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优秀作文(通用8篇)
1.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优秀作文 篇一
“有了它,家庭充满温馨,有了它,生意兴隆荣耀;它使陌生者不再陌生,它是朋友间交流的信号”你们还记得这篇文章吗?对,就是我们五年级时学的《微笑》这篇诗歌。就像诗歌中说的,一个微笑虽然只有一秒,可是留下的回忆终身美好!
记得小时候,我从不吃药,也从不去医院!每次生病就多喝些热水,多穿些衣服,挺几天就好了。可是有一次,我发烧到了39度多,妈妈担心的递给我一杯热水“宝贝,快把这杯热水喝了,你这么烧是不行的,会把脑袋烧坏的。咱们得去医院看看!”说完妈妈就焦急的带我上了车,妈妈开着车飞速前进,看到我满脸害怕的样子后,把紧绷的脸放松了并微笑着说道:“宝贝,不要怕!医生可好了,她可以让你不难受!厉不厉害啊?”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情好些了,心想:既然可以让我不难受,那医生可真牛!不过我还是很害怕,一想到那些血淋淋的场面,我就浑身发抖!
到了医院,妈妈给我挂了号,带我坐在椅子上等,妈妈微笑着说:“不用怕,放松一点,医生不会让你有一点难受的。”我闻着医院那刺鼻的药味,总也放不下心来。忽然广播传到了我的耳边:“26号付飞雅,26号付飞雅,请到12号诊室就诊!”我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里了!妈妈把我拉到了诊室门口说:“宝贝,放松!”就带我进去了,我进去后都不敢看医生一眼,都不知道医生是男是女?心中忐忑不安的想:他会对我怎么样呢?会让我吃药吗?会给我打针吗?会给我做手术吗我越想越害怕,这时医生温柔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小宝贝,你哪儿不舒服?”我不禁抬头看向医生,这时一缕阳光正照在她微笑的脸上,只见她那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微微扬起的嘴角挂满了对我的关爱霎时间,我心中的不安和恐惧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我也笑了!
从那次以后,我再也不怕去医院了!而且,那医生的微笑在我心中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儿,永不凋谢!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看法,我觉得医生是个伟大的职业,因为它可以救死扶伤,让我们不再难受!我长大了也想当一名医生!
微笑是人生中最好的礼品;微笑是人生中最美的灯;微笑是人生中最好的身份证!让我们每个人都微笑着面对生活吧!
2.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优秀作文 篇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中国的城市人口或许仍低于乡镇人口, 但是就创造社会价值, 社会财富来说, 城市人口或者说生活在城市的人民显然是主体。这并不是说乡镇人口比城市人口差, 这跟人本身没有关系, 只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 每个人所能创造的社会财富之间的差异。然而, 生活在城市的人民对幸福是体验与乡镇人口却有很大不同。
生活在乡镇的人民对幸福的体验大多是与大自然的接触, 从而产生的对大自然与生活之间所产生的美的幸福的体验, 他们或许不能创造太多的社会财富, 由此他们也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 可他们却不失快乐与幸福, 这主要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悠闲。相反, 城市人口所能创造的社会财富固然较多, 他们拥有的财富也较多。乡镇人民吃着白饭青菜的时候, 他们或许喝着拿铁、威士忌, 两种不同品质的生活, 无所谓谁好谁坏, 只是看每个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而目前从人们口中听到的比较普遍的一个词是亚健康, 这个词主要出于城市人民之口。紧张的职场生活, 无疑给城市人民带来巨大的压力, 每分每秒, 生活都以火车的速度在前行, 节奏太快的城市生活下, 人民对于幸福的体验就要来源于每个人对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有多强。
城市幸福感其实并不只是指生活在城市的人民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 我们经常看到的城市幸福感排名城市其实是以整座城市的人口为对象进行调查的。在我看来, 生活在城市的人民其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城市为每一位建造它的奉献者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比如说, 在城市, 生病了可以去比较权威的医院进行检查或得到及时的治疗;在城市, 你想要吃肯德基, 可以一个电话马上送到你家;在网上, 看中了一样商品, 轻轻一点, 就可以坐等东西送到家里。城市为人们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是生活在城市的人民对生活感到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
或许有人会说, 现在很多城市人口都开始往农村迁移, 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些只是一小部分, 或者说这些只是发出一个信号, 未来的生活可能是乡村生活更受欢迎, 然而就目前的人口分布格局与趋势来看, 城市生活无疑还是更受大家所欢迎的。尽管现在城市房价这么高, 乡镇人民还是宁愿花费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到城里买套房, 一线城市的房价固然不再上涨, 甚至有的有轻微的下降,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线城市的房价达到了一个怎样恐怖的高度, 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却仍有上飚的趋势。由此种种, 我们均不难看出, 城市生活仍然是大众所向往的生活。
2010年, 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便是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为世博会的主题。可见, 全世界对城市生活都是持以肯定的态度, 在世界范围内其他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里, 城市生活更可以说是全民生活, 乡镇不过是作为城市的一个度假村。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生活在城市之中, 感受着城市带给我们的一切美好, 我们也将我们的每一天都奉献给城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对于幸福的追求是每个人生活的意义所在。一个人若是对幸福都不能产生追求的欲望, 那么他也必将失去生活的一切美好。建设幸福城市则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个宏观体现。
“城市化”运动
最早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或者说是“城市化”运动的雏形是14、15世纪在英国兴起的“圈地运动”。所谓的“圈地运动”其实与城市化运动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工业化发展极为迅猛, 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便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 将本该属于农民的分地和公有地强行霸占过去, 然后把强占过去的土地圈占起来, 剥夺了农民对土地原有的使用权、畜牧权、所有权以及共同耕地权, 从而将这些土地变为其本人私有的大农场以及大牧场。这便是所谓的圈地运动。
之所以说“圈地运动”是“城市化运动”的雏形, 而不将“圈地运动”等同于“城市化运动”的原因在于圈地运动并不具有现代化的人权意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完全是凭借暴力强取豪夺, 剥夺平民百姓, 这在现代的城市化运动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是从中国的造城运动开始。自从房地产开发成为中国的热点之后,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便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连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一次世界银行的会议上都发表言论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便是中国的城市化运动和新技术革命。
城市化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已然不是什么新理论了, 众所周知的是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化、民主化和城市化, 可见,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现代化与所谓的城市化是密不可分的。根据某项调查研究显示, 日本的城市化已经达到了90%以上, 而欧美各国家的城市化也分别达到了80%左右。至于中国的城市化目前尚未达到40%, 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现代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然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极为迅速地, 专家们表示,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快车道, 中国人均收入的实际水平也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 所以,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城市化浪潮将席卷整个神州大地。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也凸显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不仅仅带来了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以及交通拥挤等城市通病, 还带来了严重的关于阶级斗争的争论。我们说现代化代表的城市化运动与当初英国的圈地运动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人权的充分保障。但是, 在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过程当中, 农村和农民的利益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侵犯。可以说,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运动也存着制造新的权贵阶级的现象。在过去的官场上, 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 大楼起一片, 干部倒一串。意思就是说, 在中国, 干部想要发财搞建筑就行了, 煽动城市开发, 是官员们“发家致富”的最好的捷径。
城市化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可是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发展的历史阶段, 是必然要进行的一个阶段, 尤其是在中国, 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经过城市化运动。不能阻止我们便应该想想怎样才能使中国的城市化成为中国人的福音而不是灾难。
城市给人民带来的便利
