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实验中学在哪里(通用8篇)
1.开发区实验中学在哪里 篇一
全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更加注重孩子的左右脑平衡发展。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便是让孩子单脚骑车,80%的孩子都只是用了大脑的一半(左脑)学习。其实右脑的潜能是极其巨大的,据了解右脑的信息储存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100倍,右脑的反应速度比左脑快千分之四秒。那么如此巨大的潜能被开发出来,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能力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了解,上过脑潜能开发课的孩子,都具有很多优势,今天我们来看一下:
1、记忆力好
右脑记忆属于深层记忆,并且充分利用海马的记忆功能,可以让孩子看到图像、文字、数字符号时,就像照相机一般将符号变成图画印入脑中,记得快、记得多、记得牢。
2、专注力强
右脑开发好的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视觉专注和听觉专注,孩子的注意力广度、深度,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样孩子便会注意力集中,做什么都很专心、聚精会神,不开小差。
3、观察力敏锐
上过全脑潜能开发课程的孩子有较强的观察力,观察事物细致、精确,能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并能够灵活运用。
4、形象思维好
孩子能够运用联想、想象进行思维,能将复杂的知识想象化理解。
5、想象力丰富
全脑教育能够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看到一个物体,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想象事物更加丰富多彩。
6、ESP判断力强
右脑发达的孩子,具有十分敏锐的判断力,他们往往在遇到问题时反应快速,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找到问题的关键环节。
7、创新能力强
右脑发达,孩子便会有新颖的想法、观点独到,思维活跃,喜欢多角度思考问题。
8、强烈的求知欲
上过全脑潜能开发课程的孩子,思维灵活,好奇心、求知欲强,学习更主动,更爱动脑筋。
9、悟性好,思维敏捷
通过感悟力的培养,孩子能够一点就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0、情商高,更懂事
更有爱心,更开朗、自信。
2.开发区实验中学在哪里 篇二
在信息社会,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媒介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以网络、手机、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相互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大众传媒已构成了中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大众传媒凭借自身优势对中学生价值取向发挥了导向功能。其中既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也有消极的负面导向。以下是真实的案例:
光明日报2012 年3 月31 日文章《超半数未成年人接触“黄色”,“重口味”猝不及防》原文:记者刚在搜索栏中键入“初中生”三个字,搜索栏就自动弹出一个下拉框,其中“初中生激吻”竟然排在了第一位,继续点击则出现一连串关于“激吻”的链接,充斥着各种不堪入目的视频和图片。这些“重口味”信息在记者搜索过程频频出现,令人猝不及防!正常的搜索却有如此“不正常”结果,“殴打门”“激吻门”竟能登堂入室,肆意传播,其背后是目前网络色情暴力信息的泛滥[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众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已经成为高中生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相对于成年人,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模仿力都处于旺盛的阶段,对媒介的接触较多,但是对于媒介信息的理解却是简单和缺乏判断的,受到媒介信息的伤害程度也比成年人高很多。因此,高中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已经刻不容缓。笔者利用校本课程进行高中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索,帮助青少年在媒介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媒介、辨别媒介及其所承载的信息,做“主动的受众”,不成为媒介的奴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媒介:我们所说的媒介通常是指大众传媒媒介, 他们是现代信息的传播载体。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有: 手机、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图书、期刊、电影等。
媒介素养: 据学者鲁宾分析, 主要有三个层面, 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2]。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知识模式观点认为, 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而理解模式的观点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多力量的强制作用。概括地说,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3]。
校本课程开发:由1973 年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率先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提倡以学校为基地, 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通过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 开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4]。“校本课程开发”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5]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是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国内外高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的英国,文学批评专家里维斯(F.R.Leavis)在他的著作《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训练》(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1933)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这本书提出了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建议,书中还设计了一些以媒介传播信息为题材的课堂练习[6]。
英国在70 年代开展媒介素养的教育,1989 年,英国科教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到1997 年,英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 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学毕业生参加GCSE考试科目(General Certificate of School Education) 中媒介研究学科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7]。
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步开始,很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虽然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略有差异,但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我国台湾地区于2002 年公布了《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学校课程,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视为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目前,台湾的媒介教育已经贯穿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各个阶段,主要通过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专门课程来实施[8]。
我国大陆地区的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1997 年卜卫在他的论著《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国内第一次介绍了欧美国家的媒介教育情况。2004 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 传媒素养教育课程,成为大陆地区第一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高校。目前,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没有健全、独立的课程体系。
四、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认为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摈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模式[9],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引领者和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帮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理解信息,主动地加工信息,并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利用原来所有的知识背景、各种经验、心理发展阶段及认知结构进行积极意义创建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倡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地“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强调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主动的阅听人”。媒介素养的教学要巧妙地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依靠自身已有的经验去建构知识,指导他们与环境进行积极的互动,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发现,促进知识的建构,如有可能使学生有能力通过媒体产品表达自己的观点[10]。建构主义理论在认识论、学生观和方法论等方面对高中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受众理论
大众传播领域内将接受信息的公民统称为受众,有的研究者称为受传者、阅听人等。国内外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将受众理论作为研究的热点,认为受众理论非常适用于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媒介素养课程的实施与推广。
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大众传播媒体的受众,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他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把受众理论分为四个方面[11]:
1. 受众的个人差异论。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各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
