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

2024-09-26

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精选9篇)

1.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 篇一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当中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音乐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情趣,甚至未来工作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其中钢琴是音乐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选择,如同学习其他教学内容一样,钢琴也伴随着等级的提升,伴随着考试,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发展。这种发展过程是家长们比较认可的,同时还存在着考试的加分等等。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也是一个比较入门的窗口,让孩子能够提高智力和操作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对于学前教育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采取学前教育的时候,选择音乐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近些年来,钢琴不再是一枝独秀了,钢琴教育也不再是单一的家长们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乐器被提上了学生的学习日程,让学生能够有很好的音乐学习机会和更多的音乐教育选择。音乐教育的选择性增加也与这些年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这种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国民素质有所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我们追求的是音乐教育的在智力发展阶段所带给孩子的实际影响,是让孩子在音乐的教育中能够领会更多的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内容,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大,那么在某个层面来说,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就越来越大,这是我们都曾经认识到的内容。总的看来,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扮演的地位有三个,其一是启蒙,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即便家长对待学前教育的事情再功利,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种种启蒙目的。其次是引导,家长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长,望子成龙,希望能够通过学前教育来提高孩子在未来竞争中的实力,所谓抢钱抓早,尽快谋划,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引导。

2.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 篇二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任何一种文化, 首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可能是世界的。音乐是文化之灵魂,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华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形式之一, 同哲学、军事学、文学、伦理学、宗教等其它中华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无愧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长久不衰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保护好民族音乐, 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民族音乐,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 需要在不同的时代里继承和发扬。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担忧地提到:“西方音乐在流行的层面和在古典的层面上日益占支配地位, 以至中国的传统音乐面临着不受重视乃至灭亡的危险。”这提醒我们:传统音乐的存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国际上就无地位可言, 振兴本民族音乐文化, 让中国音乐在世界上重放光彩, 这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 是传承民族文明的最佳人选, 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 应该担当起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 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热爱祖国的合格人才, 对民族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一、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 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 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 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 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 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 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青年学生只知道超级女生、超级男生, 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 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从我国近几年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可以看出, 相当一部分在综合素质测试中竟不知什么是山歌、号子、分不清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这些都能反映出我国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极其缺乏了解, 加强音乐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 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在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 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

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 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模式没有改变, 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 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 濒临绝灭。

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 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早在20世纪初, 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就认为, 学校音乐教育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 民族音乐是引导青少年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 是培养青少年热爱民族音乐、培养好的艺术趣味, 继承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 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 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民族意识, 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 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 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 为民族音乐教育创造条件

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学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 确保民族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欣赏和体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带领学生多接触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让他们热爱自己的音乐文化, 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美, 提高把握民族风格作品内涵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完成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现在一些高校在音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不被重视, 民族器乐仅列为选修课, 以至于不少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学了四年却不会弹奏一件民族乐器。这种教学体制造成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疏远, 情感淡薄。这必然影响民族音乐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 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这对开展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艺术, 无疑是有害的。因此, 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进行教师培训, 加强音乐师资的民族音乐教育, 以提高其素质, 鼓励、支持和倡导教师们主动学习、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知识, 使其对民族音乐教育充满信心。没有一批懂得并热爱民族音乐的合格师资, 就无从谈民族音乐教育, 所以, 培养、造就民族音乐教育的合格教师, 乃是当务之急。

(二)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 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 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 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 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 内蒙民歌的高亢悠扬、音域宽广, 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 彝族民歌朴实细腻, 清新动人, 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 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 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 富于舞蹈性节奏, 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 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 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 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 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三) 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 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

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 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 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 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 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 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 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 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民族音乐的存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国际上就无地位可言。因此, 学校音乐教育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 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引进到音乐教育中来。通过创建民族音乐教育体制、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法积极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制, 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氛围, 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了解民族民间音乐, 创造一个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 让校园内响起民族音乐之声, 让民族音乐之花真正在校园绽放。

参考文献

[1]张绍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问题[J], 艺术教育, 2007 (8) :66

[2]周奇迅: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迪[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91-94

3.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 篇三

关键词:德国音乐教育;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专业性;中国;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04-01

一、德国音乐教育

德国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德国有众多优秀的音乐类院校,德国共有大大小小30多音乐学院(包括私立),并且德国的大部分公立音乐学院都是不收学费的,每年只需要交少量注册费。

