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测量 教学设计

2024-10-30

四 测量 教学设计(共11篇)

1.四 测量 教学设计 篇一

一、课前研讨定方案

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等单元的内容并不多,教学时间固然短,但这些部分知识又较为抽象,于是,学生接受起来往往较为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四年段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多一些实践体验,让他们下意识地经历平时熟视无睹的一些现象,从而抽象为新的数学知识。对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较小的面积,学生还可以从教室里的很多实物得到充分的认识,但是,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等土地面积单位,不带学生走出课堂,*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更谈不上接受应用。这就告诉我们,走出课堂最为合适。然而,好奇心极强的学生,一走出课堂就很难调控,带他们到室外去实际感受会学得更好,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要被各种景象所迷惑。这是我们事先应当考虑到的。为此,我们想到了一块儿——合作上大课。

就这样,在教学《实际测量》一节时,我们各个班先在室内事先学习了实际测量一些必备的知识,接着401、403、405三个班合作,402、404两个班联手,分两节带学生到室外上实践课。

实践课开始了,我们401、403、405三个班的老师既分工又合作。首先,由我将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事项、要完成的任务作一番简单的说明与强调(已在课前布置学生作充分和必要的预习),然后由我维持三个班学生的纪律,由克宁和碧云老师带几个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他们首先测量的是边长10米的正方形,测量后让所有学生感受,这就是100平方米大。之后,我们再次带领一小部分同学测量整个瑞基广场的长和宽,测量的结果大约是长132米、宽82米,用计算器很快算出瑞基广场总面积约10824平方米,比1公顷还大些。说实在的,在没测量之前,我们曾苦恼难找到让学生感受1公顷实际大小的场地,我们自己估算得也不够准。俗语说得好:实践出真知。

接下来,他们两位老师再次领另一部分学生代表测出50米长的直跑道,同时在每间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我们再一起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目测练习。学生目测时,我们不忘在方法上作实际指导:注意10米处、20米处、30米处……标杆的高矮之别、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在这跑道上分小组自由来回走3次,并让各人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并算出自己的步长,为下面的步测做准备。很快地,一节课过去了,可是,我们预计要完成的任务没能全部兑现。

二、课后反思谋发展

课后我们再度反思,发现这节课的合作教学总体是成功的。因为学生不仅实际测量了较短和较长的两点间的一段距离,还经历了目测和步测的过程,基本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实际测量本领更强,并算出他们各自的步长,感受了前面学过的较大面积100平方米、1公顷有多大。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如:课前老师可先带几个较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测出广场的长和宽,测出面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这样,可省下不少时间,再让这些同学分散到各组中当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进行测量。其次,要尽可能多备几套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的参与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的(但学校条件极为有限。),毕竟,学生更热衷于自己动手而不是观望。除此,我们还有同感,要打破原来课堂的格局,连上两节课,才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际操作时间与机会,老师也才能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指导。

我班接下来的一节还是我的课,我便临时作决定,让学生留下来继续做实践才能更好解决的事。(学生们正在兴头上,个个跃跃欲试)找两个物体,先进行目测,接着步测,最后用工具测,再算出误差,思索如何让自己的目测和步测更准确些;或者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的长和宽,并估算它的面积大约有多大;或者测量篮球场、沙坑等的实际大小……小组之间、组内各位同学还积极开展竞赛,自行发起比比谁估得准、算得快。那场面,真可谓激情奔放!

总之,过后我们几位老师再次交流,都觉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往届好。这一切,缘于课程新思想——经历是一种过程性目标的引领,她让我们勇于打破常规,真正自由大胆主宰课堂,大胆尝试转变教学方式,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本节课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2.四 测量 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地形测量;高职;课程改革;一体化教

P217-4;G712

一、引言

地形测量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学生对测量的认识也是由本课程开始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测量的本质、原理和方法、测量仪器的操作。为控制测量、数字测图和工程测量等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地形测量课程改革应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改革实现地形测量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地形测量基本技能、专业基本素养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地形测量教学应该面对社会发展和各项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够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形测量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分析;设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践项目,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二、《地形测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建设

(一)建设思路

1.理论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應以“必需、够用、工学结合、体现技术发展的前沿性”为原则。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够用为度,能够将“生产”和“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要体现测绘技术的新发展、新知识。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岗位分析,本课程需要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核心技能:①基本测量仪器和方法的使用;②图根导线测量的外业、内业;③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与处理;④地形图的绘制;⑤地形图的应用。

2.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应当更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坚持做到“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课程实训、仿真性综合实训。

