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初中议论文

2024-09-28

得与失初中议论文(共11篇)

1.得与失初中议论文 篇一

我初中生活的得与失

步入初中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获得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但我似乎又失去了很多。

我一头钻进学习里,我认为学生时代应该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所以一心专注学习。因此,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殊不知,除了学习,内容还有很多。

在学习上,我总是保持着一种积极上进的心态,我努力,我勤奋,我专注,而有时我过分学习的行为让学习的本质僵化了。虽然同学们时常问我问题,但是除了问题,似乎就没什么沟通和交往了。我开始感到了寂寞,尝到了孤独无助的滋味,无助的我习惯了一个人匆匆走进教室,习惯了一个人大声朗读,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去学习。这种平凡的自我生活使我感觉缺失了什么,看到身边的同学团结友爱,共同学习,无话不谈,充满朝气和阳光。我无语了,其实我也需要朋友,我也希望得到同学的关心,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于是我努力地去和别人交往,但就是这让我又露出了尘封已久的“弱性”。在与别人交往中,我总想着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私心,自私。有时又为了一件小事而过意不去,不弄出个结果来心里不是滋味。还有点钻牛角尖,这就是心眼小,放不开。曾上课时,自以为是地唰的站起来报告老师的错误,这就是不尊重老师„„渐渐地,我懂了。我不应该这样的。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就

去玩。我要学会“付出时间”和别人沟通,还要学会尊重别人,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心底无私天地宽,凡事为别人着想,你会获得更多。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也一样。但勇敢和自信是我的脊梁。我敢正视我的缺点,并决心消灭它,而且一定能消灭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身为一个男子汉,就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开阔胸怀。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对于我们的班级,每个人都得承认我们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集体。墙上的奖状是最好的见证。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为了关爱我们的人,更为了我们自己。谨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奋斗不已。

老师让我谈一下学习方法,我只说一句话:如果你希望学习,请抱着一种我要学的激情,而后以坐下来钻进去的心态去学习,哪怕只有10分钟,也比那些被迫、内心不愿学习的人一天甚至更多时间的效率都高。

最后我想说的是,决定个人的高度不全是聪明和才华,而更多的是他的态度。

2.得与失初中议论文 篇二

一、当前初中生上网现状

青少年永远是潮流和新事物的拥护者。调查显示, 初中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之一, 有大约40%的初中生会在家里上网, 20%的人在网吧上网。初中生的上网目的包括:聊天、获取信息, 玩游戏、看电影、下资料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 网络能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原因是网络的信息量大, 另外, 网络的娱乐性强和便于和他人交流也是初中生喜欢上网的原因。网络对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乃至精神世界的发展来说, 有利有弊。

二、初中生上网的得之所在

1. 有利于开阔视野。

网络使得初中生能及时知晓国家的政策动向, 时事新闻的了解使得初中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学生可以凭借从网络上获取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来打好未来学习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 只要他们有心, 便能看遍世界的缤纷色彩。

2. 有利于初中生的学业进步。

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答题、解惑的机会。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上所能学到的知识和接触到的教师有限, 但在网络上就不同了。江苏南通某初中的一名学生钟某就常在课余时间浏览专门的教育网站。他在网站上下载了许多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试卷来巩固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 在遇到难理解的知识点时, 他会向网上的名师求教。“名师释疑”“历年考题”、“专题讲座”、“考前冲刺”等专门的辅导栏目让他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除此之外, 网络上还有最新的教育资讯, 初中生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到最新的教育动态, 如课程改革, 中考预测等, 对考试和学习的充分把握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突破。

3. 有利于与人交流和个性化发展。

在网络的世界里, 人们很容易打开内心世界, 与人倾诉。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学习和交际上的压力,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初中生可以自由与人交流, 畅快表达, 这有助于他们缓解压力, 增强自信。同时, 网络还给初中生提供了个性平台, 例如上海某初中的一名学生小李就在网上建立一个较大的社区, 她常和朋友们在社区里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生活趣事和新闻等, 这些对他们的个性发展有不小帮助。

三、初中生上网的失之所在

虽然初中生能通过网络扩大视野、促进学业, 但由于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未形成, 自身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强, 因此很容易产生网瘾、网络犯罪等问题。具体来说, 有如下几点。

1. 荒废学业, 影响身心健康。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不强, 面对网络的花花世界, 容易沉湎于网络上的游戏、网页浏览等, 而导致学业荒废。网络上的游戏五花八门, 对于自控力小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容易沉湎于此, 另外, 网络聊天也使得他们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增多, 很多人防范意识不强, 轻易与陌生人交谈, 使得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而不自察。比如:常有某女生私自去会网友而遭到侵犯的报道见诸于报纸,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网络的潜在威胁之一。

2. 不利于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我国的互联网各方面的监督和建设还不完善, 因此网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宣传和传播色情、暴力的网站。初中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 取舍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很欠缺, 因此, 对于网络上的糟粕信息他们还难以抵抗, 他们很可能会去浏览一些色情、暴力和反动的内容, 常去浏览这样的信息容易使得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 严重者会导致初中生人格分裂和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初中生要科学上网

1. 首先, 要端坐上网动机。

网络是一种信息搜集和娱乐休闲的工具, 但作为以学业为主的初中生来说, 利用网络来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应该是网络的主要用途。初中生在上网时一定要端正上网动机, 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辨识度, 以正确的上网动机, 来提高对网络的利用率。

2. 增强自律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习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对于上网要抱着平常心来对待, 初中生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代替不了现实,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因为在你在网络上和人抱怨一番就凭空消失。虽然网络能给人带来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但初中生仍要以坚强的意志力来抵制网络上的各种诱惑。

总之, 初中生一定要以坚定的意志抵制网络的诱惑, 发挥网络的优势, 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也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完善相关的网络立法, 使网络能为社会服务。

摘要: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 由于初中生与网络之间存在许多契合点, 使得网络对初中生影响日益增强。网络既能扩大学生视野, 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又容易导致学生网瘾严重, 对学生的身体、学习等方面造成危害。因此, 处理好网络与初中生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生,网络,得失,Internet环境

参考文献

[1]柏育红.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生健康人格培养策略浅析[J].网络科技时代, 2007, (24) :106-107.

