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人产生机制

2024-07-24

中国领导人产生机制(通用8篇)

1.中国领导人产生机制 篇一

“你看看,这么明显的错误都犯上了,真不知你的心在想什么。”刘经理毫不客气地责怪着小路,见小路脸色发白,他继续说:“这么低级的错误你都犯,叫我以后怎么用你。”

经过近三个月的物色和考察,刘经理决定培养业务部的小路为自己的助理,为了锻炼小路的能力,有很多工作刘经理都直接安排小路做,虽然小路很用心,但有时免不了出错,或者结果没有刘经理想的那般理想,所以刘经理纠正小路时,常常用恨铁不成钢的口吻。

小路灰溜溜地离开经理的办公室,心里窝着委屈,办公室里的几个同事正在闲着扎堆聊天,见到小路脸黑黑的,其中一个问:“又让经理骂了。”小路当即发起牢骚说:“做得多挨骂的机会就多。”有人分析说肯定是小路得罪了经理,不然不会大事小事都派他做的。

在同事们的怂恿下,小路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动了离去的念头。

就在刘经理准备宣布升小路做经理助理时,小路却辞职离开了公司。刘经理意外之余,百思不得其解:这小路怎么啦?升职前离职?

实际是刘经理在锻炼小路的过程中毫不顾及他的感受,已经让小路产生了错觉。

身为主管,物色一个可用的人才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锻炼的过程中,如果不善于互相交流感情,老是以恨铁不成钢的口吻斥责,动不动就给他脸色看,这很容易让下属产生错觉,以为你是有意难为他,让他想方没法躲避你。

所以说,对下属委以重任前的锻炼别忘记要学会爱护你的下属,善于以诚挚的感情和信任的态度打动他的心。

2.中国领导人产生机制 篇二

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及其常务理事会和学会领导已任期届满, 2010年5~6月进行了换届工作。首先经会员投票, 选举产生由陈燕 (天津师大) 等42人组成的第三届理事会;然后经第三届理事会成员投票, 选举产生了由陈伟武 (中山大学) 、党怀兴 (陕西师大) 、董琨 (中国社科院) 、黄德宽 (安徽大学) 、黄天树 (首都师大) 、李国英 (北京师大) 、刘钊 (复旦大学) 、单周尧 (香港大学) 、沈培 (香港中文大学) 、王贵元 (中国人民大学) 、王铁琨 (教育部) 、吴振武 (吉林大学) 、臧克和 (华东师大) 、张涌泉 (浙江大学) 、赵平安 (清华大学) 等15人组成的第三届常务理事会;最后经第三届常务理事会成员投票, 选举产生第三届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选举结果如下:会长:黄德宽 (安徽大学) , 副会长:王铁琨 (教育部) 、张涌泉 (浙江大学) 、吴振武 (吉林大学) , 秘书长:王铁琨 (兼) , 副秘书长:徐在国 (安徽大学) 、陈双新 (河北大学) 、王敏 (教育部语用所) 。

3.中国领导人产生机制 篇三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吉狄马加同志在讲话中说,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的关心下,在民政部的支持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顺利换届,我们新一届学会负责人将肩负起繁荣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任,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一定不辜负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对我们的希望。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新一届领导名单

名誉会长:铁木尔·达瓦买提(维吾尔族)玛拉沁夫(蒙古族)

会长:吉狄马加(彝族)青海省副省长

常务副会长(法定代表人):叶梅(女,土家族)《民族文学》主编

副会长:(按姓名笔画为序)

尹汉胤(满族)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处处长;扎西达娃(藏族)西藏作协主席;乌热尔图(鄂温克族)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包明德(蒙古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少数民族文学所联合党委书记;石舒清(回族)宁夏作协主席;关仁山(满族)河北作协主席;阿扎提·苏里坦(维吾尔族)新疆作协主席;阿尔泰(蒙古族)内蒙古作协主席;阿来(藏族)四川作协副主席;张承志(回族)北京市作家;南永前(朝鲜族)《长白山》主编、吉林朝文报社社长、总编辑;黄凤显(壮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潘琦(仫佬族)广西文联主席

秘书长:李霄明(满族)《民族文学》副主编

4.中国领导人产生机制 篇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种类繁多,广告手段多样化,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营销成本不断增加,而人们的注意力分散碎片化,硬性的传统式广告已无过去绝对权威地位。在互联网广泛使用的背景下,病毒营销应运而生,企业通过将信息或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户有二次分享的动力,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传播,使传播的内容像病毒一般产生裂变式扩散,快速传播。病毒营销是传统的人际传播与互联网的结合,由于人际传播情感沟通作用明显,能减少人们对营销的抵抗感,将人际传播的优势与互联网传播的优势融为一体。在社交媒体兴起的今天,病毒传播的主要阵地有向社交媒体转移的趋势,且企业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够减少营销的无用成本,其作用效果具有精准性。

