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讲义一(精选6篇)
1.初中阅读讲义一 篇一
阅读训练·讲义三
认真、用心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文后的练习。
新加坡的中学生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学生不同。虽然都是十四五岁,但是一个个非常规矩,令行禁止,有很强烈的集体意识。而我一直不明白,新加坡老师到底施了什么魔法让学生如此听话。
有一次我随新加坡中学50多名师生外出参观正要开车返回突然有一个男生大叫不好我的照相机落在刚才参观的地方了说着他就慌慌张张地从车上冲下去了
此时,一行50多人,除了刚刚跑下车的学生,全都坐在汽车上了。带队的是一个女教师,40多岁,中文名字叫石君。她抬起手看表。说:“集合时间已经过了,开车!”
当即就有几个学生喊:“还有一个人没上车呢。他去取相机啦。”但石君老师说:“时间到了,应该开车。任何人都应遵守纪律。不过,这里离学校实在太远了,他要是乘出租车返回,万一没带钱也不好办,我们就等他一会儿吧!” 大约过了20分钟,那个男生举着相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汗水顺着脸和脖子一直往下流。他一走上来,石君老师就喊“开车”,车在摇晃,男生有些站立不稳,加上跑得太急,只能抓住栏杆大口大口地喘气。石君老师严厉地说:“因为你一个人,耽误了大家的时间,现在你向大家一一道歉。然后再站到前面来,好好反省!”
男生扶着栏杆转过身,首先向司机鞠躬,然后怯生生地说:“司机先生,对不起,我来晚了,耽误了您的时间,请您原谅!”说完他从第一排一直向最后一排走去(大约十几排),每一次点头鞠躬,身上的汗水就向下滴。
由于石君老师是我多年的好友,我终于忍不住对她说:“石君老师,车开得很快,不容易站稳,您看是不是不用一个人一个人地道歉了?”可谁知石君老师一点儿不给面子,一本正经地说:“那可不行!”没办法,我只好看着这个迟到的学生红着脸、滴着汗、一遍一遍低头道歉,然后又走到车前头,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的吩咐在车头罚站。
由于怕摔倒,他两只手死死抓住栏杆,乖乖地站在那里大气不敢出。于是,我又忍不住凑到石君老师面前,小声地说:“在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打了不罚,罚了不打’,也就是惩罚和检讨可以二选
一。”
没想到,石君老师狠狠地说:“要‘先讲理,再讲情’。新加坡是法制社会,凡事要按道理办,乘车要准时,迟到要受罚。他不按时归队,理应受罚。”
没有办法,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对迟到的学生说:“你给老师好好认个错吧!”谁知那学生竟然一动也不敢动,我再次拉他,他才怯生生地挪了挪脚步。到了石君老师面前,半天也不敢开口。石君老师仍然板着脸一言不发。我赶紧说:“行了,他知道错了,做个保证,让他回座位吧。”迟到的学生终于说了声:“我以后保证再也不迟到了。”石君老师不情愿地接受了悔过,让他回到自己的座位。
事后,我告诉石君老师,中国老师不敢体罚学生,因为新课程里面头一条就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石君老师依然是毫不畏惧地说:“新加坡学校实行的是年薪制,平时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评价不会直接影响收入。新加坡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是靠校长、学校董事会、教育署的综合评价。新加坡学生已经习惯了,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 我特意询问了这位因迟到受处罚的学生。他说:“我迟到了,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应该受到处罚。对罚站这种处罚方式,我完全能够接受。”新加坡学生也告诉我说。他们最怕鞭打了。虽然进校两年多,还没有见过任何一次真实的鞭打发生,但他们都见过摆放在校长办公桌中央的那条巨大鞭子,而且他们知道,学校确实用鞭刑处罚过打伤同学的学生。
阅读训练·讲义三
1、照样子,写词语。
气喘吁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慌慌张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怯生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耽误()特意()吩咐()
反义词:尊重()处罚()严厉()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言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退而求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
① 学校用鞭刑处罚过打伤同学的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迟到了应该接受惩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君老师严厉地对他说:“因为你一个人,耽误了大家的时间,现在你向大家一一道歉,然后再站到前面好好反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给短文第2自然段空白处补上正确标点。
6、想一想,你知道新加坡的中学生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学生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吗?请细读
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来。
7、规定时间,一个学生没有及时上车,石君老师是怎么做的?她所以惩罚这个迟到学生,她
坚持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横线标出那个迟到学生上车之后的表现。他对自己受到的处罚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中阅读讲义一 篇二
然而, 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以笔者所在校为例:今年9月份“英语活动周”期间在全校初一到初三学生中调查我校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时间、方式及其成因以及阅读内容的变化。调查小组共发放《中学生英语阅读情况调查表》共计2600份, 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563份。结果显示:34%的学生从未进行过除课内阅读理解以外任何形式的英语阅读;26%的学生每周英语阅读不到1小时, 仅有8%的学生每周阅读1~3小时;66%的学生每年阅读英语书籍在5本以下。其中42%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学业压力比较重, 无法抽出较为整块的时间用于英语阅读, 且身边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1 学生英语阅读水平低的原因
(1) 英语教学“训练化”, 影响了英语教师对阅读培养的关注度
长期以来, 由于受英语中考导向作用的影响,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我校开展“英语阅读”活动初期, 也经受了较大阻力, 部分老师甚至包括个别英语教师也认为, 初中生学业压力这么重, 哪有那么多时间用于英语阅读?唯恐影响了学生的整体成绩。教师的此种思想致使英语阅读简单地被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的“题海”“快餐式”的机械训练所取代, 而对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英语教师本身也是疲于应付各种测试, 能够静下心来安于阅读, 细细品味英语阅读之美的时间少之又少。
新教育发起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 取决于他的阅读史。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阅读对教育价值本身的意义, 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母语阅读是如此, 英语阅读也是如此。
英语教师本身的阅读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且是深远的。现在的英语教材话题涉及面广, 天文、地理、人文, 以及关于说英语国家的历史、习俗都有涉及。学生从老师的课堂以及平时言语中就可以品味到他的阅读视野及思维空间, 晓古通今的英语老师自然会更受学生欢迎。如果一个英语教师只是盯住学生的卷面分数上, 那么无论他平时怎么和学生强调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因此, 要让学生“阅读”且“悦读”, 首先要从英语教师开始, 从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阅读素养开始, 在言传身教中感染和影响学生, 一起走向愿意阅读、乐意阅读、热爱阅读的能力上升通道。
