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

2024-07-13

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共11篇)

1.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 篇一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课堂实录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小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两幅图片。

师:今天老师带来两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上面的是白天的图片,下面的是默夜的图片)生:齐说一幅是白天的景色,一幅是晚上的景色。课件出示:白天 黑夜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白天与黑夜》 课件出示:课题

(二)实验探究:

师:关于今天探究的内容,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生:为什么有白天? 生:为什么有黑夜: 生: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 ……

生:白天黑夜形成的原因?

师:要想知道白天黑夜形成的问题有什么办法? 生:模拟实验

师:做模拟实验的话,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呢? 生:地球仪、手电筒…… 师出示材料,生分组,组长领取。师:现在有了材料,你怎样进行模拟比较科学? 生:找到地球仪上的中国。

师:你能让我们的祖国处在白天的状态吗? 生:自主模拟做实验

生:手电筒照到中国,我们就处在白天了。师:那地球的另一面又处在什么状态呢? 生:黑夜

师: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吗? 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呢? 生分组模拟实验。

师:谁来把你们组的模拟实验展示给大家? 生: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生: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生: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生: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师:你们提的很好,如果太阳不动,地球自己不转,只围着太阳转,那我们就会光是白天。

师:对这名学生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不光这组同学有这种想法,其实古人在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时曾把这种想法一度认为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古人在昼夜交替这个问题上曾经也这样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白天和黑夜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

(一)“地心说”,介绍。

师: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但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随着天文观测不断进步……

出示课件

(二)介绍“日心说”。

师:哥白尼认为,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昼夜的变化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去掉第一、二种方法,那么现在只剩下这两种方法了,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

这就要大家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去找答案了。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祖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 生:展示实验。

师: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

师:我们的祖国从黎明到黑夜再到黎明,地球仪旋转了几周?一昼夜是多少小时?

生:白天到黑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生:模拟展示

师:我们在动手实验中找到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那地球上的各个国家进入的昼夜时间是相同的吗? 生:转动地球仪,探究

师:当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正对着光线的是什么时候?斜写对着太阳的东边是什么时候?西边呢?同一时刻他们所看到的太阳是一样的吗? 生:转动地球仪,探究

师:所以同一时刻,由于地球的自传,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产生的原因。

师: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成因以及时差是怎样形成的,这得益于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实际上,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是时代的产物,它也受到时代的限制,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出示视频。

师: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有时候一些大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也要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来证明,不能迷信一种说法,敢于挑战!

(三)拓展:

师: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么现在来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好不好。出示练习题。(师读题,生答题。)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不但学科学还要用科学,用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

2.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大力提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着重突出了师生之间在交往、对话、学习方面的有机互动,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教学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本质是传授学习、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爱上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新的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堂课”、“满堂灌”等教学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向以课堂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为理念的全新课堂。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和重视教育,基础教学的新课标也注重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正如杜威所说“就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而教师是充当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应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在国内外学者不断研究和探索下,尤其是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这个问题研究,可以指导教育工作者发现和改进当今小学课堂中存在的“师生互动”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收获的良好课堂效果,更好地促进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和谐发展。

1 师生互动概念界定

师生互动的概念目前有多种界定,总体可以划分为广义、狭义和广义和狭义界定三大类。持广义观点的钱扑、佐斌和吴康宁认为,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在多种情境中的各种形式、性质、程度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持狭义观点的佐斌、薛子帅认为,师生互动就是发生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持广义和狭义观点的佐斌认为,师生互动从广义泛指师生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狭义指发生在特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对“师生互动”的内涵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我所认为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中始终是教师引导并以学生为中心,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过程。

2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以通过言语的形式,知识为载体传播并展开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最为常见。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津市某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堂语文公开课《难忘的一课》课堂教学实录,对授课教师提问的类型、提问的方式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存在如下问题。

(1)从教师角度看,教师主导“互动”和学生被动“互动”问题凸显。通过对课堂教学实录,教师提问问题类型的统计分析发现,教师提问类型侧重于识记和启发型,理解型和评创型较少,距离理想的教师互动仍有较大差距。具体如图1所示。(2)从学生角度看,学生被动回答,对问题回答单调机械,缺乏自我理解和创新。具体如图2所示。(3)从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理答方式角度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性,忽视学生问题回答的创新性,片面追求师生互动的外在形式,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本质。具体如图3所示。

