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优秀教案(精选9篇)
1.诗经氓优秀教案 篇一
《诗经·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几个重要字词的用法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歌曲《在水一方》,询问学生歌词出处。明确:歌词出自《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2)陌生而又熟悉的瑰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部作品。(板书:《诗经•氓》)
二、《诗经》知识回顾(10分钟)
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明确:
(一)《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汉代儒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就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二)《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105篇。它是朝廷的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2.《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为主,如《伐檀》。
《诗经》常常采用叠层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之间,仅有个别字的改换,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三、文章梳理(30分钟)
(一)正音
分组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课件展示)
匪fēi我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隰则有泮pàn
(二)明义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五、艺术特色(20分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三、研读——明其意。
(一)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三)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6、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7、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8、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9、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0、(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11、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12、齐读最后一节。13、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14、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15、美读——诵其文
16、学生齐背全诗。
17、质疑探究:
18、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19、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20、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21、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22、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23、布置作业:
24、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5、推荐阅读:26、1、《孔雀东南飞》27、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2.诗经氓优秀教案 篇二
首先, 情节设置的相似。西方现代派作品善于把现实和非现实糅合在一起, 在结构上打破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 时间顺序随意颠倒, 大量使用倒叙和插笔, 故事情节支离破碎, 叙事线索草灰蛇迹, 如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等。《氓》虽被称作叙事诗, 但无论是情节还是线索, 都与传统叙事类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 表现在情节上显得不够完整, 前后内容也不甚连贯。诗歌的前两章分别叙述了会晤约婚和热恋成婚的过程, 但婚后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作者却搁笔不谈, 直到第四章仅用片言只语记述她无端被遣的变故。接着, 在第六章采用追叙手法补充交代了女子在夫家饱遭虐待的事实, 而诗的末章中“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则再次采用倒插笔的方式, 用极简约的语句补述二人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形。纵览全诗, 可以看出, 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意打破时空顺序, 多次使用倒叙、补叙、插叙等方式, 将过去和现在、现实和非现实放在一个平面上, 让读者去补充连缀、去思考创造, 从而理解诗作的形象和主题, 达到了创作方法与传统技巧迥异的现代派文学创作的艺术效果。
其次, 表现手法的相似。风靡一时的西方现代派以反传统和非理性为主要标志, 其作品往往摈弃传统的表现手法, 更多地采用追忆、跳脱、以及电影蒙太奇等技巧, 给读者色彩斑斓、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法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 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一切都随“我”的感受和回忆而展开, 通过意象的组合连接, 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样, 对《氓》这首诗, 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解读为一个弃妇在给读者讲述自己的经历, 因而整首诗总体看采用了追忆的形式, 但在追忆中作者又打乱时间顺序穿插了一些生活片段, 可谓“追忆中的追忆”。同时, 在把这些女子生活的材料进行连缀时, 作者使用了跳脱及闪回、蒙太奇等类似于现代电影技术的技巧。例如, 诗歌的第二章到第三章的转换, 显得突兀但富有逻辑, 可看作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第六章穿插少年时代的生活画面, 可看作闪回手法的运用。因而, 《氓》在表现手法上是一个“另类”, 它使用大量非传统技巧, 既给读者一种色彩绚丽之感, 又使诗作简洁而富有意蕴之美, 和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 人物描写的相似。我国古典诗歌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习惯借助于大量的语言、动作或肖像等描写, 心理描写的使用往往少之又少, 这几乎是我国古典叙事类文学的共同特点, 但《氓》却是一个例外。全诗采用回忆和第一人称的方式, 本身就可以看做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站在读者面前自言自语、倾诉衷肠;同时, 在叙述中淡化大量的情节, 代之以人物感情的抒发, 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同样, 西方现代主义中著名的意识流派也有这样的艺术特征:情节淡化, 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借助象征暗示和隐喻等手法, 注重探究人物内心的真实, 开掘人物心里的复杂性。两相对比, 可以发现《氓》在人物描写上与西方现代派有着明显的相似。
