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08-20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共8篇)

1.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一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过程,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天,依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同仁和教育管理者们面对,其中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是由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基于新的环境,把握好现在,着眼于未来,共同研究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得到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也涌现出了一批在信息技术方面富有创意与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但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从小学到中学连贯性的课程标准缺失。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只有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而小学和初中没有课程标准。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只能依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该纲要对各个学段都是默认零起点,造成各学段间教学内容重复,学段之间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所以高中阶段虽然有了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这一点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并尽快行动,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其中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全国统一课程中。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IT课程进一步改名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在ICT课程中,对5-16周岁不同阶段学生的ICT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接收程度的差异及各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而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了。

第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种类繁多,但总体质量需要提升。

信息技术教材是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重要依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师资力量差距较大,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在教学实施能力上的不足。教育部相关文件鼓励一纲多本,在教材编写上创新,市面上出现了上百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这是好事,但这些教材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内容重复严重,有一些是没有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执笔,教材的课堂实施对老师的要求颇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整合与文化,削弱了知识与技能,使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活动,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各地在教材选用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往往地方教委指定了教材的版本,学校和一线教师没有选择权。

第三,高中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除信息技术必修课之外,还有五门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是:在理想状态下,各高中校开齐五个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提供咨询和正确的引导。实际上这一点很难实施,即使在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实施的都不理想。曾经对北京地区的十几所示范校做过调查,多数高中都没有开齐五门选修课,也没有实现让学生自由选择。北京景山学校在学生选课方面实施的较好,人大附中基本开足了所有的选修模块。在选课形式上,多数高中都是老师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师资、机房、设备等,指定开设课程,而没有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第四,信息技术课课堂实施效果还需改善。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听老师讲课,就喜欢上网和打游戏。这在信息技术课上可能是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不仅存在于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了,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并且学生的兴趣广泛,学生个体之间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老师还是按一套老教案实施教学,显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对老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不同的班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还要划分几个起点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实施不同的方案和目标。这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挑战,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不但要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常常看到老教师在讲VB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时候,还用十几年前讲QBASIC时的案例,这个显然不合适。每一门程序设计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案例与练习必须体现出语言的特色与优势。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课堂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所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师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近几年,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新的希望。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紧跟技术的发展,关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再配以必要的课堂管理技能,课堂效果必然会获得改善。北京地区,北大附中李东梅老师,在课堂实施方面做的很好,其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展望

非高考科目,困难还是机遇?

国家的教育改革已经尝试和探索了很多年,但改革的步子和幅度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模式与结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的变革需要从一个稳定的结构过渡到另外一个更优的稳定结构,不能产生混乱与倒退。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很多的考察,吸取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教育经验和做法,属于针对高中课程做出的幅度较大的一次改革。

但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的课程标准不能十分匹配,各高中校最大的任务与目标还是要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高考中出现的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较高,高考中没出现的科目,学校关注较少。而信息技术属于后者,学校关注较少的科目,这是高中信息课程开设不理想的一个原因,也为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不好信息技术课提供了借口。信息技术教师绝不能因此而失望,相反,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课没有高考的压力,老师如果在自己课堂上探索一些新的教法,体验一些新的理念,也不会触动学校的高考成绩,来自学校的压力也会小的多,如果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有特色了,学校还会大力支持,因为素质教育已经从口号慢慢过度到课堂,信息技术课如果能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树立起一面旗帜,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啊。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满信心,不能在思想上先把自己的学科边缘化了。其实有很多学校领导的观念早已经转变过来了,反而是有些一线教师还是原来的观念,把信息技术学课边缘化了。比如人大附中的校领导每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前都要强调,任何统考科目都不允许占用非统考科目的课时,非统考科目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艺术等,非统考科目也绝不能把课时让给统考科目,否则双方教师都要接受处分。北京市也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市统一会考科目,高中学生如果不能通过信息技术会考,将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信息技术教育不管是从制度保障上,还是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上,都在逐步改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

兴趣与知识哪个更重要?

近几年来,特别是钱学森之问被媒体推到领导的办公桌和公众面前之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从中央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在思考和研究变革,许多改革派的校长都在尝试变革,如北大附中王铮校长与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力推的选课制与走班制,在北京地区已经引发一大批的校长在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变革模式。但是,不管是山东崔其升校长的杜郎口模式,还是上海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不管是选课制,还是走班制,其核心目标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挥潜能,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展示提供舞台。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如果学生的兴趣点与注意力没有调动起来,灌输的知识收效甚微。我在多年带学生做机器人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感兴趣,老师只要给学生提供资源、工具与平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常常晚上活动到十点还不想离开实验室。兴趣是创新之源,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是学生兴趣的发现者与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全面发展还是突出特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七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智能方面都表现突出,但正常的人总会有一种智能表现突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不能

要求每位学生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所在,并重点发展学生这方面的智能,要让学生把勤用在发挥特长生,而不是用来补拙。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程序设计,说明这些学生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有潜质,有些学生喜欢图形、图像设计,说明这些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有潜质。教师发现学生智能倾向后,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就要降低,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精力不够,可以聘请专家指导或送到对口的高校实验室。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翱翔计划为中学生进入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在这些重点实验室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为学生施展特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如果信息技术明年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标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式下,高考制度的变革将成为必然的和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预言,未来的高考模式肯定要变化。有一种改革的模式,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科目,除了必考科目,可选科目里会出现信息技术等现在高考模式中没有的科目。另一种模式类似于美国的AP课程或英国的A-Level课程,学生报考一流的大学,必须要修一些与所选专业相关的先修课程,信息技术会是一个先修课程门类,相应学分会逐步得到大学认可。未来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会成为改革与尝试的热点,现在北京地区已经有些学校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五所高校准备联合为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学生开设大学十几门大学先修课。人大附中近十年来每年为学生开设一百多门校本选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十几门,这些选修课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正争取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的学分认可。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领域也是产生创新成果较多的领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将成为优先改革与尝试的科目,其学科地位、师资力量、硬件建设与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都将得到加强。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研究新的理念与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迎接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吴军其.信息技术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李艺,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刘昊.五高校今秋为中学生开设“先修课”.北京日报,2011年4月30,第五版.本文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9期P24-26

2.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二

数控技术英文简称CNC,它是通过计算机以及数字化技术来实现对机床运转的有效控制,以确保研发出一种加工过程智能化、自动化的制造技术。数控技术集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微电子、自动检测、计算机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具备高效率、高精度、柔性自动化等优势。数控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控机床上。当前利用数控机床可以加工出非常复杂的零件,而且加工出的零件精度高、质量稳定。并且由于数控机床进行的是自动化生产,这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以期能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1 国内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如今,随着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控系统、数控主机、伺服驱动、专机及其配套件等基础技术已经基本上掌握,并且创立了一批从事数控开发和生产制造的企业,建立了许多从事数控技术研究的研究机构,而且在许多大中院校开办了数控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控专业人才,对于推动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在数控领域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如航天数控、沈阳数控、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上述企业所生产的数控系统具备普及型、经济型、实效性等特点。同时我国研发的数控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对比以前,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产品目前在国内已逐步得到用户认可,并且有些已在国内站稳了脚跟,不少还出口到了国外,当然只能是出口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国家,但这依然说明我国的数控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下面介绍一些近些年来,我国相关企业生产的一些较具特色的高品质数控产品:

(1)华中数控研发出的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要远远超过国外普及型数控系统,尤其是在功能和配置方面。同时,该企业生产的三维图形显示、大容量程序内存、开放体系结构、动态仿真、网络功能、TET彩色薄形显示器、多轴联动、双向螺距补偿等配置方面所具备的水平均达到了国外高档系统的水平。而且华中数控的数控系统要比国外同类型的便宜很多,比如其五轴CNC单价要比同类型西方生产的单价便宜四分之一。

(2)广州数控研发出的GSK983M系统属于中高档数控系统,其能够实现5轴4联动,最高加工精度达1um,移动速度可以达到24m/min,可实现高精度高速度闭环加工。同时GSK983M系统还能够实现12种固定循环,坐标旋转,空间螺旋线插补等等功能。这种数控系统还可实现DNC加工,并具备相关参数和程序的传输功能,实现了对对机床的调整和加工程序的备份。这套数控系统还具有加工稳定性高的特点,其已被国内绝大多数机床厂家认可。

(3)武汉重型机床厂研发出的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机床,最大加工直径8000mm,最大加工高度2000mm,最大承重100t。其还具备在线测量、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等功能。这台机床是我国首台自行研制的大型螺旋桨数控五轴联动加工机床,其已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当它加工螺旋桨时,一次装夹,就能完成所有工序的加工。

2 我国数控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数控机床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我国数控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高精尖数控技术方面,差距更加明显。总的来说,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的话至少落后10年。具体问题如下:

2.1 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技术消化吸收不良

如今,我国数控技术还在照抄国外的发展模式,大部分内容缺乏创新,而且对国外的技术依赖性很强,很多方面只能模仿、改进,一旦出现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自己解决,必须要请别国的专家来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总的来说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把引进国外先进的数控技术作为发展我国数控技术的一条捷径,虽然目前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先进数控装备,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数控技术的水平,就必须要对别人的技术进行充分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消化吸收别人技术,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情况下为了追求效率,只能是在没有充分消化的情况下求发展,结果是生产出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质量不高、稳定性差。最终结果是:没有强大的技术根基,最后只能越来越依赖国外的技术。

2.2 技术创新环境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离不开环境,技术创新也一样。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技术创新环境。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充分的市场化,市场机制不完善,一些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彻底解决,企业发展往往面临法制不健全、竞争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相关企业也面临国外同行的巨大压力。所以种种原因最后使得很多企业为了能生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掉技术创新机制。而且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无法获得更好的技术成果。

2.3 数控系统稳定性可、靠性有待提高

通常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平均无故障时间来衡量数控技术的可靠性。国外数控技术平均无故障时间一般超过了10000h以上,而国内数控技术一般在3000~6000小时,由此可见我国数控系统在可靠性上与国外的相比差距也很大。

2.4 机床数控化率低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机床量最多的国家(统计发现接近300万台),但是机床数控化率只有1.9%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20%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日本不到80万台的数控机床,其数控化率却达到了20%。数控率低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制造业面临的很突出的问题。

2.5 数控体系开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数控产品开放力度不够,用户接口不完善,虽然部分产品具有开放功能,但是无法形成真正的开放式系统。使用这些产品时,用户无法根据自己经验来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对数控技术的创新无法有效的进行。

3 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向高精度、高速度方向发展

数控技术日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因为高速切削加工可以在改善工件加工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发现如果将切削速度提高10倍,将会使其进给速度提高20倍,达到超过了传统的切削禁区,会诱发切削机理的改变,从而使金属切削单位功率提升30%~40%,刀具寿命提高了70%,但是切削力会下降30%。该过程还会导致留在工件上的切削温度不升反降,切削热大幅度降低,切削振动消失。

但要实现高速切削加工,机床上面相关的一些功能部件也必须要达到一定要求,比如:工作台最高进给速度应该控制在40~60m/min,主轴转速最好控制在12000~40000r/min,此外主轴还要求要稳定性好,刚度好,冷却效果好。

随着今后制造业对产品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实现高精度的加工也是数控机床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数控机床高精度加工中,美国拥有者最好的加工水平,其不仅推动了中小型精密机床的发展,而且在大型精密机床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装备的出现使得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越来越高。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研发超精密机床,例如北京机床研究成功研发了JCS-031型超精密铣床、JCS-027型超精密车床和JCS-035型数控超精密车床等。

3.2 向五轴联动加工发展

五轴联动加工是未来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因为现已证明如果对拥有三维曲面的复杂零件选择5轴联动进行加工,不仅能够使加工后的工件符合使用要求,而且还能提高生产效率。总的来说,5轴联动的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与2台3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相当,尤其是选择立方氮化硼制成的铣刀进行零件切割和加工时,5轴联动加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高于3轴联动加工。但是由于5轴联动数控机床的主机结构、数控系统等极为复杂,从而使其购买价格明显高于3轴联动数控机床,再加上对5轴联动的数控系统具有较大的编程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5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发展。

如今,我国数控技术的软、硬件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改进,这使得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了,这促进了5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发展。因此5轴联动数控机床是未来数控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3.3 向开放式、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一定是21世纪数控装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一定是我国在数控技术方面重点发展的领域。具体来说,智能化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提供加工品质和加工效率时的智能化,例如工艺参数自动生成、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需要智能化;(2)提高连接方便及驱动性能时的智能化,例如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前馈控制、自动选定模型、自动识别负载时等均需用到智能化;(3)在简化操作、简化编程方面时的智能化,例如智能化的人机界面、智能化的自动编程等。

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开始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发,主要是由于开放式数控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数控系统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封闭性缺陷,开放化的数控系统逐渐成为数控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这里所提及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主要是指各个系统的运行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并借助增加、改变或剪裁结构对象,来使产品系统化。与此同时,其还能够把用户的技术诀窍和特殊应用集成到数控系统之中,从而有效的实现不同档次、不同品种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推动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

网络化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控装备。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可以更好的满足制造系统、生产线、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为虚拟企业、敏捷制造、全球制造等提供全新的基础单元。

3.4 向柔性化方向发展

数控系统的柔性化也是今后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方向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多功能机床。目前数控机床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时间的大量浪费的问题,比如说在工件搬运、上下料、安装调整、换刀上会浪费大量时间。为了尽可能的利用好时间,人类尝试将各种功能的加工环节整合到同一台机床上,这样的加工过程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提高加工效率。目前多功能机床发展速度很快,这种机床可以在今后实现数控加工的柔性化。

(2)模块化设计。今后数控系统会逐渐朝着模块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借助模块化设计具有可裁剪性强,功能覆盖面大等功能,而且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因此今后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数控系统可以有效的实现加工过程的柔性化。

(3)群控系统。由于同一群控系统可以根据其生产过程中的不同,而使信息流和物料流进行自动动态的调整,从而能实现制造过程的柔性化。

3.5 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虽然当前人类工业高速发展,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突出。所以使得目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可以说是相当突出,并且数控加工在制造业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今后就要求数控加工要越来越环保。在这种情况下,装备制造行业对数控机床提出了无润滑液、无冷却液、无气味的环保要求。这样一来使机床的除尘、排屑等设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数控机床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朝着越来越环保的方向发展。

4 小结

本文对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给予了系统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要跟上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能制造出有自己特色的高品质数控装备,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国家强不强大,关键在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强大又取决于制造业发不发达,而数控技术是衡量制造业发不发达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今后我国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就必须要大力发展与数控技术。

参考文献

[1]陈成.实现高速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7,9(04):146-148.

[2]邹庆华.数控高效加工理论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14(01):167-169.