3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片面追求外在教学形式,忽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为了追求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出的问题预设性过强,很大程度上能猜测出学生的回答,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有效时间。教师的理答随意,往往教师善于运用描述和判断型问题,对启发式和理解式问题运用不灵活,导致课堂内容中心偏移。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内容深度不够,只停留在问题表面,学生只是停留在看到书上的答案后异口同声地回答,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不会在记忆深处留下太多印象,没有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对学生的个人好恶和关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师生互动的质量。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课堂中的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不同,活跃程度不同等原因,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层次不一的学生,上课活跃程度高和低的学生。因此,老师在班级上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偏爱程度也不同。学生回答问题时反映着对课文的理解与吸收,平时思维活跃、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总是踊跃发言,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不为老师所喜爱且平时上课举手发言少或不发言的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掉队者,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度也不高。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少,成绩下滑,被老师忽视。教师从讲台往下看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往往更多关注坐在教室前面的同学,忽略了坐在后面的同学。心理学家奥托说:“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开发取决于开放的思维”。老师是学生思维开阔的引导者,尤其是小学阶段,长期缺失教师关注的学生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和质量。

(3)片面追求师生互动形式,忽视师生互动的本意。所谓学生的情绪带动教师的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其实师生互动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多地应该是师生思维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交流。但通过对本课堂实录提问的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片面追求互动形式而忽视互动效果的师生互动是一种伪互动或假互动,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

(4)真正的师生互动要求教师既要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知识来源于文本,教师的教授应该做到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完整的课堂离不开精心的准备和教师每次课后的反思、总结。教师是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完美演绎者,教师优美的诵读以及创设适当的情景教学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对策与建议

课堂师生互动其实是一个认知互通、思维互动、情感互染的过程,真正的师生互动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有效思维训练提问,加强科课堂互动效果。课堂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一般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反馈、补充完善。通过师生间的提问互动,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充分发散思维,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师生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加强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更加喜爱学习。

(2)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每个教育的对象都是鲜活的独立生命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互动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目的实现程度,师生互动的深度决定着学生发展高度。尤其在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为重要,教师一句平常的鼓励、一个期许的眼神或欣赏的动作,都可以让小学生开心不已并对学习充满信心。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师生通过共同理解、体验和感悟文本内容,在师生互动中逐渐生成对生命的反思,在师生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中获得发展,在师生心灵与心灵的互动中获得成长。

(3)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促进课堂师生互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领课堂,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活跃起来,同时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是一个观点碰撞、思想争鸣的过程,教师在讲课过程或倾听学生回答中,要分辨别人发言中的亮点和不足,敏锐捕捉别人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以促进课堂的高效互动,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

(4)注重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培养,成为课堂完美表演者。教学中教师要广泛阅读有益书籍,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做适当的延伸,让文字教学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教师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完美演绎者,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夸张的描述和讲解中记忆一些难懂的词语等,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要想达到理想的课堂师生互动效果,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合作,师与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中始终是教师引导并围绕学生为中心,二者共同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87.

[3]胡桂锬,罗琴,王绪朗.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12-13.

[4]胡桂锬,罗琴,王绪朗.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12.

[5]薛子帅,李化树.社会学的视角: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影响及其启示[J].新课程研究,2008(12):109,110.

3.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 篇三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不同方法,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能对探究方法与现象做简单的记录。

2、关心新科技、能提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做简新发明,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教学准备: 保鲜袋、羽绒、纸条、纸风车、剪刀、碎纸屑、卡纸、针、线、无底铁铜、铁架台、平衡尺、蜡烛、固体酒精、火柴、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师: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今天老师就要考考大家。

(出示气球与氢气球,请上两名同学)师:请你们想办法让这两种球飞起来。开始!

(一名同学采用用手往上托,用嘴吹,用头顶等方法但都不能让气球飞起来,另一名同学一松手,氢气球便飞了起来。)师:为什么氢气球一下子就飞了起来?

