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理解(通用9篇)
1.素质教育的理解 篇一
对教育的理解
在学校工作已有好久,虽然没有走上讲台,但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学,在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教育一些见解和认知。
一个教育者应该拥有健康、聪明、诚实、认真、勇敢、自信、宽容、快乐、兴趣广泛、爱劳动。你可以不出众,不可以没思想;可以不优秀,不可以不认真;不要只顺从,但要懂事理;不要啥都会,但要悟性高;不怕暂时不优秀,就怕想学学不会;不怕你拚命地玩,就怕你不玩命地干;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可以没有主见;不要你成为尖端人才,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掌握大原则,任你自由发挥,这些是我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学校是播撒文明的场所,是培育精神的领地;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孟子说得好:“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应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还校园一片晴朗而快乐的天空。
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学习情况、个性特点等,特别是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掌握个性差异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一个拥有几十个学生的班级,学生的性格、爱好、智能、特长各有所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很难取得成效。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仅有一股冲劲,跑不完万米远程;仅靠一股热情,攀不上理想峰巅;仅凭一点小聪明,不能取得好成绩。肯干还要能干,能吃苦还要会吃苦,热爱工作还要会享受工作。只要矢志不渝,反思实践,百折不挠,就一定能逐步实现目标。
教育的使命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有太多其他的责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其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帮助其掌握实践中的方法,了解其个人的意义及责任、生存的意义及理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接任每一个新班级,都很注重第一个学期,特别是开头一个月。
尊重差异,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孔老夫子曾提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它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放弃的理念。教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着思想和个性特征的人。而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正如一句名言所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研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纵向的发展。
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管好班级的关键,留机会给学生,让他们感受挫折、尝试失败、体验快乐也应该是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成长,肯定有犯错误的时候,作为班主任,应该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地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引导,平静地注视学生自己从错误中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这比强硬地逼着他改效果要好,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教育本没有固定的套路,也没有一层不变的理念,但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由个案推广到一般、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2.素质教育的理解 篇二
1 对教育与个人自然生命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物质产生意识,意识也反作用于物质。一方面,教育中通过对形体的塑造,直接影响个人的自然生命的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教育中通过知识、技能和观念的影响,间接的不断地改变着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进而对人体的机能产生影响。从卢梭的《爱弥儿》(1762年)到斯宾塞的《教育论》(1861年),在100年中,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人本位”教育价值观的要义是:教育旨在发展人自身,使个人潜在的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叶澜也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具体来讲,教育对受教育者主体来讲,具体为发展个性(人格)的功能,使人的体力、智力与能力、性格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一是教育与个体的体质。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学生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体协调能力,控制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的活动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为更好地学习知识技能提供必备的身体条件。
二是教育与个体的智力。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能力则是一种个性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潜力。智力与能力有区别,但也有诸多共通点,其中之一就是,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固然有其遗传素质的因素,但教育对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理论家罗素的智力教育观认为,品性教育是基础,应在儿童6岁之前进行。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指出: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这都说明了教育对智力和能力发展的重要主导作用。作为生物前提的遗传素质知识提供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成智力与能力发展的现实性。因此,环境条件对人的智力与能力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常常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三是教育与个体的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性心理特征。虽然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毋庸置疑地,性格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都有密切的联系。宋庆龄指出:“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则总结性地认为“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就是要培养孩子的不同性格,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不一样但同样骄傲的人生。
四是教育与个体的品德。品德又称道德品质。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所表现的那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我反省教育对个(下转第89页)(上接第47页)人品德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家长、教师或者其他社会人士、社会组织对学生品德施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这是显性的,脉络清晰的。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一个品德认可和批判的氛围,个体在认识或行为上由于集体的、舆论的压力,往往不自主地同大多数人一致,使个体在众人面前从事某种活动而提高效率,这就是隐性的,并且是往往连受教育者自己都不曾察觉的。
