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精选8篇)
1.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一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县教育局、教师学校师训部的领导下,根据台安县教师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指导意见和本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校的发展特色,继续实施以“诵读精典美文,创建书香校园”的教师读书活动和教师的“以考促学”活动为主线,以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为重点,全面落实了县“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的精神,利用现有的资源推动以校为本的培训活动,使培训内容和计划符合教师的需求,培训过程落到实处。通过本学期的工作,我校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改观,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文化底蕴更上一台阶,为“十一五”继续教育收尾工作奠定了基础,下面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师德培训,强化教师为人师表。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育法》,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及教师晨会,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事业观,做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争创科学发展观的楷模。开展教师师德专项考核,坚决执行师德修养一票否决制。
二、继续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更新知识水平。
积极传达上级院校下发的各级各类专本科培训学习的通知,鼓励教师参加函授、电大和自考学习。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加强同高等院校的联系及合作,为报考本科函授的教师做好服务工作。
三、搞好师资培训。本学期,结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校本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业务学习,充分利用好每周二、周四业务学习时间。一是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各学校为教师购买教育理论方面的图书,增加了教师可阅读图书的数量,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采取自学形式读书,并写读书笔记,期末各校教师上交读书心得体会或论文,学校按教师的完成情况及质量在教师考核中按等级进行加减分。二是采取“以考促学”形式,加强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学习。
2、强化教育科研。通过开展系列的教科研活动,给教师以展示自己业务水平的舞台,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参与面达到100%,以此互评、互议、互学的形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3、利用特色活动,激励教师学习。为更好的使教师参与读书、品味书香,突现“读万卷书、写千字文、树百年人”的办学特色,我们在已经开展的“诵读经典美文、创建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基础上,要求广大教师做到如下几点:一是教师必须选读由学校推荐的书目,主要有三类:教育专著、经典小说和儿童小说,使老师们走近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陈鹤琴等名家,品味《红楼梦》、《三国演义》、重温鲁宾逊、格列佛,以教师的读书带动学生的读书。二是“漫步书海,品味人生”。每位教师精读1—2本教育教学专著或文学作品,撰写读书心得,记下随笔。在读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实际,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每月至少撰写一篇教育随笔或读书笔记,并鼓励教师发送至有关教育网站,以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三是“畅游书海,享受阅读”。每天早上、中午到校后为师生读书读报时间,教师和学生同阅读,共享读书乐趣。四是“我为孩子诵经典”。每位班主任教师利用阅览课、语文课等时间为学生朗读经典作品。学校还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已有的教育网,为教师提供便捷、实用的操作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构建起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自主的、开放的、智能化的学习模式,通过这些措施不断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帮助教师形成广泛的阅读视野。
4、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和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师技能培训。一是认真抓好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培训工作,重点培训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教育网资源、课件制作等技能。造就一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能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对在学习中有困难的教师,积极给予帮助,辅导教师的技能操作,参加培训的教师合格率达98%以上。
5、通过已经开展一年的网络研训,即教师博客圈互动,继续鼓励教师写博文,通过这一平台使教师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沟通心灵。让教师在这里发表自己对教育教学方面的观点,口味生活的点点滴滴,分享教育教学的趣事,进而发挥网络研训的连动作用。本学期我们继续要求教师每月写一篇教育叙事、读书体会、日记一则,学期末写一篇优秀教案或教育论文,并把文章发送到校园网站。学校建立相关的考核管理制度,要求教师的作品必须原创。从而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让教师在自学与互动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四、抓好教师常规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制定训练计划,组织教职工进行练兵。理论知识培训可采取自学和集中讲授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培训要尽量结合工作实际,采用师徒挂钩、现场观摩、技能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了教职工的实际操作水平。本学期重点之一是训练三笔字、简笔画和板书设计三项内容,每名教师钢笔字(大钢楷一本)、毛笔字(大楷两本)、简笔画(大图画一本),教师基本达到开学初的要求,而且质量较高;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说课和课件制作训练,通过中心小学开展的说课竞赛和课件制作大赛,使参赛教师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在比赛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成果,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学习了他人的长处,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
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通过一学期的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扎实、稳步进行,为更好的迎接“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做好了铺垫。我们坚信:在已有的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会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明天的大鹏将向更广阔的天空翱翔。
2.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二
一、本届优秀成果的显著特点
1. 基础研究夯实基础,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来自本市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理论著作与论文, 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心理、课程教材、办学体制与模式、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教育等各方面, 教育行政法学、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经济、教育与医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视野, 而且很多研究还从历史高度跨界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做到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特别是获奖的32项教育理论创新成果, 如《教育评估文库》、《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课程的逻辑》、《办学体制改革:多元化的教育诉求》这些论著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引导实践的作用, 为全社会科学、全面认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推进本市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2. 应用研究结合实践, 科研更加显现实效
228项教育改革实验奖的成果遍及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成果来源于各地区和各个学校。
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呈现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征, 《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报告——浦东新区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创建区域性现代化基础教育新体系教改实验研究》、《教育质量自主监测》、《追寻教育现代化的足迹——来自卢湾的实践报告》、《运用科学评价手段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等一批成果都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牵头, 组建队伍, 积极探索, 回应问题。
中小学基层学校领导与广大教师关注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主题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 都结合自身工作进行认真求索。《高中“增效减负”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操作》、《为了学习者的学而教》、《资优生教育——乐育菁英的追求》、《“海华特色”校本课程新路径探索》、《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等一批成果继续聚焦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教材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率、创新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不但使教育科研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发挥积极作用, 也使一大批第一线的教师逐渐成长为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
《依托支柱产业, 服务地区经济, 创建特色地方工科大学的研究与实践》、《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及质量预警信息系统研究》、《职业化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研究》、《免疫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等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成果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或从特色大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宏观层面思考, 或从学科建设、教育评价等中微观层面上切入, 力求研究回应现实问题, 解决突出矛盾。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优秀成果评选中, 特殊教育研究异军突起, 中重度智障学生教育、自闭症儿童补偿教学、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智障学生言语康复训练等一批成果显现出本市特教战线教师们的辛勤努力。
3. 决策咨询研究更加主动服务决策
本届评选出了13项教育决策咨询奖, 涉及方面很广泛。既关注“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制订、“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性研究”、“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改革”等宏观问题, 也把视角深入“民办高校管理与制度建设”、“在沪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难点问题。《上海市民办高校财务监管方案》、《上海市高校本科培养工作追踪调查》、《本市高校扩大外地生招生比例问题研究》、《上海市民办学校教师补充养老金制度研究》、《上海培育与扶持新型农民带头人研究》等很多研究, 尽管切口很小, 但针对性很强, 研究成果都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方法路径。因为大家意识到, 教育科学研究不但要承担理论创新、促进实践的重任, 还需要在资政议政, 在为政府与领导科学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届评选活动, 除了取得大量的优秀成果, 评审方式也有了革新。