生:因为氢气球里面装的是氢气,氢气比空气轻。

生:因为氢气比空气轻,空气像水一样,也有向上的浮力,氢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就飞起来了。

(评: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本节课的探究作了铺垫。)

二、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说得非常的具体,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种会飞的球(课件展示热气球)。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徐徐升起的热气球时,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为什么叫热气球? 生:热气球下面为什么有火? 生: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生:热气球上面为什么是圆的? 生:热气球有什么用途? 生:热气球是谁发明的? ……

师:同学们非常的善于动脑,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很多同学最想知道的是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同学们请仔细看(课件)认真想,你认为热气球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下面有火。生:因为有热气。生:因为里面有氢气。

师:氢气遇到火会发生大爆炸的。生:空气被烤热后,变轻了,就会上升。……

三、自由设计,自主探究。

师:不错,同学们不仅能自己提出问题,还能够做出自己的猜想,那么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揭开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师:桌上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准备了许多材料,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铁架台、蒸发皿、平衡尺、固体酒精……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脑,独立思考,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法。

(学生静静的独立思考)

(评:学生中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对如何去探究的思路也不一样,在小组交流之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对如何设计实验先形成自己的见解,避免在小组交流中人云亦云,思路跟着“好学生”走。真正走出少数学生做表演,多数学生做陪衬的误区。)

师:好,我想每个同学的小脑袋瓜里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就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把它写到记录单上,咱们来比一比那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又多又好!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启发引导。)师:现在请各组汇报一下,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有意见或有补充可以及时地提出来。

生:把蜡烛点燃,将羽绒放在火焰上发方看有什么现象。生:点燃蜡烛,罩上易拉罐,把小风车放在易拉罐上,看小风车会不会转。

生:老师,我觉得这样做不行,风车放在易拉罐上,很容易把小风车烧着了,应该把小风车放到易拉罐上方。师:这个同学想得真周到。生:我们的方法是把硫酸纸粘成漏斗的形状,挂在平衡尺上,加热其中的一边,比一比热空气和冷空气那边重。

生:我们的方法和他们的一样,但我们用易拉罐代替硫酸纸。生:我们把固体酒精点着,把塑料袋罩在上面,然后用胶布粘在蒸发皿上,就像热气球那样,看它会不会象热气球那样飞起来。

生:这样做不行,这样塑料会被烧烂了,而且,蒸发皿太重了,根本飞不起来。师:那该怎么做呀?

生:只要把塑料袋罩在上方,加热里面的空气后,松手看看会不会飞起来就行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现在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做实验了吧。实验前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

1、实验时注意用火安全。熄灭固体酒精时,不能用嘴吹,要用湿布盖灭。受热后的蒸发皿,易拉罐非常烫,注意用湿布垫着拿或是凉了再拿。

2、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及时做好记录。

3、小组同学,搞好分工合作。师:请同学们选择材料,开始实验。(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评:让学生利用多种实验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去实验,去探究,这是课堂教学开放性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注意巧妙的点拨引导,在保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重视了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实验有序进行,保证了学生实验的效果。)

师:好,停下来!看大家兴奋的样子,实验一定非常成功,现在请各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把塑料袋罩在点燃的固体酒精上方,塑料袋慢慢的鼓起来,松开手,塑料袋就慢慢的向上飞起来了。

生:我们加热挂在平衡尺上的易拉罐,平衡尺有一点倾斜了。生:我们点燃了一支蜡烛,把小风车放在上方,小风车不会转动,我们就点上了5根蜡烛,小风车飞快地转起来了!生:我们把蜡烛点着,罩上易拉罐,把羽绒放在上方,羽绒向上飞起来了。

生:我们把卡纸剪成纸蛇,用线栓起来,放在蜡烛的上面,纸蛇转动起来。

生:我们是把纸条放在蜡烛的上面,纸条会飘起来。……

师:通过实验,大家有了这么多的发现,那么这些现象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思考)生:被烧热的空气比没被烧热的空气轻。生: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生:空气也有浮力,热空气受到空气的浮力的作用,会向上升。所以能使塑料袋飞起来,也能推着风车和纸蛇转。师: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我们这节课的研究问题,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生:热气球下面有火,把球里面的空气烤热,热空气上升就带着热气球飞起来了。师:谁能说的更具体一些?

