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2024-10-17

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6篇)

1.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篇一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抗战取得的战绩及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击日本侵略者,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点】

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情景导入

一一五师集中隐蔽在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的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一举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大车200多辆,缴获火炮2门,弹药300箱,长短枪1 000多支,机枪数十挺,掷弹筒20多个,战马100余匹,以及大量的军用物资。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寇嚣张的气焰,驳斥了汉奸亲日派“抗战必亡”“战不如和”的谬论。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自主学习

一、平型关大捷

1.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

2.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根据地军民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3.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3.百团大战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4.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合作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敌后战场?有哪些作用?

结论:敌后战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战主战场,在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华北抗日联军所创造的。它从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到战略相持阶段的1941年挑起中国抗日的重担,上升为主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为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作用:第一,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战略基地和后方。它的存在和发展,增强了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第三,为中国革命保存和扩大了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给后来的新中国建设积累了政治、经济经验。

【探究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何建设得好?

结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不是简单的军事根据地,而是在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它使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的执政经验,积累了打赢战争和行政管理的宝贵经验,也为日后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

首先,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上的探索和创新,使抗日根据地成为具有强烈包容性和广泛代表性的抗日民主政权,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任。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个议行并列的政权体制,加强了人民对政府的监督,促进了法制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改变了传统的乡村政治结构;践行“三三制”原则,建立了更广泛的民主政治,提高了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实行“精兵简政”原则,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军队效能;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了党政关系,切实为群众谋利益。这一系列政治建设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理论,为日后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摸索和改革,使抗战军民有充实的后勤保障,通过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争取到广泛的群众支持。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原则,转变经济关系,既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经济利益,鼓励了广大农民的抗战热情,又取得了开明士绅的支持,团结了抗战力量;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粉碎经济封锁,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培养的管理经济的干部都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经验,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理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板书设计

巩固新知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某地伏击来侵的日军,并歼敌1 000多人,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这次战役指的是(A)A.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A.山东省 C.河北省 B.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2.全民族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的地点在今天的(D)B.陕西省 D.山西省

3.关于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在国民政府组织的徐州会战中取得的 B.八路军取得的战绩

C.全民族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知识点二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4.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枢纽是(D)A.重庆 B.西安 C.成都

D.延安

5.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A)A.减租减息 B.没收地主土地 C.地主不分田 D.富农分坏田

6.参加百团大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C)A.国民政府军队 B.国共联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7.在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说:“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是(C)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忻口会战

8.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是对下列哪一战役的赞颂(B)A.武昌起义 B.百团大战 C.七七事变 D.台儿庄战役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在本课的教育教学中,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的主题进行讲述,通过多种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重要影响。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中,特别注重对困学生的引导和鼓励,通过问题的层次性的设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2.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篇二

明确地尝试着用生本教育理念, 来指导备课。都说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马上联想到, 它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九式, 以无招胜有招, 杀尽仇寇奸人, 败尽英雄豪杰。同时, 脑子中又现出:“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12个字, 那生本教育自然就是这个“法”了。而贵在于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思想深处。

据我理解, 简单是生本教育的内在实质。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在于尊重生命的本质, 在于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因为生命本来就平常而自然, 我们努力使教育回归平常, 回归自然, 结果就是简单, 就是学生简单地学, 老师简单地教。

于是, 在教学设计上, 我们以能进入学生的生活为设计的出发点。对学生加以研究, 会使我们兴奋不已, 会使我们很多的教学设计都显得多此一举。课堂, 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 引入至城邦时代, 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坐了重点介绍, 主要涉及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诸方面, 其中对雅典的民主制描写得尤为详尽。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比较与联系, 一要比较大河文明的东方文化与欧洲古典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地理位置, 了解它们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要比较斯巴达和雅典在地理位置、社会生活、经济特点方面的不同, 从中领悟即使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文明, 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三要从国家管理形式和特点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三、学情分析

古希腊文明的诸多成就, 如古希腊神话、奥林匹克运动会、荷马史诗, 等等, 对于学生来说, 应该是有所耳闻的, 所以, 一些地名如雅典、迈锡尼、斯巴达等学生应该能说得出, 能引起共鸣。可以调取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有关希腊的任何词汇, 作为引出本课的手段。同时, 由于上个单元已经学过大河文明,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对比、理解、分析, 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异同, 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对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需要层层递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希腊代表城邦和国家管理形式, 并根据材料描述出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2.能分析理解雅典民主的时代优越性和双重性。

3.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及优越性。

2.难点:

(1) 认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双重性; (2) 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六、教学过程

按照简单的思想, 整个课堂结构简单, 过程明了。按照“你认识我吗”“你了解我吗”“你喜欢我吗”三个问题的设置, 层层递进来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问, 来调动学生头脑中已知知识点, 跟书本知识进行碰撞, 去伪存真。在这样的问题预设中, 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形成比较理想的导入。

通过第二问, 让学生结合教材, 深入了解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通过第三问, 让学生理性分析雅典民主制的时代优越性和斯巴达军事独裁制度的局限性, 加深学生对于民主的认识和认可。并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中,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 能够养成宽容的胸怀, 放眼世界, 博取众长, 为我所用。

七、教学反思

之所以选择《古希腊文明》来上这堂研讨课, 是因为2007年参加学校教坛新秀评比的时候, 上的也是这个内容。想看看, 相隔4年之后, 同课异构, 会有怎样的一份收获。

还记得, 当时的课堂, 力求用新颖的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课堂气氛, 使人感到这堂课热闹, 别出心裁。当年进行的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 也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引用视频, 设计游戏, 小组竞赛, 小品表演, 甚至于教师个人才艺表演, 等等, 可以说无所不用其及。课堂当然很是热闹, 好听。

在准备这次的研讨课时, 我想进行不一样的尝试。力求教学过程简洁, 学生容易学, 老师也容易教。既然是以生命为本,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有相同的待遇。

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学呢, 我认为, 那就是寻找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关联知识点, 将它们挖掘出来, 罗列出来, 区分出来, 再加上新的知识点, 使两者进行碰撞, 最终目的是将两者联系起来, 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相对有序的完整的认知结构。课堂, 真的能这样简单吗?简单的课堂, 能是有效的课堂吗?

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那就将课堂设计成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展现, 使得前置任务在课堂中当场布置和完成。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学生的反应很积极, 因为简单的前置任务, 起点低, 每个人都能回答, 都能参与。每个人的参与, 诚如涓涓细流, 最终经过师生的共同整合, 汇成大河, 畅游海洋。因为简单, 所以极致。

摘要: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

3.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篇三

还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位历史人物是()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康有为 5.(2分)清末状元张謇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不做,在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此后还建立了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由此可见,张謇主张()A.实业救国 B.废除科举 C.民主共和 D.思想启蒙 6.(2分)甲午战争后,围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A.西方科技的传播 B.重商主义的影响 C.改良思想的推动 D.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 7.(2分)如图为某出版机构的标识,它主要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今天,你的很多工具书仍然大多是由它出版的。这个出版机构是()A.三联书店 B.人民教育出版社 C.商务印书馆 D.北京出版社 8.(2分)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大量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共设施和纪念场馆。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为他()A.建立了光复会 B.创办了《民报》 C.领导了保路运动 D.创立了中华民国 9.(2分)如图是民国时期旅顺学生刘成汉的小学毕业证书。他毕业的时间应该是公元()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D.1950年 10.(2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妄想复辟帝制的是()A.段棋瑞 B.张勋 C.蒋介石 D.袁世凯 11.(2分)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如表反映的是()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大人 老爷 跪拜 作揖 缠足 辛亥革命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 握手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 12.(2分)如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可以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A.五四运动 B.清帝退位 C.一二•九运动 D.庆祝抗战胜利 13.(2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先驱的是()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周恩来 14.(2分)如图是新中国的将军外交家黄镇在1935年创作的一幅漫画,这幅画定格了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下列诗歌与之反映的史实相符的是()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5.(2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一次重要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同时这次会议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6.(2分)在武昌洪山修建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官兵烈士墓中,安葬着191位革命士兵。墓碑上镌刻着“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等词句。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亊件是()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北伐战争 D.武汉会战 17.(2分)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八一三事变 D.黄埔军校建立 18.(2分)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其公祭的对象是()A.国民大革命死难者 B.抗日战争死难者 C.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D.解放战争死难者 19.(2分)毛泽东指出《双十协定》“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与此协定签署相关的事件是()A.国民党一大 B.中共七大 C.抗战胜利 D.重庆谈判 20.(2分)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收集了四处纪念馆的参观券。按其纪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21.(2分)北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遗迹。这些历史遗迹在解放战争中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主要得益于()A.北平和谈 B.北平和平解放 C.南京解放 D.开国大典 22.(2分)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是()A.1月1日 B.7月1日 C.8月1日 D.10月1日 23.(2分)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A.巩固新生政权 B.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24.(2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25.(2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的入侵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