3.浅谈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继续教育 发展趋势 创新一、继续教育

所谓继续教育是指,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的出现主要原因是:

(一)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些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无法应对先进的技术、新的知识等。为了能够紧紧地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需要进行知识学习,而继续教育的推出刚好为需要提高自己的一部分创造条件。

(二)开展继续教育为推进继续教育活动创造条件。依据继续教育理论作为基础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具体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因此,开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发展事项。

(三)纵观世界各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都是在各国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进行的。通过开展继续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对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继续教育开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比其他国家继续教育开展得相对较晚。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得非常迅猛,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继续教育已经初具规模。然而,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得并不是非常好,尤其是与一些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继续教育可以说是相对滞后的,而造成滞后的原因是:

(一)国民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

从整个国民情况看来,国民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这是导致继续教育滞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进行继续教育的主体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进行继续教育是为了创造先进的科技或提高管理水平。然而在进行具体的继续教育过程中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干部表现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主要是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真正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国社会中的一些企业在选择工作人员时通常选择高学历的应聘者,而忽视对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支持和鼓励,没有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继续教育的进行。

(二)发展继续教育的资金匮乏

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要想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对我国各个方面进行资金投入,从而推动中国全面发展。给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有限,而投入教育领域中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较少。继续教育资金较少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办学规模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继续教育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未将继续教育列入学校中,促使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有限,这也是制约继续教育的表现。

(三)缺乏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

我国在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中对继续教育进行约束和规范开始到今天,我国已经颁布很多关于继续教育的法律,但是,当下的继续教育依旧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所颁布的继续教育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对继续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详细的约束,促使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无法有效发展。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对象是社会中技术专业人员、管理干部以及一些其他公民等,这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素质,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因此,推动继续教育发展非常的重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会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一套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

之所以说继续教育会形成一套非常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的制度就标志着继续教育已经规范化、合理化,受不良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要想持续不断地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是一种必然情况。因为法律制度是发展继续教育的保证,只有构建一套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约束,促使继续教育的每个方面都能够规范地发展,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促使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手段更加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相应的继续教育受先进技术或设施的影响,继续教育中应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得到优化、创新、完善,从而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三)把终身教育最为核心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投入到继续教育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在继续教育中开展的终身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是在我国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展开的,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能够实现社会需求,也就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而学习,终身学习。因此,随着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必定将终身教育作为核心教育来开展。

结束语

我国自古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在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中,继续教育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继续教育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发展比较迅速。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继续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国民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发展继续教育的资金匮乏、缺乏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等几个方面,需要我国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不断地优化和完善继续教育。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继续教育事业会有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世平,包成铭,常永源.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4(4).

[2]魏民,余蓉.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

[3]李瑞雪,盖永军.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

4.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四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其中,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是由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基于新的环境,把握好现在,着眼于未来,共同研究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已经得到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也涌现出了一批在信息技术方面富有创意与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小学到中学,连贯性的课程标准缺失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只有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而小学和初中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只能依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教学。该纲要对各个学段都默认为零起点,造成各学段间教学内容重复,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所以,尽管高中阶段有了课程标准,但具体实施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并尽快行动。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其中IT(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全国统一课程体系中。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IT课程进一步改名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并对5~16周岁学生在不同阶段的ICT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以及各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教材种类繁多,但总体质量需要提升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依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在教学实施能力上的不足。教育部鼓励一纲多本,鼓励在教材编写上有所创新,市面上因此出现了上百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这原本是好事,但这些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内容重复严重;有些是由没有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执笔,其课堂实施对教师的要求颇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整合与文化,削弱了知识与技能,使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活动,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更严重的问题是,各地在教材选用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往往由地方教委指定教材的版本,学校和一线教师没有选择权。高中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之间还有差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除必修模块之外,还有五个选修模块。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是:在理想状态下,各高中校开齐五个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提供咨询和正确的引导。实际上,即使在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实施情况都很不理想。据我们对北京地区的十几所示范校所做的调查,多数高中都没有开齐五门选修课,在选课形式上,多数高中都是由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师资、机房、设备等指定开设课程,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课堂实施效果还需改善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听教师讲课,就喜欢上网和打游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了,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教师若还是按老一套实施教学,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另外,年轻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课堂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紧跟技术的发展,关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几年,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展望 非高考科目,困难还是机遇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是我国针对高中课程做出的幅度较大的一次改革。但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不能十分匹配,各高中校最大的任务与目标还是要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对于高考中出现的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依旧较高,而对于高考中没有出现的科目,学校则关注较少。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后者,这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理想的一个原因,它也为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不好信息技术课提供了借口。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失望,相反,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课没有高考的压力,教师如果在自己的课堂上探索一些新的教法,实践一些新的理念,不会触动学校的高考成绩,来自学校的压力也会小得多。如果信息技术课开设得有特色了,学校还会大力支持,因为素质教育已经从口号慢慢过渡到了行动,信息技术课如果能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树起一面旗帜,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吗?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满信心,不能在思想上先把自己的学科边缘化了。其实,很多校领导的观念早已经转变过来了,反而是有些一线教师还留有旧观念,主动把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了。比如人大附中的校领导每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前都要强调,任何统考科目都不允许占用非统考科目的课时,非统考科目也绝不能把课时让给统考科目,否则双方教师都要接受处分。北京市也已经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全市统一会考科目,学生如果不能通过信息技术会考,将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不难发现,不管是从制度保障上,还是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上,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存环境都在逐步改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兴趣与知识,哪个更重要

近几年来,特别是“钱学森之问”被媒体推到领导办公桌和公众面前之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中央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在思考和研究变革,许多改革派的校长都在尝试变革。如,北大附中王铮校长与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力推的选课制与走班制,在北京地区已经引发一大批校长深入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变革模式。不管是山东崔其升校长的杜郎口模式,还是上海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不管是选课制,还是走班制,其核心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挥潜能,为学生展示各方面的能力提供舞台。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因为如果学生的兴趣点与注意力没有被调动起来,灌输知识的努力将收效甚微。我在多年带学生参加机器人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资源、工具与平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常常到晚上10点还不想离开实验室。兴趣是创新之源,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兴趣的发现者与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全面发展,还是突出特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智能上都表现突出,但总会有一两种智能表现突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特长所在,并重点发展学生该方面的智能,让学生把勤用在发挥特长上,而不是用来补拙。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程序设计,说明他们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有潜质,有些学生喜欢图形、图像设计,说明他们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有潜质。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后,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就要适当降低,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精力不够,可以聘请专家指导或送到对口的高校实验室。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翱翔计划”为中学生进入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在这些重点实验室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为学生施展特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如果信息技术明年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高考制度的变革将成为必然的和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预言,未来的高考模式肯定要发生变化。有一种改革模式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科目,除了必考科目,可选科目里会出现信息技术等现在高考模式中没有的科目。另一种模式类似于美国的AP课程或英国的A-Level课程。学生报考一流的大学,必须修一些与所选专业相关的先修课程。信息技术会是一个先修课程门类,相应学分会逐步得到大学认可。未来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会成为改革与尝试的热点,现在北京地区已经有些高校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五所高校准备联合为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学生开设十几门大学先修课。人大附中近十年来每年为学生开设一百多门校本选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的十几门,这些选修课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我们正争取让它们获得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的学分认可。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领域也是产生创新成果较多的领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将成为优先改革与尝试的科目,其学科地位、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等各方面都将得到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研究新的理念与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迎接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做好准备。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召开