(二)建设主要内容

1.教材改革

教材的选取应体现以下特点:①体现高职的教学特点,在内容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测绘基本技能的训练;②增加测绘学科发展趋势、新仪器及新方法介绍;③每个项目章节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为了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还应选用与主教材配套的实训教材,该教材能详细列出每个项目的实训目的、实训仪器设备、实训方法、实训步骤、实训要求等,并配有专门的实训记录表及成果整理表,此外,还针对实训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留有思考题,力求使实训项目与真实的生产项目相一致,有助于学生在校实训与社会岗位要求的紧密结合。对于以上教材的选取要求,在教学中可以试着自编教学讲义,做到因材施教。

2.课程内容改革

在广泛调研、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以及毕业生献计献策的基础上选取的以项目任务为导向、侧重技能培训、兼顾知识的连续性和职业素质养成的课程内容体系,保证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内容选取的原则是:①以地形测量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安排课程内容“体现真实的测量工作流程”;②以地形测量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引入工程案例,内容来源于真实的项目,引人测量规范、技术标准;③课程内容适度拓展,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着想。以上内容的选取原则,体现了学习过程情境化,工作任务项目化。

3.教学模式改革

以往的 《地形测量》教学先理论、后实验、再实践。从时间上讲,这种方法衔接不好,往往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已经忘记差不多了,再去实验或实习,效率不高,另外,有些内容

单纯在理论课上讲针对性不强,如水平角测量,如果把这部分内容和导线测量实践练习起来,则针对性很强,做到有的放矢,学习目的明确。再如,关于中误差的理解,可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测一个角度十几个测回或几十个测回,根据数据去计算,去理解,这样效果会比传统教学好很多。

4.测试和考核机制改革

科学的测试和考核机制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在平时测试中,多出一些个性化的试题,杜绝抄袭现象,在考核中,要改变考核模式,试题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内容,适当增加实践内容的权重。此外,科学的测试和考核机制也是评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尺。

(三)建设中预计突破的难点

1.测绘项目的选取:如何更合理的选取测绘项目作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形测量》教学的主导,需要通过与企业、与毕业生的深入交流,课程团队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遵循“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原则,归纳出具有代表性、通用性较强的测绘项目。

2.知识点与项目的对接问题:限于课堂的学时数,项目不可能选的太多,但是这些项目中必须涵盖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如大比例尺测图项目包含坐标正算,坐标反算、水平角观测、竖直角观测、水准测量等重要内容。如果选择几个测绘项目,还会出现测绘项目涵盖相同内容的情况,因此要组织好项目与知识点对接的问题,既要做到项目全面包含知识点,又要做到相同知识的适度重复,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

3.成效的评估:成效评估有两项内容,其一是考评学生的成绩,可以采用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客观标准;其二是等效性评估,即评定一体化教学与理论和实验的关系,传统的教学中,理论教学 + 实验教学 = 《地形测量》教学,等效性评估是重新审定三者的关系,理想的评估结果是:一体化教学 > 理论教学 + 实验教学。

三、结束语

《地形测量》课程改革是基于项目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在《地形测量》课程学习中站在主动位置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老师由始至终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倒置,在既定的测绘项目之下,由实践引出理论,实践为主体,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 最后,在教学形式上模糊了 “理论”与 “实践”,即实践和理论是一体的,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攀,王倩. 浅谈测绘工程专业《地形测量》精品课程的建设—以高职高专教学为例[J]. 矿山测量, 2012.

[2]刘艳,武广臣,李丽. 以项目为基础的高职《测量学》一体化教学改革[J]. 测绘科学, 2012.

作者简介:

3.四上册《实际测量》的评课稿 篇三

《实际测量》是一节特殊的课例,是由数学老师执教的数学作文课,是一节务实、高效的学科作文课。具体体现在课的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个方面。

1.平实。

所谓平实,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炫耀教师水平而追求“奇”、“特”、“巧”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条理清晰。整堂课的设计可分为“导入新课”、“回忆实际测量过程”、“指导写作”、“自由作文”、“习作点评”这五个环节。

引导学生复习了测量工具、如何步测和目测、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等有关测量的数学知识,丰富了学习的写作素材,可以写步测和目测的过程,即学习情景;可以写自己的心得、疑惑,可以写如何减少误差,即学科知识;还可以写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即学习收获,为接下来的作文作了很好的辅垫,又指导了学生作文,实实在在地落实了学科作文课的教学目标。

2.真实。

所谓真实,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这节课,没有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没有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没有任何作秀成分,教师只是出示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与图片,通过自己简洁、准确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引导,让学生的回忆与表达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一步步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