材料一 近代前期列强三次侵略战争局部地图(1)观察三幅地图,将它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材料二 中国近代三个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2)依据材料二,请依次写出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怎样的政治局势? 27.(13分)19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国家的人侵,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来源:Z|xx|k.Com](1)上述图示呈现了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不同派别的主张,请写出各项主张对应的事件名称。

(2)任选其中一个事件。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总结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轨迹。

28.(11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于2017年10月31日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参观,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1)为什么中共中央常委要专程去上海和嘉兴参观? 材料二(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3)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认识。

29.(14分)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人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材料一(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抗战14年”开始的时间。

(2)请你参照示例D,写出A、B、C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后,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由驼峰航线来完成的。动用飞机2000余架,运送各类物资近80万吨。“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达13架;

牺牲、失踪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 ﹣﹣根据美国《白宫文件》(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解答】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领导者是林则徐。依据所学知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

答案:A。

2.【解答】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B符合题意。

答案:B。

3.【解答】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他们的目标是“有田同耕”,是局限在农业上的。他们的目标是“有田同耕”,局限在农业上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不包括在中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B。

4.【解答】据本题关键句“兴办洋务企业,创建近代海军,探索自强道路”和“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李鸿章。近代中国腐败落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多次代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谈判签约的是李鸿章,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还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C符合题意。

答案:C。

5.【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创大生纱厂可知引人是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张謇主张实业救国。

答案:A。

6.【解答】甲午战后,由于大量赔款,清政府出现财政困难,所以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7.【解答】图片是商务印书馆的标识。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最初专营印刷,后来成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答案:C。

8.【解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答案:D。

9.【解答】题目给出的图片中有民国三八年字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38﹣1=1949年。

答案:C。

10.【解答】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袁世凯在1915年称帝,后爆发护国运动,1916年3月取消帝制。此后,中国进入北洋各系军阀混战的局面。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妄想复辟帝制的是袁世凯。

答案:D。

11.【解答】材料中“发式、服饰、称谓、礼节、脚形”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习俗的范畴,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答案:B。

12.【解答】由“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路线”图中,火烧赵家胡同曹汝霖住宅,结合所学,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在行进途中,火烧赵家胡同曹汝霖住宅。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五四运动。

答案:A。

13.【解答】根据课本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先驱。

答案A。

14.【解答】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的是红军长征,发生于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指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发生于1950年。

答案:C。

15.【解答】据所学知,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C。

16.【解答】据“在武昌洪山修建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官兵烈士墓中,安葬着191位革命士兵。墓碑上镌刻着‘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等词句。”可知,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经过激烈战斗,北伐军登上武昌城头。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答案:C。

17.【解答】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B。

18.【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时间,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等死难者而设立国家公祭日。

答案:C。

19.【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双十协定》是1945年10月10日国共重庆谈判签订的,D项符合题意;

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主要内容是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七大召开于1945年,主要内容是制定党的政治路线,与国共谈判无关;

抗战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8月,且《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通过谈判签订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0.【解答】观察题干四处纪念馆的参观券,其纪念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辽沈战役、抗日战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7月;

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

抗日战争胜利发生在1945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生在1927年。其发生的先后顺序①④③②。

答案:B。

21.【解答】北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遗迹。这些历史遗迹在解放战争中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主要得益于北平和平解放。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下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答案:B。

22.【解答】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是10月1日。

答案:D。

23.【解答】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获得大团结。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初,美国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为保家卫国,中朝人民共同作战,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三者都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A。

24.【解答】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符合题意。

答案:C。

25.【解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D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解答】(1)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地图分别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③②①。

(2)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局势。

故答案为:

(1)③②①。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3)中国近代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7.【解答】(1)据题干年代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名,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变法图存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的口号,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的过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结合所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轨迹是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

故答案为:[来源:学科网](1)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

28.【解答】(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破坏,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此中共中央常委要专程去上海和嘉兴参观。

(2)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故答案为: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破坏,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来源:学§科§网Z§X§X§K](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29.【解答】(1)据所学知,“抗战14年”开始的时间1931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由图A及“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可知,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这是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由图B及“1938年春”“李宗仁”“台儿庄”可知,这反映的是台儿庄战役。由图C及“1940年”“八路军”“100多个团”可知,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

(3)由材料二“太平洋战争后,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由驼峰航线来完成的。动用飞机2000余架,运送各类物资近80万吨。‘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达13架;

牺牲、失踪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并结合所学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中华民族实行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等。

