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2024-09-29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共11篇)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一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教学时数:1课时 教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本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书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4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2、3、4题。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题,实践活动。

教学后记:学生刚开始学习,这个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混淆。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展开与折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教学时数

: 1课时 教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教科书 “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 “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 “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和学生的动手操做,学习内容,学生都接受了。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教学时数:2课时 教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8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学生尝试探讨:教科书第18页“试一试”。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 “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说商标纸的面积纸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再计算。

3、教科书 “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哪个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4、教科书 “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5、教科书 “练一练”第5题。

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

6、教科书 “练一练”第6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准备 每桌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后记:学生都觉得比较难掌握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时数:1课时

一、综合运用

1、观察右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图,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2、观察左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左图,用书本当墙角,拿出带来的盒子搭一搭,看看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是怎样找出来的?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

一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计算全部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其中,里面的纸箱没有一个面露在外面;二是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在计算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3、4人小组合作,将4个盒子换一种方法放在墙角处,露出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 搭好后进行交流。

二、找规律: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

1、教科书第(1)(2)(3)题。

师引导学生发现堆放的正方体个数与露出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再小结:

第(1)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面。第(2)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面。第(3)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5个面。

2、练习:如果按上述三种方法摆放16个小正方体,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教学后记:本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掌握比较好。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练习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

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

教学时数:2课时

1、教科书第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

2、教科书第2、3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3、教科书第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4、教科书第5题。

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

5、教科书第6题。

6、教科书第7题。

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科书第8题。

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

8、教科书 “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

教学后记:通过巩固练习,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二

一、精选教材资源, 构建效度课堂

(一) 研读文本意图, 以教材为本

行程问题是小学阶段最常遇见且较复杂的应用题型, 谈到行程就是“相遇、追及”, 这往往是教师和学生头疼的问题, 简单的问题还行, 遇到稍难点的题目学生在解题时就会毫无头绪。书中指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应用公式、画图寻找等量关系, 而本节课书上已将完整的解题过程呈现出来, 即所谓的“一图一式”, 走进教材, 编者首先出示例题, 然后图示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整个解题思路将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完美结合, 使得方程列式水到渠成。整个教材编写严密有序, 把重要的解题过程呈现出来, 让学生认识到用线段图解题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逐渐渗透画图意识。

(二) 重视例题教学, 以图式为主

画图策略是小学课本中重要的解题策略, 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明确清晰地表示题中的等量关系, 达到理解题意、正确解题的目的。通过线段图标识, 简单直观, 学生易于理解, 从而认清正确的等量关系, 找到解决办法。

例如, 书上简单的相遇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450千米的两地出发, 相向而行, 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 货车的速度是多少?通过线段图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客车和货车相遇时所用时间均为3小时, 这段路程正好是450千米。学生一眼便能看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式, 即“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从而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 列出方程3x+95×3=450, 求出的货车速度。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之所以感到不容易, 是因为不善于整体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而线段图能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加形象、直观, 也为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降低了难度, 因此教会学生画线段图就显得至关重要。让他们在解题时自然生成画线段图策略, 教师需要在教学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做到画图与解题融为一体。

1. 在学习的兴趣中认识线段图

当学生把画线段图当成一种负担时, 教师不要强迫他们去接受, 而要设法让学生体会画线段图的趣味性和在解决问题时的实效性。教师可以让两组学生分别用画图和不画图的方法解题, 然后比较两组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对比发现通过画图做题的小组更易找到等量关系, 解题更迅速。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觉察到画线段图的优越性, 对此产生兴趣之后自然就慢慢形成画图解题的意识。

2. 在有效的教学中感悟线段图魅力

学生开始学画线段图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 教师的指导、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 让他们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来画, 并从图中找数量关系;也可由教师作示范画图后, 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 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予耐心的指导, 不可急于求成。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教学, 学生从中感悟线段图的画法和魅力, 从而养成画图解题的习惯。

3. 在有效的练习中画线段图

练习要多样化:一是习题类型的多样化, 二是练习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多种不同的习题尽量多地“渗透”画线段图思想, 一有机会就画, 让学生有“不会做就画线段图”的习惯思维,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掌握画图的技巧。

