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步骤

2024-09-17

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步骤(8篇)

1.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步骤 篇一

幼儿园集体备课的实施步骤

一、初步研究教材,形成有自己思想的第一教案——个案

每个教师必须备好个人的第一教案,才能保证集体备课的“生命”意义。对于个案的形成,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所备课的内容在本册、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就此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设计突破关键点的思路;思考是不是设计了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创新点;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我们还存在疑惑和障碍等,带着问题初步形成了融注我们自己教学思想的个案。

如果没有个人的教学研究,没有个人的思想,盲目利用他人提供教学资源,套用他人的经验操作教学,则教师完全失去了自我,仅依靠集体备课,其“生命”将是没有阳光的。所以教师要有自主地研究的意识,要有研究功夫、学习功夫,如果不研究,不学习,甚至连自己的个案都没有,何谈融注自己的思想?如果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的精神,我们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法,形成教学设想,带着问题,就能保证为集体备课的“生命”。

二、在交流碰撞中形成有群体思想的集体教案——共案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集体备课的价值。在有融注思想的个案保障下,集体备课有了“生命”的根基。在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说课:即说学情分析、内容特点、目标确定、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后由组员发表补充意见,全组讨论,集体商定后确定集体教案。主备人说课是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说课,组员相互比较,在组内开始有针对性的讨论。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反问主备人,可以以商榷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就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辩论和思考;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建议和意见。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共享教案——集体教案。

集体备课是在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互动的氛围中,由集体成员的有效协作而产生的智慧交流碰撞的升华,对教学相长,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教师集体备课是教学生命的载体,是教学质量的生命,所以集体备课不在教师单方面地洗耳恭听名师的意见,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敢说“不”的勇气,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名师说“不”,敢于对同事说“不”,敢于对自己说“不”。只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对别人的不足提出问题,在思想上真正地交锋碰撞,打破权威崇拜,集体备课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在交锋碰撞中,才能使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实现互相切磋、互相启迪、相互提升。如果不交流,不讨论,交流后没有碰撞,碰撞后及时回避,顾面子,没有在思想上真正的交锋,又怎能汲取别人绝妙的创意,领悟他人的教学艺术?又怎能体味教学的无穷的乐趣,实现教学生命的意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三、根据集体教案分析确定自己的个案——特色教案 在集体教案形成后,根据自己面对的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进行再一次备课修订,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并将其应用教学实践,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我们在承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同时,也要保证教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教师要从自己和幼儿实际出发,对共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如果教师的教学都成了一个模式,这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而且与新课程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以集体教案,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这样下去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复制”,个性“粘贴”,失去自我。所以,我们要有“肯钻研,能吃苦”的态度,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全面的发展,以特色教案作为我们实现教学个性发展的平台。

四、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共案的效果修订共案——最后教案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说:“他愿意开一个保险公司,给每一位教师办一份保险,如果老师坚持写课后反思,几年后还没有成名,他将负责全额赔尝。”这说明课后反思的重要作用。在特色教案的课堂实践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各环节的操作性进行现场验证,对其成败并进行修改、反思,撰写“课后反思”后,同组交流、归纳、整理、订正,作为下一轮的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因为教案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更是作为教师对自己教学认识,教学经验的总结的重要资料;是教师反思教学行为、促使教学思想成长的记录,也是教师完善教学理论水平的宝库。

2.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步骤 篇二

要使集体备课有实效, 学校应该统一规划, 以健全制度作为有力保证, 从而营造良好的集体备课氛围。具体讲, 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安排备教材

进行集体备课, 教师要做到“三有”, 即“心中有标”、“心中有本”、“心中有生”。以课标为纲, 以课本为本, 研究课标, 分析教材, 体会教材编排意图, 探讨本套教材如何体现课标要求。思想交流不是苹果互换, 会让集体受益, 从而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目前, 各学校都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 假期内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工作。学校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 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将会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既完成了校本培训任务, 又提高了教师教研能力。在培训期间, 学校教导处组织召开一次全局性的集体备课, 以教研组为单位, 确定各年级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以备课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为主, 参考其他教师的建议, 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讨论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

二、检查落实备过程

1. 一般模式

各备课组根据制定好的年级备课计划, 确定需要集体备课的章节内容, 根据学校教师不同的实际教育教研能力, 安排好本章节的中心备课人, 让每个教师都有教研任务。一般来讲, 科任教师按单元分配备课任务为宜, 这样有利于体现教学的完整性, 避免教学教研过于零碎, 更好地体现教材编排意图。集体备课单元教学教案由主备课人完成电子稿后, 由年级备课组长打印分发给各个任课教师。打印时注意留下一定空间, 以便其他科任教师作个性化的修改。由年级备课组长确定具体的备课时间, 按照“个人陈述———集体研讨———补充完善”的模式, 形成组内较为成熟的、自己熟知的教案。

2. 检查要点

(1) 教案不雷同:看教案是否体现出了“标”、“本”、“生”, 是否有思想交流的痕迹。集体备课虽然是备课组在统一的时间内对同一教材对象进行解读、分析、研究, 从而进行教学策划, 但是最后为个体所用的教学预案及教学过程应该是带有个性化痕迹的。对于个体而言, 在集体备课中交流的是思想、理念、教法认识, 而涉及实际的教学的具体细节应该是丰富而有变化的, 应该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因此, 集体备课实行以后, 要防止“一组一案”现象的出现, 其他同科教师如持此案 (没有任何修改痕迹的由主备课人书写的教学预案复印件) , 就可以肯定集体备课工作不够扎实, 因为这里体现不出思想智慧的交流碰撞。

