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2024-10-15

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共11篇)

1.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篇一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处实际,深入开展“同心建支点、同行促跨越”活动,使统战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起到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为促进多宝和谐稳定做出贡献。20xx年统战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xx年全处统战工作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 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增量提质、跨越赶超”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统战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为加快推进多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作贡献。

二、任务与目标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1、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年首要政治任务,着重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2、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结合实施方案,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当前各项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全方位服务全面深化改革。

3、不断凝聚共识。加强形势政策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统战成员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认同,最大限度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营造改革良好氛围,汇聚改革正能量。

4、积极献计出力。组织引导各民主党派、非公有经济人士、无党派人士发挥智力优势,聚焦改革重点,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开展“爱岗位、献良策、作贡献”活动,引导广大统战成员立足本职、发挥专长,积极投身相关领域改革实践,争创一流业绩。

5、推进自身改革。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街道领导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坚持每半年一次的党外人士情况通报会制度,建立健全统战成员意见建议采纳落实情况反馈机制,提高协商民主实效。

(三)抓好经济领域统战工作。

6、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联合相关部门重点培育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龙头企业;深入开展“进万家民企,促跨越发展”活动,健全服务非公有制企业长效机制。

7、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深入开展以“信念、信任、信心、信誉”为主要内容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探索将“四信”内化为企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8、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参加首届“天商”大会;深入开展“同心建支点,同行促跨越”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光彩事业行、光彩助学、光彩创业等活动;推进“千企帮千村、脱贫奔小康”、感恩行动、温暖工程等活动。

(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9、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统战办与组织办建立联系会议制度,明确职能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切实做到“六个共同”,探索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机制如工作报告、定期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制度,完善党外代表人士联合调训机制。

(五)切实加强各领域统战工作。

10、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学习贯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务院第九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为契机,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11、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12、深化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走访慰问我处港澳台海外人士亲属,关切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探索开展与港澳台海外人士双向互动交流合作、商务考察等活动。

三、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统战办公室分工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统战工作格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关系,研究制定具体详细的活动计划,周密部署、精心实施,促进统战活动有序开展。

2、加强宣传,建章立制。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加强信息宣传,加大信息采集、上报力度,推动统战宣传工作上新水平。继续完善统战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对新时期、新形势统战工作的研究,拓展统战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力求在推动非公经济发展、服务科学发展等方面有新突破,坚持以理论创新推 动统战工作实践的新发展。

2.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篇二

一、统一战线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模式

第一, 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参政议政职能优势, 切实反映群众呼声, 维护群众利益, 服务人民群众。

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服务。积极摸索调研模式, 拓展工作思路, 努力实现统战调研工作三个方面的转变。一要由封闭式的内部调研向开放型的社会调研转变, 利用社会的智力资源来为统战工作服务, 建立开放式的调研体系。二要由一般性的工作调研向专门的课题调研转变, 深度挖掘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做到既有定性分析, 又有定量分析, 既有深度的理论思考, 又有科学的实证研究。三要由通常的决策前开展调研向决策的全过程开展调研转变, 做到信息调研工作服务于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因此, 为拓宽统战工作的思路, 提高统战信息调研工作水平, 一要增强信息调研的时效性, 切实加强有效反馈。调查研究要切实做到“准、新、快”。二要适应新的形势, 推动信息调研工作不断创新。调查问卷、随机采访、实地考察和集中座谈相结合。三要强化成果意识, 增强利用信息调研成果的自觉性, 扩大统战的信息调研工作的影响。

第二, 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分布领域广、联系面大的优势, 做好相关层面的群众工作。

一要利用好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平台。积极探索的新路子, 不断加大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服务的力度, 进一步提升统战部门服务经济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二要利用好海外联谊会的平台。积极推进海外统战战略思路, 抓住各种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契机;同时组织联谊、座谈和考察访问活动。三要利用好地方社团组织的平台, 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智囊团、人才库优势, 充分调动他们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帮助科技攻关, 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中华儿女凝聚起来, 把群众工作做好。

第三, 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对象自身素质高、在群众中具有表率和引导作用的优势, 凝聚群众, 引导群众。

一是要努力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优秀统战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当务之急是要抓好统一战线干部队伍和统一战线成员队伍“两支队伍”的建设工作, 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 不断完善服务经济建设的激励措施, 真正形成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党政领导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科技服务人才。

二是激励统战对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要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 尊重与保护统战对象的合法权益与利益, 让他们享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利与地位。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 紧紧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建设, 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第四, 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自身优势, 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 通过服务人民群众, 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一是可以通过参加民主座谈会、协商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定期与群众沟通, 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及时反馈基层群众的意见, 做广大群众的代言人。

二是可以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要监督各种行政行为, 有效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督促违法案件的查处,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要监督提案、议案的落实, 使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可以推动民主法制建设, 促进民主决策机制的形成, 使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 在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充分进行协商;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要深入听取群众意见, 从而使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反映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二、统一战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第一, 要树立群众观念, 把凝心聚力作为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的根本任务

要真情贴近, 说暖心话, 办贴心事, 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挚友般的关怀。要真诚相待, 尊重广大成员在统一战线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平等交流、虚心问计, 使他们始终感到受重视的荣誉感、得信任的责任感, 自觉成为党与更多群众沟通的连心桥。要真心帮助, 把统一战线成员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为他们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激发他们带动更多群众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第二, 要坚持群众立场, 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的出发点。