(2) 课外阅读“课内化”, 降低了学生拓展英语阅读的热情度
初一的学生由于受单词量、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在英语阅读方面量比较少, 选取的内容比较简单, 多以英语儿童绘本为主。按理说, 初二、初三的学生所学词汇量增加了, 理解能力提高了, 对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阅读水平以及阅读量应相应增加。但事与愿违的是, 初二尤其是初三的学生的英语阅读时间以及阅读量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比较狭隘, 往往容易走入将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看做就是英语阅读的误区, 从而将对应试教育的抵触心理转化为对英语阅读本身的抗拒, 降低了自主开展课外英语阅读的热情。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状况。
不可否认, 英语教材本身以及试题中好的阅读理解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以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与技巧的重要途径之一。好的英语老师会非常重视深入挖掘入选课文中的“生发力”, 使之成为学生在自由阅读中的“领航标”。
(3) 阅读追求“功利化”, 破坏了英语阅读厚积薄发的生长力
笔者曾经教过一个学生, 该生有着较为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期间英语阅读书目在同龄学生中算是领先的, 并且每看完一本书都能用英文写一些书评, 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一些见解与感受。但是在九年级的时候, 笔者意外地收到她写给我的一封信:大意是妈妈对她这种看闲书、不务正业的行为已经忍无可忍了, 她不得不放弃英语阅读一段时间, 为此, 她感到非常苦闷。
阅读是一种隐性技能, 并不能在短期内取得直接的或显著的效果。多读了几本英文原著并不能使他在短期内英语成绩突飞猛进。因此, 很多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无法静心地等待花开。
实际上, 大量英语阅读的效果大约要在初中后期或高中才开始慢慢显现出来。英语阅读量越大, 经典的英文原著接触得越多, 对说英语国家的人文背景就会了解得越多, 英语语言的运用也会更为地道, 知识之间形成知识链, 就会产生正向反馈。
2 让学生从“阅读”到“悦读”的建议
(1) 以校园家庭社会为合力, 营造良好的英语阅读氛围
良好的氛围会对英语阅读的数量以及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以我校图书馆为例, 我校图书馆藏书甚多, 但是英文的阅读杂志、刊物以及英文原版的著作相对匮乏。针对这一情况, 我校图书馆集思广益, 一方面在英语教研组中集得各英语教师的推荐, 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展开调查, 了解学生所需与所好。这样大大丰富了图书馆英语栏的图书量。一些深受老师和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 如21 Century, China Daily和英文原著, 如The Little Princ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Great Gatsby等, 借阅量一直居高不下, 学生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英语阅读氛围。
给学生一滴水, 老师就要有一桶水, 而且是活水。我们不难发现, 那些阅读资源比较丰富、校园英语阅读氛围良好的学校, 学生阅读表现也会比较好。因此, 英语教师也应把阅读作为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首先, 要做到常读不懈。我校英语组就要求每位英语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5本以上的英语原著, 写出阅读过程中的感想以及读后感, 并保存相关资料进行组内交流。其次, 英语教研组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比如英语组集体协作编写英语阅读校本课程, 还有作为校园英语周的组成部分的“英语舞台剧”“英语名著读后感”征文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丰富活动, 其出发点正是在于构建一个常态化的英语阅读平台, 在吸引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 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英语阅读效果的检测与升华。
英语的课外阅读大部分是在校外进行的, 因此也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短信、QQ交流, 以及家长会中的英文征文“获奖作品展”、英语周中邀请家长观看学生的“英语舞台剧”让家长明白英语阅读无论是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的提升、成绩的提高还是潜能的开发都大有裨益。此外, 家长自身的阅读习惯和对待阅读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表现。
(2) 以深化课内阅读为重点, 突出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
有一些中学生是有阅读愿望的, 但是由于受词汇量、阅读技巧等方面的影响, 在阅读的时候碰到过多的拦路虎, 久而久之就有畏难情绪。这时若老师能对学生适时地进行阅读方法以及技巧的指导, 学生就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英语教材本身以及试题中经典的阅读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脚本, 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以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与技巧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现行的牛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为例:Unit1结合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可以向学生介绍Skimming即reading the text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的阅读方法;Unit2结合Reading The power of colours可以向学生介绍Scanning即moving eyes quickly over the text to look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的阅读方法;Unit5 Art world以谭盾的Music without boundaries为背景, 可以向学生介绍中西方音乐差异以及音乐的不同类型、主要乐器, 激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的兴趣。
(3) 以体验英语语言美为引导, 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英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 阅读的过程也是体验英语语言美的过程。如英语中的一些谚语就体现了哲理美和韵律美: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 No pains no gains. (不劳无获。) , When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竟成。) 这些蕴含深意的谚语不仅读起来富有韵律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英语中的一些单词的构成也是常常让人惊叹于它的巧妙。比如说:family这个单词就有一个很美丽的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 每天早晨人们起床的时候, 都要说一句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来表达感谢之情。后来, 人们便就用family来代表这句话, 因为family是由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句话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所组成的。
