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开展高新区金融办工作的几点建议

2024-08-09

关于如何开展高新区金融办工作的几点建议(通用5篇)

1.关于如何开展高新区金融办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一

关于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思考

重视学生的实训建设,对于中职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汽车车型的改进和新兴汽车的产生,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必须把实习实训作为重点,充分关注社会的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作为第一要务,把学生就业导向作为中职汽修专业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教学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技能为主的办学特色。

一、现代汽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给汽车维修业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思维观念的根本变化。对于现代汽车的维修人员,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法,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汽车发展的需要,作为开办了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来说,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的重新定位和对专业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成为培养适应汽车后市场的需求的复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重要课题。特别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习惯的问题,更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是从多媒体技术开始的,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描述和过程描述通过

声、光、电动画等形式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热情活的学习态度。这样的教学,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初级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对学生将来从业的实操,那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更是不能取代的。掌握利用工具仪器和诊断设备的使用,对主要部件的测量方法,这是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会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基础。因此中职汽车维修的实训教学是维修行业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学重的重要环节内容,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指导意义。中职汽修实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教、学、做”的融合统一,强调实践技能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解决及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环境的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的实习实训场地、设备、人员及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结合学生课程的所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操实习。如汽车部件的识别、工具的识别、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部件标准,编号的是被和二是面向社会,走校企结合的路子到汽车维修行业,特别是较正规的企业,如4S店等,这些企业设备齐全,人员技术全面,技术力量雄厚,是学生实操实习的最佳实训场地。因此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南有丰田4S店、北有广本4S店、东有比亚迪4S店等,建立校企长期合作的地理条件非常优越,优势明显。因此,必须在努力建好这些实训基地上下工夫,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消息三则

●从8月25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别到银川市和石嘴山市十二个幼儿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实习前,老师就安全和实习要求给同学们做了详细的讲解,使每一个同学都充分了解这次实习的意义,珍惜实习机会,力争取得好的实习效果。

●在假期中,负责联系汽修专业实习的老师做了积极的努力,实习单位基本联系成功。五个单位可接纳汽修专业的学生。由于市场的需求,汽修专业联系实训比较顺利。汽车维修行业现在正是发展的好时机,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都比较迫切。为了增加学生自身的实力,实训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再到实际中加以应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等原因,今年的建筑、建材市场不景气,工程机械专业的实训工作联系比较困难。根据我们目前联系的单位看,真正能专业对口的实训单位接收能力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我校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要求。目前,关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联系工作还在积极运作之中。同时,希望同学们要转变观念,掌握好机械基本理论知识后,逐步适应社会的需要。

2.关于如何开展高新区金融办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二

一、当前铁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去年, 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6.1%, 比工业比重高2.2个百分点, 服务业对我国GDP增长贡献首超工业。今年上半年,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9%, 全市为43.2%, 大东区为33.1%, 皇姑区为76.1%, 沈河区为87.5%, 和平区高达91.8%, 铁西区则仅为27.7%, 在市内五区中是最低的, 而铁西区的装备制造业对全区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始终保持在60%以上。

数据表明, 目前, 铁西区经济发展呈现二三产业两极分化的态势, 工业仍处于优势地位, 而服务业占比明显偏低, 相对处于劣势地位,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铁西新城区与老城区共同发展的内在推动机制和良性互动机制尚不完善, 老城区发展空间有待提升, 新城区建设步伐亟待加快, “两大板块”的后发优势尚未显现。

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目前,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铁西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当前, 解决好“短板”问题、规避“木桶效应”, 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 将为铁西经济发展提供很大空间。

