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

2024-10-23

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10篇)

1.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 篇一

转变差生工作之我见

差生,主要指那些缺乏上进心和学习动机,成绩较差,组织距离观念淡薄,自由主义严重,不大合群,自制力较差,爱冲动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会影响整个班风的建设及班的管理.因此,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是搞好班级管理,创设良好班风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难题之一.我认为,转变差生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作 者:刘雪平作者单位:河北省栾城县窦妪中心北赵台学校,051430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年,卷(期):“”(7)分类号:G42关键词:

2.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 篇二

一、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传统观念下, 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 似乎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 都可担任。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显然是片面的。现代教育意义的班主任, 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仅是“学科专家”, 而且是“组织者”、“管理者”、“模范公民”、“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 而所有这些内涵对新的时期班主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班主任角色要由“偏爱型”走向“博爱型”。

这里的“偏爱型”, 意指传统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只喜欢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其实, 学习成绩也是相对的, 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 对于某个学生来说, 90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 60分可能就是最大的成功, 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首要条件是班主任必须转变观念, 深入班级, 了解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 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把爱播洒到全体学生身上, 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新课程理念下,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三、班主任角色要从由“限制型”走向“开放型”

在传统教育的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要求学生这个“不能”、那个“不准”, 经常用条条框框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不良习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 有悖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宗旨。现代的学生, 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叛逆精神都很强, 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 着眼于未来, 着眼于发展, 善于拓展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要宽容, 不要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 不要怕学生犯错, 要放手让学生去做, 只有在实践中锻炼, 学生才会成长。比如, 学校召开运动会, 一切的准备工作, 都让学生去做, 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班主任角色要从“管制学生”转向“促进交往共生”。

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老师是绝对权威的, 学生对老师必须服从的, 这种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 但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了。而现今的新时代呼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树立班级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共同管理的班级, 要尊重学生的看法。比如在班规的制定、班干部的选举等都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 进行广泛的民主选举。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要主动了解学生所想、所做, 要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尊重、爱护学生的重点自尊心。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前, 不要武断地下结论, 班主任的言行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 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在班级管理中要多表扬、少训斥, 在鼓励与指导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班主任要深入班级, 了解每个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 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把爱播洒到全体学生身上, 不要只喜欢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 而应该通过教育和培养, 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

五、班主任角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

班主任角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 其工作往往是以经验为主, 凡事从做中学, 摸索前进, 其间不少人需要走过许多弯路才能获得理论层面的教育观念。而新课程标准下的班主任则意识到:经验固然重要, 但经验不等于科学, 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教育对象 (或群体) 是有效的, 但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 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 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现代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 是教育机智与教育原理的高度统一。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强调的是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 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 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位教育专家。

3.班主任多重角色之我见 篇三

一、班主任要扮演好慈母的角色——倾爱心,感化学生的内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我深深体会到:爱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有一颗慈母对孩子的关爱之心。一个感情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常是严肃、可畏而不可亲的,学生难以产生敬仰之情,更不敢向其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衷肠,自然难以达到心理指导与教育目的,那么什么是爱学生呢?爱就是尊重学生,尊重意味着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耐心地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我深深地知道,一名好班主任、一名好教师,既是知识的塑像,更是爱的化身,只有接近学生,用爱去感召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因此,教师只有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以学生的要求作为爱的起点,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出爱的感情,并使之升华。

二、班主任要扮演好严父的角色——严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因此在关爱学生的同时,班主任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我们应该本着严父“爱孩子,更爱孩子的未来”的原则,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循循善诱,恩威并用的进行说教和训导,甚至惩戒。当然,不包括体罚和心罚。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错误,更能及时更正错误,独立、自强,甚至抗挫折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三、班主任要扮演好良师的角色——树榜样,引领学生的成长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班主任必须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告诫我们:“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班主任要严于律己,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有一位教育家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的优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的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着这样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要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领者。