要关注群众所思所想, 鼓励统一战线成员发挥联系广、渠道多的独特优势, 深入体察群众疾苦, 广泛了解利益需求, 最充分地体现民情、反映民意。要关切群众所疑所惑, 引导统一战线成员通过现身说法, 帮助所联系群众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 以合法途径解决利益纠纷, 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 要创新工作方法, 把联谊交友作为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的重要方式。

要顺应统一战线成员社会化的分布特点, 推动与有关部门、团体和社会组织资源共享, 广泛搭建共建型、服务型等交友平台, 不断拓宽联谊交友的覆盖面。要重视统一战线成员信息化的现实影响, 广泛运用新兴媒体, 注重联谊交友资源提供和形式载体创新, 实现联谊交友的常态化。

第四, 强化服务意识, 把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作为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的根本保障。

要注重品德修养, 以丰富的学识增强人格魅力, 以高尚的品行传递精神力量, 以民主的作风赢得统一战线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信任。要增强工作本领, 系统学习理论知识, 自觉加强实践锤炼, 在与统一战线成员交流交往中开阔眼界、增长阅历, 切实提高能力水平。要树立务实形象,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 以实际业绩赢得统一战线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支持, 真正成为他们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

三、结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统一战线是党加强同各方面群众联系、充分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 是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和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是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利用好统一战线在做群众工作的特殊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发挥统一战线在群众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山西调研.

[2]毛爱军.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理论探讨, 2007.

3.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篇三

贴近生活,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理念。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即在生活中学习。如2011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较好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生活”的这一理念,取材和设题大多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来自于生活,大都是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容易碰到的生活实例。在试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具有良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并与当前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试卷就是一幅生活的画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针对这一命题的特点,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实际联系理论的统一,这两者只不过是路径不同而已,其实质完全是一致的。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际联系理论则要求我们在了解时事热点、国内外重大新闻时善于考虑与教材理论知识的关联度,防止出现理论知识与时事热点的脱节。坚持这两者的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使教材知识获得延伸和扩充,使学生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

平时学习理论知识时老师都会列举相关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时,老师会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要重视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可只看到其中的一方,而忽视另外几个方面或者颠倒主次。

但考试时的路径与其正好相反,考试时给我们的都是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实际材料,然而材料中都蕴涵了教材的基础知识,材料中都有一些关键词或“蛛丝马迹”让我们能将实际材料与理论知识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达或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有关信息的能力。如试卷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一段材料: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某企业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实现了新的发展。该企业把自己的成功秘诀概括为三条:(1)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了自己的销售渠道;(2)以敏锐眼光抓住政策带来的时机,把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商机;(3)善于“取他山之石以攻玉”,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智慧为己所用。请你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该企业是如何化“危”为“机”,实现新的发展的。解答此题应该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即“利用网络”“抓住时机”“借鉴经验”,然后再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由“利用网络”可以转到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了新的具体的联系;由“抓住时机”可以转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由“借鉴经验”可以转到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者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样答题学生既感到轻松,有路子有方法,同时又能得高分。

其实高考时,命题老师在命题前往往先确定考查的主干核心知识点,然后再去设计相应的材料。如想考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立志艰苦创业”这一核心知识点,就给出了“有的人只想从事报酬优厚、安逸、‘体面’的职业,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这一材料;想考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继承节俭美德”这一核心知识点就给出“有的人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盲目攀比”这一材料;想考查“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就给出“有的人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缺乏耐挫力”这一材料;想考查“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时就给出“有的人片面强调自我,不能主动关心集体和他人”这一材料。这些材料原本都是零散的,但放在一起就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的背景材料,这就是2009年江苏省高考政治卷探究题中的一问:通过个别访谈和网上调查,大家发现在部分中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片面强调自我,不能主动关心集体和他人;有的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缺乏耐挫力;有的貪图享受,追求“时髦”,盲目攀比;有的只想从事报酬优厚、安逸、“体面”的职业,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准备以“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分别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的角度,各列出三条提纲。高考试题的命题过程要求我们做到实际联系理论,将平时看到、听到的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现举例如下: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于2011年11月1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我国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奋力开创“十二五”时期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当我们看到这一材料时,就可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生活与哲学》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和思考,之所以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从哲学角度看可以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等知识点加以分析;看到“主题”和“着力”等词时可以联系抓主要矛盾这一知识点;看到“和衷”“和睦”“和谐”等词时可以联想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到“开创‘十二五’时期民族工作新局面”时可以想到发展的观点。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再与教材的主干核心的知识点相结合,就可以全面地生成答案,这样的答案与高考所给的答案也就没有太大的差距,得分自然比较高。

再如: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会议指出,接种疫苗是防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我国现有疫苗可以基本满足常规的防疫需求,但还存在研发能力相对落后、规模化生产和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疫苗实际接种率仍需提高等问题。会议强调,疫苗质量安全关系重大,要完善监管体系,严格疫苗生产、流通、预防接种的全过程监管。要加强主创新,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看到这则材料,如果我们具有实际联系理论的意识和习惯,就会自觉地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知识加以分析,“最有效的措施”“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但”“既有成就又有问题”——一分为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关系”“由此及彼”——联系的观点;“自主”“依靠自己”——重视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源泉;“创新”“永不停止”——发展的观点等。

试一试:2011年11月8日是北京市区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日。上午近9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怀仁堂投票站。胡锦涛在写票处认真地填写选票,然后走到票箱前郑重地投下自己的一票。投票后,胡锦涛接受了记者的现场采访。他说,我很高兴作为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名选民,前来参加区人大代表的选举投票。胡锦涛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搞好地方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希望当选的同志牢记选民重托,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反映民意,依法履行职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应有作用。角度提示:看到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结合《政治生活》中有关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4.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篇四

