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的特点与意义

2024-06-27

现代文化的特点与意义(共7篇)

1.现代文化的特点与意义 篇一

一、简笔画课程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

简笔画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师范生其绘画表达形式相比儿童简笔画更注重速写特性, 更显成熟一些。简笔画这种特殊的绘画表达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是伴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需要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性很强的课堂教学绘画表达形式。多年的实践证明, 简笔画特殊的绘画表达形式所具有的这种极强的适用性, 使其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即使在今天高科技主导的现代课堂教学中, 也依然被广泛地使用。

究其缘由, 在于它的绘画表达形式首先能有效地配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直观的教学讲解, 这样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能轻松地化解教学讲解中出现的重点、难点, 以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的目标。其次, 它还是教师在制作新媒体课件时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绘画技能。并且, 简笔画这种特殊的绘画表达形式不仅采用最简洁的线条语言表达形式, 而且在物象造型上还追求简洁、适用、易学、易记的设计特点, 这样就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时空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 由此也成就了简笔画这种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形式。

这种特殊的绘画语言表达形式, 所传达的形象和意境总能给人一种有别于其他画种所独具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包含着率真、质朴、生动等特性, 使人产生亲切、美好、回归自然的艺术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视觉经验, 从而使教师能成功地营造出轻松、愉快、有趣的课堂气氛, 由此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 通过简笔画课程的学习, 使师范生能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上轻松驾驭和掌握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 简笔画课程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简笔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计划的前提

简笔画课程属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 理论讲解的内容不多, 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课程的内容和进度计划在设置上不能简单随意,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的内容和进度计划, 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和进度计划才能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而正确理解和把握简笔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计划的前提。

作为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简笔画, 根据课程的性质一般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教学训练原则。在遵循这一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简笔画课程的特点。而简笔画课程的特点是其特殊的绘画语言表达形式, 这种特殊的绘画语言表达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线条的表达形式;二是形象造型的表达形式。在线条表达形式上始终要求线条要简洁、流畅。这种简洁流畅的线条表达形式, 不仅能体现物象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还能体现物象强烈的生命节律和运动变化规律, 同时它还具备了其他绘画语言形式无法具备的简洁性和明确性。线条语言的简洁、明确、鲜明和流畅性, 能很好地传达教师教学意图, 以顺利地通过直观的形象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是教师成功使用这种教学工具的前提, 是师范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简笔画的首要条件。具备了这个条件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这一特定的教学空间里, 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表情达意地传达出教师教学意图以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而形象造型的表达形式是简笔画课程训练的重点, 在教学训练中始终强调形象造型要概括、夸张, 并使之平面化、几何化和简略化, 即运用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线形来概括和表现物体形象的基本造型原理, 一种简约化、程式化及符号化的造型原理。这种特殊的造型原理对于造型能力弱的师范生来说, 无疑是一剂良方。掌握了这一原理、这剂良方, 就能让师范生建立起符号形态的意识, 即从简单的符号造型入手, 将客观存在的各种复杂、繁琐的物象, 归纳为几种简单的基本形, 并在符号化了的形象间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和造型模式, 这不仅减少了绘画造型的难度还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能轻松自如地表达教学中所需要的一切形象, 以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的意图, 并与学生欢畅交流的目的。

简笔画课程训练方法的设置一般从临写练习开始, 再到改写练习、写生练习、默写练习, 最后到创作设计练习。而课程造型技能训练的安排从造型简化训练入手, 从简单的符号造型开始, 并通过简单的线条专项训练, 使学生对教学简笔画线条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再安排简单的形体临写练习。课程练习的内容从简单的形体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形体, 从静态物体逐步过渡到动态物体, 并穿插安排一定量的改写练习、写生练习和默写练习。总之, 只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进度计划, 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 就能逐步实现师范生对教学简笔画构成原理及设计特点的认识和掌握, 并为下一步的创作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正确理解和把握简笔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计划的前提。

三、培养创作设计能力是简笔画课程最终的教育教学目标

简笔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师范生能将简笔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实际运用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简笔画课程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技能训练原则, 从临摹简笔画范画训练入手, 逐步加入改写训练、默写训练, 再到写生训练, 最后到创作设计训练。而创作设计训练既是简笔画课程的难点, 同时也是提升师范生简笔画技能表达与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 是实现简笔画课程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技能训练。