一、历史脉络

哈佛心理学家于1967年通过一项名为连锁信的实验,证实了“六度分割现象”的理论,即如果你想认识一个陌生人,只要通过中间六个人就可以实现,说明一个人与陌生人之间只要通过6个人即可产生联系。该理论说明了“弱纽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六度分隔理论”说明,营销信息能通过口碑大范围的传播,因为社会中的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六度分割理论”是病毒营销理论出现的理论基础。

20世纪末“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由美国的营销学大师舒尔茨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指出了营销学与传播学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营销能通过一切的传播手段,塑造一致的“形象”。

而病毒营销的正式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贾维逊(Steve Jurvetson)及德雷伯(Tim Draper)着作的《病毒营销》一文。他们将病毒营销定义为“基于网络的口口传递”。他们通过Hotmail的实践,给人们提供免费的邮箱地址,并刺激人们向朋友们发送该信息的动力,使更多人使用免费邮箱服务,结果取得了巨大的营销效果。

中国第一个病毒营销案例,是唐伯虎系列的小电影式的广告。这个广告入选了2005年年度中国品牌建设十大案例,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营销传播史上一次空前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工作人员将小电影广告通过一些百度员工发电子邮件给朋友,和在一些小网站上挂出连接,鼓励人们将看到的小电影分享给亲朋好友,在一个月之内取得数以万计的下载量。该视频通过网络快速地蔓延传播。

病毒营销理论出现早期,中国电信推出家庭亲情号套餐,即使用电信号的客户每月可交5元,与其他使用电信号的亲朋好友组成一个短号群,在群里的用户之间可以免费互打电话。当一个用户被人拉入免费互打群中时,与其他好亲朋好友组成一个新的免费互打群的意愿会升高,所以中国电信的业务会不断扩张,客户数量通过客户的自愿组群而产生裂变式的增长。在这种传播过程中,用户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用户数量实现自我裂变式的增长。这样的营销手段不只是囿于品牌传播,提高知名度,而是将传播的内容转化成了实际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消费点的转移。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O2O时代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由于社交媒体聚集了大量流量,且互动性强,是利用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传播平台,病毒传播与社交媒体相结合成为最具潜力的营销机制,通过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设计具有接近性,高传播力的传播内容,能够使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二、产生机制与概念定义

病毒营销是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方法,“病毒式”的传播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营销。病毒营销顾名思义,是企业想要传播的信息如同病毒一样,具有超强的扩散性与裂变性,信息通过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之间口碑传播。病毒营销有快速,大范围,较低成本,精确性高等特征。在网络之外,人们称此种营销为“口头营销”,“媒体影响”,“网络营销”等等;在互联网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关系营销与口碑营销相结合,使病毒营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一种强大的营销手段。有学者指出,病毒营销是是一种创造潜力的战略,能够使信息的曝光率与影响力呈裂变,几何式增长,它能够刺激个人将企业想传递的内容扩散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中。

张巨才提出,信息爆炸是病毒营销传播诞生并日渐盛行的客观需要。传统媒体影响力下滑;消费者被赋权,其自我意识与权力意识增大与觉醒,为病毒传播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主体内在需求,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使其在传播信息内容方面更具有主动性;IT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机移动端使传播成为更为简易的事;营销内容的娱乐化倾向为病毒营销的传播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把关人对信息的垄断能力,议程设置能力减弱。公民被赋予了信息发布的渠道,网络技术日趋发展,技术门槛降低,公民使用发布信息能力素养提高,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人人都可成为公民记者。美国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在1997年发表的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一文提出“注意力经济”理论,他提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并不稀缺,而人们的注意力有限,因此稀缺的是人们的注意力,稀缺的注意力能转化成财富。

如何能吸引稀缺的注意力?有学者指出,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新媒介的传播就是关系传播,传播是在传播关系的建构和传播主体的互动之中进行的,现代社会是社会关系的整合,关系通常是按照自身的意志来修改传播的内容,即人们传给别人的信息内容是根据两者关系进行一定修改的,一种被传播的内容能说明一种关系,因此,在网络社会产生的是新的社会关系。学者格兰诺特在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嵌入理论”,他认为,经济的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而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是核心的社会结构,嵌入的网络机制就是信任。在利用人际关系进行病毒营销时,关系的强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关系强弱包含的维度有互动的频率,感情强度,亲密程度,互惠交换四个维度。因此,对病毒营销的相关方案设计与效果测量,可参考这四个维度。

三、相关维度分析

张宁认为现有的关于病毒的研究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病毒营销基本理论和运作介绍,如病毒营销战略六项基本要素;二是对病毒营销案例依据其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如电子商务等领域;三是实物操作角度阐述。近几年与传播学视域进行病毒营销的研究增加。

电子商务专家领域的专家Ralph F.Wilson博士曾经指出有六项基本要素构成了病毒营销策略,它们分别是:(1)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如通过分享能为自己挣取积分,如;(2)提供无须努力的向他人传递信息方式,如网络上一键转发;(3)信息传递很容易从小范围到大规模的.传递,如将信息分享到微信群中,再由群友转发到其他群中;(4)利用公共的积极性和行为,如转发分享的内容具有公益性;(5)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如现在4G网络的发展,能提高网速与扩大覆盖面;(6)利用别人的资源优势。六个要素的整合应用到病毒营销中,要素越多,效果越好。