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一工独大”的现状, 在突出“工业强区”理念的同时强化“服务业兴区”理念, 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即“两城”互动、“两产业”互补。所谓“两城”互动, 就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大力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所谓“两产业”互补, 就是把二产的三产化作为现实选择, 加快发展服务业, 驱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辔前行。这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战略举措, 也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方式, 更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推进铁西新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应围绕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前列目标, 扬长避短, 发挥现有工业资源优势, 激活服务业这个潜质巨大的后发优势, 加快土地征收进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深化改革创新, 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当前, 德国在蒸汽机时代工业1.0、电气化时代工业2.0、信息化时代工业3.0的基础上, 已经实施第四次工业革命, 即智能化时代的“工业4.0”。近期, 中德双方公布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 并推行“工业4.0”合作, 这意味着“工业4.0”合作有望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也意味着我国工业与智能化同步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 应把握好纲要中涉及“工业4.0”合作的4条内容, 将智能化贯穿工业发展的全过程, 在新城区继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围绕打造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快推进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步伐, 争取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尽快向智能化迈进, 力争“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出口额突破15亿美元、“十三五”末达到50亿美元, 并力争“十三五”末建成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应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 加快推动华晨宝马整车厂项目、发动机项目和德国慕贝尔、本特勒悬架等25个项目不断增资扩产。建立产业集群协作机制, 推进沈鼓、北方重工、沈阳远大等骨干企业与其他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兼并重组, 以激发企业发展潜能。

2.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重点发展现代建筑机械及装备、现代建材和现代建筑服务业, 推动三一挖掘机、沃得工程机械等一批支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促使现代建筑产业尽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建筑企业到国外承接道路、桥梁、电站和大型建筑等订单, 把对外工程承包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北方重工、沈阳远大、特变沈变等企业实施海外的冶金、矿山、水泥、码头、电站等基础设施成套工程, 力争在“十三五”初形成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5-10家。

3.加快推进医药化工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医药化工传统品牌和东药、沈化、米其林等重点企业的比较优势, 延伸产业链, 推动医药化工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龙头的大企业集团, 尽快形成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尽快启动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沈化DCC改造扩产等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台湾正新、台湾长兴、德国大陆、三橡轮胎等项目签约落地, 力争明年部分项目开工建设。

(二) 实施服务业兴区战略,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借助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现代服务业试点

的有利契机, 把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 弥补服务业这块“短板”, 力争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以上。

1.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为此, 应加快推进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进一步推动企业内置服务分离分立, 探索建立开放式的制造业研发设计服务体系, 鼓励企业内置化服务面向社会开放, 促进装备制造业派生更多的服务业, 打造“立足东北、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重点加快推进铁西金谷、滨河新城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宝马培训基地、化工线上贸易等项目落户金谷, 把金谷打造成智能型、国际化总部基地。推进华夏幸福基业未来科技城、超级云计算中心等早日落地, 力争在“十三五”末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

2.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老城区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有很大的潜力。为此, 应发挥老城区承接新城区派生出的服务业转移作用, 建立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产业联动、互动机制, 加快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科技研发和工业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提高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形成两城互动、融合发展的局面。着重培育壮大北二路汽贸产业带、兴工休闲餐饮娱乐街、西部十字金廊、专业家具建材市场等, 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同时, 结合国务院最近重点推进的六大领域消费, 着力扩大房地产销售, 稳定住房消费, 并通过保障房建设和宜居乡村、移村再建工程建设等举措,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借助国务院鼓励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 扶持重工文化体育产业街发展壮大,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 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 腾挪更多发展空间

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加强土地供应全程监管, 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

1.加快土地征收工作。应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格局, 拓展建设用地空间。重点做好装备制造业产业、现代建筑产业、医药化工产业等项目用地征收工作。推进马贝、侯家村的土地房屋征收工作, 为宝马新城营造发展空间。做好壕上、下地、土台子、翟家等村的征收工作, 确保滨河新城建设有序推进。推进东方银座、中南世纪城、澳海澜郡、日本松下、庞大汽车城等开发项目用地征收工作, 完成四号街、浑河十八街等路网以及市政设施用地的征收工作, 力争明年新增储备用地860公顷。

