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2024-10-23

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精选4篇)

1.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一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为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立足安徽国税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分类税源、准确划分职责为基础,以加强税源监控,强化风险管理为手段,以提升管理层级、转变工作方式为关键,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深化信息运用、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优化机构设置、合理调配资源为保障,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管理的风险和成本,加快实现税务管理的现代化,即税务管理的集约化、信息化、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

二、主要任务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

(一)实施科学分类

1.按管理对象分类。按照“规模+行业”的原则,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两类。重点税源是指纳入省、市局税源监控的企业、上市公司以及跨国、跨省、跨市的总分机构和母子公司,其国税收入占本地区国税收入总额不低于80%(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有6907户,占全部企业户数3.99%,入库税款415.06亿,占全省收入84.06%);中小税源为重点税源以外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按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状况,对同一管理层级的纳税人再按行业进行分类。

2.按管理职责分类。借鉴公安部门“户籍警”、“治安警”和“刑警”序列划分方式,将税源管理职责重新划分和归类为事务性、监控性、查处性三类,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和方式,管理员由固定管户转向分类管事。事务性工作是指日常管理与服务,包括户籍管理、申报受理、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等;监控性工作是指基于风险管理的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等;查处性工作是指税务稽查。

3.按管理层级分类。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合理界定分解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实现上下联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监控性和查处性工作,主要由省、市两级国税机关承担,县局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以及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一是省局负责税收分析、反避税调查以及部分重点税源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市、县局不再专门从事税收分析和反避税调查工作。二是市局负责省局管理的重点税源

税公开制度,保障纳税人知情权,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

(四)强化税收分析

把税收分析作为推进专业化管理的切入点,运用分析成果引导管理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1.提高分析层次。发挥数据集中优势,省局集中处理全省征管数据,开展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发布全省行业税负及预警指标。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筛选评估对象,具体锁定至地区、行业或纳税人,把疑点目标层层追踪至纳税人的某个方面。

2.改进分析手段。克服用单一税负指标进行简单比对的做法,要通过加强培训,综合应用风险指标、评估模型等技术工具,提高税收分析能力,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对税源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3.加强分析应用。围绕税收风险管理,开展“建模找点”,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发现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调整管理方向、措施和力度,充分发挥分析应用的最大效能。

(五)整合税源监控

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为目的,整合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和税源管理主要环节之间的工作,提高税源监控水平。收入核算部门开展宏观分析;税源监控部

门运用评估模型,定期分析每一个纳税人,查找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将风险点比较集中的纳税人作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选案的主要来源;纳税评估部门对风险级别较高的纳税人实施评估;稽查部门选择疑点较大、对纳税评估不能排除风险的纳税人进行检查;根据评估和稽查的结果及建议,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对策。省局负责征管状况监控,按月或者按季度开展分析,指出哪些纳税户在什么时间段,存在什么疑点,下发到主管国税机关,指导主管国税机关根据疑点找问题,重点监控,查明真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

(六)突出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源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是推进专业化管理的关键和重要内容。按规模分层级进行评估,省局负责对全省重点税源纳税人纳税评估的组织和实施,市局负责对部分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企业实施评估,县局负责对部分中小税源企业实施评估。转变评估方式,通过实施“建模找点”,实现纳税评估从无差别的全面评估转变为有针对性的专业评估,从无标准的经验操作转变为有规范的精细评估,从不连贯的单一应用转变为有互动的综合评估。开展多税种联评,用足、用好现有系统中已有的信息,实现对纳税人的全面评估。

(七)集约税务稽查

在一定区域内集中稽查人员、资源和业务,优化力量配置,强化执法刚性,提高办案效率,更好地发挥稽查震慑作

和评估;第二税源管理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中制造行业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和评估;第三税源管理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中服务行业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和评估;第四税源管理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中其他行业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和评估。

(2)税务稽查机构。按照地域分别设置皖北、皖中、皖南、皖西、皖东5个跨地级市稽查局,每个局编制40人,名称为省局皖北稽查局、皖中稽查局、皖南稽查局、皖西稽查局、皖东稽查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其稽查范围或人员,每2-3年轮换交流一次。撤销县稽查局,集中稽查人员、资源和业务,优化力量配置,提高办案效率。按照重点税源的不同类别和税源监控的不同层级,划分省、市稽查局稽查范围,实行省、市两级集约稽查模式,减少层级,避免办案干预。

(3)机关内设机构。设立维护纳税人权益办公室,挂靠纳税服务处,负责纳税人投拆、举报的调查核实和处理,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调整内设机构职责,收入规划核算部门负责开展税收宏观分析,定期发布全国、全省行业税负及预警指标,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支持;征管科技部门、税种和专业管理部门负责重点税源监控和微观税收分析,运用纳税评估模型,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筛选评估对象;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纳税服务工作状况的监控分析;数据处理部门负责监控分析所需数据的抽取、提供和维护。