德国不但是世界上开展教师培养的较早国家,而且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当今世界上音乐教师培养体系中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国家之一。德国对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时始终坚持“4-22”式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经过实习教师——候补教师——助理教师——终身教师这样四个层次,两次国家考试、两年的实习和两阶段的培养模式等严格的体系,从而保障了德国音乐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正是由于这种方式,充分地保证了德国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德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包括两类,一类是“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另一类是“音乐学校或社会需求的专门音乐教师教育”,因此,在德国的音乐教师培养机制被称为“双轨制”,再加上不进行直接音乐教育而是单纯的做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从方向上来说把音乐教育分为严格的三个方向。这就是德国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中著名的“三分法”。当今德国各高等院校都把“音乐作为教学的一个方面”和“音乐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当作音乐师资培养的出发点。由于“三分法”的教育模式而导致了德国的教师队伍具有相当的专业型与针对性。在不同的岗位需求不同专业的音乐教师,使得各个阶层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

德国当代学校教育改革时期,由奥尔夫提倡的在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原则,即“让学生借助简单的乐器创造音响并进行谱曲”,“创造性地听写乐谱”,“从听懂音乐、解释音乐发展成能创造性地从事音乐活动”的原则,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被推广到各学校中去。而“教师应具有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则成为了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普遍要求,也正因为这一素质要求,利希特瓦克才说:“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天赋的职业”。

二、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我国音乐教育模式的区别

(一)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因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而造成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比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同学们感到一定的新鲜感,更有效的激发同学对音乐的向往与兴趣。

(二)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

音乐的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式,理论的学习不要像其他学科一样模式固定。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演示模式,比如老师进行一段演唱,让同学们说出节拍、技法等音乐元素,再经过老师的指点达到学习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更加得灵活多变。如采用即兴伴奏、作品赏析,老师领唱、合唱等方式。或者采用小组对歌、小队比赛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主要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教学的任务与目的有关。根据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同学感觉到每节课都是新的,对音乐产生一种由衷的期待。这样,一方面极大的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同学在音乐课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从听懂音乐、解释音乐发展成能创造性地从事音乐活动”等原则,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被推广到各学校中去。

(三)学习方法具有自主性。

德国的音乐教育与整体的教育模式相关,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德国的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类课堂是可以自主选择的,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兴趣课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对上课时间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并且另一个选择也決定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音乐,为进入音乐的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决定了音乐课堂的设置,包括时间、内容等核心方面均是由相关的教育人员所制定的。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好的方面主要有制定相对科学,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等优点。但是也打压了同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另一个层面上,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还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进而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育体系具有专业性。

德国音乐的教育体系是所有规定课程都直接与发展学生的各种音乐才能有关,而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就已经占去大部分的课程学习学时。德国不是没有这些课程,而是作为公选课由学生根据兴趣和时间自由选择(专业音乐学院一般不开设,学生可以到综合大学选修),而不作硬性的规定被写入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

三、德国音乐教育带给我国音乐教育的思考

因为德国音乐教育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这一专业中,也体现在德国高校所有其他专业的教学之中,所以,造就了德国大学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和研究品质。在学生的在校教育模式上,尤其是教学课程安排与规划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的去学习,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借鉴与参考的。

因此,我国音乐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基本原则;重视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视课外音乐活动,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如火如荼;音乐课内容的丰富多彩,音乐课内容不但包括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社会音乐知识(如音乐市场和大众传媒、著作权、音乐环境等知识)。

从文化意识方面对“欧洲中心论”的局限有所认识,提倡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重视民族音乐教育;高等音乐教育中,分两阶段培养教师的制度,保证了音乐师范生参加音乐教学实践的时间;高等音乐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目标与中学的音乐教育相衔接,重视音乐教学法、音乐实践课程,将培养音乐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这对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等等。

4.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 篇四

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缺乏对其文化属性的思考,为此,需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充分意识到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将音乐教育纳入整个文化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文化观,要将社会音乐文化中的积极、正面的因素纳入音乐教育之中,并在对音乐文化属性的深入认识下,寻求解决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3.2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社会音乐文化内容

流行音乐文化体现出社会共同价值的追求,在音乐教育之中要正确辨析流行文化,吸取流行音乐文化的精髓,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积极与俗媚、大众与低俗。如:网络流行歌曲《老婆最大》,其旋律简洁明快,然而其内容却不免陷入低俗和过于直白化。而《青藏高原》等流行歌曲却显现出鲜明的音乐文化特色,蕴含有深远的文化涵义,值得在音乐教育中加以研究。在音乐教育中还可以将民俗文化纳入其中,要深入挖掘民俗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要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歌词涵义,实现伟大民族文化的传承。