练习要有计划:学生学习、掌握并运用新知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设计的习题应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的练习就超出了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 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 而且容易消磨掉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立足教材延伸, 构建深度课堂

(一) 提倡“一题多解”, 培养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解题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例如, 例题中求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我们除了可以找到“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这一等量关系, 列出相对应的方程3x+95×3=450外, 还可以拓展思维, 找出另一个等量关系;即“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 (95+x) ×3=450。

行程问题实施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大胆思考, 打破常规思维, 寻求多种解决方法, 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挖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延展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 妙用错误资源, 巩固解题方法

教师教学应当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善待课堂出现的“美丽”错误, 巧妙利用错误让学生们自己发现, 自己改正, 以达到巩固正确解题方法的目的。

例如, 例题中的列方程, 极个别学生把式子列为3x+95=450, 对于犯这样错误的学生显然仅以为是货车行驶了3小时, 而忽略客车也行驶了相同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无须急于反驳, 可以顺势让学生仔细观察线段图, 反问学生图中的客车是不是只行驶了95千米, 得出矛盾后去探索错误的原因,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还能对正确的解题思路加以巩固, 让所学的新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三) 习题适时拓展, 提高解题能力

本节课主要学习简单的相遇问题, 课后可以布置稍复杂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东西两地间有一条公路长180千米, 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25千米, 经过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让学生课后解答这道题,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链接社会生活, 构建厚度课堂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把文本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现实生活活动, 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将学生带至操场, 在直跑道或操场一周跑道上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 演绎各种行程问题变式情况, 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自主探索, 合作讨论, 寻找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在课堂中, 把文本中的数学问题放大到生活环境中, 如计划一次出游, 应如何乘车, 乘车的路线和路程怎样, 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计算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从而有效安排自己的旅程等等, 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以现实生活为依托,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生活,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创新的精神。

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都编有“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栏目(为了叙述的方便以下简称“阅读材料”)。教材中的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是紧紧扣住有关教材知识设计的,实际上是对课本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一、直接引用——利用“阅读材料”激发学习的兴趣

“阅读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多是一些扩展性或是应用性的知识,比较浅显易懂。因此,绝大多数的阅读材料我们可以采用直接引用的方法,在课始、课中或课尾适当引导学生读一读,这样的处理,既分清了教学的主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案例1:在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圆的认识》教学时,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之后,教师谈话引入“阅读材料”中关于对圆的描述,很早以前人们就对圆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圆的规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墨子就对圆进行了研究,在他的一本著作《墨经》中对圆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教师板书)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啊?学生饶有兴趣地描述。

以上的教学片段,采用直接引用“阅读材料”的方式,把墨子对圆的解释穿插其中,不仅巧妙地对本环节的教学进行了小结,而且把数学史有机地渗透到了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在课尾,利用“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涟漪图,请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其现象,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二、适当修改——利用“阅读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需要情境,以什么样的情境进入课堂,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同的内容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问题情境。教材中有些“阅读材料”的编写以实际生活为素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可以对它们进行适当修改,作为教学情境。

案例2:在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旋转与角》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对课后“阅读材料”中的车速表进行适当的修改,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加以引入、升华。

课始课件出示汽车加速时“车速表”的动态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车速表上的指针在转动。

生2:我在我爸爸的汽车上也见过这个表,我知道当汽车启动时,车速表上的指针就会转动,如果不断加速,指针就会不断往右转,减速的话就会往回转。

师:说得真不错,是的,车速表上的指针会随着汽车速度的增快和减慢而不断地转动,其实车速表除了能知道车速外,里面还藏着数学知识呢!

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观察车速表(车速表上的指针旋转形成不同的角)。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把课后“阅读材料”中的车速表稍作修改,把静态的画面利用课件呈现出生动形象的动态过程,这样的处理,在课始就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深入挖掘——利用“阅读材料”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些“阅读材料”非常接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比较适合学生研究,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加工,设计成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史料展开——利用“阅读材料”进行人文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应该把数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涉及数学史料及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把这些“阅读材料”用足用透,可以有效地拓宽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我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史实的介绍上,而是引导学生透过史实,触摸史实背后的价值和观念。在北师大版教材中涉及数学史的“阅读材料”还有很多,如“算盘、七巧板、指南针的介绍”(二年級上册)、“中国古代计数法”(二年级下册)等,这些材料所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学史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震撼。“阅读材料”有着相当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利用数学课堂进行思想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德育因素,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教书育人。