[2]焦云.未成年人利用网络的理性思考——初中政治“未成年人保护”例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7, (4) :57-58.

[3]索朗次旦.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利与弊[J].西藏科技, 2008, (9) :24-25.

3.得与失初中议论文 篇三

【关键词】学生出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即通过小组讨论,设计问题;合作探究,解答问题;教师点拨,总结升华等教学步骤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出题、学生回答的单一教学模式,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学生既是出题者又是答题者,力图构建一种平等自由的课堂教学体系。

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拘泥于生字词注音、注释讲解、段落层次划分、主题意义提炼,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将“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日常教学之中,这既是改变僵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

1.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对作品的分析过程极端化、机械化、权威化的问题。[1]往往只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死板,缺少变化,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师生互动,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互动是在教师既定的逻辑框架内进行的,单调乏味,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氛围也是十分沉闷的。“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摈弃了“满堂灌”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讨论、交流、质疑 、争鸣之中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迎合了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这一新学生观。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突破了既定模式的拘束,得以解放自己的天性,激发课堂活力,活跃课堂气氛,且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新知识,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同时在这种在出题、答题过程中,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实现了与作者的对话,最终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升华。

2.推进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第一维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是第二维目标,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进行小组讨论,设计问题。学生只有在认真研读课文,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深入钻研,努力思考,才能出一道有一定质量的好题目。学生在为出题做准备的过程中,掌握了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课内外知识,实现了第一维教学目标。同时,学生通过出题、解题,逐渐发现了命题规律,掌握了出题、解题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理解了命题者出题的意图和宗旨,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实现了第二维教学目标。学生在出题、解题的过程中,反复阅读课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交换观点和看法,碰撞思维的火花,实现了生生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文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思想意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实现第三维教学目标。

3.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之一。阅读教学既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知识;通过相互交流,出题解题,激发了灵感,发展了思维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二、“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陷

1.题目质量参差不齐,难度难以把握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学生自己出题、解题,从而实现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学生出题质量的好坏是影响这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思维发散水平不尽相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课文出好题目。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整个班级都无法出一道高质量题目。所出题目过于浅显或是过于晦涩都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只有在能保证学生出题质量的条件下,“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才是有意义的。

2.为部分学生“偷懒”提供可乘之机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主动权。但倘若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出题”反而为学生“偷懒”提供了便利,影响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出题、解题,参与小组讨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主动探究,消极应答,敷衍了事,课堂成了少数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教学效果甚至低于普通的教学模式。

3.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提出挑战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并未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首先需要在学生课堂讨论的过程中组织好课堂秩序,其次需要对学生所出的题目及答案予以点评,还要对有争议的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教师需要在学生出题、解题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堂教学做出总结。如果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存在缺陷,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科学的课堂预设,是无法掌控课堂教学的,甚至连基本的课堂教学秩序也无法保证。

总之,“学生出题”教学模式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探索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突显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实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作者的灵魂对话,在对话中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阐释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学生出题”教学模式也存在种种不足,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定远,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初中语文教与学,2003(9).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4.把得与失甩在背后初中作文 篇四

得失,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数学题,任何人都很明白。就是用现在拥有的,减去原来拥有的。如果得到的是正数,那就恭喜你,你“赚”了;如果得到的是负数,那很倒霉,你“赔”了。人人都把得与失看得很重要,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XX年,南非世界杯,阿根廷vs德国,每个人都对阿根廷抱有很大信心,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足球最大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是个“圆”的,任何情况都能发生。结果,德国大胜阿根廷,4:0啊!散场后,就有人情不自禁地跳楼了。这个人好像是赌*“赔”了,他把得与失看得太重了。

上个周六,爸爸带我出去办点事。我学习不怎么好,加上作业又多,难得有个这样的机会,我于是高高兴兴地上了车。爸爸专注地开车,慢慢地对我说:“儿子,上周在网上看的教给你学习方法的视频,你掌握多少了?”我答“唉,就做到了一项,有“错题本”,还是数学,也没写多少,大部分是难题。”爸爸脸上绽出了笑容“做到了一项,就是进步!”“别提了,我刚整理好难题,我们数学老师就是了一番话,我听了就后悔了:‘把资料上的难题,咱都整理到大作业上,以后方便复习啊。’俗话说得好‘时间就是金钱’我好不容易抽出点时间想好好放松一下,结果费了一顿工,却是额外功,还不如我出去玩呢。”爸爸说话了“那你就觉得‘赔’了?”我听不懂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只心想:必须是赔了啊。我不知道它是夸我还是讽刺我。“你现在虽然牺牲的`是玩的时间,但丰富了你的知识啊。人生有些时候,结果不重要,关键是有这个态度,有这个过程,即使有些时候赔了,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我现在说的这些你也许听不懂,但随着你慢慢长大,生活经验丰富了,你自然会明白的。”

5.人生的 得与失 篇五

时间:2011-11-22 20:09来源:网络文章 作者:烟雨无声 点击: 667 次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人生好比鱼,成与败好比熊掌,两者不可兼得。成与败是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的,人生的得与失,是自己的目标所决定的,成与败,得与失对于每个人来说,也许是一步之遥,也许是咫尺天涯。成与败是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人生好比鱼,成与败好比熊掌,两者不可兼得。成与败是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的,人生的得与失,是自己的目标所决定的,成与败,得与失对于每个人来说,也许是一步之遥,也许是咫尺天涯。

成与败是一起并存,有成功必定有失败,有得必定有失,失败是成功的基石,踩着失败一步一步往上走。一个人要想在事业取得成功,是急不来的,需要你的努力,需要你的积极进取。

登山时,需要你登上顶峰,才能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所在。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喜悦。登峰如人生,人生的成功也是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