2. 受众的社会分类论。受众可以根据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不同的特征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同一群体的成员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心理结构,因此他们在传媒的选择、内容的接触上会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3. 受众的社会关系论。受众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对于受众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在受众的媒体接触中,社会关系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体的影响。
4. 受众的文化规范论。受传者能够从媒体内容中学到新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加强或改变原有看法。
受众理论对于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研宄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即了解高中生对媒体的认识程度;其次由于大众传播对不同受众的传播效果有很大差异,因此高中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校本课程有不同的教育方案;再次,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一些负面影响,如色情、暴力、享受主义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高中生消除媒介的不良影响,引导他们合理、有效地使用媒介,使媒介成为他们生活和未来工作的有力工具[12]。
五、高中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独立课程和学科渗透两种形式。相对于学科渗透的形式,独立的媒介教育课程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某一模块,使得学生对大众媒介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是媒介教育的理想方式,也是境外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然而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没有专门的媒介素养国家课程,媒介素养教育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现实的做法是开设媒介素养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启迪高中生的反省意识、批判意识及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能够成长为信息时代的优质公民。
事实上,教育部在2001 年7 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理念,也为媒介教育成为校本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校本课程在保证国家对教育的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课程,它在一定范围内补充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通过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媒介课程实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普及的探索,不断取得媒介素养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为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国家正式课程打下基础。
六、高中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理念
1. 不应片面地将大众媒介视为洪水猛兽,将高中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统统归罪于大众媒介,试图限制甚至禁止学生与大众媒介的接触,而是客观评价大众媒介对高中生的影响。
2. 通过课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理性思维、积极质疑和批评性思考。
3.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合理、健康、负责任地使用大众媒介。
(二)课程目标
高中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对媒介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应用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常用媒介的基本概念、术语及其原理,了解媒介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使用各种常见媒介工具,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根据媒介信息的类型来源,能评价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2. 能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有效的媒介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3.能采用合适的媒介发布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能辩证地认识媒介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2. 能理解媒介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媒介。
(三)课程单元内容(如下表)
(四)课程活动设计
1. 实践法
媒介素养校本课程不同于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不仅仅让学生了解媒介素养的概念、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合理、健康、负责任地使用媒介信息。因此,实践法自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活动方式,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创作等活动,如参观电视台、访问媒体从业人员、调查同学媒介使用情况及其态度、给动画片配音、制作一张小报、制作录像节目等。实践法的实施过程是:确立主题——组织活动(制定计划)——开展活动(计划实施)——总结反思。鉴于校本课程条件的限制,教师可选择适合在课堂上完成的实践任务。
2. 角色扮演法
教师设置合适的情景,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比如在广告单元中,设置明星代言人、广告主、电视台编辑、广告受众等不同的角色,提示各角色的特点和职责,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有关情景、模拟各种角色,引导他们通过信息收集、分析思考、尝试体验,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立场和态度。通过角色扮演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各种媒介问题。
3. 亲历法
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学生亲历媒介的环节,学生亲历媒介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媒介分析、评价、应用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媒介的内涵,更熟练地使用媒介工具解决现实问题。如在手机媒介教学环节,增加“钓鱼短信”的体验环节,学生亲历钓鱼短信的诈骗过程,从而让学生对如何分析、评价媒介信息有更切实、形象的认识。
(五)课程评价
1.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参考学生的课程反馈、课堂学习单、课外学习单及媒介作品进行。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向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等多种角色转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问、辩论等方式自由抒发见解,理性批判思考,并在实践中使用媒介工具表达想法。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双方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决策,转变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从评与被评”转变为“联结机制”[13],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得出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论。
3. 评价过程动态化
评价不仅仅关注于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学生学习媒介素养的过程。如在课堂活动中,小组讨论及简报、辩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等,教师采用合适的标准, 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发展。
七、总结与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0 年开设媒介素养校本课程之后,通过平时的课堂观察、调查问卷、学生学习心得体会和教师学生访谈等方式,笔者发现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在媒介意识、媒介知识和媒介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角度上,将媒介素养列入独立的国家课程是最有效的形式。但是根据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在高中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尚具有很大的难度。高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利用校本课程的形式可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方式,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和开拓的研究领域。
摘要:大众媒介对高中生的影响日趋严重,在高中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刻不容缓。相对于境外大部分地区已经开设了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健全、独立的课程。根据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在高中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尚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开设校本课程可以成为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形式。本文阐述了高中开设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对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理念、目标、单元内容、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
3.幸福在哪里?实验告诉你 篇三
先是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2010年写了本书《幸福了吗》,
后有新闻联播的记者走向街头,向路人们提问:你幸福吗?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黄建新拍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扮演的杨红旗有一段对幸福的解释,非常有意思。
他说:“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
你如何理解幸福呢?
