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通用8篇)
1.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一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中高年级语文高效课
堂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论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中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环境下的中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今年我校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进入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再读新课程标准、再学新课改理念,再次审视梳理践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历程。恰逢我校被列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重点扶持对象这一机遇,依托现代网络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探索出立足本校、立足学生、立足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研究将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实现新技术、新理念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按照我校高效课堂建设总体考虑分步实施、分层实施、分块实施的原则,考虑到我校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必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等素养,并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应运基础知识,最终形成适合中高年级实际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模式。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网络环境 ;高效课堂
一、肥沃的信息化教学土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余年来,学校相继受益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
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城乡中小学校之间的数字差距逐渐缩小。加之国家初步建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全国范围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开始成为现实。今年十八大再次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真可谓教育信息化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大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近年我县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学生流失严重,优秀教师也想方设法往外走。我校尽管成绩较好,但成绩的取得多来自“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学方法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完,学生记住”,虽然学校有班班通,但资源有限实际利用率并不高;虽然教师都很敬业,但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教学课耗时低效,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课后不得不借课,占用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这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南辕北辙。然而在举国上下共商教育公平,同创高效课堂的呼声下,我校教师再读新课程标准、再学新课改理念,再次审视梳理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的积极性颇高。因为硬件不足只能让我们感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今年我学校被列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之一,这对我校师生来说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留住优秀教师、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构建高校课堂、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稳定生源。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部署,我们正处在教学信息化从基础建设、应用普及转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1〕基于这样的沃土,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模式研究自然是水到渠成。我们更要抓住机遇,探索研究使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步入良好的循环轨道。
二、信息技术与课改一路相伴走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起步早 消耗大 发展慢
早在我县大力提倡打造高效课堂之前,我校关注课改的年轻教师就紧跟全国课改新形开始尝试“有效教学”,并引入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理念开展课改探索。
刚开始时,只是远教配置的“班班通”电视,教师课前下载制作课件,鼠标一点,生动、形象的图片、音像大大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前预设信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可是课件所有的东西都是预设好的,老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不能给与及时恰当的处理,或一旦有问题生成精心制作的课件也就形同虚设,即使播放也没有多大的效果。尝试有效教学,需要“学生先学”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课前热身),一课一布置,一布置一张纸,一个班40名学生,凭空增加教学负担且农村换墨粉不方便办公用的打印机也无力负担这样大的工作量。
(二)有理论 有实践 有思路
高效课堂是一种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开发的课堂需要满足学生对空间的要求。农村学校图书借阅量本身就小,且图书的更新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环境单一接受信息的渠道窄,父辈基本上
都是农民,对其他行业、职业所知甚少。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的学生就更加信息闭塞了。即使教师提供再多的平台,学生无从展示也是缘木求鱼。
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学后,为实验班配置了交互式电子后来白板和实物展示台。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虽然课堂灵活了,展示方便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可是学生的新鲜劲儿一过。说到底还是被教师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快速地牵着鼻子走,老师依然要辛苦地为学生“配菜”提供菜单,学生也只有点菜的份,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地探究地学习。高效课堂仅仅实现高效率课堂,并没有真正走向开放和发展。更何况种“高效”收益的也只局限于某个班或某节课,无法推广普及。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一次次受阻中也让我们发现了问题,慢慢又从问题中理出了的新门道。课改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2〕有了积极的课改理念,没必要全盘照搬。找一种适合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才是真正高效的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唯有课堂高效,才有条件谈教学的高效。在践行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山丹县高效教学模式,立足本校、立足教材、立足学生、立足课堂。然而不管是什么模式,只要开始尝试着去遵循本质和规律,那就一定会在路上“遭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借网络
化的东风。最终形成适合本校中高年级学生的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展示、测评、质疑(拓展)。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0(分钟)+20(分钟)+10(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合作单位,主要采用小组自学,班级交流。每间教室分为7-9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4到6人,设立小组长和大组长(3小组为1大组)。
当堂测评。小练笔、课外资料展示更能拓展提升。先学后教语文教学倡导的是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过程。
这样走过来,学生也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自学整体感知,了解内容,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扩展的尽情交流、灵活运用与无限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长此以往,不难发现语文教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网络让“无”变“有”、让“优”插上翅膀——先学后教、拓展提升“人人通”
中高年级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够尝试先学后教。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编创、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
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
有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全国范围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开始成为现实,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差距逐渐缩小。在优质资源“校校通”“班班通”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生成了自主寻食的鸟儿,在这个海量知识库里查资料、找素材,让“没见过”“不知道”“想不到”从他们的意识中消失。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从老师到学生单向流动,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就这样从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四通八达的网络环境既弥补亲身经历的不足,又互通了不同环境中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的花样生活。让个性的、优秀的特色的东西插上翅膀飞向远方的远方。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除了能实现开阔视野、知识内容的高水平理解,还有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机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学生有了相同的起跑线,展示出的就只能是个人的渊博知识、个性优点、人格魅力。课前自学有的放矢不再是简单的读课文,展示激励、先学后教、拓展提升“人人通”不再是缘木求鱼。