四、班主任要扮演好益友的角色——联友情,走进学生的心扉

班主任既是师长,又要善于与孩子们交朋友,加强益友角色意识。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正式交流中,一般具有鲜明的角色性,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而在非正式的交往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在与学生共同活动中,成了他们的同学;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了他们的长者;在和学生亲密无间的相处中,成了他们的朋友。正是教师这一角色的不断交换,缩小了班主任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创造了双方沟通情感的心理氛围。正是在这种非正式交往中,班主任了解了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背景,掌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个性,从而为班主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找钥匙,打开学生的心绪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种种社会问题的影响,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班主任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将心理辅导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了解他们的困惑,寻找方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总之,班主任相对于其他科任老师而言,有其特殊性。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教育者,他的职责远远超出承担一门课教学的范围。比如,班级教育系统下的班级教学、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等活动,别的教师有可能参与,也有可能不参加,而班主任则是必然要、必须要参加的;不仅仅要参加,而且要主持这些活动。同其他老师相比,班主任负荷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任。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角色的多重性。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说,作为一位班主任,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当好传授知识的严师,更要作一个拓展学生心灵智慧的“人师”,倾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去培育美好的心灵之花。

4.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之我见 篇四

新的一年开始了,公司在各位领导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开局,面对今年公司的大好局势,作为中层来说,出色地完成公司的目标,向公司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是我现在必须考虑的。现在车间面临工期紧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务,就必须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充分挖掘人员设备潜能。

首先,谈到转变工作作风,我就要找到自己的不足,要知道自己要转变哪些不好的工作习惯,仔细总结来看,我认为当前自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学习力不强。随着自己从事工作时间的延长,自己对现有工作容易产生自满的现状,总是不自觉的凭经验和习惯来工作,而忽视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现在的社会是飞速发展的,自己不进步就是落后,所以现在自己的理念也是感觉过于陈旧,导致工作很难有大的突破。

第二:过于的依赖于经验就会导致工作作风懒散,导致工作频率滞后,养成工作拖拉的坏习惯,并且不善于突破传统的旧的工作观念,各方面工作都是拿以前作为标准来衡量,导致无论如何努力的工作都无法超越过去。

第三:很多的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各部门工作需要协调时,不能主动出击,导致工作被动,并且总是容易导致任务工期延误。

第四:不善于沟通,自己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平时沟通较少,并且自己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处理不好容易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工作。

以上几点是自己总结存在的在工作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因为由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存在,导致自己工作效率不高,并且有时总是感觉力不从心。

其次,在工作方面需要改进的几点已经找到,我自己认为要想改变以上不好的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第一:自己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了解本行业先进的工作理念及先进的加工设备,从多方面了解新科技在本行业的应用动态,以便尽快提升自己的管理理念。

第二:多与同行业朋友交往,及时了解同行业现状,学习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改进工装及加工工艺,从而为尽快提高工作效率找捷径。

第三:在车间管理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车间人员配置,对新技术人员的引进要在现有人员稳定的基础上有长期目标,通过引进新人员来挖掘老职工的潜力,从而使他们产生竞争效应,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从我自身做起,工作积极主动,以身作则,常与职工及相关部门沟通,合理安排好生产,使职工在工作时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要求清楚、工作时限清楚、质量标准明确,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材料、工具、设备、工艺文件等),从而减少缩短无效劳动时间,使创造价值的有效劳动时间延长,使劳动效率提高。

第五:客观因素方面,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投入,先进工具、量具、刀具等的合理选用、合理搭配,也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不仅如此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把自己存在的缺点,懒散的工作作风改掉,加强学习,重塑自己。

机加工车间

5.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下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工作经验与学习心得。今天我想谈谈如何从技术人员顺利转变为管理人员。劳人处给的题目是“从技术骨干到领导干部的转变”,我觉得自己既不是技术人员,又不是领导干部,所以改为从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的转变。我今年4月份通过局中层干部竞聘,真正走上了管理岗位,几个月下发现从技术人员转岗到管理人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觉得要顺利从技术人员转变成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调整心态,转变思维模式。技术岗和管理岗的工作方法、思路和理念是大不相同的,心态的调整与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技术人员向管理转型的第一步,正确的角色定位能够有效指导和改变自身的行为,要充分意识到角色调整后新的角色对自身的要求,要深刻领悟管理者和技术者的差异,真正了解做好“一个人”的事和带领“一群人”把事做好的重要区别。尤其是中层干部,上要对领导负责,下要对职工负责,必须要从全局出发,思考整个工作如何部署,协调好上上下下的关系。