幸福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学是如何定义“幸福”的。从西方舶来的心理学中有两个单词(happiness&well-being)与我们的“幸福感”相对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幸福——快感和当下的快乐体验(hedonia),不断发展和富有意义的生命(eudaimonia)。从逻辑上来看,这两者的关系非常清晰——hedonia是eudaimonia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生命是不断繁荣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那么他必定有很多当下的快乐体验;一个拥有当下快乐体验的人,不一定会过着富有意义的生活。比如,玩游戏是一种快乐体验,但是对于要上课学习考试的学生来说过度沉迷游戏可就不那么开心了。
简单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科学研究离“幸福感”究竟有多远。在现有的研究条件下,当下的快乐体验更好操作。只要将人请到实验室,给他某些适当的刺激,比如金钱或者其他奖励,或是让他回忆往昔的美好岁月,与此同时扫描他的大脑,看看哪些脑区激活了,就可以发现与“快乐”相关的脑区;测量血液中某些激素的含量就可以发现与快乐相关的激素。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是在测量“幸福”吗?显然不是,现在此类研究明显是在探究人短暂的快乐机制。并且研究发现,这些快乐机制在很多物种中都是一样的,比如将电极插入小鼠的脑袋中的性快感区域,小鼠可以通过按压开关来刺激该区域,最后的实验结果就是小鼠会“娱乐至死”。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提到的“eudaimonia”,则比较难以研究。至少很多科学的范式在此类问题前无能为力,只能将其推给宗教、哲学和某些分支的心理学,比如积极心理学,这些还算是为人类福祉上下而求索的,而市面上那些关于“幸福”的心灵鸡汤、营销和成功学应该是奔着消费者口袋里的金钱去的,从而只提升了某些“大师”的幸福感。
尽管比较难以研究,关于当下的快乐体验和持久的快乐发展的关系,迈阿密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Aaron Heller近几年做出了很有意思的发现。他研究了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对“长时间”的快乐刺激的脑区反应。以往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给人们某些奖励或唤起美好回忆,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叫做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脑区,这是产生快感的区域。但是随着实验的进行,快乐刺激持续呈现,结果发现,相对于普通人,抑郁症患者不能保持伏隔核的持续兴奋,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能够体验短暂的快乐,但是失去了保持快乐的能力。并且,在普通人的脑区活动中,伏隔核与额中回(frontal gyrus)这个与控制的脑区的联结是加强的,但是抑郁症患者这部分的联结是减弱的。所以说,能感知到短暂的快乐并不一定会感受到持续的快乐,也就是幸福,因为这是需要某些能力的。
世界幸福指数
除了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有些心理学家将良好的心理功能(goo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纳入幸福感之中,从而将幸福感定义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包含人们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消极的或积极的评价,以及对各种经历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心理学家Diener总结幸福感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包含人们对自己生活方方面面的评价和感受,比如发生的大小事情,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以及生活的环境等。”
以上对幸福的定义被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所采纳。2012年4月,联合国举行了关于“幸福感”的高级别会议,会后发布了第一版世界幸福报告,倡导将“国民幸福感指数”纳入公共政策的制定中。2015年的幸福报告在4月面世,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了解全世界范围内幸福感的测量和结论。这种大范围的调查,主要是以问卷的形式为主。调查的主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生活评价(life evaluation)、积极情绪感受(positive affect)和消极情绪感受(negative affect)。三个主题多个问卷结合后,每个国家得出0~10的幸福指数得分,得分越低幸福感越低。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瑞典(7.587),冰岛(7.561),丹麦(7.427),挪威(7.522),加拿大(7.427),中国以5.14的得分排在158个国家的84位。调查发现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六个:人均GDP、健康寿命的长短、社会支持(主要指的是当你有困难时,是否能有人支持自己)、信任(主要是对国家和公司的信任,比如对腐败程度的评价)和做决定的自由度以及慷慨程度,即社会的捐助水平。这六个因素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各国在幸福感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其中社会支持、收入和健康寿命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给他人花钱最幸福
简单看完世界幸福报告,其实有些无趣的感觉。在群体角度描述的幸福感也好,各项指数也好,常常让人有种“关我何事”的感觉。世界幸福感报告里说,收入、社会支持和健康是影响幸福感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其实一看都是“硬件”,健康是一切的本钱,收入是经济来源,社会支持是人际资源。健康和社会支持这两个不用再细谈,它们和幸福感的关系你想的就是对的。重点来看一下收入,钱和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早有成熟的研究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人的幸福感是在快速提升的,但是钱数增加到一定程度,人的幸福感几乎就没有变化了,有些情况甚至还会下降。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2010年在PNAS上发表的研究发现,年收入在75000美元左右的人有最积极的情绪体验,收入较低的人有糟糕的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上的幸福,但是收入很高的人,尽管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但是他们的情感需求的满足情况与收入无直接关系。综合看来,收入能够显著影响人的生活满意度,而情感上的满足则更加复杂,所以要想获得幸福感,有一定的收入肯定是第一步。
nlc202309012325
有了钱之后,如何花钱会影响一个人的内心感受。Elizabeth W. Dunn等人(2008)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表明,当把自己的钱花在他人身上时,人们会感觉更幸福。研究者首先做了一个调查,他们找了632名美国民众来评估自己的幸福感,同时了解他们的个人收入以及如何花钱的情况。花钱的情况一共分成了四类:账单、给自己买礼物、给他人买礼物和给慈善机构捐款。这些可以归纳为两类,账单和给自己买礼物属于为自己花钱,而送别人礼物和捐款则属于为他人花钱。收集这些数据后,研究者用统计方法探究花钱方式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给自己花钱和个人幸福感无关,而给别人花钱越多则幸福感越高。
为了验证这个初步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他们找了一个公司的16位员工,在实验开始前后都测量员工的幸福感。所谓的实验就是突然给这16名员工加薪,加薪6~8周后,再一一询问这16名员工:钱都花在哪里了?研究结果发现,加薪后将钱花在他人身上(为他人买礼物和捐助等)的员工,感受到更高的幸福感。研究者似乎觉得还不满足,他们又找来46个人,早上的时候随机给他们两个信封,里面装有5美元或者20美元,然后随机让一部分人用信封里的钱给自己买礼物或者给他人买礼物或捐款。下午5点后,研究人员给他们打电话询问情况。与前面的研究结论一致,那些给别人买礼物或者捐款的人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其实想想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什么时候我们会给别人花钱?当自己有一定的金钱时,自己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的一些利他行为,比如送亲密伙伴礼物,会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从而促进自己的幸福感;再者,比如向社会捐赠等,可以提高自己群体的归属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所以,如果有一定钱数后,给他人花钱能够让你更幸福。
