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说课稿

2024-10-01

原电池原理说课稿(精选7篇)

1.原电池原理说课稿 篇一

说 课 稿

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2》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中闭合电路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从本质上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是在必修2基础上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牢固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成条件;

2、了解简单原电池的缺点和改进方法;

3、掌握盐桥的作用及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规范;

2、通过对简单原电池装置的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培养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勤于思考;

4、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判断电极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

二、说教法

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设置疑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三、说学法

在必修化学2中学习了由锌片、铜片和稀硫酸溶液组成的简单原电池,初步了解了原电池原理。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学习带有盐桥的较复杂的原电池,进一步认识到原电池的构成和反应原理,了解设计原电池、选用正负电极的原则,并拓展了影响原电池输出电能能力因素的知识。

四、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回顾高一所学原电池知识,让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从学生已有知识引入,提出本节课的大任务,激发学生兴趣。环节二 构建原电池模型

首先依据反应:Zn+Cu2+=Zn2++Cu,设计原电池,画出装置图,写出电极反应式。然后让学生讨论原电池工作时,各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完成原电池的模型,对原电池的知识进行复习,建立原电池思考模型,培养学生思考和处理原电池问题的思路。用图片展示铜锌原电池装置图(见左图),观察原电池装置,对锌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进行思考和讨论,并给出猜想:锌和稀硫酸直接接触反应。分析学生的猜想并从理论上进行肯定:整套实验装置中提供了锌与硫酸直接接触的环境。让学生结合化学能与热能转化的知识分析产生气泡的方式对原电池是否有利?最终得出这种方式会放热,不利于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引导学生组装原电池,并思考选择使用温度计对猜想进行验证。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简单原电池所存在的不足,然后根据不足改进原电池,引入一个既能避免电极材料与电解质直接接触反应又能沟通内电路的盐桥,然后针对盐桥是否能实现所提出的目的进行验证。环节三 分析盐桥

首先介绍盐桥的构成(在U型管中装满用饱和KCl溶液和琼胶作成的冻胶)和盐桥的工作原理,最终分析得出含盐桥原电池的构成:

1、两个半电池(一般为不同的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2、盐桥(通常为含有KCl饱和溶液的琼脂)

3、用导线相连组成闭合回路

环节四 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先给出一些简单的原电池装置,由学生判断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然后做两个实验:用金属镁和金属铝作为电极,分别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电流表偏转方向不同,并分析得

到电子转移方向不同,两个原电池装置中正负极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判断依据: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为正极。引出电极判断与学生原有知识积累的矛盾,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得出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正确标准: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是负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是正极。最后讲解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先根据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及反应现象,再确定正负极,然后写电极反应式。在确保正负极转移电子数目相同的前提下,将正负电极反应式相加既得总反应式。

环节五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首先依据反应:2Fe3++2I-=2Fe2++I2,设计电池并画出装置图,写出电极反应式。强化对原电池模型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并检验正极产物。实验用品:FeCl3溶液、KI溶液、碳棒、导线、电流计、盐桥、淀粉溶液。通过实验讨论出设计原电池的一般思路。继续应用电池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介绍燃料电池的发展图片展示各类燃料电池,目的是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环节6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列出本节课重点内容提纲,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六、板书设计

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组成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与电解质溶液、导线形成闭合回路

(3)想得到持续稳定且较大的电流,可选择具有盐桥的双液电池,且需考虑溶液中阳离子的得电子能力的大小(4)能自发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的组成:

Ⅰ、半电池:电极材料和不与电极材料反应的电解质溶液,原电池是由两个半电池组成。

Ⅱ、盐桥:在U型管中装满用饱和KCl溶液和琼脂做成的冻胶。

Ⅲ、内外电路:内电路:正负电极及导线 内电路:电解质溶液和盐桥(2)工作原理:

电极反应式: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Cu2++2e-=Cu(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Zn+Cu2+=Cu+Zn2+(离子反应)

Zn+CuSO4=Cu+ZnSO4(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电极判断

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倒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方程式书写:宏观现象→方程式表示

七、课后作业:

1、完成书本本节的相关习题;

2、预习第二节的内容:化学电源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认真阅读和聆听!