3.《诗经·氓》弃妇悲剧的悲剧 篇三
【关键词】《诗经·氓》 弃妇 悲剧
《诗经·氓》是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典诗歌。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入选篇目频繁调整的十多年中,《诗经·氓》能“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足见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占位置之重要以及其在《诗经》这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中的不可替代性。
以2002年为分水岭,《诗经·氓》在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时,教材编审们对此予以了不同的处理方式。2002年以前的教科书,在选编本诗时,编审们同时在诗前加了一个辅助学习的文本框,内书:《卫风·氓》表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2002年以后的教科书,在选编此诗时,就又去掉了这一文本框。究此原因,笔者以为,2002年以前教科书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关书籍对本诗评论的影响。比如:“本篇题旨和《谷风》相似,也是写弃妇之作。篇中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上编)“这是弃妇的决绝之词。全诗六章,情节是这样的:少女为一作小买卖的青年——氓,紧紧追求终于结成夫妇。尽管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但等到家景变好,竟被氓抛弃回家。这首诗就作于回途之中。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反映这一主题的杰作。”(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选《诗经·楚辞》)“这首诗以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口吻,述说了她的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中国诗歌简史》)如此处理,一定意义上对我们的师生有暗示作用,让我们的师生认为诗中弃妇的悲剧其实就是由那个负心汉“氓”造成的。而新教科书去掉这一内容后,就给我们的师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探究空间,这更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而这,也完全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探究”的精神。
基于此,笔者在进行了多年的《诗经·氓》的教学之余,开始重新审视此诗,而异于以往解释的诸多新发现也就豁然于笔者眼前了,诗中男主人公“氓”的形象也就更加鲜明了,对诗主旨弃妇悲剧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
教科书解释“氓之蚩蚩”中的“蚩蚩”为“忠厚的样子”,其实笔者以为《韩诗》解“蚩”为“嗤”,故“嗤嗤”,“犹言笑嘻嘻”,亦即嬉皮笑脸,不严肃,也未尝不可。
教科书解释“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为“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氓看上去很老实,上门找对象腼腆害羞,不到收丝的季节,就抱着一卷布来换丝,挺逗人,又让人觉得小伙子挺老实可爱,这么忠厚老实的男子,应该是能靠得住的。诗中的这位姑娘就是被眼前的氓的忠厚表象迷住了。但是,当我们仔细琢磨氓的这些举动时,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这位小伙子表演的痕迹太明显了,太假了。
教科书解释“非我愆期,子无良媒”为“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也意在告诉我们,“氓”来求婚,是无媒人的,就是有,也不是一个可靠的媒人。可见“氓”这个人的品行也是值得让我们怀疑的。虽然女主人公在归途中自述过“信誓旦旦”,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时的少男少女在成长中也是会变的。
教科书解释“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为“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从解释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听到女主人公轻微拒绝求婚和对此作出给“氓”台阶下的话的解释时,“氓”已经“怒”了。试想,哪一个在热恋求婚中的男子会因为如此体己的话语而勃然大怒呢?这时候“氓”蛮横粗野的本性已经暴露无遗,刚才装出来的“蚩蚩”像也就荡然无存。女主人公如果稍有理智的话,马上就认识到他的可怕性,就会拒绝他的求婚。但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主人公,在这原则问题上竟然迁就对方,讨好对方,未和家人商量就轻易地答应了对方,“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在规定的期限,女主人公一心欢喜的冒着危险登上那倒塌的墙,去遥望那个返回关中的心上人,但是那心上人却迟迟没有出现,所以女主人公眼泪就簌簌掉个不停。等到心上人来到,这女子就又说又笑了。可以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男子对婚期的漠视和女子对爱情的痴迷。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鉴于前边对氓的重新认识,我们就不可能不怀疑“氓”这一行为的可信度,而此女子又哭又笑的行为,足以说明其此时没有任何理智,所以女子在私定终身后,“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乐颠颠的带着所有嫁妆随“氓”而去。
就此打住,我们已经分明看到了一个嬉皮笑脸,不严肃,善表演,虚伪,品行一般,易发怒,不守约,谎话连篇,重财利,轻感情的薄情郎、负心汉的形象。而就是这样一个狰狞于女子面前的男子形象,女主人公却被“爱情”的假象和谎言蒙住了理智的双眼,对“氓”这位负心郎以德抱怨,梦想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结果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是只能在历史的“遗弃”中痛苦一生的结局。那么女主人公在这样不理智、不合常理情况下与“氓”结合会种下什么样苦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所以此诗后四节写女子婚后繁重的家庭劳作以及如此付出却换不醒负心男的爱怜的悔恨,和决心与“氓”一刀两断的果断也就成为其冒失行为必然要导致的悲剧结局。
感怀于此,我们对负心的“氓”深恶痛绝,对女主人公的悲剧同情不已,但掩卷沉思,确实,女主人公的悲剧值得我们同情,但发生在眼前的,本可以不发生的悲剧,女主人公是有多次机会避免其发生的,只要她能睁开蒙着的眼睛看看眼前这个令人作呕的男人,只要她能打开紧闭的思维想想眼前这个男人的所作所为,只要她能不被时代赋予的自由爱情的欢喜冲昏头脑,只要她能保有东方女性特有的稳重、温雅、矜持,不被灼烈的虚情假意烧昏,按一定的婚俗规矩办事,受伤的又怎么总会是她呢!