重点研究课题招标及投标办法

2009年的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全省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着眼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紧扣统战工作中全局性、基础性和现实性的重大问题,围绕中心任务,突出研究重点,创新研究机制,为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的理论政策基础。为鼓励和吸引统战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统战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统战理论研究水平,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开展重点研究课题招标活动。现将招标课题及投标办法公布如下:

一、招标课题

1、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问题研究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

3、统一战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问题研究

4、统一战线与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5、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6、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方法途径研究

7、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对策研究

8、自由职业人员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工作对策研究

二、招标对象和投标办法

市(地)级以上统战部门的干部和统战系统的干部,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的理事,市(地)级社会科学院、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和高等院校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

投标以课题组方式进行,每个课题组不少于3人。投标者要认真填写《黑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招标课题申报书》(一式3份,A4纸,信封右上角注明“投标”字样),加盖课题组长所在单位公章后,寄送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秘书处。

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秘书处对投标课题申报书进行论证评审,确定中标课题组。中标者与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签订《黑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招标课题委托研究协议书》(简称《委托研究协议书》),一式两份,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和最终成果及相关数据归省统战理论研究会所有。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将择优推荐研究成果参加中央统战部举行的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比。

三、研究实施进度与要求

1、《委托研究协议书》签订后1个月内,中标者需完成课题思路框架设计,报送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秘书处。

2、2009年7月中旬,中标者要向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秘书处报告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3、2009年9月15日前,中标者要完成课题研究人物,向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秘书处提交研究成果。

四、研究经费的支付

研究经费按照研究成果在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中的获奖等级支付。一等奖获得者可得到经费10000元,二等奖获得者可得到经费6000元;三等奖获得者可得到经费2000元;优秀奖获得者可得到经费1000元。此外,研究成果获得一、二等奖的中标者还可得到2000元的外出调研经费。

五、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黑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秘书处

联系人:于军王中红

电话:(0451)53642766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294号

邮编:150001

5.理论创新与坚持五个统一 篇五

理论创新与坚持五个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社会意识形态各个部分的`统一,坚持促进科研人员的全面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的统一,坚持激励机制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作 者:胡纯和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哲学部,安徽,合肥,230022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1(5)分类号:A8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主观能动性 五个统一

6.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篇六

历史辩证法理论研究中两个逻辑向度的统一

21世纪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滚滚向前、知识经济步步临近的世纪,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出现新格局的世纪.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近年来也逐渐显现出复苏的迹象.通过对前人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认为应当拓展历史辩证法理论研究的新维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逻辑向度和客体逻辑向度的统一.

作 者:昌灏 孙厚权 CHANG Hao SUN Hou-quan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68刊 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4(6)分类号:B024关键词:历史辩证法 理论研究 逻辑向度

7.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篇七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的制定发布,为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权威性的指引,必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及理解

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都需要进行调节与控制,大至一个国家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小至一个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管理活动,收支事项,无不例外。控制是驾驭、支配的意思,通过控制使人类的行为(或活动)处于掌握,支配之中,不超出其统一,协调的范围和界限。

从当代管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所谓控制,就是操作、管巡、指挥、调节。当这种控制措施在单位系统内部实施时,通常就称其为内部控制。一般地说,内部控制是指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等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和程序管理,促使各个经营环节充分发挥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

《基本规范》第三条有关内部控制的定义体现了过程观的思想,明确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边界扩充到了公司治理层,其广度覆盖到全员,实质上不仅仅是管理方法或管理制度,而是一个过程及其过程中的管理要素。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企业就是要平衡各种各样的需求和目标.目标在一个组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方向.内控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只有明确了目标,管理当局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

《基本规范》的第三条也首先提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合法合规性,二是资产安全性,三是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四是效率效果性,五是战略实现性。相比较美国COSO报告中的三目标,《基本规范》的内部控制目标有了较大的超越;相比较美国内部控制风险整合框架的四目标,既有超越也有保守.在充分肯定资产安全目标的同时,《基本规范》强调的是风险整合框架中须囊括的所有信息。

三、目标与企业风险管理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目标是指一个主体力图实现什么,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则意味着需要什么来实现这个目标,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一个三维矩阵以立方体的形式表示出来,见图1。

四种类型的目标: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用垂直方向的栏表示,八个构成要素用水平方向的行表示,而一个主体内的各个单元则用第三个维度表示。这种表示方式使人们既能够从整体上关注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也可以从目标类别,构成要素或主体单元的角度,乃至其中的任何一个分项的角度加以认识。

四、内部控制规范的意义

(基本规范》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拉开了我国全面,系统地完善上市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的序幕,具有积极意义。

1.有助于推进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管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高资本市场对外国企业在我国发行上市的吸引力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带动了许多国家对如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基本规范》的发布,是我国探索改进和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方法与管理水平的有益尝试,也是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与规范作用,有助于克服内控失控,失效等问题,有效降低内部管理风险.长期以来,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等顽疾困扰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基本规范》将大大丰富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体制,将企业自律,政府监管与中介机构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集合各方力量,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行为的发生、发展。

3.有助于改善公众投资者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投资者信心.《基本规范》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造成的对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培育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统一与协调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就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力度。从1996年起,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先后颁布了二十几个法律法规或行业准则,确定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和监督检查等,建立起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详见表1。