3.丰实。

所谓丰实,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升华。这节课,在“回忆实际测量过程”这一环节中,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在老师一步步的追问下,学生明白了在数学中,为了减少误差,我们经常多走几次,求平均数,算出平均步数;明白了知道自己的平均步长后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求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如算出家和学校的距离,可以求出一个地方的周长,可以求出长方形和圆形等规则图形的面积;明白了目测和步测各有优缺点,怎么用,取决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但学会了知识,还运用了知识。

4. 扎实。

所谓扎实,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仅限于少数学生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充当听众。这节课,学生发言面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次数很多,时间充足,而且,学生的发言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发言积极、仪态大方;表达完整、清楚;善于倾听,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善于思考,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4.数学三年级上测量第四课时教案 篇四

1、知识与技能:熟悉长度单位,能正确的使用测量工具。对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和估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的操作实践,充分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发言,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实践的过程,掌握合适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上学吗?能介绍一下学校里有什么吗?有一个小朋友叫明明也喜欢上学,除了能学习知识,还能跟小朋友在操场上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操场有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测量学校里的小树大约有多高,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2)在学校里选一个感兴趣的测量任务,做一做。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

2、任务:绕学校操场转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1)猜测。

谈话:我们在体育课上都会在操场上跑步,你认为绕我们操场上走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2)验证。

谈话: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

(3)班内交流操场一圈的长度。

(4)巩固对较长的距离测量方法的认识。

3、分工合作测量估算,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4、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5、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

测量学校花坛一圈的长度

板书设计:

5.四 测量 教学设计 篇五

一、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全站仪的构造和主要功能,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

2、了解地形图的内容,学会判读地貌和地物,并掌握地形图的应用。

二、要求

1、了解全站仪的构造和主要功能,熟悉全站仪主要部件名称和操作,练习使用全站仪测定角度、距离、高差等。

2、理解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区别各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初步掌握地形图地物的判读、确定点的高程、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

三、仪器工具

1、全站仪、反射棱镜、小钢尺、温度计,气压计、记录板。

2、1:1000或1:2000地形图一幅,直尺、量角器等。

四、实验时间

2学时,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地形图认读各1学时。

五、方法与步骤

(一)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

1、安置仪器:在指定点位上安置全站仪(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棱镜高。

2、认识仪器:指出全站仪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

3、角度测量:先将全站仪设置成角度测量状态,盘左瞄准起始目标,将起始读数置零(或所需数值),然后顺时针转动照准部瞄准终了目标读出并记下显示屏上的数据,终了读数减去起始读数即得半测回角值。倒转望远镜用盘右位置瞄准终了目标,读出并记下显示屏上的读数,然后逆时针转动照准部瞄准起始目标,读出并记下显示屏上的读数,盘右的终了读数减去起始读数得下半测回角值,两个半测回角值的平均值即得一测回角值。

4、距离和高差测量:先将全站仪设置成距离测量状态,输入仪器高,棱镜高,棱镜常数、气象要素,然后瞄准棱镜中心按测距键,约4秒后显示所测距离(按斜距键,得二点间斜距;按平距键,得二点间平距;按高差键,得二点间高差。)

(二)地形图认读

地形图上的地物地貌是用各种符号表示的,国家颁布的地形图图式是地形图 1

符号的统一规定,要读图必需认识图上符号,地形图使用者应当备有一本图式。读图应从廓外开始。以图为例,逐一叙述。

1、图廓线外的注记

(1)图名、图号和接图表

图名:每幅图可以图幅内的村镇、山头、湖泊或该地区的习惯名等命名,每幅图的图名注记在上图廓线的上方中央,按规定编码的图号在图名的下方。

接图表:在图名的左边,由九个矩形格组成,中央填绘斜线的格代表本图幅,四周的格表示上下左右相邻的图幅,每个格中都注有相应图幅的图名。当追索需要相邻图幅时,由接图表可轻易地检索到它们。

(2)地形图的比例尺

下图廓线的下方中央是地形图的数字比例尺。

(3)其它廓外注记

在比例尺的左边,注记了测图年月、测图方法、地形图采用的平面高程系统及图式的版本。

比例尺的右边一般注记了测图、绘图者的姓名。

左图廓外下部有测绘单位的名称。

除从这些注记可以明确地形图平面、高程系统外,通过测图年月可以推测地形变化的程度及地形图的可靠程度。测图单位为收集资料提供了可靠的线索。此外内外图廓线间空白处除注记坐标格网线的坐标数值外,也注记道路、水系的延伸去处,相邻区域的行政区名等。

2、地形图的阅读

用图目的不同,阅读地形图的侧重点亦不相同。读图也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例如先了解整幅图内地形起伏趋势与特点,然后才判读某部分的地形。

