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2024-09-10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通用11篇)

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篇一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工及社会组织。

2、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①、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

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

3、社会分工促进了集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集市——城市

2.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标志);③、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原因: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 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大城市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英国南部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较高,一般在70 ﹪以上。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原因:

1、城区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生活质量下降。2、交通网络的建立及通信方式的现代化3、新商业区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

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而亚洲和非洲国家则普遍较低。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也存在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的影响:给居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

2.不利的影响: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

交通问题: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居住问题:住房紧张,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条件恶化

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措施:

1、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2、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

3、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4、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5、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篇二

一、紧抓课本,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 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 一轮复习的主要对象是基础知识。近几年高考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考查, 高考地理总共八本教材, 地理内容繁杂, 考试范围广, 复习时间紧。因此, 学生复习时要有计划、有目标, 并且要突出重点, 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遗忘程度来自主阅读, 查漏补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适时把握学生动态, 合理安排学习进度,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指导学生全面复习。同时, 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已经复习过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便于理解性记忆和回顾。比如:学生在复习时首先必须形成这么一个知识网络:高考内容共三大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的核心是“运动”, 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运动、地壳运动、物质循环等;人文地理的核心是“区位”, 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区域地理的核心就是“区域”, 主要指初中四本教材, 包括世界地理 (2本) 和中国地理 (2本) 两大部分。而这三大块内容, 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 区域是基础, 运动、区位是核心, 选修教材是拓展延伸。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的整体教学策略是:夯实基础, 围绕核心, 适当拓展延伸。高考试题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因此紧抓课本、夯实基础, 是高考一轮复习的关键。

二、重视归纳, 形成固定答题模式, 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 其规律性、原理性较强, 通过归纳总结, 我们就会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 以不变的套路来应对万变的试题,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复习完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后, 我们引导学生对各地理要素做了以下归纳: (1)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分布等方面概括; (2) 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及水热组合等方面概括; (3) 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含沙量的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概括。同样, 在复习完人文地理之后, 我们引导学生对区位因素做了归纳对比: (1)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 (2) 工业区位因素:地形、水源、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3) 城市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 (湖泊) 、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除此之外, 还有交通区位、商业区位、旅游区位等等。再比如, 通过对“鲁尔工业区”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如何分析传统工业的区位条件、存在问题、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这样通过归纳, 形成固定的答题模式,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一对应各因素, 找出共性, 并结合题中信息, 突出个性, 从而顺利的完成考试题目。例如, 在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读图分析, 图中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解答该题可以分两步走, 一是明确旅游资源评价的思路, 即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也就是从我们归纳出来的套路着手;二是结合图中有效信息, 把图中信息与思路相对接, 这样, 完成本题就轻而易举了。

三、适量练习, 循环复习, 及时巩固知识

前面我们要求学生紧抓课本, 同时, 还需进行适量练习, 由题及类, 做到触类旁通。一般情况下, 对于文科的学习, 同学们觉得复习过程中重点是看、背、记, 而动笔的行为似乎不多, 其实, 越基础的东西越容易出错, 我们觉得背熟了理解了的知识, 事实上只是记了个大概, 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边看书边动手, 边背边写, 运用各种感官来接受信息, 效果会更好。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有这样的感受, 觉得自己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背的很熟了, 但是拿起笔来, 却发现什么也写不出来, 或者觉得某道题的答案要点都知道, 但未必能得到满分。我们往往还会碰到这样的现象, 如果学生遇见一道自己曾做过的题, 一般会认为自己做过而放过不管, 但结果是, 他也不一定能做出来。因此, 我们在课堂上复习某个知识点后一定要及时练习, 而且每天要留足时间回忆当天复习要点, 不时翻看, 循环复习, 及时巩固知识。

四、及时总结, 乐于反思, 稳步提高成绩

总结、反思不仅是教师的事, 也是学生应该经常做的。我们每复习完一个单元, 每做完一道题, 都应该及时总结, 并不断的反思, 做题不能只追求答案, 关键是要总结其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只有不断地总结得失, 才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做题中要总结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对自己有启发的, 考试经常考而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 总结解题技巧、方法、规律等。比如, 通过总结就会知道典型区域图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根据经纬网、海陆位置、轮廓形状或重要地理事物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然后分析该区域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特征, 进而解决问题。

总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 我们要在复习过程中把握好各个环节, 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和加强, 复习效率和质量也才会大大地提高。

摘要:高考地理复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 第一轮复习的扎实程度, 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那么, 怎样才能达到低耗时、高效率呢?

