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课件(精选8篇)
1.李清照词课件 篇一
如梦令 李清照课件
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那么她的《如梦令》诗词主要是写哪些内容的呢?
如梦令 李清照课件1
教学活动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习,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习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七、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习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师:刚才在小组里大家吟的是有滋有味,哪位代表说一说你们凝成了哪个词?品出了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4、评价:
随机:背诵要体会爱花惜花。凝要评价你们通过今天的古词学习,已经学会了巧妙地抓住最能表达词意的字词,体会词人表达的心境。
八、比较两首古词,进行句式写作练习。
1、比较两首词的相同之处;同学们你们自己都会学古词了,老师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首如梦令,你有什么发现?(“争渡,争渡”“知否?知否?”的重叠,这种句式叫短韵叠句。李清照这么用,显得特别精妙自然)。
2.李清照词课件 篇二
一、轻愁
李煜和李清照出身优越, 前期生活富足安定, 然而春秋代序、时光流转还是能令词人易感的心灵愁绪渐生。此时的“愁”多来自人生无常的感伤、时光短促的哀叹。如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1](52)
砌下落梅如雪翻飞, 惹人愁绪, 词人触景生情、惜别伤春, 离愁就像眼前的春草绵绵无期。再如《捣练子令·深院静》[1](40), 借秋景抒发愁情, 着力表现词人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的内心, 在秋夜捣练声中倍感忧愁, 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表达的得玲珑剔透。再如《阮郎归》[1](48)一样诉说着繁华过后的凄凉、人生的短促的感叹。
李清照也是一样, 她独处深闺时悠游丽境, 婚后伉俪情深, 有的只是如飞花轻梦、无边丝雨般的轻愁, 她的愁绪多来自于夫妻离别对丈夫的思念。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2](11)
是夫妻别离的相思。是一种“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悠悠“闲愁”。再如《醉花阴》[2](21), 重阳佳节, 玉人远别。词人独守空闺, 黄昏篱畔菊花怒放, 刻骨相思被酒催发, 便化成了“薄雾浓云”般的愁情。此情此景以“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一句表述出深闺寂寞的淡淡哀愁。
二、悲愁
时局骤变, 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 李清照也遭遇了家国沦丧之变, 此时词作中表现的已经不是伤春悲秋、思念离别的流光之叹, 而是蒙上了一种悲苦之色。如李煜《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1】 (62)
昔日江河千里、宫廷惬意, 于今朝亡家失国、沦落囚虏的强烈对比, 心中涌起的愁苦不堪之情非言语所能表达出来的。南面称王的繁华富贵, 如今一去不返, 君臣一起寻春、看花、同醉、闲评的雅致已不复存在。从此后, 鬓发染霜, 玉肌清减, 留下的唯有哀叹和怀念。从虚妄的欢乐跌入现实的残酷里, 其心境的惨然、愁苦正如《乌夜啼》所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1】 (85) 。无言的痛悔, 更胜过痛哭流涕的哀嚎。曲终梦醒, 后主用四十三年的时间, 作了一个繁华而凄凉的梦。
李清照欢乐适意的生活中也潜伏着危机, 在她婚后的第二年, 父亲李格非遭遇政治对手打压被罢黜, 继之家境陡变, 公公罢相去世, 赵明诚兄弟相继入狱生死未卜, 李清照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凤凰台上忆吹箫》[2](22)、《声声慢》[2](33)都真切地表达了她当时的愁苦之情。那欲说还休的“多少事”, 包含了对丈夫的思念, 对父亲的哀叹, 还有处于党争漩涡中的矛盾心境。这么多复杂的状况纠集在一起, 大概就是“新来瘦”的原因吧。凄凉哀婉的“新愁”里包含的不止是离愁, 更多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悲苦。
三、愁恨
李煜入宋之后的处境每况愈下, 心中的愁情日渐积聚, 渐而转为愁恨。他多次在词作中提到“恨”字。“人生愁恨何能免” (《子夜歌》) 【1】 (70)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 【1】 (68) , 最具代表性的是这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 (73)
这首流传千古的词, 相传是后主的绝笔之作。入宋后后主日渐不容于宋帝, 此时更念家国之重, 但悔之晚矣。后主绝望至极, 恨极怨极, 不顾一切地喊出他的思念和痛悔, 这沉痛入骨的悲愁就像滔滔滚滚、日夜不绝的江水, 江流不止, 悲愁不消。成了绵绵无期的长恨。