教师引导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 善于收集与总结。发现与感受英语阅读的过程即是一种享受语言美的过程, 学生会在这种美的体验中爱上这种语言, 从而乐于接近与阅读。
3 注意事项
(1) “阅”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收放自如才能开心“阅读”
如果把阅读中的学生比做在春风中自由飞翔的风筝的话, 那么教师就应该是那个手中紧握细线看着风筝翱翔的人。既要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方法与技巧进行指导, 对好的阅读材料和书籍进行推荐, 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特征与水平, 倡导自由阅读和无痕阅读, 避免急于求成与整齐划一, 而打击了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2) “悦”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心静自然方能赏心“悦目”
学校和老师要抛开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准绳”的思想痼弊, 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心灵的教导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让学生在读书时少一些急功近利, 多一些心静如水, 少一分浮躁和压力, 多一分沉淀和从容, 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真正得到感悟和收获, 从根本上提升读书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
总之, 从学生开卷“阅读”到开心“悦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语阅读与母语中的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更为复杂和挑战, 再加上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有着较为明显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从实践结果来看, 学生在阅读上花的时间越多、阅读材料类型越丰富、阅读态度越积极, 他们就越容易成为一个悦读者。可见, 提高英语阅读素养的过程, 其实就是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美) 克拉生著.阅读的力量[M].李玉梅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12 (1) :36.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 :64.
[3]教育部.英语 (九年级上册) [M].译林出版社, 2014 (6) .
3.阅读讲义之文章的结构 篇三
引言:
文章的结构,通俗说就是一篇文章各个部分的整体安排,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读者耿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线索和脉络、段落与照应。
文章的结构安排及其作用
(一)开头与结尾
1、判定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主要有两个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和引出下文。阅读题中,通常要求考生判定文章是如何做到上述两点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五方面:
(1)引入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或社会现象
在文章的开头便引入读者所关心的话题或者社会现象,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展现精彩片段
一部大制作电影还没有正式放映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宣传片,短短的只有几分钟的片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往电影院去观赏整部电影。而这个片花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要起的作用——将故事精彩片段展现出来,吸引人们去观赏其中的细节。
(3)可以设置悬念
开头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读者更好地阅读后面的文章。(4)可以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通常为先列出某种社会现象或事件,然后再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读者知道你会在文章中给出你自己的答案和对这一现象或事件的解读。因此,读者会继续阅读下文。
(5)介绍背景
通过介绍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文章结尾的方式和作用
文章的结尾只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总结全文,一个是令人回味。
阅读考的较多的是令人回味,实现令人回味有三种途径:(1)言未尽
答题结构:作者说的话或者是人物要说的话并没有直接说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读来令人深思,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2)事未完
答题结构:在文章结尾处,文中故事好像并没有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读来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3)象征
象征是指文章中提到的某个事物并不仅仅代表它本身,而是象征着某种精神或品质。答题结构:文章结尾十分含蓄,表面上是在写“XX(文中的事物)”,但“XX”在这里象征作者XXX的思想感情。
(二)过渡与照应
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和段落之间,各种衔接的形式或者手段。在文章中起到两种作用,分别是承上启下和引出下文。常见的过渡形式有三种,一是关联词语,二是过渡句,三是过渡段。过渡一般都是文章中间段落起到的作用。
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他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或巧妙。照应在文章结构安排中,多指的是首尾呼应。照应主要分为三类:首尾呼应;文题照应;情节照应。
(三)线索与脉络
1、线索
线索,是指一篇作品得以形成整体并将各个部分加以连接的结构形式,其作用是贯穿全文,将人和事物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作用:
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衬托出主要人物XX(谁)XX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典型试题分析: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1)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救助下,脱险逃生出来。
(2)电视上,那个中年男人哀伤的表情和翔子呼唤妈妈的哭声打动了我。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钱,算是给他们的捐赠。他们家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了灰烬,已不能再进去居住,小区的物业在一楼腾出了一间车库,让这对可怜的父子暂时安身。我去的时候,车库门口已有好些人。(3)在这些人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在她俩身边的地上,堆着好些东西,崭新的被褥和叠得方方正正的衣物,最上面,放着一只开了缝的玩具。
(4)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使得小女孩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话:“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你再瞧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是他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的呢?”