3.如何提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效率 篇三

关键词: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效率;方法

现在的高考试题重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学生要提高能力就必须很好地掌握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如果连基础知识都掌握不牢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对基础知识能否牢固掌握,关键在于第一轮的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确定复习方向,不要盲目复习

1.《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重要性

在《考试大纲》中明确高考目标、高考内容、范围、题型示例以及能力要求,这些都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是《考试大纲》共性要求必要的补充。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本省的个性化要求。在制订高三地理复习计划的时候,高三教师一定要认真地解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其中的内容,为学生复习做好准备。

2.研究之前的高考试题,总结规律,猜测命题方向

地理教师要认真搜集本省或者别省的高考文综试题,总结出题的规律,探究题型的变化。发现新的动态趋势,为进行高效地理复习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比如,近些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具有以下特点:都是按照课程的标准的要求出题;试题倾向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试题类型比较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试题素材的来源主要有真实的文字案例、数据图像等情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建立知识树

江苏试卷主要注重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考查,知识点大都是江苏地理科考试说明中的内容。在看了近几年的江苏地理试卷中的题型后,了解到考查的具体内容主要有:(1)气候的变化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2)常见的天气系统;(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地质构造和地貌;(5)人口数量变化以及影响因素;(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对于以上知识,我们一定要下很大的工夫掌握,对课本上的知识一定要全面地复习,对考过的知识也要认真地钻研和挖掘。弄清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分析该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做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记忆知识点,我们对重点知识一定要进行强化记忆,把这些知识点进行体统的整理,用知识树的形式將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完整地表现出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循序渐进多训练

1.培养学生分析图表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图表主要有各种统计图、表示地理事项以及特点的数据、文字、表格等,这些主要考查学生在图表、数据或者表格如何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对其进行加工的能力。

2.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幅区域地图,认真地讲解阅读步骤、阅读的重点在哪里以及需要关注哪些重要事项,去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回答问题,使其在复习区域地理的时候既培养了区域地图的阅读能力,又学习了和区域地图有关的地理知识。统计图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看教材的原图,教给学生柱状图、扇形图的绘制等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的统计图学到相关的理论。另外,在课本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中出现的新型的统计图,我们也要搜集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们一定全面、认真地复习知识点,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伍真婷.浅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2(6):92-93.

[2]凌艳.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61-162.

4.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篇四

2、重视图形: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做到心中有图。不仅能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3、重视答题: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4、重视错题:建立错题集,培养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错题是最好的老师”,错题集能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

5、重视计算:训练和培养地理计算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

地理一轮复习教师需做哪些工作?

1、钻研考纲和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做到: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注重总结。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分析。

2、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要对近五年的新课标高考题进行研究,要将高考题做全、做透、做通。要注意搜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

3、保证教学质量

备课要把握高考方向、全面了解学生需求,最好是开展集体备课,这样能集思广益,让备课效果达到最佳;上课要帮助学生提升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后要反思得失,并形成文字记录;听课要认真,从其他地理老师身上汲取营养、取长补短。

4、精选、精练、精评

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题目,掌握最多的知识,往往成了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做到题目要精选,课堂要精练,课后要精评。

5.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篇五

一、目标要求

针对9和10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5)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地理实验题的研究。

二、具体措施:

(一)围绕一个中心,狠抓基础

这个中心就是主干。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可采取“读、背、写、默、画、练”等手段来增加地理基础知识储备,如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各种变式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各种物质循环图等我都要求学生默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地形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我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二)利用两种最普通出成效的教法

1、练考结合,切实过好单元关

我们练习打算主要是利用每日一练,滚到式的对基础知识进行练习,复习完每一章节后要做好测试检查工作,不漏死角,不允许学生含糊不清。训练与测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考什么,就要练什么;考多难,就要练多难”。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占总试题中80%的中档题和基础题上。把主攻点定在记忆的恢复,知识系统的梳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观念的建立,典型问题熟练解答等方面,避免过早地把精力过多地用到难题上,造成基础不牢。,单元测试、月考,认真组题,组题的结构是1:1,即前阶段内容的分值占50%,本阶段复习的分值占50%,目的是防止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遗忘,滚动性的复习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2、个别讲评和面批相结合,切实抓出成效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除集体讲评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习题进行个别讲评和面批。

