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精选6篇)
1.《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 篇一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陶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陶艺术各期特征及黑陶艺术特征。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宗教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 战国秦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内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
主要代表作品、风格。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秦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4.3山水画的兴起
4.4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l、了解此时期美术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
2、了解此时期美术由于哲学思想的影响而摆脱功利性向艺术表现方向发展 的特征。
3、了解美术技巧的进步及早期佛教美术特征。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4.2 4.3 4.4
难点:学术思想的活跃使艺术脱离功利性的自我表现的特征。
第五章 隋唐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5.1概述
5.2人物画
5.3青绿山水的发展与水墨山水的兴起
5.4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5.5佛教壁画的陵墓壁画
5.6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5.7佛教雕塑与陵墓雕刻
5.8绚丽多姿的“唐三彩”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和认识一个时代综合国力的发展对美术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唐代美术发
展的盛况和全面的进步。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5.2 5.3 5.4 5.5 5.6 5.7 难点:唐代美术“灿烂求备”和“博大精深”的时代特征。
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6.1概述
6.2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6.3花鸟画的发展
6.4山水画
6.5人物画的繁荣
6.6宋代的风俗画和历史故事画
6.7辽、金、西夏绘画概览
6.8巴蜀佛教造像的兴盛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五代两宋花鸟画的发展和技法的成熟以及宋代画院的辉煌。
2.了解山水画及人物画的高度发展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6.3 6.4 6.5 6.6 6.7 难点: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熟、风格流派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第七章 元代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7.1概述
7.2元初画坛上的“复古”思潮 7.3“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 7.4水墨花鸟画的兴盛 7.5寺观壁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了解“文人画”经历魏晋、隋唐、五代、两宋的发展至元代已走向高度成熟。自此“文人画的格调、表现形式等直接影响了明清及近代的绘画格局。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7.2 7.3 7.4 7.5 难点:以赵孟赋“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的时代特征及表现形式。
第八章 明清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8.1概述
8.2继承两宋院体画风的“院派”和“浙派”
8.3吴门画派和“明四家”
8.4松江画派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8.5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
8.6明末的人物画大家
8.7固守传统与破格创新的清初画坛
8.8扬州画派
8.9清代的宫庭绘画与仕女人物画
8.10明清的版画艺术
8.11西洋绘画的输入
8.12明清的建筑成就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文人画的接近世俗生活和商品化的出现使作品形成的苍润秀雅的格调已经与宋、元的冷寂、荒寒大为不同。
2、了解明清绘画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山水、花、鸟方面。
了解固守传统与破格创新画派各自的艺术追求。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8.3 8.4 8.5 8.6 8.7 8.8
难点: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与宋元时期“文人画’价值取向的差异。
第九章 激流中的中国近代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9.1概述
9.2碰撞中的转机
9.3寻求再生之路
9.4走出故土
9.5新的摇篮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1、从传统文化对美术影响的角度,宏观地认识中国美术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
2、从美学角度审视中国美术的发展。了解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审美差异。
3、了解美术发展中各期各家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技法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语言特征(如线条、笔墨、构图、透视、造型、色彩等),以助于同中国画技法课的学习形成默契。