(2) 过程有差异:看备课教师参与性, 课堂实施情况, 具体来讲就是课堂教学设计差异与授课实施差异。单元主备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按教学过程完整地叙述教学环节时, 其他教师应就教学过程中某些部分或环节做一些讨论、评价、调整或重新设计。主要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有没有差异, 重难点有没有不同。因为具体的教学过程有其复杂性、不确定性, 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授课过程因人、因班而异。教学过程有其不确定性。教学预防的内容有时不一定会完全实现, 要鼓励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相机行事, 因势利导。只要能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产生新的更好的教案、学案都是可以的。并要求教师写好教后记, 内容包括最满意的、最不满意的、课堂总体感受等, 教后记的书写可帮助教师尽快成长, 缩短教师成熟期。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 学校应该要求备课组长梳理汇编, 教师写好教后记, 一单元一总结, 打印装订成册, 为今后学校教学提供借鉴。

三、及时组织评价, 交流积累经验

每学期期中、期末时间, 学校应组织各年级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自查自评、互查互评, 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目的。集体备课要出成效,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评议时, 把集体备课的内容过程、考试检查内容、学生学业成绩几个方面综合起来, 整体来衡量各学科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工作。把各组先进有效的做法集中整理归类以后, 由教导处形成书面材料, 印发至各备课组, 既能表现出学校对集体备课工作的检查评定, 又能交流总结经验, 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步骤 篇三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师;教学水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58-01

在集体备课时教师要进入研究状态,实现互相切磋、互相启迪、相互提升。如果不交流,不讨论,交流后没有碰撞,碰撞后及时回避,顾面子,没有在思想上真正的交锋,又怎能汲取别人绝妙的创意,领悟他人的教学艺术?又怎能体味教学的无穷的乐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上课时教师要面对学生群体,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中,我们很难预料学生的思想瞬间会有怎样的变化。一个奇思妙想,一个意外的发问,就可能打乱教师的预设。也可能由于我们自己的备课不充分,给我们课堂组织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所以,我们在参加集体备课时,每个教师必须备好个人的第一教案,为集体备课做好最基础的准备。

对于个案的形成,要求每一位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所备课的内容在本册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就此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设计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创新点、教育点。设计合理的习题、板书、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思考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还存在疑惑和障碍等,带着问题参加集体备课。

如果没有自己的教学研究,没有个人的教学思想,盲目利用他人提供的教学资源,套用他人的经验进行教学,则教师完全失去了自我。仅仅依靠集体备课,那是很难解决教学中的根本问题的。

在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说课:即说课标要求、内容特点、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后由组员发表补充意见,全组讨论,集体商定后确定集体教案。

主备人说课是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说课,组员相互比较,在组内开始有针对性的讨论。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反问主备人,可以以商榷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就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辩论和分析;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合理的建议。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共享教案----集体教案。

在集体教案形成后,要根据自己面对的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再进行一次备课修订。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从自己和学生实际出发,对共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如果教师的教学都成了一个模式,这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而且与新课程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完全依据集体教案实施教学,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复制”,个性“粘贴”,失去自我。所以,我们要以肯钻研,能创新”的态度,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全面的发展,以特色教案作为我们实现教学个性发展的平台。

总之,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作用,以便有效地利用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如果我们用“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心态来对待集体备课。用踏实、执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来参加集体备课,那么,就一定能使我们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接受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教育。

4.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步骤 篇四

我们姚嘴中学是一所片级中学,学生少,班级少,老师少。我们历史备课组,全校6名历史教师,除九年级一位专职教师外,其他全部由语文老师兼任。这种校情,决定了我们学校历史备课组,不可能像大学校一样,轰轰烈烈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前,为了应付检查,我们历史备课组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上学年,我们借鉴外地学校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规划分工——资源收集——整体把握——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个人调整——教后反思。

(1)规划分工:在开学初,我们历史备课组根据市教科院和西南片的教学安排,先讨论学期整体安排和教学进度,再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和自己的专长,按单元领取各自的任务。一般第一单元由大家集体备课,在开学前共同完成。

(2)资源收集:备课组成员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始就自己的分工的单元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资源的收集,我们采取的是书本资源和网络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还加入了“初中历史教师教研QQ群(9807304)”通过QQ聊天,轻松愉快地获取了备课资源。

(3)整体把握:一般在单元开始实施的前2--3周,由备课组各成员在初步熟悉单元内容的基础上,由本单元负责人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供备课组成员讨论。如是否有必要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或调整;根据课标要求,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可以适当增删等。然后,由该单元负责人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备课。

(4)个人备课。本阶段如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备课组成员或同行求教,不可闭门造车,或随意处理。

(5)集体研讨。一般在单元实施的前一周初,备课组成员在进一步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设计,由单元负责人为主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单元负责人的教学设计必须以书面形式交付备课组成员讨论。要求:教学设计应尽可能详细。

(6)修改完善。单元负责人根据备课组意见进行修订,并在该周周五前以打印稿件送交备课组。

(7)个人调整。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中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个人备课重点在设计板书或教学设备应用上,并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

(8)教后反思。备课组每一位成员,在按照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后,写一份教后反思,为以后集体教案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优化,积累经验教训。

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加强集体备课,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去思考和探索。

5.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步骤 篇五

一、备课应体现的理念

1、生本理念。新课程要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生本理念要求在教学备课中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学法上要注重“授之以渔”,在教法上要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2、反思理念。反思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进行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生成理念。备课是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加工,尽管在备课中考虑了课堂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的备课内容必须根据课堂变化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备课五步

按规范的教学要求,我们要做到五步,即:

(一)学期(年)总备课;