应斌提出,病毒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方式的优势在于,病毒营销呈几何数式增长,传播速度快于传统营销;病毒营销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使顾客向其他人推荐,使用他人的资源,形成营销信息和网络的自我繁殖,提高营销效率和效果,属于个性化消费;病毒式营销的信息以人际传播或口碑传播为主,口碑传播更易使目标客户产生信赖感,传播内容的可信度高;社会化人际传播通过传播主体对信息的加工,依靠关系,具有精准性,是平民文化内容,成本低快捷互动。而传统营销模式以企业自身为核心,通过企业的策划和实施来传播营销信息,但精准性不强,属于大众消费;客户的增加是自身的培育,且利用自身资源成本较高,其营销模式是以广告为主;传统人际传播通过语言,姿态,神情,文字等方式进行传播。

赵静认为病毒传播中病毒营销传播给消费者的信息将主要的营销目的隐藏起来,将产品与品牌信息“改头换面”,不是能引起消费者抵抗性解读的硬性广告,抛弃了传统强调,重复的方法,减少消费者抵抗与逆反心理,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情感。

杨景越认为,病毒营销的特征有信息传播呈几何数式的增长;高效精准的信息接收;并寻找易感人群。低廉可控的传播成本。病毒营销探寻的是如何能够最大化地整合外部传播资源,将企业的营销信息通过消费者自我扩散快速地传递出去。经过方案的规划和设计,信息源和传递渠道的设计,原始信息发布和推广,效果跟踪管理等步骤,是实施病毒营销的主要步骤。

病毒营销概念提出至今,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单向的传播到双向的传播,传受者双方的界限变模糊,例如,2010世界杯期间,嘉士伯啤酒公司制作小视频,讲的是中国队靠麻将,中国功夫等赢巴西队等,视频退出两周,在各大网站的播放量就超过了580万次,这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机制,受众接受信息并传播出去,并未发挥大的主观能动性。另一双向传播的列子是:在2015年12月,“主要看气质”一句话入选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这句话的火爆是因为台湾某女歌手的搞怪专辑造型被网友评为“主要看气质”,在乐视,联想,顺丰,美的等众多知名企业的推动下,许多人在微信朋友圈发自己自拍并附上“主要看气质”这句话,并通过点名接龙等方式邀请好友参加,成为商家与普通民众共同打造的营销大戏。

病毒营销发展的趋势之二是从简单的戏谑到正能量与收益共赢。2014年,“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这句话在网络上的风靡,使蓝翔技校知名度暴涨,百度指数已经在15 000左右,民众调侃的是蓝翔技校十几年不变的简单粗暴的宣传语,网络上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聊天或发内容使广泛运用这句话,形成调侃戏谑的文化语境。同样在2014年底,“冰桶挑战”的活动在互联网上迅速成为热点,被好友点名参与的人被要求用一桶冰水浇遍全身,并将过程拍摄下来上传到互联网上,或者选择捐出100美元给“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病人,完成任务后在社交媒体上点名自己几个好友参加挑战。通过裂变式的传播,人际关系的推动,此活动仅在美国就筹集善款1.15亿美元。“冰桶挑战”将公益,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病毒营销相结合,使更多人认识关注到这一罕见病,取得了正能量与收益的双赢。

病毒营销的趋势之三是传播渠道从单一的网站到微博微信。早期的病毒传播是通过网站进行,如上述“Hotmail邮件广告”,“小电影视频”等等,到今天两微一端不断发展,社交媒体渗入人们生活,聚集了大量的流量,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主要内容。病毒营销的传播主渠道从网站转移到了社交媒体的微博微信。因社交媒体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方便人们一键分享转发评论,更符合病毒营销快速分享的特点。且社交媒体具有强关系,用户通告亲朋好友转发而获得信息,再将自己觉得值得分享的信息转发至自己另外的关系网中,其沟通具有人性化,强情感交流,能够更好地克服顾客逆反心理,具有裂变式地传播效果。今年来取得巨大传播效果的案例,如以上所提到的冰桶挑战,朋友圈网络用语等等,都是以社交媒体作为平台进行引爆的。

四、总结与前瞻

病毒营销具有精准性,能够嵌入消费者喜欢的内容中,引起目标人群的共鸣,内容有趣独特,传播方式简单,能瞬间抓住人群的注意力,同时,其传播成本较低,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人人都是接受者,人人都是传播者。