2.原电池原理说课稿 篇二

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做要求, 在理论方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只需借助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顺序, 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 对有关问题进行定性介绍和分析。

二、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而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 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 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 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能够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课堂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 把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在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 (2) 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 (3)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思路:引入新课 (实验引入) 、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分析、归纳总结、反馈检测、课堂小结。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化学原理。

七、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教师直接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八、教学过程分析 (一) 复习

1. 请大家回忆, 原电池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2.原电池的形成是有条件的, 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条件? (二) 练习

请根据这幅图片, 解释外电路电子流向、溶液中离子流向, 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三) 学生动手练习

1.探究问题:探究锌—铜—硫酸铜溶液原电池。 (1) 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Zn电极是%%极, 其电极反应为%%, 该反应是%%反应 (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

Cu电极是%%极, 其电极反应为%%, 该反应是%%反应 (填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

(2) 若电流计接入, 预测该原电池反应现象是什么?

(3) 请同学们动手进行上述实验, 观察现象, 并解释原因 (请注意导线的正负极连接以及小组合作: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官方发言人) 。

2. 学生活动

(1) 实施方案。

(2) 描述实验现象: (都有电流, 但不稳定;两个电极上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随着实验时间的延续, 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 最终没有电流通过, 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覆盖。

分析 (学生或老师引导学生进行) :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 在反应一段时间后, 不可避免溶液中的铜离子在锌片表面直接还原, 一旦有少量的铜在锌片表面析出, 就在锌表面构成了原电池, 进一步加速铜在锌表面析出, 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 (浓度降低也能使电流强度减弱) 。

假设问题:这样的原电池能不能用来做电源?

过渡:如何才能使我们刚才设计的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提示:从不稳定因素着手 (铜离子与锌片接触) , 作为原电池, 其功能就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上述实验中在负极上的变化趋势影响了供电效率, 是否可以设法阻止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负极锌片上被还原?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小组之间讨论, 找到问题的原因。)

(3) 交流原因, 找到改进设想:将铜离子与锌分开。

提示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小组之间交流, 选择合理的方案:

(1) 若是导线, 形成原电池时, 在两极形成电荷堆积, 导线上也会出现电子堆积, 电阻致使电子不能畅通定向移动, 无法形成持续稳定地电流;

(2) 若是电解质溶液, 外电路的电子定向移动, 内电路离子也定向移动, 构成一个内外循环的通路, 就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

(4) 论证实验可行性。 (5) 实验, 描述现象。

(6) 写出两个半电池反应的电极方程式及总方程式: (-) :锌片Zn-2e-=Znn2+ (+) :铜片Cu2++2e-=Cu

总电极方程式:Zn+Cu2+=Zn2++Cu

(7) 尝试让学生解释盐桥的作用 (盐桥:充满饱和KCl溶液的琼脂) :

(1) 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 避免两溶液直接接触; (2) 平衡电荷。

3. 师:电池探索者展示伏打、法拉第和丹尼尔、爱迪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3.原电池原理说课稿 篇三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原电池的要求: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从微粒的角度建立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本设计又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学生认识发展的障碍点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了教学设计的思路。

【教材分析及学习者分析】

1.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地位

从教材(《化学反应原理》)的设置来看,原电池工作原理是在《化学2》基础上的加深与发展。《化学2》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原电池实验现象,通过现象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原电池有关的实例。本单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而且要求学生能根据有关原理进行原电池设计,并写出相应的电极反应。此外,本节教材与《化学2》所学原电池的结构相比,主要区别在于“盐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明盐桥的组成和作用。

2.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但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及对于一些相似原理、概念的辨别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有些学生对于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电流的流动方向和阴极、阳极及其两极发生的反应在理解和辨析方面还不到位,容易混淆。

学生认识障碍主要在于“原电池的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两个核心内容的理解上。学生对这两个内容的错误理解:一是学生仍然停留在必修2中所学到的原电池内容,接受不了两电极在两个容器中,而且两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还不同这一事实;二是对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开进行,而且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写为负极反应和正极反应不很理解。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写出電极反应式。(2)通过实验与分析,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并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2)增强联系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策略的创新设计】

本节主要使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和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1.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设计:采用“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分组实验探究法进行。

2.对单液原电池和双液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分析:除实验探究外,通过给学生设计大量问题情景,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还采用动画演示形象地表示出无法直接观察的微观现象,实现由抽象向具体的转化。

3.注重了对实验现象的细致分析。通过分析单液原电池的锌片上有少量Cu析出的现象,使学生明确单液原电池存在的不足,激发探究欲望。内容自然地由单液原电池过渡到双液原电池,且为二者比较作了铺垫。