简笔画创作设计练习主要包括单个物象的造型设计练习、多个物象的组合设计练习以及命题设计练习等。通过这样科学合理有序的、由易到难的创作设计进度技能训练计划, 逐步加强和灌输简笔画的物象造型构成原理、画面组合原理及画面构成原理等知识和技能, 使师范生能借助简笔画的特殊绘画语言、绘画表达形式, 把对自然、生活与人生的审美体验和感悟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并给予观者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从而实现灵活自如、轻松驾驭简笔画这种特殊教学工具的能力。具备这样的创作设计能力就基本具备了简笔画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 培养创作设计能力是简笔画课程最终的教育教学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 简笔画课程不仅为师范生未来的教师职业奠定了基本的职业技能基础, 而且还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艺术想象与艺术创造的能力, 为他们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要:教学简笔画课程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简笔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计划的前提。培养创作设计能力是教学简笔画课程最终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简笔画,师范生,教学意义,创作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啸镝.课堂教学简笔画绘制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论季节群众文化的特点及意义 篇二

关键词:季节群众文化;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7-0158-01

1 与节日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很早就将一年划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然而在四季中又划分了二十四节气,四季和二十四节气都是一年里有特点的时期,作为季节的特征,伴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感受着时间有规律的流动。人们围绕这种流动创造的文化活动,与节日文化相辅相承,融合在一起,一方面突出了季节文化的时令性,一方面也丰富了节日文化的内容。

现以“年”节为例,在我国各民族生活中,过农历年或本民族历法的年节占绝对优势。这个大节虽然也有祭神、祭祖等项目,但主要是喜庆今年丰收、预祝来年吉祥、幸福、万事如意的大庆大贺,和春季的到来有关,开展与春季这个季节有关的文化活动。在北方,按汉族、蒙古族、满族习俗,从农历12月23日便进入过年活动,汉、满族称“过小年”,蒙族称送火神的“年火”日,这是全家团聚饮宴的日子。以后便大清扫、沐浴、换新衣等。汉族每年三十到来,贴春联、挂钱、张灯结彩、垒旺火、杀猪宰羊,向亲友预祝来年顺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台、电台都制作迎春文艺晚会节目,成为季节文化与节日文化融合的最有说服力的文化现象。

2 与生产生活相融合的特点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季节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传统的季节文化中与生产生活具有极强的融合性,所以季节群众文化活动有时就代表了某种生产活动的开端,某种生活方式就是季节文化活动本身,尽管这种现象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出现已逐渐弱化,但仍有一大部分还存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尤其以民间口头文学最为显著。如华北、东北流传的节气与生产相关的谚语:“清明一到,庄稼人吓一跳”;“谷雨不冻,抓住就种”;“忙中大忙多打粮”;“处暑不出头,割倒喂老牛”;“秋分没生田,准备动刀镰”等,既是季节文化,又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再如北方农村吃春饼、少数民族的荡秋千、各种歌会等,都是生产和生活与季节文化活动融合而形成的群众文化活动。

3 与季节特征相融合的特点

与季节特征相融合的特点最为突出,例证随处可见。古

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利用季节特征,开展群众文化。就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冰上文化活动和雪上文化活动;放风筝活动;春游和秋季的登山、赏花赏月等活动,都与季节特征融合成一个整体,谁离开谁都不完整,或不能存在似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现以吉林省吉林市的雾凇文化节为例。吉林雾凇是吉林地区冬季特定气温的情况下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即这一景观,在春夏秋三季根本看不到,只有冬季在特定的气温情况下可能看到。吉林市利用这一特有的景观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了旅游业,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 与民俗信仰相融合的特点

在传统民俗信仰活动中,很多是与季节群众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譬如,长江中游的汉族及西南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民间盛行节日赛龙舟的游艺文化活动。这是一项典型的季节文化与民俗信仰文化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江流域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已有悠久历史,传说源于祭屈原招魂,可见这一活动的民俗色彩的浓厚。发展到今天,赛龙舟活动已成为综合性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在赛龙舟活动中,伴有歌舞、民俗文化等,对旅游和地方经济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以上特点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季节群众文化历史悠久,且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加以开发会更有积极的意义,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小康社会建设,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发展。季节文化的进一步开发,不但能推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而且也能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冰雪节、吉林雾凇节都是这方面的有力例证;第二,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有助于民族团结、焕发艰苦奋斗、坚毅勇敢、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季节群众文化靠自身的功能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加以开发,一定会在团结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作用。如赛龙舟活动、九九重阳文化活动、清明祭扫烈士陵园活动等,都会在新时期发挥出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On the Seas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Mass Culture

Pan Hongtao

Abstract: People around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created by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festival culture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gether, on the one hand highlight the culture of the seasonal nature of the season, but it is also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festival culture.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son and meaning of mass culture.

3.现代文化的特点与意义 篇三

——浅谈《易经》的实用价值 郑家顺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与应用体系。那么对于现代生活,《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对我们还有哪些启示?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的思维?我们又能否将它应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之中?