四、课程学时数分配: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2课时)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4课时)第三章、战国秦汉美术(4课时)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4课时)第五章、隋唐美术(4课时)
第六章、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4课时)第七章、元代美术(4课时)第八章、明清美术(4课时)
第九章、激流中的中国近代美术(2课时)
五、课程习题要求:
通过对每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及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审美差异。
六、实验内容与要求:
通过幻灯、网络及相关书籍了解美术发展中各期各家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技法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语言特征(如线条、笔墨、构图、透视、造型、色彩等),以助于同中国画技法课的学习形成默契。
七、课程主要参考书:
《中国美术史简编》 贺西林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纲要》黄宗贤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
《中国美术史》李浴著,辽宁美术出版
《中国绘画史》五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
执笔人: 审核人:
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篇二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的改良主义者,18与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发动戊戌政变,二人并称“康梁”.梁启超早年即热衷于史学的探讨,不时有论著发表。晚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学,得以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写了不少学术著作,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儒家哲学》、《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成为著名的学者。
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梁启超的学术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清代学术概论》关系密切,实为姊妹篇。《清代学术概论》撰成于1910月,他本是梁启超与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所做的序言,曾以《前清一代思想史之蜕变》为题,连载于1920年11、12月出刊的《改造杂志》3卷之3、4、5期。次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改为今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时所编的讲义,始撰于1923年冬,约于1925年春完成全书。其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的四章,曾单独连载于1924年6月至9月出刊的《东方杂志》21卷之12、13、15至18各号。以全书出版的版本有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版、1932年中华书局《饮冰室》版(第17册)、1936年中华书局单行本等。1983年朱维铮作了校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与《清代学术概论》合刊的《梁启超论清史二种》本。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际是清代学术史,为述及清代学术的前因与后变,故首尾包括了三百年的时间。关于这一点,作者开宗明义,在本书开头就作了交代:“这部讲义,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与价值。为什么题目不叫做清代学术呢?()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把最近三百年认作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所以定名为《近三百年学术史》。今年是公历1923年。上溯到三百年前至1623年,为明天启三年,这部讲义就从那时候讲起。”他还说明了此书与《清代学术概论》的关系:“我三年前曾做过一部《清代学术概论》。那部书的范围和这部讲义差不多,但材料和组织很有些不同。希望诸君预备一部当参考。”这说明两书的宗旨和内容是差不多的,只是写法有所不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无作者自序,其写作宗旨可以从《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中间接了解到。《清代学术概论・第二自序》之(二)说:“久抱著《中国学术史》之志,迁延未成。此书既脱稿,诸朋好益相督责,谓当将清代以前学术一并论述,……于是决意为之,分为五部:其一,先秦学术;其二,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其三,隋唐佛学;其四,宋明理学;其五,则清学也。”由此可见,作者本想写五部构成序列的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为其中的一部。又之(三)说:“本书属稿之始,本为他书作序,非独立著一书也,故其体例不自惬者甚多。既已成编,即复怠于改作,故不名曰《清代学术史》,而名曰《清代学术概论》,因著史不能若是之简陋也。五部完成后,当更改之耳。”由此可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相对《清代学术概论》而言,实即“更改”之作的《清代学术史》,之所以不称《清代学术史》,盖因其他几代的学术史没有完成,没有并称的必要,而之所以以“三百年学术史”命名,前引该书开宗明义的话已经说明。
二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丰富、全面,前后两大部分,一纵一横,反映了清代学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各个方面。