[本刊讯]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7月22日—24日在美丽的江南名镇浙江省金华市召开。

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主题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小学骨干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业知名刊物的代表近300人参会。与会代表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就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热点、难点等论题开展深入研讨。

5.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五

郭健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7)

摘 要: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事,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事。充分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从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走下去。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职业技术教育兴起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成熟时期,之后进入改革阶段,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工业发达的主要各国大都进行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时至1949年之前,因国家贫困和战争,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和较好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兴建,形成我国职教初步形态。我国实施改 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三十年来,职业教育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 767所,在校生达到2 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共1 154所,在校生达900多万人,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近3 000万人。在我国职教快速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理论和操作方案也得到创新,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关系教育本身,也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的趋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中国古语说得好:“知今宜鉴古”,认真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使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总体发展趋势

(一)德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企图照搬它的人望尘莫及。然而今天据资料介绍,德国每年有100万年轻人,其中80万人申请职业培训的岗位,而每年提供岗位为60万个左右,也就是说有20万人得不到培训的岗位。因此,国家通过政策争取各种措施推动职教改 革:一是提出并实施“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行动计划,联邦政府提高继续教育资金作为实施这个计划的具体措施;二是提出“培训所有人”的职教机会均等化;三是注重培养“人的特殊职业能力和加强个性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行家里手”。

(二)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国家。但重视人文学术,轻视职业技术的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次大战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在80、90年代英国加强了政府干预职业教育的力度,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著名的有青年培训计划(YTS)、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TVEI)以及青年培训(YT)等。这些法案也都是从增强英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基本出发点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一是实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成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履行认证机构、设计管理和调整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等职能;二是创建了六阶段职业

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六个阶段是:提供信息与指导、起初评估与对以往学习的认可、制定单元目标、提供各种学习机会、经常性考查与学分积累、单元目标的实现;三是1993年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以学生身份的学徒取代以往的学徒。

(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以其学制的灵活性而著称,资格认证则采取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QF),从而保证了其权威性。20世纪末和21世纪 初,随着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一是政府重视程度加强,如政府通过加大职教投入、更新职教设备、引进现代技术,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促进职教手段日趋现代化;政府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专门研究并制订了国家能力标准,开发能力本位课程,建立能力认可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远程职教,实施职业教育网络化,教学逐渐通过计算机 网络为个人发展服务,扩大职业教育生源,提高职教生存能力;三是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创办非公立职业院校;面向市场灵活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对于模块选择采取“用户选择”政策,并推出“培训套课”改革措施。

(四)加拿大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模式也是世界上成功的职教模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因学生智力不同引起的高中辍学率及与之相关的青年失业者的增加,国际竞争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产生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极少参加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很少分担相关经费等问题,拉开了新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序幕:一是政府在联邦、省和地区建立“劳动力发展委员会”,改善职业教育与就业体系之间的协调性,评估和评价联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项目和制定加拿大职业技能标准;二是在行业和联邦建立职业教育的行业委员会,分析职业教育需求,开拓行业学习渠道,开发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举办职业继续教育活动等;三是在高中和社区学院采取实施个性化的职业咨询顾问项目、建立校企伙伴关系、开展合作教育、建立校办企业、重 构职业教育体系和改革学徒教育制度;四是政府研究机构和社区学院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等。

(五)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美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以立法推动职教发展。自1862年颁布了著名的《莫雷尔法案》之后,又陆续推出台了《史密斯———休斯法》《乔治──里德法》《职业教育法》《职业训练协作法》《伯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和指导着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作岗位中技术含量的迅速增长,不断改变着青年一代进入劳动世界的状况。美国针对这一现象,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更加注重对个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达成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共识;三是推行STW计划,即“从学校到工作”进度计划,建立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的桥梁。

二、我国目前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与推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在校生900万人规模,国务院、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形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大好局面。并从2005年开始,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期转入内涵(质量)建设(提升)期。

2005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05年各地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决压缩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的招生计划;坚决制止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树立高职教育良好的声誉。

2005年7月,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职业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质量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前,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最为关键的问题,一方面是必须加强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是必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之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总结提高,并形成一个整体文件,该文件对各级政府重视职业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方向,质量建设内涵。

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分批遴选了100所院校进行立项建设,旨在通过示范建设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用他们的经验指导和带动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引领高职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2009年初,教育部在着手编制《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反映了今后职教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问题。高旭在《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论及:重视职业资格制度,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举办形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马树超在《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中论及:信息技术必然推动职教的教学模式转型,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职教,战略选择与政策法规对于职教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多种形式途径,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说明职业教育要面向职业岗位、面向广大青年、面向各行各业,这势必引起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改变传统学校封闭式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服

务。但不同的学校,因专业结构、人才定位、就业方向、办学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互相模仿,只有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拘一格地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依靠国家立法,规范职业教育的社会行为在校企合作和企业选人用人时,我国有广大的人力资源市场,选择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经过职业教育培训与否的灵活性大,没有执行劳动准入制度的硬性监督,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出台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规定企业在社会劳动力培训和使用中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使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获益。而这些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做到得,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可以借鉴美国立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三)改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学校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办学。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层面,必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充分发挥政府对职业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给予学校在人才引进、经费使用、职业培训、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和政策允许空间;在引导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中,在学校引进企业项目后,在共同管理、经营、分摊成本、获取利益比例等活动中,都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许可。

(四)扩大国际合作,培训国际化技术人才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更广泛开展经济合作,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加大加快,势必引起学校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的变革中,更多地融入国际元素,更开放地吸纳和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技术,培养能够走国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国际技能型人才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五)加大课程改革,建立各校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课程建设的水平很不均衡,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但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与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的课程改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而且,全国各地不可能按照统一方式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模式也不一定要复制照搬,只能学习成功的理念,借鉴成功的经验。引导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今后一段较长时间的改革方向。

(六)深化创业教育,真正促使学生具备创业能力

据文汇报报道“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大学生创业很少,职业院校学生可能更少。加强创业教育不是提倡人人创业,而是让一部分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凸显出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当前创业教育,一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也要对创业能力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在就业指导方面既全面推荐学生就业,也鼓励和指导毕业生创业。二是要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与税务、法律等等与创业有关的知识纳入其中,实行模块化教学,为学生创业做好知识储备。三是开展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开发或通过开设专业综合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业灵感,寻找创业着陆点。四是切实加强与企业联系,通过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作兼职教师,用他们带来最新的技术、信息、政策等,激发部分具有潜质学生的创业激情,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七)开展培训服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可分割,提供培训服务既是职业教育的责任,也是充分利用职教资源的有效途径。面向行业、企业制定教学培训计划,开展针对性职业工种培训工作,并在与企业培训服务中,吸引企业关注,吸纳企业参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与此同时,学校要在合作中紧密跟踪企业技术,学习企业文化、研究企业制度,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师资水平和 教学质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必须进行持续地深化改革,使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学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使广大教师真正具备自觉保障质量的教研意识和能力,将我国职教整体水平推向一个成熟的阶段。因此,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对职业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到教师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彭正梅.法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

展望, 2002,(3), 77-78.[2]邱同保.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J],职教论坛, 2009,(8), 7-9.[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

6.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六

进入21世纪,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当今世界知名企业,无不推崇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竞争手段,称之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我国的企业通过参与和创建各类产业联盟,充分融入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围绕企业的需求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产业链联盟、市场联盟、研发合作联盟和中小企业联盟等。但由于运作时间短,缺少经验,大部分产业联盟层次不高,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以生产联盟和营销联盟为主,并且很多联盟通过行政的力量建立,整体效率不高,因而成员企业分享的利益也有限,使得联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产业联盟发展现状

