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2024-10-07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精选8篇)

1.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篇一

中西方人物画艺术特点的特点和区别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两者在关于人物画的一些基本创作观念方面有某些共同性。比如:注重人物形象的“形神兼备”,善于选择具有情节性的题材,注重题材的认识与教育意义等等。但在对人物画的认识与表现方面也有不同之处或不同的侧重点。

在对人物画的造型认识方面,中国称之为“传神”或“写真”,西方称之为“肖像”。中国画以事物为载体,来表现画者的思想与情趣,追求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西画却重在写实,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去表现事物。这反映出东方对人物美的认识与西方的差异,即,中国人物画一般不留意人体的形象美,不强调严格的形似,而侧重“神识风采”之美。它强调“以形写神”、“以神写形”,甚至“以神写神”。着重于通过强调展示人物内在气质的一定外形,或强调从作者的主观理解出发的通过绘画画面笔法来体现的神采,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气度和内心世界,表现出画家的审美判断。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以达到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西方的肖像画常常以理想化、典型化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并赋予高尚的品格传神。另一方面,西方美术则重视人体形象美,探索比例、解剖等形体美的规范,在高度重视肖似的基础上强调。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作灵感和依据。但光有模特还不够。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研究,随着西方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和挑战性的人物绘画。所以人物在西方美术中始终占有很高的地位,是美术创作的主要对象,是西方美术成就的集中代表。在中国,宋以前人物画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多通过人物画来强调伦理教化的主题,但对其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认识作用、审美作用不甚重视。自文人画兴起后,人物画的地位退居山水、花鸟之后。相比西方人物绘画,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的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的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的原因了。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例如: 五代人物画的杰作——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其他如明代“写真”代表作——曾鲸的《张卿子像》,作者在传统肖像画法强调“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洋画法创造了更重墨染和体积感的“凹凸法”,为中国传统肖像画开辟了新路子。画中描写了杭州名医张卿子的肖像,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位医学家不求名利、和善坦荡的神态风貌。第二,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第三,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上面谈话到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色,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曾鲸的《张卿子像》。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清明上河图》节选)

(《《张卿子像》》)(《李白行吟图》)

综上,我们以《韩熙载夜宴图》来分析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韩熙载夜宴图》作为古代人物长卷画,全幅长卷分为五段,以屏风和床榻来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各段相互联系,有独立成章,使全卷成为统一的大画面。这幅长卷画可以分为“听月”、“赏舞”、“休息”、“演奏”、“散宴”共五段,实际上记录了整个晚宴的全过程。《韩熙载夜宴图》最精彩、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它不但画出了夜宴的全过程,而且表现了夜宴过程中韩熙载自始至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尽管夜宴的排场很豪华,气氛很热烈,但他始终处于沉思和压抑的精神状态。因为韩熙载其实本来就是以这种纵情声色的行动来掩饰其躲避政治危机的目的,他的内心深处应当是相当苦闷的。韩熙载人物形象的刻画,充分体现出顾闳中“传神”之笔力。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强调“传神”,强调人物画不但要外形相似,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出人物的神态,也就是不光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才能“以形写神,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艺术形象。《韩熙载夜宴图》通过韩熙载在宴会中由于的神情,反映出这个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失落,体现出这一个人物形象的活动性和深刻性,也充分显示出画家顾闳中的“传神”的精湛才能和卓绝功力。细润而圆劲的线条、浓淡适宜的色彩,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形神兼备。而《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则把握非常出色。

(《韩熙载夜宴图》)

而西方人物画的主要特点有:第一,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第二,西方绘画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这种描述性在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第三,西方基于其理性哲学,表现在人物画中的特点是注重写实,注重色彩,空间,立体,明暗等烘托效果的运用,对人物的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塑造。是一种油墨的堆砌艺术。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蒙娜丽莎》)

我们以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为例分析西方人物画的主要特点。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是西方古典绘画的代表之作。这幅巨大的壁画是以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50多位大学者。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学者们对称地在台阶两侧,上层台阶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学者——帕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边向观众方向走来。其余的人,众星捧月,有的在注视,有的正在谛听这两位老人的谈话,自然地形成几个小组。拉菲尔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所长与性格作了精心的思考,阵容宏大之极。《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拉菲尔试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夙愿。《雅典学院》为拉斐尔诠释哲学的力作。