1. 社交媒体与病毒营销的结合是营销发展的大趋势。在020时代,病毒营销借助社交媒体能取得更大的利用空间,多对多的裂变式传播,形成社交网络圈,近年兴起的微商裂变式发展,朋友圈集赞送门票等等病毒营销方式,说明了病毒营销的手段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且都呈现出与社交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能给人们带来切实优惠与利益的病毒营销能取得好的营销效果。对于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是将人际关系融入以内,鼓励用户利用自己的关系平台进行营销,通过积累用户群,建立品牌高知名度,产生使用黏性,培养忠诚客户,使用户同样也成为营销的传播者。传统营销方式的效果具有难测定性,不可控性,且对营销的效果难以进行即时的监测。病毒营销借助社交媒体的平台,能够及时地监测营销效果,并对营销方案进行改进。例如通过流量监测,点赞数,评论意见等等,都具有较好的反馈效应。并且针对其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有需要时进行危机公关。

2. 病毒营销应借助大数据进行分析策划。近年来兴起的大数据技术是通过收集以及分析全部的海量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意味着数据来源的多样化,数据量的庞大,处理的快速性。利用大数据,能在碎片化的社会受众获取一手资料,达到精确定位的目的。在互联网时代受众碎片化,又通过媒体的受众细分策略使具有相同的需求与兴趣爱好的受众重新聚合。将大数据运用在病毒营销的执行当中,切实提升病毒营销的效果。在互联网上人际关系,社会活动,地理位置等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转化成信息数据,帮助使用者进行决策,调整策略。

3. 进行病毒营销时,应把握一定的度,避免强迫用户进行传播或出现绑架用户使用的情况。近年来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分享是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人们将公众号上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视频等内容进行转载进行二次传播,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但也出现了一下“道德绑架”的情况,例如出现“不是中国人不转”,“不为父母转的父母会多病”等等语句,这样的内容虽会迫使一些人们不得不转载,但引起人们的反感,一些用户会进行投诉,虽有短时间流量,点击量或转载量,但难以取得长期持续的效果,并降低媒体本身的公信力与质量,对其建设会有负面影响,短期的效应无异于饮鸩止渴。

5.中国领导人产生机制 篇五

浅论生态补偿机制对自然资源开发产生的影响

摘要: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最主要的是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长久以来,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其经济功能,而忽视其强大的生态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资源的生态功能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功能,并开始重视生态利益。本文主要从自然资源涵义、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影响,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对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自然资源;开发;影响一、自然资源涵义(一)自然资源定义。 自然资源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使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二)自然资源特点。 1.有限性,指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区域性,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 3.整体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二、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影响(一)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 产品低价造成自然资源开发企业长期低利、微利,甚至亏损,自身积累不足,难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制约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粮价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基础投人不足,已严重动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低效中利用和浪费。 产品低价除了造成自然资源开发技术的落后外,还迫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原材料低价在刺激加工工业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使企业不注重提高利用效率,在资源利用上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以巨大的自然资源消耗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三)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多达356万平方公里,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1%。其中,646个县水土流失严重,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经研究测算,按照现在的流失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届时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3万余种植物中有4、5千种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濒临灭绝。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三、生态补偿机制限制自然资源开发造成不利影响的对策(一)明确补偿主体。 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是参与生态活动的各关系人(自然人和法人),它包括两类: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生态补偿机制的公共主体就是政府及各类相应的机构和组织。由于生态经济的公共性,这就决定了政府作为公共主体参与生态活动补偿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由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该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即主张补偿主体行政化。对生态治理中的受损权利人的补偿需要政府实施。 (二)确定补偿标准。 补偿标准的确立是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一大难点。很多人将其归结为生态环境的功能价值的难以计量。对补偿标准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靠对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评估。对于建设项目生态补偿金的确定,可以考虑与环境影响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环评的各项数据资料,使环境影响的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同时进行,在环评阶段确定生态补偿金的数额,同时也可提高环评的准确性、科学性,还可以节省环境管理机关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生态补偿机制要力求在公平公开的层面上运行,必须有科学核算生态补偿的标准体系。 (三)补偿方式多样化。 1.政策补偿与技术补偿相结合。政策补偿,即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权利和机会补偿。受补偿者在授权的权限内,利用制定政策的优先权和优惠待遇,制定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促进发展并筹集资金。技术补偿,是指中央和当地政府以技术扶持的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治给予支持。具体内容有:补偿主体开展技术服务,提供无偿技术咨询和指导,培训因自然资源受到合理限制的权利人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财富。 2.连续补偿与一次性补偿相结合。以目前的生态补偿政策来看,例如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与退牧还草工程,生态环境的恢复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对于农牧民来说,退还之后失去了部分或全部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为了保障农牧民的利益,使其能维持基本的生计,在项目实施的初期阶段,至少在5~8年内,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连续对项目实施主体进行补偿,以推动其生产经营方式的逐步转型。 (四)规范生态补偿管理。 1.生态补偿必须坚持“保护者受益、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基本原则,即环境保护者有权利得到投资回报;环境开发者要为其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行为支付代价;环境损害者要对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做出赔偿;环境受益者有责任和义务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和人们进行适当的补偿。 2.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建立起清理、核查、勘测、统计受限权利人的自然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存量,并跟踪、统计自然资源产权变动情况,加速建立对该类自然资源价值的核算体系,完成生态环境资源实物及价值形态的核算,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账户管理制度。 3.实行统一监督办法。建立财政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对各项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使财政生态补偿资金更好地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实施生态补偿的审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五)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考核制度。 1.重新审视现有的GDP指标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或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的区域用绿色GDP指标进行考核。 2.在规划时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建立相应科学的考核指标,明确经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有效约束不顾环境后果,不顾他人利益的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 3.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包括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恢复之间的环境补偿,资源输出与资源受惠地区之间的环境补偿等。 (六)生态目标与农村发展目标相结合。 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多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山区,有些农户的林地被划为了公益林或划入了自然保护区,以至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经济收益。欲使生态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若背离农村发展的目标,完全由政府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将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四、结束语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人类的生态利益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提倡可持续消费方式,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把生态理念贯彻到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切实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参考文献: [1]汪劲. 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林齐.对生态利益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的研究.上海环境与科学.2008