一、是讲评知识点;

二、是指导做题方法和技巧,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三)、做到三个提前形成习惯

1、是尽早训练答题规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2、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考前的半个月,让学生的主要作业是看“错题集”,在临考前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做好对常考、常错题的反思与归类,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后期我们打算整理学生的错题,错题重考、重讲、重练。大考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减少失分。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重视四种地理能力的培养的训练和培养

1.地理计算能力

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经济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对于地理的计算,根据地理原理总结出公式,然后让学生去“套”,同时要像做数学题一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2.读图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

新课改的高考题很多是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复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强化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①明确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④会判断地理区位;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3.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地理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应成为教学常规。一轮复习中我们将有意识地强化审题过程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平时训练要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过程,不能只看答题结果。

4.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迁移应用。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高考第二卷,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第二卷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于我们普通高中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我们要求学生把典型题目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平时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术语来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要特别注意地理术语中的“关键词”的应用,并培养“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

(五)解决五种困惑提高针对性

6.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评课稿 篇六

农业,众所周知,因为它在国计民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加上它与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联系的紧密性、广泛性,这恰好符合了高考考察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这一要求。而且从这部分考试涉及的试题本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高考试题还是全国各大名校的模拟试题甚或我校自主开发的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原创试题,经常都是那么很不经意的、华丽的、轻轻的的一转身,就能迅速把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层层筛选出来,区分度极高,所以备受青睐。很适合我认为的中国目前的高考现状:那就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周期性的残酷的选拔性考试。而农业在那么聊聊几笔就绘制出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在群雄逐鹿中能实现笑傲江湖,显得很是顺理成章的事。xx同志在对本部分考纲的解读和近年来高考的考察频次的统计中突出了一个“多”字,恰恰就这一个“多”字,涵盖了这类试题的许多方面,像考查的内容、理念、应用乃至技术层面的一些东西。而接下来由考纲解读到试题趋势预测到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知识的传授、知识体系的达成,学习能力的生成可以说是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随着最后的知识体系的展示,就是课堂内容的戛然而止的总结,才再次让我们感慨、领悟到了这次第,怎一个“多”字了得的深远境界!

纵观这节一轮复习课:余音绕梁、耐人寻味,亮点颇多,示范性强,在此,我只拣其中几点略作分析:

1、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考内容和考查形式就是我们航行的灯塔,前行的路标。这节课的复课模式和实际效果和近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总体要求是趋同的、接轨的、一致的。虽然我们每个人对目前的高考制度和这一制度组织的方式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虑、质疑甚或反感,但那不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事,好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题的许多方面都一反常态,让我们窃喜:地理高考终于回到了它的本源性的一些地方,试题设置凸显地域性,时效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和简单化,而且我坚信这一理念会在特定的时期内具有延续性、传承性和基本稳定性。说的简单些,就是我曾经给学生说的,高考,你可以不选我,但你没有必要伤我自尊!这正是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呈现给我们的特点、亮点、优点。从这方面来说,xx同志的这节课对这点的把握很是到位,很漂亮的打造出一节成功的地理一轮复习课模式:那就是强调基础、抓住重点、轻轻松松、挥挥洒洒、不拘一格、形散神聚但顺应自然,顺应高考!

2、从设计思路上看,符合本届学生的地理基础、认知规律和基于此衍生出来的高2014届地理组一轮复课的总体要求:那就是超低空巡航、地毯式轰炸、拉网式排查,潮水般推进。xx同志的这节以近乎很完美的姿态贯穿了上述理念。复习课能降低起点,梳理基础,落实双基,兼顾全体,抓住重点,稳步推进,有效练习,强化训练,构建体系,培养思维,提升能力。尤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更是做到了擒贼先擒王,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整个课堂的安排思路围绕高考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们都深有体会的是以上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对这个步入讲台不久的娃娃老师,真不容易!教学风格犹如其人,厚重、稳健、朴实无华!

