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体验小学生作文:挖红薯

2024-08-24

生活体验小学生作文:挖红薯(15篇)

1.生活体验小学生作文:挖红薯 篇一

今天早上,妈妈骑着电瓶车带我去外公家挖红薯。

到了那里,我大声地喊“外公!”妈妈说:“红薯可以挖了吗?”外公说:“可以挖了。”说着就把我和妈妈领到了菜园子里。外公拿了一个大锄头在挖红薯,外公现在这边挖挖,再到那边挖挖,妈妈说:“是不是还没有长好?”外公说:“是的,先挖点吃吃。”当外公挖了有五六个红薯的时候,妈妈说:“不挖了,太浪费了。”因为有几个小小的红薯也被挖出来了,我就用手去捡,我的手装不下了,妈妈就去拿了一个袋子,把我手里拿的红薯都放进了袋子里。我看见手上都是泥土,就到水池边把手洗干净了,然后和妈妈带着红薯回家了,走的时候我跟外公说:“再见!”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一边骑车一边跟我讲红薯可以做红薯粥吃,也可以蒸着吃;可以切成丝炒着吃,还可以切成丝晒干磨成粉做红薯粑粑吃,粑粑特别好吃等等。

红薯杆和上面的嫩头也可以炒着吃,这可是一道美味的佳肴哦。

红薯真是好东西,从上到下都能吃,我喜欢吃红薯。

2.生活体验小学生作文:挖红薯 篇二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体验,初探

生活是个大舞台, 是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活”教材。丰富学生视角, 让他们学会用所学知识认识生活、服务社会, 尽情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以适开放与变化的应现代生活, 促进学生更健康而快乐的学习, 智慧而有创意的生活。

一、在社会性视阈下的实践体验

现代教育倡导学以致用, 把儿童的教育归还给孩子。构建主义的课程观也提倡学科改革应基于学科, 超越学科, 走向真实世界。以孩子为主体, 以生活为课堂的公益性文化墙绘制就是很好的社会实践。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稿、参与寻找在路边围墙绘制、上色的最佳方法。通过稚嫩的双手向大众传输家乡越剧、领带、围棋等特色以及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允许孩子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出面邀请有关领导、新闻记者、家长等社会人士参与绘制文化墙。在实践体验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 参与、合作能力以及现代社会所需的交际与自我展示能力得到锻炼。

为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孩子们借奥运主题在广场举行“成长周末——千姿百态童画秀”。两千多个孩子参与, 活动中所有的服饰、道具、场景均由孩子们用废旧物带自己的情友团一起制成。黑白系列的“围棋特色服装展”、为各国来宾设计的“吉祥领带”、各种费旧物制成的鞋帽手袋、运动福娃迎奥展、做成相框配上的“我的理想”行为艺术等各种展示令人折服。融合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奥运环保实践, 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复苏着大众的环保意识。

二、在情感源驱动下的个性体验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孩子。美术教育应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们发展个性的创作时空, 介入社团活动能让学生更为自由地表达情感源驱动下的个性体验。富有生命力的作品需要情感为依托。作品《棋痴》是小棋手与来校的日本棋院围棋手交锋获胜后有感而作, 《我们不要战争》体现出伊拉克战争后孩子对和平的向往, 《别让雨淋湿汶川的宝宝》寥寥数笔却让人动颜。《当海啸来临时》、《迎奥运庆盛会》等作品足可看出孩子们对时事的感悟力一点不亚于成人。

为引导孩子热爱生活, 发现生活的情趣和美的真谛, 师生寻找身边一切可以展现美的物体:肢体、锅盖、旧凳子、下水管等均成为孩子们美术创作的源材料。刷颜料、涂白胶、粘废纸、上油漆等都成为孩子们竞相尝试的操作方法, 摇曳的花草、甜美的微笑、可爱的动漫都是孩子们乐于表现的内容……随着系列酒坛画、锅盖画、管道作品等出现, 孩子们脸上出现从未有的惊喜!

三、在人文关照下的生活体验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教育应积极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引导公众关心和支持小学美术教育。巧妙利用电视、网络、计算机等媒体优势鼓励学生获取和传播美术知识创新生活意义。

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关注与美术教育有关的社会艺术动向, 启动校内外美术教育人力资源优势, 让孩子们与有识之士相遇、对话、互动, 感悟更多人文关照下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的生活体验穿越校园“飞”向更为宽广的大千世界。

结合水墨教学和书画家零距离感悟水墨韵味;邀大厨师进课堂品评孩子的水果拼盘作品;请街头面塑人入校参与民间作品欣赏;和大师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快乐体验”《捏泥人》、《学根雕》节目的拍摄……孩子们居然也能在CCTV少儿频道“快乐体验”节目中闪亮登场, 他们不光在校外学艺中感受快乐, 而且获得录制节目的另类体验。全校孩子和电视机前的所以小观众一起分享成长体验!

