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的感悟笔记

2024-09-14

《平凡的世界》的感悟笔记(精选16篇)

1.《平凡的世界》的感悟笔记 篇一

人生的学识不是学习时间长短、读书多少和学历高低所决定的。学识的基本解释是学术上知识和修养,但人生的学识是人的心性锻炼、灵魂净化,要能在安乐和危机关头清晰地辨别出利市诱惑,把人生得失的过程当作提升高尚品质的途径。笔者认为人生学识提升到一定程度,可以达到人生的几种境界,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句号。

难以改变就坦然接受。坦然接受并不等于不做任何积极的思考和行动。因为任何年代的社会主流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前进的,同时仍然有很多消极的、抵制的暗流,所以遇到急流险滩也是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关口,过了关隘狭口就必然是社会前进的洪流,是任何阻力也无法阻挡的。同样,生活也是这个样子。生活中存在很多负面的人和事儿,经过时间的历久弥新这些消极的东西会成为人生学识的沉淀。眼前,你既然无法抗拒和改变就坦然接受。在积极的面对中让生命绽放出仪态万千的风情,给人生涂上健康的颜色。

做事不要怕“重复”。更年轻的人强调“人不疯狂枉少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味地强调勇往直前、激流勇进,绝不会退后一步思考,更不愿意去做重复的琐碎的平常小事。笔者以做过重复的琐碎的小事的事实告诉大家,本人的体会是用心去做重复的琐碎的平常小事,历经一段时间就会发现“重复”里的价值。本人在学生时代喜欢文字这等小事,没事儿就泡在图书馆、阅览室,业余时间都是在练习文字组合,当时没感觉自己写作水平有什么提高。参加工作以后,凭借着这点“文字”能力被领导选拔为秘书。从给领导抄写材料开始,天天重复“抄写”的动作,不但书写汉字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对文字的理解、工作掌控都有明显的帮助。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重复”的内涵。

善于将积累“提纯”。凡是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量的积累必然会达到质的飞跃。一个人不能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一程,积累一程,然后静下心来进行冷静地思考,无论对与错、前进与后退都是应该总结的东西,这就是善于将积累进行“提纯”。

遇到尴尬的事情一笑了之。这是一种胸怀,因人因事而异。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尴尬的事情,甚至是无法面对和记忆。从古至今,很多圣哲大贤都慨叹“人生苦短”,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历史长河中,圣哲大贤、凡夫俗子都是白驹过隙,只是这世界上的一点尘埃而已。如清朝宰相张英说的“万里长城今犹在,哪见当年秦始皇”。我这里说的不是消极,而是说人生胸怀和态度。

自古以来,学识与学历从来不对等。在我们共同父母的怀抱里学识大于学历,现实里有学历的不一定有学识,有学识的不一定有学历,总是与现实的门槛冲突。但是具备了“学识”就能在现实中生存。

2.《平凡的世界》的感悟笔记 篇二

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 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 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 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 反映人们的思想, 给人以亲近, 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 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 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 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高中教育, 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 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 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 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 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 摆脱束缚, 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 学会生活, 懂得珍惜,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 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 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 丑与恶。

当我打开第一页的时候, 就被一个雨雪描写的场面给吸引住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 正纷纷扬扬的飘洒着……”我喜欢景物描写, 给人美的享受, 这可能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 春天到夏天, 夏天到秋天, 秋天到冬天, 冬天又到春天, 过度地非常自然, 跨越了近10年的季节变化, 相同的季节不同的手法描写, 让一览无余。

最让我赏识的是, 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 作者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就是我们怎么去生活, 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 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感悟, 这可能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 也是这本书的精华。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 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 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眼中熟悉了平淡, 思想上甘于平庸, 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 才是真正的平凡。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 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 它会让你懂得:不管命运如何, 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其中穿插两个交错复杂的爱情故事。孙少平是幸福的, 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 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 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 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 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 我是这么认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感觉少安就是身边的某一位人。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 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让人惋惜。是的, 没有浪漫。少安, 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 他放弃了润叶。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是一种兄妹之情,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 甚至抓狂。润叶这么好的人, 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只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强, 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给不了爱人幸福, 因此他不敢去谈爱情。他只有婚姻, 没有爱情。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再说到少安的事业, 可以这么说, 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先进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 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 几度起伏。多么现实啊, 付出才会收获。有得当然有失, 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入膏肓。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绝笔。

3.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爱 篇三

“我比你更爱润叶,我可以为她不要性命。你能吗?你不能。以后别再见润叶了,让我们好好过日子!”李向前对少安说。

润叶与少安青梅竹马彼此相爱。李向前,润叶痴情的追求者。按理根本没有李向前的事。然而,爱情撞到现实后出现了裂缝,贫富差距、长辈反对、政治联姻。故相爱的人之间硬生生插进一个理直气壮的第三者李向前。

两个男人都爱润叶,可润叶只爱少安。李向前号称用命爱润叶,事实只证明他的爱要多自私有多自私,以占有为目的,以愉己为责任,完全不顾润叶的感受与处境,给她的痛苦雪上加霜。最终他以失去双腿为代价换到了润叶的内疚与同情。而那时少安已结婚生子。

秀莲,又一个异常优秀可爱的女性。她虽无润叶读书多,却比润叶多了果断勇敢的“女汉子”气质。在少安转身要走的时候,她一个虎扑从背后牢牢抱住他,撒血誓盟:“算命的说你命短,没关系,我用我的血给你续上!我就是要跟你在一起。”这样的清丽容颜、这样没有余地非你不可的爱,一刹那便收服了少安。

少安也愛润叶,但一定没有润叶爱他的多。或者男性对爱的唯一性不那么执著?面对现实,少安懦弱退缩了,另娶他人生儿育女,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不让润叶吃苦,为她好。少安的自私与李向前本质并无不同。不过以爱之名,行自私之实。

少安婚后,润叶才死心嫁给李向前。李向前断腿之前,润叶从未与他同睡一张床,甚至为了躲避丈夫夜里纠缠,调到别处工作。秀莲遇见少安之前,相遍了附近村里的男人也没看中一个。她为少安远离亲人家乡、敬老扶幼、未同甘只同苦,积劳成疾,在少安砖厂重建,好日子已到的时候,含笑而逝了。

《平凡的世界》书还没看完,电视剧已看完。其中两男两女交织的爱恨情仇人生命运,让我有了一种感觉:男人更爱自己,女人比爱自己更爱爱情。男人为生而生,女人为爱而生。

人在保证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才轮到谈爱情。生存和性都排在爱情前面。这是一个外国男科学家的理论。以此说来,爱情属于高贵高尚的奢侈品,而两个并不富裕的姑娘,润叶与秀莲却把它们当成了婚姻必需品,当成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亲密生活的底线条件。想到这一层,我想我从这个角度理解了安妮宝贝的一句话:“男人与女人不同类。”

“女性是这生命的奇迹!”作家以及词作人姚谦说。不管其他男性是否也这样认为,起码《平凡的世界》里少安、少平、李向前这三个人肯定是深有体会的。尤其少安,两个爱他至深的女性都如此奇迹般美好。远远看着润叶,与秀莲恩爱厮磨家长里短,这幸福少安心里比谁都清楚。做男人是幸运的,只要善于发现,随处可见奇迹。女人比较不幸,身为奇迹要在奇迹不多的男人世界里找奇迹,多少有点难度,容易失望。