(5)小女孩噘着嘴:“别的我还没玩够呢,这个我不想要了。”
(6)“把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对吗?非得最好的吗?”
(7)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
(8)“我想是的。”见女儿似乎不情愿,母亲便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咱们能不能换一下,不捐这个开了缝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9)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地说:“我,舍不得。”(10)母亲有点失望,说:“妈妈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11)女儿问:“我要是把我自己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12)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把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13)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小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14)我们一道进了车库,我将准备好的一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了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时,小女孩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并小声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像下了很大的决心似地说:“ 翔子,我将我的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15)说完这一句,她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呜呜”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16)我终于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岁的天空里,最好而又最宝贝的当然是她的妈妈了。她将她最为宝贝的妈妈捐给了翔子,让失去妈妈的翔子有了妈妈,而她自己在这一捐之后就再也没有妈妈了,她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不哭泣?
(17)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把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18)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贝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19)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为这个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才能让她的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
(20)但是,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最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高贵的母亲,她在自己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试题:
1、说出题目“最高贵的捐赠”的含义
2、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我”在文章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3、文章划线句中,母亲为什么“幸福”,又因何“骄傲”?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5、文中小女孩的母亲的形象都很生动感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中一个人物做简要分析。(120--150字)
拔下钥匙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⑪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⑫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⑬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⑭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⑮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选自新浪网纳兰泽芸博客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本文第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4.小说文本解读讲义一 篇四
一、文学文本解读总论
(一)文学文本及文学文本解读的含义PPT 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文学阅读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社会传媒的变化,影视音像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缺乏较完备的文学审美教育,文学解读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基于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继续深造学习的需要,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专业的文学研究人才的要求等等,我们开设文学文本解读课。
文本这个概念如教材P10-13所讲,指的是“以一种代码或一套代码,通过某种媒介从发话人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一套记号。这样的一套记号的接受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本文来来领会,并根据这种或这套可以获得的或适合的代码,着手解释它们。”即文本是一个包含意义且“向解释开放的”代码或代码系统,文学文本具有自足性、封闭性和能指性。也即文学文本不仅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和文字在文学规律原理的制约下、在各种技巧和方法的综合作用下组合形成的完整、独立的艺术世界,而且,这个艺术世界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结、作用,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也就是说,文学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和意义的复合体,文学文本本身即包含了可以被感知也需要被理解两个层面的含义。惟其如此,文本解读才成为可能。作者提供的只是一个被赋予了表面形式的“现象文本”(“第一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现象文本”的意义系统才能被不断增殖和放大,才能逐渐获得自己的本质性存在,成为“生成文本”(“第二文本”)即“作品”。