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标准、方式、奖项都发生了根本改变, 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KEYANFANGFA科研方法
奖项设计不完全搬照传统的专著、论文的评审和遴选方式, 确立教育决策咨询、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改革实验三类成果奖。引导教育科学研究发挥全功能, 既为政府决策服务, 又能丰富理论宝库, 更能引导教育改革实践。第二, 改革评审程序, 分别采用专家双盲通讯评审、网上评审、优秀成果公开答辩、专家质疑等评审方式, 使整个评审工作做到了依章、规范、公平、科学。第三, 根据三类成果的属性选择不同的专家团队, 决策咨询成果聘请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担任专家, 学科评审专家90%选自北京、江苏和浙江, 既对外宣传了上海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也促进与长三角和北京地区的学术交流。这种做法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也被江苏、浙江等省市效仿。
二、“十一五”期间本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经验
1. 坚持教育科学研究的正确目标导向
近几年来本市教育科研工作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 其根本标志就是已经走出经院式研究的象牙塔, 逐步摆脱为了研究而研究, 为了单纯追求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而承担项目, 不关注实践, 不注重成果应用的状况, 明确教育研究不但要承担起创新理论、发展基础科学的责任, 还必须直面教育问题, 深入教改实践;还需要发挥“智库”作用, 为政府办教育出谋划策;教育研究就是要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结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教育科学研究全面发挥丰富教育理论宝库、引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为决策咨询服务的多重功能。
2. 形成各级领导重视, 理论工作者、广大教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繁荣局面
由于目前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区域性、整体性、艰巨性的特征, 所以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教育问题的研究, 有些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 甚至亲自挂帅。比如本市“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儿童健康发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等大量的研究中, 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或运筹帷幄组织协调, 或组建队伍亲临指挥, 确保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问题能够通过深入研究获得科学的判断与结论。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也都针对教育发展中的全局问题、瓶颈问题加强研究。如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等都由主要领导组织队伍开展研究。教育部与上海市部市合作的27项改革项目, 目前正由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各位领导分头负责开展研究。各区县、各高校都能聚焦本地区、本院校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各基层中小学单位也能针对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真实问题, 用研究解决难题, 通过研究, 提升广大教师专业化水平。
为了引导广大教师通过研究, 提升专业化水平, 市教委还专设了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教育科研专项课题, 两年中投入经费300万元, 支持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多年来, 市教委通过设立教育决策咨询项目等方式邀请领导机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研究, 为教育改革把脉献策。包括市人大、市政协、八大民主党派上海市委纷纷组成团队开展研究, 很好体现了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的功能。在“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时, 市教委为了广集众智, 除了自身组织团队开展研究, 还委托上海社科院、华东师大分别组建团队进行研究, 形成了多版本的方案, 为最终形成规划纲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通过科学管理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几年来, 为了保证本市的教育科学研究持续发展, 对自身的管理也日益提高要求。既创造有利于教育科研发展的学术研究环境, 又重视制度建设, 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研究项目把住进口和出口两个关, 加强立项和结题的管理。在项目和成果的评审中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在全国所有的同类项目评审中率先实现双盲评审, 易地评审。重点项目与重要成果通过会议陈述、专家质疑等必要环节来保证质量与水平。优秀成果还通过新闻媒体公示制度, 确保评审结果真实、公正。目前正通过逐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 使科研管理过程更加透明, 确保风正源清。在市级项目设立上, 实施管理改革。经过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双方多年努力, 终于解决体制障碍, 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项目实施归口管理, 共同认定的方法, 既提升了研究项目的品质, 加大了投入力度, 又较好解决了重复申报、多头获取资源的弊端。这在全国是首创, 也在全国项目管理中产生积极导向作用。同时为了很好地开发全国科研资源, 率先与江、浙、京等地区形成科研管理合作机制, 做到专家互聘、管理规则相通, 优秀成果及时宣传推广, 共同推进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等, 以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4. 发挥杠杆作用, 促进教育科研结出硕果
几年来, 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市教委逐年增加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 鼓励项目承担者潜心研究。除了增大单个项目的资助力度外, 还通过项目种类的设计, 使理论工作者、实践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社会各方人士都有机会争取到项目支持。让各类研究人员的科学劳动都能体现价值。各区县、各高校也都结合实际加大了专项经费投入, 同时市、区两级还通过评选优秀成果、嘉奖研究人员和工作团队等方法激发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性。在正确的目标导向引领下, 又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与规范管理, 使教育科学研究在取得实践成效的同时, 呈现出很多在本市、乃至全国产生影响的优秀成果。继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改成果评选中本市创出佳绩后, 在近期刚公布的全国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中, 本市又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最高奖项。本届评选是对全国范围内2004年至2010年, 长达7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检阅。上海市教委推荐的吕型伟和华东师大推荐的瞿葆奎等2位教育家获得终身成就奖。本市共有35项成果入围, 占全国获奖总数289项的12%, 在全国19项一等奖中, 本市获3项一等奖。另有二等奖10项, 三等奖22项。名列前茅, 再次显示了上海教育科研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特别可喜的是优秀成果覆盖面广, 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颇丰, 共有6所高校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7家单位榜上有名。普教科研成果量多质高, 全国普教系统共有18项成果获奖, 其中上海有5项, 占全国同类的28%。特教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全国共有2项特殊教育的获奖成果, 而它们均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获得一等奖。这也是建国以来, 第一次出现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被评为一等奖。
3.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三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桦甸市教育局非常重视教育科研的组织建设,随着教育行政领导的变化,适时调整了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科研室,并配备专职科研主任,有效地承担起了本校教育科研的领导、管理及指导工作,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修改完善了《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桦甸市教育科研课题及成果管理办法》、《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量化评价标准》、《桦甸市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等,从而确保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形成了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
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首先须建立一支懂理论、能实践、会研究、善总结的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目前,全市共有教育科研专职人员8人,职称、学科、年龄结构合理,从基层学校业务领导、骨干教师中聘请兼职研究人员45人,教育学会发展团体会员3000余人。这样一支专兼群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有效地承担起了全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对桦甸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不断高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育现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积极投身与教育科研实践中。“十一五”期间,有18项省级课题、25项市级课题、186项县级课题立项,比上个五年计划增加了21%,课题在村完小以上学校和骨干教师群体中的覆盖率为100%。此外,实验教师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经验总结、编写校本教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独辟蹊径强化课题的管理与指导
一项课题能否善始善终,并达到预期研究成果,重在过程管理。为此,桦甸市教育科研所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题管理与指导模式。即“四会一课”模式。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科研主任调度会、课题鉴定观摩会和课题优质课评选等活动,适时掌握每项课题的运行情况,及时改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课题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课题指导过程中采取了责任包保制。根据每位研究人员的学科特长,分题到人,各司其责,并采取“同类分组调研,定点跟踪指导”的方式,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跟踪指导。通过“两听一看”,即听汇报(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实施情况)、听课题课(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看资料(研究过程材料的积累及管理情况),与课题组人员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取得了“以研促教,以研导学,学研结合,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六)成功地开展了“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
为了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样的课题研究活动,教育科研部门每年都组织一次课题课评优,教师从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中选择课例,采取“说课——讲课——展示”的方式,评出教育科研课题优质课,为教师搭建课题研究活动的平台,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七)开创了教育科研培训和课题鉴定验收新模式