(《雅典学院》)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中西方人物画的主要区别有:

第一,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以线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线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灵魂,而线是平面的、虚拟的、抽象的。西方绘画也注重线的运用,然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线属于自然形态下的光感的面,是以逼近客观物象的真实感为基本前提,是再现人的视象对三维空间反映的因素之一。第二,通过笔墨呈现的黑白系列,构成中国画写意性的另一基本形态。这一点在山水画中体现的十分明显,中国画以笔墨的浓淡来体现色彩的反差,来达到写意的效果。而西方绘画注重色彩的再现,运用光学原理计算,来达到与自然环境下相同的色彩效果。第三,传统中国画“写意”具有丰富的内含。欣赏中国画不能过分要求形似,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神似。而西方绘画强调再现,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及制作程序比西画简单和单纯,材料本身就不像西画材料那么适于物质表现,油画无论是由高度写实技巧再现事物的物质性美感,还是以抽象观念创造抽象形体展现材料自身的物质美感,都有极强的表现力。中国画的绢纸和水性颜料(包括墨)应付不了这两种极端的表现,工笔再怎么写实也达不到油画的精微,写意再抽象也达不到油画的丰富,这是材料特性的局限,故它必须侧重于精神表现来补物质再现之不足。

2.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篇二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 古希腊人重视人体, 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 也崇拜和神一样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在古希腊人心目中“神”是完美的人, 对“神”的赞美实际上是对人的颂扬, 如此形成传统, 在西方世代相传, 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 都不同于古代希腊, 它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 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 (包括陵墓) 装饰雕刻, 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 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 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 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葬的取代物, 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 它们的实用性很强, 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 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 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 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 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像有所区别, 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 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 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 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 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

二、出于上述原因,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 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 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 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 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 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的效果。同时, 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 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型, 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 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 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 且更神圣不可侵犯, 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 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 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 到文艺复兴以后, 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 大多继续加彩外, 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 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 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 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 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 自然也统治了绘画, 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 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 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特点, 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 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等作品上都可见到。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 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 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这样造就了中国雕塑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 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 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画上, 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 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 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 追求神韵, 不求形似。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 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 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 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塑像上就能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 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

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 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 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 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 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 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 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 充分利用岩石, 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 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 使石兽的造型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 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 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 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 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 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 注重“以形写神”, 必然也像中国绘画一样, 注重头部的刻画

从原始时代起的作品可以看出人面或人头, 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 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 直到今天, 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还有我们西藏的佛教雕塑上, 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 便被看做是从属的, 较为次要的。所以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 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画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 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 临摹西方雕塑易, 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

七、中国古代在艺术上追求含蓄美、内在美

雕塑亦然, 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 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 向外张扬的火气, 而是将力量包裹在内部, 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 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 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像情绪的激烈发泄, 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

八、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度量仪轨, 形成自己的特点

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 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地区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 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 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 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因此, 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 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 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

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 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 才

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 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 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

口语表达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教师主要通过口语, 将概念、道理言简意赅而又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因此, 口语表达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个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审美情趣乃至心理品质和思维方式等等, 都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通过教师特有的口语表达形式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 但是可以粘住学生”, 可见教师语言的魅力。

目前,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师范院校未能引起高度重视, 有些师范生普通话不标准, 说话时可能词不达意, 交谈时语言的应变性不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必须在语言理论的指导下, 进行由易而难, 由浅入深, 由部分到综合的训练, 从而逐步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师范生要掌握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语流音变的规律, 运用时语音要标准, 词汇语法要规范, 语调要自然, 表达要流畅。有些方言区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鼻音和边音、儿话现象等。一方面要花力气、下工夫, 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可利用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声旁类推规律、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规律等方法来巧学巧记, 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进行强化训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通话中还有大量的多音字 (参加、参差、人参, 服帖、请帖、字帖) ;形近字 (已、己、巳, 湍、揣、惴、端、瑞) , 学习时应仔细对比, 用心体会, 反复揣摩, 只有真正掌握了汉字的形、音、义, 才能避免错误, 才能正确运用。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还可进行专题训练:朗读、复述、解说、评述、演讲和辩论等。专题训练时可先从朗读训练入手, 朗读训练是普通话正音的继续, 是说话训练的准备, 《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都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训练时紧扣朗读的四要素———掌握作品内容, 确定朗读目的, 分清朗读对象, 掌握表达方法, 其中表达方法是实现朗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任何表达方法都是受朗读者心理状态支配的, 可从两方面进行训练:内部心理状态———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语气等, 外部表达技巧———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训练, 有效地提高朗读技巧和朗读水平。朗读水平提高了, 为复述、评述、演讲和辩论打下了好的基础。由凭借文字材料的朗读到不凭借文字材料的交谈、辩论等, 体现了说话者口语反应的速度、效率和应变性, 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提高。