其次,学会如何授权,合理的分派工作,也就是将份内的若干工作交托给下属去做。作为一个管理者,无须事必躬亲,应该做到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授予下属相应的自主权和行动权,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这样不但使能理顺科室工作关系,还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培养职工的工作能力。当然授权不等于放权,权力授出去后要加强对职工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关注被授权者的工作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学会协调人际关系。据不完全统计,管理人员,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将5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疏通协调了与上级、同级和下级之间,本部门与其他部门、外单位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更顺利的开展工作。

第四,加强学习,在提升管理技能提升的同时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技术是我局的管理支撑,管理人员不但自己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技术问题,还要帮助下属处理相应的技术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才能得到职工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提高本部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 篇六

各级“家长”要全方位“强身健体”

转变机关的工作作风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虽说老生常谈,但却历来倍受关注。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下级单位到上级单位办事,还是寻常百姓找“官家”办事,都不可避免地要走进那么一所或大或小的“宅子”,这所或大或小的“宅子”,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机关”,或曰“衙门”。“宅子”的大小另当别论,“宅子”的“门风”则事关效率、效益、民生、形象、作为等等,意义非同小可。是故“门风”的好坏影响重大,绝对不可不言。“门风”即为一户人家或一个机关、“衙门”处事行为的“风气”或“传统”。过去的大户人家或是普通“柴门”要是被人评说“门风”好,则往往预示着家业笃盛,子孙兴旺或多出儒雅、饱学、忠义、贤良之士;但是如果“门风”有问题,再大户的“人家”,再尊贵煊赫的“府第”也不免会慢慢破落,走向羸弱幻灭,终至于“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间“门风”在其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是任何置身于管理之位的有识之士所不能也不敢轻视和忽略的,正如我们不敢小觑区区白蚁对画栋盈梁的吞蚀作用一样。一个企业不管大小都不妨看成是“一户人家”,而这个企业里的各级机关则是掌控、经营、运作着“这户人家”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的神经枢纽,亦可称之为“各级家长”。

这些级别不同的“家长”的自身素质硬不硬,认识过不过关,作风严谨与否,行为习惯好不好?都是这户人家“门风”好坏的直接或间接体现,更重要的则是判别其“整个家族”“预后”发展前景和潜力的“风向标”和“显影剂”。因此,要想“门风”好,昌盛不衰。必先从这些“家长”的自身抓起,正所谓“强身健体,方能益寿延年”。要让这些“家长”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包括各个部位里的关节、肌肉、韧带甚至细胞,都受到强有力的锻炼和考验,而绝不仅仅是光锻炼“头部”和“大脑”。其他部位孱弱如豆芽,松懈如散沙。如是,再强壮聪明的“头部”和“大脑”发出的即使是美仑美奂的指令也难以准确到位地执行下去,不管这些“家长”拥有一批多么忠实肯干的“孩子”或“家丁”。由此看来,要想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改变“一户人家”的“门风”,必需先从各级“家长”——亦即各级管理人员入手。重要岗位的管理者要抓,因为他们是“头部”,是“大脑”。

头部和大脑的健康相信任何人不敢忽视。但是对各部门的普通办事人员也就是除“头部”和“大脑”以外的“其他部位”的锤炼和考验,也绝对不能放松,我们绝不能小瞧了这些“其他部位”对作风或“门风”所带来的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些“其他部位”的功能表现才是“作风”、“门风”的终极体现者和执行者。很好理解,下级单位找上级单位或普通百姓找“官家”办事,首先接触的不一定是他的“首脑”部位,而往往是其“眼耳口鼻”或“手脚”等其它部分。此时的“机关”或“衙门”的形象、办事效率、作风好坏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里”。“目光”诚挚或是瞠视,是不是肯“洗耳恭听”,语言中听与否,“态度”和蔼不和蔼,“手脚”勤快不勤快,肯不肯负责到底,这时的每一步“环节”都代表和反映着机关的作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各级机关的形象和办事效率。退一步说,即使基层单位或普通百姓直接找到了“首脑”,人家也给予了满意的答复,而这个“答复”也需要有“机关衙门”里的其他部分,积极有力地配合执行方能奏效。