宋室南渡之后, 李清照更是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的惨剧。“靖康之变”后, 李清照随丈夫南下避难, 逃亡过程中, 赵明诚不幸病逝于奔赴健康的途中。料理完丈夫的后事, 李清照大病一场。此后的几十年间, 她一直居无定所, 辗转在越州、临安、金华等地, 过着和难民一样的流离生活。人到暮年, 又遭受国破家亡、亲人离丧的打击, 此时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其悲苦无奈正如《永遇乐》所写:“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2](43)。
同是元宵佳节, 往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今昔风鬟雾鬓容颜憔悴。盛装观灯与怕见出去构成的鲜明对比, 突出了作者心中的哀怨愁苦。词中透出的彷徨无助的心情和自甘寂寞的消沉思想, 是她对南宋王朝乞和苟安、醉生梦死生活的愤慨和绝望。乃至一百年后的词人刘辰翁每闻此词, 辄不自堪, 忍不住要泪流涕下。
李煜李清照的人生历程都是以喜剧开始, 以悲剧而告终。他们的愁情由闲愁、哀愁、悲愁、最后转为愁恨。诸多愁词都是作者率直的性灵之作, 因直而真, 因真而感人肺腑。
摘要:李煜与李清照同为婉约双星, 以词作享誉文坛。二李的词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愁情满溢, 尤其是后期作品中几乎每篇都写到“愁”, 给人以满纸皆愁的感觉。这些“愁”不是骤然兴起的, 而是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 简要的可分为轻愁、悲愁, 愁恨三种不同的层面。
关键词:李煜,李清照,愁词
参考文献
[1]詹安泰, 李璟李煜词[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3.李清照早期少女词赏析 篇三
【关键词】李清照;词;少女词;抒情主人公形象
曹雪芹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也就是说女人的性情是以“柔”为基点的。就中国女子而言,也许它更适合于中国古典女性。这样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都比比皆是。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以及她在词中所塑造的个性形象都符合这一古典的柔美的女性形象特征,辐射出东方古典女性阴柔之美的光辉。
李清照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较开明的家庭,从小博览群书,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乃至笔记小说、逸闻趣事,她都爱不释手。她因而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非一般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的贵族闺秀可比。少女时期的她多才多艺、热情纯真、聪明伶俐,其早期少女词即抒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及感受,多抒发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爱情之意,语调清新自然,不加雕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活泼率真、娇羞可人、烂漫多情的少女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李清照善于用清新、优美的语言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这首《点绛唇》更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它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机灵憨直,爽朗娇矜,天真活泼,性格鲜明。
在“露浓花瘦”的早春季节,活泼好动的少女,于庭院中荡秋千,玩得尽兴,薄汗湿透了她的轻衫。于是,“起来慵整纤纤手”,少女的天真娇憨情态,历历如见。“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她对生活充满了爱,却又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不躲避陌生的男子,何况自己又是一身狼狈。但是,天性好奇的她又很想知道来人是谁,于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句把一个少女微妙的心理和天真的情态写活了。不敢堂而皇之地看人,就故作矜持地嗅嗅青梅,偷眼瞧瞧吧!多么机灵可爱的小姑娘啊!
词人以不加雕饰的写真手法逼真地再现了一个天真憨痴、顽皮大方的少女形象,而这个少女又有封建社会上流阶层中少有的难能可贵的未经雕琢的璞玉之美,叫人怎能不把她和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联系起来?
既是自小便有才名的女子,自然而然比常人多了一些敏锐善感的气质,于是惜春伤花的落寞成了词人暮春时节难以排遣的情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似乎都无法摆脱季节变更所带来的感伤,惜春悲秋之语俯拾皆是。孟浩然担心“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皇甫松牵挂“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辛弃疾也是“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何况我们感情细腻的女词人?