在人生的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来自于勤奋,来自于知识的渊博,有远大的抱负。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息,成功的动力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是文坛大师大仲马之子,他年轻时,艰辛创作,写了数不胜数的文章,但他并不透露自己的特殊身份,努力换取来的只是一封封退稿书,但他从不自暴自弃,直至《茶花女》问世,轰动整个欧洲文坛,一鸣惊人。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年轻时周游各地,踏遍全国,为他的文学思想、历史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后虽遭宫刑,但仍矢志不渝,历经数载,终成“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宏篇巨著。

文艺复兴时的“巨人”达•芬奇,每日画蛋,终成“正果”,马克思写《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查阅了数千种资料。

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就在你的脚下,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

一个人的失败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你的失败就会让你重新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成功的人不一定永远成功,失败的人不一定永远失败.失败是你成功的阶梯,成功的背后往往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努力奋斗是你成功的基石。

人生的得与失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在失去的同时,也往往会另有所得,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就能生活得更快乐。

有句话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所以《佛光菜根谭》说: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得到的时候,心坦然,失去的时候要释然,月亮有阴晴圆缺,人有得与失,人生有缺憾,我们也要坦然面对,对于得失,认识要分明。

在生活中,有的东西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有的东西失去不是想失去就可以失去的;有些得到的东西是不能强求的。有的东西失去的是不应该失去的。

生活赐予的美好,要知道珍惜,眼前的东西得到了,也有一天会失去眼前的东西,东西失去就不会再回来,也不必去想它。

6.得与失 篇六

“我不要你管我”

一声稚嫩的呐喊从一间破烂的小木屋中传出,随后“砰”的一声关门声,就听到踏踏的脚步声长扬而去。

母亲幽幽的哭泣声传入了与她情同姐妹的凌嫂耳中。凌嫂赶来,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便安慰了几句。原来,这位母亲的一个小儿子-悬烨打架了。小悬烨是个乖孩子,他不可能随便动手打人的。凌嫂很奇怪,便在小悬烨家中等他回来问话。

夜幕渐渐降临了,森林更是黑的恐怖。月儿散乱的腾在空中,向大地施舍光芒。小悬烨这才回到家,母亲生气的问他哪里去来,他竟用像对待陌生的讨厌的家伙一样的眼神瞟了母亲一眼。母亲本来稍缓和了的脸刹时气得发青,甚至发紫。就像平静的大海瞬间变得凶暴一样。可是谁知道此刻引起的悲惨遭遇是什么?眼神所暴发出来的引力是一个狠狠地耳光。可怜的无知的小悬烨是那么执拗,竟不屑一顾地对母亲说:“你没有资格打我!你不是我母亲!你只是一个穷要饭的老家伙。.我的心里只有父亲!”

说罢,便含恨冲了出去,就正撞到刚取食回来的凌嫂。她早在远处听到这翻话,想要拽住教训他时已不能够-她看见小悬烨的母亲昏倒在地。

凌嫂没法子可想,深山林里没有医生,可眼看着小悬烨的.母亲那发白的嘴唇,发暗的面孔,紧蹙的眉头,凌嫂异常担心。于是她决定下山去寻找医生,希望会没事。

好几天,凌嫂才回来。可是,她,已在喑哑的世界上化作了灵魂。

一样黑暗的天,一样散乱的月,此时此地,这里却不同了。

凌嫂哭丧着摸黑去寻找小悬烨,可熟悉的山林找遍了也找不到,也许天真的太暗了。第二天凌晨,终于在灌木丛里发现了小悬烨,只见跪在父亲的坟前,小声的说:“爸爸,妈妈打我了,我不喜欢她打我,她说我爱打架,可是他们说我和妈妈是个臭要饭的。”他说不下去了,眼泪流了满脸。

“傻小子,你为什么不早说呢?”凌嫂擦着眼泪,似欣慰却又带着阴伤。

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小悬烨呆了,随后马不停蹄的赶回家。看着母亲的尸体,小悬烨顿时泣不成声,后悔连连。这种心情,就像是全世界的花草树木都在同一时间凋零一样。

7.畅谈审计过程的得与失 篇七

关键词:审计,问题,对策,注意事项

一、问题的阐述

国家投资的大型建设项目,一般都要经过国家审计的审核,确保资金在正常的渠道流通,本人参与了溪洛渡项目的国家审计,在与审计的接触中所感与同行分享。

二、根据标段特点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变更

本标段为场外交通项目,主控工程为特长隧道,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分别穿越了煤层段、、岩爆段、岩溶段、特大涌水段等多种地质灾害段,给施工造成了极大的难度,因而在合同投资方面较原合同增加的比例较大,隧道工程因而成为审计审核的重点,重点谈及隧道部分的变更。

根据标段的特点大致将我标段的变更分为以下三类:

1、结构性变更:以会议纪要、变更设计通知、技术核定单齐全。

以围岩变更为例:在变更时,首先四方现场踏勘确定围岩类别,支护参数,后经设计出示确定支护方案的变更设计通知;对于结构变更在10万以下的项目,经施工、监理、设计、业主方确定,可以采用技术核定单的形式,以现场监理核定为主,经四方逐级确定,效力等同于变更设计通知。

2、实际补偿性变更:会议纪要齐全,但无变更设计、技术核定单的变更。

以抽排水台班为例:实际发生的抽排水费用,远远超过投标报价时隧道开挖中所含的抽排水费用,此部分的超台班排水费用,施工单位本身是无法承担的,多次与业主沟通,经多次业主方专题会议纪要,此部分的变更作为补偿性变更进行处理,处理措施采用实际抽水台班与投标时开挖中所含的台班进行作差变更处理。

3、合同补偿性变更:以合同为基准,业主方专题会议纪要为依据。

以允许超挖回填为例:合同条款中明确规定:隧道的开挖计量以实际开挖断面加允许超挖断面为计量工程量,进行计量,回填以技术条款中规定的在允许超挖范围内给施工方进行结算,经多次与业主方的沟通,后补偿给施工单位。

本表段的变更主要为以上的三类、其中的二、三类变更做为审计审查的重点,第一类变更主要还是大致的进行查看。

三、审计针对不同类型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及对策

针对以上的三类问题:审计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及我方的不同对策如下:

1、针对2.1的问题,审计重点还是核对施工图及变更设计图工程量是否有出入、纪要、变更设计通知是有支护参数矛盾的地方,重点要求施工方说明变更理由及提拱相应的证明资料

以我所接触的以煤系地层为例:a、某段煤系地层的支护参数,纪要与变更设计通知有相矛盾的地方,在纪要中并未指明,此段煤系地层受否在衬砌中掺加气密剂,在变更设计通知中也未提及,因而审计方认为此段变更,依据合同条款应为施工方自己承担的部分,不应予以变更费用,我方经仔细核对,确定如下的证明资料:

(1)依据煤系地层施工的的常规,常规的支护参数(Ⅱ、Ⅲ类煤系)在衬砌中掺加气密剂目的是封堵瓦斯,这属于施工常理,无需在纪要或变更设计通知详细提及,纪要通知中只需提及属于煤系地层即可。

(2)我部提供此段施工资料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记录了此段施工的参数及气密剂的掺量。

通过以上两段的证明资料,审计方同意了我方的证明。

2、针对2.2的问题,抽排水的变更为重点审查对象,审计重点问题罗列:a、出于投标风险:依据技术条款的规定,对于可能出现的大的涌水,施工方在投标时已明确采取相应的措施(超前地质预报、超声波监测、红外线探测等措施),此部分补偿属于施工风险的问题,应由施工方承担,立项不成立b、补偿抽水台班与监理日志、施工日志三者相互验证,是否相互匹配(包括随机查看时间段的涌水量与钢管数量、钢管平面布置图是否相互对应,施工日志中是否记载有相应的水泵台数与签证的台班对比),电费的验证(依据水泵的功率、消耗时间进行电费的测算,查财务的电费发票情况)c、停电期间如何继续抽、排水提供证明材料d、隧道贯通后继续逆坡抽水2个月的原因(本隧道为0.58%向隧道出口方向的单面坡),为什么不顺坡而下?解释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我部回答如下:

a、对于出现的特大涌水,属于施工中不可预见的特殊地质缺陷,远远超过了投标承诺及施工方自身承担的范畴,并非我方未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在原设计中提供发生涌水的几段围岩,从施工图中并未发现属于不良地质缺陷的地段,因此依据合同条款:“风险共担”的原则,应按照多次专题纪要的讨论意见进行补偿,补偿的理由是充分的,审计方最终认同补偿立项成立。

b、台班的核实,经核定,监理日志、施工日志中记载的台班与变更资料中监理现场签证的台班相对应,台班发生情况是属实的;审查电费时,根据水泵的功率、台数及工作消耗时间计算出总的耗电度数,因财务帐发生的电费为进、出口每月所有工点消耗的总电量,不能单一的验证抽水台班单项发生的电量,我部提拱的财务电费发票,经核实大于(水泵抽水台班的电量+按照08定额单位工程量定额耗电计算最终完成工程量的电量),财务事实证明此部分是属实的,侧面验证了水泵台数的合理性,后继续审查水泵的数量、采购发票。厂家调查,证明发生项目的属实性;随机查看时间段的涌水量与钢管数量、钢管平面布置图与施工日志中是记载的水泵台数与签证的台班对比,核查结果是一致的。

c、停电期间,我部在进口备用了一台300kw的发电机,保证隧道24小时不间断抽水,根据水泵额定功率,隧道进口最多可以带动13台水泵,证明了停电期间抽水台班签证的合理性。

d、隧道贯通后,以常规的思考模式,隧道出口因顺坡,水可以从出口顺坡排出,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受围岩裂隙水、承压水等多种水系的影响,隧道内的水常年不断,隧道内的涌水量全年平均在3~5万m3/d,(有成勘察设计院的水量测量资料),而且隧道贯通后,出口的仰拱、路面未施工完成,施工采取半幅沙袋围堰的方案进行(附相关的影响资料证明此部分的施工),后审计认可。

通过以上关于抽水补偿的证明:我感触颇深,对于金额大的变更必须保证多方资料的相互验证,方可通过国家审计的认可。

3、针对2.3的问题,审计重点查看隧道实际开挖断面、开挖施工原始施工记录、评定资料三者的相互验证,发现其中的不符之处解释如下:允许超挖回填变更中测定的断面,为隧道爆破开挖后原始施工的断面(实际开挖断面),依据此断面进行允许超挖、回填的变更及补偿(实际补偿的超挖、回填为允许超挖范围内的超挖、回填),施工中超过允许超挖范围的超挖及回填施工方自行承担;施工原始记录中记录的超挖量为补喷合格后的断面(因任何工序都需要进行评定,对于未合格的工序经过缺陷修补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实际开挖断面、原始施工记录、评定资料三者不相矛盾,经多次讨论,审计认同我方的观点。

四、后续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国家审计:对于再从事国家投资大型项目给予了很大的启示,我结合自身感受综合了以下几点(从审查角度进行阐述):

1、工程技术角度

a、原施工图工程量、变更施工图工程量(精确到细部图的结构尺寸,比如隧道水沟的盖板、侧壁等)必须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及监理现场签证的工程量;依据现场地形施工的措施参数,必须附监理量测资料、施工图中发现结构尺寸有矛盾(细部图与大样图)、结构尺寸的工程量给定有误,必须尽快找设计进行澄清,否则依据技术条款超设计的工程量(无设计指令)的部分是由施工方承担的。

b、对于发生变更措施的项目:变更支持文件下发后仔细查看会议纪要、设计通知、技术核定单是否有不相符的地方,如有矛盾之处,向业主、设计、监理指出,提出更改措施或是重新发文。

c、对于未发生的变更项目:但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常见的是边坡防护、挡墙顺接),对于实际施工超过原设计的部分,必须经业主同意,四方现场核定,并且附施工图示,否则多做的工程量,依据合同是不予核定的。

d、方案合理性的推敲:对于常规的施工方案只需依据其合理的施工即可,对于大型施工方案,最好要方案之间的必选,从施工技术角度分析,施工方便易操作为宜。

2、工程经济角度

a、合同变更成立的依据:依据合同技术条款、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立项是否成立,依据技术条款中上报的依据进行上报,主要是针对一般的结构性变更。

b、对于合同歧义的问题:需与监理、设计、业主的多方沟通,经多方论证,无异议,方可变更上报,变更中支持资料的“完备性”是事后审查的重点,多方资料的相互验证。

c、新增单价的问题:合同单价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新增单价尽量套用原合同类似项目单价(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类似即可,不需完全一致),否则事后审计会抓住类似单价不放。

d、变更中新增单价的分析:人、料、机最好是套用目前市场比较成型的国家定额消耗标准,人工采用市场的人工、材料采用实际购置材料的综合单价、机械套用定额消耗,其他费用按照投标的取费标准进行,工程量变化较大的细目尽量不要随意的更改定额消耗。