7.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发展

内部审计是为满足各种组织自身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在我国, 内部审计开始是由强制性建立的, 后发展为单位自我意识需要而建立并发展壮大的, 并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 其职能也已经由开始成立时的“查错防弊”向“增加组织价值”转变。在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 合理确定审计工作方向, 才能使得内部审计把握重点、取得成效。作为高校内部审计, 也要适应职能转变, 以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看高校内审职能转变

现代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迅速发展而形成并逐渐壮大发展的, 其产生和发展是源于组织自身管理的内在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已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做了第六次修订, 新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这个新定义中可以看出, 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 内部审计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职能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查错防弊”向“增加组织价值”转变。

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在1985年才开始起动开展的, 开始是由国家强制性建立的, 后来才发展为单位自我意识需要而建立并发展壮大的。1985年, 审计署出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于“监督主导型”。1995年, 审计署颁发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 仍将“监督主导型”作为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即仍是以传统的财务查错防弊为主的监督职能。2003年, 我国出台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新规定”明确提出了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 要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历程看, 我国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已经发生了转型, 逐渐转变为单位内部的管理服务, 以帮助实现单位的预期目标, 即“服务主导型”。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按照双重领导的原则, 高校内部审计一方面要服从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即审计署驻国家教委审计局的领导, 另一方面也要服从本校领导的管理, 这样就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要代表国家监督本校的经济活动, 另一方面代表本校的领导监督本校的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在1998年机构改革中, 审计署驻国家教委审计局被撤消, 很多高校的内审机构也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 甚至有极少量的内审机构被撤消。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深入发展, 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对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出自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又逐步恢复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发展。由于当前高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其资金来源日益广泛化, 内部管理也逐步多元化,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也有了进一步的转换: (1) 监督职能, 就是监察和督促单位内部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保证各项活动在符合组织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政府的法律条例以及公认管理原则的正常轨道上运行。监督职能是高校内部审计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 (2) 评价职能, 是内部审计人员在经授权或委托后, 对最高管理当局的各级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 并通过评价活动成为最高管理当局用人的依据。对高校内部审计来说, 评价职能只是附属职能, 其评价与鉴证的影响力和法律效力远远低于社会审计。 (3) 控制职能, 是指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管理和控制的手段, 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对其他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内部审计是组织中整体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与其他控制形式相比, 更具全面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是对其他控制的一种再控制。控制职能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职能。 (4) 服务职能, 是指通过被审查活动的分析、评价, 向组织内成员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 以促进工作的改进, 从而帮助组织内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提高工作质量。服务职能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之一, 审计工作归根到底是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 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为加强学校管理服务。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现状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 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内审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并形成了如下特点: (1) 职能定位为监督、评价、控制、服务, 对本单位进行广泛及时的审查和评价, 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 促进学校加强内部管理, 并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和助手; (2) 监督和服务具有较强的内向性, 从学校大局和中心工作出发, 紧密围绕教育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以内部控制为出发点, 找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3) 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 从落实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经费划拨、职权划分等, 决定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 影响到审计作用的发挥; (4) 工作开展以领导授意进行的审计项目居多, 特别是围绕学校大局和中心工作以及重大经济事项进行审计调查, 提出审计建议, 及时向领导反馈情况, 促进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5) 高校内部审计正处于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方向发展的阶段, 各高校重视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和评价, 重视对学校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同时, 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 高校内审工作整体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存在着一系统的问题, 如职能定位不准确、仍然将以查错防弊为主的监督职能定为其主要职能来开展审计工作, 机构设置不科学、部分高校未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 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 审计范围全而质量不精, 以事后评价为主、缺乏事前和事中监督, 审完即止、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潜在审计风险比较高, 内部审计的执行程序不规范与业务创新缺乏主动性等诸多问题。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拓展方向

面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换的需要, 针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现状,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拓展。

