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2024-06-20

古诗诵读(精选9篇)

1.古诗诵读 篇一

国学经典朗诵串词

《天上的街市》开头:

现代生活,大街上车水马龙,一片繁荣,热闹的场面,使人流连忘返。那么人人向往的天堂美景又将会是怎样呢?会有哪些珍奇异宝呢?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诗人郭沫若遐想中的天上的街市,去欣赏天街美景吧!请听我们七年3班全体同学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天上的街市》结尾:

我们领略了天上街市的珍奇,真的令我的心潮澎湃。不仅让我们遥想过去,欣赏古代文明的灿烂。请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诗苑,去体悟古人的情怀。

《沁园春 雪》开头: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思天地之悠悠,念华夏之久远,多少先辈志士,青史留英名。看今朝,多少风流人物,安社稷,富国民,全面发展,和谐共赢。燃烧豪迈激情,续写精神文明。请欣赏由我们七年四班同学们朗诵的毛泽东词《沁园春 雪》。《沁园春 雪》开头:

一首伟人大气磅礴的词作,激励着13亿国人奋发图强,朝气蓬勃,创造出我们今天的灿烂文明。看今朝,忆往昔,让我们再走进古诗苑去领略我国文化经典精髓的古代诗歌。

看,潮平海阔,风正帆悬,一切新事物都在旧事物中诞生,物物相生,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下面由我们七年级

班,集体朗诵《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年复一年,社会文明步步高升,而个人生活或离别或欢聚又是怎样呢?请听我们班朗诵的《夜雨寄北》。

自古西湖美景,天下无双。初春时节,更是莺歌燕舞,阳光明媚,催人奋进,沁人心脾。请欣赏我们七年级

班集体朗诵的《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把我们带进了南国,让我们继续前行,去领略一下秦淮歌声。请听我们班集体朗诵的《泊秦淮》。

山清水秀,绿柳成荫,鸟鸣犬和,花重风清,是农村特有美景,引无数文人骚客相聚诉请。请欣赏我们七年级

班集体朗诵的孟浩然名篇《过故人庄》。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多么诚挚的相约,多么大的吸引力,然而友情多么至密也难免有离别时,那一刻应该怎样寄托友情呢?请听我们班集体朗诵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寺禅房,初日,高林,曲径,花木,无不沉静人的心灵,让人得到远离喧嚣,万籁俱寂的体验,超世脱俗,流连忘返。请欣赏我们七年级

班集体朗诵的孟浩然名篇《题破山寺后禅院》。

沉静的古刹,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读书能让人的灵魂高尚。请听我们班集体朗诵的《观书有感》。

2.古诗诵读 篇二

一、注重质的提高,精品细读

1.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语言:无论是将诗文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还是以诗化的语言描述古诗意境,教师绘声绘色地渲染,不仅填补了诗文内容跳跃中的情与景的空白,更造成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能够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深藏在诗文字里行间的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

图画:每篇古诗文都是一幅含蓄的中国画。记得指导学生背诵《鹅》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向美术老师学习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勒了一幅引吭高歌的白鹅戏水图。只寥寥数笔,诗意全现,学生更形象地记住了这首诗。教学《悯农》时,我则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苦劳作的情景,学生一个个感慨万千。学习《一去二三里》时,我布置学生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学生的作业虽显稚嫩,但烟雨中的村庄、错落的小凉亭清晰可辨,使人感到情趣盎然。

音乐:文学与音乐是相通的。学习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学习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学习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时,配以优美柔和的旋律……这样,更能创构诗的意境,造成特有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多种手法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针对每篇古诗文的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体察、感悟、陶醉、熏陶,从而真正融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 渗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文的一般方法,就能更好地在课外自主地进行学习。而古诗文的一般学习步骤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在具体操作中,我会在学习每首诗文前,指导学生先去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是理解全诗的基础。然后在通读感知全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字词是创作古诗文的“建筑材料”,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均由此表现出来。这样,学生按照上述方法,借助工具书或资料就可以自学自悟其他古诗了。教师逐步指导、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中汲取古诗的精髓,领略其深刻的底蕴。