正如从事文学写作有多种目的(消遣的需要,功利的需要,社会教化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终极关怀的需要等等)一样,人们认识和理解文本也有着多种态度和途径。PPT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认为:“我们必须考察在以下两种阅读方式中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认识,(1)出于研究目的的阅读;(2)以审美态度完成的阅读。在这两种情况中,文学的艺术作品及其具体化不再是某种其他目的的工具而是成为读者的活动,尤其是他的意识活动的主要对象”。PPT解读者在以审美态度观照审美对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经验会创造另一种价值,即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出于研究目的所进行的作品解读,目的是发现一部文学作品使它成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特性和要素,即在审美具体化中构成审美相关性质的基础的东西。
PPT因此,文学文本解读是指解读者基于专业的文学阅读的规律 与要求,对文学文本所进行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它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解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所进行的主体的精神审美实践活动。
文学文本解读的任务是:揭示、认识、理解、研究文学作品审美具体化中所呈现的审美价值。
(二)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主要目标
PPT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文学文本解读的课程目标是:在激发、诱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正当的审美趣味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文学文本解读的原理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小说、散文三大文体)的能力。
文学文本解读者已具备或抓紧培养三方面的主体能力特别重要。
1、艺术感受力
PPT文学文本是一个语言的综合体。文学文本的艺术感受力是指解读者对于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别是对于特殊语境中语词的特殊意蕴、情感、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领悟能力,也包括对于文学语言的音韵、节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等形式美的感受力。例:对(罗马尼亚)诗人策兰《死亡赋格》中诗歌韵律美与节奏美的感受PPT,对(日本)芥川龙之介《蛛丝》优雅从容的叙述语调的感受,对穆旦《智慧之歌》中绝望哀伤语调的感受PPT。
艺术感受力的核心是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的培养。所谓艺术趣味是指主体审美选择的趋向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从艺术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的能力,包括解读者对文本特殊韵味、独特风格的精细的辨识力和判断力。例:还包括一种广泛的艺术容受力(或者说应当建立起一种相对开放宏阔的阅读期待视野),这一点对阅读量较少阅读经验积累相对欠缺的同学来说尤其重要。例:对先锋文学作品的解读。余华《现实一种》,残雪《山上的小屋》等。
2、艺术推想力
艺术推想力是指解读者通过对文本语言内涵的体味,将语言符号转换为艺术符号,重新建构起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之进行个性化的补充、丰富、发展的能力。
例:(意大利)卡尔维诺《敌人眼睛》中“牢牢站住,紧紧地盯住黑暗”的母亲形象的推想,(瑞典)斯特林堡《半张纸》中对半张纸所浓缩的丰富人生的推想PPT。对策兰《死亡赋格》中不可抗拒的音乐魅力与不可抗拒的纳粹暴力之间的巨大张力与深刻反讽的推想PPT。反讽:指各种对立的、两级的事物、心理活动、人物表现等被 置于小说叙事的时间性文字排列中,所呈现出来的接受和想像的空间,即反讽。是在一个语境的内部之中人与环境产生矛盾,让读者从中体会到某种反差与错位状况,从而对正统、悲剧等宏大叙事进行调侃式的瓦解。它的实质是调解人自身内部冲突的方法,建立在精神的绝对自由上,表达了人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
3、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对文学文本解读十分必要 生活阅历。例:PPT穆旦的诗《苍蝇》。如何弥合客观事物表象上的苍蝇与诗人作品中作为象征的苍蝇之间的价值龃龉,是我们解读此诗的关键。同理,牛汉的《华南虎》,食指的《疯狗》。
知识储备。相应的文史知识和文学语言、文学文本的知识。诗歌的比兴、意象、隐喻、象征、意境等;小说的叙事方式、叙述人、叙述视点、叙述时间,小说的主题,意识流与元小说(“元小说”:在现代小说技巧体系中,指针对已有文本的叙事,它是在小说中又把小说本身当作对象,即关于小说的小说,是小说自己在谈论自己。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法公开向读者表明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是虚构的、编造的、不可信的,把控制叙述的全套班子拉到前台来,加以暴露和利用。也即是说,“元小说”不以生活或现实为表现对象,而以揭露自己的虚构性为目的,打破小说传统的“似真幻觉”,探索小说与现实之间“镜像关系”之外的各种关系的可能性。换言之,对于一个元小说家来讲,惟一确定的现实是他自己的话语现实,作家不能还原外在现存的世界,而只能描绘小说自身的话语世界。因此,他的小说只能内倾于自身,将写作过程化为写作主题。也叫“自反小说”、“超小说”、“理论性虚构作品”),人物刻画的方法等;散文的结构方式等。例:(日本)芥川龙之介《竹林中》中的多重不可靠叙述。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元素。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预叙手法的运用等。返回PPT对穆旦《智慧之歌》中“荒原”意象的把握。
(三)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步骤P4-6 一般性阅读——>细读——>批评性阅读(即解读)