在总结以往教育科研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使培训收到最佳效果,将培训对象由原来的学校领导转为课题研究者,培训方式由原来的大型集中转为深入学校面对面互动,由原来的研究人员单向灌输转为教师提出问题按需解答,还不定期地聘请省市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专家讲学,消除了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研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教师了解教育科研,走进教育科研,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推动了全市课题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此外,还创设了“三位一体”的课题鉴定验收模式,即把鉴定验收、科研培训、成果推广三项工作一并完成。主要让教育科研兼职研究员、科研主任、同类课题负责人,相邻学校的实验教师列席鉴定会,亲历课题鉴定验收全过程,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了解驾驭科研程序,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发挥优质课题的辐射示范作用。
(八)坚持“双写”教育,进一步打造桦甸教育特色
“双写”是桦甸市教育局为解决小学生写字、写文存在的问题,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在“十五”期间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1996年通过省规划部门验收,成果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广,通过培训教师,编写教材,设置课程。校外教育以及举办一年一次的全市中小学“金城之秋”书法竞赛活动,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力推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使小学生不良书写习惯得到有效矫正,写字质量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积累量大大增加,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双写”特色已然形成。
(九)加强校本科研,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校本研究已有一定规模,一大批校本科研实验校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学校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认真总结和分析本校的现状,深入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在资源,扬长避短,在创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长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苏密沟中心校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创新工作思路,规划了“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核心课题创特色,以科研小课题促课改”的整体工作思路;针对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落实课标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的普遍现象,确定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具有操作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综合性学校课题,开展了大型的“发现问题——主题学习——课例研讨”为流程的研修活动和小型的课题主题论坛活动。在整体上形成了校长宏观调控,科研室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网路,达到了以点代面,以骨干带动全体,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取抓典型带动群体,以校级课题提升市级课题的策略,层层推进,以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课改的深入实施。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三检一评制度。在制度管理的同时,注重人文性的内驱力调动,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
临江小学在校本研究中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载体,诠释了“注入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分层教学,为孩子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劳动课特有的技能培养,在劳动课上教他们学习编织、学习烹饪、学习手工制作,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自己动手,在课堂上多次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手艺,品尝自己包的饺子、自己做的饭菜,真正实现了课堂人性化、教学人性化,为孩子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永吉小学的校本科研让教师在备课中,改进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例研讨中,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对话交流中,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讨;在竞比活动中,点燃激情,促进成长,获取成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不断地丰厚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塔建了良好的平台。
新华小学《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临江小学《夯实校本研究追求育人特色》、苏密沟中心校《立足校本在创新中发展 研修实践在探索中提升》、第六中学《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等经验成果在吉林地区校本科研工程现场会上进行了交流。
(十)教育科研成果斐然
由于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5年来,取得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100余项课题通过各级相应部门的鉴定验收,其中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22项,其余是县级课题。
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进修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第一中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研究》、第四中学《校本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常山中心校《弘扬传统文化创办特色学校的研究》等课题,都从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着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被省市、专家赞誉为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几年来,桦甸市重视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先后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现场会或鉴定观摩推广会50余次,使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教育的现实效能,为教育行政部门或基层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800多篇,在各级会议交流或获奖论文搭4500余篇,参编教材或学材料50余种,开发校本教材70余册。先后50 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40人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人聘为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2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专家。教育科研所连续四年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2010年先后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评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单位”,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回顾“十一五”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1. 有些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担心搞教育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不搞教育科研照样工作的无用论在个别人思想中还存在,这种错误认识和行为,严重阻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2. 从全市范围看,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还不平衡。有些学校无论是教育科研的意识和水平,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效都存在一定差距,课题研究尚未进入教育科研的境界,实践效果不明显,理论含量低,成果平平,缺少创新。
3. 有些学校或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思想。有些学校为了名誉或迎接检查,教师为了晋职升级个人利益做课题,不是从发展教育科研事业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着想。有的立项时满腔热情,积极性很高,中间过程却疏于管理和研究,结题时东拼西凑草草收场,还有的课题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4. 课题管理不够规范。由于有些上级非教育科研部门滥派课题,迎合了一部分学校和个人,图虚荣、满足个人利益的思想,致使一些旁门左道的课题充斥其中,鱼目混珠,损害了教育科研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给教育科研及管理工作造成了混乱。
(二)采取的对策
教育科研如何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再上新台阶,其对策是:
1. 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应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决定》,明确自己对教育科研工作负有的领导责任,切实地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努力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2. 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努力采取措施提高专兼群教育科研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服务功能和先导作用。
3. 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力度,争创优异成绩。加强科研工作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指导,同时瞄准更高的目标、更新的领域进行选题研究,争取产出更多更优秀的科研成果。
4.教委“十一五”学历教育总结 篇四
“十一五”期间,平谷区教委在市教委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实施“中等学历提升计划”为抓手,充分发挥农广校和第一职业学校的办学优势,积极探索农民中等学历教育的新路子、新办法、新模式,努力培养和造就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政策支持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中等学历提升工作。2005年,我区召开“平谷区教育大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将实施“中等学历提升计划”作为我区落实“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助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2006年初,原区委书记秦刚在平谷区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将农民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组织开展好农民短期技能培训的同时,做好农民学历培训,实行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免试、免费入学,逐步健全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当年,区政府将实施“中等学历提升计划”纳入政府折子工程,定期督导检查,确保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12月,原区长邱水平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继续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和中等学历教育提升计划,积极培育乡土人才,树立农村致富典型,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2007年3月,区政府下发了《平谷区2007-2010年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行动方案》(京平政办发[2007]14号),把实施“中等学历提升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为抓好落实,区教委把农民“中等学历提升计划”纳入了平谷区教育“十一五”规划和各工作计划之中,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实行“学费和书费”双免政策,并采取多种措施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在市教委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五年来,共为农民免除学费165.68万元,免除书费62.13万元。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项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深入开展农民学历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深入调研,合理开设专业