(二)白板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课堂展示、课后查漏 “课课通”
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解决了传统的黑板与信息技术的不兼容性,显示出以往任何教育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使教师回
归学生中间。教师在白板上操作,使教师离开了计算机操作台,回到学生集体当中,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的与学生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学生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同时,电子白板除了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回放功能、拖放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即时反馈功能等这些“白板”特殊功能让新世纪的少年特有的信息素养成为课堂的优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现实。学生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上课时就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了,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成为现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实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中,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网络与实物展台的展示的联合功能,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全体师生调阅、反馈、总结、互动。这样“课课通”,使课堂更加开放,活跃,受欢迎。真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三)第二课堂让老师成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校内课外校外课外“事事通”
“校讯通”免费通话,网络更是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渠道。许
多父母多抱怨孩子不体谅父母,缺乏感恩之心。我知道,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开春农村家长纷纷外出打工,学校留守儿童居多。爷爷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事事都顺着他们,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对此我专门在网上转载了大型现场感恩教育专题片,供大家与父母同看,并结合主题班会开展了感恩教育。孩子们了深受启发,思想行为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同样,家长常年在外,孩子们总有想的时候,有的家长很长时间都不给孩子打个电话有的甚至夫妻不和,有些孩子受影响经常闷闷不乐上课思想抛锚。我了解到,就给为家长群发了个短信又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在班级群上细细聊了一番:“我非常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你们家长一年四季在外奔波,非常辛苦。好多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担负起抚育其他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大家再怎么忙,也不会忘记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每周至少与孩子沟通一次„„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创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起码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做到假期跟孩子同读一本书。控制孩子的零用钱,要求孩子花钱有帐目有计划,不挑吃穿,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有规律;注重礼貌礼节;出门要求孩子先征求家长同意。父母双方,最好留一个在家里管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来管,与父母自己管,完全不一样。赚钱为孩子,但我认为管孩子比赚钱更重要,赚钱只不过是富裕与贫穷的问题,而管孩子是到家庭的大事„„” 这样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与老师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每周在
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有特殊情况家长通过“校讯通”或到学校等不同形式与老师联系,使得老师与家长的教育取得一致,形成了一股合力。
网络也成了开展教育的第二大课堂。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己的心事,有时他们不愿意与父母或同龄人提起怕他们不理解,而他们愿意与喜欢的老说一说。有一个男孩子在QQ上告诉我他喜欢我们班的一个女生,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经无可救药了?该怎么办?我告诉他这很正常,并鼓励他应该多了解一下姑娘。他按我说的话做了,没几天他就告诉我她果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我说看着挺合适呀怎么有这么大的转变。他才说他悄悄地观察了她几天,发现她老说脏话而且最不能容忍的是她尽然向水池吐唾沫。尽管后来我一再说那也很正常毕竟都还是孩子,可他自己已经表示不再胡思乱想了。
最近,好几个学生上课老是走神,我就到班级QQ群中去寻找答案。结果在同学们的日志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孩子因为好朋友转到城里上学,而感到寂寞;有的孩子因为自己是小组长要检查批阅同学的作业,又得不到同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而感到不平衡;有的孩子因为老师关注少了,而感到失落;还有的孩子羡慕转到城里上学的同学、抱怨爸爸妈妈不打电话关心自己、怀念以前的日子„„小小的心眼里满是烦恼,这怎么能安心学习呢?我在空间里给他们转载了张晓风的《我喜欢》,然后问大家:“你喜欢什么呢?”孩子们你一言他一语争相交流,道出了自己的”喜欢”。紧接着我又问:“孩子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孩子们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说得头头是道。我又发了云门禅师那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孩子们似乎屏息凝神若有所思一语不发。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是该点破了: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各自的喜欢,为什么要因为别人而烦恼,让自己原本快乐的日子一天天溜走呢?
网络成了一个校外课外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平台。
(四)信息化让“苦教”变“乐教”“苦学”变“乐学”——资源共享一劳多逸“时时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已经证明有了读书的兴趣不用督促学生也会自己找书读,有了学习的兴趣不用检查也会自己学习,同样有了教学的兴趣那自然对教育甘之如饴。学校本着“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教师幸福地育人”的办学宗旨,将环境教育观,学生成长观、教师专业发展观和学校和谐发展观融入到学校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不单要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要叫老师感受到育人的幸福。
信息技术的逐渐渗透,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已相当娴熟,一般的文件接收、信息传递、资源共享自不必说。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家长多在外地打工,“校讯通 ”布置作业也起不到多大实效,但我们把“校讯通 ” 这一功能转嫁到网络,作业从导学案中剪切上传到校园网作业布置栏,遇到手写时用实物展台通知学生在离校前就可以悉数查看,不会遗漏,省工省时。
学校在校园网建设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用于接收、存储优质教育资
源信息,真正实现教材资源、名师资源、校本资源等进入每一个教学班。比如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含盖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花费老师们很大的精力。以前既能满足教师个人的需要,上传到校园网,供其他老师借鉴使用。这样网络教学办公常态化,老师们不光愿意把导学案写的更完美,最大的好处是节省了老师们大量的重复机械工作的时间,让他们把时间放到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上。真可谓一举三得,一劳多逸。
这种一劳多逸还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更让语文学习生活化——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反过来促进了语文的学习。各个学科网上资料查找、QQ日志等,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时时处处不在提高,这是单纯的传统语文课所不能企及的。
例如,在学习了《嗟来之食》以后,开展关于“尊严”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将学习内容化为若个问题,进行探索。1.你掌握了多少含有“尊严”的格言,你理解他们? 2.你会讲一、二个有关尊严的故事吗?你是从哪里看(听)来的故事?你认为故事中的人有尊严吗? 3.请你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说说《嗟来之食》中的齐国人做的对吗?你是赞成他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还是赞成“大丈夫能屈能伸”“尊重生命”的权益之计。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置,极大地引发了学习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尊严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唤醒少年维护尊严,互相尊重,珍爱生命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所在。这样的学习学生甘之如饴,效果自
然事半功倍。如果脱离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决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用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将语文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3〕真正实现课堂以教师为本变为以学生为本。