已是暮春时节,眼看春花渐残,何况又是一夜“雨疏风骤”?罢,人力不能回天,只好借酒遣怀。黎明虽仍是“残酒”难消,然而,对花事的牵挂再次占领了整个思绪,于是“试问卷帘人”。一个“试”字,已足以表达这位满怀关切的女主人惴惴不安的心情了。然问者多情,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多致,年少多情的女儿情态跃然纸上。如果不是如李清照般细腻丰富的女子,怎能填出这“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的绝妙好词?
春天毕竟会离去,夏日的晴朗会带给词人明媚的心情。在荷花竞放的日子里,这位不甘束缚的贵族女子走出了重门深锁的闺房,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携美酒,荡轻舟,邀朋引伴陶醉在大明湖娇艳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你可看见醉态可掬的词人睁着迷蒙的眼睛四顾,似乎想从繁茂的莲花中找到来时的路?你可听到词人边划桨边对同伴笑道“错了错了,这边这边”?你可听到鸥鹭扑翅,少女惊叹?好一幅夏日游湖图!好一个任性不拘、朝气蓬勃的女子!寥寥数语,信手拈来,勾勒出一幅动静相生、淡而有致的画面,突显出少女时期的词人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甚至向来最能牵动诗人愁肠,引发人生悲叹的秋天,在这位“久在樊笼里”的闺秀眼中也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尽管“红稀香少”,荷叶已老,但能从闺阁与书房中走出来,亲近自然、寄情山水,词人已经有了满心的喜悦了。在她眼里,“苹花汀草”有了生命,“眠沙鸥鹭”也懂感情,与自己一样“似也恨,人归早”了。
时光流逝,那位荡着秋千不知疲倦,漾舟大明湖流连忘返的少女慢慢长大,“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牡丹亭》)。她似乎突有一日发现了镜中的自己已是亭亭玉立、貌美如花,想起心仪的人儿,想起美好的未来,内心充满对爱情的憧憬: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鳃,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
热恋中的女子总是最美丽的,瞧她的面容,如绽开的芙蓉般娇艳妩媚,头上的金钗更映衬得那美丽的面庞神采飞扬、容光照人。瞧她的神情,“眼波才动被人猜”,好一句神来之笔!可谓“摹写娇态,曲尽如画”,哪个少女不怀春,何况年轻的词人正处于恋爱的季节?只怕自己的眼神泄露了满心的幸福和热情,心中有“鬼”,反而故作矜持,但又难捺相思之苦,时时期盼和心上人早日相会,不敢直言不讳地表达,于是“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封建道德礼教又怎能束缚住这样一位敢作敢为、向往自由的女子呢?也只有李清照敢用这种赞美的态度来描绘自由的恋爱了。
4.李清照写诗词 篇四
《蝶恋花 离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
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翦灯花弄。
《点绛唇·寂寞深闺》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衹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
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5.《李清照词二首》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底座来画龙点睛的手法。
2.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
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鹧鸪天(暗淡轻黄体轻柔)》的鉴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一位词人,她就是我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我们就通过学习她的两首词《鹧鸪天》和《永遇乐》来走进这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生平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李清照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2、文学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后人对她评价颇高: 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李清照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1、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著有《漱玉词》。
2、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3、李清照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称“婉约词宗”。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词风变化:
(1)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例如:
《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
(2)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李清照后期的词: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例如: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评:离愁、孤寂、悲秋、伤感之情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错落和谐的音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声声凄厉,句句揪心,怪不得历代词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此词为千古绝调!