3.结合诵读赏析,增进学生理解。

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然而古今语言的差异、时代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那些思想深邃隽永、感情委婉复杂的古诗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品味,无需言语上的精确描述,只要在反复诵读中达到朦胧的感知和理解。这样,随着学生阅历、知识的增长,这种朦胧理解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法便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注重量的积累,感悟内化

1.持之以恒,让学生想背。

在很多时候,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定时间:在班级的实际操作中,我把每周一晨会课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定为交流欣赏,另外每个中午都有10分钟的集体诵读。学生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造氛围:班级至少人手一本诗文书籍: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多测评: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我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背诵的诗文内容、相关故事、体会收获等;不定期开展背诵对抗赛、诗文知识竞赛、诗文抄写评比,等等。这既能检查背诵情况、巩固背诵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调动背诵的积极性,使之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

2.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

学生的记忆力是惊人的,然而单调乏味地机械重复,会使学生的诵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巧记巧背,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量的更大的积累。

3. 内化运用,使学生乐背。

3.诵读与古诗词学习 篇三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学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代诗词歌赋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言佳句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却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知道温庭筠是何许人也,想象不出王维笔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画面,更体会不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古诗词作者跌宕不羁、傲侮一世的人生,对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诗词不“感冒”呢?

通过与学生交谈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同不太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语汇”……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起来费力费时,更何况是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是人尽皆知,甚至还会给你哼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应用了古诗同的元素。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则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经典诗句,改编为“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脍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首先是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口语特征,贴近现代生活。尽管现代不少歌曲的歌词创作是沿袭着古诗词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其次,歌曲能够更简明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老鼠爱大米》中“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种炙热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般含蓄、深沉。再次,流行歌曲经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各地都能知晓,并且进行传唱。再反复在电视、广播中播出,再难的歌词都会上口吟唱了。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早先的诗歌就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歌曲中搜集而来,而宋词原本就是从歌曲中分化出来的,其他诗歌也极具音乐性。流行歌曲是优美旋律、动感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人们觉得一首歌好听,通过不断重复,熟悉了歌词内容,理解了歌词的情感,逐渐就做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了。学习古诗词可以借鉴歌曲的流行因素。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是反复诵读。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难的古诗词,经过反复的诵读,反复咀嚼,也能或多或少懂得它的含义,这就迈出了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重要而有效的一步。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反复。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诵读及诵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很快就能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极大的快乐。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教会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会他们理解古诗词特殊韵律和内容含义的方法。

诵读是要带节奏、韵律、平仄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可以做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激情横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镰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做乡”;七言句为3个音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美。

诵读应是带着想象的。古诗词肓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轻风舞细柳”,之“舞”,“淡月失梅花”之“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出现“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辉映照大地,与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或词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欣赏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所以训练学生诵读时,就要把诵读技巧与对古诗词意景的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能较准确、充沛地表达出古诗词的意境。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古诗词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谛,得到启迪。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得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词,

从节奏韵律、画面想象、情感领会方面去诵读,体会他们的诚挚友情,古诗词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但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能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短短的45分钟中的若干时段,因为那样学习是极其有限而被动的。每一首古诗同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经历的结晶,都凝聚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还应该延伸到语文早读课,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古诗词,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各班级先进行选拔赛。然后学校进行总决赛,决出名次并给予奖励,由此营造校园内学习古诗词乃至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对建设精神文明校园大有事半功倍之效。

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上的运用,使得课堂知识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资源,可以把无声的平面古诗同文字转变为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但同时也造成很多教师过于依赖课件。要领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图片展示一帮老者在花荫下聚会的场景;要聆听《雨霖铃》的朗读,只要下载一个朗读音频,放给学生听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按按电脑按键,程式化地演示事先做好的课件,一节课就结束了,课堂上确实热闹。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古诗词不是因你提供的图像而形象,而是要通过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文字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在大脑中呈现相关的具体情景,这个过程和结果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课件进行展示,虽然直观、简单、省事,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结果只能是一千个学生一个李白——教师所展示的李白形象及某君诵读李白诗的声音。无论现代媒体多么先进。都不应该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无论多好的古诗词录音朗读,都比不上教师的课堂范读和学生的课堂诵读。因为课堂范读,融入了教师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带上了教师的情感、表情,甚至身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再通过学生课堂上自己的诵读,更有助于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