我国产业联盟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最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联盟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1998年,中国企业联合会数字电视产业联盟成立,2002年成立的TD-SCDMA产业联盟等,此外,在高新技术产业联盟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纷纷成立产业联盟,如:2005年11月成立的“天竹”纤维产业联盟就属于传统的纺织行业,其宗旨是联盟企业共同开发、经营“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2006年4月在宁波成立的中国家居产业联盟,它是一个包括家居产业生产商、采购商、各大行业协会、广大媒体和知名中介机构在内的联盟组织,目的是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其占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的比例分别为60%和40%左右,提供约75%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通过中小企业联盟的模式来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1.技术标准产业联盟

技术标准联盟的目标是制定产业技术标准,通过制定竞争性技术标 1 准,有利于新技术应用,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2003年6月,国内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联想、TCL、海信、康佳、长城、长虹、创维等领导成立了闪联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制定了闪联技术标准,并领导闪联技术标准的发展升级。2.产业链产业联盟

创新产品的产业链往往难以依靠市场机制快速形成,它的市场竞争力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产业链联盟通过企业间合作促进创新产品上下游的配套,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我国企业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TD-SCDMA之后,2002年10月,由大唐电信、联想、普天、华为等八家单位发起成立TD-SCDMA产业联盟,有力促进了TD-SCDMA创新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目的是使整个系统,诸如芯片、系统设备、终端、应用、测试设备等同步推进。3.研发合作产业联盟

竞争的全球化要求企业不断缩短技术研发的周期,通过产品先发获得市场先机,研发联盟的目标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集中产业力量加快成员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2003年7月,由联想移动携同手机技术平台研发商、PDA芯片、模块设计等产业链环节的16家手机技术研发企业组成中关村手机产业联盟,旨在逐步形成中国手机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加强北京地区手机厂商的竞争力。4.市场合作产业联盟

市场合作联盟的目标是共同开发市场,通过联合开拓创新产品的用户市场、联合采购降低产品成本、共用基础设施降低创新成本和通过网络互联实现需求方规模经济。如2002年10月,由航天长峰、时代集团等多家中关村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目的是采取代理销售或捆绑销售等手段促进企业产品销量。2005年3月,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等21家知名IT企业成立了中关村IT服务业联盟,是中国第一个把IT服务业推向产业化的“服务航母”。5.中小企业产业联盟

中小企业联盟通过“动态联盟”的运作模式聚集社会各种资源,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前提,通过分享合作者的资源,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快速响 2 应市场,分散风险,提升企业创造力和竞争力,完成超过其本身能力范围的工作,对中小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3年11月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9家拥有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实力的单位,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联盟通过技术整合、优势互补,完成污泥无害化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适于中国特点的以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应用、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二、产业联盟发展的问题

我国产业联盟的合作层次普遍较低,除了少数几个产业联盟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以外,大部分产业联盟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以生产联盟和营销联盟为主,并且很多联盟通过行政力量建立,整体效率不高,因而成员企业分享的利益也有限。此外,由于产业联盟起步较晚,又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造成我国联盟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使得联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

1.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技术标准

由于运作时间短,缺少经验,因此目前除了TD-SCDMA、AVS等少数几个产业技术联盟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以外,许多产业联盟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研发合作。另外,我国不少企业虽然对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产权明晰度不够,创新效率较低

产业联盟不是通过法律程序注册的经济实体,不具有法人资格,它有别于实体研究机构,原有《公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在许多方面可能无法解决非实体组织产生的一些问题。由于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比较复杂,产权的模糊性大,极易产生纠纷,使得创业创新的效率低下。

3.内部联系松散,合作管理水平低

大多数产业联盟的内部联系过于松散,联盟内部的信息、知识资源缺 3 乏整合,协同效应远未发挥。最突出的表现是产学研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效果不明显,产业联盟的发展需要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通力合作,但是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校企双方价值取向不一致等问题,双方未能找到很好的结合点,这直接影响了合作的效果。此外,产业联盟合作的管理水平低,在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中,我国企业也往往缺乏“战略学习”的意识。4.忽视无形资产的利益分配

在产业联盟运营过程中,除了联盟的利润可以分配之外,无形资产也是重要的利益分配来源。可供分配的无形资产是指技术创新联盟在原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全新创造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技术诀窍、商誉等。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一般都不会着重考虑无形资产的量化分配,因而应及时地予以调整。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只有综合考虑了产业联盟各成员在创造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合理地确定各成员的分配数额,才能确保联盟的持续发展。5.跨国联盟数量少、效益低

国内现有产业联盟更多地停留在如何通过竞争,保护与发展民族工业上,这与当今国际通行的企业战略联盟理念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跨国联盟总量仍然较少,而且合作层次较低。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的战略联盟基本上是被动参与,即使是研发工作,也主要是针对我国市场的产品研发,而较高层次的战略联盟如企业技术联盟、虚拟企业联盟等形式则比较少见,因而无法参与标准的制订和技术的研发,因此通过联盟分享的利益有限。国外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以利润最大化和占领中国市场为战略目标,因此有意地控制了关键技术的扩散和转移,限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学习。

三、产业联盟发展对策建议

推动我国产业联盟发展对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通过组建各种适合各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联盟,集成产学研各方优势,并支持企业参与和成立跨国的产业技术联盟、与国外企业建立“动态联盟”等方式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针对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技术瓶颈,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 4 化运用。另外,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联盟的支持,学习借鉴欧美的成功经验,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各地区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发展目标,制定企业联盟的有效范围,主动促进和组建产业联盟的发展,使不同产业、不同项目的企业联盟享有不同的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协调能力强和主要行业已形成了配合紧密的企业群体优势,对地方现有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重组和实施战略联盟起到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照战略联盟的思想,以合适的联盟方式优化组合成大集团,这样既可增强企业的活力,又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

2.组建国内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

鉴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专利的现状,应鼓励组建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使标准成员之间应该在技术上互相鼓励,在次核心专利上,尽快发展出足够的覆盖性,提升与国外核心专利拥有者的谈判能力,应对外国跨国企业的咄咄攻势,在世界市场上赢得主动。积极促进我国技术标准联盟成员企业通过统一营销策略甚至是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具有市场相当规模、具有重要品牌的协作伙伴,积累大规模“安装基础”,推进我国自主技术标准在国内得到充分使用,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产业地位和国际地位,影响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

3.积极鼓励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 鼓励企业参与跨国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创造条件,冲破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垄断局面,把我国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学习和借鉴国外大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管理和全球范围内推广的经验,选取一些具备实力的高技术项目,由我国主导制定技术标准。

4.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共享联盟核心能力

在产业联盟中,要解决联盟的人、财、物问题,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联盟CEO的问题,他必须是独立的,并且能熟练地从原来企业的管理角色中转变过来,并且要着手组建一支有开拓精神的、团结的、能力结构合理 5 的经理队伍和技术研究队伍。值得注意的是,联盟必须相对独立于各联盟方,联盟中的成员,从CEO到经理、研究人员、普通员工,从他们进入联盟起,就是独立于各联盟方的,也就是说,联盟要有其自己的一套运行、考核、激励、协调等机制,避免因受原企业的控制而出现出工不出勤等现象,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5.优化法制环境,帮助企业改善条件,实现联盟技术扩散 进一步完善国内有关产业联盟的法律,协调产业联盟各方的关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各方的行为,创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联盟运行的法制环境。同时各地区还应尽可能地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联盟技术扩散的效果,要从强大的技术基础,大量的人力资本,较高的努力程度,有效的组织能力,强大的信息技术系统和灵活的学习倾向等6个方面入手,帮助企业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创造吸收的能力,实现联盟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最大化。