3.3要重视音乐教育文化的辐射效应

音乐教育文化体系应当体现出开放性,要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潮流趋势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要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不仅注重于音乐演唱技巧的训练,而且还要传输社会音乐文化内容,寻求更为宽泛的对外渠道,将音乐教育建构于校园、家庭、社区、协会之中,形成音乐教育文化的全社会辐射。4结语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是重要的课题,它在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下,可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社会音乐文化积极地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音乐文化的全方位辐射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邹如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阅读”与“对话”原则[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2]王仲才.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3]蒋雪.我国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4]黄河.周代音乐教育对我国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5]李莹.早期音乐教育的情感语境何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5.学前教育音乐论文 篇五

1.教学设施的重要性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必备的教学设施以及多媒体教学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乐器的欣赏以及韵动的聆听都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地区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这就需要国家进行相对扶植。或者可以通过一些较廉价的音乐器材中进行简单的锻炼,但是音乐器材的鉴赏仍旧值得关注。

(]2.教师素质的提升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也许本专业根本不是音乐,而是其他专业,恰好缺少音乐教师而去任职了音乐教师或者是一人担任好几个职位。所以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只有提升教师的素质才能从最根本上解决幼儿的音乐素养问题。学校定期举行教师进修,不断的提升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教学宗旨。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光前、裕后、利今”的事业。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的基本力量是教师,她们也是做好高质量幼儿教育事业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

二、教学计划的改进

1.教学活动的设计对于当前的教学来讲,教学活动的比重应该加大,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设计的,幼儿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要针对发散幼儿的思维进行游戏设计,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学习。可以进行音乐鉴赏、猜歌单、唱歌评比等,对于表现好的小朋友还可以进行张榜公布,并且在照片旁粘贴小红花,以资鼓励。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幼儿教学很多教师会觉得力不从心,因为幼儿的心智并不健全,所以针对幼儿的教育就必须要拿出专门制定的方案。针对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比较听话,有的孩子比较自我等等,这时候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一起研究针对幼儿的教育方案。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区别教育针对不同的幼儿可以进行区别教育,有些幼儿可能对舞蹈比较感兴趣,有的幼儿对声乐感兴趣,有的幼儿可能对乐器感兴趣。此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进行区分教育,针对各自的爱好进行教育而不是过去的一网打尽式教育,那样的教育最终的教学成果并不是很可观。

三、有效教学策略

1.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此时教师们的职责就是及时上报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且在上报之后进行集体讨论。也可以针对国内外的优秀教育模式在针对当地的教学加以综合,最终拟定最适合当地的教学模式。问题到来之后,大家齐心合力进行问题的改善就会讲问题解决,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努力会解决最终的问题。针对幼儿教育一定要首要进行对幼儿心理分析,心理分析看似与教学无关,却能够起到帮助教育者走捷径的帮助,所以针对幼儿心理进行恰当的分析之后,幼儿们的一举一动所要代表的意思都会尽收眼底,在针对其表现出的意思进行教育则是非常方便的。

2.教学环境的改善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其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创设环境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但因种种原因,许多幼儿园在具体操作上还很不到位,从而影响到环境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

四、结语

6.音乐教育中的表情教育 篇六

在音乐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是幼儿毫无表情地唱歌,再是老师反复提示:“小朋友要有表情地唱这首歌,脸上笑嘻嘻的,看谁笑得最美!”这里,教师是用一种模仿性的操练来教表情的。孰不知,在音乐教育中表情不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加入或省略掉的,它应是孩子真情的自然流露。――音乐教育中,我们要使幼儿对音乐的意义和美的因素有清楚的理解,使他们很自然地以某种表情来唱歌。

哪些音乐因素会决定着表情呢?教师又如何诱发幼儿的表情呢?