全书共十六讲,前十二讲为“纵”的部分:第一讲《反动与先驱》为“楔子”,分五点说明了“明朝煞尾二三十年间学术界所发生的新现象”,即“舍空谈而趋实践”,由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务虚的心学,向务实的考据学发展。第二讲至第四讲,分别为《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之(上)(中)(下),就政治对学术的影响,分期历述清代学术的发展。(上)讲述清初期,包括顺治、康熙两朝。作者从清政府对汉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政策着眼,大概分了三期:第一期,顺治元年至十年约十年间,利用政策。第二期,顺治十一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间,高压政策。第三期,康熙十一二年后,怀柔政策。作者认为“除第一期没有多大关系外,第二期的高压和第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响”,致使由“前明遗老支配学界”,倡“经世致用”、“”日趋于健实有条理“的考证学,”其时学术重要潮流,约有四支:一、阎百诗(若璩)、胡东樵(渭)一派之经学,承顾(炎武)、黄(宗羲)之绪,直接开后来乾嘉学派;二、梅定九(文鼎)、王寅旭(锡阐)一派之历算书,承晚明利(玛窦)、徐(光启)之绪,作科学先锋;三、陆桴亭、陆稼书(陇其)一派之程朱学,在王学汉学之间,折衷过渡。四、颜习斋(元)、李刚主(b)一派之实践学,完成前期对王学革命事业而进一步“.(中)讲述清中期乾嘉考证学,此期”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但汉学派中也可以分出两个支派:一曰吴派,二曰皖派。吴派以{定宇(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帜,我们叫它做‘纯汉学’;皖派以戴东原(震)为中心,以求是为标帜,我们叫它做‘考证学’。此外尚有扬州一派,领袖人物是焦里堂(循)、汪容甫(中),他们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博;有浙东一派,领袖人物是全谢山(祖望),章实斋(学诚),他们最大的贡献在史学。“(下)讲述清末、民初三四十年间,包括洋务活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学。第五至第十二讲”将各时期重要人物和他的学术成绩分别说明“:第五讲《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论述黄宗羲,附论孙奇峰、李、、余姚王学家、李绂等;第六讲([代经学之建设》,论述炎武、阎若璩,附论胡渭、万斯大卜等;第七讲《两畸儒》,论述王夫之、朱之瑜;第八讲《[初史学之建设》,论述万斯大、全祖望,附论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第九讲《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论述张履祥、陆桴亭、陆陇其、王懋f,附论其他;第十讲《实践实用主义》,论述元、李埭,附论王源、恽鹤生、程廷柞、戴望;第十一讲《科学之曝光》,论述王o阐、梅文鼐等,附论其他;第十二讲《[初学海波⒂嗦肌罚论述方以智(附黄生)、陈确、潘平格、费密、唐甄、胡承诺、刘献廷、毛奇龄(附朱彝尊、何焯、钱谦益)、吕留良、戴名世等。以上属于纵论,又可分为两部分:前四讲以时期论,第五至第十二讲以学派及人物论。全书后四讲为横的部分,分学科论述:第十三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论述经学、小学及音韵学;第十四讲《[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二)》,论述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第十五讲《[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论述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及谱谍学;第十六讲《[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论述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在横的部分中又照顾到纵的历史线索。总之,本书不仅内容丰 富,而且谋篇布局纵横交错,颇具章法。
三
梁启超写作此书,既不是闭门造车,又不是蹈袭他人,而是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关于学术史的内容和体制,他总结、吸收前人的经验,而 又作了别开生面的创新。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学术史之编著及其他》中,他对学术史之作,作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旧史中之《儒林传》、《艺文志》,颇言各代学术渊源流别,实学术史之雏形“,”及黄梨洲《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出,始有真正之学史,盖读之而明学全部得一缩影焉“;他还对有关清代学术之作,作了特别考察和评论,说叙清代学术者有江子屏(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国朝宋学渊源记》三卷;有唐海镜(鉴)之《国朝学案小识》十五卷。子屏将汉学、宋学门户显然区分,论者或病其隘执。……二书中汉学编较佳,宋学编则漏略殊甚,盖非其所喜也。……子屏主观的成见太深,其言汉学,大抵右元和惠氏一派,言宋学则喜杂禅宗。观《师承记》所附《经师经义目录》及《渊源录》之附记,可见出。好持主观之人,实不宜作史,特其创始之功不可没耳。唐海镜搜罗较薄,而主观抑更重。其书立‘传道’、‘翼道’、‘守道’三案,第其高下;又别设‘经学’、‘心学’两案,示排斥之意。盖纯属讲章家‘争道统’的见解,不足以语于史才明矣。”总结历史是为了学习经验,汲取教训,超越前人。在同书第五讲中谈到《明儒学案》时说广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叙D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第二,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出来,令读考有很明晰的观念;第三,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梨洲的《明儒学案》,总算具备这四个条件。“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正是自觉努力这样做的,而且他的观点比古人更为先进和高明。