虽然数学教学内容并没有要求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适当引入一些历史故事或数学小故事,能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能让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们了解数学不是单纯的数字,数学的应用很广,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让数学服务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课前整理一些数学小故事,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阅读材料的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四

《微笑》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以诗歌体裁的形式讲述了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的价值之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备课时,从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出发,我在制定目标和确立教法学法包括设计教学环节时,考虑最多的是这样几个问题:怎样把简短的诗文教出内涵,不让学生乏味?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怎样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静下心很久,还是决定抓住语文四功:听、说、读、写。并确定了三大环节——听故事与文本品悟微笑内涵、讲述微笑往事体验微笑价值、编创微笑格言激发微笑情感。在教法上,主要采用谈话交流、阅读指导、质疑探究、情境再现法、示范创作等方法,学法上注重教给学生批注学文法、多角度阅读法、情感朗读法、读文联想法、创作名言法、课题补充法等。这些方法也许并不是专业的语文教学法术语,但是我一直很喜欢用这些手段,就冠以这些名称吧。

二、说目标。我分别是从字词、朗读积累和德育三个角度来确立了本课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教学的目标。重点是抓住核心句理解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教学难点是能谈自己经历过的“微笑”,能结合自己的感受,模仿诗人来创作一小节诗或者自创赞美微笑的格言。

三、说教程。围绕着确立的三大目标和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三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听故事读文本感悟微笑内涵。借助原一平的微笑这样一个很贴近学生理解能力的故事,帮助学生把课文这首外国诗歌和自己的生活与思考联系在一起,激发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更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个目标不容易实现:首先听,就要求学生学会听众思考,发表看法;教师要快速整合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表述、文章的内涵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其次看品,默读、批注谈感悟、感情朗读等等的形式都必须为进一步理解微笑内涵这个目标服务,稍微把握不好就会两极分化,要么过于繁琐,要么就是研读不透。为此,我准备了6个探究性话题,这6个问题各有侧重,关于词语对比的,关于比喻的妥帖与否的,关于写作方法的,还有用事实说话的,总之要根据学生课堂的反映信手拈来,也就是既要预案,更要把握机会临场生成。最终达到促使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初步背诵全诗。本环节计划用时约20分钟。

第二个环节是讲述微笑往事体验微笑价值。基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理念,当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觉得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安排了一组“笑脸”,有目的地介绍、一对爸爸和女儿、贫困地区的孩子、咱们十小孩子的笑脸,让他们感受到话题离自己很近,从而激起学生谈话的欲望,发展学生的语言,达到了语文工具性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双重功效。本环节计划约10分钟。

第三个环节编创微笑小诗格言激发微笑情感。当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都积淀到一个高度,我设计了让他们编创小诗或格言,让学生跳出文本,结合生活感受和语言积累来提升情感,也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我用了咱们学生自创的提示语意在唤起学生共鸣,消除畏难情绪。本人创作的同题小诗在这里只是起一个导向作用,既可以准备在学生冷堂时救急,也可以在学生充分表情达意后锦上添花,掀起一个高潮。本环节计划8分钟。

结课:当课堂上写的时间一长,部分学生注意力开始有些涣散时,借助一张大大的“笑脸”和一曲《歌声与微笑》来吸引他们的眼球和耳朵,渗透德育教育。结课与开课首尾呼应,让我和学生一起把微笑带进课堂,带着微笑走出教室,始终把握主题,紧扣重点。本环节计划约2分钟。

四、说教学准备和教具。课前和学生见面30分钟,主要是扫除生字词的障碍,其次是交流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课中采用的几组课件、故事、提示语牌、自编小诗,都是用来激发兴趣、产生共鸣和升华情感,同时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五

一、复习内容

1、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怎样解方程?

3、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怎样想?