一般性阅读是一个由通晓文字,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是将“第一文本”转变为“第二文本”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通过仔细考察语词的搭配,意象的新颖以及蕴涵,审视叙述语气、叙述视点的独特,回味特殊修辞手段的运用等,来重新确定词义、挖掘主题,使形象渐渐鲜活使意义逐层显豁,这个步骤是细读。但是,从一般性阅读到细读都还是解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主观反应,还不能使我们真正准确、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义与丰富复杂的审美价值,还必须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因此还必须要借助于文本以外的更大的意义系统。因此,还需 要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这就是批评性阅读。
二、小说文本解读必读书目(日本)芥川龙之介《竹林中》(即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哥伦比亚)加·加·马尔克斯《巨翅老人》。(奥地利)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又译《绝食表演者》),拓展阅读《乡村医生》、《诉讼》、《城堡》、《变形记》)。(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舞会以后》。汪曾祺《受戒》。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当代文学作品精选》)
小说文本解读
一 故事与情节
(一)故事
小说的基本特性是叙事性,叙事性是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即将故事转化为叙述加以讲述,简单地说就是讲故事。见教材P104。
故事是一个序列(时间的,空间的,逻辑的,因果的„„,最根本的是时间的)上排列的事件。事件即生活中的事实,这些事实不能单独存在,一个事实和另一个事实(或多个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结关系,事实因为这种联结关系以某种方式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故事。不论是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其核心元素都是故事,区别仅在于故事性(情节)的强弱浓淡,也就是故事的呈现与讲述方式不一样。传统小说的事件、人物、情节、环境都很集中,故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现代后现代小说由于现代人不再相信时间、逻辑、理性的力量,小说不再表现一个封闭的空间,因此降低淡化了故事性而已。在文本解读时,发现和理解故事的这个联结关系尤其重要。
关于故事的几个理念:
1、故事是没有穷尽的。已发生的用我们的一生来讲述也讲不完,未发生的故事将怎样发生我们无法预测,因此故事是没有穷尽的。但故事可以划分为一些类型,所有的故事都是对这些类型的重复(比如灰姑娘的故事,在中外文学中衍生出了若干个故事)。俄国民俗学家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总结出世界民间故事总共可以分为三十一个基本类型,按人物角色来划分仅可分为七类(反角,捐助者,助手,被寻求者,差遣者,主角,假主角)。
2、故事是时间性的,它有一个长度。无论故事发生的过程还是解读的过程均由时间来控制,它引起并保持解读者对下一个环节的期待。但故事的质量优劣却并不受长度的限制。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一样重要。
3、故事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科学那种实验的分析的论证的认识理解方式同等重要。
4、故事的内核是生命与灵魂。例: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长相思 永别离》
伟大的小说都有一个故事内核,这个内核都能提供一种生命与灵魂的力量,令人震颤,使人回味。
故事的内核有多种意义的阐释,是作家个人对世界的独特发现。例:(日本)芥川龙之介《竹林中》。
故事的内核要有启示性,世俗的或宗教的。故事的内核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作品产生一个故事内核,解读者发现一个故事内核,大多数情况下都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和认知能力。因此,写小说和解读小说,是对人类心智的考验和挑战。中国现当代大多数作家偏重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认识,海明威则偏重于对人性的认识与发现,博尔赫斯偏重于以小说的形式作哲学形而上的思考,卡尔维诺则强调个人想象力对于小说写作的重要。
(二)情节: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行动指人的思想、情绪、意志在他的行为、动作、言谈、表情、手势、眼神里的一种表现。情节是指有意义的一系列行动过程。情节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开始、展开、高潮、结局。情节的核心是一个事件推导另一个事件的产生,使之成为系列的动作过程。
按类型来划分,情节有几个基本的母题:寻找母题,成长母题,复仇母题,忘恩负义(背叛)母题,老少婚配母题,狼外婆母题,董永七仙女母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母题,流浪母题等等。
在作文本解读时,要注意把情节与某个单纯的动作区别开。
小说文本解读示例1:《十八岁出门远行》 故事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一种特殊方式,故事的意义是作家个人对世界的独特发现。
1、关键词解读:十八岁; 出门; 远行
先锋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因其荒诞而引起轰动,成为当代先锋小说的经典之作。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属于小说母题中的成长母题。
2、故事解读:
故事的整体解读:现实主义作家认为,小说是对人生的真实所作的镜像似的反映,致力于用文本营造一种与现实人生相对应的似真幻觉。而先锋小说家则否定这一点,他们认为小说是作家对人生意义和存在真相的一种想象、探索和呈现,小说写作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的存在。因此先锋作家首先会冲击对于社会人生的传统观念,然后在小说艺术形式的探索上颠覆传统。传统:完整性,逻辑,因果,理性。现代:破碎,反逻辑,反因果,非理性。
我,出门远行,要搭车,向司机敬烟以示善意讨好。司机接受了我的烟,却粗暴地拒绝搭车的请求。当我愤怒地斥责司机时,司机却十分友好起来。半路上,汽车发动不起来了,司机完全无所谓,车上的苹果被抢了,司机无动于衷。我本能地制止,被打得头破血流,司 机却很高兴。抢劫再次发生,我奋不顾身再次去制止,被打得遍体鳞伤,“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司机却高兴得“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最后,抢劫者开来了拖拉机,把汽车大卸八块,司机竟然抢走了我的背包,加入到抢劫者的行列,跟着抢劫者走了,走的时候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最后,在暴力与残酷的笼罩下,遍体鳞伤的我蜷缩在遍体鳞伤的汽车座椅上,孤独地体味着世界的荒诞。
故事的意义内核:发现和揭示世界的荒诞、暴力与残酷。
先锋作家用《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个文本,提供给我们一双发现和揭示世界的荒诞、暴力与残酷的眼睛。
这双眼睛是怎么来发现和揭示的呢?
