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大明《24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

2024-08-19

虞大明《24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精选4篇)

1.虞大明《24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 篇一

听虞大明老师《金钱的魔力》一课的几点体会

赵川秀

初春,乍暖还寒。3月27日,我到北京参加了2010年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及优秀青年教师观摩课研讨会。一天下来,连续听了6节课,不知是年龄,还是太投入的缘故,感觉确实有些疲惫。6节课均有可圈可点可学之处,可谓体会颇深,受益匪浅,不虚此行。特别是虞大明老师执教《金钱的魔力》一课,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结合自己语文教学实践,细细反思品味,谈谈粗浅认识和体会:

记得曾经听过虞大明老师讲的《刷子李》一课,对自己教学很有启发,听后回味了很长时间。这次虞老师执教的《金钱的魔力》,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略读课文。反观自己上这一课时,是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托德和老板,让学生去找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体会。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还仅仅是停留在表面。马克吐温对托德的那段“笑”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而我只是抓住“蛆虫”“螺旋纹”、“维苏威火山”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虽然通过托德的笑,能够看出他的虚伪,和他的讨好,但真正什么是皮笑肉不笑、什么是势利?学生认识并不很深刻。自己也觉得本课的教学如蜻蜓点水,但又着实没有想出什么更好的教学方法。听过虞老师的课,让我茅塞顿开。正如特级教师陈建先先生所说:“不到格拉丹东雪山,不知水的甘冽”。我想说的是:不走近名师,难得语文教学的真谛和精髓。

虞老师执教的《金钱的魔力》一课,以下几点自己体会比较深:

一、设计巧妙,收放自如,重点突出。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上课伊始,虞老师围绕课题,让学生联想:“读着这个题目,你能想到哪句话?”,学生稍作思考就说出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后虞老师就紧紧抓住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提出了本节课的阅读要求:文中有几个“鬼”,把它抓出来,找出鬼相,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鬼品。虞老师舍弃了文章的字词和逐句分析,也舍弃了生硬刻板的问题(一般老师问题会这样设计:“请大家默读描写托德和老板的相关内容,把最能体现托德特点的语句划下来,并试着用词语概括托德的人品”)。虞老师用一个问题,占领了课堂教学的制高点,切入了教学重点,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鬼相”、“鬼品”这样的词语,又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之后教师重拳出击“托德的笑”。为了让托德这一笑,永远铭刻在学生的记忆深处,让学生在认识文学作品、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认识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虞老师首先问学生是不是想亲眼看看托德的笑,然后不断设置悬念,吊足学生的胃口,最后呈现的画面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张沙皮狗的照片。捧腹之余,细细品味沙皮狗的外形与文中托德的笑是那样惊人的相似。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吐温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接着虞老师又出示了《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描写中众姐妹笑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概括出曹雪芹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来描写笑的。最后又把自己写的一篇母亲笑的片段让学生体会:文中抓住母亲的眼角纹,运用生动的比喻进行描写,把笑写的甜美、迷人。做了充分的铺垫后,请学生阅读课文,赏析马克吐温对托德笑的描写。学生很快就说出了作者是抓住脸上的皱纹,运用了两个夸张的比喻来写托德的笑。为了一个“笑“,联系生活、联系名著、联系自己,可谓“挥毫泼墨,毫不吝啬”。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写作手法的运用,而且对今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以生为本,注重积累。

虞老师课堂上还特别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在“悟鬼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能概括每个人物不同形象的词语积累到黑板上,十分醒目。同时在剖析难点认识托德笑的时候,让学生积累了八种以上不同的笑。随着学生回答,老师逐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两个字的笑到三个字的笑,再到四个字、五个字的笑,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笑。在学习老板语言这个环节中,虞老师在范读完以后,让学生总结出,“老板说话真是()”,同学们根据老师创设的语言情景,“喋喋不休、语无伦次、天花乱坠、鬼话连篇”等妙语也脱口而出。我想这样结合课文的字词积累,对于学生今后的阅读和作文是帮助很大的。