首先, 城市生活中, 支付手段的多样化让人民享受着其便利所在。2014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 相信大家也都看清楚一件事情, 那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仿佛30年是一个轮回, 当初的三中全会上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而现在的国内经济又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旅程。但是目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与30年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过去的30年里, 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是高速增长时期, 而当下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从过去的高增长降到了现在的中高增长。所以说2014年国内经济还在调整期, 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进入2014年, 在国内经济相对平稳的大环境下, 支付模式正好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来进入革新时代。而近年来, 不断涌现的新型支付手段给支付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支付模式的革新进程已经不可阻挡。生活在城市的人民正好可以享受不断变得先进的支付手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不管是市场上的消费支付模式还是新农合改革医疗费用支付模式的改革, 有一点都是不变的, 那就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或者说是好处。这里所谓的好处不一定是能够获得多少财富, 而是说可以通过支付模式的革新创造出更加便利的支付手段, 如此一来便可为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带来多少便利, 节约多少时间。移动支付手段必然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在未来的不知道多少年里, 也许我们真的可以靠一部手机在家里一直宅着, 再也不用去逛商场、逛超市, 在手机上看好要买的货物后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在外面看到了某样喜欢的东西, 直接用微信公众号扫描一下二维码, 便可轻松的将其带走。
当支付手段变得越来越先进的同时, 城市商业环境也开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谓的商业市场环境, 我们从其本身的内容上来看, 可将其分为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社会文化环境、市场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等七大方面。而这七大方面无论哪一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都会对城市企业的发展造成很深的影响, 所以企业的相关调整变化一定要跟随商业市场环境变化的步伐, 具体的做法则是要密切关注上述七大方面, 从其着手, 在其发生变化时及时地做出相对的应对措施。
上面在说到支付手段革新的时候我们曾提到, 2014年国内经济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2014年国内商业市场环境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会在这样一个经济调整期采取大动作, 政治、经济、法律这三方面在这一年里将不会有太大变化, 而技术、市场社会文化和市场自然地理这三方面无论在哪一年代都是相对较为稳定的, 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市场竞争一个较大因素。所以, 2014年国内商业市场环境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众所周知的是, 商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市场机会, 另一方面又对企业形成了某种威胁。因此, 对商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只有认真仔细的调查清楚国内商业市场环境, 企业才能针对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从而来迎合消费大众。那么在商业市场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2014年里, 城市企业的发展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商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造成损失。城市居民更不用担心企业因商业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动, 对居民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
最后, 城市居民生活中消费维权更有可能实现, 在乡镇生活中, 消费维权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在城市生活中, 消费维权却并不难实现。在中国, 人们一直没有消费维权的概念, 消费维权历程比较艰辛, 几十年前, 人们消费遇到问题只是自认倒霉却从未想过维权。直到24年前的3.15晚会举办之后, 生活在城市思想比较前卫的人们才懂得消费维权是怎么一回事并开始宣扬政府应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自此, 每年的3.15便作为全国消费者日。24年前的3.15晚会大家坐在一起还在讨论消费者的权益该不该有一个健全的体系去维护, 又该怎么样去维护, 维护哪些权益?而24年后的今天《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出台, 中国消费者的维权体系已经建立的足够完善, 对于消费者的权益该怎么样去维护, 维护哪些权益?这些问题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都有着非常详尽的阐述。中国能够有今天这样鲜明的消费维权意识是很不容易的, 毕竟几十年前, 连国家政府都没有想过要出台一项法律专门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消费权益。可是, 虽然不容易, 但前辈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毕竟现在的你消费遇到问题只需要拨打一个12315便能够很快的解决问题。这些年来, 中国消费者的维权之路虽然走的幸苦但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城市幸福愿景
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我国预计城镇化率将达到全民人口基数的一半, 由此, 我国也将逐步迈入城市社会。因此,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来说, 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便是城市幸福感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幸福城市的内涵进行阐释, 在我看来, 幸福城市的内涵应阐释为民生、经济、安全、人文和生态。这其中, 城市幸福感应尤以商业所带动的经济发展为重。
深思这些问题的同时, 我们应该对怎样推动幸福城市建设同时进行深思熟虑。幸福城市的建设, 应多管齐下, 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完善公共服务, 为实现富民优先而为劳动者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践行低碳, 强化特色, 创新管理, 转变机制。
城市化运动的标志便是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 而城市最初都是由农村发展而来。农村人口之所以向一个地区汇集而来的原因早在2000多年前便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解答, 他是这么说的, 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 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可见, 城市是能够给居住在此的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的。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 由此而反映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一直都在孜孜不倦的努力追寻着。可是, 世博会结束之后, 我们是否想过, 城市真的让生活更美好了吗?生活在城市的人民真的是幸福的吗?如果是,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抱怨自己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如果不是, 那么世博会提出的口号又有什么意义。我想, 这个问题应该是近百年来围绕在人民脑海之中, 使得无数热血儿女为之努力奋斗、寻求最终答案的难题吧。
2000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提出, 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 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是人类不灭的精神信仰, 而幸福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都只是人们借以实现幸福的手段。由此, 幸福城市这个理念的提出是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 它是这个社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是这个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是政府落实正确政绩观的直接体现, 是国家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然而, 幸福城市与城市幸福感并不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概念。幸福城市主要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理念, 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要追求的一种目标;而城市幸福感则是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所有居民个体幸福程度的总体概括。两者在联系上密不可分, 城市的主题是人, 追求幸福城市即是追求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们的幸福生活, 没有城市幸福感便不会有幸福城市的产生, 而没有幸福城市也不可能会有城市幸福感的出现,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在谈论城市幸福感的时候不能抽象地脱离了现实的环境、超越发展阶段空谈, 而应该着手于城市幸福感的对象主体, 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个体, 结合个人的实际需要, 观察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尽可能的是幸福感的调查具体化、量化, 那么幸福感也将会变得更加“实在”。
在中国, 大大小小的城市总计有660余个, 这些城市有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也有如蚌埠、安庆这样的小城市, 两类城市因文化内蕴、城市规模以及经济的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使得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所以, 在追寻幸福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程序化公式可以让你照搬照用, 只有对幸福城市这个目标的共同追求, 结合所在城市的具体情况, 做出最正确的追寻幸福城市应做的事,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过程不尽相同, 结果一样就行, 各凭本事。
近年来, 国内有很大一部分城市都开始着手追求幸福城市, 提出要建设幸福城市, 并且给幸福城市的内涵做出了一个自己的阐述。另一方面, 幸福城市的内涵比较复杂, 而幸福城市同时也是具有着城市系统的结构复杂性, 开放性, 功能多样性, 以及动态性的特征。