4.读《平凡的世界》感悟 篇四

在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读了《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个英年早逝的作家路遥先生,后来我读了他的《烦恼人生》等作品。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但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这其中我最喜欢他的《平凡的世界》。每每有时间我都要重新去读,感想好多,可真要写读后感,却又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落笔。很害怕自己的拙劣的文字解读损害了路遥先生的本意。劳动者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就白纸黑字的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首先,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 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其次,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民经过的日子,农民的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对农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理解。而且间接知识也能够带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部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也能让我们深刻的理解我们那些可敬可爱的农民的平凡与伟大。

我们生存的现实年代,每一时刻都在告别贫困的困扰,可生存环境的改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面对不段涌现的新课题,在普通人的视线里,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平坦得一马平川。面对新的困难,一样会有新的无奈;面对新的理想,一定会新的彷徨;面对新的世界,也一样会有新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人类的懦弱是本性,任何人都不能逃避。

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旅途中,只有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积极的去面对,才会有发展,才会有未来。困境里的自卑,无奈中的反抗,积极中的进取都是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激励因素。

在这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的一生,更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执着的追求和渴望,我们就应该像孙少平那样,学会在逆境中历练心智,在自卑中寻找坚强,战胜自我,找一个坚强的理由让人奋进。

5.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五

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颤。诚然,作品中人物的困境我无法感同身受,也无法体会作者那样对生活的强烈认知。然而,路遥先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真切的认识以及对文字的把握都让我惊奇不已,隔了好几天内心还是不能平静。一次又一次的陷入思考,思绪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飘飞在了双水村静谧的晨曦中,似乎站在东拉河畔边听着远处悠悠的信天游。

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把人物直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开描写一个学校的日常生活,从而引起读者思考所折射出的社会环境。当然我们所接触到的第一个人物就是瘦瘦高高,穿着破烂不堪,只能以黑高粱馍填肚子的孙少平。也正是以这个少年为中心,蔓延出了他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身边的众多人物。孙少平,一个从双水村走出的少年,经历了贫穷的自卑和初恋的失败而不断成长起来。他在原西城的各条街道上漫游着思考,在县图书馆的借来的书本中吸取知识。当然,他的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两年的时间把当初那个懵懂的少年出落得更加成熟稳重。而他的成长也是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对人事新的认识基础上的。命运就是如此,对于像他这样的农村孩子来说,高中毕业不得不回到乡村劳动,而我们都能想得到他这样有独立人格和深远思想的人绝对不会甘愿一辈子与土地为伴,他要寻找自己的出路,为了心中若隐若现的生活理想。所以后来他毅然离开家乡去黄原揽工,过着今日不知明日在何处的日子,我并没有刚到惊讶。相反,我认为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孙少平,正如他在晓霞心中那样,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不断高大。佩服,敬畏之类的词语已经无法表达我对他的那一份深情。像少平这样有思想有担当的男人,征服的不仅仅是同样与他有共同理想最求的高干子弟晓霞,也不仅仅是青梅竹马的农家姑娘金秀,而是诸如我之流的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万千女孩。他身上的光辉映照在我们的心间,有一种力量把他与我拉得很近。可是,当少平被征去做大亚湾煤矿工人时,我不知道该是高兴还是难过。我的构想中他是会变得有钱有权,而作者却做了这样的安排,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作者的伟大,这才是少平这样平凡人物应该有的命运,才是他自己所期待的命运。即使平凡如他,可他的真诚,善良,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对于爱情,我很敬佩他对晓霞的专情,也敬畏他对金秀亲人般的爱护。在对惠英嫂和明明的照顾上,他不顾旁人的误解倾心相助,更是难能可贵。不管后来的后来他是否真的成为惠英的亲人,但他的行为已经告诉我们他已把照顾师傅的妻子和孩子当作一份责任。土地没有束缚他,而时代却捆绑了他。(读后感 )当初决然离开家乡并非不热爱那片养育他的土地,也并非出于想要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他只是觉得要做一次较劲,甚至他自己都说不出来是为了什么确切的目标。所以能够到煤矿当工人,能够成为公家人,对他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满足。即便后来有机会调动工作,他也断然拒绝,因为他知道他离不开那滚滚的黑色,离不开那一度带给他希望大亚湾煤矿。是的,从大的社会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现实来说,他代表着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地位,却有知识有思想的青年,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出路,寻求新的生活追求。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出现了许多个孙少平,他们被现实所压倒,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所幸的是我们看到的孙少平,勇敢,智慧,善良,充满了信念,可他的信念仍然处于一种对自我清醒的认识上,在某些方面来说显得过于保守。当然,正是由于他骨子里那股善良的憨劲才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可爱与伟大。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孙少安,尽管他没有脱离土地的束缚,但同样却获得我们的尊敬。对他,我是既同情又敬爱的。十三岁辍学挑起生活的重担,小小年纪却有一颗勇敢的心。努力带领一队村民劳动,与村中“权贵”积极反抗,利用聪明才智抓住机会发家致富却不忘乡邻的苦难。这样的男人,又怎么会不令人动心呢?对待爱情,他与弟弟截然不同,一开始就扼杀了与润叶的感情。无论是出于世俗的偏见还是对润叶的爱,我认为他就应该与秀珍这样的姑娘在一起,只有与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他才会没有心理负担,也才会放开手脚去干。秀珍给他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支持,也成为他不断奋斗的推动力。少安的人生,我也决不相信会如此平庸的度过,我想象着他会成为双水村的骄傲,作者也赋予了他这样的使命。他一心一意为村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亲人奉献,苦难并没有压湾他的脊梁,反而让他在诸多挫折中变得更强大。是的,他的成功源于勤劳,智慧,同时也源于家人的关怀与帮助,尤其是妻子的体贴。所以当秀珍查出患有癌症的时候,我与少安一样心如刀割。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变得富裕后还为村民做好事,修建学校。这是一个有良知的农村企业家,我想只有真正有良知的人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当然,在那个时代,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孙少安,他们抓住改革的潮流,发挥聪明才智谋求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做贡献。作者深刻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因此刻画了少安这样一个由极端贫困到变得富裕起来的农村企业家形象,同时警戒世人无论何时都不能丧失做人起码的良知。

在整部作品中,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如亲人般的友情也让我几度落泪。对于孙玉厚老汉来说,在村里一辈子没能抬起头,被贫穷二字压弯了腰。然而在我看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他是另一个少安。为了弟弟读书,娶媳妇,他几乎拼尽了所有的力量,尽管后来弟弟没有多大出息,当他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那接济弟弟。倘若他有更大的能力决女不会弃弟弟不顾的。我想他的两个儿子出落得这样铁骨铮铮而心性友爱,与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儿子女儿都发展得很不错时,他仍然保持着庄稼人惯有的深沉与沉默,而没有四处耀武扬威。这无疑让我们知道正是他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极端的贫困让他的四个孩子懂得互相体谅互相扶持。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亲情的伟大,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最割舍不了的是浓浓的亲情。尤其在对待兰花家的问题上,他们同情兰花,痛恨王满银,但他们依旧会真心对待他们,在满银浪子回头后不计前嫌的给与支持与帮助。还有对兰香,兄弟俩争着供养妹妹读书,并时刻给予生活和思想上的教育。当然,对于兰香这样的孩子来说,苦难的生活已教会她许多道理,她为大哥和二哥的付出而感动,并且为他们也愿意奉献自己的所有。孙老汉一家的亲情,与金家兄弟的寡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也才真正明白“家和万事兴“的千斤重量。