四、直面问题 众志成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校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主要依托“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交互式电子白板海量存储课课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科科通”,是新课程理念下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效果固然明显,成绩固然喜人,问题也不能避免。所以这样的高效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更高,焕然一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课堂结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富于实效的教学手段、简洁平实的教学过程以及立足发展的教学效果,还有对学生网络学习的正确引导。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当一个效果被指标刻画的时候,这个效果就是不完整的。最终的指标不是短期指标累计的结果,指标与指标之间,每个课堂的绩效之间,并不具备可加性。每个课堂的指标是高效的,并不意味着到了终端也是高效的,我们要从短期指标回到人的发展。〔4〕课改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摸清,更不是一马平川,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相信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正确认识,全面把握“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不难走出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的路子。
2.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二
一、走访调查
(一) 研究方法
关于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网络技术应用情况, 我们采用深入一线学校走访及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 对样本教师的网络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中采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 取得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为研究打好基础。
(二) 样本选择
我们抽取苏北赣榆县北部山区黑林镇中小学285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赣榆北部山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三) 调查结果
我们共发放教师问卷285份, 回收285份。收集的数据见表1至表7。
二、结果分析
(一) 教师的年龄分布
表1所示, 黑林镇中小学教师, 30岁以下教师共80人, 占教师总人数的28%, 31-35岁教师有63人, 占教师总体的22.1%, 36-40岁教师共20人, 占教师总体的7%, 41-45岁共22人, 占教师总体的7.72%, 46-50岁教师共14人, 占教师总数的4.91%, 51-59岁教师共86人, 占教师总体的30.18%。上述数据表明, 黑林中小学30岁以下年轻教师和50岁以上老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 因此, 本次研究侧重于各年龄段教师所占比重, 先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再对各年龄段教师进行纵向比较分析。
(二) 不同年龄段教师网络应用情况
1. 对网络技术的了解情况
我们发现, 对网络很了解的有74人, 占教师总人数的26%, 其中, 35岁以下的约占22%, 45岁以上的仅占0.3%, 50岁以上的占0%;不了解的教师共有90人, 所占比例为31.5%, 其中, 35岁以下的占0%, 45岁以上的占28%, 50岁以上的约占26%。综合这些统计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 年龄越长的教师, 他们对网络技术了解得越少。
2. 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态度
从表3中看出, 愿意利用网络技术的教师共有135人, 占教师总数的47.3%, 其中35岁以下的62人, 所占比重为21.7%, 45岁以上教师占51人, 约占总数的18%;不愿意利用网络技术的教师有64人, 占教师总数的22.5%, 其中, 35岁以下的26人, 所占比重为9.2%, 45岁以上教师28人, 约占10%。我们发现, 大多数教师还是乐意用网络技术指导教育教学的。乐意的人数是不乐意人数的两倍多。这表明, 尽管各年龄段教师网络技术水平悬殊很大, 但运用网络技术于教学的积极性却不相上下。
3. 使用网络技术情况
从表4中可见, 经常利用网络的共有107人, 占教师总数的33.7%, 偶尔利用网络的占43.5%, 从不用网络的占19%。从表中看出, 年龄越大的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等工作的比重比较低, 从不利用网络的多是50岁以上教师, 虽然他们很积极接触网络学习, 但是由于水平有限不会操作,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很少采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觉得接近退休的年龄不愿意再去接触新事物, 主观上没有学习网络技术的愿望, 网络也就应用不起来了。
4. 网络技术应用情况
如表5所示,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共有129人, 占教师总数的45.2%, 进行网络学习的189人, 占66.3%, 娱乐的51人, 占24.9%。可以看出年轻教师倾向于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年龄较大者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用于娱乐的教师共有71人, 占教师总数的24.9%, 其中, 30岁以下的教师和50岁以上教师更倾向于利用网络进行一些娱乐活动。
(三) 制约不同年龄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因素
我们从对制约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因素调查中发现, 选择兴趣爱好因素的共有124人, 占教师总数43.5%, 技术能力因素占37.2%, 领导意识因素占6.7%, 教师观念因素占26%。制约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主要因素是兴趣爱好和技术能力。年轻教师表现在兴趣不足观念不同, 老年教师集中在技术能力上和兴趣上。
(四) 网络技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从网络技术应用对教师专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 各年龄段的教师认为利用网络技术给自身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 30岁以下及50岁以上的教师认为网络技术更新了教学观念的百分比最低, 分别占13.8%和17.5%;而36至50岁之间的教师, 尤其是36至45岁以下教师感觉网络技术的确给自身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更新, 也就是说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相当大。不仅如此, 从各年龄段教师对教学软硬件能力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设计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来看, 中青年教师也都是中坚力量。然而, 令人尴尬的是, 在农村薄弱学校却是中青年教师偏少, 新分配教师和50岁以上老教师占的比重很大。如此看来, 网络技术应用要从技术及观念等方面做起, 应抓两头带中间。
综上分析, 我们认为制约农村薄弱学校不同年龄教师应用网络技术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其一, 部分年轻教师的自身观念制约着网络技术运用。他们认为个人经济收益与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所投入的技术支撑与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 因而没有开展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他们欠缺的不是网络应用技术, 而是教育教学观念及正确的人生观。
其二, 年龄越大的教师兴趣动力越不足。农村薄弱学校教师50岁以上教师占的比例比较大, 他们都承担着主要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多是民转公教师, 他们以教学工作繁忙、家庭事务多等理由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学习。他们多数认为自己是快退休的人了, 没必要再接受新的学习。可见, 教师自身学习的动力还有待于提高。
其三, 45岁以上中老教师认为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欠缺, 主要是不会操作使用, 导致很少采用网络技术改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
其四, 各年龄段的教师普遍存在意识不强, 对网络技术在现代化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不到位。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年龄越小的教师越了解网络技术。
(2) 教龄越短的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频率越高。
(3) 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更乐意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更愿意参加网络学习与培训。
(4) 年龄大的教师是自身技术能力欠缺导致其很难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年龄小的教师其自身观念是制约其运用的主要原因。各年龄段的教师都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错误。
(二) 建议
如何改善和提高农村薄弱学校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观念、兴趣及技术能力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本镇教师网络应用实际情况, 提出如下建议:
1. 为教师量身定做培训套餐, 让教师获得不同的提高
只有生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才会有生命力。对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培训, 内容要根据各年龄段教师的需求各有侧重地进行培训。为教师精心烹制不同口味的“教育技术培训套餐”, 力求让每个教师都能“吃饱吃好”。
套餐一:按时参加“全员教育技术培训”, 使教师接受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训练。做到每月一至两个专题, 每个专题一至两天, 对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分批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套餐二: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以学科为单位, 分学段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组织骨干教师开展以“网络备课”、“软件开发”等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和研讨, 培养一批有教育技术特长的优秀教师队伍。
套餐三:吃“大餐”, 加“小灶”。
镇对农村薄弱学校老教师多、教育技术能力薄弱等特点, 除实行全员培训外, 要安排青年骨干和老教师进行结对帮扶, 给老教师开“小灶”, 让他们尽快提高教育技术水平。
套餐四:放诱饵, 钓大鱼。
建立学校QQ群, 让本校所有教师加入。通过群活动, 让老教师感受网络的作用, 使他们耳濡目染, 激起探究新事物的欲望。
套餐五:以赛代训, 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在网络技术能力方面相对较强, 但是意识上的错位往往让他们在原地徘徊。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可制订比赛套餐, 以赛代训, 从而提高技能和应用水平。