3、故事情节解读
情节:敬烟。村民抢苹果。村民拆卸汽车。我的制止与反抗。村民的反应。司机的反应。司机抢书包——发现成人世界的荒诞、暴力与残酷。
情节:我的感受。我的行动。
“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
我对血腥事件的几乎冷漠的感受。
我走在山路上,因为找不到旅店,就想搭车。司机却看也没看就“他妈的过去了”,我开始追,一直追到汽车消失之后才停下,然后朝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就立刻不笑,继续行走山路的时候,“心里却后悔起来”,后悔刚才追汽车的时候“没有潇洒地在手里放一块大石子”。
对于是非善恶的麻木和冷漠,并非成人世界的特点,在孩子的世界里也同样存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孩子出门远行,向成人世界展开学习和探索,却发现暴力与残酷无所不在。成人世界是已经完成了的,孩子在向这个成人世界学习、模仿,最后也加入成人世界中去,成为暴力与残酷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充满了暴力与残酷的世界的人质与牺牲品,是被暴力与残酷所捆绑、压榨、扭曲的。余华告诉我们:暴力与残酷是人类的一个处境,是人类生存的真相。同时人类在感受和承受着暴力与残酷的同时,反过来也施加暴力和残酷给世界,加剧着暴力与残酷。人类就深陷这个困境中循环往复,毫无指望,无可救赎,正如主人公“我”一样,最后只能孤独地体验、感受世界的荒诞与荒凉。
3、故事的细节解读:“旅店”“汽车”“红书包”的象征意义。
旅店:休憩,歇息,滞留,停泊,驿站,中途加油站等等。汽车: 旅程的象征。
汽车:运载,旅途,在路上。含有“行走”、“寻找”之意。因为没有旅店,才想到要搭车,才会有一系列的遭遇。人生旅途充满凶险,身心得到休憩几乎不可能。请注意小说的结尾: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我。我无限悲哀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哀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气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我打开汽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使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来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然在这里。
旅店与汽车的功能合二为一,旅店=汽车。而汽车与我一样遍体鳞伤。意味着人与世界本可能也应该存在的接纳、融入、和谐共处的关系被暴力与残酷中断了,现在人只能在与世界的这种断裂关系中勉强寻找着支撑。而这支撑是什么呢?是人对自己心灵的一点拥有(固守?)。
被损害者,被剥夺者,即使遍体鳞伤,心灵却并没有被剥夺,心灵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心灵并没有遍体鳞伤。遍体鳞伤的汽车,是我精神依旧健全、心灵依旧温暖的象征。余华告诉我们:人类得救的最后一丝希望,人类摆脱生存的困境(暴力与残酷)的希望,正在于无论如何人都还拥有一颗灵魂(良知)。
红背包的象征意义:“你已经十八岁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我背着红背包带着父亲的期望与祝福出发。虽然红背包被司机抢走了,当我回忆起来的时候,在心里也给我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光明的记忆。
红背包由父亲亲自收拾整理,代表着成人对孩子的祝福与威权。也说明在家庭里仍然是一套稳固的价值观,父慈子敬,秩序井然。
父亲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暴力残酷混乱荒诞?因为知道才让孩子去学习如何在残酷的世界上成长?他是否会对另一个孩子构成一个隔离、异己的世界呢? 难说!
5.BEC商务英语中级阅读讲义 篇五
试题 2
PART TWO
Questions 8-12
l Read this proposal about the CPT Word Processor.
l Choose the best sentence from the list A-I to fill each of the blanks.
l For each blank (8-12) mark one letter (A-I) on your Answer Sheet.
l De not mark any letter twice.
l One answer has been given as an example.
15 June 1993
Ms. Martha Weston
Word Processing Supervisor
ABC Company
Post Office Box 1072
28 King’s Street London
Dear Ms. Weston,
Performance of the CPT Equipment
I’m Pleased to tell you about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CPT Word Processor as you requested recently____example____ I assume you have looked at several machines and have narrowed down your choices.
Here are my observations.
An approach to adopting word processors
Eighteen months ago we adopted CPT equipment on limited scale with the idea in mind that we could gradually get rid of electric typewriters as we became familiar with the word processor. ____8____ The stations are actually in pairs so each pair can share a common printer ____9____
We use the equipment as dedicated word processors, although we do have the ability to link up with our computer installation.
The step-at-a-time development of our word-processing center has, we think, saved us money and training time. ____10____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the CPT equipment is excellent. ____11____ Moreover our service contract and warranty have covered all maintenance costs.
We have software packages that check spelling and signal when a mistake occurs. ____12____ Using both printers, we recently prepared 1200 individually typed form letter mailings a under four hours. We have no complaint about our preparation of executive reports.