(二)单元备课;

(三)课时备课;

(四)课前备课;

(五)课后备课。下面分别从内容上做个简单的叙述。

1、学期(年)总备课

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要在钻研《课标》和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订出全学期(年)的教学计划,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B、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进步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C、考虑教学方法。D、做好教具准备。学期备课可写成文字,也可以到表格,视需要和学校的安排而定,切忌在通览教材时走马观花,一味浏览,一启遍之后所获无几,也不可细细品味,玩味不已,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只能备几课,设有达到通览的目的。

2、单元备课

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目的教学之前,还应进行单元备课,拟定一个单元的教学计划。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A、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教材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B、妥善地处理教材,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教及教学步骤;C、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确定主次,先后,详略;D、以单元为单位,通盘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课时备课

总备课和单元备课虽然已为每一节课做了准备工作,但全册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每一节课来完成。所以,在此基础上,备好每一节课显得非常重要。

课时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教材,写出具体的教案,确定课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内外练习题等等。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钻研全册教材、单元教材和每节课的教材,要求各有不同,但都应贯穿一个“从全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全体”的原则。从全册教材的系统性中看到每一部分知识所占地位,又从那个部分知识中看到它与旧知识和未讲到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胸中有数。

4、课前备课

有的教师误以为写好教案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讲课就不成问题了;也有的老教师,自以为教材已熟悉,无需再花时间熟悉教材了。结果教学效果总留有遗憾。因而写好教案不等于就能讲好课。还得下一番“熟悉教案”的苦工夫,但绝非前边提到的去背教案而是要讲授的内容,揣摩构思,熟悉环节,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课前备课,已经不再是熟悉教材,默记流程,而是面向学生,着重研究用什么方法去教会学生。所以,课前备课除了要熟悉教材以外,还要备方法、备感情备语言、备教态、备教具。

总之,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秩序就会有条不紊。多年的老教师曾经说:“我备好了课,还有最后三道工序:前一天,默念讲稿,组织语言,理清线索,备全教具;前一小时,澄清过滤,去粗取精;前十分钟,还要在脑子里重温一遍。”因此把大家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从而使教学效果超尘拔俗。

5、课后备课

有人说:“一个真正的好教师是一个善于反思,及时总结的教师”。可见,要成为一个好教师,我们也必须善于课后总结,也可以说课后的二次备课。

课前备课它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准备工作,不等于实际效果,教案写的再周全,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往往在讲完课后才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备课备懂,只能是初步的懂;只有课堂上讲懂,才能真懂。因而,我们的“教后记”可以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结合学生的反映,把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都记载下来,可以帮助我们修改教案,积累经验。

三、备课的基本环节

1、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题目,包括章节在内;

2、教学目标: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层次性;要用可观察(测)到的行为动词作为中心词进行表述;

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如下:

(1)、研究课程标准,要求明确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明确本年级基础知识、基本训练范围。

(2)、钻研教材,要求明白编者意图,编者为什么选这些内容?前后次序为什么这么安排?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要达到什么目的?

(3)了解学生。要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

3、教材分析: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本章节的地位、作用;

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学会和掌握运用的知识点集合; 教学重点的确定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1)就整体而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都可以列为重点。不弄懂这些概念就无法学好该章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就学科而言,各学科在其不同的阶段上有其自身的重点;(3)具体到每篇课文、每个单元,则应从教材实际来确定重点;(4)从某一节课来看,不同的教学目的就会有不同的重点。教学难点:是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较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难点:

(1)、根据教材确定难点。教材中的重点,可能是难点,但并非所有的重点都是难点。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复杂、一时难以理解、难以把握其规律性的问题,大多是难点。内容相近、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也往往成为难点。

(2)根据学生实际确定难点。难点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考虑。每个人的知识水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某学生构成难点的知识,对另一学生而言或许一点都不难。

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教材并不难,但由于学生缺乏直接经验变得难以接受。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力。

4、学情分析: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实现关注学生、以学定教的前提和基础。纪律、习惯、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学情。教学应以学生潜在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教学把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集体备课活动中要通过共同分析,研究学生的潜在水平,在学生“发展”上下工夫。学生会的不要一遍遍地讲,学生不会的要浓笔重墨的讲。

要研究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学生学习的障碍,调整教学策略,采取相应措施。错题统计实际上也是学情分析,而设立错题集和错题重做是对学情分析后采取的对策。分层教学实际上也是对学情分析后采取的对策。

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对学业检测试卷分析。坚持课改新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考试结束后,如果总是忙着在课上分析试卷,而往往忽视给学生自己分析试卷的机会。在发试卷后不急于评析,而是要求学生(1)订正错误;(2)分析失分原因;(3)制定自我提高的措施。尤其要求学生在分析失分原因和制定自我提高上做足文章。要求学生填表帮助分析:实际得分、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概念不清失分、不会失分。分析失分原因可从分析试题失分原因和考试自我归因分析两方面进行。要求学生考试自我归因分析,把归因从“外因与内因”、“必然与偶然”、“可控与不可控”三个维度分别设计选项。

有了学情分析,教学才有针对性(概念、知识、技能、方法、审题、规范);才有分层教学和分层设计问题,化难为易或由浅入深;才能把握教与学的分寸(深度和广度);才会更具教学的有效性。

5、教学准备:师生课前相关资料、资源、活动及实验仪器等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设备的准备。

6、教法与学法。在备课中,要做好教法设计,究竟是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还是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教师心中要有数;学生学习的方法选用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教师在备课中要有充分的思考。

7、教学流程设计(实验流程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其中包括主要知识的呈现、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于作业的环节也要进行设计(练习题目:包括课前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和创新性);