后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听录音后,齐声朗读,思考: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2、补充注释:
⑴画栏开处冠中秋:guàn,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冠:
guān①帽子。例如,皇冠,衣冠整齐,冠冕堂皇。②形状像帽子或者在顶上的东西。例如,鸡冠,冠状动脉。
guàn①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例如,未冠(不到二十岁);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其实并不像)。②居第一位,冠军。例如,冠军赛,三连冠。
⑵骚人可煞无情思:shà,极,很。
煞:
shā①迷信的人指凶神。例如,凶神恶煞②极,很。例如,煞费苦心,煞有介事。
shà①结束,收束。例如,煞笔(写文章、书信等结束时停笔;文章最后的结束语。)煞尾(收尾;元曲套数中最后的一支曲子。)
⑶何事当年不见收:为什么。
3、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暗淡”、“轻黄”二词,“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扩展)“暗淡轻黄体性柔”,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第一句,是对桂花的描写,但这个描写其实蕴含着词人对桂花的一个基本看法,也就是全词议论的中心观点,请问这个观点是什么,它同时也揭示桂花怎样的处境?
(明确:这个基本观点就是,桂花虽然没有引人注目的花色,但却有无私奉献的内在美,它当时的处境就是,不被人关注,甚至被人疏远。)
2、第二句中“浅”“轻”是动词还是形容词?“自是”是什么结构的短语?
(明确:这两个词原本是形容词,可是在这里用如动词了,意思分别是“与„„比深浅”“,和„„论轻重”。“自是”是一个到装的动宾结构,基本意思是,“肯定自己”或“认为自己是对的”。)
3、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从修辞上说,词句前两个分句的“妒”“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从表现手法上看,三个分句“梅”与“菊”与“桂”形成对比映衬的关系,所以它用了衬托的手法。)
4、第四句,写对屈原的抱怨,实质上是突出什么?这句和词的上片哪句形成呼应关系?强调了一种什么现状?
(明确:屈原是词人非常崇敬的诗人,所以这句表面上好像词人在抱怨屈原把那么多花草写进了自己作品,唯独没有收录桂花,似乎指责他太没有感情和思想,其实词人这样写只是为了突出桂花内质很美却外貌不扬的特点,和上片“情疏迹远第一流”呼应,强调了桂花那种不被世人关注的冷寂的处境。)
5、“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提示:用来拟人、对比的手法。
梅花,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6、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五、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作者是怎样来突出桂花的品性的?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这是一首咏桂词,以往的咏物词都以咏物抒情为主,而这首词却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别开生面,主要通过层层议论来展现。
①“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②“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画栏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热情赞美桂花堪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③“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经过层层的议论,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情疏迹远”而品格高洁的桂花的形象特征就非常突出了。
(2)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提示: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有内在美,而那些徒有“浅碧深红”艳丽外表的花,没有内在美,不能称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还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在议论的过程中,也表达了作者的情志。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六、总结:
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词人通过对桂花的吟咏,由衷地表达了对桂花的无比赞美和崇敬。通过塑造了这一形象,让人了解到隐居君子高尚的德行情操,实际上也是词人隐退生活中具有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的反映,也展现了李清照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鹧鸪天?桂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赏析: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后齐声朗读,体会这首词的感情。
2、强调以下词用语的含义:
⑴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
⑵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壁: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⑶染柳烟浓:柳色宛如烟云因而更浓。
⑷吹梅笛怨:笛吹奏出《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
⑸次第:转眼。⑹中州:古代中国有九州,河南地处九州的中心,故称中州。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开封。
⑺闺门:这里指代妇女们。
⑻三五:阴历每月十五日。
⑼铺翠冠儿:用翡翠装饰帽子。
⑽捻金雪柳:用捻成的金线装饰雪柳。雪柳:用素娟白纸搓成的柳枝状装饰物。
⑾簇带:首饰插戴得很多,宋代俗语。济楚:整齐漂亮。宋柳永《木兰花》:“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⑿风鬟霜鬓:形容头发凌乱斑白的样子。
⒀怕见:懒得。
⒁不如向,帘儿底下:在
3、易安曾是喜欢游春赏景的,而今何以竟然“谢他酒朋诗侣”?