2.市局。按照一级式、扁平化、集约化的思路,撤销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市区国税局(分局),市局为税收执法主体。

(1)税源管理机构。设立3个税源管理机构,其中:第一税源管理局承担全市重点税源纳税人(除省局监控评估的纳税人外)的税源监控与评估工作;第二税源管理局承担市区中小企业的税源监控与评估;第三税源管理局承担市区个体工商户税源监控与税款核定工作。

(2)办税服务机构。设立纳税服务局,负责受理市区所有纳税人的涉税申请和纳税申报,承担税款征收、户籍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发票管理、催报催缴、任务执行、欠税管理、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

(3)税务稽查机构。设立稽查局,撤销县级稽查机构,上收县局税务稽查执法权,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实施税务违法案件的查处、审理和执行。

(4)合并机关内设机构。按照整合职能的原则,对市局内设机构进行合理归并,设置6个内设机构,分别为办公室、税政制度(税收法律顾问)处、数据管理处、人事教育处、监察处和后勤管理处。办公室负责文秘管理、税收宣传、保密、督办、网站管理、各类档案文书管理等职责;税政制度处负责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落实和综合征管工作,负责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法律咨询服务和税收法律救济工作;数据管理处负责收入规划核算,数据分析监控和信息化支撑等工作;

011

源企业经营规律及核算特点,测算企业生产和纳税能力,保证税收收入;引导和帮助企业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通过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把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过程,强化企业税务风险自我防控。

2.中小税源企业。按照行业管理、集约化管理的思路,强化税基管理和分类纳税辅导。密切与工商、质监、地税及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和工作配合,避免产生漏征漏管;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实行所得税核定征收;对重点行业和管理薄弱行业,加强行业税源监控和评估;对新办企业,及时帮助办税人员熟悉办税流程及政策;对已开业的中小企业,突出账簿设置、财务核算情况的检查辅导。

3.个体工商户。探索集约化、社会化税收管理思路,注重户籍和定额管理。实施由专业市场、街道等委托代征,建立护税协税网络及社会化服务机制,降低征纳成本。对农村偏远地区或小街小巷的个体工商户采取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的方法,按年申报纳税。

(二)制定配套制度

不断推进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个制度规范、程序严密、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在法律框架内对传统的征管程序、操作流程进行梳理,以纳税人为中心,切实减少不必要和无实际意义的业务流转环节和审批(核)环节,优化税务登记、宣传辅导、申报缴税、税款评定、税款征收、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流程。制定行业税收

管理规范,明确行业税源管理重点、作业标准、信息采集和监控指标等内容。

(三)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以防控廉政风险为目标,以健全内控制度为重点,以监督制约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全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认真梳理权力事项,排查权力风险点,确定关注和控制重点,健全防控措施;合理配置权力,实现权力运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衡;完善岗责体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有机结合;规范工作流程,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严格运行程序,健全责任明晰、制度完备、分权合理、流程规范、制约有力、监督到位的部门内控机制。

(四)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

根据各类纳税人的不同管理要求和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能力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明确各类管理岗位的业务技能、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等。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对管理人才进行分类,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强化分类培训。按照“岗位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岗位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岗位不同,培训的内容、知识和培训方式也要相应不同。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能力操作与训练。优化人员配置。优化人员配置,将各类管理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税源管理岗位上。根据当地大企业、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以及纳税评估的工作

415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要按照“积极谨慎”原则,先试点,后推广,分步稳妥地推进。试点单位应立足于当地税源结构和人力资源现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其他单位也要及早做好准备,早调研,早谋划,在现有管理模式上,借鉴试点单位的经验,统筹安排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各单位要对工作的进展进行评估,及时查找不足,研究对策,做到边推行、边完善,不断把工作引向深入。

2.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二

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方案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税发„2010‟101号)和自治区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方案要求,为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原则

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特征和类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职能进行合理配臵,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臵,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

(二)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 要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三)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破解人少户多、征管效率低下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1 同时,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此,要在机构设臵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整职能,优化资源配臵等途径稳步推进,保持队伍的稳定和各项税收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改革试点的主要目标

适应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企业经营方式日益复杂等税源管理形势发展变化的需求,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实行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 改变传统的由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粗放的税源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建立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改革试点的具体内容

(一)市局试点重点税源分级管理

提升重点税源企业和跨区域经营纳税人的管理层级。选择共管模式作为我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扩大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的管辖范围。除原有职责外,将重点税源的风险分析评估职能划入大企业管理科,实施专业化的分析评估。