2.加快空间开发利用。目前, 铁西有500平方米以上的闲置楼盘66个, 总面积近60万平方米。因此, 应尽快盘活存量楼宇资源, 推动原开发区出口加工大厦、铁西科教大厦等成为新的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快盘活闲置土地, 承接国内外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中心等新兴产业的转移, 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 加快普利司通轮胎、松下蓄电池等企业搬迁进度, 加快金谷地区物流企业搬迁进度, 尽快为后续服务业发展腾挪更多空间。开发城区地下空间, 加快兴华街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建设, 把地下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结合园区建设, 应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化招商, 实施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产业链招商, 进一步激活外源性动力, 积蓄经济发展能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快“引进来”步伐。借助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法生态产业园等平台, 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重大经贸活动。借助明年德国巴符州派经贸团和专家组来沈阳考察的机会, 加强经贸合作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与德国在机械领域, 包括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设备、重矿及煤机装备等的合作;加强包括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及汽车服务等汽车产业方面的合作。积极促进德国瓦格纳和法国万喜集团轨道交通、法国万喜能源集团机器人生产基地等项目签约。加快推进美国江森铅酸电池、德国采埃孚精密铸件等26个项目落地。加快引进德意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一批外资银行, 力争明年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0家以上。

2.加快“走出去”步伐。借助明年3月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在德国参加Ce BIT展会的有利契机, 引导、鼓励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沈阳远大、沈阳北方重工等集团向国外拓展业务, 在国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投资建厂和设立分支机构, 尤其是推动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尽快在德国设立代表处, 以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

(五) 深化改革创新,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借助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抓住机遇, 先行先试, 大胆实践, 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1.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变审批为服务, 探索实行并联审批和无前置审批。缩短审批时限, 以审批流程最简便、行为最规范、效率最快捷的方式, 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2.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大力推进沈鼓、机床、北方重工等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试点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 加快劣势企业和低效资产清理退出, 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加快国有资本的有机整合, 探索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推进铁西国资公司、开发区国资公司等国资运营平台重组。

3.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引导扶持作用, 推进创新主体市场化, 实现科研资源与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 用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升级。建立科技立项制度, 搭建集申报、评估、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推进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建设, 鼓励远大科技园扩大规模, 支持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提升发展水平, 力争“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0%以上。

3.关于如何开展高新区金融办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三

作者:张卫平

更新时间:2012-2-20 如何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操作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服务,值得当前广大金融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

一、用新的银行理念与制度,设计、打造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机制

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很大。农户贷款提供者十分集中,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占全国获得贷款农户的比例高达98.7%。同时人均贷款水平差距也很大,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仅为城市人均的22%。目前,仍然有8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无金融机构乡镇有2868个。基于此,当前应抓紧以下方面:

1、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机构的强力助推。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金融资产的趋利性,又是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金融部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资金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趋利性。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从而成为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高风险区域。如此看来,探索一种在资本回报率不高的农村地区尽量谋得最大效益的经营模式,将是涉农金融机构亟待创新的历史性课题。

2、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金融支农应多管齐下。除了采取政策引导、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外,还应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手段、价值杠杆、利益调节等经济手段去矫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偏差,利用利益机制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向农村回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机构商业经营上的可持续性。

3、金融支农应逐步从政策性支持向商业性支持角色转变。有鉴于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商业运作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所担当的角色会从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与中介,渐变成宏观调控的对象,其商业性功能在增强,而公益性、救助性的色彩不断淡化。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商业化运作,动员金融机构各自找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利润增长点。

4、支持新农村建设绝非涉农金融机构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各类金融机构共同的责任。放眼展望从“旧农村”到“新农村”的实现路径,归结起来有三条:一是“异化”:即城市化,农业变成工业、服务业,农村变成城镇;二是“进化”: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三是“退化”:即生态与环保化,退耕还林,搞生态环保旅游产业。三条路径演变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这样,为农民工进城和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而提供持续的金融支持,就成为城乡金融长期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依靠城市金融在内的整个金融机构互动共促,政策金融、开发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合力支持,才能完成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社会变革过程。

二、努力解决农村融资中的“瓶颈”和“死结”,吸引更多的资金回流农村,形成“堰塘效应”

佳县,一个连续19年陕西省倒数第一名的全国贫困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部。在这个总人口27.1万的革命老区,农业人口占91.1%。全县面积2028平方公里,30%的沙区,48%的丘陵沟壑区,还有22%的土石山区。来自《IT经理世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5月末:佳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是6.08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2.8亿元,农业银行是2.3亿元,邮政储蓄8828万元。分别占比47.84%、38%和14.52%。可是在3.7亿元的贷款总额中,信用社2.8亿元,占到了75.96%,农业银行是8433万元,占22.67%,邮政储蓄510万元,占到了1.37%。也就是说,信用社用47%的存款放出了75%的贷款,占整个贷款市场的3/4。另外的1/4中有绝大部分已经像抽血一样被农行抽走,资金严重外流。这是一个县的金融服务全貌。