应该说,长期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相关制度文件“政出多门”的客观现实,并非简单的相关利益方的矛盾,其背后更有不同类型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不同要求,以及相关监管层对所辖领域内部控制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只有各监管部门不各自为政,把对企业监管要求统一到《基本规范》上来,企业执行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就不会有障碍。但从《基本规范》的发布部门看,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重要部门国资委未参与其中,这至少说明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员之间的认识还没有统一。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基本规范》和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风险管理指引》如何统一协调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难协调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基本规范》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统一标准,这点是没有疑问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企业有了自己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了。正如财政部王军副部长所说的,新发布的《基本规范》为中国企业首次构建了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有效地解决了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有利于保障经济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要融合,正因为有风险才需控制,两者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基本上是一致的。历史地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经历了从多部门,多头管理向综合性,规范化管理逐渐过渡的过程,为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提供了基础和必要条件。

8.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篇八

摘要: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对高职大学生选择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提出若干假设。其次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高职学生公民行为意向之间的正负关系,为高职院校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高职院校是培养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和传统的本科教育相比,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高职教育的就业优势。同时,大学生涯也是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从确立巩固到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如改善学业成就、提高社交技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社区甚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受益。当代经验学习的倡导者John Dewey指出经验学习的意义及其教育价值在于利用学生的经验并将其整合到课程中。美国1993年服务行动将服务学习定义为“将知识的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并使其在关心社会和他人的同时,成为一位有责任感、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Miller、Lipsitz等学者认为学生在服务学习中获得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自尊感和自信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校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协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

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研究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多种因素,从而为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建构相关理论来解释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即TPB)是研究中常见的经典理论之一。Ajzen在TPB中认为,行为是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计划出来的结果。该理论是由Ajzen之前所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即TRA)演变而来,TRA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于预测及了解分析人的行为。

TPB理论提出,影响现实行为的关键因素称为行为的意向,而决定行为意向的三个主要变量分别是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其中,行为的态度是个人对行为是否有价值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曾经的经验和预期的困难,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困难越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主观规范则是所受到的社会压力的影响。以上三个变量通过行为意向影响现实行为(图1)。

本课题根据TPB理论,从阐述高职大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行为意识内涵出发,课题组设计了紧密围绕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内容的问卷进行调研,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识的关系。

2.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本研究拟以 TPB 为构建预测和解释高职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态度(Attitude)

A: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就业竞争力越强,行为目标意向越高。

B: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越多,行为意向越强。

C: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行为意向越弱。

(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D: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统一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学校公共宣传及集中统一安排的力度越大,行为意向越高。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E: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越好,行为意向越强。

二、问卷调查:高职大学生选择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为深入研究社会服务实践对高职大学生公民行为意识的影响,笔者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针对9个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2份,有效率94.4%。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程度以及社会服务实践的形式;第二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我们假设了若干问题,包括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实践工作强度、就业因素、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和个人综合素质五个方面。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完全同意。第三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根本不愿意;2.不愿意;3.中立;4.愿意;5.非常愿意。

1.参加实践的人数和实践形式

问卷调查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该院近年来对社会服务实践的组织力度很大,实践活动普及程度非常高,其中97.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其中55.3%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二次社会服务实践活动,27.1%的学生参加过三次以上社会服务实践(图2)。实践形式有企业顶岗实习(98%)、校外兼职(21.9%)、自主实践(24.8%)、志愿服务活动(27.8%)以及其他活动等(图3),因大部分学生参与过多次实践,百分比大于100%。

图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次数

图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形式

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通过以下得票比例的选项可见(表1),在五个影响假设中,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就业竞争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均有超过50%的学生,同意其是影响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得票率最高,服务报酬及实践工作强度影响偏弱,而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体现在上图学生参与顶岗实习98%的比例上。

表1: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表1)还显示,问卷第二部分提出的五个影响因素都成立,具有可信度。第三部分问卷以五个假设为前提,调查在对社会服务实践的实际参与过程中,五个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表2)。在态度(Attitude)中,60%以上的学生受就业竞争力强的影响,愿意参与实践,认为实践可增强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中,68%的学生愿意参与服务报酬多的社会实践,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在实践工作强度中,59%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工作强度大的实践,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目标意向负相关;而属于主观规范范畴的“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属于知觉行为控制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

表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三、结论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索了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响因素的假设,本文将影响因素列为五个,包括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实践工作强度。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以及实践工作强度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与行为意向正相关,这3个影响因素越强,学生的行为意向越高,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学生的行为目标意向越弱。而服务报酬这一影响因素在问卷中,显示出对学生行为意向实际会产生重要影响,与行为意向正相关。

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高职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动力及困难的相关情况,对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顺利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在实际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相应提高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报酬,如精神奖励等,可有效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同时,学校在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加大力度,也会产生环境影响,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产生积极作用。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未能规避统计分析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样本的单一性等,同时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质量,有待进一步加以避免。?笸(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教育考试院)

参考文献

[1]Martin Fishbein & Icek 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5:53.

[2]Susanne Ziemek.Economic Analysis of Volunteers

Motivations——A Cross-country Study[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6,(3).

[3]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2):315-320.

[4]林敏,张敏.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8-21.