3、从具体实施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人的认知规律,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爱好需求。注重体系的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地图语言这一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设置到解答不是简单的罗列和给出结论,而是通过筛选海量的信息后有计划的分布设置,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图文互换、图图互换、以图示文、以文释图,胸有成图。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也符合地理高考无图不成题的特点。

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铺垫,勇于探索,乐于实践,打破了原有教材的框架体系,避免知识在低层次上的重复而产生得视觉、听觉疲劳,将相互联系的知识重新整和,建立知识的纵横联系,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规律和特征,并运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能较为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罗列在黑板上。

第五方面、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板书设计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教态明朗,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

不过美玉总有瑕,不完美才是最真的美。仔细来看,xx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试题的选择方面,虽然多选择了历年的一些经典高考试题,但缺乏自己的原创题,缺乏乡土地理、热点地理、时事地理。尽管我们自己出的题在能力尺度把握不是很准,但结合了基于地域特色和时事特点等的试题也许会更加符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做到学以致用。我认为毕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乡土是教学的切入点。

2、部分知识点未完全讲透,且多数仅仅只需要那么最后一头,丰硕的果实就完美的呈现在眼前了,如高原气候的特点等。

3、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各知识需要的时间要提前预设,做好预算、要优化设计,要过日子。

4、要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等。

5、一轮复习切勿贪多,要点点入地,步步为营,讲求实效,注重落实。

7.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的方法 篇七

一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 试题的分值特别大, 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一个前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 我在四本必修书的复习中, 每课的内容用一节课复习完,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之前全部背会, 第二节课我用15~20分钟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填空测试, 每一课都有50个填空, 测完后我当天就改出来, 对成绩优异的前几名学生予以奖励,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予以鼓励, 以此来激励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事实证明, 通过这种方法, 循序渐进, 再结合平时我细心、耐心的讲解、答疑解惑, 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学习自信心, 由此可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

实验班的学生很聪明也很自觉, 老师讲过的题如果再测, 基本上都能回答正确。如学生测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时, 通过训练, 基本上有一半的学生已完全掌握, 可以得满分;如测“政府”的相关知识时, 通过我讲解怎样用这部分知识来答题, 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实际操作运用, 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再遇到类似的考题时学生就能很快地做出来。政治课的学习既要多记, 也要多练, 记是练的基础, 练是记的实际运用。还要教师严爱有度,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而这一切都要通过老师的耐心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做到。

二要认真批改试卷

通过批改试卷, 了解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 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 把学生做得好的和做错的题都记录下来并加以统计, 尤其是客观题, 对每个学生每道小题的得失分率要心里有数, 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 如实验班的学生, 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 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基本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如普通班的学生, 那就要投入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 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如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在时间的安排上, 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一个小时左右, 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两个小时, 用40分钟时间记忆、40分钟理解、40分钟做题, 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 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 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 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 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从教师方面来说, 要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研究, 把握好复习备考的方向。落实基础要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化、扩展和推移, 在深钻细研考试大纲教材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做全面、详细的梳理, 牢固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 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对各类题型进行归类训练, 弄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要开拓思路, 尽可能地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列举出来, 然后加以适当选择;还要弄清题型的变化特点, 拓宽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

五要安排好复习时间

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在我校, 第一轮复习时间总体为5个多月:8月中旬至9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一《经济生活》, 10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二《政治生活》, 11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三《文化生活》, 剩下时间至乌市一模之前复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以及四本必修书的总复习。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突破相对薄弱的部分, 根据自己记忆力较好的时间段记一些较难记的东西, 找出自己理解力较强的时间段做一些自己认为较难的试题。

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篇八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三 地理 一轮复习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121-02