当然,整部作品里我们也看到了少平与金波,兰香与金秀的深厚友情。他们彼此之间的那份理解与信任,那份帮助让我们看到人世间与亲情同样打动人心的感情。但是两段友情又并非是相同的。在最初的描写中,金波的形象很模糊,甚至我想象不出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少年,甚至自私的以为他是高傲而怯弱的,可是我错了。在我看到他组织同学殴打顾养明的时候,我被深深的触动了,为了朋友,甘愿冒着被开除的危险而挺身|“帮助”。他对朋友的深情,少平比我更能懂得。他们拥有同样让他们痛苦的爱情,拥有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双水村金波家的窑洞和在原西到双水村的几十里路,都见证了他俩如亲兄弟般的友情。即便他们不能再朝夕相伴,他也能够洞悉朋友的内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想到他们每在一起时都有说不完的话真是令人羡慕不已。而兰香与金秀,作者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在某些地方提出,但我们仍然可以想到,她们的姐妹情与她们哥哥之间的感情同样深厚。从小睡在一起,上学在一起,一起考上省城的大学,我们还能不说她们是亲姐妹麽?想到她们从童年成长到少年,出落得这样美丽大方,拥有智慧,并有了自己对爱情的期待,我的心都不由得激动起来,这样一路陪伴着成长的知己,此生得之,便是最为美好了。

路遥先生刻画出了很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以双水村甚至黄原城为例,把文化大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展现在我们眼前。人们说这是一部恢宏的伟大历史史诗性的著作,这一点我想没有人可以否认。路遥先生总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从而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文革十年浩劫农村的生活变迁我们由此也能够洞悉。当然,人们劳动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领导更换。小说中最惹人注目的便是田福军,有能力,有魄力,宽容,在前期的工作中总是受到压制,但后来四人帮粉碎后,中央领导层的更换,使田福军这样的人才得以重用。这无疑也是向我们宣告,只有正确的领导才能引导中国往更号处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也正是拥有许多田福军这样为民办实事的干部,才让祖国的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这部历史巨著,也许没有气壮山河,荡气回肠,却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回到了多年前的岁月,在质朴的语言里体会平凡世界的伟大。固然,我浅薄的认识并不能表达出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只是为了平复心里的激动澎湃,写下这些文字,以此表白我对路遥先生的敬意和对作品的喜爱。

6.《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六

书的开头,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农村学生;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从头至尾,孙少平都没有能够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可是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平凡的世界》,想起孙少平这个平凡的人,这个人物身上的自尊都令我汗颜。孙少平在物质生活上是窘迫的,在精神上是寂寞的(田晓霞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但我从来没有在生活中见到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他这样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些年来,我莫名奇妙的来到一个高尚的地方,作着深奥的学问,身边充满着各种或者聪明、或者自命不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人。偶尔回到故乡的亲人中,短暂的享受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莫名的崇敬和优越感,似乎自己很有成就。但一想起孙少平,就如梦醒一样惊悟到自己精神家园的荒芜和贫乏。

我心中的孙少平,是个“讲究”人,在平凡的人生境遇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仍一丝不苟。和他相比,那些盛气凌人的“成功人士”们却大多活得像个动物。

儒家讲“慎独”,是在没有监督时的道德自律。而孙少平的精神追求,也是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的个人的选择。他的周围不是一个能够欣赏和奖励他的这种追求的环境;他也没有如许多“爱书之人”那样如孔雀般陶醉于自己的才情,展示自己的品味;他甚至不是因为专业上的纯粹的热爱而去学习。他对精神世界的一丝不苟,仅仅是因为他把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的人,来由衷地尊敬和爱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个动物,潦草的对待;或者当成某个

社会角色:“白领”、“x总”,从这些角色中寻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成就感。

这样的态度比任何话语都有力量,这样一个高贵的普通人比任何社会角色都更令人诚服。社会上流行着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来判断他的质量;我身边也不乏动辄对他人的“成就”或“品味”作褒贬之辞的朋友。我总觉得我无法与他们为伍,无法接受这样的价值,因为我见识了孙少平这样的人,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人的存在。人可以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而自己尊重自己,做个高贵的人。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这部小说里还有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人。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有着与少平一样的热情与刚毅,她就是田晓霞。她从不矫揉造作,不虚荣,有思想,有能力敢作敢为,也不乏女子的温柔,虽然父亲是省委书记,但她却不想利用他的关系得到什么。或许只有像孙少平这样的男子才会配得上她吧!读到她为救人而去死的时候总不愿意相信这就是事实。总希望会

像那些电影里演的那样:女主角总会经历磨难,然后奇迹般的又活了过来。可是书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她始终没有如我所愿的活过来。知道他拿着她的日记本一页页的看过去,我才安静地面对她的死亡,才开始慢慢审视她与他之间的爱情:“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那该是怎样一种爱情,怎样一种甜蜜的幸福!想象着她安静的写下这些字的时候脸上挂着多么甜蜜与骄傲的内容!她也是幸福的。

小说里另一个让我深深喜欢并佩服的人物就是孙少安。他十三岁便扛起一个家,二十出头便领导半个双水村,三十岁又干出对一个农民来说很了不起的事业。善良,有事业心,有上进心,不甘于平凡,有家庭责任感,也有足够的气魄。一切似乎都那么理所应当,那么自然,我似乎不该对他奢望什么了,他已经够好了。可是我怎么还对他不满?我不满他对爱情的怯懦,不满面对秀莲坚持分家并且对老人不好时他的没主见,他的不坚持,看见他,回想起《家》里面的觉新,是不是这是所有老大的通病?无论怎样,他还是我比较欣赏的,或者说,很多时候,他还是像一个真正铁骨铮铮的男人的。

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旅途中,只有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积极地去面对,才会有发展,才会有未来。困境里的自卑,无奈中的反抗,积极中的进取都是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激励因素。

这是一部用生命写成的作品,里面那些勤劳善良的平凡的人们总会深深打动我,那些看似简单平凡的爱情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一种征服,他征服了我的情感。喜欢这部作品,喜欢它平实稳重又不失激情的语言;喜欢它平凡又震撼人心,引人思考的情节;喜欢故事里的人,喜

欢故事里人得气质和精神。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平凡,这平凡荡气回肠,这平凡中透着的霸气让人不得不钟爱。那种勤劳,那种热情总是会传染到我,让我学会高昂地活着,让我懂得去认真追求。让我懂得,要在平凡中实现自己的不平凡。

挣扎在人生的旋流当中,时而会忘却自己,忘却过去,忘却追求,忘却我们生命的本质意义,然而,在路遥先生这本著作的感召下,似乎能够拾起忘却的自己,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村子最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十年来的生命历程,为生活的每一刻而勤勤劳劳的创造与付出,体现着我们可亲可敬的劳动人民的价值观。