生:空气受热后,会膨胀起来,会变轻,热空气会上升时就使热气球飞起来。(教师随机板书)

上升

热空气(轻)

↑火

空气

师: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受热后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教师展示课件并总结)空气受热后,空气分子间的距离拉大,体积膨胀,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评: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受热后的变化有了具体、形象、深刻的印象。)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师: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们知道有哪些? 生:走马灯

生:吸油烟机安装在锅灶的上部。生:排气扇安装在前的上方。……

师:热气球在体育、娱乐等各个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课件展示孔明灯)大家请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孔明灯,大家知道他是哪国人发明的? 生:法国 生:英国

师:错!孔明灯是我国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发明的,用来传递军事信号,它要比欧洲的热气球早700——800年,我们的祖辈的成就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那么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出更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4.优秀作文课堂实录 篇四

生(齐):好!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读一下写作要求。

(师幻灯片出示本次习作的要求)

生(齐):1、可以写调查了解的情况、几年后家乡的环境、发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趣事。2、根据所写的内容自拟题目。3、内容具体,语句通顺。4、写完后多读几遍,认真修改。

师:大家记住了写作要求了吗?

生(齐):记住了!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把文章写好。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岐江公园吗?

生(大部分):去过。

师:岐江公园美吗:

生:美!

生:很美!

师:谁来告诉大家,岐江公园美在哪里?

生1:岐江公园有很多树木。

生2:哪里的草坪绿油油的、软绵绵的,坐上去很舒服。

生3问生2:草坪不是给你坐的,你坐上去小草会疼的,那里的休闲椅可多了,你可以在那休息。

师:表扬生3,真棒!真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还有谁来说说岐江公园的美在哪里?

生4:岐江公园里的水很清,我还看到许多鱼儿在那游来游去。

师:对,岐江公园里的水很清,你们知道吗?岐江公园就在岐江河上,她的水就是岐江河里的水。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七、八十年代以前的岐江河的水比现在的还请,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她受到了污染,变成了面目全非;再都来市政府对她进行了整治,现在河水又变得清澈了。

(出示岐江河的过去受污染和现在整治后的图片)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中山一名市民写的文章——《岐江情》。请看大屏幕。

(幻灯片出示范文:岐江情)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范文,想一想范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5.圆的认识优秀课堂实录 篇五

生:(纷纷收拾。)

师:动作真快!(表扬完了,故意东张西望,先是迟疑,后是欣喜)我看到有同学桌面上还放了橡皮,正好是我想借的,谁愿意借给我?

生:(慷慨地,把橡皮举得高高;还有学生要从抽屉里拿出来,老师制止了。)

师:(把周围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并表示出非常感谢的神情。举起满手的橡皮)嗳,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猜一猜——

生:(不明就里,有些木然。有学生试探性地说——)

生1: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生2:做魔术。

生3:看橡皮是什么形状的。

生4:用橡皮拼圆。

师:(一直是微笑着,不置可否)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学生们笑了。)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生:(懂事地点点头。)

师:这样,这节课我们就约定不用橡皮,好吗?把橡皮收到抽屉里。我相信大家会守信用的。(老师把借的橡皮再还掉,学生们把橡皮收到抽屉里,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

我为什么要借学生的橡皮呢?

“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这是自然的结果。置之死地而后生,当我们做事情没有依赖的时候,自会多了几分慎重。而现在的学生很是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

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逼学生静心思远,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学生和我们老师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是“粗心”。其实学生做错的原因一般都不是“粗心”,往往可能是感知、技能和思维的缺陷。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画圆就仅仅是画圆吗?其实,画圆是通过画出的圆进一步认识圆,认识圆的特征。不妨再一起分享其后的对应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会画圆了!会画圆的请举手。(学生们热情地高举起小手来,跃跃欲试。)画圆一般得用圆规,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请大家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边画边想:我们是怎样画圆的?

(学生们立刻投入地画起来,师巡视并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刚展示一幅不圆的作品,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意味深长地):孩子们,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想想这样的“不圆”是怎样被用圆规创造出来的?

(学生们热情高涨,争抢着举起手来。)

师(悠悠地):想——不说——继续欣赏!

(学生会意地、开心地笑了。作品4、5,是圆的,但一大一小,学生说“很圆”、“圆满”;也有学生有异议,“错了”。)

师(思考状):我也有点纳闷了,要求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那么大家画出来是不是应该一样大?怎么有大有小呢?