[5]许家琴.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

[6]郑方.论服务学习对当前实践教学的启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马彦光.服务学习及其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9.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篇九

论列宁的理论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宋才发

*

理论与实践是认识论的重要范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人们把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科学的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学风和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列宁一生所从事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堪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先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这句重复过几十次的著名原理,充分地估量到理论的重要性。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因为它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就能使先进的阶级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在这个理论体系之中。当人们把共产主义作为科学理论的时候,人们并不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到来而否认它的科学性,而恰恰因为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是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它指引无产阶级摆脱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上升为统治阶级,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去编织人类理想的花环。因此,理论是人们保证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纽带,是革命获得成功的向导;也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时,才能成为对人类有机体有用

2的认识,成为对人的实践、生命的保存、种的保存有用的认识”。

列宁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的时候,正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全面背叛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时刻。俄国国内的经济派也十分起劲地否认理论作用,对俄国的建党活动干扰极大。所以,列宁意识到要想在俄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必须从抓革命理论这个根本问题开始。列宁认为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倾向同机会主义的时髦宣传否定理论作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意义就显得尤其突出。他进一步指出,在革命暴风雨年代,对革命理论采取模梭两可或毫无原则的态度,就等于在思想上完全破产,无产阶级政党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因此,只有依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国际的社会民主党的经验,才能把革命运动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才能建立不可战胜的社会民主运动;“只有以

3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如果领导者不做理论研究工作,便不能当思想领导者;不根据事业的需要而在工人中间宣传论理的成果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也不能当思想领导者。

正确的理论是领导者制定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是实际工作者树立必胜信念的精神支柱。列宁指出:概括了全世界革命工人的丰富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了我们了解当前事变的全部规律性,使我们党有能力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在没有先例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尝试。同时,正确的理 *

11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2 《列宁选集》第2卷第139页。3 《列宁选集》第1卷第242页。论还能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辨别是非的准则,使一切社会主义者都团结起来,并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自己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相信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忠实信奉者,但他并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他总是极大胆又极细心地研究事变过程的新情况、新经验,善于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革命与建设的新途径。在一次会议上,布哈林提出要在俄国实现“完全的社会主义”。列宁反驳说:“如果说到完全形式的社会主义,那么除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外,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而我们离这一点还1很远。”他认为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向社会主义提出新的任务之后才会产生。而且,这种新的理论一经产生,便会成为促进社会前进的重大的力量。列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反对死啃书本。他说:“假如一本书,除了妨碍采取新的办法,使

2人永远害怕新的办法以外,就毫无用处,那么这本书是分文不值的。”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许多无产阶级的领袖,风暴时期的领袖、实践家领袖,他们是有自我牺牲和勇敢拼搏精神的,但是他们在理论上是虚弱的。而列宁却能“成功地把优秀实践家的经验同理论修养和广阔的3政治眼界集于一身”,所以列宁便成为后起的无产阶级领袖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楷模。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列宁说过:“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

4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即像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尖锐地提到了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面前。列宁通过艰难的实践进一步认识了俄国,终于找到了一条“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揭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思想根源:“我们原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

5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制定符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列宁作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探索。1920年冬以后,列宁阅读了大批农民信件、申诉和请求,并把这些称作农民情绪的最好的晴雨表。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在某种意义上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战略的退却。他认为:“新经济政

6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列宁对这段艰难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极为自豪,曾形象而又确切地把它比喻为“攀登一座还没有探测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预先试用7过的东西”。

实践高于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建筑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历来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思想作了许多重要的发展。他说:“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因为理论依赖于实践,没有实践活动,理论本身不能变为客观现实;实践又以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由此。列宁提出了“实践高于(理

8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是第一位的。列宁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阐明了实践的意义,而且在实际革命斗争中也运用了这一原理。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严肃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 12 《列宁全集》第25卷第273页。

《列宁全集》第10卷第19页。3 《斯大林选集》(上卷)第136页。4 《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5 《列宁全集》第33卷第39页。6 《列宁全集》第33卷第220页。7 《列宁选集》第4卷第594页。8 《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0页。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1来检验。”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对每个历史关头阶级对比关系的具体特点,做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这个要求是绝对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确定重大政

2策的时候,必须以经得起精确的客观检验的事实作为政策的基础和依据。” “不符合这一条

3的政策是自取灭亡的政策。”列宁历来认为,理论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不停地从实践中吸取养料,经常丰富和发展自己,并不断地满足实践所提出的要求。理论一旦离开实践,它将立刻变成僵死的、枯槁的东西。列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指出: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此,他在十月革命以后的许多篇著作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叫做公式世界,把亿万群众参加的革命活动叫做现实世界。他要求人们注意公式世界,更要注意现实世界。不要“只无谓地背

4诵记得烂熟的公式,而不去研究新的生动的现实的特点”。因为一切事情的具体演变与任何人所想像的都不同,它要新奇得多、特殊得多、复杂得多。

理论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是一个过程。列宁指出,当对象作用于我们感官的时候,不知就变为知;相反地,当这种作用的可能性消失的时候,知就转化为不知。“观念的东西转化

5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进行理论思维,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真理(科学的理论)是过程,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走向客观真理,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证实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坚持从感觉到思维,从思维到实践,正是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只有认识了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才能认识实践的真正本质。列宁说过,世界之所以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基本原因是亿万人民群众投入到实践的洪流中去了。“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都还要6高明得多的东西。”只有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才能创立科学的实践观。从理论的来源上看,革命的实践活动是创立科学实践观的“源”,而理论上的继承则是“流”。人民群众的实践,以其直接的现实性确立并证明实践的普遍性,也确立和证明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向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源泉,是制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党的行动必须建立在对客观形势的具体分析上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革命理论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统一,正是马列主义政党区别于一切其它政党的显著特点。

党的决议、政策和指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党的决议、政策和指示,都属于理论范畴,科学的理论是照亮人民群众前进道路的灯塔。但是,“党向群众提出的任何口号都有凝固化,僵硬化的特性,甚至在提出这个口号的条件已经变化时还会对许多人发生作用。这种弊病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执政党必须学会在各部门、各场合和各种环境中正确地灵活运用党的决议、政策和指示的本领,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的条件加