四、在发展情怀中的价值体验

鼓励孩子们学习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美术作品;将美术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 做成展板编成画册供大家欣赏;组织孩子们积极参加各级书画展、各级比赛;将校内外的大型美术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报道或与日本小朋友作品交流感受异国风情……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更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自我发展情怀中获得更多的价值体验。

五、把握新课标的脉搏的生活体验

新课程中要求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教学活动中, 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体验生活, 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竖立自信, 张扬个性。

我们尝试开展在社会视阈、孩子们情感源驱动下尽情表达生活情感;巧用媒体, 在人文关照下会晤生活体验, 让孩子们在发展情怀中衍生、创新生活的意义。

感受, 比较主观。教师不能把自己眼中观察到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教师应该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 感受他们的体验, 读懂孩子的创造, 与他们产生共鸣。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 从而获得感知认识, 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应让学生明白, 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 我们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 我们在生活中探索到的知识才会得到深化, 才能在繁杂中理清事物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李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2009 (04)

[2]马宾.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才智.2009 (15)

[3]邢春香.浅析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 (11)

3.生活体验小学生作文:挖红薯 篇三

今天,我们来到田里,开始挖红薯。

一开始,田里满是土,没有一点红薯的足迹。我们便拿起沉甸甸的锄头,在田里刨土。我刨着刨着,突然发现土里有一个红色的什么东西,我就用锄头向红色的那个东西挖,只听:“咔咔”一声,红色的东西裂开了,里面是嫩黄色的,爸爸告诉我,那个就是红薯,还告诉我看见红薯不要向着红薯挖,要把它周围的土挖开,再用手轻轻一拔,红薯就出来了。

我试了试,又有一个红薯出现,我便把周围的土刨开,但是,我发现当我刨周围土时,我稍不注意就又把红薯给切断了。此时,我已经满头大汗、精疲力尽了。但我还是不服气,又开始挖,我又发现了一个红薯,这次我小心翼翼地挖起来,把红薯四周的泥土慢慢向四周刨出,当红薯的整个上半身体都暴露出来时,我便用手去轻轻一拔,“啊!我挖到红薯啦!”尽管我挖地是个小的,但我还是大喜过望,我又用了这种方法挖了很多,不管是小的,还是大的,都是用我的汗水换来的,都是值得的,今天,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我以后一定要珍惜每一份粮食!

4.挖红薯作文 篇四

在暑假期间,我清楚地记得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看见爸爸和妈妈正在地里挖红薯呢!看着爸爸妈妈一锄一锄地挖着坚固、稳定的红薯。一下挖一个小缺。红红的红薯露出一个小袋似的小口,里面像装着又大又红的红薯,再一使劲挖,红薯差不多就出来了。

我看见爸爸妈妈一锄一锄的多好挖呀!连忙跑上去,抢过妈妈手里的锄头,用力一挖,呀!怎么挖不动呀,我再一使劲,泥土里的红薯已被我挖烂了。妈妈在旁边笑着说:“你这么挖是挖不起一个好的红薯的,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爸爸妈妈挖土是看见了红薯的根才挖的,我照着妈妈说的方法去做。果然,又红又大的红薯被我挖起来。这时我已经是满头大汗了。

通过这次简单的体验,我知道了什么叫辛苦,知道了农民伯伯的苦处,知道了一个个又大又红的红薯是怎样来的。还知道了不管什么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才能体验这些粮食是怎样来的。

5.挖红薯作文 篇五

这时,外公走过来叫我们去挖红薯。我们听了,飞快地跑向工具间。因为我比妹妹年长,我先到达并抢到了唯一的一把小锄头。妹妹到了后发现唯一的小锄头已经在我手里了,伤心地说:“我……我没有小锄头,就……就挖不了红薯了!”被她这么一说呀,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心软了,就把锄头递给了她。心想:“哎!谁让我是姐姐呢,就把小锄头给她玩一会吧,等会她应该会把小锄头还给我的。”

我正这么想的时候,外公来了:“准备好了吗?现在出发咯!”这时,妹妹边做鬼脸边对我说:“姐姐,现在你没有小锄头了,我看你还是别去挖红薯了吧!”我听了这番话,气得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这时舅妈正好走过来了,她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对妹妹说:“你还小,不可以用小锄头。”“不!我可以!”妹妹反驳道。舅妈无奈地对我说:“要不我们再找找吧?”可是我们翻箱倒柜找了个遍也没再找到一把小锄头。正失望时,突然我眼前一亮,发现箱子后面不正藏着一把小锄头吗!我赶紧喊舅妈,她帮我把那把“小锄头”拿了出来,竟然是一把生了锈的榔头!这让我非常沮丧,但是我还是想去挖红薯!