所以,笔者以为,《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这一“弃妇”形象,其“弃”既来自“氓”的“弃”,也来自“己”的“弃”,亦即自己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女主人公的悲剧,既来自“氓”的负心薄幸,也来自“己”的理智全无,亦即不可救药地痴迷于情爱。难怪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他认为诗中女子因“淫”而遭报应,此言虽有封建理学维护其封建正统思想的嫌疑,但一定意义上也揭示了女主人公因恋爱时不够理智而自酿苦果的事实。
我想,这也就是此一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目的所在,于甜蜜爱情中少男少女都有的极大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4.诗经 两首教案 氓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诗经》;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2.技能目标
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3.情感目标
了解《诗经》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走向高考
⑴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学习细节描写,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⑵掌握重要实词,积累成语,了解文中文言句式,学习掌握“比”的表现手法和回忆与对比的表达技巧。教学难点
理解重章复唱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理解“兴”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⑶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女子:纯真、热烈、专
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赋、比、兴)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5.诗经氓优秀教案 篇五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
1、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四、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教学过程及步骤: 导入: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那个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关于《诗经》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理清字词
1、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老师范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2、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3、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6.诗经氓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
》,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业:
7.《诗经·氓》“抱布贸丝”的确解 篇七
《氓》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非)来贸丝,即来我谋。”其中的“布”如何解释?余冠英《诗经选》说:“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 〔1〕。程俊英《诗经译注》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 〔2〕。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注为:“布,布匹……《盐铁论·错币篇》云:‘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 〔3〕还有一些学者,将“布”注为布匹,这里不再列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定,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其注释为:“〔抱布贸丝〕拿布来换丝。” 〔4〕将“布”解为布匹,似乎成了定论。但我们认为是不妥的。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对于《诗经·卫风·氓》“抱布贸丝”注为:“布,币。贸,买也。贸丝,盖初夏时也。” 〔5〕朱熹没有说用布换丝,而是说用“币”买丝,说“布”就是币。此说值得重视。
在《诗经》里,与衣服、鞋、帽有关的诗篇中,还没有发现“布”字。《邶风·绿衣》有“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丝兮,女(汝)所治兮”、“絺兮綌兮”等。“絺”是细葛布,“綌”是粗葛布。其中的衣服是用“丝”、“絺”、“綌”制作,与“布”无关。《郑风·缁衣》有“缁衣之宜兮”,“缁衣”,一般解为黑色衣服。《孔丛子·公孙龙》有“以丝麻加之女工,为缁素青黄”。“缁衣”应是丝麻加工制作。《桧风·素冠》有“庶见素冠兮”、“庶见素衣兮”。“素”有白色、本色的意思;“素”特指白色的生绢。《齐风·著》有“充耳以素乎而”,“素”指白色丝线。《郑风·丰》有“衣锦褧衣,裳锦褧裳”。“褧衣”,指用绢或麻纱制作的单罩衫。《曹风·蜉蝣》有“麻衣如雪”,“麻衣”是麻纱制作的衣服。《魏风·葛屦》有“纠纠葛屦”,是指用葛藤纤维制作的鞋。从以上引述看,都没有“布”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其中“素”指白色生绢。只说“织素”,没说“织布”。
褚斌杰《诗经全注》注为:“布,币。上古以布为货币。《周礼·地官》郑众注:‘布,叁印书,广二寸,长二尺以为币,贸易物云。’故布,以布为质料,有书印,按一定尺寸制作的货币。贸:贸易,购买。” 〔6〕褚氏将“布”注为币,将“贸”注为购买,是一个大进步,值得肯定;但把“布”说成是布料做的“币”,应属不当。《盐铁论·错币篇》说:“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殷商时代已经使用贝币,西周开始已使用金属铸币。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说:“殷墟5号墓(妇好墓)随葬六千余枚海贝……(贝)已有了货币的职能。”又说:“布币是由农业生产工具——铲演变而来,并认为‘布’是‘镈’的假借字。依形制可分为空首布与平首布两类……1970年在河南伊川富留店村,出土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604枚,通长90~101,足宽49~55厘米,重30克左右。” 〔7〕布币出现以后,刀币也出现了。(伊川出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见图一)战国时期仍在使用布币。高至喜《楚文物图典》载:“长型银布币……1974年河南省扶沟古城窖藏出土。通长15.8,宽5.8厘米,重188.1克。币似铲形,实首,方肩,平足……应为楚系布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银质货币……中型银布币……通长14,宽6.1厘米,重210.2克,短型银布币……通长11.1,宽5.7厘米,重134.3克。” 〔8〕(上述长型、中型、短型银布币,见图二)