2 对教育对个人社会生命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生命才是人的终极追求。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人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一方面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发展本身,也会引起社会变化,因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两个文明建设必须由教育来传播。这就构成了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社会生命就在其中得以表现出来。教育社会功能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社会意志的体现者,肩负着按照社会要求塑造人的使命。这既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即向新的一代进行教育,传递人类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为社会发展与变革服务,为社会进步与繁荣作贡献,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的效果既具有现实性更具有未来性,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从而实现为社会现实与长远利益服务。当前,切实解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等等,都是教育对社会尽责的重要内容。新的一代正是在教育的影响下,获得知识、经验和文化,增长体力、智力和能力,提高道德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积极因素。
二是教育与人才的甄别。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因为教育促进人系统地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能力,使科学技术和经验变为提供给社会服务的现实生产力。受教育水平与个人相对社会的生产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社会根据需要来甄别具有特定生产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人也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即社会流动。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人才流动,必须要有一个依据。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或者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程度就自然成为获得社会承认度的一个标杆。教育在各个时期培养塑造人,但同时也筛选和甄别人才,让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
三是教育与个体社会化。人类社会的教育的对象是个体的人,人始终是教育的主体。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把人称为社会性动物的人,让我们认识到人必须融合到社会当中。而教育过程也是受教育个体社会化得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必须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或憎恶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很多教育学家都曾把刚出生的婴儿比作一张白纸,随着婴儿的成长,社会就会自然地在这张白纸上画满图案。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通过接受教育而在自然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一定的行为方式。只是这些社会化过程有疾有缓慢、有轻有重、有多有少,并且社会化还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有些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可完成社会化,而有些人则可能终其一生来进行社会化。
摘要:个体人的生命可归为个体自然生命和个体社会生命。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意识,意识引导行为的养成,从而对人的生理,也就是自然生命产生影响。社会生命或可称人际生命,受到人的意识、心态、习惯、性格等多种因素的直接影响,而这诸多因素都基于教育。
关键词:教育目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
参考文献
[1]叶龙.安全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俄]康.德.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张佩珍,郑文樾,张敏鳌,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萍.生命视阈中的教与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篇三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含义 基本内容 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又称为素养。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应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就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全面的知识,特别是“为人”“做人”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应该更加注重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无益于素质的提高。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由以上内容可知,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教育,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非专业文化素质主要是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艺术审美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身心素质包括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这些能力主要反映在:职业能力培训的情况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普通话语言水平、外国语语言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非专业艺术文化素质水平;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或策划能力与水平;教育类竞赛、比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等;科技类的挑战杯、创业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科技论文获奖及创业实绩等;文化类的摄影、书画比赛、艺术设计比赛或人文社科论文、调研报告获奖等等。能力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校园与社会进行很好的对接,大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的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核心,是灵魂,是统帅,它指导着其他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其他几种素质的提高提供智力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的提高又可以共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对一个人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同时,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又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四种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第一,全体性。《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当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的教育。
第二,全面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第三,主体性。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岚清.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我理解的新教育 篇四
胡胜美
经过这几天通读《新教育》这本书,对新教育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一、新教育并不新!
二、新教育实验势在必行,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对搞新教育实验的几点看法。
一、新教育并不新!