产业联盟的关键

目前构建联盟要走出一个误区,其目的应从分担风险、降低成本逐步转向提升创新力。产业联盟无疑是企业分担技术创新风险、降低研发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若仅从这一角度考虑联盟,合作结束后各方自身的创新能力可能仍未提高。应通过构建产业联盟,使企业间的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进而提高合作方的创新力。尤其是在目前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呈现为产业的全球布局和产业集群现象日益显著,单个企业的单一产品及业务应用等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要创新就必须打造产业链。

然而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快速形成新型产业链,产业链联盟则可以通过合作较快地促进产业链的演进与形成,通过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式联盟,实现由小范围联盟向网络化的产业链联盟转变。以TD-SCDMA为例,在标准提出之后,其商业化过程面临产业链的协调发展问题,要求整个系统同步推进,芯片、系统设备、终端、应用、测试设备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会阻碍商业化步伐。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企业组建了TD-SCDMA产业联盟,有力地促进了TD-SCDMA创新的商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产业联盟的战略目标也应由区域化转向全球化。这里所指的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把区域性的技术合作推向全球性的技术联盟,而且意味着使合作后的产品由仅满足区域内消费者的需求,转向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即把市场推向全球化。从长远观点看,只有与区域外具有较强互补性或较强实力的企业进行联合,才可以争取同质产品在时间上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占据全球消费市场。

以全球电信业发展中最为成功的 GSM技术标准化联盟为例,其技术标准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一联盟的竞争优势。与GSM相比,当时更具技术竞争优势的CDMA因为开放度低,最终在市场拓展方面处于落后。通过战略联盟内部的技术共享、技术标准的较高开放度及技术创新激励政策,GSM技术标准化联盟很好地解决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这一对矛盾,在国际竞争中成功地获得了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优势,在世界移动通信市场占居主导地位。

政府鼓励政策和产业联盟联系十分紧密,尤其追赶型国家政府更需要重视产业联盟。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在韩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初期,韩国的信息和通信部不顾国内部分电信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反对,把CD-MA作为韩国的移动通信标准,并主持建立了由三星、LG及政府研究机构等组成的CDMA技术发展战略联盟,进而使韩国由电信技术落后国家迅速成为移动通信技术领先者。这为我们信息通信业今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更对政府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当前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与企业联合发展的重要组织方式,产业联盟借助企业的联合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不但能为成员企业带来新的客户、市场和信息,也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产业联盟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充分发展,并将继续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产业联盟的理论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协调生产的主要资源配臵方式。在企业内部,生产依靠行政管理来协调。在企业外部,市场价格调节生产,生产的协调通过市场交易完成。实践中,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企业间组织,产业联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而不是通过企业或市场来解决问题呢?一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联盟形成的原因。

外部性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的组织。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产业共性问题,产业联盟是外部性内部化的一种方式。在单个企业看来,产业共性问题是外部问题。随着企业对产业共性问题的重视,企业自觉建立产业联盟,产业共性问题就成为产业联盟的内部问题。当前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的结合。外部性问题是政府政策的重要目标,政府通过制定支持产业联盟的政策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常常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产业联盟是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组织,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往往比直接干预生产活动更加有效。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联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节省成本。科斯(Ronald.H.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臵方式,两种方式的运行都是有成本的,市场方式需要支付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方式需要支付企业组织费用。合理的企业边界处于“边际组织费用=边际交易费用”的均衡点。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主要由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经常性三个因素形成。产业联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资源配臵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可以节省企业组织费用。例如,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交易中专用性资产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专业化分工可以避免公司内部投资带来的组织费用过大问题。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本质上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两个重要特性,因而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这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当企业遇到行业共性问题时,单个企业往往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足够资源,包括:技术、市场、资本、知识产权、品牌、公共关系等等。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投入资源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有效工具。

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达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产业联盟可以帮助联盟内企业共同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如联盟成员通过联合采购、联合销售、联合开发或者共同投资基础设备等达到规模经济。产业联盟形成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还具有一些特殊优势:企业可以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可以避免规模扩张带来的大企业病,可以保持多方面的灵活性等。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学习的平台。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谋求竞争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国之内的企业在外部压力下开始寻求合作以提高竞争力。企业参加产业联盟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学习,包括联盟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和联盟企业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全球产业联盟兴起的原因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全球产业联盟呈快速发展趋势。产业联盟快速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是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两大引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表现出如下趋势特点:

市场层面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出现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即本地市场上本土企业要和全球跨国公司直接竞争。二是企业市场的全球化,即原来只在本土市场生存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经营,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业层面的变化趋势。区域产业集群现象日益突出,推动了产业的全球分工布局;产业链越来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内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点,创新的投入大、风险高;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即产业间出现技术共享、业务交叉、产品融合的趋势;技术标准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大。

企业层面的变化趋势。企业为应对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战略上越来越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在业务上不断重组以提高公司的效率;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使得企业日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企业在战略上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外部化特征。

科技创新层面的变化趋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相互之间的转换周期越来越短,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日益重要;发达国家推动建立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乃至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即单个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的发展环境。产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共性技术的研发。全球化促使企业和政府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市场开放前,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竞争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后,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重复投入可能降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促使各国开始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一些国家将共性技术研发作为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另外,技术进步的加快也促使企业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以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技术标准的制定。根据国际化标准(ISO)的定义,技术标准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技术标准本身是公共产品,但是部分技术标准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包含了大量知识产权,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武器。技术标准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其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协商(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1991年联合发布的第二号指南(ISO/IEC Guide 2 1991)之《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及其定义》:“标准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实现最佳的经济性,并适当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活动所制定并实施标准的过程”。

产业链配套。产业链配套指产业内企业通过产品上下游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技术越来越深,技术投资越来越大,单个企业没有力量完成整个产业链投资。产业链配套是发展中国家产业追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因为发达国家已经主导了产业链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产品必须与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竞争,产品链相关企业投资的信心常常不足。

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指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企业是否达到必要的经济规模以完成规模采购或实现规模经济的生产或服务,企业是否具有必要的市场能力等等。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压缩了本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境外市场的潜力也为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应对挑战和 11 机遇的关键是中小企业是否能跨越起码的市场门槛。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社会规则。产业发展的社会规则指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社会规则,包括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等。这些社会规则阻碍或促进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一国只有制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才会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环境保护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产业共性问题对产业联盟产生了客观需求。由于单个企业缺乏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积极性或能力,产业共性问题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或者由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来解决。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相结合是重要发展趋势,即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的发展来促进产业创新。产业联盟是市场导向的组织,其效率比政府直接干预要高。

(三)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产业联盟的兴起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政府对产业联盟产生了新的认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担忧。由于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政府开始重新认定市场垄断中“相关市场”的范围,市场范围的扩大促使政府放松了对合作创新的垄断管制,产业联盟的发展限制条件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政府更加关注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从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重视支持产业联盟,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特别是产业创新中的共性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存在严格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对产业联盟存在很大的限制作用。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认识到企业合作创新对提高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借鉴日本合作研发的经验。美国于1984年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法》(NCRA),允许企业进行竞争前技术的合作研发。1993年又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和生产法案》(NCRPA),实际是对前面法律进行修正并将范围扩展到生产领域。美国于2004年又增补了《标准开发组织促进法》(SDOAA),放松了对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反托拉斯限制。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部分研发合作产业联盟进行了大力支持。如美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SEMATECH)给予了大量资助,并将该合作模式作为政府资助合作研发的模板。