二、复习时间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复习,单元测试1课时。

三、复习措施

要掌握概念性的知识和解题技巧。

1、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6.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六

1、十二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龙”在中国古代被看作是的象征。在西方被看作是

。现在则象征着。

3、本学期我认识了许多外国作家,他们有的、有的、有的。也认识了我国的许多作家,如:

4、“书”有人把它比作、、、、。

5、“微笑”有人把它比作是。

6、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它们的主人公有:

7、“柳州风骨,长吉清才”中的“柳州”是指,“长吉”是指。

8、我在本册中认识了许多外国作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乐山龙舟会每年农历月日(即节)在举行,会上最精彩的是。其中乐山在我国的省。

10、外出旅行应该做的准备工作有:。

11、我给自己拟的读书守则是:。

12、读书笔记包括:、、、。

13、浏览图书的方法是:。

14、说话应该要有礼貌,对待长辈要,对待客人要,对待同学要。

《读书活动》

1、读书要考虑这些方面:既要注重博览,又要有所侧重;要安排好读书的时间,比较厚的书要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读;晚上读书效果好就把每天读书的时间安排在晚上。

2、读书守则:读书时动笔写摘要、做批注……;学会使用目录;边读边想像书中描绘的情景;先要读懂再评论。

3、浏览书的大致内容的办法有:看目录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基本内容,看内容提要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书的内容,看序言或后记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和价值。

4、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用目光倾听》

1、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人交往要真诚。

2、用目光倾听就是:在与别人交流,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望着对方。

《信任》

1、《信任》一文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美好品质,也抒发了被人信任的喜悦。

2、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它把人们引向果园动手采摘果实,更把人们引向互相信任的的崇高境界,在那里人们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龙的传人》

1、带“龙”字的成语有: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马精神。

2、文章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作者身为龙的传人的骄傲与自豪。

《大人们这样说》

1、课文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崛起的中华民族。

2、神州飞船遨游太空,那是龙在探索。青藏铁路即将通车,那是龙在延伸。

《叶公好龙》

1、这一则寓言教育人们做人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用来讽刺那些只是口头上喜欢某种事物,言行却不一致的人。常常用来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对其还有畏惧情绪的行为。

《神奇的书》

1、这首哲理小诗以比喻(战舰、坐骑)热情地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

2、有关书的格言:“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

《忆读书》

冰心(原名:谢婉莹)奶奶读书的体会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读书能陶冶情操;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多读书。作者冰心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她读过的书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

3、读好书。作者冰心说她“会挑选、比较”

4、“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的作用。

5、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6、“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7、“我决定咬了牙……”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8、“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是说: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9、“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就是:总的而言,或总体而言。起“总结、概括”的作用。《走遍天下书为侣》

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和家。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比喻句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2、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4、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5、作者以书为侣是因为:在作者心中,读书如口味精美的菜肴,如与朋友交谈,如与亲人

见面,令人回味无穷。

《凡卡》

1、“在写第一个字以前……架子上摆满了楦头。”这简单的几笔描写出了凡卡定写信前提心吊胆的心情,说明他对老板等人的恐惧。这为后文写凡卡的痛苦生活埋下伏笔。

2、“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你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这描写表现了凡卡是一个特别纯真的孩子,富有儿童情趣。

3、“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这个细节很自然地使行文从凡卡对爷爷守夜和乡村夜景的想像中回到信的内容上来,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4、“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把他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这里细写凡卡如何写信封,把信投进邮筒,目的在于暗示人们:凡卡的希望不过是一场不能实现的梦。联系前文可知,即使他写了详细地址,贴了邮票,也不可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因为他生在罪恶的社会。这就深化了中心思想。

5、“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这句话写出了凡卡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这个九岁小男孩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6、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

7、“揪”、“揍”、“随手”、“打”、“直戳”,揭露了老板和老板娘的“凶狠”、“毒辣”、“残忍”,反映了凡卡的无比痛苦;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别想”、“只好”,反映了凡卡的非人生活;“受不住”、“慈悲”、“离开”,反映了凡卡渴望自由的心情。

8、课文是按(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的顺序写的。

9、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莫斯科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呆的地方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10、“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这一自然段分四层意思:①挨打;②挨饿;③没法睡;④请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

11、用“望”这个字组七个词,能恰当的填在下面这段话中。

小凡卡(渴望)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指望)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请求)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愿望)。信寄出后,他整天(盼望)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失望)。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绝望)了。