2. 激发教师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 增强教师学习的动力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 生活着即学习。活到老, 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应当成为学习型教师,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汲取新知识, 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采取各种激励手段, 比如:可以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教师升级、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评优的必要条件, 从而有效地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网络教学的积极性, 将外部环境的促进转为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力, 使得广大教师认识到学会运用网络技术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备教学能力之一。
3. 注重对教师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考核, 健全激励机制
针对学校管理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有重学生、轻教师的现象, 对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评价持可有可无的态度等, 要改变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 改变对教师的评价内容, 把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核纳入教师常规教学能力的考核当中, 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放在与教师基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心理素养同样重要的位置, 使之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机组成。健全激励机制, 从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过程监控等方面按质考核, 同时, 在工作量核算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利用网络技术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从而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经济方面的奖励, 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
4. 搭建网络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 不少农村薄弱学校具备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条件, 网络普及到农村普通学校。但走进互联网, 徜徉于茫茫网海, 何以弃粗留精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呢?我们认为要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利用网络平台, 创新教研机制,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如:利用网络提供的教育博客、QQ群和在线论坛等手段可以让教师足不出户结识并与优秀同行互动交流, 拓宽教研视野, 提高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 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总结与展望
我们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 对农村薄弱学校黑林镇中小学285名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网络技术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了不同年龄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特点。我们认为,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与教学相关的活动, 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教育的飞速发展, 网络技术在农村中小学将会担当起更重要的角色, 它必将开创农村薄弱学校现代教育的新局面, 促进农村教育的革新, 对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艳, 廖龙龙.信息化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 2006, (5) .
[2]刘鹂.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归因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3.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篇三
仙女湖区河下小学刘云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阅读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正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但是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有些担忧:教师们在上课时过于程式化,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归纳了,学会分段,会归纳段意就行了,课堂太注重刻板的训练,把原本趣味盎然的文本内容上得枯燥无味;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我们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 学习没有领悟到位,过度地追求标新立异,使得阅读教学华而不实,丧失了本味。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重运用,轻效果”。
现在的课堂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教师的魅力。随着市教育局“五个一工程”的推进,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所有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都借助异彩纷呈的课件将学生带入“有声有色”的境界。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作用究竟有多大?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比比皆是。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这种手段,好像仅仅是为了一种形式,而根本不用去考虑它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重 形式,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就出现一些极端,一上课就合作,一学习就探究。这种教学行为只是僵化理解合作学习,片面追求形式。如一位教师在上《四季》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喜好按四季分为四个小组。结果大多数学生坐到春季、冬季的小组里,而夏季、秋季的两小组寥寥无几。学生小组汇报学习结
果一般都由优生包揽,其他成员形同虚设。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是否有效要从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等诸多因素全盘考虑。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于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只会使学生厌烦。我想,就语文课堂的“小组活动”而言,目的应在于更能营造读书氛围,更能激发读书情绪,更能交流读书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如果只在乎学生前后左右搀和的热闹,“小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三、阅读分析“重工具,轻人文”。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两者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如有位教师在上《装满昆虫的口袋》这一课时,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位歌唱家是谁?它长的什么样?法布尔是怎么观察的?„„”学生只能机械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根本没有时间自己真正走进文本,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进而认识到这正是他日后学有所成的原因。
四、阅读素材“重课内,轻课外”。
在大多数老师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上课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只是农村的学生条件有限,没有丰富的课外阅读书籍。于是不少的语文教师就让孩子读课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甚至达到背得一字不漏。而对于课外知识点,只是刻板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水浒传》中林冲的绰号是什么?”“《跳
水》一课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些知识孩子是需要的,可是它的获得不是靠老师“喂”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淀的,这些知识可能会在某次考试中给孩子试卷增加一两分,但是为了考试“昙花一现”,却把孩子套在功利记忆的怪圈里,耗费了他们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不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五、课堂教学“重分析,轻朗读”。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他说,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可是我们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带领学生层层剖析课文,对文中的段落、句子,甚至词语都精讲入微,不敢有一丝疏忽,而结果往往是学生连朗读课文的时间也被挤掉了。
六、课堂提问“重尖子,轻群体”。
这句话也许有些过分,但细细回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绝大部分都是几个尖子生在“唱戏”。文本作为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我们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位置。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下面是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个片断: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珍珍很孝敬妈妈。
师:从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妈妈,关心妈妈呢?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
生:她不去春游了。
师:她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此时窗外的月亮会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吗?这不像是一年级的课,像中高年级的课文分析。孩子刚刚认了十几个生字,读一遍就要谈出自己感受,多难为孩子啊!老师说:“可学生能说得出来。”是的,有个别学生说得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呢?他们能把课文读通就不错了,过高的要求只会令他们望而却步。不要用那无谓的分析磨灭学生爱读书的天性了。
七、教学过程“重繁轻简”。