说了这么多, 无非不过是围绕建设幸福城市的话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讨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就是怎样建设幸福城市, 换句话说就是建设幸福城市的路径。1978年,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 邓小平同志说, 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那么现在的中国发展可以说是已经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 那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人们不管干什么, 好像都是靠喊出来的, 真正去实践的很少, 浮夸风一时泛滥。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讲话, 他说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全党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可以见得, 幸福自然也不是靠喊出来的, 而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来的。
建设幸福城市我们自然也要胆大心细, 一方面我们要敢想, 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们应该对未来的幸福格局发挥充分的想象;另一方面, 我们更要会干, 想的再海阔天空不会干也是白搭。会干并不仅仅是蛮干这么简单, 还要讲究方式方法, 采取正确的措施, 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 为居民们创造出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实实感受得到的幸福。把原本只是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变成人们能够享受得到的现实生活, 从而得到人们心底由衷的赞美。
未来会怎样, 取决于今天我们的行为。这句话出自联合国全球人类住区报告《城市化的世界》。所以, 未来人们的幸福生活还取决于今天我们怎么去建设幸福城市。城市安全是建设幸福城市的首要前提, 所以一定要保证城市安全, 健全公共安全体制, 从而形成高效合理有序的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和安全预警机制。建立起一个能够对城市突发危险作出及时应对措施的城市应急队伍体系, 主要以专业应急队伍为保障, 以各级应急队伍为骨干, 以专家咨询队伍为支撑, 以志愿者应急队伍为辅助。这样建立起来的城市应急队伍体系还是比较成熟的。对市场上各方面进行严查, 杜绝一切违规物品在市场上流通。尤其是食品市场与药品市场, 为确保市民的安全,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应得到重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严把食品药品生产准入关和市场准入关。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放心的使用药品食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 整治治安重点区域的重点问题, 从而使得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以及市场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民生是关乎人民群众是否幸福的重要保障。所以体恤民生完善公共服务也是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完善公共服务的做法主要是对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投资, 最大化地将社会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具体的做法则是加大教育事业方面的投资, 使教育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 建设多层次优质教育体系。此外, 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降低医疗费用, 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现象, 让所有的人民群众都能看得起病。促进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 建立健全的农村医保体制, 努力满足人们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要求。随着城市化的进行, 人们的住房也是越来越紧张, 所以, 住房方面仍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大住房保证力度, 对于城市内的棚户区、林区以及危旧房等进行改造, 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城市人民的幸福大多与就业有关, 所以, 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可能就是要实现富民, 注重就业, 保证居民的收入有所增加。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积极促进就业政策的颁布, 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完善就业服务, 打造出令人民夸赞的就业平台。在此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 如双失业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 给予特殊的照顾。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限高、促中、提低”的作用。尽快推进以家庭为纳税申报主体, 让更多的工薪阶层得到更多减免, 让更多的家庭得到更多的实惠。
幸福经济学
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 幸福经济学无疑在近现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它的研究主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到如今, 已然经历了20多年接近30年的发展, 而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发展时间内, 这一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绝对是令人毋庸置疑的。而当前, 幸福经济学在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还是对于幸福的测量和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
国内对于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毕竟时日尚短, 虽然取得的成果令人满意, 但是在研究视域的拓展、研究队伍的整合、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完善以及基础理论的建构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过, 国内幸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毫无疑问的, 一方面, 国内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 国内其他学科的积极广泛参与, 都使得国内幸福经济学有着蓬勃发展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 美国出现了一个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黄金时代的推动下, 美国国内的经济以火车的速度发展起来, 随着其国内的生产总值不断增加, 美国国民的个体收入也在随着增加, 人们的物质水平显著提高, 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那么, 美国国民的幸福指数是不是也随着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而有所增高呢?对于, 这个问题, 在美国的南加州大学, 著名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对幸福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 美国民众的人均收入虽然有所提高、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 但民众的幸福指数却没有显著的提高, 于是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
“伊斯特林悖论”提出之后, 当代的经济学家们对于幸福问题的研究兴趣纷纷被激发出来, 这便是幸福经济学研究的开端。不同于中国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尚晚, 西方国家对于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可谓是很早了, 而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西方幸福经济学也已初具规模, 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围, 都已是较为成熟并不断地朝多样化与更宽广的方向发展。而到目前为止, 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将幸福与经济放在一起进行探讨, 整个研究过程涉及到了经济学的方方面面, 幸福与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众多学者们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于是, 许多原本研究经济的经济学家们也都开始转而研究幸福。我国由于建国较晚, 对于幸福是研究也比较晚, 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所涉及。由于研究基础比较薄弱, 研究资本又跟不上, 所以在刚起步时, 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可谓是举步维艰。然而, 国内学者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研究, 他们首先从国外的研究成果下手, 主要是跟踪国外研究动态, 引进国外研究成果, 这样一来, 只要引起国内经济学家们对幸福经济学的重视, 便可以推动幸福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 为国内幸福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做了铺垫。而对于幸福的研究则主要是从心理学方面下手, 从人类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幸福感。
到了20世纪90年代, 国内的幸福经济学历经10年的发展, 终于在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突破性的进展, 其中主要的成果来自于对老年人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指数和影响幸福的因素进行的研究。而随着幸福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内研究取得的进展, 幸福在经济学领域内的研究更加受到广大学者们的重视。尽管经济学在这一时期对幸福的研究水平还很落后, 且这一时期内的作品文献也很少出现, 但是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
90年代中期, 冯俊科出版的著作《西方幸福论》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各种幸福观, 上至古希腊, 下至近代资本主义, 几乎所有的幸福观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阐释。而整个90年代, 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仅是著作少, 连论文都鲜有可见, 学者们认为, 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也要做到以人为本, 而人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快乐, 所以快乐最大化是对经济学中“经济人”概念的终结性修正。