12、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请求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贫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文章内容分为叙述、写信、回忆三部分。其中凡卡在写信过程中主要回忆了爷爷守夜和跟爷爷砍圣诞树这两件事。最后,文章以凡卡甜蜜的梦结束,这样写的妙处是: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

7.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七

一、教材简介及编排特点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制历时十余年,经过4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01年秋季期起在全国的17个省2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用。该套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多套教材编写的经验与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两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编写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在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上,两版教材均将分数乘法排在分数除法之前,层层递进,盘旋上升,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结构编排上,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以单元划分,每一单元再分为不同的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讨论”、“数学故事”、“联系”等八个部分;人教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练习”、“解决问题”等五个部分。正文一般会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二、分数乘法对比分析

1.总体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用时8课时;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用时12课时。其中,北师大版将分数乘法细分为三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整数与分数的乘法”、“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而人教版只包括了两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和“分数与分数的乘法”。

2.重视概念和算法相同

虽然两版教材的分数乘法的总体结构和课时安排不同,但他们都将概念理解和运算法则的深层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说,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小节,两版教材都引入“倍数”的概念,将乘法看作反复相加,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节,两版教材均把分数乘法理解为“部分的部分”,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拓展分数乘法的意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北师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纸的小案例引出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三部分。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部分,部分占总体的问题通过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决,随后配套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摸索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以两个小孩讨论的形式直接给出分数与整数的运算法则:“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部分,北师大版的教材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但该法则的表述易产生歧义,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还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子与分母相乘”呢?该处需要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部分,北师大版选用更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应用题,例如“衣服打折问题”、“学校铺草坪的面积问题”、“部分零用钱用于捐款问题”、“水果分配问题”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加深理解。

三、分数除法对比分析

1.总计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用时9课时,与第一章分数乘法之间穿插了长方体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用时13课时。考虑到难度,两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均比分数乘法多一课时。

2.重视概念和算法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强调概念的理解,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将计算方法放在首位。人教版教材采用法则加例题的方式,先明确指出“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随后利用三个例题,给出倒数相乘法的计算方法。北师大版在计算方法中叙述得十分详细,应用了大量篇幅。例如,在分数除法(一)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情况,在分数除法(二)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运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从除法的意义来说,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定义为乘法的逆运算。人教版教材先介绍了整数除法,采用分数与整数对比的方式,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介绍分数除法。例如,首先,例1提出整数乘法的案例:“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以引入整数乘法,随之将其改编为整数除法:“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联系紧密,对比鲜明。然后,例2通过折纸实验,在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而这部分的内容,北师大版跳过了整数除法,直接引入分数除法,不仅没有揭示出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且在理解分数除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补充整数除法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

四、总结

两版教材的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部分均满足国家的教材编写要求,在编排方式、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优劣。北师大版教材强调理解计算法则和运用简便算法,很好地结合了纯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明确地给出了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运算法则,以及两种约分方法。北师大版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以步骤单一的简单计算题为主,生活化的案例丰富且生动,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运用,呈现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在版面设计上北师大版细致生动、素材丰富,穿插了大量的图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在课时安排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部分均比北师大版多4个课时。人教版内容编排清晰,讲解由浅入深,多习题,且习题较北师大版更难,步骤多,但并未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不像北师大版极富生活化,而是与地理和生物知识相关的案例。人教版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意义,而非仅仅掌握习题计算。

在日后的教材修订和编写中,北师大版可以在知识衔接、教材逻辑上有所加强,人教版可以在素材种类、案例应用题上加以改进,适当降低习题难度,着重于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当今教材不断改革,小学教材版本多样,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课程,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一、教材简介及编排特点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制历时十余年,经过4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01年秋季期起在全国的17个省2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用。该套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多套教材编写的经验与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两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编写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在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上,两版教材均将分数乘法排在分数除法之前,层层递进,盘旋上升,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结构编排上,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以单元划分,每一单元再分为不同的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讨论”、“数学故事”、“联系”等八个部分;人教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练习”、“解决问题”等五个部分。正文一般会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二、分数乘法对比分析

1.总体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用时8课时;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用时12课时。其中,北师大版将分数乘法细分为三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整数与分数的乘法”、“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而人教版只包括了两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和“分数与分数的乘法”。