3、阅读地形图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不要求使用地形图的人一定会测绘地形图,但了解地形图的测绘方法和过程,对阅读和使用地形图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希望阅读地形图时注意下述两点。

(1)必需了解地形图成图时,对于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地物、地貌的综合取舍原则和在图上表示的方法。

(2)要用发展的眼光读图。因为地形图成图之后,实地的地物地貌仍在不断地变化,虽然测绘部门不断地修测或者重新测绘,但地形图总是赶不上实际的变化。因此用图时应当适应并接受这种变化,用发展的眼光读图、用图,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从地形图上获取所需的资料。

六、注意事项

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应在教师演示后进行;严禁将望远镜对向太阳或其它强光。

七、实验报告

(一)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

描述全站仪的构造和主要功能,写出自己使用全站仪测定的水平角、竖直角、斜距、水平距离、高差等。

(二)地形图认读

6.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 篇六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13-03

“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一体化”教学理念具体包括: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时空“一体化”、师资“一体化”等。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教学和生产及科研相结合、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型”师资队伍)。本文以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为例,对在教学中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目标“一体化”

职业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要求,概括起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各要素之间有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目标“一体化”要求从整体去理解和实现目标,不能把它分解成“零件”。黄炎培先生把“某个性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中职教学中,我们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对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目标“一体化”而言,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处理、解决建筑工程中有关测量问题的初步能力,熟悉现代测绘仪器与技术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能够胜任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性的测量工作。

工程测量通常是一个需要多人协作的工作,因此在本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员按照能力强弱和性别进行合理搭配,指定组长,明确责任,既使各成员得到锻炼,又强化了成员间的协作关系,使学生形成互帮互学、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教学结合、边学边练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充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二、教学内容“一体化”

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指把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本是统一的,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也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职业教育教学要围绕实践教授相应理论。

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实践证明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分为模块进行教学,效果良好。本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路为:改变传统教学中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以工程测量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以几大工程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模块。根据工程建设涉及到的测量工作分为:1、“仪器操作”模块;2、“建筑工程小区域平面控制测量”模块;3、“高程控制测量”模块;4、“建筑施工测量”模块;5、“构筑物营运变形观测”等五个模块。各模块再分子模块内容。每个模块对应一个项目,从而使学生每学一个单元模块就能了解此项目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增加整体性,克服知识点脱节、连接不紧密的弊端,使课程教学有序进行,保证其全面而完整,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在教学实施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教师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完成的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时空“一体化”

教学时空“一体化”是“一体化”理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职业学校的教学场地有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施工现场等,各场地有不同的功能,但不能绝对化,应提倡场地的综合性功能。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单一。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传统教学多半采用讲授法,即任课教师按照课本内容的学科体系特点,在课堂上采用满堂贯的方式,对每一个知识点讲授得很认真、很详细,但是学生上完一节课,对所学的内容不明白有何实践意义,由此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性很强,各个章节大都包含具体的实验课内容,由于在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相脱节,实践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作业相脱节,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融入到教学中,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讲授理论知识和现场示范,学生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训场所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相关项目的参观实习,由测量员现场介绍施工的过程及施工测量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又如平整场地±0.000标高测设、龙门板或轴线控制桩放线、基础工程的施工测量、墙体工程施工测量等。可放在野外现场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

实行教学时空“一体化”,需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例如,全站仪、GPS等种类、型号繁多且价格昂贵,一般的中职学校都难于承受那么大的资金压力,并且利用率不高。与测绘仪器公司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充分利用其测绘仪器充足和先进的优势,亲自动手测一定的基准点,建立一定的实习场地和技能考核场地。获得先进仪器设备的实践训练,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也学到了书本上还来不及编写进去的新知识、新技术。

四、师资“一体化”

师资“一体化”是落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保证。“一体化”教师又称“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一体化”教学内容,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的教师就是“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一是要提高教学素质,主要是提高教师在教学规划、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的能力;二是提高工程素质,工程素质表现在专业教师要亲身参加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各阶段测量工作等实践,充分利用一年中的两个假期去生产企业学习,从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三是要培养信息素质,及时收集、鉴别、筛选、利用市场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工程实例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教师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实例模仿,然后将实例的功能进行提升。课堂上采用引导、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表述自己观点等一系列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要演员,老师是编导。下面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水平角观测”为例分析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对师资

“一体化”的要求。

[案例]

“水平角观测”

一、教师布置任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用测回法完成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观测;

如下图,设A、B、C是地面上相互通视的三点,用测回法测出三角形三个内角A、B、C的角值。(注:每个角测一个测回,角度闭合差不必进行分配)

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有较强的项目策划能力,对“一体化”教学法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生产实践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实践项目。

二、学生实训(教师引导、示范、穿插理论知识讲授,学生操作)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做到分组合理,由各实习小组按自己制定的方案执行,但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不可忽视。为了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启发让他们自己找到最佳答案。

例如,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上项任务,学生思考问题:

1.使用何种仪器?2.如何操作?3.怎样记录数据?4.怎样进行数据整理?5.规范规定的误差是多少?