为提高中等学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成科、农广校、第一职业学校和各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广泛开展调研工作。紧紧围绕平谷区农村产业结 1
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根据全区主导产业和各乡镇农民的迫切需求开设适合的专业。
黄松峪乡是我区民俗旅游重点乡,有京东大溶洞、石林峡、湖洞水等著名风景区。为提升当地农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开办了2个“旅游服务与管理”中专班,全区首个中专班就是在雕窝村举办的。目前,学员都已成为民俗户的骨干和致富的带头人。
夏各庄镇是蔬菜种植大镇,设施温室大棚发展迅速,急需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在镇领导大力支持下,以魏太务村和马各庄村为中心,开办了两个蔬菜专业中专班。为适应夏各庄镇新农村建设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需要,该镇又及时开办了会计、物业管理和家政服务与管理3个专业中专班。
马坊镇是国家级小城镇,2006年该镇正在建设物流工业园区,需要安排大量人员就业,急需专业人才。通过调研,及时在该镇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中专班。
第一职业学校围绕我区“工业强区、旅游富民”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设备、师资优势,大力开展“技能+基础”成人学历教育。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开办了机械加工技术、烹饪、计算机及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4个专业的成人中等学历班。
为发挥不同部门在农民教育中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区教委积极加强和区农委、蔬菜服务中心、旅游局、果品办公室、各乡镇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紧紧围绕我区发展都市型农业的目标要求,于2006年举办了由各乡镇90名种菜技术骨干参加的蔬菜专业中专班。
“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及应用、财务会计、物流管理、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果树、蔬菜、机械加工技术、烹饪、服装设计与工艺11个专业,共招收2471名学员,教学班达到了67个,遍及全区17个乡镇街道和部分企业。截至2010年底,已有1130人毕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做好农民教育工作的关键。为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成立“农民教育师资库”
联合委、办、局和各乡镇,选聘具有初、中级以上职称、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特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担任农广校兼职教师,组建了一支120余人的专、兼职结合的“农民教育师资库”。其中,聘兼职教师91名,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61人,占兼职教师的67%。师资库的教师能够胜任计算机、旅游管理、果树、蔬菜、财会等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指导任务。师资库的建立为全区全方位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为提高教学质量,农广校、第一职业学校和教科研中心,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就中专班招生、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学员管理、师资来源、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出主意想办法,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特别是2008年以来,农广校每年都举办教案评比和评优课活动。农广校专任教师和社区教育办公室兼职教师积极参与。2008年对26名教师进行全程听课、录像;2009年举办了教案评比和“以我最成功的一节课”教学设计为内容的评优课活动,选拔9人参加市级评优课竞赛,其中有5人获得了市级一等奖,占全市获得一等奖8人中的62.5%。2010年,又有8人参加了全市农广校系统教案评比活动,其中有5人获得了优秀教案,占全市获奖人数的50%。市农广校领导对平谷区农广校教研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把农广校开展的教师评优课活动、教案评比经验在全市农广校系统予以推广。
(三)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为教师搭建继续教育平台
教委职成科和学校每年都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市、区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教育理论与应用知识讲座等活动,组织一线教师赴延庆参加北京市农广校系统“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还组织蔬菜、果树等专业教师到房山韩村河高科技示范园区、北京农科院蔬菜中心试验农场、小汤山农业培训中心和甘肃天水科技园区、山东等地参观学习考察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各项办学规章制度
区农广校根据北京市农广校有关文件精神,制订了“平谷区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学分制实施细则”,实行2—5年弹性学制,各科成绩由卷面考试成绩、考勤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面授为辅、自学为主,给学员更多的学习空间和主
动性,有效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效果。
2008年,农广校以全国县级农广校评估验收为契机,完善了多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班管理制度》、《教学检查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考务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办法》、《听课评课制度》、《教案检查评比办法》、《学员实践实习方案》、《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优秀班级管理奖励办法》等,使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常规化、有效化。
为加强中专班的教学管理工作,农广校和各乡镇社区教育办公室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社区教育办公室为每个教学班都选配了一名班主任,负责学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农广校主要负责教学安排,选派教师授课、考务和学籍管理等。农广校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出勤率和毕业率,设立了社区教育办公室主任目标管理奖和优秀班级组织管理奖,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坚持面向“三农”,灵活办学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本着办学重点“下沉”的原则,一切以农民需要为出发点,把43个教学班办到了乡镇、企业,24个教学班办到了村庄。做到了“五个结合”:
一是采取“半脱产与业余”相结合。如平谷区首届种菜技术骨干学历教育提升中专班90名学员,他们遍布全区16个乡镇,有的要跑几十里路到城里上课,为方便学员生产学习两不误,我们每月前两周集中上课,其余时间学员自学,很受学员欢迎。
二是采取“白天与晚上”相结合。如马昌营镇计算机专业的75名学员,一部分在乡镇企业上班,又很少有休息日,白天没时间参加听课,学校就决定分成两个班,一个班白天上课,另一个班晚上上课。
三是采取“旺季与淡季”相结合。如“五一”到“十一”黄金周是民俗旅游接待高峰期,学员忙于旅游接待没时间参加学习。学校就采取了旅游旺季少上课,旅游淡季多上课的办法,保证做到教学课时不减,教学内容不减。
四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成人农民进行学历教育,他们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更多的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农广校果树专业教师经常带领中专班学员到田间树下,根据农时季节,采取半天室内理论传授、半天室外演示操作法,讲授冬剪、夏剪、疏花疏果、合理施肥、病虫防治等实用内容。会计专业教师们则采取把部分单位账目搬到学生面前现场
实践教学法,计算机专业采取少讲理论、多上机操作等多种形式教学,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第一职业学校充分发挥机械、烹饪、服装、计算机的专业设备优势,让学员多动手操作,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技能水平
五是结合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农广校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作用。一是学校经常组织蔬菜专业中专班学员进行实践教学。先后安排了5个班282名蔬菜专业中专班学员到基地参观和实践,做到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发挥了基地“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作用。二是教师通过亲自育苗、定植、浇水、施肥、采摘,掌握了蔬菜种植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内容。如教师们通过观察叶子上的盐渍来判断施肥量的大小,通过观察卷须的生长状态判断浇水量的大小,温室棚膜风口的处理等,这些内容都是课本中所没有的,但又是农民学员非常关心、非常实用的技能知识,所以学员学起来非常认真,老师明显感觉到了什么是“乐学”。
六、学历提升,效果显著
通过实施“中等学历提升计划”,提高了农民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和农民综合素质
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通过中专班的学习,成为了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例如,崔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启发,结合蔬菜中专班学习,制定了本村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重新规范了土地承包合同,对800亩菜田实行了标准化生产。他带领村民转变观念,学习农业新技术,为农民共同致富做出了贡献。
夏各庄镇蔬菜中专班学员王连春,毕业后自建了日光温室,在老师的建议下,栽培草莓,春季又在草莓畦上套种西瓜、甜瓜,西瓜和甜瓜未熟时以采摘草莓为主,瓜成熟时既可以收获瓜又可以采摘草莓,不论是草莓还是西瓜、甜瓜,外观和口感都非常好,迎来了不少回头客,亩收益达到3万元。现在她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二)学历教育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
我们本着“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原则,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例如,金海湖镇祖务村2007级果树中专班学员刘长军承包了20亩地,曾经因不懂技术,桃园职工的工资发不出,地租金交不起,甚至连自己看
病的医药费都没有。参加学习后,他坚持一堂课不落,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并注意收集、学习、理解电视、期刊、报纸上的各种管理技术。2009年他不但拿到了中专毕业证,管理的果园也有了突破,当年生产出的久保桃,果型大,质量好,正品率达90%以上,单果重量在200克以上,最大单果达400克,亩产久保桃1500斤,果品总产量达到了15吨。2010年亩产久保桃2000斤,果品总产量达到了20吨。他不仅回收了全部投资,更是创下了6多万元纯利。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致富不忘众乡亲,刘长军的桃园常年安排4名贫困妇女就业,在桃的套袋和采摘季节,还安排30多名妇女和外来妹就业。为了让更多姐妹早日脱贫致富,她还为20多位乡亲免费提供种苗,无偿为他们做技术指导,成为了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三)学历教育拓宽了青年农民的就业渠道