7.试论《平凡的世界》的崇高美 篇七

严峻的冲突是艺术美的基本特性,而崇高是艺术美的一种类型。正是在严峻的冲突中和无尽的苦难中,才更能显示出人的百折不挠、无坚不摧,表现出比优美更伟大、更复杂的美感——崇高美。路遥是一个社会责任感非常强烈的作家 , 他不断的思考人生 , 对生活充满热爱。同样,他的小说始终关注着社会和人 , 他能在激烈复杂的社会冲突和人物心灵冲突中塑造内涵丰富并且引人深思的典型艺术形象。对崇高美的追求 , 是路遥艺术创造的一个特点。

1.内容概述

文化大革命后期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是动荡发展的,改革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沧桑并且苦难。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不正常,造成城乡之间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路遥在这个时候出生在西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自幼由于家贫被过继给伯父,过早的学会了坚强。他一生钟情于养育他多年的黄土地,这片土地是其精神资源的源泉。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该小说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为背景,讲述了在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依旧坚守最初梦想和对爱情执着的追求的故事。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平凡人的形象 ;生活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个人生活与社会冲突纷繁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同时也表现了这些平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赋予了人物一种崇高感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对社会情景的描述恢宏大气,真切感人的向读者展现了崇高美。该作品的问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绵长深远的影响[1]。

2.《平凡的世界》的崇高美

2.1 人物自我牺牲和奉献的道德崇高

《平凡的世界》大量的叙述和描写了人物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以主人公孙少安为例,他致富后并没有骄傲自大、背离乡亲,而是对周围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苦难,过上幸福生活。而在其破产后,乡亲们却对他冷眼相待,可当他东山再起后并没有漠视他的乡亲们,而是选择了宽容和资助。他并没有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丧失道德情感,这也正是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人所缺少的品质,他爱这里的人,爱这片土地。而另外一个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善良有责任感的人。高中时,冒着生命危险救遭遇洪水围堵的侯玉英 ;解救被工头欺侮的小翠 ;施恩贫苦的劳动者。他普通却不平凡,没有被苦难异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读书,升华了自己的灵魂。这些人物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都体现了道德的崇高美。

2.2 爱情赋予人物的崇高

爱情是美好的,悲壮的,却又是崇高的,自古以来讴歌爱情的小说不胜枚举,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亲手营造起一份份纯美的爱情,却在最后选择将其毁灭,回到现实的苦难中来,“乌托邦”式的爱情终成幻影[2]。

孙少安与田润叶 :孙少安和田润叶彼此相爱,但终被现实打败,孙少安不敢面对和接受这份感情,而润叶却执着的爱着少安,甚至将这份坚持带到了她与李向前“门当户对”的婚姻悲剧中。孙少平和田晓霞 :相识、相知、相爱,在这条道路上,两个人也曾徘徊犹豫,甚至迷茫,但他们选择了勇敢和坚持,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可世事难料,田晓霞在采访抗洪救灾的过程中,为了救一名小女孩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他们的爱情也成为了永远的悲剧。

2.3 苦难赋予人物的崇高

外部环境能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对人物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充满着荆棘,但两兄弟愈挫愈勇,不向邪恶低头、不向命运折腰、不屈不挠的奋斗。生活的艰辛没能使他们退缩,反而造就了他们刚毅的性格。他们热爱生活,显示出特殊环境和精神状态下高尚的品质[3]。

3.《平凡的世界》的社会意义

最近,一家青年报做个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年轻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足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深远。《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 :人,无论身处何位,无论多么贫寒困苦,都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去拥抱生活。路遥虽然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却在这个平凡的世界留下了不平凡的声音,这声音越过黄土高原,传遍神州大地,久久回荡。

4.结束语

《平凡的世界》的崇高美体现了作者自觉的美学追求,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沉、有意义的审美价值。这部小说深深的影响了几代年轻人,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具有“灯塔效应”。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自觉的继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

摘要:路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社会改革变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用自己平凡而又悲苦的一生塑造了一群平凡世界中不平凡的中华儿女。本文重点分析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题材、爱情、理想、苦难赋予人物的崇高美。

8.平凡的世界 篇八

晚上,一个人从图书馆悄悄地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迎着微弱的偏南风,心中有种莫名地欣喜。戴上耳机,打开手机中存放的有声小说《平凡的世界》,孑然徘徊在人丛中。迎着南天上空的一轮明月,和着阵阵清风,虽感觉有些微凉,但更多的是愉悦与舒畅。

徘徊着,倾听着,思考着,发现着,而一对对情侣时不时从自己的身边擦肩而过。耳边的脚步声和嬉笑打闹声搅乱了我的思绪,眼前的无数对鸳鸯戏吻更令人欲淹目而不得。此刻的种种景象,加之我在书中得到的关于人生和时间的感想,以及对我过往青春与爱情的回顾,交织缠绕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对时间和人生的虚无感,有种飘飘然羽化成仙的神奇感受,美得不可言喻。

眼前的年轻情侣们正激情四射的紧紧拥吻着,仿佛要把对方吞没到自己的身体里,把对方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才肯罢休。这让我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把我带回到青春萌动的季节。那时的爱情,有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神奇美感和崇高的纯真感。为了自己所爱的那个人,我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给她带去欢乐,只要能博得她的一笑。而那时,她是那么的美丽动人,她的双眼迷人,她的秀发飘逸,她的身姿绰约,她的言语灵秀,她的思想纯净,她的灵魂高尚,她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世间最美的,是上帝的独一无二的美的创造。她比所有的艺术品都要珍贵千百倍,而我也要爱她千百回。但最终,当一阵风从我们耳边吹过时,我才发现自己的爱情和那个可爱的人,已经成为别人的新娘,过上了我所未知的生活。风,把时间吹来,把我的爱情吹走。

我们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生活的地球面积是如此的辽阔,我们的宇宙是如此的生机盎然,但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世界确是如此的渺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同我们周围的人打交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身边的人擦肩而过,但真正能够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无非就那可怜的几个。风,把时间给我们吹来,又把时间给我们吹走,结果,我才发现原来世界是如此的渺小,真正构成我的世界的仅仅就是那些与我有联系的人,于是,我懂得了要加倍珍惜这些难得的友谊,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要经常和朋友联系。这,就是在珍惜我的世界,珍惜我的人生。

当大卫·科波菲尔回顾自己的一生,谱写自己的传记时,当伊丽莎白和宾利先生用傲慢与偏见演绎他们的爱情时,当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讲述它们的故事时,我们会发现,在宇宙和时间的浩渺长河之中,时间真的似一种虚无,而生命的确是一种消逝和灭亡,它如同昙花的一现,如同流星的一瞬。我们为何还要纠结于日常的种种琐事,钻营于蝇头小利之中呢?我们为何还要限于生的纠结与苦恼之中呢?我们真正所需要的是享受自己的生活,洞悉生活的奥妙,化解身边的纷争,抛开所谓的烦扰,获得一颗淡泊宁静,怡然自得的心境。我们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奇妙与美好,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体会到羽化成仙的逍遥!