除了给别人花钱,将钱花到什么地方也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Darwin A. Guevarra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将钱花在买“体验”上会更加快乐。如果仅仅将钱财花在物质上,并不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花钱让自己经历不同的体验,比如旅行或是其他方式则会更加快乐!研究者在网上招募了370个人填写相关问卷, 人们得先回想最近把钱花在哪里了,并且花了钱之后自己还特别开心。参与者列举之后,他们需要对这些花钱的方式进行归类,比如单纯物质购买(衣服或珠宝)、物质购买但是能给自己带来新的体验(书籍或者吉他)、经历购买(出去吃饭或听音乐会以及旅行)。随后参与者评估自己的幸福感水平和以及这些钱花得值不值。研究的结果表明,经历购买比单纯物质购买带来的幸福感要高,并且物质购买但是能给自己带来新体验的花钱和经历购买在提升幸福感上存在同样效力。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不能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并且每个人都对“幸福”有自己的个性化定义。套用一句比较鸡汤的话,“幸福”如何定义并不重要,因为它代表了你所能想象的美好生活,重要的是在追寻幸福过程中自己的体验,而这恰是幸福作为灯塔的全部意义。
责任编辑:张蕾磊
4.开发区实验中学在哪里 篇四
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你看,小河边的柳树发芽了,舒展着嫩绿色的叶子,在风中摇曳着优美的身姿。果园里的桃花开了,粉红的一片,美丽极了,就像天空的云霞落到人间。梨花也开了,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远远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路边的迎春花也开了,金灿灿的,就像一片金子的海洋。嫩绿的小草也探出了小脑袋,给大地妈妈铺上了一条绿地毯,充满了生机。真是“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呀!
春天在我们的耳朵里,燕子一会儿在空中“叽叽喳喳”地叫着,好象在唱一首春天的赞歌,一会儿停在电线杆上嬉戏呢!听,小河里的水在“哗啦啦”地流着,好象在奔走相告:春天来啦!春天来啦!小蜜蜂“翁嗡”地来了,它们一有空就出来散散心,采采蜜呢!小朋友的笑声布满了整个公园,原来小朋友们是在放风筝呢!公园就像一个风筝的乐园。
春天在我们的鼻孔里,花香弥漫家园,令人新旷神怡。
5.开发区实验中学在哪里 篇五
文:卜扬来源:<体育之恋>网时间:2007-1-6 12:50:36点击:421
1-----综合体育实践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导言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
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不仅给国家课程创造性实践开辟了天地,而且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机遇。它给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学校有了开发课程资源的选择性,并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许多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别是“探究式”学习的要求,呼唤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资源。作为实践性、探究性课程的“综合体育实践活动”,就课程性质、特点、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与“校本课程”有根本的区别,但两种课程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们有着相互交叉的联系。由于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注重对本地区、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综合体育实践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可以转化为校本课程。因此,学校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当重视综合体育实践活动对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作用,努力实现校内外人力与资源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近年来,作为全国“体育科研明星学校”、“江苏省培养足球后备人
才重点学校”的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在体育教学、群体活动、教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课题是建立在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课题《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究》总课题的基础上,试行将综合体育实践提升为校本课程,通过这个平台,构建出适合我校发展的体育校本课程,从而更好地体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特色,使课程内容更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对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的指导思想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加强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课题研究的最高利益,将课题研究作为师生共建的生命历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教师的潜能,创造性的实验。在工作中,倡导“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的方针,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实验提供经验和教训。
三、实验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总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倡导探究性学习,加强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4、探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和方法,探究解决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构建开放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调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有效利用“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释放出来的空间,探索校本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2、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开发适宜我校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为我县乃至盐城市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体系提供
依据。
3、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特长。通过主题活动、学科拓展、网络探究等活动内容,掌握和应用基本的健身操、秧歌操、交规操的运动技能与网络探究知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
4、在学校现有的特色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的提高与发展,树立省内领先,走向全国的学校体育改革新理念与新目标。
四、实施课题研究的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三级课程管理”的方法,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的要求确定实验目标。
3、合理运用、多渠道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突出课程资源的可行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