马昌营镇学员范爱东过去由于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打点零工维持家用,生活非常艰苦。2009年凭着农广校的中专毕业证书,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由于她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操作,很多数据和表格都能在Excel里制作出来,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领导的赏识。2010年被提拔担任了主管会计,工资在原来的基础上涨了500元。现在工作稳定了,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民俗旅游事业的发展,雕窝村民俗旅游班学员张凤荣利用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在雕窝民俗旅游网上宣传自己的农家院,把家乡美景、特色饮食和优雅的住宿环境上展示出来,引来八方客人,每年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像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
2006—2010年,农广校连续被北京市农广校授予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先进单位和“新型农民培养先进单位”;《农民教育上层次,中等学历结硕果》项目荣获了北京市教委农民教育优秀培训项目一等奖。
各位领导、同志们:区教委在开展中专学历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的力度,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平谷区教育委员会
5.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 篇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妇联,教育厅(教委),文明办,民政厅,卫生厅,统计局,人口计生委,关工委: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目标,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家长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关工委共同制定并实施《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现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地根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本地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全国妇联教育部 中央文明办民政部 卫生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人口计生委 中国关工委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得到全面实施,家庭教育的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指导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作指导体系和网络日趋完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牵头、有关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式工作格局,广大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日益更新,科学教子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为巩固“十五”期间家庭教育工作成果,开创“十一五”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水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围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相关目标,以满足儿童和家长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和发展家庭教育。“十一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继续扩大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广大家长的整体素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指导者专业化水平;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创办乡村、社区等各类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推进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使0—18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
2、大力发展多元化、多类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广播、电视、网络等家长学校。
3、积极推进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70%的社区建立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条件的农村50%的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4、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5年内建立5000所全国和省级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
5、加强家庭教育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6、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确立家庭教育研究课题,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对现有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及社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有条件的地(市)、县要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或社团组织。
7、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者能力培训。5年内对万名县级以上家庭教育指导者进行培训。
8、推进家长学校学习材料建设,编写全国家长学校学习材料指导纲要,各地可因地制宜编写适合本地实际的家长学校学习材料。
9、示范带动,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5年内创建100个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1000全国示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10000个全国示范家长学校,规划方案《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
10、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妇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或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工作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家庭教育的牵头工作。
2、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工作的全局和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中的基础作用。
3、各省区市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并实施本地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和评估办法,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长效机制
1、各地要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充实工作力量,落实各自责任。要有专人负责家庭教育工作。要强化协调推动机制,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形成家庭教育工作合力。
2、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基金,用于开展培训、组织研究、建设阵地、表彰先进等项工作。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发资金来源,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深化理论研究
1、制定发布《全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课题研究指南》,对家庭教育的历史渊源、发展规律和现实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设立一批研究课题,加大对全国重点课题的支持力度。及时开展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和评奖。
2、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办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刊物、家庭教育指导报刊和栏目。注重发挥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的作用,探索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实际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3、加强家庭教育基础理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师范院校、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开展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组织编写家长学校学习材料指导纲要,编写和推荐家庭教育培训资料。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编写家庭教育材料的指导和规范。
4、开展家庭教育国际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我国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争取国际支持与援助。
(四)完善服务体系
1、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大力发展社区、乡镇家长学校,鼓励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倡导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办家长学校,形成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帮助学生家长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大力发展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全国和各省区市要积极推进建立具有研究、培训、服务、监测、评估等多功能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要积极建立适合广大家长需求的指导中心(站)、咨询站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满足广大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3、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模式。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投资参与创办各种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机构,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有成效的服务。
(五)加大宣传力度
1、深化“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以面向基层、服务家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精心打造双合格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普及,指导和帮助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并以多种方式推进《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实施。
3、加强宣传普及阵地建设。建立全国家庭教育媒体联谊会,促进资源整合和规范管理。省级报纸、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办家庭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栏目,增加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以多种形式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
(六)抓好队伍建设
1、发展家庭教育指导队伍。着力建设家庭教育工作专家队伍、讲师团队伍、宣传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形成专兼结合、指导能力强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2、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全国和省、区、市层层组织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
(七)加强监督管理
1、注重开展家庭教育调查研究,对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执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向立法机关提出意见建议,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建设。