1.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风险管理导向要求,将税源管理职责分为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两大类。

(1)风险管理职能

风险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税源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查、风险应对管理、风险应对实施等。

按一定标准选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其风险管理职能由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对上述企业,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组织风险监控指标和监控分析模型的建立、风险的分析评估。

(2)基础管理职能

基础管理职能主要是指风险管理职能之外的,税收法律制度、规范性文件等规定的日常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征管基础管理、税种基础管理、税收法制基础管理等,其中征管基础管理包括户籍管理、发票管理、定额管理、调查核批、欠税管理、任务执行、催报催缴、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

大企业的税收基础管理职能仍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原基层主管税务机关负责。

2.科学分类税源

按照税收收入等规模标准,选定市局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一是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的成员企业;二是投资额较大(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跨 3 区域经营企业。三是年税收收入占全市国税税收收入比重较大(50%以上)的纳税人。根据税收收入变动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划分标准每一至两年调整一次。

3.重组管理资源

在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建立一个由10人左右组成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即成立重点税源管理组,按照“岗责匹配、人尽其才”的思路,对税源岗责设臵、人员岗位进行调整,市局从本系统中选拔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集中专人履行大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强化纳税评估工作。

(二)县(区)局探索税源管理的科学分工 各县(区)局应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在现行机构设臵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内分”形式,通过调整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突出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税源管理股(分局)设臵“日常管理岗”和“专业评估岗”,日常管理岗的职能是主要是负责日常监控、审批、核查、催报催缴、风险提示等日常性工作;专业评估岗的职能主要是应对高、中级风险企业的纳税评估、征管核查等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

市局确定江南区国税局、高新区国税局、横县国税局为试点单位。

(三)落实信息管税,开展深层次的税收管理 提高税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落实信息管税,是整个税源管理工作的“眼睛”。

1.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平台。通过拓展360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将纳税风险管理引入其中,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特征库和风险预警指标,按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纳税人的不同风险等级实行差别化的应对管理措施,管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高风险企业。

在系统研发过程中,各部门必须按照管理职能,提交风险指标,其中收入核算科负责经济税收偏离度风险特征指标,收入与政策、征管关联度风险特征指标的设臵和维护;征管科负责征管基础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货物和劳务税科负责增值税、消费税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所得税科负责所得税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进出口税收管理科负责出口退税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类风险特征指标设臵和维护;政策法规科负责风险管理过程监控;信息中心负责风险管理技术支撑;高新区国税局负责软件开发的组织和协调。

2.开发和引进财务电子账簿评估软件。针对大企业使用财务软件记账的特点,通过软件采集企业电子账簿信息,以企业纳税申报数据和企业财务电子数据为对象,对企业涉税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比对,过滤找出涉税疑点,进行税种评估和账务评估。解决财务软件多样和税收管理员看账难的问题,从而拓展纳税评估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纳税评估准确度。

3、进一步完善第三方涉税信息应用平台。积极拓展第三方涉税数据采集渠道,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源。

(四)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要充分发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综合效能,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逐步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专业化管理岗位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纵向互动机制。

市局负责根据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数据,开展本级税源的监控分析和风险管理,发布监控分析结果,确定风险监控重点,下达风险处臵任务。负责重点税源的税收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组织开展重点税源的纳税评估,主要由大企业管理部门和征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各专业管理部门配合。

县(区)局负责中小税源的税收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组织开展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参与市局组织的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工作;确定本级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重点,落实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风险处臵工作任务,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按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地的税源的日常管理工作。

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和上级任务安排,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2.建立横向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税源监控一体化工作机制。收入核算科负责税收收入的综合分析以及重点税源的监控分析,为税源管理确定方向标;政策法规科负责税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税收政策执行状况的监控分析;货物和劳务税科负责增值税、消费税等监控分析工作,调查测算行业税负状况,提出开展专项整治的意见;所得税科负责所得税监控分析工作,查找风险疑点;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大企业和反避税监控分析;进出口税收管理科负责出口退税监控分析;征管科负责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查找征管薄弱环节。稽查局负责涉税案件查处状况分析,及时反馈纳税评估移交稽查案件的检查和处理情况,提出以查促管的工作建议。各业务职能部门按季分析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工作任务。季后10个 7 工作日内报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风险管理平台建立前,各职能部门分析出的疑点问题需要综合评估的,各业务科室按风险程度和工作量确定评估企业名单后报送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下达风险处臵任务,其中按本方案划分标准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由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直接组织评估;不需综合评估的,各业务科室通过预警派单的形式自行下发各县(区)局核查。