师(疑惑地):(5幅作品一屏展示)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的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是不是看出画圆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组里交流。

6.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 篇六

一、课题:

2、照镜子

二、教学内容: 教材P19-22认识光的反射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认识各种各样的镜子并了解镜子的用途;

3、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

4、能联系生活说说能照出影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5、能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合作游戏的快乐;体会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镜子、万花筒制作材料。教师准备:大镜子、凸镜、凹镜。

六、预习活动设计:

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镜子。举例说明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检查。小组长检查预习效果,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猜个谜语,看一看谁最先说出谜底。(通过PPT课件出示谜语)

学生交流,举手回答:镜子

2、教师提问:谁能将阳光通过窗户引入教室? 学生举手回答:用镜子反射进来。

教师指定学生当场实验:学生下位进行实验。引入本节课并板书课题。

(二)师生共同游戏,了解镜子的作用

1、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玩照镜子的游戏,好吗?

2、游戏一:(玩一面镜子)照镜子。

3、提问:通过照镜子,你在镜子中还看到了什么?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学生回答:看到了自己的像,是左右相反的,是倒像,大小相等。

4、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5、谈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回答:角度越小,镜子中成的像越多。

6、游戏三:(玩多面镜子)日光接力打靶游戏。

(注意:选几组学生上去,一位学生站在阳光下,另一位站在阴影里,让学生想办法怎样使阴影里的同学也有阳光射到桌肚里,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想出办法,最后全班分组玩这个游戏。)

(三)动手制作潜望镜

1、教师出示潜望镜,问学生想不想制作。

2、教师介绍制作潜望镜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选择一种最想做的进行制作,并玩一玩。

4、小组活动:用语言或图画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

5、教师多媒体出示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四)玩凹面镜和凸面镜

1、教师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2、小组活动:玩凹面镜和凸面镜,你们有什么发现?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在记录纸上。玩凹面镜和凸面镜记录表

玩凹面镜我们发现了:凹面镜能聚光 玩凸面镜我们发现了:凸面镜能反光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4、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镜子?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

学生举手回答:汽车观后镜、汽车前灯、哈哈镜-----

(五)找出身边能照出影像的物体

1、提问:生活中除了镜子外还有哪些物体能照出物体的影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

学生举手回答:光亮的瓷砖地面、玻璃幕墙-----

2、教师出示一些能照出影像的物体的图像。学生欣赏

(六)总结应用

1、小结本节内容。

2、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举手谈收获

八、限时作业

完成本课限时作业题。实践性作业:

7.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预习课件,回答问题,为上课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课内探究)

(一)展示任务导新课: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观看了《蒸发》预习课件,那么请大家拿出任务单,把你的成果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任务单,并回答任务单上的问题:

生1:课件中观察的这种生活现象叫蒸发。水慢慢跑到空中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师: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像这样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就叫做蒸发。

使随手板书:水

水蒸气 生2:不管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在寒冷的冬天,这种现象都会发生,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师: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的确是这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生3:根据课件上的视频和我的生活经验,我觉得蒸发会吸收身体的热量。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课下预习的非常充分。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

1.证明蒸发吸收热量。

师:那你想不想体会一下蒸发? 生:想。

师将水涂抹在部分学生的手背上。师: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纷纷回答:凉凉的。

师:看来水的蒸发的确是吸收了你身体的热量,那同学们想不想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来证明一下呢?

生集体答:想。

那么请大家小组内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那个小组来汇报?

生:温度计蘸上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如果下降说明蒸发吸收热量。师:哦,这个设计不错,不过温度计上的水很少,会很快蒸发干了,怎么办?

生:用棉布包裹起来,再蘸水这样就能保持水持续蒸发。师:大家觉得这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也觉得他们设计的非常合理,那么,大家抓紧时间做实验吧,看那个小组最先填好实验报告单。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生:开始温度计是17摄氏度,1分钟后为变成了15摄氏度,2分钟后变成了13摄氏度,3分钟后是12摄氏度。说明水蒸发吸收热量。

师:你们的实验非常标准,充分证明了蒸发吸收热量。其余组汇报,结果差不多。2.探究蒸发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大家好”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 师:今天老师写字时用水太多,为了不影响同学们上课必须让水尽快的蒸发,我应该怎么办?