(1)学生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2)教师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教师活动、教学方式。教法不能空,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定。)

8、作业布臵:适量而有效的作业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业不能过量,也不能是简单重复的抄写。教师课堂所留作业应是能使学生基本能掌握基本知识,促进基本技能发展的作业,更应是个性化的、分层次的作业。

9、教学参考资源:该教学设计所参考的资源和设计者所见到的可以参阅的相关资源目录,其中包括地方资源、校本资源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音频、视频、图片等。此为选择性环节。

10、教学设计改进建议:对施教过程提出建议意见,可涉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增删、教学形式的变换、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文化的营造等;

11、课后反思、二次备课及教学回授

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参与热情、参与效果),反思教与学方法的是否得当等。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回头看”(二次备课),有必要时及时改进回授,进行纠错“补救”,同时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从实践中反思教学的有效与否,也要从反思中去不断推进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的有效性。

四、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要做到“八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与学法、备学生、备教态、备感情、备语言、备教具。

1、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学生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学习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结构和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把握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作为教学的补充材料。

2、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及重点、难点、关键。明确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娜些知识,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研究学法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掌握教学内容和目标后,必须研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想观点的方法,必须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来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补白法、反证法、表演法、从读现代讲法、发现法、加设法等。所以选择教学方法应适应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学生在课堂的主要活动都列入备课设计之中。

4、备学生。在重视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贯彻量力性、高难度;了解其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其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况,精神状态,以陶冶情操、启迪觉悟。那么对学生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呢?

1、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2.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3.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4.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问、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以及在劳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于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准确的大量信息之后,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以便实施因材施教。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个别指导。如:对习惯于采取记忆方法学习的学生,要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防止其忽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基础知识,发展创造思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视其实际,指导学法或思路,启迪智慧,让他们产生乐趣,奋发向上。

5、备感情。除了备方法外,备好教师的感情也是讲好课的重要条件。许多老师和我在交流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走进教室以前,如果自己是兴奋的,愉快的而且信心百倍的,那一定会讲得津津乐道,学生也会听得全神贯注,讲课的效果就高。反之,如果课前自己心情不畅,那么这节课的气氛一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为了使自己上课能感情充沛、心情愉快,上课前,总要收收心(闭眼深呼吸,抛弃杂念)养养神(回忆一下讲课的内容),这样讲起课来就能经松愉快,娓娓动听。

6、备语言。讲课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无论怎样都离不开艺术。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技巧,一位教师使你知识极为渊博,如果不能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也是一种遗憾,有人说:“老师的语言是蜜,它可以粘住学生的思维”。据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语言风趣,有幽默的老师上课,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我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激情饱满的语言是课堂上具快人愉情的最佳道具。还有,大家是否留心过:我们听过的名师大家的课堂,很少有课件,道具,大多就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把课上得非常精彩。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可见,我们也不可小看课堂上的语言。

7、备教态。讲课时的姿态,动作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果讲课时,教态生硬死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精打采。因此,我们讲课前,应该认真选择自己的讲课姿态,有时为了更好地改进教法,选择语言,备好教态,课前试讲是一种好办法。在这指的是对于有疑点,自己不放心的环节,可以利用散步等时间,边走边讲,当然不一定要人听,也不一定讲出声,仅仅是自己的练习而已。

8、备教具。上课前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教具,使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学生便于接受又能为课堂节省时间,这其间数学老师,理科备用的能多一些,这样免得上课手忙脚乱,影响课堂效果。

五、怎样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听课时竟忘了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课太精彩了。课后,他问那个历史老师:“你备课花了多长时间?”那位老师说:“我备这堂课直接时间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达到这种备课境界的老师怎能不优秀呢?只要我们努力着,实践着,我们也会走进“用一辈子去备课”的那种境界。

(1)、整体通读、定点

备课肯定要先读教材,对于语文来说吧,我们要先放声读一遍,不可多读,读多了,对课文所有内容结构的“枝叶”都了然于胸,反而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该讲什么,怎样讲了,只要我们能认真地,仔细地读一遍就行。读完了,就去记忆中抓住教材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文中最突出的特点。因为读了一遍之后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是文本的根本所在,抓住这点,就抓住了中心。

在备课时,只要我们找难点,在我们的心目中目标就自然的确定了。(2)、注意实质,求简

“内容决定形式”只要我们把握了教材的内容,当然这里的内容不仅指文章内容,也包括要落实的目标把握住了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便会在构思中诞生。但在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时,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复杂繁琐,也不能华而不实,当然,这里也包括目标的设制,这些我们都要做到“择要而教”一篇教材,特别是语文,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却有时间限制,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必须有取舍,其实,这其中蕴含着一种辩证方法: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就让我们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切忌不要做一个贪心的老师。

(3)、理清思路,调控

我们之中,有的老师为了教学有把握,把教学过程设计得非常细致。但是,教学设计只是上课前教师一厢情愿对教学的预设,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更不一定符合教学中随时出现的变化。因此,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设计几个大步骤,训练方法,主干性的问题,主要板书等,而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应该在教学实际中随机调控,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及多边的活动。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接受来自学生的信息,并机动灵活地给予处理。苏霍如林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并能灵活调控。”他还说:“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是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其实,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应该做到: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所以,特别是处在新课改下的老师,我们更应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去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六、有效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韵味的。作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发扬中华民族母语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展示真、善、美的天地;是师生智慧萌发,心灵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是师生体验幸福,享受快乐,升华情感,憧憬未来的精神家园。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以期融入课堂,感受其真谛。在实践中,我领悟到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基础,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一)“四心”相通,才回融会贯通。备课是我们和文本的对话,我们和生活的对话,我们和学生的对话,我们和未来的对话。因此,备课时教师的心要与作者、编者、学生心的相通,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用活教法,上出韵味。