4.对构成条件的设计,通过习题探究和思考题让学生进行了归纳总结。

教材重难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策略

教材重难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盐桥的作用,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结合课件模拟的教学形式,在探究单液原电池和双液原电池时分别设置了5个思考题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相关原理。

【教学环节设计】

1.导入设计:采用图片展示、提出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和电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上述电池中化学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呢?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让了解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起对原电池原理的探究欲望。

2.工作原理探究

实验探究锌与CuSO4溶液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1]将锌粒加入CuSO4溶液中,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实验2] 如果锌与CuSO4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请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将该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实施所设计的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3.分析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从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用多媒体播放动画。

(1) Cu2+转化成Cu所需电子如何得到的?(2)电极发生了什么反应?写出反应式。(3)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如何?(4)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有何变化?(5)描述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4.探究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在盐桥插入之前,检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2)在盐桥插入之后,检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3)左右烧杯中各发生了什么反应?(4)该装置与普通锌铜原电池相比,有什么特点?(5)通过这个活动,你对原电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5.探究原电池构成的条件

通过实验习题让学生总结构成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其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6.归纳小结,迁移应用

采用主要知识点填空的形式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

【课后反思】

4.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篇四

一、探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原电池的定义。

2、能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引入】电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池?(学生踊跃回答)电池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谁发明的吗?告诉大家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1799年发明的,又称伏打电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原电池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展示】西红柿电池。(观看趣味实验,激发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转引】下面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探究】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测量溶液的温度,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硫酸的烧杯里。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

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铜片上有气泡

【教师设疑】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有:

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

2、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3、锌片有什么变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结果: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转变为氢气 【引导】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 【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

【实验验证】在连接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学生回答】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证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

【追问】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生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师生小结】

原电池的定义:我们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认为构成原电池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实验验证】用下列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稀硫酸、电流表、导线、碳棒、烧杯分析验证下列哪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

【思考】若把B装置中的一个铜片分别换成铁片和碳棒后,能构成原电池吗?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首先,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次,满足下列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与补充

【思考与交流】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

【课堂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 镁

B 石墨

C 铝

D 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问题: 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加入NaCl的作用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探究原电池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工作原理,明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会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设计简单的原电池,会判断电极名称,电子及电流的方向。

2、从概念的形成入手逐步探究其原理,以问题为中心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使学生了解原电池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和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⑵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能正确规范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能初步根据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⑵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观察锌片、铜片上各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⑴锌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⑵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学生记录现象】⑴中锌片溶解,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现象。⑵中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问题与讨论】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连接后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气体是什么?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想与推测】铜片上的气体应该是氢气,虽然铜不与稀硫酸反应,但锌片与铜片连接后,锌片仍然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而溶解,铜片上发生了氢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生成氢气。铜片上的电子来自于锌片,即锌片上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了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

【教师活动】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电子的流动方向、离子的移动方向。【启发】从物理角度看,电子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怎样证明电流的产生? 【学生回答】连接灵敏电流计检验电流的存在。

【学生分组实验】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以后连上灵敏电流计,插入稀硫酸中。【问题】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偏向何方。【学生】指针偏转,偏向铜片一方。

【问题】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有电能产生,请问电能是从什么形式的能转化来的?

【小结】由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定向移动可以形成电流,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这样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层层递进,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推测的能力;在概念的逐步形成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初步形成了原电池的概念。

四、进一步探究原电池的本质。

【提问】作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之分,锌片和铜片谁是正极,谁是负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电子流出(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电极为正极。所以 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从实验现象知道,指针偏向铜片铜片为正极,那么锌片为负极。【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以及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过渡】锌片、铜片上发生的变化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用一个最简单的式子把其变化本质描述出来?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运用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据反应本质写出电极反应式。

【板书】负极(Zn)Zn→Zn2++2e-正极(Cu)2H++2e-→ H2↑

总式 Zn +2H+ = Zn2+ + H2 ↑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强调其写法需注意事项。【提问】原电池反应与普通化学反应相比有何特点? 【指导实验】⑴锌粒单独与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

⑵用铜丝接触锌粒,观察现象。

⑶拿走铜丝,观察;再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讨论、汇报实验结果:形成原电池反应可加快反应速率。