新教育并不新!新教育中有诸多真理很久以前就被证明,却在不同阶段的功利现实面前被抛弃或被忽视的,所以说新教育不新,而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传承,一种呼唤。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的: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有提起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说,今被人做的时候,他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他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他就是新的。由此可见,新教育实际就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这个原点就应该指教育的本质。
1.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细化为听
说——口语交际;写——识字写字、习作;读——阅读)
培养卓越口才——口语交际
师生共写随笔——写作(日记)
营造书香校园——阅读(5——6阅读量100万字)
所以,新教育实验的内容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任务。
因此,现在很多实验的内容都是我们以前做过的或正在做的,比如(张丽当年班的班级日志,记录师生一天的活动轨迹;做读书笔记《小小读书虫》;六三班从一年级开始经典诵读等等)我们做的这些有的也许还不够完善,有的没有持之以恒,有的在理论上不够明朗化而已。
二、新教育实验势在必行,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
就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内容,只不过现在把我们的工作又一次明确化、规范化而已,新教育实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能很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五年级主要工作:1.上学期近代诗背诵为主(展示时间三节课)
2.下学期演讲比赛全班全部参加每人轮了两次。
3.以小组为单位在班里表演课本剧,或者模仿秀,8个小组都轮了两次。4.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因我而精彩》的主题队会
5.室外活动:乒乓球颠球比赛,也是全部参加的。
这些活动都是利用语文课、班会课搞,课下排练,占用很多时间
得。学习成绩没有落下。
所以,新教育实验真正搞起来,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
合素质提高了,学习成绩肯定会很好。
三、对搞新教育实验的几点看法。
1.加强实验宣传力度,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把新教育实验变成老师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因为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理论的东西要运用到实践需要一定的过程,我觉得现在我们现在不要急于求成,当务之急是对照新课标精神,新教育思想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切勿大搞形式主义(1.我们做这个实验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还是为了学校发展的需要。;2.其实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功利性的成分太多,那我们的工作就变了味了),不要让老师觉得这是额外的任务,说白了这就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内容,只不过现在把我们的工作又一次明确化、规范化而已。俗话说谎言重复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所以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把新教育实验变成老师们自觉自愿的行动。
2.建立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部分内容也应纳入考核之中。
3.建立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定期举办各种读书沙龙、经验交流会等,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促使大家在思考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举例:1.今天的交流活动2.背诵诗歌的热情高涨:《长恨歌》、《琵琶行》、《兵车行》《孔雀东南飞》等一些长篇诗歌,都能在一周之内背完,就是因为我给他们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他们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提升和认可,所以他们的动力就足,能积极去背诵,积极去寻找背诵的窍门,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4.培养骨干力量,以点带面
先来学习贯彻新教育理念,做我校新教育实验的先行者、引领者,以点带面,带领其他老师搞改革,搞创新。
5.加大、加强宣传力度与广度。
都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家长、学生的宣传很重要,也最有影响力。因此,加强班主任培训,搞好班级建设,班主任的认识提高了,重视了,各项活动才能开展得好,各项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了,家长才能认可,进而帮助我们宣传,扩大对外的影响。
5.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篇五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受到很多科学相关理论的影响。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形成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影响和作用不尽相同,并且这些相关理论的发展变化所引发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会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
中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始于本世纪20年代,称之为电化教育。当时电化教育活动中使用的幻灯、电影等媒体比原始口耳之学以及后来的印刷媒体用于教学,其传播方式跃进了一大步,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但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
1、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应运而生的。先后经历了教育技术、教学技术、学习技术等不同的名称。在我国,也曾经出现过电影教育、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等不同的名称。
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并在30年代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一名称。从70年代末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与支持,使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研究。3、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学科的发展与国际沟通的需要,“教育技术”这一概念取代“电化教育”,并在我国普遍使用。
4、世纪之交,我国政府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针,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重大项目,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