到了21世纪, 随着社会的前进, 对于幸福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尤其是我国国内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幸福的研究可谓是向前大大的迈出了一步, 研究范围拓宽, 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这些进步都是巨大的, 而经济学对幸福的研究也可谓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之所以说幸福经济学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内, 国内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幸福经济学的学者, 并且在他们的努力下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高水平幸福经济学著作。在这批研究幸福经济学的学者当中, 除了有社会机构和政府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外还有一些高校的师生。除此之外, 这些研究幸福经济学的学者们在国内许多优秀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文章, 有关幸福经济学的研讨会也开始被召开, 并且有关幸福经济学的相关论文也开始出现, 凡此种种无不推动着幸福经济学在国内的迅速发展。
尽管90年代以来, 国内幸福经济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国内幸福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并没有因此而自满, 他们仍然虚心的学习国外有关幸福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紧跟国外幸福研究的动态, 与国内幸福经济学研究开端时相似地是他们仍将国外有关幸福经济学领域研究取得的优秀成果引进到国内, 然后将其与中国实际进行的幸福研究相结合,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从专业角度来看, 幸福经济学本身便是将幸福问题转化成经济问题来对待, 用经济学上的知识理论来看待幸福问题, 从中发现并提出对提高幸福指数有效的建议。纵观幸福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 自从80年代以来, 其无论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是在理论水平方面, 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而且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其学科导向作用也越来越强。
在对幸福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 我们可以看出, 有很多因素都对幸福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其中并不仅仅只有经济因素。比如说国内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幸福的研究便可以看出, 这其中还有社会人口学因素和体制性因素。其中, 社会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健康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体制性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权利的分散程度以及公民参与政治权利的程度等;而经济因素则主要包括相对收入、绝对收入, 失业、收入分配状况、通货膨胀、政府支出以及环境污染等。综合分析居民幸福影响因素的期刊论文按照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地区居民或者是某一类人群的幸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另一类是对不同群体或者是不同地区居民的幸福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
回首过去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回首过去的35年, 回首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我们取得的成就, 我们获得的经验, 我们汲取的教训。想想奋斗在第一线的前辈们, 想一想他们佝偻的背影, 想一想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 想一想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仍然南下考察。回首上世纪80年代, 没有电视, 没有空调, 没有冰箱, 没有洗衣机, 没有手机, 没有电脑, 没有……可那时的他们为了未来, 为了希望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着, 吃了多少苦, 流了多少汗, 忍受了多少辛酸, 饱尝了多少苦涩。他们没有怨言, 他们痛并快乐着, 因为通过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通过他们的双手才有了朗朗乾坤的现在。他们值得骄傲, 他们值得自豪。也正是有了他们, 让今天的幸福城市的建设成为了现实, 尽管全民幸福仍有很远的路程要走, 但我们坚信, 那一天终将到来。
2012年11月29日, 在国家博物馆,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紧接着2013年3月17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 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次详尽阐述中国梦。自此, “中国梦”这三个字被深深地印在13亿中国人民的心间。中国梦, 在2012年提出来, 恰逢上海世博会举办过两年, 人们不仅又想起那巨大的主题词,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梦仿佛是为了提醒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要永不停歇。建设幸福城市, 每个人义不容辞。
我想, 等到全中国都能够建立起幸福城市, 人民的幸福指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将实现。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仿佛没有区别, 可我想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 而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民每个人心中小小的梦。改革开放35年, 我们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就是在追梦, 我们一直处于追梦的路上, 我们一直处于追梦的状态, 我们追的这个梦就是中国梦。怎样才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那就是13亿中国人民每个人都过上小康、健康的生活, 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稳定, 幸福安康的状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 就有梦想飞翔, 梦想决定着人们奋发努力的方向。“中国梦”超越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 以人们共同幸福与个人成功为目标, 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早日实现“中国梦”, 意义深远。那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什么, 靠的不是中国梦三个字, 靠的是改革, 是开放, 是13亿人民每个人心中那相对来说小小的梦, 是每个人为了心中那小小的梦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只有每个人心中那小小的梦实现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实现, 所谓的中国梦才会成为现实。
“中国梦”更像是改革开放35年的一个缩影, 它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 也是每一个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更是在改革开放35年一代代先辈们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 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坚定不移的沿着追寻中国梦的道路前进。
而改革开放35年来, 其实正是中国梦在一步一步缓慢地实现, 习主席在2012年提出“中国梦”的概念, 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甚而自更早以来, 中国梦所蕴含的内涵便在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女的手中开始缓慢地实现。从1978年到2013年, 整整35年过去了, 想一想1978年的中国, 再看一看2013年的中国, 你会不会想这中间的35年真的好像是一眨眼之间中国瞬间就从丑小鸭来了个华丽大转身成为了白天鹅呢?就是这一眨眼眨了几代中国人多少的汗水与泪水啊。可看一看如今的中国, 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改革开放35年, 我们取得的成就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国有企业的改革, 民营经济的完善, 经济特区的发展, 医改的实施, 氢弹、原子弹的研制成果, 神五飞天都已成为历史,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航母的顺利使用……哪一项不足以让你对着世界大声呐喊你是一个中国人。可是再看看现在, “台独”“藏独”猖獗, 钓鱼岛事件, 黄岩岛事件, 美国暧昧的立场,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每一项都足以说明当前我们所处形势是严峻的, 不容乐观的。但是, 有挑战也会有机遇, 前辈们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开拓出这样一个繁荣盛世, 我们又怎么能畏惧挑战。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挑战, 迎接挑战, 在挑战中把握时机, 寻找机遇, 谋求发展, 以建设幸福城市为己任, 努力追求心中的幸福生活。
对于未来, 有向往, 有憧憬, 有迷茫, 有害怕, 但更多的要有梦想, 有规划。习近平强调:“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按此计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于2021年实现, 距今还有8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2049年实现, 距今 (2013年) 还有36年。8年和36年都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未来是否真的如此恐怕只有到了未来的这一天才知道。但是, 改革开放35年我们从落后的“小村庄”成长为现在的“大都市”, 那么8年后我们就一定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6年后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 那么我只想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3.让生活更美好,人生更卓越 篇三
正是这两本旨在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的杂志,给我的人生打下了“真善美爱”的底子。
但是,当今世界,似乎5年就是一代人了。比如,同是80后,你会发现85年也是一个分水岭。20年的《读者》,15年以上的《女友》当然都在与时俱进中坚守它们的宗旨。当我来主编一本新刊《启迪》时,我坚持这本杂志的底子是“真善美爱”。但我问自己,真善美爱,够了吗?