Example: I
A. So it works very well and has so many different functions.
B. Also it has reduced the confusion that exists about buying software packages.
C. The train stops at each station for only fifteen minutes.
D. We began with two work stations and now have four.
E. Our routine letters are prepared from disc-stored masters.
F. The Rotary W printer with a speed of 45 characters a second can easily handle two input stations.
G. In contrast, its size and weight are ideal for carrying.
H. We have not yet experienced mechanical problems so far.
I. We are pleased with its performance and multi-functions.
6.初中阅读讲义一 篇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 用形象的话来说,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稿) 》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 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课外阅读, 能够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更快完成教学任务, 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从而使之受到思想教育与熏陶。同时, 阅读还能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毋庸置疑,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是很有必要的。然而,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不少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 放弃了课外阅读。
为了真实地掌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考虑到初二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学生已经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且有充裕的阅读时间, 具有代表性, 所以特以他们为对象, 展开一次本校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参加此次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220人, 调查结果显示:
共有145位学生 (65%) 喜欢阅读, 而75人 (35%) 阅读兴趣缺乏。虽然爱好阅读的人较多, 但只有22人 (10%) 会专门进行课外阅读, 而有198人 (90%) 课外时间主要用于玩乐。相应的, 每天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少于半小时的学生的有154人 (70%) , 仅有11人 (5%) 的学生每天坚持阅读1.5小时以上。学生获取书籍的来源也不尽相同, 50% (110人) 左右的学生是从图书馆借阅, 20% (44人) 左右的人选择向他人借阅, 还有10% (22人) 的学生会上网浏览, 仅有20% (44人) 的人会自行购买所需书籍。言情武侠类和穿越玄幻类书籍的拥护者约各占35% (77人) , 20% (44人) 的学生会选择经典作品来读, 10% (22人) 的学生没有特别的爱好。
总体来说: (1) 大多数学生心理上并不排斥阅读, 但缺乏长期阅读的行为; (2) 仅有少数学生有自己的书籍, 大多数人只能过借或者网络来读书; (3) 多数学生经常阅读颓废、消极的书籍; (4) 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阅读目的的认识不清晰, 缺乏主动阅读的动机; (5) 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购书。本校学生构成主要以外来民工子弟为主, 家庭经济负担较重, 无力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
2. 家长素质不高, 无法给孩子有力的精神支持。
本校学生家长大多属于外来民工, 文化程度和个人素养都不高。平时没有读书的习惯, 也没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甚至急功近利, 认为多读书并没有用处, 所以并不鼓励孩子读书甚至会阻碍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
3. 网络、电视、游戏的冲击。
这一代孩子是在快餐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热衷图像式的内容, 对文字的兴趣大大降低。
4. 学生缺乏有效的读书指导, 长时间阅读的兴趣不浓。
三
针对我校学生的特殊情况, 下面从三方面具体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 选择适当读物, 提高阅读质量。
由于家庭没有充裕的资金为学生购买书籍, 于是班级成立了“读书角”。“读书角”的书由三部分组成:老师自己的适合学生阅读的部分书籍;用班费为班级添置的书籍;发动学生自愿从家中挑选来与同学共享的书籍。书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不健康的书籍只会使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误入歧途。为此班级举行了“最佳图书”的评选, 从书籍的洁净度, 内容适合中学生阅读和读后发人深省等几方面为图书打分, 从而评选出10本图书给予奖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不仅书有了着落, 学生也知道了该读怎样的书, 比如应该读贴近生活的, 内容健康向上的或者是名家的经典名篇等。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基础。
2. 指导阅读方法, 力求读有所得。
可以发现, 盲目的阅读是收效甚微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要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阅读走向有序和高效。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来, 使学生阅读效果更佳的常用方法有:
(1) 圈点法:圈点, 指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这是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一种读书方法。
(2) 批注法:批注, 即批语注释, 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 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 同时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3) 笔记法:读书笔记, 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常见的形式有:摘要式读书笔记, 即将书中的重要观点、精彩语句摘抄下来;心得式读书笔记是读书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或启发。
(4) 背诵法:顾名思义, 背诵法就是将文章的内容通过背诵的形式记忆下来。如唐诗宋词可以通过背诵来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的过程既是记忆的过程, 又是理解、感悟、“收获”的过程。
(5) 合作法:阅读主要是个人的行为, 但有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3. 实施多元评价, 提高阅读兴趣。
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不能是单一维度的反映, 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多角度的。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 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开展专题分享会。七下课文中有《狼》专题阅读, 课外就开展了“动物专题”阅读分享会, 学生将阅读的有关动物专题的图书一起分享, 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开阔了眼界, 也能促使更多的人开展相关的阅读。
(1) 好书推荐。利用每次晨会, 由学生推荐一篇或一本读有所获的文字, 结合理由一起推荐给其他人。这样既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制作读书小报。将每月的读书历程和感悟制作成一张读书小报, 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种结合阅读和美术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更大。
(3) 评选读书之星。每月从读书的数量、推荐书的质量、制作的小报水平等方面评选出一位综合能力最佳的“读书之星”给予奖励。借由榜样的力量鼓舞更多的学生热爱读书,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热爱读书, 将读书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保持下去, 成为使自己受益终身的财富。
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 鼓励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 更纯洁, 更善良, 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如果通过阅读能让每个学生都变得更好, 更纯洁, 更善良的话, 阅读就实现了其终极价值。
摘要:课外阅读对初中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本校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并不理想:无书可读, 阅读比较盲目, 书籍没有选择, 缺乏有效的指导, 长时间阅读的兴趣不高等因素都阻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本文从选择适当读物, 提高阅读质量;指导阅读方法, 力求读有所得;实施多元评价, 提高阅读兴趣等三个方面简要叙述了关于课外阅读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阅读指导
参考文献
[1]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学科网.
[2]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育第三方网.
【初中阅读讲义一】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思路一10-02
初中英语阅读反思07-01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07-17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思考08-10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训练10-01
初中生散文阅读10-12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07-03
初中文言文阅读大全09-01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09-18
初中生课外阅读体会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