正如路遥的小说名字一样,这个世界的确很平凡!我们唯一所需要的,就是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平凡,从而揭开时间和人生的奥秘。

9.《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九

今天终于把它看完,从开始阅读到读完跨越时间之长导致我对书中很多人物、事件已经记不清楚。为什么看这么久呢?一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但是偏向于行文轻快的言情小说,对于这种“稳重”的书籍不太感冒;二是未能坚持每天看,甚至第一本与第二三本脱节严重,忘记什么时候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本,只记得看完后多次到图书馆都未看到第二本,不愿意跳过,所以中间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看的。

放暑假以来,只有想着不能一早起来就玩手机才会拿起看个一两章,期间还经常盯着进度条,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呢,今天看完却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总觉得不应该就这样就结局。但是如若接着写又能写什么呢?少平与金秀?不,他俩更像是兄妹,而和少平互相喜欢的晓霞已经在那场洪水中牺牲。

纵观全书,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少平无论在何种艰苦条件下都依旧坚持阅读。不禁扪心自问,我有着比他好很多的条件,纸质书或者,为什么没能坚持每天阅读呢?自诩喜爱阅读,看得最多的就是言情小说,正经的书籍却没看过多少,看过的大多也已经抛之脑后,实在惭愧。

10.《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十

故事以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的中国为背景,全面地展现了改革浪潮冲击下的城乡社会生活。书名为《平凡的世界》,可人物的命运却是艰难曲折,其中最大的亮点则是全书的主人公孙少平。

作为一个穷困又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孙少平具备众多良好的精神品质。当哥哥希望他回乡帮忙时,他不甘平凡,倾尽所有奋力一搏,孤身一人到城镇打拼。伴随着他的,是勇气,唯一能给予他力量的,是坚定如山的信念。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一个揽工汉,孙少平常与素质低下的粗汉生活在一起,可自始至终他从未改变过一分一毫。他的身上一直昂扬着精神的高傲,挥洒着灵魂的矜持。他始终有着保尔般的工作热情和圣徒般的道德修养,忍辱负重,吃苦耐劳,身怀正义,心怀感恩,具有强大的责任感。也正是这些精神品质,支撑起了全书的框架,使他艰险的人生道路变得不再坎坷,也让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书中多次描写了孙少平干苦力时受的伤,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想到我们如今舒适惬意的生活,我更是深有感触。

物质的匮乏并不能影响孙少平精神上的充盈。他热爱学习,即使只是一名矿工,可却千方百计地寻找书本来阅读。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打着台灯趴在床上看书,那是他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光,知识视野的不断拓展使他的生活变得缤纷多彩。作为时代的青年、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努力向孙少平看齐,培养对知识的追求以及优秀的精神。

书中让我十分钦佩的另外一个人物则是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作为家里的长子,他也被赋予了与弟弟截然不同的命运。与孙少平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沉重的家庭负担和过早地承担世事,使孙少安难以走出土地和家庭的束缚,这造就了他的沉稳和内敛。他的人生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初次尝到了创业成功的甜头之后,却遭到了破产和负债累累的打击,在又一次突破巨大艰难,终于几乎要拥有完美的生活之际,却又传来了妻子肺癌的噩耗。生活就是如此,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总有无数的难题和打击在迎接你,面对这些,最重要的就是无畏。正如孙少安那般,老天和他开了许多次玩笑,但他凭着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将这些挫折一个个地破除。倘若我们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退缩,那人生还有什么未来可言呢?不畏艰险,昂首前进,挫折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此书中十分常见,也十分经典,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黑与白的对比,都在书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直击人心。在金富因盗窃被抓捕归案之后,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大时代的浪潮不仅改变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也在改变人。生活在这个繁杂的时代里,我们也悄悄地被改变着。有的人走上了广阔的生活大道,有的人却渐渐向堕落的深渊滑落。认真思考一下,你在向着哪个方向前进呢?不忘初衷大概只有极少人能做到吧。可是,即使生活使我们改变,但改变的趋势却是可由我们自己掌控的,如果让你回到年少时,你是否会喜欢现在的自己呢?即使是改变,也不要偏离正确的轨道啊。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句子之一。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显得如此渺小,每天都有生命到来或离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抓牢属于自己的每一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创造自己不凡的人生。

11.《平凡的世界》 篇十一

《平凡的世界》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2015届新生的第一份礼物,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它是激励着千万青年的经典,是深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小说。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者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本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者简介: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家贫7岁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其间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教书一年。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并于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读者评论:

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陈忠实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贾平凹

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爱情、亲情和友情,在这青春的档口,你将如何选择,如何去奋斗?

——小包子

是本好书,虽然到三十岁才有机会读。人在苦难的时候更需要共鸣,就和现在的我一样。

——Jessica

书中语录:

·往事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将永远像铅一般沉重地浇铸在心灵的深处。不过,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不幸。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无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樣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这就是人生的心酸。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当然,这不是说我愿意牛马般受苦。我也感到井下的劳动太沉重了。但要摆脱这种沉重是不可能的。再说,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只关注你自身。

·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更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了。

·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像往日一样,正常地投入生活吧!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做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

·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地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粘结。

12.《平凡的世界》的方法论分析 篇十二

路遥, 中国当代作家, 是为数不多能够把内心体验直接转化为艺术表现的小说家之一。我们从他任何一种题材的作品中, 不难发现隐藏在他灵魂深处的理性光环, 他对生活的执着信念, 他在苦难人生中所保持的自立自尊自强的精神构成这个人的内在的骨络。本文是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的小说, 全书共三部, 以中国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 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 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 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 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勾画出当代中国的政治进程和经济变革的轨迹。文中涉及到文学创作的诸多方面, 值得大家深入探索和研讨。该片著作曾于1991 年3 月获得中国第三节矛盾文学奖, 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是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主要内容

1、描述了开放初期农村的改革景象

在双水村, 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的变革派, 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想要改变生活窘况的艰难历程。由于家庭条件有限, 读完高小的孙少安就不得不跟父亲一起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 挑起养家糊口的沉重担子, 可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他曾试图通过当选一队的生产队长, 给每户多分了些猪饲料地, 给大家多谋些福利, 可在当时的大的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被村支书田福堂告发到公社, 认为是在明目张胆的走资本主义道路, 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政治压力, 改革开放之后, 孙少安抓住机遇, 办起了砖厂, 做得风生水起。孙少安的历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在大的变革时代中人生复杂而深刻的内涵。

2、反映了农村青年努力奋斗的场景

孙少平不甘于生存在穷困潦倒的农村中, 他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少平的县城求学过程中掺杂着痛苦和欢乐;几年的揽工生活, 磨练了他的意志;几年的煤矿工人生活, 让他体会真实的人生, 懂得了真正的爱情。

孙少平的奋斗精神, 坦然面对悲惨命运的抗争不服输的劲头, 是他的人格魅力, 也将这一人物刻画的更加真实和更加成熟。

3、表现了农村青年渴望、期待爱情, 以及不懈追求爱情的景象

在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中, 少平是被动的, 因为他跳不出固有的禁锢, 只能表现出惆怅和迷茫, 可在他灵魂的深处, 他对爱情是有渴望的。田晓霞美丽能干的姑娘, 家庭条件也很优越, 她勇于大胆的表达着她的那份爱, 却在一次采访中牺牲了。晓霞的死也将他们的爱情永远的定格在了那里。

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是无可奈何, 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农村青年与城市姑娘的恋爱, 巨大的经济文化地位的差距注定他们的爱情会被现实击得粉碎, 润叶不得不接受现实, 屈服于现实。