2、完善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规范对各级家长学校、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管理,研究制定专、兼职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3、建立家庭教育宣传推广监测机制。以全国和省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并采取措施实施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途径对家庭教育的误导。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为名的非法培训机构,规范整顿家庭教育报刊、图书市场和网络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市场的有序发展。
(八)关注特殊群体
1、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宣传监护人的义务和责任,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科学教养子女的技巧和能力。
2、关注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工作,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切实从源头上解决这些特殊家庭子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监测评估
1、中央文明办、全国妇联与教育部及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本规划,并依据本规划制定《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评估方案》。
2、成立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负责检查评估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各省区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由各省区市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或领导机构负责检查评估。
3、各省区市根据《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和《评估方案》要求,组织好中期和终期的自查评估。在各省区市自查评估的基础上,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将对部分省区市的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抽查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4、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典型,表彰先进。中期、终期召开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及表彰会,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
送: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主席、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关工委
6.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干部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紧紧围绕我区发展定位、工作思路、目标和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实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用现代知识充实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干部,用时代精神和创新力提升干部的培养目标,从而为打造龙沙区中心城区新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的指导方针,干部教育培训新体系、新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更加合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得到优化配置,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更加得力,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全区干部教育要努力实现从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培训相结合转变,引导干部把学习理论、更新知识与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结合起来。要把在加强干部思想理论教育,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的同时,密切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努力把学习理论同运用理论研究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我区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干部培训原则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分类进行。做到周密组织,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精心指导。逐步健全完善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充满活力的干部培训新机制。
三突出培训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科级领导干部、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务员培训、辖区企业法人和科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科技人才和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在内的宏大的人才队伍。
四注重培训质量的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任务,以突出时代性、实用性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加强培训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努力探索和把握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四、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全区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任务,要按照现行的干部管理范围和干部的类别确定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任务。“十一五”期间,计划培训干部10,000人次。
一干部培训的基本内容
一是加强对广大干部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搞好对党的重要会议、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理论观点的学习,始终把理论教育放在干部教育的首位,提高全体干部在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执政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干部在理论上、政治上的成熟水平。
二是加强干部业务知识与各种技能的培训,使各级各类干部精通本行业务,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同时还要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学习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加大法律知识培训的力度,积极开展现代管理、现代科技、财政金融、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培训。使全区各级各类干部具有全新的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三是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的党性修养水平,巩固和扩大开展“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党的宗旨和党的纪律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使各级干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中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
四是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和事关全局的重要部署,以及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培训。使培训工作直接服从服务于区委、区政府决策的贯彻实施,直接服从服务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直接服从服务于各部门、各单位推动和促进实际工作的现实要求。
五是不断改善和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促进知识更新,实现学历升级。
二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任务
3、抓好各职能部门的培训。主要是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统战部、区委办、人事局、劳动局、计生局、民政局、经计局、司法局、建设局、农委、检察院、工会、妇联、团委等。
4、抓好公务员的培训工作。要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全面实行新录用公务员的初任培训,搞好晋升领导干部职务的任职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包括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在内的进修和培训,切实提高全区各级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本领。
5、抓好农村村级干部及后备干部培训工作。围绕建设农业强区目标和适应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紧紧依托党干校阵地和省内外大专院校,对于农业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以及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培训和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业干部驾驭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水平。
6、抓好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全区科技专家和优秀科技人才的政治理论培训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期间,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使8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培训,特别注重培养拔尖人才和跨世纪专业技术人员。
7、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培训。根据区情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进行调训。
8、强化对社区干部培训。要以街道党工委基层党校为阵地,按照社区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干部的政策、理论和工作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社区建设快速发展、功能作用快速提升的迫切需要。
9、加快学历教育发展步伐。根据我区各级各类干部学历调查的统计,全区45岁以下需专科升入本科学历的人员298人,中专以下升入专科学历人员176人,合计474人。“十一五”期间,要扎实推进我区干部学历层次新一轮的进档升级工作。学历教育的主要途径,以在职函授教育为主,以党校系统学历教育为主渠道。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要采取分期分批、逐年推进的方式。学历教育所需经费,原则上以自费为主,对完成学业获得毕业文凭的人员财政可给予全部或部分补贴,也可划分学历层次或人员职位性质给予全部或部分补贴。“十一五”期间,对拟提拔任用的正、副科级干部,原则上要具备本科学历条件。
10、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开展应时性培训。即按照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根据有关要求,适时安排其他各种培训。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区直机关各部门、各街道及相关单位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和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干部要把培训工作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定期对培训规划、计划和各项培训要求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及时研究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十一五”规划期间,要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的具体要求,发挥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办学单位的积极性,做到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尽其职、工作到位。
区委组织部主管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承担全区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负责对干部培训工作统筹规划、政策协调、综合管理、检查监督。并具体负责区委管理的科级干部、中青年干部等培训。
区人事局负责全区国家公务员的培训,组织实施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