正因为如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作为语文教师。要上好古诗词课,就必须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积极备课,提高自身素质,厚积而薄发,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范读好一首哪怕只有1分多钟的古诗词,教师都必须做好准备——熟悉这首古诗词作者的背景材料,研究这首古诗词表达的意境,探讨范读时的节奏、停顿及表情等,缺一不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古诗同时。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优秀古诗词的感染,并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所感动,提高他们对学习古诗词的必趣,愿意主动去接触、去感受古诗词,把课堂的45分钟扩展到课外的1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才能真正达到学习、鉴赏古诗词的目的,从而终身受用。

4.诵读古诗 篇四

——浅谈古诗教学心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传统的教师一般多停留在字面讲读上,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老师的教法改革,探索一套有利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1.激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可采用“激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用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2.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力求做到:

①吟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引发感悟。自查自悟是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查,也可以在校外查,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邻居。这样,学生在自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诗文的情意熏陶。

②吟诵与赏析相结合,丰富感悟。利用专题课、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的录象与录音,让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动情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增进了对诗文的朦胧的理解,并滋生出许多感悟。在欣赏的同时,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可以整体系统,也可以点点滴滴,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以增强对古诗文的感悟。

③吟诵与议论相结合,交流感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还只是片言只语,所以特别需要在同桌、小小组之间充分议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激起“头脑风暴”,不仅会大大促进理解,而且会触发出许多感悟。

④吟诵与运用相结合,深化感悟。首先,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赏景吟诗,观物吟诗,叙事吟诗,等等。其次,让古诗文运用于习作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学生在习作中用诗时,会给诗句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从而使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这样就为萌生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创造了条件。如何引导吟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a、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b、创设情境法。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可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可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促进记忆。

c、分类吟诵法。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d、综合吟诵法。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有时采取根据内容、根据时令分类吟诵,有时采取听记背、问答背等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3.明诗意

新的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这个训练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4.赏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 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我们要诗情画意地教古诗,学生要诗情画意地学古再现意境是关键。

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5.古诗诵读研究 篇五

一、教研组课例研究的背景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他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武昌区开展了 “20+20”活动,通过学生每天20分钟的诵读,用经典诗文培植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受到学生、教师的欢迎。同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每单元均有古诗诵读内容,可以说古诗诵读教学是如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我校不少教师感到古诗诵读课不好教:一是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深,老师讲多了,学生不感兴趣,也没有时间诵读了;老师少讲,学生理解不深,诵读读不出韵味。二是古诗教学中,教师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教师们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在备课时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使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因此,我校课例研究以“古诗诵读的有效策略”为内容,通过教师的古诗诵读课例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理解诗韵、领悟意境、体会诗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研组情况分析

1、目前古诗诵读教学的实际情况:

2、组内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三、课例研究的目的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我校力争通过规范化地组织、实施课例研究,1、让校本教研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丰富,更有实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2、探寻古诗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古诗诵读课堂的教学效益。

3、形成我校古诗诵读教学的研究成果,使古诗诵读教学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大特色。

四、教研组课例研究的形式

1、名家课例观摩---引领示范 观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古诗文教学大师王崧舟的古诗诵读课《长相思》一课的教学视频,研究名师课堂教学特点,学习名师课堂中古诗诵读的好方法。结合观看视频,学习王崧舟《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的文章,理解王崧舟老师的三大基本教学策略:诗性——会心诵读得其韵,意象——澄心直觉得其像,共感——潜心涵泳得其意。

2、比较式同课异构---异中求优 教学研究安排如下:

二年级教师张婷、涂妙、陈琴分别执教第五单元古诗诵读《小儿垂钓》。在教研组的组织下,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备课并上课。听课老师对比这些课,结合上课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执教教师反思自己上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并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之“异”,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个性的创造之异,在于教师在生成过程中实现教学机智之异;在于教学过程中达成目标的策略之异……异中求优,目的是达成最佳教学方案,进行更深层次的“同课同构”研课活动。

3、同课同构——优中求效

教学安排:杨玲、陶军老师执教六年级古诗诵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不同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设计、相同的课件、甚至是相同的板书进行执教,听课者对相同环节不同教师的课堂引用语言、启发的方式、采用的激励评价手段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记录,课后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试、分析,总结出最佳的课堂教学调控机制,并在新班级或新一课教学中推广实施。

4、异课同构——效中求型

教学安排:由学校低中高段语文教师分别执教一节古诗诵读课,探索不同年段的诵读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张婷:二年级《小儿垂钓》 刘娜:三年级《牧童》

杨玲:六年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基础上,形成古诗诵读课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5、同课多轮——自我成长

教学安排:陈琴执教二年级古诗诵读课:《江上渔者》,分别在二年级一班、二班、三班授课。

让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在精雕细琢、层递累进的研讨中,教师获得在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改进提高,进一步提炼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五、课例研究的操作要求

以“古诗诵读课的有效策略”为研究主题展开课例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古诗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授课教师独立备课、授课,展示教师个人的思想和经验,暴露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行为存在的问题,其他教师观课。

2、教研组听课后,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义,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其他教师观课。

3、明确不同形式课例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教研组要引导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课例材料包括:研讨记录、每一轮课的教学设计、每一轮课的课件、每一轮课的教学录像、每一轮课的教学反思、该次研究主题的经验总结材料。

6.古诗吟诵 美文诵读 篇六

美文诵读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是七(2)班的同学,下面由我们为大家吟诵古诗、诵读美文。

诗,是一种灵感,诗,是一种火花。诗,是一帘幽梦,诗,是一江明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赏古今的佳词丽句,共谱现代诗的华美篇章。

我们就像一只只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心中长长的思念的线总被一双无形的手牢牢地握住,那双手就是故乡。(诵读《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我们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为我们的衣食住行而辛苦工作的每一个人。那香甜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汗水的结晶;那鲜美的鲈鱼,也来自江上渔者风浪中的颠簸。请听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范仲淹(宋)《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大自然的美丽,让人心荡神驰,大自然的神奇,让人叹为观止。让我们投身它的怀抱,去感受唐朝诗人笔下的的神奇与壮观吧!请欣赏王维的《鹿柴》 【内容】: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是火热沸腾的歌,是灵感流溢的诗!请听春的古诗连诵

《春晓》作者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在中华古诗词的瑰宝中,仍然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让我们记住领袖毛泽东,诗人毛泽东。请欣赏《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史,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赞赏,请听《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很短暂,“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时不我待,请欣赏:汉乐府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浅谈古诗文的诵读教学 篇七

声情并茂的范读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它能架起作品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桥梁。如何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这就需要通过听声情并茂的范读定出感情基调的同时,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让学生在模仿练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

首先,读准重音。正确处理重音,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读得响亮,才能表示出兴奋、喜悦、激昂的感情;低音读得低沉,才能表示出肃穆、悲哀的感情。例如,教学《声声慢》时我先让学生找出重读的音,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何?因为这十四个字奠定了全诗的凄婉愁苦的感情基调。又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因为满地的黄花、旧时的燕子、萧瑟的秋风、绵绵的细雨使诗人满目萧条,触发了她内心的凄苦。颜已衰,人不在,物是人非,情何以堪?诗人满心的凄苦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因此要重读。其次,把握语调。诵读时,要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升降,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表达爱的感情应读得气徐声柔;表达憎的感情应读得气重声硬,表达悲的感情应读得气沉声缓;表达喜的感情应读得气满声高……课堂上,我让学生依据朗读指导选择恰当的语调,学生很快找到了,《声声慢》应读得气沉声缓;读《小石潭记》时,初见小潭应该读得轻松自如;看到潭中游鱼细石满怀喜悦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感受到潭中幽静的气氛,忧伤凄凉之情在诗人心头油然而生,所以应读得气沉声缓。再次,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叙述部分应用平缓的节奏。由此来看,《声声慢》要用慢节奏,《小石潭记》要根据感情的变化快慢节奏交替使用。