舅妈安慰我:“榔头后面跟锄头长得有点像的,你要不就将就着用用看?”没办法,我扛着这把小榔头出发了。

到了红薯地,首先,外公用镰刀吧红薯藤砍了下来放进筐子里,准备带回家喂鸡。然后外公抡起了大锄头把红薯上方的硬土挖掉了。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我在前面“嘿呦嘿呦”地挖个不停,妹妹在后面装模作样的学着。没一会儿,这些红薯就一个接一个排队似地从泥巴里滚了出来。用了小半天时间终于挖完了红薯,我们跟着外公挑着满满一担红薯回家了。

晚上,外婆蒸了一些红薯给我们吃,我发现这次的红薯比以前的更甜更好吃,我想这是我自己付出了劳动的原因。

6.生活体验小学生作文:挖红薯 篇六

一、生活是源,激活生活体验培养语感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语文孕育的土壤,是语文的根,是语文的源头。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溯本求源,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主的生命活动获得对生活的体验,才能掌握言语所展示的东西及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趣。

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独查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体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是的,以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诠释。例如《早》一课中这样描写梅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如果学生没有见过“琥珀”或“玉石”(或图片),脑海中就难以产生“琥珀”“玉石”的表象,就无法体会什么叫“润泽透明”,无法感受梅花的形态美,也就无法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不用说“披文入境”,与文本碰撞、共鸣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训练”是滞后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石之上。在学生的言语感悟中,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情感就会更加深刻。

教师应尽量把知识、情感还原到生活状态,让学生知晓知识、情感的来源,消除学生对书本的敬畏意识,消除学生对书本的神秘感,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使之贴近生活,产生亲近的感受。

《黄果树瀑布》中有这样一段精美的描述:“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撒金街’的奇景。”我运用了联想与实物展示的方法,激活学生的体验,培养语感。

当听到“如雨雾般腾空而上”时,我拿出准备好的喷雾器,在教室上方喷起了水雾,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睁开眼睛,用手去抚摸那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沉浸在“银雨撒金街”的奇景之中。水乡儿女对水、雨、雾所有的美好回忆全被调动起来了,读得更动情,理解得更透彻了。

古人曰:“心生而言立”(刘勰)。“心”和“言”之间相互平行、相互对应,在个人的生活体验中携手共进,这也是语感所生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道:“这个伟大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挪动’,而不用‘移动’呢?”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很快得出“挪动”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儿地动,而“移动”要比“挪动”的幅度大。用“挪动”写出了邱少云为了遵守作战纪律,为了完成隐蔽任务,在熊熊烈火中连哪怕一点点的挣扎也没有过,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学生在启动生活体验后作为读者的一次发现、一次情感激荡。这种发现和激荡是用老师的告诉代替不了的。

另外,我还尝试了比较、制作、换位思考等方法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实践是本,加强言语实践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只有重于言语的实践,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培养语感,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动情。中央教科所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第一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的过程、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语言积累的过程。”“读”是语感习得中一种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存储大量的书面语言样式,促进言语对言语对象的同化接受。可见,对于语感培养,读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1.读书氛围和谐化

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用心感悟课文、用言来传达心声设立了情感平台。在日常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将课文读通、读透、读得动情、读得忘我,我总是想方设法地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读书氛围。

教《烟台的海》这一课时,导入时播放一段海涛录音(或录像),学生听着录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到了那浩瀚的大海上,完全陶醉了。他们心中隐隐有了交流的欲望,我顺势提问:“你了解的海是怎样的?”学生畅谈,时机成熟,扣题点拨导入:“烟台的海与我们所了解的海一样吧?”学生自读课文时兴致很高,当听配乐朗读、范读时,更是激动不已。

还可利用讲故事、做游戏、观图片、赏实物、听录音、看录像、激情导入、巧设局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2.读书形式多样化