区委宣传部负责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的规划和工作指导,负责宣传干部、辖区内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专兼职干部的培训。
区委统战部负责全区民主党派干部、无党派知名人士和非中共后备干部的培训。
区农委负责全区农业干部培训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区民政局负责全区社区干部、村干部的培训。
区劳动局负责全区劳动保障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区计生局负责全区计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区司法局负责全区干部“四五”普法培训。
区财政局负责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和利用。
区直其他各部门负责本单位本系统有关干部的培训。
范文网【】
三充分发挥区委党校、行干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要切实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和胡锦涛同志关于“要充分认识党校的重要地位,把党校工作放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党的建设的全局中去认识,去把握,去部署,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培训、轮训主渠道作用”的讲话精神,使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和培养造就人才队伍方面发挥其独特的、更大的作用。要积极改善党校、行干校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要增加对党校、行干校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提高以信息化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水平。要按照中央《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把“党校基本建设经费由各级计划部门安排”,把“党校事业费除一般行政费外,还包括教学业务、科学研究、图书资料、教员进行调研、业务指导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实行全额拨款”的规定得到全面落实。要稳定教师队伍,提高素质能力,同时,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聘请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干部到党校授课,提高培训质量层次,增强实际指导作用。
干部教育经费要列入区财政计划,专款专用。并根据需要每年按工资额0.3%拨款。事业单位无论实行何种体制,都要按规定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干部培训。
四建立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
1、调训制度。培训主管部门按计划采取发文件或《调训通知》的形式,抽调干部参加培训。无论何级干部都必须服从调训。学员所在单位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干部参加学习。要把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2、申报制度。区直各部门举办涉及全区性的业务骨干、副科级干部培训,一律实行向区委组织部事先提出申报计划,经批准列入区委党校行干校年度培训计划,避免多头重复调训。
3、依法培训制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根据《公务员法》等规定,实行干部培训登记制度。公务员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7.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七
关键词:印度,“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1“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强。印度迫切需求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但据NSSO统计,目前19岁至24岁年龄组中,仅有5%的人接受了某种职业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大多偏好普通课程,出现了较严重的知识性失业。为此,印度政府于2007年12月颁布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2年),提出“全纳性增长”理念,即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重点是发展职业教育。
2“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
2.1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
“十一五”规划针对中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学术性倾向问题,调整中等教育的单一结构,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允许多次选择。它提出职业学校数量要从“十五”期间的9583所扩大到2万所,在校生人数从100万人增加到250万人。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1)扩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人数。实施中等教育职业化的主要机构是职业学校。1964年的教育委员会提出中等教育职业化,并指出到1986年使50%的高中学生修习职业技术课程。而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规定到1990年要有10%的高中生修习职业课程,1995年达到25%。可1992年又重新规定到1995、2000年分别使10%和25%的高中阶段学生分流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新规划将继续为这一目标努力,扩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印度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职业学校(Vocational School),工业培训机构(ITIs),工业培训中心(IITCs)以及综合技术学校(Polytechnics)。印度现有9583所职业学校开设150种两年制的教育课程,可容纳不到高级中等教育学生的3%;5488所工业培训机构(公立,1922所)和工业培训中心(私立,3566所)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容纳785000人;具有文凭级别的1244所综合技术学校可容纳295000多的学生。(1)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职业教育机构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新规划进一步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着重设计出使工业培训机构现代化的创新方案。
2.2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印度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建立适当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使其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为此“十一五”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加大政府投入,密切联系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十一五”规划中,印度中央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达687.63亿卢比(2),比“十五”计划增加了18.65倍。除了政府投入外,政府正创造条件积极吸引私人投资,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提出发展企业主参与工业培训机构管理和课程设计的公私合作关系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旨在密切与企业合作。公私合作关系模式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大学镇区模式,即培训机构的土地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及运行由私人管理,资金由私人、校友和社会人士共同捐助。(2)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目前,全国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系,全印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近年来,受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证的影响,中央和各邦政府正构建一个合适的国家证书制度(NVQ),证明从各机构毕业的学员的技能,并给予其合适的学分。规划提出改革博帕尔的职业教育中心机构,并建立集成机构执行机制,形成州县街区三级模式。
2.3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公平
印度非常重视教育公平。独立后的宪法规定,禁止因为不同种姓而有歧视待遇,立法保障底层民众。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十一五”规划采取了以下措施:(1)实行弹性教学,增加培训技能种类,促进边缘群体发展。为了满足边缘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开设学制长短不一的模块化课程,以能力为本位,增设新的技术课程。模块课程是一种形式灵活、独立性强、结构相对松散的微型课程,适应了边缘群体的特点。由于印度的工业培训机构只侧重于约40种职业技能培训,增加新的技能类别就显得重要了。规划强调课程要关注服务业,以适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侧重技能的基础性,以使个体能够灵活变更职业。(2)以农村为重点,改革妇女职业培训,实现均衡发展。印度农村与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严重失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几乎全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广大农村被忽视了。因此“十一五”规划采取街区一级的职业培训计划,合理分配资金和物质资源,把农村摆在优先的地位,使农村青年从事合适的职业。另一方面,开办农业学校,进行农产品加工技能的培训,通过短期课程传授给农村青少年。另外印度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为女童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普及女童职业教育。印度有单独面向妇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并在国家培训部门、各联邦政府、地区同时开展培训。“十一五”规划关注妇女的职业教育同时,强调女性要突破诸如护士、裁缝等传统职业领域,在劳动市场获得公平竞争,促进性别平等。
3“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
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企业、市场及个人的需求,开设能力本位模块课程和生产服务导向型课程,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尽量减少理论课程。尤其强调企业主在课程设置、评价和资格认定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灵活性。除了正规的职业教育外,印度还为没有技术或是半技术的人提供时间灵活、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如兼职体系等,这就使这部分人群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另外,印度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的灵活性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重视服务业发展。印度软件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它独具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促使印度加大培养服务性人才。
印度的“十一五”规划力求建立优质、公平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市场的劳动力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它的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印度未来取得成功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Luv Jasuja,Prashant Kashyap.Vocational Education in India:Key Challenges&New Directions.
8.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八
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特制定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入学人数稳中有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从1989年起,国家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专项,用于补助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改扩建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教育部相继开展了“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累计投入近1.2亿元,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近5万余人次。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形成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合力。