《周易》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旁及天文、地理、兵法、哲学、算术、医学并渗透到几千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周易》中的风水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是宇宙星象学、地理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自然科学。其不但在古代被广泛的运用,对于现代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周易》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周易》它博大精深,那么它究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影响呢?我想答案肯定是肯定的。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近十几年以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有两句话或者是两个理念,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两句话一个是与时俱进,一个是和谐社会。

那么与时俱进在《周易》当中就是与时偕行。偕,在《说文解字》当中就说:偕者,俱也;行者,进也。那么,与时偕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种思想就来自于周易文化,和谐社会也是如此。

在《周易》当中讲太和,追求一种最高的和谐的理想状态,把它叫做“大和”,也就是太和。它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讲履,和之至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都是讲和。实际上《周易》当中所提出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太和。这成为我们中华学人一直追求的一个价值目标。所以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周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对我们的当代社会都有它深刻的价值。

《周易》当中有三点,这些道理当中有三点特别重要,一个是尚变,第二个是贵中,第三个是趋时。

(一)尚变

《周易》,这个易字,它的一个基本意义就是变,变易,当然《易》一名而含三义,有不易、简易和变易。那么现在我说的是变易。《周易》特别推崇变,唯变所适,又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就是事物发展到极点,这就叫做穷;发展到极点,那么就可能就要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进行了变革,事物就通达顺畅了,这就叫做“变则通”。通达顺畅了,这个事物就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顺利发展的时期,那这就叫做“通则久”。这个强调变通的观点,它的一个基本思想的含义,它有个基本思想基础,是物极则反,所以《周易》的作者或者《易经》《易传》当中,它提醒我们人要有一个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只有这样,你才能身安,家齐,国家可保。我们历代的思想家,特别是历代的改革家,比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搞改革,魏源、龚自珍强调更法,康有为、谭嗣同搞戊戌维新,都是把《周易》当中这种变通思想,变革的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那么这个通,通则久,不是说永久,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它还可能会达到,走到极点,那我们还必须变革。不变革就没有出路,不变革我们国家就不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二)贵中

刚才说了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那么怎样使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走向前进,而不走向衰落?那么《周易》它就提出了两个原则,一个就是刚才讲的问题:贵中,强调中道;一个是趋时。

中与和是连在一起的,不中就不能和,中是和的必要条件,所以只有中才能达到刚才我们所说的社会的和谐,达到那个最高的和谐。那么在《周易》当中特别强调这个中,一般来说处在中爻的,上卦的第五爻,下卦的第二爻,处在中爻的,大部分都是吉利的。如果既处在中爻,同时又是阳爻处在阳位,阴爻处在阴位,比如说阳爻处在五的位置,阴爻处在二的位置,这就是既中又正,它强调中正。蒋介石这个名字就来源于这样一种思维。

在豫卦,豫卦的六二爻辞讲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于石这两个字

就出来了。这就是说,耿介如石,坚刚如石,你做事情不要等到天黑,就是发现这个事情,发现了事物苗头马上就去做,它是吉利的。为什么它会吉利?是因为中正:“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既中又正。蒋介石,蒋中正这个词就出来了。

那么中国古人曾有过这样一句话,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又讲“知时中之意,则思过半”。“思过半”,这也是《周易》当中的话,是说你懂得了时中的内涵,懂得了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对《周易》整个讲的道理,你基本上就把握了一半,可见他们推崇时中。

(三)趋时

下边就要说到时了,“趋时”。那么这个观念,在《周易》当中发挥得应该说是淋漓尽致,形成一个非常系统的理论观念。它讲到要明时,要察时,通过察时来明时。时机未到你要待时而动。什么是待时而动呢?《周易》当中讲了,“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把器具,器械工具打磨精良,隐而不发,等待时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那就要坚定果敢,立即行动,这样你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待时而动”。

与时俱进,那么在《周易》当中讲了三次。乾卦的《文言传》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就是讲白天奋勉努力,从不懈怠,到了晚上你就应该安闲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你就会取得大的成功。

损卦讲:“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卦讲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就是不管你是损,减损,还是增加,盈满还是亏缺,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它又讲,要“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是在艮卦里。

艮卦它的含义是什么呢?艮就是止,所以它后边就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说不管你待时而动也好,还是与时偕行也好,与时俱进也好,你都应该以不失时机作为一个基本的准则。“行”比较好理解,比较好做,但是,“止”就不见得。我们做什么事情,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当你事业顺利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你敢不敢止?这个时机到了,你有没有魄力嘎然而止?旧的不做了,另做新的,你开创一个新的产业,开创一个新的事业,这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中国古人讲“知止”,当然是从道德的角度讲,要“止于至善”,可是如果我们把它引伸开来,从《周易》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上的止于至善,而且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所开拓的各个方面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到此为止,另谋新路?这恐怕是现实社会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考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思维。这是讲时机未到,要待时而动,时机已到要与时俱进。那么如果时机变了,时机、时运、时势,发生了变化,《周易》讲那就应该“趋时”,就要“变通”,“变通趋时”就是紧紧追随时势的发展,抓住新的恰当的机遇。这就是我说的趋时,就是“变通者,趋时者也”,或者反过来说,趋时就是变通,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或者说这就是时中,因时而行中道。