2.重视概念和算法相同

虽然两版教材的分数乘法的总体结构和课时安排不同,但他们都将概念理解和运算法则的深层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说,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小节,两版教材都引入“倍数”的概念,将乘法看作反复相加,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节,两版教材均把分数乘法理解为“部分的部分”,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拓展分数乘法的意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北师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纸的小案例引出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三部分。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部分,部分占总体的问题通过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决,随后配套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摸索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以两个小孩讨论的形式直接给出分数与整数的运算法则:“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部分,北师大版的教材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但该法则的表述易产生歧义,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还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子与分母相乘”呢?该处需要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部分,北师大版选用更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应用题,例如“衣服打折问题”、“学校铺草坪的面积问题”、“部分零用钱用于捐款问题”、“水果分配问题”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加深理解。

三、分数除法对比分析

1.总计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用时9课时,与第一章分数乘法之间穿插了长方体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用时13课时。考虑到难度,两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均比分数乘法多一课时。

2.重视概念和算法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强调概念的理解,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将计算方法放在首位。人教版教材采用法则加例题的方式,先明确指出“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随后利用三个例题,给出倒数相乘法的计算方法。北师大版在计算方法中叙述得十分详细,应用了大量篇幅。例如,在分数除法(一)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情况,在分数除法(二)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运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从除法的意义来说,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定义为乘法的逆运算。人教版教材先介绍了整数除法,采用分数与整数对比的方式,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介绍分数除法。例如,首先,例1提出整数乘法的案例:“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以引入整数乘法,随之将其改编为整数除法:“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联系紧密,对比鲜明。然后,例2通过折纸实验,在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而这部分的内容,北师大版跳过了整数除法,直接引入分数除法,不仅没有揭示出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且在理解分数除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补充整数除法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

四、总结

两版教材的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部分均满足国家的教材编写要求,在编排方式、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优劣。北师大版教材强调理解计算法则和运用简便算法,很好地结合了纯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明确地给出了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运算法则,以及两种约分方法。北师大版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以步骤单一的简单计算题为主,生活化的案例丰富且生动,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运用,呈现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在版面设计上北师大版细致生动、素材丰富,穿插了大量的图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在课时安排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部分均比北师大版多4个课时。人教版内容编排清晰,讲解由浅入深,多习题,且习题较北师大版更难,步骤多,但并未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不像北师大版极富生活化,而是与地理和生物知识相关的案例。人教版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意义,而非仅仅掌握习题计算。

在日后的教材修订和编写中,北师大版可以在知识衔接、教材逻辑上有所加强,人教版可以在素材种类、案例应用题上加以改进,适当降低习题难度,着重于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当今教材不断改革,小学教材版本多样,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课程,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一、教材简介及编排特点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制历时十余年,经过4次修订,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01年秋季期起在全国的17个省2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用。该套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多套教材编写的经验与特点,在此基础上编写而成,两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编写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在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上,两版教材均将分数乘法排在分数除法之前,层层递进,盘旋上升,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结构编排上,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以单元划分,每一单元再分为不同的节。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试一试”、“做一做”、“讨论”、“数学故事”、“联系”等八个部分;人教版教材每一节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练习”、“解决问题”等五个部分。正文一般会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二、分数乘法对比分析

1.总体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用时8课时;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用时12课时。其中,北师大版将分数乘法细分为三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整数与分数的乘法”、“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而人教版只包括了两部分:“分数与整数的乘法”和“分数与分数的乘法”。

2.重视概念和算法相同

虽然两版教材的分数乘法的总体结构和课时安排不同,但他们都将概念理解和运算法则的深层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说,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小节,两版教材都引入“倍数”的概念,将乘法看作反复相加,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节,两版教材均把分数乘法理解为“部分的部分”,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拓展分数乘法的意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北师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纸的小案例引出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三部分。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部分,部分占总体的问题通过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决,随后配套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摸索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以两个小孩讨论的形式直接给出分数与整数的运算法则:“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在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部分,北师大版的教材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但该法则的表述易产生歧义,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还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子与分母相乘”呢?该处需要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部分,北师大版选用更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应用题,例如“衣服打折问题”、“学校铺草坪的面积问题”、“部分零用钱用于捐款问题”、“水果分配问题”等,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加深理解。