截至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弱智三类校)数量为1605所,在校生总数36万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万人,随班就读学生22万人),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859所和29万人。
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尚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
1.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滞后于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区域差距较大。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其中中西部101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4万人(其中中西部8万人)。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和西藏外,全国现有326个地级市(州、盟),尚有74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地级市总数的22.7%,其中中西部65个,占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地级市总数的88%。全国现有县(市、旗)1934个(不含市辖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1246个,尚有493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县总数的39.56%。其中中西部405个,占30万人口以上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县总数的82%。
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
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目前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小、旧、陋、破以及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二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多数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不仅校舍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发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根据中西部部分省份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调研情况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测算,70%左右的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约680所左右。
3.国家相关政策促使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注与关心程度在逐步提升,残疾儿童少年家庭传统观念也在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预计近年内入学人数将呈上升趋势,现有办学条件将日趋紧张,为他们创造接受教育所需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章 指导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普及和巩固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州、盟)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期间(2008年~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选择部分地(市、州、盟)、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重点建设190所左右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矛盾。
二、实施步骤和建设内容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存在诸多特殊性,从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考虑到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及省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状况,项目实施应与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运行保障经费的落实等项工作相衔接,拟对总体规划目标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建设19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编制完成分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在项目学校遴选上,选择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在师资队伍、运行经费、开工建设等诸方面均具备条件且急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建设50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根据各省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选择具备建设条件的部分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阶段:建设46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任务,实现规划总体目标。对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尚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章 资金安排及原则
“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中央专项投资约6亿元。其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约4.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约65所,投资2亿元,改扩建校项目约125所,投资2.5亿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練设施配置投资约1.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0.5亿元,改扩建校项目1亿元)。
中央专项投资对县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重点给予倾斜,每校按300万元进行补助,原则上不要求地方配套。对地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3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2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项目学校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每校补助80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
对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施工条件艰苦、需统筹集中建设学校的个别西部省份可采取投资额度切块安排方式,以加大中央专项投资对项目学校的支持力度。
第五章 预期建设成效
一、特殊教育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十一五”期间,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整合特殊教育资源,调整布局结构,增大特殊教育学校的辐射及覆盖范围,有效引导和推进中西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将由2006年的1012所增加到近1500所,从而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辐射中西部地区所有地(市、州、盟)和30万人口以上县(市、旗),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65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125所左右现有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矛盾。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470所(增加46.4%)特殊教育学校,近70%原有特殊教育学校(680所左右)按实际需求进行改扩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教育相匹配的专业功能教室及设备配置基本齐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区域内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预计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增长35%,净增2.8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3.8万人。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将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25.6万人,增长220%,净增17.6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23万人,基本满足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
第六章 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建立有效工作程序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审核、确定分省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分年度审批下达建设计划和投资,指导各地项目实施;省级教育、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状况、经济水平、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編制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总体规划,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本省项目建设规划的实施;地(市、州、盟)、县(市、旗)两级政府负责提供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落实专项配套资金,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二、强化管理,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各地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调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充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后教学、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严格标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各地要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1994年发布)和《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GJ76-2003),进行项目学校建设所需投资的需求测算和设计,确保校舍的安全、适用、实用,反对追求学校建设高标准、华而不实。同时,项目学校建设也要与当地残疾人事业的系统工程相结合,特别是在康复设施的利用上,提倡资源共享、互通互用。
四、专项检查,落实项目监管机制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要将年度建设项目安排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设备采购招标、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等,要进行经常性检查并落实工作责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相关审计部门将对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在设备采购中出现违纪行为、资金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和浪费、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一经查实,依法追究责任。
【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贯彻“十一五”规划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06-23
天祝三峡“十一五”总结06-24
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08-02
林口十一五总结10-06
省十一五课题工作报告06-24
移民办十一五总结08-30
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10-11
海南省十一五工作报告10-26
十一五规划评估报告08-16
县十一五规划思路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