二、深入品读,读出情味

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只有‘读之以情’学生才会‘感之以趣’”。也就是说读文章要读出情味。在朗读中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这样,一段文字读出来,既有外在声音,又有内在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古诗文时,常犯的错误是不善于把握句子的感情,有语而无情,如何引导学生从句中品情呢?我认为首先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兴趣爱好、诗作背景、社会背景等,其次要理解诗意以及作者赖以表达情感的意象,因为只有解诗意,才能品诗情。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是她后期的作品,此时她的丈夫病逝,双亲离世,国破山河碎,自己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看了她的经历,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因此作者在诗的开头就用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奠定了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再看她选择的意象:酒是愁的象征,雁是离愁的象征,雨代表哀伤愁苦,梧桐代表凄凉悲伤,满地黄花又是女子憔悴容颜的象征。弄清了意象的象征意义,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人满眼愁苦,满心凄苦,因此我引导学生用缓慢的语调读出凄婉忧伤之情。由此可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读诗歌,自然能因情用气,以情带声。

三、借助媒体,读出美味

创设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特定情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直观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把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用什么来创设情景呢?多媒体是最好的选择。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都体现了这一点。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纵的是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不需要多精湛的画技,寥寥数笔就勾勒了一幅意境开阔,雄浑壮丽的塞外风景图。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翰海栏杆百丈冰”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无一不是一幅或雄伟壮丽、或美仑美奂的风景图。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与诗句相应的图片或动画,在反复诵读中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在脑海中画出一幅幅图画,走进诗人的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自然朗读时便能读出美味。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描绘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如此秀丽的风景,对于大西北的学生来说是奢望。从未见过,怎会有美感。因此我制作了精美的图片:青青翠竹、藤蔓缠绕、游鱼嬉戏、小潭怪石、流水潺潺……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缓慢展开图片,悠扬的古筝独奏曲让静态的审美意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面对这一幅幅绝美的视觉盛宴,任何“粗鲁”“烦躁”都望而却步,任何“小动作”“窃窃私语”都羞退了,朗读渐入佳境,语言也不知不觉的变美了。因此,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去朗读,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从而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四、回味赏读,读出余味

诗歌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导入特定情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共鸣,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要么续写诗后的内容,要么把诗文改写成散文,要么比较探究后写出感言,要么用几句简洁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想……例如,我在讲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诗文改写成导游词,学生异彩纷呈,不但有柳宗元没有看到的美景,还有与柳宗元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感受到的情感不是凄凉、伤感,而是心旷神怡。通过比较更能感受到柳宗元遭贬后的失落心情。这样学生不但对景物的特点了然于心,而且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此时再读,学生的诵读又多了几分情感。再如,讲授《声声慢》时,我让学生把诗词内容改写成散文,把自己当成李清照融入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改写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理解,受到了思想的洗礼。好的诗文总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作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巧妙去添补了这个空间,才会拉近与古人的距离,此时再去回味赏读诗文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8.诵读古诗文化 领略诗人文采 篇八

1949年前,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及一些新文化的深刻冲击,在古诗词鉴赏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未能出现较多的作品,只是一些零散的范例点评。诸如:俞平伯《清真词释》、顾随《东坡词说》、《稼轩词说》,该时期未能出现体系周密的鉴赏方法。

1949年后,从建国后的三十年里面,古代诗词的鉴赏一直处于空白期,受到文革以及左倾思想的影响,在这个年代里一些文人的思想受到禁锢,当时他们鉴赏的著作和文章,几乎是绝迹。