二、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1.诞生与初步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时间可以确定为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特点是:先有电化教育实践,后有电化教育名称;先有民间组织电教活动,后有政府组织管理;先在社会教育领域应用,后进入学校教育领域。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电化教育已深入到大、中、小学,进入了课堂。
2.迅速发展阶段
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在这之前的十年**期间,我国的电化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1978年以后,我国的电化教育才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阶段。
3.深入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进入教学领域,使我国电化教育迅速向深层次发展。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广泛开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的启动、“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开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以及多项大规模电化教育的试验,大大推进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
这一时期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始注意教学整体效果,着重探索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一堂课、一个单元及一门学科的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教学模式、环境、教师的观念、知识及教学水平等带来的影响。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名称不同在于现代教育技术加上了“现代”二字,要弄清它的概念,我们必须先弄清“现代”的含义。中文关于“现代”的解释是:现在这个时代。英文解释有两种:一是“Modern”,译为:⑴近代的,现代的;⑵现代风格的,新式的,现行的,时髦的。二是“Contemporary”,译为:⑴发生,存在; 生存或产生于同一时期;⑵同一瞬间发生的;⑶自始至终同时存在的;源出同一时代的;⑷当代的或仿佛当代的,现时的。可见,由于对“现代”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指新出现的教育技术,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教育技术,这种理解强调对传统的革新;另一种指正在使用的教育技术,它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新出现的教育技术。由于第二种提法的范围比第一种广泛,本文把第一种称为狭义理解,把第二种称为广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义理解。我们所指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从广义上理解呢,还是狭义理解呢?对此,中国专家作出了如下解释: 解释1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
⑵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解释2 教育技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几乎包括教育系统的所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仅涉及教育技术中与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有关的内容。解释3 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学更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一二十年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解释4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解释5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总结
上述5个解释,尽管表述不同,但它们都强调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第1、2种解释对现代教育媒体的理解一般基于电化教育概念中的解释,即现代教育媒体指电子技术媒体,可见它们是从狭义角度解释“现代”的;第3、4种解释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关注的是近几十年新出现的技术;第5 种解释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提出的,并未给现代信息技术作更多的说明,但1998年李克东教授在给华南师大电教系研究生关于《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讲座中指出,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
⑴模拟音像技术;⑵数字音像技术;⑶卫星广播电视技术;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⑸人工智能技术;⑹互联网通讯技术;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可见,解释5 仍然把重点放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⑴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即涵盖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手段组成的系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方面。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即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各种媒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大幅度增加,包括期刊、论文、专利、图书、软件等,50年代每10年才增加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倍,则2-3年就翻一番,人们掌握知识的半衰期在不断缩短,人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很快会老化,丧失其原有的价值。因此,教与学的效率尤其显得重要。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教育技术,即投影仪、幻灯机、电视机等硬件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软件及方法还是延用传统的说法为宜,即电化教育技术。
⑵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观点。在教育目标的确定问题上,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需求,鼓励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和教育的形式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⑴从教学规律看