当前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现状

上传时间:2007-10-19

上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联盟发展迅猛,各种产业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中华大地。纵观近年来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状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发展迅猛

有关调查(钟书华,2000)显示,在我国企业技术联盟中,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占了63.4%,尤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最多。

2005年5月10日,在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指导下,由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发起的中国Linux产业战略联盟在京正式成立。首批加入联盟的企业包括中科红旗、中标软件、新华科技、共创开源、拓林思、冲浪平台等Linux操作系统发行商以及方正、同方、神州龙芯、天融信、用友、金山、神州数码、东方通、武汉华工达梦、南昌先锋、全国政协机关等共计60余家企业或单位,涵盖了从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信息安全、应用软件提供商、用户、培训机构和媒体等产业链上的各重要环节的企业。中国Linux产业战略联盟成立目的,一方面是联合包括操作系统厂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硬件设备提供商在内的各方,来推动Linux在中国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团结和协调各方力量,推动Linux参考平台的发展,建立完整的Linux产业链。联盟的成立将为Linux产业的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沟通和合作的广阔平台,从而推动核心领域的技术攻关,促进Linux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加速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联盟的成立可以让各界更多了解中国Linux产业,可以增进Linux产业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Linux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中来。

2005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RFID产业联盟(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射频识别与电子标签应用分会)——是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指导和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的组织下,由实华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及300家中外IT企业联合发起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目标是推动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并消除RFID应用的三重主要障碍:成本障碍,标准障碍,技术障碍,进而提升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争取在市场 13 规模、技术水平、成本结构上赶超欧美、日韩等国家,塑造最具有发言权及影响力的,代表中国RFID行业的组织。与此同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产业联盟也在加速发展。

高新技术联盟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高新区涌现出大量产业联盟。以中关村为例,近年来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原始创新的技术标准成立技术—产业联盟,已经成为中关村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

2002年10月,TD-SCDMA产业联盟——由大唐电信、联想、普天、华为等八家单位发起成立,目前成员已发展到26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推进TD-SCDMA的产业化进程,早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厂家供货环境,并把企业平稳顺利地领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10月,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由航天长峰、时代集团等十多家中关村医疗器械企业组成,目的是采取代理销售或捆绑销售等手段促进企业产品销量。

2002年12月,龙芯产业联盟——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厂商及科研机构发起成立,旨在推进龙芯技术的产业化。

2003年6月,闪联工作组——由联想集团、TCL集团、海信集团、长城集团、康佳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成立,目前已有23家成员单位,核心目标是制定出IGRS(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标准协议。

2003年7月,中关村手机产业联盟——由联想移动携同手机技术平台研发商、PDA芯片、模块设计等产业链环节的16家手机技术研发企业组成,旨在逐步形成中国手机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加强北京地区手机厂商的竞争力。

2003年8月,新材料产业联盟——由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并成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4年8月,SCDMA产业联盟——由信威通信、大唐科技等11家单位发起成立,旨在推进SCDMA技术的产业化。

2004年9月,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推进清新空气产业技术应用和发展、增强全民对室内空气健康的意识。

2005年2月,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由天地互连、清华比威、网通、长城战略咨询等11家企业发起成立,目的是推进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市场先机。

2005年3月,中关村IT服务业联盟——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等二十一家知名的IT企业,是中国第一个把IT服务业推向产业化的“服务航母”。

2005年4月,长风软件联盟——包括平台软件厂商、应用集成商以及第三方机构共20多家单位,旨在携国产软件企业打开以政府采购为首要目标的市场。

2005年5月,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包括中关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腾讯等70多家企业,目的是推动以科技和文化结合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在中关村地发展,打造创意产业基地。

由上面时间表可见,自2002年底中关村首个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以来3年多的时间,中关村已经涌现出十多家产业联盟,分布在新材料、IT、环保等多个产业领域。这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联盟的迅猛发展。

二、行业分布逐渐多元化

在高新技术产业联盟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纷纷成立产业联盟。例如:2005年11月成立的“天竹”纤维产业联盟就属于传统的纺织行业。其宗旨是联盟企业共同开发、经营“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以达到联盟企业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发展及相关产业的繁荣。联盟的目标是以联盟企业为核心,联合国内相关产业及科研院所共同开发“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达到共同推动整体市场不断增大,有效扩大联盟成员在产业链上不同层次的市场份额、行业用户的有效规模化应用以及保持产品的高附加值,延长其生命周期,做大、做强、做优“天竹”纤维产业。

再如2006年4月在宁波成立的中国家居产业联盟,它是一个包括家居产业生产商、采购商、各大行业协会、广大媒体和知名中介机构在内的联盟组织。该联盟的成立对实现资源、资本、资讯的共享,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它将为中国家居产业的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成为中国家居产业服务机构的代表,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居产业链,进而有力地促进中国家居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产业联盟已涉及通信、电子材料、生物技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制造等多个行业,并且在不断地扩展。行业分布多元化将成为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跨国联盟逐步增多

7.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七

中国加入W T O后, 国外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开始在中国建立内燃机零部件制造工厂, 如M A H L E公司、K S公司、F M公司等。国外制造商的介入, 不仅使竞争更加激烈, 也促进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技术升级, 为内燃机零部件加工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国活塞加工设备技术现状

多年来, 我国机床行业在活塞专用机床的研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随着汽车发动机技术和活塞产品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国机床行业仍需在活塞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以适应我国活塞制造业的发展。

在活塞的铸造方面, 只有少数几个企业装备有几台全自动铸造机, 机械手浇注、机械手取工件, 特别适合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除此以外, 国内大多数企业几乎都使用机械式专用活塞铸造机配合人工浇注的模式生产。其特点是设备大多“一机一模”, 铝液靠手工浇注, 开合模动作由机械完成, 部分设备装有取件机械手, 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每个工人可同时操作2~3台设备, 效率较高。缺点是铸造废品率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并且浇注大直径活塞时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

除此以外, 部分小的活塞生产企业还使用手工模具, 人工浇注、人工开合模, 工人劳动强度大, 效率低, 以后会逐步淘汰。

在活塞金属切削加工方面, 目前除个别大型企业拥有几条全自动活塞生产线外, 国内几乎所有的活塞生产企业都还是以单机设备组成的生产线为主, 采用“一人一机”或“一人多机”的落后生产模式, 特点是手工装卸、手工检测、工人劳动强度较大, 生产效率低。

由于活塞金属切削加工有12~15道工序, 一台设备只能完成一道或几道工序, 因此普通生产线设备大都在10~15台, 甚至更多。为了使加工节拍均衡, 生产线上的工人一般操作1~3台机床, 因此在线人数一般4~7人, 造成在线设备多、人员多。

在众多的金属切削加工设备中除了精磨外圆、精镗销孔等关键工序设备由专业的生产厂家提供外, 其余设备绝大多数还是由通用设备改造而来, 专业化程度较低, 部分小的活塞生产企业机床的数控化程度很低, 不仅影响加工效率, 而且加工精度也不高, 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不过此类生产线成本较低, 一般200万~350万元, 企业投资小、见效快, 对设备保养与人员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低, 并且适应多品种生产模式, 能迅速形成生产力, 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使用这种生产线。