《氓》是《卫风》中的诗。卫地原是殷商的故地,卫的国都是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在郑州北)。出土空首布的河南伊川(在洛阳南),离淇县不太远。那么,《氓》中“抱布贸丝”的“布”,应是空首布或平首布中的一种(或两种都有)。这种“币”(布)是金属铸币,而不是布料制作的币。
伊川出土的空首布一枚重30克,1000枚重30000克(30公斤),500枚重15公斤。《氓》“抱布贸丝”中的“布”,可能在15公斤以上,所以需要“抱”。抱“布”越多,越能显示“氓”的富有,就越能诱惑缫丝卖丝女子。“贸丝”是买丝,这个“氓”心怀叵测,他不会去向年老色衰的老妇“贸丝”,也不会向丑恶女或相貌平平的女子“贸丝”。因此,《氓》中的女子应该是一位非常年轻美丽的女子。她的美丽吸引了“氓”抱着大包“布”(金属币)前来“贸丝”猎艳。
注释:
〔1〕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2、64页。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页。
〔3〕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5〕朱熹:《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3页。
〔6〕褚斌杰:《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7年重印,第65页。
〔7〕唐石父:《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高至喜:《楚文化图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参见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扶沟古城村发现的楚金银币》,《文物》1980年第10期。
何 丹: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副编审
8.诗经《氓》 篇八
韩晓蓉
《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讲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别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
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注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开始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立即答应,男生有些生气;女子希望他不要生气,告诉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切地盼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开始还好,慢慢地,脾气变得暴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独自伤悲,最终清醒地认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忠厚老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怒”:求婚太直接,太急于求成。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达到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极易沉湎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爱痴情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操持家务,吃苦耐劳
3)文中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那里还有对比,作用是什么?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概括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热情 忠贞勤劳 坚强刚烈
男:急躁真挚 无情善变 始乱终弃
3、主题探讨: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
①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
沉痛的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痴情往往极易沉湎于爱情,因而丧失必要的判断力;
诗歌从恋爱与新婚时的快乐写到婚后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由乐而悲的转折点正是从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开始,也是女子内心深处痛苦的呐喊!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斑鸠啊,千万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呀,否则会昏醉下去!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子呀,千万不要与男生沉湎于未经思考....的爱情,否则会头脑发昏!
上一句是比兴,用什么比喻什么?用斑鸠食桑葚过多会昏醉,来比喻沉湎于爱情会发昏。
下一句表达了女子什么样的心情?经历失败婚姻时的痛苦呐喊。是她从自己的失败婚姻中总结出的深刻的教训,也是她对造成悲剧的
当事人所能表达的最强烈的控诉。
(注意“比兴”的艺术手法)
②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讨论)1、2、3、人老珠黄
社会风气:女子地位低下
女子婚前的痴情使她对男子认识不够理性。
③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
决绝的告白: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分手的决定。(你觉得在当时的社会,女子提出分手容易不容易?)
一旦婚姻失败,她又能深刻地反思,表现得十分理智而清醒;有个性:个性比较坚强,一旦发现婚姻难以维系,便决绝地放弃,因而,活得比较有尊严。也告诉我们在爱情和婚姻中必须要平等而有尊严,这样的认识出现在几千年前一个普通女子之口,不能不让人敬重!也足见《诗经》的魅力!