上阕“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写夕阳骄艳,晚云瑰丽。但是,我在哪里?漂泊异乡。
“染柳烟浓”,写春景。“吹梅笛怨”,使人陡生离情别绪,显得越加晦暗,这是情寓于景。
“春意知几许”,不知临安的春色到底有几分,说明李清照对春光已兴味索然,态度冷淡。“元宵佳节”,天气是和暖宜人的,她却产生了“岂无风雨”的疑虑,是受过无边苦难的折磨和种种不幸刺激的人所特有的战战兢兢、凄凄惶惶、多疑多虑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这有前面三层铺叙的三个原因:傍晚晴好,怀念亲人;春色晦暗,态度冷漠;天气和暖,但疑风雨。其中“人在何处”是根本原因,春色晦暗、疑虑风雨是次要的原因。可以想见,元宵节日,日暮之时,不仅引人思念亲人,也使人产生怀念故国家乡之情。这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元宵节,自然引起作者对“中州盛日”元夕的回忆,引发了下阕。
4、找出并且背诵描写今昔元宵佳节不同境况的句子,说说其中隐含的心情。
提示:
往昔元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偏重三五”,妇女们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插戴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竟相打扮,看谁整齐漂亮。真是欢天喜地,兴高采烈。诗人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及人们的欢快心情。“如今憔悴,风鬟鬓霜,怕见夜间出去。”饱经风霜后的诗人对现实产生了感伤之情,对未来命运又非常忧虑。
一盛一衰,不言而喻。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是情非得以而故作洒脱语。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正因为如此,宋朝刘辰翁曾写过这样的句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可见此词感人之深。
5、探究:1这首词以什么为写作对象?
(明确:以元宵佳节情况为描写对象)
2词的上片前三句,从语气看,它们的都是什么句?从表达方式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它们都是疑问句;其共同特点是,前两个分句叙述描写,后一个分句议论抒情。)
3上片最后一句写朋友相邀那么朋友为什么来邀?词作主人公拒绝的婉言应该怎么说?其真实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朋友也许看到词作主人公整天郁闷想让节日的气氛冲淡她心中的不快;而词作主人公拒绝朋友会说,现在看起来天气不错,但谁能保证等下不会刮风下雨呢?其实她真正的理由就是忧国伤家,自己在流落他乡的境况中根本高兴不起来。)
4下片前两句写年轻时在元宵佳节中欢乐情景,这与上下有关描写形成什么关系?从叙述情节看,这句与相邀句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与上句写眼前的人在他乡过元宵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从叙述情节看,这补充说明那些酒朋诗友的关系渊源。)
5下片最后两句字面有什么矛盾?这样的矛盾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个矛盾就是,上一句说,懒得去看,可是下句有在偷偷地看,这个矛盾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她为自己国运身世深深忧伤,美好的景致喜庆的气氛只会加重内心痛楚;另一方面,她热爱生命,执著生活,因此,面对充满生机的春景,岂能无动于衷,而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元宵之夜尽情嬉戏的情景,又怎么不会翻动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回忆,恰恰成为了对她那满是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最好的抚慰。)
6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确: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如今在异地他乡和先前在故乡的元宵佳节的情况对比,还有自己容貌心境的对比,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与他人的乐不思蜀的对比)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一)分析上片
1、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话将它展现出来。
示例:夕阳带着一抹金黄,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光彩夺目。天边,七彩的霓霞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显得愈发浓密,空气中飘荡着《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好一派诗意盎然的春晚图。
总结:在上片中,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元夕傍晚的美好景象,这一良辰美景,也就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热闹繁华的景象。
2、李清照面对这样的乐景,所产生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绪了,她有没有融入到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热闹中去?从词中找出能够反应诗人当时心情的诗句。
明确:没有。①“人在何处?”:这里的人指的是诗人自己。“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
②“次第岂无风雨?”:这句意承“人在何处”,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但正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南渡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③“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由于此人内心被其他情绪所缠绕,因此身逢佳节,却无心赏玩。当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时,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3、提问:《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二)鉴赏下片
1、朗读下片,思考:词的下片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
提问:所谓“中州盛日”,就是指靖康之变之前在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太平日子。那么,在“中州盛日”所过的元宵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明确:“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词中写了诗人和女伴盛装出游的情景,主要抓住人物的妆扮来写。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2、作者极力回忆了早年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她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从词人的心态和她的行为,可以看出丧乱之前,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繁华安定。但是这些繁华和快乐,早已成为幻梦,因而,作者的心路,又从忆昔,转为伤今。
3、“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最后几句反应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这几句话是写词人的心理。早年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可如今,年纪老大,憔悴丁零,又流落他乡,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是情非得以而故作洒脱,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4、“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是动作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5、“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是心理描写,请你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深深的忧虑。