4、拓宽体育课程学习的渠道,丰富体育与健身的内容,建立健身操、秧歌操等体育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形成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
五、实验步骤,措施和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一阶段(2006.5—2006、6)前期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总结经验,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与学习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
3、形成研究报告体系,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06.7--2006.8)实验的准备阶段。
1、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开发、设计。
2.、对《综合体育实践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理论依据进行考证。
3、征求有关专家意见,修改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2006.9--2007.5)实验的实施阶段。
1、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验证实验方案;
2、专家访谈;
3、实践验证研究结论。
4、发表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07.6-2007.7)实验的总结阶段。
1、总结、结题,形成结题报告。
2、发表课题研究成果。
3、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的要求。
2、调查访问法。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状况及其有效性问卷调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向国内部分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访问或书面调查,了解对开发体育的校本课程的看法,并对本课题的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3、实践教学法。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实验,并及时总结经验。
4、对照分析法:通过对实验组与对比组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对比、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实验的保证措施
1、我校是全日制实验初级中学,也是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好,办学规模大,办学质量高。学校的前身为久享盛名的建湖县中学。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为搞好课题研究,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二名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市、县教研员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并设立课题专项研究经费。
3、我校现为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基地。我们将聘请部分专家、教授参与本课题的指导。
4、课题组成员中拥有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六人;所有成员
均为中学一线教师。他们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曾参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18课题研究获一等奖。
六、实验预期成果
1、实验报告
2、综合体育实践校本课程教师用书
3、反映学校体育教育特色的专题片《飞跃》
4、论文经验总结
七、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陆信仁、丁兴兰、高满生
课题主持人:王亚卜扬徐洪兵
成员:周加林、刘春阳、周燕、孙军、朱旭云、唐晓军、王晓玲
孙宏路、杨欧庆、杨定中、卜海斌、周鉴、崔永中、朱芳
八、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卜扬(课题总体设计、“综合体育实践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撰
刘春阳(“综合体育实践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撰文)
周加林(“综合体育实践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周燕(体育学科拓展:健身操资料收集、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朱旭云(体育学科拓展:秧歌操资料收集、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孙军(体育学科拓展:交规操资料收集、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唐晓军(网络学习主题设计、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王晓玲(网络学习主题设计、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孙宏路(体育主题活动设计、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杨欧庆(体育主题活动设计、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6.开发区实验中学在哪里 篇六
What is music, no one can explain.
Just imagine for a moment that you are sitting in a magnificent concert hall. The conductor waves his shiny baton with a graceful swing through the air. A beautiful melody floats slowly around you
You sit quietly with your eyes shut, your heart open. The delicate vibratos of the violins carry you to a mood of heavenly bliss. An airy solo of the flute draws you to the imagination, the notes flow like some jumping swallows dancing and singing calling for the coming of Spring.
I like music from my childhood. My father often says when I was a baby I would never go to sleep without soft, beautiful lullabies crooning around my ears . Now music is a part of my life. When I feel tired, disappointed or in low spirits, I usually turn to music. Music, nothing but only music can have so wonderful an effect on my heart, on my pond of feeling.
Music comes with us.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music. Where there is music, there is hope. It lies in everyday life, in everyone’s life, in everything we see, in everything we hear-- in the rhythm of the sea, in the whisper of a gentle wind, in the melody of a bird’s singing, in the harmony of village chimes. You can hear music wherever you may go . A man who doesn’t know music will lose half the world. A nation that pays little or no attention to music will be a sad nation. A world without music would be the one for the dead and devils.
So dear friends, let’s open our arms to embrace music and enjoy it throughout our lives. Love music and love life.
Thank you.