一、乐句决定着表演音乐要富有表情。

孩子刚接触到音乐时,我们先让他们理解短句,逐步看出每个音乐作品都是由一系列短句组成的,有些重复、有些对比,有些包含了各种变化。所以从新入园开始就应进行乐句感的训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唱句末最后一个音时敲一下鼓;唱句首第一个音时拍一下手;在句末最后做一个动作;还可以采用在唱句末最后一个音时摘取一颗星星的方法演唱。当幼儿听音乐,能熟练地以身体动作的反应来感觉和理解乐句的起始,说明幼儿对音乐结构有了理解。

幼儿一旦对音乐结构理解了,感受了音乐的整体,就可以用某种强度、某种速度和某种音质把它发挥出来。比如:我弹奏《洗手帕》的音乐时,可分强弱、快慢、高低不同的方法来弹奏,幼儿欣赏时用身体动作反映出他们的感受:音乐强、慢、低时,是小朋友有力地搓手帕;而音乐弱、快、高时,则是小朋友在轻轻地搓手帕。这样,幼儿会意识到对音乐的不同处理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二、对歌曲理解有利于幼儿感情外泄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影响幼儿表情的还有歌曲的歌词,比如:《迷路的小花鸭》一曲,第一段讲小花鸭迷路了,找不到妈妈了。第二段讲小朋友送小花鸭回家了。幼儿都有这样的体验:迷路了总是伤心的,回家了总是愉快的。教他们会用伤心、难过的表情慢慢的演唱第一段;而用欢快的拍手,轻快的速度来演唱第二段,形成表情的强烈对比。有表情的演唱,绝不是笑嘻嘻地演唱,而应表现音乐作品中那种自发的、感情可以自然外泄的.内容。

教师处理歌曲时常常按歌词内容表达相应的情感,即唱悲伤的曲子时脸露愁容,唱高兴的曲子时满脸笑意,一般来说这不会错,但处理教育歌曲,讽刺歌曲时要例外。如《爱护小树苗》的后两句:“别摇别摇快别摇,好孩子要爱护小树苗”,唱时不应满脸怒色,应不失亲切。又如唱《粗心的小画家》这首讽刺歌曲时,也要心平气和,表情不可过分外露。

三、演唱时的强度和速度直接影响表情

当我们教一首歌曲时,我们并不要先告诉幼儿要响亮的唱还是轻轻地,过分地强调快一些或慢一些、强一些或猛一些,这样可能使得他们对音乐感受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我们要求幼儿演唱时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唱歌,然后帮助幼儿理解歌词、乐曲的意境和意义,启发幼儿按照他们认为适当的强度来演唱、表现之。例如歌曲《卖花姑娘》和《新年好》这两首歌曲的旋律相同,但意境不同,所以我如此提醒幼儿:你觉得两首歌曲的词表示的心情相同吗?如果不是,你能分别说出两首歌各表示的心情吗?

分析了乐曲的意境后,幼儿自然会以关切同情的心情演唱第一首,而以快乐的心情演唱第二段。一般地,这样的演唱,强度的增加与减弱也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速度主要是通过拍子的节奏来定。我们不能直接地、缺乏想象地让幼儿唱得快些、唱得慢些。我们同样应当让他们感受歌曲的意境,随之以同样的“步伐”来反映这个意境,自然地放慢或加快。如唱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我这样提示:歌曲中的勤快人是怎样劳动的?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懒惰人在干什么,样子会是怎样的?请你像一个真正的勤快人那样,做出越干越欢、越干越有精神的样子。也请你像一个真正的懒惰人那样,做出越睡越熟睡、越睡越没精神的样子。想一想,玩一玩以后,幼儿很自然地会用快快的,有精神地唱第一段。而慢慢地,显得没有精神地唱第二段。

最后,在处理表情中,教师自己的示范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不是做让幼儿一味模仿的模型,而应是做能给孩子灵感的点拨人。还应当能够直接向孩子们表明有表情的歌曲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7.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 篇七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当前, 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是全面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是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音乐教学人才的摇篮,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是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 由于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等因素, 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目标日渐偏离, 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 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关注:首先,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师音乐系 (科) 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从西方国家的高等音乐院校照搬过来的, 其实质是为选拔音乐表演及理论人才服务的一种“精英教育体系”。在这种教育体系里, 一切都以选拔、培养和造就艺术家为中心。这种教育思想远远落后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不利于“通才式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这样高师音乐教育难以培养出符合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所需的合格师资, 因此, 作为高师的音乐教育, 必须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其次,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 还应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可以概括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扎实, 知识结构合理均衡, 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应变能力灵活自如, 互通互用;音乐技能知识扎实全面, 实用能力强;具有丰富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互通能力等。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大发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的提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和创新者。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滞后现象是阻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问题

由于教学计划的单一性, 专业课多、面窄, 设置的课程专业性过于突出, 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 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偏低,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能量发挥不够, 缺乏自我开发和教育创新精神。因此, 在为师从教上, 显得力不从心, 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现代化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