(是否分配行业模型设计任务)3.理顺大企业管理的工作衔接

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大企业税收风险,对重大涉税风险,由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牵头组织征管科、货物和劳务税科、所得税科和属地县(区)局开展纳税评估等风险应对工作;对一般性的涉税风险,将结果报送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下达,由属地县(区)局负责应对。涉及的税种问题由各主管业务部门处理;管理过程中纳税人咨询和提交的业务问题,税务机关依职责发起的业务,按谁发起谁负责答复的原则进行,纳税人依申请发起的业务,由属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答复,避免多头答复和答复不一致。

(五)落实各项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

各级税务机关要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方式,抓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1.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征管基础环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要逐步扩大网络开票范围和第三方涉税信息的采集面;要对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欠税管理等关键环节采取更具操作性的风险应对措施。

2.突出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调整后的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要根据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税企沟通、综合评估和全面审计。同时要发挥专业管理机构的优势,组织和指导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开展本级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应对处理等工作。

3.针对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内控制度缺失、财务核算不规范等特点,实施以行业性风险监控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和核算特点,细化各行业管理的特殊要求,总结分行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规律;要健全实用性强的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和指标参数体系,分行业进行风险特征的筛选、分析,深入开展行业纳税评估。

4.各税种管理部门根据税种管理特点,深入分析各税种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项目。

5.发挥税务稽查应对重大涉税风险的优势,落实以 9 查促管的各项措施。

6.针对岗位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并通过工作实战,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领导,市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周元卫

副组长:徐健、刘坤、廖纪新、文建中、陈家春、王松军、卢华君、黄欣

成员:局内各单位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负责研究和审批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方案的起草及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调度和工作督导。局内机关各单位为成员单位。办公室主任由黄欣兼任,副主任为颜金满、许晖、陈世宪。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科。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4月)

市局在2011年4月底前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完成试点方案制定等准备工作,并将试点方案于2011年4月20日前上报区局。

(二)试点阶段(2011年5-10月)

2011年5月底前在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成立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完成职能调整、人力资源重新配臵、重点税源管理对象的确定和人员岗位设定,按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实施税源管理。各县(区)局按照区局和市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方案要求进行探索实践的,请于5月底前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试点单位要把握好工作进度,在此阶段实现本单位试点方案所制定的工作目标。同时,要及时整理试点期间评估案例,按月做好成效统计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1年11月至12月)

试点单位开展年度总结评估,做好成效统计,对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措施和意见,于2011年12月10日前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市局,征管科汇总后,于2011年12月25日前,将试点情况上报区局。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认识,转变理念。要深刻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克服畏难情绪,在系统上下形成共识,增强试点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

(二)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11 分管领导具体抓,征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明确分工,通力协作。

(三)精心组织,务求实效。试点单位要按照本方案,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制定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务求取得实效,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3.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三

(讨论稿2009-11-9)

为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必须大力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税源管理专业化是指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规律,以纳税人规模、行业为主对税源进行分类,税务机关内部分工与之相适应,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以信息化为支撑,完善税源管理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达到管住管好税源的目的。现结合各地税源管理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经济性质、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突出,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只有通过税源管理专业化,落实信息管税要求,才能逐步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实现。因此,大力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源管理,提高征管质效,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二、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基本任务

(一)科学分类税源,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税源的分布以及机构人员状况,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按行业、规模为主,兼顾风险、存续期等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大体分为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包括中小税源和个体工商户),重点税源是指企业数量占当地企业总数比重较小(10%—20%)、年税收收入占当地税收总收入比重较大(60%—80%)的纳税人。根据税源分类实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在原则上保持现有税源管理机构不动和属地管理基础上,按照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的分类明确管理机构和内部职责分工,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打破区县的管理界限。对重点税源,可根据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规律,按户开展税源日常管理,根据风险预警开展纳税评估;对一般税源,可根据税收风险程度和征管环节,按税源管理事项实施专业化岗位分工管理。

(二)建立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立体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对税务机关内部,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实行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各级税务机关之间、各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

建立纵向互动机制。从总局、省局、市局、县局、分局(所)到税收管理员六级,各级都应履行相应的税源管理职

责。

总局主要负责制定税源管理规划、制度,建立税源信息监控平台、预警指标体系、风险特征库、纳税评估模型,下达风险预警指标数据和纳税评估重点,指导、督促、考核税源管理工作。

省局、地市局负责制定本级税源管理规划、制度,根据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数据,结合本地实际,建立本级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下达风险预警指标数据和纳税评估重点,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

县局、分局(所)负责根据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数据和监控评估重点,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日常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工作,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数据和纳税评估重点,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成立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建立起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工作的联动机制,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统一监控分析税源变化,统一下达风险预警指标数据和纳税评估重点,统一评价考核征管状况。