7以阐明和发挥,否则,“就不能保证党的政策的正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还引用过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正因为这样,所以列宁说革命理论并不是教条,它只有同真正群众性的和真正革命的运动的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才能最终形成。理论的东西应当服务于实践,因为理论应当由实践材料来检验。我们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12 《列宁选集》第3卷第398页。

《列宁全集》第25卷第283页。3 《列宁全集》第24卷第309页。4 《列宁全集》第24卷第24页。5 《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7页。6 《列宁全集》第26卷第445页。7 《列宁选集》第3卷第611—612页。应当牢牢地记住列宁关于“一分理论九分实践”的名言,并要善于把“灰色理论”变成活生生的实践。

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给予修正和完善。在实践观方面,列宁把辩证法贯彻于实践标准,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实践是认识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列宁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和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2争。”他认为,人们的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在一定历史阶段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认识一个具体的真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的实践。说实践标准“确定”,是因为人的认识来源和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假若实践标准缺乏确定性,就会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说它“不确定”,是因为实践是历史的活动,它本身是无止境地发展着的,实践检验真理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不断发展着的,即使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被证实为正确的理论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味地重复记得烂熟的公式,而不去研究新的生动的现实特点,再正确的理论也将缺乏活力。因此,列宁指出,“实际生活已经把它从公式的世界导入现实的世界,3使它有血有肉”,给它赋予青春的活力,使它得到修正和完善。“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

4会单单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我们是坚持理论观与实践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千万不能重犯列宁批评过的“书呆子”的错误。

载《理论界》1987年第2期,论文发表后被《国内哲学动态》选介

2006年8月7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列宁全集》第10卷第19页。

10.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研究 篇十

一、领导重视,明确团场统战工作的新思路

团场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统战工作,认为这是做好团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明确提出切实做好团场统战工作的要求,要求通过统战工作的扎实开展,有效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推动“共驻共建和资源共享”,并将统战工作纳入了团场双文明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从团场到连队都建立健全了统战工作网络,团场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统战工作的进展情况,只要是组织统战成员的活动,全体党政成员都自始至终亲自参与,从而营造了一个“大统战”的良好氛围。

二、多方参与,认真做好统战工作

今年,团场统战工作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充分领导和发动多方力量,扎实认真地做好了团场统战工作。

1、依靠基层单位,搭建团场统战工作的平台

团场充分认识到统战工作对全局工作的重要意义,把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机制的保证。团场在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领导班子,各单位按要求及时成立了各自的领导小组。

我们还对各单位的统战专干和骨干进行了详细的业务培训,使他们不仅在统战工作上给团场出点子、作指导,还帮助团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2、找准结合点,构建团场统战工作网络

各单位积极依托团场,成立了统战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开展统战工作。还确立了指导员和联络员,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单位根据团场的实际情况组织成立了社会各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知识分子联谊会,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团场统战工作组织机构。

我们在全团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统战知识的宣传工作,各单位充分利用广播、会议、宣传栏宣传团场统战工作的目的、意义、有关基本理论、政策、具体规定,使基层单位领导熟知最基本常识,使统战工作深入民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

我们通过每月党支部书记工作会议制度,不断发挥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团场统战工作的积极性,利用统战工作协调小组及网络机构,充分调动单位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我团政工科的正确引导,大家自觉增强统战工作意识,将统战工作融入自己平时的各项日常工作中,主动关心

和关注统战成员。在大家与统战成员交往过程中,给他们工作上、学习上的关心,更加深了他们与单位的感情。

3、探索新路子,有效地开展团场统战工作

各单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双向服务”,充分调动统战成员的积极性,各单位十分注重发挥统战成员的特长和优势,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和联谊等活动,凝聚各方力量,突出统战成员服务团场的意识,突出各单位的特色,为单位统战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活跃单位统战成员的生活,丰富单位群众的思想,团场适时引导各界人士,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周围的先进事迹,宏扬先进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我们把开展“双向服务”作为团场统战工作的重点,坚持以服务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统战人士尽力做好服务工作,使统战人士切身体会到团场是温暖的家,从而调动统战对象充分发挥专长,为团场服务、为团场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形成了“双向服务”的良好局面。不少统战人士还十分关心连队内困难居民的生活,经常扶贫济困。

团场统战工作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突出了资源共享。为落实好统战成员的活动阵地,我们要求各单位主动向团场单位的领导汇报,将单位面临的实际困难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很

多单位的领导非常重视,提供了一些地方作为统战成员的活动室或活动场地,这样既为统战对象提供了活动场所,又达到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目的。各团场还充分共享了各单位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联系组织部分知识分子为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讲座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使统战工作进一步深入人心,也进一步增加了团场统战工作的活力。

三、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1、做好对党外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对于党外干部,我们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多个岗位予以培养,经常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得心应手。使他们发展更有劲头,2、做好对统战对象的服务工作。我们十分注重做好对统战对象的服务工作,基本做到规范化和经常化。

3、做民族宗教工作。根据师统战部的指示,我们努力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政策宣传,使大家认识到位,全团范围内未发生一起民族宗教事件。

总的来说,团场今年的统战工作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的,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我们的信息调研工作从质量到数量都还有待加强等,但我们有信心,在师统战部的指导下,一定能做得更好,使团场统战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7年10月26日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