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第一,从建造和形成认知结构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是基于奎林(M.R.Quilian)的语义网络理论。人类的认知是—个层层相连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中有节点、链等。各节点之间通过链的作用而结成一个记忆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结构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呈网状分在的知识链结构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显然,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线性化,不仅限制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第二,在认知过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符合加涅(R.M.Gagne)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揭示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与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接的,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易于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⑵从教学模式看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不论是传统的电化教育手段,还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⑶从教学内容看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而传统教学方式则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师的课堂讲课,强调教学过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⑷从教学手段看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五.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他在教学中发挥了强大的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开发与应用中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汇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有部分教室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解片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要使用了网络多媒体教室,就是现代教育教学。没有把多媒体教室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和分析。2.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关键在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应用。教学如果要产生真正的实际性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要具有可持续性。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与教材配套的,可以进行实质性使用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并且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容易出现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
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现代媒体技术,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其实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不变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6.对创造教育学的理解 篇六
创造性教学是指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遵循创造教学的原则,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授学生创造技法,开展创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
教育,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教育上的创新无非是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再引导学生使其具有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应该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的爱好或特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们充分展示与发挥自己。还会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丰富而且更能助长孩子们求职上进之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的课堂上,这无疑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怎样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心呢?对于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文科科目,我认为,每堂课开始前老师可以准备一个与本堂课有关的小故事,不要低估这些小故事的作用哦!每个小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就算我长这么大,我也爱听。对于偏理科的科目,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导入新课。可以讲当堂课会涉及到的科学家的一些小故事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教师在学生们怎样学上也要下功夫,这就谈到了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用什么方法学习。当然是以抓牢基础为前提,再由学生们对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并且以达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这个就要要求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一定的处理孩子们出错现象的能力以及对孩子们思维的引导能力。要培养孩子们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老师可以在授课中提一些较浅显的问题,当学生回答有误时,不要当场就否定,可以问他一些问题,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确答案的记忆,也不会太伤人自尊。浅显问题提完后便可加深难度,这个可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再回答。
7.素质教育的理解 篇七
我在一篇六月份的博客中引用这样一句话:“我们走了很远, 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现在的教育让人眼花缭乱, 十分浮躁。常有人说我有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总是解释:“我没有任何前沿的理念, 甚至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 遵循教育常识, 面对我眼前的每一个孩子时, 坚守良知, 仅此而已。
什么是朴素的教育。我所在的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刚刚过了一个没有庆典的校庆。学校只做了一个宣传片。一个十年校庆的宣传片会是什么样的?宣传片中没有学校硬件条件的宣传, 例如占地面积、学校规模等等。师资力量、荣誉称号在我看来不重要。片子中没有大而空的术语, 重在宣传对学生的关注。短片中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 人物是真实的, 老师演自己的角色。