二、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口语表达能力的课内训练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强化训练, 具有准确性和目的性, 而课外的训练是一种广泛的、深入的、灵活的实践活动, 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灵活性, 两种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地训练, 要多讲多说多练, 形式可多样化, 如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班会、讨论会、文艺晚会、街头宣传、信息咨询等;可以组织社团活动, 如朗读社、演讲团, 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在实践中运用, 在实践中提高。

朗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是诗歌、散文、戏曲、故事,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习作;演讲可以是命题的, 如“师范生的责任与使命”, “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 也可是即兴的, 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演讲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阅历,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而且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

每学期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朗诵比赛、演讲比赛, 比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热情, 比赛有助于检验学生课外训练情况, 有助于学习经验的交流, 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只要多参与、多尝试, 每次都会有一些成功的收获、不足的体会, 参加活动多了, 表达能力、自信心等都会得到提升, 经历了多次风雨磨炼后, 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三、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代化视听媒体为口语技能训练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教学设备, 把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以便更好更快地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受时间、空间的制约, 而现代化视听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则灵活性强, 不受时空限制, 学习口语时就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资源、教学要素, 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更大效益, 取得更大效果:播放朗诵名家丁建华、林如、方明等人的朗诵带, 如《致橡树》《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沁园春·雪》, 他们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形神兼备, 使学生在聆听中体会要去很好地演绎一篇作品, 必须用心揣摩作品, 还要把握作品的语调、语气、顿连、重音、节奏等;他们的诵读不但给学生指明了朗读的方向, 树立了朗诵的标杆, 还给学生以艺术享受, 同时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 提高了同学们对语言的品读、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大专生辩论赛, 有许多选手都是在校大学生, 他们自信的表现, 独特的个性, 自然娴熟的语言, 幽默诙谐的谈吐, 容易使同学们在观看时产生共鸣———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不是高不可攀、无法企及的, 从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热情。还可组织学生观摩优质课的教学录像, 使他们体会到教学语言和其他用语的差异。这些现代化视听媒体使学生学习口语的路径更宽了, 方法更灵活了, 效果也更好了。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它靠的是长期的积累, 刻苦的训练。只要方法得当, 持之以恒;只要勤于学习, 大胆实践;只要不断总结、及时改进;同学们的口语运用技能、言语识别能力、言语判断能力和言语应变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师范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才能用语言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使自己的知音———学生产生共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中外文化交流漫谈 篇三

西域地处欧亚大陆中间偏东的地带,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横贯此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地方。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共创造了四大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在新疆交汇,在全世界这是唯一的一个地方。只从这一点上来看,西域之重要概可想见。

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民族,民族有大有小,历史有长有短,但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文化绝对不是哪一个民族单独创造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对人类文化共同的宝库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

文化有一个特点:一旦产生,它就要传播,在民族内部传播,又传播到民族地区以外去,这就形成了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民族间弃短取长,互相调剂,互相补充,把许多民族的智慧汇集在一起,又从而发扬光大之,才形成了今天世界上这种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文化,使全人类皆蒙受其利。

这里所说的“西域文化”,主要是指广义的西域。追溯西域文化的根源,十分复杂。就其大者而言之,不外三途:一是印度,包括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二是伊朗,即中国古代史书上的波斯;三是阿拉伯国家,即中国古代史书上的大食。

印度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头绪万端,其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彼此所受的影响之大,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千言万语也难于说得清楚。我在这里只能简略地加以