【小结】发生原电池反应时,电子从负极流出,流入正极;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而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直接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原电池反应可加快反应速率。

【板书】负极:还原剂-ne-→氧化产物(氧化反应)正极:氧化剂+ne-→还原产物(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流向正极,形成定向移动的电子流,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分开在两极发生,使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设计意图】揭示原电池的反应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问题与讨论】比较伽伐尼电池、伏打电池和今天的化学模型电池,请你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教师活动】重新演示这几种电池的投影,启发学生,共同探讨。【板书】原电池形成的条件:⑴两个电极,能导电。(强调:不一定是金属电极)⑵电解质溶液或者熔融态的电解质,能提供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导电。(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⑶形成闭合的回路 【设计意图】利用化学史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抽象其本质的能力。完成化学源于生活,探究其本质,应用于生活的学习目的。正在修改的教案

一、探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理解原电池原理,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重点

进一步探究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单液原电池向双液原电池的过渡

四、探究过程

【展示】西红柿电池。(观看趣味实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引入】电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池?(学生踊跃回答)电池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电池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

【提问]原电池在必修已介绍过,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回顾下列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要想构成原电池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 【学生回答】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首先,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次,满足下列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 【思考】

下面,依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请大家判断下列装置是不是原电池,不是的说明理由,是的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动画演示】原电池工作原理(以Zn-Cu原电池为例),教师做补充讲解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做下面的实验

Zn-Cu原电池,用一个较大的电流表,用的电解质溶液浓度较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

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幅度越来越小 【学生讨论】

为什么两极上均有气泡产生?这个原电池能否持续稳定产生电流?为什么? 【教师总结】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这个原电池不能持续产生稳定电流。主要原因是锌与稀硫酸直接接触,氢气在锌片表面不断析出构成了原电池,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不再构成原电池,也就没有电流产生。其次,两极周围有过剩电荷,阻碍电子的定向移动。

【提问】怎样才能持续产生稳定的电流呢?结合我们刚才分析的原因,应该怎样改进原来的装置呢? 【学生回答】

1、要避免锌与稀硫酸直接接触;

2、想办法消除两极周围的过剩电荷。【演示实验】

1、演示带有盐桥的改进实验。(边实验边讲解以下内容:

1、该原电池的组成;

2、相关概念:半电池、半反应、外电路、内电路、盐桥。)

2去掉盐桥,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为什么?眼桥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不再偏转,因为这是个断路。盐桥的作用沟通内电路

【讲解】盐桥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并总结出盐桥的另一个作用—平衡电荷 【讨论并比较】盐桥原电池有什么优点简单原电池和带有盐桥原电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问】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应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总结】

1、电极和与其接触的电解质溶液不发生反应

2、用眼桥接通电路

【过渡】那么依据原电池原理如何设计一个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 〔巩固练习〕把反应Fe+2FeCL3=3FeCL2设计成双液原电池 〔课堂总结〕

1、原电池原理

2、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应具备的条件

3、原电池的设计思路

5.原电池原理说课稿 篇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

2.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教学用具:铁丝、铜丝、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烧杯、电流计 教学过程:

[引言] 前几节我们学习了有关金属的知识,了解了铁和铜的性质.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能溶于稀硫酸,铜是不活泼金属,不溶于稀硫酸.如果我们把铁和铜连接在一起,同时放到稀硫酸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做这个实验.

[学生实验] 见课本图3-18 [讲述] 把铁丝和铜丝的上端连在一起,放入稀硫酸中,在金属丝上有电子流动,构成一个小电池我们叫它原电池.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板书]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原电池

[实验] 下面我们用锌片和铜片、稀硫酸做实验 [投影]

[设疑] ①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的现象是什么? ②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③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④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⑤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学生讨论] 略.

[板书] 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讲述] 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反应时,常伴有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相互转化.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伴有放热、发光等.这说明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那么,我们做的这个实验是化学能转变为哪种能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 这种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 原电池的定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讲述] 这一现象早在1799年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打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打电池,即原电池.

[投影] [学生填写下表]

[引导思考] 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如何选择呢? [讨论] 略. [学生精读课本] [投影]

[讲述] 下面我们再做几个实验共同探讨一下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原理.请大家仔细观察现象,认真思考.

[投影]

[设疑] ①哪种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 ②正、负极各为什么物质?两极上各发生什么变化? ③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

[学生讨论] A、B、C可形成原电池(可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电极反应式)[讲述] 1.通过以上我们做的几个实验,我们共同总结一下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及原理. [讨论] 略.