改革开放过后,诗词鉴赏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时是诗词鉴赏的繁荣时期,当时比较著名的文献有《唐诗鉴赏词典》、《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等,这些书在当时的影响极大。由于受到此前文革的影响,很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候可以得到释放,著作多如毛雨。

20世纪80-90年代,出著的鉴赏著作以及辞典多达数百种,开始出现对于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的鉴赏著作,例如:《鉴赏文存》、《诗词鉴赏七法》、《古典文学鉴赏论》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被当作教材来使用。[1]

二、探寻古诗词于高中语文教学之道

(一)换位思考法——创立情境,身陷其中

具有丰富内涵、深藏文化底蕴的古诗文,都与诗人所处的年代以及生活有着一定联系,但是由于诗词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其中所包含的思维、情感、人文、地理等与学生们的实际有很大的差距,这对学生的理解以及对诗词的品味有着巨大的困难,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该采取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难处,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一些视频介绍,为学生创设一个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换一个位置思考,假若学生就是诗人,会表达怎么样感情。

例如:《登高》这一首诗,老师先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一个人在外面漂泊了8年,经历了沧桑,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创伤,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苦难,因此,在晚年的时候写下这一篇诗文。通过这样一个背景材料的导入,让学生设想一下,自己假如处于那样一个时代,会有怎么样的感情,在借助这样一个基调的基础上,使教学变的更容易。[2]

(二)朗诵法——诗歌之美,美不胜收

诗歌的音韵美是其他的艺术手法难以相比的,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之类的,诗歌是可以诵读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的诵读当中讲究平仄,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求音韵的美。现代诗文,在长短句的交错中,节奏以及韵律都全部展现出来,通过抑扬顿挫的变换来诠释诗人心中的感情。朗诵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节奏,从而能够在节奏中体会诗人的真实情感。古诗词的诵读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言的朗读为“321”拍的结构,而七言的则是“43”拍的结构,学生自己先通过试读,合理调整语速以及语感,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慢慢再加修正。

例如:《雨巷》这是一篇特别注重音韵美的诗文,这首诗主要押的是“ang”韵,每节押2-3次,这些韵脚的反复使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音韵,从而形成一个来回往复的效果。[3]

(三)情感把握法——真情收放自然

诗词的鉴赏一直是难点,也是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的重点,从高考语文中就可以得到体现。情感往往也是最难把握与控制的,能够准确的把握诗词的情感,对于掌握诗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语文试卷中的客观题很多变为主观题,已经呈现出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于诗词感情的把握就会显得十分重要,而诗词的情感不仅包含在诗词的形象上、内容上、语言上,诗词的内容是情感的表达,诗词的手法是情感的呈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从而促使对整篇诗词的感知。在对于诗词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挖掘诗词的多个层面,加深对理性层面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高的赏析能力。

陆机在《文赋》中讲到:“诗缘情而绮靡”,有情才有诗,情是诗的根本,抒发感情才是古诗词的重要的特征。古代文人凭借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思乡、抒发爱情的喜悦、失恋的伤痛或者国家之痛等。面对这样复杂的情感,赏析诗词才需要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能够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情感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升华。[4]

三、总结

总而言之,诗词中包含着诗词的文化、诗人的情愫,从中也延续着中华传统的文化,是诗人的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实际生活的教学中老师要多方位、多渠道地的带领学生去欣赏古诗词之美,让学生从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中华名族文化的传承和对诗词中包含的美的享受。

注释:

[1]丁放.古代诗词鉴赏与高中语文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9):106-107.

[2]王琳.谈谈职教语文中古诗文教学[J].科教纵横,2012,(11):213-213.

[3]白雪.诗歌教学,美的享受[J].教法研究,2012,(1):68-69.

[4]徐可.情感把握法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2,(11):106-107.