1、与编者沟通——此为备课之“本心”。备课要备根本,离开课标,课堂教学如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甚至偏离目标,南辕北辙。备课要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因为编者是以课标为指针,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是纯粹的阅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所以我们要以“依标靠本”,此为资源,准确定位,明确教学方向,落实教学目标。

2、与作者对话——备课需要“诚心”。了解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文学特色及相关作品等,能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于永正老师常常是把通篇课文背诵下来,他的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作者和文本深入而又独到的解读。这种独到的见解不从教材看来的,而是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感悟到的。抓准“文眼”就容易把握“课眼”,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不正说明这个道理吗?

3、和学生融合——备课要备“童心”。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心中无学生,势必无好课。关键要考虑学生如何学,了解要考虑学生知识停靠点,学习的兴奋点,兴趣的热点,认识的盲点难点等,还要考虑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养成。

4、挑战自我——此为备课之“慧心”。备课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创新过程。备课时要经常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考虑用具体的步骤,策略突破重难点,课堂调控的方案,教学资源的挖掘、使用,在备课中自身的素质、修养得以不断提升。

这四心关系密切,时缺一不可。四心相通了,对人,对文,对目标,对方法就了然于胸,这是备课最基础的工作。这样既能较好地预设课堂,又能较为从容地应对面对突发的,临时的生成问题,做到宏观运筹,微观调节,满怀信心去实现从预设走向生成互动的课堂。

(二)、把课文读“薄”,再把课文变“厚”

备课要深入,设计要简出。备课简洁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处理教材关键是要把课文读“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力气花在刀刃上,力求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手段灵巧朴实,避免面面俱到,华而不实的“课堂资源浪费”现象。把课文变“厚”——胸怀大语文观,在课堂上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多考虑留给学生进行练习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环节,还给孩子感悟、体验、静思的时间,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快乐,搭建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联想情景,把握节奏。很难想象失去情感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比其他教师多点激情,多点浪漫,多点想象,多点创造。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各个板块的内容后,我们可以凭借我们以往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联想授课时课堂的情景,这样有利于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预先感知课堂的可能的气氛,组织教学的语言,酝酿激情……这也是课前反思的重要方法,是教学前的头脑“热身操”。联想预设的课堂,会避免在授课过程中不必要的繁琐环节,摒弃累赘的语言,无效的说教等,让课堂更民主,更开放,更有活力,更高效;联想预设的课堂,会发现教学的盲点和误区,让执教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联想预设的课堂,会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活动考虑其中,在现实教学中会更机智,更灵活应对和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前的联想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课如歌,好课如诗,好课如画。课堂要是像有引人入胜情节的戏剧,充满意境的中国画,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幽默逗趣的相声,……大处起波澜,小处见优美,那该有多美!因此在设计教学手段时还要注意课堂的节奏美。根据教材,学生,教师自身特点,在备课时注意动静结合,快慢搭配,高低起伏,疏密适当,课堂必然抑扬顿挫,高潮迭起!我们可以用游戏,比赛,辩论等方式,以及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情境朗读等策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也可以通过沉考,默读作批注,欣赏画面,小练笔,闭眼想象等让学生静下来,课堂稳下来。当然,这里的节奏本质上是指思维的律动,而非单纯场面的冷热。

一位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

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三)认真钻研教材,做到“五读”。

一读教材。“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首先应该也必须把当天(或第二天)要教学的内容(课文)放声朗读几遍,做到读正确(特别是纠正方言音)、读流利、读出感情。如果老师自己都不读,或读不好,你怎样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你就不敢也无法示范;你没有读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你的指导针对性就不强、效率也不高;你就无法以情激情。其次要潜下心来,默读内容(课文),做到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何谓“读懂、读透”?笔者认为,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并对怎样把握作者、编者意图;怎样抓住重点、重点训练;怎样突破难点、强化训练等等问题要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如果老师读不到位,你如何指导学生读懂、读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静下心来、把心放进文章中,与作者、作品充分对话,读懂、读透课文;并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作品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你才能在课堂中,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深入、全面与学生主体交流,成为“交互主体”,并在此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第三要熟读成诵,重点段落、精彩语句等尽可能背诵。读的内容还包括“导读”、“预习”(“阅读提示”)、“生字”、“思考〃练习”、“读写例话”、“积累〃运用”等等。

二读《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备课的主要参考资料。读教师用书时做到:全册教材《说明》常读;每课“学习目标”熟读;“教材说明”对照读(对照自己在读教材时的理解);“教学建议”琢磨读(指导自己的设计与理解);“参考资料”结合读(结合自己查阅到的资料,整合到自己的资料中,能够粗略地介绍给学生)。

三读学生。学生是备课要吃透的“另一头”,是提高教学方案适切性、针对性和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是备课的核心工作之一。备课时把学生的现状和潜能了解清楚了,你才能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才能把学生变成一种有利于教与学的资源加以利用,如生生互助,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同时教师也在这种资源中获益,教学相长。备课时,还要充分估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独特见解”,并在教学中活用这些资源。这样,课堂上才能自在自如,全心对话。