1、“贷款难、难贷款”,是广大农村多年未治愈的顽症。究其症结,原因多多,十分复杂,但可以得出一点结论:农村金融产品“货不对路”、供需脱节,存在“瓶颈约束”。其实,金融产品交易如同其他商品买卖一样,同样需要有一个适当的价格(利率)和适用的交易方式。但现实生活中金融产品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方式”都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让渡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利率)问题,管制的利率形不成借贷双方均能接受的公平价格;二是完成信贷行为所要求的抵押担保物难找问题。

2、人们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一浮到顶”、“优农不惠农”多有微词。但笔者认为,这种普遍的经济现象自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因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事实也已证明:人为压低的贷款利率和管制的利率政策,已经导致金融资源不愿去农村发展,而更倾向于投向效益好、回报高的工业和城市,形成社会资金的“虹吸现象”。如果利率不能市场化,农村金融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为继。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县域企业的贷款频率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户均贷款数量仅相当于大中型企业的5‰,贷款管理的成本大约为大中型企业的6倍。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资产和资本回报,常常不足以弥补组织资金的成本和贷款风险。从客户方面考察,有贷款需要的借款者最关心的并不是利率高低,而是贷款的可得性。央行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目前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成本中,银行贷款利息只占20%。从操作层面考察,低利率并不能使信贷资金真正到达贫困农户和最需资金的客户手中,反而会给金融机构中的少数人提供因资金作为稀缺资源而寻租谋利的机会。事实上,较低的利率,无法形成有效的利率约束,使得资金无法流向相对有效使用资金的借款者,从而不利于资金最大效用的发挥。从世界范围考察,农村金融一直是以高利率为特征的。小额信贷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明显特点之一便是远高于一般银行的利率水平。如孟加拉国商业银行年利率为10%—13%,小额信贷机构年利率更高达20%—35%。有鉴于此,在我国应逐步取消贴息贷款的做法,政府补贴的对象应该是交易成本而不是利率,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成本给予补贴,或给予利税减免。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也不宜实行优惠利率,其贷款利率应比市场利率稍高一些。只有“三农”贷款变得有利可图,才会出现“心系农村、钱投农业、资金回流农村”的可喜局面,让广大农村成为资金集聚的“堰塘”。

3、农村金融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另辟蹊径,最重要的是建立有异于商业银行的借款还贷机制。首先要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机制。在美国,动产融资占到小企业融资总量的70%,而在新兴市场国家,却存在明显的信贷不匹配现象:银行所接受的担保物73%是土地和建筑等不动产,而广大中小企业却普遍欠缺不动产担保资源。世界银行在2005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60个以上的中低收入国家存在以上不匹配,这些国家的企业资产结构中,只有22%是土地和建筑。限制动产,特别是存货和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物,导致动产在广大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死亡资产”。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价值的60%以上是应收账款,更急于打通应收账款融资渠道。人民银行石家庄中支调查走访了129家民营企业,发现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原因依次为:不能落实担保、抵押(80%)、企业有逾期贷款(50%)、经营管理不善(30%)、负债率过高(30%)、产品没销路(30%)。由于农民和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很多的可抵押的不动产,因此,建立和完善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制度,促使农村资源转化为金融信用,或许能解开农村融资中的“死结”。

一是建议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基地等,通过发证确权等方式,促使农民手中有限资源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可流转的信用依据;二是针对企业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动产融资需要,按照《物权法》规定的动产质押制度,创新诸如厂商银三方合作担保、供应链融资等信贷产品,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三是发展以亲友链、社区链为特征的关系型贷款,开展“文明信用工程”建设;四是成立信用担保中心,发挥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于一身,融中小企业担保与农业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担保职能作用。选择经营管理良好、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农户的四位一体的金融创新方式。