4、古往今来“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屡见不鲜,本文写这样一个故事有什么意义?(作品的价值)
爱情和婚姻中男女平等、个性尊严的认识。
9.诗经氓原文 篇九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民。蚩蚩(chi):笑嘻嘻的样子。
(2)布:古时的货币,即布币。贸:交换。
(3)匪:非。
(4)即我:到我这里来。谋:商议,这里指商谈婚事。
(5)涉:渡过。淇:河名。(6)顿丘:地名。
(7)衍(qian):过,拖延。
(8)将:请。
(9)乘:登上。诡垣(guiyuan):毁坏了的墙。
(10)复关:地名,诗中男子居住的地方。
(11)体:卦体,咎言:不吉利的话。
(12)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13)沃各:润泽的样子。
(14)耽:沉迷,迷恋。
(15)说:同“脱”,摆脱。
(16)徂(cu):去,往。
(17)渐(jian):沾湿,浸湿。帷裳:车饰的帷幔。
(18)爽:差错,过失。
(19)贰:差错。(20)罔极:无常,不可恻。
(21)遂:安定无忧。
(22)硒(xi):大笑的样子。
(23)隅:即“湿”,河名,指漯河。泮(pan):岸。
(24)总角:古时儿童的发式,借指童年。宴:逸乐。
(25)晏晏:和好柔顺的样子。
(26)旦旦:诚恳的样子。
译文
小伙走来笑嘻嘻,拿着布币来换丝。不是为了来买丝,借机找我谈婚事。
谈完送你过淇水,一直送你到顿丘。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
请你不要生我气,定下秋天为婚期。登上残破的墙垣,心中念你望复关。
遥望不见复关影,低头伤心泪满面。望见复关心中喜,喜笑颜开话不断。
你又占卜又问卦,卦象吉利没恶言。把你大车赶过来,我带嫁妆随你迁。
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小斑鸠啊小斑鸠,不要贪嘴吃桑椹。
好姑娘啊好姑娘,不要痴情迷男人。男人沉迷于爱情,想离开时可脱身。
女子沉迷于爱情,想要脱身不可能。待到桑叶飘落时,颜色枯黄落满地。
从我嫁进你家门,三年吃苦又受累。淇水浩荡滔滔流,打湿我的车帷幔。
我作妻子没过错,你作丈夫差错多。男人心理不可测,三心二意没品德。
当你妻子整三年,终日忙碌活全干。起早贪黑操家务,没有哪天有空闲。
生活安定无忧愁,你却粗暴又专横。亲兄亲弟不知情,总是拿我作笑柄。
静心思前又想后。独自悲愁心哀伤。当初相约同到老,到老尽是愁和怨。
淇水虽宽有河岸,漯河再阔也有边。从小一块同游乐,有说有笑心喜欢。
忠诚盟誓都明白,哪知从此已改变。过去时光不留恋,一刀两断不再谈!
赏析
这是《诗经》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弃妇的悲愤一泻无余地抒写了出来。
从中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夫妻关系如何才能持久?在传统社会中,这个问题使无法讨论的,因为道德准则规定了妻子是附属于丈夫的,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另一方面,对丈夫却少有约束,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对作丈夫的网开一面,可以可以三妻四妾,而不必将情感专注于一个女人。
如今传统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已随时代发生了改变,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维持夫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并未解决,并且由于观念的巨大变化,甚至还更加突出。
仅靠美貌来维持夫妻关系,显然是幼稚的。花无百日红。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再漂亮的脸蛋儿,也会有徐娘半老人老珠黄之时。更要紧的是,当两个人朝朝夕夕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时,漂亮的脸蛋儿无法弥补彼此间的各种摩擦和矛盾。性格是否相合,生活习惯是否能彼此容纳,观念是否一致等等比脸蛋更加重要。它们的融合补充有助于关系长久健康地持续发展。
以为感情不会变化,或者以为感情可以代替一切,同样也是天真的。初恋时的激情不可能始终保持高热度,随着结婚、生子、度日,热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接近冷漠状态。如果对情感的期望值太高,那么情感热度降温带来的失望就会越大,挫折就会越深。这么说来,夫妻长期相处就没有情感了吗?肯定不是。情感的确是使夫妻关系和谐的重要粘合剂,但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有现实的基础。外表的吸引力,性格的投合,情趣的一致,性生活的和谐等等,是不断为情感提供活力的源泉。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中的变化,也会对情感产生微妙的影响。如何意识到各种变化,并努力使它们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倘若对此麻木不仁,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事情发生了转折,情感出现剧变,再来呼天叫地,就迟了。西方格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夫妻间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也不是一天出现的,必须像培育花朵一样地经常松上、浇水、施肥、剪枝、除虫、防冻,才可能使之茁壮成长。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世上没有架在空中的爱情,只有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度日中生长起来的爱情。
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大多了。仔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公牵一葛动半山似地产生连锁反应。这不单单是变不变心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所谓女人独立的问题(男人同样也有独立的问题)。从令天的立场来看,仅仅以某种固定不变的观念来评判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夫妻关系,简单地指责这不对那不道德,已经大大地落伍与僵化了。
赏析二