《启迪》不仅要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还要使其人生更加卓越。它的起点是“真善美爱”,正如爱孩子是母亲的本能,“真善美爱”也只是《启迪》的本能和本分;母亲的美丽、情怀、见识、有趣、智慧,甚至某种癖好,才是孩子值得向他人夸耀的母亲。《启迪》把“真善美爱”像盐一样融化在这本杂志的血脉里,要显现的却是“新知,新趣,新思维;成长,成功,大智慧”。
德鲁克总结他视野广阔内蕴深邃的一生,提出人生七堂课之一是:第一,人必须自问,希望他人在自己身后记住他什么。第二,人应该随着年龄而有所改变,不仅是个人的成熟度要有所改变,同时也要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第三,能让他人的生命变得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后人记住的事。
德鲁克的话,可以作为一本青春刊物的自我追问。第一,杂志希望读者记住它什么?这个世界,除了“真善美爱”等正面的东西,还有“假恶丑恨”等负面的东西,还有那些无法清晰归类的灰色的东西,又该如何对待?比如,这个世界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的伤害:生命伤害,身体伤害,心理伤害;有意的无意的,恶意的善意的,天灾的人祸的,短暂的长久的,纸媒的网络的……所有傷害,我们如何去拒绝?为了延续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们如何保护好自己,保护这个世界所有的孩子?(本期专题《谁没受过伤》)第二,人,必须每天进步,哪怕每天只是向个人的成熟度与卓越移动半毫米,但必须是向前移动的;我们要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为帮助读者展开其美好卓越的人生之路所需而改变。第三,杂志要敢于期待让读者的生命变得有所不同,杂志以其新锐、青春志气、力量感、深情、体贴人性、价值多元、丰富复杂、理性批判、非主流感的个性主义,使软弱变得强悍,清浅变得深厚,疑惑变得明智;使强势者体会柔弱之风情,深厚者体会轻盈之自在、明智者体会糊涂之芬芳……
让读者的生活更美好,人生更卓越,这,是《启迪》的追求。
4.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篇四
12月16日下午,我们濮家小学万家校区三年级组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微笑,让生活更美好”的活动,校德育主任和年级组长都来观摩了呢。
“剪去烦恼,露出微笑。耶!”咦,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我们的微笑口号呀;接下来是看同学们的微笑照片了,你看,同学们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上都带着甜美的微笑,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你看,我们这些“花朵”又唱起了《歌声与微笑》呢,“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我的微笑留下……”同学们个个都面带着微笑,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就在这时,“微笑天使”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张“微笑,让生活更美好”的粘粘纸作为留念。
5.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篇五
在一次语文测验中,我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垂头丧气的回了家。吃晚饭的时候,我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母亲发现了我的异常,问道:“你身体不舒服吗?”我轻轻的摇了一下头,继续吃着我的饭。母亲似乎看穿了我的心事,没有再问我。很快我放下了碗筷,默默地走进了我的房间,趴在桌子上,漫无目的`地翻着书。这时母亲轻轻地敲了敲我的房门,“我能进去吗?”我没有回答,母亲推开门来到我身后抚着我的头发,轻声说:“有什么心事就跟妈妈说。”我的眼泪一下子忍不住掉了出来,哽咽着说:“这次语文考试我考砸了。”说着沉重的向妈妈递过卷子,难过的看着她。母亲先是皱了一下眉,却又露出了微笑,温情地看着我说:“这没什么,总结经验,下一次你会考好的,妈妈相信你!”我转过头,母亲微笑着拭去我的眼泪,用微笑安抚了我那不平静的心。
妈妈的微笑就像雨露,滋润了我的心。
一次,要画画时,突然发现我忘记带彩铅了。正好,我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丽丽带了,但她现在不在教室里,可是我想: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一定会借给我用的。我看见彩铅就在她的桌子上,于是我从她的桌子上拿走了彩铅。正在这时,一个男孩子从我身边猛的跑过,把彩铅撞得满地都是,彩色的笔头纷纷从笔上断落。正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丽丽回来了,看到满地断落的彩铅顿时大声的责备道:“你怎么把我的彩铅都摔断了,这可是我新买的!”听到她不分清红皂白的冤枉我,我也生气的对她吼道:“大不了我再给你买一盒!”
第二天,我把一盒崭新的彩铅随意的放在她的面前,“我才不要呢!”她用力的把彩铅推到我的面前。“不要就不要!”我生气的拿着彩铅转身就走了。事后,我渐渐发现,这件事我也有错,但我一直不敢向她坦白。过了几天,在上学路上,我偶然碰到了她,这一次我们并没有吵架,而是她先向我微笑着道招呼,我也开心地跟她交谈。我们又像以前那样,开开心心的一起玩了。我的心里有一种被释放的感觉。
朋友的微笑就像春风,吹拂着我的心。
在今年母亲节,我在街头散步,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讨老人。她拄着拐杖拿着一个满是污垢的碗朝一位年轻人走去。到了那年轻人面前,她用苍老而又凄凉的声音说:“可怜可怜我吧!”年轻人斜着眼对老人说:“滚一边儿去!别弄脏我的新衣服。”那老人的双眼里含满了无尽的悲伤,又继续朝着一位中年妇女走去。到中年妇女面前时,老人又说出了那句令人心酸的话,但这一次她却好像不再抱有期望。可是那位中年妇女却从包里掏出了20元钱,轻轻放进了老人那破旧不堪的碗里,又冲着可怜的乞讨老人微笑地说:“老婆婆,祝您母亲节快乐!”老人顿时怔住了。接着,老人也微笑着对中年妇女说了一声谢谢。她们相互看着笑着,时间仿佛都停留在了这一霎那。
街头的微笑就像阳光,温暖、照亮了我的心。
6.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篇六
在生活中,我们有多姿多样的表情变化,比如生气,伤心,烦恼等等有很多很多。而今天我要说一说微笑有什么作用。
我们平时照相呀,和朋友玩耍呀,都非常需要微笑。因为如果你微笑,别人也会开心,自然也会一起微笑。但如果你不开心,别人跟你在一起玩耍也会不开心。因为我们的表情都是具有感染力的,只有你自己开心,别人也才会开心。在平时跟别人打招呼来个微笑,早上进入教室,给老师来一个微笑。每个诚心的微笑也会给别人带来不同的快乐。
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开开心心,都能嘴角上扬,那么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
7.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篇七
一位土耳其诗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 一个是母亲的面孔, 一个是城市的面孔。而所谓城市的面孔, 就是城市精神的集中展现。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它串起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又主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只有城市良好发展, 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交通拥堵
城市以交通效率为其优势。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基础设施欠账太多, 发展不足, 改革开放之后基础设施总体有了很大改善, 形成了以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等多种形式的系统, 人们出行方式实现了多元化, 但是, 这种改善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近30年, 城市化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近1个百分点, 2009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6%, 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达到58座。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大部分的城市交通形势依然严峻, 不少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堵城”。中国人心仪的“北广上”最为典型。北京市民下班路上可能被堵四五个小时, 有人干脆在车里“移动办公”;广州学北京实行车辆单双号限行;上海则直接限牌, 本地的车牌限住了, 但外地的车牌进来了, 交通因此也并没有好转。“堵城”不仅是超大城市的特征, 在中国其他城市,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都有如此景观 (从深圳、杭州、郑州到成都、兰州、武汉都有共同的交通拥挤特征) 。因为, 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共性的交通行为。长期以来, 城市中机动车特别是私家车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以“最具幸福感城市”宁波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交通得到大幅提升。“十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是“九五”期间的3倍。“十一五”期间, 沟通环线、打通轴线, 形成级配合理、分工明确的城市骨架路网, 实现绕城高速与城市外环交通的快速衔接。同时, 启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 建成中兴路、通途路等公交专用道, 为“公交优先”提供硬件支撑。政府长期致力于解决出行难问题, 新增环保舒适型公交车, 新增公交枢纽站, 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 市区新增道路停车泊位, 但实际上, 时至今日“出行难”的问题依然严峻, 市中心交通拥堵严重。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宁波外来流动人口总规模10年来增长4倍多, 5年增长了2.67倍, 到2020年外来流动人口将有可能超过600万。另据统计, 宁波市汽车保有量呈高速增长势头, 2010年上半年达到78.35万辆, 日均新增汽车511辆, 同比增长50%, 平均每天有500人领出驾驶证。研究指出每当小汽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 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由于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加之立体交通体系不完善, 公交优先力度不够 (公交线路在布局、密度等方面还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 , 城市道路增长跟不上机动车辆的增长, 总体交通结构改善效果不明显, 局部还在恶化之中。