叙述。

谈中印文化交流,首先是佛教的传入。我们对于佛教以及其他的宗教,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看法。它有它的糟粕,这不容怀疑。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中国的儒学素来是辟佛的,但是,事实上许多儒家的大学者都学过佛,佛教的教义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口头上是辟,骨子里是吸收。中国哲学史上的光辉的顶点之一的宋明理学,是吸收了佛教的一些东西,才能成其大,才能成其深。此外,佛教还带来了不少副产品,中国如果没有佛教的话,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建筑艺术,我们的绘画艺术,我们的雕塑艺术,决不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此外,在天文、历算、文学、艺术等方面,印度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彰明昭著的。一直到今天,我们的语言中还有不少从印度来的词汇,例如佛、菩萨、僧人、尼姑等等一系列的宗教术语,仍然是老百姓嘴里常常使用的。

在物质文明方面,印度同样对中国有巨大的影响。我举一个例子,是一般人不注意的。这个例子就是糖。

糖是我们今天天天吃的东西,看起来微末不足道,不值得去伤脑筋,但是其背后却隐藏着一部持续时间很久、内容异常曲折、头绪纷繁的文化交流史。它牵涉到很多国家,我在这里先谈中国同印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蔗(最初写作“柘”)而无糖,蔗只饮蔗汁。古代的“饴”是用粮食熬制成的。“糖”这个字本身出现得比较晚,《说文》中没有此字。用蔗汁熬糖,大概在南北朝时期才有,工艺比较粗糙。到了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派人到摩揭陀(印度的一部分)去学习熬糖法;从印度学来了熬糖法,诏扬州贡上甘蔗,然后按照印度的配方榨甘蔗汁,熬糖,结果无论是在颜色方面(更白了),还是在味道方面(更甜了),都远远地超过了

印度。

这可以说是中国制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中国的熬糖法还不就到此为止。以后中国又从波斯学习,从埃及和伊拉克学,从西洋(明代的“西洋”和那以后的“西洋”)学习,熬糖技术日臻完善。明末,中国的白沙糖已经输出国外了。

波斯(伊朗)

在西域诸国中第二个对中国有巨大影响的国家是波斯。

伊朗是文明古国,历史极长,成就极大,在西域时盛时衰,起过重要的作用。伊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可以分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部分。在精神文明方面,伊朗的摩尼教在西域一带兴盛过一阵,后来也传入了中国。这个宗教同佛教不一样,兴盛过一段时间以后,逐渐衰微,终至灭亡。传到了中国以后,也是如夏夜的流星一样,在一些地区有过信徒,后来也消亡了。摩尼教的许多经典残卷,在中国新疆一带被发掘出来。另外一个伊朗的宗教祆教,也传入中国,后来也灭亡。伊朗宗教在中国留下了影响和痕迹,在建筑和艺术上有所表露。中国农民起义很多,有的利用宗教的形式,其中也有伊朗宗教。中国古籍中所谓“吃菜事魔”者就是。

伊朗艺术的风格和图案,在丝绸之路上,影响极大。在中国境内的一些洞窟中、壁画上都有伊朗的影响。

在物质文明方面,我首先还是讲一讲糖。从汉末起,中国古籍中就出现了“石蜜”这个词儿。石蜜是一种蔗糖,估计比较硬,所以名之以“石”。同“石蜜”相联系的不是“西国”,就是“西极”,足征这是外国来的。唐代一些《本草》中常说:石蜜,西戎、波斯来者良。可见这东西是从波斯来的。唐代大历年间(766—780),四川遂宁来了一个“西僧”邹和尚,教当地农民制糖霜。不必实有其人,不能说没有其事。我怀疑,这个和尚来自伊朗。如果没有这个人的话,这件事也与波斯有关。

石蜜以外,还有一些植物和矿物从波斯传入中国。我们今天所食用的一些菜蔬和果品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部交流传播史。有时候,我们只知道,它是外来的东西;但是,究竟是从哪一个国家来的呢?我们却往往说不清楚。今天我们的舶来品往往冠以“洋”字,比如洋葱、洋火腿、洋酒、洋烟等等。古时候这一类外来的东西往往冠以“海”字、“胡”字,比如洋药称为“海药”,又有“胡桃”等带“胡”字的东西。有时候也冠以“番”字,比如番茄。从波斯来的或者在传播过程中同波斯有某些瓜葛的果菜花木颇多。我举几个例子:苜蓿、葡萄、胡桃、安石榴、黄瓜、茉莉、胡椒、菠菜、巴旦杏、无花果、水仙、西瓜、胡萝卜