工 作 研 究

撰稿人:马路新

单位:六团政工办

11.统一战线理论与工作研究课题计划 篇十一

“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重大研究计划2014项目指南

空间信息网络是以空间平台(如同步卫星或中、低轨道卫星、平流层气球和有人或无人驾驶飞机等)为载体,实时获取、传输和处理空间信息的网络系统。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在服务远洋航行、应急救援、导航定位、航空运输、航天测控等重大应用的同时,向下可支持对地观测的高动态、宽带实时传输,向上可支持深空探测的超远程、大时延可靠传输,从而将人类科学、文化、生产活动拓展至空间、远洋、乃至深空,是全球范围的研究热点。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受频谱和轨道等资源的限制,难以通过增加空间节点数量和提高节点能力来扩大时空覆盖范围。为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全域覆盖能力有限、网络扩展和协同应用能力弱的问题,亟需开展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新理论、新方法探索,有力支持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瞄准信息网络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大时空跨度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环境下的高速信息传输、稀疏观测数据的连续反演与高时效应用等基础性的重大挑战,研究大尺度时空约束下空间网络及空间信息传输处理等机理,重点突破动态网络容量优化、高速信息传输及多维数据融合应用等技术难题,通过传输网络化、处理智

能化和应用体系化等方法,将网络资源动态聚合到局部时空区域,解决空间信息网络在大覆盖范围、高动态断续条件下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性支持问题,为提升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快速响应和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支撑能力,实现我国空间网络理论与技术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并有效支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培养空间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及优秀科研群体。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网络理论与空间信息科学发展前沿,瞄准空间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表征与时空融合处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围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中国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发展需求,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

(一)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与高效组网机理。

空间节点高动态运动、网络时空行为复杂,业务需求随任务变化,要求空间网络可重构,能力可伸缩。其难点在于常规网络基于静态拓扑可采用图模型与优化理论,而空间网络涉及多种异构动态变化的节点连接,必须发展动态图模型与优化理论。需要重点研究:大时空尺度下的网络结构模型、可扩展的异质异构组网关键技术、空间动态网络容量理论,实现空间节点高效组网,涉及数学、宇航与通信等学科。

(二)空间动态网络高速传输理论与方法。

空间节点和链路动态变化且稀疏分布,导致多点到多点的信-2-

息传输容量随网络拓扑的时变空变而发生变化,高动态时变网络给传统信息传输理论带来巨大的挑战,致使大时空跨度下实时端到端传输容量优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成为突出难题。需重点研究:时变网络的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网络资源感知与优化调度、高动态时变网络的智能协同方法等,涉及通信、数学与空间物理等学科。

(三)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

多维、多尺度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网络化共享与应用服务的核心问题是链路传输与处理瓶颈,一方面涉及空间信息的特征提取与稀疏表征;另一方面,由于多维信息尺度不同、时空基准存在差异,离散时空采样的融合处理将面临信息时空特性深层次精准表征等基础问题。为此需重点研究:空间信息网络的时空基准与统一表征、多维信息的时空同化与融合处理、空间信息的快速提取与知识发现等,涉及遥感/地学、信息、计算机等学科。

三、2014重点资助领域和研究方向

2014围绕本重大研究计划的三个基本科学问题,进一步深入网络体系架构与空间网络理论研究,重点布署空间组网、传输与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加强网络化场景下空间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的应用研究,开展基于现有空间设施的集成演示方法的综合论证。拟资助如下领域的“重点支持项目”及与其相关的“培育项目”。

(一)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与高效组网机理。1.重点支持项目的研究方向(共2项)

(1)天空地一体化导航增强动态自组网模型及应用模式

围绕卫星导航及其多源导航增强融合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以北斗导航卫星星座、通信卫星、临近空间浮空器、无人机、地面伪卫星等为时空参考源,导航网与空间通信信息网融合的天空地一体化导航增强动态自组网络架构;研究导航增强自组网的节点动态感知与网络自愈机制,提出导航增强网络动态自组模型,评估自组网在节点和结构变化下的导航增强功能与性能;探索导航通信融合实现多源多层导航增强的方法和应用模式;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导航增强动态自组网仿真验证。

考核目标:完成天空地一体化导航增强自组网模型设计,提出自组网导航通信融合方法,完成仿真论证。

(2)面向集成演示的系统设计与试验方法

围绕航天测控、应急救援、对地观测、航空运输等重大需求,开展空间信息网络系统综合集成的方案设计与试验方法探索,重点围绕空间信息网络的测控、通信、数传等典型业务,集成空间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高速传输、在轨处理等研究方向上全部或者部分的新理论与新技术,设计能够等效反应真实空间信息网络的最小试验验证原型系统环境,探索以高轨卫星为骨干节点的空间信息网络关键技术验证方法,分析集成环境与试验方法的约束条件和等效性,提出试验数据分析处理和试验结论判定机制。

考核目标:完成最小规模集成演示系统设计,提出基于高轨卫星的空间信息网络关键技术试验验证方法,完成试验验证方案设计。

2.培育项目的研究方向(共6项)(1)空间信息网络体系架构顶层设计(2)空间信息网络业务特征与流量分析理论

(3)星际互联网络模型、架构与协议

(4)空间信息网络光/电路/分组混合交换理论与机制(5)空间信息网络任务规划与资源调度(6)空间信息网络安全体系与关键技术

(二)空间动态网络高速传输理论与方法。1.重点支持项目的研究方向(共2项)(1)空间网络超高速通信理论与互联方法

针对未来空间组网的高速互联需求,探索基于同步卫星、中低轨卫星、平流层平台等网络结构下的传输组织与容量优化方法,研究星际、星地长距离的可靠传输新机制与在轨通信处理新方法,开展技术途径论证与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未来高效构建空间高速网络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支持星间、星地传输,适应星载环境,单链路传输最高速率不低于10Gbps,提出系统设计方案与关键指标。