6.中国领导人产生机制 篇六

乳尿素氮(MUN)是检测奶牛蛋白质营养简单易行的方法.文章对奶牛MUN产生机制及日粮蛋白和能量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着重从粗蛋白含量、蛋白降解率、氨基酸和小肽、能量以及能氮平衡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 者:王 刘建新 朱启 郑国卫 作者单位:王,刘建新(浙江大学奶业研究所,浙江省杭州市,310029)

朱启(浙江嘉兴市秀洲区农经局畜牧兽医站)

郑国卫(上海南汇区畜牧兽医站)

7.股价动量效应产生机制探析 篇七

被公认首次发现和系统论证动量效应的是Jegadeesh和Titman (1993) 。他们采1965~1989年度纽约股票交易所 (NYSE) 和美国证交所 (AMEX) 的上市公司股票交叉搭配形成16种交易策略, 发现几乎所有的策略都能够获得显著正的利润, 即使是经过风险调整或扣除交易费用之后超常收益依然显著。随后,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先后对动量效应的存在进行了证明。动量效应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提出严峻的挑战。这种现象如何产生, 其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理性风险补偿

1、样本均值方差模型。

Conrad、Kaul (1998) 认为动量利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单个股票回报时间序列可预测性产生;另一部分由构成组合的股票的平均回报横截面偏离产生。但是, 该文在检验中采用股票已实现回报的样本均值方差来度量期望回报的横截面方差, 从而忽略了小样本偏差的影响。所以, 之后许多学者都用实际数据结果拒绝了样本均值方差模型的理论。

2、商业周期变化模型。

Berk等 (1999) 认为公司自身的商业周期可以解释动量利润。在该文的理论模型中, 公司的价值等于现有资产与增长期望价值之和, 而股票期望回报是由于现存利率、公司现存资产的平均系统风险、现有的可获利项目数决定的。也就是说, 公司项目业绩周期变动在横截面不同。在一个给定时期, 公司的资产构成和系统风险可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这就使得期望回报与滞后的期望回报之间是正相关, 即出现动量效应。

3、行业动量效应。

Moskowitz、Grinblatt (1999) 认为动量利润主要是由股票回报的行业因素部分产生的, 动量策略中的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股票大多各分属同一个行业。但是, 他们的具体结论与之前的学者出现了相当大的悖论, 于是可信性遭到质疑。

笔者认为, 理性风险补偿研究是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 这点与经典金融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由于可以采用定量化的分析方法、理论模型的严密逻辑推导、并能与实证结果进行对比, 使得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 各种理性风险补偿学说都被以后的学者否定或质疑。这当然可能是由于检验的样本或方法不同, 但也给人以数据窥探的嫌疑。由于基于风险的资产定价模型无法完全解释动量和反向利润, 人们开始从投资者行为偏差角度入手进行研究。

二、行为金融解释

如前所述, 对所观察到的动量效应很难用风险模型加以解释, 因此部分研究者诉诸于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理论对动量效应形成原因的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基于投资者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对动量效应进行解释, 主要有BSV模型和DHS模型。BSV模型假设真实的公司盈余变化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考虑下面两类投资者:一类持有“均值回归机制”的观点, 认为公司盈余变化是均值回归, 因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偏差, 这种偏差导致公司股票价格对公司盈余变化反应不足;另一类持有“趋势机制”的观点, 认为公司盈余变化有一定的趋势, 因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偏差, 这种偏差导致公司股票价格对公司盈余变化反应过度。

DHS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无信息的和有信息的投资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认知偏差, 而有信息的投资者受到自我归因偏差的影响。由于存在这种认知偏差, 有信息的投资者依据赢者未来表现好的正收益信号, 将股票未来表现好归为他们的选股水平高, 股票未来表现不好归为运气不佳, 结果导致投资者对自己的选股能力过度自信。这种滞后的反应过度推动赢者的市场价格超过其基础价值, 从而产生动量收益, 但最终市场价格向其基础价值回归, 导致股票收益的长期反转。