四读资料。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在日常生活的读书、阅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中有意识地搜集与学科、特别是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整理、归档、保存。如某教师教学《向命运挑战》(人教版第十一册第24课)时,展示收集的《福州日报》(2002年8月13日C版)上刊登的一篇《霍金,当今爱因斯坦》(介绍霍金于2002年8月9日到中国,参加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国际数学大会的情况及霍金小传)让学生传阅,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遥远的伟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其次老师还可以购买相关的书籍,如小说《红岩》(对应课文《狱中联欢》人教版第十一册)、《爱的教育》(对应课文《争吵》人教版第八册)等,备课时(或平时)认真阅读,开拓视野;然后把书、资料推荐、或借给学生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拓宽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思想的领悟,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最终养成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五读环境。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由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是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因此,备课时,读环境至关重要。“环境”包括教育情境、人际关系(师生、生生关系)、学习氛围、学习习惯、教学设施设备等。备课时,综合考虑这些环境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避免盲目性,造成一头“热”(教师积极)一头“冷”(学生冷淡),使教学失败。笔者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在公开课上,想改变一下“传统”做法,来一些“新鲜”花样——讨论、小组合作等。由于一贯都是“接受式”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形成定势,这会儿你突然“这样”,学生很不自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偏不“这样”。

(四)做到“五精”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做到“五精”。教学设计是在认真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非文本式的存储于教师心中的架构。

1、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任务。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编者已经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示,在“思考〃练习”中暗示。你可以结合自己“钻研教材”所得,决定是照用,还是进行一些调整。而具体到每一课时,需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达到哪些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与整篇课文的目标形成什么关系?你得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行诸文字或内存心中。

2、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安排哪些环节、哪个环节先、哪个环节后、哪个环节主、哪个环节次;这些环节分别指向什么目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你得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行诸文字或内存心中。

3、精心设计问题——少而精。大修订版教材(人教版)在课后“思考〃练习”的编排上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其中之一是减少了问题的数量、提高了问题的质量,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直面文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读出自己的见解”);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合作,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你所提的问题,一是以“思考〃练习”为依据;二是引导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提出的问题的目的、指向——为什么提、怎样提、怎样思考、怎样解决等十分明确。问题少而精,要善于把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纳入教学思路中。四是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全面的估计,有充分的准备。届时,你的指导针对性才强、效率才高。

4、精心设计指导。这里的“指导”,主要是指“导思”、示范和讲解。

“导思”,即引导思考。例如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书中寻找、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答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引导学生向人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上网等等。示范。①范读——教学开始时,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情朗读时,范读让学生模仿、学习;体验时,范读引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②范答——当学生的问题答案众说纷纭、模棱两可时,你说说“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再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讲解。学生理解不对、理解不深的地方要讲解——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如课文有关背景知识;课文内容的前沿科技动态;课文涉及的相关人物故事;相关语法常识等,应该适时、适当地讲解。

5、精心设计作业。事实上,大部分的作业已经由编者和有关人员给设计好了——“思考〃练习”、“积累〃运用”——教材编者设计;一些版本的教材还配套编写了同步练习等。如果你能够在“认真钻研教材”时根据自身及学生的实际,再设计一些“自己的作业”或者对“思考〃练习”进行改进,当然很好,但必须做到形式活——口头的、书面的、操作演示和查阅资料等结合;内容精——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创造性,允许学生选择等。如笔者执教《匆匆》(人教版第十二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时,设计的课堂作业“请你找出作者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然后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如果你不想写,把作者描述的语句背诵下来,再摘抄一二句也行。”设计的家庭作业(任选一题)①收集描写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诗文。选择其中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书写装帧。②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写一篇读书笔记。

七、备课应走出几个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造成教学的失败。

误区五:备课等于写教案。

对于一名名师,教授上课可以不写教案,但千万不可以不备课。备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假如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好比剧作家皆导演,学生是主角。在这个精彩的“剧本”中蕴涵师生的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备课其实就是教师把教材内容和教法都考虑成熟并熟记在胸。它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情况。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当然也包括写教案等。而写教案占具备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就是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上课的“备忘录”--它既可以供执教者在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又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料积累,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课不能只备于纸,背于口,而要备于心。教案就像一个“作战计划”。执教者在上课前对计划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执行中才会得心应手。

八、备课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教师应从三个层次把握教材。首先是基础层次。其次是发展层次,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是创新层次,即跳出课文看课文,从更大的范围来理解运用课文内容,审视课文目标,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深化,也是前一个层次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但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这三个层次往往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不能截然分开。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要有一桶水。”教师必须要达到这三个层次,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两个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是“学生”中平等的一员;而“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2)师生间是否能充分交流思想感情,是否有“霸权”现象出现;(3)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是否都有表现的机会;(4)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性等;(5)教学中的问题是否与学生协商解决。当然还有很多方面,但关键的一条就是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不应“唯我独尊”,这是新课程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3、学生间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而且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学生间的交流碰撞中理解、感悟、激发灵感,进行创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也应重视调查研究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情况。例如:(1)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如何;(2)学生间是否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意见,并敢于和善于发表意见;(3)优秀学生和后进生所占比例如何;(4)学生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的情况如何。

4、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情感、意志、自制力以及学生的性格气质等,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的方式方法,进展快慢,完成程度以及与师生的配合程度等,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尽量发挥学生的优点而克服其弱点。

3、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的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另外,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运用的能动作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特点学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第三考虑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程度。参照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三个层次,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有三个层次:优秀学生可能达到创新层次,而后进生可能只达到基础层次,甚至有些学生基础层次都达不到,只理解个别的片断.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优秀生可能对某些基础知识不理解,有些后进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思维,但不管哪个层次我们都必须分析其达到这个层次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方法途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基本上能掌握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这些正处在新课程理念漫卷中国教育之即的老师们,更就在备课上有一种全新的视角,有更多的涉猎,更厚的积淀,更多的思考,更妙的方法。使我们能很快地步入到“用一辈子备课”的那种境界。