课堂教学没有做到“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审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并没有吃透,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化简为繁”的“风景”,如有的老师在教第六册《燕子》时,首先就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捉虫的本领;接着交流候鸟的有关知识,介绍有关候鸟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燕子,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未着边际。因为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提倡学科整合,并非是在语文课上充斥非语文活动。“整合”,即将相关学科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形式,融入语文教学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活动、游戏、画画、表演……是借种种形式活跃、辅助、促进语文学习。
其实我们语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是要把复杂的课文教简单了,把深奥的道理教浅显了。要把语文课上得清爽简洁,干净利落,这是一种境界。想起了《月光曲》,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是比较容易教得“复杂”的课文,而有一位老师却处理得格外“简洁”: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月光曲》,继而阅读课文将音乐形象转化为文字,再看图画。然后讨论三个问题: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在旋律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盲姑娘兄妹为什么陶醉在乐曲中?把音乐、文字、图画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讨论,对课文内容便有了深切的感悟和体验。你看,一首乐曲、一幅画,三个问题,多么简洁,多么清晰,孩子们从从容容而不是手忙脚乱地读懂了课文,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
4.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四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
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问题的制约:
1、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逐步凸显,制约着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一个班级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责任心强、教育教学能力强意外,关键需要教师大量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随着年龄的衰老,其精力也随着消退,由于新鲜资源的短缺,农村教师资源一直难以得到充实。
2、家长、社会对孩子的关心教育缺乏。农村家长大多数常年为了生计而奔波,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他们持之奋斗的目标,导致了他们对子女的监督和管理时间少之又少,再加上他们文化水平的限制,教育、督促子女的学业更谈不上了。
3、许多农村学生随打工的父母到外地就学,导致农村生源的不足。
4、教师“量”的安排不合理,给教师额外的工作量多,压力大,待遇又不好,让人感觉想努力钻研又没时间,想专心教学又得受生活影响,教师的“幸福”感指数很低。
5、农村教师大多数存在着年龄老化的问题,这一部分教师,不是教学经验存在着问题,但随着年龄的老化,家庭负责的加重,身体健康的影响,再加上知识结构的影响,导致学校没有朝气,没有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这一部分教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6、农村学校条件艰苦,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差异比较大,教学设备较为贫乏,生活艰苦。人人都想在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但条件差的学校也要开办,也需要教师,这样就形成了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事实上条件较好的学校人员拥挤,条件差的学校人员缺乏,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平衡,甚至出现了极大的反差。这个问题要解决,必须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7、教育经费不足,不能体现城乡均衡发展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今年我校审时度势,站在以教育质量统领学校一切工作的历史新高度去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尝试,下面就一些具体做法谈一谈。
一、搭建平台,促教师在教研实践中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单位,是教师研究教法、学法,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的主阵地。我校利用教研组这个最基础单位尝试了六环节教研模式,即:个人研究—提出预案—合作探究—上课观摩—说课评课—课后反思六环节。个人研究:要求授课教师提前三天琢磨教材,研究备课;提出预案:要求授课教师根据备课设计出学生预习案和教师课堂教学案;合作探究:要求教研组成员对授课教师的预案进行研究,互议纠错,讨论通过预案;上课观摩:要求授课教师授课时,所属教研组成员及其他无课教师全员参加、观摩;说课评课:要求授课结束后,由授课人对所授内容进行细致说课、听课教师进行研课、精致点评;课后反思:要求授课教师结合实际授课情况和教师同行的评课反馈,认真总结归纳并反思,写出反思材料。
二、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促教师实施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对课堂教学的不断反思,教师对过去那种表面看似繁华、热闹的课堂是否有效、高效进行认真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我们修正了课堂评价标准:把课堂评价定位在“以学为主,有效互动,当堂达标"、“分层教学,关注学困,因材施教”、“讲究学法,引导发现,培养能力”等几项标准上,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方法和措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杜绝无效教学、低效教学和重复性教学、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第一;评价注重有效提问、兴趣激发。要求课堂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模糊笼统问题。要注意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疑难问题强烈的探索兴趣,在教学中,让学困生解决能够得着的问题,对学生成功之处及时发现并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体验的成功;要注重开端引趣,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引入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做到一开课就把学生的兴趣吸过来。
第二;评价注重自主学习、勤思多问。现在的学生不但手懒脑袋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善思,养成好思的习惯,多对其进行鼓励,让他们细致分析题目,学生就有可能想出来了。如果还不行,教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教会学生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方法,在指导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以促进学生间能有效地沟通,要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表现和自我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活动中,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第三;评价注重教学方法、有效互动。要求课堂中教学的方法要多要活:讲述、读书、自学、讨论、合作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提倡教师当好课堂的导演,坚决废除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达到从学会到会学、好学的美好境界。同时教师爷要发挥好“引桥”、“路标”的作用,如果教师引的过多反而会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学生总是紧紧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就会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格局,要正确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第四;评价重视及时反馈,巩固提高。学生因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导致学习效果存在差异。因此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情况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校正错误,做到有效调整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进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克服盲目性和随机性的课堂练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无效、重复的机械的题海战术,要让学生从繁重的无效盲目假练习中解脱出来,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空间回归课堂,达到师生教、学互动互助的最佳效果。
三、关注学困生发展,把学困生发展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提高教师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认识,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的意识,明确:让每个学困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做起,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求教师想办法、多琢磨努力帮助和转化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到乐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学初以学期末测试的后30%学生为学困帮扶对象,要求每位教师包括领导,针对学科特点和学困生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提高计划,并把学困生转化列为教师考核项目,并统一安排学困生辅导时间,定期组织召开学困生转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及时对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并对学期末辅导学困生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实验表明我们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取得了不断进步。
5.浅谈农村薄弱学校的转化 篇五