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高效金融服务的几点建议

1、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开放、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来支撑。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改变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单打独斗”,“一社”难支“三农”的窘况,建立多种形式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关键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全新金融服务。首先要创新信贷产品,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地方资源开发贷款、科技农业生产推广贷款、农村消费贷款、农民进城务工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其次,创新结算和中间业务。加快建立城乡通用的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以及保函、信用证、银行卡等业务;探索开办网上银行、个人理财、信息咨询、代收代付、担保等服务;筹办国际结算、外汇业务。再次,创新农业保险业务。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补贴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设立再保险公司,对涉农保险业务实行再保险。第四,创新农村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直接投资,正确引导民间融资,稳妥发展信托租赁,开拓农村资本市场,发行农业开发债券,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组建多家股份制村镇银行。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六是监管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

4、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立法创新,优化金融支农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追溯过去,农村金融的困境源自于金融制度安排的非强制性。所以,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信贷法》、《合作金融法》、《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村镇银行条例》等配套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支农责任、权利与义务,县域金融机构要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的支农贷款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要以推动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为切入点,创造和改善有利于农村信贷投入的金融生态环境。

5、保持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发展,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持续监测工作。一是完善对不良贷款的监测指标。一方面,用百元正常贷款收息率、百元贷款收息率等数据对一些重点信用社进行非现场监测,若测算值出现异常,再对其正常贷款形态的真实性通过现场检查予以核实,将不合规的“正常贷款”还原为不良贷款,重新计算不良率及其降幅;另一方面,落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并将这一指标纳入辅助考核监测指标,在降低新增不良贷款的同时,督促农信社将清收不良贷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与工商、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配合,提高清收效果和执行效率,推动整个清收工作开展,切实降低不良贷款率。二是创新股金监测指标。一方面,应协同银监部门强化股金监管,对信用社股金发生额逐笔进行查阅监测。建议有关部门对信用社股金规范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农信社股本金的监管,为保证实收资本的准确、合规,应逐笔严格审核股本金的来源和数额的真实性、合规性,并实行动态监控,杜绝各种违规募集股金的做法;另一方面,应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操作规定,规范信用社的分红、增资扩股、股金转让、退股、等事宜,确保股金稳定、管理规范。三是全方位综合监测费用控制情况。县级农信社机构小、网点多、营业收入低,管理成本普遍偏高。因此,应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其他费用等进行综合监控,当有关费用同比出现大幅攀升时,应及时发出红色预警。四是加大对地方政府扶持信用社政策情况的监测。在推动农信社深化改革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都曾经做出了许多具体扶持承诺。为了把这些政策扶持承诺落实到位,增强农信社的发展后劲,应在返还营业税、协助处理不良资产、支持业务发展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建立监测指标,及时掌握各地落实扶持政策的情况。五是改进对新增贷款投放三农指标的监测。针对一些农信社将部分非涉农工商企业贷款纳入支农贷款科目核算,扩充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贷款余额的情况,建议改进对农信社的持续监测指标,增加“新增支农贷款增幅不得低于新增贷款增幅”等表外考核指标,并通过抽查借据、核对支农贷款台帐等手段加以完善。六是重点监测置换资产清收指标。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置换,既不是债权的灭失,也不是债权主体的转移。已兑付信用社并收回央行置换的不良贷款可以转化为呆账准备金,直接增加农信社的资本实力,成为农信社最具潜力的贷款拨备来源,对提高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把“置换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清收”作为对信用社持续监测考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建议农信社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加大对已置换资产的处置力度,督促农信社依法、尽职处置清收置换资产,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置换资产的清收进度。

4.关于如何开展高新区金融办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四

发布时间:2009-2-19 文章来源:中国合作金融网

为提高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效率,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维护其在金融市场公平竞争及合法、合规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明确了“监管目标、区别对待、分步提高”的基本原则,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已从传统的事后监管方式向事前、事中监管方式转变,风险监管敏感性也在不断增强。然而,目前在具体的监管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问题分析

部分现场检查程序缺失。属地开展现场检查由于人员相互熟识,加之有的现场检查时间紧、任务量大,进场时往往忽略《现场检查通知书》及相关的规程。一旦在检查中查出违规问题,采取监管手段进行处罚时,被监管单位时常进行《行政复议》,导致监管工作被动。