等等。

阿拉伯国家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是源远流长的。至迟到了汉代,中国就同阿拉伯有了往来,当时还不叫阿拉伯。到了唐代,中阿交通达到了顶点,中国古代史籍中的“大食”,就是阿拉伯国家。回教在唐初传入中国,到了今天,中国56个民族中有不少是穆斯林。阿拉伯国家的旅行家,有几个也到过中国,在他们的游记中记载着中国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拉伯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当然会传入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我想举的例子仍然是糖,这我在上面讲到印度和伊朗时已经讲

过了。

古代的埃及和伊拉克的熬糖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根据《马可·波罗游记》和其他的材料,阿拉伯的熬糖技术也传到了中国。在制糖方面,所谓技术高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色与味。颜色是越来越白,味道是越来越醇而且甜,因为杂质被熬掉了。一部中国制糖史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向前发展的。

此外,阿拉伯的动、植、矿物有一些也传到了中国,阿拉伯的天文历算也影响了中国。

我极其简略地介绍了西域文化东渐和佛教、回教传入中国的情况。那么,了解文化交流的情况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值得我们三思的一个问题。有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如果我们中国在历史上没有从印度、伊朗、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的西域地区或国家接受我在上面叙述的那样一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东西,今天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简直连想也不敢想。只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文化交流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我屡次提到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这一点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地

方吗?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认识异常重要。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爱国心,另一方面又能激发我们的国际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恰当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工作就能够做好,我们就能够无往而不利了。

4.中外文化交流 篇四

“英语那件小事”

关于举办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

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

二.活动主题

“英语那件小事”。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2年3月28日于理工三214召开。

四.主办部门

信息学院2011级1、2班。

五.与会人员

校方参观团及相关人员;

信息学院学生会、素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团委代表;

数位外国友人;

信息学院2011级1班2班全体同学。

六.活动背景

都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说21世纪的人们不会说英语,打电脑和开车,就是新一代的文盲,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英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或许对各位同学来说,学习英语只是一种任务,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得不学习的。可是,英语的用处远不止应付考试获得学位这么简单。虽然联合国有六种官方语言,尽管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如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却是英语。中国的人口最多,中国想要发展就离不开世界,要想在世界立足,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出路,不会那种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怎么了解其他地区?退一步来说,我们个人想要在世界上闯出一片天地,仅仅局限于国内是远远不够的,闭关锁国的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它却时时刻刻告戒着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可是,如果语言都不通,甚至连最基本的交流都做不到,我们又如何来谈学习与发展呢? 而且很多人觉得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证,这是十分错误的。其实要从长远的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祖国,只有祖国的强大才能使汉语走向世界,这样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才能更加灿烂!

七.活动意义

以前学的时候有种强烈地兴趣,现在原因到很多了,为生存,为能和国内外的朋友们成功的交流,为了自己一种内心所获的感觉而学,Before studies time has plants intensely the interest, now the reason to very have been many, is the survival, for can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riend success exchange, in order to own one kind of innermost feelings attain the feeling studies,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有什么好处,学习英语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希望,只是个交流的工具 找工作方面,比不会英语的人要容易些,而且会说英语,本身也很有成就感,更让自己自信!

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learning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now what it means?

Means that in the future, I hope, just a communication tool to find a job than not English must easier, and will speak English, is also a great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but also their self-confidence!