其次,在此书具体内容的各个方面,梁启超也总是注意在借鉴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开创。例如关于清代学术的分派,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两书明显分为汉、宋两派。至于乾嘉时期的学术,江藩亦有两派之说,如《汉学师承记序》云:”三惠之学,盛于吴中,戴震诸君,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沉霾,一朝复旦。“此为学分吴、皖之始。至章学诚,在《检论・清儒》中把乾嘉学派分为吴派、皖派、浙东派、扬州派,其后又述及桐城派与朴学分途,今文家与朴学对立。梁启超对此有所继承和发展。又如关于清代学术的分科,戴震有义理、文章、考核三学之说(见段玉裁《戴东原年谱》、《戴东源集序》)”,王鸣盛有义理、考据、经济、词章四学之说《王戆愚先生文集序》,《西庄居士始存稿》卷25),龚自珍有训诂、校勘、目录、典章制度、史学、金石、九数、文章、性道、掌故十学之说“阮尚书年谱第一序”,皮锡瑞论清学的主要成就有辑佚、校勘、小学之说(《经学历史〉第十章),等等。梁启超对此亦有所继承和发展(见《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对每一学科的论述也是如此,如关于校勘,他已总结出四种方法,虽不如后来陈垣的“校勘四法”精密,但已比较全面;又如关于辨伪,他总结出系列的方法,比胡应麟的“辨伪八法”更有发展,并且在后来的《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又有所前进。具体辨伪成果也是如此。在辑佚方面,他也能借鉴前人成果而有所发展。他认为清代“辑佚之举,本起于汉学家之治经”,继之以从《永乐大典》辑佚书向上一步之辑佚,乃欲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曾经著录而今已佚者,次第辑出“,甚符实际情况。他还全面地总结了辑佚方法,揭示了佚书材料渊薮,规定了辑佚书优劣之标准(出处详明、求备、求真、求还其本来面目甚有指导意义。其他方面,继承与创新的例子亦多,不一一列举。
四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面论述了清代学术的复杂内容,并且抓住了其特色,即以古典考证学为中坚,为正统。对这一特色的形成原因,也作了认真的分析。因此,此书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局限,而且往往是成就与局限并存于同一成果上,需要仔细分析,恰切评价。例如关于清学起因的探讨,他能比较客观地考虑到各个方面,在解答”为什么古典考证学独盛“之问题时说明季道学反动,学风自然要由蹈空而变为核实一由主观的推想而变为客观的考察。客观的考察有两条路:一、自然界现象方面,二、社会文献方面。……文献包括范围很广,为什么专向古典部分发展,其他多付阙如呢?问到这里,又须拿政治现象来说明。”(《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这里虽然谈到历史原因,最终还是归结到造成人人自危的{压政策。他还触及到古典考证学兴盛的社会、经济原因,说:“凡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乾嘉间考证学所以特别流行,也不外这种原则罢了。”(同上〉但总是把主要原因归结到政治、文化上{压与怀柔的两手政策。实际上以古典考证学为主的清代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古文献学内部考据传统的推动,其次也直接与在明代衰亡之后学界对空疏心学的检讨与批判有关。以文宇狱为代表的{压政策和稽古右文的怀柔政策,当然也有影响,不容忽视,但作为外因,始终未占据主要地位。理由是:第一,两手政策主要用来对付反满的民族矛盾,其在清初似乎对学界未起到多大作用,因为清初的知名学者,大多坚持民族气节,既不怕压,又不受拉拢;两手政策在考证学发展{蜂的乾嘉时期似乎已无意义,因为当时学界对已完全接受中原文化传统、并且取得经济发展、国势稳定的满族统治者,已经认同。第二,清代的{压政策,始终没有用来主要对付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而学界主流在维护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正统思想上,与统治者又毫无二致。当时虽有沸沸扬扬的“汉宋之争”,但主要表现在学术方法上,而不在意识形态上,如作为正统考证学派的代表人物惠士奇,在自家红豆山房楹联上就明确写着:“六经宗服(虔)郑玄百行法程朱。(《国朝汉学渊濂记・前记》)说明在治经方法上宗尚以服、郑为代表的汉学,而在道孕惺律显蚬恪⑼耆奉行程朱理学。强调高压因素,与清末改良派、革命派中的反满思潮有关,如章炳麟就是如此。梁启超本来就是改良派人物,加之在清朝被推翻已达十年之后写此书,持这种观点也不奇怪。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不当的观点。又如认为清代学术的主流和特色是古典考证学,这种把握是准确的;但又把考证学兴盛的清代视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则在实质上偏离了实际情况。如前所说,清代考证学派在意识形态上并未超出封建主义范畴。再如此书在内容上堪称广博,这是成就;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精深,这又是局限。面对广博的学术领域,梁启超并不否认他自己的不足,书中屡称自己是”门外汉、如关于历算、《水经注》等》,难免“粗浅的推测”或“粗浅之说”,颇有自知之明。此外,此书材料非常丰富,但在引用上又有不少疏误,朱维铮校注多有指明。
一般认为,梁启超的学术风格是{屋建瓴,洞察敏锐,博大有余而精深不足。《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典型地体现了梁启超的学术风格,此书虽然有失,但无论从历史意义上看,还是从现实价值上看,都不愧为经典之作,只要我们善于研读,定会受益无穷。
来源:文史知识,,(第1期)。
3.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篇三
2、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是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
3、孔子说 政者,正也。
4、《说文》实,富也。杨朱:伪,人为。
由己推人,衣食住行为基,推导至家族,地域,民族,国家,人类,层层外推, 圈中争恶,圈外为善。
儒家墨家的等级差别秩序为准为基,层与层之间,庄子善,荀子恶,层层垒砖,中国金字塔成。
这本书书名宏大,但作为课堂讲义大纲,仅仅讲述中国哲学上古发端到秦之前的各家学说。再后如有兴趣就要看《胡适的北大哲学课》系列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倒是作者的“导言”部分,简要讲述了作者对这门学科治学的方法:从收集选择史料,到通过综合比对史事、文字、文体、思想及旁证来审定史料真假,去除不可信部分,通过校勘训诂贯通将史料整理通顺还原原意,然后再求“明变”“求因”“评判”。在后面书中作者也是如此一步步展开,作为讲课大纲,在介绍各家学说的同时,很好地给学生就如何来做这一门学问上了一堂课。
限于学识,一知半解,更不敢点评。再说哲学这事,各有各说,特别在评价上绝难统一。名实之辩、天人之争,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把历史人物放回历史中考量,在怎么样的历史环境下,使得他们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情况产生了总结、升华或是反动,有着怎么样的积极意义,又有着怎么样的局限性。
同时也感叹,大师治学,那真是需要博闻强记,天资聪颖。无论是审定史料还是解读原意,要在纷繁的资料中找出符合历史事件和当时思想,符合作者文体和思想的材料,分辨前人解读中的错误,若没有一个“最强大脑”,不要说贯通,连校勘训诂甚至选择可用的材料都十分堪忧,只能人云亦云。
唯一的缺点是,也许针对的本就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引用古书原文,并附注各种考证,但是对许多读者来说,把本就言简意赅的哲学思想用先秦之前的古文来读,那想要把握精要所在实在困难(相对而言,后面几册就好读一些,毕竟文言文也是发展变化的)。出版商一版一版的出,就是不见对古文部分做对照翻译,实在令人遗憾。