现场检查敏感性、责任性不强。有的监管员现场检查过程中不使用配备的监管工具,对数据各期异常变化以及来源不认真询问,也对被监管单位会计微机结算系统以及相关数据程序加以考证分析;还有的监管员大量复印被监管单位会计、信贷档案等资料,甚至有的监管员根本就不亲自调阅资料,所需的监管数据委托被监管单位来统计计算,淡化了现场检查功能。

监管工作流于形式。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创新,给部分监管员日常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由于监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滞后于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务,导致在审核被监管单位上报的资料过程中,针对数据变化差额过大或风险指标迁徙变化异常等情况,不是切入风险点认真审慎进行论证分析,而是就数论数,搞数字对比游戏,做表面文章,甚至不与现场监管人员协调互通监管信息,这种履职不尽责的行为,难以起到监管效果。

监管理念和职能含糊不清。部分监管人员片面地认为风险监管就是单纯行使对被监管机构违法、违规和违章行为进行处罚。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在监管工作中把事后检查和违规处罚作为监管的重心,没有充分认识到风险监管在预防金融犯罪、金融违规、化解金融风险中起到的作用。

几点建议

其一,规范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工作。

一是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场检查规程》要求,认真规范现场检查的主体、形式、流程的合规性,检查中要树立谨慎的假设观念,从会计资料的异常情况中及时准确发现财务作弊的疑点,注意了解和搜集账外信息;将检查认定事项过程中对有关凭证、报表等资料方面出现的问题和事实,分类填制现场检查工作底稿,其附件材料附列于工作底稿之后,编号注明。

二是非现场监测工作做到监管数据全面准确。监管内容要衔接起来,真正把“死的数据”变成“活的信息”,要科学运用对比分析、量化分析、质化分析、数据论证分析等方法,实现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期风险点进行解析和提示的要求。

三是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做好监管资料及检查资料的归档和保管工作,待监管后评价时备用。

其二,积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以及开展道德建设,这是做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工作和有效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制的基础和前提。

入世后,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风险更加复杂严峻,这就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在强化业务培训的同时,要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过硬、懂金融法规、明确监管职责、能够拓宽监管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优先充实到监管岗位上来,使其在监管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引领监管队伍向敏感性、有效性、前瞻性监管迈进。对现有的监管人员要结合岗位职责在做好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良好的依法监管、爱岗敬业思想。

其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监管工具和手段。

首先,金融监管工具要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能与被监管单位会计电子结算信息系统端口衔接,要适应电子网络监管的需要,并要随着金融新业务的发展不断改善和更新。

其次,要重点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监管。要在坚持市场行为监管和经营风险监管并重的同时,依法按制规范经营行为,加强信贷资金风险管理,规范信贷支农服务,严格控制非农大额贷款的发放,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监测和考核流程,提高信用风险管控能力。

再次,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披露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指标迁徙变化情况和风险趋势状况,改进风险监控与风险指标监测和考核系统,做到有严密的风险控制、经常性的风险监测、及时的风险报告和审慎的风险评估。

最后要依法按照审慎监管原则,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其四,拓宽监管视野,创新监管方式。为适应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形势的监管需要,监管部门必须尽快树立金融监管就是预防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由依法合规性监管转向导向性监管。因为依法合规性监管是一种呈刚性的监管方式,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在相当程度上压制了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创新。而导向性监管只确定监管目标,辅之以翔实的宏观和微观信息的发布,由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自主做出判断和决策,能很好地起到监管效果,并以更市场化、更规范的方式实施监管。