故答案为:

(1)1931年。

(2)A七七事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4.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篇四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十课的内容,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分为两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单元为后三个单元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在整册教材中举足轻重。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难点是懂得如何在社会中成长和理解网络提供的新空间。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分为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社会生活讲道德和做守法的公民,以人际交往为主题,围绕学生生活圈的扩展,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尊重他人,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他是对上一单元内容的承接,也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点之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自觉遵守规则,礼貌诚信待人,同时也要在理解违法的危害性的基础上预防犯罪。教学难点是理解各个规则的重要性,理解法不可违。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分为两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和积极奉献社会。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品德,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为社会服务,本单元为下一单元的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共分为三课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建设美好祖国,本单元是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情感。

三、课标要求(一)第一单元 1.1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1.6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二)第二单元 1.5 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1.1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2.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2.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三)第三单元  1.4 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第四单元  1.7 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2.8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3.5 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养成亲生活的行为,合理利用网络,维护秩序需要规则,做文明礼貌的人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实干创造未来(二)难点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维护和改进规则  践行诚信,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如何关爱他人,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措施 1.尝试用希沃授课助手教育新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

4.注意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化解畏难情绪。

5.课前布置预习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7.多听课,不但要多听同学科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六、教学进度表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讲述和思考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思想水平和情感能力快速提升,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青少年思想和精神发育的核心主题。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三、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 1.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2.基于学生实际,由浅入深 3.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体验 4.针对学生的问题,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引领 四、教学任务  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1)尊重教材 ◆尊重教材,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尊重不等于封闭,新教材能激发新问题、新思考、新讨论、新实践。

(2)深读教材:立足编写依据读懂教材。

◆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三个逻辑统一◆上册八个主题(2)深读教材:立足课程目标读懂教材(3)立足学生发展特点读懂教材     ◆国家意志和学生经验、认知之间的矛盾(4)立足多维方式读懂教材 用结构方式读懂教材(从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结构)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3、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教学开放性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如何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老师的挑战。

4、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拓展教材,开发资源     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实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教材的严肃性与教学的活泼性的有机统一,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教材功能的发挥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对接。(譬如,方法与技能的拓展)5、提升专业素养和品格修养,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

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6.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课,不但要多听本课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六、具体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时间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9.1—9.2 与学生交流九上道德与法治教材 1.1  坚持改革开放 2 9.5—9.9 1.2  走向共同富裕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3 9.12—9.16 2.1 创新改变生活 2.2  创新永无止境 4 9.19—9.23 第一单元复习及测试 3.1 生活在民主国家     5 9.26—9.30 3.2参与民主生活 活动搜集总结增强民主意识的具体做法 6 10.3—10.7 4.1夯实法制基石 4.2凝聚法治共识    7 10.10—10.14 5.1 延续文化血脉 5.2  凝聚价值追求 8 10.17—10.21 认真阅读经典,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5.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篇五

——齐世荣总主编,瞿林东、叶小兵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制造工具,采集狩猎。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石器。他们从河滩上捡来鹅卵石,从山上捡回石块,经过打制,做成粗糙的石器。这种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用石器把树枝砍削成木棒,他们使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去猎取动物(狩猎)。妇女则更多从事采集活动,以获得食物,维持生存。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出生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

活动区域

黄河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

体貌特征

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使用工具

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社会组织

群居生活

火的利用

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种

(过渡)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上,而在这个龙骨山顶部,我们又发现了一个远古人类的遗址,不过这个遗址的年代要远远晚于北京人遗址,这就是山顶洞人遗址。

6.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篇六

【课程标准】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

解读与转化:

1.将课标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内容和活动设计载体,课堂过程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主题概念(用历史细节浸润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素养的主题概念(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通过优化“微媒介”(微素材、微介质、微策略、微路径)的设计,在解释历史的体验碰撞中,实现浸润“家国情怀”的终极目标。

2.在基本史实运用上,抓住“知道”这一学习行为动词,来设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教学难点: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3.基本史实落脚点:秦的暴政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情分析】

本校地处闽南沿海地区,属农村学校。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成语故事、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为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内容,处于秦统一与西汉统一之间,有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主要学习内容有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编版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续写的特点:

1.基本栏目: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2.教材资源:相关史事1则:“焚书坑儒”。插图4张:秦空心砖;秦代的刑具;《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材料研读2则:秦简的记载内容,思考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史记▪高祖本纪》的内容,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问题思考1则: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课后活动2则: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里?试着在右侧的¨中画“√”;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意义。知识拓展1则:破釜沉舟。