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
(2)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拿“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与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进行对比,这样写拿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感人至深。
(3)诗歌特色:
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寻常平易之语与精丽锤练之语交错融合,感染力极强。
五、总结:
这是一首慢词,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反映出作者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于抚今追昔中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难忘。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从作品所写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时所写。但此词不是着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主旨)
词中通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与此同时,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这一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补注: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的感人之深。)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6.《李清照词》说课稿 篇六
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已系统了解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并初步形成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因而结合《课程标准》中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其中,两词对比阅读,感受二者“愁”之不同为重点;挖掘词中意象丰富的内涵为难点。
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借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次自由诵读,寻词中之愁(寻愁)。
《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在“愁”之基调上再次诵读词作,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如意象“梧桐”:“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显示梧桐“孤然傲立,品行高洁”;“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更显梧桐“伉俪情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则代指“愁闷苦思”。诗歌虽然含蓄,但并不神秘,因为情感在诗歌意象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由此完成本课教学难点)
叠词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也是愁思的集中体现处。可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效果。(就此完成“析愁”目标)
在“析愁”基础上联系背景探究“为何而愁?”并进一步比较两词“愁”之不同(比愁)。
《醉花阴》是李清照婚后独居青州所作,独自一人孤单,思念一个人更孤单,故作此词,抒发重阳佳节思夫念夫的愁情。愁情较为单纯,属南渡前“闲愁”之作。
创作《声声慢》时的李清照经历靖康之变和亡夫之痛,各味杂陈。靖康之变是那个时代每个个体灵魂里抹不去的腐朽的刺青。人的情意可无期,但人的寿命却有限,丈夫赵明诚不幸病逝,时光一莞尔,便是物是人非。夫妻琴瑟相和的二三事就稳稳当当的躺在她的记忆里,在时光流转中永不褪色。当美好在孤单的湖水中荡漾,个中滋味唯有心知。这个女子的愁怨渗进了骨子里,再一点点从她的视线里流淌开。《声声慢》就溢满了情感孤寂之愁、南渡漂泊之愁、国运不堪之愁——是为“家国之愁”。(由此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两首词”一切因愁而起,一切为愁而设。丝丝缕缕,绵延不绝;翻江倒海,汹涌澎湃。相思之愁、国运之愁,种种“愁”绪诉诸笔端,营造了一种凄迷之美。李清照就有这种“化愁为美”的神奇能力。
为便于同学们系统掌握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风,用背投出示李清照的《如梦令》《点绛唇》和《一剪梅》作为拓展延伸,让学生推测背景、体会情感,教师点拨补充。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少女时代正是北宋后期,社会虽危机四伏,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流连于山川美景,词风轻快活泼,《如梦令》正是绝佳代表。《点绛唇》则把一位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情窦初开、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描绘地活灵活现。《一剪梅》创作于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离家在外,闺中少妇思夫之情挥之不去。
经历是季节的冷暖交替,文字是情感的花开花落,由拓展延伸让学生更系统把握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更深切体会“文学即人生”的内涵。李清照擅长将情意杂糅进她眼中的一花一草,深情流转却又不动声色,她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感一伤、一叹一吸都会在她的文字中流淌,让1000多年后的我们和她一起笑语盈盈,一同黯然神伤。
李清照的“愁”氤氲在《醉花阴》与《声声慢》中不可散去,剪不断,理还乱。汪国真说:悲观是瘟疫,乐观是甘霖;悲观是一种毁灭,乐观是一种拯救。请同学们从现代人的角度劝慰深陷愁思的李清照。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来表达。以此作为课下作业——“劝愁”。
即使西风凄紧、众芳摇落,但来年仍是群芳争春、姹紫嫣红、莺歌燕舞。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正如杨万里所说: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板书设计:
酒意诗情谁与共
——《李清照词两首》
寻愁——析愁——比愁——劝愁
文学即人生
7.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象 篇七
我们先来看看她的《如梦令》, 按理说李清照作为当时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系大家闺秀, 以封建的习俗, 少女不宜饮酒狂欢, 有失体统。而恰恰是这种浓郁的书香家庭和开明的教育氛围造就了李清照爽朗和豪放的性格,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的闺阁之女, 而是一个热情随性率真的少女, 我们也可以猜测从小李清照就在父亲的影响下, 会陪父亲小酌一杯, 于是这首充满着青春浪漫气息的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词中描写少女是何等洒脱, 个性是何等张扬, 又是何等幸福!酒后的率真处处体现着一个少女的情怀, 这无拘束的生活又岂止是李清照一人所追求的呢!