5.关于如何开展高新区金融办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五

职务犯罪预防科 张晓东

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预防犯罪远胜于惩治犯罪。检察机关多年的反腐实践也表明,打击和惩治只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起到减缓职务犯罪的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只有多角度、多渠道的开展犯罪预防,才是应对职务犯罪的治本之法。而从经济效益、减少犯罪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等方面去考虑,预防职务犯罪所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以及其他资源投入也是最少的,而往往收到的社会效果却是很好的。在以下的篇章里,我将结合自己在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工作的切实体会,谈谈自己对如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以警示教育基地为依托,扩大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社会效应。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人民群众对于检察机关的具体职能不甚了解,有的甚至不知道反贪污贿赂局是检察机关的一个下属职能部门,而认为反贪局和公安局一样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对检察机关有所了解的也只知道检察机关有反贪局、反渎局这样的部门惩治职务犯罪,但却不知检察机关同时还设有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肩负着预防职务犯罪的责任。要更好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就应该让社会对检察机关的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能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同时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得到社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此时,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在我院警示教育基地建成正式投入使用以后,我们预防部门工作人员采取分流参观、引导参观的模式,同时将参观检察机关文化长廊、荣誉室、文化大厅、反贪局办案区、法律问题答疑、法制讲座、检察机关各部门职能介绍等环节融入其中。使参观者在接受警示教育的同时,对检察院的机关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检察机关的职能、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取得了预防宣传、了解检察机关、普及法律知识的多赢效果。有所知才能有所依,以警示教育基地为平台,开展多层次的职务犯罪预防知识的普及工作,可以扩大预防网络的社会覆盖面,更加有利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

二、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检察建议作用,促使预防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个案预防、行业预防、重点工程预防等几大块内容。然而,在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这几项工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盲目寻找自然不如有的放矢,在做好传统预防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检察建议由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统一管理的这一工作模式和工作优势,在开展个案预防向发案单位下发检察建议的同时,针对发案单位存在的管理、制度问题,与发案单位充分协商,积极开展行业预防、重点工程预防等多项工作,帮助发案单位建章立制,保证其长远利益,同时也可以以点带面,促使预防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开展系统预防活动,构建侦防一体化工作格局 检察院负有职务犯罪的侦查和预防职能,把预防与侦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查办职务犯罪,更加有助于预防职务犯罪,我院预防部门的两名工作人员均在反贪局工作过,并有一定的反贪工作实战经验,这点对于做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同时,我院积极探索侦防一体化的检察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查办职务犯罪一个难点就在于隔行如隔山,对发案单位及涉案人员的职责、日常工作不了解,而此时就可以充分发挥预防工作部门同社会接触面大、信息灵通、捕捉线索渠道广泛的优势,为自侦部门查办案件提供便利。通过预防部门与各单位建立起来的预防职务犯罪联络平台,对各单位的风险点,也就是易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岗位,人员的情况充分摸底,并将所掌握的情况与自侦部门交流,就可以极大的帮助自侦部门查办案件。与此同时,预防部门在走访、预防咨询、预防调查工作中发现的案件线索,也是自侦部门查办案件重要线索渠道之一。

除此之外,我院还专门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形成“系统预防,惩防结合”的新格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检察内设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齐心协力共同构建多层次的预侦结合、侦防一体化的工作模式。领导小组同时还要求业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提高打击腐败的敏锐性,积极发现案件线索,另一方面注重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如发现案发单位及一些行业存在腐败隐患,要及时通报预防部门,而预防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预防工作。为了使领导小组的指示得以贯彻,我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并将责任落实在人,真抓实干,最大化发挥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作用。

四、加强业务培训,完善专家协助机制,使行业预防、重点工程预防走向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工程建设、医药购销、政府采购、银行信贷等领域的职务犯罪层出不穷,使得这些行业和领域成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但这些行业和领域的职务犯罪既有共性,又有其各自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开展职务犯罪工作时,必须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各行各业的职业特点及职务犯罪易发环节、诱发因素等基础上,兼顾职务犯罪的共性和各行业各领域自身的特性,有的放矢的开展预防。然而,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人员大多是法律专业出身,问及法律问题可能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对各个行业的各自特点有所熟悉可能也不是什么问题,但要达到专业化水平,就非常困难了。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实现行业预防、重点工程预防的专业化是顺利开展此类预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预防人员的专业化就要求在参与某项工程监督、某个行业预防时要很懂才行,只有这样提出的建议才能够有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更深层面上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必须加强预防工作人员的其他领域的专业技能培训,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聘请专家参与其中,确保工作的实质性开展,而不是走形式路线。

上一篇:初二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下一篇:牙克石市第六小学学校课堂教学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