三、分数除法对比分析

1.总计结构安排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用时9课时,与第一章分数乘法之间穿插了长方体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用时13课时。考虑到难度,两版教材的分数除法均比分数乘法多一课时。

2.重视概念和算法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强调概念的理解,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将计算方法放在首位。人教版教材采用法则加例题的方式,先明确指出“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随后利用三个例题,给出倒数相乘法的计算方法。北师大版在计算方法中叙述得十分详细,应用了大量篇幅。例如,在分数除法(一)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情况,在分数除法(二)中讲解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情况,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运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

从除法的意义来说,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定义为乘法的逆运算。人教版教材先介绍了整数除法,采用分数与整数对比的方式,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介绍分数除法。例如,首先,例1提出整数乘法的案例:“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以引入整数乘法,随之将其改编为整数除法:“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联系紧密,对比鲜明。然后,例2通过折纸实验,在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而这部分的内容,北师大版跳过了整数除法,直接引入分数除法,不仅没有揭示出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且在理解分数除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补充整数除法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

四、总结

两版教材的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部分均满足国家的教材编写要求,在编排方式、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优劣。北师大版教材强调理解计算法则和运用简便算法,很好地结合了纯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明确地给出了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运算法则,以及两种约分方法。北师大版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以步骤单一的简单计算题为主,生活化的案例丰富且生动,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运用,呈现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在版面设计上北师大版细致生动、素材丰富,穿插了大量的图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在课时安排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部分均比北师大版多4个课时。人教版内容编排清晰,讲解由浅入深,多习题,且习题较北师大版更难,步骤多,但并未直接给出运算法则。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不像北师大版极富生活化,而是与地理和生物知识相关的案例。人教版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意义,而非仅仅掌握习题计算。

在日后的教材修订和编写中,北师大版可以在知识衔接、教材逻辑上有所加强,人教版可以在素材种类、案例应用题上加以改进,适当降低习题难度,着重于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8.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八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龙,包括3篇主题课文:《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叶公好龙》,还有一个语文天地。本单元的3篇课文,通过对龙的形象地描述、说明以及介绍它的诗歌和古文的介绍,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联系课文内容,积累描写龙的成语和寓言故事。背诵古文《叶公好龙》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课时安排:

《龙的传人》 2课时

《大人们这样说》 2课时

《叶公好龙》 2课时 《乐山龙舟会》 1课时 语文天地 4课时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书”为专题编排了课文《神奇的书》《忆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拓展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及《综合实践》》组成,选编内容都紧紧围绕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美国,狄金森的《神奇的书》以诗歌的形式告诉我们书的神奇。《忆读书》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以新鲜的比喻——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然后说明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我的“长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联系课文内容,了解“总而言之”等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背诵《神奇的书》和《走遍天下书为侣》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继续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能设计好自己的读书活动。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自学至少14个生字,会认会写。教学重点:

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课时安排:

《神奇的书》 2课时

《忆读书》 2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 2课时

《我的“长生果”》 1课时

实践活动 3课时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礼物,包括3篇主题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通过四个与礼物有关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礼物的内涵。语文天地设计一项口语交际训练,安排了做礼物、送礼物等活动,并结合“礼物”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金钥匙”提出了口语交际——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说明理由的要求。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能够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联系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自学至少11个生字,会认会写。随班就读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生字。教学重点:

明白好礼物不在价值高低,而在于是否能表达自己的心意,符合对方的需求这一道理。教学难点:

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课时安排:

《献你一束花》 2课时

《微笑》 2课时

《礼物》 1课时

《奇怪的圣诞包裹》 1课时

语文天地 2 课时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一篇是拓展阅读课文。精读课文三篇,分别是《用目光倾听》《信任》《修鞋姑娘》。这些课文通过讲述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和对生活的种种心灵感悟,说明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心怀真诚,要善于信任,要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不要辜负别人的信任。《语文天地》根据课文主题设计了几个训练项目,目的是加强认识,进一步渗透《真诚》的美好愿望和理念。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内心的感受,通过课文描写的具体事例,感悟真诚的重要,感受人的心灵的丰富与美好,激发学生提高自我、完善、丰美自我的愿望。通过自主学习,初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利用课堂讨论,纠正且深入记忆,逐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窗子”的真正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她真诚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的丰富内涵。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课时安排:

《用目光倾听》 1课时

《信任》 2课时

《修鞋姑娘》 2课时

《九色鹿》 1课时 语文天地

9.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九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5人,大多数同学喜欢语文,兴趣较浓,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在课堂上,思维不够灵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较差。虽说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知识面狭窄,不懂得正确积累和运用,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较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所以,在本学期我要努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真正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三、教材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二)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

2增加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五、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先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00个生字,其中15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的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者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阅读的课外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

貌。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六、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社会实践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思考练习的教学

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的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七、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上学期1、2*、3

一学前教育、4*、口语交际?习作一

二回顾?拓展

一、5、6

三7*、8、9*、四口语交际?习作

二、回顾?拓展

二、10、五11、12*(清明节)

六13*、口语交际?习作

三、回顾?拓展三、七14、15*、八16、17*、口语交际?习作

四、回顾?拓展四

九期中机动

十(“五一”放假)

十一18、19

十二20*、21*、口语交际?习作

五、回顾?拓展五 十三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十四22、23*(“六一”儿童节)

十五24*、口语交际?习作

七、回顾?拓展七(端午节)十六25、26

十七27*、28*、口语交际?习作

八、回顾?拓展八十八

十九

10.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学评析 篇十

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开篇第一章教学内容即为《算数学的复习》。教材的开篇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学生在回顾小学学过的内容同时开启对初中知识了解的大门。学生在这种小学与初中知识串联的过渡期中,能够尽快适应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思维模式,同时适时转变他们的学习习惯,为今后中学数学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北师版中学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删减,降低了教材理论目标的难度和习题练习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教学内容难易度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在编订时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解题思维的探究;解题技巧、规律的归纳与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对数学理念的整理和数学技巧的总结。

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在存在其特色优点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薄弱环节。例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缺乏一定的趣味性。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上教材对理论知识追求的完备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产生问题。其次,在教材中,图表内容相对缺乏。针对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教材理应多一些图表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且具有形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现如今,我国教改委已经开设了三级培训,并且通过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举办了相关的教学讲座。对于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的教学掌握,教师要摒弃传统守旧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模式,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语言传授给学生,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学会主动将教材内容引向学生,而不是让教材牵着鼻子走。

当然,数学教改是一项相对复杂的教学工程,它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同时影响教改的因素也是方方面面的,如升学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等。教师必须要熟悉自己教学版本教材中的数学教法与编订特点,并在教学方法中总结出一套易于自己传授学生的讲法与教学模式,兴盛教育百年大计。

1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篇十一

学情分析

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通过本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

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例1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下表)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式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路程、时间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时间、利率、利息

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在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式你能够各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吗?

三、巩固反馈.

1.解答下面的应用题.解答后,再利用原题中的数量关系,编出两道与原题相连的应用题.

(1)某电视机制造厂平均每天制造电视机800台,20天能够制造电视机多少台?

(2)学校用102元买来120个练习本,平均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2.给下面各题补充上一个条件或者问题成为一步计算应用题,再解答.

(1)一批货物,运走10.5吨,_____________.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

(2)修一条长3800米的水渠,_____________.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白羊只数的相当于黑羊的只数,_____________.黑羊有多少只?

(4)一列火车7小时行驶420千米,_____________?

3.解答下列应用题.

(1)一种毛线,每千克的价格是66.5元,买0.5千克应付多少元?

(2)肖师傅一天共生产250个零件,经检验有225个是一级品,求一级品率.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家庭作业.

1.丰华农场种玉米120公顷,种小麦的面积是玉米的倍.种小麦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丰华农场种小麦165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小麦

.种玉米多少公顷?

3.丰华农场种小麦165公顷,种小麦的面积是玉米的倍.种玉米多少公顷?

4.丰华农场种玉米120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小麦的.种小麦多少公顷?

六、板书设计 简单应用题

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例1 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91人.这个工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364+91 = 455(人)

答:这个工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

改编: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上一篇:我成功的一堂数学课下一篇:赣州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