态?它包括的内容有哪些?我国《公路桥规》规定了哪两类结构的极限状态?P25-26

答: ①极限状态

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此特定状态成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②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我国《公路桥规》采用的是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①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以塑性理论为基础,设计的原则是作用效应最不利组合(基本组合)的设计值必须小于或等于结构抗力设计值,即0SdR。②正常使用状态是以结构弹性理论或弹塑性理论为基础,采用作用(或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长期效应组合或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组合的影响,对构建的抗裂、裂缝宽度和挠度进行验算,并使各项计算值不超过《公路桥规》规定的各相应限值。设计表达式为SC1.5.什么叫钢筋混凝土少筋梁、适筋梁和超筋梁?各自有什么样的破坏形态? 答:实际配筋率小于最小配筋率的梁称为少筋梁;大于最小配筋率且小于最大配

筋率的梁称为适筋梁;大于最大配筋率的梁称为超筋梁。

少筋梁的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受拉钢筋达到屈服点,并迅速经历整个流幅而进入强化阶段,梁仅出现一条集中裂缝,不仅宽度较大,而且沿梁高延伸很高,此时受压区混凝土还未压坏,而裂缝宽度已经很宽,挠度过大,钢筋甚至被拉断。适筋梁受拉区钢筋首先达到屈服,其应力保持不变而应变显著增大,直到受压区边缘混凝土的应变达到极限压应变时,受压区出现纵向水平裂缝,随之因混凝土压碎而破坏。

超筋梁的破坏是受压区混凝土被压坏,而受拉区钢筋应力尚未达到屈服强度。破坏前的挠度及截面曲率曲线没有明显的转折点,受拉区的裂缝开展不宽,破坏突然,没有明显预兆。

少筋梁和超筋梁的破坏都很突然,没有明显预兆,故称为脆性破坏。

P43-49 看看书理解P47页上图重点掌握 要会画

P142的M-N图会画,并文字说明

6.公式(3-13),(3-14),(3-15)的适用条件(X>=ρmin;X<=ρmin , X<=ξb h0 P54-55不满足说明什么问题(不满足说明该梁不处于适筋梁情况出现了超筋或少筋的情况,公式不能用于计算),怎么处理?(可采取提高混凝土级别,修改截面尺寸,或改为双筋截面等措施)

7.斜拉破坏:在荷载作用下,梁的剪跨段产生由梁底竖向裂缝沿主压应力轨迹线轨迹向上延伸发展而成的斜裂缝。其中一条主要斜裂缝(又称临界斜裂缝)很快形成。并迅速延伸展至荷载垫板边缘而使梁体混凝土裂通,梁被撕裂成两部分而丧失承载力,同时沿纵向钢筋往往伴随产生水平撕裂裂缝,这种破坏称为斜拉破坏。这种破坏发生突然,荷载等于或略高于主要斜裂缝出现的荷载,破坏面较整齐,无混凝土压碎现象,这种破坏往往发生于剪跨比较大(m>3)时。

8剪压破坏:随着荷载的增大,梁的剪弯区段内陆续出现几条斜裂缝,其中一条发展成为临界斜裂缝,临界斜裂缝出现后,梁承受的荷载还能继续增加,而斜裂缝伸展至荷载垫板下,直到斜裂缝顶端(剪压区)的混凝土在正压力sigema X、剪应力tao及荷载引起的竖向局部压应力sigema Y的共同作用下被压酥而破坏。破坏处可见到很多平行的斜向短裂缝和混凝土碎渣。这种破坏称为剪压破坏,多见于剪跨比为1至3的情况中。

9.斜压破坏:

10.P84页公式使用条件(上限值和下限值掌握)

11.钢筋混凝土适筋梁正截面受力全过程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受力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第Ⅰ阶段:混凝土全截面工作,混凝土的压应力和拉应力基本上都呈三角形分布。

第Ⅰ阶段末:混凝土受压区的应力基本上仍是三角形分布。但由于受拉区混凝土塑性变形的发展,拉应变增长较快,根据混凝土受拉时的应力—应变图曲线,拉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形为曲线形。这时,受拉边缘混凝土的拉应变临近极限拉应变,拉应力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度,表示裂缝即将出现,梁截面上作用的弯矩用Mcr表示。

第Ⅱ阶段:荷载作用弯矩到达Mcr后,在梁混凝土抗拉强度最弱截面上出现了第一批裂缝。这时,在有裂缝的截面上,拉区混凝土退出工作,把它原承担的拉力传递给钢筋,发生了明显的应力重分布,钢筋的拉应力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混凝土的压应力不再是三角形分布,而是形成微曲的曲线形,中和轴位置向上移动。

第Ⅱ阶段末:钢筋拉应变达到屈服值时的应变值,表示钢筋应力达到其屈服强度,第Ⅱ阶段结束。

第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钢筋的拉应变增加的很快,但钢筋的拉应力一般仍维持在屈服强度不变。这时,裂缝急剧开展,中和轴继续上升,混凝土受压区不断缩小,压应力也不断增大,压应力图成为明显的丰满曲线形。

第Ⅲ阶段末:这时,截面受压上边缘的混凝土压应变达到其极限压应变值,压应力图呈明显曲线形,并且最大压应力已不在上边缘而是在距上边缘稍下处,这都是混凝土受压时的应力—应变图所决定的在第Ⅲ阶段末,压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耗尽,在临界裂缝两侧的一定区段内,压区混凝土出现纵向水平裂缝,随即混凝土被压碎,梁破坏,在这个阶段,纵向钢筋的拉应力仍维持在屈服强度。

12.大小偏心破坏定义,特点,判别,最小配筋率

13.计算图式简化为矩形的原则(两点,压应力的合力C大小不变,压应力的合力位置Yc不变。

14.腹筋及其设置弯矩包络图和抵抗弯矩图的关系 P88-89 及S>H。/2的原因P90

15.引起钢筋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作用效应,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钢筋锈蚀。

减小裂缝宽度的措施有哪些?裂缝宽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减小裂缝宽度的措施:

1)选择较细直径的钢筋及变形钢筋;

2)增大钢筋截面面积,从而增大截面配筋率;

3)采用改变截面形式及尺寸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影响因素:

1)土强度等级2)保护层厚度3)钢筋应力4)直径d5)钢筋配筋率6)外形7)作用的性质8)受力性质

16.什么是预应力损失?,预应力损失主要有哪些?引起各项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各项预应力损失?