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活动本身应该是不带有功利色彩的, 是不受政治色彩影响的, 是为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一个孩子》里感慨:“今天早晨, 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 多年以后, 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个问题就回到了教育的起点。教育到底是什么, 我对教育有自己最朴素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依恋。很多年轻教师谈及教育, 首先想到智慧、绝招、技巧等等。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是理念、模式、方法等。这些的确非常重要, 但是教育离不开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什么是依恋?阿莫纳什维利这样解释:“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 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 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已经爱得入迷, 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我迷恋叽叽喳喳, 教育对于我就是一种依恋。只要我在学校, 每天我都会为学生上一节课, 听教师一节课。我上课不是为了以身作则, 更多是把上课看作一种享受。孩子喜欢我的课, 我和孩子彼此的享受就是一种依恋。今年初三毕业生离校照毕业照, 从前都是校领导坐在第一排, 学生站在后面, 具有明显的官本位色彩。我来到学校后便主张教师和学生站在一起, 从此这也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传统。我希望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 事实上我也的确做到了。学生在校园里见到我都十分亲切, 向我的怀里扑。我认为这些孩子十分可爱、天真。教师能不能发现孩子的美好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是教师爱学生的表现。依恋在于教师能不能欣赏孩子。这种叽叽喳喳、吵吵闹闹、蹦蹦跳跳, 我十分喜欢。这对于我来说就是幸福, 就是依恋。曾有一次, 我因出差学习无法继续教课, 孩子们将我们共同玩耍的照片放大贴在班级墙壁上, 代表我仍在陪同他们共同学习。离别当天, 学生到火车站送我, 火车开动, 学生跟在后面边跑边向我喊:“李老师, 再见!”每次回想起这段经历, 我都十分感动, 这就是依恋, 这种情感就是教育的底色。
教育是一种理解。陶行知先生这样说:“您若变成小孩子, 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 一块儿玩, 一处儿做工, 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教育是一种理解。很多老师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学生, 但是却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 彼此存在心理隔阂。虽然工作越做越细, 但却被学生嫌烦。教育首先是一门人学, 如果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当作成人来看, 理解孩子就要有儿童般的情感, 同时也要和孩子有共同的兴趣。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 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多一个和孩子共同的兴趣, 则多一条通往孩子内心深处的道路。我也经常问学校的老师:“你和孩子一起读书吗?一起踢球吗?一起上网聊QQ吗?”教师要和学生有一点共同的兴趣!我年轻当教师时经常带着学生一起到野外郊游, 一起过元旦, 一起爬山、摔跤。现在当校长, 也和学生一起在公园里玩儿”。我不把和学生在一起当作是平易近人, 也不把这当作是接近学生的手段。我和学生在一起时便忘记自己是成人, 忘掉自己是先生, 这便是最好的先生。这样做的核心就是要有一颗童心, 能够理解童心, 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 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 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 用儿童的情感去爱。
教育是一种尊重。爱和尊重不同, 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 尊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底线。是否尊重学生不在于教师, 而在于学生的实际感受。教师可以批评教育学生, 但是言语一定要尊重学生。学生对老师的宽容往往多于老师对学生的宽容。老师往往在备课室里控诉某一位同学的斑斑劣迹, 但是出门碰见学生, 他还是“老师、老师”叫得甜蜜蜜。当学生对老师如此宽容时, 教师也要同样对待学生。只要有了情感, 嬉笑怒骂皆是教育。爱的最高境界不仅是给爱, 更要给以尊严。
教育是一种浪漫。教师应该追求一种物质以外的精神享受。若干年后, 我们回忆起一些人会怦然心动, 回想起一些事会热泪盈眶。我经常问老师和自己一句话, 我们要把怎样的三年时光, 留给孩子们未来的记忆。我带的班级有各种让人记忆难忘的活动:班级春晚、野外郊游、歌咏比赛、运动会、生日聚会、包饺子。1994年12月31日, 我和学生一起到郊外, 点起篝火, 数着星星, 等待新的一年到来, 这就是浪漫。高中虽然学习紧张, 我还是会带着学生去放松心情。能给我的学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们感到在李老师身边生活的三年, 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便有了职业幸福,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所谓的职称、荣誉称号并不重要, 和学生在一起的温馨就足够了。
教育是一种传奇。教师就是和孩子一起编织师生的生命故事——如果故事变成了不朽的传奇, 教师变成了伟大的导演。一个日子, 一个孩子, 就是教育。善待每个日子, 呵护每个孩子, 就是教育的全部。每个日子里有多少故事发生, 这些故事就是我们青春的燃烧, 我们生命的流淌。教师的理想、责任、使命, 真、善、美, 点点滴滴编织进孩子的生命里, 这就是教育。有些教师工作一辈子, 从教生涯却不堪回首, 十分痛苦, 希望能够早些日子退休。但我却把教育当诗来写, 把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都积累起来, 编织一曲永恒不朽的诗歌。八十年代, 我鼓励班级学生采访乐山市市长, 编制班级简报, 为班歌作词, 请谷建芬老师谱曲。当时, 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 没有经验, 没有智慧, 没有理论, 更谈不上教学艺术, 只有一腔热血和一颗真挚的心。虽然三十过去, 但是我的教育心依然和当年一样朴素纯净, 一尘不染。曾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我, 李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 更是我的好朋友。我想说无论我有多少荣誉称号, 都不及这句话让我骄傲。不必用堆叠的荣誉证明教师的成功, 教师的光荣印刻在历届学生的记忆里。
8.素质教育的理解 篇八
[关键词]美国 国际理解教育 外语教育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美国中小学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并对学校课程及教科书(如历史、文学、政治科学等)进行相应地修订。外语教育是美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重要途径,通过外语教育,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一、外语教育政策
战后,美国曾几度把外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发展政策。
在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中就指出要加强外语教育中心建设,并在法案第6款“语言发展”中对资助大学建立语言和地区中心作出了规定。
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优异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重要宣言,第一次把外语教育放在与其他基础学科如英语、数学、计算机、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上。
1994年,美国教育部在《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中开始将外语列为核心课程,各州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该标准肯定了外语教学是国际间相互了解和相互沟通所必需的。