三、依托教材,体会语言魅力。

《金钱的魔力》中“老板”的语言教学,也是非常精妙的一笔。虞老师通过极具影视效果的朗读表演,让学生品味:老板的语言用了什么方法?如果仅仅是找出老板的话,说说反映了什么特点,那么,学生得到的永远是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等概念性的词语。可对文章中经典语言描写的独具匠心却无法体会。在这里,老师通过让学生用火眼金睛,找出老板说话用了什么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瞎编乱造法、贬低同伴法、拍马法等,从而悟出语言的魅力。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知道作者表达的艺术,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

四、讲出了略读课文的特点,为略读课教学引领方向。

略读课文教学如何把握,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总感觉深了就变成了精读课文,浅了又觉得没讲透。虞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诠释了略读课教学的方向:一方面要将学生摆向独立阅读的彼岸,另一方面更要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充分体现略读课文“教应略,学须丰”的特点。可以说,为略读课教学指明了方向。

听过虞老师这节课,久久萦怀,越回味越感觉名师匠心、传神、精妙处之多:课堂上虞老师时而像魔术师,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而又像演员,用精湛的表演艺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其精彩的课堂呈现,源于对文学深厚的积淀、对教材深度的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独到的把握以及娴熟大气的课堂驾驭能力,让听课老师们确实领略到了大家风范。学校安排我就此写一篇反思体会文章,自己水平有限,对名师不敢妄加评点,有些也实难恰切言表,体会很可能流于浮泛。欣慰的是,学校同时购置了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光盘,这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使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斗胆写上几笔,而不至于误导。还是借此抛砖引玉,老师们更多地从光盘录像中一睹名师的风采吧!

2.虞大明《24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安排这组专题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我有幸在云南民族大学观摩了特级教师虞大明《金钱的魔力》的精彩课堂教学展示, 虞老师别具匠心的开讲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实录该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马克·吐温的《金钱的魔力》。当你读到“魔力”的时候, 你会想到谁?

生:我想到了魔术师刘谦。

师:还会想到谁?

我想到了那些骗人的巫师。

师:当你读到“金钱的魔力”时, 你一定会想到七个字的俗语, 如果知道, 就一起喊出来。

生: (齐喊) :有钱能使鬼推磨。

师:拿起笔, 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句俗语写上去。 (教师板书, “鬼”字写得特别大。学生齐读。)

师:见过鬼吗?

(生:没有) 这世上压根没有鬼, 那么这句俗语里的“鬼”指的是人, 指的是哪些人?

生1:见钱眼开的人。

生2:爱财如命的人。

师: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爹妈, 视财如命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爹妈”———钱。带着两个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课文: (1) 把课文中的“鬼”抓出来; (2) 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课文, 完成任务。)

师:第一个任务比较简单, 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鬼”?

生:有两个“鬼”。

师:第一个“鬼”是—

生:托德。

师:第二个“鬼”是—

生:老板。

师:除了这两个鬼以外, 还有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 这个“我”是谁?

生1:作者。

生2:马克·吐温笔下的一个人。

师:既不是作者, 也不是我, 而是马克·吐温笔下的人物, 所以要——

生:加上引号。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文中的我一开始去服装店受到……

(以下略。)

评析:董征枢在《春觉斋诗话》中说过:“好的开头, 有如春色初展, 鲜花含露, 叫人钟情。”虞大明老师这一开讲———解题导入, 恰似一枝出墙红杏, 叫人急于去想象那满园春色。这不, 虞老师从题目中的“魔力”入手,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七嘴八舌谈看见“魔力”二字会想到什么? (学生把听到、想到、看到的都说出来了。) 然后用七个字的短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引入, 由此牵出文中躲藏的“鬼”, 于是便有了后边的找“鬼” (读中感悟) , 捉“鬼” (勾画体会) , 学生紧紧围绕作者对“鬼”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品读感悟, 两个“鬼”便活灵活现地展露在读者面前。特别是虞老师以“有钱能使鬼推磨”引出学生感兴趣的“鬼”作为文章的主线贯穿本文教学始终, 在和谐幽默的氛围中让学生轻松地认识了两个“鬼”的真面目。叶光勇说:“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 期其自得。”这一简短的教学环节不仅为下面的“探疑”和“释疑”做了很好的铺垫, 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这也是语文课堂自主性的很好体现。