在这个全球迈向国际化的时代里,学习英文变成是全世界约46亿人口皆必学习的课程。在学习英文还不完全是大家所热烈参与的活动之前,国与国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无论贸易活动、科技发展、文化交流以及人力资源等„的流通都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与距离,而就因为这层看不见的隔阂与距离的存在,才让我们了解到学习英文的好处和重要。

而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英文可让我们提升竞争力,因为在这高学历的时代里,不论是求学、就业都有着一定的竞争力,而且现在各大学校、工作机关都在强调大家的英文能力,所以想要求得较高的学历以及一份较好的工作,只有让自己的竞争力比别人高出。除了提升竞争力外,学习英文也可以让我们增广见闻,因为英文已是大部分国家所共同通用的语言了,所以如果把自己对英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强的话,我们就可到许多国家探访当地的名俗文化,去看看不同国家的风景等„作各方面的文化交流也可让国与国的距离缩短,使整个地球形成「地球村」的美好型态。

当然学习英文的好处还有很多,也不止只有对我们带来好处,对所有的士、农、工、商皆有很多很多的帮助,包括各国之间学习教育环境的相互研讨、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生产技术的指教等„都会因为英文能力的增强,而使得彼此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容易、方便且顺利。所以现在的我们必须多多努力,使自己的英文能力增强,平时就可以多方面的学习英文,以后才能享受学英文所带来的好处!

In the world to move towards globalization era, learn English and become the world about 46 million people are certainly learning courses.In learning English is not entirely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by everyone before, between countries and even between people regardless of trading activitie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ultural exchanges and human resources, etc....have a layer of the flow of invisible barriers and distance , and because this layer invisible the existence of alienation and distance, only to learn English so that we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and important.For us now to learn English will allow us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because in this era of highly educated, whether it i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s a certain competitiveness, and it is now the major schools, the work of authorities in the U.S.emphasized the English ability, so you want to achieve highe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a good work, only to make their higher competitiveness than others.Apart from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the study of English also allows us to broaden the horizons, since English is common in most countries and common language, so if their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to strengthen, we many countries can visit the local customs of culture, to see the scener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so on...for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exchange but also to enable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so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entire planet “global village” a beautiful pattern.Of course, the benefits of learning English there are many, but also more than only to our benefit, for all taxis, agriculture, industry, commerce have helped many, many, including between countries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mutual learning seminar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orm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advice will be...because in English, ability, and their co-operation makes it easier, convenient and smooth.So now we have a lot of efforts to make their own English ability, usually can be multi-faceted learning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before they can enjoy the benefits.八.活动内容

(一)首先由主持人作开场陈词,依序介绍到场嘉宾及活动主旨;

(二)播放一段关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视频,突出活动主旨;

(三)再由主持人衔接,向到场的外国友人表示热烈欢迎,邀请其分别作自我介绍并为大家表演节目;

(四)其次邀请本学院英语成绩优异的学长或学姐为大家介绍学习心得,为大家阐释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大家努力学习

(五)紧接着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到班级事先分好的四个小组中,并进行气氛热烈的互动交流,让同学们从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

(六)由2011级1、2班英语成绩优秀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并分享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七)由1、2班的学生代表为大家表演节目;

(八)主持人邀请两至三位到场嘉宾分享活动感受并为大家总结今天活动的表现;

(九)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九.活动预算

(一)打印资料:5元

(二)购买装饰物:10元

(三)布置中所用工具:5元

(四)接待到场嘉宾:20元

总计:40元

5.回顾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 篇五

由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共同合作主办的《我在美国学英语》冬令营活动于1月23日正式开营。本次冬令营一行十人,将利用15天时间在美国加州学习参观。

1月24日飞抵美国至今,营员们在随团老师和的带领下,感受了美国的校园生活,和美国老师近距离交流学习,参观了洛杉矶市,河滨市等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市,经历着和同龄孩子不一样的假期生活。行程还将持续一周,接下来的营员们还将继续美国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还会安排参观明星之都-好莱坞环球影城和孩子的游乐天堂-迪士尼乐园等地,预祝丰富多彩的《我在美国学英语》冬令营一行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一直在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默默奉献,举办了各种各样对青少年发展有益处的活动,2014年一场新的活动又将火爆拉开帷幕。

2014年7月-8月,由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举办的第五届青少年中韩文化交流夏令营和民族之光夏令营将再次开营,为中国青少年带来更广阔的文化交流。报名5月15日截止,限额100人。

经过初期选拔和小巨人培训以及离开父 母为期一周的国外生活锻炼,孩子会有以下方面显著的提升:

1、拥有更加成熟的思维方式,学会换位 思考问题,能够自我觉察;