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梳理知识,精准锁定复习目标,剖析重点突破难点,建构知识网络,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三备考经验,发现一种新式的思维组织工具——思维导图特别适合高三地理的一轮复习。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en)提出的一种既收敛又发散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就如同人类的左右大脑,呈現出一种放射状的树状结构,是一种独特的画图方式。它用关键词、不同粗细的线条、各种各样的符号和颜色把人类的思维重点、思维过程和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图中,是一种学习互动模式,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二、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地理一轮复习中要求学生全面梳理主干知识、巩固基础的同时,需要学生善于剖析重点,突出难点,同时理清各知识间之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整体感知突出脉络;需要学生在习题的训练中及时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然而地理学科具有繁、杂、碎、变的特点,在一轮复习当中,巧妙应用思维导图于教学之中,它既收敛又发散的画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1.训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作为思维组织工具应用于复习之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原理,使学生学会根据知识脉络自行绘制思维导图。初始,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思维导图的模式,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一般绘制方法;然后,教师结合实例,提供部分关键词,让学生学习建构与要点相关的思维导图。学生逐步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之后,可以让学生浏览整节或整章的知识,然后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概括要点,领会核心内容,确定整体框架,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来透析要点,简化课本知识,课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相互比较,合作完善思维导图。

2.建构知识框架,理清纵横联系。笔者把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称为对照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称为实验班(以下相同)。笔者在对照班进行一轮复习时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全面梳理课本知识,其次讲解典型例题,最后进行随堂训练;课堂上学生一边听讲,一边以线性笔记把笔者讲授的知识要点记录下来。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如“知识的容器”,记录了大量的随堂笔记,接受了众多零散单一的概念和枯燥无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可以明显发现,单纯依靠线性的笔记,在短短45分钟内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难度很大。学生如果没有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能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就不能精确锁定复习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发觉,随着复习内容的增加,对照班的学生往往没有时间及时进行随堂训练,他们没有掌握如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面对新情景中设计的新问题,往往会束手无策,难以举一反三。

然而,实验班的复习效果比对照班明显技高一筹。例如,笔者在实验班复习区域地理时,首先教给学生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巧妙应用思维导图展示每一章节的分析过程,同时配合典型例题的讲解和同步训练,这样既帮助学生自我整合基础知识,又建构了知识框架,学生的记忆力和地理技能都得到有效的提高,逐渐能熟练而准确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图1是笔者手绘的思维导图:

笔者绘制的思维导图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思维导图的每一个分支都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与收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下一级分支甚至更多的分支,并在分支上注明关键词,也可以描画相关的图形帮助加深记忆。

实验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反复绘制,逐渐掌握了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思路,把握了区域地理复习的基本方向。每复习一个地理分区,笔者都要求学生把该地理分区的基本特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制作某个地理分区的思维导图过大,则指导学生按知识的重要性或章节把导图分解成单独的思维导图。学生在不断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深刻而熟练。笔者发现,坚持应用思维导图学习的实验班,学生的想象力变得越来越丰富,思维习惯和行为表现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可以抛开长篇大论的文字资料,根据思维导图,精准锁定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学习。

3.总结规律,形成答题思路。地理习题讲评的过程中要求讲究技巧,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学生不可能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答题方法。在习题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基本原理正确应用于区域地理之中,并巧妙地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最终能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不断整合知识,总结规律,规范答题。例如在习题讲评课中讲解下面一道题目:

(2015年4月月考)下图为某岛屿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两地所处的半球位置(南、北半球),并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及其成因。(2)据图评价甲地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

笔者发现,采用“分析问题—讲清答题思路—展示答案”这种传统方式进行习题讲评的对照班,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气氛沉闷。经过教师的讲评,学生对考点依然印象不深,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仍然不能解决;而实验班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审题和组织作答,效果截然不同。在实验班讲评时,笔者虽然也像对照班那样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如何细心审题,但是没有直接展示答案,而是要求学生把问题和答案要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来,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学生对照笔者绘制的思维导图,进一步自行补充完善思维导图。下图是实验班一个学生手绘的思维导图: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理清了解题的思路:通过观察气温曲线的形状是“峰型”还是“谷型”判断南北半球,根据气温数值判定温度带;根据降水的总量和季节变化特点判断气候类型;根据甲、乙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判断所处区域,再分析甲乙两地的气候成因、评价甲地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的利与弊。

地理问题常常渗透着命题人对于相关知识点和地理思维能力考查的思路,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在新情景中解决地理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地理知识重新整合的过程。它让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清晰化、图形化和流程化,做到答而不漏。长此以往,学生既能不断巩固知识,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答题思路,又能不断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技能。