2.教学内容问题

过分强调技能训练, 忽视了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照搬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 以单一的技能标准要求学生, 以至于对学生产生误导, 使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练习技能专业, 导致学生严重偏科、重技能、轻理论, 毕业后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

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做法, 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 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门户之见。教学方法仍然采用填鸭式的“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等传统式教学, 课堂上没有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开发能力受到了限制, 创造性被压抑, 个性被剥夺。

三、高师音乐教育要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精神

《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的实施展示出一种全新教育思路, 立足于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 应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 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鼓励音乐创作,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和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弘扬民族音乐等。”高师音乐教育教学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把新课标列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之中, 使之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学内容。教育教学可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学目标

第一, 让音乐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第二, 使学生接受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后的新教育理念。第三, 让学生对新课标的内容和分全学年段课程内容标准, 及《标准》指导的实施提出建议。第四, 让学生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

2.教学方法

第一, 将新课标纳入 (音乐教育学) 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是理论与实践结合, 并和教学改革有实际联系。第二, 组织师生学习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和《标准》, 并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标, 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 高师音乐教育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师资队伍培养

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提高与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变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 是学校确定师资培养方向的重要依据, 必定会引发师资教育的深刻变革。

1.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

随着教育的发展,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实践中, 迫切需要培养能适应教育改革和新《标准》实施要求的大批优秀音乐师资队伍。而传统的音乐教育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些基础的知识技能缺乏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节奏感的培养、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听觉能力的培养、多声部能力的培养、读谱能力的培养、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中合作能力的培养、儿童声音训练及青少年变声期的训练等。如果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仅仅是琴弹得好, 美声唱得好, 这样能解决学校教育的实际问题吗?教师的角色不能是等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才培养, 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是盲目的。改革后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首先是把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培养, 并为学生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 使他们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 为学生创设特殊的环境, 使学生向教师专业发展。同时, 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改革, 使学生感到:既是学生, 又是未来的教师。教师不仅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授给学生, 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学生。所以,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未来的教师要加强人格和道德修养培养, 更好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

2.重视培养青年教师

尽管近年高师音乐系科的师资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 一些院系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 教授、副教授的年龄偏大, 没有提供必要的条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 忽视学科队伍的梯队建设,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形成合理师资结构

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 重点培养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 有一定教学科研实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使他们尽快成长, 对于其中的优秀人才, 破格地让他们担任学科负责人, 尽早地完成新老交替工作, 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总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培养出适应中小学《标准》要求的音乐教师, 这将是高师音乐系科今后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改革实践中, 结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 不断摸索探究, 大胆改革, 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而努力。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理念已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所以, 高师音乐教育应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合理整合, 使之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适应, 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关键词:高师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师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内特尔.音乐民族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J].中国音乐, 1995, (3) :5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J].中国音乐教育, 2002, (1) :5.

8.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 篇八

【关键词】西方音乐教育 ; 中国音乐教育 ; 发展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56-01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开发,西方教育早已将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音乐教育作为中早期素质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的功能被不断开发。目前我国音乐教育随着新教改的实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于音乐教育还处于探索期间,在结合西方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我国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一条适应我国特殊环境的音乐教学发展道路。

一、西方音乐教育的概述

1.西方教学框架

西方教育中音乐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重点教学内容,西方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和心智培育教育三大部分组成。文化传承教育主要以语言教育的形式传授,早期以本国的语言教育为重点,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成长,逐渐加入他国的语言教育,从而在早中期教育中为学生打下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基础;科学知识教育是以数学教育为核心,建立学生的简单的逻辑思维,随着学生知识的成长,逐渐加入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课程,为学生积攒自然科学知识和培育严谨的逻辑思维;心智教育则是以音乐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将音乐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结合。

2.西方音乐教学法

西方音乐教学在早期教育中常采用奥尔夫教学法或铃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教学,其主要强调用肢体、大脑和想象来感受音乐,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并引导他们用肢体、语言和表情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随着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和社会认识的加深,音乐教学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主要在于音乐是以变化、发展和多元化的形式存在,学生对音乐的体会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可自由的进行想象、创造和延伸。其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再创造将音乐再度升华,其教育是多元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并且其艺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不断增加新元素,使其充满活力。

二、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1.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