(2)空间多波束动态形成方法与高能效传输机理 针对中低轨卫星、飞机、地面用户等多用户快速灵活接入需求,研究空间电磁波能量覆盖强度、覆盖广度与动态多用户信息支持能力的关系机理,探索相关定量关系;结合分布式星群和/或动态波束有源天线阵列等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发展空间多波束动态形成与高能效传输的新机理、新方法,开展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支持未来多用户的组网与高速及大容量通信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考核目标:支持基于卫星、平流层平台的大容量、快速响应、多用户接入需求,提出相关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演示方案。

2.培育项目的研究方向(共8项)

(1)空间动态网络的传输容量及优化方法

(2)空间高能量效率、高频谱效率的新型编码调制理论(3)面向动态连接的激光相控通信机理与全光组网方法(4)空间太赫兹/毫米波等新型空间高速通信技术(5)空天高动态用户多址接入、切换与传输理论与方法(6)面向宽带移动通信的平流层大容量用户接入技术(7)针对遥感大容量信息回传的分布式协作传输与协议模型

(8)高密度短突发航空空地数据宽带传输技术

(三)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1.重点支持项目的研究方向(共3项)

(1)空间分布式SAR高精度干涉成像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针对卫星编队组网信息获取,研究空间分布式SAR高精度干涉成像基础理论,包括干涉SAR成像的基本条件,卫星编队队形设计理论与优化技术,高精度干涉成像对卫星编队队形控制与测量的精度要求,以及对传感器定轨、定姿、平台稳定性和相位测量误差与控制精度要求;突破空间分布式SAR高精度干涉成像的关键技术,包括星间激光测距,高精度定轨定姿,分布式干涉SAR高精度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

考核目标:构建卫星编队干涉成像的队形设计与参数优化的仿真系统,提出分布式干涉SAR成像对卫星编队队形控制与测量的精度指标,以及对传感器定轨、定姿、平台稳定性和相位测量误差与控制的精度指标。

(2)星载多源遥感数据在轨变化检测与典型目标提取的关键理论与方法

针对星载高分辨率宽覆盖多传感器信息量大导致现有方法无法及时下传信息问题,以及目标稀疏性和变化有限性特点,研究星载多源遥感数据在轨变化检测与典型目标提取的关键理论与方法,重点突破星载多维空间信息获取的各类传感器在轨高精度几何定标和精确配准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多载荷数据时空基准的精确统一,在此基础上,研究多维空间数据在轨融合、变化检测和典型目标提取技术,为星载高分辨率宽覆盖多传感器的典型目标实时提取与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目标:多种传感器在轨精确几何定标,两次定标误差小于0.3像元;多源影像在轨配准精度小于0.3像元;在轨目标变化检测与信息提取的类型不小于5类,可靠性大于90%。

(3)任务驱动的遥感数据星地协同高效处理机制与方法 针对高分辨率宽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量大,星上数据存储、处理与传输能力受限的情况,研究面向任务的星地协同高效处理机制与方法,包括星上数据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星上数据智能压缩、典型目标的自动检测等算法优化,以及针对不同需求的星地协同处理机制与任务驱动方法;同时开展星上高性能/高可靠/可扩展/可重构的通用信息处理平台架构及构建技术研究;为空间信息在轨获取、处理与实时应用提供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撑。

考核目标:建立任务驱动的遥感数据星地协同处理机制,实现典型任务的星地协同处理,处理效率提升1倍以上;研究在轨信息处理原理样机,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征。

2.培育项目的研究方向(共7项)(1)空间平台震颤对成像的影响及补偿方法(2)时敏目标天/空在线检测与识别

(3)基于特征的图像感知压缩方法(4)基于相对论的精密时空基准研究(5)基于序列图像的在轨导航定位方法

(6)基于星相机恒星影像的对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7)基于北斗、陀螺、星敏及星相机等技术的高精度组合定轨定姿方法

四、2014资助计划

2014本重大研究计划资助经费约4700万元。资助培育项目约21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5年1月-2017年12月”,平均资助强度为100万元/项;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7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5年1月-2018年12月”,平均资助强度为400万元/项。

五、遴选项目原则

(一)遴选基本原则。

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要求:

1.申请人具备空间信息网络相关研究经历,依托单位具备开展空间信息网络研究基础和相关研究支撑条件;

2.研究内容符合指南要求,围绕空间信息网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与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3.申请书中应当有明确的科学问题、核心成果检验的具体方法和相关成果的应用前景。

(二)优先资助原则。

1.鼓励开展前沿领域探索性研究,优先支持具有原创性的空间信息网络新概念、新理论、新体系、新方法研究;

2.鼓励多学科实质性交叉合作研究,特别是地球、数理和信息等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注重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3.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吸收海外优秀科学家参与研究。

六、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科技人员推荐的科学技术人员均不得申请。

(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等。

已达到3项的,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

划项目。

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

2.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上一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本不得再申请该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不符合项目指南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2014只接收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

3.根据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申请人可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申请书的报告正文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正文提纲撰写。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研究计划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将相关领域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协调的综合“项目群”。申请书须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应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

4.培育项目的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5年1月-2017年12月”;重点支持项目的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5年1-10-

月-2018年12月”;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5.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6.本重大研究计划采用在线撰写申请书方式,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向依托单位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登录ISIS系统,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2)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3)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7.本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报送日期为2014年4月21至25日16时。由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申请书(联系电话:010-62328591)。

8.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依托单位应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4月25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

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依托单位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3)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时,应通过ISIS系统对申请书逐项确认。

(4)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申请书直接报送或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邮编100085)。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请勿使用邮政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上一篇:xx社区志愿者规章制度下一篇:红月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