孟子曾经讲过执中,说你坚守中道是非常好的,可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你执中无权,没有一个权变,不进行通权达变,只坚持一个道理,是吧,一个模式,不能通权达变,不能随时加以变通,那只能是把道给害了,那是“贼道”。男女授受不亲,这是道,这是礼也。可是嫂溺援之于手,权也。这个通权达变实际上也就是因时而行道,要对这个道要有所调整。

就比如说我们骑自行车总要有微调,你不可能永远直直地,这样正正直直地走,永远直着走,你非摔倒不可。可是我们不断地拧着这个把,在这样进行一些微调,这个微调就是刚才我说的权。但是它又鼓励“中”。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因时而行中道,这样你才能保证你的顺利地畅行无阻。那么这是所讲的时。所以时这个观念,在《周易》当中出现了58次到60次之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讲,用时、时机、时用等等,它的各种情况。所以这样一种观念对我们任何人,对我们现实生活来说都是影响至深,影响很大。

二、《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在阐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古老的命题。那么刚才我讲了这样三个方面,六个字:尚变、贵中和趋时。那么《周易》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些问题上,而且它把这样一些观念,这样一些原则,它从哲学的更高的角度,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加以论证,就提出了阴阳变易思维。

其实,刚才我所讲的这样一些,都渗透了它的阴阳思维,阴阳变易的思维。可以说阴阳变易的思维它是我们《周易》的核心,是我们《周易》的最基本的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个学说,其它别的学说无从谈起,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阴阳学说,它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给它概括成四句话,就是《周易》当中的四句话,用《周易》当中的四句话来概括,第一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就是又阴又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阳可以变成阴,阴也可以变成阳,就是阴阳相互转化。那么阴阳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它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看,不能只有天没有地,只有天没有地那就不成其为宇宙:不能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有男人没有女人,那就不成其为社会,那就不成其为人类。我们一个社会,你既要有领导,又要有群众,既要有官员,又要有民众,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社会。那同时还有中外,内外上下,不同的民族,这就是一阴一阳。同时阳中还有阴,阴中还有阳。你比如你们坐在这儿,有男有女,男女就是阴阳,可是不论是男人身上,还是女人身上,你都是由血气构成的,按照中国古代医学,血为阴,气为阳。但是阳中又有阴,这个阴阳又分成阴阳。

我们一天有昼夜,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可是白天从午后,午,中午以前是阳,中午以后又是阴,属阴。夜晚子时以前属阴,子时以后又属阳,阴阳当中又各生阴阳。所以我们观察事物就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独阳不生,独阴不成,天下没有孤阴孤阳之物,也没有纯阴纯阳之事。阴阳总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我们看社会,我们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看到成绩,也要看到缺点。看到我们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我们也还要看到它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背后所潜伏着的可能出现的危险。这就是一阴一阳所给我们提供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法。

那么老子他又从反面看问题,“反者道之动”。就是你别人,你儒家,你只看到了事物的正面,只看到了社会好的方面,仁义道德,那么在这个仁义的背后还有没有其它别的方面不恰当的东西,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他也是在思考社会,怎样使社会更加安宁,更加安定,更加发展。他并不是什么都无所作为,他思考的问题和儒家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安邦定国。但是你常人,你儒家,你看到的这一方面,那么我看到的是另外一方面,那么这样我们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进一步向前进,就深刻了一步。

(二)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二句话,“阴阳不测之谓神”,就说事物的变化总是神妙莫测,刚才我们说事物它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有规则,有确定性,那么这就叫做常,《周易》当中就称为道,可是事物的变化还有变数,事物的发展还有变数,有不确定性,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周易》当中就叫做神,神就是神妙莫测,不好把握。

比如说我们平常讲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为什么叫不测风云,不测这个词就来自于《周易》。事物本来按照常规,按照它的规则,可能就直接由此向彼发展,可是突然遇到了一个什么事件,它突然改变了方向,或者折回来了,或者是另外一个方向。

两年前,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了,究竟向哪里走,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它会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的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这就是阴阳不测。