征管科技部门负责拟定规划、制度、方案和统筹协调;税种管理部门负责人事部门负责机构、岗位职能调整、人员配备以及能级、绩效管理;收入规划部门负责税收分析;电

子税务管理部门负责数据的抽取、整理和提供,相关信息系统的修改和完善;教育部门负责税收管理员和专业人才的培训。

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地方党政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逐步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的共享机制,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的体制、机制。

(三)建立和培养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需要,对人才进行专业分类、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针对税收风险管理、纳税评估对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的需要,尤其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可试行等级评估员办法,逐步建立专业化的评估员队伍。要注重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专业技能的提高,针对岗位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化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四)强化信息技术对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支撑

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整理与存储税源信息,加强数据管理,确保数据质量;要深化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运用信息技术加强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提高纳税评估效率和质量,有效防范税收风险;要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要以业务为主导,以技术推动业务的创新并提供保障。

三、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各级税务机关要切实提高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共同推进此项工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各地要切实提高提高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要层层动员,广泛宣传,组织全体人员特别是税源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充分认识和理解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二)精心组织,明确职责

各级税务局机关要加强部门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此项工作。征管科技部门负责制定方案和统筹协调;人事部门负责机构、岗位职能调整、人员配备以及能级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的组织实施;收入规划部门提供宠观税源信息和宏观税务信息;电子税务管理部门负责数据的抽取、整理和提供,相关信息系统的修改和完善;教育部门协助配合实施税收管理员的培训。

(三)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制定科学细致的计划和方案,分步组织实施,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解决问题。先试点,后

4.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案(范文) 篇四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税收工作主题,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的税收管理要求,在保持现有征管机构状况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更合理、税源监控更有效、税收执法更规范、纳税服务更优化,征管效能更优质。

二、组织领导

加强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宏强任组长,党组成员赵丽华、赵向民、许创宇、伍振豪任副组长,征收管理股、办公室、政策法规股、收入核算股、各税源管理股、纳税服务股、人事教育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和组织领导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赵丽华副局长(兼),副主任:征管股、人教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股,负责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基本任务

(一)实施税源的科学分类。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状况、管辖纳税户数、税源现状、行业分布特点和税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配置情况,我局采取按纳税人性质分为三大类税源:一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二是出口退(免)税企业;三是非增值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下同)。对不同类别纳税人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根据纳税人征管记录和管理情况,适时调整纳税人类别,实施动态管理。

(二)结合实际,选定模式。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区纳税人户数、行业特点、税源分布、人力资源、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等实际情况,我局确定在辖区范围内以“集中管理+分片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突出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出口退(免)税企业集中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即在保持现有税源管理机构不变的前提下,明确税源管理二股主要负责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施集中管理,并在股内设置2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其中:一个小组管理工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一个小组管理商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根据我区的地形,原则按天宁北路为界分东片、西片,明确税源管理一股对西片纳税人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对非增值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在股内设置3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其中:一个小组管理非增值税纳税人,一个小组管理小规模纳税人查账计征户,一个小组管理〝双定〞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明确税源管理四股对东片纳税人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对非增值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在股内设置3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其中:一个小组管理非增值税纳税人,一个小组管理小规模纳税人查账计征户,一个小组管理〝双定〞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明确税源管理三股主要负责对出口退(免)税企业实施集中管理,并在股内按企业类型(生产企业、外贸企业)设置2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对其进行细化分类管理。

(三)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细化管理职责。我局在确定“集中管理+分片管理”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保持现有四个税源管理股的机构不变的前提下,以征管流程、税收管理员制度和市国税局的要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各税源管理股的岗位和职责,将税源管理股的职责分为综合事务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类岗位职责。综合事务类岗位主要承担宣传辅导、催报催缴、档案管理等职责;日常管理类岗位主要承担户籍管理、发票管理、定额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职责;纳税评估类岗位主要承担分析比对、约谈核实、结果处理等职责(详见附件:税源管理股岗位职责)。

1.税源管理二、三股及其所属的税收管理员,要突出按户开展税源日常管理,根据风险预警开展纳税评估的职责,内部一般设置综合事务岗、日常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三类岗位,其中综合事务类岗与日常管理类岗可以合并设置。

2.税源管理一、四股及其所属的税收管理员,要突出强化行业税收日常管理的职责,落实“分片加行业”管理的要求。内部一般设置综合事务岗、日常管理岗、纳税评估岗三类岗位,纳税评估类岗位可选择设置,也可以增设个体工商户管理类岗,对个体工商户实行集中统一的专业化管理。