一些研究习惯于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城市交通量等指标对比, 得出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结论。但实际上, 我国城市扩建和道路扩容的力度和速度不能说不大, 还远远不能满足人口和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我国大中型城市平均每平方公里建成区超过1万人, 是全球密度最大的类型。深圳从一个传统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在短时间内会增加如此多人口。中国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已经有20多年了, 在有限的土地上一味“大手笔”修更宽阔的路, 建更多的桥, 扩更大的规模, 根本无济于事。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 城市化在高速推进, 城市常住人口将持续增长, 人们消费能力在持续提高, 对私家车的需求也更为旺盛。中国的城市化之路不能跟着美国走。目前大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 出行总量快速增长与城市建成区交通供给的矛盾非常突出, 小汽车数量急剧增长, 使用率很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告, 2009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619万辆 (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31万辆) , 比上年末增长17.8%, 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5218万辆, 增长25.0%。民用轿车保有量3136万辆, 增长28.6%, 其中私人轿车2605万辆, 增长33.8%。这种势头继续下去, 将使大城市的城市道路都成为“停车场”。
生态城市理论认为, 城市发展存在极限, 应通过有效生态规划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当前中国, 人口压力、土地资源和空气污染问题特别突出, 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从提倡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入手, 合理配置资源。提倡节约城市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 从管理模式、出行方式、环境治理等方面着手改进, 倡导公共交通为主, 尽量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
在1978年以前, 中国城市实行的是国有化的住房制度, 政府采取“低租金、高补贴、福利性、配给式”给城市居民提供住房, 人均住宅面积不足5平方米, 生活条件十分艰苦。1978年住房改革启动, 住房资源的行政配置逐渐被市场配置取代。到1998年, 新的住房政策形成, “住房商品化”成为住房改革的目标。2009年中国城市的住房私有化率达到86.7%, 成为世界之最。住房商品化的改革, 终于从国有住房制度的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即住房商品化。而城市商品房的高价将大量农民排斥于外。进入新世纪, 全国城市房价持续攀升。2009年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增长75.5%, 相当于2008GDP的1/7, 新建商品房成交价格为4695元/平方米, 比2008年上涨近24%, 其中商品住宅价格上涨25%。这两个涨幅, 创了近15年来的新高。这一年,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超过100%, 带动二三线城市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显示, 2010年3月,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 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2%,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 创造了该统计数据建立以来的最高历史纪录。对高房价, 政府一直政策调控。2005年有“国八条”、2006年有“国
六条”、2009年有“国四条”, 但是, 都没有真正起作用。大城市房价还是“一路涨来”。2010年1月出台“国11条”, 似乎更为严厉, 政策效果却有待观察。由于政府一直认为房地产市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使政策力度和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地方政府, 还有他们上头的中央政府, 都靠着房地产获得财政收入。如今, 市场已不相信政府会切断它们的财源。”但是更严峻的问题不在于市场不相信政府会舍弃“盈利”, 而是广大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甚至怨声载道。
高房价可能造成经济泡沫风险, 十多年来一直有经济学家警告。林毅夫、吴敬琏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房地产行将崩盘。目前, 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了10%的国际警戒线, 有些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50%以上。当投资商与地方政府在各自利益驱动下, 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默契, 城市化进程高速度推进, 城市住房需求旺盛, 市场的和非市场的行为联合发力, 高房价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实。大多数城市奉行GDP至上, 城市已被房地产绑架了, 高房价成为“经营城市”的直接后果。如果说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的房价在“合理范围”之内的话, 那么中国更多的大中城市房价疯涨的局面绝对不是自然的行为。退一步说, 如果高房价是市场经济行为的话, 那么需追问的是政府的责任在哪里?政府对扶摇直上的高房价视而不见, 也就是漠视大众利益存在。即使在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 也对市场行为进行调控, 这种所谓的市场行为多是一种投机和热钱炒作。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有责任对扭曲的损害大众利益的市场投机及时调节。
高房价对经济安全的危害、对社会稳定的危害乃至对政治稳定的危害基本成为国人共识。“在住房价格远远高于其投资价值的前提下, 依然推行高房价支撑政策, 是政策主导者们追求不当谋利的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拯救房市, 还将进一步加剧房市的危机, 甚至演变成全面的经济危机, 最终对政策主导者自身也会造成更加严重甚至灾难性的损害。”另一意义上, 高房价也阻滞了城市化进程, 住房问题背后是贫富分化严重, 调节机制缺失,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社会满意度和安定程度低。高房价背后是财富的再分配, 它消耗了国民财富, 让老百姓辛辛苦苦的积累和借债付于无形, 无疑是一种盘剥, 某种意义上是有产者与政府的一种合谋, 此背景下的政府应当承担不作为责任。
政府应当把住房问题作为民生问题, 而不是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工具来看待。很多城市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应和政策支持缺乏。政府对高房价的态度是暧昧的, 至少在行动上不是非常坚决。这一点可以从多次的调控未果得出结论。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写道:“若要使工业主义不致毁灭人类种族的话, 就必须让它臣服于人类本性。”如果放任高房价继续祸国殃民, 城市社会乃至中国发展何以持续?笔者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中国的住房市场, 只有住房产业政策及住房政策, 而没有住房公共政策。这是当前中国住房市场问题丛生的根源。对此,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农民工”之痛
农民工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领域。“农民工”之所以为学界所青睐, 是因为它所牵涉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及复杂性。十多年来农民工的境遇虽有所提高, 但还远远没有根本得以解决, 至今仍是“国人之痛”。
迄今为止, 没有一个城市对农民工开放所有的城市公共领域。各大城市并没有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公正待遇。中国的农民工长期以单一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奔走在大江南北, 因为他们并不具有携带家眷的能力和条件。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但却不能享受城市提供的基本服务, 作为“二等公民”长期寄居, 精神和物质承受着双重压迫。2006年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估算, 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 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北京市统计局测算, 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 在建筑业占83%, 在批发零售业占49%, 在制造业占29%。
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 但却不是正规的产业工人, 他们的地位与身份在城市中没有确定, 现有的制度与政策排斥了他们的社会权利。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亿人, 农民工外出务工仍以东部地区为主, 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有所提高。农民工包括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在家乡附近乡镇企业工作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另一部分是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打工的农民工, 也称“流动民工”, 后者高于前者。农民工扮演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角色, 他们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做出的贡献与他们获得的回报不成比例, 令人感到意味的是, “蜗居”在城市中的这一群体, 却并没有因其经济和社会的地位而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反而呈现出积极的社会态度”。
当然也要看到制度层面上的努力。1991年, 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 第一次明确了“农民工与其他职工享受同等权利”。可惜的是, 这个“良法”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农民工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 然而现实中用人单位和监管单位罔顾法律规定, 农民工的权益一直被有意无意忽视, 致使各种侵权行为频发。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规定农民工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 对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做了进一步规定。2006年1月18日, 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文件, 第一次把“农民工”概念写入中央政府具有行政法规作用的文件。这份文件将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国家战略, 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些突破。