(三)日新之谓盛德

第三句话,“日新之谓盛德”,或者叫做“生生之谓易”。在《周易》当中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每一天都在更新,这是天地最大的德性,天地最根本的性质。生就是创造,生生就是不断有所创造,不断有所创造这才称得上变易,或者说这才是我们《周易》所讲的变易。老是重复过去的东西,不断走向衰退,那不是《周易》所讲的变易。

谁都不会愿意过平平淡淡的、老是千篇一律的生活,都希望不断有所前进,不断有所更新,不断有所提高,这不就是不断地在更新吗?所以《周易》叫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甚至台湾有一个哲学家,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他创立了生命哲学。他这一套生命哲学体系,他的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周易》这两句话,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当然他结合了西方哲学的,尤其是康德哲学的一些东西。那么他就称为生命哲学。那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受这样的东西的熏

陶,都在被它所昭示,被它所激励。

(四)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第四句话,“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或者“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刚柔就是阴阳,阳刚和阴柔,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推移,那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内因论的先驱。就是说,你这个事业能不能发展,你的事业出了问题,或者你自己出了问题,你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去找很多客观条件,先找一找你内部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自身找原因,自身找问题,你才能真正解决。所以他强调内因,强调刚柔相推。

这样四句话可以概括阴阳变易学说的基本内容,当然还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强调,阴阳互补,阴阳和谐,阴阳流转等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在阐发这样一个命题。

要用北京大学朱伯崑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在阐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古老的命题。那么我们中国的辩证思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从而得到了锻炼。这个思维方式,或者思维方法,它是永远起作用的,永远不过时的,其它别的原则,章法,规范,都可以过时,但是这些东西是永远起作用的。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识以及民俗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仍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去弘扬。

《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套治国的方略,或者原则;给我们人提供了一套生活智慧和生活的规范,尤其是他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一个人生的总原则,人生的总态度,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总体来说,我感到《周易》它的理论,它的思维博大精深,虽然有些方面高深莫测,但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识以及民俗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仍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去弘扬。

《周易》本身是原始科学与神化迷信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的任务是将二者加以剥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学者们研究《周易》,涉及数术,目的在去伪存真,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追溯古代巫史文化的发生发展,而不是舍本逐

未。有的人抱着正确目的研究数术,是探讨如何将《周易》用于决策科学的一种尝试。数术长期在社会上流传,未免泥沙俱下,真伪难分。有些人打着《周易》旗号,美其名曰为《周易》应用,实际上只不过是包装自己;在他们心目中,《周易》仅仅是一本占卜书。这些人对《周易》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象数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并不了解。《周易》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受到极大的人为的扭曲,应当予以澄清。《易经》被列为“五经”之首,《易》乃大道之源,它在中华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歪曲不了的;少数人肆意歪曲它,为了掩饰自己散布封建迷信,欺骗群众的目的,毕竟是徒劳的,只能暴露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无知,终会落得弄巧反拙的结局。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不难预料,近年来学术界所掀起的“周易热”,一定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沿着健康的学术研究的道路不断前进,它所固有的多方面的学术、思想价值,终久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正确认识。

广大《周易》研究者们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引下,以科学的发展观思维,本着“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对国粹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周易》去深层次的传承、创新;对《周易》研究的深入发展,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零一二年五月一日

于琅琊古郡中国沂南卧龙易经研究会

作者:郑家顺,系中国沂南卧龙易经研究会理事

参考文献:

1、《<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唐明邦,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会长。

2、《周易文化与现代生活》

4.企业文化与企业素质的意义与作用 篇四

一个企业的发展和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让企业不被历史的长河吞没,就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发展企业文化,并且要培养企业素质,让自己的企业获得长远乐观的发展。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系指企业全体员工素质意识的总和,是在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依据企业的内在构成,结合外部市场环境,所形成的指导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本哲理和观念,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广义上说,是指企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文化。

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

企业环境是指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方向、外部环境、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它往往决定企业的行为。

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英雄人物是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仪式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的宣传和体现该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之中。

文化网络是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核心,以群体人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企业文化管理就是把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关键措施,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它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可以培养职工的团队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团队意识代表着企业员工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它促使人改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出发的价值观念,潜意识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达到自觉地关心企业,承担企业的责任和目标。企业文化又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二是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四是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行外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五是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可以促进职工素质的提高,职工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也是对职工从思想、文化、业务等方面培训和提高的过程。广大职工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长期不懈的系统教育,除了搞好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外,要把企业精神贯穿于各项教育之中,并针对行业特点开展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纪律教育。