工程技术角度与工程经济角度为审计审查单独成立的实体项目。

3、物资、材料、试验方面

a、此三方面不单作为审查的重点,只是作为工程施工配合,尤其试验资料是否与施工资料、变更资料相对应。

b、对于工程材料发生比例较大时,材料的进、出库料单;材料的动态报表是审计审查、复核工程材料的重点,当月发生在动态报表的数量必须大于实际发生的数量。

c、对于特种材料(气密剂、水玻璃)之类的,试验抽检频率,材料检测频率也作为审计的审查重点。

4、财务方面

a、作为审查的单独体,往往作为审计审查的重点。

b、主要材料的财务进账发票、往来账目,必要查看银行往来的日记。

8.在得与失之间 篇八

事实上,这部片子中一直有着许多的矛盾与冲突,对父母而言,为了拯救一个孩子而“制造”另一个孩子来提供器官捐赠,那么这个“功能性”的孩子就不算孩子了吗?对这个孩子而言,她当然想要有自己的人权、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出生就要被“决定”她得要做什么;可是看到姐姐的痛苦,她不心疼吗?

除了纯粹的爱之外,还有太多的考量和情绪错综交杂,让他们的脑中也在交战着。

这部电影谈的并不只是癌症的问题,它的公式可套用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它有着一种无奈,有时候,就算你愿意不计代价付出一切,也救不了一个人;有时候,你必需要“利用别人”才能救人,当“别人”被卷入的时候,复杂度就大大提高了,而当这个“别人”是你所爱的人,就更复杂了。

其实,若单看这位妹妹,你会觉得她真的好可怜,她一生动过的手术、失去的机会,都让她无法和一般小孩一样过日子,单看她,你一定会同情,一定会想帮她。但再来看看这个姐姐,还有一心想要救姐姐的父母,他们又有什么选择呢?如果父母自己能够捐献,早就义无反顾去做了,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只得做出这唯一的选择。

很爱《姐姐的守护者》中不同角色之间立场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又全都是建立在“爱”的上面,如果他们都不爱彼此,就不会有这样子的问题产生了。“爱”真的让他们更痛苦吗?看完影片之后,相信你会感受到更多——无法言喻且绝对不是黑白分明的滋味。

不光是妹妹没有选择的权力,生病的姐姐呢?她是否有寻死放弃的权力?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这些人的任何一个决定,或是一举一动,都和身边所爱的人息息相关,怎么做都有人受伤,并没有所谓的最佳解决方法存在……要牺牲什么、牺牲谁,谁都没有选择权。

像《姐姐的守护者》这种电影,演技非常重要,兩个小女孩都不输给大人,相信很多人从《Miss Little Sunshine》认识了Abigail Breslin,她很成熟很抢镜,但演生病姐姐的Sofia Vassilieva也毫不逊色,连演很多爱情喜剧的Cameron Diaz都有超平常水准的演出。Alec Baldwin和Jason Patric也都是能演的人,他们把这复杂的“四分五裂”都演得很好,使得这冲突重重的一部片子,背后仍充满温暖。

相信大家也会好奇,这一切会如何结束?那就慢慢品尝吧。

《姐姐的守护者》的感觉不会特别故意催泪,也不是一部很“娘”的片子,对亲情有点感觉的人,应该都会有所体悟的。毕竟是亲人的生离死别,这本来就是个会让观众痛得要命的题材。

9.得与失作文 篇九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它告诉我们,得失可以相互转换。

马云很成功,众人很羡慕,但是马云却说,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立阿里巴巴。有人说他矫情,他却说,只想做点小生意,多点时间陪家人。

人生在世,我们渴望成功,我们渴望鲜花与掌声。然而,当真的成功登顶时,当你真的成为千人迷万人迷时,你突然发现,你失去了很多很多。更要命的是,失去的已经回不来了,得到的很可能是,不过如此。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得与失既是终点,也是起点。阿里巴巴成功上市了,一个阶段的目标完成了。这是这个阶段的终点。成为公众公司后,公司的架构、运作需要更加规范透明,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从生命的长河来看,得与失是个过程。今天我参加高考,如果考出好成绩,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我是有所得。但是,果真去了外地读书,离开了父母,那何尝不是失。当然,结识了新同学,开始了崭新的人生,又是一个起点。得与失,瞬间转换。得到的同时,一定是失去。失去的时候,又是新的得到。前些天新闻报道说,有两个妈妈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把孩子给换错了。这一错,竟然错了28年。孩子是换回来了,但其中的悲欢离合让人深刻理解了得与失的关系。得到即失去,失去即得到。

舒老师和我讲过这样一件事:香港一位大咖收藏了很多漆器。一次搞卫生的时候,保姆不小心把一件漆器损坏了。保姆忐忑不安,一个劲地赔不是,大咖安慰保姆说,没关系,没关系,它说明,这件作品和我没有缘份。

得与失,其实是一种人生观,一种价值观,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得失观不一样。价值观不同,得失观必然有差别。世界观不同,得失观不兼容。我个人更愿意把得与失看成是一个过程。

得与失就是个过程。如此,我们就能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我们就不会选择“躺平”,我们才不会惧怕“内卷”。

得与失就是个过程。如此,我们或许真的可以做到,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10.得与失作文 篇十