3.续写特点: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秦的暴政”,讲述的是秦朝在建立后采取的暴政,以及暴政的表现。第二子目“陈胜吴广起义”,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时间、原因、结果等。陈胜、吴广首举义旗,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三子目“楚汉之争”,讲述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巨鹿之战项羽歼灭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了秦的灭亡。刘邦项羽为争夺皇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这三个子目层层递进,清晰、完整呈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其叙写的基本逻辑是“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建立的政权、结果;知道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以及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2.关键能力与思维

(1)经由《汉书》、《史记》等文字史料以及相关图片、表格,让学生在了解多元历史呈现方式的同时,学会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思考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渗透史料实证意识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

3.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2)史料实证:以史料,图片、图形等历史细节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政策及其影响;材料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观。

(3)时空观念:学生以“秦朝大事年表”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地图”以及“项羽刘邦起义的地图”,构建时空框架,增强时序意识,厘清前后相关知识脉络。

(4)历史解释:以问题探究引发思考,学生通过探究“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为什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等问题,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揭示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

(5)家国情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1.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

2.陈胜吴广起义

3.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习难点】

1.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习环境】

教室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研读法、谈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合作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图片材料:阿房宫、万里长城与“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问生】:阿房宫、万里长城都是秦朝伟大建筑工程,你们观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好看、漂亮、壮观等等)反映出秦朝的国力如何?(学生:强大)但是,当时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这说明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着莫大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呀?强大的秦又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

(设计意图:用阿房宫、万里长城,阿房宫导入,设置悬念: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什么关系?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增强学习兴趣。)

二、展示课标、解读课标

三、讲授新课:

(一)展示大事年表,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对应历史事件

【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花几分钟时间,完成这个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2年

【师问】:从这个表格中,秦朝共存在了多少年?大家动手算一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大事年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归纳要点的能力。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进而引出秦朝的暴政。)

第一部分:秦亡之源--暴政

1.【材料研读】:

【师问】:强大的秦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0页,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材料一: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部编版七上历史课本

材料二:收泰半(三分取二)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先黥(在人脸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或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将尸骨捣烂),肉于市(在市场上将肉卖掉以供食用),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 ——班固《汉书·刑法志》

2.【表格为例,教师引导】

问题1:算一算材料一: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5%左右

问题2:再算一算材料一:2000万人口中,除去妇女、老人、儿童还有多少青壮年男子在家耕田?所剩无几

问题3:繁重的徭役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设计意图:问题驱动教学,利用课本中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教师接着出示饼状图,让学生更直观形象感知历史.通过问题链,层次递进,学生明白秦朝的徭役繁重带来的严重后果,符合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渡】: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3.【论从史出】

【师问】:材料三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秦朝的刑法严酷。

【师追问】:你能从课本上找到其他多元材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吗?

【生答】:P50刑法的种类非常多,而且残酷。P51秦简的记载 出土的秦朝的刑具图片

【师讲述】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懂的运用多元史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懂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论从史出”和历史思辨的能力。老师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多元史料来,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焚书坑儒 】: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大家看P51相关史事

5.【各抒己见】: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同时可以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过渡】:秦始皇的暴政简直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始皇再厉害也难逃一死,那么,那么这些压迫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有没有得到一些改观呢?秦始皇的继任者秦二世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6.【生讲故事】:指鹿为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7.【学生总结】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总结一下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役多 2、赋重3、刑酷 4、二世更加残暴

8.【打油诗小结】:现在我们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一下秦朝的暴政。(一生读众生听)

PPT出示诗歌:《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设计意图:1.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用打油诗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

9.【历史换位】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末年这样残暴的社会中,你会怎么做?

生:太残暴了。生不如死,起义吧

(设计意图:历史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增加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切身感受,增加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充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第二部分:秦亡之路--农民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第一步)

【过渡】:毛主席生前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陈胜吴广。这边注意一下: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农民起义,教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农民起义要掌握五要素、三步曲。(大屏幕打出)

1.【学习指导】

2.【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第二框,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填写在表格内,等下请一个同学结合地图来复述起义的简单经过。

事件

大泽乡起义

时 间

公元前209年

地点

大泽乡

领导人

陈胜、吴广

直接原因(导火线)

遇雨不能按时到达,按律当斩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政权

张楚政权

结 果

被秦军镇压

意 义

P56最后一段

(2)【生上台讲述起义经过】

(设计意图:1.通过交给学生学习农民起义的五要素三步曲,引导学生学习事件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完成表格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学生看完课本后结合地图进行讲解起义的简单经过,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识图能力。)