“9·11”事件不久,美国教育理事会与国际计划中心于2002年5月出台了《超越9·11:国际教育的综合国家政策》(Be-vond 9·11:A Comorehensive National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之报告,报告提出了作为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语教育战略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能力的公民和劳动力,使他们具有跨文化技能、熟练的外语技能和理解世界、欣赏文化多样性的素养;加强外语教育,联邦政府大力支持美国大学的外语教育,增加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专家。
随后,美国政府多次强调把外语作为“国家战略语言”。2003年3月,美国教育部在制定2004年度教育计划中指出:教育应为美国学生提供世界语、区域与国际问题知识。同年12月,国会建议:国家向美国大学提供资助,建立密集型语言学习项目,成立地方学区与大学外国语学院伙伴关系计划,2004年12月,布什政府签署了关于“智能改革法案”。为此,美国总统布什于2006年1月5日宣布了一项“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准备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外语教学,并称这是出于反恐和传播“自由”、“民主”的战略考虑,他说:“我们需要让别人相信自由社会的各种好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与他们直接对话,就无法使他们相信这些。现在我就没法和他们直接对话,我的话都是要通过翻译才能在阿拉伯国家的电视台里播出”。
紧接着,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出台了题为《创领导全球之能力的教育:国际研究与外语教育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的报告(Educa-tion for Global Leadership:The l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for U.S. EconomicandNational Security),报告建议:扩宽各级教育培训渠道,提高美国公民外语熟练水平,特别是如阿拉伯语、韩语、汉语、印第语、波斯语、日语、俄语以及土耳其语等重要语言。
二、外语教育课程与教学
在外语教育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9.11事件后,在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美国境内K-12以上的学校中,掀起了学习中东语言和亚洲语言的热浪,并成立各种语言学习伙伴项目。
外语课程设置语种多样化。在基础教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讲西班牙语的国家和地区成为美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西班牙语顺理成章地变成最有价值的外语而广泛出现在中小学课堂(此前是法语)。近几年来,亚太地区与美国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学习亚太地区如中、日、韩等国语言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美国中小学外语语种多达十几种。
教学方式呈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各校提供风格各异的教学方式。主要有:1学科教学。这是最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外语课一般每周3~4节,每节40~50分钟。2浸入式教学(Immersion万eaching)。实行浸入式教学的大多数是小学或幼儿园,在全浸入式的课堂里,所有课程都用外语讲授;部分浸入式外语至少也达到了50%左右。3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Teaching)。整体语言教学法,主要是将语言、文化、社会、学习者和教师等要素统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三、外语教师培训与交流
美国外语教育中,把外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看作提高外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从而不断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化水准,美国各级政府和一些专业团体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任职水准,满足其职业发展的需要。政府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教师教育提供多方支持,外语教师教育内容主要是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尤其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外语教师职业发展还得到了一些专业团体学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新成立的国家专业教师教育委员会可以直接向外语教师颁发专业证书,并协助各地制定课程教学标准。
不断开展与国外教师交流项目。如福布赖特外语助教计划(Fulbright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ssistants)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外语教师交流计划。该计划一方面提高国外的年轻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扩展他们关于美国社会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吸纳外国母语教师到美国到美国大学和中小学做外语助教,如2006年在“国家安全语言计划”框架下,美国共聘请了200多名“战略语言”助教,并加大外语教师外出培训的力度。
四、结语
9.理解就是爱的教育随笔 篇九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大四班的区域活动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忽然间,建构区爆发出一阵歇斯底里的咆哮:“你把我搭的立交桥弄--坏--了--”瑶瑶的狂吼顿时让东东僵在了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连忙来到建构区,只见瑶瑶满面泪水,嘴里反复地诉说:“我花了好多好多时间,费了好多好多劲儿,好不容易才搭好的……”东东则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其他几个孩子似乎也被瑶瑶的吼叫声吓到了,都没有人过去劝说和安慰。我拉过东东的手说:“东东,你去给瑶瑶道个歉吧,她会原谅你的。”听了我的话,东东便走到瑶瑶跟前,低着头小声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但是瑶瑶连看都没看东东一眼,嘴里仍然喊着:“我多费劲啊!”这时东东眼眶里已蓄满了泪水。我不由得替东东帮腔:“瑶瑶,原谅东东吧,他不是故意的,你看他也很难过了。让他帮你一起重新搭立交桥吧!”可瑶瑶还是不肯原谅东东。
我当时有点生气,心想:瑶瑶这么固执,如此不依不饶,今后怎么跟大家友好相处呢?可后来转念一想,瑶瑶费了很大的劲搭好的.立交桥在一瞬间被东东撞坏了,她肯定很伤心,一时难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及时换位思考,也是很正常的,我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她。于是,我没有再要求瑶瑶马上原谅东东,而是对她说:“你费那么大的劲搭好的立交桥就这样被东东撞坏了,你肯定很伤心,所以你现在很生东东的气,老师理解你。”第二天,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我想,当时如果我强行要求瑶瑶马上原谅东东,可能瑶瑶的情绪反应会更强烈,即使她当时表示原谅,内心也是不服气的。而我表示理解,反而使她的情绪得到平复。有一句话说得好:无条件地接纳他人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分析情绪的对错,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素质教育的理解】推荐阅读:
教师对教育的理解09-02
我对教育的理解的范文08-15
素质教育的弊端08-10
对德育教育实效的理解-德育09-18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10-15
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08-10
深度剖析素质教育的内涵08-04
谁知道素质教育的真经08-25
素质教育的名人名言09-14
镇推素质教育的规划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