得与失

听着电台播放的煽情的音乐,心情也随之而时起时落,如潮涨潮落般。不经意间勾起了童年的一些往事,还添加了点幻想色彩。

小时候总喜欢独自一人坐在家门前,盼着下田劳作的奶奶快点回家来,我从小就与奶奶相依为命,爸妈抛弃了我,就为了要个弟弟。有时怨上天的不公,要是我是个男的话,爸妈肯定不会一走了之的吧。 日落西山了,天地间拉下一块漆黑的帷幕,心中越想盼着奶奶回家,就越想到一些不好的念头,不会连奶奶也抛弃我了吧?奶奶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直到我看到步履蹒跚的奶奶挑着簸箕回家的身影时,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下来。也许你们会问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我无法忍受失去了的东西永远回不来,偏偏岁月的万般无情让我手足无措,它带走了太多太多宝贵的东西,它甚至要消掉我的记忆。不,我不会让它这样做的`。心是这么想罢了,可我又能做些什么。有时半夜三更被噩梦缠绕,我会发了疯似的起床,甚至会大哭一场,可能是心理负担吧,我总不敢面对生活的一些难题,我只有退缩,尽管我知道这样很懦弱。 失去一个朋友了,她和我是那么要好,记得当初我俩结拜时说过一生一世都要做好朋友的,还有天地为证呢。可是事与愿违,她慢慢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当然我是不会加入他们的行列的优秀作文 专注写作 作文人,唯有逐渐远离她。昔日她对我的友情是真是假,我不清楚。自从我俩分手后,她就很少理我,甚至当我不存在或是个笑料。于是我开始恨她,可以用恨之入骨这个词来形容,我巴不得她立马从我眼前消失。如今,我们真的各奔东西了,她离开了这个小镇,到底去了哪,我也就不得而知了。时常会想起一些有关她的事,我也一笑了之,当年的我们是那么幼稚,友谊不过是口头上一个虚伪的代名词罢了,我与她根本没有友谊可言,可能投其所好,互相发一下牢骚,或许她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优异而接近我的。不过也无所谓啦,现在我也不在乎了。

11.《自然社会》的得与失 篇十一

在新文化运动发端一百周年之际,李猛推出了他令人翘首以盼的首部中文专著《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这部著作关注的是现代早期自然法学派如何从自然状态学说出发,围绕着以社会性为中心的人性学说,建构起一个人为的现代政治社会或现代道德世界。表面上看,这部以格劳秀斯、霍布斯、普芬多夫和洛克为核心论述对象的西方政治哲学著作,与一个世纪以前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的那场文化运动似乎毫无关联。不过,在笔者看来,《自然社会》却与新文化运动遥相呼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对那场深刻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命运的文化运动的“另类”纪念。

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场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争的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还是“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如果我们把“问题”与“主义”分别界定为“紧迫问题”和“根本问题”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对于任何一个转型社会来说,始终面临着这两类问题的双重压迫。今天的中国相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转型社会的历史身份。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响,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每个学者当然都可以在“紧迫问题”与“根本问题”之间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取舍。但不管每个人的判断和取舍是什么,重要的是,研究紧迫问题的人要以他所认定的根本问题为指向,这样他对紧迫问题的界定和解决才不会误入“假问题”的歧途;同样,研究根本问题的人也要始终确认自己的研究与现实紧迫问题的意义关联,不然就很容易使其研究徒具形式感,流于空洞,大而无当。

《自然社会》很显然不是对紧迫问题的研究,那么在何种意义上,它是一项对根本问题的研究呢?它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紧迫的现实问题又有何启发意义呢?我们仍然可以到新文化运动中去寻找线索。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是“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如果从《自然社会》所关注的“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的角度来看,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新道德的提倡具有更为根本的历史影响,对科学和新文学的提倡则更多地具有工具意义。科学重塑了人的世界观,进而摧毁了专制和旧道德的知识论基础;新文学则使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入人心,从而为民主和新道德的建立提供了观念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社会》与新文化运动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现代人如何斩断各种传统社会关系的纽带,首先变成一个孑然独立的全新的人,然后再在彼此自由平等的身份基础上,人为构建崭新的道德体系和政治社会。李猛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鲁迅在他的小说《伤逝》中,借女主人公子君之口反复讲过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所表达的观念深刻体现了一个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现代人对自己的根本道德处境的理解,而《自然社会》所研究的现代自然法学派的自然状态学说,恰恰刻画的就是这样一种现代人的道德处境。因此,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自然社会》所着力阐释的那个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故事的中国版本。

不过,这个故事的中国版本不止一个,或者也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由传统到现代道德世界的深刻转变今天仍处于进行时,而且在近三十多年的大变革时代中得到了一种加速度式的集中展现。当代中国许多紧迫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如利己主义盛行,家庭观念淡化,离婚率高企,集体主义道德教育失灵,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充满戾气,干群关系紧张等等,都与这个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因此,《自然社会》这部充满了缜密的历史文本分析的道德政治哲学著作,虽无只言片语论及中国,其实暗含了一种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至少在道德层面上,当代中国人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日益接近某种自然状态,对某些人,可能是霍布斯意义上的自然状态,对另一些人,也许是普芬多夫或洛克意义上的自然状态。滕尼斯意义上的传统共同体解体之后,即便是一种机械性团结的社会也不会自动建立起来。我们的现代国家构建的目标,就是要让这些处于自然状态中、本质上彼此分离,甚至相互争斗的个体能够形成某种具有规范性基础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自然社会》就是要告诉我们,现代国家构建这个根本问题,其理论上的难点在哪里,薄弱环节有哪些。