提起薄弱学校,仿佛就是校舍破烂、设施缺乏、校风学风差、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教职工人心思动等现象的代名词。而实际上,用辩证的观点看,“薄弱”只是相对“弱小、低劣而已”。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学校因为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生源质量等方面比较薄弱,从而造成了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佳。事实上,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学校办学条件逐渐的改变,从硬件上看,传统意义上的“薄弱”学校将不再“薄弱”,学校办学所需的硬件将一一俱全。真正的“薄弱”将突出表现为办学缺乏个性、生源量少质弱、师资“打造”乏力、学校管理守旧,长此以往,成为真正薄弱的学校。目前,我区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其与城区一些相比,在办学规模、社会声誉、教育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反差和极度的失衡,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薄弱学校。如何转化这些学校,尽力缩小差距,应该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课题。在此,从比较宏观的角度略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对策。
一、充分挖掘并发挥薄弱学校的优势
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需要全面认识薄弱学校薄弱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弥补其不足,但也要尽力发现薄弱学校蕴藏 的能量。一是学校领导、教师中蕴含着一股不服气、不服输的积极向上精神,稍加引导和激发,可转化为一股强大的工作动力;二是这些学校班额普遍偏小,不像城内学校普遍存在的大班额现象,利于班级管理和开展个别辅导;三是学生比较质朴,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城内孩子少,可有效地对孩子们的兴趣进行迁移;四是农村学校校园较城内学校大,可有效开展有益的体育、艺术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强力推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薄弱这一环节上。之所以这样讲,并非说我们的教师职业素养差、专业水平低,而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思想、方法、理论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一个教师绝不能抱着惯有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代代相传。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教师应该从经验化、随意化发展到专家化、规范化。不仅要求我们成为有专业知识、博学的人,而且是有爱心、师德高尚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人。总之,应该成为师德高尚、知识精深、终身学习的职业型教师。而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我们首先建构一个学习型的学校,全员、全面组织教师尽可能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学习、培训;其次是发挥团2 队智慧,搞好校本研讨;再次是激励教师敢于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不断总结;最后必须时时加强师德教育,使我们的教师关爱学生、安心工作、甘于奉献。
三、善待学生、因势利导、激发潜能。
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薄弱学校的学生从考试分数来评判,多数学生属于明显的中低层次,但他们并不是所有方面都是低质量的。从许多优秀教师教育、培养、转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情况看,薄弱学校的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他们身上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因势利导,通过有效的方法将其挖掘和发挥出来,他们同样能成为优秀的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的人才。因此,对学生一定要辩证、全面、发展地看待,要善待他们、关心他们、鼓励他们、鞭策他们。这必须成为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教职工始终如一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特长、彰显学生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四、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大胆规范实施管理。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除体现在师资薄弱、生源薄弱外,还突出地反映在学校的管理上的薄弱。因此,一个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应首先对自己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行认真的反思,找出管理中的不足,及时的加以纠正。尤其要避免管理上的“盲目”和“随意”,否则将带来管理上的混乱,造成教师与学生在工作和学习时无章可循。
1、建立合理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体系。
学校的管理制度较多,涉及教学工作、安全工作、卫生工作、考核工作、培训学习、后勤管理等等诸多方面,各管理制度要力求符合学校实际,利于学校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操作性强。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薄弱的面貌。
2、坚定不移地执行好各项管理制度。
制度一旦建立,就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特别是学校各部门要将各项制度切实落到实处。往往一些薄弱学校的管理之所以薄弱,就是学校校长和管理部门缺乏制度管理的意识,往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随意地、毫无目的破坏学校的规章制度。朝令夕改,以至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给各项工作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不论是校长、部门领导还是一线教职工,都要严格执行制度,才能使制度发挥它的作用。也只有校长和所有教职工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才能由“人治”转向“法治”的轨道。也只有依法治校,才能使学校的面貌发生根本的转变。
3、凸出常规管理的规范化。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任何一项工作都应体现出育人的作用,常规管理往往是薄弱学校的软肋。加强常规管理在4 过程上要体现一个“细”字,突出一个“常”,重视一个“活”,执行一个“刚”字。
“细”是指管理必须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人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人,全方位的、不留空白、分步进行,贯穿始终。“常”是指管理管理人人抓、时时抓、反复抓、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活” 是指把静态的制度进行动态的管理,防止规章僵化,让制度束缚手脚,禁锢头脑,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刚” 是指对违反常规管理制度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4、优化学校工作运行机制。
在制度化建设中,还要特别重视工作程序的建设,也就是要注意改革学校各项工作运行机制,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内耗。要通过不断调整,使学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后勤队伍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学校校长必须审时度势,将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各部门既能围绕学校的中心独立自主大胆工作,又能相互配合,创造最大管理效益。
6.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六
2014年1月24日, 甘肃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 要求从2014年开始, 5年内使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运动场等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和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城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教师配置趋于合理。
甘肃省自2010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 投入资金合计45.07亿元。共安排项目学校5713所, 新增校舍面积267.2万平方米。购置图书1706.43万册。配备理、化、生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教学挂图, 采购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切实改善了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 推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基于SWOT模型分析甘肃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个案分析
自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 甘肃省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 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在不断实践不断验收不断修正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 由于每所学校地理位置不同、历史发展背景不同、学校发展现状不同等, 有针对地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 必然要对不同学校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借助SWOT分析模型对甘肃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进行个案分析。
SWOT战略分析模型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克里提出, 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机会 (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等各方面内容的分析, 综合评价得出结论。
G小学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B镇, 是一所六年制村校, 所在村人口2058人, 少数民族人口1858人, 其中女性854人。适龄儿童223人, 少数民族适龄儿童190人, 适龄女童105人。G小学共开设6个教学班, 包括一到六年级。采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G小学的情况如下:
(一) 优势 (S)
1.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近几年来我国逐步推进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2011年县教育局投资35万元对G学校整体进行硬化, 2014年修建学生营养灶及校门, 学校硬件设施逐步改善。目前学校共有六间教室, 分别满足一到六年级的教学工作;一间多媒体教室, 供有需要的班级使用;六间教师办公室;学生营养灶一个, 满足学生营养餐的需求。学校基本硬件设施齐备, 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工作需要。
2.现有教师结构优势。目前学校有教师13人:其中女教师7名, 少数民族教师6人, 包括高级教师2名和3名一级教师, 平均年龄27岁。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主要通过“特岗教师”政策, 这些教师在报考之初是自愿报考, 多毕业于甘肃各师范学校, 有教师资格证, 2011年以后的“特岗教师”全部是本科学历, 在入职时参加过岗前培训, 有一部分教师是当地生源, 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教师流失”现象。
(二) 劣势 (W)