1. 审计理念的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国家整个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应立足于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开展审计工作, 注重防患于未然, 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 重在为国家和社会减少损失, 而不是核实损失, 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火源”, 而不是总是在“救火”, 更快更早地抵御、查处和消灭这种病害;摆正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将审计监督寓于服务之中, 更加合理地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通过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 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真正发挥审计的参谋助手的作用。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的内在本质, 要体现出“五个立足”与“五个坚持”, 即要立足建设性, 坚持批判性;立足服务, 坚持监督;立足全局, 坚持微观查处和揭露;立足主动性, 坚持适应性;立足开放性, 坚持独立性。

2. 审计业务的拓展。

审计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审计业务成果上, 所以, 要全面提高具体的审计工作, 要夯实基础审计业务如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工程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 发挥审计最基本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在此基础上, 积极探索开展财务风险控制评审工作、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参与式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等工作, 让审计工作真正介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 及早发现内控制度缺失或失控问题, 特别是对工程项目审计、采购项目审计、学校重大经济决策等, 审计部门应该提早介入,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 促进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严肃性、效益性。同时, 要发挥出高校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充分运用审计结果服务于学校需要, 如加强对经济责任审 (下转第117页) (上接第114页) 计结果的运用、加强对审计项目整改意见的落实力度等, 真正发挥审计的“纠、帮、促”作用。

3. 审计手段的拓展。

随着现代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 审计技术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现代的审计技术方法不仅省时省力, 更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审计模式上, 要将以账表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转换为以制度为导向和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在审计技术上, 要广泛运用测试方法, 如控制点测试法、分析性测试法等, 要大量采用统计抽样技术, 如属性抽样、变量抽样、货币金额抽样等, 避免任意抽样和判断抽样, 以降低审计风险。同时, 高校内部审计也要逐步推进自动化、网络化的建设, 要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 运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项目;要逐步实现用审计文档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利用计算机建立起管理系统;要善于利用校园网络和互联网, 建立起审计部门网页, 加强审计工作的宣传和信息公开化, 同时也对学校内各职能部门的日常经济活动进行了解和参与, 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总之, 高校内审职能的转换是其发展的必然之路。我们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 应适应形势, 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务司.教育内部审计规范.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贺颖奇.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审计研究, 2006 (4)

[3].程亚琼.高校审计发展趋势研究.事业财会, 2008 (2)

8.新时期教师角色之我见 篇八

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放眼几十年的国际国内教育教学史,我发现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反思自己,反思“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教师角色。其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于美国、英国的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已经极大的推动了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变化,我们应该更为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反思的教学和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今天的我们实在应该从古今教师角色的成长与变化中重新给自己定位。

第一,我们应该正确定位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下意识中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口中云:“良师益友”,行动则“独裁专制”,课上课下最常对学生说的话是“你干什么”、“今天学习什么”、“应该怎样把握这一问题”等等,无形中,学生的鼻子被我们牢牢地牵住了。而从“以学为主”的观点上来看,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试想,这样一来学生想学的没学到,已经弄懂的又被老师聒噪个没完没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权利,这样,势必造成他们久而生厌、厌而生烦、烦而生拒、拒而不进,最终宣告了我们教师教学的失败。我们对自己的错误定位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记者刘虹在《教师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说:“师生之间已不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是多了一些温馨色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依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大胆的课程创新者:这包括对课程目标的创新,对课程内容的创新,对课程结构的创新,对课程资源的创新以及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每一项都要求教师首先作一个创新路上的领路人,从而引导学生的创新。

其次,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课堂上,我们可以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主持人”的角色。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如何酿制氛围,组织学生进入求学环境,并推动课堂的顺利发展。如,执教《论语十则》,可以先将其设计成为一个孔子讲学的活动场面,先由教师组织学生入境学习活动,再组织一场对十则论语的理解与辩论,教师做主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燃情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执教课文时可先行设计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乘兴而入。接下来就要做一个“领路人”的角色,吸引学生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来,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自由抒发,主动总结,师生互动,如执教《愚公移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师生共同质疑释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和学生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站在课外上课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也包括投入地饰演自己的角色,否则这种认识就只能止于理论而输于实践。总之,实施新课程以后,课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型的“生态环境”,是四个要素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正确定位并饰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阐述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赢得学生的尊重,适度地展示对学生的爱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第二,作为教师,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尤其我们是中学教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极强的十几岁的孩子,我们的言行和心态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个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发展。所以,我们还应该正确定位我们在学生生活中的角色。