《自然社会》勒口上所印的一段简明文字点出了全书的核心问题:“一个几乎上千年毫无危险的道德学说,为什么会在十八世纪突然点燃了革命的引线,摧毁了旧制度,建立了‘世界新秩序’?”正如李猛在全书第四章开篇就提到的,这个所谓的“布赖斯之谜”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很多现当代自然法研究者,如登特列夫和塔克,都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会选择研究这样一个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的老问题?为什么这个所谓的核心问题直到第四章才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这个问题与书名“自然社会”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先从书名“自然社会”说起。“自然社会”这个说法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不过该书的副标题“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给了我们理解的线索。如果“现代道德世界”指的是“社会”,那么“自然”这个修饰词就一定来自“自然法”。因此,自然社会就是指由自然法所形塑的现代道德世界。从这个题解中可以推知,全书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自然法是如何塑造了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比布赖斯之谜更大的问题。布赖斯之谜只是突出了自然法在现代道德世界中所展现的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自然法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古典时期就已经有了,在中世纪政治思想中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为什么直到现代时期才爆发出革命的潜能?因此,布赖斯之谜是西方学者反思自己的思想传统时的一个典型的提问方式。

在笔者看来,《自然社会》形式上是在回答布赖斯之谜的提问,实际上却有一个更为宏大的问题意识,那就是从西方思想传统以外的视角来观察,自然法到底如何塑造了西方人对现代道德世界的根本理解。虽然这个现代道德世界已经全球化了,我们自己也身处其中,但是由于其在发端的时刻仍然是来自一个迥异于我们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仍然可以秉持一种外部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它的起源。这个视角的不同既表明《自然社会》关注一个世纪以前的老问题并不是简单地老调重弹,也表明这项研究的重点不仅仅在于自然法导致的革命性政治后果,更是在于自然法导致的现代人根本道德处境的彻底重构,以及根本政治问题的完全转换。由于本书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书名副标题所揭示的问题,而不是布赖斯之谜本身,因此,对布赖斯之谜的提及迟至第四章才出现也就可以理解了。在这个意义上,该书勒口上的那句话多多少少是有一点误导性的。

nlc202309030856

不同的视角决定了《自然社会》在篇章结构安排上并没有直接从布赖斯之谜和自然法传统本身开篇,而是选择从自然状态学说入手展开上篇的论述。作者认为,自然状态学说是现代自然法学派的一个重大发明,正是这个发明与自然法思想传统的结合,才从根本上重塑了现代道德世界的基本面貌。作者抓住自然政治性与自然社会性这一关键区别,深刻揭示了古代政治与现代政治关于孤独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并且提出了具有“非社会的社会性”的人如何建立社会的现代政治秩序构建难题。这一难题为中篇和下篇有关论述的展开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视角。格劳秀斯、霍布斯和普芬多夫是上篇的三个关键人物。格劳秀斯貌似是亚里士多德的现代传人,但他的自然社会性概念在自爱与社会性之间建立关联的方式,更依赖财产和所有权的中介作用,并且把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转化为一种自爱式的欲求。格劳秀斯已经与亚里士多德分道扬镳,而霍布斯则走得更远,他甚至否认人具有自然社会性,强调人生来就是反社会的,只有依赖主权国家和实定法才有可能建立社会。霍布斯使用他独具特色的自然状态概念解体了人与传统共同体的各种纽带,也解体了人的任何生活方式,每个人像地里长出的蘑菇一样被抛入这个完全丧失了伦理维度的世界,于是,政治的核心问题不再是政治生活本身如何有意义,而变成了国家机器该如何构建,国家权力该如何安排。李猛不无新意地指出,霍布斯意义上的自然状态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虽然霍布斯确实提供了关于自然状态的历史实例,但那些实例的修辞意义远大于理论建构意义。正是由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原则上很难历史化,所以普芬多夫把自然状态历史化的努力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普芬多夫完成了对格劳秀斯和霍布斯的伟大综合,把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学说有效吸纳到格劳秀斯的自然法权框架中,从而使自然状态有可能成为一个和平化的、虽然是不稳定的道德空间。

《自然社会》的中篇从布赖斯之谜切入,开始深入细致地耙梳自然法传统的历史变迁,特别关注其如何完成了从客观法秩序到主体性自然权利的焦点转换。作者指出,自然法概念虽然脱胎于希腊传统,但是其在古代道德和政治哲学中并不十分重要,自然法思想实际上是在拉丁传统中才发展成熟的。托马斯·阿奎那将希腊思想中的自然之理与罗马法传统和基督教的自然法观念相结合,成为自然法学说的集大成者。托马斯与格劳秀斯对自然法理解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主要将其视为法权概念的客观的自然秩序基础,而后者则主要将其视为人身属性或人身能力这种主体意义上的法权。从主体性权利的角度理解法权概念至少从中世纪教会法学家那里就已经开始了,后来马西留、奥康和热尔松等人都为法权脱离古典德性学说的畛域,凸显个人可自由支配能力的含义做出了贡献。但是只有现代自然法学派才真正使主体性权利的思想彻底摆脱了中世纪自然秩序的形而上学框架,成为现代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然法权的内涵由客观意义到主观意义的焦点转换为解答布赖斯之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但这个多少有点老生常谈的梳理并不是《自然社会》中篇关注的首要问题,而只是为后面的分析提供一个知识背景。李猛最关心的是,由于现代自然法学派(也许除了霍布斯)期待自然法能够为自然状态提供伦理维度,进而为政治社会提供规范性基础,因而就会比主要把自然法当作人的自然实践倾向的托马斯,更加强调自然法作为法的规范性和约束力。从托马斯开始,自然法的约束力就依赖于它的自然可知性。苏亚雷斯综合之后,自然法的可知性变成愈发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自然法作为真正的法的地位就难以建立。自然法的开端和基础在哪里?无论是格劳秀斯和霍布斯诉诸自爱和自我保存的世俗原则,还是普芬多夫诉诸上帝统治人类的宗教原则,都无法成功地说明自然法义务的真正源泉,因为他们都不能解决普通人的自然理性是否可以直接认知自然法的问题。洛克试图通过批判天赋论来为道德知识奠定全新的基础,但是他的哲学努力实际上事与愿违,反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自然法的认知信念,从而使现代道德世界的义务论基础变得岌岌可危。