生回答:用嘴吹;用手摊开;用电吹风吹;用酒精灯烤。教师板书:

摊开 师:大家想的办法还真不少,但是你们想的办法有没有效果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一起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会孩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是关键。玩是孩子最常干,并且是最乐意干的事情,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最集中,印象最深刻。所以教会孩子在玩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实验前我们要先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找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根据学案内容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准备。(因为实验比较多,教师控制每三组验证同一个因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一组:我们用电风扇扇,发现扇的水滴比不吹气的水滴蒸发的快。二组:我们发现用酒精灯加热的蒸发皿里的水比放在一边的蒸发得快很多。

三组:我们把一滴水在玻璃片上摊开,发现摊开的水滴比不摊开的蒸发快。

师随机板书:空气流动速度

温度

液体表面积

(设计意图:液体蒸发快慢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在预习课件中,教师先让学生从解决晾衣服的实际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有所依据,帮助学生更快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探究实验是可以利用身边任何可以利用的物品来探究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的特定器材。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同学们探究了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请同学说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蒸发的事例?

学生回答。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海边晒盐”、“狗唾液蒸发散热”、“新疆的坎儿井”、“喷灌”四幅图片来拓展孩子视野,教育孩子节约用水,保护地球。

(四)拓展提升:课下请同学们以“水的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为主题做一个调查,可以制成手抄报,也可以写调查报告。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利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回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疑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8.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 篇八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那位同学勇敢的到前边来试一试?老师给他找一个对手,现在大家猜想一下谁会赢呢?(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赖依生存的美丽星球,它的名字叫什么?有一位老人却这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从科学的角度,你对这位老人的这一句话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吹牛,他有那么大的力气吗? 生:他是怎么撬的呢?

生:为什么要用足够长的杆子?)

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他是怎么撬的?)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模拟实验

(1)让我们体验一下,怎样来撬动物体呢? 请同学们利用自备筷子,文具盒,橡皮,试试如何撬动物体?

(2)汇报实验结果

你是怎样撬动物体的,说说你的发现?

2、科学知识。(课件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1)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 杠杆)

当用杠杆撬动物体时,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承受重物的位置叫做重点。

(2)师: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刚才我们撬物体时这三点的位置,尝试改变橡皮的位置,撬动时感觉都一样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把你们的体验结果记录在<表格1>内。

学生汇报

小结:咱们的体验是否准确呢,我们今天就借助另一种工具来进一步研究----(3)出示杠杆尺,每个小组组装杠杆尺,并调节平衡。看那个小组行动最快。

3、探究性实验:(1)小组合作制定方案;

方案: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老人使用工具是杠杆。

为了便于研究老人撬动地球的奥秘,我们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的钩码代表被撬动的地球,而这个位置是什么?谁能指出杠杆尺的支点在哪儿?力点呢?为了准确表示老人用力的大小,我们把右边挂上的钩码代表撬动时老人用的力。(撬地球的三种状态)

(2)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实验过程中,不要再调节调平螺母。

〃确定在左侧挂几个钩码来代替地球。在活动中,可以改变地球的位置。〃每次实验,可以改变杠杆尺右侧钩码的位置及数量。〃注意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4)整理数据:

通过实验我们收集了这么多的数据,请同学们按数据分析提示在备注栏用相应的符号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近而力点离支点远的数据,用☆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远而力点离支点近的数据,用Δ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和力点离支点同样远近的数据,用〇勾画出来;

小组内观察对比两边的钩码数,参照表格1,是否与你们的体验一致呢?如果一致,证明我们的体验完全准确,如果不一致,小组一起分析原因。

(5)展示交流,教师利用教具展示,总结杠杆的规律。重点离支点近而力点离支点远,就省力; 重点离支点远而力点离支点近,就费力; 重点离支点和力点离支点同样远近,就等力。

同学们对杠杆的使用技巧研究的非常准确,想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他这句自信的名言,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杠杆可以省力的原理!

三、拓展延伸,创新应用

1、认识变形杠杆。(直接通过多媒体展示)

我们生活中那些地方是运用了杠杆原理?(天平、称、跷跷板、汽车的雨刷)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人们在使用中,为了更省力或更方便,经常对它们进行改造,这也是一种创造、发明。

A: 有的力点、支点、重点三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B:有的需要两根撬棍组合在一起。

C: 有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小棍那么简单。

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2、杠杆在生活中应用:(1)分组研究:

咱们同学自备了一些工具,它们运用了是杠杆原理吗?如果是,找一找它们的支点、重点、力点三点的位置,判断一下它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把你们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格3内。

教师巡视指导:(2)成果展示:

小组用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研究报告单(必要时携带实物)汇报结果。(3)教师适时提问:人们为什么会设计费力杠杆?(比如火剪是为了防止脏手或烧手)