1.教师引导、示范,学生完成经纬仪安置及水平角观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从生产实际出发,教师对每一个模块都要安排针对性很强的实验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以实验课来带动整个模块教学。

(1)、经纬仪的安置的步骤(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操作):

①大致水平大致对中

看着对中器,拖动三脚架两个脚,使仪器大致对中,并保持“架头”大致水平。

②伸缩脚架粗平

根据气泡位置,伸缩三脚架两个脚,使圆水准气泡居中。

③脚螺旋精平——左手大拇指法则

④架头上移动仪器,精确对中。

⑤脚螺旋精平。

反复(4)、(5)两步。

(2)、瞄准方法(教师示范,学生操作):

步骤:粗瞄-制动-调焦-微动精瞄。

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精通建筑工程和工程测量相关知识,特别是新规范、新技术、新仪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熟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运营维护等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3)、测回法测水平角(教师穿插讲授理论知识)

①教师讲授测回法测水平角的基本原理,强调测回法测水平角适用于两个方向的单角(∠AOB);

②教师结合视频资料示范单个水平角观测步骤;

③教师引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缺少足够理论指导的独立实践教学,常常变成简单的重复练习,而且对于一些需要用理论解决的实践问题,一些学生无法完成,就对实践产生畏惧感,知难而退。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有效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将实例的功能进行提升

由各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观测(由测一个水平角拓展到测三个水平角)。教师引导各小组自行检查测量计算成果,并对照规范严格检查观测成果是否合格,如不合格要求学生返工重测。

三、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对已完成的测量任务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评价内容包括测量方案的合理性、技术报告的完整性、测量标志的规范性、测量数据质量、测量成果精度等。让操作比较顺利和任务完成不理想的小组成员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测量工作的步骤和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然后鼓励其他学生对他们的讲评提出质疑和问题,由学生现场进行解答,教师对该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点评,并总结分析全班的任务实施情况,对于在实习中有创新、为小组完成任务做出较大贡献的学生应给予较高的评价。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完成一项“任务”的教学工作。

四、结语

7.测量活动教学设计 篇七

内容:用小数表示数量

课时:1

教学准备: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记录。发现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

这样有什么不好?怎么办?

2、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二、分组测量

1、注意: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测量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

2、问题:(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数?

(3)数学书的封面长26厘米,为什么可以记作“0.26米”?

(4)教室门2米1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三、拓展

1、第7页试一试第1题,一种大雁,翼长2米1分米,还可以怎样表示?骨骼重113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113克=( )千克

为什么?它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

第7页练一练。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8.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流程】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在众多的测量中,最基本的测量,就是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师:要科学地测量长度,就需要给长度定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单位(unit)。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师:丈、尺、英尺、英寸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所了解的长度的单位,我们所说的电视机大小习惯用的是英寸,如果你用这个单位,我用这个单位,使用单位不一样,那么交流起来就很不方便。为了有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 System of Units),简称SI,是国际计量大会于1960年通过的。我国在1984年采用。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etre),符号为m。(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并介绍1米是如何规定的。)

①单位:米(m)

A.比米大的单位:千米(km)

B.比米小的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C.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师:我们简单了解下生活在一些物体的长度。看课本第12页。原子的半径 地球的半径 练习1.单位换算: 7.8dm=______m=_______mm 60μm=______mm=_________m 0.05km=______m=________cm 练习2.给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某同学身高1.70_____,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窗户玻璃的厚度约为2.5_______,一节一号干电池的长度大约是6______。

师:某同学多高,干电池长度是多少,都可以用测量工具测量出来。师: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板书:

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师: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呢?使用前要怎样?使用中要怎样?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或者通过伴你学上的一些错误测量方法来反证正确的测量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a.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b.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C,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两部分。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2.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①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附: 板书设计: 1.长度的测量: ①单位:米(m)

A.比米大的单位:千米(km)

B.比米小的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C.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a.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b.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c.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2.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①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拓展延伸】 学生分组实验。(1)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和长度。(2)测量自己的身高和腰围。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9.小学数学图形测量教学谈 篇九