单一的读书形式容易使人厌烦,消磨读书激情,挫伤读书积极性;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使学生感到新奇,感到有意思,自然兴致盎然。默读可以使学生边读边思考,进入文章的意境;指名读,可以让学生自我探索,达到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同时还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分角色朗读,可以使学生从角色出发,体会思想感情,很好地提高主体参与的趣味性、挑战性;大声诵读,可以感悟语言的韵味;引读,可以使学生迅速把握课文的重点、特色;自由读,让学生全员参加,得到整体发展与提高。各种读法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就看你如何设计、如何选择、如何整合综合运用。

3.读书方法技能化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学习,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读书。带着问题读书,读思结合。“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课题、文眼、关键处、疑难处等方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带着问题读课文、赏析课文,边读边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己的读书能力、读书品质。抓住重点内容反复吟诵。读出形,读出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的寓意、精髓;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

例如,《孔子游春》中有“孔子论水”这样一个章节。鼓励学生反复读、琢磨,读出孔子遇水必观,悟出了“水是真君子”的道理,想到孔子善于思考;读出孔子借水来启迪弟子们像水一样做“真君子”的道理,真不愧是大思想家;读出孔子教学时对弟子慢慢启发引导,循循善诱,真不愧是大教育家……

“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在独立阅读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边读边想,勾画圈注,随想随录,不放过阅读过程中迸发的一点一星的“灵感火花”。

4.读中理解多元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体验,放手让学生与课本(准确地讲,更应该是“读本”)“自由恋爱”,教师不要充当“第三者”,强行“插足”,应做“媒婆”,为他们“牵红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这就需要我们善待学生的发言,蹲下身子看学生,以少年儿童的眼光看学生,从学生个体实际角度来看学生,尊重他们对课本的多元解读,并适时引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越俎代庖,不横加指责,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华。

例如,教《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有些同学对此颇怀异议,有的说:“农田种满了庄稼,为什么还有杂草?并没有根除吗?”有的说:“如果农民伯伯不及时除草,庄稼定会减产,这倒成了杂草除掉庄稼了。”有的说:“如果种庄稼可以根除杂草的话,为什么‘锄禾日当午’呢?”……学生说得很有道理,那一刻我震惊了。灵机一动,我当即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种庄稼不能根除杂草,怎样才能根除杂草呢?小组围绕即兴生成的资源展开讨论,最后汇报总结,同学们的意见是:踏实苦干,勤除草;开动脑筋,想办法,搞研究,造出更好的除草农药;能不能变废为宝,让杂草也派上大用场。

5.课外阅读兴趣化

专家指出:“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实践也证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正确。语感的习得仅靠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还要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7.挖红薯作文 篇七

一路上,汽车飞快地跑着,我透过车窗看到了绿油油的田野,妈妈像一位农业专家向我们介绍:这是玉米,这是花生,这是大豆……看得我眼花缭乱也没有记住。终于到了红薯地,我却一个红薯也没见着。

“咦?红薯呢?”我疑或地问道,妈妈笑着递给我一把小铲子:“你自己去地里看看吧,要挖一挖哦!”我拿着小铲子奔进地里,才挖了几下一个红红的尖就冒了出来。我兴奋地大喊:“妈妈,我挖到红薯了。”又挖了几下,红薯的头露了出来了一点点,为了避免把它铲坏或者铲断,我更加小心翼翼。红薯的一头出来了,我握着它的头,使劲一拉,一个好大的红薯出现在了我面前。这个红薯上面还带着泥,两头尖尖中间圆,不一会儿,我就挖了一堆红薯。

秋天的天气天高云淡,一眼望不到边的红薯地绿油油的。忽然,我看见在红薯地里劳作了一天的两位老婆婆在啃着馒头,我的心一颤:她们真辛苦啊!我是来这里玩耍体验的,而她们却要在这里辛苦地工作,这些香甜的红薯都是农民伯伯们辛苦种出来的,粮食都是用他们的汗水换来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浪费?

我暗下决心:珍惜粮食,从我做起!