3、人体中的杠杆

不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杠杆,人体的许多活动也会用到杠杆,我们的前臂就是杠杆。

4、课堂小结:

在愉快的探索活动中,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

9.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 篇九

一、科学概念: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二、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生:有的认识 生:长在路边。生:长在花坛。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观看微视频介绍常见的小草。注意小草的各部分。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下面我们先观察一下狗尾草的样子并画一画狗尾草。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认识的这些小草有哪些共同特征? 生:都有根、茎、叶。生:还有花和果实。生:都有生命。

10.小学科学优秀课堂实录 篇十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现象? 生:火山喷发、地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1:火山喷发很壮观。生2:火山喷发和地震很可怕。生3:火山喷发和地震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4:火山有死火山和活火山„„ „„„„„„„„„„

师:同学们,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上较为显著的地质灾害,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身伤害,灾难的画面是那么得令人触目惊心,至今心有余悸。

那么,你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吗?我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应该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生:我认为火山是地下的岩浆喷出来的现象。

生:我认为火山是地壳的运动。

生:我认为火山是地底下有压力而形成的。

师: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来看图片(火山的成因)。

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师:谁来说说看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因为地壳深处的熔融的岩浆,在很大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裂缝上升,有的岩浆 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了岩浆岩,有的岩浆,冲击地面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师:你讲得很好!掌声鼓励(鼓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 现象呢?

生:烧开水的时候,没有及时关煤气,水会从壳口流出来。

生:我喝饮料的时候,拉开拉环时,有泡沫喷出来。

生:我在吃火锅的时候,等把放进去的菜烧熟时,看到锅里直冒泡,还翻滚。象火山喷发。

生:我有一次在烧煮稀饭时,不小心,稀饭喷出来把锅盖都顶掉了,象火山喷发。

生:我也是烧稀饭时,发现稀饭在锅里直冒泡、翻滚,稀饭也流出来了。

„„

师:请大家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出示挂图:火山的成因)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师:刚才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你对火山喷发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呢?那么,地震是 怎样形成的呢?说说你的观点。

生:地震是地壳的运动。

生:地震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磨擦。

师:下面让我们来图片。

师: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地壳岩层受到挤压产生褶皱,褶皱断裂时就是地震。

生:地壳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产生褶皱,当地壳承受不了这种挤压和拉伸时,褶皱就会突然 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发生了地震。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好吗?

师:我这里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是筷子。我们就来用筷子模拟构造地震。

(边讲边边演示)

我们把这根筷子想像成地壳岩层。实验方法是:每人先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联想“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注意两点:实验中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把筷子全部清理到托盘里。组长给每人发三根筷子,实验开始。

生:分组模拟实验、体会、观察、联想。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用力弯筷子时,先是变弯曲,后来就断了。

生:折断筷子时,我听到了“啪啪”的响声

生:我在折筷子的时候,当筷子快要被折断但没有断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有响声了。

师:你观察得真细,很好。

生:我知道了,是筷子承受不了我用的力时,就断了,这就象地震。

师: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在甩手,这是为什么?

生:是我用力太大,感到手疼。

师:噢,说明要用很大的力,筷子才能被折断。

师:联想地震的形成,说一说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筷子相当于地壳的岩层。

生:被用力弯曲就象地壳受到挤压产生褶皱,当筷子承受不了你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这 就象地震。

师:同学们讲得不错!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产生褶皱,当地壳承受不了这种挤压 和拉伸时,褶皱就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3、火山和地震有哪些危害

师:火山和地震都是自然现象。那么火山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火山熔融的岩浆流会淹没周围的一切。

生:火山和地震都会造成人员伤亡。

生:地震会使房屋倒塌,会有人死亡。有很多活下来的人失去亲人。

师:我这里有一段“地震危害”的图片,请大家来看一看。

师:地震的危害有:

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 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例如震惊全国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整个唐山市变成一片废墟,共死亡24.2万人,损失达100亿元。

4、怎样监测地震?

师: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那么有没有办法来监测呢?你知道世界是第一台监测地 震的仪器是谁发明的吗?叫什么?

生:侯风地动仪,是张衡发明的。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以及现在人们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

师:人们利用精密的仪器监测到的地震是正在发生的地震。那么在地震前有没有什么异乎寻 常的自然现象呢?

三、本课小结

11.吆喝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篇十一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 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上一篇:悦纳自己教案下一篇:新东方刘畅背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