国外活塞加工设备技术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世界知名活塞制造商M A H L E公司、K S公司、F M公司等, 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到目前为止, 他们在活塞的铸造、加工、检测等方面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整体效率高于我国10倍以上。

在活塞铸造方面, 国外公司已发展成为“铸造单元”生产模式 (见图1) , 全线封闭, 用防护网与非加工区隔离, 一个“铸造单元”包括2~3台铸造机, 1~2个保温炉, 配有浇注机械手、放镶圈机械手、放过滤网机械手、取件机械手等, 有的还配有铣冒口机床与铣冒口机械手, 铸造机多是“一机两模”或“一机四模”, 甚至“一机六模”, 实现了活塞铸造的全自动化生产。这种铸造单元根据功能不同价格一般1000万~2000万元。

在活塞金属切削加工方面, 随着CNC控制的自动化技术全面发展, 活塞的加工、检测乃至清洗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这种生产线集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于一体。生产线上一般配有6~8台机床, 每台机床根据加工节拍需要都可完成2~3道工序, 全线只需一人监控, 加工精度高, 稳定性好。但价格昂贵, 一般2000万~5000万元。我公司进口的意大利IMT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 全线只有五台设备, 一人监控。

我国活塞加工设备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与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是生产力还是劳动生产率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只有加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提高装备的自动化程度, 中国才有可能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

近几年来, 各大汽车制造商在不断提高汽车性能、可靠性、降低排放的前提下, 还要求汽车零部件的价格每年降低3%~5%。随着人力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 如何在满足生产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实现自动化生产是我国零部件生产企业始终追求的目标, 自动化生产线的效率和质量都远高于普通生产线。近几年来部分有能力的活塞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向铸造自动化和金属切削加工自动化方向发展, 但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活塞生产企业来说, 实现自动化生产仍存在以下问题:

(1) 目前国内机床生产厂家还没有针对活塞加工的全自动化生产线, 而从国外进口全自动生产线价格又非常昂贵, “铸造自动化单元”价格一般1000万~2000万元, 金属切削加工全自动化生产线价格一般2000万~5000万元, 一般企业无法承受, 更难说批量装备。

(2) 全自动生产线更换工装、夹具以及程序的调试都费时费力, 它只适合大批量生产, 如果产品变化频繁, 运行成本将会大幅提高, 企业利润可能不增反减。

(3) 全自动生产线对操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操作人员要具备更换工装、更改程序的基本素质, 但是我国的活塞生产企业在这方面还相对较差。

(4) 全自动生产线维修与保养难度大, 一台设备出现故障整条生产线将无法运行, 这对企业的管理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业的机床机械与电气维修人员, 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进口的方式实现活塞生产的自动化, 对我国企业来说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惟有通过自主研发的途径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活塞生产的自动化之路。

我公司不仅拥有先进的活塞研发、生产技术, 并且拥有活塞专用机床制造技术, 经过多年努力已自主研发出适合国情的全自动生产线 (见图2) , 该生产线

只有六台设备, 只需两人监控, 通过机械手完成活塞的装卸, 能够完成活塞止口、卡簧槽、精车铁槽、精车铝槽、精车异形外圆、精车燃烧室、精镗活塞异形销孔、内外口倒角等工序的加工, 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售价要远低于国外进口设备, 这也许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自动化发展之路。

8.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八

【摘要】量子通信具有超强安全性、超大信道容量、超高通信速率、超高隐蔽性等特点,其发展历经30余年,在理论上日益成熟,技术方案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了实用化,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量子通信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Trend of Quantu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Fu Lu,Li Chun-zhi,Liu Wei

(Force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DalianLiaoning116100)

【Abstract】The quantum communi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security, large channel capacity, super high communication speed and ultrahigh concealment. After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has matured theoretically, and the technical scheme has gradually moved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practical. Quantu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also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Quantu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Development status;Future trend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纠缠效应改变量子态,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它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研究领域。量子通信具有超强安全性、超大信道容量、超高通信速率、超高隐蔽性等特点,其发展历经30余年,在理论上日益成熟,技术方案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了实用化,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 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1)中国的量子通信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从95年到2000年是学习研究阶段,95年首次实现了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2000年完成了单模光纤1.1Km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2001年到2005年中国经历了量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实现了50Km和125Km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2006年到2010年进入了初步尝试阶段,分别实现了100Km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16Km的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先后在芜湖建成芜湖量子政务网和在合肥建成世界首个光量子电话网络 。2010年至今进入了大规模应用阶段。

(2) 2010年,在合肥建成首个城域量子通信实验示范网。具有46个节点的量子通信网覆盖合肥市主城区,使用光纤约1700公里,通过6个接入交换和集控站,连接40组“量子电话”用户和16组“量子视频”用户。主要用户为对信息安全要求较高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军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等。

(3)2011年,研发出兼容经典激光通信的“星地量子通信系统”,实现了星地之间同时进行量子通信和经典激光通信。

(4)2012年,在北京建成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该验证网实现了高保密性视频语音通信、实时文字交互和高速数据文件传输等应用。

(5)2014年,济南量子通信网实验网正式投入使用。包括三个集控站,56个用户节点。

(6)2016年,建立世界首条量子信息保密干线京沪干线。总长2000余公里,从北京出发,经过济南、合肥,到达上海,利用这一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京沪两地的金融、政务等机构能进行保密通信,实现了城际量子通信。

(7)2016年8月,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为建立全球的光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我国计划到2020年实现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建成联接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通信网,到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目前,我国在量子密钥分发的实用化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最近几年,新技术突破不断涌现,自主研发的量子路由器、量子程控交换机及终端设备已能满足实用化要求。

2. 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的未来趋势

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在民用方面,已在部分城市建立了量子通信网;但是在军用方面,进入工程普及还需要3~5年时间。但从量子通信具备的优势来看,丝毫不能阻挡量子通信在未来军事上的大量应用。

(1)一是用于建立远程通信网。由于单光子在现在的硅光纤和陆上自由空间中的传输距离受到了限制,使量子通信的距离目前只有百余公里,无法实现全球范围意义上的量子通信。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纠缠交换和纯化技术的结合,做成量子中继器,突破光纤和陆上自由空间链路通信距离短的限制,延伸量子通信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量子通信。

(2)二是用于建立深海军事通信。岸潜通信,一直是困扰军事通信的一大难题。目前使用的甚长波通信系统,勉强能够达到与水下百米左右的潜艇的通信,但其系统非常庞大,仅天线就长达50千米以上,抗毁性差,通信效率极低,30分钟只能通几个字符,量子通信不同于传统的“波”通信,量子通信因其与传输媒介无关,不受海水影响,在同等条件下,获得可靠通信所需的信噪比比光、电等传统通信手段低30~40分贝左右,利用量子通信可以开发出有效的水下军事通信手段,为远洋深海安全通信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3)三是建立超光速、大容量军事信息网。军事信息网需要大容量、高速率传输及按需共享能力。而量子通信就具有超大信道容量、超高通信速率和信息高效率的特点。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突破和日趋成熟,可以利用量子隐形传态建立满足军事特殊需求的超光速量子通信网络。利用量子通信网络实现大容量、高速率信息传输与处理及按需共享,满足指挥与控制系统对信息综合分析及辅助决策的需求,满足信息作战的需要。

上一篇: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下一篇:高中语文课本素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