各税源管理股根据人力资源状况,岗位职责的设置可以实现“一岗多责”或“一责多岗”,岗位人员设置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按岗位履行相应的税源管理职责,按职责要求配备人员,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税源管理团队。

(四)明确职责和分工,建立管理机制,形成综合管理合力。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信息管税”的工作要求,要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综合管理合力。

1.建立纵向互动机制。区国税局及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组织领导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指导各部门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及相关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2.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 “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的税源管理职责和协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各环节联动配合的税源管理机制,通过税收分析为纳税评估确定疑点、指明方向;通过纳税评估引导税法遵从,并发现管理漏洞,为税源监控提供监控模型;税源监控通过采集涉税信息及汇总归纳分析、评估反映的问题,改进和加强日常管理,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高风险纳税人提交评估,形成一种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1)征管部门负责拟定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规划、制度、方案,根据政策法规部门设置的风险预警指标、税种评估办法汇总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并负责纳税评估的任务下达和筛选以及综合评估的沟通协调;

(2)收入核算部门负责税收经济分析和重点税源风险预警;

(3)政策法规股负责本部门职责相关的风险预警指标设置、评估办法和税收分析、反避税、所联系企业的税源管理与服务、国际税收征管协作和非居民税源管理与服务;

(4)各税源管理股负责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

(5)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相应税源针对性服务规范的建立和监督实施;

(6)人事教育股负责税源管理机构、岗位职能调整、人员配备以及能级、绩效管理;开展税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

(7)信息中心负责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所需数据的抽取、提供,以及数据维护、相关信息系统的完善等技术支持工作。

(8)办公室负责对外宣传工作。根据工作方案,拟定对外宣传材料,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3.建立外部协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国、地税之间的情报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推进纳税服务、税务登记、定额核定、认定评定、税种控管、欠税公告、纳税评估、税收检查、委托代征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的共享机制,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的体制。对零散税源可依法实施委托征收。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发挥税务代理机构在税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五)编制行业的管理指引,深化纳税评估工作。

1.工作目标:根据我局税收征管特点确定重点行业,制定区局重点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制定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案例,形成我局完整规范的纳税评估体系。在开展重点行业纳税评估的基础上,逐步覆盖我局所辖纳税人各行业。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工作机制,提高我局纳税评估工作质效。

2.区局成立纳税评估工作管理小组。评估工作小组设在政策法规股。组长由政策管理股长兼任,副组长由征管股长兼任,成员由政策法规股、征管股、税源管理股、信息中心业务骨干组成,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开展工作。

3.评估小组工作职责。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定期召集评估小组人员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根据市国税局关于编制行业管理指引的要求和上级下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在分析纳税人的经营特点、发展前景、税源现状和变化趋势、服务需求等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纳税评估工作指引。同时确定我局重点行业,制定我局重点行业和出口退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组织制定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案例,并以此制订适合我局、具有行业特点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定期召开纳税评估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纳税评估工作。

4.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各税源管理股要按照《端州区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方案》及区局确定的重点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以及评估工作流程、评估模型和案例,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各税源管理股要定期对本股的纳税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归纳编写案例和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上报区国税局,为积累经验,调整方法,提高质量创造条件。

(六)充分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认真推广应用税收征管辅助系统(二期),要在应用好一期的基础上,深化应用好二期功能。及时、完整、准确地开展税源信息采集,加强信息的整理、存储和管理,确保信息质量;要优化数据监控模块应用,深化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要提高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的效率和质量;要逐步强化税收风险识别、排序、任务下达、处置、反馈、考评的统筹管理,有效防范税收风险;要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以业务为主导,以技术推动业务的创新并提供保障。

(七)推进制度创新和队伍建设。

1.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收管理员作为税务机关面向纳税人,负责税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科学分工和科学分权的原则,梳理明晰职责范围,合理归并岗位,规范工作要求,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检查,逐步建立起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以充分发挥其在税源管理中的中坚作用。

2.建立和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骨干队伍。建立区局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库,如纳税评估、反避税、数据分析以及行业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并注意合理安排使用,实施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

3.重视和加强税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共享和管理,善于总结、提炼与分享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资源。

四、实施步骤

按照市国税局的总体部署,我局本着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整体推进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0年4-6月)

1.按照市局有关要求,制定《端州区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试行)》,上报市国税局,同时,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动员。

2.科学划分纳税人类别,确定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

3.根据现有人员综合素质,研究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后的人员调配,优化资源配置。

4.利用多种形式,向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宣传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为实施阶段做好准备。

5.组织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

6.核实纳税人名单,并制作纳税人清册。为准确核实目前我局管辖各类型的纳税人,要求各税源管理股利用CTAIS系统,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案的纳税人分类管理要求,搜索出相关分类的纳税人名单,并进行核实和补充,对遗漏的企业要及时补充增加,列出纳税人分类清册,做好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并于2010年6月24日前报征管股。