【过渡】: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政树立了榜样。

3.【合作探究】

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运用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

【过渡】:陈胜、吴广倒下了,但是千百万个陈胜、吴广却又站了起来。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二)刘邦、项羽反秦斗争(第二步)

1.巨鹿之战

【师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纷纷响应,在起义队伍中有两个人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

【师问】:公元前207年项羽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激战,史称巨鹿之战,关于这场战役有个成语故事,你们知道吗?(破釜沉舟)。

【生讲故事】:(破釜沉舟)。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师总】:项羽破釜沉舟,体现了他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士兵英勇作战,最后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2.刘邦灭秦

(1)【师导言】:在项羽和秦军巨鹿之战的同时,刘邦在文臣萧何张良和武将韩信辅下直捣黄龙,进军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以此为标志,秦朝灭亡。

现在我们来做两道选择题

(2)【牛刀小试】

1、下列消灭秦军主力的是(C)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推翻残暴的秦朝统治的(C)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的起义军C、刘邦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起义军

(设计意图:用小试牛刀进行测验让学生区别易错点,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过渡】:秦朝灭亡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我们看看历史的选择。

第三部分: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1.【史实接轨】中国象棋棋盘,【师问】:棋盘中有什么字?源自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为什么争战?(争当皇帝)结果如何?

【师问】: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合作探究】

秦灭亡之后,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请同学们合作讨论,完成这个表格。

指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和人物身份的变化(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生:讨论分析,明确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起义的范畴,而在秦亡后的活动则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设计意图:1.通过象棋棋盘上的文字吸引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要与现实的距离,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目的?2.之后进步追问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老师从学生情况如何,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战争目的和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表格。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感知历史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历史知识,化解难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辨的能力。)

3.【生讲故事】

【师问】:为争夺帝位,项羽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在楚汉相争中有个故事叫鸿门宴,大家看P57.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答】: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材料研读】:

【师引导】:那么楚汉之争的结局怎样?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归纳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材料一: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你能找出关键词?

——《史记·项羽本纪》

【生答】:刘邦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赢得人心;项羽相反,纵兵烧杀抢掠,丧失人心。

刘:a、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b、重视人才,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C、有根据地,进入关中后,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项:a、推动民心,进入咸阳后大肆杀掠,b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设计意图: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结局,进一步追问刘邦胜利的原因,设置两个问题链,问题有层次,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接着进行材料研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史料的习惯,提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5.【师引导】:现在大家想想:联系秦朝灭亡史实,你认为根本因素是什么?秦灭亡和项羽失败有何共同之处?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问题升华主题,结合课堂内容,对比刘邦项羽的政策,使学生产生思考,落实本课的家国情怀——“得民心者的天下”。同时通过学习,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历史,懂得以史为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

五、成语擂台,智力比拼:

师:学习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本课的一大特点成语特别多,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本课包含哪些故事 ?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的暴政,表现在四个方面:役多,税重,刑酷,二世更加残暴。秦朝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最先起义,接着项羽在巨鹿之战沉重打击秦朝,刘邦入关推翻秦朝。后来两个人为了争夺地位进行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胜出,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从本节课中,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顺势得民心而得天下。民心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替中汲取营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纲领,实行改革开放,抓民生促发展,深得百姓之心!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设计意图:1.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方便同学们对本课主要内容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掌握历史重点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家长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板书设计】:

【课前反思】:

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如何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养通过微路径的设计来转化落实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微媒介”实践性研究,为了达到课程自愿教学目的化的目标,本课围绕“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在基本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后,从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出发,共选择或改造或自制13个教学媒介,以图片、表格、史料为主要呈现形态,通过微路径的设计,力求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课后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课程标准与初一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材,通过不同微路径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进行思考和审辩,整节课有非常明确的中心及核心价值,做到了知识性与价值观的统一,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导入简洁一针见血,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欲,从而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学习。本课分为三个模块学习,小循环,大容量,深挖掘,有助于学生掌握夯实基础知识。采用表格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多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探究史料,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发言、参与的学习能力。与多媒体技术,地图、成语相整合,时刻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3.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在家国情怀素养这一个主题概念的落实方面。我采用了不同环节的三种方式去渗透。第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第二,通过学生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第三,在最后结束教师小结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打赢这场阻击战。

上一篇:学生会工作自我鉴定怎么写?下一篇:大型会议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