8.童年趣事挖红薯作文 篇八

童年,像一部永远也放不完的电影,电影中的情节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然而,最精彩的情节,也要属我去挖红薯的片段了!打开记忆的闸门,那是我九岁时,乘车来到双溪,今天,爸爸要我来体验农家生活乐趣——挖红薯。

我扛着锄头,信心满满地走到田里,眼前的景象使我眼睛一亮,那碧绿的叶子好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那些叶子还在跟我们招手呢!我跳到红薯地里,抡起锄头就开始刨,我乱刨了一阵子,什么都没刨到,反而砸伤了自己的脚,我生气极了,把锄头往别处一丢,开始用自己的手刨,爸爸见我在用手刨,便在一旁讥讽我:“用手刨,怎么可能刨得到,有些红薯在很下面,根本刨不到!”我不理会爸爸的嘲讽,继续用手刨。“啊!”我大叫了一声,原来是一只小昆虫,“不要那么娇气,快,用你自己的双手,刨出属于你自己的“胜利之果”!”妈妈在一旁指点着。我想了想,也是呀!农民伯伯每天都在烈日或寒冷的季节辛勤的劳作着,我这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刨的速度又快了起来,“哈,看到了,好像是连着的呢。”我想用手把它拔出来,却拔不出来,我灵机一动,先用手松附近的土,然后再来刨旁边的土,用力一拔,耶!终于拔出来了。望着我那第一个“胜利之果”,我开心地笑了。有了这次甜头,我刨得更带劲了,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胜利之果”在我的塑料袋里,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心想:自己收获的果实肯定是最美味的,这回,我也当了个小小农民了。

童年,是一支画笔,他能勾画出许多五彩缤纷的画;童年,是一束阳光,它能让温暖透进人们的心房;童年的趣事,更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音乐书,里面有许多动听而又美妙的歌谣。

9.生活体验小学生作文:挖红薯 篇九

一、用活教材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的疼爱》(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课)时,对教材板块进行了调整。教材在起始部分的“故事会”(讲讲父母对自己疼爱的故事)后面接着,安排了“角色表演”。教科书上是这样提示的:你能不能将你所讲的故事编成一个小剧本,由你来扮演你的父亲或母亲,通过扮演体验一下父母对你的那份深爱。执教老师没有在这个环节安排表演,而是将表演安排在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讨论之后。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师生进行了合演(教师做孩子的妈妈,学生做孩子小强)。

表演过程:妈妈劳累了一天,天黑时才下班回来。妈妈因感冒坐在椅子上不断咳嗽。小强倒了杯开水,拿来了家里治感冒的备用药,劝妈妈吃药。妈妈吃了药后,看见地上脏了,就拿起扫帚准备扫地。这时,强强主动对妈妈说:“妈妈,你歇会儿,我来扫吧!”强强扫好地后,妈妈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说:“妈妈忘了给你买书了。我现在就去买!”强强赶忙拉住妈妈,说:“你今天身体不好,就别去了,明天我自己买吧!”(表演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

[评析]教材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案例和一些提示,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述教学案例,教师没有在学生讲了父母对自己疼爱的故事后安排表演,因为此时表演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在角色分工上,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孩子,一是这个故事只有讲故事的学生自己知道,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学生因缺少深度体验而难以再现当时情景;二是学生年龄相仿,让一两个学生扮演其他学生的父母,观看表演的学生说不定会说些不雅的话,只要出现“不当”的笑声,表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试教时,也确实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经过调整,表演安排在学生怎样报答父母,这一环节,教师扮演学生的妈妈,在年龄、生活经验上,学生都可以接受,所以,在表演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根据生活情境恰当地用行动来报答父母上。这样的表演,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链接生活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 1课)时,拎着一个袋子进了教室,让学生从这个袋子中取出圆珠笔、文具盒、小闹钟、手电筒等与塑料有关的生活用品,感受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教师让学生选择:班上要买一只洗手盆,是买木头的、玻璃的、塑料的,还是买铜的?学生选择了买塑料的,其理由是:木头的显得笨重,不易清洗,时间长了还会漏水;玻璃的易打碎;铜的太贵,掉在地上容易将地砖击碎。而塑料的既便宜、轻便、耐用,又有各种色彩,看上去很美观。通过判断,学生认识了塑料的优点,认识到塑料的发明是伟大的。接着,教师播放生活中因乱扔塑料制品而造成污染的种种“难看”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也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从而唤醒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评析]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就要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强调与儿童的生活“面对面”。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就教材说教材,而是千方百计地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第一步,不是单纯凭借书上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认识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是从一个个可感的实物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塑料制品。第二步,也是从生活出发。班上要买洗手盆,买哪一种?学生判断、讨论的过程,就是感受塑料的优点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过程。第三步,展示生活中的“白色污染”,那一幅幅目不忍睹的画面,来源于学校、家庭周边的生活环境,再让学生说说这些污染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对合理使用塑料制品,保护环境就有了情感基础。这样的教学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而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注重体验