一、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探索及应用

图形测量的重点内容是对基本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掌握,但是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把应用公式计算当作重点内容,从而误把这部分的内容当作简单的计算问题来处理。对这方面内容的探索非常有利于学生认识图形间的关系及图形特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概念和体会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笔者现在用圆的面积来说明以上思想。教材中关于该方面的内容,即为把圆等分为数个扇形,再将它们“拼接”成近似为平行四边形,扇形的个数越多,所“拼接”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然后,再指导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圆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推导出求圆面积的公式。

下面介绍一下学生探索圆的面积的方法。在开始上课时,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圆的面积的方法:

第一,在圆内“放置”一个内接正方形,学生的做法:首先在圆形的内部折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但是无法求出剩下的四个图形的面积。

第二,在圆的内部画小方格。学生的做法:在圆中可以画许多小方格,可以数出其中完整的小方格,但是不满一格的小方格难以计算出大小。

第三,教材中计算方法。经过对学生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方法都很有趣,并且都包含了化曲为直的重要数学思想。在测量曲边图形时,我们首先将其转换为直边的图形。如果用“直”代替“曲”,那么就要将图形分为很多段,如此才不会导致误差过大。这就解释了教材上在计算圆的面积时,将其等分为数个扇形,即为极限思想。

再回顾一下学生的解题方法,第一个方法中,学生在画了一个内接正四边形,这其中的内涵便是用“直”代替“曲”,学生理解圆的对称性而选择正四边形。因为挑战性太强,所以学生感到一些困惑。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四块曲变形和什么图形相似,如,它们和三角形像不像?能否用三角形进行代替?而再次剩下的曲变形是否类似于三角形?能否用三角形进行代替?其实,这通过使用圆内接多边形不断接近圆的形状,这就是刘徽的割圆术。而学生中心思想和教材的是一致的,即教材的方法也是“割圆”。教材中指出将圆割成小扇形,然后重新拼摆这些小扇形,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思。第二个学生的方法是画方格。学生通过理解面积测量的意义产生这种想法,即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该方法是最原始的想法,也是价值最大的。若在对小方格进行细分,那么面积将更加接近于圆,该学生的想法即包含了以直代曲的思想,又充分表现了对面积测量本质的认识,但是很显然,该方法无法在小学阶段得到圆的面积公式。

有些教师认为,基于小学生的认识的发展规律,他们不需要进行探索,仅仅了解同圆的面积公式就够了,但是有必要鼓励学生参与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等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二、对不规则物体及图形的测量方法进行探索

在学习图形测量方法的道路上,不能仅仅限制于规则的图形上,需要积极对不规则的物体和图形的测量方法进行探索。其实,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测量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又初步体会了重要的数学方法。

可以把方格纸覆盖在不规则的图形上面。比如,学生可以尝试一下对自己鞋印的面积进行估算,可以先将正方形格子绘画在鞋印上,数出鞋印上的完整方格数,由此计算出鞋印面积的不足近似值;然后数出鞋印接触的全部方格数量,得到鞋印面积的过剩近似值,由此得出,鞋印的面积出在两者之间。同时学生还可以意识到,方格分的越细,这样两个值就会更加接近,因此这其中还蕴含了微积分的重要基本思想。

总之,在参与到整个测量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切实学习到很多关于测量的知识:加深对测量实际意义的认识,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之处;增强对测量公式的熟悉,从而合理地应用这些公式;增加测量方面的经验,使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0.活动《实际测量》教学设计 篇十

1、使学生了解测量的意义,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知道他们的用途。

2、使学生知道用工具进行测量的步骤和方法,初步 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并能沿着

3.使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定好组长;标杆若干、每组一个卷尺、一根测绳;安排测量场地(如操场)。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测量的意义。

出示工人师傅用标杆测量的图片。提问:这幅图上工人师傅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些时候要测量土地吗? 说明:我们在生产、生活里经常要测量土地。例如在平整土地、修筑堤坝、开河挖渠或者造桥、修路、建造房屋等方面,都需要测量土地。怎样进行土地测量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实际测量。(板书课题)2.认识测量工具。

分别出示标杆、卷尺和测绳,介绍结构、用途,让学生认识。说明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直接测量。让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二、组织测量

1.说明:测量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要先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沿直线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让学生按事前分好的小组,到测量场地。

要求观察要测量的A、月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不能直接测量。思考怎样测量。

3.指名一组做示范。

说明:先在A、B点各插一根标杆(让学生示范)。

提问:在两根标杆中间再插一根标杆,怎样才能看出三根标 杆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让A点的学生指挥,另一名学生在中间插标杆,使中间的标杆挡住B点的标杆(让学生示范)。

请每个同学到A点看一看,三根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吗? 谁再来插一根标杆,使它也在这条直线上?(让A点学生指挥,另一名学生插标杆。)4.说明:沿着这条直线上的标杆,一段一段测量,可以测得 A、月两点的距离。