从法学角度看, 农民工问题是权利保障问题, 既有立法问题, 更有执法原因。中国农民工的权益普遍得不到保障, 表现为农民工劳动强度高, 劳动时间长, 工作环境恶劣, 缺乏最起码的劳动保护条件;农民工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等参保率平均不到15%, 给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和生存都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农民工后代的处境更令人担忧, 他们的子女入学难, 可能导致其后代普遍缺乏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不力, 不仅体现在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缺失和不公平, 社会组织和意见表达权利的缺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也就是说, 农民工并没有自己的组织主张自己的利益, 维护受损的权利, 更不要说参与到政策制定和法律议案的提出中来。
城市本来有开放的意义, 但在我们的制度中, 却人为制造了诸多障碍, 歧视性地将工作生活于其中的一部分居民不列为城市居民, 让他们无所归依, 两头不靠, 出现了“一个城市, 两个社会”的奇怪景象。农民工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意味着中国社会保障的残缺, 对城市的和谐发展将带来严重的危害。目前第二代农民工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 他们进入城市, 期望、权利意识、文化、技能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 相对剥夺感让他们对社会失望, 同时也激发了自发维权的意识。李强教授长期关注农民工问题, 他在2004年的一份研究中通过剥夺理论研究中国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认为迄今绝对剥夺还是主要问题, 但随着绝对剥夺程度的逐步降低, 相对剥夺问题地位会上升。绝对剥夺程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稳定。不稳定常常发生于经济发展、民权意识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时期。
“农民工之痛”源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障碍, 集中地反映在户籍制度与社保政策两个方面的问题。农民工现象是中国转型期间一种过渡现象, 这一过渡持续了20年之久, 但这一现象是一个不公正的现象, 无论从国家意志还是社会愿望, 都期待终结这一现象。
生态恶化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市的迅速发展, 导致了各种“城市病”的出现, 其中, 生态恶化、污染严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早在1998年,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10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7个, 依次是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虽然大多数城市不断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但城市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还在加剧。城市的四大主要污染, 重工业城市比轻工业城市严重, 人口集中、商业发达的城区比人口密度较小、工商业不发达的城区严重。
中国城市尚未走出“污染时代”。污染减排措施已经启动, 但整体上城市污染防治任务还非常艰巨, 突发环境事件开始增多。“三河” (淮河、辽河、海河) 、“三湖” (太湖、滇池、巢湖) 、国家重点工程 (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两控区” (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 、“一市” (北京市) 、“一海” (渤海) 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 压力还很大。大多数城市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原因在于大多数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工业城市延续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这种情况在资源型城市尤其突出。我国能源消费中, 煤炭消费接近70%, 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中国是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到2020年, 中国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将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因汽车污染造成的问题将更为严重。
一些生态与环境保护基础好的城市也出现了新问题。宁波市是获得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 (2001年) 。据《2009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称, 2009年宁波市平原河网水体功能达标率较低, 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部分饮用水源地存在水华风险, 酸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大气复合污染和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 由细颗粒污染引起的灰霾天气日趋增多, 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繁重。实际上, 交通噪声扰民趋于严重, 高速公路临近住宅小区, 内河污染比较普遍, 大气质量也在下降, 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逐年增高, 对城市居民身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引发很多疾病的产生。
小城镇与大城市
小城镇优先, 中等城市优先, 还是大城市优先?规划和现实是两回事。我国政策一直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鼓励小城镇发展”, 但90年代中期到现在, 小城镇相形见绌, 逡巡不前了。大中城市突飞猛进, 主要表现在产业聚集上, 人口聚集上也如此。目前,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已进入现代化中期阶段, 大城市处于现代化初期阶段, 大量中小城市处于现代化的前期阶段, 建制镇中相当一部分还没进入现代化阶段。小城镇模式的城市化道路终结了, 国家在战略实施上悄然做了调整。
综合考虑投资收益、社会收益、居民生活舒适度等因素, 大中城市为主导的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经济学家认为投资收益和城市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 当城市规模很小时不会产生规模经济, 随着城市的扩大规模经济就会增强, 当城市扩大到一定规模时, 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如前述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污染等, 外部成本就会上升, 导致规模不经济。这个界限在哪里?经济研究认为, 政府政策应当有意识地推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加速发展成100万—200万人的规模优化城市。人口在100万—400万人之间的城市净规模收益最大, 这一区间的城市为最佳规模的城市;超过1000万人, 规模收益被外部成本抵消, 再继续扩大规模就形成负效益。这一研究结论已得到经验证实。
尽管说中国幅员辽阔, 情况复杂, 各级城市和城镇都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但由于城市设置标准高, 小城市数量太少, 出现大中小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人口10万人的巨型镇的出现, 说明了需要调整城市设置标准。这些年一些经济活跃的镇实际已经成为小城市或中等城市, 但硬生生地将其定位为镇, 减弱了其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 从而也降低了其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就业的能力。我们主张常住人口在3万人的人口集聚地就应该设置市的建制。
曾经, 我们对城市化丧失了明确的目标, 却被既有的惯性力牵着奔跑。中国加速城市化的历史只有短短的三十年, 但这三十年有如翻天覆地, 中国被一个“快”字所包裹, 国家机器上了快车道, 城市生活进入快节奏高速度, 但快节奏和高速度破坏了人们的健康, 急功近利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城市生活中当权力与资本横行之时, 城市就不再是普罗大众人民的家园。中国城市遭遇了西方经历的差不多所有的问题, 同时还面对的是西方所不曾有过的巨大挑战, 一个有待城市化的庞大的人口以及快速发展积累重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可以这样说, 城市病, 我们比西方要严重的多。对此我们缺少足够清醒的认识。反思城市蔓延的危机, 需要积极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平问题、社会问题以及生态危机。