[板书]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讲述] 人们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电池的用途.

[投影](课本图3-20,学生分别述说电池的用途)[板书]

二、化学电源

[讲述]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电池和新型电池 1.干电池 [展示干电池实物] [学生讲述] 学生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拆开的干电池介绍干电池的构造(正、负极以及电解质溶液)[阅读] 课本 2.铅蓄电池 3.锂电池 4.新型燃料电池 [练习] 1.X、Y、Z都是金属,把A浸入C的硝酸盐溶液中,A的表面有C析出,A与B组成原电池时,B为电池的负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

A.A>B>C

B.A>C>B C.B>A>C

D.B>C>A 2.试用三个实验来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小结] 按板书的内容,归纳本节的内容和要点. [作业] 本节课本习题

一、1,2,二、1,2,3 阅读选学内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天津红桥区教研室

孙秉从

6.原电池原理说课稿 篇六

常乐春 2012年12月11日

高中化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冠县一中

汤增军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施课程的改革。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我在高二<<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本节课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如下:

一、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设计相关画面,创设学习情景

三、放映动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四、展示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活动

五、演示原理动画,突破知识难点

六、投影演示实验,增强观察效果

七、投影板书内容,强化知识重点

八、演示卫星发射,拓展学生视野

九、阅读材料,引起思考

十、开展研究性学习

十一、练习和作业: 本模式的课程实录:

一、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本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在课前组织学生商讨本节课的目标,学生不可能是全班同学,力求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当然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最后统一本节课的目标。因此,在新知识学习前,将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owerpoint制作): ①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②能力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培养正向思维的同时,注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的。③德育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④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合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设计相关画面,创设学习情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实现。理想的环境应当包括情景、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情景的创设对于知识的建构是很重要的,现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出现,更有利于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用字幕显示的同时,设计一个典型的原电池装置,例如,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插入Zn片与Cu片,然后接到电流计上。

在装置下面写出离子方程式: Zn+2H+=Zn2++H2↑ 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背景,可以添加有趣并且符合化学特点的标志,使学习情景中信息更加丰富,以便为知识的意义建构做好准备。这适合于学生课前的一小段时间。

三、放映动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化学史料,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化学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导入法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节课的导入,可以根据《格林太太的假牙》这个故事,利用Flash(或者Photoshop)编制成动画。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急切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展示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活动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为了使学生掌握重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新知识。另外,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性,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实验教学。这里的两个实验均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够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投影如下(Powerpoint制作): 实验一:

1.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

Zn片______________,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2.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实验现象:Zn片______________,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3.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

实验现象: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实验二:

1.Zn片与Cu片分别插入不同的

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偏转、不偏转)______________。

2.两块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

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3.将碳棒与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 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五、演示原理动画,突破知识难点 微观的知识不能直接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用Flash做成的动画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的分组实验,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动画的形式给以演示会有助于突破难点。动画可以这样设计:标题是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盛有稀硫酸的玻璃槽中,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并且设置一个能开、关的电键,溶液中不能观察到的离子,也以形象、可见的小球形式展现给大家。电键断开,锌片溶解,并且此处有气泡产生。电键闭合,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并且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产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看到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当电键闭合的时候,可以看到电子的定向移动。

六、投影演示实验,增强观察效果 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前,用一个

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定义。利用水果、锌片、铜片组成的装置,用导线接到 电流计上,然后,将这一装置放到实物投影仪上。

当然,这个实验也可以直接演示给学生,但考虑到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观察清楚,这个时候,用投影仪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七、投影板书内容,强化知识重点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也体现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过程接近尾声的时候,非常有再现的必要,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投影板书内容(Powerpoint制作): 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电池的工作原理 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

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1)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2)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2.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八、演示卫星发射,拓展学生视野 对于电池的应用,在这里可以利用Flash做成的动画来演示我国的实验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发射,也可以演示航空航天飞机、雷达、气象卫星等。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电池应用的广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深感到拥有高科技祖国的伟大,激发其爱国之情,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九、阅读材料,引起思考

材料1: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解剖青蛙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 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实验如下:

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 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认为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就会抽搐。联想到肌肉、神经保存在类似生理盐水的溶液中,那么,生理盐水与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用会不会产生电流呢?