答:预应力损失: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随着张拉,锚固过程和时间推移而降低的现象。(1)预应力筋与管道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只要由管道的弯曲和管道位置偏差引起的。措施:a 采用两端张拉,以减少si塔角值及管道长度X值 b 采用超张拉法(2)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主要由锚具受到巨大的压力引起的。措施;a 采用超张拉 b 注意选用∑△L值小的锚具对短小构件尤为重要(3)钢筋与台座间的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的。采用二次升温的养护方法减少预应力损失(4)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主要由预应力产生压缩变形引起的。采用超张拉法减少预应力损失

(6)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采用超张拉法减少预应力损失。

17.受压钢筋的作用?

答:可以提高截面的延性并可减少长期荷载作用下受弯构件的变形。

18.影响抗剪强度的因素?(剪跨比、混凝土强度,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和箍筋数量及强度等)

19.截面的延性是指:结构、构件或截面从开始屈服至达到最大承载力或达到以后而承载力还没有显著下降期间得变形能力。

反映结构后期变形的能力。延性差的结构,后期变形能力小,会突然破坏,必须避免

20.钢筋柱中各钢筋的作用:1.协助混凝土承受压力,可减少构件截面尺寸;2.承受可能存在的不大的弯矩;3.防止构件的突然脆性破坏。

普通箍筋的作用:是防止纵向钢筋局部压屈,并于纵向钢筋形成钢筋骨架,便于施工。

7.德育原理重点 篇七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 突破点 方式 侧重点

实践证明,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关键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如何利用好德育教育的“黄金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或者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注意。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突破点和侧重点。

一、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一般来说,道德品质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知是起点,学生会按照社会的主流思想,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道德情感是基于认知层面的情感升华,比如目睹官兵不顾危险抗洪救灾,学生会在心目中对官兵有所崇拜,对受灾群众深感同情,这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种自律和慎独,心中有条“红线”,面对诱惑或者不该做的事情,能用道德的力量去抗衡和抵制,做到自省自律。道德行为就是实践,用自己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等,指引自己的行为,不越规矩,不触底线。

正因为道德具有这四个层面,所以德育工作在很多学校是隐性的标准,很难有一个刚性的标准和体系去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这就是学校德育很难突破的症结所在,也是很多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所在。

既然德育教育具有这样的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开始入手。其实,很多的道德品质说起来或许会很“空”,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上又会很“实”。我们往往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意义,而忽视了习惯的培养。实际上,很多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先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待习惯初步养成,再赋予习惯以意义。这个思路跟传统的语文教育思路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的。传统语文教育是先教给孩子启蒙知识,比如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三百千千”(笔者注:《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学生完全可以先记下来,不去理会其中的意思,就是先做到熟读成诵。“幼学如漆”,学生学习了这些基础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和身心的发展,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和意义会在某一个时候忽然打通,做到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实践证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培养行为习惯入手,不失为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

二、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和侧重点

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投入,使得很多学生身上的“骄娇二气”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穿衣要名牌,易与同学攀比,吃剩的饭倒掉,浪费严重,等等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寻求以下突破口:

1.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校本资源应该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课本研发上。在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张贴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升旗仪式上进行讲道德、讲文明的演讲,以班级为单位,轮流派代表进行演讲;可以树立道德小标兵,从身边的同学身上汲取文明和道德的修养。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战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道德考查机制,比如班级卫生、个人卫生,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等,用良好的习惯和机制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校本资源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而且在学校的大环境下,学生很容易“趋同”,不由自主地就跟着去做了。就好比一扇很干净的门,一般人是舍不得用脚去踹开门的,而要是面对一扇满是脚印的门,就会不由自主地也去踹上一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合理利用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校本的道德教育手册,形成良好风气,养成道德习惯,现实可行。可以说,这就是“生态德育”,“生态德育是适应当今中小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学校德育策略,依据生态哲学原理,以生态情感和品德要素开发为切入点,使学生获得符合国家要求和自身成长需要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1]。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引进,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合理利用课堂资源

德育工作绝对不是思想政治老师一个人的工作,可以说,只要有心,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渗透道德教育。比如历史课程,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绝对是极好的道德教育的资源。面对两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清政府都会一败涂地?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抗日战争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些问题当中,都有着德育教育的因子。再如语文课程从革命故事到历史人物、从古典诗词到新闻通讯,都蕴含着德育的素材。但是,“客观地讲,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向是重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的分析与概括的,只重视单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德育教育,智育的强化与德育的疲软的局面形成便成为无法否定的事实”[1]。这样的局面形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课堂资源,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震撼、有所思考即可。

3.主动联合家长资源

学生家长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联合家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由此形成互动,形成合力。而且因为学生家长的参与,学生会感觉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家长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易于掌握,好处多多。

德育工作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祖国的未来,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更应该扎扎实实地研究好、部署好、开展好德育工作,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测绘质量保证体系制度下一篇:幽默导游词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