让示范小组的学生测出两点间的距离。

三、学生测量 1.每小组按老师的指定,测出教师事先确定的两点之间的距离。2.事先在一点固定一根标杆。

组织学生测量,每组从一个不同的点测出到标杆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认识了哪些测量工具?要怎样测量地面上距离较远的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第二课时:步测和目测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和计算求两地间的距离。

2.使学生初步学会目测的方法,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实际距离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准备步测。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一根标杆;再在另一条直线上分别量出20米、30米和50米的距离,并设置目标(例如放上篮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时,或者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什么是步测,什么是目测,初步学会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二、教学步测

1.说明步测的意义。

什么是步测呢?就是如果已知自己一步有多少长度,再一步一步地量两点之间的一段距离一共有多少步。(板书:一步长度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求出两点间大约相距多少米。这种方法就叫步测。2.教学步测的方法。

(1)提问:想一想,用步测的方法测量地面上的距离,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那么怎样可以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呢?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量出一段几十米的距离。(板书:量出距离)自然均匀地走上三、四次,(板书;走三、四次)记下每次的步数,接着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书:——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一步的平均长度。(板书:一一步长度)(2)教学例1。出示例1,读题。

提问:求一步的长度,根据60米距离,走了三次,以及三次各走的步数,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求每次走多少步怎样算?(板书算式并计算)60米每次走97步,一步长度怎样求?(板书算式并计算,写答案)谁来说一说,这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教学例2。

提问:知道一步长度,怎样就可以测出两个地方之间大约多少米?用什么方法来算?(在前面板书中完成:一步长度X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出示例2,读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4)谁来说一说,怎样进行步测?(让学生根据板书说出步测的过程)3.组织实践活动。

把学生带到准备的步测场点。让学生按“练一练”第l题的要求进行,在课本表上填出距离30米,再走四次,每次填上步数。要求课后算出自己每步的平均长度。

三、教学目测

1.提问:我们学校门口大约到哪里是1千米?你是根据什么来估量这一段是l千米的呢? 说明:我们用眼睛看来估量一段距离大约有多长,这就是目测。2.初步建立实际距离的观念。把学生带到目测场地,在50米目测距离的5个标杆旁各站一名高度相同的学生。让学生观察10米、20米、30米、40米和50米的长度,并要求看一看标杆和学生相应的高度。

3.组织目测实践活动。

让三名同样高度的学生分别站在另一段距离的20米、30米和50米处,组织学生看一看,到各个目标大约是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各找一个目标,估计大约距离多少米,再用步测测量大约多少米,然后用卷尺量一量实际多少米。比较结果,看目测、步测的结果与工具测量各相差多少米。

四、组织练习1.测量教室。

让学生用卷尺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在作业本上计算教室的面积。

提问:用步测怎样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一步的平均长度可以怎样得到? 你还记得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吗? 2.室外练习

让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和宽,记下数据。

(1)在某点设置目标,让学生目测,写出大约多少米。让每人步测,算一算步测结果大约多少米。用卷尺量一量实际多少米,使大家知道。

每人对比步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距离相差多少米。(2)在另一点设置目标,让每人目测,写下大约多少米。告诉学生实际多少米,让学生比一比目测与实际相差多少米。

11.四 测量 教学设计 篇十一

铁路测量.道路测量论文

铁路和道路在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的测量工作。

勘测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 主要是在地图上研究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选定最经济合理的线路,然后把线路标定在地面上。铁路勘测分初测及定测两个阶段。在初测前要进行现场踏勘。道路勘测分踏勘和定测两个阶段。

踏勘 根据在 1:50000的国家基本地图上选定的线路比较方案进行实地勘察,提出方案研究意见。

初测 对踏勘中认为最有价值的比较方案,进行较为详细的测量,测出各方案沿线的1:2000或1:5000比例尺带状地形图,并全面详细地收集有关资料,供初步设计之用。初测工作包括沿线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和测绘沿线带状地形图及桥梁、隧道和其他工程需要的地形图。在带状地形图上作纸上定线,进行线路初步设计。在比较平坦的地区,一般采用地面人工测量方法;在地面起伏较大地区,主要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①地面人工测量。对于导线测量,在比较方案线路沿线布设导线点,以电磁波测距仪(或钢尺等)测量边长,以经纬仪测角。在导线的起讫点以及在中间每隔不远于30公里处,要求与国家平面控制点联测。有困难时,要求用太阳高度法、北极星任意时角法或陀螺经纬仪测定真北方向,以此检查导线测角误差。高程测量沿线路每二公里设置水准点,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方法测量水准点及导线点高程。地形测量尽量以导线点为测站。用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速测仪施测。②航空摄影测量。按线路方案和测图要求确定的航摄范围进行航空摄影(比例尺1:8000~1:20000),在航摄地区进行外业控制测量和像片调绘,然后进行内业测图。外业控制测量以测段为单位沿航线布设平面高程点(平高点)和高程点,用锁、网插点法,交会法,导线等方法测量平面位置,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测定高程。目前已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距、测高。内业工作为像片晒印、缩小和复照、电算加密和测图仪测图。测图方法有微分法、全能法及综合法等,成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或1:5000。现代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区域网平差方法已用于控制点加密。在航空摄影无法摄得的地面隐蔽部分,采用地面人工测量或地面摄影测量方法进行补测。