2、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清晰了自 己的理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 么;

3、明显提高承受压力的能力,心理更加 强大健全,乐观,开朗,自信;

4、显著缩短叛逆期,与父母的沟通更加 顺畅;

5、明显提升组织能力,更加懂得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6、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开始懂得感 恩父母,用行动去尽孝道;

7、开拓了视野,树立更加健康远大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从此改变人生的命运;

8、国外生活大大丰富了人生的阅历和体 验,见识从此高人一等,心胸更加宽广,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1、团中央旗下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承办,国家级文化交流项目,最正规的青少年国际交流平台;

2、由团中央直接下达红头文件到各地市政府或教育部门,政府及教育部支持,完全无后顾之忧;

3、签证由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直接办理,并由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老师全程陪同;

4、出国后由韩国省级政府直接接待,严格按照人数分班,导师,安保及医护人员全程陪同,确保安全;

5、小巨人培训+国外体验实践,学习+实践,全方位提升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及处事能力;

6、出国前双重选拔机制,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做好出国前充分准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自理能力;

7、出国后中外学生一对一交流活动,最大限度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扩展孩子的视野;

6.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篇六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自从选了这一门课之后,诸多的感触与思绪紧紧地缭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首先,能跟着蓝老师您一起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门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科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幽默的教学方式、标准的言语讲学、精美的课件制作、积极的课堂互动、规范的板书设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也都推动着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其次,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影响。中日、中朝、中印、中西文化交流次数的频繁与交流领域的广泛,在前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祖国命运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同样的也因为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文化冲击与战火喧嚣……。从这些如此真实的史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是积极与消极相伴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后,在课外交流活动课中,我学会了团结与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随着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备战。不管是前期的组织筹划、还是中期的节目训练、又或是后期的登台表演,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亲身实践的快乐。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个简单平台,它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展现民族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通过文化交流的继续深入与持续发展,我有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会日益兴盛、日益绵长。千言万语也抵不过我的真情流露,抵不过我的感情抒发与思绪飘扬。我很庆幸自己选了这一门课,与此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持续聆听蓝老师讲学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因为这一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我明白了: 交流的魅力与交流的灿烂。

7.欢迎订阅《中外企业文化》 篇七

《中外企业文化》,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主办, 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窗口, 是提升企业形象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是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交流企业文化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的重要渠道, 是沟通省市及行业政研会及企业文化社团组织的重要桥梁。创刊19年来, 《中外企业文化》已经成长为中国企业文化界高端、权威的主流媒体。2014年本刊将进一步发挥优势, 坚持特色, 努力成为行业、企业、社团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想得起、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品牌刊物, 为推进企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共筑中国梦做出贡献。

订阅电话:010-66089713 (兼传真) /9701 13910307637户名: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

订阅价格:每本订价20元开户行:交通银行北京西便门支行

全年订价:240元银0775018010003629全年订价:240元

联系人:姜广跃社区闹市口大街月台胡同18号联系人:姜广跃

8.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篇八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洪海的书法曾100多次获奖。2001年10月,在法国巴黎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书法作品展览上,他的一幅书法荣膺金奖。2004年,李洪海荣膺中国书画艺术终身成就奖,并被评选为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2009年,他被评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功勋文艺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功勋奖。2010年,应外交部邀请,李洪海赴毛里塔尼亚、法国举办“舞动的中国文化”个人书法作品展,受到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此外,李洪海先生还创作了《毛笔黄金格习字法》、《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李洪海书王羲之兰亭序》等书法专著,《李洪海学录雷锋日记》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3年7月2日荣获首届解放军出版奖图书奖。

中国书法艺术作为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强烈的民族文化感染力,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洪海先生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书法推广到世界,其书法作品被列为赠送外国国家元首和社会名流的礼品,多次应邀为中央有关部门创作书法作品,使书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赞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书法外交大使”。

李洪海说:“中国书法是世界上一种绚丽和奇特的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很多外国人是通过书法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在国际交往中有时能发挥独特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李洪海遵循恩师启功先生的教诲,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做人和工作的准则是:勤于思考,兢兢业业,诚信为本,谦虚谨慎;善解人意,广结善缘。 (本文为节选)

上一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介下一篇:抽放队各工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