3.虞大明《24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能说出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

3、学习作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自主预习:

1、自立自强——下面的词语我能正确地写它们的读音,并牢记下去。

()()()()()()蹩 脚 刻 薄 通 融 凭 空 胆 怯 挑 剔()()()()()()兴 致 勃 勃 窘 况 钞 票 撵 跑 熔 岩 阔 佬

2、合作愉快——结合词语的意思,写出近义词。兴致勃勃()阔佬()雅致()考究()窘况()刻薄()通融()十全十美()合作探究:

1、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表现有什么不同?说明了托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2、老板看到钞票前后的态度、表现有什么不同?说明了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

3、请再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谈谈你对金钱的看法。

4、读读课文中有关段落,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哪一个人物描写得更加传神? 课堂检测:

1、这篇课文节选自 国著名作家 写的短篇小说。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而后由于拿出了,又倍受 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的丑态。

4.虞大明《24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 篇四

——虞大明老师《麦哨》教学赏析

虞大明老师执教《麦哨》让会场上笑声朗朗,这份快乐源于虞老师一颗不泯的童心,他的幽默和智慧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剥开”了一层云雾,孩子们乐在其中,我们也悟在心中。

一、彰显“简”与“丰”

简洁,是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在《麦哨》一课的教学中,虞老师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课堂的对话,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纵观虞老师的《麦哨》一课,“揭示课题,交流预习——整体感知,梳理内容——聚焦重点,感受快乐——成果梳理,总结全课”的四个教学环节,但这份“简”却为孩子们提供了“留下方法、留下语言、留下感悟、留下真情”的广阔空间,给予略读课文以“从容推进”的充裕时间,从而彰显了课堂的丰厚与精彩,切实而有效地达成了虞老师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凸现“学”与“导”

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教师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我们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阅读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在《麦哨》一课的教学中,虞老师以交流预习成果开始,了解学生预习中读课文的情况,了解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体会“采集茅茅针”的快乐,感受“吹麦哨”的快乐„„让每一位孩子亲历学习的过程,从而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的身上,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堂课上,虞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的基础上顺学而导,他的“导” 重在授之以法,一方面凸显了“学法”的引领:引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时要多关注文前的“导读提示”;凭借快速浏览,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凸显了“写法”的感悟:感受作者选材的独特性。这样,教师的引导就起到有的放矢,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调动学生的方法储存,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三、洋溢“趣”与“实”

虞老师的《麦哨》一课,课堂上充盈着阵阵的欢笑,孩子们学得开心,学得快乐!这份快乐,源于教师的幽默与智慧。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师者要做的仅仅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虞大明老师的“名师慧语”中,我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观照儿童的心理,多管齐下,有效激励,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滋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在虞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他那充满童趣的鼓励:自己给自己打上“五角星”,奖励“茅茅针棒棒糖”。这样的激励既有精神的,更有物质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欢乐的笑脸,听到了孩子们一声声快乐的话语。每一位听课的老师仿佛也随着课堂上那欢快的麦哨声,走进了乡村,感受着乡村孩子的快乐。

在这节洋溢着欢声笑语的课堂上,孩子们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收获着。他们收获着语文学习与表达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标划、批注,学会了抓重点段品味,感受选材的独特。学生还能循法而学,在链接阅读《可爱的草塘》时,学生运用 “圈画关键字”概括了事件,并再次感受着选材的独特。这样的教学,也体现了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桥梁的作用。

上一篇:党员自我查摆材料下一篇:北京春节游记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