9.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篇九

钢城十一小

朱萍 教学目标:1 会认5个生字。朗读古诗,熟读成诵。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重点:认识5个生字,了解诗文大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边读边想象,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这学期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大声地有感情的背一背? 大家的古诗背得真好!师板书: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诵读(师板书 小儿垂钓),看老师板书,这儿有个生字(垂),谁来读,瞧,钓鱼的丝线长长的垂到河里,所以钓鱼也叫“垂钓”“垂纶”.大家一起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古诗,认读生字,生词。.1 大家真会思考,让我们轻轻的翻开书第83面,先自由地读古诗,多读几遍,再将双横线里的生字读准,读给同桌听听。读字卡。同学们读得这么热情,那大家合上书,还能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吗? 垂,翘舌音读得真好,蓬,后鼻音真准 去拼音读。开火车读。莓苔,瞧“莓”和“苔”手拉手好朋友,就组成了词,谁来读,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草字头)说明莓苔(和草有关,是一种植物)真聪明,看到汉字的偏旁,就能猜出它的意思。想不想去看看? 这就是莓苔,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湖边。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的词语朋友呢。请看大屏幕:蓬头(多么可爱的孩子),(玩得真快活,头发乱糟糟)你来读,稚子(就是小孩子,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侧坐(你来读,是怎么坐,一起来坐坐看,这样侧着身子钓鱼,可舒服啦,齐读。“草映身”这个词组谁来读?这些草长得真高呀,把小孩都遮住了,你来读?这些草长得好茂盛啊?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真凉快!你来读。好大的一片草啊,把小孩的身子全挡住了。全班齐读。不应人,不搭理别人(师做动作)呢,在做什么这么专心回答别人的时间都没有啊?你来读?把莓苔等所有的生词和词组连起来读一读。

5读古诗。生字,生词宝宝跳回古诗里,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开始吧!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其它同学认真听。师评。师范读。想听老师读吗?如果读得好,请你们给我鼓鼓掌,好吗?老师读得好是有小窍门的,那就是一句一句地好好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 品读诗境。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 看到一个孩子学钓鱼。

B 看到孩子侧坐,看到莓苔,看到草映身: C我看到草很茂盛。你真会读,你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草映身)他真聪明找了个草这么茂盛的地方做什么啊?(钓鱼)对呀,这个孩子在学垂纶,师板书(学垂纶),你来读,这个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有模有样的钓鱼呢,你来读。

你还看到了什么?(侧坐莓苔)学大人钓鱼的样子,是什么样呢?侧坐读得多好啊,学着大人的样子,侧着身子钓鱼,多么专注啊!你来读。草儿好茂盛啊,把小孩的身子都遮住了。好聪明的孩子啊,躲在这么茂盛的地方,鱼儿可发现不了?想不想去看看这个小孩?看PPT这就是学着大人钓鱼的小孩,来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你喜欢他,读出来吧。全班齐读第一句,大家这么喜欢他,就读出你们的喜爱和夸奖吧。

小结: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知道了可爱的孩子在学着大人钓鱼,学得有模有样呢,还从哪里看出小孩专心学钓鱼呢?自由大声的读第二句。2 学习第2句。

自由得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孩子钓了好久,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大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他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鱼儿上钩。正在这时一位路人远远地来问路了,我就是这个路人,你们就是专心钓鱼的孩子,我们来演一演,师:小朋友,请问渔家村怎么走?生自由做动作。为什么只远远地摆手,不出声回答我啊?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看,和你们想像的一样吗?瞧,他皱着眉头,生怕鱼儿被吓怕,赶紧招手,真聪明,既指了路,又没有吓跑鱼。多么专心啊!男,女生比赛读。

这么专心地钓鱼,今天绝对收获很大,来,把这句诗齐读一遍。

小结:小儿垂钓,就这两句诗,把这样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灵专心钓鱼的孩子带到了我们面前。看来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真有用!让我们听着音乐,想象孩子可爱的样子,美美地将全诗读一遍吧。四 背诵 合上书,结合图画,我们自由地把古诗背给同桌听听吧。2 指名,齐背。五拓展《村居》

今天我们用边读边想象的画面认识了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其实古诗还描绘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大家一起读一读《村居》。六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学垂纶

草映身

遥招手

上一篇:“1+1”阳光读书俱乐部活动计划下一篇:西瓜皮看图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