集体备课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集体备课

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萃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以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的同年级同科教师间的集体备课;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的学校同科教师间的集体备课;三是以文科综合(政史地)和理科综合(理化生)为单位组织的年级跨学科集体备课。三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尤以第一种形式开展得最普及、最深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集体备课的主要优势

1.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集体备课有利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3.集体备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集体备课的运作方法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四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课程标准,备课形式上要做到“四定”:(1)定时间:各备课组除平时的教学交流活动外,还应安排专门的集体备课时间,每星期1~2课时;(2)定地点:各年级组教师办公位臵基本按各备课组排位,这样便于备课组集体备课、教研;(3)定课题:每次备课组集体活动应先拟定讨论课题;(4)定中心发言人:确定每次备课组活动的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应事先初步拟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讨论主题。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1)备“课标”和“说明”。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2)备学生和学法。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全面情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对症下药地讨论议定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内容设计学法指导,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3)备教材和教法。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采取有效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主动参与。(4)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作业,达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目的。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3)备课目标上要做到五“明确”:(1)明确基本知识点;(2)明确基本能力训练点;(3)明确思想教育结合点;(4)明确知识迁移结合点;(5)明确重难点。

(4)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5)撰写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

(6)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安排: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四、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五、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这大概就是“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是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同志压压担子,让新同志来当“中心发言人”,同时采取“青蓝结对”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这样可以一举数得。

六、集体备课应端正的几点认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集体备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也还存在着种种名不符实的形式主义做法。在集体备课问题上,需要端正以下几点认识: 1.集体备课≠轮流备课。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参与,共同研讨,决不能把它理解成为备课组成员间的轮流备课或分工备课。如果备课组成员采用“值日”式的轮流备课或协作式的分工备课,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投机取巧,其效果与个人备课相比,只会差不会好。

2.集体备课≠统一教案。集体备课要求在教学思想、重难点处理、教法学法、训练检测等方面做到基本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备课形式到教案内容都高度一致。集体备课既要强调共同研讨,统一认识,又要突出个性特色和自由发挥。如果同组教师都抱着同一版本的教案走进教室去照本宣科,那则是对集体备课的歪曲。

3.集体备课≠个人不备课。集体备课旨在克服个人备课的惰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同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相互探讨,贡献才智,共享资源。如果某一个人一味依赖集体备课,机械地使用他人撰写的教案,既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也不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6.小学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要求 篇六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在借鉴上半年经验的基础上,本学期在任务分配、分级负责、保证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希望集体备课组的领导和教师能按照要求,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所承担的研究任务。具体要求如下:

一、对备课教师的要求:

各位老师请认真阅读分工表,明确研究任务:

1.负责单元起始备课的教师完成单元备课任务和课时备课任务; 2.负责单元后半部分的教师,负责单元测试题的设计; 3.有预习内容的教师教学设计中要有预习设计内容; 4.除单元检测外,其他课型都要设计检测题。

5.请按时完成所分配的备课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前把电子稿发给本学校的主任。

6.指导教师把材料转回后,按时发到相关备课室。

二、对各学校主任的要求:

1.制定本学校网络教研、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考评办法,指导教师参加网络教研。

2.带领和指导教师按时、按要求参加小学数学网络研讨活动。3.管理好“教育随笔”专贴,指导教师在专帖研讨。

4.组织本学校全体教师参加网络教研,养成网上学习的习惯;按时阅读集体备课研讨资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养成在网上研讨的习惯。5.担任本学校集体备课任务的审核人,经您审核通过后,由您负责把备课相关材料发给指导教师。

6.担任备课组的指导教师,负责审核本组教师的备课相关材料,审核通过后,再把相关材料发给备课教师,由备课教师传到备课室。

7.集体备课的利与弊 篇七

集体备课之利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全册教材的内容分给多位教师去备, 每位教师分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 无疑给教师们减轻了负担。有一位语文教师仅用一个晚上 (时间不久, 大约两个小时) , 就在电脑上把分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完成了。这实在是很方便很快捷啊。

二是有利于检查评分, 缩小教师备课质量 (检查常常是以打分数来衡量) 的差距。无论学校组织检查, 还是县教研室组织检查, 都有这方面的优点。

除了上述之外, 还有什么可以算作是集体备课之利的话, 只有靠笔者去继续探索和发现了。

而集体备课之弊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大概有以下这些吧:

一是培养了教师们的懒惰情绪。现在, 一般学校都配备了电脑, 老师们备课绝大多数都是从电脑上下载的, 有的漏洞百出也不予以纠正, 就是有的教师有点儿自己的东西要备进去, 自然就慢了速度, 影响备课组长的统一装订成册而以备学校或教研室的检查, 因此只好割爱罢了。

二是增加了打印室的负担。学校打印室有专人负责, 为学校打印表表册册, 这制度那方案的就够得一忙的了。可是各科教师备的教案, 都要到打印室请人打印, 打印者往往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

三是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教师们备好的教案, 由打印室专人打印, 操作技术上不出问题, 但一次性打印份数太多, 难免机子出毛病。这样就必须请师傅来维修机子, 增加了学校的开支;如果是由任课教师们自行去打印则更糟。此外, 爱好的教师发现打印教案中有错误, 要予以纠正, 就得重印, 那么已印的份数就全部作废。打印室里的废纸篓里常常是装得满满的。这不是浪费又是什么呢?