[案例]

一位老师在执教《我不胆小》(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0课)时,引导学生说了自己克服胆小的做法后,当场进行了训练。首先,请班上平时胆小的一位女孩子到讲台前唱一首歌。那女孩子羞红了脸走到讲台前,不愿开口。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声中,那位同学终于开口唱了,尽管开始时声音还不够响亮,但随着学生的掌声,她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之后,老师又让另一个胆小的学生去校长室请校长到班上来给学生讲讲如何克服胆小。与此同时,要求班上的其他同学将自己的作业送到听课的老师们面前,请老师提提意见,并与听课老师进行了交流。交流结束时,去请校长的那位学生和校长一起来到多功能教室。校长走上讲台,表扬了那位同学,并对同学们讲了自己小时候“克服胆小”的事例。

10.挖红薯作文600字 篇十

童年,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有伙伴们的欢笑,有老师的教导,有朗朗的书声,有劳动的收获。其中,有一次挖红薯的经历,直到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

那一天中午,阳光很刺眼,老师带领着我们走在田边的一条小路上,那里的空气真清新,比起城市的空气这里实在是好得太多!田里有好多农作物,比如南瓜、稻谷、白菜,我的眼睛简直看不过来。走着走着,老师往路边一指,说:“大家看,这就是红薯地。”

我们赶紧纷纷跳到地里,一股清新的泥土味马上迎面扑来,我看了看眼前,一片绿油油的菜叶子,红薯在哪里啊?没等我想明白,只听老师一声令下:“预备,开始!”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抡起锄头,向绿叶底下挖下去。嘿,不一会儿我就挖出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双胞胎红薯,哈哈,真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我开心极啦!

有了成功的经验,我的劲头更足了,我再接再厉,又连续不断地挖出了几十个红薯,有双胞胎的,有单独的,有几个连起来的。几十分钟过去了,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学也不断挖到了红薯,装红薯的桶一下子就满了。那怎么办呢?只能把它们放在地上,但是,又怕有人把我们的红薯偷走了,所以,我们小组就留下一个人来看守,你说我们小组聪不聪明?

时间过得好快,30分钟就要到了,我们开心地数着红薯,终于老师宣布结果了,我们组得到了全班的第一。我们胜利啦!我真的太开心啦!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我和同学们抱着自己挖的大红薯,笑得合不拢嘴。

11.挖红薯作文400字 篇十一

星期六,秋高气爽,爸爸带我去乡下爷爷家挖红薯。

来到爷爷家的菜园里,看到各种各样的蔬菜,有紫色的扁豆、绿油油的韭菜和青菜、不断朝我点头的黄豆……我问爸爸红薯在哪里,爸爸走到了一排排土堆面前,我看这些土堆就像排列整齐即将出征的战士。爸爸拿起钉耙举得高高地挥下去,挖上来一堆土,又继续拿起钉耙一下又一下,哇!一个大大的红薯露出来了,像一个圆圆的小胖妞。我看见爸爸的“小胖子”红薯,馋得我直流口水。我就拿起我的小铲子来到一个小小的土堆面前,左边挖挖右边挖挖,突然挖到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我赶紧把四周的.泥土刨开,发现了一个“大胖子”红薯,我大声叫道:“爸爸,快来看!”爸爸跑过来说:“别忘了,红薯是成群生长的,四周再挖挖看。”我在四周又挖了一会儿,果然,又发现了四个红薯,我真是太高兴了,这可是我自己挖出来的红薯呀。

12.生活体验小学生作文:挖红薯 篇十二

一、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生活是学生天天经历着的, 儿童天天都要和家庭中的成员进行交流, 从父母及家庭的其他成员那儿获取大量的信息, 接受着他们从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的教育营养, 而学生的许多品质与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在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我为家人做一件事”的系列体验活动。 (1) 陪爷爷聊天; (2) 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3) 奶奶如果生气了, 怎样让奶奶开心; (4) 做一份水果拼盘, 请爸爸妈妈品尝。这次活动, 收到很好的效果, 家长们纷纷打电话说:“孩子懂事了, 知道体贴父母了”。的确, 孩子们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家长的辛劳, 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真正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在情境中体验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觉得充分发挥榜样的形象魅力,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如在《看我多精神》一课的教学中, 我从图片导入, 给孩子播放了一组国旗护卫队战士升国旗时英姿飒爽的图片, 并用极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解放军叔叔是怎样刻苦练站功的。再给学生观看他们自己在做操、上课时的录象, 让他们看看、说说谁坐 (立) 得有精神, 便成为大家的榜样。这为学生自觉纠正自己的不良姿势打下基础。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要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 就必须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一种融说教于体验中的活动教育, 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精神, 强化德育内容, 激发学生内心的波澜, 从而触及心灵, 生成情感, 自发地形成自律的行动, 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 我让学生扮演成小燕子、青蛙、桃花、柳树……通过学生亲自观察春天, 并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记录下来, 传递给同伴们。学生们通过“找、说、做”的表演方式找到了春天, 从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四、在合作中体验