材料2:

十、开展研究性学习:

调查日常所用电池的种类及用途;

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研究其构造和原理。

十一、练习和作业: 课后习题、基础训练册

教学感想:众所周知,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化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

一、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化学教育的重视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产品不断出现„„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

1、课堂形式多样化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等形式,化学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化学通讯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试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大纲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包括可以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以实验检验某个结论的正确或错误,设计某一实验使现象更加完美或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总之,实验可以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

4、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搜集地方资料或新科技、新发现的相关内容,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内容、分小组的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共同提高,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化学科学教育。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模拟试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难理解。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抽象问题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2、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7.《原电池的原理》的教学课例 篇七

关键词:化学教学 原电池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2-01

1 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1.2 教学流程

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巩固练习→深入分析→继续探索→运用巩固→小结归纳→综合运用→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成,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

2 教学实录

2.1 创设氛围,引入新课

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在这些电子产品中都离不开电池的身影,然而在形形色色的电池中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最原始最基础的原理:原电池原理。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探究揭开其中的奥秘。

展示各种电池及电子产品的图片。

各种图片中间展示原电池最简单的原理图。

2.2 实验探究,分析原理

(1)探究①

讲: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仪器药品完成实验,注意观察气泡在哪里产生?

学生认真完成分组实验①②③,讨论交流回答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逐步解密原电池的原理,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演示实验④:

问:为什么不活泼的铜片会产生氢气呢?我们通过装置④来看看究竟有何秘密?

(3)教师提问:

①铜上的氢气是怎么来的?

②H+得的电子是从哪儿来的?这里什么物质容易失电子。

(4)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一:(如图1)

追问:在外电路通过电子的流动形成了电流,那么在电解液内部,又是靠什么微粒来导电呢?

(5)小结:原电池:象这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3 练习反馈,巩固拔高

(1)及时巩固:

【想一想】判断下列有关正极说法的正误:

①活泼的是正极。②电子从正极流出;③电流从正极流出;④电解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⑤在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6.正极得电子本身做氧化剂

(2)逐步拔高:(如图2)

3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经历了好几个版本,最初的几个版本枯燥、生硬、抽象,学生被动无趣,无法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些让我觉得这种概念原理类课程很难把握,但经过几次摩课改进,发现这类抽象的理论课依然可以上的生动精彩,兴致盎然。它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

3.1 巧妙设置,降低难度

因为理论课很抽象,所以要合理地,有梯度地设置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化难为易。这不仅表现在一节课的整体设置上,也体现在某一个抽象问题的解决中。比如这堂课的练习,有及时的巩固,有逐步拔高,有深入思考,每一环节的设置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最终将难点攻破。又如电解液中阳离子移动方向的推出也是借助前面的铺垫水到渠成的。

3.2 完善实验,提高效率

实验是打开化学之门的钥匙,但在教学内容繁重的短短的一节课中,实验往往也是很耗费时间的一个环节。所以应该完善实验,使实验的主题更精练,可去除与本节课关系不大的部分,保留有意义、有价值的环节,为教学任务的完成赢取时间,提高效率。比如:本节课中的探究实验1中省略了学生倒液体于烧杯中的步骤,探究实验2中课前已将铁块打磨过,学生只需稍作打磨即可。

3.3 适度多媒体,重视板书

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众所周知,但有时这种一晃而过的幻灯片根本无法取代板书的实沉和直观。比如,在前几次的摩课中,我将原电池的原理(正负极,电子流动方向,离子移动方向,电极方程式等)以FLASH的形式在幻灯片中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明显差于以板书分析的效果。所以对于某些概念原理类的分析只能适度多媒体。

3.4 因势利导,自然过渡

一堂课能不能让学生感觉顺畅、合乎逻辑,自然的过渡很重要,教师应该选好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式托出下一个主题,使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需求自然而然,也使新知识新概念的落实水到渠成。如本节课在分析完外电路的电子移动形成电流后,因势利导的向学生提问“那么电解液中电流的形成靠什么呢?”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3.5 语言精练,贴切生动

精练生动的语言能增进课堂的效率与美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推敲用语,特别是关键处的表达要熟练,贴切。比如,在分析构成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时,将其比作公交车,两个门的上下车速度大于一个门的上下车速度。既生动又形象的解释了问题。

3.6 深入分析,抓住本质

上一篇:我家的安全故事主题征文800字下一篇:向国旗敬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