孙少安与贺秀连的爱情是一种相互扶持, 平淡的爱情。秀莲不嫌少安家贫穷, 不怕吃苦, 勤劳善良, 当生活刚有起色时, 却得病逝世了, 留给我们满满的遗憾和悲伤。

田润生与郝晓梅的爱情, 田润叶与向前的爱情......, 人们对生活的最真切的爱贯穿了整部小说。正如小说里说的:“爱, 就能使一个人到如此的地步。一次邂逅, 一次目光的交融, 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 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风暴雷电, 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粘合。两个民族, 语言不通, 天各一方, 甚至相互间连名字也不知道...... 真是不可思议!”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4、描绘了农村家庭和谐温馨景象

孙玉厚一家平淡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温馨、幸福感动了你我。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之间的兄妹情, 这三兄妹与父母间, 与奶奶间, 与嫂嫂间, 与大姐间的亲情, 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动摇。

奶奶病了, 为了省钱舍不得去医院, 通常都是摸索着把一瓶止疼药倒出来, 再数着一粒粒的装回去, 这瓶止疼药是少平上高中时, 用田润叶的钱买的, 已将近十年了, 早已变成里一粒粒像羊屎蛋一样的黑蛋蛋, 可见奶奶是有多舍不得吃, 这瓶药像是奶奶的精神寄托, 维系着祖孙情。

王满银生性游手好闲, 好吃懒做, 一年到头不见人, 去做他所谓的生意, 他除了能维系基本的生活外, 什么都不剩了, 他追寻那种“自由”。可孙兰花却很爱他, 把丈夫伺候的周周到到的同时还要拉扯两个孩子, 在孙兰花身上, 我们能看到女性那种伟大无私的爱。最终有一天, 当王满银发现他的鬓角长出了白头发, 眼角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时, 他才真正意识到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家, 一个温暖的家, 而不是终日的漂泊不定。连王满银这样一个看似无可救药的人最终都回归了家庭, 这更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睦是多么的重要。

二、《平凡的世界》方法论分析

本文将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分析。

1、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1) “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 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 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 就是处于一定的现实是社会关系之中, 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的人。在路遥描写的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这十年间为背景, 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 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在文章中随处都能体会到那份真实, 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来源于生活, 例如在第二部中就有描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领导生产队推广责任制, 并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带着青春的梦想到外面去“闯世界”, 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 最后又当上了煤矿工人, 在此同时仍坚持看书学习, 不断地在提升自己的内涵等大量日常生活一颦一笑的写照, 深刻地展示了“现实的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2) 人是物质生产活动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奥秘的钥匙

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作为“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 第一个内容就是维持自己生命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 孙少安和父亲参加农业劳动, 挣工分, 为的就是要养活一家老少, 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第二个内容是为了满足新的需要所进行的再生产活动, 老孙家穷, 连新的窑洞都打不起, 也是因为贫穷, 孙玉厚成天发愁儿子娶媳妇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 接着也就在全村进行了推广之后, 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 最后成为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头, 他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人们为了满足新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物质生产活动, 进而也就不断地生产出新的社会关系。

3) 人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张状况的尺度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在我国,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之前农民都沉睡在集体的怀抱里, 只知道埋头工作, 而不管这种劳动能否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效益。改革之后, 开始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许多像少安这样的农民开始加强经济学方面知识的学习,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这样就产生了面向市场的专业户, 促进了农村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也为农业现代化新道路开创奠定了基础。

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1) 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是什么样的, 他具有什么样的本质, 不取决于他的生理特性, 而是取决于他的社会关系, 即他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孙玉厚一个正直四十出头的壮年, 按理这应是一个男人正当年的时候, 而他却脸上刻满了皱纹, 写尽了沧桑, 因为他遇到了一辈子都摆脱不掉的问题——贫穷和责任, 因为妻子早逝, 他一人不仅有养养活儿女, 还要照顾一个年迈体弱的母亲, 甚至连已经工作的弟弟都不能让他省心;因为贫穷, 生活带给他这个老实巴交庄稼汉子的好像只有不断的苦难和羁绊, 为了弟弟娶妻的事发愁, 为了儿子读书的事发愁, 为了女儿婚嫁的事发愁……;因为他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的最底层, 身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他他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 他只能蹲在田间炕头, 一口接着一口的抽着他的旱烟, 或许只有在烟丝一亮一灭间能将他暂时的带离着苦不堪言的生活吧。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 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生命力所在。杰出人物是在群众的时间活动中产生的, 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集中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 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护。孙少安从十三岁缀学起就挑起全家的大梁, 顶着生活的重压, 默默的与命运搏斗, 他在那一时期, 比一般的农民思想觉悟高, 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迎困难而上。他办砖厂成功, 生活刚刚有起色, 帮助乡亲能及时买上化肥, 便想把砖厂办的更大一些, 结果请的烧砖匠是个瓦盆匠, 刚刚成功的厂子又一次面临倒闭,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活重压, 他没有倒下, 反而精神一振, 抖授抖授精神, 跳到生活的驾辕上, 吆喝着、呐喊着向前驶去。生活给了他回报, 他成功了, 他的成功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 也点燃了村民的希望之火。为回报社会, 他出资建校, 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投资教育事业。也正是有了他这样的榜样, 使得他们的村子也得到了发展,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人们脸上也能看到了笑容。孙少安一个实实在在崛起于生活底层的普通农民, 几经奋斗、碰壁、挣扎、觉醒, 激励着人们不懈追求、勇于创造, 去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三部。本文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该篇著作的写作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实践,矛盾,系统,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8.

[2]陈泽顺:《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延安大学学报, 2003.02.28.

[3]路遥:《平凡的世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03.01.

13.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十三

路遥,以前我不是很熟悉的一个名字,如今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读完全书,我真切感受到:写作,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水中望月,而是需要真实的生活经历做积淀;写长篇小说更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勾勒出来的。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用了四年的时间观察,体验,构思,整理,然而又岂止是四年所能完成的?若不是因为他是黄土地的儿子,又对生活有着执着深厚的感情,又怎能写出这些亲切淳朴的文字?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写到的"其间包含着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误,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对这个冷暖世界的复杂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我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至此,我也就可以对我的青年时代投去最后一瞥,从而和它永远离别了"。他的作品真不愧是" 用生命写出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是黄土高原上一个穷苦农村在1975—1985这十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在改革这个大时代中各个农民家庭的变化以及这许多家庭中的青年男女们的亲情,友情,爱情。作者以博大的胸襟和气势表现了众多家庭的酸甜苦辣,把每一家的故事都编排得有情有味,耐人寻味。当然文章中也相对的对主人公着墨较多,青年中我们熟知并深深喜爱着追求高昂人生的孙少平、田晓霞,立足物质生活的孙少安、贺秀莲,执着爱情的田润叶、李向前,看似孩子,其实已会独立思考的田润生,还有虽然犯过错误受过重创却仍心地善良的郝红梅,对待朋友细致入微肝胆相照的金波,天资聪慧的兰香。老一辈中朴实敦厚的孙玉厚,为了革命不顾一切的孙玉亭,有头脑有干劲的田福军。还有的角色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人物性格,如二流子王满银,跛女子侯玉英。

作者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都是很平凡的生活中小人物,他们的生活也都是很平凡的,种地,挖煤,建砖厂,挖鱼塘,都是农民从事的一些司空见惯的职业,然而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的人和事,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书中的男主人公孙少平无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有志青年脚踏实地的高昂的人生历程。与那个特定时代的许许多多农村青年一样,孙少平似乎应该安于现状。因为他没有机会上大学,又出身贫穷本分的农民人家。他注定要像他父亲那样,在这个祖祖辈辈都周而复始的土地上以同一种姿态旋转,跳不出这个圈子,——这就是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

但少平他究竟是读过许多书的知识分子。他了解农村,也了解自己,他从不惧怕劳动,决不同于他那个游手好闲的姐夫王满银。但也不愿和他哥哥少安一样,单纯追求一种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他决不鄙视农民,但却不想在土地里平淡一生,我敬佩他!