再看看她的《醉花阴》,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连理, 可谓是天作之合, 两人情投意合, 感情甚笃。婚后两人共同研究金石古玩并做整理, 甜蜜的幸福生活不可能朝夕相处, 别离自是难免, 赵明诚为了自己的金石研究, 开始游走他乡。虽说也舍不得李清照, 可也无奈,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嘛!虽说此事古难全, 可李清照那满腹的相思之苦该向谁诉说, 又有谁人听?“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这一杯酒能浇去忧愁, 能否捎去思念?时值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清照并没有直抒胸臆, 表达内心的相思之苦, 而佳节依旧, 黄花依旧, 可人比花瘦。我们不禁想到“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可谁又能与相思憔悴消瘦的她共饮这杯相思酒, 却也只能“独酌无相亲”了。
如她的《浪淘沙》:
帘外五更风, 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 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 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 弹与征鸿。
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 李清照似乎还没好好体味幸福的滋味, 她的丈夫赵明诚便病逝了。这突如而至的一遭, 使得她还没晃过神来, 她仍然回首着旧日与赵明诚相对而坐, 多少温馨快乐的场面浮现于脑海, 而如今早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不禁“欲语泪先流”。帘外寒风袭来, 她这才如梦初醒, 原来夫婿早已辞世永别了, 亡夫之痛, 只能借助酒来麻醉自己, “一江春浪醉醒中”, 她醉了又醒, 醒了又醉, 在这半醒半醉之中, 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内心在泣血的李清照啊, 可这谁人能怜惜?
她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的离世使李清照在悲痛中久久不能自拔, 怎奈靖康之耻, 只能她仓皇难渡, 这流离失所的漂泊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早年的优裕生活却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 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 使得李清照愈发的憔悴, 就像那被风吹落满地的黄花, 又有谁采摘和拾取?如今再也找不回那个浪漫、洒脱、无羁、酒酣后找不到回家路的青春少女, 在岁月的风霜、人世的炎凉磨难中, 她只能独自守着窗儿, 迎接她的是漫漫的长夜, 淡酒在手, 浓愁在心, 这愁恨怎一杯“酒”了得!