4.执业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篇四
细目一: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
3.十二经脉表里、络属、走向与交接。
细目二: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
3.奇经八脉的作用。
细目三:十五络脉
要点:
1.十五络脉循行分布特点。
2.十五络脉的作用。
细目四:十二经别
要点:
1.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2.十二经别的作用。
第二单元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联系脏腑、肢体。
2.运行气血,抗御外邪。
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要点: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 腧穴的治疗作用
要点:
1.远治作用。
2.近治作用。
3.特殊作用。
第五单元 特定穴
细目一:五输穴
要点:
1.五输穴的概念。
2.五输穴名称及五行属性。
3.五输穴的主治及应用。
细目二:原穴、络穴
要点:
1.原穴、络穴概念。
2.原穴、络穴名称及归经。
3.原穴、络穴的主治及应用。
细目三:背俞穴、募穴
要点:
1.背俞穴、募穴的概念。
2.背俞穴、募穴名称及归属。
3.背俞穴、募穴的主治及应用。
细目四:八会穴
要点:
1.八会穴名称。
2.八会穴的应用。
细目五:郄穴
要点:
1.郄穴名称。
2.郄穴的主治及应用。
细目六:下合穴
要点:
1.下合穴的概念。
2.下合穴名称。
3.下合穴的主治及应用。
细目七:八脉交会穴
要点:
1.八脉交会穴名称。
2.八脉交会穴的主治及应用。
细目八:交会穴
要点:
交会穴的应用。
第六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自然标志取穴法。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第七单元 手太阴肺经、穴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细目二:常用腧穴
要点: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八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穴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细目二:常用腧穴
要点: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商阳、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脯、肩脶、扶突、迎香。
第九单元 足阳明胃经、穴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细目二:常用腧穴
要点: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足三里、
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第十单元 足太阴脾经、穴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细目二:常用腧穴
要点: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第十一单元 手少阴心经、穴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细目二:常用腧穴
要点: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
第十二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穴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细目二:常用腧穴
要点: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少泽、后溪、腕骨、支正、天宗、颧髎、听宫。
第十三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穴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细目二:常用腧穴
要点: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
肠俞、膀胱俞、次髎、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
骨、至阴。
第十四单元 足少阴肾经、穴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细目二:常用腧穴
要点:
下列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5.《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 篇五
前 言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集、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作参考。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2.本课程学时总体安排
本学科的教学时数为90学时,标本实验教学为18学时。共108学时。3.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辩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的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目的要求】
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和一般采收原则。【教学内容】
本章中产地、采集两节。【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火制法等常用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炮制方法。【教学内容】 中药的炮制。【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本章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节。【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教学内容】 中药的配伍。【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六章
用药禁忌 【目的要求】
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教学内容】 用药禁忌。【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第七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目的要求】