14.2022《平凡的世界》心得感悟 篇十四

平凡的村子,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农民,平凡的爱情,平凡的亲情,平凡的一切的一切。不像达官富贵般的明争暗斗,他们拥有的是一颗平凡而又炽热的心,一颗能够容得下的宽大的心。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原始的窑洞生活,黄土铺成的小来来往往的人,背着锄头,拉着犁。这便是最朴实的劳动的生活。一个小小的村庄从大锅饭到分田到户,到新型经济的发展,这一切都无不反映出了中国解放以来经济的进步和国家体制的进步。

最欣赏主人公孙少平的刻画,真实、顽强,这样的意志定会鼓舞很多人,脚踏实地的向前。美好而寒酸的初恋,却是靠最简朴的饭食而引起的同病相怜;地位如天壤之别的温暖热烈,却以之隔而让人荡气回肠,真是欲哭无泪。最后的是什么?尽管不得而知,但经历之多,人生历练之厚重,不会阻碍他前进的步伐。

一个人,无论生活在怎样的年代,怎样的背景之下,只要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奋斗,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爱,用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困难,我们自己的人生,背起自己的人生责任和理想,去拼搏。这样才能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生活是每个人要面临的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我们要学会思考,去做最好的自己。世界,这个华灯异彩的空间,有许多为利益的人,许多为付出的人,一同在人生途中前进忙碌;也同在岁月凡事中,偶尔感到迷茫,偶尔会在隐着、烦恼的同时依旧忙活着。可是却没有人了解的意义。都只是在碌碌无为的一生中油尽灯枯。

其实人人都平凡,平凡的世界创造了不平凡的机遇。

也许一些人并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很多,但我们不属于那些人,所以我们就只能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做最平凡的努力,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15.《平凡的世界》的感悟笔记 篇十五

1988年的春夏, 我在人大读研究生, 一到中午, 宿舍里几个同学便捧着饭碗, 收听《平凡的世界》连播。李野墨的音色磁性厚实,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 人物的命运艰难沉重, 每次听完兄弟几个都怅然若失, 意欲未尽。1992年秋天, 我在南方一所大学教书, 经常早上从住宅小区乘大巴前往校园。某一天, 我像平常一样, 睡意未醒地靠在座掎上, 有一搭无一搭地听着车上的新闻广播, 突然一条消息传来:路遥去世!几乎在瞬间, 眼睛里充盈了泪水。这是我今生今世唯一的一次为作家流泪。估计今后也不会再有了。

据说文学评论界对《平凡的世界》评价不太高。不过, 这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无关。我们只考虑作品是否与自己“对位”:能否激发情感上的震荡, 能否引发心理上的共鸣, 能否触动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和理解, 能否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平凡的世界》做到了, 她就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碑石;路遥写得真诚, 用生命为代价, 也就获得了读者发自内心的纪念和尊敬。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至今仍有强劲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揭示了中国城乡分割的峻酷现实。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困厄的人生、无望的爱情, 以及为了改变命运一次次的悲壮撞击, 都是在城乡两个世界难以逾越的背景下发生的。农民的身份 (以户口为标志) , 几乎将像孙氏兄弟这样有志有为的青年死死困在前景渺茫的土地上。进入城市的缝隙是那么的小, 其过程、路径之惨烈和惊心动魄, 是今天的90后们难以想像的。我读大学之前, 基本上生活在农村, 虽然不是农村户口, 但目睹了兄长同学们的种种境遇, 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启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青年的命运。除了少数升学阶梯上的幸运儿外, 大量的农村青年以“农民工”的形态进入了现代工业体系和城市生活。他们的收入可能微薄, 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 他们要忍受爱人分居、父母儿女分离的苦痛, 但他们获得了走出乡村的希望以及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技能和人力资本。当我在河南富士康工厂门前看到成群结队前来打工的年轻人, 不禁百感交集。不管他们是主动还是被动出来, 只要进入了现代工业和城市体系, 命运就有可能由此而改变。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 前方的路也许并不好走, 但回是回不去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城市系统如何对待这些从乡村涌入的所谓“农民工”?有些城市势利地认为:农民工最好城市需要时则来, 不需要时则走, 从而不需要承担社会保障和服务的责任。世界上有这等好事?!你把城市搞光鲜了, 你把所谓低素质人口赶走了, 城市生态就会不平衡, 城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 城市发展就难以为继。

未来区域之间的竞争, 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人口的竞争。哪个城市人口净流入, 哪个城市就有未来;哪个城市人口净流出, 哪个城市就会衰落。除极少数资源、环境不能支撑的特大城市, 大部分城市都应敞开胸怀欢迎农民进城, 消除户口和身份障碍, 创造条件使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提供国民待遇性质的医疗和教育服务, 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有的朋友可能会有疑问:那城市不是负担太重了?如果转换思维, 完全可以开放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 让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其中。有的朋友可能又会问:那农民工负担不起怎么办?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向民生倾斜, 另一方面我们要相信市场机制和社会功能的自组织。有什么样的需求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供给结构。有的朋友可能又会质疑:那样不是不平等了吗? (比如面向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收费低质量差) 我只能说:这样的高调要么是糊涂, 要么是借口, 与“何不食肉糜”逻辑上是一致的, 完全不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农民向城市转移, 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机会和动力。在未来城市化的巨潮面前, 一切唱衰中国经济的观点都是缺少依据的。那么, 农村怎么办?春节期间, 一些返乡的朋友面对乡村的衰落产生了浓浓的“乡愁。”我认为, 农村人口减少恰恰是三农现代化的机会。在农民土地确权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 导入现代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同时, 从高效率农业的剩余产品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农民可以成为农场主, 可以成为农业工人, 也可以获取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所得。随着人口减少和土地流转, 农村小城镇布局以及社会管理架构均相应变革。果如是, 则中国农村会走上小康大道。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相信市场的作用;二是尊重农民的权益和选择。

16.“卑琐平凡”的世界 篇十六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065—02

出生于东北,始终对东北怀有深厚情感的现代女作家萧红,一直将她的写作视野投向东北这块养育她的土地,深情地叙述着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向世人展现着这片土地的兴盛与苦难。而作者笔下的小城也别有一番特色,它承载了近代以后中国城市变迁的影迹。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自传体的方式、儿童的视角以及散文式的笔法,用较长的篇幅详细地描写了东北小城的事物、人情、风俗,“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在萧红的《呼兰河传》这篇作品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东北近代以来城市化早期过程中刚刚脱离农村、还没有完全走出乡野状态的小城镇,是一个“卑琐平凡”的世界,它真实地呈现出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轨迹中的一环。正如美国学者葛浩文所指出的:“我们仔细分析的结果,这小说是整个呼兰县城的写照,呼兰县城才是全书的主角。”[2]