8.浅析李清照词与其女性意识 篇八
关键词:李清照 咏花词 酒词 女性意识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清照词描绘了一个温婉娇媚,清秀多情的女性世界。生活闲适的前期,词作热情明朗天真;国破家亡、流浪生活后期,词风缠绵凄苦伤感。李清照的词被誉为“词坛正宗”。她的作品尤其是在她的咏花词和酒词中突出地体现了女性独立的人格和意识。特别是南渡以后,她能够正视和直面苦难和社会现实,一些诗词中吟咏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表现出她高尚的品格和浓厚的爱国热忱。
一、在咏花词中凸显自我意识,彰显女性意识
李清照词里有大量的写花之作,词家丰富多情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对花的格外关注与热爱,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时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花的开谢荣枯相暗合,通过咏花写花抒发自珍、自爱、自信、自怜的写意人生。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她少妇情肠,深情相思的寄托,花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花更是她女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花”意象背后蕴涵着浓厚的女性意识。
首先在情景交融中凸显浓烈的自我意识。李清照将自身感情融入景物中,托物言志,通过情与景的交融达到心灵的抒发。在《鹧鸪天·咏桂》词中,作者赞美桂花为“花中第一流”,来表现自己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质。词中抒写的那种傲视一切,不可一世的孤高性格和开阔胸怀,正是女词人自视不凡、气概豪迈的体现。“何虚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以桂花来抒发个人怀抱。通过咏桂花来写作者自身,正是词人自己的高格雅韵的写照,突出自己独特的人格意识。
其次以女性视角彰显女性意识。李清照的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自传性质,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如《醉花阴》:“人比黄花瘦。”西风中,满含愁苦、无力摇摆的菊花,正是被思念煎熬得骨瘦肌削的女词人。青春易逝、韶华易老的伤感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敏感、深刻,李清照亦然。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鲜活的海棠,美好的春光,总难禁风雨的无情摧残。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眷恋,从那无限凄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春花的香消玉殒、零落成泥,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
另外,李清照词从女性创作主体突出女性意识。李清照的作品是真性情的流露,真生活的写照。其情感、生活与作品合为一体,具有浓烈的女性创作主体色彩。写离别,寂寞,伤感,相思,都是真实的情感,女性成了抒情主体。李清照向整个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身为女性的喜怒哀乐。其情感是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是女性审美情趣的流露,表现出女性对生命意识和价值的内省和感悟。词中女性成为有血有肉有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活生生的人,女性自我意识鲜明,塑造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灵魂。
二、在酒词中展示个性,倾诉爱情,忧思国运
身为女性作家的李清照一如众多男性作家,创造了大量与酒有关的词作。这些笔调优美的酒词给我们展示了她洒脱自由的自然天性,能痴能怨的情感世界,以及漂泊异乡的家国之思。这些独特的生命情感抒写了女性真实自我的一面,流露出“丈夫”气概,也折射出李清照追求自由自我的女性意识。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抒发自己对生活、情感、时政等的切身体验。凭借女性特有的敏感与才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大胆坦露,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李清照的酒词尽显其洒脱自由的自然天性。《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位喝醉了酒的少女“狂态”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没有少女那种羞涩和矜持,相反她给我们展示了她那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受任何的束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自由呼吸。她因醉酒而失态,这种失态愈显她的率真。少女时的李清照在大自然中贪杯玩耍,把自己置于一个大的自由环境中,身心得到舒展。
李清照的酒词尽情展示了她的情感世界。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野,游刃有余地把握和感受着女性细腻独有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在闺阁里畅饮求醉是李清照常常驱遣心中怀春意绪的方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面对春天的离去,体现了词人对虚度光阴的焦虑。由伤春到怀春,点明了“浓睡不消残酒”的原因,也细腻敏锐地表现出少女那种淡淡的怀春意绪。《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婚后与丈夫分别,在无尽的相思中,她借酒暂遣闺中孤独的情绪,在酒的作用下,词人喊出了心底最真挚的情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在酒的世界里大胆暴露自己真切的体验,毫不掩饰对丈夫的爱,并大胆地表达出来,表现出独立自我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的女性自我意识在酒词中还表现为漂泊异乡的家国之思。李清照是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时代的词人。她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国破家亡,从而漂泊异乡,使其对生命有新的体会。其词从个人狭小的空间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关注国家前途,感叹国家命运的坎坷。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一句“故乡何处是”点出了时刻萦绕于词人心头的最根本的痛苦,昨夜醉酒也就是为了忘却国运多舛及国破家亡的愁苦。女词人思国怀乡的绵绵愁绪,殷殷乡情,让我们窥见了她那颗与民族命运共存亡的崇高心灵。南渡后的李清照饱经忧患离乱,故国沦亡的悲伤加重了她的忧愁。在《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也难消国破家亡,漂泊异乡的深愁,令她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
李清照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抒写女性的怀抱与情感。她的词作,通过大胆坦率地描画自我形象、袒露自我情感心理轨迹来完成对外部世界的观照与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了当世及后代读者广泛的精神共鸣与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李清照.李清照词集[M].李月,张敏鹏编校,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苏者聪.宋代女性文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蔡镇楚,龙宿莽.唐诗宋词文化解读[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张土献.唐宋史论稿[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