7.做好CTAIS系统相关设置。各税源管理股在2010年6月30日,在CTAIS系统中,对所管辖的纳税人的所属税源管理股和主管税务官员信息进行相关设置和更改,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征管软件信息正确。

8.做好纳税人资料移交。各税源管理股要在2010年6月30日前将2010年5月前纳税人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入盒,并造册登记。纳税服务股(办税服务厅)对6月份征管资料暂不移交给税源管理股。

(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

1.按照实施方案部署和要求,组织学习动员,研究确定业务交接方法并明确交接责任,制定有关配套措施,确定各税源岗位人员的选用标准和要求,摸清各税源管理股税源调整的基数,确定属地管理的区域,研究确定税收征管软件系统权限设置调整和税源调整的方式,组织进行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全面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责分工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事项落实到位,完成各项工作交接。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纳税人实施专业化分类管理,并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果。

2.业务部门要加强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指导,通过了解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加以研究解决。

3.加强与上级联系,报道工作动态,将工作开展情况和碰到的问题及时向市国税局汇报和反馈。

4.加强与兄弟单位交流学习,组织有关人员到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好的兄弟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吸取借鉴好的经验,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2010年11月1-10日)

认真总结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经验和做法,形成文字材料,连同《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情况表》一并于2010年11月10日前上报市国税局。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务部门顺应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按照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科学划分税源,优化资源配置,善用科技手段,优化纳税服务,规避执法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强化征收管理的一种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今后一个时期税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重要手段以及加强信息管税工作的重要措施。各部门及其所属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有序有效运转,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统筹好各项税收征管资源,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同时,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全面抓好工作的落实,迅速组织到位,加快工作推进,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整体工作运行质量和效率。一是周密、迅速地做好各税源管理股职责调整落实、人力资源调配以及资料、业务、资产、设备的交接工作,落实好各项工作交接要求,严肃工作交接纪律,明确交接责任,切实加强对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队伍的思想和工作秩序稳定;二是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初期,各部门要着力抓好各项工作关键环节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工作,畅通纳税人反映问题的渠道,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确保服务质量不下降,征管工作不断档和业务体系的正常运转,保持工作和政策的连续性;三是为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有序推行,有关部门要抓紧抓好考核、监督机制和执法责任的落实;四是加强与市国税局的汇报和反馈,将工作进度、成效以及运行中的问题及时反映上报;五是要做好向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的工作,积极争取理解和支持;六是要做好向纳税人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意义,畅通纳税人反映纳税诉求的渠道,及时了解纳税人意见,切实解决好运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有序有效地运转做好工作保障。

(三)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格局和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的需要,调整充实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素质要求高的专业管理岗位人员,加强纳税服务、信息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国际税收等专业队伍建设,落实好定期轮岗制度。结合业务规程和岗责的调整,按照分类专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人教部门要制定我局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岗位业务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平时的学习时间,认真组织岗位人员进行业务规程学习和工作经验交流,采取能者为师的做法,切实提高业务技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四)落实责任,按时完成CTAIS系统相关设置。征管软件纳税人信息修改统一由专业化管理后新成立的税源管理股负责,税源管理负责人要按照区局要求,认真落实责任,按时完成CTAIS系统相关信息设置和修改。

(五)按时完成涉税事项审批。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在2010年6月25日前完成所有的涉税事项文书审批(包括征管辅助系统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因特殊情况未能完成的,要造册登记,说明原因,并做好移交。

(六)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全局性的全新的工作,因此,各税源管理股要按照区局工作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要注意收集在推行工作中的管理方式、管理措施、有关数据和管理经验等材料,并研究、对比和分析不同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实际撰写工作总结,连同《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情况表》、各自编制的行业管理指引,一并于2010年11月1日前报税源专业化管理办公室。

江苏省徐州市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引发绩优效应

2010年12月28日

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江苏省徐州市国税局组织收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增长,前11个月达到221.38亿元,同比增收48.64亿元,增长28.2%,增幅居全省第三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全年国税收入预计将达到235亿元,为地方财力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徐州市国税局局长刘晓东欣喜地说:“全市国税收入跨越式增长的背后,是税源专业化管理大变革带来的质效飞跃。自2010年以来,徐州市国税局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逐步取消管理员管户制度,实行以管事制为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纳税人和经济发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税收征管,维护公平、和谐的税收法治环境。”