六是塑形作用。企业文化可以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个企业要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要靠产品过硬的质量和周到的服务来实现,更需要这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总结自我,提炼成一种特色文化,通过不断的宣传自我、展示自我,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增强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优秀的企业文化既能向社会大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又能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既然我们看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和谐发展中潜在的能动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向现代化企业迈进的进程中,深入发掘蕴含的企业文化,细致总结形成的企业文化,着力弘扬先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凝聚的纽带,团队的精神,和谐的源泉,发展的动力。笔者以为要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协调发展的内在作用,必须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探索符合企业特点职工认知认同的企业文化形态。

5.雷锋精神在现代的意义与作用 篇五

497班

胡婕

那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他的鲜血洒满了那片他深深热爱着的土地,猛烈的雨水不停地冲刷着这红色的伤痕,却再无法将他金色的魂灵从这里褪去。那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像一阵风一般刮遍了大江南北,刮向千秋万世。

我们早已熟知这个名字,那个伟岸的身影常常需要我们呈45度角仰视,“榜样”这个词常常就像北极星,它就在那里,又明又亮,指引着方向,可想要去触及,却又那么难。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可能很难想像在上个世纪还有那么一个人,他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将所能给的帮助悉数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他付出的有泪、有汗,还有血。

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已经让这个人物的身影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我能够明白雷锋精神并不仅仅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么简单,一群人堵在十字路口,把一个老人搀过来扶过去,这并不叫雷锋精神!有一句话叫做“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三月的福利院孤儿院门口总是堵满了学雷锋的志愿者,三月的风飘过,也把他们悉数刮了回去。这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在这种大背景下,仍有那么一群热血的有志青年,他们空怀一身理想与热情,他们想追随雷锋同志的足迹将好事送进千家万户。可是他们迷茫了,他们该怎么做才能投身社会、贡献社会呀!这时候,雷锋精神的作用就是一个路标,在岔路口指引他们正确的道路。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或扭了脚不能走路;或东西太重无法起身;或在异乡的路上迷了方向。他们此刻心中一定会无比怀念那个身穿绿军装的年轻人:雷锋!那就是你啊!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权力与义务,每个人都是值得投去赞赏的目光的!

如果雷锋精神充光的是风向标的角色,那他就绝不是一块只能仰视而无法翻越的石碑。前辈的力量不可否认地在当代年青人心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当听到雷锋的先进事迹时,有的人心中难免激昂澎湃,这也促使了他们去主动地清扫路边的垃圾,带着迷路的孩子寻找回家的路。

6.现代文化的特点与意义 篇六

1.“文化词语”概念的提出

1995年5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杭州大学黄金贵教授的专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在《自序》中作者认为:“根据语言反映文化的不平衡性, 作为全部词语总和的词汇, 可分两类:有不同程度文化色彩的文化词语和无特定文化色彩的通义词语。” (黄金贵, 1994) 一般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文化词语”的定义, 是作者“从文化学角度提出的新的分类法” (李国正, 1996) 。

同一年, 常敬宇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词汇与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文化词汇”这一术语:“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 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它一般词汇的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 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 是它与民族文化, 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 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 如‘龙、凤、华表’等;有的则是间接反映, 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 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 (常敬宇, 1995) 。

之后, 苏宝荣于1996年在《辞书研究》第4期上发表文章, 认为“有些词语一开始就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 属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是专门为表示文化意义而创制的词语”。

以上三种有关“文化词语”的定义或解释有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我认为, 黄金贵和常敬宇的观点基本相近, 都认为“文化词语”是指那些负载有文化意义的词语, 这里既包括直接反映文化现象的词语, 如“龙”, 又包括间接反映文化现象的词语, 如“梅”;而苏宝荣则认为只有那些“一开始就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才能算作“文化词语”, 这大抵相近于前者所谓“文化的直接反映”词语。哪一种定义是正确的呢?我认为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有必要先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

2. 词语的文化意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 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疏远, 语法次之, 词汇则是与语言关系最为密切、反映最为直接的部分。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实践中, 词汇意义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在其专著《语义学》 (Semantics) 的第二章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社会意义 (social meaning) 、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反映意义 (reflected meaning) 、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主题意义 (thematic meaning) 。其中, 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 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利奇, 1987) 。利奇把词的概念意义称为“理性意义”, 而把其余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 表达人们使用语言时感情上的反映, 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 (沈安平, 1996, 转引自杨元刚, 2008) 。词语的这种联想意义实质上就是词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语义 (杨元刚, 2008) , 即词语的文化意义, 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苏宝荣, 1996) 。如中国人所熟悉的“莲”, 即荷花, 它的概念意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 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 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 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种子和地下茎都可以吃。也叫‘荷’、‘芙蕖’或‘菡萏’” (《新华字典》, 2000)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后, 人们便以“莲”喻指“清正廉明, 不同流合污”。“莲”的这个义项就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 是它的文化意义。又如“杜撰”, 意为“没有根据, 凭主观想象捏造”。该词的意义不是由语言自身获得, 也无法单纯从语言上解释, 必须联系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王琳《野客丛书》卷八记载:‘杜默 (人名) 为诗, 多不合律, 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 (苏宝荣, 1996) 因此, 词语的文化意义, 需要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才能解释清楚, 单纯依靠语言去说明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