2、基于投资者交互作用机制对动量

效应进行解释, 主要有HS模型和正反馈投资策略模型。HS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观察者和技术交易者两类:信息观察者依据所获得的关于未来现金流的信息进行交易, 完全忽视市场价格的历史信息;技术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市场价格中存在的有限信息进行交易, 不去考察其基础信息。信息观察者掌握的基础信息在市场中的扩散存在一个滞后, 这种反应不足导致动量收益的产生。技术交易者基于历史价格运行趋势的预测将过去赢者的市场价格推高到它们的基础价值之上, 最终价格向价值回归导致收益反转的产生。

正反馈投资策略模型假设有三类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者、套利者、被动投资者。该模型中, 在短期内正反馈者会随套利者而行动, 促使股价上升, 从而导致股价的动量效应。

3、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动量效应。

由于投资者自身的“效仿倾向”和其他投资者的“群体压力”, 投资者的行为具有相互的影响, 出现所谓的“羊群效应”。少数投资者的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可能会导致整个市场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 这都将有可能出现动量效应。

行为金融模型从人的非理性决策这一前提出发来研究动量效应, 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将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结合在一起, 能很好地解释动量效应。但这些模型对其他的异常现象却无能为力。虽然以上模型中所涉及的各种非理性行为在心理学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 但是在股市投资者中, 哪种非理性行为是主要的?抑或各种行为综合作用?那么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否会与以上模型的预测相吻合?虽然一些文献对以上模型的前提假设予以验证, 但至今争议颇多。

三、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股市动量效应的形成机制

奈特 (1921) 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确定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 就是常说的“风险”;另一种是没有确定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 其主观概率是不确定的, 称为奈特不确定性或模糊。

Lewellen和Shanken (2002) 认为, 股票价格序列的可预测性与股票定价过程中的“参数的不确定性”有关, 当决策者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先验信念不确定时 (即存在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时) , 代表性投资者通过贝叶斯过程逐渐更新信念;这个学习过程渗透到股票定价过程中, 导致股票价格正相关。

徐元栋、黄登仕 (2003) , 徐元栋 (2004) 从奈特不确定性的角度探讨了股市动量效应产生的微观机制。他们认为, 市场上的投资者不能用一个“代表性投资者”来代替, 这些投资者是不同质的, 他们对未来现金流量具有不同的先验信念。当这些异质投资者出现市场传染现象时, 就造成了动量效应。

Ford、Kelsey和Pang (2006) 则从微观金融角度研究了动量 (反向) 效应产生的机制。当市场上出现模糊信号、不能确定股票的基本价值时, 如果做市商与投资者都表现出乐观情绪 (悲观情绪) , 股市就会出现动量现象。

Gerdjikova (2006) 试图在CBD理论下解释股市上的所有异常现象。由于投资者面临奈特不确定性, 他无法确定股票的基本价值。如果股票价值在合理区间内, 投资者为了追求更多财富而在股市上频繁交易从而造成了动量效应。

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的动量效应机制理论认为, 投资者不能确定股票未来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 异质投资者的市场传染或者情绪的悲观 (乐观) 造成了动量效应。这些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股市的动量现象。

四、我国股市动量效应成因的解释

相对于西方成熟市场来说, 我国股票市场历史短、规模小、市场波动幅度大、投机性强, 交易规则、监管机制等都还有待完善。笔者认为, 行为金融理论模型, 可以对我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的具体成因做出相对较好的解释。

第一, 根据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特征, 可以把市场参与者分为具有信息优势和单个资金规模优势的机构投资者, 以及处于信息劣势、单个资金规模很小但是数量众多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注重基本面的变化, 相对比较理性, 但同时也存在心理及行为偏差;个人投资者大都关注的是近期股票价格的变化, 常采取追涨杀跌的交易策略, 并且更容易受市场气氛所左右。当出现公司盈利向好的信息后, 该信息首先会被机构投资者所获得, 并且将在机构投资者群体内部扩散。由于信息在机构投资者内部逐渐扩散, 再由于机构投资者可能存在的保守性偏差, 因此初期股价将缓慢上升, 表现为对新信息的反应不足。个人投资者在观察到这一段上升过程之后, 可能会采取追涨的策略。当一定数量的个人投资者出现相同的买入行为时, 将会积聚成一股较大的力量, 推动股价进一步上升。同时, 随着股价的上升, 先前存在保守性偏差的机构投资者有可能在此时调高对股价的预期, 从而实施买入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 初期只被机构投资者所掌握的信息, 在市场上蔓延开来, 市场上将形成一个对公司良好盈利预期的氛围, 这将可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跟风买入, 从而推动股价进一步上升, 直至过度反应。

第二, 政策性特征引起的过度反应导致的动量效应。相关研究表明, 政策性因素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异常波动的首要因素, 而且当月出台的政策对该月的股价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 并直接影响投资者入市的意愿和交投的活跃程度。我国股市投资者存在着强烈的政策依赖性偏差, 并且对政策性因素有过度反应的倾向。当一项利好政策出台以后, 将直接刺激整个市场或相关板块, 成交明显放大, 股价持续上升;相反, 利空消息将直接导致市场或相关板块的持续下跌。