既然从理论上无法为政治社会确立一个先在的道德基础,那么只能采用霍布斯的思路,使国家权力与道德规范基础同时产生。于是,《自然社会》下篇首先就来分析霍布斯的契约建国论。不像后来的普芬多夫和洛克,霍布斯的契约建国是一次完成的,通过同一组权利让渡行为,政治权力和原初契约的规范性义务同时得以产生。霍布斯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代表理论来解决人为政治权力的统一性问题,国家的统一性最终是通过主权者(君主)自身的人格统一性得到实现的。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主权者同时具有自然人格和公共人格,他的自然人性会给这个人为政治秩序带来诸多不便,导致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当主权者掌握了绝对权力时,这种不便和影响便有可能是致命的。洛克正是在这个地方对绝对王权理论提出了深刻的怀疑。受普芬多夫两阶段建国论(统一契约和臣服契约)的启发,洛克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双重契约建国论。在第一阶段,每个人与每个人缔约走出自然状态,形成政治社会,也就是形成被称为人民的集体道德人格。在洛克的政治理论中,人民是真正的主权者,只在两个关键时刻出场行使权力:一个时刻是政治社会刚刚建立的时候,人民要行使制宪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国家的宪制形式,把国家权力以信托的方式交给统治者(这个过程也是洛克契约建国论的第二阶段);另一个时刻就是统治者违背了人民的信托,导致政府解体的时候,这时人民要行使革命权,推翻实施暴政者,建立新政府。这样,洛克就第一次使自然法学说彰显出革命的底色,使革命问题取代政体问题成为现代政治的核心问题,并且使革命褪去了造反叛乱的负面消极色彩,而带有了约束政府权力的积极宪政意义。

洛克的政治理论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社会自我理解的基本范式,而他的整个政治理论都建立在自然法的规范性基础之上,但是,对自然法原则的哲学论证却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然社会得到了“社会”,却失去了“自然”。“当自然法已经不再能充当‘我们的星与罗盘’时,谁能在荒凉的大海中看见我们日渐远离的陆地?”全书最后一句话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现代道德和政治世界的规范性基础本来是由自然法提供的,当自然法的义务基础被釜底抽薪,我们已然建立起来的政治社会实际上处于某种缺乏根基的漂浮状态,需要新的理论奠基来使我们重新得到脚踏实地的安定感。可是,这个新的规范性基础在哪里?如何才能从理论上把握它与我们的生活理想之间的关系?

nlc202309030856

关于自然法权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学界的老生常谈,已经产生了许多经典著作。李猛不仅非常熟悉这个研究传统,而且有意识地与其展开对话。比如,面对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对现代政治思想的极有影响的诠释,李猛力图纠正“从古代政治到现代政治就是从自然正当到自然权利”这一宏大叙事的片面性,努力表明现代自然法学派一方面使自然法权彻底摆脱了中世纪自然秩序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框架而变成了主体性自然权利,另一方面又非常有意识地要从主体性自然权利出发来为现代政治社会建立义务论的基础。《自然社会》中篇的整个分析都在致力于揭示现代自然法学派理论构建的义务论导向及其面临的认识论上的根本困难。作者特别希望纠正人们对霍布斯理论的偏重功利主义的解释,消除“霍布斯缺乏规范性思考”这样一种误解。《自然社会》把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贡献给霍布斯,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比较和阐释,重塑了一个极为注重规范性思考的霍布斯形象。这不仅是对施特劳斯宏大叙事的纠偏,而且有破有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有学者评论《自然社会》精细分析有余,宏大叙事不足,似难成立。

当然,从形式上看,《自然社会》并没有为精炼表述自己的宏大叙事留出适当的位置,而让这种主旨性的立论在很大程度上湮没在无数精深细致的文本分析中,从而容易给读者留下这只是一部细密的思想史梳理,甚至结构有些松散的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学术著作的标准写法而言,全书的宏旨首先在导论中抛出,最后在结论中升华。就此而言,《自然社会》可谓与众不同,既没有结论,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导论。本书的导论是对《鲁滨孙漂流记》做了一篇极为睿智的政治寓言解读。这一安排实际上是双刃剑。好处在于,以一种生动而又富有启发意义的方式接引读者进入对现代政治思想的几个关键主题(如孤独与恐惧、劳动与宗教、战争与安全、财产与主权、理性与激情)的思考。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导论没有更清楚地交代出作者的问题意识、独特视角、研究背景、结构安排上的考虑、论证线索的展开等等,反而需要读者再来解读这篇对政治寓言的解读。作者的本意可能是让读者的阅读体验能够有一个比较轻松惬意的开始,结果却给读者从总体上把握正文部分艰深的学术讨论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结论的缺乏也有类似的效果。现在的结尾读起来有点戛然而止的味道,如果增加一个简明的结论,是不是更有助于引导读者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自然社会规范性基础不稳固的困境呢?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坚持政治哲学的纯文本分析或逻辑分析,并多次强调政治哲学的系统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例如,作者在梳理主体性权利思想发展史时指出,虽然像奥康这样的思想家对主体性权利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总体上仍然没有突破客观法权的概念框架,完全的突破只有到现代自然法学派那里才得到实现。如果只对政治话语渊源做历史研究,而缺乏整体的政治哲学分析,则容易忽视这一点。又如,斯金纳等学者基于语境主义的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提出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主张对主权者的事实服从,而非法权服从。对此李猛指出,霍布斯的建国契约同时结合了相互让渡权利的契约和单方面让渡权利的赠予,主权者并未参与契约订立,但却获得了未来臣民对其服从的义务,未来臣民的权利赠予也是他的应得之物,主权依靠个体彼此之间的义务,以及个体对主权者的义务,得到了双重保障。因此,他批评斯金纳等人的解释“在根本上误解了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现代人为国家的道德性质”。这是从严密的文本分析出发对近来流行的剑桥学派语境主义研究结论的批评,表明在方法论上语境主义不见得比纯文本分析更优越。尽管政治哲学的逻辑分析有其显而易见的长处,但它相对于各种语境主义的历史研究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不能说明政治思想转变背后的历史原因。

然而毫无疑问,《自然社会》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对现代早期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有分量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著作。无论是知识性的增益,还是思想性的启发,都将使读者获益匪浅。

(暑中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楼)

上一篇:纸厂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简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及最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