1.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受当地文化环境的影响, 很多家庭不太重视学生的教育, 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 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放任, 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校学习气氛不浓, 甚至课堂上会出现学生影响课堂秩序的状况,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不理想等, 均给教师的正常授课带来阻碍。
2. 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较低。在问卷调查中发现, 被调查教师中仅有16.7%的老师“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 33.4%的教师不满意现在的生活, 其中16.7%的教师“非常不满意”现在的生活, 一半的教师认为目前生活“一般”。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编制问题无法解决、教学负担较重、工资待遇不能满足正常生活以及因路途遥远无法每天回家等。教师存在很严重的职业倦怠, 缺少自我成就, 职业满意度较低。
3.教师专业能力有待加强。目前G小学75%的教师未评职称, 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高, 不仅仅是G校, 整个学区学校的情况很相似, 未评职称教师占大多数。此外, G校仅有2位教师参加过在职培训, 教师培训方面几乎空白。对于已有的在线培训, 多数教师“不规定就不会去看”, 自我发展意识欠缺。
(三) 机会 (O)
1.有利的政策环境。近几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投入, 改善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相继开展标准化办学、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活动, 有利的政策环境有效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利的情况。标准化办学、薄弱学校改造等在各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方面成绩斐然, 而“国培计划”、“特岗教师”等, 在教师的补充、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来自外界的帮扶。除了政府的政策性导向, 大学、基金会等也对学校进行了帮扶, 帮扶项目包括教室的修缮以及课堂教学的指导等。已有捐助包括学校教室的修缮、职工宿舍的增加、学校文体设备的购置等;“中英项目”以及“美德基金”也先后对G校进行扶持, 帮扶项目包括对学生个人的资助、参与式课堂的开展、学校图书的购置等。
(四) 威胁 (T)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当地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多数家庭中长辈负责照看孩子, 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G小学在读学生的父母95%是文盲, 家庭教育匮乏。不仅如此, 多数家长对学校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学校的基本要求, 如课外书的购买, 学习用品的添置, 监督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通常不予理会。
2.文化环境。G小学位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 信仰伊斯兰教。当地女性成婚年龄较小, 平均14岁左右, 一般成家前两年便会辍学在家终止学业, 男生则完成初中学业后停止上学, 开始经商、外出打工等, 均造成了文化教育氛围的严重缺失。
三、对当地薄弱学校改造的思考
针对以上分析, 本文针对G小学的实际情况, 试图从战略管理中的SWOT矩阵入手加以分析甘肃省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策略。如下图所示:
(一) 增长型战略 (SO)
当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相一致时, 组织应利用内部优势去抓住和利用外部机会。SO战略即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具体来说, 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农村薄弱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政策支撑, 积极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同时, 学校要充分利用包括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优势, 培养一支优良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二) 扭转型战略 (WO)
当外部机会与内部资源优势不相适应时, 组织应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WO战略即利用机遇, 改善劣势。抓住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机遇, 着力提升整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具体而言, 切实贯彻国家相关政策, 如“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等,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用充满“生命”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提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省级教师培训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校长倾斜。同时, 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 让职称评定工作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三) 多种经营战略 (ST)
当组织的内部优势遇到外部环境的威胁时, 应利用优势屏蔽或减少外部威胁的影响。ST战略即彰显优势, 规避威胁。对于目前而言, 可以通过学校硬件、软件方面的改善,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利用已有优势, 规避或者化解可能带来的挑战。如, 通过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 让当地家长信赖学校教育, 转变“无所谓”的教育观念, 重视教育, 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
(四) 防御型战略 (WT)
当组织内部的劣势与外部威胁相遇时, 应采取减少内部弱点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WT战略即改善劣势, 化解威胁。要想有效改善目前学校遇到的教育教学的困境,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即使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所限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家庭教育, 但是可以转变教育观念, 配合学校完成各项教学工作, 起到督促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 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成为下一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发展方向。各级政府、教育局应当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政策, 让“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特岗教师”、“国培计划”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各学校要利用政策优势, 改善硬件设施, 建立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利用发展机遇, 积极提高专业能力;当地政府要积极配合学校, 通过舆论宣传等,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多管齐下, 共同促进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瑞民, 肖立中.战略管理工具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7.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论文 篇七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心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从而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给学校体育的体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二)学校体育观念落后
农村虽然在实施课改中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对策,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力度显得不够,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把体育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
(三)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学设施落后
农村体育教学条件与城镇学校相比,差距很大。由于是沙土地和煤渣跑道,因此遇到刮风下雨,体育教学很难实施。在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学中,由于人为因素和经费不足,也导致体育器材的严重不足。
(四)农村学校师资的紧缺,专业教师缺乏,且教师的流动比较大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是由任课教师来兼课而不是专业的体育教师。就农村教师整体而言,体育专业知识极其贫乏,体育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功十分欠缺。由此致使农村的体育教学形成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人员分配不完善等现状。
(五)对专职体育教师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低下,专职体育教师缺乏事业心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体育教师每年都有一定的服装经费。据《现状》显示,所按规定执行的仅占42.3%,许多体育教师从未享受此待遇。中小学基本上无体育特级教师,兼职体育教师现象严重。在每年的评优秀、先进教师等一些名单里,总是难见体育教师的名字。
(六)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
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
(二)加强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1.积极推进教师制度改革,提高教师质量
2.推动城镇教师支教,促进教师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城乡范围的合理配制
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能力。3.加大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因地施教、因人施教,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因地施教
农村教师要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田野、道路、小山等拓展我们的教学场地,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享受阳光和快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因人施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体育教学或活动。