1.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教学内容】
本章分为用药剂量及煎煮时间与方法两节。【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各
论
第八章
解表药
【目的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14味,熟悉药物8味,了解药物1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5.明确散风寒、散风热、祛风、透疹、通鼻窍、宣肺、通阳、祛暑化湿等概念。【教学内容】 1.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附紫苏梗)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熟悉: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香薷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参考:葱白 胡荽 柽柳
2.发散风热药
掌握: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柴胡 葛根 熟悉:蝉蜕 蔓荆子 升麻 了解:淡豆豉 参考:浮萍 木贼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九章
清热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20味,熟悉药物21味,了解药物7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明确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生津、清虚热等概念。5.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教学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 石膏 知母 栀子 夏枯草 熟悉:芦根 天花粉 竹叶 决明子 了解:淡竹叶
参考:寒水石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 黄连 黄柏 熟悉:龙胆草 苦参 了解:秦皮 白鲜皮 参考:椿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 蒲公英 板蓝根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 熟悉:紫花地丁 野菊花 穿心莲 大青叶 青黛 红藤 败酱草 山豆根 马齿苋 鸦胆子 熊胆
了解:马勃 白花蛇舌草 土茯苓
参考:贯众 蚤休 拳参 半边莲 山慈菇 白蔹 绿豆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熟悉:紫草 水牛角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 地骨皮 熟悉:银柴胡 胡黄连 了解:白薇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十章
泻下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2味,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7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攻下药、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5.明确泻下攻积、润肠通便、峻下逐水等概念。
【教学内容】 1.攻下药
掌握:大黄 芒硝 了解:番泻叶 芦荟 2.润下药
熟悉:火麻仁 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
了解:甘遂 京大戟 芫花 牵牛子 巴豆 参考: 商陆 千金子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目的要求】 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2.掌握药物6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5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明确祛风湿、舒筋通络、强筋骨等概念。【教学内容】
1.祛风湿散寒药
掌握:独活 蕲蛇 木瓜
熟悉:威灵仙 川乌(附草乌)了解:雷公藤
参考:乌梢蛇(蛇蜕)蚕沙 伸筋草 寻骨风 松节 海风藤 路路通 2.祛风湿清热药 掌握:秦艽 防已
了解:桑枝豨豨莶草 络石藤 参考:海桐皮 穿山龙 丝瓜络 3.祛风湿强筋骨药 掌握:桑寄生 熟悉:五加皮 了解:狗脊 参考:千年健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十二章
化湿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1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明确化湿、燥湿等概念。【教学内容】
掌握:藿香 苍术 厚朴 熟悉:砂仁 白豆蔻 了解:佩兰 参考: 草豆蔻 草果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2.掌握药物6味,熟悉药物4味,了解药物7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明确淡渗利湿、清热利湿、通淋、利湿退黄等概念。5.了解木通与通草的古今名称混淆及金钱草的品种。【教学内容】 1.利水消肿药
掌握:茯苓 薏苡仁 泽泻 熟悉:猪苓
了解:香加皮
参考:冬瓜皮 玉米须 葫芦 泽漆 蝼蛄 荠菜 2.利尿通淋药 掌握:车前子
熟悉:滑石 关木通 萆解
了解:瞿麦 扁蓄 地肤子 海金沙 石韦 参考:冬葵子 灯心草 3.利湿退黄药
掌握:茵陈 金钱草 了解:虎杖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2.掌握药物4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1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明确温中、温经散寒止痛、温阳、回阳、引火归元等概念。【教学内容】
掌握: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熟悉:花椒(附椒目)丁香(附母丁香)小茴香(附八角茴香)了解:高良姜
参考:荜茇 荜澄茄 胡椒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十五章
理气药
【目的要求】
1.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2.掌握药物4味,熟悉药物6味,了解药物4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明确行气、破气、降气疏肝等概念。【教学内容】