多元化时代推进税源管理模式发生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纳税人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不断出新,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了解到,在过去的税收征管工作中,税收管理员对于责任区企业的管理,几乎是全职能、保姆式的,大而全的税收管理员模式导致税源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方式被动、税源质量整体不高。徐州市国税局一位基层税收管理员向笔者诉苦:“原有的模式让我们身负三座大山,庞杂的事务、艰巨的责任以及较高的风险。”目前,全市共有9.3万户纳税人,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200余户,最多的要管近300户,承担40余项工作,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各项工作7件~8件,同时管户制又造成了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执法风险加大。

因此,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真正实现征管目的性的回归,就必须寻求一种全新的税源管理模式。刘晓东分析说:“新型的税源管理模式应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从而不断降低外部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新型的税源管理模式应能分解税收管理员过于集中的管理权限,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防范内部执法风险。基于实践的前提下,徐州市国税局紧扣税源管理主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开启了一场税收征管体制的大变革。

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据介绍,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的特征和类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职能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置,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这种模式体现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充分信任,改变了过去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粗放式管理局面,将管理的重点集中在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增强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

笔者了解到,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后,徐州市国税系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实现了三个明显的转变。

属地管理向分类分级管理转变。按照税源规模大小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中小税源和零散税源三类,对重点税源实施集中专业化管理,市局将占全市国税收入50%以上的126家市属及以上企业和市区外资企业集中到七分局管理,防范重点税源流失和执法风险,确保主体税源稳定增长;对中小税源实施属地加行业的专业化管理,强化对中小税源中重点和特色行业的管理,实行行业性风险监控;对零散税源,将依托各级政府在个体纳税人聚集程度高的区域设置代征点,受理定额个体工商户的发票领购缴销、发票代开等事项,实行社会化委托代征。

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在保持属地管理、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大征管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把税源管理工作事项进行细化,分为税收基础管理类事项、税收风险管理类事项和复杂调查核批类事项。税源管理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分户到人,而是分事到人;税收管理员也不再是固定管户、包办各类涉税审批事项,而是按照岗位分工随机处理相关事项。管事制扭转了管理员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

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在将税源管理领域事项细分为税收基础管理、税收风险管理和复杂调查核批三类事项的基础上,组建三类事项管理团队,实行集体审议管理,改变过去管理员一人应对所有管理事项不全面、不深入的局面。另外,遇到重大涉税风险事项,市、县局层面还将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临时性团队,采取打歼灭战的方式实施集中应对。

完善的内控机制带动税源专业化管理高效运转

刘晓东告诉笔者,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科学、严谨、透明的内控机制建设是关键,是带动税源专业化管理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

制度化建设推动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性发展。徐州市国税局先后建立起月度联动会议制度,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在上下级间、部门间、业务流程间的良性互动;实行随机派工制度和集体审议制度,随机分配风险应对和调查事项,通过集体审议,实现了分权制衡,降低了执法风险,杜绝了潜在的人情税、关系税;完善团队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为各团队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分配任务、保障高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透明严谨的工作程序实现了征管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制约。按照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徐州市国税局对税源管理部门的岗位及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打破部门、层级之间税收征管程序的壁垒,新增了重点税源管理岗、日常检查及纳税评估岗,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通过业务重组、优化组合,建立起信息流畅、目标清晰、责任明确的征管流程。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统一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标准。不断深化和应用集税收征管、流程管理、监控决策于一体的江苏国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一次录入、信息多重共享;相继推出了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税源管理平台、执法检查与执法风险预警系统,不断丰富风险特征库,完善税源联动平台,从事前预警、事中评估、事后追究构筑起严密的税收执法体系,实现对税源的自动监控,极大地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税收管理方式变革促使税收跨越式增长

国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在带来税源管理模式变革的同时,也使得税收获得跨越式增长。

税源管理更精细化。来自徐州市国税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税收超亿元的17户企业共入库税款118.42亿元,占收入总额的58.25%,支撑起全市国税收入的半壁江山;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2010年前11个月,全市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金)334.95亿元,共完成国税收入15.23亿元,同比增长94.89%;个体户企业社会化征管范围持续扩大,目前全市已成立4家委托代征点,受惠纳税人达5000余户。

风险应对更富成效。目前,全市已建立了59个风险管理专业团队,出台了20余项风险应对措施,综合运用税收分析、风险提醒、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等应对措施,大力加强税收风险管理。自今年以来,徐州市国税局共补缴税款和滞纳金2.6亿元,同比增长136.92%,有效地净化了税收征管环境。

纳税服务更优质。不断完善的纳税服务机制,促使办税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改革后,徐州市国税局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办税模式,纳税人主动发起的事项通过办税服务厅、国税网站、12366咨询热线向国税部门提交,不再需要找管理员,大大降低了办税成本,提高了办税效率。

上一篇:《安全伴我行》主题班会下一篇:要素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