三、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的应用价值

笔者在一轮复习中经过多年实验和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的复习方法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虽然实验班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利用思维导图,其实就是在充分锻炼左右大脑的技能。因为人类的左脑确定人的思维重点,归纳收敛思路,右脑进行发散性思维,建立主题关联。左右大脑相互协调,可以让学生大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查找相关地理资料、不断完善思维导图时,学生也在不断熟悉教程内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激发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潜能;教师经常会设置各种问题情景,展示一些不完整的思维导图,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勇于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导图的巧妙利用,逐步改善教师与学生的众多思维习惯和行为表现,让教与学的过程都变得十分轻松和愉快。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的特点表现为:流程化、图形化、图谱化、清晰化,它最大的功能就是“梳理知识点,突破重难点”。这种“梳理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集中与发散”,这也是思维导图背后的基本原理。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的过程,它促进师生之间深入交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导图让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学会建构各章节的知识脉络,透析要点,理清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养成,为地理二轮复习打下基础,抢得先机,争取主动。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朱志敏.给你的思维画一副图——一种提高工作、生活效能的思维途径[J].中国人才,2005(5)

[3]李林英,李翠白.思维导图与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陈春平(1971- ),女,广西岑溪人,梧州岑溪市岑溪中學教师。

9.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知识点 篇九

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⑴概念: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即地域差异。

⑵表现: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⑶成因:不同地域的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同。

思考:1、各地自然环境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哪个要素能最直观地看出各地自然环境的的差异?

2、陆地自然带

⑴概念:同类植被和土壤在地球陆地表面呈条带状分布,即构成自然带。

⑵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哪些气候类型?

2、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那些自然带?

3、南半球缺失的是哪些自然带?为什么?

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低纬度地区最明显沿经线(南北)方向线更替自然带与纬线平行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沿经线(南北)方向线更替;沿纬线方向延伸自然带与纬线平行

1、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自然带谱数量越多

2)基带的确定: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致假如该山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则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

4、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可以用它判断南北半球吗??)

5、同一自然带随山体所在纬度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

6、雪线的分布高度: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与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等有关。

1、阳坡高于阴坡

2、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

4、纬度低雪线高,纬度高雪线低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非地带性因素

南北半球高纬地带的自然带的分布差异(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的差异、(地形起伏引起地形雨:西坡降水多于东坡)

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寒流——降温减湿——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1、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南北向山脉阻挡,多降水2、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1、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山脉阻挡,多地形雨;

2、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1、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受地形的抬升,降水多。

2、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中美洲的东北部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1、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

2、沿岸有墨西哥湾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几内亚湾北侧狭长分布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

1、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沿岸有几内亚湾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东非高原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对流弱,蒸发弱,降水少

索马里半岛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向赤道延伸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

巴塔哥尼亚高原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狭长分布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1、安第斯山脉阻止向东扩,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2、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使其向低纬延伸。3、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1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的制定 篇十

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由于今天的高考更重视思维过程,所以在复习中让学生多想想为什么?怎么得出的结论?进行思路的交流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测试性要求的特点。

二: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兼顾

《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毕竟是终极性的,即应该达到的要求。但是在复习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分阶段来达到,制定阶段性目标或称之为过程性目标,我们对于知识的复习按章节安排都是胸有成竹的,而对能力的形成和思维训练,如何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去培养,恐怕就考虑得不多了。

三:系统性知识与专题性知识的综合

11.再看高三一轮复习 篇十一

一、一轮复习经验

1.制定合理精细的复习计划

详细的计划使我们有了明确的复习思路和方向,避免了盲目性。我们利用九月份系统完整地学习了选修九、十两册,主要是梳理了语法,进一步扩充词汇量,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分析文章中长难句的能力;十月至今年的二月份是真正的一轮复习时间,主要进行了语言知识的梳理、词汇尤其是话题词汇的积累、语法项目的归类与训练等等。“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相信这一点。