我国“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 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上海世博会提出, 要从三个方面创造条件, 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理想变为现实, 即“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 三者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是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还有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而且首先是同代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公平的制度和可持续的战略, 是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必要前提。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意味着城市制度的公平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重要的是确立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当局 (政府) 有义务和责任为聚集在城市里的居民提供公平普遍而优质的公共服务,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促进所有的城市居民提高生活品质, 优化工作环境, 增进城市居民之间的游憩与交流机会, 让中国人在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地受益。城市建设的目标已要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 城市的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应持续增长, “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和谐”应为城市的一般建设标准, 促进城市中的人民生理和心理都保持健康状态, 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应包括所有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 特别是那些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其他弱势劳动力, 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各项公共服务, 让居者有其屋, 这是一个公平人道的城市首先应具足的。取消农民工成为市民的体制性障碍, 让各项农民工应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权益名至实归, 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 不单纯是制度层面的许诺, 还要工作机制上的落实。
与此同时, 城市发展规模应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小城市数量应该大幅度提高。特大城市应紧缩城市, 不仅是紧缩其内部空间, 也要控制外部边界, 大城市不应发展为“巨无霸”, 侵吞周边地界, 在一定规模之后应进行分立。正如上海世博会所展现的, 城市应该是一个生命活体, 其生命健康需要人类共同善待和呵护。2015年前后, 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 初步进入城市化社会, 在2035年前后城市化水平达到65%。但前提是破除城市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更多关注居民生活舒适度, 勇于制度创新, 而不是到了问题成堆难以为继才被迫解决。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说, “城市最早是作为一个神祗的家园:一个代表永恒的价值和显示神力的地方。至今, 那些象征它的东西虽然变了, 但它的实际内容没有变。”“城市最终的任务是促进人们自觉地参加宇宙和历史的进程。”如果我们从人文的角度而不是从单纯技术角度或者经济角度对待城市发展, 城市就可能会让生活更美好。政府应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从人本主义出发, 从建设宜居城市入手, 进行制度创新, 出台更温情更人性化的制度, 特别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 让和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58座
近30年, 城市化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近1个百分点, 2009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6%, 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达到58座。
50%
目前, 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了10%的国际警戒线, 有些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50%以上。
65%
8.时尚,让生活更美好 篇八
正是基于这一使命,此次上海大学巴黎时装学院的毕业秀摒弃了以往具体的设计主题,不再让学生就设计而设计,而是以抽象的角度。给予设计师概念性的四个大主题:诱惑,卓越,舒适,脉动,让他们不拘泥于现有的流行趋势,尽量从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发掘问题,挖掘思考的深度,设计出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内涵的服装。让时尚担负起推动美好生活前行的责任。
军装风格断注解
军装风格的服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设计元素了,早在若千年前就已经初登时尚舞台了。不过若是要说哪种风格的服装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的话。军装服当仁不让。春夏的气息初露端倪。军装风格的服装便罩已在各大品牌的秀场上肆意绽放开了,一改以往严肃的制服影响,而是与其他诸如城市,少女,猎装等风格混搭,大放异彩,形成了同别的服装风格融为一体的新形式。
设计师孙谣正是看到了军装风格服装中蕴含的丰富设计元素,加上其背后潜在的有关人性和战争的关系,定了“战争后的洗礼”这一小主题。她认为战争虽摧毁我们的意志。逼迫着我们拿起枪去杀戮,磨掉我们对生活的希望。让一切满目苍痍。同时也是人性得以升华和救赎的地方。通过战争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珍视希望和光明。因此她运用硬朗的廓形和部分金属的细节来体现女士兵的帅气与独立,穿插其中的麻绳的柔软性。塑形性和镂空性不仅增加层次感,也体现出女性性感。诱惑的一面。最终通过战争的洗礼她们被和平的美好生活所诱惑,从而丢掉枪支,丢掉黑暗,丢掉血腥,灵魂得到了解脱。
设计师通过服装让我们在思考战争的本质和作用的同时也预示着本季秋冬军装风依旧会热度不减的趋势。Burberry Porsum此次的2010秋冬女装秀上就弥漫了“战壕里的味道”。卷羊毛皮大衣和高筒皮靴暖意十足,配以扣带装饰显得更为精致。镶满黄铜纽扣的呢子夹克搭配上蛇皮纹过膝高筒靴,让Burberry Porsum的酷女孩形象魅力四射。还有透视蕾丝印花、褶皱打底裙作为整体中性风格的“中和剂”,流露出一丝女人味。据上海大学巴黎时装学院的流行趋势预测专家丽莎老师的见解,军装风发展到本季不再注重乔治和维多利亚时代军服的特征了,而是其功能性和实用性。如果说女式军装服是脱胎于18,19世纪,那么当下的军服就应该是20世纪的产物了。
未来主义风格新基调
未来是一个充满矛盾性的话题。虽不可预测,但却不能阻止我们对其的想象,不能阻止我们开始描绘这幅波澜壮阔的蓝图。从人类登上月球开始,科技在这其中的影响力就愈发重要,没有科技的发展,对于未来的想象只能是纸上谈兵,未来的一切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同时,科技也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到工作甚至到娱乐。无处不见其踪影。恰逢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更使得科技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使得我们更加关注新科技带来的新体验。设计师邬佳妮从起源于60年的未来主义风格中获取灵感,把平时不可能结合的元素巧妙的运用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新体验,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结合阳刚与阴柔,休闲与精致,谨慎与夸张。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积极探索,拉近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距离,让未来离每个人都不那么遥不可及。服装运用了许多太空感十足的结构廓型,还吸取了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利落简洁的剪裁搭配不同性能材料的并置,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见一斑。同时设计师还运用了休闲感十足的运动细节,使服装独特个性,强势中不失亲和力。
上海大学巴黎时装学院的马赫专家预测未来主义风格的服装对2010流行趋势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本季春夏开始,各品牌的秀场就开始重新演绎60年代的太空浪潮。Louis Goldin的秀场上随处可见高耸的领子和金属感的面料。Alexander McQueen和Julien MacDonald则通过颜色。面料和灯光的组合。让模特化身为反映生态进化的昆虫。
发展到本季秋冬,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更关注未来的大环境,诸如人们对于未来的不安和反思人类的行为。不用担心它会使得秋冬变得更加沉闷和黑暗,这一切也可以趣味无穷。Haider Ackermann2010秋季成衣系列的环形和折叠结构毫无疑问带着未来主义的影子。中分的长裙是充满建筑感的夹克及可拆卸短裙和波浪式领口的绝佳配搭单晶。带着镭射切割花纹的皮裙和靴子也同样吸引人。而那件杏灰色镂空长裙更可以说是这一系列的点睛之笔。上半身建构感极强的皮质细节和下半身如蕾丝一般精细的镂空纹样相互冲突又彼此融合,将强势和柔弱这两个对立面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完美的当代女性形象——充满权势而又不乏柔软的女人味。
着华皮草的新定义
一直以来,在服装设计中使用动物皮革是公认的能够体现服装奢华感的元素之一。甚至于是满足女性虚荣心的绝佳方法,结果导致生灵涂炭,物种濒临灭绝。因此近年来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普及和反皮革组织越来越大的呼声,许多设计师和明星也加入其中,身体力行地支持环保。长期素食的Stella McCartney,自出道以来就始终坚持保护野生动物的路线,从不用动物皮革和皮革当素材。在她的设计中,所有的皮鞋手袋等一律均以塑胶或PVC材料代替。她高举动物保护的旗帜。申称如果要她穿动物皮毛,她宁愿什么也不穿。设计师王燕云从斑马纹的黑白组合中获得灵感。斑马身上黑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线各不相同,起着模糊或分散其体型轮廓的作用,大自然的鬼斧神让她着迷的同时也让她思考该不该为了设计不顾一切?该不该让斑马不幸成为了人类牟利和追杀的目标!斑马们何去何从?设计师试图通过斑马独有的特点——斑马纹。将斑马个性的狂野。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不屈尽情展现,与此同时利用面料再次加工的方法将两种不同的面料衔合连接,在两种面料间寻求平衡点,并通过平衡点融合黑白间隙,将一头斑马鲜活、直接地呈现。从而使服装本身主动去抓取人们的眼球和注意!
【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作文怎么写08-27
玩耍让生活更美好写作文09-18
诚信让生活更美好中考作文09-19
微笑让生活多姿多彩作文07-01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07-09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50字09-03
梦想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作文2010-07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00字10-19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00字六年级08-25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阅读的作文450字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