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 香附 熟悉:青皮 沉香 檀香 川楝子 乌药 薤白 了解:荔枝核 佛手 柿蒂 大腹皮 参考:香橼、玫瑰花、绿萼梅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第十六章
消食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1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教学内容】
掌握:山楂 神曲 麦芽 熟悉:莱菔子 鸡内金 了解:谷芽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十七章
驱虫药
【目的要求】
1.掌握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3味,了解药物3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掌握: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了解:南瓜子 鹤草芽 雷丸 参考:鹤虱 榧子 芜荑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2.掌握药物6味,熟悉药物6味,了解药物4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明确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等概念。5.了解白及、三
七、蒲黄、灶心土等药的用法。【教学内容】 1.凉血止血药
掌握:小蓟 地榆 白茅根 熟悉:大蓟 槐花 侧柏叶 了解:苎麻根 2.化瘀止血药 掌握:三七 熟悉:蒲黄 茜草 参考:花蕊石 降香 3.收敛止血药 掌握:白及
了解:仙鹤草 棕榈炭 参考:紫珠 血余炭 藕节 刺猬皮 4.温经止血药 掌握:艾叶 熟悉:炮姜 了解:灶心土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理气药的道理)及各节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11味,熟悉药物5味,了解药物9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明确活血祛瘀、破瘀、祛瘀生新、引血下行等概念。5.了解郁金、姜黄、莪术的来源及牛膝的品种。【教学内容】 1.活血止痛药
掌握:川芎 延胡索 郁金 熟悉:乳香 五灵脂
了解:没药 姜黄 2.活血调经药
掌握:丹参 红花(附番红花)桃仁 益母草 牛膝 熟悉:鸡血藤
参考:泽兰 王不留行 月季花 凌霄花 3.活血疗伤药 掌握:马钱子
了解:庶虫 自然铜 苏木 骨破补 血竭 参考:儿茶 刘寄奴 4.破血消征药 掌握:莪术 水蛭 熟悉:三棱 穿山甲 了解:虻虫 斑蝥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2.掌握药物10味,熟悉药物7味,了解药物11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明确燥湿化痰、清热化痰、祛风痰、软坚散结、润肺、泻肺等概念。【教学内容】 1.化痰药 掌握:半夏 桔梗 川贝母 浙贝母 瓜蒌 熟悉:天南星(附胆南星)竹茹
了解:禹白附 白芥子 皂荚 旋覆花 白前 前胡 竹沥 天竹黄 海藻 昆布 黄药子 参考:海蛤壳 海浮石 瓦楞子 礞石 胖大海 2.止咳平喘药
掌握:杏仁 苏子 百部 桑白皮 葶苈子 熟悉:紫菀 款冬花 马兜铃 枇杷叶 白果 参考:矮地茶 洋金花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养心安神的性能特点。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1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明确重镇安神、养心安神等概念。
5.了解重镇安神的用量、用法特点及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重镇安神药
掌握:朱砂 龙骨(附龙齿)熟悉:琥珀 了解:磁石 2.养心安神药 掌握:酸枣仁
熟悉:柏子仁 远志
参考:合欢皮(附合欢花)夜交藤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2.掌握药物7味,熟悉药物4味,了解药物2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5.明确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等概念。【教学内容】
1.平抑肝阳药
掌握:石决明 牡蛎 代赭石 了解:珍珠母 刺蒺藜
参考:紫贝齿 罗布麻 2.息风止痉药
掌握:羚羊角 牛黄 钩藤 天麻 熟悉: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2.掌握药物2味,熟悉药物1味,了解药物2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联系牛黄、皂荚、郁金等已学过的具有开窍作用的药物,以扩大学生掌握开窍药的范围。5.明确开窍、辟秽等概念。
6.了解开窍药的用法(内服宜制成丸散剂,大多不作汤煎服)及注意事项(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忌用于虚脱证)。
7.了解石菖蒲的混淆品种问题。
【教学内容】 掌握:麝香 石菖蒲 熟悉:冰片
了解:苏合香 蟾酥 参考:樟脑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目的要求】
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的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掌握药物19味,熟悉药物12味,了解药物11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明确补气、升阳、固表、托疮、补阳、壮阳、纳气平喘、补血、柔肝、补阴等概念。5.了解本章甘温药(参芪等)、甘平药(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等甘味显著的药物)、甘寒药(补阴药)的性能特点及应用注意。
6.了解误补留邪、滋腻呆胃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教学内容】
1.补气药
掌握: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熟悉:西洋参 山药 大枣 了解:太子参 白扁豆 参考:饴糖 蜂蜜
2.补阳药
掌握:鹿茸 淫羊藿 菟丝子 杜仲 续断 熟悉:巴戟天 补骨脂 益智仁 紫河车
了解:肉苁蓉 沙苑子 蛤蚧 冬虫夏草
参考:仙茅 海狗肾 海马 锁阳 韭子 阳起石 葫芦巴 核桃仁 3.补血药
掌握: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 何首乌 了解:龙眼肉 4.补阴药
掌握:北沙参 麦冬 龟甲 鳖甲 熟悉:百合 天冬 石斛 玉竹 枸杞子 了解:南沙参 黄精 墨旱莲 女贞子 参考:桑椹 黑芝麻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注意事项。