这需要从“竞争”说起,如果说“竞争”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旋律,那么它在教学中的体现可为淋漓尽致了,每一位老师都和成绩量化后大排名评比零距离。这种“考学生即考老师”、“教师名次大排队”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使教师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所以,几乎没有老师可以原谅学生的失误、后进,甚至有的教师视后进生为仇敌,因为他“缀了分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除了成绩再无其它,从而导致生活中教师对于学生所关心的只是成绩的优劣,分数的高低,而极少与学生谈及学习以外的话题,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缺少关注。与学生的现实距离是切近的,但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是遥远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熟悉的,但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陌生的;从而导致了师生之间貌合神离的状况,使学生常常由于与教师交往的隔膜,情感的疏远,而处于伪学习状态。

那么,生活中,我们在学生面前由该充当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教师摒弃了以往的师道尊严,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欣赏便会敞开心扉走进教师的视野。这样,教师就极大程度的走近了学生,从而有机会了解学生,与学生做到了知己知彼,从而使教师发掘并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学习因素尤其是感情动力成为可能。古人所谓的“良师益友”即是对此角色的最好阐释。

其次,我们还应该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的欣赏会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被欣赏的情况下,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主动性投入学习,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学习能力。着名教师于漪就曾经说过“欣赏学生,就是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教育记者刘虹在采访了一所名校后,总结该校教师一个共同的认识时说“欣赏学生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

第三,我们也应该是学生行为的保护者。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会有一些青春期的非常想法和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教书育人”角色的正确引导和细心呵护。常和学生谈谈心,与学生一起参加户外集体活动,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灵交流,替学生解难,排忧,给予学生帮助支持,让学生在你的面前有一种被爱的温暖,这既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许多教育学者一致认为“保护与爱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就是力量”。

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群中充当多种其它角色:诸如长辈、亲人、伙伴、导游等等。学生是多个的,生活是多样的,心灵是多彩的,问题是多变的,那么我们的角色也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激发者”;教师对艺术、音乐和大自然的热爱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此时的教师就应该承担“演员”的角色;教师需要做监督班级活动和课程安排,与其他教师交流课堂管理等工作,从这个方面来说,教师又应该充当“管理者”的角色;教师还应该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成长,充当一个“指导者”、“问题发现者”,减少学生的焦虑,做学生的朋友和代理家长,成为学生自我的支持者,并且时时做学生的楷模;教师还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对之保持一定的敏感,并能解答其困惑,因此,教师又承担这学生成长“环境工程师”的角色。教师既可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又可作为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还可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摒弃悬殊,融入学生交往中,以一颗成熟心灵的年轻心态去激发学生的年轻活力,触动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以一颗宽容挚爱的心灵去体悟学生的情感生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生一起,春来踏青,夏来采荷,秋来撷果,冬来赏雪,那么你就找到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这个位置,而一旦角色正确定位,那么学生的能力素养的养成与教师业务人格的完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9.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 篇九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者和班级秩序的维护者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千”是他们“红烛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班主任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自身的探索、反思,总结出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角色转变。

一、变“以班主任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以班主任的思路为中心,强迫学生遵守纪律、听话,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情感、体验和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以致常常对学生的做法看不惯或难以理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班主任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听话“机器”,而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是拥有巨大创造力的班级建构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班主任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其直接的工作目标是促使班集体尽快地形成和尽好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主体,在教师、同学与社会的影响下,自己主动选择、体验、尝试、修正的变化过程;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走向成熟,走向自觉,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成长过程;也是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是主体积极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发展就意味着进步。班主任应尽量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诊断研究性建设;启发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的发展。这样,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就能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逐步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变“你要管我”为“我要管我”。