音乐是什么,无人能解释清楚。
想象此刻你正坐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大厅里,乐队指挥手中的闪闪发亮的指挥棒在空中优雅的舞动。悠扬悦耳的音调飘扬在你的周围。
静静地闭上双眼,敞开心扉。小提琴精妙的振颤会把你带入到天堂祈福的心境;大提琴微弱低沉的叹息会使你想起一位老人在风中散步,沉浸在童年时代宁静和挚爱的回忆中;长笛轻快的独奏使你从想象中猛醒;流畅的音符像一群飞舞歌唱的燕子在呼唤春天的来临。
从童年时代音乐就是我的挚爱。父亲经常说,我在襁褓中,没有温柔甜美的摇篮曲在耳边低吟,就难以入眠。现在音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我感到疲倦,失望或情绪不振时,我就求助于音乐。音乐,除了音乐,没有什么对我的身心和情感有如此奇妙的影响。
音乐与我们同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音乐;哪里有音乐,哪里就有希望。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存在于我们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海的波涛,清风细语,悦耳鸟鸣,和谐的乡村钟声之中;无论你身在何处,都会听到音乐。一个不了解音乐的人将失去半个世界。一个不重视音乐的民族将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一个没有音乐的世界将是逝者和恶人生存的世界。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伸开双臂去拥抱音乐,在人生中享受音乐的乐趣。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7.在会宁实验中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篇七
冯克军
尊敬的会宁实验中学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十分荣幸的参加我们会宁实验初中历史上的第一届学生的开学典礼。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来会宁实验初中交流学习的四位江苏如东老师,向刚刚成立的会宁实验中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进入我们实验中学的四百多名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
昨天,我们实验初中的刘校长要我谈谈我们的家乡如东,谈谈如东教育。下面,我就先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江苏如东位于江苏东部,滨临黄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那里夏季比较闷热潮湿,降雨量比较丰富。每年的五六七月份是雨季,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这期间下的雨叫“梅雨”。因为雨量丰沛,每年六月是农村最忙碌的时节,家家户户要栽秧,满眼都是绿色。经过五个多月的生长,到十月份一望无际的满目金黄,那是沉甸甸的稻穗!十一月份,就播种麦子,第二年五月份再收割,然后再插秧!就这样,一年两熟,一年收割两次!这是如东的农业。如东的渔业也很发达。如东有国家中心渔港——小洋口港,每到出海的时候,上千渔船驶入大海,捕捞包括黄鱼、鲳鱼、鳗鱼在内的十几个品种的鱼类,还有一些虾、蟹、贝类!如东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了海上迪斯科、风筝节等旅游项目。所谓海上迪斯科,就是在海滩上踩文蛤。文蛤在海滩泥土里,经过反复踩踏后,它才渐渐浮出沙泥,然后才能拾起来这带有美丽花纹的贝壳。踩文蛤的动作酷似舞蹈迪斯科,所以如东人把踩文蛤称为海上迪斯科。如东地处海边,海风大,于是,每年的四月底,都要举办全国风筝节。这时候,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翩翩起舞,有的带着嘹亮的哨音,被称为空中交响曲,煞是热闹!因为风大,去年如东人又经国务院批准,建起了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几百个直径70米的风车在蔚蓝的空中旋转着,又成了我们如东一个十分靓丽的风景!
如东的海鲜品种有上百个,海鲜成了如东人餐桌上的家常菜。有人分析,如东人教育质量为什么高,因为经常吃海鲜。海产品含有丰富的钙、磷,钾,还有氨基酸,对人的智力发展非常有利。当然,会宁的小杂粮全国有名,对大脑的发育很有益处。从会宁出去的北大教授,营养学专家柴卫中教授上学期曾在枝阳中学讲学,专门分析了会宁的小杂粮的营养价值,并与我们如东的海鲜相提并论,得出一个结论:会宁如东人才辈出,小杂粮海鲜功不可没!
言归正传。有人曾说,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如东,这话有事实可证!从1995年开始,如东的高考成绩一直在江苏遥遥领先,而且长盛不衰,到今年,已经连续保持了13年,这个成绩可以说已经缔造了一个神话!高考成绩的辉煌不是空中楼阁,是因为有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的坚实基础做支撑。从小学开始,如东的孩子就接受严格的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他们除了要学好课程内容之外,还要大量的阅读各种课外书籍,每年做几万字的读书笔记!知识在于积累,成功需要磨练,正是有了长期的坚持,才使他们最终铸就人生的辉煌!
如东实验中学是如东县最好的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很大,学生大多是从全县录取。要考上实验中学很难。如东实验中学现有六十多个班级,4000多名学
生。同学之间竞争非常激烈,有竞争就有发展,实验中学的质量是在班级之间,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同学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竞争之中产生的!学校有一个城堡式的教学楼,有八层,每一层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图书,供同学们随时随地随手随便阅读,学校校长唐国钧把书廊取名为“溢香书廊”,意为这些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散发出馥郁的袭人香气,沁人心脾,在这浓郁芬芳的氛围中读书,将能更好的开启同学们的智慧。书籍犹如清新可人的空气,是你随时的需要!这些层次很高的书籍,少数是一些老板捐赠的,大部分是学生自己献给学校的。实验中学每个同学都很自觉,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拿的哪儿的书,看完后还放在那儿,没有哪个同学把书据为己有,他们知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当然,据我们如东老师半年来的观察,我们会宁的孩子一定做得比如东孩子更好!
我们今年3月28日踏上了会宁这块红色的热土。会宁人民如火的热情,让我感到十分感动和无比的幸福。我们有了到家的感觉。也唯有此时,我才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才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如东、会宁相隔数千里,那又是一种何等深厚的缘分哪!
8月31日,我和我的同伴们,来到了会宁实验中学这所新建的学校。听咱们刘校长和杨校长等学校领导介绍了会宁实验中学的宏伟蓝图,看到了实验中学的创建暨办学方案,感到无比激动振奋。虽然实验中学面临着暂时困难,虽然实验中学起步困难重重,但实验中学超强的人气,实验中学团结和谐的氛围,实验中学人的奋发图强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为会宁有像咱们实验中学这样优秀的领导和老师感到骄傲,我为会宁有像实验中学的学子们对学习的无限追求而感动!