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6味,了解药物6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明确敛肺止咳、敛汗、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止崩等概念。【教学内容】 1.固表止汗药 了解:麻黄 浮小麦 参考:糯稻根须 2.敛肺涩肠药
掌握:五味子 乌梅 熟悉:诃子 肉豆蔻
了解:五倍子 赤石脂
参考:罂粟壳 石榴皮 禹余粮 3.固精缩尿止带药 掌握:山茱萸
熟悉:桑螵蛸 海螵蛸 莲子 芡实 了解:覆盆子 金樱子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二十六章
外用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及拔毒化腐生肌药)
【目的要求】
1.掌握外用药的含义、功效和适应证。2.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9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对剧毒药必须做到:(1)谨慎用药,供内服时尤应注意;(2)严格控制剂量;(3)注意用法(包括炮制)。
5.明确杀虫止痒、蚀疮祛腐、拔毒生肌、敛疮等概念。【教学内容】
熟悉:雄黄 硫黄 升药
了解:蛇床子 蜂房 土荆皮 白矾 砒石 炉甘石 硼砂 参考:胆矾 大风子 大蒜 轻粉 铅丹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学时分配
章节 第一~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合计
教学内容 总
论 解
表
药 清
热
药 泻
下
药 祛
风 湿 药 化
湿
药 利 水 温
理
消
渗 湿 药 里
药 气
药 食
药
学时数 10 8 10 3 3 3 3 3 4 2 1 4 5 6 2 5 2 10 3 1 1 1 18 108
驱
虫
药 止
血
药 活
血
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
神
药平肝 息 风 药 开
窍
药 补
虚
药 收
涩
药 涌
吐
6.《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篇六
在这本书中,作者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来证明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非常繁多,李约瑟在这书中,把中国一些著名的技术发明由A到Z列到26项。李约瑟说,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科学创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关于思考的洞察力。
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具有巨大影响的世界名著。世界名著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在名著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位伟人,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然而,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普遍存在对名人名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而名著,是人类进步的阶石,它在与物质世界的比照中,体现了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这是当代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也是最深层的素质培养。
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跟西方的人恰恰相反,例如阴阳五行和人体这个系统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中医,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和王朝兴替,人生以及家族兴衰等等联系到一起,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把天地合道德,人格联系到一起。也许外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用筷子这种餐具,按照他的解释:“如果真的饿了,首先想到的`餐具一定是手,其次是身边所带的工具,如刀子,叉子,用筷子,这太不可思议了,因为熟练使用筷子需要很长时间联系才能做到,难道中国人不饿?”用西方的逻辑推导出这个结果的,这不是逻辑的错,而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系统到系统,这两者之间联系也只有中国人,或者说中国古人才明白。
统计工具中,可以用DOE找到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告诉你,农历到底是太阳历还是月亮历,还是耕作的计划表,但是农历就这样存在了,而且能告诉你这诸多因素之间是有关系的。也正是由于中国古人这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让中国人在科技发展上领先世界上千年。但是从明代锁紧的科举制和清代的文字狱,让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发散性的思维,变得咬文嚼字,从点到点,而近代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得不再是发散式的,而是逻辑的,希望能在同样道路上突飞猛进继而追上和超过西方人。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用600年的时间都没能转变这种发散式的,场或波的思维方式,却东施效颦般从西方舶来点到点的思维。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推荐阅读:
针灸推拿学题库07-09
针灸推拿科简介07-18
针灸学感想08-07
针灸治疗学教案09-17
针灸科医师工作总结07-16
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08-07
2016年上半年四川省中西医师针灸学:颈椎病的针灸疗法2014-08-06试题08-27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07-23
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09-07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解析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