第三, 由于我国股市监管机制以及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完善, 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时有发生。在利益的驱动下, 无论是机构投资者, 还是个体投资者, 都十分可能采用“跟庄”的策略进行投机。当少数庄家通过一系列的炒作, 引来众多跟风者之后, 群体的力量将会在短期内将股价进一步推高, 导致个股价格的偏离, 从而股价在短期出现明显的动量效应。

摘要:股票市场所存在的动量效应几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对于动量效应的形成机制学者们争论较多。本文从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风险模型、行为金融角度以及从奈特不确定性视角等方面对股价动量效应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结合我国股市自身特征, 从行为金融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的产生做了解释。

关键词:动量效应,产生机制,行为金融

参考文献

[1]吴世农, 吴超鹏.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惯性策略”和“盈余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 2003.4.

[2]刘煜辉.中国股票市场的惯性效应、反向效用与信息反应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3.

[3]程兵, 梁衡义, 肖宇谷.动量和反转投资策略在我国股市中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4.8.

8.语言变异的产生机制及传播解析 篇八

【关键词】:语言变异 隐喻 模因 复制 传播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77-02

1、引言

语言变异是指偏离常规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是一个巨大的动态网络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人们总是要根据言语交际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表达思想,这种选择往往会因语用环境和语用目的的不同产生有悖于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Jef Vershueren认为语言的变异性是语言的一个基本特性,也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语言变异现象早已引起了语言家的注意,美国语言学家Sapir、Bloomfield等人在他们各自的《语言论》中都提到了语言变异现象。Weinreich 和Labov在《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中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语言理论模型,这个模型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同质的系统,而是一个有序异质的结构。语言的变异最初是随机的和无序的,对整个语言体系并无太大的影响,一旦该变异被某个社会团体所接受,这种无序的变异就成为了有序的变异,如果这种变异逐渐被整个社会所接受,它就成为了语言的常规。因此,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序变异到有序变异,最终成为了语言常规过程。

2、语言变异的产生机制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理据性,语言变异也不例外。引起语言变异的因素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外界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是语言变异的外在因素,而人类的隐喻能力和猎奇心理是语言变异的内在因素。人类的隐喻能力是语言变异的必要条件,而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的猎奇心理则是语言变异的充分条件。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从心理学角度看,许多学者认为类推和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的两大作用是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正是隐喻这种功能使得语言变异成为了可能。莱考夫和特纳认为隐喻意义是一个概念向另外一个概念域映射的结果,Fauconnier等语言学家则提出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人类空间概念整合的结果。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建立四个抽象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同类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blend),概念整合是指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可得到有层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复合空间。同类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复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如‘看百姓道德原生态’一词中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道德空间,一个是生态空间,每个空间有自身的网络结构,但同类空间承接来自两个空间的相似结构,即生态空间的原始状况和道德空间真实状况,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均未受到人为的修饰与干扰,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部分有选择地进入复合空间,整合后得到层现结构,即道德原生态一词。如图:

概念整合过程是由三个基本过程所构成:(1)构建过程(composition process),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复合空间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现内容的来源;(3)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现逻辑,在复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了合成有效运作的五条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 ,这些优化原则在合成中互相竞争,每个合成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各项原则。这五条优化原则如下:

(1)整合性(integration constraint)

这条原则要求经整合后的元素能够作为新的单一概念进行运作。如‘道德原生态’可以作为一个词组独立使用。

(2)网络性(web constraint)

网络性原则要求新词需与参与整合的各个元素有关联性,‘道德原生态’必须与道德和生态两个概念域有关联。

(3)拆解性(unpacking constraint)

拆解性要求新词允许人们重新构建参与整合的各元素的概念空间。如通过拆解‘道德原生态’,我们可以构建‘道德’和‘生态’两个输入空间。

(4) 结构性(topology constraint)

结构性原则要求复合空间的关系结构采用输入空间的关系结构,并在形式上保持一致。

(5)合理性(good reason)

合理性原则要求输入空间的任何元素如果被投射到复合空间就应具有相当充分的理由。

概念整合理论比较充分地解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因此它也经常被用来解释语言中变异的现象,如移就等。

人类的隐喻能力为语言变异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但人类求新求异的心理促使语言产生变异,而从众心理则使变异的语言最终走向常规化。总体来说,每个人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及途径来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希望能在他人的心目中产生鲜明的自我和与众不同的形象,以满足心理上的这种需求,语言变异便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之一,解码时所产生的陌生感能充分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60度节目中的一个讨论话题为“网上晒工资”,人们可以“晒太阳”、“晒衣服”,但从未听说过“晒工资”,而且是晒在网上,因此在解码时遇到一定的阻力,达到了产生新奇的效果而引起人们充分的注意。

人类求新求异的心理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变异的语言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特征,“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是由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共同构成,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变异的语言打破了读者的定向期待,使读者在心理上与审美对象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心理。