有人说,会宁穷,可我说,会宁富。因为惟有付出,方能收获;惟有收获,才能富有。而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会宁人对教育的付出已经为会宁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或许会宁今天的教育因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了向更高层次的攀升,可我坚信,会宁明天的经济必定因其教育的持续辉煌而腾飞!这个辉煌要靠我们在座的各位去争取。如今,会宁县城有三所初中,枝阳中学,会师中学,还有我们实验中学,我们要争取做三所中学的领头雁!因为实验中学这个光荣的桂冠已经赋予了我们,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担当起重任!
老师们,同学们,我敬佩你们!你们已经作了一生当中一次最明智的选择!知道实验中学的“实验”二字意味着什么吗?她意味着探索追求,她意味着拼搏竞争,她意味着超越创新,她意味着勇夺第一!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到!
我和我的同伴们一定会与我们的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很好的合作,一定会与我们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很好的合作。我相信,在东部教育的雨露滋润和西部教育的阳光普照下,实验中学,这棵西部黄土地上的教育新苗,一定会生根、开花,而且,这朵教育鲜花,一定会越开越鲜,越开越艳!
相信我们离开实验中学时,一定会满载着实验中学人的成功,实验中学人的精神,回到我们的故土。我们会用在会宁采撷到的教育精髓,为我们家乡的教育作出贡献!
今天开学典礼前,我又一次重温了我们实验中学的办学宗旨:起步从严,起点从高;追求一流,注重全面。又一次重温了我们的办学思路:新学校,新观念,新模式,新水平。真是充满睿智,言简意赅呀!最后,我送大家八个字,与全体师生共勉,那就是——日有所进,成人成才!
8.开发区实验中学在哪里 篇八
常德市西湖区第一中学
摘 要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化学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使现有部分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可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化学实验的可见度,增加化学实验的时效性,保障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化学网络实验、多媒体课件
本文根据笔者及同行从2007年11月开始承担省级课题《利用网络环境提高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进行高中化学网络实验教学的探索,近几年来在化学网络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化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理论为基础,总结了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应用的一点体会。
我们进行化学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一般包括录像、视频技术,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等几方面。现就以下几方面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录像、视频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
有些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实验现象,干扰学生正常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需习得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高中化学中石油的分馏等实验可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分馏的全过程,不仅对分馏要领理解,而且对蒸馏与分馏概念的理解更深刻。
(二)、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地演示,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硫酸的稀释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通过录像对浓硫酸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酸液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加热胆矾晶体实验,把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水流入试管底部,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又变成蓝色,使实验失败,然后把这一过程拍成录像。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硫酸铜晶体与无水硫酸铜之间的相互转换,更让学生体会到正确的实验装置对实验成功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会实验基本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对一些操作较复杂的实验,通过录像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指导,避免了因教师演示需较长时间的缺陷。例如,对高三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中“取、量、热、装、洗”的教学,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停顿、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对学生最终学会这些操作提供保证。
高速或缓慢的摄像技术和放像的快、慢、倒等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缓慢地看到快速的变化,还能使学生快速地观察到缓慢的变化,让学生迅速感知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细节,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同时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益。摄像、放像技术还可以显示较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价格昂贵的实验、危险性大的实验、要求较高的操作技术或装置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借助教学录像来完成,保证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我们通过反复探索、实践、对比,确定出以下几种情况:
确定选择多媒体课件的几种类型:一是演示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中分解组合模拟。三是实验中化学原理分析。四是对习题中的综合实验设计、创造。五是实验批判与评价等。
确定选择实验课件来源是:高中化学课本中的187个演示实验;50个学生实验;各层次不同能力要求的自创实验、设计实验、实验评价与改进、综合实验等。
确定选择多媒体课件课件使用方式:一是与实物实验并用,很好地为实体实验加深印象。二是对实物实验的补充,主要适用于微观变化的动态难以在宏观中展示;有的实验现象微弱;综合组装实验等。三是独立使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它适用于分析实验原理;内容多、战线长、涉及面广的实验;微观变化宏观反应;逻辑抽象想象太强;理论与实际实验中有很大跨度等等类别实验。在模拟实验中,要求要以新的视觉,作用于学生感官,显新奇、神异,但不失科学性。扣住教学原则,认知理论心理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拓展视野,兴奋神经,引起学生极强的专注,极大的兴趣,看后久久回味。