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决定音乐文化有着悠久历史。音乐承载着各个民族的风情与文化,据记载我国音乐文化历史长达8000多年,曲剧剧种接近400种,曲艺则有400多種,曲目更是多达万首,民歌则是多不胜数,丰富的音乐文化为音乐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但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国内外的乡村、流行等音乐挤占我国真正承载民族文化和风情的音乐的市场,很多年轻人甚至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中国音乐,民族音乐正在慢慢的退出人们的视线,我国政府对音乐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在音乐教育中加重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是其得以传承的一种途径。

2.传统音乐教学的缺乏,西化现象严重

我国音乐教育有着庞大的教学体系,但是当代音乐教学出现一种严重的西化现象,大多数学生更加了解西方的音乐文化和乐器,而对自己国家的音乐文化和乐器却十分陌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对我国的戏曲产生厌烦的情绪,表示无法接受这种艺术,其艰涩难懂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静静的欣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我国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音乐教学借鉴西方先进国家音乐教学的丰富经验并结合我国音乐文化环境的实际状况,我国音乐教学家认为应该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教学体系,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学的进步,使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

1.确立多元化的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音乐学者对于我国音乐教育学的发展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要否定西化现象,坚定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传承;另一种说法是接受西方的音乐文化,顺应全球化的发展,实施文化大融合的教学理念。这两类教学理念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但是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音乐教学的发展应该结合两种说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即在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并确立学生打下民族音乐教学的基础时,再接受西方音乐,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教学理念。

2.音乐教学大众化发展方向

我国音乐教学前期更趋向于小众化的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发现音乐可以增加我国人民的凝聚力,也是正能量传递的有效途径。人民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的水平。大众化的音乐教学可以对我国全民的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普及,提升我国人民整体的音乐文化水平。因此除了学院的音乐教学,我国还应鼓励民间音乐教学的建立,让更多的人感受音乐的魅力。

3.音乐教学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音乐教学的初步目标是我国人民音乐文化水平的整体素质的提升,第二步就是培养专业素养强的音乐创作家,为我国音乐领域增添新的色彩与活力。音乐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之一。因此要重点建立高校音乐教学的专业水平,在正确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增加各地音乐人才接触的机会,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国家鼓励音乐专业人才加入到音乐教学当中,为我国音乐教学事业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4.建立音乐院校强大的师资团队

当今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都是音乐教师培育的摇篮。我国音乐院校想要建立强大的音乐师资团队,就要加强音乐院校的专业化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建立具有专业团队的教师队伍。音乐院校对于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专业的音乐学识,还要具备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自身的高雅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培养下一代音乐人才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教育显然要比我国音乐教育更为系统,我国现今音乐教学的西化问题应及时纠正。借鉴西方音乐完善的教学体系,结合我国音乐教学的现状,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强大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建立大众化和专业化的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涌.从西方音乐教育分析中国音乐教育发展趋势[J].新课程(中旬).2012(9)

[2]李静.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特色研究[J].大家.2012(1)

[3]李光伟.新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现状研究[J].文教资料.2013(13)

9.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篇九

第一节:音乐与儿童

一、儿童音乐

(一)儿童音乐的特点:

1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是儿童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 3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4是充满着游戏性的活动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

根据音乐的特点,荷西金斯把音乐教育分成三大类:音乐教育、音乐的教育、借助音乐的教育。

音乐教育:是个体获得对音乐理解的一种途径,它包括正式的音乐课程和不正式的学习。音乐的教育:是针对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而进行的一种途径,对培养对象在音乐潜能、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演技能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借助音乐的教育:即利用音乐的辐射作用,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重视音乐教育的过程,但培养目标不一定与音乐有关。

第二节: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一、音乐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作用

(一)以乐健体

1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

2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以乐启智 1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2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1)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2)促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3)促进儿童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以乐怡情

(1)促进儿童情感升华

(2)陶冶儿童品格

(四)以乐辅德

(1)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2)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特点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以音乐为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本质论)

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教育家爱斯奈和格利提出的本质论。

(二)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工具论)

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和创造性,即以教育为本位,以音乐为手段。其代表观点是英国教育学家里德和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费尔德提出的工具论。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游戏性

(二)综合性

1形式上的综合性

2过程上的综合性

3目的上的综合性

(三)形象性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目标解读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一)影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订的因素

1儿童

2社会

3学科

4、教师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表述

(一)目标表述的性质

1行为目标: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时,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儿童行为来表示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2过程目标:过程目标关注的不是以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中以过程为中心,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相应的目标。3表现目标:指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较少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跟多的希望儿童对音乐大胆、自由地探索和创造,以及开放性的理解和表达。