苏宝荣 (1996) 认为, 词语的文化意义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词的文化意义与词的字面意义相距较远、一般有确切的语源、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些特征主要不是由于语言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而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词语的文化意义是我们认识和确定文化词语内涵的主要依据。它使我们得以区分词语的语言意义 (概念意义/一般意义) 和文化意义, 帮助我们对词语进行分类, 从而更加有效地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3. 文化词语与词语的文化意义

一个词语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就是文化词语吗?根据黄金贵和常敬宇的解释, 这样的词语都应该算作文化词语。前者认为, 文化词语是指那些具有不同程度文化色彩的词语, 换句话, 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具有文化色彩, 这个词语就是文化词语。后者认为, 文化词汇的一个特点, 是它与民族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关系, 如“龙”、黄、竹等;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 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从这种表述不难看出, 后者也认为只要具有文化色彩, 这个词语就是文化词语了。我以为这是混淆了文化词语和词语的文化意义而导致的结果。黄、常两位先生的定义或解释扩大了文化词语的范畴, 误把具有文化意义的词语一股脑地归结到文化词语属下。

某一个字 (或词) 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中表达某种意义的需要。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字 (或词) 一开始就有着某种基本意义即语言意义, 这样的词语在数量上是巨大的。但是这些词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某个或某些文化意义, 因而, 语言中的大量词语, 其实是既有语言意义, 又有文化意义的。完全没有文化意义而只具备某种语言意义或功能的词语在数量上是非常少的。

“黄”, 颜色词, 但是由于大部分土地是黄色的, 在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封建社会中, “黄色”与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命运紧密相关起来, 王族皇室便以此为专用色, 以显其权贵, 于是“黄色”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至尊至贵”。

“杨柳”本为植物名, 同属落叶乔木或灌木。传说隋炀帝在运河两岸种植柳树, 并御赐柳树姓杨, 遂有“杨柳”之说。而《三辅黄图》有言:“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于是, “杨柳”成为“离别”的象征, 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王德春, 转引自吴友富, 1998) 。

类似“黄”、“杨柳”这样先有语言意义, 而后又获得文化意义的词语是非常多的, 如果把它们都归入文化词语, 那么词语的这种分类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非文化词语是如此至少, 这样的文化词语又如何进行研究?其实我们所关注的主要是词语的文化意义, 而非文化词语。那么, 什么样的词语才能算是文化词语呢?我赞同苏宝荣的观点: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 只有文化意义, 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 这样的词语可以称之为文化词语。如“华表”、“友于”、“闰”。常敬宇所说的直接反映文化的词语, 如“龙”, 部分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就可以归属于文化词语, 而那些间接反映文化的词语, 如“白”、“松”都不能算作文化词语。

由于辨别一个词语是否属于文化词语需要从它的渊源分析, 需要训诂学和考据的本领, 有时候我们是不太容易作出判断的。在现实的跨文化研究中, 我们应该多多加以关注的并不是文化词语本身, 而是词语的文化意义。黄金贵教授的《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从名称到实际内容其实分析的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 而不仅仅是文化词语的词义;戴卫平、裴文斌所著《英汉文化词语研究》 (2008) 提供的也是词语的不同文化意义, 而非“文化词语研究”。相比之下, 杨元刚的《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2008) 才算得名实相副。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自序[J].杭州大学学报, 1994, (4) .

[3]李国正.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黄金贵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J].高校社科信息, 1996, (1) .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苏宝荣.词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与辞书编撰[J].辞书研究, 1996, (4) .

[6][英]利奇著.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7]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8]姚乃强等.汉英双解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0.

[9]王德春主编.汉语国俗词典[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0.

7.现代文化的特点与意义 篇七

关键词:李叔同  学堂乐歌  艺术特点

一、乐歌的起源

(一)乐歌的兴起

维新运动之后,到国外留学的中国爱国分子,大多抱有通过日本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愿望。在音乐教育方面,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即开始接受西方音乐文化,采用西方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教学体制、教材、教法,以培养合格之国民。

(二)乐歌的编创

随着乐歌活动的开展,编创乐歌以及教材建设受到音乐教育先驱们的高度重视。据现有的资料统计,自1904年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作为中国最早一部音乐教材出现,至1915年,全国相继出版的各种音乐(唱歌)教材,不下70余种①;其中有词曲可查的乐歌有1302首之多②。