确定选择多媒体课件课件的来源:一是重点放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中。根据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有的直接使用,有的根据该实验的特点,加以增、删、改后使用;二是自己设计制作课件。通过集体共谋,论证出可行性,在实验中那些问题该发展?那个地方该改进?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做出什么风格的课件,都在教研会上,大家积极献策献力,以求模拟实验具有客观性、在现真实性、包容性,引起深层思考,由此架起抽象顿悟的桥梁。
实物实验展示的是立体化。实验现象偶而会出现始料未及的复杂多变,以事实胜于雄辩的亲身感,会激起学生思维的一种亲近感。但它要受空间距离不同,导致对实验观察有影响,由反应快慢又多受时间制约。多媒体技术,形成的模拟实验课件,虽有声、形、图、动画毕竟在银屏上是流动的一副平面画。对实体有所矫正,导致颜色偏差,体现了设计者主观性,表现不出实体实验的多重困难,多向复杂。但它有利于控制时间,指向性强,便于大家观看和操作。因此在用多媒体设计模拟实验中,我们有清醒的认识,任何课件实验代替不了实体实验,它不是实验教学的万能,只是一个补充释译,通过对实验模拟、虚拟促进对实验的发明创造。
确定选择多媒体课件的原则是:必有实效性,遵循教学规律及教改的发展方向,要体现学生认知规律,唤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主动探求的欲望和动力,在学习中获得体验。注重潜在能力的挖掘,关注全方位学生发展,注重知识结构,使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增大;能提供师与生、生与生积极有效互动、实现沟通、共享、形成智慧的流动场相互促进。能有效组织控制创造本学科结构知识学习的课堂动态的生成。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创造性占有的过程,使其在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成败、知识结构、运用能力中,增强参与性、反思性、开方性,执着与责任感,在置疑中体现严谨、成熟富有批判性、创造性科学素养。
确定选择多媒体课件要领是:一是转换反应的速度。根据有的实验反应瞬间即成,如Cl2与H2混和光照反应刹那间就完成,观察者很难捕捉到过程现象,像这种实验可通过课件模拟实验,减缓反应速度,帮助理解反应原理的分析。有的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乙烯的制取,多糖的水解等等,这些需要课件中化慢为快,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空间去探讨。
二是化危为安。有的实验毒性很大,产生气体污染也严重;气体制取实验、性质实验战线拉得过长,很容易出现不安全隐患。如氯气制取,除杂、干燥、性质,尾气处理等综合实验;如石蜡裂化,所需时间长,裂化的产物检验现象不明显,如果用违反操作引起高锰酸钾溶液倒吸在反应容器里褪色现象很明显,但又怕实验事故发,像这类实验都可以用课件模拟实验来阐明。
三是化微观为宏观,微量夸大化。在有的实验中微观粒子流动不可视的,为了促使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需要建构一个使学生认知过度的思维平台,如原电池中微观的电子流流向,阴、阳离子流向,电子互换;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过程展示都需要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课件用上述观点来完成。还有反应速度慢,浓度极低,生成量太少,而影响定性实验分析,也需通过课件实验将微量聚合造形夸大。如碳酸氢钠加入氯水;分析反应速度变化如盐酸与锌反应中加入大量醋酸钠观看反应中汽泡产生,实体很难观察到,通过课件实验会历历在目。
四是化无形为有形。此法适用于气体制取、除杂、性质尾气处理综合实验气体流向及变化分析;演示倒吸可能产生的危害;分析实验中的化学原理。如苯酚与农溴水反应在分析旧健裂新健产生无形变化化为有形促使学生理解能力增强。
五是化难为易。此法适用于讨论实验装置的系列衍变;不同气体用不同装置制取的辨析;综合装置的设计与变迁;讨论某气体收集由排气法转移到排水法,拓展转移到防倒吸原理分析,运用于喷泉实验中。像这样富含知识、能力、创造性的实验用课件就能达到化难为易;也适用于各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还适用于难以实现的实验(如甲烷的取代反应);还能适用于仪器的剖面分析(如制蒸馏水、乙烯温度计的水银球位置确定的区别)。
六是化微声为有声。有些化学实验是伴有声音,为增强效果需放大音量。如镁条燃烧,钠与水反应,检验乙醇与钠反应中产生的氢气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声音都很微弱,不易察觉。也有的实验在模拟错误操作中,为增强危险感也必须要配制声音,以极佳的渲染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兴奋而产生兴趣。
当然这六个要领不是独立的使用,根据实情,彼此相辅相成,融会贯通。达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学实验开发、加工、再创造、再设计,以求实验课件的最优整合。
三、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当今知识迅猛增长和信息膨胀的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惟一来源。为了加强网络化学实验教学,我们开设了ftp://172.16.2.200/校园网,在化学实验教学资源中我们开设化学动态习题、化学实验视频、化学flash课件、三维及晶体图、化学网址、化学比武课件、化学图片、化学实验创新大赛、高中化学课件全集、网络虚拟实验等项目。通过网络技术教师和学生可从中获得大量的有关化学实验的信息;通过网络的问题组还可与世界各国的学生和教师在网络上对某一实验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网络虚拟实验,我们在石油的分馏演示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网络课件来进行仪器的识别、仪器安装顺序的教学;利用多媒体形式建立实验基本操作素材库,让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形式;采用动画模拟来强化学生对错误实验操作的危害和后果的认识。又如我们采用一些设计较好的虚拟实验室软件系统,例如用Chem-lab中的虚拟气体实验室等来进行关于气体摩尔体积演示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理解留下深刻印象。
网络技术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广泛、更丰富;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有关实验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整理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发区实验中学在哪里】推荐阅读:
uml开发实验指导书08-09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教程实验报告09-11
开发区挂职干部在挂职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07-25
四川精典汽车2011年新员工入职培训计划-培训与开发实验要求09-06
浅谈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作用08-14
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研究07-07
开发区建设思考09-02
开发区档案馆07-01
开发区整合提升方案07-08
开发区发展白皮书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