3、变异语言产生及传播

1976年,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人类的文化传播是由meme来传播的,Dawkins认为调子、概念、妙句、时装、制锅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meme。正如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meme通过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从而在meme库中进行繁殖。Meme 是被看成是一个可以从一个脑子传播到另一脑子的实体,它可以是小到一个单词,大到一篇文章,国外一些学者将模因定义为个人记忆中的信息单位, 它能够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去。对于meme一词翻译主要有:觅母、密母和模因,前两者是音译而后者为意译,meme是把人的大脑作为宿主(host),并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Francis Heylighen教授认为,meme的复制需要经过四个阶段:(1)同化阶段:即meme被感知、理解和接受。一般来说越是具有鲜明特点的meme越容易被感知,但如果不能理解和接受,则不会进入下一阶段;(2)滞留阶段:即在记忆中停留,停留时间与meme的新颖程度和感知的次数有一定的关系,新颖程度越高和被感知的次数越多,停留的时间就越长,被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3)表达阶段:即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它可以是某种行为,一段文字、一幅画或口头语言。(4)传播阶段:即传播给下一个宿主,开始新一轮的复制过程,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该meme为一群人或整个社会所共享。

与基因不同之处是meme的传播是通过非遗传途径进行的,既可以是前辈传给后代,也可以同一代人之间传播,因此其复制速度大大地超过了遗传基因的复制速度。复制的精确度是meme生存的基本要求,大多数情况下,Meme在复制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异。但有时为了就新宿主的要求,某个Meme会在内容上进行调整,以便在与其它memes的竞争过程中,占据传播优势。

语言是由众多的meme所组成,它可以大到整个语篇,小到一个音素,精确的语言复制使得大部分的语言在一段时期内具有了相当高的稳定性,但小部分的语言memes中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导致这种原因有很多,如社会的进步,新事物的出现,宿主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等。部分语言meme的变异往往会加强整个语言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了语言的生命力, 使语言与人类的认知发展协调一致。

但我们认为Meme的变异有一定的限度,即应被受体所理解和接受,否则这种突变的Meme就没有生命力,无法进行第二个阶段,因为从记忆的工作特点而言,人类是很难长时间的记住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我们认为语言的变异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中。在第一环节出现时,往往是因为受体对感知到的meme在理解上产生的偏差,如对某个词的理解出现了错误。在第二阶段产生的语言变异,则是由于记忆上产生差错造成的,这两个阶段产生的语言变异并不具有生命力,因为往往会被下一个宿主所拒绝接受。在表达阶段所产生的变异生命力较强,因为这种变异是有宿主有意所为,受体考虑到了这种变异能被下一受体接受的程度;在传播阶段,语言meme在这个分阶段产生变异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不同的宿主为了自已的目的而对所寄宿的meme加以调整和利用。

何自然认为语言模因以两种形式进行复制,它们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被称为模因基因型传播,后者被称为模因表现型,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变异包括语音、语法、语体及书写等语言形式的变异,如:

a.语音变异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三哼经”是山海经的语音变体,但所指内容与山海经相同.

b.语法变异

在他心的深处,他似乎很怕变成张大哥第二——“科员”了一辈子,自己受了冤屈都一点也不敢豪横,正像住惯了笼子的鸟,遇到危险便闭目受死,连叫一声也不敢。

(老舍《离婚》)

在此句子名词“科员”成了动词,指当了一辈子的科员,因此主要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

c.语体上的变异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

“多乎哉?不多也。”所表达的内容是‘不多’,但这里采用了文言文语体,与整个语境不符,从而体现了孔乙已的人物个性。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是指语言在复制过程保留了原有的形式,但内容已发生的变化,修辞学中的仿拟、共轭及拈连就属于此类,如:

胡适晚年定居台湾,曾经讲个笑话,说男人也有“三从四得(德)”。 “三从”即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四得(德)”,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胡适:《男人的“三从四得”》)

此处的“三从四得”在形式上仿造了旧社会对女性所要求的“三从四德”,但在内容上却大相径庭。

我们认为语言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异会出现第三种情况,形式内容都相同,但语用范围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异也应归于模因基因型,如

白荞麦衣衫不整,对襟褂上有一个扣子高攀了一眼,褂子下摆一边高一边低地斜吊着。(莫言《筑路》)

……今有一男一妇,均狡猾可喜。(老舍《自传》)

“高攀”一词原本用于人,而现在用于物;其内容和形式均无变化,“狡猾”原本是贬义,现在变成了褒义。

结束语

总之,语言的变异不是一个偶然的过程,它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的猎奇心理是产生语言变异的原因,而人类的空间隐喻能力又为语言变异提供了可能。语言的变异丰富了人类的语言表达,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语言的变异只是短暂的过程,变异的语言通过不断的模因复制变成一种常规,而无法复制的变异语言走向灭亡,这便是语言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秦秀白 文体学概论[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3] 蔡少莲 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7)

[4]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2005(11)

注:该成果为江西省教育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YY0710

作者简介:

董昆(1980- )助教,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及翻译;

上一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下一篇:员工规范服务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