让学生自由组合, 更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如在《学做小雄鹰》一课中, 有一个合作拼图的活动。我把学生分成6组, 要求每个同学完成其中的一部分, 在规定的时间里合作完成拼图的任务, 同学们兴致勃勃。而结果是拼出来的图形, 千齐百怪, 有的成形了, 有的拼走了样, 同学们你埋怨我, 我埋怨你。我及时引导学生找出合作失败的原因,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活动, 这一次学生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 每组都拼得像模像样。通过前后两次的拼图活动, 学生深深感受到只有合作, 才能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 才能给大家带来愉快的体验, 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强化体验, 是增强学生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 学生才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真知, 促进自我发展。

13.挖红薯500字作文 篇十三

昨天,奶奶说地里的红薯成熟了,让我明天和爷爷一起去挖红薯,我高兴极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挖过红薯。

第二天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去挖红薯。奶奶让我们去把钉耙拿来,我很快地把钉耙送到奶奶手里,奶奶用钉耙把红薯一个一个地挖出来,我不断的发出惊叹声,因为奶奶种的红薯又大又多,而且红彤彤的`。可是奶奶说红薯要个头小,而且多才好,忽然,奶奶叫我数一下这棵红薯到底结了几个,1,2,3,4,5……我数着数着,发现总共有十四个。我尖叫着把这个数字报给了奶奶。奶奶说:“好啊,太好了,这一次真的算是丰收了。”

接下来就该把红薯运回家了。我提着一只小篮子,然而这只小篮子还远远不够装,于是爷爷叫我再去拿两个大篮子。我飞快地跑回家里,在阳台上找篮子。然而怎么找也找不到,我真的心急了,突然,我发现水池旁边有一只水桶,足够装下红薯了。于是我提着水桶跑回了红薯地。爷爷说:“我叫你拿篮子,你怎么拿水桶来了。”我说:“我找不到篮子了,不过这个水桶也凑合着用吧。”于是我们开始把红薯装进水桶里,原本以为一个水桶就足够了,然而红薯比预想的要多好多,看来只得再找一个篮子了……

14.挖红薯作文 篇十四

周末,我和外公扛着锄头、提着篮子到田里挖红薯。映入眼帘的是一轮轮绿油油的叶子,随风摆动,像一个个士兵在望哨。我看了半天,也没有见着一个红薯呀!我纳闷了,嘴里嘀咕着:“哪里有红薯啊?”正当我疑惑时,外公麻利地拿起了锄头,把绿色藤蔓扯了下来,只见一个个高耸的土垄被上被红薯藤紧紧缠绕着。它们盘根错节,紧紧的扒在土垄上,偶尔还能看见几个调皮的红薯露出了脑袋。“哦――,原来红薯是长在土里的啊!”

我急忙前去帮忙。我双手握紧藤蔓,一下下的拽,一步步的退,“咔”的一声,藤蔓断了!我迫不及待的用手把土挖开,红薯紫红色的外衣从土中裸露了出来。我又开始拔,“一二、一二!”但红薯却像不想出来一样,我拽的越凶,它就向下钻的厉害。终于,拔出来了!可是一看,兴致少了一半,“哎,怎么只有半块啊?”外公拿着锄头,向下挖了挖,哟,另外半块在土里躲着呢!