(二)目标注意事项

1目标难度要适宜于儿童发展水平,避免过难或过易

2目标框架要尽量适应儿童经验的完整性,合理安排发展的不同维度 3目标涉及的学习内容要突出关键经验,避免面面俱到 4目标表述的角度要一致,尽量立足于儿童的角度 5确保目标的纯粹性,避免把手段或途径混合于目标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活动设计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活动性原则

(三)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四)融合性原则

(五)面向全体儿童,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

一、实施途径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活动

1、教师组织的与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1)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2)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

2、专门的与渗透的音乐活动

(1)专门的音乐活动:指一切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起发、组织和指导的与音乐有关的教育活动。

(2)渗透的音乐活动: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含、渗透在儿童的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之中的丰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泛指一切可受教师控制的和不可受教师控制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二、实施的方法

(一)教师为主体发起的音乐活动指导方法

1、直观演示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性手段,是儿童通过直接感受,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1)示范法

(2)演示法

2、语言法

(1)讲解

(2)提问

3、变换角色法

由于学前儿童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经常运用自身角色变化的方法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

①参与: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平等的活动加入者、儿童活动的合作者或音乐表演中某一特定角色身份进行音乐活动的指导。

②退出:一是指教师从“参与”的状态中退出,恢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对活动施以影响。二是指教师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儿童,以观察者、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行指导。

(二)儿童为主体参与的音乐活动学习方法

3、整体感知的方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对教师的评价 1对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评价

(1)儿童观的评价

(2)音乐教育观的评价 2对教师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素养的评价(1)音乐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2)音乐教育合作能力的评价(3)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能力的评价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1音乐活动目标的评价 2音乐活动教育内容的评价 3活动方法的评价 4活动过程的评价(1)评价教师的行为

(2)评价活动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情况(3)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4)评价活动的结构安排 5音乐教育活动环境和材料的评价

三、评价的方法

6、质性评价法:通常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儿童的音乐学习发展过程。

建立音乐成长记录袋,旨在帮助教师对儿童的音乐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评价。

第三章 外国近代儿童音乐教育流派概述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课程内容

2、动作造型

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

声势活动:是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

(二)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1、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

2、教学方法:引导创作法和节奏教学法

(1)引导创作法:探索——模仿——即兴——创造(2)节奏第一

二、铃木音乐教育

教学六步法: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完善。

第四章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

一、歌唱活动内容

(二)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使学前儿童在欢愉的情绪中加深对语言与节奏的感觉和理解。

二、歌唱活动中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

P82

1、为歌曲创编歌词

2、为歌曲创编动作。

第四章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

一、韵律活动内容

模仿动作:是指儿童模仿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时所用的身体动作。

二、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基本模式:

1、“教师示范—儿童模仿—反复练习”的韵律活动模式(1)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引出主题。

(2)用容易让儿童清楚感知的方法反复示范新的动作或动作组合。(3)用让儿童容易接受的方法分析讲解动作要领或动作组合的结构等。(4)用较慢的速度带领儿童做动作或动作组合。

(5)采用各种不同的练习组织形式,不断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让儿童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此设计方式适合舞蹈基本动作的教学。

2、“引导—探索—创编”的韵律活动模式

(1)引导幼儿观察有关的真实事物或在回忆与活动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2)让儿童根据自己喜欢的观察或回忆创编有关动作。

(3)组织儿童倾听、分析、体验音乐,并组织儿童用讨论的方法,将自己创编的动作与音乐进行合理配置。

(4)让儿童按讨论的结果随音乐做动作。

(5)根据儿童表现的情况,组织儿童互相观摩,并把儿童创编的动作进行整理和归纳。(6)找出儿童创编动作中好的范例,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音乐自由借鉴吸收。

3、“模仿—创造性发展”的韵律活动模式

(1)直接提出主题或在引导儿童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

(2)通过示范、模仿、练习的方式教儿童学习基本动作,或者把儿童创编的某个动作作为基本动作。

(3)教给儿童某种变化基本动作的方法,并组织儿童跟随音乐练习他们在基本动作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各种新动作。

(4)教给儿童某种组合动作的方法,并引导儿童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根据音乐创编动作组合。(5)带领儿童跟随音乐将创编出的组合连贯起来表演。(6)让儿童进行独立的连贯表演。

第六章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

一、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基本模式:

1、整体倾听,层层深入”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1)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在组织学前儿童初次整体倾听的过程中,采用与其他艺术手段(美术、文学、语言、韵律活动)相结合,帮助儿童感知和理解音乐。

(3)提出问题和要求,组织儿童讨论,进行再次整体欣赏。(4)运用与其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儿童反复地整体倾听。(5)鼓励学前儿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现与表达。这种设计适合结构比较紧密的音乐作品。

2、“一一匹配”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1)让儿童通过其他材料感知理解将要从音乐中感知体验到的形象、内容。

(2)让儿童分别倾听音乐的有关段落,并引导儿童集体探索、讨论,将音乐和非音乐材料一一相互匹配。

(3)尝试用参与性、表演性感知体验的方法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

这种设计模式适合各段落间对比比较鲜明的音乐作品和比较强调性质辨别的音乐欣赏活动。

3、“从局部入手层层累加”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1)从作品中找出最具有特色的某个动机,如一个节奏型、一个旋律动机、一个乐句或者一个乐段等,让儿童集中进行感知体验。

(2)再从这个动机开始,逐步让儿童感知体验以该动机为核心的某个乐段的形象。(3)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儿童倾听其他乐段的音乐。(4)让儿童感知、体验整个作品的形象和情趣。(5)在完整欣赏音乐的同时,组织儿童进行创造性表达。

这种活动设计模式适合一些含有独立而鲜明的主题形象的音乐作品。

4、“整、分、整”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1)教师运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教师用语言并配合图片等直观教具向儿童介绍音乐的主要内容。(3)让儿童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

(4)进行分段欣赏,让儿童感受和理解乐曲的各个细节部分。(5)组织幼儿谈论倾听的感受。

(6)让儿童完整欣赏音乐,并鼓励儿童创造性运用语言、动作、语言及图画形式,大胆地充分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第七章

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一、活动设计

1、变通总谱:是针对传统的通用总谱,也就是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是为便于幼儿理解记忆而设计出来的总谱。包括动作总谱、图形总谱和语音总谱。

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指导

(一)导入方法

1、总谱学习导入

2、总谱创编导入

3、主要声部导入

4、主要声部创编导入

5、音乐欣赏导入

6、故事导入

7、韵律活动导入

8、歌唱导入

第八章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活动

一、含义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学前儿童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

二、音乐游戏活动的内容

1、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音乐游戏可分为有主题音乐游戏和无主题音乐游戏两大类。(1)有主题音乐游戏:

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构思,有一定的角色,能表现出鲜明的形象和动作,是学前儿童在活动中根据某一角色模仿一定形象、完成一定动作的音乐游戏。(2)无主题音乐游戏:

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

2、从游戏的表现形式来分,音乐游戏可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三种。(1)歌舞游戏:指以唱歌和韵律为主要活动的音乐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学前儿童按照歌词、节奏、乐句或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变化动作和进行游戏。

(2)表演游戏:是我国幼儿园中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按专门设计、组织不同性质音乐的变化进行情节和角色表演的游戏。

(3)听辨反应能力:指侧重于对声音或音乐的听辨结果进行快速反应,以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及乐句等分辨能力。

3、从游戏的玩法来分:结合音乐式游戏和脱离音乐式游戏。

名词解释

1、儿童音乐的特点:1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是儿童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

3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4是充满着游戏性的活动

2、行为目标: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时,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儿童行为来表示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3、表现目标:指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较少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跟多的希望儿童对音乐大胆、自由地探索和创造,以及开放性的理解和表达。

4、本质论(以音乐为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教育家爱斯奈和格利提出的本质论。

5、工具论(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和创造性,即以教育为本位,以音乐为手段。其代表观点是英国教育学家里德和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费尔德提出的工具论。

6、变换角色法:由于学前儿童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经常运用自身角色变化的方法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方法:参与和退出。

7、直观演示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性手段,是儿童通过直接感受,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8、成长记录袋:记录儿童的音乐学习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系列作品、儿童的自我反思、他人的评价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等等。P41

9、声势活动:是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

10、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使学前儿童在欢愉的情绪中加深对语言与节奏的感觉和理解。

11、变通总谱:是针对传统的通用总谱,也就是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是为便于幼儿理解记忆而设计出来的总谱。包括动作总谱、图形总谱和语音总谱。

12、模仿动作:是指儿童模仿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时所用的身体动作。

13、整体感知的方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上一篇:放射科日常检查制度下一篇: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