(四)根据学校实际,创造条件,合理利用体育器材和场地
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现有体育场地和器材资源的多种作用,使体育课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面,让学生享受健康体育、快乐体育。
1.巧用场地
教师课间细规划,“小”中见巧。作为体育教师应仔细地研究好操场规划,使之更合理地得到利用,不浪费每一寸土地。深思熟虑,利用“小”字。因地制宜,顺其自然,也能让学生的情绪高昂,提高学生的兴趣。学校组织体育比赛,不忘“小”字。通过一次次小型的体育比赛,便会在校园内涌起一股活动的热潮,这或许就是体育带给我们的魅力。
2.巧用器材
巧用学校现有的体育教材。体育教师要对现有的体育器材进行重新编排,从有限的器材中提炼出无限的使用价值。但要本着新颖多变、集中实用、一材多用等原则。
(五)巧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来自制器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边的很多事物都可以用来制作成为体育器材,这样既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习惯。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四、依据优化的实质和要求,结合在农村教学的实际经验,我认为优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与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从农村实际出发,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2.探索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农村学校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总结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8.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对策 篇八
黄坡镇稳村小学
冯洪花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但是在国内农村教育相对懈怠的情况下,个别贫困地区还面临这资源困乏的窘境。为此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完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语文教学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承,是对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认识,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学生可以正确的学习国语及中国深厚的语言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还要打好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教育基础,小学除了是学生达成初步的语言思维以外,还要进行德育、学习习惯等素质的培养。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国教育相对懈怠的农村教育环境下,尤其在个别落后的农村,其语文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教学观念、教学目标等方面凸显不足。有的地区还与现行的《教学大纲》背道而驰,脱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工作。
1、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小
小学语文是一个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它也是一个涵盖量较强的学科,教师不能一一尽善尽美的为学生教授所有,唯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把学习的被动性化为主动,吸收更多语文知识。农村地方较为局限,学生的认知事物很有限,所以在认知广度与深度上都与大城市环境有着相对的距离,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农村小学认知更多事物的有效方法。但是,受到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个别农村小学生家庭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量;校方教育经费有限,所以阅览室构建简单,藏书有限,不能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是的学生无法通过更广阔的阅读,来增加自身的知识视野。
2、语文教学理念落后
农村信息更新慢,这样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带来很大的阻碍,个别地区还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新教学案例启发,导致教学创新意识匮乏。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都是“我讲你听,我写你记”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扼杀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天真活泼的学习特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师资匮乏
在农村小学,能够真正掌握娴熟的综合语文教学的老师少之又少,受到农村条件的影响,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不会在农村小学常驻,都是向往进城市发展,进而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缺乏,得不到新的师资换新。这样现状证明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技能有待提高,很多教师未必能熟悉的操作电脑,利用电脑来给学生进行多元化教学。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善对策
语文作为语言工具、科学的学习的窗口,也是表达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掌握语文知识是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发展。针对以上提及农村小学语文现状问题,笔者谈谈一己之见,为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得到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1、注重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它小学生学习语言、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的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外衍生,拓宽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是语文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发展措施。所以,农村小学不能忽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构建学校阅览室,增加其藏书量,及时更新其刊物。同时,建设班级间的图书角,鼓励学生自主阅览课外书籍,并对其内容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图书资源最大化的建设效果。教师方面,应该准确把握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投其所好,引导学生适度的进行刊物的阅读,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日积月累自己的词汇储备量,以便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质量。
2、转变教学理念
在给小学生教授新知时候,如果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会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对语文的兴趣度也会随之降低。新课改背景下,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重要的改革措施,要把现金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小学语文中,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而且让他们养成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习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时俱进,争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增加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增进学生趣味性的有效手段。
3、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已经日渐增高,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集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小学可以通过帮扶、手拉手、捐资集资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建设,普及乡镇小学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图书资料。个别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建设计算机机房,逐步完善小学多媒体教学设施。这种种的改进措施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热情。
4、提高农村小学师资建设 强化小学语文教师团队,是提升小学语文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型课程改革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专业的语文综合素质,尤其是农村小学较为年轻的教师队伍,更要有坚定的教学信息,力求让农村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提升教师团队质量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中占据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主动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重视新课改理论的重要性,学习与升级自己对课标的认知度与教材教法的熟悉度,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三、总结
综合上述,在新时代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校方资源调配、教师资源的改良和教学设备完善程度等方面,都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的主要考虑出要素。而且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职业素养;小学构建图书室或图书角,是提升学生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文德保.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118.
[2]尹新喜.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品牌(下半月),2014,(12):288.1、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年度项目软件快速操作指南07-17
在农村薄弱初中班级营造书香文化氛围的实践06-19
莲湖区枣园小学薄弱学校治理工作实施方案07-02
薄弱学校汇报材料06-26
薄弱学校提质改造方案10-04
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06-24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09-24
浅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