15.生活体验小学生作文:挖红薯 篇十五

每个人行走在人生路上, 总会见到无数风光, 自然的, 社会的, 历史的, 人生的, 心灵的, 思想的, 文化的, 不计其数, 耳闻目见便心有所感, 积存心怀, 储存记忆。一个人心智的活泛以及灵动, 就在于对“人和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而在学校语文学习中, 学生与社会生活存在隔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与生活绝缘, 太多“应试文体”的圈禁, 让学生放弃了自己生动活泼的真实感受, 甚至于有意无意间斩杀了自己的诗意感怀和生命畅想, 这无疑是一大弊病。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立足现实, 盘活生活体验。盘活生活体验即寻找与学生的心理相通的东西, 与学生的心理对接, 只有体验过的素材, 内化为自己的血肉, 才能成为学生运用自如的作文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这是一条基本的写作理论。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理所当然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的出发点是联系生活, 反映生活。根本目的是通过写作去思考生活问题, 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生命的历程短, 经验少, 一些认识和看法多来自生活经验的转达, 例如读书时了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听闻中了解的一些重大社会新闻。除此之外, 他们了解社会的渠道是短暂的经历, 存于记忆中的生活点滴, 以及对生活的虚拟和假设包括构想, 所以学生作文缺少对生活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开生活的视听, 引领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和超越精神, 追寻生活的意义, 学会用作文表达干预生活, 参与讨论, 表情达意。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写作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和熟悉的领域, 一个自然现象, 一件细微小事, 一个浅浅的微笑, 一丝淡淡的心绪, 都可能拨动过你的心弦, 诱发过你的思考, 不仅丰富了你的知识, 也教你认识了生活, 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要教会学生观照自我, 找寻独有的体验。对于一个现象, 我总是要求学生从自身生命特征出发, 从多方面出发, 从多方面去认识, 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作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比如有的学生在外地或农村生活过, 这份经历相对于始终生活在本土城市的学生来说, 就是一份独特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父母双双下岗, 有的经历过父母离异, 有的体验过转学的无奈, 更有登山的快乐、受助于人的感激、帮助别人的欣慰……也许由于缺少思考、缺少有意的加工, 它们还比较粗疏肤浅, 但这些东西是学生写作中最宝贵的个性化财富。以此为基础适当扩展深化, 充分思考, 用较短的时间, 就可以构建起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关注他人, 挖掘特有的动情点。文贵真, 情贵切, 生活中总有令自己感动的东西, 抓住三五个人物, 广泛收集材料, 深入阅读领悟, 形成对人物深入透彻的理解, 就可以应对许多考题。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个性化素材的积累需要语言、思想、材料一起抓。其实中学生写作最缺的不是材料, 而是思想, 是对生活的认识。不要仅把人物看作实例, 只记三两件“事”;要全面了解人物一生的经历及思想, 将一个人物作为一个生命现象完整地了解认识。了解他的出身、求学、奋斗进取的经过, 了解他的成功和失败, 了解他的欢欣与困惑, 特别是他对生命及社会规律的认识。不光要知道他们一生做了什么, 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做, 支撑他们的信念是什么。对于同一人物, 可以对其不同的行为作出合情合理的诠释。比如美国总统华盛顿的事迹, 我们可以用他主动卸任这一事件来应对不同的话题。

例一:读书, 可以让你获得沉稳;读水, 可以让你获得灵动;读人, 可以让你获得境界的提升, 灵魂的升华。

面对争权夺势, 眷恋权势的现实, 还是让我们读一读华盛顿吧。作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 他有威望也有能力连任总统职务, 然而面对权势的诱惑, 他却毅然选择了卸任, 他自我剖析说:“我意识到自己才疏学浅, 经验匮乏, 从而促使我怀疑自己是否胜任, 也许在他人看来更是如此。”多么坦荡的胸怀, 多么高尚的境界。他不留恋令人羡慕的总统职位, 而是选择了主动让贤。争权夺势的人们, 看看华盛顿的这一举动吧。他不仅能够让你有坦然的心境, 更能让你赢得人们的尊重。

例二:华盛顿拥有自知之明, 连任两届总统后, 他毅然选择了主动卸任。他不羡慕总统的宝座, 而是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 知道自己无论才智和经验都比不上亚当斯。这一卸任, 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崇拜, 而且为美国政坛民主树立了良好的先例。然而当美法关系紧张时, 他却响应祖国的召唤, 毅然束装出发,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 自己的威信胜过千军万马。正是凭着这一睿智的举动, 他成功地化解了国家危机。

华盛顿的引退与出山, 正是一个人正确地估量自己能力的具体表现。正是有了这样的自知之明, 华盛顿才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到了极致。

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要让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可说, 定然不会生僻, 一定是人生要面对的问题, 那就一定是选取的材料中人物也面对过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材料积累, 学会从不同角度选取使用, 我们的个性化素材库就具有了广泛的适用性。再加上多年常规学习积累的各种材料, 点面接合, 写作素材就不成问题了。

上一篇:我的志向-My Ambition下一篇:一位老奶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