四是弱化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 进而对学生的汉字书写教学带来影响, 也即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现在, 广大青年教师中, 尤其是在近几年就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汉字写得漂亮的并不多, 还有相当的部分过不了汉字书写这一关。又加上现在各科教学都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这本来是好事, 但由于相当多的教师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有失偏颇) , 一节课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没有写或者写得相当少。长期这样下去, 就是有点汉字书写基本功的教师也会今不如昔, 更不要说还过不了汉字书写关的教师了。关于这一点, 我们不能小视。大家知道, 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即使她 (蔡芸芝先生———笔者注) 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应该引起我们当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的举手投足对学生都起到了影响, 更何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写字”教学呢?所以说这也是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啊!

五是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集体备课的教案, 由备课组长统一装订成册之后, 有的教师奉为至宝, 在课堂上照搬, 教师念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恹恹欲睡, 还谈什么教学效果呢?

从上述情况来看, 集体备课之弊是远多于其利的。所以, 笔者认为我校取消集体备课确实是一项明智之举。不过, 取消集体备课以后, 又得看教导处如何指导老师们备课。不然的话, 一味地按教学参考资料照抄, 那又将真正的备课曲解了。

8.备课研究:增进集体备课实效性 篇八

一、找出集体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认真阅读和分析课题组反馈报告的基础上,我校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召集年级组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对我校的集体备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如下问题。

1、集体备课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例如:在集体备课时间,有的教研组虽然集体成员全坐在备课室内,但是成员间交流没有主题,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没有真正深入研究教学设计。即使讨论主题与教学内容有关,多数教师也只是念念文章、读读计划,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2、集体备课内容简单、粗糙

集体备课时教师讨论教学进度多,研究教学设计少而且不深入;组织者只分配教师撰写教案的任务,没有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生需求;教师间只交换简单的教学资源,不研究如何根据教学需要恰当使用教学资源;只是组长“一言堂”,没有集体“群英会”,更没有成员间智慧的碰撞,理念的交锋。

3、有些教师对集体备课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活动时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有教师甚至以有其他工作为由,不参加集体备课。有些教师即使参加活动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聊天、说题外话,或者做自己的事情,不认真参与备课活动。

二、分析导致集体备课问题出现的原因

1、学校制度不够完善和细化

我们发现,学校虽然制定了关于教师集体备课的相关规定,但还不够健全,还需继续完善、细化,需要为教研组提供细致的实施指导。

2、学校管理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学校管理中对过程的忽视,导致教师也未对集体备课活动给以足够的重视。在学校,集体备课效果好、质量高的教研组没有得到及时鼓励;没有认真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教研组,也未受到批评并得到帮助。

3、教研组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教研组布局欠合理。在史地政、理化生、体音美等教研组,教师分属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是“井水不犯河水”,活动时也只好各行其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虽然各有自己的教研组,但是,三个年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年级教师的关注点也不同,教师们也很难步调一致。

另一方面,教研机构重复。学校设教研组、备课组两级教研机构,教研组长有职务,无权威;备课组长工作较多,待遇较低,有权威,无干劲。如此一来,教研组活动不能真正备课,备课组活动不能深入备课,集体备课缺乏实效。

4、教研组长职责不明确

教研组长在集体备课时准备不足,或水平较低,让教师感觉集体备课活动效率低,没有什么收获,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5、部分教师参与度不高

有些教师平时喜欢独处,很少与人交流,没有体会到集体备课的好处;有的教师对教学研究没有兴趣,上进心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备课;有的教师缺乏集体备课意识,各自为战者多,相互沟通交流者少。教师间互相研究的氛围没有形成。

三、学校在集体备课方面进行的探索

1、将集体备课管理方式由检查变为督导

在改革之前,我校也制定了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对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进行检查。但实施后并没有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我校召开了学校内部研讨会,采纳教师们的意见,将集体备课检查改为集体备课督导——学校提出集体备课要求,督促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并给以指导与支持。学校领导对教师工作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地检查,更多的是指导与支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有了收获,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2、学习先进经验,体会集体备课的优势

为了让教研组长了解先进的集体备课方法,让教师们从感性上理解和体会到集体备课的好处,我们组织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到江苏省洋思中学等知名中学考察、学习、交流,名校在集体备课方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创新精神深深触动了大家。回来后,我们对这些知名学校的集体备课方式、各学校的成形经验进行了整理汇总,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努力创设适合我校的集体备课方式,让教师们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感受到同伴互助的积极作用,提高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3、改革教研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

我校原来设有6个教研组,在其下设置了18个备课组,教研组长的主要任务是上传下达,备课组长实际组织集体备课。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种组织设置的效率并不高。于是,学校取消了原来的备课组,将教师直接划分成18个教研组(其中将学科大教研组改为年级学科教研组),每个教研组5人~6人,明确规定由教研组长组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这种改革减少了管理层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做也体现了向员工授权的思想。当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到有机会完成更为重要的任务时,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4、明确备课程序,确保活动正规

学校组织教师培训,讲解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与要求,提高教师集体备课意识,培养合作研究精神。集体备课程序如下。

第一步,由教研组长在集体备课前先拟定讨论课题,安排好集体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就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们要求,集体备课时,教师一要备教材、备课标,带着问题参加研讨;二要备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第二步,集体研讨,各抒己见。教师在观点上相互碰撞,最后共同比较、切磋、完善,确定最佳的上课方案。集体备课需要“集中”,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第三步,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综合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意见,制定符合本班特点与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案。

第四步,任课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发挥集体优势,共同学习,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把一般性经验向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推进。

教研组集体制定教学设计、说课、试讲、评课、修改教案、再上课、再评课,最后生成教学案例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把研究问题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教研组的每一名成员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和实践能力上都得到提升。

上一篇:师风师德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激励自己的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