定测 根据初步设计将线路的位置用木桩标定在地面上,并进一步收集资料,供施工设计之用。定测工作包括中线测量、线路水准测量、横断面测量和地形测量。①中线测量。包括放线、测设交点和中线桩。按照初测地形图上设计的路线(纸上定线)与导线的几何关系把设计路线测设到地面上去,将各直线延长交出直线交点,根据交点和直线上的转点桩钉设中线桩(每百米里程桩及地形、地物加桩)。在直线转向处要测设曲线、钉设中线桩(里程、主点及曲线点桩)。②平面曲线的测设。路线平面图形由直线和曲线组成。曲线有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两种,如图直线和平面曲线图所示。圆曲线是具有一定曲率半径的圆弧;缓和曲线是连接直线(或圆曲线)和圆曲线的过渡曲线,其曲率半径由无穷大(或某一圆半径)逐点变为圆曲线半径。测设工作分为主点测设和曲线点测设。圆曲线的主点为直圆点(ZY)、曲中点(QZ)及圆直点(YZ);缓和曲线的主点为直缓点(ZH)、缓圆点(HY)、曲中点(QZ)、圆缓点(YH)及缓直点(HZ)。首先根据交点(JD□、JD□)及转点(ZD)按直线转向角□及曲线要素测设曲线主点。曲线要素为曲线的切线长(□)、曲线的外矢距(□)及曲线长(□),其值系由实测直线转向角(□)、设计实用的圆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的长度(□□)按三角几何关系计算而得。曲线点测设的方法有:切线支距法、偏角法、弦线偏角法、弦线偏距法等。此外,还可以用电磁波测距仪置于曲线上或曲线附近任一地点,用极坐标法测设曲线。应用上述直线和曲线测设方法,还可以进行铁路连接线、梯线、三角线及环形线等的放样。

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包括线路施工、桥梁施工、隧道施工中的测量工作和竣工测量。线路施工测量 分线路复测和施工放样。线路施工前应将定测时所标定的线路进行复测,以作为施工放样的基础。线路施工放样的主要内容有:路基放样、道路路面放样、道路交叉连接线放样和线路变坡处竖曲线的放样等。

桥梁施工测量 见桥梁测量。

隧道施工测量 包括地面控制测量、地下控制测量和洞内外联系测量。地面平面控制一般视隧道的长度和施工地区的自然条件采用导线网、测角网、测边网或边角网,洞内采用导线测量;洞内、外高程控制采用水准网(见工程控制测量)。洞内外的联系、横洞、斜井一般采用导线及水准测量,竖井则采用钢丝垂线投点、传递方位(见地下工程测量)。近年已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距、测高,电子经纬仪测角,采用半闭合(角度闭合)导线环三维控制网建立洞内、外控制。洞内并用陀螺经纬仪加测导线边的方位,竖井联系测量采用光学投点仪或激光垂准仪投点、电磁波测距仪测深和陀螺经纬仪定向。洞内施工时已用激光导向等方法。铁路和道路竣工测量 用以检查工程建筑物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其成果作为工程验收和运营管理的基本依据。分为施工过程中的竣工测量和工程全部完成后的竣工测量。

线路工程竣工测量要求全面复测平面及高程控制点,路基中线转点、直线交点、主点及里程桩;加固或重建标志,埋设永久性标石;复测路基及站场纵横断面;绘制竣工图、表,详加数据注记及说明。

运营阶段的测量工作 主要是线路及建筑物维修、改扩建工程测量以及桥梁、隧道的变形观测。根据竣工图表资料及平面、高程控制点标志进行里程、高程、纵、横断面、地形图测量及细部放样;建立较高精度控制网点进行桥梁、隧道变形观测。铁路枢纽站场的改建和扩建,为了不影响列车运行或不受列车通行的干扰,多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或地面摄影测量方法,获取1∶5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平面图)。

上一篇:橡皮泥贴画社团教案下一篇:2023年上半年社区环境卫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