这是一首描写忠贞于爱情、又能勤劳持家的女子被负心的男人抛弃之后,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怨、悔恨之情的名篇。作品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位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普通妇女的艺术形象,但它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末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支配下,广大妇女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也表现了为人所歧视的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热爱劳动、不甘心受欺凌、不甘心受压迫的美好品德。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兼有抒情的诗作,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展开了叙述,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了女主人公可贵的思想品德。
第一章和第二章,作品集中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初恋未婚时的情景:“氓”借“抱布贸丝”为因由,来找女子商量婚嫁之事。男子已经是急不可待而啧有烦言,甚至都要发怒了。女子深情地陪着他涉过淇水,直至送他到“顿丘”,耐心地向他解释:“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爽一快地答应他“秋以为期”。
迎娶的日子快到了,女子急切地盼望着男子的到来。你看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中看得出她的那颗真挚的心,早已完全交给了她所爱的男人。因而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妇。
第三章,写女子婚后的情况变化。作品的主人公女子婚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章并没有交代,只是抒发了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感叹。当然,这感叹是有来由的,是针对她婚后生活的实际遭受而发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她的感叹,完全可以想象到她婚后生活的不如意。
她用鸠“无食桑葚”作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醉于对男人的爱恋,因为陷身于这种爱恋之中,其结果将使自己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痛苦。女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说明她婚后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痛苦又来源于“与士耽”,这便明白地告诉人们,她的痛苦是由于她所爱恋的男人负了心。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耽”字。“耽”,解释为“迷恋” 或“欢爱”,是不够确切的,在迷恋或欢爱前面应加上“过于”两个字,应为“耽”所表现的迷恋或欢爱是超出一般的。从这个“耽”字我们可以想见,女子是深深地爱着男子,而男子也曾经深深地爱过女子。问题在于,女子“耽”为什么不可脱,男子“耽”为什么就可脱?这便表现了女子与男子在对待爱情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格。女子之所以不可脱,是因为她对爱情真挚、专一。当她失去了爱情的时候,她痛苦万分而不可解脱。男子所以可脱,是因为他爱情不真也不专,当他追求女子时,他可以表现为“蚩蚩”之状,装得那么忠厚老实;他可以表现为情深义厚,是那么急不可待。然而当他的目的达到了,满足了私欲的时候,他变了心,背叛了初衷。而这一切他是做得那么轻松自如、毫不介意。对于一个爱情不真不专一的人,当他抛弃了爱情的时候,他只会感到得意随心,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
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是女子婚后的遭遇,同时也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人的怨愤之情。
婚后,女子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可她毫无怨言。想当初,她怀着对男子真挚的爱,度过汤汤的淇水嫁到他家;婚后,女子没有任何违背初衷的想法和表现,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了初衷。女子出于对男人的爱,婚后,她“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而男子却一改初恋时的态度,对她非常粗一暴,甚至是虐一待。女子回家向兄弟们诉说,兄弟们不但不能理解她,反而嘲笑她,真是教她满怀心事无从诉说,也只好自思自虑,自我伤悼了。
最后一章写女子从怨到恨,以至于下决心与男子决裂的感情。想当初嫁与男子时是想要与他白头偕老的,谁想到到头来竟使人生怨。负心的男子完全忘掉了总角之时两小无猜的恋情,也完全忘掉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谁能想到他能如此反复无常呢?既然如此了,那我们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吧!
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一个“二三其德”的男人。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一暴起来。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作品还描写了一个负心男子的形象。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因此,作品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诗经氓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诗经 氓 教案07-24
诗经氓全诗赏析09-18
24诗经两首教案06-25
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08-27
高一语文下册《氓》优秀教案07-19
诗经月亮之上07-03
诗经讲义07-05
诗经烈祖07-07
诗经关雎课件07-08
《诗经》中的“花语”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