一、流动的风景——小城市民的生计与消费

在萧红笔下,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市民生活最离不开的是走街窜巷的小买卖。小买卖是许多市民的生计方式,也是广大市民消费的对象。在大街、小巷和胡同里,流动着这些挑担、推车的小买卖人,形成小城流动的风景。在冬日的早晨,“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在白日,街道上走动着各式的小买卖人,有卖麻花的,卖凉粉,打着拨浪鼓的货郎,卖瓦盆的,捡绳头的,换破烂的、卖豆腐的等等”。还有“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等。此外,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如野台子戏时,这种流动的商贩更多。

除了购买每日的必需品,市民有时也会购买一些非生活必需品;人们在消费时,也往往形成了求同的心理,而且有的消费还出于虚荣。如在逛娘娘庙、看戏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都会买一个不倒翁,“家家都买,有钱的买大的,没有钱的,买个小的。”以至于“庙会一过,家家户户就都有一个不倒翁,离城远至十八里路的,也都买了一个回去。”至于买的原因,常常是为了证明“逛庙会的时节他家并没有落伍,的确是去逛过了。”呼兰河城中的人们在最简单的日常消费中,获得了一些虚幻的快乐和虚荣的满足。

二、冷清与热闹——小城的街道与店铺

《呼兰河传》中的呼兰城里的街道是不多的:“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小城也不是繁华的,街上的店铺也不多,十字街口可以称得上店铺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其余的街道就没有这样多的店铺,并且显出冷清的样子:“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有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其余的也和东二道街一样,灰秃秃的。”而小胡同里边“更没有什么了,就连打烧饼麻花的店铺也不大有。”

生活在这样街道和店铺的人们,也是“默默地在那里做着自己的工作”,“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生活仿佛静止一般,没有声色,“那些住在小街上的人家,一天到晚看不见多少闲散杂人。耳听的眼看的,都比较的少,所以整天寂寂寞寞的。”但是在这冷清的街道中,幾家为死人而预备的扎彩铺却显得很热闹,“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丫环使女、厨房里的厨子、喂猪的猪倌,再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以至窗前的鹦鹉。”样样具有,“看起来真是万分的好看”,以至“看热闹的人,人人说好,个个称赞。”

三、拒绝与犹疑——小城对新事物的缓慢接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呼兰河小城里也不断地出现新的事物,如出现了“洋牙医”,有的学校里的学生也“吹着洋号”。但是,呼兰河小城里的人对于新兴事物往往并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出现后,人们也好奇,但最终往往以指责、拒绝的态度对待。如对新出现的洋牙医门前的招牌,就是既奇怪又恐惧:“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希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因为不能理解和接受,所以当犯牙病时,也仍然会用过去的老办法来处理。新兴的事物,在呼兰河小城得不到继续生长的土壤,只得与“传统”和“习惯”相妥协,或另谋出路:“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对于新式的学校教育和新的观念,很多小城里的人也是不能接受的,“有的说孩子在学堂里念书,是越念越坏,比方吓掉了魂,他娘给他叫魂的时候,你听他说什么?他说这叫迷信。你说再念下去那还了得吗?”所以,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溺水,便“有的说是因为农业学堂设在庙里边,冲了龙王爷了,龙王爷要降大雨淹死这孩子。有的说不然,完全不是这样,都是因为这孩子的父亲的关系。他父亲在讲堂上指手画脚地讲,讲给学生们说,说这天下雨不是在天的龙王爷下的雨,他说没有龙王爷。你看这不把龙王爷活活地气死,他这口气哪能不出呢?所以就抓住了他的儿子来实行因果报应了。”呼兰河小城以艰难的方式发展着,落后的传统观念使小城仍然笼罩在愚昧的氛围中。

四、肤浅的快乐与无聊的消遣——小城的娱乐方式

呼兰河小城中人们的娱乐多数是延续了旧时代的方式,比如讲讲发生在小城里的陈年奇事:像染缸房的两个年轻的学徒,为了一个妇人,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二三年后,“差不多就像人们讲着岳飞、秦桧似的,久远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又比如讲讲邻里或亲戚家里的事,像某村的婆婆虐待媳妇,哪家的公公喝了酒就耍酒疯。又如看街道上、左邻右舍的热闹,像谁家打孩子了,谁家请跳大神的了等等。人们在无聊的闲谈和看热闹中打发着时光,寻找着生活给予的刺激,以得到肤浅的快乐。

这些看上去似乎还算不上真正的娱乐,最多只能算做日常的消遣,而对于市民来说,真正的娱乐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这样的“盛举”。尽管这些活动多是以神的名义举行,但是人在其中却得到了最大的娱乐。

日常生活的单调与冷清,使小城里的人对于一些民俗活动,抱着极大的乐趣,每逢遇到跳大神的,“只要一打起鼓来,就男女老幼,都往这跳神的人家跑。”并且是百看不厌的。七月十五的盂兰会,人们几乎是倾城而出:“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地向前跑。”

“野台子戏”是一年里最热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娱乐,一唱就是三天。而这三天,对于呼兰人来说,并不是简单地看戏,而成了家庭、朋友乃至全城人的聚会,各家“接姑娘唤女婿,热闹得很。”“每家如此,杀鸡买酒,笑语迎门,彼此谈着家常,说着趣事,每夜必到三更。”甚至还有从远处的乡下赶着马车来,夜晚就宿在河边的。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对于野台子演的是什么戏,其实并不在意,以至“有的看了三天大戏子台,而连一场的戏名字也都叫不出来。”所以,野台子戏仿佛一场娱乐的仪式一样,是必须参加的。

作者通過对呼兰河小城娱乐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人们愚昧麻木、混沌无聊的生存状况,特别是他们在小城的“盛举”中所表现出来的超常热心,更反衬出市民日常生活的单调和娱乐的匮乏以及精神生活的无所寄托。

五、卑琐的心灵——市民的精神面貌

萧红曾经说过:“中国人的灵魂在全世界中说起来,就是病态的灵魂……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我们想改正它还来不及。”[1] 萧红熟悉呼兰河小城,她一方面对故乡小城人们落后、愚昧、麻木的心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另一方面,新的城市文化和先进的思想,又使她对故乡小城人的精神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和审视,在作品中给予了揭示和批判。

在这个小城里,人们的心灵是麻木的,精神是颓萎的,过的是“卑琐平凡”的生活:“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没有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认识,处于混沌无聊的状态,苟安偷生:“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甚至在面对生活中的苦境也无动于衷,如以冷漠和看热闹的心态看着团圆媳妇被折磨而死,对于因指腹为婚而造成的女性悲剧,连母亲也认为,“这都是你的命,你好好地耐着吧!”

萧红通过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近现代城市化过程中东北城市的发展状况,表现了呼兰河小城的形象特征。由于萧红准确地抓住了小城的特色,进行了全方位的真实描写,使小说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城市形象十分鲜明,呼兰河城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最为引人注目的印迹。

参考文献:

[1]茅盾.呼兰河传序[G]//萧红全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54-1284.

[2][美]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144.

上一篇:玉屏镇城西社区概况下一篇:电脑族女性有哪些护理皮肤方法