二、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课外从多种媒体获取的信息或知识比过去丰富得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经常有惊喜”.也可能“有时被难住”.但不要觉得被学生“难住”很没面子.有失“尊严”。如果对于这类情况处理欠妥,师生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从而不利于教育和管理。虽然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不是万事皆知的。对此班主任要直面现实,与学生共同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才能。班主任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班集体活动的合作者。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班主任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实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启发、引导、点拨、暗示、理解、尊重、赞赏、帮助、反思和合作,与学生达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班主任只有鼓励学生与自己一道主动投入对问题的探索中,才能真正做到师生相长,这样的关系才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这种“我一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使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心理距离拉近,使学生获得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其一生。

三、变“班主任一言堂”为“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班主任一张嘴自顾自地讲整整一小时的现象并不罕见。对于学校校纪校规要求的内容。班主任在有限的教育管理时间内,未及时找到更好的事例说明,只好实行“教条主义”,学生也只好囫囵吞枣。“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模式,扼杀了班级教育管理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学生不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缺失,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了。而不少班主任虽然找到材料分析论证,但材料过于复杂,难以让学生理解:或者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并不感兴趣。面对新课程,班主任应该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作一些转变,实行开拓主义,即根据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事例或资料,去体验,去发现,去分析,去感悟学校和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和校纪班规的合理性。要努力寻找贴近学生、贴近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挖掘,让学生体验、感悟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班主任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通过寓情于形、寓理于情的师生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进行演练.相互交流心得.一起进入情感体验等平等的对话形式.引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班级活动中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和探索,学会思考、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班集体主人。

四、变“单纯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

传统班主任依照学校管理学生的要求,单纯地控制管理学生,往往会在管理中“照本宣科”。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种视角要求班主任以学校管理要求为依据,变“单纯的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教育者先受教育”永远是一条客观真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班主任作为学习者的角色观念。让班主任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经验和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更佳的方式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例或生活体验出发,去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认知能力,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以往,很多班主任认为只凭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似乎就可以管理好班级。如今,班主任必须涉猎多方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这些“营养”运用于管理中,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分析问题,使教育更加生动、丰富、新颖;同时密切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大量经济现象及热点问题.将认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愿意去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班主任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不但有利于发现自身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研究和提高可以实现个人生命的需要和价值。

五、变“家长保姆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家长”、“保姆”,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细节实行紧盯不舍的战术。这种管理方式,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生成依赖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不仅仅要“管住学生”.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现多元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班级组织,选举合适的班团干部,分工授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形成一个“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从而使自己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班级的整体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自律能力正处于一个可塑阶段的特点.班主任作为促进者,要通过积极的、热心的指导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其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将来顺利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10.班主任角色转变之我见 篇十

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角色引入社会学,意指社会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在这个大舞台同样扮演着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角色〔1〕。每个社会人往往都占据着多重的社会地位。高校辅导员同样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职能与角色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演变——从单一走向多元。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个高校的重要工作中,辅导员从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本文通过阐述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试图对高校辅导员作出就业指导工作角色定位。

1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每年增加60~80万人,每年增幅均在30%以上,是我国经济增长的3~4倍。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增长近80万人,而工作岗位数量却没有成正比例增长〔2〕。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大学生对学校生活也变得比较消极,这种现象已深刻影响到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被摆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也必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担任辅导员已成为高素质人群的职业选择。高校招聘辅导员都要求是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身体条件好,大部分高校还要求辅导员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这就使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具备素质优势。

辅导员处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长期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实施学生管理的前线工作者,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必定是参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成员。将就业指导融入对大学生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可行性。从岗位设置来看,辅导员对校党委、学院和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是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承担着就业指导工作和常规工作任务。因此辅导员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偏差问题

辅导员作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角色,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工作压力,使就业指导工作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匹配。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辅导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高质量。实际情况则不是这样。

2.1.1辅导员队伍不够健全,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远远超过1∶200。

2.1.2辅导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角色多重,工作多元,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投身到就业指导工作中。

2.1.3辅导员队伍新老交替缺乏制度保障,老辅导员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单一;新辅导员有热情却缺乏就业指导经验。