2.品尝高考,研究高考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在紧张而又期盼中迎来了高三这一年,尤其是高三学生,对高考充满了神秘感,都迫不及待的想对高考题“小试牛刀”。我们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先是选取了部分难度不大的高考题让他们去“品尝”,让他们感觉高考题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极大的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但接下来我们又选取了部分中等难度甚至个别难度较大的高考试题,也让他们多少有点“挫败感”,让他们深知离高考还有不小的距离,必需踏踏实实地进行复习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当然,让学生品尝高考的前提是老师先认真地研究高考。我们每一位老师首先做到了把近五年的高考题做两遍,熟记于心,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努力探索命题原则,分析试卷结构、内容和特点,多渠道搜集最新的高考信息,关于这一点,我想举例说明。当2011年最新的《考试说明》拿到手中时,我们进行了认真地研读,当时也曾注意到阅读表达的题目说明文字由原来的“第一节 阅读表达(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s”改为“第一节 阅读表达(共5小题,满分15分)”,当时也没多想,但后来到了五月份我们做了省实验中学的一套高考模拟题,在看它的评分标准时偶然发现竟然阅读表达五个题的分值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题2分,一个题4分,另外三个题都是三分,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或许这就是对《考试说明》中文字发生的变化的最好的诠释吧!我们在第一时间把这一信息传递给了学生,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判断是准确的,高考题说明了一切。

故想要“胜”高考请先“吃透”高考!

3.夯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

一轮复习,我们回归教材,以本為本,以高考题为导向,以学案或优质复习材料为辅助,对高考内容进行全面复习,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训练问题化。认真研究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突出重点,注重落实,为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词汇复习主要以课本为基础,以话题为导线,做到词不离句,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篇章中理解词汇,收集、背诵与话题有关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一些长句或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清句法结构。每个单元离不开老师精心挑选的习题,学生通过练习对语言知识加以巩固并可以发现存在的知识漏洞,借助于补漏练习,最后师生共同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另外在语法复习方面,我们将其穿插于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全面训练,但突出了重点。比如动词的时态与语态、情态动词、非谓语以及各种从句等都是重点讲与练。

4.常抓听力不松懈,方法指导不可缺

关于听力,首先是要选好听力材料,一轮复习期间我们选用了难度和速度相当于或略高于高考程度的听力材料。其次,每天要有至少20分钟的固定训练,要求学生听后朗读语言材料;收集下载部分英语视频和英文歌曲,播放给学生听,以增强英语的氛围和听英语的兴趣;还有每周拿出20分钟的时间进行精听,老师要做听力技巧和方法指导。

5.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每一个复习学案

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牢固树立协作意识。按照教研室和学校级部的安排,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主备人精心排查、梳理知识点,对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及学情进行综合分析,以主备人主讲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大家共同商定每一个学案,每一堂课的授课方式,然后精心选择配套的练习题,大家统一复习进度,统一练习,统一授课内容,统一查补。“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没错。

二、问题与反思

成绩不能与完美划等号。今年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现在回头再看高三复习总觉得还有不少的缺憾,写下来,我们共勉吧。

1.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学生复习巩固的时间少

高三复习时间短、任务重,总感觉每节课的时间都不够用,生怕落下一个知识点,老怕他们这个知识点忘了,那几个知识点混了,于是在不觉中便讲多了,留给学生巩固与消化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这是我们的通病,一定要改。

2.一轮复习中对II卷重视不够

一轮复习时总感觉还有后面的专项训练,从而忽视了对II卷的练习,也就出现了在一轮验收考试时阅读表达题答题不规范、审题不清,书面表达书写不够工整、诸多汉式英语、缺少高级词汇、句型等一系列的问题。

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在迎来送往每一批学子的过程中沉淀着教学经验和更多的思考,以下是我对2012年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三、2012复习备考建议

1.研究高考,关注高考动向,始终站在高考的最前沿

这就如同海上航行必需有方向标一样。

2.始终坚持“阅读”第一的方针

高考试题中,语篇考查所占比重极大,因此高三复习中要增强语篇意识,守住“阅读”,促进综合能力提升。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始终把“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有目的地筛选阅读材料,每周进行1~2次阅读或完形的限时训练,并融入阅读技巧与解题策略的指导,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3.精选习题,资料不可滥用

高三阶段,往往是各种资料滚滚而来,这时需要的是各位老师的“慧眼”,把真正适合学生的典型习题挑选出来,其它的该舍就舍,切忌一股脑地把资料都发给学生,今天做这一套题,明天那一套,这样教学效果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4.重视II卷,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II卷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要在一轮复习中及早训练。阅读表达要训练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而书面表达需要从书写、审题、词汇、句式、要点、开头、结尾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平时的点点积累才能换来高考的丰厚成果。

上一篇:2022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活动方案下一篇:浅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