乐歌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国人救亡图存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要求。在一些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的乐歌中,富国图强、抵御外辱的题材居首要地位。

这类作品,通常以感慨激昂的歌词、大调性的曲调和进行曲的风格表现国民的觉醒和奋发精神,《中国男儿》为典型一例。再如《何日醒》,歌词分为8段,其标题分别为:“鸦片烟”、“圆明园”、“东海边”、“甲申”、“海军港”、“义和团”、“东三省”,词作者夏颂莱除了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耻辱逐一陈述,并在歌后的“释义”中指出:“愿我国民勿以前此种种为前清之事,而忘其耻辱而忽之”③。与《何日醒》一样,倩叔填词的《汉族历史歌》、叶中冷填词的《十八省地理历史》等,都含有类似的思想感情。沈心工填词乐歌《铁匠》的歌词:“最要紧枪炮本国做,最要紧轮船本国做,做要紧铁路本国做”,反应了振国实业的爱国思想,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二、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特点

(一)在创作中注重将西洋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探究中西音乐文化的扬弃与接轨问题,具有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坚定的民族立场。

李叔同所处的时代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大撞击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蜕变,古今文化大交替的时代。相对于当时主张全盘西化或者盲目排外的思想方式而言,李叔同的创作方式表现出一种对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比较辩证的认识:一方面,他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同时,他又坚决反对创作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以及全盘否定传统民族文化的做法,并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在音乐创作的初期,他在选用西洋音乐的同时,还大胆地选用传统民族音乐中的曲调和音素,如采用民间昆曲小调、用传统的五声音阶进行创作等等。在歌词的创作上,一方面,他选用传统中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弘扬国学。另一方面,按照古诗词章,进行自主创作。而这种在乐歌创作中坚持中西文化贯穿与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为我所用的音乐观一直延续到他创作的全过程当中。

在曲调上,一方面,他大胆的选用世界各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另一方面,他还运用外国西洋作曲理论进行创作,而在所配所作歌词的观点上,依然坚持蕴含中国传统诗词曲赋传统韵味的创作意境。

这一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使他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其中构筑的“长亭”“古道”“晚风”“夕阳”等几个场景和要素令人遐想。整首歌用词精炼,文辞秀美,宛若一幅唯美的水彩画,而画中又有缠绵不尽的诗意,使人意犹未尽。从而再度展现了中国古诗词的经典意象和无穷韵味。

(二)李叔同在学堂乐歌创作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在深邃的审美意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的综合艺术,词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呈现出抒情性与艺术化的趋势。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注重以自然为主题,作品大多是借景抒情、寄情于理。例如《西湖》、《采莲》、《忆儿时》,从中可以看出他想让青少年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初衷。还有《春游》、《早秋》、《送别》等,这类歌曲的歌词大多清新雅致,意蕴深邃。没有过于刚劲的气势和过于喧哗的气息,却使人在“自然”和“气韵”中受到感动。这类歌曲有很强的感染力,并收到广大青年学子的喜爱。

校园歌曲一定要有教育意义,要给学生美的感受、爱的感受。

然而,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往往较多的关注年轻人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歌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推进,我们看到更多的情形是适合青少年学生歌唱的校园歌曲反而越来越少了。除了社会原因以外、音乐界和教育界也应该重新的审视自己。为什么到处可以听到爱恨情仇的流行歌曲,而少有高品位的,能引发学生美好情感和审美意境的校园歌曲。

三、李叔同学堂乐歌的意义

事实上,我国现在的音乐文化还是很丰富的。各类优秀的音乐节目不断的发展壮大,像2013年红遍全国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明星”等等,我们可以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近年来国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里,不论是在商店、街道还是公交汽车上,各类流行音乐几乎是无处不在,但是在这其中,又有多少是适合青少年歌唱和学习的呢?又有多少能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呢?

对此,大家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除了20世纪经典的儿童歌曲以外,还有没有可以体现时代特点的童谣呢?那些本该适合学生吟唱传诵的歌曲又到哪里去了呢?

为此,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学堂乐歌的创作,至少可以从李叔同的创作风格中获得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在音乐创作元素的选择上要真正做到吸收民族元素,真正做到在文化上的“爱国主义”。第二歌词内容要健康向上,作曲风格要简洁而富有内涵。第三要注重爱国主义。第四要体现出爱的教育,发挥美育的功能。第五体裁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

注释:

①汪毓和:《中国音乐书谱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03号》。

②张静蔚:《学堂乐歌曲目索引》,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3年。

③夏颂莱:《何日醒释义》,沈心工:《重编学校唱歌六集》,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12年。

参考文献:

[1]陈静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共享与自律作文下一篇:幼儿园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小狗抬轿》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