2.2辅导员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业务素质不匹配。就业指导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务实性。就业指导贯穿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的全过程,要有计划地开展指导工作,需要有闪瞻性。然而在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就业政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心理状态不稳定的问题,这必然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2.2.1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力度不够,高校对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业务培训不够。

2.2.2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被定位在高校管理引导重点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2.2.3辅导员就业服务工作不到位。辅导员不能把大学生仅仅看作“教育对象”,大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服务对象”。服务角色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辅导员服务角色定位不可能准确,就业指导服务不可能到位,这突出体现在就业统计、跟踪调查和毕业后的持续服务不足上。

3辅导员就业工作的角色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为就业导航员、职业指导员、就业服务员、职业实践参与员、就业心理咨询员五种角色。

3.1就业导航员

启发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进入大学,辅导员就应结合就业指导工作和日常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启发学生的职业理想:积极引导学生寻求职业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激发他们在选择就业道路时对自身的思考,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树立职业目标与个人行为相匹配的意识。进行职业理想启发时,辅导员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对自己设计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进行评估和修订,调整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3.2职业指导员

辅导员应成为专业的职业指导员。为此,首先要积极学习就业指导理论,获取大学生就业管理、就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就业市场特点及组成要求,大学生的求职途径。其次,要提高政策水平。熟悉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并能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向大学生宣讲我国就业制度改革与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沟通工作。要掌握就业技巧,向学生传授如何准备求职材料、笔试面试的重点、难点,以及自荐的技巧。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就业指导。要有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通过举办班级就业主题讨论会、校友经验交流会、就业指导专家报告会、用人单位模拟面试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去向、专业前景、就业形势、求职技巧等方面的信息。

3.3就业服务员

辅导员应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从就业服务态度、就业服务方式、就业服务质量等方面主动、周到、全方位地做好工作,把有利于学生就业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

3.3.1做好就业推荐服务工作。辅导员应尽早准备,从大一新生开始就建立信息齐全的推荐档案,做到有针对性地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号推荐。实行推荐“优良”、放宽“中间”的推荐策略,耐心解决差生的就业问题〔2〕。要积极掌握就业市场信息,向学生介绍用人单位的需求,行业优势、发展远景、薪酬待遇等,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做好就业准备。要发动学生利用网络寻找就业信息,做好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信息通联工作,保证就业信息的通畅传递。

3.3.2建立就业服务互动机制。辅导员应根据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部署,安排好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好问卷调查,使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得学生就业需求和动向。要加强困难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优先推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就业。

3.3.3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服务。对未就业学生积极推荐就业,对已就业学生保持联系,定期对他们的思想情况、业务能力、生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3.4职业实践参与员

辅导员应该成为就业实践的参与者。首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的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就业指导的系统知识。还要带领学生前往招聘会现场,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握就业市场供需状况,同时对学生提出有益的就业建议与指导。辅导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勤工助学、生产实习等活动,了解学生的实践效果、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况,帮助学生做好就业规划。

3.5就业心理咨询员

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学生压力的不断增大,困惑越来越多,辅导员需要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消除不良情绪,做好步入职场的心理准备。

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就业观念和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领域。要教育学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要敢于去与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更新观念,打破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克服焦虑心理,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首先要引导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为顺利地度过走进社会的不适应期做好足够的准备。其次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自己加以评判,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要及时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教育学生期望值不能太高,即使热门专业的学生,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鼓励学生到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工作,到基层工作,到民营企业工作,自主创业等。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各级领导以及专职教师的密切配合和亲身实践。

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是多元的,是不同角色形成的“角色集”。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下,辅导员的角色还会不断变化,对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还要不断探索。通过探索激发辅导员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热情,使辅导员逐渐掌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志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4:19-20.〔2〕谢中远.就业指导视阀下高校辅导员的职能错位与角色定位〔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2):16-27,21?郾

〔3〕张建,瞿和平,鄢红春?郾论学生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57-58?郾

〔4〕谷伟?郾加强高校辅导员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6):63-64?郾

〔5〕易昕烨?郾探析辅导员如何调整毕业生的就业心态〔J〕?郾长春医学,2006(3)?郾

上一篇:2017大专大学生毕业登记表自我鉴定下一篇: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 努力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